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政治学概论自考重点整理笔记

政治学概论自考重点整理笔记

政治学概论自考重点整理笔记
政治学概论自考重点整理笔记

政治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政治的含义

■剥削阶级关于政治的解释(单选):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对政治的科学解释)(多选,简答)

①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②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③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利。

④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多选):

(1)狭义:以国家为研究对象,即政治学要研究国家的活动、形式、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等;

(2)广义:以公共权力为研究对象,研究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行为的内容和规律。

(3)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活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国家政治是所有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因此,政治学应当抓住政治中最本质、最主要、最根本的问题,即国家政权问题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政治学的研究范围(多选)(6个):

①政治学基础理论(含政治思想史)

②中国政治(这是我国政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③比较政治

④公共政策

⑤行政管理

⑥国际政治

第二节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中国古代的政治学(多选)

■西方政治学的发展脉络(多选):

■(单选)行为主义方法是20世纪以来西方政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单选)西方政治学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

①19世纪末开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止,西方政治学主要以国家为研究对象,宪法成为政治学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罗斯福新政”是其典型代表。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今,西方政治学的研究方向,为政策的制定过程。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主要内容:(简答)

①它提出了国家是阶级组织的观点。

②它明确指出了有文字记载以来,人类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的核心是政权问题。

③它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④它强调指出,无产阶级在政治上不是用共和制来代替君主制,不是简单地要求国家形式的改变,而是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⑤它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的政党学说。

第三节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多选)政治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1)历史研究法;

(2)制度研究法;

(3)比较研究法;

(4)结构-功能研究法;

(5)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方法。

第二章国家与阶级

第一节国家的起源

■氏族(名词解释):是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通婚的人们的集团。

■(单选)19世纪中期,美国的人种学家和考古学家摩尔根经过对美国印第安人生活的研究,著《古代社会》。

■国家的起源:

①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③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是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以内。

■(简答)氏族制度的特点:

①氏族内部禁止通婚是氏族制度的根本规则。

②氏族制度中的决策组织——议事会,是一切成年男女平等表达意见的议事机构。

③氏族成员有互相帮助、互相保护的义务。

■(单选和多选)原始社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

①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畜牧业与农业的分工。其三个结果:提高了生产率、开始有了剩余产品,私有制出现,父权制的出现。

②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其三个结果:奴隶制的巩固和发展,耕地成为私有财产,部落联盟的出现。

③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直接交换的商品生产。其两个结果:金属货币的出现,氏族与部落的居民杂居起来(氏族制度被国家代替,是第三次大分工的显著特点)。

■(多选)国家产生的三种形式: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揭示了国家在氏族制度的废墟上产生的三种形式:

①雅典国家的产生形式,它是国家产生的“最纯粹、最典型的形式”。

②罗马国家产生的形式

③德意志国家的产生形式。

■(简答)国家与氏族组织的区别:

①国家是按地区划分居民,氏族组织是以血缘关系划分居民。

②公共权力的设立。

■(多选)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神权论、契约论、暴力论。

神权论的代表人物:董仲舒、托马斯·阿奎那;

契约论的代表人物:格劳秀斯和斯宾诺莎、霍布斯和洛克、卢梭《社会契约论》

暴力论的代表人物:杜林和巩普洛维赤《国家概论》。

第二节国家的本质与职能

■(简答)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定义:

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②国家是阶级统治

③国家是机器

■(多选)国家权力的特性:

①强制力的垄断性

②普遍的约束力

③主权性

■(多选)国家的基本职能:

①内部职能:实行社会控制,以求得得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分为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②外部职能: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第三节国家的消亡

■国家消亡的条件:

①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的完全消灭,是国家消亡的政治条件;

②旧社会分工和脑力劳动同体力劳动差别的消除,是国家消亡的社会条件;

③全体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是国家消亡的精神条件;

④在全世界消灭一切剥削制度,使全人类获得解放,是国家消亡的国际条件;

⑤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国家消亡的最根本条件。

第三章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

第一节国家的历史类型

■(多选)亚里士多德把国家划分为三类:君主国、贵族国和民主国。

■(多选)国家的历史类型: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节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

■(单选)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决定的。

■(多选)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方式:政治革命(基本方式和途径)和政治改良。

■(简答)革命与改良的三个方面的区别:

①革命表示国家政权从一个阶级转移到另一个阶级手中,并摧毁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建立和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社会得到根本的改造;改良是在不改变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情况下,通过局部的、个别的某些现状的改善来缓和社会矛盾。

②革命的发生是历史必然现象,它的最深刻的根源在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性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性质;改良是在被统治阶级的压力下,迫使统治阶级实行某些让步的政策。

③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必须用暴力手段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它是一种激烈的社会变动;改良的渐进的,是一种和平的、局部的改造过程。

第三节国家历史类型概述

■(单选)希腊的城邦国家——雅典,采用民主制;古罗马和斯巴达采用的是贵族制。

■(多选)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的4种形式:

(1)地主占有制

(2)领主占有制

(3)国家占有制

(4)自耕农占有制

■(多选)在西方封建社会的大部分时期,领主占有制是占支配地位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而在中国,地主占有制是占支配地位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

■(重简)中国和西方封建制国家的不同特征表现的三个方面:

①国家结构:中国是中央集权制,西方是分封割据制。

②权力结构:中国是官僚等级制,西方是地产权力等级制。

③统治思想:中国侧重于宗法伦理观念,西方则主要借助宗教信仰。

■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经济基础,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占有。其本质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政治统治,是资产阶级专政。按照其发展阶段划分,称为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是由公有制为主导地位。其本质是维护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对少数剥削者所实行的专政。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阶级基础的国家。以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为政治特征,并从组织上和制度上确认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地位。

第四章资本主义国家

第一节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发源地是在西欧

(以这种资本运行和雇佣劳动为主要内容的生产方式的形成为主要标志的)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展必需具备两个条件:

①是充足的货币集中于少数人手中。

②广阔的劳动力市场。

二者缺一不可。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过程是:暴力对农民土地的剥夺是:典型形态的“圈地”运动。■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共同点: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

■(简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①生产资料为资本家私人所有。

②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剩余价值。

③以雇佣劳动的方式进行,劳动力本身成为商品,

④以交换和货币关系作为自己存在的必要条件。

■(重简)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资本主义国家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是资产阶级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产阶级利益、剥削与压迫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机器。(1)资本主义国家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经济基础。

(2)资本主义国家以维护和服务于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目标。

(3)资本主义国家是对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统治。

■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生产关系不同点:

第二节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

■(单选)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过程呈现出两种基本形态:即自由资本主义国际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

■(单选)自由资本主义国家:

①基本经济特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的实现方式。

②政治特征:资产阶级以自由主义的政治方式来统治国家。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

①基本经济特征:垄断代替自由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实现的基本方式,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特性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深。

②阶级特征(政治特征):垄断资产阶级取代自由资产阶级成为资产阶级的主体,成为控制和支配社会的阶级,垄断资产阶级国家的内外部矛盾加深甚至激化。

■(多选)法西斯国家和福利国家,构成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大基本形态。

第五章社会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生产获得了社会的属性。主要表现为:P111

(1)生产资料的社会化。

(2)生产过程的社会化。

(3)生产产品的社会化。

■社会主义国家是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否定: P117

(1)首先体现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是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的历史性否定。

(2)也体现为无产阶级统治对资产阶级统治的否定,并在这一否定中根本改变了阶级发展的历史命运。(3)还体现在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否定。

■(重简)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特点:

①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式的无产阶级专政。

②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在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和专政对象上也有自己的特点。

③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形式具有自身的特点,我国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④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行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

■(简答)社会主义国家的特征:

①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经济基础。

②以工人阶级为领导阶级,以工农联盟为国家的阶级基础。

③基本职能在于大力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政治和精神文明,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④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国家,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构成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特征。

⑤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道路:

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无产阶级专政问题

■民主:

①民主是指公民管理国家的权利,反映的是公民与政权的关系。

②民主是指统治阶级实行统治的方法,也叫作管理国家的方法,即国家的政治统治形式。

③民主指国家活动的原则。只有在民主国家里,才能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及其相互关系:

①新型民主即:社会主义民主/人民民主。

②新型专政就是被剥削的广大劳动群众对少数剥削者的专政,是大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而这个专政已经不是原来意义的国家。

③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④新型民主是新型专政的前提和基础,新型专政是新型民主的保障。

⑤新型民主是目的,新型专政是手段。

第六章国家形式

第一节国家形式的含义及基本内容

■国家形式的含义:

实现本阶级的统治而组织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和结构形式,是组织、管理和控制国家机器的制度和体制的总和。

■国家形式的具体内容:

1、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它是国家形式中最主要的内容),尤其是中央(全国)政权的组织形式。

2、国家结构形式,主要是指国家的中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权力机关、整体与局部之间关系的构成方式,它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关系在国家组织结构形式和原则上的体现。

3、国家机关权力的具体运作方式和具体制度,即“政治体制”。

■(简答)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①国体: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所表现的是国家的阶级性质。

②政体:是政权构成的形式,是指一定的社会阶级取何种形式去组织那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

③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国家的阶级本质从根本上决定着政体的选择和采用,现实政治中的政体都是依附于一定的国体,为一定的国体服务的。

第二节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政体

■(单选)剥削阶级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专制君主制(古罗马)

(又称“绝对君主制”或“无限君主制”)

君主制二元君主制(沙特、巴林、突尼斯、1814-1830年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法国、

1871-1918年的德意志帝国、从明治维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日本)立宪君主制

(有限君主制)议会君主制(1832年后的英国、当代的日本)

贵族共和制

共和制议会共和制(法兰西第四共和国)

总统共和制(美国)

民主共和制半总统制(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德国历史上的魏玛共和国)

委员会制(瑞士联邦)

(又称“合议制”)

■(重简)巴黎公社政权形式的特点:

①废除常备军,用武装的人民取代它。

②公社有普选的代表组成,代表对选民负责,随时可以撤换。

③公社是兼管行政与立法的工作机关。

④工农公司废除旧警察和官吏,把公职人员变成人民的“公仆”。

■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基本内容: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准则。

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其他一切国家机关都是由全国代表大会产生并对它负责,向它报告工作,受它监督。

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又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和它的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④实行合理分工、协调一致,分工合作、相互配合的原则。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

与巴黎公社、苏维埃等形式的共同点

①都是由人民选举产生,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②都是立法与行政统一的政权组织形式;

③都是对人民负责,受选民监督、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组织形式。

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形式的不同点

④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⑤强调公职人员的公仆地位,反对官僚主义;

⑥党的领导是正确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基本保证。

■人民代表大会制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治理形式。(原因)

①我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而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

的社会主义国家。

②在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过程中,形成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这就决定了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后,掌握国家权力的人民的广泛性,为了实现人民民主专政的任务、需要使民主的形式多样化,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

③我国人民实在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的形式,现在农村夺取政权,建立革命根据地,逐步发展为夺取全国政权,然后建立代表机关,并逐步实现由代表机关转变为国家权力机关。

④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俄国十月革命后开始的,在建立政权的过程中,受苏维埃政权形式影响较大。第三节国家结构形式

■现代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

中央集权型(典型代表:法国)

单一制

地方分权型(典型代表:英国)

现代国家结构

的基本形式

邦联制(典型代表:欧洲联盟)

复合制

联邦制(典型代表:美国)

■我国国家结构形式:统一的多民族的单一制国家

■我国采用了单一制的原因:

①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上,有着统一的传统和实行单一制的渊源。

②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有着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传统。

③绝大多数民族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④我国各族人民为了抵制外来势力,实现国家独立,结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统一战线。

⑤我国各民族各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需要互相学习,互相支持,互相帮助来实现共同繁荣和共同进步。

⑥我国各族人民还面临各种外来势力的颠覆和分裂威胁。

■我国单一制的两大特色:民族区域自治和特别行政区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

①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实行的。

②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

③是通过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来实现的。

■特别行政区:是“一国两制”的实现形式,是依据“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科学构想,对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重大创新。指在统一的主权国家范围内,建立特别行政区,实行与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制度。

■特别行政区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①一个国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两种制度共存,但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两种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

③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第七章国家机构

第一节国家机构的概念和一般原理

■国家机构:是组成国家机器的一切,国家机关的总和,包括全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在现实上,它是实现国家权力,执行国家职能,进行日常活动的组织体系。

■国家机构的特点:(多选)

①阶级性②全社会性③整体性和系统系④强制性

■构成国家机构的最基本主要的组成要素(单选):

①国家元首②立法机关③行政机关④司法机关

■制约国家机构设置的主客观因素:

①国体的制约

②统治阶级统治方式的制约

③国度国情诸因素的制约

④一个国家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条件

⑤国际环境

第二节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机构

■三权分立与制衡的国家机构组织原则:君主集权制

■资本主义国家议会的主要职权(多选):

①立法权

②财政权

③监督权

■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的主要职权(多选):

①执行法律与委托立法

②管理全国公共事务和行政事务

③处理对外关系事务

④军事权

⑤立法参与权

■资本主义国家司法机关的主要职权:

①审理各种诉讼案件

②处理某些非诉讼性事务

③违宪审查

第三节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机构

■社会主义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资本主义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三权分立

■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主要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我国国务院的七项职权:

①行政立法权

②议案权

③行政管理权

④行政区划管理权

⑤领导和管理经济和城乡建设权

⑥社会管理权

⑦行使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国家机构中的体现:

(1)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由人民代表大会行使。

(2)保证国家机关之间合理分工,协调动作,依法进行权力制约。

(3)保证立法和决策民主化和执行的集中化与分工责任制。

(4)保证合理划分中央国家机构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和管理权限,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

■我国司法机关的活动和工作遵循和执行的方针和原则:

方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原则:①法院和检察院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

②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进审判、检察活动的原则

③司法独立,只服从法律,不受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干涉原则

④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容特权,不容民族歧视原则;

⑤保障诉讼参与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原则

⑥公开审判原则

⑦民主集中制即合议制原则

第八章国家政权与民族问题

第一节民族问题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

■(简答)产生民族问题的根源:

①民族差异的存在是产生民族问题的基本前提。

②剥削制度是产生民族压迫的根源。

③各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是社会主义时期产生民族问题的根源。

■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联系:

①民族是由不同的阶级组成的。

②民族压迫的实质是阶级压迫,它是压迫民族的统治阶级对被压迫民族的压迫。

■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区别:

①民族与阶级的含义不同。

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范围不同。

③阶级矛盾有时从属于民族矛盾。

④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消失也不相同。

■(简答)地区民族冲突问题的具体表现:

①会导致地区政治局势不稳,引起社会动荡,严重影响该地区有关各民族人民的社会生活。

②它使国际政治问题的解决形式出现了重大变化。

③它对国际关系格局以及相关国家的政治和外交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④霸权主义及其大国的干预和操纵仍然影响着地区民族冲突并使民族冲突问题进一步复杂化。

第二节资产阶级国家与民族问题

■(多选)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内容:

①民族优劣的观点

②民族至上的原则

③民族投降的原则

第三节社会主义国家与民族问题

■(简答)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就是民族平等和民族联合)。其依据是:

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即对世界上各民族在人类历史上作用的总的观点和看法)

②人类社会发展在民族问题上的两个历史趋向。

③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反映了工人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根本利益。

■民族平等的主要内容:

①民族平等指的是一切民族的平等,是全世界所有民族的平等。

②民族平等指的是一切民族在享有权利方面的平等。

③民族平等不仅要求各民族在政治上、法律上实现平等,而且还必须彻底实现各民族之间事实上的平等。

■(重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必须遵循的原则:

①是在中国领土范围内的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的区域自治。

②是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和历史上所谓民族文化自治及属人主义的民族分治政策截然不同。

③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必须保证自治机关充分行使自治权。

第九章政党和政党制度

■现代西方民主的三大支柱(多选):政党制度、议会制度、选举制度

■政党的特征(多选):

①政党是特殊的政治历史现象

②政党由阶级、阶层或某些重要的社会集团中的一部分人所组成

③政党是有组织、有纪律的组织

④政党有自己的政治纲领

⑤政党与政权密不可分

■政党的分类(多选):

(1)以政党的阶级属性和阶级基础为标准分为:无产阶级政党和资产阶级政党

(2)以政党是否掌握政权为标准划分为:执政党、参政党、反对党、在野党

(3)以政党的法律地位为标准分为:合法政党和非法政党

(4)以政党的活动范围为标准分为:跨国政党联盟、国内政党和地区性政党

(5)以意识形态(理论上)倾向为依据,将政党区分为7种:极左翼、左翼、中间、右翼、极右翼、激进党派、保守党派

■政党的功能:

①争取群众和影响群众

②集中阶级意志

③行使国家权力

第二节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和政党制度

■资本主义政党的基本特征(多选):

①标榜“超阶级性”。

②围绕议会和选举开展活动。

③组织特征上的两极分化。

④党内派系斗争合法化。

⑤资产阶级政党奉行“合法反对”和“公平竞争”原则。

■(多选)资产阶级政党具体的地位和作用:

①政党政治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基石,是资产阶级民主的标志。

②资产阶级政党制度是其民主制度协调运作的工具。

③政党政治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调整机制。

■资本主义的政党制度的类型:两党制、多党制、一党制

■压力集团和政党的区别(简答):

①政党具有政治纲领,以掌握政权为主要目标;压力集团没有比较系统的政治纲领,也没有直接掌权的要求。

②政党把组织选举作为自己活动的主要领域,提出自己的候选人;压力集团有时也积极参与选举活动,但并不提出自己的候选人。

③政党代表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压力集团则代表某一集团的局部利益、当前利益,它强调的只是某个群体的特殊利益。

④政党在某种意义上是间接地、隐蔽地实现资产阶级的利益;压力集团则明确、直接地表达并采取各种手法去实现集团的利益。

■压力集团参与和影响政治的主要方式是:

①参与选举,影响竞选。

②包围议会,影响政治决策过程。(通过院外活动来施加影响)

③影响政府决策。

④对司法机关施加影响。(通过影响诉讼活动以达到目的)

⑤压力集团还可以通过现代化通讯工具和媒介来影响舆论。

第三节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和政党制度

■(简答)无产阶级政党的特征:

①是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②由工人阶级中的先进分子组成,其任务是提高整个工人阶级的觉悟。

③具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战斗集体。

④是其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

⑤有独特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

■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表现在:

①它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任何时候都能够强调和坚持工人阶级和全体人民的整体利益。

②它在领导革命发展的各个阶级上,始终坚持运动的共产主义方向,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

■(多选)共产党的核心地位和领导作用主要是通过党的政治领导、组织领导、思想领导来实现的。

■党的领导的具体方式:

①政治领导(核心)

②组织领导(保证)

③思想领导(灵魂)

■(重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特点:

①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制的基本前提。

②协商和监督是多党合作制的主要内容。

③宪法和法律是个党活动的基本准则。

■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的特征:

①它们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每一类政治团体都能联系同阶层、同行业、同性别、同部门的几乎所有成员。

②有比较统一、规范的组织结构形式。

③不同政治团体之间存在着利益差别和不一致,但这种差别和不一致是建立在整体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多选)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的具体作用:

①组织功能

②参政功能(指公民通过政治团体的组织和活动,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

③民主监督功能

④教育功能

第十章政治文化

第一节政治文化的含义及功能

■(简答)政治文化的含义:

①政治文化的主体,是同政治活动的主体相一致的,既有团体性的,也有个体性的,既指普通公民,也指政治团体和其他的社会团体。

②政治活动主体的政治态度和政治心理倾向,是历史与现实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综合作用的产物。

③政治文化所要揭示的是作为政治活动主体的人与政治体系既政治过程的关系;同时也是政治文化与公民政治行为间的关系。

④政治文化的内容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感情、政治态度、政治动机、政治意向、政治信念、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等内容。

■(简答)政治文化的特点:

①具有深刻的阶级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②具有特殊的社会结构性。

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简答)政治文化的功能:

①规定政治生活的基本指向和内容。

②指导和规范各种政治行为。

③影响政治过程。

④维系或变革政治制度。

第二节政治文化的类型和结构

■(多选)政治文化的类型:

①参与型政治文化与服从型政治文化

②冲突型政治文化、协调型政治文化和混合型政治文化

③理想型政治文化和现实型政治文化

④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文化

■(多选)政治文化结构:由政治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政治心理组成。

第三节政治社会化

■(重简)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

①主导型政治文化对非主导型政治文化的引导和制约。

②培养公民政治文化素质和提高政治能力的手段。

③对反社会型政治文化的抵制和斗争。

■政治社会化的途径与方法:

①家庭(其中的关键因素包括:父母、家庭生活与家庭关系)

②学校(学校的教育比家庭父母的教育更具权威性。)

③社会(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政治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简答)坚持我国政治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必须遵循和贯彻的原则:

①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南。

②要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③要为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为经济建设服务,要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适应。

④要与政治体制改革相结合,遵循有利于政治制度不断完善的原则。

⑤要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西方政治文化做出科学分析,坚持兼收并蓄,批判借鉴的原则。

第十一章政治发展

第一节西方的政治发展理论

■(单选)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级: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初。研究主题:“现代化”理论。

(代表人物:丹尼尔·莱纳、代表作:《传统社会的消失》)

(2)第二阶级: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初。研究重点:第三世界各国政治发展道路研究。

(3)第三阶级:20世纪70年代后。政治发展研究逐渐走向衰落,研究重点逐渐转向:政策研究。

■(重简)“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区别:

①政治权威的基础或合法性来源

②政治制度化水平

③政治文化

④政治参与

⑤政治结构与功能的分化

■西方政治发展理论中的发展途径:①政治制度化②政治参与

■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局限性:(多选)

①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空想性。(最主要的局限)

②西方学者忽视或故意掩盖了人类社会政治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③二战后大国之间的争霸使许多发展中国家成为牺牲品。

■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结合政治发展策略,提出推动政治发展应依靠的力量:

(1)依靠精神领袖推动政治发展。

(2)通过强有力的政治组织,特别是严密组织起来的政党推动政治发展。

(3)依靠文官组织推动政治发展。

(4)依靠军队推动政治发展。

(5)依靠文化更新推动政治发展。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解放运动的前途有两条:

①由资产阶级领导,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②由无产阶级领导,走新民主主义道路。

■政治发展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的: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

■革命的作用:

①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冲突,促进社会整体进步和发展的根本途径。

②是改变政治环境,更新政治体系,促进整体政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③是改变旧的传统道德规范,改变旧的风俗习惯,改变旧的思想和传统价值的重要手段。

■革命的特征:

①革命的目标是夺取和掌握政权。

②革命的主体是一定社会中特定的阶级。

③革命是实现以政治制度变革为核心的整个社会关系的根本改变。

④革命通常表现为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斗争。

■政治改革的特征:

①发动者通常是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

②是有计划有步骤进行的,体现在政治发展上,表现为一种渐进性和连续性过程。

③以和平的方式进行。

④维护现有的政治统治秩序基础,并不改变政治发展的性质。

第三节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

■构建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理论的三个层次:

①第一层次:各种政治组织与政权组织之间的关系及其运行制度,它表明代表各阶级、阶层、各种利益群体的政治组织在政权中的地位与作用。

②第二层次:是政权的组织形式,或称政体,它体现一个国家如何使用政治权力的权力结构问题。

③第三层次:是政府的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

■经济发展决定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

①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决定党的十三大面对的突出问题是政企分开。

②确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定党的十四大面对的突出问题是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决定党的十五大提出的突出问题是依法治国。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决定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突出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⑤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决定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突出问题是社会公平正义。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实行依法治国

第十二章国家政治

第一节国际政治的含义与特征

■国际政治的含义:

①它发生于国际社会和世界舞台上多个行为主体之间,其中主要发生于主权国家之间。

②它的本质内容的国家社会行为主体间的政治关系,其中主权国家间的政治关系是最基本的政治关系。

③它是国际社会的组织体系和行为体系,是国际政治生活的规范化体系,是国际社会政治关系的总和。

■国际社会的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主体的特征:

①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具有特定的自身利益和利益要求。

②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具有特定的行为能力。

③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具有特定的稳定的组织形态。

■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的区别(重简):

①有无公共权威的不同

②利益的构成和内容不同

③政治行为主体不同

■国际政治的本质内容是国际社会行为主体间的政治关系,其具体内容是国际政治关系中的利益关系、力量对比关系、国际政治行为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国家利益的基本内容:①国家生存利益②国家发展利益

■国际社会政治关系体系的四个基本特点:①全球性②有机性③有序性④变动性第二节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

■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主权国家(最重要也最基本的)、国际组织、政党、政治团体、个人。

■主权国家必备的基本要素:固定的领土、定居的居民、统一政权、国家主权

■国家主权在国际政治中对于国家的意义:(国家主权是主权国家最重要的构成要素)

①是一个国家获得参与国际政治生活能力的基础。

②是一个国家成为国际政治的独立行为主体的必要条件。

③是一国在国际政治中具有与其他国家平等地位的重要保证。

④是国家参与制定、遵循国际关系准则的前提。

■(简答)国际组织的基本特点:

①均有参与国际活动的能力。

②国际组织存在和活动的合法性依据是参与者所订立的条约,超越和违背条约规定的机构、职权和活动,均属非法或无效。

③国际组织的组织原则是各参与者之间的地位平等,互不干涉内部事务或个人事务,更不得侵犯各参与者各自的权利。

■国际组织的类型:

1、按基本性质、活动目标和范围划分:

①一般政治性国际组织②专门性国际组织

2、按成员构成和处理事务的地域范围划分:

①全球性国际组织②区域性国际组织

3、按活动的内容和领域划分:不同领域的国际组织

①政治性国际组织:如非洲统一组织、联合国

②经济性国际组织:如石油输出国组织、世界贸易组织

③军事性国际组织:如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④文化科技卫生体育性国际组织:如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通信组织等

第三节国际政治基本准则

■国际政治基本准则的特点:①普遍性②共识性③应然性④约束性

■当代国际政治基本准则的基本内容(重简):

①各国主权平等原则

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原则

③互不干涉内政原则

④互不侵犯原则

⑤和平共处原则

■国际法的构成:①平时法②战争法③中立法

■国际法的作用:

①是保障国际关系有序存在和发展的法律条件。

②是确定国家等国际法主体政治权利和义务的法定依据。

③为裁定和政治解决国际冲突和纠纷提供法律标准和原则基础。

④为非常状态下的国际关系提供基本行为准则。

■国际法的基本特点:

①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国家。

②国际法在主权国家处理相互关系过程中形成,其主要法律渊源是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③国际法约束的基础是相关国家承担的相关国际义务,其执行主要依靠相关国家的自愿、自动和自觉。

■二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1)二战后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础上,欧洲的南斯拉夫、罗马尼亚、波兰、捷克思路伐克、民主德国、匈牙利、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等相继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亚洲的朝鲜、越南、中国先后成为社会主义国家。

(2)二战后国际政治基本力量是社会主义国家力量和资本主义国家力量。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矛盾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世界的主要矛盾。两大国际政治基本力量的基本联系结构和样式是以非战争性对抗和对立为核心内容的“冷战”。

(3)万隆会议(1955)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形成。

(4)世界主要矛盾演化:

①原来两大阵营的矛盾演化为美苏争霸的矛盾,被称为东西关系矛盾。(东西矛盾的本质是战争问题)

②第三世界即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个矛盾被称为南北关系矛盾。(南北矛盾的本质是发展问题)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

(5)在东西南北矛盾这一世界主要矛盾的基础上,决定了国际政治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问题,形成了以三个世界力量为主干、东西南北关系复杂交错的国际政治格局。

■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含义从其:根本动力、基本方式、具体体现和经济联系效应四个方面揭示和界定。

政治学概论

2012年全国自考政治学概论模拟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的实质是( ) A.经济关系 B.社会关系 C. 阶级关系 D. 阶级斗争 答案:C 解析: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的论述,我们可以将政治的实质和含义归纳为以下几点: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2.( )直接制约国家机构的设置。 A.国体的性质 B.国家结构形式 C. 国家管理形式 D. 国家权力配置 答案:C 解析:国家管理形式即政体,直接制约国家机构的设置。 3.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性质属于( ) A. 民族矛盾 B. 敌我矛盾 C.人民内部矛盾 D. 阶级矛盾 答案:C 解析: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各民族的关系由于剥削阶级的消灭成为各族工人和各族农民之间的关系,这种民族关系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民族问题性质,是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而不是敌我矛盾。 4.英国实行以立法至上为特点的( ),议会权力最高,国王在名义上有最高地位。 A.“混合权力体制” B.“议会至上制” C.“双重领导体制” D.“君主立宪制”答案:A 解析:英国实行以立法至上为特点的“混合权力体制”——议会权力最高,国王在名义上有最高地位,首相和内阁是国王的辅佐,行政与立法分立。5.国家历史类型变革的实际进程表明,一切剥削阶级类型的国家的更替都是通过( )来实现的。 A.社会变革 B. 经济发展 C. 生产力发展 D. 和平手段 答案:A 解析:国家历史类型变革的实际进程也已表明:一切剥削阶级类型的国家,都是通过社会变革更替的。资本主义制度是最后一种剥削制度,资产阶级是最后一个剥削阶级。 6.自由资本主义国家,是指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国家形态,也就是列宁所指的( )的国家。 A.“竞争的资本主义社会” B.“自由的资本主义社会” C.“非正常的资本主义社会” D.“正常的资本主义社会” 答案:D 解析:自由资本主义国家,是指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国家形态,也就是列宁所指的“正常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 7.最早依据执政者人数来划分政体的学者,是古希腊的历史学家( ) A.亚里士多德 B.希罗多德 C.孟德斯鸠 D.布丹 答案:B 解析:最早根据一定的标准划分政体类型的学者,是古希腊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他依据执政者人数来划分政体,由此而区分出君主政府、贵族政府和

全国2019年10月自考00312政治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D019·00312通卡)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1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政治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312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选择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在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中,对我国政治生活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流派是 A.儒家 B.道家 B. C.法家 D.墨家 2.提出“政治意指力求分享权力或力求影响权力的分配”观点的德国社会学家是 A.黑格尔 B.马克斯·韦伯 C.马基雅维里 D.康德 3.政治中最核心的问题是 A.伦理道德 B.执行政策 C.国家政权 D.政治活动 4.中国封建社会所特有的权力结构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 B.三权分立制 C.地产权力等级制 D.官僚等级制 5.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是

A.《国家与革命》 B.《德意志意识形态》 C.《共产党宣言》 D.《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6.区别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分水岭和出发点是 A.统治形式 B.政府机构 C.统治方法 D.国家本质 7.毛泽东指出:政府的组织形式是 A.君主制 B.复合制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民主集中制 8.面向全社会进行全方位全天候的日常管理的国家机关是 A.行政机关 B.立法机关 C.司法机关 D.监察机关 9.西方封建社会领主获得土地的方式是 A.购买 B.赠子 C.分封 D.继承 10.国家权力具有特殊的力量,主要在于 A.有主权性 B.有道德约束 C.有影响力 D.是一种有组织的暴力 11.氏族制度中的决策组织是 A.议事会 B.军事首领 C.陪审团 D.人民大会 12.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是 A.联邦制 B.邦联制 C.统一的多民族的单一制 D.共和制 13.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政治的主要内容是 A.共产党的领导 B.依法行政 C.人民民主 D.法制建设 14.在阶级社会里,产生民族压迫的主要根源是 A.民族习惯 B.剥削制度 C.民族差异 D.各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 15.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机构组织原则是 A.集权制 B.三权分立与制衡 C.议会君主制 D.分封割据制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二、填空 1.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1)孔德“社会学之父”(2)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1)涂尔干(2)韦伯。 3.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科塞(功能冲突论)、达伦多夫(辩证冲突论)。 4.交换理论代表人物:霍曼斯、布劳。 5.社会学传入中国的途径:西方传教士、出国留学人员和译著。 三、简答 1.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1)科学的分类,社会学是科学的最高层次(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3)研究方法,用实证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2.孔德在《实证哲学精辟》一书中解释实证的五个涵义: (1)现实的而不是细想的(2)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3)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4)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5)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 3.导致社会失范出现的原因:(1)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机构中急剧滋长(2)现代化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人的个人欲望(3)社会的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力,使社会出现危机和动乱 4.中国社会学被撤销的原因: (1)照搬照套苏联模式(2)自身存在错误认识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基本原则(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分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 3.普查调查:又称全面调查,简称普查。是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总体调查。 4.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它是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对此做出估计和判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5.统计报表:是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上而下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6.问卷调查: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7.个案研究:是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 8.访谈法:指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谈,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9.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发现因果关系的方法。 10.文献法: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语音、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分析和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现象的方法。 11.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2.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 1.社会学的特征:整体性、综合性、经验性、应用性。 2.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后实证主义、新人文主义、批判诠释理论、后现代主义。 3.问卷调查的内容:个人基本情况、行为和态度。 4.问卷类型:自填式和代填式。 5.文献来源:官方文献、个人文献、大众传播媒介。 6.定性资料的主要来源:实地源、文献源。 三、简答 1.社会学的功能:(1)研究功能(2)教育功能(3)社会管理功能(4)社会批评功能 2.社会学方法论探讨的主要问题:(1)社会现象的性质 (2)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建设(3)价值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 3.实验法的类型: (1)根据试验环境分为:实地实验、实验室实验 (2)根据实验方法分为:标准实验、准实验、控制实验、双盲实验 4.文献法的优缺点: 优点:(1)资料信息恒古不变(2)费用较低(3)可研究历史现象(4)适合做纵横分析

自考政治学概论(本科段)复习资料

《政治学概论》 一、填空题。 1、“政治”这个概念是从希腊语的polis一词演化而来的,它的最初含义是指希腊的,________即城市国家。(古代城邦) 2、西方政治学的奠基人亚里士多德撰写的名著_________,使用了政治概论。(《政治学》) 3、在古代中国,“政治”一词早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典籍中就已出现。(《尚书》、《论语》、《周礼》) 4、中国古代的“政治”,其核心含义是统治,政治主要是指“______________”的活动,即依据某种道德原则管理社会、治理国家。(治国平天下) 5、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 6、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活动的核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是所有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国家政权、国家政权) 7、17-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著作主要有:洛克的___________、卢梭的__________、孟德斯鸠的___________。(《政府论》、《社会契约论》、《论法的精神》)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学科,本身就兼具政治学和法学的双重性质。(宪法学、立法学、行政法学) 9、______、______、______三家,在我国社会的政治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代表意义。(儒、道、法) 10、由______创立的,_______完善的儒家学派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学派,长期占据着思想统治地位。(孔丘、孟轲) 11、儒家学派的主要典籍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论语》、《孟子》)两书。 12、儒家的政治学说首先是坚持“___________”的政治原则。其次,儒家学派提出“__________”治国之道,既所谓的“德治”思想。(为国以礼、为政以德) 13、__________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著有____________一书。(韩非、《韩非子》) 14、法家主张“霸道”和“___________”。他把慎到的“____”、商鞅的“____”、申不害的“____”融为一体。(以法治国、势、法、术) 15、_____和_____各自坚持“德治”和“法治”以及“王道”和“霸道”两种治国原则。(.儒家、法家) 16、老子和庄子的政治思想则与儒、法两家相反,他们主张采用消极无为的手段来进行政治统治。实现_____________的理想社会,__________的思想。(“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17、西方的政治学最早发端于________社会,其代表人物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18、________是古希腊最著名的思想家,其代表作__________中提出了政治思想。(柏拉图、《理想国》) 19、亚里士多德的___________被公认为是西方政治学的真正开山之作,他本人也由此而成为西方政治学的奠基者。(《政治学》) 20、神学政治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神权高于主权,世俗王权必须服从于教权。(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 21、被马克思称为新时代第一个政治思想家的______________,他在《君主论》一书中,不仅提出了政治关系的基础是财产关系的著名论断,而且从国家的目的出发,第一次提出_________与________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马基雅维利、政治问题、伦理问题) 22、布丹在____________一书中,创立了近代资产阶级国家的主权学说。(《共和六轮》) 23、莫尔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_和康帕内拉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_。(《乌托邦》和《太阳城》) 24、________________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家,在个人主义基础上提出了近代资产阶级的___________原则,抽象德强调个人自由。(孔斯坦、边沁\功利主义) 26、________________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共产党宣言》) 27、恩格斯在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基础上整理和撰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家庭、私有制

最新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材料资料讲解

《社会学概论》(本科)复习范围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的方式。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题类型: 1.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8分) 3.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4.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5.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三)期末重点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民主在美国》的作者是()。 A.孟德斯鸠B.孔德C.托克维尔D.马克思 2.一人身兼数职、顾此失彼、疲惫不堪的处境是()的表现。 A.角色失败 B.角色冲突 C.角色不清 D.角色中断 3.从()角度出发可以将社会关系划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A.关系的密切程度 B.关系的规范化程度

C.关系建立的基础 D.关系的协调程度 4.把社会群体分为内群体与外群体,是根据()的标准。 A.结构特征 B.互动关系 C.归属感 D.从属关系 5.如果某种社会制度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带来社会冲突的制度后果,我们称其为社会制度的()。 A.显功能B.潜功能C.正功能D.反功能 6.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 A.城乡融合B.城市贫民化C.逆城市化D.城乡二元结构 7.经过社会革命或其他剧烈的社会变动,社会分层结构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949年之后中国的分层结构发生的变化就是这样的。这种变动称为()。 A.开放性社会结构 B.结构性流动 C.非结构性流动 D.社会变迁 8.()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不同群体之间价值和利益冲突。 A.社会解组论 B.偏差行为理论 C.社会建构论 D.冲突论 9.云南傣族泼水节时,载歌载舞的人群是()。 A.偶合人群B.常规人群C.表意人群D.行动人群 10.在现代化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与现代性因素极为相像,但在实质上却与现代化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A.错位 B.脱节 C.畸变 D.失衡 11.科塞是()的代表人物。

自考政治学概论简答题

37.《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答:①国家是阶级组织;②阶级斗争的核心是政权;③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理论;④消灭私有制,建立真正民主共和国;⑤系统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学说; 38.革命与改良的区别。答:政治革命是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政治改良是社会政治变化的另一方式,它与革命有本质区别;一切剥削阶级类型的国家,都是通过社会变革更替的;社会主义国家不是被更替,而是自行消亡的; 39.资产阶级民族同化的实质。答: ①这里的民族同化是指强制性的民族同化,是指统治民族强制推行同化政策,迫使社会上其他民族全体或部分改变其民族特点,使其成为另一个民族;②其实质是反动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压迫的表现;是资产阶级民族优劣观的必然结果;③资产阶级民族同化与发展比较慢的民族受发展比较先进的民族影响,形成与先进民族共同的特点根据不同; 40.压力集团影响政治过程的主要方式是什么?答:①参与选举,影响竞选;②游说议员,影响政治决策过程;③影响政府决策;④对司法机关施加影响;⑤掌控媒体,影响舆论; 41.在进行社会改革中要遵循的基本原则。答:首先,政治改革一般采取自上而下的渐进和平方式,因此改革中要注意改革速度的控制,不应过急;其次,要注意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二者之间关系的协调,一般以经济改革为先导,再着手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再次,改革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注意改革措施与环境的协调;注意各项措施之间的密切配合,确保政治改革在稳定条件下进行; 37.国家与氏族组织的区别。答: ①国家是按地区划分居民,氏族组织是以血缘关系划分居民;②公共权力的设立,也就是国家强制机关的出现; 38.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范围有什么不同?答:①民族问题的核心是民族平等和团结问题,阶级问题的核心是通过阶级斗争 获得权利问题;②民族问题涉及 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民 族内部问题不属于民族问题;③ 民族问题比阶级问题更为广泛 和复杂; 39.资产阶级政党有哪些主要特 点?答:①标榜”超阶级性”;② 政党活动以议会为中心;③组织 特征是两极分化;④党内派系斗 争合法化;⑤坚持”合法反对”和” 公平竞争”原则; 40.革命的作用及其表现。答:革 命是实现政治发展和社会发展 的强大推动力,是实现政治形态 和社会形态改变的重要方式,主 要表现为:首先,革命是解决社会 基本矛盾冲突,促进社会整体进 步和发展的根本途径;其次,革命 是改变政治环境,更新政治体系, 促进整体政治发展的强大推动 力;再次,革命是改变旧的传统道 德规范、旧的风俗习惯、旧的思 想和传统价值观念的重要手段; 41.国际政治基本政治力量的特 点。答:①在全球范围内的国际政 治活动中具有强大的主导力和 广泛的影响力,是世界范围意义 上的国际政治基本力量;②是特 定时期世界主要矛盾关系的承 担者;③既可以是由国际政治行 为主体构成的,也可以是由国际 政治行为主体的集合体(联盟、同 盟)构成的;④以经济力为基础的, 但也是多种力量综合构成的; 37.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 定义及其含义。答:①国家是维护 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 机器;②含义:①国家是阶级社会 的组织;②国家是阶级统治;③国 家是个机器,有特殊权力; 38.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表现 在哪些方面?答:①它没有自己 的特殊利益,任何时候都能够强 调和坚持工人阶级和全体人民 的整体利益;②它在领导革命发 展的各个阶段上,始终坚持运动 的共产主义方向,代表整个运动 的利益; 39.简述资本主义国家司法机关 违宪审查权的含义及其审查类 型。答:①违宪审查是司法机关审 查和裁决国家机关的行为是否 违反宪法,审查对象包括立法机 关制定的法律、法令,政府根据法 律颁布的行政法规、发布的行政 命令以及采取的行政措施;②行 使违宪审查权的机构有两种类 型,一是由普通法院行使;二是由 专门的宪法法院行使;③各国司 法机关行使违宪审查权的方式 有”事后审查”与”事前审查” 两种; 40.简述英国议会内阁制下两党 制的特点。答:①两党的尝围绕议 会选举展开,由在竞争中获得多 数席位的政党组织由阁,其成员 也都是议会议员;②两党采取集 中制,表现在每次的重要投票中, 所有该党议员必须按本党的决 定进行投票,在政党组织结构上, 中央与地方组织之间有着直接 的联系纽带;,其活动具有连续性; 41.简述政治社会化的功能。答: ①确立主导型政治文化的核心 地位;②培养公民的政治文化素 质;③对反主导型政治文化的抵 制和斗争;④提高公民的政治能 力;⑤对非主导型政治文化加以 引导和制约; 37.简述原始氏族制度的主要特 点。答:①以血缘亲属关系为纽带 是氏族制度的本质;②设议事会, 实行原始民主制;③所有社会成 员平等,有相互帮助和保护的义 务; 38.区别国家结构形式的依据。答: ①国家主权的归属,是属于全国 政府还是地方政府;②全国政府 和地区政府的权力来源,是前者 授权后者还是后者授权前者;③ 全国政府和地区政府之间的权 力划分;④双方权力划分的依据, 是以一个事先制定的规则为依 据,还是以一方的意志为依据; 39.简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 点。答: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 国家统一领导下实行的;②民族 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少数民族聚 居地区实行的;③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是通过自治机关行使自治 权来实现的; 40.简述政党的特征。答:①政党 是特殊的政治历史现象;②政党 是由一定阶级、阶层、集团中最 积极的一部分人组成的政治组 织;③政党是有组织、有纪律的政 治组织;④政党具有自己的政治 纲领;⑤政党与国家政权密不可 分; 41.简述国际组织的基本特点。答: ①国际组织均有参与国际活动 的能力;②国际组织存在和活动 的合法性依据是参与者所订立 的条约,超越和违背条约规定的 机构、职权和活动,均属非法或无 效;③国际组织的组织原则是各 参与者之间的地位平等,互不干 涉内部事务或者个人事务,更不 得侵犯参与者各自的权利; 37.中国封建官僚制的特点。答: ①它是由专职官吏组成的权力 机构;②在官僚集团内部,有着按 等级划分官职的严密组织;③封 建官僚按官阶高低享有特权,特 权成为官僚制的核心。 38.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其 他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形式的不 同点。答:①实行民主集中制原 则。②强调公职人员的公仆地位, 反对官僚主义。③党的领导是正 确贯彻民主集中制的根本保证。 39.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司法体制 中,司法机关的职权主要有哪 些?答:①审理各种诉讼案件。② 处理某些非诉讼性事务,违宪审 查。 40.政党的功能有哪些?答:①争 取和教育群众。②集中阶级意 志。③掌握和行使政权。 41.国家利益及其基本内容。答: 即作为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国 家需求的满足。基本内容:国家生 存利益:包括国家安全、主权独 立、领土完整、人民生存需求的 实现等。国家发展利益:包括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人 民生产水平提高要求的实现等。 37.简述国家权力与社会相分离 的具体表现。答:①管理者的常任 化和管理机构的专门化;②职业 性常备军的建立;③赋税制度的 确立; 38.简述国家形式的基本内容。答: ①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它 构成了一个国家的根本政治制

2019年全国高等教育自考【政治学概论】笔记(自己整理的便于记忆)

第一章绪论 1、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政治的解释 2、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的论断 ①,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②,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③,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利。 ④,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3、政治 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4、中国古代政治学 5、西方政治学 第二章国家与阶级 1、氏族 氏族:是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结婚的人们的集团。它是原始公社制度的社会经济单位,也是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 2、原始社会的主要特点是: ①以血缘亲属关系为纽带联系社会成员是氏族制度的本质。 ②氏族是实行原始民主制的全体氏族成员的共同的管理组织。氏族制度的组织结构是议事会。 ③在氏族组织内部,所有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都有互相帮助和保护的义务。 3、原始社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 ①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 ①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不同部落都开始有了剩余产品。 ②由于生产的增长,剩余产品的日益增多,私有制出现了。 ③父权制代替母权制和家长制家庭的出现。

②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这是人类社会野蛮时代高级阶段的产物。 ①奴隶制的巩固和发展。 ②个体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的经济单位,耕地成为私有财产。 ③部落联盟出现。 ③社会分工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就产生了直接为交换的商品生产。由于交换的发展,从社会中分离出一 个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交换的阶级——商人阶级。 ①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金属货品。 ②由于商业活动、土地的买卖与变化,人们为谋生而流动,使原来的氏族与部落的居民杂居起来。 4、国家的起源 ①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③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是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以内。 5、国家产生的三种形式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三种主要形式: ①雅典国家 ②罗马国家 ③德意志国家 6、国家与氏族的区别: ①国家是按地区划分居民,氏族组织是以血缘关系划分居民。 ②公共权利的设立。 第三章国家的历史类型以及更替 1、国家的历史类型最早亚里士多德 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 2、奴隶制国家第一个剥削阶级专政的国家 雅典——奴隶主阶级的民主制。表现为“人民大会”具有很大权力 古罗马、斯巴达——奴隶制国家的贵族制。表现为由元老院(古罗马)、长老院(斯巴达)掌权 第四章资本主义国家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发源地是在西欧(以这种资本运行和雇佣劳动为主要内容的生产方式的形成为主要标志的)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展必需具备两个条件: (1)是充足的货币集中于少数人手中。(2)广阔的劳动力市场。二者缺一不可。 3、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过程是:暴力 对农民土地的剥夺是:典型形态的“圈地”运动。 4、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①生产资料为资本家私人所有。 ②目的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 ③以雇佣劳动的方式进行,劳动力本身也是商品。 ④以交换和货币关系作为自己存在的必要条件。 5、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共同点: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 6、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生产关系不同点:

自考社会学概论1-4往年真题练习答案

第一章往年考题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1.孔德认为,居于科学的最高层次的是( A )1-37 1304 A.社会学 B.哲学 C.生物学 D.数学 2.罗伯特·默顿的代表著作是( B )1-44 1304 A.《社会行动的结构》 B.《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 C.《冲突的社会功能》 D.《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 3.《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一书的作者是社会学家( D )1-45 1304 A.米德 B.霍曼斯 C.弗洛伊德 D.布劳 4.尤尔根·哈贝马斯的主要著作是( C )1-47 1304 A.《实践与反思》 B.《国家精英》 C.《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D.《社会的构成》 1.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推理方法的创建者是法国社会学家( B ) 1-41 1307 A.卢卡奇 B.涂尔干 C.托马斯 D.孔德 2.塔尔科特·帕森斯的代表著作是( A ) 1-44-1307 A.《社会行动的结构》 B.《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 C.《冲突的社会功能》 D.《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 3.符号互动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D ) 1-45 1307 A.布劳 B.霍曼斯 C.阿多诺 D.戈夫曼 4.安东尼·吉登斯的代表著作是( C ) 1-46/47 1307 A.《实践理论大纲》 B.《合法行危机》 C.《第三条道路》 D.《词与物》 5.翻译出版了日本女子大学社会学教授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的学者是( D ) 1-48 1307 A.梁启超 B.康有为 C.严复 D.章太炎 1.孔德编写的社会学著作是(A)1-36 A.《实证哲学教程》B.《实证社会学教程》 C.《实证科学教程》D.《实证社会科学教程》 2.被人们称为社会学之父的是( A ) 1-37 A.孔德 B.斯宾塞 C.涂尔干 D.韦伯 3.社会同生物一样也是一个有机体,但社会不是简单的有机体而是“超有机体”,持这种观点的社会学者是( A ) 1-39 A.斯宾塞 B.涂尔干 C.韦伯 D.孔德 4.明确指出:“社会学是指这样一门学科,即它以解释的方式来理解社会行动”的学者是( D ) 1-42 A.马克思 B.孔德

政治学概论自考知识点

政治学概论自考知识点 《政治学概论》概述了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原理等,是政治学类、公共管理类等多个本科专业均开设的基础理论课程。接下来为你整理了政治学概论自考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政治学概论自考知识点:国家与阶级名词解释: 家长制家庭,是以一个男子为首的大家庭公社,包括一家之长及其晚辈也包括一些奴隶。 公共权力,是指武装的人----军队、警察和物质的附属物----监狱和强制机关。神权论,这种理论认为,国家源于神,是根据神的意志建立的,国家的权利来源于神,及上天或上帝。 国家权力(亦称政治权力、公共权力)是指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的代表,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物的权力。 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是国家活动的总方向、基本使命、基本目的,是指全部国家机器的基本职责和整体功能。 一、氏族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氏族内部禁止通婚是氏族制度的根本规则。 第二,氏族制度的决策组织是议事会,是一切成年男女平等表达意见的议事机构 第三,氏族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都有互相帮助和保护的义

务。 二、原始社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 第一,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不同部落都开始有了剩余产品。 第二,由于生产的增长,剩余产品的日益增多,私有制出现了。第三,父权制代替母权制和家长制家庭的出现。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这是人类社会野蛮时代高级阶段的产物。 第一,奴隶制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个体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的经济单位,耕地成为私有财产。第三,部落联盟出现。 社会分工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就产生了直接为交换的商品生产。由于交换的发展,从社会中分离出一个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交换的阶级;;商人阶级。 第一,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金属货品。 第二,由于商业活动、土地的买卖与变化,人们为谋生而流动,使原来的氏族与部落的居民杂居起来。 三、国家的起源 第一,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第二,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2015年自考社会学概论复习要点

2015年自考社会学概论复习要点 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 四个条件:社会变革的需要;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社会经验的积累;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 [例题·多选题]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有() A.社会变革的需要; B.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 C.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D.阶级斗争的需要 E.解决社会问题的需要 [答案]ABC [解析]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社会变革的需要、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以及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 [例题·单选题]社会学产生的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是() A.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B.社会变革的需要 C.自然科学的发展; D.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察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在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条件中,资本主义制度内寻求社会变革的现实需要是社会学产生的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 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 1、奥古斯特·孔德。“社会学之父”,秩序和进步是孔德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 2、卡尔·马克思。马克思对社会学的主要贡献。 3、赫伯特·斯宾塞。社会有机体和社会进化。 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 1、埃米尔·涂尔干。社会事实,失范理论,社会研究方法准则,功能分析与历史分析方法。 2、马克斯·韦伯。社会行动及其类型,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科层制 [例题·单选题]1838年在《实证哲学教程》中首次提出社会学概念的思想家是() A.斯宾塞; B.涂尔干; C.马克思; D.孔德。 [答案]D

[解析]本题考察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代表人物。孔德被称为“社会学之父”,首次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 [例题·单选题]斯宾塞认为,社会同生物一样也是一个有机体,但社会不是简单的有机体而是() A.大有机体; B.超有机体; C.进化有机体; D.聚合有机体。 [答案]B [解析]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认为社会是一个超有机体。 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 (一)芝加哥学派 1、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 2、芝加哥学派的学术成就(四个方面) (二)结构功能论 1、帕森斯:著作、AGIL功能分析图式 2、默顿:著作、显功能与潜功能 (三)冲突理论 1、科塞的功能冲突论

00312政治学概论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答案及评分参考

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政治学概论试卷 (课程代码00312) 本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权威性价值分配说”是以下哪位政治家的观点 A.亚里士多德 B.凯尔逊 C.戴维·伊斯顿 D.马基雅维里 2.无为而治是下列哪一学派的主要思想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3.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政治学的奠基者,他的代表作是 A.《共和六论》 B.《君主论》 C.《社会契约论》 D.《政治学》 4.原始社会三次社会大分工中,有决定意义的重要分工是 A.手工业和畜牧业的分工 B.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 C.商人阶级的产生 D.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 5.神权论认为国家起源于 A.神的意志 B.阶级矛盾 C.暴力 D.人们相互订立契约 6.封建社会的四种土地所有制形式中,在中国占支配地位的是 A.领主占有制 B.地主占有制 C.自耕农占有制 D.国家占有制 7.从国家结构方面看,西方封建社会实行的是 A.中央集权制 B.官僚等级制 C.地产权力等级制 D.分封割据制 8.下列实行半总统制的国家是 A.美国 B.法国 C.英国 D.日本 9.福利国家的最初尝试起始于以下哪位政治家推行的新政 A.丘吉尔 B.罗斯福 C.斯大林 D.华盛顿 10.现在的欧盟属于以下哪种国家结构形式 A.联邦制 B.地方分权制

2016年10月社会学概论真题有答案

2016年10月社会学概论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中的冲突理论渊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是马克思的()。 A.历史唯物主义 B.辩证法 C.阶级斗争理论 D.政治经济学 【答案】C 【解析】冲突理论渊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 2.主张社会批判理论的学术群体是()。 A.法兰克福学派 B.芝加哥学派 C.哥伦比亚学派 D.功能学派 【答案】A 【解析】社会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法兰克福学派广泛吸收了马克思、韦伯、卢卡奇、弗洛伊德等人的思想传统,致力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 3.在社会学的研究功能中,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称为()。 A.预测性功能 B.规范性功能 C.解释性功能 D.描述性功能 【答案】C 【解析】社会学的研究功能包括 1、描述性功能:指那些为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2、解释性功能:是指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3、预测性功能:预测是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 4、规范性功能:回答“应该怎样”的问题。 4.统计调查的常用方式之一是()。 A.文案法 B.普遍调查 C.实地实验 D.问卷调查 【答案】B 【解析】统计调查的常用方式是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一般采用问卷调查收集资料。 5.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称为()。

政治学概论自考重点整理笔记

政治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政治的含义 ■剥削阶级关于政治的解释(单选):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对政治的科学解释)(多选,简答) ①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②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③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利。 ④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多选): (1)狭义:以国家为研究对象,即政治学要研究国家的活动、形式、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等; (2)广义:以公共权力为研究对象,研究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行为的内容和规律。 (3)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活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国家政治是所有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因此,政治学应当抓住政治中最本质、最主要、最根本的问题,即国家政权问题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政治学的研究范围(多选)(6个): ①政治学基础理论(含政治思想史) ②中国政治(这是我国政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③比较政治 ④公共政策 ⑤行政管理 ⑥国际政治 第二节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中国古代的政治学(多选)

■西方政治学的发展脉络(多选): ■(单选)行为主义方法是20世纪以来西方政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单选)西方政治学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 ①19世纪末开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止,西方政治学主要以国家为研究对象,宪法成为政治学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罗斯福新政”是其典型代表。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今,西方政治学的研究方向,为政策的制定过程。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主要内容:(简答) ①它提出了国家是阶级组织的观点。 ②它明确指出了有文字记载以来,人类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的核心是政权问题。 ③它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④它强调指出,无产阶级在政治上不是用共和制来代替君主制,不是简单地要求国家形式的改变,而是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⑤它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的政党学说。 第三节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多选)政治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1)历史研究法; (2)制度研究法; (3)比较研究法; (4)结构-功能研究法; (5)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方法。 第二章国家与阶级

自考本科00034社会学概论-重点复习资料

1.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1)孔德“社会学之父”(2)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1)涂尔干(2)韦伯。 3.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科塞(功能冲突论)、达伦多夫(辩证冲突论)。 4.交换理论代表人物:霍曼斯、布劳。 5.社会学传入中国的途径:西方传教士、出国留学人员和译著。 三、简答 1.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1)科学的分类,社会学是科学的最高层次 (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 (3)研究方法,用实证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 2.孔德在《实证哲学精辟》一书中解释实证的五个涵义: (1)现实的而不是细想的 (2)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 (3)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 (4)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 (5)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 3.导致社会失范出现的原因: (1)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机构中急剧滋长 (2)现代化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人的个人欲望 (3)社会的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力,使社会出现危机和动乱 4.中国社会学被撤销的原因: (1)照搬照套苏联模式(2)自身存在错误认识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基本原则(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分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 3.普查调查:又称全面调查,简称普查。是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总体调查。 4.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它是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对此做出估计和判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5.统计报表:是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上而下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6.问卷调查: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7.个案研究:是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 8.访谈法:指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谈,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9.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发现因果关系的方法。 10.文献法: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语音、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分析和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现象的方法。 11.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2.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1.社会学的功能: (1)研究功能

政治学概论笔记.

政治学概论笔记 导论 第一节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政治的涵义: 1.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2.政治是以一定的阶级利益和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关系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政治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有其自身运行和发展的规律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1.政治学以社会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及其发展作为其研究对象。 2.政治学的研究领域: (1)政治学理论与方法 (2)中国政治与政治制度 (3)比较政治与政治制度 (4)行政管理 (5)公共政策 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历史分析方法 2.阶级分析方法 3.经济–政治分析方法 4.矛盾分析方法 5.调查研究方法 6.综合交叉研究方法 第一章阶级与国家 第二节国家的本质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基本观点 第一,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 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第三,国家的作用缓和冲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内。 第三节国家的职能 一、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 内部职能主要是实行社会控制,以维护政治经济秩序和稳定;外部职能主要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1.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意志,综合作用各种手段并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能。 2.国家的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职能。 第二章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 第一节国家权力 一、国家权力的涵义 国家权力是按照统治阶级意志,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管辖政治和社会公共事务,对内对外正式代表国家并以国家机构保障实施的权力。 二、国家权力的特征: 1.主权性

自考政治学概论-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政治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学科。 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政治道德说:从道德的角度,用道德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认为政治的最高目的为了使人类社会达到道德至善的境界。 政治法律说:从法律的角度,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政治权力说:从权力的角度,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即认为政治就是统治者对法、势、术的掌握和运用。 政治管理事务说:从管理的角度,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政府决策说:从政策的角度,把政治解释为围绕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 《君主论》:由意大利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里提出,观点:第一次提出政治问题与伦理问题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主张为了实现夺取权力和掌握权力这一目的,可以采用一切可以采用的手段和方法。 阶级分析:即在考察阶级社会中的任何政治现象时,都应找出它所体现的阶级关系,从本质上深刻揭示政治现象的阶级本质。经济分析:即从政治归根结底是经济的反映,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政治生活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识和分析政治现象的规律性。 行为主义方法:是本世纪以来西方政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运用行为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影响人的政治行为的各种因素,并力图从中找出人类政治行为的规律性。 行为主义政治学:主要采用了现代社会学、心理学以及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主要研究影响政治行为的各种因素和政治行为的规律性。其最大缺陷,就是单纯使用现象调查和计量的方法 来说明政治行为的动机和规律 性。因而不可能认识政治现象的 实质。 第二 章国家 与阶级 氏族:是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 族内部禁止结婚的人们的集团。 它是原始公社制度的社会经济 单位,也是原始社会的社会组 织。它既是原始社会的血缘亲属 集团,又是社会的生产各单位, 还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各个氏族 一般具有共同的名称、共同的宗 教信仰和共同的墓地。 家长制家庭:是以一个男子为首 的大家庭公社,包括一家之长以 及其晚辈,也包括一些奴隶。主 要特点:一是把非自由人包括在 内;二是父权。 国家:所谓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 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国 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 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 服从于阶级的机器。 神权论:又称君权神授论。这种 理论认为,国家源于神,是根据 神的意志建立的,国家的权力来 源于神,即上天或上帝,服从君 主,就是服从神意。它是古代奴 隶制和封建制国家典型的政治 思想理论,其实质是维护专制权 力。 契约论的基本观点:把国家的产 生说成是人们相互之间或人民 同统治者相互订立契约的结果, 即国家是共同协议的产物,以此 说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关 系的合理性。 暴力论:暴力论者认为,国家起 源于掠夺和征服,是人对人使用 暴力的结果。暴力论认为,首先 政治暴力先于经济发展的过程, 即先有暴力,后有私有财产,这 是违背历史发展事实的;其次, 暴力论的要害在于否认了国家 是社会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 果,把国家看成是外部强加于社 会的一种力量;最后,暴力论歪 曲了阶级同国家的关系,把国家 这一阶级斗争的产物,说成是国 家创立了阶级。 国家权力:又称政治权力、公共 权力,是指反映统治阶级意志 的、并作为社会整体的代表,以 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 共事物的权力。 主权:是国家权力的主要属性, 也是一个独立国家所不可缺少 的条件。在国家内部,主权是指 至高无上的权力,即在社会各种 类型的权力中,国家权力的效用 最高;在国际关系中,主权是指 一个国家的权力的独立性,即一 个国家具有独立自主地处理对 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 国家三要素说:把国家看成是由 国家主权、领土、居民为特征的 组织,这是从国家的表面现象, 从政治地理意义上解释国家,抹 煞国家的阶级实质,掩盖国家的 本质和阶级使命,因而是不科学 的。 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内在要 求和具体体现,是国家活动的总 方向、基本使命、基本目的,是 指全部国家机器的基本职责和 整体功能。 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 能,是国家运用暴力、法制等特 殊的强制力,控制被统治阶级, 镇压被统治阶级及一切破坏现 存的政治法律秩序,社会秩序的 分子的反抗的政治管理职能。 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 权力执行对社会公共事物的社 会管理职能。 公共权力:是指武装的人,如军 队、警察和物质的附属物——监 狱和强制机关的设立,即暴力机 关。 国家意志:是统治阶级强迫被统 治阶级接受服从的意志,是经过 一定制度与程序制定出来而上 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 专政是指国家的本质,专政的实 质是阶级统治,专政必须有强制 力,但专政并非仅仅是强制力。 第三章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 替 君主国:指国家权力掌握在一个 人手中的国家; 贵族国:是指国家权力掌握在少 数人手中的国家; 民主国:是指国家权力掌握在多 数人,即民众手中的国家。 正常国:是指以谋求人类幸福为 目的的国家,包括君主国、贵族 国和民主国。 变态国:是指以谋求私利为目的 的国家,分为专制国家、寡头国 家、暴民国家。 国家的历史类型:是按国家的本 质对国家进行的历史分类,是对 各式各样的国家具体形态的共 性进行的分析和概括。 改良:是在不改变现行的社会经 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情况下,通 过局部的、个别的某种现状的改 善来缓和社会矛盾。 政治改良是社会政治变化的另 一种方式,但是,它不是国家历 史类型更替的方式和途径,实质 是统治阶级在被统治阶级斗争 的压力下,被迫作出的某些局部 性的让步。 奴隶制国家:是奴隶主阶级用以 压迫和统治奴隶的工具,它维护 的是奴隶制的剥削形式。是建立 在奴隶占有制经济基础上的上 层建筑。 封建制国家:是封建地主阶级用 以压迫和统治广大农民的工具, 它维护的是封建制的剥削形式, 是建立在封建制经济基础上的 上层建筑。 地主占有制:地主占有制是我国 封建社会占支配地位的土地所 有制形式。土地制经济允许土地 买卖,地主获得土地的主要手段 是购买,他们把自己占有的大量 土地分别出租给佃农种,并通过 收缴地租的方式榨取农民的剩 余劳动。 领土占有制:是西方封建社会大 部分时期中占支配地位封建土 地所有制形式。土地由国王封赐 给大封建主,然后不规则逐级分 封给各级领主,下级领主对上级 领主承担一定的义务,领主管领 的领地可以世袭,但不可自由买 卖。主要剥削手段是把田产分为 份地和保有地,农奴使用自己的 工具耕种份地来维持自己和家 庭的生活,同时无偿地为领主耕 种保有地,并承担本领地的贡 赋、徭役等。 自耕农占有制:就是农民自己占 有所耕种的土地,即所谓“一夫 挟五口,治田百亩”的土地制度。 国家占有制:封建土地国有制就 是以国家的名义占有土地。 宗法:指血缘亲属关系为基础 的,规定宗族内部了尊卑、贵贱 和上下等级的一种制度,主要表 现为同姓宗族内部分类大宗、小 宗和嫡长子继承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