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四大美女---- 王昭君故事传奇

四大美女---- 王昭君故事传奇

四大美女---- 王昭君故事传奇
四大美女---- 王昭君故事传奇

四大美女---- 王昭君故事传奇

终于,我走进了那“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内蒙古大草原,走进了那别有风味的蒙古包,听到了那浑厚动人的马头琴,看到了剽悍的赛马,尝到了飘香的奶茶……此刻,我正走近位于呼和浩特城南大黑河畔的青冢。青冢历经风霜雪雨、飞沙流石,历经时代的变迁、历史的云烟,依旧傲然兀立在苍苍茫茫的天地之间,于飚风拂北斗、飞雪弹长城的悠悠千载的咽咽琵琶声里,几经损毁、几经修缮,至今芳草萋萋、祭花点点,唁笺如雪、游人如织。青冢的主人,就是姿容足以落雁、名垂青史的王昭君。

“青冢”一词,出自《杜诗注解》:

“北地草皆白,惟独昭君墓上草青,故名青冢。”不过,关于青冢,另有说法。《筠廓偶笔》说:“王昭君墓无草木,远而望之,冥作青色,故云青冢。”《塞北纪游》说:“塞外多白沙,空气映之,凡山林村阜,无不黛色横空,若泼浓墨,昭君墓烟垓朦胧,远见数十里外,故曰青冢。” 乌兰夫题写的“青冢”两个大字就竖在墓前。进得墓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公元一九六三年董必武题写《谒昭君墓》: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墓基及墓道两侧碑碣林立,镌刻着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的诗文题词。墓道两旁挺拔着倔白杨,与陵寝周围的松柏花草形成鲜明的对照,俨然出殡所用的经幡猎猎迎风。墓前还雕有并驾齐驱的双骑塑像,马背上的人物自然是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驮满故事的铜像肩披残雪、怀裹寒霜、额顶冰屑,却熠熠生辉的沐浴在金色的朝阳里。塑像底座上有蒙汉两种文字题刻的“和亲”二字。遥想当年,那些昏庸无能的统治者们打不过匈奴,竟然物色美女进行性贿赂,且美其名曰“和亲”,用“美人计

”缓和矛盾,救国安邦,邦能安否?

整个墓区占地一点三公顷,像一处袖珍园林。墓道入口有平台及阶梯贯穿,第二层的平台和墓顶上各建有一个斗拱飞檐的伞亭。很明显,近年来的昭君墓得到了应有的修缮与改进,墓基周围砌上了石质的围墙,密植了大量的松柏及观赏树种,整修了草坪和花坛,配上了相关的人物雕像。尽管时值北国的早春,默立的松柏却顶风冒雪、郁郁苍苍。那些由人工喷水呵护的花草也纷纷在残雪融融的阳光下抽

芽孕蕊,给人一种既感动又吝惜、还略有赏心悦目的快感。据说,每逢秋来冬至,原草枯黄的季节,唯有昭君墓上青草如茵,而且曦映霞照、景色各异,雾霭聚散、一日三变,“晨如峰,午如钟,酉如[土从]”,孑孑塞外孤坟,

平添许多神秘色彩。“青冢拥黛”早就是呼和浩特八景之一。

站在昭君墓前,我蓦然记起了清初刘献庭所作的二首《王昭君》,其一是托为昭君的口吻写的,诗云:

六奇已出陈平计,五饵曾闻贾谊言。

敢惜妾身归异国,汉家和策在和番。

这首诗写汉朝的君臣没有正当的方法和足够的力量去对付敌人,而只知道用美人计。在西汉高祖年代,陈平曾经六出奇计使汉朝转危为安。其中之一是高祖在平城被匈奴围困,陈平派人去游说阏氏而得以解围。椐桓谭《新论》的揣测,陈平是说汉朝准备向单于进献美女,阏氏生怕汉家美女夺去她的宠爱,就请求单于撤兵。文帝时代,贾谊曾经建议用五种诱饵来控制单于,其中第三种诱饵就是“赐之音乐妇人,以坏其耳”。由此可见,以美人计来缓和外侮,乃是汉朝的祖传秘方,那么,昭君岂敢爱惜自身而不远嫁异国呢?这首诗征引古事,联系自身,委婉但又辛辣地嘲笑了统治阶级的无能。

已经两千多年了,但是关于昭君出塞的传说,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历代文人似乎无不为之垂青,或写诗作词,或写小说编戏剧。总之,昭君出塞之后,有关她的文学作品犹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昭君国色天香,可谓绝代佳人。那时候,王昭君被

选入宫,作为宫女待诏掖庭。按理她能很快地成为汉元帝的宠妃;但由于当时宫廷画工毛延寿向昭君索贿不成,便在她的画像上做了手脚,把一个绝代美女画得倒有几分丑陋,自然未被元帝看中。所以入宫几年,元帝还不知道宫中有这么一位艳冠群芳的佳人,昭君也只得在宫中默默地虚掷着自己的青春。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元帝见到了昭君,她那光彩照人的形象强烈震撼着元帝。元帝与她一见钟情,将她封为后妃。两人情深意浓,恩爱异常。

自然,元帝要追查昭君被冷落几年的原因。这样,毛延寿的阴谋败露了。他料到自己难免一死,于是潜逃到西汉的敌国——匈奴那儿。为了破坏汉匈关系,同时报元帝欲杀他的仇恨,他精心画了一幅王昭君的画像,献给匈奴单于,挑唆匈奴单于兴兵南下,指名要娶昭君。

那时,西汉国势早已衰微,匈奴大军压境,朝中既无精兵,又无良将。元帝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献出爱妃,这样可保两国和平相处;要么举兵抵抗,到头来别说昭君保不住,自己的身家性命也难以保全。无可奈何之下,元帝只好被迫就范,交出自己的爱妃昭君。

昭君为着国家的利益怀着一腔哀怨出关了。昭君是个烈性女子,她不愿屈节奴事敌酋,在行至番汉交界处的黑龙江边时,终于投江自尽。昭君的死,也震动了匈奴呼韩邪

单于,他终于醒悟了。他认为这次兴兵南下,实在得不偿失,既未得到昭君,又与汉朝结下了仇隙。思前想后,之所以落得这般结局,全是毛延寿挑唆的结果。这等奸邪逆贼,留着他终是祸根,不如把毛延寿解送汉朝处置,与汉朝重修旧好。于是,呼韩邪单于将毛延寿押解汉朝,元帝终于将他斩首,以慰九泉之下的昭君。

以上是戏曲中关于昭君出塞的故事。

这个故事还有另外一种版本。作为“良家女”被选入宫中后,昭君无钱贿赂画工毛延寿,毛延寿便把王昭君的画像故意画丑,使其几年不能接近元帝。后来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婚,元帝决定以宫女五人赐之,王昭君也在其中。当呼韩邪临行辞别时,元帝才第一次见到王昭君,原来她竟是一个倾国倾城的绝代佳人。元帝后悔不迭,但君无戏言,如果此时反悔,势必影响汉匈两国关系,只好忍痛放人。昭君走后,元帝立即将毛延寿杀了。

关于昭君出塞后的结局,除了上述投江自尽外,还有几种传说。早期的传说,昭君并没有自杀全节,而是强忍悲怨,在匈奴默默地苟且偷生。后来的传说又改为呼韩邪单于死后,昭君因不愿改嫁大阏氏之子而吞药自杀。唐朝时则传说昭君出塞后哀怨愁闷,郁郁而终。至于投江自尽的传说,则是宋朝以后才出现的。

历史上,王昭君确有其人。但是她并非像传说或戏

曲中所说的那样,出身于名门闺秀。从正史中看,王昭君,原名嫱,南郡秭归(今湖北省秭归县)人。晋朝称她为明君,是因为避晋文帝司马昭的名讳而改的。后来传说她是元帝的妃子,故也转称她为明妃。她的父亲姓名、身份传说不一,有的谓王穰,有的谓王襄,有的谓王忠,还有叫王长者的。至于其身份,传说纷纭,但都没有说他是朝中官员,正史也无记载。正史上说王昭君只是一个在后宫待诏掖庭的“良家子”,即身家清白者的子女,元杂剧《汉宫秋》说王昭君的父亲平生以务农为业,应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汉朝有选送天下秀女人宫充当嫔妃的制度,王昭君可能就是因为貌美而被南郡献给宫廷。秀女们到了宫廷后一般暂住在掖庭,即皇帝的后宫里,等候皇帝召见,故称为待诏。在待诏的日子里,这些人的命运尚在未卜之中。汉宫中等级森严,除皇后外,妾皆称夫人,夫人中又依次分昭仪、婕妤、蛭娥、倍华、充作……十四个等级,而待诏的“良家子”因还未受到皇帝的封诰,身份尚未确定,其地位当在十四等之下。

王昭君是在还未等到元帝召见的时候就出塞和亲了。所以说,她在出塞前在宫中的地位连最低等级的嫔妃也不如。

在关于昭君出塞的各种传说中,毛延寿始终是一个罪魁祸首。千百年来他一直遭到人们的唾骂,可谓永世不得翻身了。

传说他是一名宫廷画工,论其画技,自然是高超的。他虽是一个画工,却处在一个十分关键的位置。因为后宫佳丽无数,元帝自然不能一一召见,只有凭借毛延寿所作的画像,按图召选。这样,宫女的命运实际上就掌握在毛延寿的手中。他的笔只要下一点功夫,就会给你增色几分,你就可能有机会被元帝选中。相反,即使你长得天仙般美丽,他的笔一歪,也会使你顿时变得几分丑陋,那你一辈子也别想见到皇帝了。因此,宫女们都争着向毛延寿行贿,希望他把自己的画像画得更美一些。而毛延寿偏偏又是个贪得无厌的家伙,他不但接受贿赂,而且还常常强索恶要。你要是不能满足他的欲望,那你一辈子也别想见到皇帝了。王昭君正是不愿行贿,乃至被冷落了好几年,一直无缘与元帝见面。毛延寿的卑劣伎俩后来终于暴露了,他受到了应有的惩罚。隋炀帝宫女侯夫人为此不平而作《自遗》:

秘洞扃仙贲,雕房锁玉人。

毛君真可戮,不肯写昭君。

其实,侯夫人叹其不幸,也是叹己命薄。传说,隋炀帝晚年大兴土木建造“迷楼”,遴选后宫数千宫女,而遗留后宫中的女子由是得不到见隋炀帝一面。侯夫人有超人的姿色,又有出众的才华,却未入选迷楼,难免同病相吟。从此,许多诗人由谴责画工进而谴责君王周围的小人,从而抒写怀才不遇的愤懑。

行文至此,我不禁又想到了刘献庭的另一首《王昭君》:

汉主曾闻杀画师,画师何足定妍媸。

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

这首诗就画师立论,开门见山地出画师不足深论,主要是元帝昏聩糊涂,这并非偶然的失察,也非昭君一人的遭遇。后宫有多少如花一般的美人,由于没有出嫁匈奴,皇帝就根本不知道罢了。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将毛延寿看作昭君悲剧的制造者。固然,毛延寿有罪,但是,如果把责任全推到他的身上,未免有些冤枉。诚如明末诗人高启《王昭君》所云:妾语还凭归使传,妾身没虏有须怜。

愿君莫杀毛延寿,留画商岩梦里贤。

像毛延寿那样的画工,本来只是“主人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的小人物,其行为全部由帝王来支配。如果汉元帝能像商王、武丁那样,不画美人画贤人,不求美人求贤人,像汉明帝、唐太宗那样,为功臣画像,以激励士气,那么,又怎么会需要以昭君的美貌作为一种政治的礼品来换取国家的安宁?又怎么会有昭君出塞的故事发生呢?

如果毛延寿真是这么坏,自然是罪该万死,死有余辜。问题是关于毛延寿的事,正史中根本没有记载。有关毛

延寿的传说,它的最原始的依据,原来是几百年后西晋人葛洪所写的一本笔记小说《西京杂记》——

汉元帝后宫极盛,没有机会同所有宫女见面,就让画工画下每个宫女的姿容,元帝再根据画像的美丑来决定是否召幸。诸位宫女为了取宠于元帝,纷纷用重金贿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也不下五万。唯有王昭君不肯贿赂,于是画工有意将其肖像画丑,使得昭君始终不被元帝召幸。后来,匈奴入朝,求汉朝美人为阏氏(即匈奴单于的皇后),元帝按照画像点了王昭君,让她出塞。临行前,元帝照例召见,才发现昭君的美貌原来是后宫第一,而且善于应对,举止文雅。元帝非常后悔,想把她留下,但昭君名籍上已经被册封为阏氏,考虑到不能失信于匈奴,所以没有重新换人。昭君出塞后,元帝乃穷追此事。宫廷画工皆被弃市,家产被抄没时,家赀皆巨万。被杀的画工中有杜陵人毛延寿,他为人画像,丑好老少必得其真。还有安陵画工陈敞、新丰画工刘白、袭宽,他们两入善于画牛马飞鸟之势,但画人物图像却不及毛延寿。下杜阳望也善画,尤善于布色,樊育也善于布色。这几位画工同日皆弃市。从此以后,京师画工少了,技艺也不如以前了。

上面这段记载中并没有说就是毛延寿把王昭君画

丑了。传说中之所以把毛延寿与昭君出塞联系在一起,恐怕就是因为毛延寿的画技最高的原因吧!

《西京杂记》这笔记本是好事文人掇拾而成的杂记,况且葛洪离汉朝年代也已久远,很有可能他就是根据传闻而记的,内容是否真实,尚待考证。

其次,汉宫是否存在皇帝按图召幸宫女的制度,也大成问题。因为从情理上分析,这样做似无必要。宫女近在咫尺,是美是丑,只要将她们召来一看,岂不一目了然?何必舍近求远,舍简就繁,非要先将她们画成肖像,然后再按图召选呢,这岂不是多此一举吗?

总之,毛延寿其人及有关传说,缺乏真实根据,但它却启发了诗人的灵感。看来,他确实被后人冤枉了。

在传说中把昭君出塞说成是匈奴大兵压境,强索昭君,元帝被迫做出的无奈之举,这恰恰与事实相反。那时候,匈奴并不强大,而且汉匈关系也很好。因为自汉武帝开始,就曾三次派卫青、霍去病率兵大规模反击匈奴,匈奴受到沉重打击,一蹶不振。匈奴主力逐渐西迁。后来,匈奴贵族内部又发生分裂,呼韩邪单于投降汉朝,自愿称臣,并率部徙居漠南光禄塞(今内蒙包头市西北)。公元前三十三年,呼韩邪单于为了搞好与汉朝的关系,主动前来长安向元帝恳求和亲。元帝自然非常高兴,下诏改元“竟宁”,意为庆贺边境安宁。王昭君就是在这次出塞的。

在传说中昭君是元帝的妃子。根据历史记载,王昭君是自愿请行的。当时汉元帝曾下诏以待诏宫女五人赐给匈

奴单于,而王昭君因入宫数年,仍未见到元帝,青春虚掷,哀怨蓄积,乃自请掖庭令,请求出塞。因元帝根本未见过昭君,也就同意了。在呼韩邪辞行的宴会上,元帝才见到昭君,他万万没想到王昭君竟是如此艳丽动人的女子。元帝后悔不迭,但为了汉匈友好,只好忍痛割爱,赐王昭君为单于阏氏(即匈奴单于皇后),并赐给她“宁胡阏氏”的封号。由此可知,王昭君并没有成为元帝的妃子。

昭君出塞以后的情况又如何呢?是不是像传说中的那样,或郁郁而终,或吞药自杀,或投江自尽呢?都不是。正史中关于昭君出塞后的情况记载得非常清楚:王昭君成为单于阏氏以后,曾与呼韩邪单于生一子名曰伊屠智牙师,后封为右日逐王。不幸结褵二载,呼韩邪单于就死了。按照匈奴的习俗,夫死妻其子。也许王昭君不适应这种习俗,曾上书汉朝,要求回归故乡。唐代白居易曾作《王昭君》一诗,记下了她尚未再嫁时候的希望: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峨嵋。

君王若问要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汉朝使臣回去了,她希望这位使臣能为她传去一个话儿:什么时候皇上能用黄金将我赎回去啊?当然,昭君并非典押,这只是表明她回归祖国的迫切心情。对于一个汉族女子来说,再嫁先夫的儿子,该是何等的难堪!这思归之心,虽是诗人的想象,可是谁能说出昭君不会有这种思想呢?

“何日”二字,表达她希望是多么地迫切!当年,她以自己的“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连汉元帝也曾“大惊”(参见《后汉书》)。如今,毕竟徐娘半老了。因此,她不得不叮嘱使臣:如果皇上问我现在的姿容,你可千万不要说我不如当年在宫里那么楚楚动人哪。遗憾的是,这时元帝已于两年前死去,成帝在位,他敕令昭君依从胡俗。于是,昭君又成了呼韩邪大阏氏之子复株累单于的阏氏,并和他生育二个女儿,长女为须卜居次,次女为当于居次。又过了十年,复株累单于也死,昭君之子伊屠智牙师死于争位之中。长女须卜居次在王莽当政时曾回到汉朝入侍太后。绿林赤眉起义后,王莽被诛,须卜居次也受株连而死。至于昭君本人的活动,则不见于正史记载,亦不知卒于何年。

由于昭君出塞和亲,使得汉匈人民和平相处了五六十年。为了纪念她,后人修建了这座高大的墓冢。历史学家翦伯赞曾说:“在内蒙古人民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座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内蒙访古》)而今,我伫立在青冢前,就想当年王昭君那样一个女子能从当年的长安骑马到大漠,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不过,昭君出嫁匈奴,虽然有益于民族团结,但是正如恩格斯所言:这种联姻“是一种政治的行为

”,“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意愿。对于婚姻问题的最后决定权怎能属于爱情呢?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走出昭君墓旁的文物陈列室,我依依不舍地颔别青冢,坐上出租车,掏出笔记本,翻阅着刚刚从昭君墓碑上摘录诗歌……昭君的故事早已定格在历史深处,昭君的形象仍然变化在文学世界。面对史书,我们常常可以感受到诗歌的憧憬;面对诗卷,我们往往又可体现到历史的悲凉……

四大美女

西施(沉鱼) 春秋战国时期,越国有一个西施,今浙江诸暨人,姓施名夷光 别名西子,是个浣纱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容貌过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代称,在附近流传开来。 七夕节前浙江宁波绍兴地区的妇女有用荆树叶浸水洗头发的习俗,传说可以使头发滑润乌黑。相传春秋时期,吴国打败越国,越王勾践被俘作了人质,得赦回国后,选范蠡为相,卧薪尝胆,图谋报仇,复兴大业,范蠡深思熟虑之后,准备选取一才色兼备的女子送给吴王,使其溺情于声色,不理朝政,以便越国报灭国之恨。一天,范蠡遇见了西施。西施自幼聪慧,天姿国色,平常喜欢用荆叶浸水梳洗。越灭亡以后,她常在浣沙溪边自吟:“春色年年有,年年不见春,浣沙水清清,难洗亡国恨。 ”范蠡见西施不但貌美,而且为亡国而哀痛,是个难得的好女子。在禀告越王勾践之后,范蠡带了印符护送西施到了吴国。西施委曲求全入吴,吴国灭亡后,范蠡便带了西施于七月七日隐姓埋名,泛舟于五湖之间,老百姓为了表示对西施的敬爱,于七月七日用荆树叶浸水洗发,以示纪念。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四大美女享有 “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据说是西施在河边,鱼儿看到西施的美貌以后都自感羞愧,沉了下去。“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王昭君(落雁) 王昭君是汉元帝时以“良家子”的身份入选掖庭的。当时,呼韩邪来朝,汉元帝敕以五女赐之。王昭君入宫数年,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后汉书》卷八十九《南匈奴传》 王昭君约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今湖北省宜昌兴山县昭君村)。景帝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归北界为兴山县,香溪为邑界,汉王嫱即此邑之人,故云昭君之县。其父王穰老来得女,视为掌上明珠,兄嫂也对其宠爱有加。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擅弹琵琶,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娥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绝世才貌,顺着香溪水传遍南郡,传至京城。公元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王昭君为南郡首选。元帝下诏,命其择吉日进京。其父王穰云:

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的典故

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的典故 西施,施姓,名夷光,春秋末期越国人,四大美女之首。那么关于西施的典故有哪些?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西施的典故,希望对你有帮助! 西施原本是一个浣纱女,其实也就是我们现在通俗意义上的洗衣女。但是由于西施天生长得美丽,而且浣纱的姿态格外优美动人,自然名声远播。西施与范蠡相遇,感觉自己遇到了对的人,无奈被自己爱的人是一个爱权力过于自己的人。 越王勾践在被吴王奴隶三年后,回国便卧薪尝胆,商量复国大计。在如此危难的国难之际,西施一个弱女子忍辱负重,以自己报效给越国,和郑旦美人一起被越王勾践当作求和礼物送给吴王夫差。而越王则准备积蓄越国的力量,等待时机成熟,一举消灭吴国。 西施凭借自己倾国倾城的美貌,和她那高超的琴棋,以及天籁的歌声和绝美的舞姿,致使贪图美色的吴王每天都沉迷于后宫和酒色,终日不理会朝政。吴王夫差对于西施是十分宠爱的,他一见到西施,可谓是惊为天人,完全被西施迷住了。吴王还为西施建了许许多多的宫廷,来赏赐西施。所以吴国的实力一日不如一日,逐渐衰退。于是乎,后来西施和宫外的越国里应外合,在一系列的计谋部署下,越王勾践终于一举灭了吴国,一报当年的耻辱,也不负越国人民的期望。当然,这也靠西施的忍辱负重,是为了越国的复国,一个女子有这样

的胸怀和使命感着实不易。 西施传奇的故事,为后人们所赞颂。所以至今关于西施的书籍电影电视剧都是比比皆是,由此可见西施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地位之高。 范蠡与西施的故事范蠡为了越王勾践能复国雪耻,便利用吴王夫差好美色的弱点,提出一计;;美人计,利用美人消磨吴王夫差的斗志,使其荒废朝政。遂范蠡便被委以在全国找寻美女的任务与西施相识,还对西施进行长达两年的培训,让她进宫中勾引夫差。于是范蠡和西施在这段相处的时间内两人互生情愫。 虽情投意合,但碍于国家兴亡,范蠡和西施并不能在一起,有着绝世容颜的西施学习了舞蹈等才艺练好形体便被送进宫中给夫差,夫差见她十分高兴,对西施十分宠爱,不仅给她修建了宫殿,还为两人能饮酒作乐,特地修建姑苏台。且说夫差不抵西施魅力,渐荒废朝政,最后国破家亡,性命不保。 在西施为夫差美人时,两人只能相见却不能相诉情感,甚是悲情。而关于他两之后的结局也是难以表明,有传说西施爱上了夫差,在夫差身亡时便以死殉葬;也有说西施被夫差的妻子得知阴谋被其杀死;也有是夫差死后,范蠡带走西施,两人过着泛舟湖上的隐居生活,甚是甜蜜。 对于这种未知的谜题,我们更愿意去相信最后一种结果,两人相爱双宿双栖,过着悠闲而美好的生活,而现如今范蠡湖中也有他们二人的雕像,是世人祭奠他们伟大的爱情故事而筑。

中国当代新四大美女图

中国当代《新四大美女图》中国民间通常所说的“四大美女”,指的是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分别代表着“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她们在我国古代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那么,中国当代的“四大美女”又会是谁呢?旅法著名油画家王俊英的《新四大美女图》给出了答案,而《新四大美女图》中的宋祖英、陈数、范冰冰和柳岩入选。

宋祖英 我国不同时代对美的诠释大相径庭,春秋战国时以瘦为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唐代以体态丰腴、丰胸肥臀为美,因而“贵妃出浴”、“贵妃醉酒”让人津津乐道,成为千古佳话;到了当代,美的标准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直致力于表达女性魅力的美女油画家王俊英在去年三八妇女节创作的《新四大才女图》获得强烈反响后,今年3月再以全新的视角诠释当代四大美女,王俊英表示,宋

祖英、陈数、范冰冰、柳岩四人分别代表当代女性的含蓄、古典、独立和性感之美。 陈数 相对于中国传统的“四大美女”西施、昭君、貂蝉、贵妃而言,王俊英创作的《新四大美女图》中入选的女性均来自娱乐圈,有网友认为“缺乏深度”,而娱乐圈“话题女王”范冰冰和“性感主播”柳岩的入选更是让一些网友颇有微词。对此,油画作者王俊英表示,“我一直试图在用自己的画作表达女性,从不同的维度抒发女性,古代美女自然

有属于她们那个时代的美,而我所选择的是能展现中国当代女性之美的代表人物,不管她有多大的争议。” 范冰冰 据了解,《新四大美女图》作者王俊英旅居法国多年,自身就是一位资深的优质美女,因追求艺术而迄今未婚,她曾在美国、法国、意大利、日本、新加坡、韩国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个人画展,多次荣获“法国国会奖”等国际大奖,并曾获得夏威夷、威尼斯、马赛、里昂等多个欧美著名城市“荣誉市民”金钥匙,王俊英多年来钟情以西

人物类作文经典素材及使用范例王昭君

王昭君 一、生平经历 王昭君(wáng zhāo jūn) ,姓王,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姓王名嫱,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兴山县)人,汉族。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她是汉元帝时以“良家子”入选掖庭的。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五女赐之。王昭君入宫数年,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后汉书》卷八十九《南匈奴传》)王昭君约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今湖北省宜昌兴山县昭君村)。景帝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归北界为兴山县,香溪为邑界,汉王嫱即此邑之人,故云昭君之县。其父王穰老来得女,视为掌上明珠,兄嫂也对其宠爱有加。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娥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绝世才貌,顺着香溪水传遍南郡,传至京城。公元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王昭君为南郡首选。元帝下诏,命其择吉日进京。其父王穰云:“小女年纪尚幼,难以应命”,无奈圣命难违。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泪别父母乡亲,登上雕花龙凤官船顺香溪,入长江,逆汉水,过秦岭,历时三月之久,于同年初夏到达京城长安,为掖庭待诏。传说王昭君进宫后,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上丧夫落泪痣。昭君便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呼韩邪临辞大会,昭君丰容靓饰,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便赏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王昭君在队车毡细马的簇拥下,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氏”,意为匈奴有了汉女作“阏氏”(王妻),安宁始得保障。 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师,后为匈奴右日逐王。时,王昭君以大局为重,忍受极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又生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居次”意为公主)。王昭君去世后,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 二、王昭君的故事 王昭君名嫱,西汉南郡姊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与西施、杨贵妃、貂蝉同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王昭君出生在著名的长江三峡中,一个叫秭归的地方,这里江水湍急,日夜咆哮,两岸悬崖峭壁,怪石嶙峋,战国时这里曾出过一位著名人物,那就是屈原。 王昭君出生时正值汉朝的辉煌盛世,百姓丰衣足食,但秭归这里比较荒僻,王昭君的父亲,带着两子一女,和妻子一道,耕种小得可怜的几块

四大美女---- 王昭君故事传奇

四大美女---- 王昭君故事传奇 终于,我走进了那“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内蒙古大草原,走进了那别有风味的蒙古包,听到了那浑厚动人的马头琴,看到了剽悍的赛马,尝到了飘香的奶茶……此刻,我正走近位于呼和浩特城南大黑河畔的青冢。青冢历经风霜雪雨、飞沙流石,历经时代的变迁、历史的云烟,依旧傲然兀立在苍苍茫茫的天地之间,于飚风拂北斗、飞雪弹长城的悠悠千载的咽咽琵琶声里,几经损毁、几经修缮,至今芳草萋萋、祭花点点,唁笺如雪、游人如织。青冢的主人,就是姿容足以落雁、名垂青史的王昭君。 “青冢”一词,出自《杜诗注解》: “北地草皆白,惟独昭君墓上草青,故名青冢。”不过,关于青冢,另有说法。《筠廓偶笔》说:“王昭君墓无草木,远而望之,冥作青色,故云青冢。”《塞北纪游》说:“塞外多白沙,空气映之,凡山林村阜,无不黛色横空,若泼浓墨,昭君墓烟垓朦胧,远见数十里外,故曰青冢。” 乌兰夫题写的“青冢”两个大字就竖在墓前。进得墓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公元一九六三年董必武题写《谒昭君墓》: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墓基及墓道两侧碑碣林立,镌刻着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的诗文题词。墓道两旁挺拔着倔白杨,与陵寝周围的松柏花草形成鲜明的对照,俨然出殡所用的经幡猎猎迎风。墓前还雕有并驾齐驱的双骑塑像,马背上的人物自然是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驮满故事的铜像肩披残雪、怀裹寒霜、额顶冰屑,却熠熠生辉的沐浴在金色的朝阳里。塑像底座上有蒙汉两种文字题刻的“和亲”二字。遥想当年,那些昏庸无能的统治者们打不过匈奴,竟然物色美女进行性贿赂,且美其名曰“和亲”,用“美人计 ”缓和矛盾,救国安邦,邦能安否? 整个墓区占地一点三公顷,像一处袖珍园林。墓道入口有平台及阶梯贯穿,第二层的平台和墓顶上各建有一个斗拱飞檐的伞亭。很明显,近年来的昭君墓得到了应有的修缮与改进,墓基周围砌上了石质的围墙,密植了大量的松柏及观赏树种,整修了草坪和花坛,配上了相关的人物雕像。尽管时值北国的早春,默立的松柏却顶风冒雪、郁郁苍苍。那些由人工喷水呵护的花草也纷纷在残雪融融的阳光下抽 芽孕蕊,给人一种既感动又吝惜、还略有赏心悦目的快感。据说,每逢秋来冬至,原草枯黄的季节,唯有昭君墓上青草如茵,而且曦映霞照、景色各异,雾霭聚散、一日三变,“晨如峰,午如钟,酉如[土从]”,孑孑塞外孤坟,

王昭君有什么故事

王昭君有什么故事 王昭君的母亲怀她的时候年岁已高,传说她母亲曾入庙求签,当晚便梦见一轮明月投 入她的怀中,因此王昭君便有皓月之称,集月色之柔美,便出落的如此美丽。 “沉鱼落雁”中“落雁”之称便是形容王昭君的,传说王昭君随同单于呼韩邪出塞那天,百姓围在街道两边,就为一睹昭君容颜,皆感叹美人即将远离故土伴随年老的单于, 甚是可惜。前往匈奴之路,黄沙滚滚,昭君见中原离自己越来越远,便心生哀伤之情,难 以平复,便拿出琵琶,抚琴而奏,一曲《出塞》甚是悲壮。此时南非的大雁听到此乐,看 到奏乐之人如此美貌,一时之间忘记挥动翅膀,掉落下来。 也有传说王昭君原是仙女,她来匈奴就是为了平定内乱,昭君和呼韩邪到河边,却见 飞沙走石,狂风怒作,昭君抚琴一把顿时白云缭绕,万物复苏,青山绿水皆复苏,甚是生 机勃勃。 而且昭君所到之处,均人畜两旺,生机不断,草木复苏,牛羊成群,一派蓬勃之象。 故便有昭君墓为“青冢”之说,一片荒凉的匈奴之地,唯昭君墓一片在冬日依旧绿意葱葱。 王昭君也为王嫱,本来是汉元帝后宫不被宠幸的妃子,后为汉朝公主出塞和亲,换来 了两个民族长达数十年的和平。 王昭君所嫁之人是匈奴的单于呼韩邪,当时呼韩邪为匈奴单于时,匈奴正面临着内忧 外患的困境,在整顿内部的时候,呼韩邪被他的哥哥大败,便将部队迁往长城外。与中原 靠近的呼韩邪便向汉朝投递称臣之书,以表称臣之意,年年向汉朝进贡,曾经三次进皇宫 请好。 于是有一次呼韩邪表明娶汉人之女为妻,以促进两个民族之间的融合,汉元帝对和平 相处的模式很满意,于是想着哪个公主相嫁或王公贵族之女出塞和亲,但是塞外乃是荒凉 之地,无人愿意,便只能问王昭君等后宫之人。 王昭君知道后表明愿意出塞和亲,而呼韩邪见昭君之美貌,认为汉元帝很是重视他们 这次和亲,便许下诺言,不再犯中原,于是王昭君便随呼韩邪回到匈奴之地,且呼韩邪在 汉朝的援军帮助下控制了整个匈奴。 王昭君主动提出出塞和亲之意是很难得,更难得的是出塞的王昭君以和平之意劝说呼 韩邪友好交国,将中原文化和先进制度带到落后的匈奴地区,不仅增强了两个民族之间的 团结融合,还带动匈奴文化的发展,使其呈现欣欣向荣的和平之象。 王昭君本为汉元帝后宫妃子,后出塞和亲,为汉匈双方和平作出巨大贡献。且出塞后 向匈奴人民传播汉文化,使落后的匈奴发展,最后逝世在那塞外。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_高三作文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1、貂蝉拜月 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见东汉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纵,於月下焚香祷告上天,愿为主人担忧。王允眼看董卓将篡夺东汉王朝,设下连环计。王允先把貂蝉暗地里许给吕布,在明把貂蝉献给董卓。吕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为了拉拢吕布,董卓收吕布为义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从此以后,貂蝉周旋於此二人之间,送吕布於秋波,报董卓於妩媚。把二人撩拨得神魂颠倒。 吕布自董卓收貂蝉入府为姬之后,心怀不满。一日,吕布乘董卓上朝时,入董卓府探貂蝉,并邀凤仪亭相会,貂蝉见吕布,假意哭诉被董卓霸占之苦,吕布愤怒。这时董卓回府撞见,怒而抢过吕布的方天画戟直刺吕布,吕布飞身逃走,从此两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说服吕布,铲除了董卓。 京剧有《凤仪亭》就是叙述这段故事的。 2、昭君出塞 汉宣帝时匈奴贵族争夺权力,势渐衰落,五个单于分立,互相攻打不休。其中呼韩邪单于,被他的哥哥郅支(郅音zhi)单于打败。呼韩邪决心跟汉朝和好,亲自朝见汉宣帝。 呼韩邪是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的单于,汉宣帝亲自到长安郊外去迎接他,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呼韩邪单于在长安住了一个多月。他要求汉宣帝帮助他回去。汉宣帝答应了,派了两个将

军带领一万名骑兵护送他到了漠南。这时候,匈奴正缺少粮食,汉朝还送去三万四千斛粮食。 呼韩邪单于十分感激,一心和汉朝和好。西域各国听到匈奴和汉朝和好了,也都争先恐后地同汉朝打交道。汉宣帝死了后,他的儿子刘(音shi)即位,就是汉元帝。匈奴的郅支单于侵犯西域各国,杀了汉朝派去的使者。汉朝派兵打到康居,杀郅支单于。郅支单于一死,呼韩邪单于的地位稳定了。西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一次到长安,要求和亲。元帝许。汉朝和匈奴和亲,都得挑个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儿。这回,汉元帝决定挑个宫女给他,他吩咐人到后宫去传话:“谁愿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当公主看待。“后宫的宫女都是从民间选来的,她们一进了皇宫,就像鸟儿被关进笼里一样,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们放出宫去。但是听说要离开本国到匈奴去,却又不乐意。有个宫女叫王嫱(音qiang),号昭君,长得美丽,有见识。自愿到匈奴去和亲。元帝逐择日让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在长安成亲。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向汉元帝谢恩的时候,汉元帝看到昭君又美丽又大方,使汉宫为之生色。 传说汉元帝回到内宫,越想越懊恼。他再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模样虽有点像,但完全没有昭君本人那样可爱。原来宫女进宫后,一般都是见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到皇帝那里去听候挑选。有个画工名叫毛延寿,给宫女画像的时候,宫女们送点礼物给他,他就画得美一点。王昭君不愿意送礼物,所以毛延寿没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汉元帝一气之下,把毛延寿杀了。

关于王昭君的诗

关于王昭君的诗 一、杜甫《咏怀古迹》之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塚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悲悯之情,溢于言表。千古遗恨,萧瑟凄凉。 二、李白《王昭君》:「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颜。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拂净马鞍,流泪而去。出了玉门关,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日子了。 三、白居易《昭君词》:「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娥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可怜的昭君,还在盼著回来。甚至天真地希望使者回报朝廷,现在的我,仍是当年模样。 四、吴雯《明妃》:「不把黄金买画工,进身羞与自谋同。始知绝代佳人意,即有千秋国士风。环佩几曾归夜月,琵琶惟许托宾鸿。天心特为留青塚,春草年年似汉宫。」这是我最欣赏的一首纪念王昭君的诗。吴雯虽然是清初人,但他却把昭君的不幸遭遇刻画得淋漓尽致。甚至直至今日,仍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些「不把黄金买画工」的志士,会不会仍有被冷落的悲情和忧愤?

五、王夫之《明妃曲》:「金殿葳蕤锁汉宫,单于谈笑借东风。黄沙已作无归路,犹愿君王斩画工。」由于汉元帝怒斩了画工毛延寿,所以王昭君仍抱天真的幻想。 六、王安石《明妃曲》:「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著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王安石的观点更为新颖,人生失意的事多著呢,何必枉杀毛延寿? 七、欧阳修《明妃曲再和王介甫(王安石)》:「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汉计城已拙,女色难自夸。」托长门之怨,立相知心之。欧阳修对皇权的非议,超越了时代的局限。 八、唐.张仲素《王昭君》:「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明.莫止《昭君曲》:「但使边城静,娥眉敢爱身。千秋青塚在,犹是汉宫春。」这两首诗,都是赞扬昭君出塞的功效的。的确,昭君出塞功不可没,正如翦伯赞所言:「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通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故事:杨贵妃为安禄山洗澡的故事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故事:杨贵妃为安禄山洗澡的故事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故事:杨贵妃为安禄山洗澡的故事天宝十载(751年)正月初一,是安禄山的生日。提前一天,玄宗赏赐安禄山金花大银盆等等无计其数的珍宝。贵妃也赐给安禄山几车的宝物。 在安禄山生日的当天,玄宗和贵妃又赐给水、陆、空各类食物、香药等无数,全用金银器皿盛装,最后干脆连盒子一齐都赠送给了这个干儿。 正月二日,玄宗在安禄山原官衔上再加封河东节度使,云中太守兼充河东节度采访使;就连安禄山的祖母、母亲全都被封为国夫人;还为安禄山的十个儿子赐名;封安庆宗为卫尉少卿,安庆绪为鸿胪少卿兼范阳郡太守,安庆宗加秘书少监,安尚荣义郡主,改任太仆卿。 正月十五夜,玄宗和贵妃在勤政楼设宴观灯,特地为安禄山在御座东边摆设一个座位。群臣只能坐在下边。安禄山为了显示自己的特殊礼遇,不时掀起帘子,左顾右盼。 安禄山的得意忘形,引起了吉温和太子李亨两人的注意。 宴会后,李亨避过贵妃,悄悄劝谏玄宗说: “天子面前没有人臣供坐之礼,陛下宠信安禄山,将来必为后患。” “‘禄儿’相貌奇特,朕想以恩宠厚结其心,为我所用,你不必担忧。”

“安禄山左右说安禄山一次酒醉之后,变成了一个‘猪龙’。‘猪龙’再变就是龙,将为害不浅,请陛下千万提高警惕啊!” “‘猪龙’不足为虑,成不了大器,我儿尽管放心好了。” 李亨提出安禄山手下为安禄山杜撰的‘猪龙’故事,目的是想引起玄宗的重视,防备安禄山,见其不为所动,还想再劝谏。这时,广平公主哭哭泣泣地推门进来。玄宗非常惊讶地问:“女儿为何哭泣,莫非驸马欺侮你不成?” “不是驸马,而是杨家兄弟姐妹。” “怎么回事儿?细说原委。” “昨夜女儿去观灯,杨氏五家结成大队争闯西门。杨氏家奴挥鞭开道,将女儿打下马来,驸马赶来救护,也被打了几鞭。请父皇为女儿作主,严惩凶奴啊。” “恶奴如此狂妄,竟目无皇族。高力士,传旨,将恶奴杖杀,太不像话了,眼里还有我这个皇上吗。” 广平公主破涕为笑,谢过父皇,告辞回家。 李亨见发生了与杨家有关的事,估计贵妃可能马上就到,怕再要说下去,玄宗不高兴,就急忙告退了。 果然,李亨前脚出门,贵妃后脚就到,为杖杀杨氏家奴的事来找玄宗抱打不平说: “陛下不问事非曲直,仅听一面之词,就杖杀杨家家奴,于理不公。” “公主金枝玉叶,岂能遭家奴侮辱。朕不看贵妃的面子,家主

王昭君有哪些故事

王昭君有哪些故事 王昭君的母亲怀她的时候年岁已高,传说她母亲曾入庙求签,当晚便梦见一轮明月投 入她的怀中,因此王昭君便有皓月之称,集月色之柔美,便出落的如此美丽。 “沉鱼落雁”中“落雁”之称便是形容王昭君的,传说王昭君随同单于呼韩邪出塞那天,百姓围在街道两边,就为一睹昭君容颜,皆感叹美人即将远离故土伴随年老的单于, 甚是可惜。前往匈奴之路,黄沙滚滚,昭君见中原离自己越来越远,便心生哀伤之情,难 以平复,便拿出琵琶,抚琴而奏,一曲《出塞》甚是悲壮。此时南非的大雁听到此乐,看 到奏乐之人如此美貌,一时之间忘记挥动翅膀,掉落下来。 也有传说王昭君原是仙女,她来匈奴就是为了平定内乱,昭君和呼韩邪到河边,却见 飞沙走石,狂风怒作,昭君抚琴一把顿时白云缭绕,万物复苏,青山绿水皆复苏,甚是生 机勃勃。 而且昭君所到之处,均人畜两旺,生机不断,草木复苏,牛羊成群,一派蓬勃之象。 故便有昭君墓为“青冢”之说,一片荒凉的匈奴之地,唯昭君墓一片在冬日依旧绿意葱葱。 王昭君也为王嫱,本来是汉元帝后宫不被宠幸的妃子,后为汉朝公主出塞和亲,换来 了两个民族长达数十年的和平。 王昭君所嫁之人是匈奴的单于呼韩邪,当时呼韩邪为匈奴单于时,匈奴正面临着内忧 外患的困境,在整顿内部的时候,呼韩邪被他的哥哥大败,便将部队迁往长城外。与中原 靠近的呼韩邪便向汉朝投递称臣之书,以表称臣之意,年年向汉朝进贡,曾经三次进皇宫 请好。 于是有一次呼韩邪表明娶汉人之女为妻,以促进两个民族之间的融合,汉元帝对和平 相处的模式很满意,于是想着哪个公主相嫁或王公贵族之女出塞和亲,但是塞外乃是荒凉 之地,无人愿意,便只能问王昭君等后宫之人。 王昭君知道后表明愿意出塞和亲,而呼韩邪见昭君之美貌,认为汉元帝很是重视他们 这次和亲,便许下诺言,不再犯中原,于是王昭君便随呼韩邪回到匈奴之地,且呼韩邪在 汉朝的援军帮助下控制了整个匈奴。 王昭君主动提出出塞和亲之意是很难得,更难得的是出塞的王昭君以和平之意劝说呼 韩邪友好交国,将中原文化和先进制度带到落后的匈奴地区,不仅增强了两个民族之间的 团结融合,还带动匈奴文化的发展,使其呈现欣欣向荣的和平之象。 于是后人便根据历史记载和当时的事件进行推断,推断昭君是怎么逝世的。当时昭君 出塞和亲,所幸单于呼韩邪对昭君很是疼爱,他们两个年龄相差了二十岁,且匈奴内部混

《王昭君》读后感+散文随笔

《汉宫名媛王昭君》观后感 昭君出塞的故事古今闻名,昭君是四大美人之一,却因为不知贿赂画工而在后宫生活多年无人问询。匈奴来汉朝拜,她主动出塞和亲,她出塞之后,使汉朝与匈奴和好,边塞的烽烟熄灭了50年,增强了汉族与匈奴民族之间的民族团结。 对于昭君出塞,有许多说法,有人说她是大义,为了民族国家的和平团结而主动出塞,也有人说她不甘后宫的寂寞,甚至有人说她是汉奸,因为当时汉朝实力强大,由于昭君出塞,使两族和平多年,增强了匈奴的实力,为后来匈奴的入侵埋下了伏笔。 《王昭君》这本小说以故事的形式,展开了昭君从普通平民到后宫妃嫔、长公主乃至出塞和亲的一生。小说语言为白话文,通俗易懂,同时也有一些古文的特色,让人领略到那个时代的风情,文中也有许多对汉时风俗和建筑等的介绍,对增长读者的见识也有很大帮助。 这是一本小说,取材于史实,却并不困于史实,其中为了艺术特色虚构了很多。例如史书中所言为王昭君因不知贿赂画工而入宫数年,不被宠幸,心中怨恨,主动请求出塞。小说中却是皇帝因见画像不好看,名不副实而选派昭君去和亲。这样增添了小说的艺术特色,让读者获得更好的艺术享受。 读完这本小说,我们会发现,王昭君的一生其实是非常悲剧的,她先嫁于呼韩邪,在呼韩邪死后,她又以大局为重,忍受极大委屈,按照匈奴的风俗,嫁给呼韩邪的长子,三十三岁即死于塞外。推荐大家读一下这本小说,感受昭君那种民族大义,感受那个年代的生活,

为昭君悲悯。读后突然想起了同样出外和亲的文成公主,现附上一篇读后随笔,供大家欣赏,仅为游戏之作,切勿与历史挂钩。 《我只愿做红尘中的一粒尘埃》——读《王昭君》有感(我所看到的,不是那个为了民族大义献身的王昭君,而是那个有情有义,也有自己的悲欢离合的王昭君,为昭君悲悯)。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红尘中,尘世里,在岁月涌动的长河中,我只想做红尘中的一粒尘埃。没有繁杂,没有扰乱,不问世事,我只愿可以处于宁静的山野田间,默然度此一生。 我只愿做红尘中的一粒尘埃,请不要叫我昭君,也请别和我说起边塞。我只是一个弱女子,肩膀柔弱的我扛不起大汉百万子民的安定生活,娇弱的容颜负不起时间的重债。日出日落,流溢的不只是时间,还有我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世人都传颂于我的无私、我的伟大,可谁曾想过我的无奈、我的悲伤呢?可怜年迈父母泣涕涟涟,我心儿怎能不牵? 当和亲的车马渐行渐远,有谁能看到车桥里的我流下了怎样的热泪?远离了父母大人,远离了我的家乡,也即将远离生我养我的大汉天朝。那一刻我又怎能止住泪水?孤泪落日流,塞上点清秋,莫道寒情向晚留,一行孤雁,几处离愁,欲语话还休,昭君远去,离愁。。。 我只愿做红尘中的一粒尘埃,漂泊世间,随风流转,扣问世外桃源,寻觅灵溪仙境,做游离在红尘中的一粒尘埃,平凡中带点小小的惬意。但世间却不允许,我只是一个羸弱的女子,却奈何让我扛起大

有关四大美女的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蝉、王昭君、杨玉环。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的美誉。“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由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谈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纱时的故事。“落雁”,指的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贵妃醉酒: 唐玄宗先一日与杨贵妃约,命其设宴百花亭,同往赏花饮酒。至次日,杨贵妃遂先赴百花亭,备齐御筵候驾,孰意迟待移时,唐玄宗车驾竟不至。迟之久,迟之又久。乃忽报皇帝已幸江妃宫,杨贵妃闻讯,懊恼欲死。杨贵妃性本褊狭善妒,尤媚浪,且妇女于怨望之余,本最易生反应力。遂使万种情怀,一时竟难排遣,加以酒入愁肠,三杯亦醉,春情顿炽,忍俊不禁。于是竟忘其所以,放浪形骸,频频与高力士、裴力士二太监,作种种醉态,及求欢猥亵状,乃始倦极回宫。 传说杨玉环初入宫时,因见不到君王而终日愁眉不展。有一次,她和宫女们一起到宫苑赏花,无意中碰着了含羞草,草的叶子立即卷了起来。宫女们都说这是杨玉环的美貌,使得花草自惭形秽,羞得抬不起头来。唐明皇听说宫中有个“羞花的美人”,立即召见,封为贵妃。从此以后,“羞花”也就成了杨贵妃的雅称了。含羞草“羞”于见人,是由于植物电的缘故。含羞草的叶栖基部,有一个薄壁细胞组织叫做“叶褥”,平时里面充满了足够的水分。当叶片受到刺激时,薄壁细胞里的水分,在植物电的指令下,立即向上部与两侧流去。由于叶片的重量增加,就产生了叶片闭合,叶柄耷垂的现象。含羞草植株纤细

娇弱,为了生存,它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形成了这种适应环境的特殊本领。 貂蝉拜月: 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见东汉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纵,於月下焚香祷告上天,愿为主人担忧。王允眼看董卓将篡夺东汉王朝,设下连环计。王允先把貂蝉暗地里许给吕布,在明把貂蝉献给董卓。吕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为了拉拢吕布,董卓收吕布为义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从此以后,貂蝉周旋於此二人之间,送吕布於秋波,报董卓於妩媚。把二人撩拨得神魂颠倒。 潘迎紫版貂蝉(6张) 吕布自董卓收貂蝉入府为姬之后,心怀不满。一日,吕布乘董卓上朝时,入董卓府探貂蝉,并邀凤仪亭相会,貂蝉见吕布,假意哭诉被董卓霸占之苦,吕布愤怒。这时董卓回府撞见,怒而抢过吕布的方天画戟直刺吕布,吕布飞身逃走,从此两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说服吕布,铲除了董卓。传说貂蝉降生人世,三年间当地桃杏花开即凋;貂蝉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隐入云中;貂蝉身姿俏美,细耳碧环,行时风摆杨柳,静时文雅有余,貂蝉之美,蔚为大观。正是因了这种美貌,让弄权作威的董卓、勇而无谋的吕布反目成仇,使得动乱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宁之象。 西施浣纱 春秋战国时期,越国有一个叫西施的浣纱美女,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彻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

四大民间故事

四大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四大“火炉”:武汉、南京、重庆、南昌 四大别称:神州,九州,华夏,中原 四大发明: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 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婵、杨贵妃 四大盆地: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准格尔盆地,塔里木盆地 四大剧种:京剧、黄梅戏、越剧、豫剧 四大健康教育专家:万承奎齐国力洪昭光杨秉辉 四大辣椒产地:河南四川湖南云南 四大名刹:四川成都灵岩寺、当阳玉泉寺、南京栖霞寺、天台国清寺 四大自然保护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卧龙自然保护区、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四大经典玩具:七巧板,九连环,华容道,孔明锁 四大家族: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陈果夫 四大鱼种:草鱼、青鱼、鲢鱼、鳙鱼 四大书法字体:篆书(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四大古都:西安、洛阳、北京、南京 四大考试:高考、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自学考试 四大会议: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五大、十六大 四大奇观:云南石林、吉林雾凇、桂林山水、长江三峡 四大神兽:龙、凤、麟、龟 四大水果:苹果、葡萄、柑桔、香蕉 四大名导: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王家卫 四大影后:赵薇、徐静蕾、周讯、章子议 四大盐城:苏北盐场、青岛盐场、复州湾盐场、长芦盐场 四大南药:槟榔、益智、砂仁、巴戟 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四大园林: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苏州留园 四大佛山:五台山、娥眉山、普陀山、九华山 四大书院:河南中州的嵩阳书院、河南商丘的睢阳书院、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 四大名绣:江苏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广东的粤绣、四川的蜀绣 四大名砚:广东端溪的端石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南部的洮河砚、河南洛阳的澄泥砚。 四大古城: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安徽歙县 四大菜系:鲁菜、川菜、苏菜、粤菜 四大梅园:武汉东湖磨山梅园、南京中山陵梅花山梅园、上海淀山湖大观园梅园、无锡浒山梅园四大古代名楼: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蓬莱阁 四大淡水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洪泽湖 四大名锦:成都的蜀锦、南京的云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 四大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 四大名山:“绝秀”——黄山、“险秀”——华山、“名秀”——庐山、“文秀”——泰山 四大名酒:茅台、汾酒、泸州老窖特曲酒、西凤酒 四大国粹:京剧、国画、医药、烹饪 四大名亭:醉翁亭、陶然亭、爱晚亭、湖心亭

四大美女的故事

四大美女与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故事: 西施名夷光,春秋战国时期出生於浙江诸暨苎萝村。天生丽质。时越国称臣於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的作用。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后吴国终被勾践所灭。传说吴被灭后,与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终。一直受到后人的怀念。西施与杨贵妃、王昭君、貂婵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字。 “沉鱼”---(西施浣纱)西施在河边浣纱时,清彻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代称,在附近流传开来。 王昭君西元前33年,匈奴贵族呼韩邪单于到长安与汉元帝要求和亲。但宫女们都不愿意;有个宫女叫王嫱, 号昭君,长得美丽、有见识,自愿到匈奴去和亲。传说汉元帝回到内宫再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没有昭君本人可爱。原来宫女进宫后是由画工画了像,送到皇帝那裏去听候挑选。因王昭君不愿送那画工礼物,所以他没把她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汉元帝一气之下便把那画工杀了。王昭君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韩邪单于的阏氏,封「宁胡阏氏」,希望能为匈奴带来安宁和平。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之后,匈奴和汉朝有六十多年没有发生战争;昭君最后在匈奴生了一男二女。昭君的死年和死地史书没有记载。 “落雁”---- 汉元帝在位期间,南北交兵,边界不得安静。汉元帝为安抚北匈奴,选昭君与单于结成姻缘,以保两国永远和好。(昭君出塞)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她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从此,昭君就得来“落雁”的代称。 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有倾国倾城之貌。王允眼看董卓将篡夺东汉王朝,设下连环计。王允先把 貂蝉暗地里许给吕布,在明把貂蝉献给董卓。为了拉拢吕布,董卓收吕布为义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从此以后,貂蝉周旋於此二人之间,送吕布於秋波,报董卓於妩媚。把二人撩拨得神魂颠倒。吕布自董卓收貂蝉入府为姬之后,心怀不满。一日,吕布乘董卓上朝时入董卓府探貂蝉,并邀凤仪亭相会,貂蝉见吕布,假意哭诉被董卓霸占之苦,吕布愤怒。这时董卓回府撞见,怒而抢过吕布的方天画戟,直刺吕布,吕布飞身逃走,从此两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说服吕布,铲除了董卓。 “闭月”-----(貂蝉拜月)三国时汉献帝的大臣司徒王允的歌妓貂婵在后花园拜月时,忽然轻风吹来,一块浮云将那皎洁的明月遮住。这时正好王允瞧见。王允为宣扬他的女儿长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说,我的女儿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过,赶紧躲在云彩后面,因此,貂婵也就被人们称为“闭月”了。 杨贵妃唐代蒲州永乐人。通晓音律,能歌善舞。最初为唐玄宗的第十八子寿王的王妃,唐玄宗见杨玉环的姿 色后,欲纳入宫中,著为女道士,号太真。天宝四年入宫,得唐玄宗宠幸封为贵妃,父兄均因而得以势倾天下。贵妃每次乘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亲至执鞭,贵妃的织绣工就有七百人,更有争献珍玩者。如杨贵妃喜爱岭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计急运新鲜荔枝到长安。后安史之乱,唐玄宗逃离长安,途至马嵬坡六军不肯前行,说是因为杨国忠通於胡人,而致有安禄山之反,玄宗为息军心,乃杀杨国忠及其堂妹杨贵妃。最后贵妃被缢死於路祠。安史之乱与杨贵妃无关,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 “羞花”-----唐朝开元年间,有一美貌女儿叫杨玉环,被选进宫来。杨玉环进宫后,思念家乡。一天,她到花园赏花散心,看见盛开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关在宫内,虚度青春,不胜叹息,对着盛开的花说:“花呀,花呀!你年年岁岁还有盛开之时,我什么时候才有出头之日?”声泪俱下,她刚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缩,绿叶卷起低下。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这时,被一宫娥看见。宫娥到处说,杨玉环和花比美,花儿都含羞低下了头。“羞花”称号得来。(贵妃醉酒)

王昭君的名人故事

王昭君的名人故事 王昭君与西施、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四大美女享有“沉鱼落雁之貌,沉鱼尽雁之容”。“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闭月”,是述说貂婵拜月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王昭君,姓王名嫱,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她是汉元帝时以“良家子”入选掖庭的。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五女赐之。王昭君入宫数年,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彷徨,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后汉书》卷八十九《南匈奴传》) 王昭君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今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景帝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归北界为兴山县,香溪为邑界,汉王嫱即此邑之人,故云昭君之县。其父王穰老来得女,视为掌上明珠,兄嫂也对其宠爱有加。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明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娥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绝世才貌,顺着香溪水传遍南郡,传至京城。公元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王昭君为南郡首选。元帝下诏,命其择吉日进京。其父王穰云:“小女年纪尚幼,难以应命”,无奈圣命难违。公元

前36年仲春,王昭君泪别父母乡亲,登上雕花龙凤官船顺香溪,入长江,逆汉水,过秦岭,历时三月之久,于同年初夏到达京城长安,为掖庭待诏。传说王昭君进宫后,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上丧夫落泪痣。昭君便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 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恳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王昭君挺身而出,大方应诏。呼韩邪临辞大会,昭君丰容靓饰,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便赏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王昭君在队队车毡细马的簇拥下,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氏”,意为匈奴有了汉女作“阏氏”(王妻),安宁始得保障。 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师,后为匈奴右日逐王。时,王昭君以大局为重,忍受极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又生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居次”意为公主)。公元前20年,复株累单于又死,昭君自此寡居。一年后,33岁的绝代佳人王昭君逝世,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

昭君出塞1

王昭君对中国农耕、游牧两大经济区的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昭君出塞带去了大量的物资和工匠等人员,相传她带去了五谷种子,把中原农业生产技术带到了塞外;她还给塞外人民带去了医药技术;她发明了“昭君套”等新式服装;甚至匈奴妇女用胭脂化妆的技术相传也是昭君传授的。所以昭君在匈奴人民心目中是一位无所不能的幸福女神。以昭君为代表的和亲也让匈奴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汉地的铁器、铜器、陶器、增絮、金银和各种生产生活用品大量流入匈奴。 同时汉也得到了迫切需要的牲畜、畜产品和狩猎产品。使双方的经济达到了不可分离的地步。 不但与匈奴单于、贵族相处和谐,而且还获得了匈奴人民的高度尊敬,民族与民族之间和谐相处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具有现代意义的。 同学们,在梁朝吴均的《西京杂记》里,讲了一个故事。其梗概为汉元帝后宫有许多美女,元帝常常难以选择。后来汉元帝让宫廷一个画师叫毛延寿的为每一个美女画像,以便按图索骥召见。许多宫人为了见上皇帝一面,向毛延寿行贿,希望毛延寿笔下添花。一个叫王昭君的宫人自恃貌美,不肯向毛延寿行贿。因此被画得丑陋不堪。自然,王昭君也不得元帝召见。后匈奴派人到汉朝求亲,元帝决定王昭君出塞。在王昭君出宫前,元帝才见到了真正的王昭君,追悔莫及,一气之下杀了毛延寿。后来,毛延寿被看作是心地邪恶奸侫之徒。后来,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以此为题编成戏剧《汉宫秋》。那么,昭君出塞的真实情景如何?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这个历史事件,它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及现代民族关系中占的地位如何?学完这一课后,我想会对你有所启发的。 [导入语例示四] 同学们,我们先听一首乐曲(教师放《昭君怨》)(过程略)同学们刚才听到的是古典名曲《昭君怨》,这首曲子表现的是汉代宫女王昭君和亲的心情。昭君出塞以后,山高水远,南望故土方向,心情忧郁哀伤。曲子分为“辞汉”“跨鞍”“望乡”“奔云”“入林”等段落。描写王昭君被迫入宫,又被迫远嫁,后化为飞鸟,奔向云中的悲惨遭遇。历史上的昭君出塞实际情况如何?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昭君出塞?在学完本课后,我们会受到启发的。 [板书]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1.匈奴的兴起 [教师讲解]匈奴是我国北方草原上的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商代时称鬼方,西周时称 狁(xiàn yùn),战国时称匈奴(或胡)。长期以来,他们活动于南达阴山,北至贝加尔湖之间(可以用地图配合),以畜牧业为主,逐水草而居,迁徙不定。匈奴人的习俗和中原地区不同,从小孩开始就骑羊,射鸟、鼠,成人后以骑射为长技。父亲死了,异母子可以娶其母,兄死,弟弟可以娶其妻。以畜肉为食,以畜皮为衣。春秋时期,匈奴开始使用铜器,到战国中期,匈奴逐步强盛起来,并不断向南扩张。当时的秦、赵、燕三国都曾筑长城抵御。大约在秦灭六国之际,头曼统一了匈奴各部,建立了国家,自称单于。头曼建国后,多次南侵,掠夺财富和牲畜。并占据了河南地。当时,为消除匈奴对秦的威胁,秦朝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秦朝时对匈奴采取了什么政策? [学生回答]秦朝建立后,为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的统一,秦始皇对北边匈奴的进扰,采取了积极防御的策略。他命蒙恬大举反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并把内地民众移居到那里垦田戍边。后来又让蒙恬负责,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来阻挡匈奴的南下。[教师讲解]秦二世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匈奴头曼单于被其子冒顿射杀,冒顿自立为“撑犁孤涂单于”(副板书),并开始实行世袭制度。势力迅速强大起来。打败了东胡、丁零、大月氏等少数民族,重新占领了河套地区,控制了中国北方、东北、西北的广大地区。拥有骑兵30万,兵强马壮。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