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数学教学中使用课件应注意问题

数学教学中使用课件应注意问题

数学教学中使用课件应注意问题
数学教学中使用课件应注意问题

数学教学中使用课件应注意的问题

摘要:课件教学好处多多,但使用课件不当,也影响教学效益,所以使用课件要注意各种因素之间关系协调,应做好背景与主题、内容选取与表现、课件与其他教学手段、课堂使用时间与其他活动时间之间关系的把握,推动“思维对话”,获得课堂“和谐高效”。关键词:课件数学教学推动思维对话建立和谐课堂

继素质教育之后,烟台教育又推出了“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建设活动。“和谐高效,思维对话”是一种课堂教学境界,是一种理性课堂价值追求。“和谐”是课堂中过程和各方面关系的融洽,一是教与学(包括师生关系和教与学方式)的和谐;二是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的和谐。“高效”是立足于质量建设的目标实现。“思维对话”是多方智慧与学生的双向交流,而不是简单的思维主体的交换。

多媒体进入课堂以来,大大提高了数学课堂效率和效果,但是使用不当,也适得其反。有的教师在授课时动辄就用课件,什么内容都用课件,整堂课都是课件闪动,眼花缭乱。学生好像听明白了,可是,一实际操作起来,还是老虎咬天无处下口,一节课下来,感到疲劳乏味,对课件授课的新鲜感没有了。

课件就是一种教学工具,处在辅助教学的地位。使用课件教学应注重服从服务于课堂授课效果的需要,激发学生思维,推动思维对话,实现课堂高效。我认为使用课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制作课件要注意内容的选取与表现,促成所传授内容与课堂

XX年3月数学教学工作心得体会

XX年3月数学教学工作心得体会 数学教学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在这几年的时间里我得到了一些教训,认识到自己有很多不足,并且对小学教学工作有了一些体会。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

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二、积极提问,贯穿课堂始终 要想学生40分钟内都会专心听你的课那是不可能的,他们或多或少会开小差,他们有的可能连书本都不拿出来或不翻开,甚至还会说话打闹。这时如果采用提问的方式的话,就会使学生的精神一下子紧张起来,并且去思考你所提出的问题,但是提问时,不能只提问一些选择性的问题,因为这样他们思考的空间就会很小,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提问要有均匀性,不能反复提问某个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消退的。 三、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

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人教版) 实施素质教育,就要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而教学活动也必然会对学生身心的每一个方面都产生影响。结合小学数学的教学实际,我认为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要全面、合理、详细。 (1)发展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当前世界各国都把解决问题作为数学课程的中心,作为数学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在数学教学中摒弃过去那种只重视数学思维结果教学的做法,强化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动手、动脑去探索、发现问题的答案,发展其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 小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主要有:化归、组合、归纳、联想、集合、对应等。这些思想和方法隐含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它们比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更普遍的适用性,因而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思想,紧密结合数学知识的教学进行渗透。这对学生理解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是大有裨益的。 (3)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发展到今天,其内容、思想、方法、语言已广泛渗透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现代生活中,因而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从一年级起就应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生活问题,养成主动地从数和形的角度观察分析客观事物的习惯。 (4)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意志。 华东师大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一文中提出,课堂教学的目标不仅应包括认识方面的目标,还应包括学生

的情感、意志、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意识与能力等方面。她强调指出,这里提出的情感目标,并不是美国教育家布卢姆在目标分类中所提到的,仅以服务于认知目标完成为目的的情感目标,而是指教学应该促进学生情感体验的健康、丰富和情感控制能力的发展。情感、意志等目标既有与认知活动相关的内容与价值,又有其相对独立的内容与价值。这样的目标并不是一节课就能完成的,它必须通过每节课来实现,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意志,要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认识,它们不仅服务于、从属于认识活动,而且有其相对独立的内容、价值和地位,是学生基本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 要注意的是,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要具体化,也就是在教学中要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单元和课时。教师在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在研究学生、分析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师自身特点等因素的基础上,善于选择一节课能完成的最重要的任务。实践中有的教师在一节课内罗列过多的任务,结果只能使任务的完成流于形式;有的教师只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任务。这些做法都必然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二、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 世界各国在反思评价以往的教育时,都认为过去的教育过于划一和死板,学校面对学生人数的大量增加,忽视了个人需要。素质教育强调遵循个性教育原则,也就是教育要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达到最大程度的因材施教。在当前班级人数较多的情况下,要求每节课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是不现实的。可行的办法是把学生进行适当的分层次划分,对不同层次学生分类指导。 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注意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在大纲基础上加深拓宽,让他们有机会接触、了解乃至钻研自己所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其

小学数学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激发和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为了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首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融洽的感情。学生喜爱老师,就会对老师的课产生极大的兴趣。当然不是让老师一味的迁就学生,而是要求我们的老师从学生的生活、学习等方面要爱严结合循循诱导。其次是以课堂和课外向学生反复讲述学好数学的重要性,使学生重视教学,爱好数学,并有决心和信心学好数学。其三是广泛利用直观教学,发挥电教作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生动有趣的实物,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积极主动地学好数学。其四是注意在课堂上引进竞争意识,利用小学生自尊心强、好胜的特点,开展不同形式的竞赛,活跃课堂气氛,在各种竞赛活动结束后,教师及时总结或适当给予学生一些奖品,使学生感到学习的快乐,提高学习兴趣。 二、重视解题思路的训练 应用题之所以难学,问题本身比较复杂是一个原因,但从教学法来说,更重要的是解题思路(思维过程的顺序、步骤与方法)缺乏应有的训练,使许多学生感到问题无从下手,不知道怎样去想。对于这一点,我们只要把它同计算题做一比较,就清楚了。如做计算题时,学生对运算法则、运算顺序和步骤,都是清清楚楚的。学生的思维过程同运算顺序是一致的。计算的每一步都在式子里反映出来,看得见、摸的着,学生计算的对与错一目了然。计算题通过训练学生容易掌握。而解应用题就不同了,学生要了解题意,分析条件与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各种数量关系,要通过分析、综合,找到解题的途径和方法。从审题到列出式子思维过程少则也有几部,都是用内部言语进行的思维过程,教师既难易知道学生的思维是否合理、正确,有无错误更难以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对于这样的问题,根据学生智力活动的形成是从外部言语到内部言语这个特点,在应用题教学中要设计一套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解题思维过程化,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 三、小学数学应生活化 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首先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也就是使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成为学生看得见、摸的着、听得到的现实,使数学抽象知识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在教学中,把那些脱离学生实际的应用题还原为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始终提倡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数学学习的自然组成部分;提倡选择有现实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具有一定数学价值的、具备一定探索性的问题;提倡选择图画、表格、文字等多种形式的呈现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对问题情境的探索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和实际的联系,形成数学应用意识,初步掌握一些应用数学的技能,加强数学的应用。 数学教学应该改变过去封闭、僵化、灌输的单向专制特点,走向开放、多样、超越时空限制的双向交流的民主化趋势,加强数学与生活的,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生活化。现代学生心理学表明,学生学习数学时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具体实物的支持。而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只有数学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然后真正感受和体验数学的魔力与价值。 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及课件

篇一: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第一章第三节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一)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所以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下,要充分揭示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因此本节课我以建构主义的“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验证解决方法”为主,主要采用观察、启发、类比、引导、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则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象问题形象化,使教学目标体现的更加完美。 二.教材分析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数学必修四,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是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中的公式(二)至公式(六).本节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公式(二)、(三)、(四).教材要求通过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和诱导公式(一)的基础上,利用对称思想发现任意角与、、终边的对称关系,发现他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之间关系,进而发现他们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即发现、掌握、应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公式(二)、(三)、(四).同时教材渗透了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出了要求.为此本节内容在三角函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本校高一(1)班全体同学,本班学生水平处于中等偏下,但本班学生具有善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所以采用发现的教学方法应该能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四.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过程,掌握正弦、余弦、正切的诱导公式; (2).能力训练目标:能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以及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求值与化简; (3).创新素质目标:通过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提高三角恒等变形的能力和渗透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个性品质目标:通过诱导公式的学习和应用,感受事物之间的普通联系规律,运用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诱导公式. 2.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三角函数值,化简三角函数式. 六.教法学法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鱼”,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方法, 如何实现这一目的,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者苦心钻研、认真探究.下面我从教法、学法、预期效果等三个方面做如下分析. 1.教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数学知识,更主要作用是为了训练人的思维技能,提高人的思维品质.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以学生为主题,以发现为主线,尽力渗透类比、化归、数形

初中数学老师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数学老师教学心得体会 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 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 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 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这就需 要学生对学习进行自我反思。新课程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倡导以主动、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它是以教材为中心,教 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的相互作用,使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学生思 维品质,培养创新意识,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教育改革中教师是关键,学生是主体。同时,教师能力的提高及学生能力的提高,都是在实践的探究中逐步确立。由此可见,教 师与学生要想发展,必须要将实践与探究融为一体,使之成为促进师生发展、能力不断提 升的过程,而反思则是将二者有效结合。那么应从哪些方面实现师生互动的反思模式构建呢? 1、要求做好课堂简要摘记。 当前,老师讲学生听已成了教学中最普遍的方法。而要学生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反思, 听是远远不够的。要反思,就要有内容。所以学生就要先进行课堂简要摘记。课堂简要摘 记给学生提供了反思的依据。学生也能从课堂简要摘记中更好的体验课堂所学习的内容, 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成了有目标,有策略的主体行为,可促使老师和学生进行探索性,研究 性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提高个人的创造力,所以课堂简要摘 记是学生进行反思的重要环节。 2、指导学生掌握反思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开展反思性学习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 角度进行反思性的学习。学生的实践反思,可以是对自身的认识进行反思,如,对日常生 活中的事物及课堂中的内容,都可引导学生多问一些为什么?;也可以是联系他人的实践, 引发对自己的行为的比较反省,我们可以多引导学生进行同类比较,达到会当凌绝顶,一 览众山小的境界;也可以是对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或是周围的一种思潮的分析评价,此外 学生的反思还何以是阶段性的,如:一节课尾声时,让学生进行一下反思,想想自己这节 课都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当天睡前,反思一下今天自己的感受;或是一周反思一下 自己的进步和不足等等。具体有以下五种方法: ① 在解决问题中反思,掌握方法:解题是学习数学的必经之路,学生解决问题时, 往往缺乏对解题过程的反思,没有对解题过程进行提炼和概括,只是为完成任务而解题, 导致解题质量不高,效率低下。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整理思维过程,确定解题关键,回顾 解题思路,概括解题方法,使解题的过程清晰、思维条理化、精确化和概括化。②在集体讨论中反思,形成概念:活动是感知的源泉,是思维发展的基础。每个人都 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所以认识相对有限。学生通过集体讨论和交流,

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改革,小学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那么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学生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7)08-020-01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要全面、合理、详细。 (1)发展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当前世界各国都把解决问题作为数学课程的中心,作为数学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在数学教学中摒弃过去那种只重视数学思维结果教学的做法,强化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动手、动脑去探索、发现问题的答案,发展其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 小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主要有:化归、组合、归纳、联想、集合、对应等。这些思想和方法隐含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它们比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更普遍的适用性,因而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思想,紧密结合数学知识的教学进行渗透。这对学生理解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是大有裨益的。 (3)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发展到今天,其内容、思想、方法、语言已广泛渗透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现代生活中,因而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从一年级起就应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生活问题,养成主动地从数和形的角度观察分析客观事物的习惯。 (4)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意志。 华东师大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一文中提出,课堂教学的目标不仅应包括认识方面的目标,还应包括学生的情感、意志、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意识与能力等方面。她强调指出,这里提出的情感目标,并不是美国教育家布卢姆在目标分类中所提到的,仅以服务于认知目标完成为目的的情感目标,而是指教学应该促进学生情感体验的健康、丰富和情感控制能力的发展。情感、意志等目标既有与认知活动相关的内容与价值,又有其相对独立的内容与价值。这样的目标并不是一节课就能完成的,它必须通过每节课来实现,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意志,要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认识,它们不仅服务于、从属于认识活动,而且有其相对独立的内容、价值和地位,是学生基本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 要注意的是,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要具体化,也就是在教学中要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单元和课时。教师在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在研究学生、分析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师自身特点等因素的基础上,善于选择一节课能完成的最重要的任务。实践中有的教师在一节课内罗列过多的任务,结果只能使任务的完成流于形式;有的教师只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任务。这些做法都必然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设法唤起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学生学不好数学,不能全怪学生,教师首先要找自己的原因,教师的任务就是把学生从不懂教懂,从不会教会,学生答不出教师的问题,教师先要检查自己

初中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导读:本文是关于初中数学教学心得体会,希望能帮助到您!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行“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不禁让我重新对这一理念加以剖析。19世纪恩格斯说:“数学是关于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而作为数学学科三大部分(数与代数、几何和统计)之一的数与代数部分,它是中小学数学课程中的经典内容,它在义务教育的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在新的课程标准下,这一学习领域的目标、内容、结构以及教学活动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想。 (一)《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可见,理解数感、符号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建立数感和符号感是非常重要的,是进入数学学习的基础。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要学习整数、小数、分数、有理数、实数等数的概念,这些概念本身是抽象的,但通过数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将这些数的概念与它们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建立起联系,例如,一百万有多大,一把黄豆大约有多少粒等等。在课程标准中,重视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淡化过分“形式化”和记

忆的要求,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自主活动,不仅提高了自身的数学素养,还有助于他们利用数学头脑来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 数学与现实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八十年代初就提出“数学问题解决应作为学校数学教育的中心”。因此,有价值的数学更多地体现在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和思维去观察、认识日常生活现象,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获得或提高适应生活的能力。过去教师一直非常重视学生笔算的正确率和熟练度,学生缺乏估算意识与估算方法。但在日常生活中恰恰是估算较笔算用得更为广泛。我们常常需要估计上学、上班所用的时间,估计完成某一任务(烧饭、买菜、做作业等)所需的时间,估计写一篇文章所需的纸量,放置冰箱所需地方的大小,估计一次旅游所需的费用等等。因此,加强估算,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新课程标准也反复强调要加强估算,淡化笔算。 (二)“数与代数”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数学情感的数学。 在提倡“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今天,将这一理念落实到中学阶段,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掌握如何,更要关注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想方法、习惯、情感和态度对于学生今后去创造生活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因此,“数与代数”作为基础部分,它的主要内容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运动、变化规律中的数学模型,它可以帮助人们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准确、清晰的认识、

数学教学中的体会与思考

数学教学中的体会与思考 发表时间:2012-01-13T16:22:17.513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1年第8期供稿作者:宿秋杰 [导读]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宿秋杰黑龙江省同江市第三中学 新课程改革给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更广阔、更富有弹性,也更具有挑战力的创造空间,同时也是个难得的机遇,我们老师 “集体探讨、精心备课、动手自制教具、多媒体课件,都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探索和研究热情,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下面,我就从三方面谈一谈我教改实验以来的一些体会与思考。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我看来,要切实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教师的观念的转变。作为一名参与课改实验的教师应该清楚认识到:1、教师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者,课堂气氛的营造者,课堂行为和学习效果的评价者。2、师生之间应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人格平等,相互尊重,建立民主、平等、合作、建设性的伙伴关系,从而成为新知识的共同学习者,探索者和收获者。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教学民主,以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身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合作,生动活泼能够让学生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的宽松教学氛围,并大胆放手,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份活动的空间,多一次表现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让他们亲身体验学习过程,成为学习的主角、知识的主动探索者。长期以往,我们的学生必定能建立《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进而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真正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二、创设生活情境,让数学学习生活化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它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而且在7~9年级教学建议中指出本学段的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尽量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中去,增强教学实效。要真正做好情境教学,关键在于教学情境的设计。我认为教学情境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从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否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数学思考,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合作精神等方面考虑。 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效促进学生共同发展。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如何适当、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活动、交流”就成为了一个倍受关注的热点问题。 关于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新特点:教师权威淡化角色转变,学生主体性增强,学生面对面围桌而坐,在合作过程中,能主动地提出问题,自由展开讨论和交流,敢于尝试,学会倾听,以及进行自我反省,可以讲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有限的合作时空里全员参与,在互动中互帮互学,共同发展。 我认为对于小组活动、合作学习应注意以下问题: 1、小组合作学习要适量、适度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参与面广,参与有效率高,但并非任何时候都需要进行合作交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有选择恰当的时机,才能保证活动、交流的有效进行。为此,教师在设计小组活动、交流时,首先必须考虑这样做是否有必要,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学生的疑点及学生接受较困难的内容,一般可以结合具体内容和学生特点开展合作学习,通常我们可以组织辨析概念性问题的合作讨论,发现规律性知识的合作探讨,操作、实验、探究性问题的合作探究。但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能够独立完成内容就无须再开展合作学习,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为了“活动”而“活动”。 2、避免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我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努力:一方面是合理分组: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在组建小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兴趣、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相对平衡和合理的差异,实行优化组合。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要使学生拥有充足、宽裕的发言、补充、更正和辩论的时间和空间,让各种不同程度学生的智慧得到尽情的发挥。 3、明确任务,正确指导,合理评价。 每次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应明确提出合作的目标和合作要求,让学生清楚的知道在合作活动、交流中自己要做什么,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对个别学生或个别小组有独到见解或出现创新性思维火花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采取的都应是一种友好的、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又不能对学生的困难和疑问袖手旁观。同时,教师要对小组活动方式,小组活动的秩序,活动结果的汇报水平,组员学习的效果以及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态度,表现等方面作出积极的评价,使每一个学生都真切地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和喜悦。 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呼唤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

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兵团二中苏婷婷计算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很重要的基本技能,也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计算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进行四则运算,还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数据的特点,恰当的运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选择合理灵活的计算方法和计算过程使计算简便。在这样的计算过程中,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注意力和记忆力,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敏性和灵活性。同时计算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专心,严格细致的学习态度,善于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计算仔细,书写工整和自觉检查的学习习惯。计算教学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着学生观察,记忆,注意,思维等能力的发展,关系着学生的学习习惯,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此,小学阶段的计算教学就显得异常重要。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往往就感到很困惑,觉得非常简单的知识学生学起来却感到很困难,总是没能达到老师自己想要的效果。为了提高计算教学的实效性,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使学生理解和牢固掌握有关基础知识。 学生的计算离不开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运算法则和计算公式等内容。对学生不易理解的某些计算法则,往往成为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应帮助学生以掌握基础知识为突破口,分散、突破难点。 二、理解算理和算法优化至关重要 在计算过程中,理解筭理是计算的前提,而算法优化则是计算的关键。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常常是算理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理解到位。在计算教学中根据知识体系之间的联系可以在迁移中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学生在两组题目的练习比较中发现:先运用商不变规律把除数是小数的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再按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方法来计算。如果教师直接通过

小学数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的几点体会_通用版

小学数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的几点体会通用版 数学是小学的一门重要学科,肩负着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责任。而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采用的是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枯燥无味,无法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激情,大多学生只是机械而枯燥地记忆书本知识,这样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根本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新课程改革对各学科教学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小学数学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的教学理念,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发挥数学学科操作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结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让学生有更多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将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以此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诱发学生探究动机,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让整个数学课堂教学因动手操作而变得更加精彩,更加有效。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浅谈如下几点体会。 一、在动手中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是一种积极的心理选择性认知倾向,能够产生积极的情感与情绪,展开主动而积极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乐之这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小学生生性好动,有着很强的动手能力,给予学生更多动手的权利,让学生展开积极的动手操作,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更能在动手中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种,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来制作教学具。如让学生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来制作各种几何模型。学生一听到要让自己来帮助教师制作学具,立马来了兴致,都非常积极踊跃地参与到教学具的制作中来。如有的学生利用硬纸片来制作圆柱、圆锥,利用小木棍来制作平行四边形等。这样的环节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激起学生对数学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与运用知识的平台。在这里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自己的个性,来制作一些富有个性与新意的教学具。如有的学生将制作好的模型贴上彩纸、画上各种不同的图案等,让这些原本枯燥的数学教具穿上新衣,这样也会让整个数学教学因这些新奇的教学具而变得更加有活力,更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动机与学习热情。 二、在动手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发表时间:2019-07-05T16:27:45.85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8月总第309期作者:吴韶亮[导读] 数学学习对很多学生来讲,是比较枯燥的。在学习过程中,不能跟实际相结合,不能理解数学的作用,也就谈不上对数学的兴趣,从而加大了数学学习的难度。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应对新科技的需要,都需要培养和提高中学生数学素质。山东招远市第二中学山东烟台265400 数学学习对很多学生来讲,是比较枯燥的。在学习过程中,不能跟实际相结合,不能理解数学的作用,也就谈不上对数学的兴趣,从而加大了数学学习的难度。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应对新科技的需要,都需要培养和提高中学生数学素质。 一、重视数学意识教学的培养 在讲解新知识时,要严格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照顾到学生认知水平的个性差异,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讲解椭圆的时候,可以问学生,怎么样在教学楼前画一个标准的圆,以便于建筑工人建一个圆形的花坛? 这个问题可以说所有的同学都是知道的。问这个问题就是让学生知道数学跟实际生活是紧密相关的,同时,也是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回答后,再问学生,如果要建的花坛是一个椭圆呢?怎么样画一个标准的椭圆呢? 进一步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跟实际联系,同时,利用未知的知识,吸引学生的兴趣。可以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普遍(包括基础差的学生)情绪亢奋,思维始终保持活跃。 二、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数学教育不仅要注意具体的解题技能方法,更应注意数学知识发生过程中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优良数学品质。 教学中应改变驾轻就熟的“题型+方法”的教学方式,让启发式教学进入数学教学活动,克服学生思维的被动性,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背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教给学生发现、创造的方法,启发引导他们去思考、创造,让他们在创造中学习,在发现中获取,在成功中升华。具体地说,可利用概念、公式、定理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和创造性;利用知识应用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和广阔性;利用典型例、练习题的多解和延伸变化,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 三、当好学生的“心理医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对症下药 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正确地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辅导与疏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就应该当好每个学生的“心理医生”。每个学生的素质、才能、知识、个性和兴趣等都是有差异的,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对症下药,把“心理医生”工作做好,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和效果。要善于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研究、调查表明,造成成绩滑坡主要原因: 1.被动学习。 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延续初中的学习方法,有很强的依赖心理,缺乏学习主动性。学习没有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 2.学习方法不当。 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不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 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骛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四、强化学科语言训练,提高综合能力 数学语言的水平是反映一个学生数学素质和数学能力高低的重要因素。数学语言包括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三种形式,“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是解决问题的工具”,离开了语言是无法学习并交流的。 数学教学中要加强概念教学,丰富学生语言词汇,提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不仅要让学生记住数学概念、表示符号,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其所揭示的具体内容。随着社会数学化、科学数学化程度日益提高,数学语言必将成为人类交流和信息存贮的重要手段,使学生掌握数学语言,就是为学生提供了将来更好地工作和生存的一种工具。 在数学应用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动学生,让他们动手动眼,获得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布置学生撰写建模小论文,激发他们参与建模的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们的数学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继续深造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世界,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因此,积极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可大幅度地提高学生解应用问题能力,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心得体会_

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心得体会_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创新,创新既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实施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初中数学教学正处于学生学习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如何培养初中数学创新能力,开辟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对初中生的全面健康发展非常重要。数学教学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包括数学观念、数学意识、数学思维、数学能力及基本的数学逻辑。而素质教育的核心也就在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把数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注重学生应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必须思考的课题。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强调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教学本质是培养学生的应用与创新能力。下面谈谈自己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一、联系生活现实,创设情境,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在七年级下期,学生都将转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学习,在头天晚上备课时,我正愁眉不展的思考如何上明天的新课,忽然我想起了自己在小时候遇到的“警察与小偷”的故事:“有一位便衣警察根据线报明察暗访到一间小屋后,细听到屋内的小偷正在分赃:每人分300元,就多出200元;每人分400元,又还差300元…这位警察叔叔眼睛一转,就算出了有几位小偷,多少赃款。”当我把这道数学题一出给同学们,众说不一,却很少有同学能短时内算出正确答案。于是我便很自然地引入我要讲的新课内容,给同学们分析、讲解、计算、求解。同学们这节课听得特别认真,特别入神,知识也掌握得特别牢固。由于提出的问题源于生活现实,就缩短了教材内容与现实的差距,使学生兴趣陡增,让学生感到数学无处不在,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运用教学技巧,设置悬念,培养学生的思考力 在教学中,可以巧设悬念创设教学情境,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的强刺激,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期待情境,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引发求知动机。 案例1:讲授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时,教师先在黑板上写出两个式子:85的平方-84的平方,54的平方-46的平方,并让学生在10秒内计算出结果。学生暂时是不可能完成计算任务的。然后放映一段有关的智力抢答录像,抢答中,主持人语言刚落,就立刻有一个学生抢答说是169和800,其速度之快,简直是不假思索。目睹这么快的速度算出结果,就会给学生造成一种悬念,为什么他能计算得这么快呢?莫非是天才?这时可板书下列形式让学生思考:85+84= 54+46= 85的平方-84的平方=(85+84)(85-84)=169 85-84= 54-46= 54的平方-46的平方=(54+46)(54-46)=800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看出了两个数的平方差恰好等于这两个数之和乘以这两

初中数学教学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

初中数学教学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 初中教学中教师在备课时常根据主观意识,提前几天或几个星期备课,个别的教师甚至将纸张发黄的陈旧教案拿到课堂上照本宣科,不考虑学生现有知识基础和学习中出现的新情况,结果怎样呢?本来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教师在津津乐道,而学生难于理解掌握的内容却蜻蜒点水,甚至根本没有涉及,教师陶醉于少数优生“热热闹闹”的发言,而多数学生一知半解。学生在作业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教师没有及时了解并帮助解决,漫漫学生的问题再不是一两个,而是一大堆,此时,师生双方都感到无从下手。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若能及时发现,及时设法解决,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一、教学中的问题反映 学生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考试、评价等各个环节。1.备课时充分估计。经验丰富的教师在备课时能预测到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方法的运用所出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设计教法。把问题解决在初发阶段,这样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能得到较好的发挥。缺乏经验的教师往往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就应在教学实践中勤于观察与思考,逐步学会站在学生立场上思考问题,设计教案。2.上课中勤于捕捉。上课是获取信息的主渠道。教师仅凭过去的经验或主观愿望去估计是不行的,必须在课堂上认真观察学生反应,及时调整教法。有的教师讲授时不注意观察学生的神态,也不去听取学生的反映,等到批改作业或阅卷时才发现问题一大难,这样就不利于及时抓住学生的问题并及时解决。3.板演时注意收集。板演是学生暴露思维过程的重要渠道。对学生板演中暴露出来的错误,教师不仅要指出其错误所在,还要正确分析产生各种错误的原因,指出应该怎样纠正错误,并在下次板演或作业中有意安排类似的练习,让学生及时矫正。4.答问中随机提炼。学生在回答教师提问时,很容易暴露思维过程中的错误,或概念理解错误,或定理法则运用条件不足,或思维方法不对等。教师既要善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敢于提问,又要善于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问题的不同角度,随机提炼出反映问题本质的一般性和特殊性问题。5.作业里逐一分析。作业是反映学生问题的主渠道,但教师须对不同的学生进行认真的分析,学生的作业一般来说有四种类型:(1)独立完成的;(2)讨论后完成的;(3)独立完成一部分,抄袭一部分;(4)全部是抄的。教师对抄袭来的整洁、正确的作业切不可感到满足,这种潜伏期一旦长了,差生面就越来越大,差的程度就越来越严重。因此,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应逐一分析,做好作业档案记载,能够掌握个别学生的学习情况。6.阅卷中仔细归类。在考风正的前提下,每次单元测验或期中、期末考试试卷中都会暴露出大量的问题。问题越多,我们就越要注意归类,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整理归类得当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7.讲课后及时小结。讲课后立即回顾本堂课的成功之处和值得改进的地方,以及学生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及时分析应采取的措施,并简明地记在本节课教案后面,这样既可作为下节课的教学内容,又可作为下一次再教时的重要参考资料。若能长期坚持,注意积累和整理,便是切合实际的难得的教学经验。8.复习时注意强化。成功的复习,一般是在一个单元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梳理之后,结合该单元教学中收集到的学生易混易错问题的基础上,加以提炼,择例精讲,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题型予以强化纠正。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心得

初中数学教学心得 宁江一中刘立冬 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搞好研究与教学是增强学生数学观念,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让人痛心的是,长期以来,一些本来生动活泼的数学知识,由于被淹没在大量的“加、减、乘、除和乘方、开方运算”、“分式、繁分式的化简”、“解方程的技能训练”以及“大量的人为编造的以致脱离实际的所谓应用题”和“各种各样的解题技巧、解题模式的训练”中,而失去了其应有的魅力,学生也许学到了不少具体的数学知识,但却很少甚至根本没有领悟到其内在的本质,只有知识的“躯体”,缺乏知识的“灵魂”…… 要搞好初中数学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认真研究初中教学的各种规律,并加以有机综合,形成适应自身教学的有效方法。如何让数学课上得更理性,更科学有效?我认为要真正做到“功夫花在备课上、精力放在研究上、本领显在课堂上。”我们要在行动的“实”上下功夫,在研究的“深”上想方法,开创行动扎实、研究深入的课程教学改革下局面。 首先,一切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中,同时,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都需要用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去思考解决。比如,洗衣机按什么程序运行有利节约用水;渔场主怎样经营既能获得最高产量,又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件好的产品设计怎样营销方案才能快速得到市场认可,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为此数学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经营和开拓市场的能力。 其次,现实告诉我们,大胆改进学习方法,这是一个非常重

大的问题。学习方法的改进身处应试教育的怪圈,每个教师和学生都不由自主地陷入"题海"之中,教师拍心某种题型没讲,中考时做不出,学生怕少做一道题,万一考了损失太惨重,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往往忽视了学习方法的培养,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方法,但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才是正确的方法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听讲的过程中一定要有积极的思考和参预,这样才能达到最高的学习效率。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而之前的备课则不应当受教材思路的影响,重新组织教材,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在学习过程学生有知识的掌握,个性的解读、情感的碰撞,且创新火花不断闪现。 再次,教与学必须有一个和谐步骤,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步骤来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中,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要击中思维的燃点,这样不但能对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迅速唤醒,从而提高单位时间里的学习效率。学生因情境的巧妙刺激,学习热情激发起来,萌芽学习兴趣,认知系统开始运转。 初中学生刚刚进入少年期,机械记忆力较强,分析能力仍然较差。鉴此,要提高初一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效果,务必要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这是每一个初中数学老师值得认真探索的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与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相适应,通过我对新课程这几年的研究,结合我平常的教学工作,有了以下几点工作体会,谈谈个人的对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些看法: 第一方面应从思想工作着手,我觉得要教好学生,应先让他们尊重老师,这也是做学生的基本准则,所以我第一天当他们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