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文言虚词整理

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文言虚词整理

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文言虚词整理
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文言虚词整理

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虚词整理

劝学

文言虚词

1.而

⑴连词,表修饰。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

⑵连词,表转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

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⑶连词,表并列。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

⑷连诃,表承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⑸连词,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于

(1) 介词,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 介词,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 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善假于.物也

3.之

⑴代词。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⑶助词,的。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⑷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不如须臾之.所学

4.焉

⑴兼词,于之,从这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⑵句末语气助词,了。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师说

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表并列。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小学而.大遗

(2) 连词,表转折。惑而.不从师

(3) 连词,表承接。吾从而.师之/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而.教之

(4) 连词,表修饰。则群聚而.笑之

(5) 表陈述语气。如是而.已

2.之

(1) 助词,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

(2)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之.

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4) 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人非生而知之.者

(5)代词,他。作师说以贻之.

(6)代词,这,这一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

3.其

(1) 代词,那些。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 代词,他。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 代词,他的。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其.皆出于此乎

(5) 副词,表反问语气。其.可怪也欤

4.于

(1) 介词,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 介词,向。而耻学于.师

(3) 介词,对于。于.其身也

(4) 介词,从。皆出于.此乎

(5) 介词,被。不拘于.时

5.乎

(1) 介词,相当于“于”,译为“在”。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 介词,相当于“于”,表比较,译为“比”。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 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其皆出于此乎.

(4) 语气助词,表感叹,译为“唉”、“呢”。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6.也

(1) 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 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 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其可怪也.欤

赤壁赋

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表转折。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

消长也

(2) 连词,表修饰。倚歌而.和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3) 连词,表承接。正襟危坐而.问客

(4) 连词,表并列。侣鱼虾而.友麋鹿

2.之

(1) 助词,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哀吾生之.须臾

(2)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凌万顷之.茫然

(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苟非吾之.所有/吾与子之.所共适

(4) 代词,它、它们。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耳得之.而为声/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3.于

(1) 介词,在。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徘徊于.斗牛之间/渔樵于.江渚之上/托遗响于.悲风/于.是饮

酒乐甚

(2) 介词,从。月出于.东山之上

(3) 介词,被。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乎

(1) 语气词,表示疑问。此非盂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而又何羡乎.

(2) 介词,在。相与枕藉乎.舟中

(3) 形容词词尾。郁乎.苍苍/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始得西山宴游记

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表修饰。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2) 连词,表承接。披草而.坐,倾壶而醉/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自远而.至

(3) 连词,表转折。而.未始知西山之怪/而.莫得其涯/而.不知其所穷/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4) 连词,表条件。穷山之高而.止

2.之

(1) 助词,的。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2) 代词,它。始指异之.(指西山)/ 故为之.文以志(指宴游西山这件事)

(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知日之.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3.为

(1) 介词,为了。故为.之文以志

(2) 动词,成为。自余为.僇人/不与培蝼为.类

六国论

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表因果。赂秦而.力亏/战败而.亡

(2) 连词,表修饰。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3) 连词,表转折。而.秦兵又至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燕虽小国而.后亡/惜其

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4) 连词,表并列。二败而.三胜

(5) 连词,表承接。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2.之

(1) 助词,的。破灭之.道也/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2)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较秦之.所得/诸侯之.所亡/秦国之.所大欲

(3) 定语后置的标志。苟以天下之.大

(4) 代词。子孙视之.不甚惜(指土地)/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代词,前一个代“秦”,后一个代“贿赂”)/

此言得之.(指上文说的道理)/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

..势(前一个代指“秦”;后一个助词,的) 3.以

(1) 介词,因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洎牧以.谗诛

(2) 介词,凭借。秦以.攻取之外/苟以.天下之大

(3) 连词,相当于“而”。以.有尺寸之地

(4) 介词,把。举以.予人

(5) 介词,用。以.地事秦/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4.为

(1) 动词。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成为)/ 为.国者(治理)

(2) 表被动。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5.其

(1) 代词,它。其.实亦百倍(指获得的土地)/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指赵国)/ 其.势弱于秦(指六国)

(2) 代词,他们的。能守其.土(指燕、赵二国)

6.则

(1) 连词,就。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2) 连词,那么。则.秦国之所大欲

7.与

(1) 动词。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亲交好附)

(2) 介词,跟,同,表比较的对象。与.战胜而得者

(3) 连词,和,同,表并列。六国与.秦皆诸侯

阿房宫赋

文言虚词

1.焉

(1)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盘盘焉.,囷囷焉.

(2) 句末语气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而

(1) 连词,表承接。骊山北构而.西折/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秦人不暇自哀,

而.后人哀之

(2) 连词,表转折。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后人哀之而.不

鉴之

3.其

(1) 代词。杳不知其.所之也(指宫车)/ 几世几年,摞掠其.人,倚叠如山(代六国)/ 一旦不能有,输来

其.间(代秦国)

(2) 代词,自己的,作定语。使六国各爱其.人

4.于

(1) 介词,到。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2) 介词,表比较。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5.之

(1) 动词,往,去。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2) 助词,的。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3) 代词。奈何取之.尽锱铢(代财物)/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代秦人)

指南录后序

文言虚词

1.而

(1)连词,表承接。归而.求国之策/死而.死矣

(2)连词,表转折。而.不在使者之目/而.幸生也何所为

2.以

(1)连词,表承接,相当于“当”。然而隐忍以.行

(2)连词,表目的,来。挟匕首以.备不测

(3)连词,因为。几以.捕系死

(4)介词,用。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5)介词,凭。以.资政殿学士行

(6)介词,凭借。将以.有为也

3.则

(1)连词,表承接,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2)连词,表转折,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五人墓碑记

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表承接。去今之墓而.葬焉死而.湮没不足道者/ 抶而.仆之/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2) 连词,表修饰。其疾病而.死/则噪而.相逐

2.以

(1) 连词,表目的。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亦以.明死生之大

(2) 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3) 连词,表修饰。于是乘其厉声以.呵

(4) 介词,表凭借。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5) 介词,用。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6) 介词,因为。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3.焉

(1) 兼词。激于义而死焉.(于之,在这件事上)

(2) 代词。去今之墓而葬焉.(代五义士)

(3) 语气词。吴之民方痛心焉.(无实义)

4.之

(1) 助词,的。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2)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

株治/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3)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4) 动词,去,往。佯狂不知所之.者

(5) 代词。人皆得以隶使之.(指代他们)/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指代石碑)

5.其

(1) 代词,作定语成分。以旌其.所为(指代五义士)/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代自己)

(2) 代词,作主语成分。敛赀财以送其.行(代周顺昌)

(3) 指示代词,那。发其.志士之悲哉/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6.于

(1) 介词,表被动。激于.义而死焉/不能容于.远近

(2) 介词,向。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3) 介词,在。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7.为

(1) 动词。以旌其所为.(做)/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作为)

(2) 判断动词,是。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3) 介词,替,给。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8.当

(1) 介词,在……时候。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然五人之当.刑也

(2) 动词。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掌管,主持)

烛之武退秦师

文言虚词

1.以

(1) 介词,把。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 介词,拿,用。敢以.烦执事

(3) 连词,因为。以.其无礼于晋

(4) 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越国以.鄙远

(5) 连词,表目的。焉用亡郑以.陪邻/阙秦以.利晋

2.而

(1) 连词,表承接。今急而.求子/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2) 连词,表修饰。夜,缒而.出

(3) 连词,表转折。朝济而.夕设版焉

3.之

(1)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夫晋,何厌之.有

(3) 助词,的。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敝之

(4) 代词。因人之力而敝之.(指代秦君)/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这件事)/ 将焉取之.(代土地) 4.焉

(1) 语气助词,表陈述。子亦有不利焉.

(2) 疑问代词。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哪里)

(3) 兼词,于之。朝济而夕设版焉.(在那里)

5.其

(1) 代词。以其.无利于晋(指代郑文公)/ 君知其.难也(这)/ 又欲肆其.西封(指代晋国)/ 失其.所与(指代

自己)

(2) 语气词,表商量语气,相当于“还是”。吾其.还也

6.且

(1) 连词,表并列,又。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 连词,表递进,况且。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谏太宗十思疏

文言虚词

1.以

(1) 连词,相当于“而”,表转折。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2) 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必竭诚以.待下

(3) 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戒奢以.俭/纵情以.傲物

(4) 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5) 连词,表目的,相当于“用来”。则思知足以.自戒/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6) 介词,把。则思三驱以.为度

(7) 介词,用。虽董之以.严刑

2.而

(1) 连词,表转折。源不深而.望流之远/不言而.化

(2) 连词,表因果。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3) 连词,表承接。择善而.从之

(4) 连词,表并列。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5) 连词,表目的。则思谦冲而.自牧

3.为

(1) 动词,作为。亏无为.之大道哉/则思三驱以为.度

(2) 动词,成为。则吴越为.一体

(3) 介词,表被动。为.天下笑

4.之

(1) 代词。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指代“天下”)

(2)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臣闻求木之.长者

(3)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人君当神器之.重/将崇极天之.峻

5.其

(1) 代词,作定语成分。必固其.根本(它的) /则智者尽其.谋(他们的)

(2) 指示代词。知其.不可(这些)/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那)

(3) 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其.可忽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

文言虚词

1.而

(1)连词,表并列。夫赵强而.燕弱

(2)连词,表修饰。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3)连词,表承接。毕礼而.归之

(4)连词,表转折。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2.之

(1)代词。我见相如,必辱之.(指代“相如”)/均之.二策(这)

(2)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即患秦兵之.来

(3)结构助词,的。为刎颈之.交

3.于

(1)介词,在。以勇气闻于.诸侯

(2)介词,给。归璧于.赵

(3)介词,与。故燕王欲结于.君

(4)介词,对。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5)介词,表被动。而君幸于.赵王

4.以

(1)连词,因为。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2)连词,来。宁许以.负秦曲

(3)介词,把。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4)介词,用,拿。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5)介词,凭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5.其

(1)代词,作定语。乃使其.从者衣褐(他的)/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他们的)/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蔺相如的)

(2)代词,那。其.势不俱生

6.为

(1)动词。拜为.上卿(做,当)/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成为)/而蔺相如如徒以口舌为.劳(立下)

(2)动词,是,表判断。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3)介词,替,给。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7.乃

(1)副词,竟。今君乃.亡赵走燕

(2)副词,就。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

(3)副词,才。臣乃.敢上璧

8.因

(1)介词,通过、经由。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

(2)副词,就,于是。相如因.持璧却立

(3)副词,由此,趁机。不如因.而厚遇之

9.与

(1)动词,与......比。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2)介词,跟,同。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

(3)连词,和。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10.且

(1)连词,即使,表假设。且.庸人尚羞之

(2)连词,表并列。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3)副词,况且。且.以一璧之故逆秦之欢,不可

鸿门宴

文言虚词

1.以

(1) 介词,把。具告以.事

(2) 介词,用。请以.剑舞

(3) 介词,凭。不然,籍何以.至此

(4) 连词,来。项王未有以.应

(5) 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樊哙侧其盾以.撞

2.为

(1) 动词。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结成)/ 军中无以为.乐(作为)/ 使子婴为.相(做)/ 窃为.大王不

取也(认为)

(2) 动词,表判断,相当于“是”。我为.鱼肉

(3) 介词,被。吾属今为.之虏矣

(4) 介词,替、给。君为.我呼入

(5) 介词,对,对于。为.之奈何

(6)) 句末语气词,常用在疑问句末。何辞为.

3.因

(1) 动词,趁机。不如因.善遇之

(2) 副词,于是,就。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4.且

(1) 副词,将。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且.为之奈何

(2) 连词,尚且。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5.之

(1) 代词。起,立而饮之.(指代“酒”)

(2) 动词,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3) 助词,的。今日之.事何如

(4)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6.于

(1) 介词,对。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2) 介词,对于。贪于.财货

(3) 介词,比。长于.臣

(4) 介词,在。得复见将军于.此

7.与

(1) 介词,同。未得与.项羽相见/欲呼张良与.俱去

(2) 连词,和。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3) 动词,送与。则与.斗卮酒/欲与.亚父

8.而

(1) 连词,表并列。劳苦而.功高如此

(2) 连词,表修饰。项王按剑而.跽

(3) 连词,表承接。拔剑切而.啗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9.然

(1) 助词,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沛公默然.

(2) 代词,这样。不然.,籍何以至此

(3) 连词,然而。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秋水

虚词

1.而

(1)连词,表并列。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2)连词,表修饰。东面而.视

2.以

(1)动词,认为。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3.之

(1)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泾流之.大

4.于

(1)介词,表被动。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5 焉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句中语气助词)

季氏将伐颛臾

1.而

(1) 连词,表转折。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

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2) 连词,表并列。固而.近于费/不患寡而.患不均/而.在萧墙之内也

2.之

(1) 助词,的。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吾恐季孙之.忧/而在萧墙之.内也

(2) 代词。夫子欲之.(它)/ 既来之.,则安之.(代远人)

3.且

(1) 连词,而且,并且。且.在邦域之中矣

(2) 连词,况且。且.尔言过矣

4.为

(1) 动词,成为。后世必为.子孙忧

(2) 语气词,表反问。何以伐为.

5.也

(1) 语气词,表判断。是社稷之臣也.

(2) 句中语气词。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3) 句末语气词。今由与求也.

6.以

(1) 介词,用。何以.伐为

(2) 连词,表目的,相当于“以便”。则修文德以.来之

7.于

(1) 介词,对。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2) 介词,从。虎兕出于.押

(3) 介词,在。龟玉毁于.椟中

寡人之于国也

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弃甲曳兵而.走

(2) 连词,表承接。或百步而.后止

(3) 连词,表转折。然而.不王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4) 连词,表并列。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2.其

(1)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里”。则移其.民于河东

(2) 代词,作定语成分移其.粟于河内(代河东的)/ 无失其.时(它们的)

3.之

(1)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寡人之.于国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 结构助词,的。察邻国之.政/王道之.始也

(3)衬音助词,无义。填然鼓之./树之.以桑

⑷代词,作宾语成分申之.以孝悌之义(指代百姓)/ 未之.有也(代前面所说的事)

4.焉

(1) 句末语气助词。尽心焉.耳矣

(2) 代词斯天下之民至焉.(指代“王”)

5.然

(1) 指示代词,这样。河东凶亦然./然.而不王者

(2)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填然.鼓之

6.于

(1) 介词,对于。寡人之于.国也

(2) 介词,表比较,比。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 介词,在。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黄花冈烈士事略》序

文言虚词

1.之

(1) 结构助词,的。以坚毅不挠之.精神/全国久蛰之.人心

(2)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

(4) 代词。吾党菁华付之.一炬(代“吾党菁华”)

2.以

(1) 介词,凭借。以.坚毅不挠之精神/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

(2) 介词,因为。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

(3) 介词,拿、用。倘国人皆以.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

(4) 介词,把。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5) 连词,因而。不半载而武昌之革命以.成

(6) 连词,来。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

3.且

(1) 连词,表让步,尚且。甚者且.姓名不可考

(2) 连词,表递进。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

4.为

(1) 介词,替。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

(2) 介词,为了。草木为.之含悲

(3) 介词,被。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

(4) 动词,写作。余为.斯序,既痛逝者

5.于

(1) 介词,比。尤倍重于.三十年前

(2) 介词,向。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

(3) 介词,在。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而徒感慨于.其遗事

滕王阁序

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表并列。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

(2) 连词,表转折。处涸辙而.相欢/怀帝阍而.不见

(3) 连词,表承接。爽籁发而.清风生

2.于

(1) 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在”。访风景于.崇阿

(2) 介词,引出动作的方位,可译为“在”。望长安于.日下

(3) 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穷睇眄于.中天/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秋声赋

二、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表修饰。悚然而.听之/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2) 连词,表承接。木遭之而.叶脱/物过盛而.当杀

(3) 连词,表并列。忽奔腾而.砰湃

2.者

(1) 代词,“有……者”为固定结构。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有……的东西”)

(2) 代词,“所以……者”为固定结构。其所以摧败零落者.( “……的原因”)

(3) 代词。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的面容)

3.之

(1)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盖夫秋之.为状也

(2) 助词,的。乃其一气之.余烈

(3) 代词。木遭之.而叶脱(代秋声)

4.其

(1)第三人称代词。其.触于物也(代“秋声”)/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代“它们”)

(2) 领属性定语。其.意萧条(,译为“它的”)

陈情表

二、文言虚词

1.以

(1) 连词,因为。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2) 连词,表目的。谨拜表以.闻

(3) 介词,用。臣具以.表闻/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4) 介词,凭借。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2.于

(1) 介词,比。急于.星火

(2) 介词,对,向。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3.之

(1) 助词,的。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2)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臣之.进退

项脊轩志

二、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表并列。而.庭阶寂寂()

(2) 连词,表修饰。墙往往而.是/客逾庖而.宴/呱呱而.泣

(3) 代词,你,你的。而.母立于兹

2.之

(1) 语助词,调整音节。顷之.,持一象笏至/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2) 助词,的。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3) 代词。他日汝当用之.(代象笏)

3.以

(1) 介词,用。娘以.指叩门扉/以.手阖门

(2) 介词,凭借,根据。能以.足音辨人

(3) 连词,表承接,可译为“来”。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报任安书

二、文言虚词

1.以

(1) 介词,因为。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2) 介词,用。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3) 连词,来。退论书策以.舒其愤

(4) 连词,以致。重为乡党所戮笑,以.污辱先人

(5)连词,因而。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

2.为

(1) 动词。为.十表,本纪十二(写成)/ 季布为.朱家钳奴(做了)/ 削木为.吏(当作)

(2) 介词,给,替。然此可为.智者道

(3) 介词,因为。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4) 介词,被。重为.乡党所笑

3.且

(1) 连词,况且。且.勇者不必死节

(2) 连词,再说。且.西伯,伯也

(3) 副词,暂且,姑且。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

4.于

(1) 介词,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2) 介词,在。幽于.圜墙之中

(3) 介词,被。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4) 介词,对。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无益于.俗

5.乃

(1) 副词,却,竟然。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2) 副词,才。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然后是非乃.定

(3) 动词,是。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6.然

(1) 代词,这样。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2) 连词,表示转折。然.此可为智者道

(3)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阙然.久不报

渔父

一、文言虚词

1.之

(1) 代词。渔父见而问之.(代屈原)

(2)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安能以身之.察察

(3) 助词,的。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2.于

(1) 介词,对。圣人不凝滞于.物

(2) 介词,在。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3) 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何故至于.斯

3.而

(1) 连词,表承接。渔父见而.问之

(2) 连词,表转折。而.能与世推移

(3) 连词,表修饰。渔父莞尔而.笑

逍遥游

二、文言虚词

1.之

(1) 助词,的。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

(2)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鹏之.徙于南冥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3) 代词,它。而莫之.夭阏者

(4) 代词,他。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指宋荣子)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指彭祖)

(5) 代词,这些。之.二虫又何知

(6) 动词,到,往。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而

(1) 连词,表修饰。怒而.飞/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决起而.飞

(2) 连词,表转折。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3) 连词,表并列。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4) 连词,表承接。而控于地而.已矣

3.则

(1) 连词,就。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 连词,或者。时则.不至

(3) 连词,那么。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4.然

(1)奚以知其然.也(代词,这样)

(2)虽然.,犹有未树也(代词,这样)、

(3)未数数然.也(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5.以

(1) 介词,把。以.五百岁为春

(2) 介词,用。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3) 介词,凭。奚以.知其然也

6.且

(1) 连词,而且。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2) 连词,还。彼且.恶乎待哉

(3) 副词,将要。且.适南冥也

7.于

(1) 介词,对于。彼其于.世/彼其于.世

(2) 介词,在。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8.其

(1) 用在选择问句中,是……还是……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 代词,它的。其.名为鹏

(3) 代词,它。其.负大舟也无力(指水)

兰亭集序

二、文言虚词

1.以

(1) 介词,把。引以.为流觞曲水

(2) 介词,因为。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3) 连词,用来。亦足以.畅叙幽情

2.于

(1) 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2) 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当其欣于.所遇

(3) 介词,对或在。暂得于.己

(4) 介词,到。终期于.尽

3.为

(1) 动词,作为,当作。引以为.流觞曲水

(2) 动词,成为。已为.陈迹

4.之

(1) 结构助词,的。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2)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仰观宇宙之.大

(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夫人之.相与/不知老之.将至

(4) 动词,到,往。及其所之.既倦

(5) 代词,它。感慨系之.矣/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5.所

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短语。或因寄所.托/当其欣于所.遇/及其所.之既倦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教材作文素材(完整版)

一、《烛之武退秦师》 ●素材开发 烛之武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他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并没有自暴自弃、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诗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击,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感叹号。 ●思维激活 这则材料可用于与“磨砺”、“逆境中奋起”、“人生储备”等有关命运的话题和材料作文中。运用时我们可以这样论述: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时代铸就英雄,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不论你经历了哪些挫折,不论你是否怀才不遇,只要是金子,你总会发光的。 ●想象画面型—— (提示:发挥想象,营造诗意优美的画面是夺人目光的有效妙招!) 夜缒而出 是夜,万籁俱寂,黯淡的月光中,烛之武凭借一条粗陋的绳索,艰难地顺墙而下,迈着蹒跚的脚步走向秦营。这是艰难而伟大的一步啊,一步迈出,就迈向了有去无回的危险,迈向了生死难料的险途,迈向了虎视眈眈的虎狼之窝。 满头的白发飘扬在深秋的寒风中。在这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国将不存,何以家为?于是他前行的蹒跚脚步更加镇定。今夜的月光啊,照耀着一个老人执著前行的身影,照耀着一颗慷慨赴难的爱国之心! ●心理描写型—— (提示:心理描写是最能直接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之一!) 深明大义 烛光依旧阑珊,而他的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他的生命就像这烛光,虽然现在明亮,可能在不经意的那一刻黯然熄灭。他的一生平淡如水,虽然平凡,但也算充实。可是自己总觉得应该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涂下生命的光彩一笔,来昭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 他还在踌躇,曾经自己那么恨他,怨他,他让自己失去了少年的雄心壮志,失去了中年的忠心诚意。而现在,在自己垂暮之时,他却说:郑国需要我…… 烛光摇曳不定,仿佛自己风雨飘摇中的祖国,又像自己摇摆不定的心事…… 烛光又是一阵摇晃,烛之武挺身而起,犹豫的神色代之以满脸的镇定,他迈步而出,毅然走向秦营! ●思辨议论型—— (提示:辩证地议论分析,条清理析,深刻有力!) 思考,换个角度 当烛之武坚定的脚步踏在通往秦营的道路上时,秦穆公已端坐在营帐之中,摆开了咄咄逼人的架势。 假如烛之武开口便是“郑国怎么怎么重要”,“郑人如何如何勇敢,不畏强敌”,那么遗留下的将是他殷红的鲜血和郑国在诸侯版图上的消失。但是,烛之武没有那样,他换了一个角度。他大度地站到了秦国的立场上,处处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不仅使自己化险为夷,更是在黑云压城的危急关头力挽狂澜,使郑国在战争的风暴之中得以保全。烛之武用勇敢的行动向我们再一次表明:换一个角度思考,你将得到一片崭新的天地。 二、《荆轲刺秦王》 ●素材开发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水送别,荆轲刺秦,慷慨悲歌,大义凛然,千百年来激励了多少志士仁人赴汤蹈火,义无反顾。 ●思维激活 当荆轲义无反顾踏上刺秦之路,耳边响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时,是何等的壮烈。渴望壮烈可以说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此材料适用于“壮烈”“诚信”“责任”等话题作文 ●思辨议论型——不朽的壮烈 壮烈,不因生命的短暂而改变;壮烈也不因地位的卑下而贬值。壮烈就是壮烈,壮烈的人生谁都有权拥有。人生一世犹如草木一秋,理应为这个世界留下些绿色。卓尔不群的泰山睥睨群峰,让人赞叹唏嘘;汪洋恣肆的长江啸傲百川,让人扼腕击节;屈大夫不随流俗而沉汨罗,让人一酹江月;司马迁忍大辱而著《史记》,让人高山仰止;当谭嗣同引颈就戮菜市口,高吟“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时,又是何等的壮烈!生命之花,只要开得灿烂,开得辉煌,花期长短又何足道哉! ●记叙抒情型——当他逝去的时候 风萧萧兮易水寒,荆轲立于山头茫然凝视远方。马啾啾兮燕山苍,众人表情肃然,音乐的旋律戛然而止,高渐离悲壮的击筑声从此打住,众人起立敬送。太子丹为他饯行,奉觞端酒,深深一拜,然后高举过顶,眼中满含着热泪,声音哽咽着说:“先生,燕国全靠你了……”荆轲接酒一饮而尽,上马扬鞭而去。 秦国雄师挥戈东向,他们一举扫灭了韩国、魏国、赵国,一时间,秦国的兵锋直指弱小的燕国。燕国地处塞北,兵弱民穷,难于抵御秦国的虎狼之师,一战之后,燕王率师仓皇而逃。太子丹一腔热血发誓救国,他携重金求到自己门下,一掷千金,赠良田,赐美姬,声泪俱下,痛陈亡国之祸迫在眉睫。 自那个时刻起,自己为了报答太子的知遇之恩,救黎民于水火,闭门谢客,下决心苦练剑法。无论严寒,无论酷署,每日闻鸡起舞,练至深夜。虽说技艺大进,但身赴险地,强弱悬殊,吉凶难料!但为了燕国的百姓免于兵戈之祸,我必须一搏,但愿天佑燕国! 想到这里,荆轲微马前行,急忙赶路。 三、《鸿门宴》 ●素材开发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却败在了“无赖”刘三的手下,鸿门宴不能不说是一个转折点。鸿门宴上项羽不听亚父之言,不从亚父之计,刚愎自用,意气用事,放虎归山,导致楚的大好局势葬送;而刘邦却能听从张良的计策,尊重项伯的安排,甚至还采纳樊哙的建议,依靠众人的力量成功脱身,这是他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思辨议论型—— (提示:辩证地议论分析,条清理析,深刻有力!) 谈意气 在棋盘上拼杀,楚河汉界分明,我会自然地想起楚王项羽与汉王刘邦。鸿门宴上的仁慈,乌江岸边的自刎,让更多的人倒向项羽;鸿门宴上的刘邦,似乎只是个小人,很少有人听一听“大风起兮云飞扬” 的高唱便会热血沸腾。可历史证明了刘邦比项羽更能成就一番大业。是他的大汉王朝,让张骞扶着驼铃 1

高中语文(苏教版)教材(必修一)汇总

高中语文(苏教版)教材分析(必修一) 我省我市从今年秋季开始,高中进入新课程改革,高一语文使用的是苏教版的教材。对于这套新教材,不少教师还较陌生。如何使用好这套教材,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又能切实保证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一大课题。本人学习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照人教版语文教材,对苏教版教材进行了分析,就如何从宏观整体和微观具体认识、分析、使用好这套教材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明确《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并以此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贯穿落实在每一个教学环节。 三大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五方面目标: 积累·整合----知识、能力的积累与融会贯通,是学好语文的基础。 “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会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感受·鉴赏------建立在知识基础上整合而形成的语文基本能力。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思考·领悟----感受鉴赏基础上的深层次提升、吸收和内化(人文与知识)。 “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的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应用·拓展------实现在实际生活中的语文应用目的。 “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语文学习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方面有所发展。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发现·创新----更高层次上的目标(学习语文的终极目标)。 “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

最新苏教版18个文言虚词整理及练习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练习集锦文言虚词练习(一) 而:A连词,表并列;B连词,表递进;C连词,表承接;D连词,表转折;E连词,表假设;F连词,表因果;G连词,表修饰;H代词,你,你的;I复音虚词“而已”,相当于“罢了”;J时间副词词尾,助词。 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2.人非生而知之者() 3.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4.抱明月而长终() 5.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6.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7.赂秦而力亏() 8.穷山之高而止() 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1.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12.激于义而死焉者也()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4.去今之墓而葬焉() 15.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16.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17.潦水尽而寒潭清() 18.酌贪泉而觉爽() 19.忽然奔腾而澎湃() 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21.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22.而母立于兹() 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24.既而儿醒,大啼()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③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 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 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 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 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选项见上)。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而()思也。三思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而()。 文言虚词练习(二) 何:A疑问代词,作谓语,“为什么”“什么原因”;B疑问代词,作宾语,“哪里”“什么”;C疑代,作定语,“什么”“哪”;D副词,句首或动词前,“为什么”“怎么”;E副词,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怎么”“多么”;F复音虚词“何如”,表疑问或反诘语气;G复音虚词“何以”即“以何”。 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大王来何操?() 4.其间旦暮闻何物?() 5.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 6.徐公何能及君也?() 7.开国何茫然!() 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9.是何故也?() 10.今日之事何如?() 11.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12.何以伐为?() 13.童子何知。() 14.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 1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 例句: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苏教版小学文言文

二年级(上册) 名言: 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莎士比亚 存心要干凶恶残酷的坏事情,那是很容易找到借口的。——伊索 三年级(上册) 名言: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古今贤文: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若使年华虚度过,到老空留后悔心。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坚持不懈,久炼成钢。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古今贤文·劝学篇(上)》身怕不动,及怕不用。手越用越巧,脑越用越灵。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心二意,一事无成。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熟能生巧,业精于勤。 ——《古今贤文·劝学篇(下)》 三年级(下册) 古今贤文: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树木成阴,空气清新。绿了大地,润了人心。 功在当代,造福子孙。山上树木光,山下走泥浆。 治山治水不栽树,有土有水保不住。 植树造林镇风沙,遍地皆是好庄稼。 ——《古今贤文·环保篇》 四年级(上册) 名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高尔基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和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 ——鲁迅人无信不立 言必行,行必果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火心要空,人心要实 黄金失去可再得,名誉失去难挽回 ——摘自《论语》 四年级(下册)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摘自《三字经》古今贤文: 人心齐,泰山移。独脚难行,孤掌难鸣。水涨船高,柴多火旺。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一块砖头砌不成墙,一根木头盖不成房。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根竹竿容易弯,三根麻绳难扯断。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古今贤文·合作篇(上)》

高中语文部编版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学习培训心得体会 作为铸魂工程最重要的一环,高中语文教材在新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此次学习,通过专家的讲座和课型的接受,让我受益匪浅。 一、注重价值引领 语文学科,作为文学、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在价值引领方面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也散发着本学科固有的魅力。语文学科,是一门有张力的学科,保罗万象,跨越古今中外,所以,在新教材中,我们更加要侧重对学生的价值引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1.引领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他们所处的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对于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是作为当下青少年学习的主要任务。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是一名领航员,是一名火炬手,是带领学生走出信息困扰,走出迷茫的掌门人。 作为历史发展的一环,我们每一代人所肩负的使命是不同的,也不可能相同。但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我们创造的幸福生活,稳定的社会环境,他们的付出,他们的精神,也将永远的载入史册,也必将为我们后代人所传承和发展。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所塑造的“同学少年”这一形象,正是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生活属性。“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上。”是我对这一代青少年的希望。我会在新学年之处,分享“同学少年”应有的雄浑气概,让我们的学生,在风华正茂之年代,用于拨开云雾,在历史的长河中,辩证的看待的问题,对于时下的新闻热点,能够写出自己激浊扬清的文字。传承历史使命,塑造中华英魂,开创时代未来。 2.引领学生的爱国情怀 爱祖国,不仅热爱祖国的大好山河,爱祖国五千年的央央文化,更热爱祖国人民的信仰。这也让我联想到了必须上册教材中的两篇古文。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把教材为契机,让学生充分理解知识外,更能深入到中华的文化之中,感受祖国的魅力。 《登泰山记》为我们简要的记述了泰山日出的雄伟壮阔,同时也在传递着祖国山河的波澜壮丽。通过群文教学、比较阅读,我们可以将《登泰山记》与初中所学的《小石潭记》、《岳阳楼记》及我们接下来要讲的《滕王阁序》等文章进行集中的比较阅读,不仅领略祖国的山川异域,更能够被在中华大地上所建造的人文景观所吸引。透过文化现象,体味背后的文化内涵,是中国文人的对祖国的热爱,是文人骚客对文化的执著。通过学习,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的情怀,深化学生对祖国的认识与理解,对国家的热爱与真诚。 二、加强对教材的研究 教材作为文化的载体,是精神的引领,是情怀的引领,是对一代人影响的直接因素,用好教材,深刻理解教材,也成为我们青年教师的真正的备课内容,只有不断的研究教材,拓展教材,才能够让自己对教材理解的更深刻,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更灵活的驾驭教材。 1.认真对待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各位老师集思广益的表现形式,是一个人通过自己的经历与学力,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是每个人所呈现的最具个人特色的本质内容。通过集体备课,我们可以向各位老师广泛学习,取长补短,丰富自己的阅历,增加自己对知识和文化内涵的体会,便于自己在今后的备课与授课、学习与工作中的成长。总之,集体备课,是很有效的学习方式,也是一个学校的治学特色。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目录整理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目录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16本) 选修五个系列 一.诗歌与散文 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3.《外国诗歌散文欣赏》二.小说与戏剧 4.《中国小说欣赏》 5.《外国小说欣赏》 6.《中外戏剧名作欣赏》 7.《影视名作欣赏》 三.新闻与传记 8.《新闻阅读与实践》 9.《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四.语言文字应用 10.《语言文字应用》 11.《演讲与辩论》 12.《文章写作与修改》 五.文化论著研读 13.《先秦诸子选读》14.《中国文化经典研读》15.《外国文化著作选读》(暂缺) 16.《中国民俗文化》 选修1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诗歌之部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长恨歌》/白居易 自主赏析 《湘夫人》/屈原《拟行路难(其四)》/鲍照《蜀相》/杜甫《书愤》/陆游推荐作品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 《越中览古》/李白《一剪梅》/李清照《今别离(其一)》/黄遵宪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春花江月夜》/张若虚 自主赏析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登岳阳楼》/杜甫 《菩萨蛮(其二)》//韦庄 推荐作品 《积雨辋川庄作》/王维《游夜书怀》/杜甫《新城道中(其一)》/苏轼 《扬州慢》/姜夔《长相思》/纳兰性德 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将进酒》/李白 自主赏析 《阁夜》/杜甫《李凭箜篌引》/李贺《虞美人》/李煜《苏幕遮》/周邦彦推荐作品 《国殤》/屈原《燕歌行》/高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四州》/柳宗元 《菩萨蛮》/温庭筠《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睢景臣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学常识整理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学常识整理 【打※的为自读课文】 必修一文学常识整理 课文体裁时代、作者等重要情况介绍 《沁园春长沙》词毛泽东写于1925年的一首豪放词,抒写了中国早期共产主义战士以天下为为任、激流勇进的战斗风貌、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沁园春长沙》在内容上是现代诗,形式上是旧体诗。 《相信未来》新诗 食指,原名郭路生,中国当代著名诗人,被称为新诗潮诗歌第一人。代表诗 作:《相信未来》《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让我们一起奔腾 吧》新诗 江河,原名于友泽,中国当代著名诗人,他与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梁小斌等人构成了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最引人注目的朦胧诗群,代表诗作:《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星星变奏曲》等。 《十八岁和其他》散文 杨子,原名杨选堂,当代台湾作家,代表作:小说《浸洒的花朵》,散文《感 情的花季》 《我的四季》散文 张洁,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短篇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长篇 小说《沉重的翅膀》。 ※《我的五样》散文 毕淑敏,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中篇小说《昆仑殇》、长篇小说《红 处方》《血玲珑》 《劝学》散文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时期儒家学派最后一个代表人物,今存 《荀子》二十卷,为荀子及其门人所著。 《师说》散文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另一人是柳宗元),世称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列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另有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著有《昌黎先生集》。另有代表作:《捕蛇者说》《马说》《原道》《进学解》《送孟东野序》《柳子厚墓志铭》等。“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获得教养的途径》散文 赫尔曼·黑塞,瑞士籍德国人,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长篇小 说《彼得·卡门青》《荒原狼》。

苏教版高三文言文虚词分类总结

【18个虚词口诀】 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 谐音: 语嫣何其弱,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 【奇思妙想】 这个口诀目的是帮助同学们记住18个常见虚词,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头号美女王语嫣,何其弱不禁风,为什么身体会这么弱呢?解释一下,因为——所以——则——而且—— 这怎么叫解释呢?简直就是(乃)之乎者也一样的废话连篇。 于 【速记口诀】 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谐音:自从鱿鱼和对鱼,再给向导杯和笔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我们去海南旅游,自从向导带我们买了便宜鱿鱼和对鱼(在内地百元一斤,在海南却只要五角钱一斤),我们非常开心,不仅感谢的话说了一箩筐,回来后我们再给向导送了一个杯子和一支笔。大热天她帮我们讨价还价,一口水都没来得及喝,所以送个杯子给她喝水。送笔的原因,是我们这群人竟然没人会写表扬信,只好让她以我们的名义写一份表扬信,带回旅游公司。 【释义举例】 “于”主要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译为“自”“从”“由于”“对于”“在”“给”“向”“到”“被”“比”等。例如: 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自、从) 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进学解》)(由于)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对、对于) ④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在) ⑤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给) 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到) 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被) ⑨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比) 与 【速记口诀】 动与给参与结交亲,同跟和连介叹测疑。谐音:冻鱼给单于结交亲,同根荷莲借探测仪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西汉初年,汉王朝和匈奴打仗,总是打败仗。为了搞好两国关系,减少军事对抗,汉王朝采用了和亲政策,也就是把公主嫁给单于。当时的嫁妆很有意思,两样东西:冰冻带鱼和同根莲藕。吃冰冻带鱼前,要先解冻,这就寓意两国关系的解冻。莲藕同根,表示永结连理的意思。据科学家借助探测仪测得,最古老的莲距今已有5000多年了,估计那时人们结婚不送戒指,送莲子。 【释义举例】 “与”字动词、连词、介词、语气助词四种词性。 1、用作动词,译为译为“给与”“参与”“结交”“亲附”例如: ①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给与) ②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参与)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结交,亲附) 2、用作连词,“同”“和”“跟”。 ①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和,跟,同) 3、用作介词,“同”“和”“跟”;“给”“替”;“和……比较”;例如:

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文言虚词整理

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虚词整理 劝学 文言虚词 1.而 ⑴连词,表修饰。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 ⑵连词,表转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 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⑶连词,表并列。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 ⑷连诃,表承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⑸连词,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于 (1) 介词,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 介词,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 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善假于.物也 3.之 ⑴代词。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⑶助词,的。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⑷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不如须臾之.所学 4.焉 ⑴兼词,于之,从这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⑵句末语气助词,了。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师说 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表并列。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小学而.大遗 (2) 连词,表转折。惑而.不从师 (3) 连词,表承接。吾从而.师之/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而.教之 (4) 连词,表修饰。则群聚而.笑之 (5) 表陈述语气。如是而.已 2.之 (1) 助词,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 (2)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之. 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4) 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人非生而知之.者 (5)代词,他。作师说以贻之. (6)代词,这,这一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 3.其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文目录大全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文目录大全 七年级上册(2005年6月第5版) 第一单元(亲近文学) 1、为你打开一扇门(赵丽宏) 2、繁星(巴金) 3、冰心诗四首(母亲、纸船、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 4、“诺曼底”号遇难记(雨果) 5、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韩非子》)刻舟求剑(《吕氏春秋》) 诵读欣赏古代诗词三首 次北固山下(王湾)赤壁(杜牧)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苏轼) 泰戈尔诗三首(金色花、告别、榕树) 写作有感而发 语文实践活动我爱文学 第二单元(金色年华) 6、往事依依(于漪) 7、幼时记趣(沈复) 8、十三岁的际遇(田晓菲) 9、伟人细胞(秦文君) 诵读欣赏现代诗二首少年歌(朱湘)生活是多么广阔(何其芳) 写作说真话,抒真情 口语交际与人交流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 名着推荐与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 第三单元(民俗风情) 10、社戏(鲁迅) 11、端午日(沈从文) 12、本命年的回想(刘绍棠) 1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十五夜望月(王建)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我的思念是圆的(艾青) 诵读欣赏对联六副 写作从生活中找“米” 语文实践活动走进图书馆 第四单元(多彩四季) 14、春(朱自清) 15、三峡(郦道元) 16、济南的冬天(老舍) 17、夏(梁衡) 诵读欣赏古代诗词三首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辛弃疾) 秋词(刘禹锡 文笔精华(一) 写作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 口语交际说话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 第五单元(关注科学) 18、斜塔上的实验(亨利?托马斯达纳?李?托马斯) 19、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罗迦?费?因格) 20、宇宙里有些什么(郑文光) 21、《梦溪笔谈》二则(沈括)以虫治虫梵天寺木塔 诵读欣赏《论语》八则 写作简单地说明小制作 修改文章专题训练——词语的修改 语文实践活动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 专题:狼 第六单元(奇思妙想) 22、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23、七颗钻石(列夫?托尔斯泰) 24、蔚蓝的王国(屠格涅夫) 25、皇帝的新装(安徒生)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 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写作想像 口语交际婉转拒绝 附录一应用文示例(条据通知日常书信)附录二名家书法鉴赏(王羲之、颜真卿) 附录三字词表 七年级下册(2005年12月第5版) 第一单元(人物风采) 1、童年的朋友(高尔基) 2、一面(阿累) 3、我的老师(魏巍) 4、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余玮) 5、赵普(《宋史》)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登岳阳楼(杜甫) 周总理,你在哪里(柯岩) 写作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 口语交际做一回小记者 第二单元(童年趣事)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7、月迹(贾平凹) 8、三颗枸杞豆(程海) 9、我们家的男子汉(王安忆) 10、柳叶儿(宋学孟) 诵读欣赏两小儿辩日(《列子》) 黄纱巾(薛涛) 写作记事写人线索清楚 口语交际劝告

新版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的目录。

必修一阅读鉴赏第一单元1.*沁园春?长沙……………………………………毛泽东3 2.诗两首雨巷…………………………………………戴望舒6 再别康桥………………………………………徐志摩8 3.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10 第二单元4.烛之武退秦师………………………………….《左传》16 5.荆轲刺秦王………………………………….《战国策》18 6.*鸿门宴……………………………………..司马迁22 第三单元7.记念刘和珍君……………………………………鲁迅27 8.小狗包弟……………………………………….巴金32 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36 第四单元10.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周婷杨兴39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罗森塔尔41 11.包身工………………………………………..夏衍44 12.*飞向太空的航程……………………….贾永曹智白瑞雪52 必修二阅读鉴赏第一单元1.荷塘月色…………………………………..朱自清2.故都的秋…………………………………..郁达夫3.*囚绿记…………………………………..陆蠡第二单元4.《诗经》两首氓采薇5.离骚………………………………………屈原6.*《孔雀东南飞》(并序) 7.*诗三首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短歌行……………………………………曹操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第三单元8.兰亭集序……………………………………王羲之9.赤壁赋……………………………………..苏轼10.*游褒禅山记………………………………王安石第四单元1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蔡元培12.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1 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第三册阅读鉴赏第一单元1.林黛玉进贾府………………………………….曹雪芹2.祝福………………………………………..鲁迅3. *老人与海…………………………………….海明威第二单元4.蜀道难……………………………………….李白5.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 咏怀古迹(其三) 登高6.琵琶行(并序)………………………………..白居易7.*李商隐诗两首锦瑟马嵬(其二) 第三单元8.寡人之于国也…………………………………《孟子》9.劝学……………………………………….《荀子》10.*过秦论…………………………………….贾谊11.*师说………………………………………韩愈第四单元12.动物游戏之谜………………………………..周立明13.宇宙的边疆………………………………….卡尔?萨根14.*凤蝶外传……………………………………董纯才15.*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加来道雄第四册阅读鉴赏第一单元1.窦娥冤………………………………………..关汉卿2.雷雨………………………………………….曹禹3.*哈姆莱特……………………………………莎士比亚第二单元4.柳永词两首望海潮(东南形胜) 雨霖铃(寒蝉凄切) 5.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6.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7.*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声声慢(寻寻觅觅) 第三单元8.拿来主义……………………………………….鲁迅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弗罗姆10.*短文三篇热爱生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目录必修+选修

◆必修一 向青春举杯 ⊙吟诵青春 沁园春?长沙 相信未来 六月,我们看海去 让我们一起奔腾吧 ⊙体悟人生 十八岁和其他 我的四季 ⊙设计未来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我的五样 ⊙光阴的故事 雨巷 断章 错误 获得教养的途径⊙求学之道 劝学 师说 ⊙经典的力量 获得教养的途径月是故乡明 ⊙漂泊的旅人 想北平 我心归去 肖邦故园 乡土情结 ⊙乡关何处 前方 今生今世的证据像山那样思考 ⊙谛听天籁 西地平线上 ⊙感悟自然 ⊙湖山沉思 ⊙大地的眼睛 江南的冬景 神的一滴 像山那样思考⊙与造物者游 赤壁赋 始得西山宴游记 学习的乐趣 青春颂 韵 献给成长 寻找精神家园 母语的精神 何以为家 永远的记忆 故乡诗情 俯仰天地间 与自然晤谈 中国古代历史小 说的高峰 打不败的失败者 ◆必修二 珍爱生命 ⊙强者之歌 假如给我三天光 明 ⊙精神支点 ⊙生命的礼 赞… 呱……呱…… ⊙向死而生 我与地坛 鸟啼 ⊙陨落与升华 最后的常春藤叶 说书人 和平的祈祷 ⊙遭遇战争 一个人的遭遇 (节选) 流浪人,你若到 斯巴…… ⊙永恒的瞬间 落日 图片两组 ⊙黑暗中的心迹 安妮日记(节选) ⊙历史画外音 历史的回声 ⊙后人之鉴 阿房宫赋 六国论 ⊙千古江山 念奴娇?赤壁怀 古 永遇乐?京口北 固亭怀古 ⊙永志不忘 落日 消息二则 慢慢走,欣赏啊 ⊙一花一世界 荷塘月色 听听那冷雨 金岳霖先生 亡人逸事 ⊙永远新的旧故 事 林黛玉进贾府 祝福 边城 ⊙总借俊眼传出 来 教室就是出错的 地方 热爱生命 战争风云 和平,人民在期 待 兴亡的评说 意蕴隽永 心灵的远游 半瓣花上说人情 奇崛隽秀总相宜 谁解其中味 远去的风景与爱 情 ◆必修三 祖国土 ⊙江山多娇 祖国山川颂 长江三峡 ⊙颂歌的变奏 发现 北方 祖国呵,我亲爱 的祖国 祖国土 语言,存在的家 园 ⊙汉字的王国 语言的演变 汉字王国中的 “人” ⊙如琢如磨 咬文嚼字 简笔与繁笔 号角,为你长鸣 ⊙殉道者之歌 离骚(节选) 致西伯利亚的囚 徒 啊,船长,我的 船长哟! ⊙烈士的抉择 指南录后序 五人墓碑记 ⊙底层的光芒 品质 老王 文明的对话 ⊙审视传统 传统文化与文化 传统 ⊙认识和沟通 中国与西方的文 化资源 ⊙拿来与接纳 ⊙碰撞与沟通 拿来主义 东方和西方的科 学 ⊙认知与交融 美美与共 麦当劳中的中国 文化表达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文言虚词 于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文言虚词于 必修一 (一)劝学(荀子)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二)师说(韩愈)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其皆出于.此乎?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拘于.时,学于.余。 (三)赤壁赋(苏轼) 游于.赤壁之下。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四)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必修二 (五)六国论(苏洵)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齐人勿附于.秦, 以趋于.亡 其势弱于.秦, (六)阿房宫赋(杜牧)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 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必修三 (七)指南录后序(文天祥) 缙绅、大夫、土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将请罪于.君,君不许; 请罪于.母,母不许。 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 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 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作, 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 (八)五人墓碑记(张溥)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不能容于.远近, 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 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以老于.户牖之下,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九)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苏教版备考2020年中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专题20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II )卷

苏教版备考2020年中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专题20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 和用法(II )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5题;共10分) 1. (2分)选出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B . 孔子云:“何陋之有”? C . 虎因喜,计之曰 D . 稍出近之 2. (2分)下面诗句中划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何当共剪西窗烛当窗理云鬓 B . 君问归期未有期随君直到夜郎西 C . 自将磨洗认前朝出郭相扶将 D . 我寄愁心与明月东风不与周郎便 3. (2分)下列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屋舍俨然 B .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 . 是亦不可以已乎然胡不已乎 D . 万钟于我何加焉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4. (2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括号里的关键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年轻人总要靠梦想来滋养,鲁迅也是如此。他立志学医,在日本仙台却受到极大的精神刺激,然而鲁迅先生()没有丢弃梦想,()做出了更艰难的选择——弃医从文,(),他很快就尝到了失败的滋味,不止是失败,()是比失败更让人难熬的寂寞。尽管如此,鲁迅先生仍执着的追寻下去,终于成为了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 A . 不仅反而于是又 B . 非但反而可是而且 C . 因为所以因而又 D . 虽然但是因而而且 5. (2分)与“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一句中“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B .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C . 至于负者歌于途 D . 青,取之于蓝。 二、填空题 (共5题;共25分) 6. (4分)“者”可结合文意灵活地翻译,写出下面句子中“者”的意思或用法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________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________虽欲言,无可进者________ 7. (5分)解释下列“之”的不同含义。 ①宋之丁氏________ ②有闻而传之者________ ③国人道之________ ④闻之于宋君________ ⑤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________ ⑥得一人之使________ 8. (4分)辨析面的多义词,分别作解释。 而:①家无井而出溉汲________ ②有闻而传之者________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电子课本x

必修一 1《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2、《荆轲刺秦王》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 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 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 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 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 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 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童志斌八苏教版教材文言文教学

苏教版文言文教学如何实施? 思考与探究的主要依据: 1.苏教版《语文》必修教材(1-4册)及配套的《教学参考书》; 苏教版《高中语文培训手册》。 2.浙江省教育厅《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3.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XX年5月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XX年4月版)。 4.20XX年及最近年份的语文《高考考试大纲》; 20XX年及最近年份各省市的高考语文试题。 苏教版必修教材文言文基本情况: 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共有文言课文24篇,分见于必修五本教材的10个专题当中。 必修一: 专题二:《劝学》《师说》专题四:《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 必修二: 专题三:《六国论》《阿房宫赋》 必修三: 专题二:《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专题四:《烛之武退秦师》《谏太宗十思疏》《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秋水》《非攻》 必修四: 专题一:《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专题三:《滕王阁序》《秋声赋》

必修五: 专题二:《陈情表》《项脊轩志》专题三:《报任安书》《渔父》专题四:《逍遥游》《兰亭集序》 其中唯一的文言文专题为“寻觅文言津梁”,共有6篇文言课文,见于必修三的第四个专题。 必修一的四篇文言课文,分别见于专题二“获得教养的途径”之“求学之道”板块(《劝学》《师说》),专题四“像山那样思考”之“感悟自然”板块(《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必修二的两篇文言文,见于专题三“历史的回声”之“后人之鉴”板块(《六国论》《阿房宫赋》)。 因教材采用人文主题作为专题编排依据,故整套教材中,基本上采用文白混编的形式。较之于以往人教版教材而言,文白相混的特点更为突出。因为,人教版教材采用的是文体编排的形式,文言课文以单元为单位进行集中编排,并配以相应的文言单元知识短文。——这样,在面对教材时,师生们对于文言文的“文言”特征还是颇为看重的。而苏教版教材当中,文言课文是与现代语体文课文混合编排,文言文与现代文混合组成一个“专题”(大体相当于以前的一个“单元”)。——这样,师生面对文言文时,势必更多的是着眼于文言文本与其他(现代文)文本之间在人文主题上的共性。 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是否也可以(会?)像我们现在一样,对散见于不同的“专题”当中,与其他现代文同属于一个人文主题的“文言文”教学问题作专门的思考,也还是个未知数。 事实上,苏教版教材的使用过程当中,已经使用了两年一个完整轮回(必修一至必修五)的江苏教师,与刚刚使用了一年(必修一至必修四)的浙江教师,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不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