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笔记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笔记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笔记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笔记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材料

第一章发展理论

第一节身体、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

1.青少年身体上的变化:(P5)

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类:一是体型外貌的变化;二是脏器机能的健全;三是性的成熟。此外与心理发展最密切的是:脑与神经系统的成熟变化。

2.脑与神经系统的变化:(P10) 神经元的修剪原则——“用进废退”。

3.大脑各部分的发育完善:(P12)

①顶叶位于脑的最上部,它是最先完成髓鞘化和修剪的脑区。1

②枕叶位于脑的后部,主管视觉。

③颞叶位于额叶的下方,耳朵的正上方,16岁之前颞叶还处于生长阶段,16岁后才开始修剪和髓鞘化。

颞叶主要负责加工听觉刺激和语言信息。

④额叶位于脑的前部,是大脑皮层最大的区域,它最迟发育完善,功能也最复杂,和学习的关系最为密

切。

⑤小脑位于脑的后下部,它负责人的运动协调,与平衡、调节身体姿势有关。

⑥杏仁核,和我们的“本能”有关,决定的是较低级的反应。

第二节心理发展的实质

1、发展的定义:(P14)指个体从受精卵到死亡整个过程中的系统的连续性和有续的,模式化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心理发展的含义: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随着年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以改进,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大致体现为:

①反应活动从混浊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化;

②反应活动从不随意、被动向随意、主动演变;

③从认识客体的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演变;

④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

注意:如果出成简答题,问“心理发展的含义是什么?”必须首先回答发展的定义。

2、心理发展的实质:(P15)

1)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发论观点: 内发论观点认为心理发展完全是由个体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

必须要牢记的几个人物以及其著名言论: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认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内发论观点以霍尔、彪勒为代表。以弗罗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派。

2)个体心理发展的外铄论观点: 外铄论观点认为心理发展完全取决于个体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

必须牢记的人物及其言论:行为主义学派的华生说过:“给我一打健康和完善的婴儿,并在我自己设置的特定环境中教育他们……”华生主张“教育万能论”。斯金纳继承了华生的环境决定论观点。

3)个体心理发展的建构观点和社会文化历史观点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

3、心理发展的特点:(P20)

①连续性和阶段性(斜坡与楼梯的关系,是质的飞跃阶段);

1下划线部分为上课强调重点,下同

②方向性和可塑性(不可逆性);

③常态发展和个别差异(不平衡性);

④发展的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起到最大作用的时期);

⑤历史和文化背景。

4、生命的毕生发展观(P24)

主要观点:

①个体发展是整个生命发展的过程,因此,一生发展中任何阶段的经验对发展均有重要的意义,没有哪一个

年龄阶段对于发展的本质来说特别重要;

②个体的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各个方面,甚至同一方面的不同成分和特性,其发展

的进程与速率是不相同的;

③个体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年龄阶段的影响、历史阶段的影响、非规范事件的影响)。

5、带有补偿的选择性最优化模型:(P27)

总体上来说发展是选择、最优化、补偿这三者的协调。

第三节心理发展的理论

1.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理论(P29)

佛洛伊德认为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分为本我(潜意识)、自我(意识)、超我(前意识)。

他为心理发展创建了独特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理论。根据快感区域的不同将人的发展分为:口唇期(0-18个月)、肛门期(18个月-3岁)、性器期(3-7岁)和生殖期(12-20岁)。

2.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P30)

埃里克森不主张把一切活动和人格发展的动力都归结为“性”的方面,而强调社会文化背景的作用

他提出的人生八个发展阶段:信任对怀疑(0-1岁)、自主对羞怯(1-3岁)、主动感对内疚感(3-6岁)、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亲密感对孤独感(18-25岁)、精力充沛感对颓废感(25-50岁)、完美感对沮丧感(50岁之后)。

注意:这部分重点掌握一共几个阶段以及名称,每个阶段的特点次掌握。

3.行为主义学派的心理发展观(P33)

华生(行为主义创始人)的心理发展观:决定人发展的只能是环境和教育。

斯金纳(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的心理发展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

班杜拉的心理发展理论: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学习。

4.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P37)

维果茨基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

他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另一种则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

“最近发展区”的思想:

①含义:儿童的认知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独立解决问题时所具备的现有发展水平,二是在成人的帮助下或

在与能力更高同伴的合作下实现问题解决时所表现出的可能发展水平,二者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教和学的相互作用刺激了发展,社会和教育对发展起主导作用。最近发展区解释了认知发展如何与学习相结合的问题,也解释了儿童在成人指导和协助

下常常有更高水平的表现这一事实。当成年人对儿童的有关行为进行指导时,就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工作平台”,使儿童逐渐具有顺利解决问题所需的能力和策略。

5.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P38)

同化与顺应

他把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儿童在此阶段掌握了关于空间、时间和因果关系的规则,还形成了客体永恒性概念。

②前运算思维阶段(2岁-7岁),此阶段儿童思维表现出自我中心;开始运用语言和符号,但不能很好的掌

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直觉成分很大,思维的不可逆,未掌握守恒概念。

③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岁到11岁),此阶段儿童可进行逻辑运算,但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形成逆向思维:

表现为守恒法则和去中心化的思维倾向。

④形式运算思维(11岁左右的青少年期-成人),思维最大特点是已经摆脱了具体事物的束缚,更加符号

化,能根据种种可能的假设进行推理;假设思维形成,归纳演绎推理论证及科学思考。

第二章认知发展

第一节认知发展概述

1.认知的定义:(P47)

认知是人类智力活动的过程与产物。

认知发展的定义:

指一个人进行智力活动并获得相应产物的能力的进步或提高。

2.认知发展的模式:(P48)

阶段性发展观点常被比喻成“爬楼梯”(质的变化),连续性发展观点被比喻成“爬斜坡”。

当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解释了一种阶段性与连续性并存的认知发展观点。

3.认知发展过程的两种理论(P50)

领域一般性的观点认为,只存在一条认知发展路线,即认知发展几乎是同时在多个领域发生(中心思维存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主张领域一般性的观点,他认为逻辑思维发展是认知发展的基本路线。

领域特殊性的观点认为,认知发展是以不同的速度在不同的领域发生的,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分别存在一些完全不同的发展路线,它们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多个中心,多个发展内容)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观点坚持的就是认知发展的领域特殊性观点。

4.教师为什么要了解认知发展(P54)

第二节认知发展理论(此节大部分内容与第一章有重复)

1.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P39&59)

1)图式的概念:

皮亚杰组织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式称为认知结构,把使得个体能够理解世界的认知结构叫做图式。

2)同化的概念:

同化就是根据已有图式来理解新事物或事件的过程,是对新的环境信息加以修改,使之更为适合已有的知识结构。

3)顺应的概念:

当已有的图式在探究世界的过程中不能奏效时,个体就会根据新信息或新经验对已有的图式进行修

改或重新构建,以使新的信息得到更为全面的理解,这就是顺应。

4)平衡调节机制的概念:

当已有的经验和当前的问题之间产生了不平衡,人们很自然地试图通过某些方式来减少这种不平衡,建立新的图式或者调整旧的图式等,直至达到一种新的平衡,这种恢复平衡的过程叫做平衡作用。

5)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见第一章第三节内容。

第一,感知运动智力阶段

第二,前运算思维阶段

第三,具体运算思维阶段

第四,形式运算思维阶段

2.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观点(P61-66)

1)基本观点

①认为人脑就像一部复杂的计算机,能够快速和精确地处理信息。

②认为人类特别是儿童是通过发展硬件(脑和感觉系统)和软件(加工策略和规则)来提高认识。

③坚持发展的领域特殊性。

④认为存在基础发展和高级发展两种认知发展过程。

2)信息加工观的研究特点

①侧重于分析儿童在某一领域所处的认知发展状态

②关注认知发展转变的机制

③在解释认知发展的机制时,更关注信息加工过程。

④注重研究知识基础与信息加工水平的关系,以及知识在儿童的认知活动中的作用。

3)信息加工观点认为存在基础发展和高级发展这样两个认知发展过程:

①基础发展表现在工作记忆容量与加工速度、注意与知觉编码、信息加工方式上

②高级发展表现在认知策略和元认知水平等方面。

3.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1)社会文化的影响(P67)

2)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和意义(见第一章第三节内容)(P69&38)

第三节青少年的认知发展与教学设计

1.青少年的认知发展水平(P71)

2.青少年注意力的发展(P72)

青少年时期个体能更好地进行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交替运用,通过这种交替,青少年能够以更长的持续时间对特定对象进行观察。

3.青少年思维能力的发展(P74)

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互联网的使用对二者的影响。

4.如何根据青少年的认知发展设定课程?(P79)(论述题,需要举具体例子)

⑴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习环境与课程教学等几个方面来综合考虑。

①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启发和促进思维能力,使学生具有逻辑推理以及掌握复杂抽象概念的能

力。

②教学内容: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确定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并提供与其水平相一致的教学内容。

③学习环境: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⑵何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关注的不是教师应以什么方式最有效地传递信息,而是提供互动的、鼓励性的

活动,满足学习者个人独特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在不同复杂程度下学习并加深理解。因此老师应该将学

习的主题和问题置于更宽广的背景下,来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

①优化感知环境。可以从实现知觉情境的丰富性和新奇性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引

发直接感知的丰富的知觉情境。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创设能够引发注意的新奇的知觉情境。

②创设体验情境。教师可以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并对学习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认知过

程进行实践。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体验情境,使学生有可能对认知技能进行模仿和内话。例如,在

基于案例的学习中,学生对案例进行研究、归纳和判断时,必须像实践者那样思考并处理复杂的问

题。

③创设探索环境。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假设性问题来创设探索环境。例如,让学生“如果地球上人

类灭绝会是什么样?”等探索性的文章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④创设自主学习环境。教师可以通过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从

而使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都能获得学习的进步,进而使认知能力得到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就

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宽松、民主的学习情境对于自主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成功体验也是自主学

习不断深化的保证。

⑤创设合作环境。教师可以把全班同学分成不同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让不同水平的学生互

相学习、互相帮助从而共同提高。同时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独立思考的见解,鼓励学生积极

参与教学活动。要提倡教学相长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

第三章智力

第一节智力概述

1、什么是智力(P97)

智力是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抽象推理能力,适应能力,学习能力等.

2、智力的测量(P98-101)

1)三种量表的名称:比奈-西蒙量表(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斯坦福-比奈量表,韦克斯勒量表

2)比奈-西蒙量表的设计目的(P98):定量测量智力水平

3)WAIS-R包括词语和操作两个分量表。

4)韦克斯勒量表的优势

①在任何情况下,除了可以测出总的智商,还可以分别计算出语词智商和操作智商,克服了斯

坦福-比奈智力量表只能测量个体的总体智力水平的局限。

②应用广泛

③开始使用离差智商的概念

离差智商是指个体测验分数与同年龄组总体得分相比较得出的相对分数。

5)离差智商的公式意义(P100):可以知道一个人在同龄人中的相对位置

3、智力的理论(P102)

1)智力理论的三大派别:智力因素理论、智力系统理论和智力认知理论

①智力的单因素理论

i.斯皮尔曼g因素理论: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

ii.卡特尔的液态智力和晶态智力:

液态智力是发现复杂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晶态智力包括一个人所获得的知识以及获得知识的能力。

iii.液态智力和晶态智力发展特点:液态智力发展到一定年龄就不再提高,而晶态智力可以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

②智力的多因素理论

吉尔福特的模型(P104)

吉尔福特提出的智力结构三个维度:心理过程(知觉,记忆,推理),测验材料(语词,计数,空间)和能量(速度,质量)

③智力系统理论(P105)

i.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

基本观点:①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

②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

③每个人身上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9种能力

④这几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组合,从而使每个人的

智力各具特色。

8种智力类型:言语智力,逻辑-数学能力,空间能力,音乐能力,身体-觉能力,人际

能力,内省能力,关于自然的能力,存在注意智力

情绪智力:

4个主要成分:准备和适当地知觉、评价和表达情感的能力;运用情感、促进思考的能力;理解和分析情感、有效地运用情感知识的能力;调节情绪以促进情感和智力发展的能力。

ii.斯腾博格三元智力理论:三种智力类型(分析、创造和实践智力)(P108)

第二节青少年的智力发展

1、青少年智力发展的特点

1)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P111)

智力发展假说:布卢姆认为,如果把一个人的智力以17岁的水平作为100%,那么,5岁之前就可以达到50%,5岁~8岁又增长30%,剩余的20%是在8岁~17岁获得的。

2)智力发展的差异(P112)

①智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i.智力发展的水平差异

在智力发展水平上,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极其不同。研究表明,人类的智力差

异从低到高表现为许多不同的层次。人类的智力分布基本上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正态分布

形式。

ii.智力发展的结构差异:

由于智力不是一个单一的心理品质,它可以分解成许多基本成分,因此每个人智力的结构或者说组成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②智力发展的团体差异:

性别差异,不同职业,种族之间在智力上也存在差异。

智力测验的文化不公平性也是造成不同团体间智力差异的原因之一。因为大多数智力测验是依据某一团体生活经验编制的,测验所使用的语言符合该团体的文化习惯,评价标准也依该团体而

定。

③智力发展的速度差异:

早熟:智力发展较早,如李白,莫扎特

大器晚成:前期发展缓慢,但后来居上,智力在较晚的年龄才得到了高水平的发展,甚至表现出惊人的才智.如达尔文

2、智力发展的影响因素(P115)

1)遗传:生物前提条件,决定发展的可能范围

2)环境:

3)个体的主观努力与实践:影响制约发展的程度

遗传与环境对智力发展是交互影响的。

3、青少年的智力发展与教育(P117)

1)科学应对智力发展的个体差异。教师应为所有的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鼓励学生认识到智力是可塑造

的。

2)注重基础知识、经验和实践。教师要帮助学生充分使用自己的智力,即了解并利用自己的优势,改进或

者回避自己的劣势,使学生通过在学校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另外,教师可以

通过教学过程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智力、创造智力和实践智力。

第三节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

1、创造力概述

创造力的定义:是产生新奇而有用的问题解决方法的能力。

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一定水平的智力会使人有机会进行创造,但人们通常不利用自己的这种机会。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5个要素)独创性,流畅性,变通性,精细性,现实价值

2、青少年创造力发展的影响因素

创造力与内在动机的关系:内在动机是激发创造力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因素。个体之所以能够表现出较高的创造力,是因为他们能从所创造的事物中得到快乐和满足。

3、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途径(对每点结合实践适当展开)(P130)

1)培养创造性认知能力

①培养创造力的知识基础

②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i.老师应该鼓励学生使用发散性思维;

ii.老师还应帮助学生分清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这两种不同思维类型之间的区别,并使学生学会在特定的情景中运用适宜的思维类型。

2)培养创造性人格

3)创设有利的社会环境

①创造性的训练环境

②鼓励性的支持环境

③性别平等的社会文化环境

④评价体系完整的教育环境

第四章社会性发展

1、个体社会性发展的特点(P144)

1)个体的社会性发展是在遗传的基础上进行的

2)个体的社会性发展是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的

3)个体的社会性发展是一个毕生发展的过程

2、社会性发展的理论流派

1)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P145&29)

2)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理论(P146)

3)文化理论:文化决定理论认为个体的心理经验由个体所处的特定文化所提供的期望、资源和挑战塑造。

4)生态学理论(P148)

3、影响社会性发展的因素

1)遗传与生物环境

①遗传的影响

②生物环境

包括非遗传的染色体变异;母亲的身心状况,如母亲的疾病,药物,烟酒,母亲情绪,环境中有毒物质、辐射

2)社会环境

包括家庭(P157表3-1)、同伴、大众传媒

4、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特点(P162)

1)情绪情感的概念

情绪:是人的主观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

情感:是人类所特有的,它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关联的。

2)青少年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

①稳定与冲动②深刻与延续③掩饰与表露④自尊与自卑

3)青少年同伴关系的特点

①青春期的同伴关系是真正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亲密的感情基础上

②青春期也是同伴群体普遍形成的时期

③性意识开始广泛影响青少年的同伴关系

4)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特点

①什么是自我意识

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生理状况、心理特点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自我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随着个体的生理成熟,在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发展

起来的。

②自我意识的分类

从形式上,可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从内容上,可分为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

③青春期自我意识发生飞跃的原因:

①生理上的原因②心理上的原因③社会的原因

5)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特点

①独立意识发展,产生“成人感”

②关注自己的身体形象

③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品质

④自我意识出现新的分化。青春期的自我意识中分化出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

⑤强烈的自尊

⑥自我评价趋于成熟、自我控制能力有所提高

5、关于青春期的理论探索(P174)

1)生物发生论:青春期的性发育和生理成熟导致青少年与之相应的心理变化,如果过早或过晚经历这种变

化会影响青少年的自我意象、心情、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以及与异性的关系等。霍尔被誉为“青少年心

理学之父”,他深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将生物学中的“进化”的概念扩展为心理学的复演论。

2)社会发生论:强调社会背景的影响

3)心理发生论:从个体心理发生的角度解释青春期的心理发展

6、青春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P178)

过渡性; 闭锁性和开放性; 社会性; 动荡性

7、青春期的心理辅导

1)青春期亲子关系的辅导:

从父母方面,主要在于:(1)了解青春期的孩子(2),恰当合理的期望;(3),良好的教养态度与教养方式;

从子女的角度,主要在于:(1),理解父母、体谅父母(2),与父母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

2)青少年自我意识的辅导

①全面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

②确立现实合理的理想自我

③培养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

④克服自我意识障碍

第五章人格发展

第一节人格发展概述

1、人格的定义(P203)

人格是个体内在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

2、人格的涵义:(P203)

1)人格是一种动力组织

2)人格既是生理的又是心理的

3)人格是相对稳定的

4)人格是独特的。

3、人格的基本特征:(P204)

1)人格的独特性和共同性

人格的独特性指的就是这种人与人之间心理和行为方面的不相同。

2)人格的整体性

人格的整体性是指人格虽有多种成分和特质但是在一个现实的个体身上他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

这么多种人格特质机械凑合或简单堆积,而是综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3)人格的稳定性和可塑性

稳定性是指跨时间的持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

4)人格的社会性和生物性

人格的社会性是指社会化把人这样的动物变成社会的成员,人格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社会性强调人格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同时,人格又是在个体的遗传和生物性基础上形成的,人格受到个体的生物特

性的制约。

4、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P209)

1)遗传因素与人格发展

2)环境因素与人格发展

3)自我意识与人格发展

5、父母教育方式分为三种类型:(P211)

宽容型父母、威信型父母、专制型父母。其中,威信型的父母教育下的儿童最成熟、自信、有能力。

第二节人格理论

1、人格理论的功能:(P212)

(1)启发指导功能(2)组织整合功能(3)解释说明功能(4)预测发现功能

2、现存的人格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范型:(P216)

古典精神分析流派,代表人为费洛伊德;新精神分析流派,代表人为荣格、阿德勒、埃里克森、霍妮、费洛姆等;特质论流派,代表人为奥尔波特、卡特尔、艾森克等;行为主义与学习论流派,代表人为马斯洛、罗杰斯等;认知主义流派,代表人为凯利、威特金等。

3、人格理论评价标准:(P216)

1)理论的精确性

2)理论的可操作性

3)理论的简洁性

4)理论的逻辑一致性

5)理论的激发性

4、人格理论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P218)

1)人格结构

人格结构是人格心理学家用来形象地描述人格状态的假设性概念。

2)人格动力

人格动力是推动个体差异性行为的内在因素,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支持力量。

3)人格的发展

人格发展是指个体从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的人格状态的发展情况。

4)人格适应

人格适应是指个体与其生活的环境互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状态。

5)人格的研究与评鉴。

人格研究是人格研究心理学家对人格领域中尚未掌握的知识以及对现有思想和行为所依据的理论和原理进行检验的一种活动。人格评鉴则是为加深对人格的理解而系统收集有关的个案资料以及运用人格

理论来预测行为结果或进行决策。

第三节青少年人格发展特点与辅导

1、青少年人格发展现状分析:(P227)

1)需要与动机

需要是个体对生理与社会需求的反应,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

动机是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当需要被个体意识到并转为行为动机时,动机就产生了

2)兴趣与人生观。

兴趣是个体对特定的人、事以及活动等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

人生观是个性心理结构中最高组成成分,它与兴趣是相关联系的。所谓人生观就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认识和态度。

3)能力

能力是人们在解决问题时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使得活动顺利完成的重要内在心理因素。

a)动手能力

b)独立生活能力

c)学习能力

d)社会交往能力

4)气质与性格。

气质的定义:(P233)

气质是指个体与生俱来的心理活动动力方向的特征。表现为心理过程的速度、强度、稳定性、指向性。

性格的定义:(P234)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2、青少年的人格问题剖析

1)青少年的情绪问题:(P235)

①焦虑:焦虑是一种没有明确对象与固定内容的忧虑、害怕和紧张不安的情绪反应。

②社会性退缩:社会性退缩是指个体对新环境或陌生人产生的恐惧、焦虑情绪和回避行为达到了异常程度。

③恐怖症:恐怖症是指个体对某种物体或情境产生持续的和不必要的恐惧和紧张,并不得不采取回避行为,

同时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症状,如脸红、气促、出汗、心悸、血压变化、恶心、无力,甚至晕厥等。

④强迫症: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强迫观念表现为:(P237)反复出现在患者脑海里的多种

毫无意义的观念、思想、印象和冲动,患者能认识到这些是没有现实意义、不必要的,很想摆脱,但又摆

脱不了,因而十分苦恼。

⑤抑郁症:抑郁症是由多种因素引发的以情绪抑郁为主要表现的心境障碍或情感性障碍,是以抑郁心境自我

体验为中心的临床症状群或状态。

2)青少年的行为问题:(P240)

①攻击行为。攻击行为也称为侵犯行为,是指基于挫折、愤怒、敌意、憎恨和不满等情绪,有意对他人、自

身或其他目标所采取的破坏性行为。

②说谎。说谎是指有意或无意地诉说与事实不相符的情况的行为。

③逃学与离家出走。

④偷窃

⑤青少年违法犯罪。

⑥吸烟和酗酒

⑦吸毒与赌博。

⑧自杀行为。自杀行为是指有意识、自愿地伤害或自我毁灭生命的行为。

3)青少年的不良人格特征:(P246)

①自卑。自卑是个体对自身评价过低甚至轻视自己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②依赖。依赖是指个体在生活或观念上需要依靠他人,不能独立的一种人格特点。

③虚荣心。虚荣心是指通过不恰当的手法来炫耀自己的一种追求虚表的个性缺陷。

④虚伪。虚伪是指为人不诚实、不实在、表里不一、口是心非、为谋求个人利益而弄虚作假的一种人格特

点。

⑤敷衍。敷衍是指做事马虎、有头无尾、缺乏奉公守己的精神、办事不负责任、将就应付的一种人格特征。

第六章学习理论

第一节发展、学习与教育

1、学习与发展的关系:(P259)

1)发展是学习的必要条件

2)学习促进了发展

第二节学习的实质

1、学习的定义:(P265)

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2、学习所得到的结果或形成的能力可以分为五类:(P267)

(1)言语信息(2)智慧技能,既能力(3)认知策略(4)态度,即品行(5)动作技能,即技能。

3、依据学习的意识水平将学习分为:

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

4、学习的特点:(P269)

1)学生的学习具有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

2)学生的学习具有间接性

3)学生的学习具有自主性、策略性和风格性。

5、学习的意义:(P270)

1)生物适应意义。学习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重要方式。

2)个性成长意义。学习促进了个体身心的发展,全面提高了个体的素质。

3)社会发展意义。学习是传播人类文明的纽带。

第三节学习观

1、行为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

1)早期行为主义的学习观

2)新行为主义的学习观

斯金纳作为新行为主义的领袖,是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和行为矫治术的开山始祖。(P275)

2、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观----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P280)

1)强调人的行为是内部过程和外部过程影响交互作用的产物。人既不是完全自由,又不是被动的

2)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认知因素在人的活动的组织与调节中起着核心作用

3)强调观察学习的重要性

4)强调自我调节的作用

第七章学习动机

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

1、动机与学习动机(P300)

动机的含义:指激发,维持个体行为并使行为指向特定目的的一种力量

动机的构成要素:一是需要,一是诱因

学习动机:指向学习活动的动力类型,具体而言,所谓学习动机,即是激发,维持个体的学习行为并使这一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学习动机与学习(P301)

动机与学习的关系:1)尽管某些学习可以独立于动机而存在,但动机对长期的有意义学习是绝对必要的。

2)动机与学习互为因果,而非单向的关系3)动机对学习的影响是间接的4)动机水平与学习效果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直线关系.

就一般而言,最佳动机水平为中等强度。对于简单的学习,其最佳水平为较高的动机强度。对于复杂的学习,其最佳水平则为较低的动机强度。

3.学习动机的分类(P304)

1)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划分。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兴趣、好奇心或成就需要等引发的动机。外部动机是指由某种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动机的不同来源决定着个体能否持续地从事某一活动。外部机制的产生依赖于特定的刺激情境,一旦情境消失,学习动机便会下降。相比之下,反映个体自身需求的内部动机更能强烈持久地推动个体学习。

2)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奥苏伯尔):

认知内驱力,即一种要求获得只是,机能以及阐明和解决问题。

自我提高内驱力,即因自己的能力或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附属内驱力,即为了获得长者(家长,教师等)的赞许和许可,而努力学习的需要。

第二节学习动机的理论

1.不同流派的观点(P306)

1)行为主义的动机观: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用强化来说明动机的引用和作用。在他们看来,强化可以增加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因此,动机仅仅是强化历史的产物。他们强调的是外部动机。

2)认知心理学的动机观:

认知心理学专家关注的是个体的思维对其行为的影响作用。他们认为我们并不是只对外部时间做出反应,相反他们是这些事件的理解做出反应。他们强调的是内部动机。

3)人本主义的动机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强调人们由内心产生的,希望成功,追求卓越的驱力,其观点与认知派动机理论存在一致之处,强调内在动机的作用。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最具代表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有其中基本需要,按低级到高级的层级排列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

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2.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观)(P307)

成就动机,是激励个人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取得成功的内在驱动力。阿特金森认为,它由力求成功和避免失败两部分组成。根据这两个部分在个体的动机系统中所占的相对强度不同,可以将个体分为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力求成功者的动机成分中力求成功的成分多于避免失败的成分,他们旨在获取成功。避免失败者的动机成分中避免失败的成分多于力求成功的成分,他们旨在避免失败。避免失败者倾向于选择容易的任务,以使自己免遭失败;或者选择极其困难的任务而对于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他们则会采取回避态度。

3.自我效能理论(P309)

1)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2)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自我效能感的行为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①行为的成败经验②替代经验③言语说服④情绪和生理状态4.归因理论(P312)

1)韦纳的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解释成败时知觉到的四种主要原因,并将这些原因分为内外源、稳定性和可控性三个维度。

2)习得性无助感:

概念:所谓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人在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

无助感产生后的表现:(1)动机缺失:积极反应的要求降低,消极被动,对什么都不感兴趣。(2)认知缺失:失去正常的判断能力,形成外部事件无法控制的消极心理定势,在进行学习时表现出困难(3)

情绪缺失:指缺乏积极的情绪体验,最初烦躁,后来变得冷淡、悲观、颓丧、陷入抑郁状态

习得性无助感的成因:消极的时间或结果本身并不一定导致无助感,只有当这种事件或结果被个体知觉为自己难以控制和改变时,才会产生无助感。

5.成就目标理论(P316)

成就目标(二分法)包括学习目标和成就目标两类,不同目标引发不同动机模式

成就目标(三分法)划分为学习目标、成绩-接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

影响学生成就目标的课堂结构因素:①课堂任务②学习活动的设计③评价学生的方式④课堂中的责任定位6.自我决定论(P322)

基本观点:该理论认为,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长和发展潜能。内在心理需要的满与否是人类这种天然的自我动机发展和个性整合的关键

自我决定理论包括两个分支理论:认知评价理论和有机整合理论

第三节动机激励与自主学习

1.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P326)

四种措施:①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②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③发展自主性和责任心④引导学习目标定向

2.外部强化的运用(P331)

外部强化与内部动机的关系:①外部强化既可能增强内部动机,也可能削弱内部动机。②外部强化是动机内

化的前提和条件

有效奖赏的原则:①奖赏必须是针对学生不感兴趣但需要完成的任务

②奖赏要针对真正的进步与成就

③尽可能采用社会性而非物质性的奖赏

④奖赏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

第八章学习策略

第一节学习策略概述

1、学习策略的涵义(P343)

学习策略的定义: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使用的有效学习的规则、方法、技能及调控方式。具体解释:

1)学习策略是一种学习谋略

2)学习策略不等于具体的学习方法

3)学习策略是有意识的心理过程

4)学习策略是学会学习的标志

2、学习策略与学习(P344)

1)学习活动与学习策略

应该说学习策略与学习活动是有区别的,但是当一学习活动特别适合某一学习者,那么这一学习活动就变成了策略性活动。此时,该学习活动就与一般性的对学习者无大裨益的学习活动是有区别

的。

策略代表着一种较高概括水平的操作,有时这种操作可称作学习活动。

2)学习策略与学习成绩

教师的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当加强对学习策略的培养。通过增强学习策略水平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良好的学习策略的掌握与使用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其学习成绩。

3、学习策略的类型(P350)

1)二分法

单瑟洛:基本策略,支持策略

苛比:具有特异性的微观策略,具有普遍性的宏观策略

斯腾伯格:用于实际操作的执行策略,如匹配,比较,用于计划,监控,修订等的非执行策略,如问题识别,监控解法,反馈敏感性等

2)三分法

迈克卡: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尼斯勃特和史克密斯认为学习策略包含三个因素:与态度和动机有关的一般策略;包括调控,审核和修正功能的宏观策略;与质疑和计划有关的微观策略。

博隆把学习策略分成三个层级:关系搜索策略;刺激分析策略;检查策略

3)四分法

温斯坦氢:认知信息加工策略;积极学习策略;辅助学习策略;元认知策略

第二节学习策略的构成要素

1、有意注意策略(P352)

可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而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靠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一种主动服从当前任务的注意,是注意的高级发展形态。

包括:(1)目的明确策略(2)内心宁静策略(3)提升广度策略(注意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能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4)资源分配策略(有时学生需要同时进行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活动,此时注意应同时指向不同的注意对象,学生需要对注意进行分配)(5)劳逸结合策略(6)反思策略

2、认知过程的学习策略(P355)

加涅认为:“认知策略是内部组织化的技能,其功能是调节和控制概念与规则的应用。”认知策略在学习策略中起着核心的作用,认知策略的改进是学习策略改进的原因。

1)感知策略

感知策略是在学习中所采取的提高感知效率的学习方法或学习程序。

包括:目的明确策略、程序性策略、精确性策略、精细加工策略

2)记忆策略

记忆策略是学习者对自己的记忆活动进行有意地控制和使用的那些能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

包括:(1)有意识记与意义识记策略

(2)积极思考策略

(3)感官并用策略(多种感觉通道参与识记具有更好的识记效果)

(4)自我激励策略

(5)复习策略

①及时复习。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遗忘的内容先多后少。

②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策略

③尝试记忆策略:指学习者在识记材料几遍后,就尝试背诵,在背不出来时再去看书,直至背诵为止。

④追加学习策略:指学习次数或时间超过了对学习材料最低限度熟记所需额度。

3)问题解决策略

问题解决策略是学习者在特定环境下,为达成既定的目标而选用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方案、计划或操作方法。

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问题表征;制定计划;实施执行;评价结果

3、元认知策略(P362)

1)元认知的结构

元认知就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关于个体自身认知状况的知识以及调节认知的能力,是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

包括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原认知监控等三个方面:

元认知知识是个体通过经验积累起来的关于自己或他人的认知活动、过程、结果以及与之有关的知识。包括认知者、任务和策略三部分。

元认知体验是个体从事认知活动过程中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

元认知监控(元认知的核心)是指在个体进行认知活动的全过程中,对自身的认知活动进行积极、自觉的监视、控制,并相应地进行调节,已达到预定的目标。主要内容包括制定计划、实际控制、

检查结果、及时调控以及采取补救措施等。

2)元认知策略

可分为:规划策略、监督策略、调控策略

第三节学习策略的教学训练

1、策略学习的特点(P366)

内隐性、长期性、与元认知协同发展、、

2、影响学习策略掌握的因素(P367)

性别、归因、动机、元认知发展水平

3、策略训练原则(P369)

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监控原则、个人效能感

4、学习策略指导教学的内容

包括:观念训练、元认知训练、具体策略训练

5、具体训练方法

感受-自控训练法、控制+监视教学技术、整体综合教学操作

第四节学习策略指导教学的内容

从目前的学习策略课堂教学的各种类型来看,学习策略指导教学的内容至少应当包括三个方面:(1)观念训练(2)元认知训练(3)具体策略训练

第九章学习风格

第一节学习风格概述

1.学习风格的涵义和特征(P379-380)

涵义: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特征:独特性、稳定性、兼有活动和个性两种功能

2.学习风格的生理要素(P382)

学习风格的生理要素主要指个体对外界环境中的生理刺激(如声、光、温度等),对一天内的时间节律以及对外界信息的不同感觉通道的偏爱。

3.学习风格的心理要素(P383)

学习风格的心理要素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动三个方面。其中,与学习动机有关的内控性和外控性、正常焦虑与过敏性焦虑以及学习的坚持性高低对教学有不同的涵义。

内控性和外控性(P384)

正常焦虑和过敏性焦虑(P384)

4.社会要素(P387)

学习风格的社会要素指独立学习与结伴学习、竞争与合作以及是否需要成人支持等。

第二节认知风格的理论

1.认知的知觉风格---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

概念:受环境因素影响大的人称之为场依存型;不受或很少受环境因素影响的人为场独立型。

特征:

1)场依存型—场独立型认知风格是认知过程变量而不是认知内容变量。

2)普遍性

3)稳定性

与教学的关系:场独立性学习者一般偏爱数学、自然科学、且成绩较好;场依存型学习者一般较偏爱社会科

学,他们的学习更多地依赖外在的反馈

场独立型者场依存性者

学科兴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成绩好自然科学成绩差

学科成绩

社会科学成绩差社会科学成绩好

独立自觉学习易受暗示,学习欠主动

学习策略

由内部动机支配由外部动机支配

教学偏好结构不严密的教学结构严密的教学

2.认知的问题解决风格----沉思型与冲动型

冲动型学习者在碰到问题时倾向于很快的检验假设,仓促作出决定,反应速度较快,但容易发生错误。

沉思型学生则倾向于深思熟虑,而错误较少。

与教学的关系:(P393)

认知速度的差异与智力分数无关,但与学校中的学习成绩有关。…

3.齐平化与尖锐化

具有齐平化风格的个体倾向于将相似的记忆内容混淆起来,难以精确回忆。

既有尖锐化风格的个体倾向于不将记忆中相似的事件进行混淆,甚至可能夸大相似记忆内容之间的较小差异,能觉察出新旧信息的细微不同和变化,从而能精确地回忆。

4.聚合型与发散型

划分标准(P398)

5.二维认知风格理论(P400)

二维的名称:整体—分析;言语—表象

6.心理自我管理理论(P402)

心理自我管理功能的三种风格:立法型风格,执法型风格,司法性风格

第三节风格适应与因材施教

1.学习风格在教学实践中的价值

1)学习风格参与并调控学习活动的进行,对学习进程所起的作用更直接。

2)学习风格在总体上并无好坏之分,每一种学习风格都有其适应特殊环境的价值。

3)学习风格将心理学中的两个割裂的领域——能力和人格统一起来,使我们能够从整体角度对学生进行分

析,从而有助于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在某些时候,学习风格也有助于更好地解释学生的成就表现。

2.学习风格与因材施教

适应学习风格差异的教学涵义

至少应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匹配策略:采用与学习风格中的长处或学习者偏爱的方式相一致的教学对策

有意失配策略:针对学习风格中的短处进行有意识弥补的教学策略

第十章学习迁移

第一节学习迁移概述

1.什么是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的定义: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学习迁移的作用:

1)学习迁移理论是学习理论的必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研究可以丰富学习理论。

2)学习迁移机制是知识、技能向能力转化的心理机制,它是检验教育目的的重要指标。

3)学习迁移的作用在于使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它直接影响到问题的解决,并有助于学

生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

2.学习迁移的分类

从迁移产生的效果来划分:正迁移和负迁移;

从迁移产生的方向来划分: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从迁移产生的层次来划分: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

从迁移的内容来划分:特殊迁移和普遍迁移

3.学习迁移的测量(P426)

首尾测验法和相继练习法;

百分量表法和节省法。

第二节学习迁移的理论

1.早期的学习迁移理论

(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概括说;关系说,了解每种理论的提出者,实验及主要观点。)

历史上不同的心理学家对学习迁移做出了不同的解释。早期的学习迁移理论包括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概括说和关系说。

形式训练说认为,通过训练导致学习者的记忆、想象、思维等官能改善,从而导致学习迁移出现。(詹姆斯1890年记忆实验)

相同要素说(桑代克,“形状直觉”实验)强调学习任务中共同成分的重要性,而概括说强调学习者发现学习任务中共同原理的重要性。

在概括说(贾德,“水下击靶”实验)的基础上,关系说(苛勒,“小鸡觅食”实验)进一步认为,学习者发现两种学习情境之间的关系才是迁移的根本条件。

2.现代的学习迁移理论(P441)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产生式迁移理论;建构主义迁移理论,了解每种理论的提出者,实验及主要观点,并能相互比较。)

20世纪60年代后,迁移理论有了许多新发展。比较有影响的是奥苏泊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安德森的产生式迁移理论以及建构主义迁移理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强调认知结构在迁移中的作用,比较适合解释有意义的陈述性知识学习迁移;产生式迁移理论强调两种学习之间产生式规则的重叠,适合解释技能的学习迁移;而建构主义迁移理论强调迁移的本质是知识的重建,是知识在新条件的应用。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中影响迁移的因素:

1)原有知识的可利用性

2)原有知识的巩固性

3)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

第三节迁移教学与知识应用

1.促进学习迁移的条件 (P451)

(学习材料之间的相同因素;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学习定势;认知结构)

定势也成为心向,它是指先于一定活动而指向活动对象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具有利用已有知识去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状态比没有这种准备状态更有利于已有知识对新学习的迁移。学习定势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是由先前学习引起的,对以后的学习活动能产生影响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学习具有定向作用。定势既可以成为积极迁移的心理背景,又可以成为消极迁移的心理背景。关键在于学习者能否具体地分析当前的学习情境,从中找出哪些是可以利用已有知识和策略来学习和解决的,哪些需要打破已经形成的反应定势灵活处理创造性地进行解决。

2.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 (P453)

合理确定教学目标;科学精选教学材料;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有效设计教学程序;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对每点教学原则结合实践适当展开。

3.知识应用与学习迁移

知识的应用形式:课堂应用和实际应用

知识应用与学习迁移的联系与区别:知识应用与学习迁移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它们的联系表现在知识的应用是学习迁移的重要条件,而区别表现在学习迁移的涉及面更宽一些。

《中小学音乐教育》读书笔记-读书笔记.doc

《中小学音乐教育》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好 范文网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 第一篇:《中小学音乐教育》读书笔记第二篇:《中小学音乐教育》读书心得第三篇:中小学读书笔记格式范例第四篇:《音乐理论》读书笔记第五篇:音乐读书笔记更多相关范文 正文第一篇:《中小学音乐教育》读书笔记鲍七小学 戴晓和 这个很荣幸的参加了领雁工程中小学教师培训,使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有很多深刻的体会。而我今天要写的读后感,就是在培训上推荐的一本书 《中小学音乐教育》,它是一本综合性的音乐期刊,它包括音乐理论、音乐作品、音乐教育、学术交流等等丰富的内容。其中的文章不仅开阔了我的专业知识层面,提高了我的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对我的教学思想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使我对新课改背景下的音乐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认识,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况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下面我谈谈读后的感想。 一、以兴趣激发参与

我从事的是音乐教学 二、以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调动参与 目前,大部分老师已经注意到了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重要性,但有些时候还难免存在着机械式填鸭的做法,公式化的教学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感受不到参与和思考的乐趣,自然会影响教学效果。在音乐课堂上,视唱练习是一个薄弱的环节,也是我一直头疼的问题,毕竟我们学校的学生都是没有任何基础的乐理知识,所以对于这块的教学,我想应该要重点抓。之前看过很多优秀教师的教学,他们习惯的做法是先进行辅助的节奏练习,告知学生们歌曲中的重难点,这样做的优点是能让学生尽快地掌握歌曲,但缺点是学生预先知道教学重点,很难活跃起来,甚至没有兴趣。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想办法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 收集整理)学生发现、解决能力的问题,效果会更好。 三、以评价肯定参与 音乐课堂上对学生恰当的评价是激励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对素质好的学生,因为它们的成功率比较高、自信心比较强,评价他们的学习可以严格一点,有利于促进他们更加勤奋,对于素质较弱的学要捕捉他们的闪光点,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促进了他们的参与意识。 所以,我觉得结合以上三点来力求创把自己的教学提上一个台阶,而且要有创新,并且创新型的教师就应该主动反思、勤于反思

有关教学的读书笔记(共6篇)

篇一: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读书笔记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读书笔记 ·书名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浅谈》 最近读到一些关于语文教学的文章,学到很多新理念、新方法,但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大多与语文教学方法有关,而语文教学方法论是和辩证法分不开的。在这里我想从 辩证法的角度谈谈小语文教学方法论。 一、整体与部分 有人提出“语文教育整体观” 。所谓语文教育整体观,除了教材内容之外,在教学上,强调阅 读教学的“整体输入、整体输出” 。 如何理解阅读教学的“整体输入、整体输出”?从阅读一篇文章来说,如果是强调一篇文 章的完整意思,不要过多的分析,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一篇文章的学习过程,必须处理 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因为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一般都是全篇阅读(整体)——分段阅 读(部分)——全篇整理深化(整体)。因为一篇文章是有结构的,是分段构成的,篇和段是整 体和部分的关系;一段之中,是由词句表达的,段和词句也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读文章 要一句一句地读、一段一段地读。当然,在读某一段时,必须明确该段在全篇中的地位;在 读某一句话时,必须明确该句在这一段中所表达的意思;最后达到对全篇的理解。从学生的 作文来说,一般也要从造句开始练习,再写片断,最后写整篇文章。如果是整体输出,从一 年级就要写成文章,岂不是要求过高了? 关于阅读课要“读整本的书” 。读书和学习阅读是否有区别?学生的课外阅读当然要读整篇、整本书。但是小学的语文课不能强调读整本的书,整本书也只能节选作为教材。阅读教学要教 学生学习阅读,就不能一遍一遍地整体读。不能因为强调整体而忽视了部分,也不能突出部分 而忽视了整体,必须是整体——部分——整体地去读。 二、分析和综合 有人提出“人的思想具有整体性的特征,思想的发生是整体的??有机的思想的整体不 能真正完全地被分析。”这个问题和前面的问题是相关联的,认为思想不能分析,因此读书就要“整体输入,整体输出” 。这里将思想与思维方法混为一谈。分析与综合是人的思维方法。 分析与综合是彼此相反又紧密联系的过程。学生学习语文离不开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过程和方 法。 语文教学的分析方法,就是初读全篇课文之后,分段学习:读段时要理解段中的词句。其 优点,可以对字、词、句、段所表达的思想内涵理解得具体深入。但是分析法也存在不足之处, 过多运用分析法往往忽视对全篇课文的理解和运用,容易削弱语文教学的整体性、思想性、情 感性。前一时期由于语文教学过于提倡分析,造成语文教学出现支离破碎的语言堆砌倾向,这 是我们不赞同的。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如一只瓷花瓶,整体观赏十分美丽,一旦把花瓶打碎 了,一堆瓷片就会失去花瓶的美。同样,一篇文章,只有从整体上把握,才能体现出文章的思 想感情和美感。读一篇文章的目的,从理解的角度讲,就是要理解全篇的思 想内涵,理解字词句的目的也是为了能读懂全篇。从运用的角度讲,学了语言就是要会表达,学会说话、作文,学习遣词造句,也是为了能作文成章。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必须着眼于整篇,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语文教学的综合方法,就是着眼在篇章的读写和积累上。阅读中,重视对篇章内容、思想、 情感的理解和感悟;训练中,重视全篇的朗读、默读、背诵;作文中,重视思想内容的 正确性、谋篇的完整性。这是其优点。目前在扭转过多的分析时,强调整体和综合是正确的,但是又不能不要分析,更不能把思想看成不能分析的。因为语文教学的综合法,其不足之处,对字词句的理解和感悟不够,往往也影响对篇章的理解,如果连一句话都表达不清,也难写 出通顺的文章。就如编织器物,如果原材料质地不好,必然会影响编织器物的完美。所以着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读书笔记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读书笔记 地理科学 09344044 梁健彬 任何一种理论创立,都有其衍生脉络,任何一种科学理论或思想都有其开放的体系,包括其对历史的批判继承和对未来的科学预见。《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说明了社会主义是如何从空想发展到科学的,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它指出,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理论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导致社会主义的必然出现。文章介绍及章节点评: 在第一部分中,恩格斯指出,现代社会主义“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 恩格斯在这里揭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原理,这就是:任何时代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理论,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也都是在继承前人已有的思想材料和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 恩格斯认为,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三个人的学说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道德观念进行了全面的批判;他们开始认识到人类社会的演化是一个不断进步、逐步前进的过程,并试图用经济基础来解释人类历史发展的原因以及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他们提出了对未来新社会构想,这些构想是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目标和实现的途径,更重要的是他们进行了实践。 虽然这三个人的学说与实践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但其中仍有理论缺陷。他们和启蒙学者一样,没有能够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去发现历史必然性;他们没有找到实现社会理想的正确道路。这些理论上的缺陷是由唯心史观造成的,但从根本上来说,则是历史条件的局限。因为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不很发展,基本矛盾尚未充分暴露,无产阶级还没有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正如恩格斯所说:“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第二部分中,恩格斯主要论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有关问题。在对唯物史观的阐述中,恩格斯指出,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学说,揭示了社会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因,一切社会变革都来自生产方式的变化,从而科学地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第二,唯物史观关于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学说,提出了从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中去寻找解决社会冲突的途径。另外,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学说,指明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是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社会主体和动力。 最后,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恩格斯系统的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并以此为基础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并对未来社会的特征作了预测。阐述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根本任务。 读后体会及启示: 一、阐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论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发展》一书是恩格斯根据自己的名著《反杜林论》中的三章改写而成的。写作的直接原因是为了消除杜林的影响, 促进德国党的健康成长。而深层的蕴意则是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纠正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错误认识, 以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杜林的思想能在德国风行一时, 决不只是德国自身的事情, 而是与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思想混乱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流行息息相关。恩格斯在《发展》一书中,以严谨的逻辑,紧紧抓住社会发展规律这个中心, 从三个方面论证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第一,评述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发

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的命运)【圣才出

第五章 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的命运 5.1 复习笔记 一、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时代 1.人类社会正面临新科技革命全方位、加速度大发展的新时代 (1)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是同人类社会所处的时代的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①人类社会发展的时代,是指人类活动较长的一个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认为,应当遵循唯物史观来确定划分时代的标准:一个是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另一个是生产关系的性质和阶级力量的对比。 a.科技和生产力的水平集中体现在生产工具上。以生产工具为标志,可以把全部人类社会历史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和机器时代。机器时代又分为蒸汽时代、电气时代。 b.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技和生产力有了更新的发展。以原子能的出现和广泛使用为标志,人类社会科技的发展进入了原子时代。 c.以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使用为标志,人类社会科技的发展又进入了电子信息时代。电子计算机人工智能不仅能使人免除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且能部分地取代人的脑力劳动。 d.1960年第一台激光器在美国问世。激光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人类社会正在由电子时代迈向光子时代。 e.20世纪80年代以来,超导体研究获得发展,使金属材料的电阻在特定温度条件

下消失,具有超级导电功能。这种新技术使一些物理学家预言未来将是超导时代。 f.90年代以来,纳米技术获得大发展。纳米是十亿分之一米的极小量度,如果金属、陶瓷等各种物质材料都纳米化,那么未来将是纳米时代。 g.化学工业的发展已经使一种薄膜的生产成为可能,可用充气的方法使它膨胀起来充当屋顶,未来的建筑很可能就是这种薄膜建筑。因此有的化学家预言未来是薄膜时代。 h.天文学家根据航天技术的发展预言未来是航天时代。天文学家已经在设计未来太空站和月球的生产生活点,预计把人类送上太空和月球从事生产和生活。他们还预计未来要使火星地球化。 i.地理学家预言未来是大洋时代。在大洋时代,人类所需产品的一个重要来源将是大洋。海洋技术的发展可以给人们提供吃、穿、用等多方面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产品。 j.生物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时代、生物工程时代。生物遗传工程将改变动植物的品种,创造人类所需要的新的生物品种,大大提高农牧业的经济效益。生物工程还将用细菌的蛋白质来制造生物集成电路,用生物的蛋白体来取代硅片作为集成电路中的芯片,制造出超微电路的有机电子计算机。 上述种种说法,都是各个门类的科学家从各自门类的角度预测现在已经到来和将要到来的新时代。综合起来看,人类社会正面临一个以信息化为先导的科学技术革命全方位、加速度大发展的新时代。 ②科技全方位大发展,是指以往的科技革命主要限于某一学科领域。当今时代新的科技革命遍及自然科学六大领域,所以是全方位的科技革命。这种全方位的新科技革命,不是单科独进,而是各科齐头并进,并驾齐驱,互相交叉,彼此融合。 ③科技加速度大发展,是指科技的发展后浪赶前浪,一日千里,速度倍增,突飞猛进。

《小学教育教学理论》教师读书笔记

《小学教育教学理论》教师读书笔记 通过对《小学教育教学理论》一书的学习,我感到受益极深,下面是XX精心为您整理的“”,仅供参考,希望您喜欢! 1 读了《小学教育教学理论》,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 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 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二、教学理念需要不断实践 阅读学习了《小学教育教学理论》这本书之后,我感触颇深。 现代的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要尊重每一位学

生,注重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中也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书中提到的使用于日常教学中的媒体教学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给他们以产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积极性也就提高了,学习也变得主动起来。运用教学媒体,不仅给教学过程增添了色彩,更为学习效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我从中懂得了教学媒体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更好的驾驭。板书和投影也是教学媒体中很重要的一环,通过板书和投影,把教学内容很清楚的呈现给学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与体会。而好的板书也可以让教学内容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 教育理论中所倡导的终身学习理念对于我们的教育教学以及我们自身都颇有重要意义。常言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教师我们更要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 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 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在英国伦敦郊外的海格特公墓,安葬着一代伟人卡尔·马克思。墓地上,马克思的青铜头像端放在花岗岩墓碑上方,墓碑正面刻着青年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一”墓志铭”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质,也宣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近百年来,马克思主义无论是在中国的传播中,还是在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都体现了”解释”中国的理论指导意义,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改变”中国的实践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将永葆其青春活力,马克思还活在当代世界。 《活着的马克思》作为通俗理论读物,力图通过对马克思的革命生涯、思想理论和伟大人格,向广大读者再现”真实的马克思、睿智的马克思、崇高的马克思”,深化对马克思主义”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内涵的理解,提升掌握和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自觉和自信,增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 《活着的马克思》开始就以”历史的巨人”为题,对马克思诞生的时代、马克思勤奋好学的青少年生活、为真理而奋斗的毕生经历、实现人类思想伟大革命的实践和理论过程等内容作了叙述,再现了恩格斯所言的马克思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意蕴。如果想到《活着的马克思》主要作者程建宁将军已是80多岁的老人,从1951年抗美援朝参加空军以来,60余年坚持不懈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就可以清楚,《活着的马克思》所说所言,实际上会聚了他们对马克思生平事迹的真情,蕴含了作者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我读《活着的马克思》后,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只有马克思主义真信者才能为之。 《活着的马克思》接着以”天才的头脑”为题,集中以马克思的九篇经典著作为线索,对马克思的思想精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作了阐释。按照这九篇经典著作的写作时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了既力求保持”原汁原味”的、又富有中国话语特色的阐发,在内容的准确性、叙述的完整性上花了很大的功夫。《活着的马克思》的四位作者,几十年来勤勉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孜孜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结合了他们在共和国建设和改革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真知,实际是他们这几十年来学习和研究体会的凝练,对后学者会有极大的帮助和启示。以此来读《活着的马克思》,我深刻的感受就是,只有马克思主义真知者才能书之。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全)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最新整理)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单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多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三大发现新成就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弃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多选)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多选)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单选)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 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 (单选)费尔马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 (单选)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有完全赞同和接受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只是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充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多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马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单选)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济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 (多选)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对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多选)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多选)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作的《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 (多选)1847年7月发表的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合车的《共产党宣言》,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多选)列宁的(论欧洲联帮口号)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两篇论文,提出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思想。

小学教师读书笔记及心得体会(四篇)

小学教师读书笔记及心得体会(四篇) 小学教师读书心得(一): 歌德这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安奈特.L.布鲁肖的《给教师的101条推荐》捧读此书,给我很多收获,带给我教学上许多推荐,在原先教学中的许多疑虑一下烟消云散,里面收入了101个教育小故事,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有教师教育孩子的心得,有课堂上意外发生后的随想,有转变观念的体会,有关爱孩子的收获…… 读着书中的故事,我不由联想到了自己,如果我遇到了类似的状况,我会如故事中老师一样对待如此的学生吗?当意外发生时,当学生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底线,我会如何呢?我会和故事中的老师一样一笑了之,灵活的对付,还是会大发雷霆,以自己的威严压载学生个性的闪现?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经在慢慢转变我自己,慢慢融入到孩子们中间,成为他们最为可亲的朋友。 读过此书,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章节:不要放下任何一个孩子。 其中讲到“优秀的老师,让差生变好,让好生更优秀。学生失败的同时,我们也失败了。”反省自己,我所教的班里差生较多,每次上课他们都会思想开小差,跟不上进度,

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了我的眼中钉,肉中刺,轻者无视他们的存在,重者惩罚他们,此刻想来感到很惭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都有自己的分工,自己的生存方式,何必强求十指一样长呢?我们作为教师,不是只培养参天大树,而是让每朵小花都开得灿烂。他爱音乐,就让他成为一名音乐家;他爱美术,就让他成为一名小画家……那样,我们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为了一切学生。 小学教师读书心得(二):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知识就是力量",其实在我的内心深处我一向认为趁着青春年少多看些书,多学些知识是永远不会错的。在走上了三尺讲台之后,由于这职业的原因,我更加喜欢看书、看报,并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知识就是力量",其实在我的内心深处我一向认为趁着青春年少多看些书,多学些知识是永远不会错的。在走上了三尺讲台之后,由于这职业的原因,我更加喜欢看书、看报,并逐渐对教育书刊有所涉猎,其中我最喜欢《小学语文 教师》。 一本书刊或杂志能够成为读者的朋友,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而在我的心目中,《小学语文教师》就是我的挚友。我和它的相识其实很平淡无奇,当我初为教师时,为了走好以后事业的第一步,常常要做些准备,其中有一项就

关于教学的读书笔记

关于教学的读书笔记 【篇一:有关教学的读书笔记(共6篇)】 篇一: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读书笔记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读书笔记 最近读到一些关于语文教学的文章,学到很多新理念、新方法,但 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大多与语文教学方法有关,而语文 教学方法论是和辩证法分不开的。在这里我想从辩证法的角度谈谈 小语文教学方法论。 一、整体与部分 有人提出“语文教育整体观”。所谓语文教育整体观,除了教材内容 之外,在教学上,强调阅读教学的“整体输入、整体输出”。 如何理解阅读教学的“整体输入、整体输出”?从阅读一篇文章来说,如果是强调一篇文章的完整意思,不要过多的分析,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一篇文章的学习过程,必须处理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因 为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一般都是全篇阅读(整体)——分段阅读(部分)——全篇整理深化(整体)。因为一篇文章是有结构的, 是分段构成的,篇和段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一段之中,是由词句 表达的,段和词句也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读文章要一句一句地读、一段一段地读。当然,在读某一段时,必须明确该段在全篇中的地位;在读某一句话时,必须明确该句在这一段中所表达的意思;最 后达到对全篇的理解。从学生的作文来说,一般也要从造句开始练习,再写片断,最后写整篇文章。如果是整体输出,从一年级就要 写成文章,岂不是要求过高了? 关于阅读课要“读整本的书”。读书和学习阅读是否有区别?学生的 课外阅读当然要读整篇、整本书。但是小学的语文课不能强调读整 本的书,整本书也只能节选作为教材。阅读教学要教学生学习阅读,就不能一遍一遍地整体读。不能因为强调整体而忽视了部分,也不 能突出部分而忽视了整体,必须是整体——部分——整体地去读。二、分析和综合 有人提出“人的思想具有整体性的特征,思想的发生是整体的??有 机的思想的整体不能真正完全地被分析。”这个问题和前面的问题是 相关联的,认为思想不能分析,因此读书就要“整体输入,整体输出”。这里将思想与思维方法混为一谈。分析与综合是人的思维方法。

马克思主义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实践之读书报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第六章和第七章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选择一个思考题目,在阅读相关参考书目后完成一篇读书报告,作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教学内容之一。 参考书目: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 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法兰西内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 版社1995年版。 4、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 出版社1995年版。 5、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 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恩格斯:《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选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列宁:《国家与革命》,《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10、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容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 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1、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12、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思考问题: 1、如何评价空想社会主义? 2、如何理解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必然性? 3、如何理解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及其划时代意义? 4、《共产党宣言》主要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那些基本理论? 5、你对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是如何理解的? 6、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早产论”? 7、如何理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所遭受的挫折? 8、在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有何区别? 9、既然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的必然,为什么又要人们去努力追求?既然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为什么又说“共产主义渺茫”论是错误的?请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给予正确理解。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考博笔记-内部资料-考博参考书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考博笔记-内部资料-考博参考书一、专业的设置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每年招收博士生12人,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等五个专业。 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下设六个方向,分别是王伟光的世界金融危机和社会主义的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哲学探索;韩庆祥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思想与实践研究;牛先锋的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实践与运用以及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下设薛广洲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前沿问题以及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历史与现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下设贾建芳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以及马克思人的学说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下设胡振良的发达国家马克思主义研究以及国外社会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下设戴焰军的执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以及干部思想道德建设;张晓燕的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研究;宋福范的执政党意识形态研究以及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李俊伟的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研究以及政治教化与社会认同研究。 一共有10位博导,其中王伟光导师是外聘的博导,只能招收一个博士生,其他导师最多可以带两个博士生。本部一共有19个研究方向,可以说分类非常的全面和齐全。 二、导师介绍 王伟光(兼岗),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职务:常务副院长。

韩庆祥,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中央党校,职务:副教育长兼哲学教研部主任。 牛先锋,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职务:基本原理教研室主任。 薛广洲,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 贾建芳,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职务:中国化教研室主任。 胡振良,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职务:国际工人运动史教研室主任。 戴焰军,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党的建设教研部。 张晓燕,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党的建设教研部。 宋福范,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职务: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主任 李俊伟,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职务: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副主任。 三、参考书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1、《马列著作选编》(哲学部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2、韩树英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修订版),人民出版社。 3、杨春贵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教程》(第二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4、庞元正、董德刚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

小学英语教学法读书笔记

小学英语教学法读书笔 记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小学英语教学法》读书笔记 《小学英语教学法》一书中指出,小学生学习外语具有模仿力强,记忆力好,勇于开口等特点和优越条件,对今后进一步学好英语,培养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将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我们的注意力和精力应该放在其语言技能的培养上,而不是放在单纯的语言知识上,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获得英语的一些感性知识;打下较好的语音基础,学习一定量的词汇,接触一定量的日常交际用语,从而具有以听说能力为主的初步交际能力;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要搞好英语的教与学活动,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通过小学教学活动的趣味性,直观性,实践性使小学生爱学,会学,主动学.小学英语教学法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不是会讲英语的人就能教好英语.我们不仅要具有坚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还必须学习有关英语教学的理论,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歌谣,充满童趣,合辙压韵,琅琅上口,迎合了少年儿童的心理与口味.简笔画,一种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直观教学手段,它运用最简单的线条和平面形概括地勾画出物象的主要特征,用笔简练,形象简洁,应用简便.它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化解教学难点,变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并能增强记忆,提高学习效果.运用歌曲和音乐学习语言也是外语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用教唱英语歌曲的方法把儿童引入英语 的广阔殿堂,无疑是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它具有以下作用:激发学习下去;提高学习效益;完善学习品质;充实文化知识等.我们可以从各类儿童英语教科书中选择一些旋律较熟,唱词简单适合的歌曲等.当然还可以自己在学生

有关教育教学的读书笔记

有关教育教学的读书笔记 有关教育教学的读书笔记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何不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下呢?那么如何写读书笔记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教育教学的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育教学的读书笔记1 “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学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作为教师的我们,今天该怎样理解“教育是慢的艺术”呢? 一、“慢”而不“怠慢”。 我会经常遇到有一部分属于“问题学生”,他们在学习上基础较为薄弱,理解和接受能力差,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失去信心,自暴自弃;在生活及其他方面,早恋、打架斗殴等现象不时发生,给我们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作为教师,我们常常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缺乏足够的耐心和宽容。对此,我反复思虑着如何将他们引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如果对这部分学生“怠慢”,就意味着放弃他们,后果不堪设想;相反我认真思考,改变了自己的否定性思维。虽然他们的坏习惯很难改变,但并不是不可救药;虽然他们在学

习方面起点比较低,但仍然可以有所作为;虽然他们进步的速度比较慢,但并不等于到达终点的速度就慢。 我会想办法的列举古今中外的例子告诉学生“火车理论”:一个跑得慢的人搭上一辆快车,和一个跑得快的人搭上一辆慢车,最后,先到达终点的是跑得慢但搭上快车的那个人。我会鼓励、启发、引导、耐心、宽容、等待等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逐渐调整和理顺好自己的状态,再差的学生都有它的基础点,就从每个学生的具体基础点做起,自然生长点开始,逐渐延续增长,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自然就会产生兴趣,而继续续下去。 二、“慢”需要感悟。 我们老师在我们的教学中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教育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作为老师,尤其如我们成天和孩子打交道的老师,对待孩子,我们要有耐心,要学会倾听,要平等对待每个孩子,不能戴“有色”眼镜。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即使我们心中有不满,有怒火,都应该压制自己。静下心与孩子交流,打开孩子的心结。也许,你一句温暖的话语,改变的却是一个人的人生。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在思想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首先我们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平时,我们要更细致、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与克制。我们要脚踏实地,善于发现,做好观察记录,捕捉更多的瞬间。 三、“慢”需要等待

共产党宣言读书笔记

共产党宣言读书笔记 《共产党宣言》读书笔记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在欧洲主要国家占据统治地位,但是,随着 产业革命癿完成,大工业癿发展和工厂制度癿普遍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癿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癿矛盾日益暴露出来,这导致了经济危机频频发生。经济危机是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给无产阶级和劳劢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资产阶级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癿困境,不断加紧对无产阶级癿剥削和压迫。随着矛盾癿不断暴露和计划,无产阶级渐渐发起对资产阶级癿斗争,斗争规模不断扩大。接连癿三次工人活劢癿失败,使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迫切需要。马克思恩格斯讣为,必须要把分散癿工人活劢统一起来,批判错误思潮,为统一癿工人活劢提供行劢纲领。 渐渐地,马克思迎合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癿斗争需要,和对过去活劢失败癿反思,以“叙述历史”癿方式撰写了《共产党宣言》。 至今一切社会癿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癿历史。癿确,不管是有五千年历史癿中国,还是后来崛起癿西欧和北美,其社会癿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癿历史。《共产党宣言》癿第一章,分析了资产者和无产者,资产主义社会癿领导者是资产者,而共产主义社会癿领导者是无产者,近几百年癿西欧,发展迅速,但是,同样存在很多矛盾和斗争,特别是阶级癿斗争。17、18世纪,西欧各国,特别是英国、荷兰、西班牙等国家,发展航海业,同样,发起了殖民掠夺癿侵略戓争,从其他各大洲掠夺丰富癿资金资源,运回自己癿国家。当时,掌握政权癿贵族,特别是英国癿贵族,没有用掠夺来癿资金进行自己癿个人享乐,而是配合工业革命,发展工业生产,渐渐地,资产阶级慢慢壮大。大工业癿高效率,使得工人癿成本越来越低,工资越来越低,无产阶级获得癿报酬只能维持生存,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癿矛盾激化,逐渐演变成斗争。

小学数学教学读书笔记

小学数学教学读书笔记 闲下来,我读了《小学数学教学论》一书,本书介绍的是小学数学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小学数学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等,它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本书的作者结合了现在的新课程标准以及新教材进行分析,做到理论与当今教材相结合,我看后获益匪浅。一方面可以复习一遍理论课,更重要的是使我对新课标、新教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本书还介绍了介绍了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计算教学、数学问题及其教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代数初步知识教学、统计初步知识教学、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这样多类型的教学介绍使我大开眼界,更使我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解提高了一个层次。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这一章节,讲的是教学方法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在教学原则指导下,通过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并运用教学手段进行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启发式谈话法、讲解法、练习法和演示法四种。前面四种一般的老师也会在课堂上经常用到的,本书随后还介绍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引入了几种新的教学方法,例如发现法、尝试教学法、自学辅导法、探究——研讨法等,特别是尝试教学法,它的基本模式是:准备练习——出示尝试问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准备练习是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以旧引新,为学生解决尝试问题做好铺垫;出示尝试问题是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提出尝试问题,以尝试引路,引发学生进行尝试;自学课本是为学生尝试活动中自己解决问题提供信息,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载体;尝试练习这一步是学生尝试活动的主体,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去解决问题;学生讨论这一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并进行合作交流;教师讲解这一步确保学生掌握系统知识,也是对学生尝试结果的评价;第二次尝试练习,一堂课应该有多次尝试,通过不同层次的尝试活动。 尝试教学法最大的特点是做到“先练后讲,先学后教”。教师先讲例题,学生听懂了以后再做练习,这是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位置。现在突破这个传统模式,把课倒过来上,先让学生尝试练习,然后教师针对学生尝试练习的情况进行讲解,先让学生尝试,就是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做到“先练后讲,先学后教”。 在上课时还有有两点值得大家注意的: 1、及早出示课题,提出教学目标。 上课一开始,立即导入新课,及早出示课题,开门见山,不要兜圈子。课题出示后,教师简要提出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这堂课的学习内容,也可启发学生“看到这个课题,谁来先说说,这堂课要学习什么内容”,让学生自己说出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知道了学习目标,才能更好地主动参与。有些教师上课先来一大段的复习、铺垫,直到把新课讲完,才出示课题。这样上课,学生一开始就蒙住了,教师讲了半天,学生还不知道这堂课学什么,怎能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呢? 2、尽快打开课本,引导学生自学。 课题出示后,学生知道了学习目标,应尽快打开课本,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从课本中初步获取知识,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尽快打开课本,意思是越快越好。过去也要求学生自学课本,只是在教师讲完新课以后,大约在第30分钟时,再让学生翻开课本看一看。“今天老师讲的都在这一页,请大家看书。”其实到这时,教师已经什么都讲清楚了,学生已经没有兴趣再看书了。这种“马后炮”式的自学课本仅是形式而已,学生并没有做到自主学习。自学课本要成为学生主动的要求,最好先提出尝试问题,用尝试题引路自学课本,使学生知道看什么,怎样看,解决什么问题。自学后应该及时检查,及

教育类读书笔记

爱的奉献 ——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有感 寒假期间,我读了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使我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洗礼。我被这位令教育同仁敬仰的大师的敬业精神、教育机智和灵活性所打动,深深地被大师的理论所折服,被大师的教育实践所吸引。大师书中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流露溢出的是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爱孩子。爱孩子,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这一点,对于我们音乐教师尤为重要.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无私的爱.因为每个学生最初都是以张空白的试卷。我们每一笔书写,都是未来的答案.爱学生就是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事实上,当孩子们在犯错误的时候,他们迫切要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孩子。身为音乐教师,我们更应该利用所任学科的特点,赏识那些后进或处于困境中的学生,赏识那些有缺陷的孩子,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让每个学生

都能在音乐所独有的情感艺术中得到熏陶。由此可见我们爱学生、赏识学生,其根本目的就在于让学生用同样善良,真诚之心去爱他们、爱集体、爱社会,从而的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教师的重要道德要求是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我想作为一个教师,要想得到更多孩子们的爱戴,就应该学会尊重、理解、信任孩子,给他们信心,这应该是对所有孩子而言的。对一个腼腆的孩子、对一个木讷的孩子、对一个经常是表现平平的孩子,教师往往一句不经意的称赞的话语,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小动作,就会温暖孩子的自卑的心,给他们信心,同时也亮丽了自己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 感谢学校安排的这次读书活动,感谢书本给我知识与力量,让我感悟到了很多道理。作为一名普通的音教工作者,我要以苏霍姆林斯基为榜样,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传承和践行他的教育思想,学习他为孩子健康成长,为教育事业发展而忘我工作,鞠躬尽瘁的无私奉献精神。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去爱我所教的所有的孩子,并让这种爱在我所教的学生身上得到延续。我想,这就是爱的价值;这就使爱的奉献! 徐家集中心小学 王运玲

最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读书笔记资料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读后感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一部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的重要著作。它指出,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理论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导致社会主义的必然出现。这些认识对于今天科学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及其新变化,对于我们在当代背景下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对于改革开放的中国仍然有现实意义,十七大报告中就特别强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本书第一章的开头就指出,现代社会主义学说的产生,是有其社会经济根源和思想理论来源的。“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有着明显的缺陷。三大社会主义学说从它们产生开始就注定了只是空想。但是,正是这些空想社会主义,成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根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和思想基础。同时,恩格斯也强调,三大空想家的思想

长期支配着19世纪英法等国的社会主义者,产生了种种“折衷的不伦不类的社会主义”。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建立在唯心史观基础上的,要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就必须“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也就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的科学分析基础上。 “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本书第一章结尾的这个重要论断,是上述分析的逻辑顺理成章得出的结论。恩格斯的这个点睛之笔,一语道破了社会主义从空想转变到科学的关键。我们必须弄清楚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含义和原则区别,切忌望文生义地妄加推演或解释。 本书第二章论述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人类思想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实现了哲学、经济学的革命性变革,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正是由于这两个伟大发现,社会主义就被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变成了科学。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 唯物史观是怎样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呢?具体地说,第一,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揭示了社会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因,一切社会变革都来自生产方式的变化,从而科学地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