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关于艺术的对话 (刘心武、张颐武)

关于艺术的对话 (刘心武、张颐武)

2002年9月26日 关于艺术的对话 (刘心武、张颐武)

主讲人简介刘心武,当代作家。196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后任中学教员15年。1976年后任北京出版社编辑,参与创刊《十月》并任编辑。1979年起任中国作协理事、《人民文学》主编等职,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

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认为是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作,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首奖。

后又发表《爱情的位置》、《醒来吧,弟弟》、《我爱每一片绿叶》(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等小说,曾激起强烈反响。

出版有短篇小说集《班主任》、《母校留念》、《刘心武短篇小说选》,中篇小说《秦可卿之死》,中短篇小说集《绿叶与黄金》、《大眼猫》、《都会咏叹调》、《立体交叉桥》、《5.19长镜头》,中篇小说集《如意》、《王府井万花筒》、《木变石戒指》、《一窗灯火》、《蓝夜叉》,纪实小说《公共汽车咏叹调》,长篇小说《钟鼓楼》(获全国第二届茅盾文学奖)、《风过耳》、《四牌楼》等,还出版有散文集、理论集、儿童文学等作品以及8卷本《刘心武文集》。

张颐武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评论家。

关于艺术的对话本期《百家讲坛》将为您请来著名作家刘心武先生和著名评论家、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先生,为您展开一场《关于艺术的对话》。

对话首先从刘心武先生早期的著作《班主任》聊起。这部在当时轰动一时的小说,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在刘先生自己的理解,这种轰动效应正是与当时时代特征的强烈反映。两位专家都认为,文学作品,乃至艺术作品都是反映了一种作品创作时期的时代特征,艺术作品成为创作者,甚至是读者社会情绪的传声筒。正是因为这样,才给了艺术作品以强烈的生命力,突显了作品的时代特征。

在谈到现在文学的影响力有所下降的时候,两位专家都认为这是发展的必然所在,而且文学退入“应有的一个小角”,应该是一件好事,正是因为这样,才能真正说明时代的进步,说明社会大众精神生活的丰富。

两位专家认为接受美学渗透到现代艺术作品的创作中,使艺术作品的完成变成了作者和欣赏者之间的事,一部好的艺术作品的完成是有创作者来创作,由受众提供反馈,做恰当的互动交流来共同完成的,甚至于受众也直接参与到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来,也正是因为这样,艺术作品才真正具备了应有的魅力。

两位专家还就艺术作品中创作者情感宣泄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他们认为在现代艺术作品的创作中,创作者情感的宣泄应该更含蓄

,不能太满,应该留给受众丰富的思考和感受的空间。这是现代作品与传统艺术作品最本质也是最重要的区别。

最后,他们还就现代社会大众阅读兴趣减低的现象进行了探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