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石壕吏

石壕吏

石壕吏
石壕吏

《石壕吏》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杜甫的《石壕吏》真实的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下层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民族情怀,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对于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叙事诗,在课堂教学中我着力体现两个原则,一是“以学为主”的教学思想,二是实施“个性化语文教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教学目标

1、把握诗意,体会情感。

2、品析重点诗句,感悟人物个性。

三、教学重难点

体味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在中国近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唐朝曾是一个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的朝代。

那么你们知道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是什么吗?(安史之乱)

对,安史之乱从公元755年开始,整整持续了八年,这八年,大唐土地上一直是狼烟四起、战事连绵;这八年,整个大唐江山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特别是公元758年的冬末,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的六十万大军兵败邺城,大唐政权更是危在旦夕。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而就是这一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根据自己的真实见闻,用记录历史的笔录,用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情怀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用诗歌的形式向后人展示了那段充满战火和硝烟,浸满眼泪和辛酸的历史。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其中最著名的一首--------石壕吏

(二)初读感知

1、课前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下面咱们叫一个同学起来朗读一遍这首诗,其他同学做一下评价。

一生读,其他学生评价。

根据刚才同学们所做的评价,咱们觉得朗读古诗应该注意哪几个方面?(明确:读准读音、把握节奏和重音、读出感情)

2、下面咱们听一下名家是怎么读这首诗的。在听的时候,把握刚才咱们所说的几点。(听完后,学生谈感受)

3、下面你就根据刚才的范读录音,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男女生对读,也可以小组合读,可以读全部课文,也可以选择一部分读。

4、生展示。

(三)、品读探究

通过刚才的朗读,我相信同学们对这首诗歌的内容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哪位同学能用原文中的一句诗来概括一下。(有吏夜捉人)

“吏”指的是官吏;被捉走的人是老妇人,是谁见证并记录了这个过程(杜甫)。

这三个人物,身份不同,境遇不同,性格各异,那么,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诗歌,品读诗歌,品析人物,体悟情感。请以“从“▁▁▁”(字、词、诗句)中,我读出了(官吏、老妇、作者)的▁▁▁▁。”的方式走进文本,品读诗文。

提示:紧扣文本,试着从以下方面入手。

① 品:品析具体字词、诗句,说出其表达效果;

② ②读,美读,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③悟,展开联想和想象,说出独特感悟和见解。

1、官吏--------暴学生有可能说到的

例:我认为官吏是一个凶狠的人,因为“有吏夜捉人”中的“夜”字表明了是黑夜突袭,老百姓没有防备,可以抓到人,说明了官吏的凶狠。

从“有吏夜捉人”中我读出官吏是残暴的人,“捉”字带有强制性,有暴

力倾向。

从“吏呼一何怒”中,我读出官吏的蛮横,“怒”表明怒气冲冲。让学生读这句话。

老妇人诉说时,官吏应该一直在逼问。虚实相生的写法。

2、老妇-------苦

例:

从“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的“新”中,我读出了老妇的凄苦无奈,“新”字说明老妇的两个儿子刚刚战死,血迹未干,老妇心灵的创伤还未痊愈,官吏又来抓人,真是雪上加霜。人生有三大哀,一是少年丧父,二是中年丧偶,三是老年丧子,而老来丧子其痛最哀。3、作者-------忧

例:从“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中,我读出作者的无奈。因为“幽咽”表明作者整夜未眠。作者的心在哽咽,为这一家人的遭遇而哽咽,为所有遭受战乱之苦的百姓而哽咽,(及时提示:幽咽的还有可能是谁?以小见大的写法。)

从而得出主旨“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提示:“幽咽”这个词该怎么读?(低低的,带着哽咽的声调)

(四)拓展美读。

小结:刚才咱们品读出了官吏的暴、老妇的苦还有杜甫的忧,官吏的暴虐让我们气愤不已,老妇的苦更是深深的触动了我们,,而当国家的大不幸和人民的小不幸发生矛盾的时候,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那种内心的纠结,那种颤栗,那种无奈,那种悲哀,更让我们深切的体会到了杜甫的那颗“视国家为生命,视民生为己任”的伟大的民族情怀。怪不得有人这样评价杜甫的诗“沉淀于诗中忧国忧民的涕泪,人道主义悲天悯人的胸襟,铸就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诗风,感人肺腑的民族情怀。”所以,又有人说,读杜甫的诗,只有读到沉郁顿挫,读到泪湿满襟,方能真正读懂杜甫。

下面,就让我们带着杜甫的这种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共同诵读这首诗。(生配乐齐读本诗)

附:板书设计

石壕吏

有吏夜捉人虚实相生

暴苦

杜甫------忧国忧民以小见大

《石壕吏》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边讲边出示图片)大家都知道,在中国近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唐朝曾是一个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的朝代。

那么你们知道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是什么吗?(生:安史之乱)

对,安史之乱从公元755年开始,整整持续了八年,这八年,大唐土地上一直是狼烟四起、战事连绵;这八年,整个大唐江山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特别是公元758年的冬末,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的六十万大军兵败邺城,大唐政权更是危在旦夕。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而就是这一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根据自己的真实见闻,用记录历史的笔录,用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情怀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用诗歌的形式向后人展示了那段充满战火和硝烟,浸满眼泪和辛酸的历史。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其中最著名的一首--------石壕吏

二、初读感知

1、师:课前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下面咱们叫一个同学起来朗读一遍这首诗,其他同学做一下评价。一生读,其他学生评价。

一生:读得很流畅,字音也很准。

一生:读得很熟练,感情把握的也很到位,只是节奏有些快。

根据刚才同学们所做的评价,咱们觉得朗读古诗应该注意哪几个方面?

生明确:读准读音、把握节奏和重音、读出感情(多媒体出示诗歌朗读的基本要求)

2、下面咱们听一下名家是怎么读这首诗的。在听的时候,把握刚才咱们所说的几点。

(听完后,学生谈感受)

一生:节奏把握很好,有些地方慢,有些地方快,感情抒发很到位。我听了觉得很难过。一生:“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句话读得最好,声音一高一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生:感情很充沛,把我也带到了诗中去了。

3、下面你就根据刚才的范读录音,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男女生对读,也可以小组合读,可以读全部课文,也可以选择一部分读。

4、生展示。

一个小组五个同学分角色读。其他学生评价。

一生:读老妇的同学读得最好,让人声泪俱下。

一生:官吏度的不够凶狠,(师:那你能读出这种凶狠来吗?生读,效果很好)

另两个男生读,读的是老妇致辞的部分,读完后,周围同学评价。

一生:“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这句读的不够好,我认为“长已矣”应该读的声音很低,而且很缓慢。

一生:我认为“二男新战死”中的“新”应该重读。

三、品读探究

通过刚才的朗读,我相信同学们对这首诗歌的内容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哪位同学能用原文中的一句诗来概括一下。(有吏夜捉人)

“吏”指的是官吏;被捉走的人是老妇人,是谁见证并记录了这个过程(杜甫)。

这三个人物,身份不同,境遇不同,性格各异,那么,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诗歌,品读诗歌,品析人物,体悟情感。请以“从“▁▁▁”(字、词、诗句)中,我读出了(官吏、老妇、作者)的▁▁▁▁。”的方式走进文本,品读诗文。

提示:紧扣文本,试着从以下方面入手。

①品:品析具体字词、诗句,说出其表达效果;

②②读,美读,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③悟,展开联想和想象,说出独特感悟和见解。三分钟后,学生交流。

一生:从“有吏夜捉人”这句话中,我读出了官吏的凶狠,因为“有吏夜捉人”中的“夜”字表明了是黑夜突袭,老百姓没有防备,可以抓到人,说明了官吏的凶狠。

一生:我再补充一下,从“有吏夜捉人”中我读出官吏是残暴的人,“捉”字带有强制性,有暴力倾向。(板书:残暴)

一生:从“吏呼一何怒”中,我读出官吏的蛮横,“怒”表明怒气冲冲。让学生读这句话。(板书:蛮横)

一生:我觉得老妇人诉说时,官吏应该一直在逼问。我觉得肯定是屋里传来几声婴儿的哭声,官吏就逼问老妇人孩子的妈妈呢?然后老妇人才说出了“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在这个时候,官吏肯定是不依不饶,非得让老妇的儿媳去当兵,无奈之下,老妇只得说“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诗中虽然没有写官吏的逼问,但我们能读出来。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很好,这种写法叫虚实相生,这种写法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凝练性和跳跃性。(板书:虚实相生)

一生:从“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中的“更”中我读出了老妇的无奈,家里实在没有什么人可以去参军了。老妇这样说的目的是想让官吏可怜他们。但是结果呢?(生讨论,揭露了官吏的残暴。)

一生:从“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的“新”中,我读出了老妇的凄苦无奈,“新”字说明老妇的两个儿子刚刚战死,血迹未干,老妇心灵的创伤还未痊愈,官吏又来抓人,真是雪上加霜。(板书:凄苦)

师:人生有三大哀,一是少年丧父,二是中年丧偶,三是老年丧子,而老来丧子其痛最哀。一生:从“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中,我读出作者的无奈。因为“幽咽”表明作者整夜未眠。作者的心在哽咽,为这一家人的遭遇而哽咽,为所有遭受战

四、小组活动

小组为单位,竞答老师的问题,答对加分,看看哪一小组学的最好最快。 PPT出示:

小组竞赛完成相关

题目(答案略)

通过小组竞赛活动,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既调动学生动脑和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又充分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的知识,并对诗歌内容有了初步把握,为下面的人物分析做好了准备。

1、翻译加点字词(1.老翁逾.墙走.(2.妇啼一何...苦(3.三男邺城戍.(4.死者长已.矣(5.惟.有乳下孙(6.有孙母未去.(7.出入无完裙.(8.老妪力虽.衰(9.急应.河阳役(10.犹.得备晨炊(11.夜久语声绝.(12.如闻泣幽咽.(13.独.

与老翁别 2、翻译理解下面句子的意思。(1.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2.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3.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4.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5.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6.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3、请回答以下问题:(1.全诗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用原文回答)(2.吏为何捉人?

(3.老翁为什么要“逾墙走”?(4.老妇三个儿子的情况如何?

(5.老妇家中生活条件如何?(6.吏最终捉了谁?

(7.“急应河阳役”为何而“急”?

五、人物分析

1、想一想,诗中有哪几个

人物?

谁和谁之间产生了直接矛盾冲突?

2、我们先来看吏:文中写

吏的句子有哪些?请划出来。

(1、吏为何是“夜”捉

诗人、老妇、老翁、官吏

老妇和官吏学生圈画:

有吏夜捉人吏呼一何怒

提出人物分析的目标。

分析官吏的形象和人物意义,突出当时封建统治下,统治的压迫剥削、残暴冷漠。

人?

(2、能否把“捉人”改

成“征人”?

(3、“吏呼一何怒”的“怒”

怎么理解?

吏其实是在执行谁的命令?官吏的此等行为其实是意味着什么?

白天可能百姓怕抓

人,也为躲避战乱,

都躲起来了,晚上来捉才能捉到人不能。捉人说明百姓不是自愿的,也说明已经无人可征了,同时体现吏的冷酷无情和凶残。凶狠、凶残

官府、统治者。吏的行为其实正是说明了当时官府和统治者对劳动人民冷酷无情、凶残、横暴的压迫和剥削。

3、而这个被压迫、被剥削的对象就是——老妇、老妪【这个年老体弱的

妇人。】请找出写老妇人的语句。

(1、“老妇出门看”,联系上一句“老翁逾墙走”,这里老妇出门看,对老翁来说,起到什么作用?

(2、妇啼一何苦:体现老妇怎样的心理?

(3、老妇的“致词”很长,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官吏一步一步紧逼出来的。你怎样看待这个说法?

补充对话:

吏:()妇:三男邺城戍。吏:()

妇: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4、最后作者离开时,独与老翁别,在暗示什么?

老妇出门看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

独与老翁别拖延时间,掩藏老翁的行踪。凄苦无奈。

【苦和怒形成对比。】

学生自由补充,允

许有不一样的回答和意见。

老妇已经离去了。分析老妇形象,更加深入的理

解当时百姓之苦,战争之苦。调动学生的同情心。

乱之苦的百姓而哽咽。

师及时提示:幽咽的还有可能是谁?(讨论:邻居,村人,所有遭受战乱之苦的百姓),这是一种以小见大的写法。(板书:以小见大)从而得出主旨“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师提示:“幽咽”这个词该怎么读?(低低的,带着哽咽的声调)生反复读。

一生:从《石壕吏》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无奈的人,忧国忧民的人,作者用诗歌记录、批判官吏灼人的行为,说明作者内心同情人民,尤其同情为战争付出沉重代价的这一家人。但是他更不愿看到大唐王朝再吃败仗,如再战败,江山社稷将毁于一旦,所以非补充兵员不可,哪怕是多一个炊事老太也好。军与民这两头发生矛盾的时候,当二者难以兼顾的时候,作者内心的那种极度无奈。(忧国忧民)

四、拓展美读。

小结:刚才咱们品读出了官吏的暴、老妇的苦还有杜甫的忧,官吏的暴虐让我们气愤不已,老妇的苦更是深深的触动了我们,,而当国家的大不幸和人民的小不幸发生矛盾的时候,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那种内心的纠结,那种颤栗,那种无奈,那种悲哀,更让我们深切的体会到了杜甫的那颗“视国家为生命,视民生为己任”的伟大的民族情怀。怪不得有人这样评价杜甫的诗“沉淀于诗中忧国忧民的涕泪,人道主义悲天悯人的胸襟,铸就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诗风,感人肺腑的民族情怀。”所以,又有人说,读杜甫的诗,只有读到沉郁顿挫,读到泪湿满襟,方能真正读懂杜甫。

下面,就让我们带着杜甫的这种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共同诵读这首诗。(生配乐齐读本诗)

四、小组活动

小组为单位,竞答老师的问题,答对加分,看看哪一小组学的最好最快。 PPT出示:

小组竞赛完成相关

题目(答案略)

通过小组竞赛活动,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既调动学生动脑和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又充分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的知识,并对诗歌内容有了初步把握,为下面的人物分析做好了准备。1、翻译加点字词(1.老翁逾.墙走.(2.妇啼一何...苦(3.三男邺城戍.(4.死者长已.矣(5.惟.有乳下孙(6.有孙母未去.(7.出入无完裙.(8.老妪力虽.衰(9.急

应.河阳役(10.犹.得备晨炊(11.夜久语声绝.(12.如闻泣幽咽.(13.独.

与老翁别 2、翻译理解下面句子的意思。(1.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2.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3.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4.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5.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6.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3、请回答以下问题:(1.全诗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用原文回答)(2.吏为何捉人?

(3.老翁为什么要“逾墙走”?(4.老妇三个儿子的情况如何?

(5.老妇家中生活条件如何?(6.吏最终捉了谁?

(7.“急应河阳役”为何而“急”?

五、人物分析

1、想一想,诗中有哪几个

人物?

谁和谁之间产生了直接矛盾冲突?

2、我们先来看吏:文中写

吏的句子有哪些?请划出来。

(1、吏为何是“夜”捉

诗人、老妇、老翁、官吏

老妇和官吏学生圈画:

有吏夜捉人吏呼一何怒

提出人物分析的目标。

分析官吏的形象和人物意义,突出当时封建统治下,统治的压迫剥削、残暴冷漠。

人?

(2、能否把“捉人”改

成“征人”?

(3、“吏呼一何怒”的“怒”

怎么理解?

吏其实是在执行谁的命令?官吏的此等行为其实是意味着什么?

白天可能百姓怕抓

人,也为躲避战乱,

都躲起来了,晚上来捉才能捉到人不能。捉人说明百姓不是自愿的,也说明已经无人可征了,同时体现吏的冷酷无情和凶残。凶狠、凶残

官府、统治者。吏的行为其实正是说明了当时官府和统治者对劳动人民冷酷无情、凶残、横暴的压迫和剥削。

3、而这个被压迫、被剥削的对象就是——老妇、老妪【这个年老体弱的

妇人。】请找出写老妇人的语句。

(1、“老妇出门看”,联系上一句“老翁逾墙走”,这里老妇出门看,对老翁来说,起到什么作用?

(2、妇啼一何苦:体现老妇怎样的心理?

(3、老妇的“致词”很长,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官吏一步一步紧逼出来的。你怎样看待这个说法?

补充对话:

吏:()妇:三男邺城戍。吏:()

妇: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4、最后作者离开时,独与老翁别,在暗示什么?

老妇出门看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

独与老翁别拖延时间,掩藏老翁的行踪。凄苦无奈。

【苦和怒形成对比。】

学生自由补充,允

许有不一样的回答和意见。

老妇已经离去了。分析老妇形象,更加深入的理

解当时百姓之苦,战争之苦。调动学生的同情心。

4、在诗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老妇:生活贫苦,家庭破裂、受尽战争之苦,朝不保夕。这样的人在当时社会中绝对不是个别,而是大部分。妇其实是代表着底层劳动人民、百姓,他们受尽战火之苦,还要受到官府、统治者的压迫剥削,苦不堪言。

对老妇和官吏的人物分析做一个小结。

5、而诗歌中还有一个人,就是看到这场悲剧发生的作者。

作者记录所见所闻,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同情百姓,憎恨战争。忧国忧民,苦于无奈。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郭沫若称颂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杜甫的诗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抒写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息息相通,诗人的脉搏和着民众的脉搏一起跳动,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诗人。从作者的角度观察,体会诗歌中心思想。

六、感悟战

争:

1、中国古代战争,在战争中,最苦就是老百姓。比如:南京大屠杀。

2、现代世界仍不和平: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

3、生活在和平、安定的中国现代社会中的我们,应该怎么做?

学生观看PPT中相应的照片资料。

珍惜和平和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保卫和平,建设更美好的未来。

情感拓展:历史不能改变,只能感悟和铭记,但未来需要我们去创造,和平需要每个人去维护。感悟战争,珍惜和平和幸福。

☆板书设计

一中国唐代是诗歌鼎盛的朝代,涌现了大量的优秀、伟大的诗人和精美的诗歌作品,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两人共称为大李杜。你知道这两人在诗歌创作风格上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现实主义色彩浓郁的古体诗《石壕吏》

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而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的牛耳。杜甫不仅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更是有“诗史”之誉,诗中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历史、社会的现实状况,这就是杜甫的诗,所以我们读杜甫的诗,不仅能品味到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还能通过其诗看见李唐社会的真实面貌。

二知人论诗

出示PPT

三自主学习

1、如果给你五分钟,对于这首诗,你觉得你能做什么?

我能……

(自己个自己定个五分钟的目标,并且完成。)

2、诗歌的诗句不能像文言文一样逐字逐句来翻译,但我们也需要来理解每个句子的大意,从而来理解诗歌的内容。同学们以同桌为单位,一人一句,互相来讲讲每一句的大意,同时圈画一下疑难的地方,等下可以提出来一起解决。

学生自主翻译,同桌活动互相理解,并圈画不理解的句子,在讨论的基础上提疑并解决

四、小组活动

小组为单位,竞答老师的问题,答对加分,看看哪一小组学的最好最快。 PPT出示:小组竞赛完成相关

题目(答案略)

通过小组竞赛活动,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既调动学生动脑和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又充分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的知识,并对诗歌内容有了初步把握,为下面的人物分析做好了准备。

1、翻译加点字词(1.老翁逾.墙走.(2.妇啼一何...苦(3.三男邺城戍.(4.死者长已矣(5.惟.有乳下孙(6.有孙母未去.(7.出入无完裙.(8.老妪力虽衰(9.急应.河阳役(10.犹.得备晨炊(11.夜久语声绝.(12.如闻泣幽咽.(13.独与老翁别

2、翻译理解下面句子的意思。(1.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2.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3.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4.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5.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6.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3、请回答以下问题:

(1.全诗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用原文回答)

(2.吏为何捉人?

(3.老翁为什么要“逾墙走”?

(4.老妇三个儿子的情况如何?

(5.老妇家中生活条件如何?

(6.吏最终捉了谁?

(7.“急应河阳役”为何而“急”?

四、小组活动

小组为单位,竞答老师的问题,答对加分,看看哪一小组学的最好最快。 PPT出示:小组竞赛完成相关

题目(答案略)

通过小组竞赛活动,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既调动学生动脑和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又充分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的知识,并对诗歌内容有了初步把握,为下面的人物分析做好了准备。

1、翻译加点字词(1.老翁逾.墙走.(2.妇啼一何...苦(3.三男邺城戍.(4.死者长已.矣(5.惟.有乳下孙(6.有孙母未去.(7.出入无完裙.(8.老妪力虽.衰(9.急应.河阳役(10.犹.得备晨炊(11.夜久语声绝.(12.如闻泣幽咽.(13.独.与老翁别

2、翻译理解下面句子的意思。(1.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2.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3.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4.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5.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6.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3、请回答以下问题:(1.全诗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用原文回答)(2.吏为何捉人?

(3.老翁为什么要“逾墙走”?(4.老妇三个儿子的情况如何?

(5.老妇家中生活条件如何?(6.吏最终捉了谁?

(7.“急应河阳役”为何而“急”?

五、人物分析

1、想一想,诗中有哪几个

人物?

谁和谁之间产生了直接矛盾冲突?

2、我们先来看吏:文中写

吏的句子有哪些?请划出来。

(1、吏为何是“夜”捉

(2、(2、能否把“捉人”改成“征人”

(3、(3、“吏呼一何怒”的“怒”怎么理解?

吏其实是在执行谁的命令?官吏的此等行为其实是意味着什么?

白天可能百姓怕抓人,也为躲避战乱,都躲起来了,晚上来捉才能捉到人不能。捉人说明百姓不是自愿的,也说明已经无人可征了,同时体现吏的冷酷无情和凶残。凶狠、凶残

官府、统治者。吏的行为其实正是说明了当时官府和统治者对劳动人民冷酷无情、凶残、横暴的压迫和剥削。

3、而这个被压迫、被剥削的对象就是——老妇、老妪这个年老体弱的妇人。请找出写老妇人的语句。

(1、“老妇出门看”,联系上一句“老翁逾墙走”,这里老妇出门看,对老翁来说,起到什么作用?

拖延时间,掩藏老翁的行踪

(2、妇啼一何苦:体现老妇怎样的心理?

(3、老妇的“致词”很长,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官吏一步一步紧逼出来的。你怎样看待这个说法?

补充对话:

吏:()

妇:三男邺城戍。

吏:()

妇: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吏:

妇: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吏:

(4、最后作者离开时,独与老翁别,在暗示什么?

老妇已经离去了。分析老妇形象,更加深入的理解当时百姓之苦,战争之苦。调动学生的同情心。

4、在诗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老妇:生活贫苦,家庭破裂、受尽战争之苦,朝不保夕。这样的人在当时社会中绝对不是个别,而是大部分。妇其实是代表着底层劳动人民、百姓,他们受尽战火之苦,还要受到官府、统治者的压迫剥削,苦不堪言。

对老妇和官吏的人物分析做一个小结。

5、而诗歌中还有一个人,就是看到这场悲剧发生的作者。

作者记录所见所闻,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同情百姓,憎恨战争。忧国忧民,苦于无奈。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郭沫若称颂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杜甫的诗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抒写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息息相通,诗人的脉搏和着民众的脉搏一起跳动,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诗人。

从作者的角度观察,体会诗歌中心思想。

六、感悟战争:

1、中国古代战争,在战争中,最苦就是老百姓。比如:南京大屠杀。

2、现代世界仍不和平: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

3、生活在和平、安定的中国现代社会中的我们,应该怎么做?

学生观看PPT中相应的照片资料。

珍惜和平和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保卫和平,建设更美好的未来。

杜甫《石壕吏》诗词赏析

杜甫《石壕吏》诗词赏析 石壕吏 唐代: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注释 暮:在傍晚。 投:投宿。 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逾(yú):越过;翻过。 走:跑,这里指逃跑。 呼:诉说,叫喊。 一何:何其、多么。 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啼:哭啼。 苦:凄苦。 前:上前,向前。 致:对……说。 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 新:最近,刚刚。

《石壕吏》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

《石壕吏》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石壕吏》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 出处或作者: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来抓人。老头越过墙逃跑,老妇出门去察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我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三个儿子应征防守邺城。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两个儿子最近作战死亡。活着的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结了!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丁,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出出进进没有完整的衣服。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跟随你在今晚回兵营去,赶快应征到河南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了有人隐隐约约地哭。天亮了,我登程赶路,只能同那个老头告别。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来抓人。老头越过墙逃跑,老妇出门去察看。 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 我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三个儿子应征防守邺城。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两个儿子最近作战死亡。活着的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结了!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丁,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出出进进没有完整的衣服。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跟随你在今晚回兵营去,赶快应征到河南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了有人隐隐约约地哭。天亮了,我登程赶路,只能同那个老头告别。

杜甫《石壕吏》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

杜甫《石壕吏》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暮投石壕村简洁的交代了诗人投宿的和。 2、有吏夜捉人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老妇的三个儿子都被迫当兵,说明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环境? 4、急应河阳役中的急字该怎么理解? 5、独与老翁别中的独字突出了什么? 6、老妇人说: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句话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7、诗中集中而又形象地反映吏与妇的尖锐矛盾的诗句是:。(2分) 8、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时间地点 2、总领。 3、社会残酷 4、战事紧,担心孙子和儿媳 5、说明国家急需兵源 6、担心家人,支持平息安史之乱。 7、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8、不好,原诗独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独表现了凄苦、悲愤之情,改后的诗句表现不出这种意思和情感。 阅读练习二: 1、《石壕吏》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答:官差深夜捉丁不能,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2、《石壕吏》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答;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①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②揭露了官吏的横暴③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④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诗中有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答:老妪,石壕吏。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 性格特点: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石壕吏优质课教案电子教案

石壕吏杜甫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诵读,把握诗歌内容。 2.了解杜甫及写作石壕吏的背景。 二、过程与方法: 1.品味文中老妇人的语言,关注当时的社会现状。 2.了解诗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感受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黑暗朝廷的批判,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老妇人的语言,把握诗歌内容,关注当时的社会现状。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感受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黑暗朝廷的批判。 学习指导过程 一、简介背景,导入新课: 这首诗是杜甫著名组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中的一首。公元757年安禄山在洛阳被其子安庆绪所杀,长安、洛阳等地被唐将郭子仪收复,安庆绪退守邺城。公元758年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率六十万大军围攻邺城。唐肃宗害怕九节度使“难相统属”,因而不置元帅,只用宦官鱼朝恩充当“观军容宣慰处置使”,这样,围攻邺城的六十万大军便陷于“进退无所禀”的无政府状态,以致“城久不下,上下解体”。第二年3月,反被史思明援军击败,全军溃退,郭子仪退守洛阳,洛阳一带告急。唐王朝为了挽回危局,便在洛阳至潼关,特别在临近前线的石壕、新安一带,不择手段地大量拉夫,不管老少男女,都被抓去充服兵役。这时候,杜甫正在回华州任所途中,亲眼看见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忧愤交加,于是创造了“三吏”、“三别”这两组优秀的现实主义诗歌。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指名读,其他同学听:是否全读对了;齐读。

把杜甫的《石壕吏》改写成记叙文 (800字)

——精彩导读———————————— 作文要求:把杜甫的《石壕吏》改写成记叙文。 原诗:石壕吏(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原稿: 石壕吏 天色已经晚了,诗人风尘仆仆的赶路,错过了旅店,来到了一个叫石壕村的小村庄。今天晚上,诗人只有投宿在石壕村了。 投宿的那户人家只有一对年迈的老人、他们的寡媳和尚未断奶的小孙孙。 “开门! 夜深了,突然传来了急促的打门声,有人在门外粗暴的吆喝着: 快开门!”老翁和老妇人慌忙起身,慌乱之中,老翁爬过屋后的短墙逃出村去。老妇人战战兢兢的打开了门。 外面的几个差吏闯了进来,四处搜寻,恶狠狠地对老妇人说:“官府有令,你家还要再征派一个男子去当兵。把人交出来!”老妇人哭哭啼啼,悲苦地说:“屋里实在没有人了。我有三个儿子,都去戍守邺城了。一个儿子写了封信回来,还有音讯,其他两个儿子都战死了。活着的人苟且偷生罢了,死去的人就这样长久地离开了人世。家里再也没有别人了,只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小孙子,他的母亲还在,只是进进出出已经没有一件完整的

衣裙了。我虽然年老体弱,还能给你们煮饭洗衣,请求跟你们一起回去,还来得及去应付河阳的差役,为士兵们烧好早饭。”随着一阵嘈杂,老妇人被抓走了。 夜沉沉的,四周一片寂静。可诗人仿佛还听到低低的哭泣声。诗人一夜未眠,天蒙蒙亮时,他起身与房东告别,只看到那老翁孤零零地在叹息。 学生互评: 夏康:我觉得文章里有些词语的运用还是很形象的,“风尘仆仆”、“哭哭啼啼”、“苟且偷生”,能表现出当时人物的状态。整篇文章的语言,改写得还是比较恰当的,表达比较流畅。 戴莹月:我觉得读这篇文章,就像是在读古诗翻译。作者把原来的诗句按照顺序一句句的翻译了一遍。虽然是很通顺,但我认为这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改写。好象全文的内容都被诗歌局限住了。 娄诗雨:这是一首叙事诗,是有一定情节的。诗歌里有人物的对话、有动作描写。改写时,作者写到了这些,结尾的时候还有一些环境描写。但是,总的感觉好象有点蜻蜓点水,关键的几个地方写得不够。 教师诊断:

杜甫石壕吏原文及翻译

杜甫石壕吏原文及翻译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石壕吏》是杜甫著名的新题乐府组诗"三吏"之一。四十八岁的杜甫,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潼关、石壕,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下面是应届毕业生网小编Lynn整理相关内容资料。(更多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 【原文】 《石壕吏》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 (作者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作者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

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他母亲)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诗人)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老妇已经被抓去服役了) 【注释】 1、暮:在傍晚。 2、投:投宿。 3、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4、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逾(yú):越过;翻过。 6、走:跑,这里指逃跑。 7、呼:诉说,叫喊。 8、一何:何其、多么。 9、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10、啼:哭啼。 11、苦:凄苦。 12、前:上前,向前。 13、致:对……说。

石壕吏》公开课教案

《石壕吏》教案 执教者:杨万凤 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诵、背诵这首诗。 二、体味诗歌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一、品评鉴赏,理解诗歌的思想意义。 二、用吟诵沟通情感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与内容: 1、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教师解说:请同学们观看视频展现的几幅战争画面。观看后老师问:大家有什么感受 老师接过学生回答导入:战争意味着城市毁灭,战争着意味田园荒芜,战争意味着百姓无家可归,战争意味着人民妻离子散……一代诗圣杜甫对战争的罪恶有深切的体会,在唐王朝长达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中,神州大地已经是“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的战乱恐怖景象。安史之乱中期,唐王朝军队四处抽丁补充兵力,诗人杜甫亲见差吏将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统统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创作出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这组诗篇镜子般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今天,我们随着诗人的描写走进那恐怖的战乱时代,走进石壕村那个在战争中家破人亡的不幸家庭,去感受战争带给百姓的深重灾难。(2分钟) 2、听朗读,说故事。(8分钟) 播放录音朗读。听完朗读请学生给故事另取一个题目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3、字词过关。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3分钟)

读音:第一组:吏(lì)逾(yú)邺(yè)城戍(shù)老妪(yù)泣(qì)幽咽(yè) 文言词义: 第二组:暮投()石壕村老翁逾()墙走()吏呼一何()怒听妇前致词() 第三组: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 第四组:惟有乳下孙()老妪()力虽衰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4、品读课文,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10分钟) (1)学生自由品读诗歌,想象诗歌中描写的场景,用声音传达诗歌的情感,用表情表现诗歌的情感,做到眼到、声到、心到。 (老师提醒:注意诗歌的感情基调:沉郁顿挫;注意朗读速度和重点词语) (2)让学生试着每人说一句话,把自己读课文后的感受告诉大家,用这样的句式:从“……”这句诗里,我看到了……(从“……”这句诗里,我听到了……从“……”这句诗里,我想到了……从“……”这句诗里,我感受到了……)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全体读题目、作者;女声齐读第一节;男声齐读第二节;全体读“听妇前致词”;一生读第三节剩余的内容;全体读最后一节。 5、理解学习本诗的艺术特点——藏问于答、明暗结合。(10分钟) 教师过渡:本诗语言精炼。明代末年一位有独到見解的學者和詩論家陆时雍称赞这篇诗“其事何长!其言何简!”是的,全诗仅用二十四句,就写出了典型性很强的环境、人物和情节,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蕴含了诗人矛盾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为什么这首诗能够以非常少的语句表达非常丰富的内容呢 提示学生:思考并回答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题中的第一小题。 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对诗歌中差吏的神态、动作、语言进行合理的补白,同时也对老妇人说话时的神态、动作进行合理补白。

石壕吏公开课精品教案讲课教案

《石壕吏》教案 执教者:邓状喜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一、有感情地朗诵、背诵这首诗。 二、尝试完整地复述故事,并在此基础上品味诗歌的意境。 过程与文法:学习“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明白诗人“兼济天下”关注民生疾苦的博爱情怀,做一个有良知,关注现实的中学生。 教学重点: 一、复述课文,理解本文思想意义。 二、反复诵读用,吟诵沟通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与内容: 1、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教师解说:请同学们观看视频展现的几幅战争画面。观看后老师问:大家有什么感受? 老师接过学生回答导入:战争意味着城市毁灭,战争着意味田园荒芜,战争意味着百姓无家可归,战争意味着人民妻离子散……一代诗圣杜甫对战争的罪恶有深切的体会,在唐王朝长达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

中,神州大地已经是“万国尽征戍,烽火被(p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的战乱恐怖景象。安史之乱中期,唐王朝军队四处抽丁补充兵力,诗人杜甫亲见差吏将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统统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创作出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这组诗篇镜子般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今天,我们随着诗人的描写走进那恐怖的战乱时代,走进石壕村那个在战争中家破人亡的不幸家庭,去感受战争带给百姓的深重灾难。(2分钟) 2、听朗读,说故事。(8分钟) 播放录音朗读。听完朗读请学生给故事另取一个题目。 备选的题目有(石壕村的一夜,躲兵役) 3、字词过关。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3分钟) 读音:第一组:吏(lì)逾(yú)邺(yè)城戍(shù)老妪(yù)泣(qì)幽咽(yè) 文言词义: 第二组:暮投()石壕村老翁逾()墙走()吏呼一何()怒听妇前致词() 第三组: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第四组:惟有乳下孙()老妪()力虽衰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石壕吏》优质公开课教案 (2)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背诵课文,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子。 2、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思想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布置预习,了解学情,因学施教。 2、采用三步诵读法学习本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脉络,背诵课文。 2、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难点:简单了解诗人复杂矛盾的心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多媒体展示反映战争场面的图片)这几幅图片表现的是什么内容?看完后你有何感受?战争是残酷的,无数将士浴血沙场、马革裹尸,普通百姓流离失所、朝不保夕、苦不堪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反映唐朝安史之乱中百姓之苦的叙事诗《石壕吏》。(板书课题)

2、背景简介: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郡,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缓兵,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式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径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的一首。 二、明确目标:1、熟读成诵,理解诗意。 2、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一读:读准音、通文意 1、指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正音、明确节奏。 2、学友读给师傅听,师傅作具体辅导。 3、齐读。 4、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 5、小组讨论交流。 6、课堂解疑答惑。 四、二读:明题旨、出口诵 默读思考: 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说一说它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具体词句来谈一谈。 3、联系故事情节,带上感情放声诵读,背诵全诗。比一比看谁背得

石壕吏》公开课教案

《石壕吏》教案 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诵、背诵这首诗。 二、体味诗歌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一、品评鉴赏,理解诗歌的思想意义。 二、用吟诵沟通情感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与内容: 1、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教师解说:请同学们观看视频展现的几幅战争画面。观看后老师问:大家有什么感受? 老师接过学生回答导入:战争意味着城市毁灭,战争着意味田园荒芜,战争意味着百姓无家可归,战争意味着人民妻离子散……一代诗圣杜甫对战争的罪恶有深切的体会,在唐王朝长达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中,神州大地已经是“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的战乱恐怖景象。安史之乱中期,唐王朝军队四处抽丁补充兵力,诗人杜甫亲见差吏将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统统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创作出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这组诗篇镜子般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今天,我们随着诗人的描写走进那恐怖的战乱时代,走进石壕村那个在战争中家破人亡的不幸家庭,去感受战争带给百姓的深重灾难。(2分钟) 2、听朗读,说故事。(8分钟) 播放录音朗读。听完朗读请学生给故事另取一个题目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3、字词过关。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3分钟) 读音:第一组:吏(lì)逾(yú)邺(yè)城戍(shù)老妪(yù)泣(qì)幽咽(yè)

文言词义: 第二组:暮投()石壕村老翁逾()墙走()吏呼一何()怒听妇前致词() 第三组: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 第四组:惟有乳下孙()老妪()力虽衰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4、品读课文,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10分钟) ?(1)学生自由品读诗歌,想象诗歌中描写的场景,用声音传达诗歌的情感,用表情表现诗歌的情感,做到眼到、声到、心到。 (老师提醒:注意诗歌的感情基调:沉郁顿挫;注意朗读速度和重点词语) (2)让学生试着每人说一句话,把自己读课文后的感受告诉大家,用这样的句式:从“……”这句诗里,我看到了……(从“……”这句诗里,我听到了……从“……”这句诗里,我想到了……从“……”这句诗里,我感受到了……)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全体读题目、作者;女声齐读第一节;男声齐读第二节;全体读“听妇前致词”;一生读第三节剩余的内容;全体读最后一节。 5、理解学习本诗的艺术特点——藏问于答、明暗结合。(10分钟) 教师过渡:本诗语言精炼。明代末年一位有独到見解的學者和詩論家陆时雍称赞这篇诗“其事何长!其言何简!”是的,全诗仅用二十四句,就写出了典型性很强的环境、人物和情节,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蕴含了诗人矛盾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为什么这首诗能够以非常少的语句表达非常丰富的内容呢? 提示学生:思考并回答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题中的第一小题。 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对诗歌中差吏的神态、动作、语言进行合理的补白,同时也对老妇人说话时的神态、动作进行合理补白。 老师归结: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藏问于答、明暗结合”,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但并没复写吏的蛮横凶暴,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

杜甫《石壕吏》阅读训练附答案

杜甫《石壕吏》阅读训练附答案 杜甫《石壕吏》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阅读训练】: 一、 1、“暮投石壕村”简洁的交代了诗人投宿的和。 2、“有吏夜捉人”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老妇的三个儿子都被迫当兵,说明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环境? 4、“急应河阳役”中的“急”字该怎么理解? 5、“独与老翁别”中的“独”字突出了什么? 6、老妇人说:“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句话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7、诗中集中而又形象地反映“吏”与“妇”的尖锐矛盾的诗句是:。(2分) 8、“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请简要分析。

二、 1、《石壕吏》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2、《石壕吏》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3、诗中有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4、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点兵”而说“捉人”? 5、为什么夜间出动? 三、 1、全诗情节紧紧围绕着“”一句展开。 2、表明战争惨烈的句子是:。 3、表明老百姓生活极度贫困的句子是:。 4、表明老妇人确实被抓走的句子是:。 5、《石壕吏》中“”两句渲染出了县吏的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也表现了老妇人的凄苦、可怜。 6、《石壕吏》中全篇的提纲是:,以下情节,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 7、《石壕吏》中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尖锐矛盾的两句诗是:。 8、《石壕吏》中“”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也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 9、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 10、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 11、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语句:。 12、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 13、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 ?????й?杜甫石壕吏阅读训练 ??????nbsp;。 14、写老妇为保家庭,自请应役的语句:。 15、暗示老妇人被抓走的语句:。

杜甫《石壕吏》原文及鉴赏

杜甫《石壕吏》原文及鉴赏 【诗句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出处】唐·杜甫 《石壕吏》。 【意思】我老妇虽年迈力衰,让我今夜跟你们走吧。去应河阳的急差,还有 点做早饭的能力。 【全诗】 《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鉴赏导示】 759 年春, 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率六十万大军, 因指挥不统一, 被史思明击溃。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 甫正由洛阳回华州住所,闻此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就是“三 吏”中的一篇。 【鉴赏】 这是一首叙事诗, 以老妪被迫服役的典型事件, 深刻地反映了战乱时期人民 的深重苦难,表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 首四句是事件发生的序幕。 “暮投石壕村”一句交待诗人自己的行止和事件 发生的地点。接着写官吏黑夜捉人和人们仓皇应变的惊骇场面,笔墨十分精练。 从“吏呼一何怒”到“犹得备晨炊”, 是诗的主要部分, 它以老妇的对话为 中心,反映了差吏抓人的全过程。老妇人的话可分为三层: 首先陈述了战争夺 去了儿子的沉重悲哀。“存者”二句流露了老人无限的酸辛与哀伤;继而老妇人

申明家中已无应征之人。“出入无完裙”一句表现了这一家人生活的困苦;最后 老人主动请求应役。在这里差吏的话全被略去,但通过老妇的对话,也就从侧面 表现了差吏的凶狠残暴。但是,差吏并不听老妇人的申诉和哀求,还是要征走老 妇人的媳妇。 为了保全儿媳、 孙子, 老人才被迫应役的。 末尾四句, 是诗的尾声, 写老妇被提走后的凄凉情景,流露了诗人的深切同情。 在写法上,有如下鲜明的特点: (一)寓主观于客观描写。整篇诗都是客观 的描写,诗人鲜明的爱憎感情,是通过所描写的情节和场面表现出来的。如“吏 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把“吏呼”、“妇啼”相对照,勾画了差吏的残暴和老 妇的哀求,把诗人憎恶差吏、同情老妇的态度鲜明地体现了出来;(二)采用虚实 结合的写法, 以实(老妇的答话)托虚(差吏的横暴), 既使得这一家的不幸得到集 中强烈地表达,增强了感染力,又把差吏的态度作了丰富的暗示,使其狰狞的面 目尽显,诗歌 也显得含蓄凝练。 (三)细节描写的运用, 如“老翁逾墙走”就表现了由于战 乱和官府经常抓人而造成了人民夜不安寝的情形;“出入无完裙”,则表现了人 民生活的极端贫困,都很真实生动。 【鉴赏要点】 [1]名句: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2]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3]细节描写 真实生动。

石壕吏原文、翻译及赏析

石壕吏原文、翻译及赏析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注释 1、暮:在傍晚。

2、投:投宿。 3、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4、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逾(yú):越过;翻过。 6、走:跑,这里指逃跑。 7、呼:诉说,叫喊。 8、一何:何其、多么。 9、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10、啼:哭啼。 11、苦:凄苦。 12、前:上前,向前。 13、致:对……说。 14、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15、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16、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17、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 18、新:最近,刚刚。 19、存:活着,生存着。 20、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 21、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22、室中:家中。

23、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 24、唯:只,仅。 25、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26、未:还没有。 27、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28、完裙:完整的衣服。 29、老妪(yù):老妇人。 30、衰:弱。 31、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 32、应:响应。 33、河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原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34、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 35、犹得:还能够。得:能够。 36、备:准备。 37、晨炊:早饭。 38、夜久:夜深了。 39、绝:断绝;停止。 40、如:好像,仿佛。 41、闻:听。 42、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

《石壕吏》公开课教学设计

《石壕吏》公开课教学 设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石壕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简洁的写法。 3、理解诗歌主题并感受诗人的情怀。 教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歌曲播放完毕)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一起梦回唐朝。唐王朝曾经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开放包容的大帝国。但是,因为一场战乱这个大帝国从此走向衰亡,那就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历史八年给无数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下面,让我们一起回到一千多年的唐朝,和诗圣杜甫一起来到石壕村,去看看那时的百姓生活。(大屏幕播放动画《石壕吏》视频故事)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教师:视频看完了,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朗读叙事长诗《石壕吏》。(大屏幕出示课题及学习目标) (一)熟读诗歌 1、学生自读。要求:标出生字、难字读音。 2、听读诗歌,划分节奏(多媒体播放音频朗读) 提示:五言诗节奏一般是二一二或二二一,个别句子情况特殊除外。 3、学生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初步读出感情。 4、同学互读。 5、检查朗读并评价。 6、全班齐读。 (二)理解大意 1、学生试译全诗,不懂的词语做上记号。 预设:逾(越过)走(逃跑)一何(多么)戍(防守)书(信)偷生(苟且活着)更(再)裙(衣服) 2、检查反馈。 三、复述故事,体会诗歌写作手法。 1、请学生复述故事 学法指导:这是一首叙事诗,带有记叙文的基本特征,在复述故事的时候可以先找出记叙的要素,然后将要素组合起来。 学生动手,找出六要素: 时间:夜地点:石壕村人物:吏老妇起因:有吏夜捉人经过:结果:老妇被捉。 2、难点突破:理解作者是如何写事情经过的。 (1)请几位同学表演事情的经过。 (2)提问:第二节写到了“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说明“吏”和老妇都是说了话的,为什么第三节只写到了老妇人的话,吏没有说话吗 讨论明确:“吏”有说话,老妇人的话都是被差役逼问出来的。

杜甫《石壕吏》唐诗原文注释及赏析

杜甫《石壕吏》唐诗原文注释及赏析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作品介绍】《石壕吏》的作者是杜甫,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17卷第33首。《石壕吏》是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原文】 石壕吏(陕县有石壕镇) 作者: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注释】 1、暮:在傍晚。 2、投:投宿。 3、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4、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逾(yú):越过;翻过。 6、走:跑,这里指逃跑。 7、呼:诉说,叫喊。 8、一何:何其、多么。 9、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10、啼:哭啼。 11、苦:凄苦。 12、前:上前,向前。 13、致:对……说。 14、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15、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16、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17、附书至:捎信回来。 18、新:最近,刚刚。 19、存:活着,生存着。

20、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 21、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22、室中:家中。 23、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 24、唯:只,仅。 25、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26、未:还没有。 27、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28、完裙:完整的衣服。 29、老妪(yù):老妇人。 30、衰:弱。 31、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 32、应:响应。 33、河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原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34、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 35、犹得:还能够。得:能够。 36、备:准备。 37、晨炊:早饭。 38、夜久:夜深了。

石壕吏公开课精品教案

石壕吏公开课精品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石壕吏》教案 执教者:邓状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一、有感情地朗诵、背诵这首诗。 二、尝试完整地复述故事,并在此基础上品味诗歌的意境。 过程与文法:学习“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明白诗人“兼济天下”关注民生疾苦的博爱情怀,做一个有良知,关注现实的中学生。 教学重点: 一、复述课文,理解本文思想意义。 二、反复诵读用,吟诵沟通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与内容: 1、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教师解说:请同学们观看视频展现的几幅战争画面。观看后老师问:大家有什么感受? 老师接过学生回答导入:战争意味着城市毁灭,战争着意味田园荒芜,战争意味着百姓无家可归,战争意味着人民妻离子散……一代

诗圣杜甫对战争的罪恶有深切的体会,在唐王朝长达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中,神州大地已经是“万国尽征戍,烽火被(p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的战乱恐怖景象。安史之乱中期,唐王朝军队四处抽丁补充兵力,诗人杜甫亲见差吏将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统统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创作出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这组诗篇镜子般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今天,我们随着诗人的描写走进那恐怖的战乱时代,走进石壕村那个在战争中家破人亡的不幸家庭,去感受战争带给百姓的深重灾难。(2分钟) 2、听朗读,说故事。(8分钟) 播放录音朗读。听完朗读请学生给故事另取一个题目。 备选的题目有(石壕村的一夜,躲兵役) 3、字词过关。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3分钟) 读音:第一组:吏(lì)逾(yú)邺(yè)城戍(shù)老妪(yù)泣(qì)幽咽(yè) 文言词义: 第二组:暮投()石壕村老翁逾()墙走()吏呼一何()怒听妇前致词() 第三组: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 第四组:惟有乳下孙()老妪()力虽衰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最新初二语文《石壕吏》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最新初二语文《石壕吏》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石壕吏》是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二语文《石壕吏》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初二语文《石壕吏》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一 有两幅对联大家一起看一下:(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同学们能够猜出这是写的唐朝哪位诗人吗?(杜甫)盛唐时期,我国有两位著名诗人,他们一个被后世称为诗仙 ,一个被称为诗圣 ,就是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 .杜甫的诗大多真实表现了现实生活,他亲身经历安史之乱 ,所作的《三吏》《三别》更真实反映了唐朝末期战争给人带来的苦难生活,今天我们学习其中流传最广的《石壕吏》. 二、整体感知,听读课文 (导)作为一首叙事长诗,故事性很强,不过读起来却也是朗朗上口,配上曲子也别有韵味,请让我先给同学们示范诵读一遍,注意停顿、节奏、及语调变化,大家可默默跟读,准备朗诵. 1、播放录音《二泉映月》教师范读. 2、学生范读,同学们听的很认真,有没有愿意试一下. 3、学生评价,并配乐齐读.(评价:朗读基本功很扎实,很到位.) 三、疏解课文,复述情节

(导)这首三吏三别中的作品,作者在音律和谐,文字简洁的形式下,同时也赋予了作品深邃的思想和对现实强烈的批判色彩,杜甫想说什么呢,他最终说了没有?这是我们要思考的,下面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去石壕村看一看,那里发生了什么?这个任务交给大家 1、小组讨论,结合注释,先疏解字词,提出疑难一起解决,理清故事情节. 2、质疑并复述课文.(走:跑前:走上前且:尚且更:再从:跟从) 3、补充并做评价 (明确)因为古诗言虽尽而意无穷,所以在抓住主要情节的同时可以适当发挥想象,不要抱者翻译的心态去学,重在欣赏,领会意韵. 四、赏析课文 (一)内容浅析 1、如果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有吏夜捉人) 2、为什么是捉人还是夜晚 ?(不是征兵,是强抓,半夜表明官吏凶狠无情) 3、最终抓到人没有?(抓到了,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暗示作用) 4、文中主要人物是谁?板书:吏妇(官吏愤怒的大声呼叫,) 5、这两个人物出场各自态度反应如何?板书:呼啼(妇人悲伤的哭哭啼啼) 6、抓人的情节以什么形式描述出来的?妇人致辞.

杜甫《石壕吏》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

xx《石壕吏》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 石壕吏 xx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暮投石壕村简洁的交代了诗人投宿的和。 2、有吏夜捉人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老妇的三个儿子都被迫当兵,说明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环境? 4、急应xx役中的急字该怎么理解? 5、独与xx别中的独字突出了什么? 6、老妇人说: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句话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7、诗中集中而又形象地反映吏与妇的尖锐矛盾的诗句是: 。(2分) 8、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请简要分析。 参考

答案: 1、时间地点 2、总领。 3、社会残酷 4、战事紧,担心xx和儿媳 5、说明国家急需兵源 6、担心家人,支持平息安史之乱。 7、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8、不好,原诗独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独表现了凄苦、悲愤之情,改后的诗句表现不出这种意思和情感。 阅读练习二: 1、《石壕吏》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答: 官差深夜捉xx不能,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2、《石壕吏》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答;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石壕吏文言文翻译

石壕吏文言文翻译 导读:《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以下是“石壕吏文言文及翻译”,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石壕吏 唐代: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及注释 译文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注释1、暮:在傍晚。 2、投:投宿。 3、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4、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逾(yú):越过;翻过。 6、走:跑,这里指逃跑。 7、呼:诉说,叫喊。 8、一何:何其、多么。 9、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10、啼:哭啼。 11、苦:凄苦。 12、前:上前,向前。 13、致:对……说。 14、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15、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16、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17、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