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翻译》杂志

《中国翻译》杂志

《中国翻译》杂志
《中国翻译》杂志

刊名:中国翻译

Chinese Translators Journal

主办: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中国翻译协会

周期: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中文;

开本:16开

ISSN:1000-873X

CN:11-1354/H

邮发代号:2-471

复合影响因子:2.663

综合影响因子:1.649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中国翻译

曾用刊名:翻译通讯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4—2015)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社科双效期刊

《中国翻译》杂志期刊简介

《中国翻译》杂志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由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和中国翻译协会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学术期刊,具有正规的双刊号,其国内统一刊号:CN11-1354/H,国际刊号:ISSN1000-873X。本刊自1979年创刊以来,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办刊宗旨,关注理论前沿,贴近翻译实践,反映国内、国际翻译学术界前沿发展水平与走向,开展翻译学理论研究,交流翻译经验,评介翻译作品,传播译事知识,促进外语教学,介绍新、老翻译工作者,报道国内外译界思潮和动态及行业发展态势,加强编读互动交流,以满足业界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

《中国翻译》杂志期刊栏目设置

本刊主要栏目:译学研究、翻译理论与技巧、翻译评论、译著评析、翻译教学、科技翻译、经贸翻译、实用英语翻译、人物介绍、国外翻译界、当代国外翻译理论、翻译创作谈、翻译史话、译坛春秋、中外文化交流、国外翻译界动态、词汇翻译选登、读者论坛、争鸣与商榷、翻译自学之友等。

论文快速发表绿色通道—期刊之家网

发表流程:收稿---稿件初审---商定期刊---杂志社审稿---办理定金---修改定稿---确认---付余款---杂志社发采稿通知---发表见刊---接收期刊样册---知网收录

论文刊发时间:从收到论文版面费起3-4个月(特殊情况除外),针对需要快速发表的作者提供绿色通道服务。

本站声明:期刊之家网与多家医学期刊结成了学术联盟,如果您有发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SCI收录期刊的需求,以及对于需要论文发票的作者可以与我们联系

1、学术期刊论文发表时间安排等相关咨询联系刘编辑1269292199

2、不违反宪法和法律,不损害公共利益。

3、是作者本人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不侵犯任何著作权和版权,不损害第三方的其他权利;来稿我方可提供“中国知网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检测,提供修改建议,达到文字复制比符合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

4、本站初审周期为2-5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2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

5、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

6、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7、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

8、切勿一稿多投,稿件一律不退,请自留电子稿。

《中国翻译》杂志期刊常见论文发表范例

传教士《圣经》汉译的殖民语境顺应研究——以Logos从“言”向“道”转化的历时性诠释为例

“精加工”平行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翻转课堂”的口译教学行动研究

“习近平论文艺”要点翻译探究

以赛促学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

关于翻译实践与教学的一点思考

韩素音使我与翻译结缘

英汉互译的三种基本方法

翻译之本与翻译之为:在实践中演绎

论蕴含文化因子的地名英译原则和策略

从莫言英译作品译介效果看中国文学“走出去”

国际译评与中国文学在域外的“活跃存在”

翻译制度化与制度化翻译

传教士汉学家的中国经典外译研究

思想改造与翻译转型

谁发现了真正的荷马——西方翻译史上的一桩著名公案

本科翻译专业阅读教学综合模式探讨

绘事后素:翻译批评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评安托万·贝尔曼《翻译批评探索:约翰·多恩》

社会学视阈下的翻译叙事建构研究——访谈著名翻译理论家Mona Baker教授

基于计算机翻译技术的非技术文本翻译实践

描写及其超越——《中国传统译论:译名研究》评介

一部建构口译研究学科理论的力作——《口译研究方法论》述评

“更加纯粹地从文学出发”——池莉谈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

对生态翻译学几个问题“商榷”的回应与建议

再论汉语新词的翻译——兼谈《中国日报》网站新词英译问题

试论符号学视角下象喻性书法术语的英译

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

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 1、林纾,字琴南。1852年生。福建闽县人。清末民国初年学者、翻译家、光绪举人。曾任教京师大学堂。因不懂外文曾借助他人口译,用古文翻译欧美等国小说180余种,其中以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司各德《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等最为有名,译笔流畅,对文学界有较大影响。专译欧美小说,收入《说部丛书》出版,先后译介了司各脱、迭更斯、美国欧文斯吐话(今译斯陀) 等作家的名作。清末民初,“林译小说”风靡于世。他能诗、工画,并曾从事小说,戏曲创作。著有《畏庐文集》、《畏庐诗存》及传奇、小说、笔记等多种。1924年10月9日逝世。 林琴南又与魏易、王庆骥、王庆通、陈家麟等人合作,翻译了英、法、美、比、俄、挪威、瑞士、希腊、日本和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的几十名作家的作品一百八十余部,其中世界文学名著有四十多部。有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汤姆叔叔的小屋》)、兰姆的《吟边燕语》(《莎士比亚戏剧故事》)、狄更斯的《块肉余生录》(《大卫·科波菲尔》)、《孝女耐儿传》(《老古玩店》)、《贼史》(《雾都孤儿》),以及司各德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艾凡赫》)等。 由于林琴南不懂外文,无法选择作品翻译,林琴南说:“鄙人不解西文,但能笔述,既有讹错,均出不知。” 林琴南的翻译小说无异于开启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让晚清的中国人从这里瞥见了西方的文化与人生。林译小说滋养了新文学的一代人,很多现代作家对西方文学的兴趣,就是从读林译小说开始的。

周作人在《关于鲁迅》里介绍鲁迅所受晚清文化维新的影响时说,在南京求学时,鲁迅就注意林琴南的译书,在《巴黎茶花女遗事》出版后,也都陆续收罗。至于周作人自己,在《我学国文经验》里说:“严几道的天演论,林琴南的茶花女,梁任公的十五小豪杰,可以说是三派的代表。我那时的国文时间实际上便都用在看这些东西上面,而三者之中尤其是以林译小说最喜看,从茶花女起,至黑太子南征录止,这其间所出的小说几乎没有一册不买来读过。”韩迪原在《近代翻译史话》说:“当时确实有不少人因读林译小说,才接触到西洋文学”。韩迪原对林琴南还有一个很中肯的评语,她说:“因为那时国人对整个西洋文明毫无认识,必得用东方已有的事物,去‘附会’西方的观念,像林译所用的方式,才能达到早期沟通东西文化的任务。”林琴南“还打破旧中国小说的章回体,使中国的文学形成向前迈一大步。” 胡适曾说:“古文不曾做过长篇小说,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一百多种长篇小说。古文里很少有滑稽的风味,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欧文与迭更司的作品。古文不长于写情,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茶花女》与《迦茵小传》等书。古文的应用自司马迁以来,从没有这种大的成绩。” 2、严复,原名宗光,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1871年(同治十年)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1877年(光绪三年)派赴英国格林尼治海军大学学习,其间广泛接触西方资产阶级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1879年回国,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次年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后升任总办。甲午战争后,深感国势日危,先后发

翻译文学与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的关系

翻译文学与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的关系 翻译文学与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的关系 发表日期:2010年3月26日出处: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5卷第2期2009年4月作者:宋学智(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要] 按照译者的国籍来判定译本的国籍,未能摆脱二元对立的传统观念;但承认翻译文学的国籍的双重性,虽摆脱了二元对立,却没有摆脱二元论。翻译文学具有的世界文学意义是它可以自成体系的理论依据;翻译文学本身具有的独特性也为其自成体系提供了恰当支持。翻译文学与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三者并立,符合当今学术研究的多元态势。 [关键词] 翻译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学 一 翻译文学能够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离不开谢天振对翻译文学地位的大力张扬。早在1989年,谢天振就发表了《为“弃儿”找归宿——翻译在文学史中的地位》一文,指出“文学翻译中不可避免的创造性叛逆,决定了翻译文学不可能等同于外国文学”,并提出“恢复翻译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的主张。[1]不久,他又发表了《翻译文学史:挑战与前景》和《翻译文学——争取承认的文学》两文,再次指

出“翻译文学在国别(民族)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并且把它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学事实予以叙述,这是值得肯定的”。[2](p227)同时指出:“在20世纪这个人们公认的翻译的世纪行将结束的时机,也许该是到了我们对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作出正确的评价并从理论上给予承认的时候了。”[3]尽管在谢天振之前也有几篇关于翻译文学的文章发表①,但或许由于发表这些文章的刊物与翻译的关系不大,或许由于所谈内容的侧重问题或其他客观原因,这些文章在译界影响不大。毫无疑问,正是谢天振的几篇文章,才渐渐引发了译界和比较文学界乃至文学界对翻译文学研究和探讨的热情。 当然,谢天振旗帜鲜明的观点也遭到了其他学者的质疑。1995年的《书城杂志》曾为两种不同的观点,即认为“翻译文学是中国文学的组成部分”和认为“翻译文学属于外国文学”,提供了探讨的平台,两种观点进行了两个回合的交锋。 ②由此,翻译文学的归属成为翻译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话题。而总的看来,主张“翻译文学是中国文学(或国别文学)的组成部分”的声音处于强势。几乎同时,有论者也明确提出“翻译文学是民族文学的组成部分”[4]。进入21世纪,谢天振继续其一以贯之的主张,在《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01年中国最佳翻译文学》之《序》中,再次指出长期以来人们“把翻译文学等同于外国文学”的“模糊认识”,认为“外国文学实际上只是存在于翻译文学之中的一个虚幻的概念,而翻译文学

中国翻译家

中国翻译家,傅雷曾说:东方人和西方人的思想方式有几本的分歧,东方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唯恐不尽,描写唯恐不周(中) 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Nida)对于翻译的观点是:翻泽是再现原义的信息而不是保留原文的结构;对等不是同一;对等是最贴近最自然的对等,没有完全的对等,意义是优先考虑的因素,文体成 分居次。(英) 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但要考虑译出语和译入语的差异,更要考虑作为文化载体的两种语言所产生的文化差异。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它们因为特定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等诸多因素,具有独一性和 特殊性,从而形成了像“中国结和美国梦”这样的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Sapir和Whof曾讲到:“语言不仅仅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同时也是社会文化的反应,并制约人们的思维”,由此可见,思维和语言的密切关系。中美不同的思维方式使得对一些褒贬色彩的词在翻译上存在差异,例如Aggressive这个单词,美国人一般来形容某个人具有上进心和开拓精神;而中国人则常常来形容某个人好斗和挑衅;思维方式存在的差异还能影响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和判断。 中国人把龙看成是吉祥的神物,认为龙游伟大的力量,因此龙就成为了至尊无上的帝王象征,然而美国人则认为龙使喷火的凶残的怪物,是邪恶的代表。所以“亚洲四小龙”不可以翻译成“Four Asian Dragons”,而应该符合美国人的风俗习惯翻译成“Four Asian Tigers” 。中国文化沉稳,美国文化奔放:中国文化含蓄感性,美国文化直率理性。中国人注重精神,美国人重在务实。中国人重在“天人合一”,美国人强调个人价值。中国文化是和谐文化,强调均衡、对称、统一的服装造型方法,以规矩、平稳为最美。美国文化重视展示人体的性差异.不忌讳表现张扬。美国文化是明喻文化,重视造型、线条、图案、色彩本身的客观化美感,以视觉舒适为第一;中国文化是~种隐喻文化,艺术偏重抒情性,追求服装构成要素的精神寓意和文化品位。只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两国的文化差异,我们才能够避免文化冲突,成功的进行跨文化交际。 我们进行广告翻译的根本目的不是学习、研究语言本身, 而是掌握语言这个工具进行跨文化交际。而社会习俗、行为方式及其隐含的民族心理。 三、直抒胸臆与委婉表达

中国实用医药杂志

《中国实用医药》杂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康复医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专业性学术期刊。以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为读者对象,报道医疗领域内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帮助广大临床医师提高学术水平,解决在临床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栏目分类 名医论坛、综述、论著、科研进展、临床研究、病例报告、疗效观察、个案报道、误诊误治、临床思考、药物与临床、护理与康复、医学影像、医学检验、经验交流、工作探讨、医生手记、仪器设备、病理报告、个案分析、医疗防治、社区卫生、乡村医疗、门诊管理、病房管理、科研管理、专科建设等。 学科类别 临床医学、实验与基础研究、分子生物医学、基因医学、免疫医学、流行医学、临床药学、急救医学、检测医学、医学影像学,兼症医学、中医中药、药物研究与鉴定、药物质量控制、药品检验、药物经济学、综合症、糖尿病及临床实践与研究等论著类文章。 一、医学伦理问题及知情同意 当论文的主体是以人为研究对象时,作者应说明其遵循的程序是否符合负责人体试验委员会(单位性的、地区性的或国家性的)所制

订的伦理学标准,并提供该委员会的标准文件及受试对象或其亲属的知情同意书。 二、基金项目 论文所涉及的课题如为国家或部、省级以上基金或攻关项目,应在文章首页地脚以“基金项目:”作为标识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并在圆括号内注明其项目编号。基金项目名称应按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正式名称填写,多项基金应依次列出,其间以“;”隔开。如“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71269 );“十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3AA205005 )。”作为脚注的第一项,并须附基金项目证明复印件。 三、题名 力求简明、醒目,能准确反映文章主题。中文题名一般以20 个汉字以内为宜,最好不设副标题,一般不用标点符号,尽量不使用缩略语。英文题名不宜超过10 个实词。 《中国实用医药》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出版的国家级综合性医药卫生类学术专业期刊,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673-7555,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11-5547/R,邮发代号80-600,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康复医学会主办。本刊为旬刊,面向国内外公开约稿和发行。本刊以全心全意为医务工作者服务为宗旨,以严谨、

翻译史及翻译文学阅读书单

翻译史及翻译文学阅读书单 参考书目 1.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6。 (第一版)。 2.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12月(第二版)。3.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 4.陈玉刚。中国翻译文学史稿[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 5.王克非(编著)。翻译文化史论[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10月。6.李文革。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月。7.罗新璋。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8. 孟昭毅。李载道。(编)中国翻译文学史【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 9. 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10.郭延礼。近代西学与中国文学[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8。 12. 王秉钦。中国翻译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 13.谢天振。《译介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14. 谢天振。中西翻译简史[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14.王铁钧。中国佛典翻译史稿。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12。 15.梁启超,《佛学研究十八篇》,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1。 16.朱志瑜、朱晓农。中国佛籍议论选辑评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9。 17.蒋述卓,<<佛经传译与中古文学思潮>>,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 18.柳治徵。中国文化史[M]。上海三联书店,2007。 19.方华文。二十世纪中国翻译史[M]。西北大学出版社,2005。 20.孔慧怡。翻译·文学·文化[C]。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1.孔慧怡。亚洲翻译传统与现代动向[C]。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2.王宏志。翻译与创作-中国近代翻译小说概论[C]。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3. 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资料[Z]。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4.林煌天等。中国翻译词典[Z]。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25.邹振环。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6。 26.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7.臧仲伦。中国翻译史话[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 28.(美国)Douglas Robinson.西方翻译理论:从希罗多德到尼采【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1月。 29.Lawrence Venuti.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Press,2004. 30. Jean Delisle. Translators through History[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5. 31.Mona Baker.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Press,2004. 32.张佩瑶。中国翻译话语英译选集(上册):从最早期到佛典翻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黑体为必读书目

中国翻译名家

本帖最后由清风12 于2011-10-26 13:54 编辑 周作人浙江绍兴人,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翻译家。有多种译作,多为与其兄鲁迅合译之作。 陈望道浙江省义乌人。现代著名的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和语言文学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推动者。译著有《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译本,1920年8月),《马克思底唯物史观》(日本河上肇的《近世经济思想史论》部分内容,1920),日本岛村抱月著的《文艺上的自然主义》、《苏俄十年间文学理论研究》(日本岗泽秀虎著)等。 胡适胡适(1891.12.17—1962.2.24),原名胡洪,字适之,汉族,安徽徽州绩溪县上庄村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中国现代哲学家、1962年2月24日在台北病逝。 郭沫若译著有:《菌梦湖》(小说)德国施笃谟著、与钱君胥合译,1921,泰尔;《少年维特之烦恼》(长篇小说)德国歌德著、1922,泰东;《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论文)日本河上肇著,1924,商务;《雪莱诗选》(诗集)英国雪莱著,1926,泰东;《浮士德》(诗)德国歌德著,1928,创造社;《沫若译诗集》印度枷里达若著,1928,创造社;《石炭王》(小说)美国辛克莱著,1928,上海乐群书店;《政治经济学批判》(理沦)德国卡尔.马克思著,1921,神州;《战争与和平》(长篇小说)俄国列.托尔斯泰著,1935,光明书局;《艺术的真实》(理论)德国卡尔.马克思著。 林语堂我国最优秀的双语作家之一。有十一部中文著作,四十部英文著作和九部翻译作品,数百篇散文小品。 朱光潜中国现当代最杰出的文学理论家和美学家。译著有哈拉普的《艺术的社会根源》、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和《歌德谈话录》等。 丰子恺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今桐乡石门镇)人。中国现代漫画家、翻译家、文学家、音乐教育家。丰子恺博学多能,著译甚丰,在漫画、文学、美术理论、音乐理论、翻译、书法及艺术教育诸方面有突出成就。尤以富有朴素、细腻、深沉和哲学味的散文和漫画著称,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 董秋斯原名董绍明,笔名秋斯、求思等。河北静海人。三十年代初,出版与蔡泳裳合译的苏联小说《士敏士》。抗战期间,译出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冰心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女士,男士等。译著有《先知》(散文诗集)叙利亚凯罗.纪伯伦著,1931,新月、《印度童话集》印度穆.拉.安纳德著,1955,中青、《吉檀迦利》(诗集)印度泰戈尔著...。 梁实秋原名梁治华,字实秋。著名文学家、学者。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1920年9月发表于《清华周刊》增刊第6期。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与翻译家。从20年代到80年代,他以优美的文字翻译了俄、法、英、美、日、德、意、匈牙利、波兰等国作家作品。他的作品曾先后被译成日、苏、英、法、德、匈牙利、波兰、捷、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瑞典等国文字。译著有《面包略取》(克鲁泡特金著)(1927)、译文集《父与子》(屠格涅夫著)(1943)、屠格涅夫的《处女地》(1944)、《快乐王子集》(王尔德著)(1948)、高尔基的《回忆托尔斯泰》(1950)、高尔基的《回忆布罗克》(1950)… 戴望舒浙江抗州人。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1926年发表魏尔伦的诗。翻译书目:《少女

2018年最新医学统计源核心期刊

(2018年最新医学统计源核心期刊) 医学综合: 安徽医学安徽医药北京医学东南国防医药广西医学贵州医药海军医学杂志河北医学河北医药华南国防医学华西医学基础医学与临床解放军医学解放军医药空军医学齐鲁医学山东医药上海医学四川医学天津医药武警医学西部医学西南国防医药现代生物医学进展现代医学新医学医学研究所学报医学研究杂志医学综述浙江医学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中国煤炭工业医学中国现代医学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中国医药导报中华医学杂志中南医学科学杂志中日友好医院学报转化医学杂志医药大学学报:安徽医科大学学报蚌埠医学院学报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成都医学院学报重庆医科大学学报川北医学院学报大连医科大学学报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第三军医大学学报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福建医科大学学报复旦学报医学版广东药学院学报论文快速发表绿色通道 发表流程:收稿---稿件初审---商定期刊---杂志社审稿---办理定金---修改定稿---确认---付余款---杂志社发采稿通知---发表见刊---接收期刊样册---知网收录 论文刊发时间:从收到论文版面费起3-4个月(特殊情况除外),针对需要快速发表的作者提供绿色通道服务。 工作QQ:993383282(董编辑) 信誉保证: 1、杂志社官方合作学术期刊、专业。合理、快速、诚信! 2、我们提供的期刊杂志均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同时具有CN刊号和ISSN刊号的公开出版物,所有期刊可以在官方渠道查询真假。增刊、非法刊物、香港刊号等一概不予推荐。 本站优势:1.审稿快!2.通过率更高!3.合作期刊范围广,选择性更大!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贵州有医科大学学报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海南医学院学报河北医科大学学报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解放军医学院学报昆明医科大学学报报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宁夏医科大学学报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山西医科大学学报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沈阳药科大学学报首都医科大学学报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新疆医科大学学报新乡医学院学报徐州医学院学报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中国药科大学学报中国医科大学学报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版遵义医学院学报 基础医学:国际免疫学国际遗传学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解剖科学进展解剖学报解剖学研究解剖学杂志临床和病理杂志临床和实验病理学杂志免疫学杂志神经解剖学杂志生理学报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微循环学杂志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现代免疫学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医用生物力学诊断病理学杂志中国比较医学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中国寄生虫与寄生虫病杂志中国临床解剖学中国免疫学中国医学物理学中国组织化学

翻译新中国_中国文学_英译中国文学考察_1951_1966_

翻译新中国:《中国文学》英译中国文学考察(1951-1966) 倪秀华 (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1951年创刊的《中国文学》是中国国内迄今为止唯一一份向英语世界译介中国文学的综合性刊物,但至今学界关注不足。通过分析《中国文学》的创办动机、翻译选材、翻译策略及其与同时期文学思潮和国家外交政策之间的互动,探讨《中国文学》与冷战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新中国民族国家建构之间的密切关系,揭示这一刊物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发挥的重要作用。关键词:?《中国文学》;翻译选材;翻译策略;文学思潮 Abstract: Chinese Literature launched in 1951 is the only journal in China aiming at translating Chinese literature to the English worl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urpose, the choices of translation material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this magazine, and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literary poetics and foreign policies during 1951 to 1966, in an attempt to reveal the close relation between the magazine and the nation-building project and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e magazine at the time. Key words: Chinese Literature ; the choice of translation material; translation strategy; literary poetics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65X (2013)04-0035-06 一、引言 中国的汉籍外译自古有之。据马祖毅和任容珍(1997:698-704)考察,中国历史上有史料记载的最早的国人从事的对外翻译活动至少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此后的中国文学外译活动一直延续并发展至今,尤其是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政府有计划地对外译介中国文学。然而,对于近代以来中国主动把自身文学“送出”(季羡林,2004:1)的种种努力,目前翻译研究的关注度明显不足,尤其是建国17年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学翻译几乎是研究的盲点。在笔者看来,造成这种研究的缺失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是对这一时期文学的否定倾向,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界在 西方启蒙话语的影响下普遍认为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是政治的附庸,没有文学价值,同时期出现的中国文学外译随之也一并被否定,而被视为无研究价值;其次,翻译研究,尤其是描写翻译研究大多关注于目标语社会主动发起和/或生成的翻译现象或活动,而对源语社会出现的翻译现象或活动则关注不足;再次,史料等材料的匮乏也进一步阻碍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和探讨。 建国17年的中国文学外译活动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新生的民族国家主动对外翻译介绍本国文学作品,以响应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诉求和召唤,意图在国际社会中实现自我合法形象的塑造。 收稿日期:?2013-03-10作者简介:?倪秀华,女,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文学对外翻译、中国翻译史 2013年9月Sep.?2013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Journal?of?Tianjin?Foreign?Studies?University 第20卷第5期Vol.?20?No.?5

浅析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初期文学社团殊途同归的翻译活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2d15763869.html, 浅析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初期文学社团殊途同归的翻译活动 作者:左芳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29期 摘要:中国“五四”前后涌现出了大量的文学社团,他们除了创作,还将翻译活动作为己任,从事了大量的翻译工作。众多社团、流派、译者对翻译对象的选择见仁见智,各有侧 重,总体上对从古至今的东西方文学都有涉猎,视野十分广阔。本文选取“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未名社”三个文学团体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他们虽然在翻译中有不同的特色和倾向,但他们的翻译活动却在中国特殊的历史时期殊途同归,为中国新文学、为翻译事业、为中华民族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现代翻译文学;文学社团;翻译活动;殊途同归 作者简介:左芳,女,1978年出生,硕士研究生,成都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研 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9--02 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初期始于1915年新青年社止于1930年“左联”的成立。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前两次翻译高潮在范围、规模、翻译质量以及影响力上无法比拟的第三次翻译高潮。五四运动推动了文学革命,也推进了翻译介绍研究外国文学的活动。文学翻译是“五四”时期众多流派的共同行动。出现了专门的文学团体、文学刊物以及翻译介绍外国文学的队伍。新青年社、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未名社、新月社、雨丝社等文学社团既从事文学研究创造,又从事翻译活动。他们的翻译活动在译本选择、翻译方法等方面都有各自鲜明的特点和倾向,但翻译活动都为身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引入新思想,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改革的新范本。本文将通过比较文学研究会、创造社以及未名社来评介他们殊途同归的翻译活动。 一、文学研究会的翻译活动 成立于1921年的文学研究会是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上重要的翻译文学团体之一。虽然其创立宗旨并不是进行翻译活动,但却以译介外国文学为其重要任务。其成员包括文学家、翻译工作者一两百人,是我国早期翻译界的主力军。主将茅盾、沈雁冰、周作人、郑振铎都是一边从事创作,一边从事翻译。他们的翻译文本来自于法国、德国、俄国、日本、印度等国家。从《安徒生童话》、《神曲》、莫泊桑小说都有涉及。与其他的文学社团相比,文学研究会的翻译活动有其鲜明的特点和倾向。首先,文学研究会的倾向是为人生而艺术。所以其翻译文本大

中国著名翻译家:林纾

中国著名翻译家林纾 清朝末年,一个精通古汉语却不懂外文的文人,靠别人的口译,用文言文笔译了《茶花女》等近一百多部欧美小说,为当时的中国人打开了一扇接受西风欧雨的窗口。这个人就是林纾。 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秉辉,字琴南,号畏庐、畏庐居士,别署冷红生。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闽县(今)人,我国近代著名文学家。 林纾少孤,自云“四十五以,匪书不观”。十一岁从同里薛锡极问古文辞,读杜诗、欧文务于精熟。自十三龄至于二十,“杂收断简零篇用自磨治”,校阅古籍不下二千余卷。三十一岁结识宗言,见其兄弟积书连楹,一一借读且尽。非但经、子、史籍,凡唐宋小说家言也无不搜括。后由博览转为精读。对生平所嗜书,沉酣求索,如味醇

酒,枕籍至深。 林纾崇尚程、朱理学,读程朱二氏之书“笃嗜如饫粱肉”,却能揭露“宋儒嗜两庑之冷肉,凝拘挛曲局其身,尽日作礼容,虽心中私念美女颜色,亦不敢少动”的虚伪性,嘲笑“理学之人宗程朱,堂堂气节诛教徒。兵船一至理学慑,文移词语多模糊”。他维护封建礼教,指责青年人“欲废黜三纲,夷君臣,平父子,广其自由之途辙”,还说“荡子人含禽兽性,吾岂可与同群”,又敢把与封建礼教不相容的《迦茵小传》整部译出。严复《甲辰出都呈同里诸公》诗云: 孤山处士音琅琅,皂袍演说常登堂。 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 林纾青年时代便关心世界形势,认为中国要富强,必须学习西方。中年而后,“尽购中国所有东西洋译本读之,提要钩元而会其通,为省中后起英隽所矜式”。他不懂外语,不能读原著,只靠“玩索译本,默印心中”,常向马尾船政学堂师生“质西书疑义”。他一生共翻译了英、美、法、俄、日、德、西班牙、比利时、娜威、瑞士、希腊等国小说180余部,其中包括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托尔斯泰、大小仲马、狄更斯、易卜生、司各特、雨果等众多世界名作家的作品。他翻译的小说在当时的读者中曾产生了极大的形响,是大规模介绍西方文学到中国的第一人。“译才并世数严、林”,林纤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是与严复齐名的人物。鲁迅小时候就是林纤译作的一个极为热心的读者。郭沫若在《我的幼年》中说:林琴南译的小说,在当时是很流行的,那也是我最爱好的一种读物。”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就深受林纤译

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中的_复译_转译_之争

2005年3月 第21卷 第2期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ichuan I nternati onal Studies University M ar.,2005 Vol.21 No.2 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中的 “复译”、“转译”之争 陈 言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北京 100101) 提 要: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的实践和理论证明,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复译和转译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值得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给予公正的评价。在复译与转译过程中,一直存在“抢译”、“胡译”、“乱译”、“滥译”甚至是抄袭现象,应把它们与复译、转译区别开来,以促进外国文学翻译质量的不断提高,规范翻译市场。 关键词:文学翻译;复译;转译 中图分类号:H31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31(2005)02-0100-05 D eba te on Retran sl a ti on and Tran sl a ti on not fro m the O r i g i n a l Text i n20th Cen tury’s L iterary Tran sl a ti on i n Ch i n a CHEN Yan Abstract:A s cultural phenomena,retranslati on and translati on not fr om the original text are inevitable and necessary fr om the devel opment of literary translati on in China,which deserves comp licated and syste matic study and objective evaluati on. Retranslati on and translati on not fr om the original text should be differed fr om random translati on t o i m p r ove the translati on of f oreign literature. Key words:literary translati on;retranslati on;translati on not fr om the original text 复译与转译之争是针对文学翻译的不同方式类型而展开的论争。由同一原本的不同译本出现的时间先后的不同,形成了首译与复译两种不同的译本类型;由译本所据原本的不同,形成了直接翻译和转译两种不同的译本类型。因已有的译本不能满足读者的期望和需要,复译是翻译家常有的选择;因翻译家所掌握的语种等因素的限制,转译也常常是译介外国文学的必要途径和方式。在中国翻译史上,复译和转译是相当普遍的译本类型,其中不乏成功的、受到读者欢迎和肯定的译作,也有不少过多背离原文的转译本和重复平庸、乃至滥竽充数的复译本,对于复译和转译的是非功过,翻译界有着见智见仁的不同看法,并进行了长期的讨论和争鸣。 一、复译之争 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复译普遍存在,数量较多。尤其是1930年以降,复译越来越常见。在已出版的各种译本中,复译本的数量占一多半。许多著名翻译家如鲁迅、郭沫若、茅盾、郑振铎、梁实秋、周扬等都参与了名作复译。复译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首先,复译的出现是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的翻译方法不断更替的一种表现。晚清时期,翻译家普遍采用豪杰译的翻译方法,对原作多有增删、改动。五四以后,主张尊重原文的翻译家,使用逐字译和直译的方法重新翻译就成为必然。其次,复译的出现也是现代汉语不断发展、演变和完善的体现。由于现代汉语经历了晚清时期的文白夹杂、五四时期的中外杂糅阶段,直到30年代后才逐渐趋于定型,所以30年代以前的译本普遍显得译文老化,不合现代读者阅读习惯,也就需要复译。这就是30年代前后在我国文学翻译史上形成第一个复译高峰的原因之一。这股潮流对翻译文学的普及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出现一些弊端,如抄译、乱译等不良现象,引起人们对复译的反感、认识上的分歧及学术上的论争。 邹韬奋指出,复译不太经济,应该翻译那些有价值的未曾译过的书。(邹韬奋,1920)茅盾不同意这样的看法,他认为: 我们以为如果真要为读者的“经济”打算,则不但批评劣译是必要的手段,而且主张复译是必要的救济。如果劣译出世,一方加以批评,而一方又能以尚有第二译本行将问世的消息告知读者,这倒真正能够免得读者“浪费”了时间精神和金钱的。(茅 001

药学常用网站及药学期刊

国内相关网站 丁香园药学: 萍萍家园: 药品标准目录:中国药典、部颁标准、地方标准目录,既可浏览也可按汉字或拼音搜索。 中文医网-药品检索:提供5000余种药物的药物参数,药代动力学检索,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等检索。 药联盟:药学交流最好的平台。 中国传统医药信息网:包括政策法规、中医药专业杂志等,可进行药材市场、药品制剂等的数据库查询。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信息中心、全国中药信息工作委员会主办。 中国医药信息网:包括医药数据库查询、医药信息服务等。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信息中心主办。 药品快速查询:可依台湾药品编号,名称,剂型和制造商查询。 国外相关网站 Pharminfo:是反映药学领域最新信息的网站,信息量大,更新快,内容包括药物信息、出版物、重要会议及讨论组等。两个数据库分别是:Drug database 和Disease database。Drug database用于检索具体药物信息的资料库,可以按照通用名和商品名两种方式检索。Pharmacy:内有众多的药学数据库。 美国药典数据库USP: 开设网上药刊,发表研究成果,促进药学科研。 药学信息相关网站 Pharmweb: 1994年在Internet上第一个提供药学信息服务的机构,是目前药学方面的重要网站。列出有关药学、化学、世界各国的药学网、出版物、药学院校等167个与药学有关的网站,按字顺索引。 美国药学会:介绍美国药学会的新闻、会议、出版物。 加拿大药学会:发布学会活动消息及出版物等。 虚拟药学图书馆:内容包括全世界有关药学机构、团体、期刊、书籍、会议资料、讨论组等。还收录了全球有药学专业的大学名录。 药学信息: FDA:提供了生物药品、化妆品、食品、人用药品、兽用药品、医疗器械等方面最新信息,其中FDA药品批准表收载了FDA每月最新批准的药物信息。 Medicinenet:可在此站查得药物的详细资料。 Pharmacyweb:主要为药剂师服务的澳大利亚药学网站。 PharmaceuticalOnLine:登载每周药品新闻,介绍药物分析仪器设备,设有讨论组。Toxiline:在此站可查得药物的毒理学资料。 Griffin:药物动力学和生物药剂学网站。 美国FDA批准的新药 香港药网:主要面向药师的网站,提供药物资料。 虚拟药学中心:可按药物的学科分类进行查询,内容包括制药、临床药学、毒理学等。 植物药材:, , 美国药典:

《中国翻译》论文格式及文献格式

《中国翻译》论文格式及文献格式 为规范本刊体例,与国际及国内学术期刊的出版惯例接轨,今后作者向本刊投稿请统一按照以下要求撰写。 1、本刊只受理电脑打印文稿。来稿希力求精炼,论文一般以5000-8000字为宜,长文应控制在12000字以内; 书评及人物介绍等应在5000字以内为宜。4000以上的论述性文稿请附中英文摘要、关键词和英文标题。 2、本刊实行专家匿名评审制度,编辑部对来稿初审后,以匿名方式转送专家审读,以决定取舍。如果需要,本 刊编辑有权酌情修改来稿。 3、请在文稿前专页附上有关作者信息的内容,包括: (1)中英文作者姓名、中英文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编、电话等。 (2)作者简介及电子信箱:主要包括姓名、性别(男性略)、单位、职称、学位以及研究方向,要求简洁,以不 超过50字为宜。如有电子信箱,请在简介后附电子信箱地址。 4、文稿构成依次为:论文中文标题、中文摘要、关键词;论文英文标题、英文摘要、关键词;论文正文;注释; 参考文献。中英文摘要以150-200字为宜,中英文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 5、夹住:文内引文所据文献,应在引文后加括号注明作者姓名(英文只注姓)、出版年和引文页码。例如:(王 佐良,1982:138)或(Newmark,1988:26-33)。文献详尽信息另在“参看文献”项下列出。 6、参考文献:引据或参考文献按汉语拼音或英文字母顺序列出,中文文献在前,英文文献在后,并依次排上序 号[1]、[2]、[3]……与论文内容无直接关联或未公开发表的文章或著述一律不列。 各类参考文献著录标识为:专著[M],论文集[C],期刊文章[J],从专著或编著中析出的论文[A]([C]//),学位论文[D],报纸文章[N]及其他标识不明文献[Z]。主要示例如下: a.专著 [序号]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外文文献用斜体)[M]. 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起止页码(任选). 例:[1]刘国钧,陈绍业,王凤翥. 图书馆目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 15-18. [2]Elliott, Emory. Eds. Columbia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 [M]. New Y ork:Columbia Univ. Press, 1988. b. 论文集、编著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 析出文献题名[A]. 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 原文献题名(外文文献用斜体)[C].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起止页码(任选). 例:[1]方梦之. 加强对比语言学的研究[A]. 杨自检,李瑞华. 英汉对比研究论文[C].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 79-85. 【曹按】析出文献又可如下例: [1]方梦之. 加强对比语言学的研究[C]// 杨自检,李瑞华. 英汉对比研究论文.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 79-85. [2]Carter, R...Is There A Literary Language? [A]. Steel & Threadgold. Language Topics Vol. 2. [C]. 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89. c. 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外文文献用斜体)[J]. 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任选). 例:[1]王东风. 论翻译过程中的文化介入[J]. 中国翻译,1998,(5):6-9. [2] V igil, F. & J.Oller. Rules of fossilization: a tentative model [J]. Language Teaching,1976,(26):281-295. d. 译著 [序号]原著者姓名. 原著名(斜体)[Z]. 译者姓名. 译著名. 译著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起止页码. 例:Faulkner, W. The Sound and the Fury [Z]. 李文俊. 喧哗与骚动.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81-82. 7、注释:确需对论文中某一特定内容进一步解释或说明的,本刊采用尾注形式,尾注序号采用圆圈数字,置于 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并在正文相应位置加注上标①②③……。对标题、作者或全文的说明,也采用尾注形式,但用“﹡”号表示。 8、请勿一稿两投并请自留底稿。本刊恕不退稿,如三个月后未收到刊用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 9、本刊不受理寄至个人的稿件。 10、来稿刊登后版权归本刊所有,任何转载,须经本刊同意。

中国翻译史及其著名翻译家

中国翻译史及其著名翻译家 中国翻译发展史的五个历史时期 ?古代:汉隋唐宋的佛经翻译时期 ?明清之际的科学翻译时期 ?近代: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时期(鸦片战争后~ “五四运动”前) ?现代:“五四”以后的社会科学和文学翻译时期 ?当代:新中国成立后 一、东汉~唐宋的佛经翻译 Translation on Buddhism Scripture ?中国翻译史上有“译经三大家”的说法?鸠摩罗什:他和弟子僧肇翻译了《金刚经》、《法华经》、《维摩经》、《中观论》和《百论》等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 ?真谛(印度佛教学者、梁武王)49《摄大乘论》 ?玄奘:唐高僧,俗称唐僧。贞观二年(公元826年),玄奘去印度求经, 17年后回国,带回佛经657部。玄奘主持了更大规模的译场,用19年时间译经75部1335卷。此外,他还把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语,是第一个把汉语著作介绍到国外去的中国人 二、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translation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徐光启(1562-1633)(与利玛窦):《几何原本》 ?李之藻(1565-1630):“晓畅兵法,精于泰西之学”,与徐光启齐名。 ?杨廷筠(1557—1627)与徐、李被称为中国天主教“三大柱石” 三、鸦片战争后~ “五四运动”前 Opium war~ May4th Movement ?严复(最著名)信、达、雅 ?梁启超“通学、通文” ?马建忠“善译” ?林则徐 ?林纾:"译界之王"、“译才并世数严林”。不懂外文,由别人在旁边口译,他边听边以古文写作;30多人协助他口译,译出包括英、美、法等十多国家的作品近200部。 四、“五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May4th ~ foundation of P.R.C ?鲁迅:“宁信而不顺” rather to be faithful than smooth ?胡适、 ?林语堂:”忠实、通顺、美“ 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吾国与吾民》 ?茅盾、 ?郭沫若、 ?瞿秋白、 ?朱生豪、(1912~1944)是中国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较早和最多的一人“莎士比亚翻译第一人”《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等 ?朱光潜 ?梁实秋 rather to be smooth than faithful

文学翻译课程教学大纲

《文学翻译》课程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 [课程性质]限选[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 [总学时]32学时。其中理论32 学时、实践0 学时。[学分]2学分 [适用对象]英语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开课学期]第六学期[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先修课程:《翻译理论与实践》后续课程:无(二)课程介绍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专业方向课,目的在于培养和训练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翻译和鉴赏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文学的感悟、欣赏和热爱。课程主要以文学作品翻译实践为主,适当兼顾文学翻译理论教学。通过大量文学作品欣赏与翻译练习,使学生掌握文学翻译的各种技巧,打下扎实的笔译基本功,进一步促进中西方文学的交流。 本课程旨在让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了解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之间的差异,掌握中国文学翻译史上的重大事件、主要思想、经典翻译标准、近现代著名翻译家以及代表翻译作品,按照小说、诗歌、文言作品、散文、剧本、通俗文学作品等类别,让学生熟悉不同文学体裁的翻译方法,如异化、归化等,提升他们对文学翻译的感性与理性认识,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从事简单文学语篇英汉互译的能力,重点培养学生对文学翻译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为英语专业本科三年级开设的选修课,是英语专业高年级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能课程。通过对学生进行大量的文学作品鉴赏与翻译训练,培养学生亲自动手翻译文学作品的能力,以此激发学生对于文学的更深层次的理解与热爱,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力。 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较为系统的文学翻译基本理论,为文学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使理论和实践达到统一。本课程的学习将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学翻译能力,熟练地在英汉两种语言间进行文学作品的互译,并达到较高的翻译质量,从而使学生的英语和汉语水平以及其他知识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达到: 第一、基本掌握文学翻译英译汉以及汉译英的理论并且进行一定的训练与实践。 第二、达到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教学要求 第一、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 知识要求:掌握文学翻译的技巧、理解文学翻译基础理论、掌握文学翻译质量标准。 能力素质要求:培养和训练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笔头翻译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文学的感悟,欣赏和热爱。培养学生亲自动手翻译文学作品的能力,以此激发学生对于文学的更深层次的理解与热爱,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力。 第二、教学模式基本要求 将课堂教学、课外作业、案例辅导、课后辅导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教学效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