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灵动课堂模式构建

灵动课堂模式构建

灵动课堂模式构建
灵动课堂模式构建

忠州二小“灵动”课堂模式

一、何为教学模式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因此,努力探索新课程实施中的学科教学模式是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应该关注知识、技能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将课程的目标表述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这应该是一个全方位的目标体系。

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关注《新课程标准》对课程的重新定位和对教学的新要求,要以师生互动为中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另外还必须考虑新教材的内容、体系特点,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还应该关注多媒体技术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积极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主要任务是形成一种学习环境,以最适宜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但是没有一种模式是为完成所有类型的学习或者是为适用于所有学习风格而设计的。当前,教学模式正从单一性向多样性发展;从以“教”为主向重“学”的方向发展;从经验归纳型向理论演绎型发展。作为一个优秀教师,不能只会运用一种教学模式,而应该在既定的模式下灵活融入自己的教学理念,发挥自己的教学风格,才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一种成功的教学模式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1.完整性。任何教学模式都是由一定的教学理念、主题、目标、程序、策略、内容和评价等基本因素组成,本身具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结构和一系列的运作程序,体现出理论上的自洽性和过程上的连续性。

2.操作性。教学模式是一种简化了的教学思想和理论,它通过某种便于理解的教学结构和易于操作的教学程序,把某些抽象的、纯粹的理论用比较具体的、形象的形式反映出来,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个简单易行的教学行为框架,使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能够理解、把握和运用教学理论。

3.稳定性。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形成的教学结构和活动序列的结合体,它通过概括教学经验,去粗存精,抽取出重要的教学要素组成,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学活动的普遍性规律,因此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

4.灵活性。虽然教学模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成不变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随着学科的特点,教学内容,现有教学条件和师生水平的不同,我们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此外,教学模式是一定社会的产物,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教学模式也不断的吐故纳新,只有这样教学模式才能永葆青春活力。

三、“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自推进新课程改革以来,忠州二小都在不断摸索、实践、打造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根据相关理论以及《新课程标准》,我们围绕“灵动”做文章(灵:即灵活、灵气,着眼通过课堂教学,把学生培养成思维灵活、爱学习、会学习、有灵气的学生;动:即生动、互动,让每一堂课都充满趣味性、生动性,都能真正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变学生被动为主动,让课堂成为师生平等对话、互相探究的舞台。),根据老师们的不断尝试,打造出了“灵动”课堂六字总模式,六字即“引、导、议、点、练、展”,一导:用简洁、精准的语言导入新课,明确出示学习目标;二引:师生商量引导梳理自学提纲,指导学生围绕提纲自主学习;三议: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分组讨论解决学生学尚未解决的问题;四点:各小组根据讨论情况由本组代表面向全体学生反馈讨论结果,教师归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指导方法,补充知识规律,通过适当点拨,实现整合和升华;五练:灵活、巧妙设计基础性练习,检验学生达标情况,弥补缺欠;六展:设计综合性题目,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向在生活中学习的能力。

根据以上“六字”模式,特提出了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

(一)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1.阅读课文讲读课课堂模式

“五步五读”模式:“五步”即“初读质疑、自主探究、同伴共悟、小组汇报、拓展训练”五个步骤;“五读”即一读扫障碍、二读明大意、三读细体会、四读练表达、五读会运用。

第一步:初读质疑,一读扫障碍。通过各种方式在课前自由朗读,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和不理解的句子,一一扫清障碍,再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带到课堂上与同学、老师交流。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类,让在后面的自主、合作学习中去一一解决。

第二步:自主探究,二读明大意。即自主读,在初读的基础上感情朗读,围绕前面的疑问,通过勾画、圈点、批注等多种方式,抓脉络、提要点,初步理解课文大意。教师应创设多种自主学习的活动形式,打开学生思路,让课堂充满活力。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对一些当前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告诉学生留待后面一个环节再研究。

第三步:同伴共悟,三读细体会。这便是通常说的讨论,这是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讨论或辩论,是学生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教学过程。在这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品读、悟读,加深对文本的体会。这个环节,教师必须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越是教材的核心问题越需要学生去理解,会积极参与,进入角色,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应舍得花时间,组织学生去讨论。

第四步:小组汇报,四读练表达。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讨论的结果,这是对学生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综合检验。教师此时充当的只是一个引导者,只需对学生的汇报适时点拨,通过点拨疏通学生的思路,并把学生获取的感性知识升华到理性,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在教学中得以落实,使教学更加深入。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点拨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方法和答案,而是设计出有助于指导学生继续思考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强调课堂点拨的创新价值,正是改革课堂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

第五步:拓展训练,五读会运用。拓展,实际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延伸,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讨论总结出的新的知识规律来发现探究新的问题教学环节,这是学生学习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拓展环节有比较多的形式:向读的拓展、向写的拓展、向生活空间拓展。向读的拓展,其实就是群文阅读,让学生用学到的阅读方法去读懂同一类的文章。这对于高年级的教学很有用,比如读小说、诗歌等。向写的的拓展,我们也经常在做。学了游记就让学生学习按游览记叙的方法;学了新闻就让学生用新闻的格式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学了小说,就要求学生学习塑造人物的方法描写人物反映思想;学了写景的文章就让学生按描写顺序进行描述。向生活空间拓展,现在显得特别重要,新课标要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言语实

践亲历和亲历语感的积淀”,那么我们就要有意识的让学生把课堂课本和自己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有的课文文短意长,有的课文读完之后,情感还在回荡,若向课外延伸,就可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语文课堂注入一股新鲜的活力。

2.阅读课文自读课课堂模式

语文自读课从教学内容讲是指语文教材中的“自读课文”,从授课形式讲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独立操作为主的一种课型,它是与讲读课、作文课、复习课、活动课、口语课等课型并列的一种课型。目的在于印证和实践“教读课”上所学习到的方法。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质疑问难。在我们的教材中,自读课文占一半左右,而自读课的教学又最易忽视、最难落实、最难坚持,必须有一个既符合自读课的教学规律,又能提高自读课教学效益的教学模式来规范自读课的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激趣导入——自主学习——合作答疑——练习运用”的自读教学模式。

第一步:激趣导入。自读课开始,教师运用1—2分钟的时间巧妙导入,引导学生进入自学状态,激发自学的兴趣,让学生在趣味中去阅读,去质疑。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总是重视导入的技巧,柏拉图说“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只有强烈的爱好和求知的兴趣,才会在自读中产生良好的心理条件,推动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趣出发,以激为触发点,激而成趣。激趣导学的方法可以

乐激趣、以情激趣、以奇激趣、以疑激趣、以新激趣、以成功激趣、以故事谜语激趣、以多媒体激趣等。

第二步:自主学习。学生根据老师或自己设置的学习目标独立阅读课文,探究问题的过程。它包括学生的一切自学行为,如读书(默读、自由朗读、精读、略读、浏览等方式)、动笔圈、点、画、批、注,使用工具书查字典、词典,给生字词注音、解释,特别是中高年级学生找出课文的关键词语、精彩语段,摘抄妙词佳句,做笔记,理清课文的脉络,辨析课文的体裁,提出疑难问题等一系列的活动。这实际上是学生深入课文内部,感知材料、训练语感的过程,是自读课的核心环节。

第三步:合作答疑。教师只需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让他们把自己拿不准甚至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在小组内,或者班集体中进行交流。教师再对学生反映出的问题(包括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否有更好的办法或对知识上有困惑的地方)和教师自己发现的问题的提出的结论性的东西,在课堂上及时进行简单小结,引导学生比较全面地回顾在本节课中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获得情感与态度的升华,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学习体验。

第四步:练习运用。通过自读,学生开拓了视野,学会了自读的方法,训练了技能,培养了语感,掌握了一定的阅读规律,学生就可以将这些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如学会摘录词句,平常就可以养成边读书边摘录,收集妙词佳句,运用到写作

上去。学会了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阅读思路去阅读文章,学生在课外阅读报刊杂志、小说名著时,就会知道怎样进行阅读。

3.识字课教学模式

在这里强调的是随文识字。以下教学模式“第一步到第三步”放在一课时实施完成,“第四步到第六步”在第二课时实施完成。此模式以学生自主识字、自主阅读为主,教师只在揭示学法、解难答疑上发挥作用。这个模式体现了形式上的生动性,内容上的实践性,方法上的启发性。

第一步:激情导课,揭示课题。激情导课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目的是组织教学,激发情感,引导学生充满信心地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从而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第二步:初读感知,巩固字音。学生依据教师提出的读的要求、目标,圈出生字,认真拼读,再放入词语、句子、课文中去读,自主性的初步感知和初步探究。形式主要采用自由轻声读,以保证全员参与,力争全体学生都有自读、自悟的时间,在多次的朗读中,生字反复呈现让学生牢记字音。

第三步:再读课文,识记生字。随课文识字,根据儿童学习汉字的规律,让学生能寓识于读、寓识于境。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同伴互助互学、全班交流等方法巩固字音,识记字形,了解字义,描仿入体。

第四步:细读课文,感悟理解。细读阶段,继续巩固字音,理解词语,学习运用词语。通过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采用各种形式的读:专心致志地读,细致入微地读,切己体察地读,浮想联翩地读,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精神的碰撞与沟通。

第五步:精读课文,体验情感。学生在细读之后,可以提出语言文字背后不好理解的问题,老师也要预设一些学生难懂的问题,再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教师精当地点拨、讲解,使学生体验到文中渗透的思想情感,感悟到文中语言、句子的生动之处,从精读活动中感悟到文本的内涵。

第六步:美读课文,品味积累。学生通过前面的读书活动,深受文中内容的感染。对相同的阅读材料,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当然就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带着情感去美读,都会收到不同程度的效果。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读书有一种“欲罢不能”的习惯,当然就能品出其中的味道,并乐意去品读、熟读,自然达到积累的目标。

4.诗歌类课堂教学模式

诗歌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如何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提升小学生欣赏美、感悟情的能力,提高小学生的文学素养。我们可采用“品、诵、想、悟”四字教学模式。

一品:通过品词,来体会诗歌的语言美。诗歌的语言不仅精炼,而且还具有形象性,往往一个字、一句话都包含深厚而丰

富的内涵。如小学一年级的一首诗歌《静夜思》,教师在讲解这首古诗时,就应注意个别字的理解。“举头望明月”中的“望”,向学生质疑是否可以把“望”字替换成“看”字,为什么。然后再启发学生,“望”字是遥远地看去意之意,有一种遥不可及的感觉,也凸显了距离的遥远,而“看”字的意思则一般,不及“望”字念来有味道,表达不尽诗人对遥远故乡的深深思念之前。这样一讲解,学生便可以很深刻的体会到诗歌的情感。

二诵:通过诵读,来感受古诗的音乐美。特级教师于漪说:“要反复读,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不读不能见其美。所以,教学古诗还应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要引导学生抑扬顿挫、字正腔圆地读。《春晓》,《村居》,还有《小池》应以愉快轻松的语气来读出诗人对优美的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而在朗读《望庐山瀑布》时,应有磅礴之气势,从而读出诗歌中“三千尺”、“落九天”的错落的音乐美。为指导学生读好《绝句》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时候,还可配上动听的鸟叫声,从而读出杜甫当时愉快的心情。所以在古诗教学中,教师更应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建筑在诗歌语言文字上的情感之音乐美。

三想:通过想象,感受古诗中的意境美。以《村居》为例,“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可以让学生感同身受,把其中的“儿童”想成是自己,想象是自己在春意盎然里放风筝。这样一来,对诗歌的意境就有了很深刻的体会了。再以《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