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基础中医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

基础中医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

基础中医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
基础中医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

基础中医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

第一章导论

人类最早形成的三大传统医学:中医学,古巴比伦学,印度医学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

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等)的影响古代自然科学(天文、历法、气象、农业、数学等)的渗透古代医疗经验(针灸、汤液等治疗)的积累

?

?

?

?

中医理论体系

主导思想:整体观念

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阴阳、五行学说

生理病理学基础: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

诊治特点:辨证论治

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 《黄帝形神一体观

⑵病理的整体性:

病脏及他脏病脏及系统

⑶诊治的整体性:

司外揣上病下取

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形—神—自然—社会

(二)恒动观念

中医学认为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在不停运动。

1.生理上的恒动观:人体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动处于永恒无休止的运动中(如气血的循环);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具有浓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多学科知识交互渗透的产物。中医学的科学范畴:

2.病理上的恒动观:疾病的病理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如外感风寒束表的感冒,失治误治,入里化热)(三)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病---疾病的名称,如感冒病、水肿病。症----症状和体征,是具体的疾病表现。

如头痛、恶寒、咳嗽、胸痛。证----又称证型,是疾病发展过程中

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证反映了疾病的本质。

证包括:

①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等)

②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③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

病、证、症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1.病与证,虽然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段。症状和体征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疾病和证候都由症状和体征构成。

2.有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阴阳的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

1.阴阳的普遍性

阴阳并不是某一特定的事物和现象,而是对物质世界每两种相关事物或现象的概括。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着眼点是对证候的辨析和因证候而治。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2.阴阳的相关性

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在相关事物或现象范围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和探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五行的概念

“五” :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行” :一指行列、次序,,二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二)五行的特性

1 木曰曲直---生长、生发、条达。

2 火曰炎上---温热、升腾、向上。

3 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4 金曰从革---潜降、肃杀、收敛。

5 水曰润下---滋润、向下、寒凉、静藏。

2.事物五行属性归类表

(四)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制化: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生中有克,克中有生;平衡协调

2. 五行的生克异常

1)相生关系的异常:母子相及

2)相克关系的异常:

相乘--以强凌弱,克制太过。

相侮--反克,反向欺侮。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阐释生理现象

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木--生长、生发、条达;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属木火--温热、向上;心阳温煦作用------属火

土--化生、承载、受纳;脾运化水谷,生化气血----属土

金--沉降、肃杀、收敛;肺具有清肃之性,以肃降为顺-----属金水--滋润、下行、寒凉、闭藏。肾有藏精,主水;属水

2. 阐释五脏的相互关系

五脏相克:

水克火:肾阴承制心阳,使之不过于亢盛

火克金:心阳制肺,使之不过于寒

金克木:肺制约肝,肺的肃降抑制肝的升发太过

木克土:肝制约脾,肝的疏泄可以疏达脾气,使其不过于壅塞

土克水:脾制约肾,脾的健运可以调控肾主水,使水湿不至于泛滥

(二)阐释病理传变

1. 相生关系的传变

子母相及的传变:

肝病传心------母病及子,心病传肝------子病及母

2. 相克关系的传变

相乘相侮的传变:

肝病传脾----------木乘土肝病传肺----------木侮金

(三)指导诊断疾病

1.指导控制疾病的传变

根据五行生克乘侮规律,来调整其太过和不及,以控制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肝木过旺-----必乘脾土----健脾

2.确定治则和治法:

(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和具体治法

治则:补母泻子“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具体治法:

补肾益精-----治疗肝血不足---- 虚则补其母

肝实证,肝火炽盛-----泻心火---实则泻其子

虚可同时补其子、实可同时泻其母

具体治法

滋水涵木:滋肾养肝法----滋肾阴以养肝阴

益火补土:温阳健脾,(肾阳,命门之火)

培土生金:补脾益肺----培补脾气以益肺气

金水相生:补肺滋肾法----肺肾同补以纠正肺肾阴虚

2)根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和治则

治则:抑强扶弱补虚泻实

治法:

扶土抑木----疏肝健脾培土制水----健脾利水

佐金平木----抑制肝木,以利肺气清肃

泻南补北----泻心火以滋肾水,治心肾不交

第三章藏象学说

藏:指藏于体五脏

一、心(主血脉主藏神)

1.主血脉:指心有主管和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以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1心气充沛2血液充盈3脉管通畅

心主血脉功能正常:1.面色红润光泽2.舌质淡红荣润3.脉象和缓有力4.心胸部无不适感

心主血脉功能异常:1.面色无华或面色青紫

2.舌质淡白或青紫、或见瘀点、瘀斑

3.脉象细弱无力或见涩、结、代脉

4.心胸部憋闷或刺痛、或见心悸、怔忡

2.主藏神

是指心有主管和调控人的精神、心理、意识、思维活动和整个生命活动的作用。“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心藏神功能正常:精神振奋、神识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睡眠安稳

心藏神功能失调:精神萎靡、神志昏迷、思维迟缓、反应迟钝,失眠多梦

(二)系统联系

1.心合小肠

心有实火→移热小肠→尿少尿热尿痛

小肠实热→上炎于心→心烦舌赤口舌生疮

2.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生理:

心气旺盛,血脉充盈→ 面部红润光泽

病理:心气血不足→ 面色淡白,晦滞;

心血瘀阻→ 面色青紫心火亢盛→面部红赤

3.开窍于舌

舌--- 司味觉;协助吞咽、发音。

生理:

心气血充足→舌体红活荣润,柔软灵活自如。

病理:

心阳气不足→舌质淡白胖嫩

心阴血不足→舌质红绛瘦瘪

心火上炎→舌尖红,甚至口舌生疮

心血瘀阻→舌质暗紫或有瘀斑

心神失常→舌强语謇或失语

4.在志为喜

生理:心气血调和→ 喜乐有度

病理:过喜,暴喜→ 心气弛缓,心神涣散:注意力难集中,甚至神志狂乱

5.在液为汗

汗液--- 是体肺“华盖”

肺气的运动:

宣发:肺气向上向外的发散作用。呼出体肃的作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下达于肾;布散津液及精微于其他脏腑;将体咳喘肺失肃降津液不下→肠燥便秘

肺气虚弱→传化无力→ 便难、便秘

2. 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肺气亏虚→皮肤疏松,易感外邪;或皮肤憔悴、毫毛枯萎。

3. 肺开窍于鼻

鼻--- 司嗅觉、助发音、通行清浊之气。

4. 肺在志为悲(忧)

生理:肺气充足,宣降有度→ 悲忧适度

肺气不足→ 易悲善忧

悲忧过度→ 肺气消耗:呼吸气短,声低懒言,倦怠乏力。

5. 肺在液为涕

生理:肺之阴液化涕,肺阴充足,润泽鼻腔

病理:肺为燥邪所伤→ 鼻干;肺为风寒所袭→ 鼻流清涕;肺热→ 鼻流黄浊涕

三、脾

1.主运化

脾主运化水谷功能失调:腹胀、食欲不振(纳呆)、便溏或完谷不化、倦怠、消瘦

2.主升清

(1)上输精微:上输水谷精微至心肺、头目,并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2)升举原理:脾气的固摄作用(气摄血)脾不统血:各种出血,以气虚不能摄血的肌衄以及下部出血如便血、尿血、崩漏等称为脾不统血。

(二)系统联系

1.脾合胃

生理1)脾与胃相表里2)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水谷精微的转输,二者相互协调,相互为用3)脾升胃降,阴阳、燥湿相济

病理

脾气不升→ 胃失和降→纳呆呕恶腹胀

胃气不降→脾失健运→腹胀,泄泻

2.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生理:脾运化水谷精微以营养肌肉。

脾气健运→ 肌肉丰满壮实,四肢运动有力。

病理:脾气虚→ 肌肉消瘦萎软,四肢失用

3.开窍为口,其华在唇

生理:饮食口味与脾运化功能密切相关。

脾气健运→食欲、口味正常;口唇红润光泽。

病理:脾失健运→食欲不振,口淡乏味或口味甜腻,嗜异味;口唇淡白无华

4.在志为思

生理:

脾气健旺→ 思维敏捷

病理:

思虑过度→ 影响气的升降出入,气机郁结,脾运化升清失常:不思饮食,脘腹胀闷,头目眩晕健忘

5.在液为涎

涎---为唾液中较清稀的部分,有润泽口腔,保护口腔粘膜的作用。

生理:脾气和调→ 口腔润泽、吞咽顺畅。

病理:

脾胃不和(不摄)→ 涎液化生异常增多→ 口角流涎

脾精不足→ 涎液化生减少→ 口干舌燥

四、肝

1. 主疏泄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

2.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调畅情志;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

肝失疏泄:

脾A.头晕目眩B. 泄泻

胃A.嗳气,呃逆,恶心呕吐B.脘腹胀痛C.便秘

胆:胁下胀痛,口苦,纳食不化,甚至出现黄疸

(3)调畅情志

疏泄不及→肝郁:郁郁寡欢,性情抑郁,沉默寡言,喜太息疏泄太过→急躁易怒

2.主藏血

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

肝不藏血:

出血:吐血、衄血、咯血或月经过多、崩漏等。

血虚:两目干涩昏花或为夜盲;筋脉拘急,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月经量少,甚至闭经。

系统联系:

1.肝合胆

肝疏泄失职→胆汁分泌异常→口苦黄疸

胆汁分泌受阻→肝疏泄失职→食欲不振腹胀

2.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筋---即筋膜,包括肌腱、韧带。

爪---即爪甲,包括指甲,趾甲,为筋之延续。

“爪为筋之余”

生理:肝之气血养筋;肝血充足→ 筋膜柔韧有力,爪甲红润坚韧

病理:肝血不足→ 筋膜拘紧,关节屈伸不利;或筋膜萎弱,肢体运动无力。临床常见:肢体麻木手足震颤爪甲枯槁

3.开窍于目

生理:肝之精气上通于目→ 视觉灵敏、视物清晰。

病理:肝之阴血不足→ 两目干涩,视物不清。

肝火上炎→ 目赤肿痛

肝阳上亢→头目眩晕

肝风内动→两眼斜视或上呆

4.在志为怒

生理:

肝气舒畅、条达→ 怒而不过

病理:

肝气亢升太过(肝火)→ 急躁易怒

暴怒→ 肝气上逆:头痛、吐血,中风等。

郁怒不解→ 肝气郁结:心情抑郁,闷闷不乐。

肝阴血不足→肝阳上亢→易怒

5.在液为泪

泪--- 泪腺的分泌液,具有濡润、保护眼睛的功能。

生理:

肝气血调和→ 泪液分泌正常,目有所养。

病理:

肝血不足→ 泪液分泌减少:两目干涩

肝经湿热→ 泪液分泌异常:迎风流泪、目眵增多。

五、肾

1.主藏精(肾具有贮存和封藏精气的作用)

肾所藏之精: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

肾中精气不足:小儿生长发育迟缓,成人早衰,性功能下降,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经少、经闭,不孕。肾阴:滋润、濡养全身脏腑,抑制气化,减少产热。

肾阳:温煦、推动全身脏腑,促进气化,增加产热。

肾阴虚:烦躁不安,潮热盗汗,失眠多梦,遗精早泄,咽干颧红,小便短少,大便干结。

肾阳虚:精神不振,畏寒肢冷,小便清长,阳萎,妇女宫寒不孕,或五更泄泻,或浮肿尿少。

2.主水

功能失调:小便清长,尿频,夜尿多,或

浮肿,尿少

3.肾主纳气

肾有帮助肺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肾主纳气的功能是肾主封藏功能在呼吸运动中的具体表现。

肾不纳气:呼吸表浅,或呼多吸少,动则气短

(二)系统联系

1. 肾合膀胱

肾气不足,气化失职,固摄无权→ 膀胱开

合失约→尿频,遗尿,小便不利或尿失禁

2.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

生理:

肾精生髓以充养骨骼、牙齿。“齿为骨之余”。

髓聚而成脑,故脑称“髓海”。

肾藏精,精化血,血养发。

肾精充足→ 骨髓充盛,骨骼健壮;髓海充满,思维敏捷;头发润泽。

病理:

肾精不足→ 骨髓空虚,小儿牙齿生长迟缓,骨骼发育不良或成人牙齿早脱、骨脆易折;思维迟钝,痴呆;头发变白、枯萎脱落。

3.肾开窍于耳及二阴

耳---主司听觉。

生理:肾中精气上通于耳→ 听觉灵敏、聪慧。

病理:肾精亏损→耳鸣、耳聋。

二阴---指前阴(外生殖器)和后阴(肛门),主司二便。

生理:肾中精气充足→ 二阴得养,二便通调。

病理:肾中精气不足→ 尿频,尿失禁,或尿少、尿闭;肾阴虚→大便秘结,

肾阳虚,脾失温煦,水湿不运→大便溏泄

4.肾在志为恐

生理:肾精充足,蛰藏有度→ 恐而不过、有所节制。

病理:肾精不足,蛰藏失司→ 惶恐易惊

恐惧过度→ 肾气下陷:二便失禁,或遗精。

5.在液为唾

唾--- 唾液中较稠厚的部分。由舌下分泌而出,能滋润口腔,滋养肾精。

生理:肾精充足,唾液丰富,吞唾养肾精.

病理:肾精不足→ 唾液分泌减少:口燥咽干,吞咽梗阻。久唾多唾→ 耗伤肾精

第二节六腑

生理特点:中空脏器

“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泻而不藏”

生理功能:以传化饮食和水液

一、胆

胆既属于六腑,又属于奇恒之府。

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

二、胃

生理功能:1.主受纳,腐熟水谷。

胃为“太仓”、“水谷之海”、“水谷气血之海”。临床强调“保胃气”。

2.主通降,以降为和

藏象学说以“脾升胃降”概括整个消化系统功能活动。

胃功能失调:口臭,脘腹胀闷或疼痛,大便秘结;或嗳气酸腐,恶心,呕吐,呃逆等。

三、小肠

生理功能:1.主受盛和化物; 2.泌别清浊

小肠中水液量的多少与尿量有关,“小肠主液”。临床应用:“利小便及所以实大便”。

小肠功能失调:腹胀,腹痛,呕吐,便秘;便溏,小便短少,泄泻等

四、大肠

生理功能:传化糟粕

五、膀胱

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尿液

膀胱功能失调:遗尿,甚至小便失禁;尿痛,淋涩,排尿不畅,甚至癃闭

六、三焦

二)三焦部位的划分

上焦:是指横膈以上的胸部。也有人认为包括上肢与头面部。

中焦:是指横膈以下、脐以上的上腹部。

下焦:是指脐下的下腹部。也有人认为包括外阴与下肢。

三)三焦的生理功能

1.三焦是对元气和水液运行通道的概括: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而输布于全身;人体水液的输布和排泄,都要依靠一定的管道系统,这种运行水液的管道系统,即称三焦。

2.三焦是对部分内脏及其部分功能的概括:

(1) “上焦如雾”:形容水谷精气轻清而弥漫的状态。主要指心肺输布气血,象雾露一样均匀的敷布全身

(2) “中焦如沤”:是对水谷被消化时状态的生动描述。主要指脾胃消化饮食,吸收精液,蒸化津液的作用。(3) “下焦如渎”:沟渠水道之意。是对肾、膀胱、大肠、小肠,渗泄水液,泌别清浊,排泄二便作

用的概括。

第三节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形态中空有腔(似腑),功能贮藏精气(似脏)不与饮食物直接接触,与五脏无表里关系

一、脑

一)主要生理功能:

(1)主宰生命活动(2)主管精神活动“头者,精明之府”,“脑

为元神之府” (3)主持感觉和运动听觉、视觉、嗅觉以及思维、记忆、言语等功能都归于脑

(二)生理联系:

(1)脑与五脏;(2)脑与精气血津液。

二、女子胞

(一)主要生理功能:

(1)主月经(2)孕育胎儿

(二)生理联系

(1)肾中精气(2)冲任二脉(3)心、肝、脾

第四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心与肺

心血载气并维持肺之呼吸,肺气助心行血

(二)心与脾(血液生成与运行)

心血滋养维持脾运,脾运化水谷精微化生心血

心主血→推动血行

脾统血→血行脉道

(三)心与肝(血液及精神情志)

血行正常:心主血→推动血行;肝藏血→贮藏调节血量

神志正常:心主神明→主管精神活动;肝主疏泄→调节情志活动

(四)心与肾(“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心肾不交:失眠,心悸、怔忡,心烦,腰膝酸软,或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等。

心悸、怔忡,畏寒肢厥,或朦胧欲睡;或小便不利,肢面浮肿,下肢为甚等。

(五)肺与脾(宗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

(六)肺与肝(气机的调节)

肺气主清肃下降,肝气主疏泄升发,一升一降,全身气机调畅

(七)肺与肾(水液代谢与呼吸)

肺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肾主水(为主水之脏)→水液正常输布排泄

肺司呼吸(为气之主)肾主纳气(为气之根)→共同完成呼吸运动

(八)肝与脾(血液调控和饮食物消化吸收)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分泌胆汁,协助脾运

脾(主运化)运化正常有利于肝之疏泄

肝藏血,调节血量;脾统血,固摄血液

(九)肝与肾(精血互化,阴阳充盛平衡,藏泄互用)

(十)脾与肾

脾(运化)运化水谷精微充养肾精

肾(肾精、肾阳)肾阳温煦以助脾运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消化吸收排泄过程)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一)心与小肠

(二)肺与大肠

(三)脾与胃

纳运协调:胃主受纳,脾主运化

升降相因:胃主降浊,脾主升清

燥湿相济: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四)肝与胆

(五)肾与膀胱

第四章气、血、津液

第一节气

一、气的概念

气作为医学概念指人体之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

(一)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

人是天地形气阴阳相感的产物.

人与自然万物,皆为天地自然之气相合的产物。故气是构成人体生命的最基本物质。

精气是生命的基础:精是气的精粹部分,是气以聚而成形,以运动形式存在的一种形态,常与“精气”并称。

二、气的生成

先天—禀受于父母的先天精气,藏之于肾,

借三焦通达于全身

水谷精气—赖脾胃功能所化生

后天

吸入清气—赖肺气的功能所吸入

肺为气之主脾(胃)为气之源肾为气之根三、气的运动

气机即气的运动,是指气的机能活动。

(一)气的运动形式

升降出入

升——升其清阳降——降其浊阴

出——吐故、散布入——纳新、潜藏

(二)气的运动对人体生命的意义

3、气的升降出入是通过各脏腑不同的功能活动以及血和津液表现出来的。

并非每一脏腑必须具备气的升降出入四种运动形式,而是各侧重。

4、气机失调

气脱气闭气滞气陷气逆

三、气的功能

(一)推动作用(具有激发和推动作用)

(二)温煦作用

具有气化生热、温暖的作用(阳气)

——机体热量的来源。其作用是通过激发和推动脏腑组织生理功能,促进新陈代谢来实现的。

(三)防御作用

护卫肌肤、抵御外邪(人体正气)

——人体的抗病能力

(四)固摄作用

对血、津液、精液等液态物质具有控制统摄作用,以防其无故流失以及对脏器的固护作用。

(五)气化作用

气的运动产生各种变化。

1、精微物质的化生及其相互转化

2、代谢产物的产生与排泄

五、气的分类

人体之气的结构层次如下:

先天之气—元气后天之气—宗气,营气,卫气

(一)元气(原气、真元之气)

元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1、生成与分布

源于先天——根于肾,由先天之精化生

长于后天——赖水谷精气滋养

元气发源于肾,借三焦为通路沿经络系统敷布全身。

2、主要功能

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

——机体生长壮老已的规律

温煦和激发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二)宗气

1、生成

自然界吸入的清气,水谷精气

分布:

上出咽喉,循喉咙走息道,推动呼吸(肺);灌注心脉,推动血行;赖肺之肃降而蓄于丹田(下气海)注入足阳明之气街,而下行于足。聚集于胸之

“膻中”(上气海)

3、主要功能

一是走息道司呼吸—推动肺的呼吸。凡语言、声音、呼吸强弱均与其有关

二是贯心脉行血—注入心脉,助心行血,凡气血之运行与其有关(虚里搏动)

(三)营气(荣气、营阴、营血)

营:营养、营运,是血脉中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1、生成与分布

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所化生,是其中柔(精华部分)和且富有营养的部分。行于脉中,贯五脏络六腑

2、主要功能

化生血液——经肺注入脉中,为血液的组成成分

营养全身——循经脉流注全身,为人体提供营养物

营运血液——为血中之气,具有营运血液作用

(四)卫气(卫阳)

卫:保卫、护卫,是人体阳气的一部分。

1、生成与分布

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所化生,是其中刚悍、具有很强活力、运行速度快的部分。

2、主要功能

防御功能: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

温煦作用:温养脏腑、肌肉、皮毛

调节作用:调控汗孔开合、有规律启闭,调节人体液代谢与体温

营气与卫气的比较:同源异名

第二节血

血液: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作用的红色液态物质。

二、血的生成物质基础

水谷精微——生成血液的最基本物质

肾精——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

营气——血液的组成部分

津液——化生为血、不断补充血量

其中以水谷精微与精为主。

血液正常运行的条件:

脉管的完整和通畅。

气的推动和固摄作用之间的协调平衡。

全身各脏腑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与血液运行相关的脏腑:

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脾主统血

肝主疏泄,肝主藏血

四、血的功能

1、营养和滋润全身脏腑组织

2、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第三节津液

一、津液的概念

津液: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气血津液的关系

气血津液的关系可概括为:

同源: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均赖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不断补充

异名:性状不同;分布不同;功能不同;病变表现不同

一、气与血的关系

气属阳、主动、主温煦阴阳相系

血属阴、主静、主濡润阳生阴长

气主功能、血主物质

气能生血—气的运动变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气能化生血液

气能行血—气的推动作用是血液循环的动力

1、直接推动血行运血者即是气

2、通过脏腑功能活动推动血行

气能摄血——气对血的统摄作用,使其行于脉中不外溢

联系到脏腑:

气之生血——与脾肾有关;

气之行血——与心、肺、肝有关

气之统血——与脾、肝、脉有关。

治疗:

益气生血、行气活血、补气行血、补气摄血等——血病治气,气血同治

(二)血对气的关系气行则血行

“血为气之母”

血能载气——气存于血中、赖血之运行而到达全身

血能养气—气存血中,血不断地为气的生成与功能提供养料,血盛而气旺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从阴阳属性而言,气属阳、津液属阴。

(一)气对津液的关系

气能生津—是津液生成与输布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气推动激发脾胃功能;运化正常津液充足

气能行津—是津液输布排泄的动力,气行则水行

气能摄津—控制津液的排泄,使体病因病机学说

第一节病因

破坏人体自身相对平衡状态引起疾病发生的原因

三因学说:

外因: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六种自然界正常的气候变化

六淫:六气变化与体质差异所形成的一类外感性致病因素

六淫致病共同特点:1.外感性: 2.季节性:3.地域性: 4.相兼性:5.转化性

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

(1) 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2)风性善行而数变(3)风性主动(4)风为百病之长,易兼诸邪

风邪致病

2寒邪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2)寒性凝滞(凝结、阻滞)(3)寒性收引(收缩、牵

3.暑邪

病发生在夏至之后,立秋之前,暑无内生。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2)暑性升散,扰神伤津耗气(3)暑多夹湿

4.湿邪

(1)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2)湿性重浊(沉重,重着;秽浊不清)(3)湿性粘滞(粘腻、停滞)(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5.燥邪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2)燥易伤肺

肺喜濡润而清肃。肺与大气相通,外合皮毛,开窍于鼻。燥邪犯肺—干咳少痰,或痰粘难咯。

6.火(热)邪

(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2)火热易扰心神(3)火热易生风动血(4)火热易伤津耗气(5)火邪易致疮疡

(二) 疠气

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疫气`戾气)

疠气的致病特点1、传染性强,易于流行2、发病急骤、病情危笃3、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二、内伤病因

(一)七情内伤(二)饮食失宜(三)劳逸失度

(一)七情内伤

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情志活动

七情致病的条件1)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自身的生理调节范围2)个体脏腑气血虚弱,或个性脆弱,对情志刺激的适应能力下降

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1、直接伤及脏腑2、影响脏腑气机3、影响病情

喜则气缓,心气涣散,不能收持,神不内守

怒则气上,疏泄失常,,肝气上逆,血随气逆

悲则气消,忧则气郁

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二)饮食失宜

1.饮食不节(饥饱失常)

(1)过饥----气血化源不足

(2)过饱----“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小儿食积、“疳疾”

2.饮食不洁

(三)劳逸失度

1.过劳

(1)劳力过度:------ “劳则耗气”

(2)劳神过度:------- “劳伤心脾”

(3)房劳过度:------- 损伤肾精

2.过逸

“久卧伤气” 《素问·宣明五气篇》

三病理产物性病因

1.痰饮: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

2.瘀血: 体内有血液停积

3.结石:体内形成的沙石样物

(一)痰饮

肺脾肾三焦气化失调导致水津停

滞的产物。质地稀为“饮”,稠为“痰”。

有形之痰:

无形之痰:表现有痰饮的特殊症状和体征,但又看不到排出实质性痰浊或饮液一类病证。

(二)瘀血

已经失去其本身生理功能的血液凝聚在机体某部而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

1.形成

(1)血液运行不畅:气虚、气滞、寒邪导致血的运行不畅。(2) 血离经脉外伤、气虚、血热迫血导致血离经脉

2、致病特点

(1)疼痛: 刺痛(2)肿块(3)色紫暗,有瘀点瘀斑

(4)脉象: 细涩,沉弦或结代脉

(三)结石

2.结石的形成

(1)饮食不当(2)情志内伤(3)服药不当(4)体质差异

3.结石的致病特点

(1)多发于六腑等脏器(2)病程较长,病势轻重不一

(3)阻滞气机,影响气血津液运行(4)发作缓解交替

第七章诊法

第一节望诊

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局部表现,分泌物和排泄物色质的变化来诊察

(一)望神

1、神的含义

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的外在表现

神乱

1癫证:

表情淡漠或神情呆滞、寡言少语或喃喃自语、闷闷不乐、哭笑无常—痰迷心窍

2狂证

烦躁不安、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呼号怒骂、打人毁物、力逾常人、

不避亲属—痰火扰心3痫证

突然晕倒,不醒人事,四肢抽搐,口吐白沫,两目上视,口中如做猪羊叫—痰迷心窍、肝风寒凝气滞瘀血寒证疼痛

寒盛痛剧口唇青紫-心气虚衰心阳暴脱

小儿眉鼻唇青-惊风

脏腑肝

赤色:机理热-气血充盈

主病:热证

满面通红-实热午后颧红-虚热

脏腑心

黄色:机理脾虚机体失养湿邪脾虚湿证

萎黄-脾胃气虚面黄虚浮-脾虚湿蕴

一身俱黄-黄疸(阴黄阳黄)

脏腑脾

白色:机理:气血不荣气虚血少阳衰寒盛

主病:虚证寒证脱血

淡白-血虚脱血

恍白-阳虚水泛

苍白-阳气暴脱阴寒肺

黑色

机理:肾阳虚衰水寒面色黑-肾虚水饮

眼眶黑-肾虚

脏腑肾

(三)望形态

形体和动态

形体:形体壮实--正气充盛

形体羸弱--气血、阴液不足

形体虚胖--气虚痰盛血瘀惊风淡青或青黑-

动态:关节不利,活动障碍--痹证

半身不遂--中风

舌诊

注意事项

1、光线:充足、柔和的自然光线

2、姿态:勿用力过度勿时间过长

4、顺序:舌质---舌苔舌尖---舌根

3、染苔(假苔)

二望舌质

1、舌神

有神—荣润有血色活动灵活—善侯

无神—干枯无血色舌体强硬—恶侯

2、舌色:淡红

3、(1)淡白舌

主病:寒证(阳气不足)虚证(气血虚弱)

(2)红绛舌

舌红有苔--实热证

舌红少苔或无苔-虚热证

(3)绛舌(热盛)

外感--热入营血内伤--阴虚火旺

(4)青紫舌

绛紫少津--热盛津伤

淡紫湿润--寒凝血瘀

舌边紫斑--气滞血瘀

胖大

主水湿、痰饮

胖大舌,齿痕舌,肿胀舌

舌质淡白多为脾肾阳虚,水湿不化;淡红多为脾虚湿困;舌红多为湿热内盛。瘦薄:

淡白瘦薄--气血不足

红绛瘦薄--阴虚火旺

裂纹

淡白裂纹--气血不足

红绛裂纹--阴虚火旺

可见于少数正常人

芒刺(实热)

舌尖芒刺--心火亢盛

舌边芒刺--肝胆热盛

舌中芒刺--胃肠热盛

舌下络脉

正常--长度不超过舌尖与舌下肉阜连线的3/5,直径在2毫米内,隐隐呈淡紫色。

舌脉粗张--气滞血瘀

4、舌态

强硬

舌质红而强硬-热扰心神

舌体胖大而强硬-痰迷心窍

舌强语蹇口眼歪斜—中风

震颤

舌质淡白而震颤-血虚生风

舌红绛而颤动—热极生风

歪斜

伸舌时偏向健侧歪斜主中风或中风先兆

痿软

舌质淡白而渐痿-气血两虚

舌红绛而渐痿—阴亏已极

舌干红而暴痿—热灼津伤

短缩

舌淡紫湿润而短缩-寒凝筋脉

舌胖苔腻而短缩—痰湿动风先兆

三望苔

1、苔色

白苔主表证、寒证

苔白而薄--表证苔白厚腻--寒湿

苔白而干--寒邪化热伤津或燥邪伤津

黄苔主热证

苔黄而薄--表邪入里化热

黄而干--热盛津伤苔黄厚腻--湿热淡黄—深黄—焦黄—灰黑灰黑苔:灰黑而润滑--阳虚寒证

灰黑而干燥--热极津枯

2、苔质

厚薄反映病位、进退

薄苔--表证厚苔--里证

润燥反映津液盛衰

润苔--津液未伤

燥、糙、裂苔--津液耗伤

滑苔--水湿内停

粘苔--痰饮

腐腻反映湿浊与阳气的消长正气将绝稍微伸出,立

腐苔--阳热有余,蒸腾胃中湿

浊上犯---食积痰浊

腻苔--湿浊阴阳盛衰血病

舌苔—邪气性质消长变化气病

1、一致—病机单一

热证:舌质红绛、瘦薄、裂纹,舌苔黄、干燥少津寒证:舌质淡白、瘦薄、裂纹,舌苔白、湿润、滑

问诊

1 问寒热

寒—恶寒:外邪束表,卫阳被遏

畏寒:阳气虚衰,失其温煦

热—体温升高:阳热病人恶寒发热同时出现,多见外感表证

表寒证——外感寒邪表热证——外感热邪

表虚证——外感风邪

但寒不热

概念病人只觉寒冷而不觉发热的症状,

中医学基础复习要点

绪论 1,《皇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收集论文162篇,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以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养生等问题。 2,《神农本草经》该书成于汉代,托名神农所著。最早的一部药物学重要典籍,载药365种,将药物分为寒、凉、温、热四性,酸、苦、甘、辛、咸五味。 3,中医学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整体观念即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与事物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整体宇宙是一个整体。其包含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和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 (二) 辩证论治辩证,就是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辩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 1,阴阳: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属于古代哲学的范畴。 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其在阴阳二气运动程中进行的,没有阴阳二气的运动,也就不会发生阴阳交感。阴阳二气的运动是阴阳交感得以实现的基础,阴阳交感则是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的一个过程,是阴阳在运动过程中的一种最佳状态。 (二)阴阳对立制约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天与地,则天为阳,地为阴。阴阳对立导致阴阳相互制约,如温热可以驱散寒冷,冰冷可以降低高温等。 (三)阴阳互根互用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如外为阳、内为阴,没有外也就无所谓内,没有内也就无所谓外等等。互用是指阴阳双方不断地孳生助长对方。认为藏于体内的阴精,不断地化生为阳气;保卫于体表的阳气,使阴精得以固守于内。 (四)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对立和相互依存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阳消阴长”和“阴消阳长”的运动变化中。 (五)阴阳相互转化其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如昼夜的变化。阴阳转化表现为渐变形式和突变形式两种。 4,五行各自的特性 (一)木的特性“木曰曲直”“曲”,屈也;“直”,伸也。因而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

中医学整理(重点!)

第一章导论 1.《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四大医学典籍可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其中《黄帝内经》和《难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神农本草经》奠定了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基础。 2.《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3.《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4.两晋隋唐时期:《雷公炮炙论》最早制药学专著。《新修本草》政府颁行第一部药典。 宋金元时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方)》宋代以前病因理论总结。《敖氏伤寒金镜录》第一部验舌专著。 5.《洗冤录》是世界上较早的法医著作。 6.《本草纲目》是一部药物学之大成,由[明]李时珍所著。 7.中医理论体系主要有三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密切相连,同时还受社会,生存环境的影响。这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称为~。 辨证论治:包括辩证和论治,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方法。辩证:将四诊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然后概括为某一性质证的过程。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是理,法,方,药理论体系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 8.中医学的认知和思维方法:司外揣内,注重整体研究,援物比类。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阴阳学说 1.阴阳学说是指运用阴阳对立统一关系来研究解释物质世界中的一切实物和现象中相互 对立,相互依存及其消长变化规律的学说。 2.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基本概念) 3.阴阳的基本特征: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奋 的,都属于阳。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属于阴。 4.阴阳属性的特点: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 5.下午为阳中之阴,下半夜为阴中之阳。 6.阴阳相互关系: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 7.六腑为阳,五脏为阴。 8.用阴阳来指导疾病的治疗: (1)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胜、亢奋,尚未损及对方时,此为实证,当损其有余。如“阳盛则热”,用“热者寒之”。“阴胜则寒”,用“寒者热之”。(2)补其不足:即“虚则补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衰或阴阳俱损时,此即虚证。 (3)[明]张景岳提出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治疗方法。 第二节五行学说 1.基本概念:“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行 列,次序,二是指运动变化。 2.土的特性:生化,承载,受纳。 3.金的特性:肃杀,潜降、收敛。

自学考试《中医学基础(一)》模拟试题及答案

自学考试《中医学基础(一)》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1分,计20分) (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D ) A.隋唐时期 B.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战国至秦汉时期 E.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D)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震亨 E.张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C ) A.心 B.脾 C.肝 D.肾 E.肺 4.“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B )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侮 E.五行制化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C)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B ) A.鼻 B.耳 C.口 D.舌 E.目 7.“罢极之本”是指(A) A.肝 B.肾 C.脾 D.胆 E.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A) A.肝与肺 B.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心与肾 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C) A.元气 B.心气 C.宗气 D.营气 E.卫气

10.“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D )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E.津能化气 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 C ) A.宗气虚 B.胃气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 E.肺气虚 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D ) A.正经 B.经别 C.经筋 D.别络 E.奇经 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D ) A.拇指端 B.食指端 C.中指端 D.小指端 E.无名指端 14.平素畏热喜凉、好动易躁,易感暑热邪气的体质类型属于(B) A.偏阴质 B.偏阳质 C.痰湿质 D.阴阳平和质 E.气虚质 15.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D ) A.风邪 B.火邪 C.暑邪 D.燥邪 E.以上都不是 16.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B ) A.怒则气上 B.思则气缓 C.悲则气消 D.惊则气乱 E.劳则气耗 17.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A) A.正气不足 B.邪气侵袭 C.正邪相争 D.体质虚弱 E.气候异常 18.真寒假热证的病机是(C)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盛转阳 19.临床上气虚病变以下列哪项为多见(D ) A.脾肾 B.肺肾 C.心肺 D.脾肺 E.心肾 20.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C ) A.阴偏盛 B.阳偏盛 C.阴偏衰 D.阳偏衰 E.阳胜则阴病

中医学基础学习知识(相互学习知识重点)

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 五脏:肝、心、脾、肺、肾 整体观念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中医学基本特点官窍:目、口、鼻、耳、舌 形体:皮、肉、筋、骨、脉 辨证论治1)病、症、证 2)辨证论治辨证 论治 .整体观念:人是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相统一。1)人是有机的整体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诊断上以外知内;治疗上整体调整;结构上不可分割;2)人与自然相统一:时间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地域因素对人体的影响症:症状或体征。指疾病的临床表现。 病:疾病的简称。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发病规律和转归的完整的病理过程。 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特性的概括,包括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 辨证:将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基本特征 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可变性:事物的阴阳属性随其对立面的变化而变化,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方向转化可分性:阴阳之中可分阴阳 对立制约:对立——阴阳属性相反、相对制约——阴阳相互抑制、约束 阴阳的相互关系互根互用:互根——阴阳互相依存,互为前提。互用——阴阳相互促进 消长平衡:阴阳相互消长、阴阳协调平衡 阴阳相互消长:指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存在着量的增减和比例大小的变化 阴阳协调平衡:指阴阳双方的消长在一定限度内保持和谐、平衡的状态。 阴阳相互转化:指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条件:“极”、“重”“甚” .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指导疾病的治疗 五行的概念:是指木、火、土、金、水五大类事物及其运动变化。 木曰曲直本义:描述树木枝曲干直的生长状态。引申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 火曰炎上本义:火苗有炎热向上的特点。引申义:温热,升腾。 五行的特性水曰润下本义:水有滋润下行的特性。引申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土爰稼穑本义:土主管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引申义:生化,承载,受纳。 金曰从革本义:金有顺从变革的特性。①金属的器物可随人的意向改变形状②革土生金。 引申义:沉降,收敛,肃杀。

中医内科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中医内科学(一)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一)胃痛 1.1心下痞(胃痞):胃脘部胀满痞闷不舒,但外无胀急之形,触之濡软,按之不痛。 1.2心嘈: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痛非痛,似辣非辣,胸膈懊憹,得食暂止或食已复嘈。 1.3泛酸:泛吐酸水,分为吞酸、吐酸。吞酸:酸水上涌于口而复入于胃中。吐酸:吐出酸水。 1.4胃脘痛:心窝部以下、脐以上的胃脘部疼痛为主症,伴脘胀、纳呆、泛酸、嘈杂、恶心呕吐。 2.1胃痛的病因病机主要有哪些方面? 寒邪客胃,气机郁滞;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情志失畅,肝胃不和;体虚久病劳累,脾胃虚弱。 2.2治疗肝胃郁热型胃痛,在理气药的选择上应注意什么? 肝体阴用阳,阳明胃土喜润恶燥,且内热最易伤阴,故投药慎用香燥,可选理气而不伤阴的解郁止痛药。 3.1胃痛与腹痛 胃痛者,位于心窝以下之胃脘部。腹痛者,位于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 4.1试述胃痛与肝脾的关系。 肝属木,为刚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胃属土,为多气多血之腑,喜濡润而主受纳。木土相乘,故肝气郁结易横逆犯胃,致气机痞阻,发为胃痛。脾胃互为表里,经脉互络,同居中焦,皆为后天之本。脾为湿土,以升为顺,胃为燥土,以降为和。燥湿相济、升降得调,则水谷得以受纳腐熟,精微得以转输运化。两者生理上相辅相成,病理上相互影响。脾病可及胃,胃病可及脾。 4.2在胃痛的治疗中如何理解“通则不痛”的治疗原则。 由于胃痛主要病机特点是不通则痛,所以通则不痛即理气和胃止痛是治疗胃痛的基本法则。只是运用中要针对引起不通的机制(寒、热、食、气、虚)来辨证论治。寒者散寒以通,热者泄热以通,食停者消食以通,气滞者理气以通,血瘀者化瘀以通,阴虚者益胃养阴以通,阳弱者温运脾阳以通。总以开其郁滞、调其升降为目的,把握“胃以通为补”的真谛。 5.0分型与主方 寒邪客胃,良附丸。饮食停滞,保和丸。肝气犯胃,柴胡疏肝散。肝胃郁热,化肝煎合左金丸。湿热中阻,清中汤。瘀血停滞,失笑散合丹参饮。胃阴亏虚,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 (二)呕吐 1.1呕吐:胃里的食物、痰涎、水液经口吐出,或仅有干呕恶心。 1.2干呕:呕吐的一种,有声无物。 1.3反胃:食入之后,停留胃中,脘腹胀满,宿食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1.4泄肝安胃:对于肝气犯胃,通过疏泄肝气的方法,使肝气条达,胃不受侮,则胃自安和。 2.1为什么说呕吐不论虚实均存在胃气上逆?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降为顺。《圣济总录》:“呕吐者,胃气上而不下也”。说明引起呕吐的直接原因是胃气上逆。其中,实证者,若邪气犯胃,胃失和降,则胃气上逆致呕吐;若食滞内停,胃气壅阻,则浊气上逆致呕吐。虚证者,若脾胃虚寒,脾不升而胃不降,则致呕吐;若胃阴不足,胃失润降,则致呕吐。可见呕吐者不论虚实,胃气上逆是病机关键。 2.2如何根据呕吐物进行辨证? 呕吐酸腐难闻者,多属食积肉腐;呕吐黄水苦水者,多属胆热犯胃;呕吐酸水绿水者,多属肝热犯胃;呕吐浊痰涎沫者,多属痰饮中阻;呕吐清水者,多属脾胃虚寒;呕吐少量黏沫者,多属胃阴不足。 3.1呕吐与反胃 呕吐者,吐无定时,吐出物多为食物或痰涎清水,量或多或少。反胃者,朝食暮吐而暮食朝吐,吐出物多为不化之宿谷,量较多。 3.2呕吐与噎膈 呕吐者,进食顺畅,吐无定时,病情轻,病程短。噎膈者,进食哽咽不顺,食不得入或食入即吐,吐多出现于进食时,病情重,病程长。 4.1呕吐、胃痛、泄泻均与肝气有关,其病理变化及治疗有何异同?

1《中医学基础)习题及答案

1《中医学基础)习题及答案

《中医学基础》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1.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 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 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 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2. 中医学“证”的概念是 () A.疾病的症状与体征 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调查过程 C.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过程 D.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是 () A.上午 B.中午 C.下午 D.前半夜 4. 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 B.上与下 C.动与静 D.邪与正 5.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 () A.木 B.火 C.土D.水 6. 五行中,火的特性是 () A.曲直 B.炎上 C. 润下 D.从革 7.五行中,木的特性是 () A. 润下 B. 稼穑 C. 炎上 D. 曲直 8. 五脏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 A.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B.藏精气而不泻, 实而不能满 C.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D.传化物而不藏, 满而不能实 9.六腑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 A.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B. 藏精气而不泻, 实而不能满

C .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 D . 藏精气而不泻, 满而不能实 10. 具有运化水液功能的脏腑是() A. 脾 B. 三焦 C. 肝 D. 肾 11. 藏神的是 ( ) A.心 B.肝 C.脾 D.肺 12. 主统血的是 ( ) A.心 B.肝 C.脾 D.肺 13. 与脾关系密切的是 ( ) A.喜 B.怒 C.思 D.忧 14. “在窍为目”的是 ( ) A.肝 B.心 C.脾 D.肺 15. “受盛之官”指 ( )

基础中医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

基础中医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 第一章导论 人类最早形成的三大传统医学:中医学,古巴比伦学,印度医学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 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等)的影响古代自然科学(天文、历法、气象、农业、数学等)的渗透古代医疗经验(针灸、汤液等治疗)的积累 ? ? ? ? 中医理论体系 主导思想:整体观念 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阴阳、五行学说 生理病理学基础: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 诊治特点:辨证论治 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 《黄帝形神一体观 ⑵病理的整体性: 病脏及他脏病脏及系统 ⑶诊治的整体性: 司外揣上病下取 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形—神—自然—社会 (二)恒动观念 中医学认为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在不停运动。 1.生理上的恒动观:人体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动处于永恒无休止的运动中(如气血的循环);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具有浓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多学科知识交互渗透的产物。中医学的科学范畴: 2.病理上的恒动观:疾病的病理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如外感风寒束表的感冒,失治误治,入里化热)(三)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病---疾病的名称,如感冒病、水肿病。症----症状和体征,是具体的疾病表现。

如头痛、恶寒、咳嗽、胸痛。证----又称证型,是疾病发展过程中 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证反映了疾病的本质。 证包括: ①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等) ②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③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 病、证、症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1.病与证,虽然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段。症状和体征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疾病和证候都由症状和体征构成。 2.有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阴阳的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 1.阴阳的普遍性 阴阳并不是某一特定的事物和现象,而是对物质世界每两种相关事物或现象的概括。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着眼点是对证候的辨析和因证候而治。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2.阴阳的相关性 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在相关事物或现象范围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和探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五行的概念 “五” :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行” :一指行列、次序,,二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二)五行的特性 1 木曰曲直---生长、生发、条达。 2 火曰炎上---温热、升腾、向上。 3 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4 金曰从革---潜降、肃杀、收敛。 5 水曰润下---滋润、向下、寒凉、静藏。 2.事物五行属性归类表 (四)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87612

中医基础理论 名词解释: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五脏一体观: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以五脏为中心在结构与机能上是完整统一的。 形神一体观: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生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所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救有异。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侯,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的一种运动规律。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和实物相互感应而交合,达到最佳状态,以及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过程中。 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主维持和自主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自愈的能力和趋势。 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的状态。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相生:即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五行相承: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生的过度制约和克制,又称“倍克”。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 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化物质。 人体之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 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护作用的气。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津液:是机体一切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精血同源:精于血都由水谷精微化生和充养,化源相同;两者之间又互相资生,互相转化,并都具有濡养和化神等作用。 津血同源:血和津都由饮食水谷精微所化生,都具有滋润濡养作用,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资生,相互转化,这种关系称为“津血同源”。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经络:使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

中医学重点知识点整理

名词解释 四气:药物分为寒、热、温、凉四性,又称四气。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藏象:藏,是指隐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即内脏。象,其涵义有二:一指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其二指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现象。藏象是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物质,气又是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总称。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腧穴:“腧”与“输”义同,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隙的意思。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归经:药物对某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经作用较少,甚至无作用,这种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称归经。 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病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或同一性质的证候,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治疗。 假神:指垂危病人出现的暂时性的某些症状“好转”的假象,提示病情恶化,脏腑精气将绝,预后不良。 相生: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资生、促进和助长作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侮:是指五行之间反向克制的异常变化。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简答题 一、五行的特性 1.木曰曲直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的事 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木”。 2.火曰炎上凡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等特性的事物和 现象,都归属于“火”。 3.土爰稼穑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特性的事物和 现象,都归属于“土” 4.金曰从革凡具有肃杀、潜降、收敛等特性的事物和 现象,都归属于“金” 5.水曰润下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静藏等特性的 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水” 二、整体观念——整体是指统一性,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和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连,同时还受社会、生存环境的影响,这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集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中医学基础知识题及答案解析

《中医学基础》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1.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 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2. 中医学“证”的概念是() A.疾病的症状与体征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调查过程 C.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过程D.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3.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是()A.上午B.中午C.下午D.前半夜 4. 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 B.上与下 C.动与静 D.邪与正 5.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A.木B.火C.土D.水 6. 五行中,火的特性是() A.曲直 B.炎上 C.润下 D.从革 7.五行中,木的特性是() A. 润下 B. 稼穑 C. 炎上 D. 曲直 8.五脏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 A.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B.藏精气而不泻, 实而不能满 C .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D.传化物而不藏, 满而不能实 9.六腑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

A.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B. 藏精气而不泻, 实而不能满 C .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 D . 藏精气而不泻, 满而不能实 10. 具有运化水液功能的脏腑是() A. 脾 B. 三焦 C. 肝 D. 肾 11. 藏神的是( ) A.心 B.肝 C.脾 D.肺 12. 主统血的是( ) A.心 B.肝 C.脾 D.肺 13. 与脾关系密切的是( ) A.喜 B.怒 C.思 D.忧 14. “在窍为目”的是( ) A.肝 B.心 C.脾 D.肺 15. “受盛之官”指( ) A.胆 B.胃 C.小肠 D.大肠 16. “血府”指( ) A.脑 B.髓 C.骨 D.脉 17. 朝百脉的是( ) A.心 B.肝 C.脾 D.肺 18.“精血同源”指的是( ) A.心肺关系 B.肺肝关系 C.肝脾关系 D.肝肾关系 19.“先天之本”是指( ) A.心 B.肝 C.脾 D.肾 20.“后天之本”是指( )

医学基础知识点

第一部分 1、药物的半衰期:一般指药物在血浆中最高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 2、消毒的概念: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之达到无害化的处理。根据有无已知的传染源可分预防性消毒和疫源性消毒;根据消毒的时间可分为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3、灭菌: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所有微生物(包括芽胞),使之达到无菌程度。 4、休克:是机体在各种有害因子侵袭时发生的一种以全身有效循环血量下降,组织血液灌流量减少为特征,进而细胞的代谢和功能紊乱,器官功能障碍的病理过程。 5、休克病人主要表现为皮肤苍白、四肢厥冷、口唇及指甲发绀、大汗淋漓、脉搏细弱而快、尿少及血压下降。 6、休克分型:按病因分类(7种):失血性、烧伤性、创伤性、感染性、过敏性、心源性、神经源性。 7、正常时保证微循环有效灌注的基础因素包括三方面:足够的循环血量、正常的血管容量、正常的心泵功能。 8、休克救治原则: (1)、积极消除病因(2)、补充血容量(3)、纠正酸中毒(4)、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5)、糖皮质激素和其他药物的应用(6)、治疗DIC,改善微循环(7)、保护脏器功能(8)、各型休克的处理 9、青霉素过敏的处理 (1、)就地抢救,立即停药,使病人平卧,注意保暖,针刺人中。 (2)首选肾上腺素立即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0.5~1ml ,病儿酌减,如症状不缓解,可每隔半小时皮下或静脉注射0.5ml,直至脱离险期,此药是抢救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物,它具有收缩血管、增加外周阻力、兴奋心肌、增加心输量及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3).纠正缺氧改善呼吸给予氧气吸入,当呼吸受抑制时,应立即进行口对口呼吸,并肌肉注射尼可刹米或洛贝林等呼吸兴奋剂。喉头水肿影响呼吸时,应立即准备气管插管或配合施行气管切开术。 (4).抗过敏抗休克根据医嘱立即给地塞米松5-10mg静脉注射或用氢化可的松200mg加5%或10%葡萄糖液500ml静脉滴注,根据病情给予升压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等。病人心跳骤停,立即行胸外心脏挤压。 (5).纠正酸中毒和抗组织胺类药物,按医嘱应用。 (6).密切观察,详细记录密切观察病人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尿量及其他临床变化。对病情动态做好护理记录。病人未脱离危险期,不宜搬动。 10、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发的肺部感染性疾病。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通过呼吸道传播,普查主要通过X照片。 11、结核分为五型:原发型肺结核(Ⅰ型)、血行播散型肺结核(Ⅱ)、继发型肺结核(Ⅲ)、结核性胸膜炎(Ⅳ)、其他肺外结核(Ⅴ) 12、原发性综合征:肺部的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肿大称为原发性综合征。 13、干酪性肺炎:浸润型肺结核伴有大片干酪样坏死时,常呈急性进展,严重的中毒症状称为干酪性肺炎(或结核性肺炎)。 14、结核球:干酪坏死灶被纤维包裹,或空洞引流支气管阻塞,洞内干酪物干涸浓缩形成。 15、抗结核治疗原则可总结为10个字: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 16、初治菌阳肺结核: 主要推荐短程化疗方案为:2H3R3Z3E3 /4H3R3 强化期: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氨丁醇隔日1次,共2个月。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重点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重点 1、晋王叔和编撰的《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晋皇甫谧编撰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隋巢元方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2、刘完素,倡导火热论,寒凉派。张从正,攻邪派。李杲,补土派。朱震亨,滋阴派。 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4、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5、阴阳三分法:将一阴分为三阴:太阴、少阴、厥阴,一阳分为三阳:阳明、太阳、少阳。 6、阴阳总述: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转化及自和与平衡,是从不同角度来说明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的,表达了阴阳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阴阳之间的这些关系及其运动规律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互相联系的。阴阳的对立互根是阴阳最普遍的规律,说明了事物之间既相反又相成的关系。事物之间的阴阳两个方面通过对立制约而取得了平衡协调,通过互根互用而互相促进,不可分离。阴阳交感是万物产生和发展的前提,万物就在阴阳交感过程中产生。阴阳的互藏则是阴阳交感的动力根源,同时也是阴阳消长转化的内在根据。阴阳的消长和转化是阴阳运动的形式。阴阳消长是在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基础上表现出的量变过程,阴阳转化则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是阴阳消长的结果。阴阳的动态平衡由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及其消长转化来维系,而阴阳自和表达了其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这一动态协调平衡的能力与趋势。如果阴阳的这种动态平衡遭到了破坏,又失去了自和的能力,在自然界就会出现反常现象,在人体则会由生理状态进入疾病状态,甚至死亡。 7、五行基本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8、五行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9、五行基本内容:五行相生与相克、五行制化与胜复、五行相乘与相侮、五行的母子相及。 10、相乘与相克虽然在次序上相同,但本质上是有区别的。相克是正常情况下五行之间的制约关系,相乘则是五行之间的异常制约现象。在人体,相克表示生理现象,相乘表示病理变化。 11、精,按其来源,可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言其分布部位,则有各脏腑之精;以其特殊功能,则有生殖之精。 12、气的运动称作气机。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 13、人体之气的功能:1、推动与调控作用2、温煦与凉润作用3、防御作用4、固摄作用(要熟背) 5、中介作用 14、人体之气分类: 1、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生理功能:一是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二是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2、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生理功能:宗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行呼吸、行血气和资先天三个方面。 3、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生理功能: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 4、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卫作用的气。生理功能:卫气有防御外邪、温养全身和调控腠理的生理功能。 15、血相关脏腑:脾胃、心肺、肾。血的功能(重点):濡养、化神

中医内科学必考知识点资料全

1、感冒的基本病因——风邪。 2、“风者百病之始也”——出自《素问·骨空论》 3、‘感冒’一词——出自北宋《仁斋直指方》 4、‘辛温’与‘辛凉’的立论——出自《丹溪心法》 5、感冒与风温的鉴别特征——前者少传变、热度低。后者传变、热度高、汗后热复。 6、感冒与咳嗽的病机鉴别——感冒:肺气失宣、卫表不和。咳嗽:肺气上逆。 7、感冒与咳嗽的小病历鉴别特征——有表证则属于感冒。 8、‘咳嗽’一词——出自《内经》。 9、“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出自《素问·咳论》。 10、“咳嗽之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出自《景岳全书》。(此立论首先提出者——明·张介宾) 11、咳嗽——是中医内科的单一病种,也包括西医多种疾病的症状。 12、内伤咳嗽的基本病理因素(病理产物性病因)——痰;火。(注意与脏腑失调病因相区别。) 13、明确‘哮’与‘喘’的鉴别——始于《医学正传》明·虞抟。提出“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的鉴别特点。

14、“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出自《金匮要略》。——是论述‘哮病’的内容(干扰答案常见‘咳嗽’、‘咳喘’、‘哮喘’) 15、‘哮喘’——始见于《丹溪心法》。提出“哮喘专主于痰”。 16、哮病的病机特征——宿痰伏肺(夙根学说),外邪引动。 17、哮与喘的关系——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 18、哮与喘的鉴别:(哮多兼喘;喘未必哮)(哮分寒热;喘分虚实。)哮:病名;声响;阵发;呼吸有声;R↑;突然、反复发作喘:症状;气息;持久;呼吸困难;R↑↑;陈旧、持续发作(急、慢性、迁延性) 19、哮病的治疗原则——发时治标(祛痰理气);缓时治本(扶正祛邪)。 20、哮病——多责之于肺、脾、肾。喘病—多责于肺、肾。 21、喘病的虚实鉴别: 实证:邪气壅肺;痰浊阻滞。肺气上逆。气急声高、有力、深长;呼出为快; 虚证:肺肾不足;气失摄纳。肺气上逆。气怯声低、无力、短促;深吸为快; 22、喘病——始见于《内经》。“肺高则上气肩息”——《灵枢》。‘上气’指喘证症状。

中医学基础期末试题(2016-2017)及答案

灵台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护理一年级《中医学基础》试题(卷) 一、名词解释(2×5=10) 1.阴阳 2.藏象 3.胃气 4.主诉 5.大汗 二、填空题(1×20=20) 1.土之母为,之子为。 2.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包括、、奇恒之府。 3. 、、、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4.经络系统是由、、连属部分组成。 5.面部赤色主和戴阳证。 6.脉诊时常采用“寸口诊法”,寸口脉分寸、、尺三部,两手共六部脉,分候各脏腑,左寸候,左尺候,右关候,左关候。 7.我国大部分人属黄种人,其正常的面色是、明润含蓄。 8.正常舌象常概括为“淡红舌、”。 9.以寒邪为病的四肢关节疼痛称为痹,以湿邪为病的四肢关节疼痛称为痹,以风邪为病的四肢关节疼痛称为痹。三、单项选择题(30×1=30分,注意选准后请将答案依次写在下面的方框内,否则不得分) 1.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是() A.《黄帝内经》 B.《针灸甲乙经》 C.《难经》 D.《脉经》 E.《本草纲目》 2.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是() A.上午 B.前半夜 C.下午 D.后半夜 E.以上说法都不对 3.五行学说中木的特性是() A.炎上 B.稼穑 C.润下 D.从革 E. 曲直 4.阴阳的转化是() A.绝对的 B.有条件的 C.偶然的 D.必然的 E.以说法上都对 5.五行相侮正确的是() A.木侮土 B.水侮火 C.金侮火 D.水侮木 E.土侮金 6.下列哪一项不是心的生理功能() A.主神志 B.主血脉 C.主藏血 D.其华在面 E.开窍于舌 7.与水液代谢相关的脏腑是() A.心肝肾 B.肺脾肾 C.心肝脾 D. 肝脾肾 E.脾胃肾 8. 有“后天之本”之称的是() A.肝 B.心 C.脾 D.胃 E.肾 9.具有调节体温,维持体温相对恒定的气是() 第 1 页共6 页

最新整理《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学习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1) 李本强 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 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2) 李本强 11. 阴阳的转化: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2020年 中医执医考试之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细目一:整体观念 要点: 1.整体观念的概念 整体,即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关于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的认识。 2.整体观念的内容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细目二:辨证论治 要点: 1.病、证、症的概念和关系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症指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包括病人的主观异常感觉和医生检查所得的体征。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个完整的病理过程。 2.辨证论治的概念 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祈、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同一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亦不同 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相同的证,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 第二单元精气学说 细目一:精气学说的概念 要点: 1.精的概念 精的基本概念有二:①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②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 2.气的概念 人体内很强的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的物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细目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要点: 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3.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 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细目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要点: 1.构建中医学的精气生命理论 2.构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 细目一:阴阳的概念 要点: 1.阴阳的含义 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要点: 1.阴阳的一体观 2.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对立,即阴阳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即阴阳制约。 3.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是指阴阳的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即阴依存于阳,阳依存于阴,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依据,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立着的另一方单独存在。此外,还含有共同促进、共同衰退之意。也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 1.阴阳交感互藏 阴阳交感指明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是万物化生的根本条件。 2.阴阳的消长 阴阳消长指对立着的阴阳双方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不断地运动变化,它们在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维持着相对的平衡。 3.阴阳的转化 阴阳转化指一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细目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要点: 1.在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方面的应用 重阴必阳指阴阳转化的机制。重,有程度深之意,是促进阴阳转化的条件。谓阴气过甚,可以向对立面阳的方面转化。 重阳必阴指阴阳转化的机制。重。有程度深之意,是促进阴阳转比的条件。谓阳气过甚,可以向对立面阴的方面转化。 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阳胜则阴病是指阳热偏盛,必消耗阴液而出现各种伤津、伤阴的病证。 阴胜则阳病,是指阴寒偏盛,必伤阳气而出现各种阳气个足的病证。

《中医学》试题及答案(一)

《中医学基础》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少阳经应流注至() A.手厥阴经 B.足少阳经 C.足厥阴经 D.手少阴经 2.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 B.上与下 C.动与静 D.邪与正 3.按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以下哪一条是错误的? () A.木为水之子 B.水为火之所不胜 C.火为土之母 D.金为木之所胜 4.《素问·五脏别论》称为“满而不能实”者是指() A.五脏 B.六腑 C.奇恒之腑 D.脏腑 5.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 A.肺主气,司呼吸 B.肺主升清 C.肺主通调水道 D.肺主治节 6.脾统血的含义是() A.脾有推动血液在经脉中流行的作用 B.脾有调节经脉中血流量的作用 C.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的作用 D.脾有贮藏血液的作用 7.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主要是() A.心阳 B.肺气 C.脾气 D.肾阳 8.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脉 B.筋 C.髓 D.骨 9.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咯,多因感受哪种病邪? ()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燥邪 10.下列属于“用寒远寒”治法的是() A.阴盛慎用寒药 B.阳虚慎用寒药 C.冬季慎用寒药 D.假寒慎用寒药 11.能产生天癸的物质是() A.水谷精微 B.肾精 C.冲任气血 D.命门之火 12.五行中土的特性是() A.生发、柔和 B.阳热、上炎 C.长养、化育 D.清静、收杀 13.膀胱贮存和排泄小便,主要依赖于() A.肝的疏泄作用 B.肺的宣发肃降作用 C.膀胱的气化作用 D.肾的气化作用 14.气的上升运动太过,称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