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对外汉语教学笔记

对外汉语教学笔记

对外汉语教学笔记
对外汉语教学笔记

第一章

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

第一节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名称

一、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几个基本概念

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这是按人们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的两个概念。

第一语言是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有的幼儿出生以后同时获得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叫双语或多语现象。

2、母语和外语——这是按国家的界限来划分的。

母语是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一般情况下,母语是指人们的第一语言,但不能等同。

3、本族语和非本族语——这是按言语社团,通常是按民族的界限来分的。

本族语就是本民族的语言,这一术语可以与“母语”通用。非本族语是指本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指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从对语言的掌握程度及运用情况来看,母语、本族语和第一语言通常是一个人的“主要语言”

4、目的语——这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

“第二语言”和“外语”这两个概念的区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一般来说,第二语言是指母语之外的、本国通用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而外语是指别国家的语言。但是近年来出现一种用“第二语言”取代“外语”的趋向。这是因为,各国间交流与合作加强,世界正越来越小,在这种情况下,称“外国人”和“外语”就显得见外了;另一方面“第二语言”就学习时间先后这层意义上说,确实可以说包括外语、非本族语,特殊情况下甚至包括母语。广义地说,第二语言与外语的关系是包容的关系。

?

西方学者还从有无语言学习环境的角度,对“第二语言”和“外语”做了区分:凡是在该语言使用的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成为第二语言;而不在其使用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成为外语。综上所述,广义的“第二语言”是指任何一种在第一语言获得以后学习和使用的语言,包括外语。狭义的“第二语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指第一语言以外的本国通用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不包括外语;另一种情况是指在该语言的使用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包括一部分外语。

二、学科名称的讨论

1、对外汉语教学

《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中写到:“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实际上也包括对第一语言不是汉语的海外华人进行的汉语教学。这一名称基本上体现了这个学科的特点和内涵,简洁上口、符合汉语习惯。局限:只突出了主要教学对象,未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科性质——第二语言教学。

2、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原本是针对国内教外国人汉语这一事业所起的名字,明显带有从中国人的视角来称述这一学科的色彩。“对外”二字无法为国外从事汉语教学的同行使用,因此它只适用于中国。海外同行有的叫“中文教学”(美国),有的叫“中国语教学”(日本),也有的叫“华文/语教学”(东南亚)

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从学术上较精确地指称这一学科内涵和性质的,应该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TCSL)这一名称能统指以上各名称,但名称太长不上口。

4、应用语言学

广义的应用语言学是跟理论语言学相对的概念,指把理论语言学的理论、规律原则和方法应用到其他学科领域,从而产生的新的边缘学科,如神经语言学、病理语言学、数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狭义的应用语言学则专指语言学理论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特别是第二语言教学。

5、外语教学法

这是国外语言学界广泛使用的名称,我国外语教学界也长期使用,但这一名称不能表示出作为一门学科的理论层次和它所包含的全部内容。

6、外语教育学

7、第二语言教学

三“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提出(P7、8)

“教育”的内涵要比“教学”丰富得多,指从德智体美方面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对留学生的培养也要根据国际教育的惯例,进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教育。因此,本学科的研究任务也就不仅仅限于教学一个方面,而是包括教育原理和教育规律、各学科、国家政策和设备等内、外部要素。

第二节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和学科体系

一、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

?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并用来指导教育实践,从而更好地实现学习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对外汉语教学。通过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与学的全过程和整个教学系统中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揭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和教学的本质特征以及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从而制定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实施办法,并用来指导教学实践,以提高学习效率。

?

内部因素:

A学习与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者和教师,包括学习者心理、生理策略等个体因素和教师的基本素质。

B学习与教学活动的客体——所教的目的语,即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

C学习与教学活动的本身——包括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评估等环节和理论。?

外部因素:

首先是一些基础学科,其次是语言环境,包括社会语言环境和教学语言环境,及其对学习者所产生的影响,还包括国家的方针政策,教育资源、条件对教学实践所产生的影响。

?

对外汉语作为一门分支学科,还有一项任务。即以自身的学科理论建设,为第二语言教育学科甚至整个语言教育学科的理论发展做出贡献。现有语言学理论是以西方语言为基础的,是否适合汉语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另一方面,从汉语特点出发研究汉语习得和教学的特殊规

律,则可以丰富人们对语言教学普遍规律的认识。

二、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体系

1、国内外学者提出的各种语言教育体系模式(P10)

2、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体系(三个层次)

?

第一层次:理论基础部分。

理论基础部分提出与本学科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七个基础学科: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横断学科、哲学。

?

第二层次:学科理论体系——属于本学科范围内的学科理论体系包括: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l

基础理论:A对外汉语语言学B汉语习得理论C对外汉语教学理论D学科研究方法学。

A对外汉语语言学:是作为第二语言来教学和研究的汉语语言学,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汉字、语义、语用、话语、功能和文化因素等方面。语言学和汉语语言学(一般指作为母语研究的汉语语言学)在我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它不能代替本学科对汉语的研究。原因如下:

首先,研究目的不同。本学科研究怎样让学习者在较短时间内快速、有效地掌握汉语的词语和造句规则,培养其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不是汉语理论规则的系统认识。

其次,研究内容不同。本学科主要研究那些通过与学习者母语对比所揭示的汉语特点和汉语作为目的语学习所遇到的难点,也就是汉语的特殊规律,并研究如何将这些规律、知识转化为学习者的技能,而不是面面俱到地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第三,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本学科需要从意义的表达出发,突出用法和功能的研究,而不是单纯从语言结构出发,集中于语言描写和现象的分析。

第四,研究的角度不同。本学科除了要从语言学角度外,还有汉外对比、跨文化交际、语言习得、学习者个体差异、认知心理等多角度。

第五,研究方法不同。除了一般语言学方法外,还要采用对比分析、偏误分析、心理实验等跨学科、综合的研究。这种研究也拓展了汉语语言学研究的领域。

B汉语习得理论: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主体之一——学习者的研究,即侧重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教学对象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规律。随着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和语言习得研究本身的进展,人们逐渐意识到“教”的成功与否决定性的因素还在“学”的方面,对“学”的研究是对“教”的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C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是把上述两个方面——对教学内容和对教学对象的研究结合起来,即研究如何通过教学活动使教学内容为学习者迅速、有效掌握的规律和原理,有时也称为教学论或教学原理或教学法。

D学科研究方法学:是指受哲学方法论普遍规律的指导,用来探讨对本学科最具针对性的方法论原则,并着重研究适用于本学科的一般方法,特别是本学科的特有方法。

l

应用研究:总体设计研究、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测试评估、教学管理、师资培训研究(P18)?

第三层次:教育实践

教育实践:学科体系的第三层是,既包括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的教育,也包括对未来的对外汉语师资的教育。对教育实践产生影响的还有社会的需要、国家的有关政策和经济实力以及学生素质、师资力量和可能提供的各种设备资源。对语言学习者的教育还特别需要研究语言环境及如何利用的问题。

第三节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

1、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也是一种外语教学。

⑴、对外汉语教学首先是语言教学。

语言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教好语言。语言教学也必然涉及到一定的文化内容,也必须包括一定的文化因素的教学,但文化因素的教学必须为语言教学服务。语言教学也不同于语言学的教学。语言是交际工具,教语言就是要让学习者掌握这个交际工具,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语言课首先是技能课、工具课。

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性质和规律的科学,语言学的教学则是教授有关语言的理论知识以及有关语言的研究方法。语言学的课程主要是知识课、理论课。语言教学中当然也包括一定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规律教学,但教知识和规律也为培养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服务的。

⑵、对外汉语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这一性质使其不同于第一语言教学。(P20)

第一语言的语文教学是在已经教好地掌握了母语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具备熟练的交际能力基础上进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品质、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第二语言教学往往是从零开始,以基础阶段为重点,带有短期、速成、集中、强化的特点,必须强调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以技能训练为中心,以培养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为目标。文化与文学、审美等的教学只能在目的语达到一定水平上才能进行。

⑶、对外汉语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P20)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一方面受到第二语言教学普遍教学规律的制约,同时汉语教学本身又有特殊的规律,不同于俄语、英语、日语等其他第二语言的教学。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与世界上其他语言谱系距离较远,对大多数人来说很陌生;汉语所体现的文化与其他民族差异很大;目前汉语教学在国外还不普及,属于“非普遍教授语言”等。

⑷、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不同于我国少数民族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2、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P21)

①、以培养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

②、以技能训练为中心,将语言知识转化为技能

③、以基础阶段为重点

④、以语言对比为基础,找出难点、重点,进行分析和纠错。

⑤、与文化因素紧密结合

⑥、集中、强化的教学,课程集中、课时密集、内容多、速度快,班级规模小。

二、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特点

1、对外汉语教育是专门的学科

?

所谓专门的学科,就是指它有专门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视角。

?

研究对象: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对象、教育原理和教育方法,并以对外汉语教学为中心,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全过程及整个教学系统中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及其相互作用。?

研究任务:揭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规律和教学规律,以指导教育实践和教学实践,解决实际中提出的各种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

研究视角: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及这几方面综合的独特视角。

2、对外汉语教育是综合的学科(P24)

?

它综合了多种学科的理论成果,研究本学科所面临的特殊课题,从而形成并逐步完善自身的学科理论。

?

哲学在宏观上、方向上为各学科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

数学的量化研究运用到对外汉语教学。

?

社会语言学是社会学与语言学的之间的边缘学科,于20世纪60年代诞生,从语言与社会的关系角度研究语言,着重对语言使用中变异现象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社会语言学在很多方面都对第二语言教学都有指导作用。如,对言语交际中言语行为的研究和会话分析,对言语交际中言语行为得体性所要求的社会规范、交际策略和语用规则的研究,尤其是社会语言学突破传统语言学单纯对语言内部结构关系的静止描写与分析,重视语言的社会功能和交际作用则从宏观上对对外汉语教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3、对外汉语教育是应用的学科(P26)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决定了这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具有极强实践性的应用学科。对外汉语的研究课题是从教育实践中产生,研究成果或提出的理论应能直接指导实践并得到实践的检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理论体系不断得到修正、充实和发展。

第四节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定位与争论

一、“小儿科”论(P27)

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学科”论(P28)

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对外汉语教学界进行过一场语言与文化,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关系问题的热烈争论。最终确定对外汉语教学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学科性质。目前全世界所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绝大部分都是基础阶段的教学。

三、“应用语言学学科”论(P31、32)

今天把第二语言教学归于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范畴,或直接称之为应用语言学是不恰当的。

1、第二语言教学所“应用”的理论不仅仅是语言学,还有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

2、语言学与语言教学之间的关系绝不仅仅是“应用”。

?

美国斯波尔斯基:“语言学关于语言本质的研究对语言教学有启示作用;所谓‘应用’仅仅指语言学对语言事实的描写可以为教学语法等提供资料”(1970)

?

美国语言学家塞林克:“不能把第二语言教材或教学方法放在语言学的基础上”

?

英国科德:“理论语言学同语言教学之间的关系是间接的,语言学理论和在课堂教学中实际应用的教材之间的关系也是间接的,仅仅依靠语言学理论是不可能为教学大纲内容的选择、安排和陈述提出一个标准的。”

3、“应用语言学”这一名称非常笼统,不能明确地表示出本学科的内容。

这一名称过分强调“应用”,忽视了它作为一门专门学科所具有的理论性。把应用语言学与语言教学等同也模糊了应用语言学的概念,缩小了它的范畴。

4、最为重要的是,今天的语言教学已经逐渐摆脱了纯语言教学的路子,更多地借鉴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转向对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和规律的研究和学习者个体因素的研究,

四、学科定位——语言教育学科(P34)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性质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应当定位于语言教育学科。它是语言教育学科下的第二语言教育的分支学科。

第二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的发展与现状

第一节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回顾(P37)

一开创对外汉语教学事业

1、初创阶段(1950——1961)

2、巩固阶段(1962——1966)

3、恢复阶段(1972——1977)

二确立对外汉语教育学科(P44)

1、构建学科理论框架阶段(80年代)

2、深化学科理论研究阶段(90年代)

第二节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现状

一国家和民族事业

二学科地位

三学科教育体系和课程体系

四学科理论体系

五教师队伍建设

第三节世界汉语教学的发展特点(P56)

一新世纪语言教育的重要性

1、语言教育的重要作用

2、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育的重要性

二世界汉语教学的发展特点

1、对外汉语教学与世界汉语教学的关系

2、世界汉语教学的现状与特点

第三章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和教育学基础

第一节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一)

理论语言学和具体语言学都对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有着很大的指导作用。理论语言学从语言本质的认识,即语言观的角度,给语言教学的宏观指导,影响到对语言教学的性质、目标、原则和方法的认识,从而成为不同教学法流派的基础。

具体语言学对语言事实的描写和语言规律的揭示,从微观上给语言教学以启示,不仅影响到语言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也影响到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评估等各个教学活动环节。

语言学的分支学科,如对比语言学、话语语言学、语用学对对外汉语教学都有重大影响。

一语言的基本特征与对外汉语教学

1、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P67)

语言是符号系统,这是语言的本质特征。符号是用来代替客观事物的,有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语言的物质形式是声音,语言符号是声音和意义的集合体。

符号的形式与意义的结合是任意的,没有什么必然联系;语言中的音和义的关系也是约定俗成的,由社会习惯所定。语言符号一经社会“约定”,就有强制性,社会成员必须遵守,任何人都不能随便变更。语言系统又是分层次的结构,由作为备用单位,用来构成符号形式的音位和作为使用单位的音译结合的符号——语素及符号序列——词、句子等层次构成,这就形成了语言大系统下面的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等分支系统。以语义系统为核心,各分支系统既各自独立,又相互依赖,紧密联系。语言系统依照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关系来组织和运作。

启示:A学习一种语言要重视意义。掌握音义联系,遵守约定俗成的社会规则。B学习一种语言要掌握语言系统和分支系统。如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

C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本质上是口头的,文字是第二性的。语言学习和教学应从听、说开始,

首先着眼于口头语言。

2、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P67)

根据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对语言的言语的区分,语言是对言语的抽象和概括,常常指作为社会惯例的语音、词汇、语法的规则系统;言语是语言的表现形式,也可以说是个人对语言在特定环境中的运用,即运用语言的词汇和语法手段组成具体的话语。

启示:注意言语和语言、言语层次的教学与语言层次的教学的统一。

A对外汉语教学必须以言语为对象,从言语入手,只有通过言语才能学会语言。教学中首先要抓听说读

写言语技能的训练以培养交际能力。

B从言语中接触到的大量语言事实,应总结归纳成一定的语言规则,让学习者自觉掌握。注重系统的语音、

词汇、语法教学。

3、语言有生成性

语言有极大的生成性,可以用有限的规则生成无限的表达意义的语言形式。

由音位到语素到词到句子,层级递增。

启示:A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汉语的能力。

B教学方法要着重引导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语言规则。

4、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交际是交际双方通过口头或书面的言语活动进行表达和理解。表达往往采用读和写,理

解往往采用听和读的方式。

启示:A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习者掌握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B语言课要充分体现工具、技能课的特点。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并形成交际能力。

5、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

思维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活动的过程,可以分为技术思维、形象思维和概念思维。

人类的主要思维活动——概念思维必须借助于语言,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来进行。思维过程必须通过语言来实现,思维结果必须通过语言来固定、完善并保存、传播。人类的思维方式、思维规律必须在语言中反映出来;语言的结构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思维的方式和习惯。

不同民族的思维能力一样,只是思维方式既有共同一面也有相异一面。共同之处使得可以相互理解;差异处会在交际中会产生一定的障碍。应验包含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

启示:A要学好目的语,必须了解目的语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教学中通过各种渠道介绍汉民族的思维方式。

B培养学生运用目的语进行思维的能力,课堂中尽量用汉语进行教学,学生用汉语进行理解和表达。

6、语言产生于特定的社团并体现该社团的文化

世界上语言有5000多重,各种语言间有一定的“普遍特征”,但是不存在全人类共同使用的语言。

语言大体上是按民族来分划分的,不同民族有不同民族的生活环境、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不同的思维方式。这就形成了语言不同的特点。语言离不开民族或社团的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受文化的影响并反应文化,成为文化的载体。理解语言必须了解该语言的所反映的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负载该文化的语言。运用第二语言进行交际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必须遵守该语言的社会文化规约和社会习惯。

启示:教学不能脱离汉语所体现的中国文化,紧密结合与语言相关的文化的因素。

7、语言是人类独有的,只有人类才具备学习和运用语言的特殊生理基础

启示:A语言是可以学会的。

B成功的第二语言教学必须考虑到学习者的生理和心理因素。

C第二语言学习具有普遍性质,研究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和规律,指导教学。

二语言学的发展与第二语言教学

19世纪以前语言学附属于哲学、语文学等学科。未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直到19世纪初历史语言学兴起,把语言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语言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语言学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出现了四个主要思潮代表了语言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和功能主义语言学。

1、历史比较语言学(P72)

历史比较语言学出现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中心在德国。

该学派采用历史比较的方法,通过语音和词形的比较研究语言的发展和演变,发现了语言之间的亲缘关系并建立了语言的谱系分类。

主要研究印欧语系各种语言在不同时期结构上的相同点,寻扎其相同的来源。最初是英国学者琼斯(W.Jones)与1786年提出,印度的梵语与欧洲的拉丁语、希腊语和日耳曼语等有共同的来源。揭开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序幕。

历史比较语言学奠基人为:丹麦语言学家拉斯克(R.Rssk)、德国语言学家格里姆(J.Grimm)和葆朴(F.Bopp)。

19世纪中期德国学者施来赫尔(A.Schleicher)提出了语言的“谱系树”理论,并画出了印欧系谱系树形图。到19世纪下半叶出现“新语法学派”,主张研究个人语言的特点。

德国学者洪堡特(W.Humboldt)就语言的本质、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与民族精神以及语言类型学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被成为普通语言学的奠基人。

局限:强调了语言的历史比较,忽视了语言的共时研究;孤立地研究语言单位,缺乏对语言系统性的研究。

2、结构主义语言学(P73)

1906——1911,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日内瓦大学讲授普通语言学,1916年由他的学生整理出版了他的讲稿《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被公认为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

语言理论的核心是:①语言是符号系统,这一系统由很多小系统组成;

②符号由“能指”:(形式)和“所指”(概念)两部分构成,这两部分的关系是任意的,一旦

形成以后又具有约定性。

③符号系统内部语言单位之间存在“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④区分了“语言”和“言语”,区分了“内部语言学”(语言本身的结构)和“外部语言学”(语言

与社会、民族、文化、政治等的关系)

⑤提出区分“历时语言学”(研究语言在不同时期演变的“动态语言学”)和“共时语言学”(研

究语言在某一时期的状态的“静态语言学”),主张对语言进行共时研究。

20世纪前半叶,欧洲出现了结构主义思潮,30年代出现三学派:

A强调语言符号功能的布拉格功能语言学派;

B强调语言符号间各种关系的哥本哈根语符学派

C强调共时描写语言事实的美国描写语言学派(影响最大),创始人为美国人类学家鲍阿斯(F.Boas)、人类语言学家萨丕尔(E.Sapir)和布隆菲尔德(L.Bloomfield)。美国描写语言学派主张用共时研究的方法,通过可以观察到的语言材料科学地、客观地描写语言的内部结构,揭示系统内部的关系。布隆菲尔德还受当时盛行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后期又出现了伦敦功能结构主义语言学派和莫斯科控制结构语言学派。

贡献:对语言的结构系统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描写,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结构分析和结构描写方法。

局限:只集中于语言形式、结构的分析,忽视对语言意义的研究。

3、转换生成语法(P74)

195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乔姆斯基(N.Chomsky)的《句法结构》出版。标志转换生成语法学派诞生。

乔在语言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目的上猛烈抨击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传统语言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都不能回答“语言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不能解释语言是如何为人所掌握的,反对结构主义语言学只以人们的实际话语为对象,以语言的描写和分析为目的。

他提出区分“语言能力”——人们内化了的语言规则体系和“语言表现”——语言能力的实际运用,即人们实际说出来的话。认为语言表现不能全面反应语言能力,只就有限的话语进行结构分析不能揭示语言的本质,无法解释人类语言的创造性特征。语言学需要研究的是能使人掌握语言的规则体系,说出无限话语的人类的认知结构中的语言能力,提出

“语言习得机制”、“普遍语法”的假说和“深层机构”、“表层结构”的理论。把语言学的触角伸向人类认知领域,探讨语言的心理过程。

4、功能主义语言学(P75)

60年代末、70年代功能主义语言学兴起,标志语言研究重点由语言形式转向语言功能。

代表人物有英国的韩礼德(M.A.K.Halliday)、法国的马丁内(A.Martinet)等,中心在欧洲。

伦敦功能学派的弗斯(J.R.Firth)认为语言的本质是意义——语言环境中的意义,语义是语言研究的中心,主张从社会的角度去观察、研究语言,强调语言的社会性,语言的本质功能是社会交际功能。

韩礼德建立了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以“系统语法”为框架论述语言功能。

第二节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二)

一功能主义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1、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P77)

乔姆斯基在60年代提出“语言能力”的概念,并区分“语言能力”和“语言表现”。

语言能力:是指人们所具有的语言知识,是一种内化了的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的语言规则体系。

根据转换生成语言理论,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主要表现在:

能正确组合声音和语素;能区分是否合乎语法的句子;能区分结构相同或相似但意义不同的句子;能区分结构不同但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句子;能区分同一结构的歧义;能区分句子中的语法关系;而最根本之处则是能运用这一有限的规则体系创造出无限的句子。

“语言能力”主要是与语言形式结构有关,实际上是一种高度抽象的语法能力,是一种脱离外部语言环境的、人的内部心理机制。

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D.H.Hymes)在60年代提出不同看法,认为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不仅指能够说出合乎语法的句子,还包括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也就是在不同的场合、地点对不同的人进行成功交际的能力,首次提出“交际能力”的概念:即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包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他还进一步提出交际能力的四个特征:语法性、可接受性、得体性、现实性。

美国语言学家卡纳尔(M.Canale)等,于1983年提出交际能力的四个方面:(P78)

①、语法能力—指对语言规则系统的掌握,掌握听说读写技能,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

②、社会语言能力—指掌握语用规则,在真实的环境中得体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③、话语能力—运用话语进行连贯表达的能力。

④、策略能力—交际中根据发生的情况,策略地处里语言的能力。

交际能力既包括语言能力也包括语言的运用能力,不仅要求掌握语言的规则,也要求掌握语言的运用规则。除了语言知识外,还涉及社会、文化、心理等多方面的因素和知识,是多层次的复杂知识和技能体系。

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教学目标是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第二语言学习过程是创造性的认知过程,充分发挥学习者的认知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同时也是评估语言学习效果的标准。

2、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P78)

语言形式:通常指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的结构体系,也称语言结构。

语言功能:指语言发挥的作用,用语言做事,或者说用语言完成交际任务。

形式主义语言学所涉及到的功能是指结构功能和语法功能。随着社会语言学的兴起,强调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职能,人们更重视语言的交际功能。

韩礼德认为儿童语言发展中的七种功能:

①、工具功能—用语言表达愿望、要求

②、控制功能—用语言支配或控制别人的行为

③、交往功能—用语言与别人交际

④、表达个体的功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个性、感情,发现自我

⑤、启发功能—用语言询问以认识周围世界

⑥、想象功能—用语言创造自己想象中的世界

⑦、信息功能—用语言传递信息(掌握最晚)

韩礼德把成人的语言功能归纳为三种:

①观念功能—表达主观经验和客观经验

②交际功能—表达社会关系和私人关系

③话语功能—使语言的组成部分连贯衔接

3、话语分析和会话分析(P79)

话语:是在交际过程中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是由结构衔接、语义连贯、排列符合逻辑来表达某个主题的连续的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话语从形式上看通常是大于句子的语言单位,可能是句组、段落甚至篇章,也可能只是一个句子,一个短语甚至一个词。话语包括口语和书面语。

“话语分析”也称“语篇分析”是对话语的结构与功能的分析。美国学者哈里斯(Z.Harris)于1952年最早提出这一术语,现已发展成为新的边缘学科“话语语言学”。主要研究句子间的结构衔接、语义连贯、句际关系、话语结构、会话分析、篇章结构、话语与语境、话语与信息等。由于话语是口头表达的一种常见形式,对日常会话的结构与规律进行分析的“会话分析”已成为话语分析重要的组成部分。70年代美国社会语言学家萨克斯(H.Sacks)提出会话的特点是“话题轮换”(“话论”“比邻应对”“插入序列”“分叉序列”“预示序列”“开头序列”“结束序列”

话语分析对对外汉语教学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交际能力必须加强连贯表达的能力,培养话语能力等。(P81)

4、言语行为理论和会话含义理论

50年代末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言语行为”理论。他指出语言不仅是描写、陈述和说明客观世界,提供信息,而且人们说出话语也是一种行为。奥斯汀(J.Austin)认为人们所说出的话语能同时进行三种行为,即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对“会话含义”的研究实际上是对会话中说话者言外之意的研究。

60年代中期,美国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提出了“会话含义”理论,他认为会话能顺利地进行需要双方互相配合,共同遵守一些基本规则。他提出合作原则:

1、质的准则——所说的话要真实

2、量的准则——所说的话要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

3、关系准则——所说的话必须是有关的、切题的

4、方式准则——所说的话要清楚、有条理、简练,避免晦涩。

会话含义是指会话中说话者因违反“合作原则”而产生的言外之意。

英国学者利奇(G.Leech)提出了“礼貌原则”:得体、慷慨、赞誉、谦逊、一致、同情准则。

二汉语的特点与对外汉语教学

1、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有利因素

语法方面:汉语最大的特点是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名词不变格,动词不用按人称、性、数、格、时、态来变位。只需要改变词序,无需添加任何附加成分,形式结构简明。

语音方面:汉语只有400多个音节,加上4声的区别,一共也只有1300多个音节,而且汉语声、韵、调的音节组成,声调变化都有较严格的规律。

词汇方面:词汇结构以词根复合法为主,由大多数能独立成词的单音节语素结合而成,词义与语素义有关。汉语构词法灵活。词、短语、句子构造规则基本一致。

2、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难点

语法方面:汉语重“意”而不重“形”,以意合为主,隐形语法关系丰富,表意灵活。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词类具有多功能性;双音节化的倾向影响到语法形式;句法结构中松散的主谓结构和大量的述补结构,还有像“把”字句、“被”字句等特殊句式。

语音方面:最大难点在于声调。汉语声调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汉语还有几组送气与不送气的辅音区别。

词汇方面:有大量的同义词和近义词,还有丰富的量词和语气词,大量的固定四字成语,古语词。

汉字:汉字是学习汉语最大的困难所在。难认、难记、难写。

第三节对外汉语教学的教育学基础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项非常特殊的教学活动。原因如下:

1、第二语言教学所教的是一种新的代码,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一种新的能力。学习中还受第一语言的干扰

2、第二语言学习场所远远超出教育学所关注的学校,而是整个社会,特别是使用该语言的社会环境。

3、本学科所要求达到的教学效果,即对目的语掌握的熟练程度也超出一般要求。

4、检验语言学习成功与失败的标准——在交际中能否运用,也比其他学科更清楚。

一教育的作用与教育的目的

广义的教育:指一切能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增强人们的体质和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活动。

狭义的教育:即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的身心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和培养的活动。

1、教育的作用

对社会来说,在于传授前人所总结出来的知识、技能和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思想意识、道德规范、使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对个人来说,在于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识和能力,健全人的个性,使人类自身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得以满足。

2、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而科学的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

德育:指思想品德的教育,包括政治立场、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智育:是指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智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等

能力包括: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以及人际交往能力。

体育: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健康水平。

美育:增强学生感受、鉴赏、表现和创造美的情感与能力,并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

二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

1、教学和教学论

教学: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有组织、有计划地传授与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并使学生身心获得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对教学活动规律的研究称为教学论

2、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P90)

A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真实接触客观事物,而是通过书本和课堂接受前人总结的实践经验,形成基本认识,然后再运用到实践中去。

B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

C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过程不只是知识技能掌握的过程,而且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过程。

D作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活动,不是学生自发的、主动的要求,而是在教师和课本影响下进行的。

3、教学过程的模式

传授式:即在教师指导下系统地传授书本知识的模式。代表人物—夸美纽斯(https://www.sodocs.net/doc/2d5233553.html,enius)。

活动式:即在教师辅导下,学生通过活动自己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模式。代表人物——杜威(J.Deewey)。

发现式:即既主张学生学习最新、系统的、有严格逻辑结构的科学知识,同时又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代表人物——美国,布鲁纳(J.S.Bruner) 发展式:认为教育的过程不只是智育的过程,而是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代表人物——前苏联,赞科夫。

上述教学过程的模式给我们的启示:(P93)

A应当提倡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不同教学模式适应不同的教育阶段。不同课程也应有不同的模式。

B要强调辩证法,防止片面性和绝对化。要吸取各派之长,克服其局限性。

4、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从一定的教育和教学目的出发,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对教学过程客观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①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②知识传授与智能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③理论联系实际与理论知识为主导相结合的原则

④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

⑤统一的培养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⑥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则

⑦直观性原则⑧巩固性原则⑨量力性原则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法

1、教学内容与课程论

广义的课程:指学校为学习者所提供的一切教育内容及其进程安排的总和。

狭义的课程:指专门某一门教学的科目。

课程论:对课程体系和内容、结构及其安排的规律的研究

影响最大的课程论:

学科课程论这是一种以学科的知识体系为中心的课程理论,强调以各门学科知识固有的逻辑体系来组织课程。缺点是对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考虑不多。(希腊的夸美纽斯和德国的赫尔巴特代表)

活动课程论这是一种以经验为中心的课程理论,强调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包含了各方面的知识,课程的安排应与生活经验的发展顺序相一致。缺点是对学科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和逻辑顺序主义不够,不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代表人物是杜威。

现在的课程结构一般既有学科知识课程,也有如见习、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课程。

2、教学方法(P98)

教学方法:指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方法。

影响教学方法的因素:A教学理论以及学习理论的发展B教学手段不断地改进C课程的改革

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A启发式B多种教学法结合

主要教学方法:A以语言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B以观察为主的教学方法C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D以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第四章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基础和文化学基础

第一节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基础

一语言的生理——心里基础

1、大脑皮层的结构和功能(P102)

2、言语活动在大脑皮层上的机能定位(P103)

大脑右半球主管形象、知觉、空间等跟形象思维有关的活动;

左半球则主管抽象思维,主要是言语、概念和计算能力。

3、大脑功能侧化与语言学习“关键期”假说

在生命早期,大脑两半球都有语言学习的潜在能力。从2岁到青春期(12岁左右)之前,是大脑语言能力向左侧化时期。青春期开始,侧化完成,右半球就失去了发展语言的能力。

据此,伦尼伯格(E.Lenneberg)于60年代提出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假说(或称临界期)。所谓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就是指在青春期(12岁左右)以前,由于大脑语言功能侧化尚未完成,左脑和右脑都能参与语言习得的这段时期。

二记忆与第二语言学习

1、记忆的类型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保存和提取,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记忆按内容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等;

按保持的状态和时间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也叫瞬时记忆)是指感知后信息保持极短时间的记忆。被登记的信息只有在受到特别注意或经过模式的识别后,才能进入短时记忆系统,而其他的则很快消退。如,电影片段;

短时记忆又称操作记忆,如,人在拨电话时,打完电话号码就忘记了。

长时记忆是在头脑中长期保持的记忆。

2、第二语言记忆的过程——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

①识记:第二语言的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阶段,是指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感知、识记并记住第二语言的知识和技能的心理过程,是建立暂时神经联系或者叫记忆痕迹的过程。

识记按照目的分为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

无意记忆,是指能使他们产生兴趣和激发起情感的,符合他们需要的对象引起的,有很大的选择性和偶然性,需要轻松愉快的气氛和松弛、无压力的精神状态。由于缺乏目的性,在语言获得方面就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缺乏系统性。

有意识记,指具有明确的预定目的、合理的策略方法和必要的意志努力所进行的识记,是一种自觉、主动进行的识记活动。

识记依照材料是否有意义或学习者是否了解其意义,可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

机械记忆,是对没有意义或学习者尚未理解其意义的材料,依靠机械重复进行的识记。

意义识记,则是在对材料理解的基础上,跟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并纳入已建立的知识结构之中的识记。

②保持:第二语言的保持是对已识记的第二语言知识和技能加以巩固,也是对已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痕迹加以巩固,使其长期存留在脑中以备应用。

③再认和重现:这是记忆的第三阶段,即恢复记忆的两种形式。

第二语言的再认是已经识记过的第二语言知识和技能再度呈现时能识别并确认的心理过程。第二语言的重现也成为回忆,是指已经识记过的第二语言知识和技能虽然并未呈现,但在脑中重新回想起来的心理过程。

重现按照有无目的分为有意重现和无意重现。回忆以联想为基础。

联想:是指由一种事物想到具有某种联系的另一事物的心里活动,分为:类似联想、对比联想、接近联想和关系联想。

3、遗忘的规律与加强记忆

遗忘,即记忆过的内容不能保持也不能正确地再认或重现,暂时神经联系的痕迹不能巩固,也即存储的信息不能正确地提取出来。遗忘可分为:部分遗忘、完全遗忘、暂时遗忘、永久遗忘。

心理学对遗忘产生的理论解释

一种认为由记忆所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的痕迹由于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退甚至消失,因而产生遗忘,这是衰退说;

另一种是说由于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二产生抑制,产生遗忘,这是干扰说。干扰信息保持的因素有两种:一是前摄抑制(前边的学习活动对现在的记忆的保持所产生的影响);二是倒摄抑制(后边的学习活动对现在的记忆保持所产生的影响,也就是后边的新的记忆干扰旧的记忆。

影响遗忘的因素及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

从识记的时间来看,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衡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P112)

从识记的内容来看,有意义内容的识记比无意义内容的识记遗忘得慢;熟悉的材料、难易度适当的材料比生疏的材料遗忘得慢;学习者感兴趣比不感兴趣的遗忘慢。

从识记的数量来看,数量大遗忘也越多。

从识记的程度来看,一定范围内识记的程度越高,遗忘越少。追求“过度学习”(P113)

从识记的方式来看,信息如果结合一定的情景并通过视觉、听觉等多渠道输入,比孤立地呈现单渠道输入遗忘得慢。

三心理学的发展与第二语言教学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以1879年德国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W.Wundt)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实验心理学的研究为标志。

1、构造主义(P113)

构造主义学派奠基人是冯特,而典型代表人物是其学生,英国心理学家铁欣纳(E.B.Titchener)。

该学派主张内省的方法研究心理结构,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并将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激情三种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

在研究方法上主张内省与实践相结合,在试验者对自己的直接经验做精确的观察与记录的基础上进行研究。

2、机能主义(P113)

机能主义是与构造主义相对立的学派,其创始人为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W.James),杜威等。

机能心理学强调研究意识的作用的学派,主张研究意识,但不把意识看成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主张人的心理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割为各个元素;着重研究的不是意识的构成成分,而是意识的作用与功能,即人的心理机能在有机体适应环境中的作用因而强调研究与人的适应行为有关的心理过程,强调心理学的应用价值。

在研究方法上主张采用内省法,但更重视客观的实验和测量。

3、格式塔心理学(P113)

20世纪初德国出现了反对构造主义的学派,即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学派”。

创始人为维特海默(M.Wertheinmer),考夫卡(K.Kolfka)和柯勒(W.Kohler)。

该派反对把意识化解成元素,主张把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组织来研究。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格式塔学派强调采用综合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在方法上主要采用演示和主观报告的方法,并在知觉、学习和问题解决等方面展开大量研究。

4、行为主义(P113)

这是强调学习过程和测量外显行为的心理学派,其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Wastson),后期主要代表人物是斯金纳(B.F.Skinner)。

行为主义主要有两个特点:否认意识,主张心理学只研究人的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

华生受俄国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影响,建立了刺激——反应模式。早期行为主义者的“刺激——反应”模式强调刺激与反应的直接联系,否认人脑和神经中枢在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30年代出现新行为主义,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个体认知的中介过程,即“中介变量”,代表人物是斯金纳,受到操作主义哲学的影响,建立了操作行为主义和“刺激——反应——强化”模式。

行为主义缺点是忽视人的思维活动。

5、精神分析学派(P115)

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S.Freud),认为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本能和原始冲动,特别是性冲动,这种本能和冲动以无意识支配着人的思想。

6、认知心理学(P116)

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U.Neosser)发表《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广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人的认识活动,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的认知过程,并把认知作为人的全部心理活动的过程;不把人看做是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信息加工者,一种据有丰富的内在资源并能利用这些资源与周围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积极有机体。

研究方法接受了行为主义的客观方法,强调研究人的意识,继承了格式塔心理学在知觉、思维和问题解决的领域的研究成果。

认知心理学的出现表现了当代心理学互相融合的新趋势。

7、人本主义心理学(P116)

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创始人为马斯洛,影响最大的为罗杰斯。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心理学的首要任务是了解人,揭示人的本质,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强调人有自由意志,有发展自身潜能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内在价值是对满足的需要。人有获得生理上满足的需要,有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爱的需要、自尊和尊重别人的需要,更有认知的、审美的需要,直到自我实现的需要。人在争得需要的满足的过程中能产生人性内在的幸福感和丰富感。人本主义心理学还认为人有自我指导能力,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情感因素起决定作用,反对强制压迫,而是要启示人的自我实现意识,促进人的自我实现。

在研究方法上强调用抽象思辨与元素分析相对立的整体分析法,对人做出全面描述,把人当做一个理智与情感的整体来研究。

第二节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学基础(P118)

文化对对外汉语教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

1、要真正掌握一种第二语言,单学语言本身还不够,必须同时学习该语言所代表的文化。

2、对外汉语教学要培养的交际能力实际上是跨文化的交际能力,需要以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指导语言教学。

3、外国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同时,一般都要求更多地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甚至要学习专业性的文化知识。

一语言与文化

1、文化的定义与分类

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按照内容可分为:

物质文化:人类创造的体现一定生活方式的种种物质文明,如生产工具、交通工具、各种产品、器具以及建筑、服饰等,属于整个文化的物质基础,是表层文化。

行为文化:也称习俗文化,是人们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社会风俗习惯和行为标准,包括礼俗、民俗、风俗、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可以看作是制度文化的一部分。

制度文化:是由观念文化所决定的社会规范体系,指各种典章规范,如社会制度、国家制度、教育、婚姻和家庭制度等。

观念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审美情趣、宗教情感、思维方式和民族性格,以及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具体学科的知识体系,属文化精神内核,是深层文化。

大文化(C文化):指经济、政治、哲学、教育、文学艺术、科学以及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

小文化(c文化):指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准则、社会组织和人际关系等。

2、文化的特征

A文化是人类在进化过程和社会发展过程中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对于具体的人来说,则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学习获得的。

B文化具有民族性,是以民族的形式体现的。同一民族有共同的文化,但由于民族历史发展的过程、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不同,更多地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形成了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各民族文化共同之处有利于各民族间相互了解;文化差异也会造成文化交际障碍。

C文化具有社会性,为一定的社会群体共同创造、共同遵守并共同享有,体现该社会群体的共性。

D文化具有系统性,是一个由上述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从表曾到深层组成的复杂体系。

E文化是建立在一定的符号系统之上的。语言是记录文化最重要的符号系统。

F文化是在发展变化的。

3、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A语言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二者不可分割。(P121)B语言是用于记录文化的符号体系,是文化的主要载体。

C语言和文化相互依附、促进和制约

二语言与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这种交际行为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称为跨文化语言交际。

1、跨文化交际的特点

A文化的差异与交际障碍两种文化的共同之处有利于双方语言的理解,不同之处则可能由于差异的存在而造成对语言理解和运用的偏误,并形成障碍。

B交际原则与价值观念人们在会话交际中需要遵守一定的交际原则,如格莱斯的合作原则和利奇的礼貌原则。

C母语文化的思维定势和对异文化的成见人们容易形成对母文化的思维定势和优越感,并不自觉地把母文化模式当做衡量别文化的标准。

D交际过程中相互接近和求同趋向

E交际的结果:文化的相互影响

2、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的冲突和适应(P124)

A蜜月阶段B挫折阶段C调整阶段D适应阶段

3、跨文化交际中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 A尊重不同文化

B理解与适应目的与文化

C求同存异对待文化冲突

D外为我用,发展本国文化

在要不要接受以及如何接受目的与文化的问题上的四种态度:

①、完全拒绝的态度

②、完全同化的态度

③、既保留母文化,有全盘接受目的语文化,成为“双文化型”或叫“边缘人”

④、立足于母文化优秀传统和本质特征的同时,汲取目的语文化的长处,不断发展,创造本民族的新文化,可以称为“外为我用型”。

E从文化交际的需要出发,选择文化依附。

4、交际文化

80年代初,张占一等人按文化在交际中的功能提出区分“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

知识文化:指跨文化交际中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交际文化:指跨文化交际中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吕必松提出“语言交际文化”: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道德标准、是非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等的特殊文化因素。

这种文化因素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用系统中。

第三节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学基础(二)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相关文化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应该以语言教学为主,同时紧密结合相关的文化教学,随着学习者语言水平的提高,对相应文化知识的学习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对目的语文化知识掌握得越多越有利于他们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文化一直在直接、间接地影响着语言学习。另一方面,对外汉语教学作为语言教育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语言教学为主,而不能以文化或语言与文化并重。

确定文化教学内容应体现语言的、交际的、对外的三条原则:即与语言的学习和使用紧密相关且体现汉语文化特点的、为培养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所必需的、针对外国学习者实际需要的那部分文化。

具体来说,与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文化教学应该是三个层次,即对外汉语教学学科范围内语言的文化因素、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专门性文化知识。

1、语言的文化因素

主要指语言系统各层次的文化内涵和语言使用的社会规约,主要隐含在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用系统之中,在跨文化交际中制约着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甚至可能造成一定的交际误解和障碍。陈光磊把这种文化因素分为语构文化、语义文化和语用文化

2、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P132)

国情文化知识可以弥补上述语言文化因素比较零散、不够系统的缺点,也可为文化知识系统学习打下初步基础。

3、专门性文化知识

这类课程在介绍文化方面具有专门性、系统性、完整性,在内容方面要强调基础性和常识性。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因素

1、语构文化

指词、词组、句子和话语篇章的构造所体现的文化特点,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P133)

2、语义文化(P135)

指语言的语义系统,主要指词汇中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涵义,它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首先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特有的事物和概念体现在词汇中,而在别的语言中没有对应的词语。

胡明扬把它分为:

A受特定自然地理环境制约的词语—梅雨梯田戈壁滩熊猫

B受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制约的词语—馒头旗袍四合院炕

C受特定社会和经济制度制约的词语—科举支书下放农转非

D受特定精神文化生活制约的词汇—虚岁黄道吉日红娘阿Q

E更多的则是某一事物或概念虽在不同的语言中有相对应词语,但词义却存在很大差别——

农民、肥(词的内涵义有差别)、狗、龙(褒贬义)、松竹梅(引申义、比喻义)

3、语用文化(p136)

A称呼

B问候和道别

C道歉和道谢

D敬语与谦称

E褒奖与辞让

F宴请与送礼

G隐私与禁忌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原则

1、要为语言教学服务,与语言教学的阶段相适应

与学生语言水平和实际需要相适应,由浅入深、由远及近、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适度

2、要有针对性——针对外国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障碍和困难。

3、要有代表性——主流文化、国家文化,或者说是中国人共通的文化;有一定教养人身上反映的文化

4、要有发展变化的观点——在年轻人身上所反映的习俗文化已经有很大变化

5、要把文化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

四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方法

1、通过注释法直接阐述文化知识

2、文化内容融汇到课文中去

3、通过语言实践培养交际能力

第五章语言习得理论

第一节语言学习与习得

一学习与一般的学习理论

1、什么是学习

作为心理学的概念,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经验而产生行为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2、学习理论的两大流派

A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受经验主义哲学影响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人和动物受环境支配、获得经验而被动形成的行为的改变。在这一过程中,完全排斥人的主观思想或思维活动,建立在刺激——反应学习理论基础上。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E.L.Thorndike)于19世纪末的饿猫“迷箱实验”提出联结试误说。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20世纪30年代以后提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早在19世纪20年代巴甫洛夫提出“条件反射”说。

所谓操作是指主动作用于环境,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的有机体的自发反应。斯金纳通过白鼠在“斯金纳箱”里的主动操作获得食物而建立了操作学习理论。认为如果一个操作行为完成后伴随强化的刺激,那么这一操作行为发生的概率就多,从而养成习惯,反之则逐渐减少甚至消失。学习是一种反映概率的变化,强化可以增强反映概率。强化又可分为正强化(得到奖赏)和负强化(逃避或回避不愉快情景的出现)很多行为只作为强化的结果而习得的。经典条件作用强调用来控制反映前的刺激,公式为“刺激——反应”,那么操作性条件作用强调的是对反应结果的强化,也就是反应后的刺激,公式为“反应——刺激”。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笔记整理

【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笔记整理 一、总论 1.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任务 (1)性质: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第二语言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96年解释;99、02、03年填空)(2)任务:研究—— 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原理; ②教学的全过程; ③教学体系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④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 并由此制订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差不多原则和方法,用以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 (3)目的: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99年填空)2.建国以后对外汉语教学的进展概况 (1)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进展 ①初创时期(20C 50’s初—60’s初) 汉语预备教育:

a. 1950年,清华大学成立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是我国第一个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机构)。周培元、吕叔湘负责业务工作;邓懿、王还等6人授课。 b. 1952年,由于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该班调到北大,更名为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 c. 1960年9月,北京外国语学院成立了非洲留学生办公室。什么缘故讲对外汉语教学的差不多目的是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96年问答) ②巩固和进展时期(60’s初—60’s中) a. 1962年,北京外国语学院外国留学生部独立,成立了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是我国第一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为要紧任务的高校)。 b. 1964年,改名为北京语言学院。 c. 1964年暑假,越南政府派来2000名留学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单位扩展到23所。 d. 1965年暑假,北语为新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22所院校举办了对外汉语教师培训班。 e. 1965年下半年,北语创办《外国留学生基础汉语教学通讯》(是我国第一份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 》读书笔记

1. 以前/以来/以内/以后 在表示时段的词语后面: 在表示时点的词语后面: 注意:“以前”“以后”可以单用,“以来”“以内”不行 2. 以前/从前 以前:表示过去,单用。可在出现在时点、时段后,可以表示将来,“时点+……” 从前:表示过去,单用。不可以出现在时点、时段后,不能表示将来。 3. 以后/后来 以后:表示过去和将来,可以加时间点。单用表示未来。 后来:表示过去,一个过程的后一阶段,不能加时间。 4. 后来/然后 后来:时间名词。指在过去某一时间之后的时间。强调时间的先后,只用与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一般与“开始”“原先”“起初”等词语相对应。 然后:连词。表示某一动作或情况发生后,接着发生另一动作或情况,强调动作或情况发生的顺序。过去、将来都可以,一般与“首先”“先”等词语相对应。

5. 之间/之内/中间 之间:两点距离以内。 之内:不超过某个范围。小于等于某个范围。 中间:可以是点,也可以是面。 6. 三年前/前三年 三年前:距说话时三年以前的时间,是过去。 前三年:一段时间的前面三年。过去将来都可以。 注意:“前三年”可以表示将来,例如“接下来的五年时间,前三年学习绘画,后两年出国深造。” 7. 头一天/前一天 头一天:一段时间里的第一天。可以是过去,也可以是将来。 前一天:某时间前的那一天。可以是过去,也可以是将来。有时可以表示“头一天”,例如:“这个周末,前一天写作业,后一天出去玩儿。” 8. ……上/……中/……下 ……上:某方面。例如“在学习上,你要多用点心。” ……中:可以是范围,也可以是过程。例如“在所有的老师中,我最喜欢李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她总是对我们微笑。” ……下:指条件。例如“在他的帮助下,我终于完成了任务。” 9. 心里/心中 共同点:“里”和“中”都是指一个地方/一段时间/一件事物里面。 里:用于社会单位、领导、单位成员。例如“我们厂里有4台机器。”“我们厂中……”不行。 中:用于一个过程、一种状态或指感觉上范围无限大的事物。例如“空中”,“空里”不行。 10. 时间/时候 时间:可以用数字、数量表示。可以是点,也可以是段。例如“给我一点时间好吗?”“明天开会的时间是8点。” 时候:指某一特定的时刻。常常说“……的时候”。但“什么时候?”问的是具体时间。 11. ……的时候/以后 我觉得这个没什么问题吧……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提纲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至第四章 1.母语和外语的区分依据 这两个概念是按照国别、民族关系来区分的。 母语:本民族的语言,也是多数人出生后最先学习和习得的语言,即第一语言。 外语:母语以外的外国语言(或外民族的语言)多数人学习和使用的第二语言是外语。 2.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区分依据 对这两个概念的解释,我们完全按照语言学习的先后顺序。 第一语言:人们出生以后最先学习和掌握的语言。 第二语言:在第一语言之后学习和使用的其他语言。 3.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指掌握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表现在人能够说出或理解前所未有的、合乎语法的语句,能够辨析有歧义的语句、能够判别表面形式相同而实际语义不同或表面形式不同而实际语义相似的语句的掌握以及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运用能力。 4.语言交际能力 言语交际能力是指说话人在社会交往的各种环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是说,如何针对不同环境恰当地得体地运用语言变体。 5.结合汉语的特点思考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外汉语教学 从语音、语法、词汇等角度进行教学,由易到难,由机械到有意义; 6.交际文化 所谓交际文化,就是这这种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反映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道德标准、是非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等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因素,这种因素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词汇系统、语法系统、语用系统中 7.唐朝时期对外汉语教学的中心是哪个城市 长安 8.元末明初中国很流行的两本针对母语为朝鲜语的国别化教材 《老乞大》是元末明初以当时的北京话为标准音而编写的,专供朝鲜人学汉语的课本。 《朴事通》常与《老乞大》一起被认为是两部珍贵的元末汉语口语文献

《对外汉语教学入门》笔记周小兵主编教程文件

《对外汉语教学入门》笔记周小兵主编

对外汉语教学入门笔记 周小兵,李海鸥 上编主要介绍学科建设以及教学方法,中编主要介绍语言要素以及文化教学,下编主要讲语言技能教学机测试。 第一编 一教学简论 1.语言学习的基本概念 第一语言第一语言是指孩子最早习得的语言,也就是从父母或者周围其他人哪里自然习得的语言。 第二语言第二语言是指在第一语言之后再学习的其他语言。 目的语目的语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它的涵盖性强,可以包括第一语言,第二语言,母语,外语,本族语,非本族语,标准语,方言等。不管是什么语言,只要是一个人正在学习并希望最终掌握的语言,都可以成为目的语。 习得与学习 习得是指从周围环境中通过自然学习过的某种能力。比如说,幼儿站立,行走,饮食的能力,就是自然习得的。习得无需专门的教师,专门的教学。习得理论包括强化论,传递论,内在论,认知论等。 学习是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训练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多数情况下,学习是指在专门场所由专门教师实施的专门教学,应该有教学计划,教材,教学实施和测试。学习包括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多种辨别学习,言语联结学习,概念学习,原理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学习等。 2.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的差异 儿童第一语言习得和成人第二语言学习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主体,动机,环境,方式,教育者及相关因素,过程和文化等方面。 3.基础学科和相关学科 对外汉语教学的产生本身就是多学科交叉的结果,相关学科主要有神经生理学,心理学,语言学,教育学等。 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并很快成为应用语言学中最有影响的部分。 1.对比分析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习惯和偏误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两个重要概念。

《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课堂笔记

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 第一章总论 一、对外汉语教学法的课程性质和意义 1、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汉语作为外语或者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2、对外汉语教学法:是实现对外汉语教学总目标和总任务、落实教学基本原则的方法。 总结:教学需考虑学习者自身因素,但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学方法也起着中要的作用。 4、与其他学科联系。 (1)与外语教学有密切联系。 (2)与哲学、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对外汉语教学法 心理、社会语言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 二、对外汉语教学法的理论支柱 1、语言学原理。 (1)一切外语教学法所涉及的教学内容都跟语言有关。如何对待并且处理这些语言学原理、语言要素和语言之间的不同点,就构成了不同教学法的原则和特点。 (2)每一种语言学派的兴起,都会形成以这种语言理论为基础的新外语教学法流派。 十七八世纪,机械语言学:普遍语法——语法翻译法 二十世纪40年代,结构主义语言学:不存在普遍语法,研究美洲印第安语——听说法 二十世纪60年代,转换生成语言学:语言规则具有生成性,教师要让学生发现规则——认知法 二十世纪70年代,社会语言学: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功能法 2、心理学原理。 (1)心理学研究什么? 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心理活动 情感、意志-->心理过程 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脾气、内外向-->个性倾向和特征 (2)心理学对人的心理活动、心理过程及个性倾向等等的研究,都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外语教学方法。 十九世纪后期,实验心理学诞生,提出“语言心理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感觉而非思维”,导致了直接法的产生。 二十世纪40年代,在巴甫洛夫两个信号系统理论的影响下,产生了自觉对比法。 二十世纪40年代以后,在斯金纳新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下,产生了听说法。 二十世纪50年代,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格式塔心理学的基础上产生视听法。 二十世纪60年代,在认知心理学理论的作用下,产生了认知法。 二十世纪70年代,提出“习得理论”和“监控理论”,倡导自然法。 3、教育学原理及教育心理学原理 (1)教育学的发展影响外语教学法 在传统古典教育思想(死记硬背)的制约下,只能采用翻译法。 捷克教育家认为教育必须“遵循自然”,从而产生了直接法。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陈昌来版)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第一章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 ●对外汉语教育,或称其核心部分——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是语言教育学科下第二语言教育的一个分支学科,其核心内容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或对外汉语教学。 ●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几个基本概念(名词解释、运用) 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这是按人们获取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的,也是语言教学理论中运用最多的概念。第一语言是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取的语言;第二语言是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之后在学习和使用另一种语言。这里存在一种情况是,有的幼儿出生以后,同时习得两种甚至更多种的第一语言,而且这些第一语言都达到同等运用熟练程度,这就成为双语或多语现象。 2、母语和外语:这是按国家的界限来区分的。母语是指本国或本民族的语言;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一般母语是人们出生后接触的第一语言,但对一些移居国外的人来说,其子女首先接触的可能是居住地的语言而非母语。因此,不能把第一语言和母语两个概念混同。 3、本族语和非本族语:这是按言语社团、通常是民族的界限来区分的。本族语就是本民族的语言,因此这一术语可以与“母语”通用。非本族语指的是本民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从语言掌握的程度和运用情况来看,母语、本族语和第一语言往往是一个人的“主要语言”,但也存在相反的情况。 4、目的语:这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不论是外语或非本族语,甚至是非第一语言的母语,只要成为一个人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目标,都可以称为目的语。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并用来指导教育实践,从而更好地实现学习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对外汉语教学。通过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与学全过程和整个教学体系中各个内部和外部因素及其相互作用,从而制定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实施方法。 所谓的内部因素主要指:(1)学习与教育活动的主体,即学习者和教师;(2)学习与教学活动的客体,即所教授的目的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3)学习与教学活动本身,包括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评估四大环节的理论和实践。所谓外部因素是指一些基础学科,特别是与本学科关系最为密切的语言学、心理学和教育学;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语言环境,包括社会语言环境和教学语言环境,以及其对学习产生的影响;还包括国家的方针政策、教育资源、条件对教学实践产生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体系 学科体系分为三个部分,即理论基础、学科理论和教学实践: 1、理论基础部分提出与本学科的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七个基础学科,即,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横断学科及哲学。可以看作是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理论基础,或叫做支撑理论。 2、直接应用于语言教学、属于本学科范围内的学科理论体系,包括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其中,应用研究是指运用相关学科和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对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测试评估、教学管理和师资培

《对外汉语教学入门》笔记周小兵主编

对外汉语教学入门笔记 周小兵,李海鸥 上编主要介绍学科建设以及教学方法,中编主要介绍语言要素以及文化教学,下编主要讲语言技能教学机测试。 第一编 一教学简论 1.语言学习的基本概念 第一语言第一语言是指孩子最早习得的语言,也就是从父母或者周围其他人哪里自然习得的语言。 第二语言第二语言是指在第一语言之后再学习的其他语言。 目的语目的语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它的涵盖性强,可以包括第一语言,第二语言,母语,外语,本族语,非本族语,标准语,方言等。不管是什么语言,只要是一个人正在学习并希望最终掌握的语言,都可以成为目的语。 习得与学习 习得是指从周围环境中通过自然学习过的某种能力。比如说,幼儿站立,行走,饮食的能力,就是自然习得的。习得无需专门的教师,专门的教学。习得理论包括强化论,传递论,内在论,认知论等。 学习是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训练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多数情况下,学习是指在专门场所由专门教师实施的专门教学,应该有教学计划,教材,教学实施和测试。学习包括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多种辨别学习,言语联结学习,概念学习,原理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学习等。 2.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的差异 儿童第一语言习得和成人第二语言学习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主体,动机,环境,方式,教育者及相关因素,过程和文化等方面。 3.基础学科和相关学科 对外汉语教学的产生本身就是多学科交叉的结果,相关学科主要有神经生理学,心理学,语言学,教育学等。 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并很快成为应用语言学中最有影响的部分。 1.对比分析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习惯和偏误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两个重要概念。 对比分析的内容对比分析假说的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假说有两派:强硬派和温和派。对比分析的语言学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它强调对语言进行细致描述。 对比分析遭遇的批评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比分析假说在发展中受到的批评主要来自一下三个方面:非干扰性偏误的事实,理论批评和来自实践的批评。 对比分析的发展对比分析在三个方面有了明显发展:回避,相似等级和干扰是学习者的策略。汉外对比分析汉外对比有宏观、微观两类。 2.偏误分析 偏误分析的步骤和作用 Corder曾详细描述了偏误分析的五个步骤:语料选择,偏误识辨,偏误分类,偏误解释和偏误评估。 偏误类别包括语际偏误、语内偏误和认知偏误。 3.中介语及其变异 中介语中介语的概念是: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构建的,既不同于母语又不同于目的语的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读书笔记(刘珣)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体系 ● 吕叔湘:学习语言不是学一套知识,而是学一种技能。 ● 把第二语言教学归于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范畴,或者直接称之为语言学是不恰当的。 ● 语言教育学科实在受众多相邻学科理论的启示、综合应用相邻学科的有关理论基础上,主要是通过研究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规律而形成了用于解决语言教育问题的一套系统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它不仅是“理论的应用”也是“可以应用的理论” 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 1. 普通语言学:研究语言的普遍性、共同规律和一般原理的理论语言学。 汉语语言学:对汉语进行描写和解释,对其规律进行揭示的具体语言学。 2.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是形式和意义通过社会约定俗成的符号构成的符号系统。 3. 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索绪尔)。语言是对言语的抽象概括,言语是语言的表现形式。 4. 言语有生成性。 5.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6. 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思维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活动的过程。概念、判断、推理。 7. 语言产生于特定的社团并体现该社团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9. 功能主语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1) 语言能力competence 和交际能力performance :语言能力主要与语言的形式有关,是一种脱离外部语言 环境的内在心理机制。 2) 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Hyms 提出,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 逻辑来表达某个主题的连续的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Turn-taking ,insertion sequence ,closing ,opening ,5) 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基础 1. 大脑功能侧化与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假说 神经生理:在生命早期,大脑两半球都有语言的潜在能力,从两岁到青春期(12岁左右),是大脑语言功能向左侧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第一章复习题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第一章复习题《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第一章复习题一、名词解释 1( 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母语和外国语 第一语言: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外国语:指外国的语言 2( 本族语和非本族语 本族语:指本民族的语言,这一术语与“母语”可以通用。非本民族语:指本民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指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 3( 目的语 目的语: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二、判断正误 1. 母语就是第一语言。错 2. 对我校的英语系的学生来说,英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对 3. 中国移民在英国学习英语,英语是他们的外语。错 4. 对正在学习汉语的维吾尔族学生来说,汉语是他们的目的语。对 5. 汉族的孩子出生后,他的第一语言是汉语,入学后,他学习蒙语或者藏语,那么蒙语或者藏语是他的第二语言。对三、问答题 1( 对外汉语专业的理论基础(支撑理论)有哪些, 理论基础包括与本学科发展关系最紧密的7个基础学科,即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横断学科及哲学。这七个学科本身是独立学科,其理论不能直接应用于本学科的语言教学,但是他们从语言的本质、语言学习的本质、语言运用的本质和教育的本质四个主要方面对本学科产生影响,当然本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也对这些学科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这一部分可以看做是本学科的理论基础或者叫做支撑理论。

2( 对外汉语专业的基础理论有哪些, 对外汉语专业的基础理论包括对外汉语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汉语习得理论、学科研究方法学。作为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对以后研究及运用影响深远。 3( 对外汉语语言学和汉语语言学有何区别, 对外汉语语言学是对对外汉语教学内容的研究,也是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客体的研究。而汉语语言学因为已经有丰硕的研究成果,这将对对外汉语语言学研究有指导作用,但不能替代,因为对外汉语语言学需要从第二语言学习和教学这一新角度描写研究汉语。 不同对外汉语语言学汉语语言学 1.研究目的培养运用汉语交际对语言规则系统的 的能力理性的认识 2.研究内容通过与学习者母语追求理论知识的系 对比得出的汉语特统性与完整性 殊规律,并研究如 何将这些规律、知 识转化为学习者的 技能 3.研究的侧重点从意义表达出发,单纯从语言结构出 突出用法和功能研发,集中于描写、 究,多讲句子条件,分析语言现象 建立汉语组装规则 体系 4.研究的角度从语言学、汉外对从语言学角度 比、跨文化交际、 语言习得、学习者

刘珣_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笔记(精华)

第一章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 第一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名称 对外汉语教育,或称其核心部分——对外汉语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一、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几个基本概念 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这是按人们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的两个概念。 第一语言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有的幼儿出生以后同时习得两种语言甚至更多,称为双语或多语现象。 2、母语和外语——这是按国家的界限来划分的。 母语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注意:不能把第一语言与母语完全等同起来,第二语言也不一定就是外语,如移民国外的子女,学习的第二语言倒可能是自己的母语。)3、本族语和非本族语——这是按言语社团,通常是按民族的界限来分的。 本族语是指本民族的语言,非本族语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但相对于汉族而言,其他少数民族的语言不能叫做外语,只能叫非本族语。 4、目的语——这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第二语言与外语的关系是包容的关系。 二、学科名称的讨论 1、对外汉语教学(现在在我们国内,其正式名称是“对外汉语教学”) 2、汉语教学 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英文缩写TCSL) 以下是关于“第二语言教学”的名称 4、应用语言学 5、外语教学法 6、外语教育学 7、第二语言教学(有取代外语教学这一名称的趋向) 三“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提出(P7、8) 教育与教学的关系: 教学指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有组织有计划的传授和学习有关的知识与技能,从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它只是教育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教学的研究通常以教学过程及其规律为对象。而教育的内涵则丰富得多,指从德智体美方面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我们应当把本学科的研究提升到教育层面上。 第二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和学科体系 一、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并用来指导教育实践,从而更好地实现学习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任务二:以自身的学科理论建设,为第二语言教育学科甚至整个语言教育学科的理论发展做出贡献。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对外汉语教学。 内部因素: 学习与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者和教师,包括学习者心理、生理、策略等个体因素和教师的基本素质。 学习与教学活动的客体——所教的目的语,即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

文化教学读书笔记

文化教学读书笔记 国际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也是文化教学。尽管如此,国内在培养国际汉语教师时大多只注重于语言教学方面的指导,对专门的文化课问题却提出的比较少。如何上好文化课对于教师们而言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此本文主要是针对文化教学这个方面来说的。 一、现状 语言教学应与文化教学相结合,这是一个普遍的共识。对外汉语中的文化教学,包括了两种形式:一是语言课中的文化因素教学,一是独立于语言课之外的文化教学。 近十年语言课中的文化教学研究成果还不是很多,内容也比较分散。大家的基本认识是:要注重文化教学的层次性,要根据初中高级不同阶段、不同课型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接受水平,选择不同的文化教学内容和有效的教学方法。从总体上说,此类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成熟。 独立于语言课之外的文化课教学课程已经在相当多的院校中设立,不过对此类文化课程的研究也还处于起步阶段,其成果主要是一些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提出的一些看法。 近十年来,也出版了不少专门性的文化教材和一些可做教材用的文化知识书籍,但是有关教材的研究却比较少。 总体来看,文化教材有不少新成果,但是有关研究不是很多,微观研究则更为缺乏。 近十年文化教学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概括如下: 1.进一步确立了文化教学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地位,确定了文化教学的性质,树立了文化教学的观念; 2.汲取了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营养,为文化教学研究开阔了事业,特别是在中介文化系统研究,文化混融情境的教学等方面的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 3.超越概念的纠缠,探索更加深入,尤其是文化因素的研究、语言与文化结合方式的探索,为文化大纲的出台奠定了基础; 4.对接受主体的学习理论研究逐步加强,开始注重文化教学的师生双向互动研究。体现了文化教学研究向深度发展,开阔了研究思路,增强了研究的现实性。 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方式与手段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内容,每一阶段的汉语文化教学都要有与内容相适应的方式和手段。由于语言教学是有分工的,每一类型的课所包含的文化内容不同,教学方式各异。比如,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初级阶段,口语课所出现的文化语言要多于汉语教程课。因为这阶段首先要解决基本的交际能力,而交际语言、交际方式又是异质文化间差别较大的文化层面。在交际语中,具有国俗意义的词语、俗语、句子特别多,而且词语的国俗语义比实体词汇意义更为重要。比如汉语中习用的招呼语“吃了吗”、“干什么去”等,字面意思和打招呼人的实际意思有很大差别,如果不给留学生介绍清楚,就会产生交流障碍。因此在口语课中,介绍、说明、示范、练习是传递汉语文化的基本方式。 与口语课相比,初级阶段的韩语课以传授知识语言、知识文化为主。对于留学生来说。了解和掌握汉语的音、字、词、语法的规律更为重要。所以此段教学,语言以外的文化内容少一些为好。即便遇到具有国俗语义的词语,也不宜采用介绍和说明的方式,而应采取简单注解的方式,尽可能不分散学生对语言规律的注意力。 中级阶段,口语课和汉语课的文化内容都有增加,但教学方式仍然不通。口语课可以继续采用介绍、说明、示范乃至带到社会上去实践的方式,而汉语课则要多采取注释、归纳、提供使用范例等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所以,中级阶段汉语课的文化内容,对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中级汉语教材,除了考虑字、词、语法等方面与初级及高级教材接轨外,还要照顾到文化内容的系统性,把系统的语言知识和系统的文化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二者互为表里,同步上升。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知识点梳理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第一章学科性质 1、对外汉语教学 含义:针对外国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特指在学校对母语非汉语的学生进行的、以传授汉语交际技能为主的正规教学活动。 目的:培养出能用汉语进行交际的人才。 过程:总体设计、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语言测试。 基础学科: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 第二章语言学习与教学法流派 1、母语(本族语):本民族的语言。语言习得者自己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2、第一语言:一个人出生以后获得的第一种语言,一般是在幼儿时期获得的,是一个人最早学会的语言。儿童通常是在父母或周边人群的言语环境中自然习得的第一语言。 3、第二语言:除第一语言以外的语言,就是一个人掌握了第一语言之后所学的另一种或多种其他语言。 4、目的语:目标语,学习者有意识地学习并力求掌握的语言。 5、习得:在自然环境中,通过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获得了一种语言。 6、学习:在课堂环境下,有专门的教师教导,学习教学大纲指定的和书本的内容进行的正规的教学活动。 7、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理论: ①后天环境论。 认为语言不是先天所有,而是后天习得而成的,强调外部条件在第一语言习得中的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提出刺激反应论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强化论 ②先天决定论又称天赋论 心理学基础是心灵主义 乔姆斯基提出语言习得机制

③先天与后天的相互作用论 瑞士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知论 ④语言功能论 英国韩礼德 8、习得和学习的差异: ①习得是无目的的;学习是有目的的。 ②习得一般是在目的语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学习是在课堂环境中进行的。 ③习得主要集中在语言的功能和意义上;学习只要集中语言的形式上。 ④习得是靠自然的语言环境;学习则主要靠老师指导。 ⑤习得花费的时间多效果好;学习花费的时间少效果不确定。 9、第一语言的习得与第二语言学习的异同: 不同: ①学习的主体不同,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同。 ②学习的起点不同。 ③学习的条件、环境、方式不同。 ④学习的目的和动力不同。 ⑤语言的输入情况不同。 ⑥语言习得的过程不同 ⑦文化因素的学习不同。 相同: ①都是为了获得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②需要建立声音和意义上的联系。 ③建立形式结构和语义结构之间联系。 ④需要经过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巩固和应用几个阶段。 ⑤语言习得都有一定的顺序。 ⑥都是用某些相同的学习策略。 ⑦都是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相结合的结果。 10、教学法流派有: ①语法—翻译法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笔记赵金铭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对外汉语教学”名称之由来及发展 1、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实际上也包括对第一语言不是汉语的海外华人进行的汉语教学。 2、新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创始于1950年。1978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召开北京地区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根据国外第二语言教学学科提点和规律的研究以及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发展,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学科的看法。《北京地区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简况》提出:“要把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来研究,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培养专门的人才。”此后,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建设工程正式启动。创刊刊物:《语言教学与研究》(1979),《世界汉语教学》(1987)专业出版社: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5)、华语教学出版社(1986);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1984)。专家言论:王力:“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科学”;朱德熙:“实际上,这是一门学问。在国外已经变成了一门学问,这需要研究。”;王还:“如果教外语是一门科学,我们教汉语就是作为一种外语来教,自然也是一门学问。”1983年又成立了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这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正式诞生。 第二节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地位和学科属性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有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 学科归属:中国语言文学为一级学科,对外汉语教学下属于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研究对象: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又是一种外语教学,它与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一样,都归属于应用语言学。(杨庆华,1995)出于汉语的习惯,我国学者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定名为:“对外汉语教学”(崔永华,1997) 19世纪初,语言理论方面的研究和语言应用方面的研究开始分化。语言教学,是应用语言学中最老的一个分支。狭义的应用语言学是以语言教学为对象的应用学科。 “两属性,三要素”说:学科以汉语为主,以对外教学为用。汉语是学科的本体属性,是学科构成的第一要素。对外教学是学科的应用属性,“对外”是学科构成的第二属性,“教学”是学科构成的第三要素。(邢福义) 第三节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框架 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基础是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理论。从根本上说,它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研究对外汉语的目的:在于让学习者掌握汉语的语音与韵律,了解汉语词语用法与搭配习惯,明白造句原理与句子的组装规则以及正确得体的汉语表达方法,从而养成新的语言习惯,培养学习者的汉语交际能力。陆俭明论及对外汉语研究的建议:“研究工作应仅仅围绕…怎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让外国学生尽快学好汉语?这么一个问题。首先需做基础研究,其次需要加强汉外对比研究和外国学生偏误分析研究,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再其次,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编订出各种门类的高质量教材。最后,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教学法”(陆俭明,1999) 综观全局,对外汉语研究的四个层面研究: 第一层面——本体论:从事汉语本体研究,其理论基础为语言学。 第二层面——认识论:从事汉语习得与认知研究,其理论基础为心理学。 第三层面——方法论:从事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其理论基础为教育学。 第四层面——工具论:从事现代科技手段应用于教学与学习研究,其理论基础为计算语言学和现代教育技术。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读书笔记

本文档如对你有帮助,请帮忙下载支持! 1. 以前/以来/以内/以后 后来:时间名词。指在过去某一时间之后的时间。强调时间的先后,只用与过去 已经发生的事情。一般与“开始” “原先”“起初”等词语相对应。 然后:连词。表示某一动作或情况发生后,接着发生另一动作或情况,强调动作 或情况发生的顺序。过去、将来都可以,一般与“首先”“先”等词语相对应。 在表示时点的词语后面: 注意:“以前” “以后”可以单用,“以来” “以内”不行 2. 以前/从前 以前:表示过去,单用。可在出现在时点、时段后,可以表示将来, 从前:表示过去,单用。不可以出现在时点、时段后,不能表示将来。 “时点+……” 3. 以后/后来 在表示时段的词语后面: 3 —h V ? ? F’y — 4.后来/然后 以后:表示过去和将来,可以加时间点。 单用表示未来。 后来: 表示过去,一个过程的后一阶段,不能加时间。

本文档如对你有帮助,请帮忙下载支持! 5.之间/ 之内/ 中间之间:两点距离以内。之内:不超过某个范围。小于等于某个范围。中间:可以是点,也可以是面。 6.三年前/ 前三年三年前:距说话时三年以前的时间,是过去。前三年:一段时间的前面三年。过去将来都可以。注意:“前三年”可以表示将来,例如“接下来的五年时间,前三年学习绘画,后两年出国深造。” 7.头一天/ 前一天头一天:一段时间里的第一天。可以是过去,也可以是将来。前一天:某时间前的那一天。可以是过去,也可以是将来。有时可以表示“头一天”,例如:“这个周末,前一天写作业,后一天出去玩儿。” 8. ....... 上/ .. 中/ ... 下……上:某方面。例如“在学习上,你要多用点心。” ……中:可以是范围,也可以是过程。例如“在所有的老师中,我最喜欢李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她总是对我们微笑。” ……下:指条件。例如“在他的帮助下,我终于完成了任务。” 9.心里/心中共同点:“里”和“中”都是指一个地方/一段时间/一件事物里面。里:用于社会单位、领导、单位成员。例如“我们厂里有4台机器。” “我们厂中……”不行。中:用于一个过程、一种状态或指感觉上范围无限大的事物。例如“空中”,“空里”不行。 10.时间/时候时间:可以用数字、数量表示。可以是点,也可以是段。例如“给我一点时间好吗?”“明天开会的时间是8点。” 时候:指某一特定的时刻。常常说“……的时候”。但“什么时候?”问的是具体时间。 11....... 的时候/以后我觉得这个没什么问题吧…… 明天:今天的下一天。下一天:某天的下一天 13. 最近/ 现在最近:说话的前一段时间,或说话的后一段时间。现在:说话的时候,或说话前后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 14. 一天/有一天/ 有时一天:一昼夜,一个白天,过去的某一天。 有一天:过去的某一天,将来的某一天。有时:有的时候。 15.刚才/ 刚/刚刚 a.意思不同 刚才:说话前不久的那个时间,跟“现在”相对。 刚:事情发生不久。与“很久”相对。还有恰好达到某一点或某种程度的意思。 b.词性用法不同 刚才:时间名词,可作状语、主语 刚:副词,只能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可以和“就”“又”连用表示前后两个动作中间时间很12. 明天/第二天

对外汉语教学笔记

第一章 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 第一节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名称 一、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几个基本概念 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这是按人们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的两个概念。 第一语言是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有的幼儿出生以后同时获得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叫双语或多语现象。 2、母语和外语——这是按国家的界限来划分的。 母语是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一般情况下,母语是指人们的第一语言,但不能等同。 3、本族语和非本族语——这是按言语社团,通常是按民族的界限来分的。 本族语就是本民族的语言,这一术语可以与“母语”通用。非本族语是指本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指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从对语言的掌握程度及运用情况来看,母语、本族语和第一语言通常是一个人的“主要语言” 4、目的语——这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 “第二语言”和“外语”这两个概念的区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一般来说,第二语言是指母语之外的、本国通用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而外语是指别国家的语言。但是近年来出现一种用“第二语言”取代“外语”的趋向。这是因为,各国间交流与合作加强,世界正越来越小,在这种情况下,称“外国人”和“外语”就显得见外了;另一方面“第二语言”就学习时间先后这层意义上说,确实可以说包括外语、非本族语,特殊情况下甚至包括母语。广义地说,第二语言与外语的关系是包容的关系。 ? 西方学者还从有无语言学习环境的角度,对“第二语言”和“外语”做了区分:凡是在该语言使用的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成为第二语言;而不在其使用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成为外语。综上所述,广义的“第二语言”是指任何一种在第一语言获得以后学习和使用的语言,包括外语。狭义的“第二语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指第一语言以外的本国通用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不包括外语;另一种情况是指在该语言的使用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包括一部分外语。 二、学科名称的讨论 1、对外汉语教学 《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中写到:“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实际上也包括对第一语言不是汉语的海外华人进行的汉语教学。这一名称基本上体现了这个学科的特点和内涵,简洁上口、符合汉语习惯。局限:只突出了主要教学对象,未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科性质——第二语言教学。 2、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原本是针对国内教外国人汉语这一事业所起的名字,明显带有从中国人的视角来称述这一学科的色彩。“对外”二字无法为国外从事汉语教学的同行使用,因此它只适用于中国。海外同行有的叫“中文教学”(美国),有的叫“中国语教学”(日本),也有的叫“华文/语教学”(东南亚) 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从学术上较精确地指称这一学科内涵和性质的,应该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笔记整理

蓬勃发展阶段(70年代(1978年以来)末至今) 成立了全国性对外汉语教学领导机构:“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1998年已扩展为由11个政府部门组成)。领导小组由当时的国家教委负责人任组成,日常工作由其常设机构“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后改称“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国家汉办”)负责。国家教委在1989年5月指出:“发展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是一项国家和民族的事业。” 发展出多种教育类型和各种教学形式: 对外汉语教学在事业的开创、巩固时期基本上只有汉语预备教育,即非学历教育。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来,针对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才逐步发展起来。外派汉语教师人数逐年增加: 正式确立对外汉语教学学科:1978年,吕必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的“北京地区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上首次提出应当把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作为一个学科来建设。1983年6月,参加筹备成立“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的前身)的专家学者正式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名称。1984年王力为《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5周年题词时指出:“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学科”。1998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列入了“对外汉语”这门新的学科。 该专业培养目标明确,即培养对外汉语师资或者储备师资。它被列入05类一级学科“文学”类。二级学科归属“中国语言文学”(代码:0501)。该二级学科内共有3个分支:“汉语言文学”(050101)、“汉语言”(050102)和“对外汉语”(050103)。对外汉语专业代码后面加了“”号,文件说明是“目录内需一般控制的专业”,这表明还要受到某些条件的制约。 2007年1月,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3次会议上通过设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MTCSOL)。专业人士认为,这标志着对外汉语专业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为了促进世界汉语教学与研究的交流与合作并推动其发展,1987年在北京举行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期间,各国代表协商成立了“世界汉语教学学会”。首任会长为朱德熙。学会现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一千多名会员,已召开了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1987 年9月由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和北京语言学院共同创办的会刊《世界汉语教学》转为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刊。 师资队伍培养形成完整体系: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外汉语教师主要是中文系的毕业生和外语系的一小部分毕业生。 2007年11月,为了提高国际汉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培养、培训一大批合格的汉语教师,满足世界各地日益增长的汉语学习需要求,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研制了《国际汉语教师标准》。该《标准》由5个模块组成。分别为:(1)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2)文化与交际(3)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4)教学方法(5)教师综合素质。 研制并推行汉语水平考试: 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是为测试母语非汉语者(包括外国人、华侨和中国国内少数民族人员)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 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开展教学理论研究:刘月华的《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3)是第一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书。 在教学法原则的研究上,引进了“交际性原则”,认为交际性原则应该高于实践性原则。 语言教学的交际性原则起源于60年代末,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乔姆斯基(Avram Noam Chomsky,1928-)于1957年出版了《句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s),该书对长期影响语言教学的行为主义和结构主义理论提出了挑战,他认为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强化方式不能解释人们运用语言的独创性,掌握语言也不等于结构主义所认为的掌握语音、语法、词汇等知识。 与之相应,1971年美国人类学家海姆斯(Dell Hathaway Hymes,1927-)提出了著名的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概念,他认为一般语言理论还应包括交际和文化方面,既应强调语言知识又要强调语言使用能力,既强调结构的准确性,又强调使用的恰当性。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读书笔记

201例《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 -》读书笔记

1.以前/以来/以内/以后 在表示时段的词语后面: 你4人刊_ 在表示时点的词语后面: 注意:“以前”“以后”可以单用,“以来” “以内”不行 2.以前/从前 以前:表示过去,单用。可在出现在时点、时段后,可以表示将来,“时点+ 从前:表示过去,单用。不可以出现在时点、时段后,不能表示将来。 3.以后/后来 以后:表示过去和将来,可以加时间点。单用表示未来。 后来:表示过去,一个过程的后一阶段,不能加时间。 4.后来/然后 后来:时间名词。指在过去某一时间之后的时间。强调时间的先后,只用与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一般与“开始” “原先”“起初”等词语相对应。

然后:连词。表示某一动作或情况发生后,接着发生另一动作或情况,强调动作或情况发生的顺序。过去、将来都可以,一般与“首先”“先”等词语相对应。 5.之间/之内/中间 之间:两点距离以内。 之内:不超过某个范围。小于等于某个范围。中间:可以是点,也可以是面。 6.三年前/前三年 三年前:距说话时三年以前的时间,是过去。 前三年:一段时间的前面三年。过去将来都可以。 注意:“前三年”可以表示将来,例如“接下来的五年时间,前三年学习绘画,后两年出国深造。” 7.头一天/前一天 头一天:一段时间里的第一天。可以是过去,也可以是将来。 前一天:某时间前的那一天。可以是过去,也可以是将来。有时可以表示“头一天”,例如:“这个周末,前一天写作业,后一天出去玩儿。” 8.……上/……中/……下 ……上:某方面。例如“在学习上,你要多用点心。” ……中:可以是范围,也可以是过程。例如“在所有的老师中,我最喜欢李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她总是对我们微笑。” ……下:指条件。例如“在他的帮助下,我终于完成了任务。” 9.心里/心中 共同点:“里”和“中”都是指一个地方/ 一段时间/ 一件事物里面。 里:用于社会单位、领导、单位成员。例如“我们厂里有4台机器。”“我们 厂中……”不行。 中:用于一个过程、一种状态或指感觉上范围无限大的事物。例如“空中”,“空里”不行。 10.时间/时候 时间:可以用数字、数量表示。可以是点,也可以是段。例如“给我一点时间好吗?” “明天开会的时间是8点。” 时候:指某一特定的时刻。常常说“……的时候”。但“什么时候?”问的是具体时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