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守望者》读书笔记

《守望者》读书笔记

《守望者》读书笔记
《守望者》读书笔记

《守望者》读书笔记

守望者这部漫画最伟大的地方在于它真正把漫画转变为更高级的图像小说。我们一起通过读书笔记来了解这部伟大的作品吧。

篇一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全篇采用暗讽手法的小说较少。虽然针砭时政讽刺社会黑暗朝廷昏庸的作品也有,但讽刺手法较为直白外露,多为语言反讽,如《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等;而不苟言笑正常叙事,直到结尾才发现作者对时政的嘲讽之意的结构反讽,或戏剧反讽,则很少。清末这样的作品增多,最著名的主要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这也许是由于文字狱盛行,文人被逼出使用隐晦暗讽的本领吧。比如《聊斋志异》,不了解蒲老先生用意的人完全可当作灵异小说狐鬼猎奇的娱乐故事来读;了解背景资料的则能很容易勘破表面鬼怪故事下掩盖的政治用意。

西方文学作品中讽刺小说是一大类,往往与奇幻相关,虚实结合,各中语言未必幽默,但故事的整体却指代明显,讽刺尖锐,寓意深刻。而这其中叙事一本正经故事本身毫无破绽的又自成一体,不了解相关文化背景很难读出故事背后的真实所指,比如音乐剧《芝加哥》,荒谬可笑的诉讼过程与结果背后是对20年代美国行政司法腐败的有力控诉;再比

如《动物农庄》,表面是“童话故事”,内里则是反乌托邦集权的政治讽刺。随着讽刺手法愈发渗透到西方大众文化,比如美国有一份专登政治娱乐讽刺假新闻的“洋葱日报”,而NBC广播电视台的“周六夜现场”和福克斯电视台的“疯狂电视”节目每周都向大众播报讽刺恶搞新闻,甚至“周六夜现场”成功到就连总统竞选候选人们也频频登场自我嘲讽来显示其亲民政策与性格中的幽默一面,西方大众对使用讽刺写作手法,尤其是暗讽反讽手法的文学作品并不陌生,这其中就包括图文小说。

图文小说英文叫graphic novel,常被人当作漫画(comics),但美国书店里漫画部分是找不到图文小说的。美国漫画的读者基本上是未成年人,画风多样,故事往往浅显直白,适合青少年阅读。图文小说虽然也采用“看图说话”的连环画形式,但故事本身的深度复杂度都与文字小说相当,只不过恰好选择了文字+图画的表现方式。大部分图文小说都富含哲理,相当一部分甚至黑暗诡异,比如《守望者》,就远非一般商业小说可比。

《守望者》故事由作家Alan Moore创作,画家Dave Gibbons和上色画家John Higgins插图,最早于1986至1987年由DC漫画公司单期出版,后集结为单行本的图文小说。尽管《守望者》的创作初衷是漫画,但其人物、结构、故事情节都与传统的漫画作品迥然不同,严肃性与创新性远非一

般漫画作品可比。《守望者》于1988年获雨果奖,并入选XX 年美国时代杂志评出的自 1923年来最佳100本英文小说。

《守望者》是我读的第二本图文小说,与《月影》一样,惊喜异常。

小说的叙事结构很特殊,除了对主线几个人物的叙述,每一章结束都会有一些辅线材料补充,有时是人物的回忆录节选,有时是与人物相关的剪报新闻,并结合美国80年代冷战的历史大背景,仿佛书中这些虚拟人物都是活生生的现实存在,弄得人云深雾罩不分真假。除了结构,小说所采取的画面安排与其他的图文小说也有所不同,视觉化之强直追电影拍摄中使用的“故事板”(story board),比如全书的第一帧画面是半个带血笑脸别针的近景,周边包裹着大量刺目而粘稠的红色液体;第二帧视角上移,一整个的别针躺在大片红色液体中,地点不详;第四帧时看出来这枚小小的别针原来躺在路边下水道沟槽一角,穿白围裙的工人正用水冲洗街道上的大片血迹,稀释了的红色液体殷殷流入阴沟,一个举着“末日将近”牌子的红发路人从血水上踏过;到了第八帧大图片,视角则进一步升至街边高层建筑一扇碎裂的窗户,一位秃顶男人正向下观瞧,街头车流穿梭,那一片血迹从高空俯瞰只是个很小的红斑,他说“嗯,摔得不轻。”

除了视角位移由近至远的表现手法在引入新场景时被多次使用,《守望者》的画面构图还采取了多焦点并行的处

理方法:前一个画面的主体可能是正在谈话的两人,角落里坐着第三人在读书;而下面几幅图视线重心则转移至读书的人,但那二人的对话内容却在边角出现,提醒观者二线并行。这样复杂的视觉化处理手法简直就是静止的电影画面!难怪电影改编几乎完美,又有几部原著能做到“故事板”的程度,连机位安排,角度,剪接的细节都考虑到了。

除了故事本身,小说中还有一个极为诡异的“画中画”。故事中有一位卖报纸的老头儿,常常对世界局势发表一些见解,他边说,画面边展示报摊旁边一个常蹭漫画看的小孩,在读一个叫做《黑船传奇》的漫画。《黑船传奇》是关于海盗的故事,一位海难后幸存的水手竭尽全力要回到家乡告知村人海盗船“黑船”即将来袭。为了求生,他以死去船员肿胀的尸体加固木筏,在茫茫无际的大海上漂泊。尸体被海水浸泡溃烂腐败引来了鲨鱼,水手奋力战鲨脱死,后眼睁睁看着尸体的可怖脸孔茹毛饮血求生,但人早如惊弓之鸟,家乡或人间炼狱,他已茫然……

《守望者》的大环境与80年代美苏军备扩张息息相关,冷战使世界形势日益紧张。多年前自发形成的一个面具超级英雄民兵组织“守望者”已基本解体,前成员也大多退休养老。故事从“守望者”之一的“喜剧演员”爱德华的凶案开始,另一位成员罗夏克执意调查案情的来龙去脉,认为有一个针对前“守望者”成员的阴谋正在展开。罗夏克通知了

新一代“夜枭”丹,量子超人曼哈顿博士及女友,“丝绸幽灵”的女儿萝丽,还有已转行成为著名企业家身家过亿的“奥席曼迪亚斯(亚历山大大帝)”安德林。随后的发展正如罗夏所担忧的,老一代退休“夜枭”遇害,安德林遇刺,而曼哈顿博士遭离间离开地球,美国丧失原有的战略优势,世界局势均衡被打破,核战一触即发。

与所有超级英雄类故事不同,秘密组织“守望者”的初衷尽管是以面具超人英雄的形象来维护社会治安确保国家安全,但在“守望者”运动的盛年,民众对政府的扩展军备政策愈发不满,社会暴乱游行屡有发生,“守望者”受政府之托维护“和谐社会”,无形中反而站到了人民的对立面。第二章“喜剧演员”葬礼上的多段回忆中,当年民众动乱时墙上粉刷的大标语竟然是“谁来监视守望者”!年轻的夜枭质与激进的喜剧演员负责城中某区平暴,夜枭问喜剧演员“我们究竟在保护民众不受谁的侵害?”后者不动声色的回答:“他们自己。”这样直白而居高临下的冷漠怎能不让人立刻想起历史上那些著名的独裁政府?

除了对超级英雄存在的根本意义进行发问,小说更为特殊的是创造出了神一样的量子超人曼哈顿博士。曼哈顿博士原本是一位物理学家,在一次实验事故中被分解重组,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不死超人,他的出现使面具超人的时代成为了历史,这些昔日英雄们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不是英勇,而是如

普通人般迷惑,无助,沮丧,衰老,孤独。而新一代的超人曼哈顿博士对人类整体却是无动于衷的,除了女友萝莉,他毫不留恋地球。

所有“守望者”成员中最有个性的要数喜剧演员与罗夏克。前者勘破红尘,游戏人间,冷酷无情;后者嫉恶如仇,偏执激进,拒绝妥协。二人代表了看世界的两种态度,两个极端。在面具超级英雄时代结束后,喜剧演员成了政府的雇佣兵,越战,刺杀任务,没有道德底线,不分黑白;罗夏克拒绝历史车轮的碾压,仍然固执的带着他那不断变换形态的特殊材料面具在夜色的城市中行侠仗义,其理念是“见过彻骨黑暗的人回不到光明”,刚好与画中画的《黑船传奇》两相呼应。但有意思的是,世界观与价值观均在两对立极端的这两人,其命运在巨大的阴谋前竟最终殊归同途,坏与好,正义与邪恶全失了界限,刚硬的变得脆弱,固执的被迫妥协。而所谓的“人之奇迹”,“世界和平”,从头到尾原来都是一场笑话,就跟丹与萝莉在空中作爱至高潮时夜枭的飞船尾部喷出一剑火龙,轰轰烈烈好不灿烂,却也不过昙花一现,事后也只得一场苦笑,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罢了。

喜剧演员是最早看清的那一个,政治,正义,人生,不过一场大梦一个笑话,他日夜买醉不分黑白,就因为这世界本没有黑白。罗夏克至死都拒绝承认人生的荒谬,于是他一辈子都生活在黑暗里,追逐着永远也达不到的光明。只有丹

与萝莉,弃真相于不顾,继续浑浑噩噩,才能甘享人间幸福谎言换来的幸福。

《守望者》同名电影于XX年3月6日在美国上映,第一个周末既获五百五十万美元票房,大获成功。尽管不少媒体认为《守望者》电影几乎全篇抄袭原著,缺乏艺术创造力,可单从电影制作的角度出发,我依然认为这是一件极为成功的作品。电影并非没有改编,比如萝莉的角色,不仅将其性格中蛮横任性的部分去掉,并更多的强调了她将几个主要人物串联起来的线索作用,这对于只有唯一一位女主角的电影来说至关重要。影片还剪掉了老夜枭遇害的细节和丹与萝莉的一部分感情戏,确保有限篇幅下故事重点停留在破解疑案之上。改编中尤其精彩的是开篇介绍超级面具英雄背景的慢闪回放,这使第二章的墓园回忆可被略过,直接继续故事进程,加快了叙事节奏。而尽管画中画的《黑船传奇》在电影中无法出现,但最代表此故事精神的罗夏克塑造则近乎完美,非常震撼人心。

电影另外的最大成就是曼哈顿博士被离间到达火星后的精彩片段。平地起高楼的神迹被动态化,曼哈顿博士的神性被凸显至极点,这与他后来至人类安危于不顾的撇清态度形成对比,既讽刺“神之爱”,也嘲笑人的自作多情。

尽管电影可视性极强,电影改编却的确选择了最为忠于原著的表现方法,虽然完全保留了故事的完整性与复杂性,

甚至最为重要的,毫不削减的展示了小说的讽刺意味,但比较小说毕竟没有提出任何新意,不存在新的视角。小说完全可以取代电影但这实在不是《守望者》这一部电影改编的问题,甚至可以说,在所有漫画改编电影中,《守望者》已是保留信息最多的一部。我觉得没必要苛求影片展示出强大的艺术再创造力,毕竟不是人人都能当库布里克;遇到《守望者》这样极为优秀的图文小说,电影改编做到无过即是最大的成功。

何况,要不是1988年的改编剧本(Sam Hamm)在小说作者Alan Moore的强烈反对下没能实现,也许我们看到的电影版《守望者》就是另一个模样了。据说Sam Hamm的改编动了结局,曼哈顿博士最终改变了时空,灭掉了自己也彻底改变了世界。很万幸最后的《守望者》电影几乎做到了百分百忠于原著,结尾黑暗讽刺,留给真相一个最残酷的结局,而所谓的温情温暖在虚伪的温床上继续开花结果,让谎言一代代繁衍继续,将自欺欺人进行到底。

读完《守望者》,我有时会忍不住想,如果Alan Moore 了解唐伯虎,不知道他是不是会让喜剧演员也半醉半醒的吟上一句“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篇二看完阿兰摩尔大神的漫画Watchmen,正好是午夜过一分钟。漫画每一话末页上都有的世界末日倒计时,到了最

后一话,指针正好也是指着午夜过一分钟。然后就望着那尾页,有点发愣。

这个故事我既没有猜中开头,也没有猜中结局。

这哪里是“勉强算是好人的人和坏人的争斗”。勉强算是好人的人在哪里?坏人又在哪里?中间的那条界线又在哪里?谁是英雄,谁是反派,谁是救世主,谁是暴君,谁是殉道者,谁是刽子手,谁是和平主义者,谁是战争贩子,到最后无论故事里的人还是作为读者的我们,谁也分不清了。

如果要说什么最近似于Watchmen最后提出的那个问题,别说,还真的是张艺谋的英雄。只不过摩尔首先知道所有宣称自己找到了真理的人都是在说谎,所以没有给出问题的答案;然后他把理智上的选择和感情上的选择分开了:良心的声音提供的不一定是正确或者不如说明智的答案,但我们的同情心却往往天然被引向代表着良心的人物;最后他还不忘像罗贯中一样提醒我们,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所以这一切不过是个黑色的笑话。

Watchmen改编的电影明年就上映了,所以尽管我很想长篇大论的讨论漫画的结局,还是决心按捺住。为了尊重这样精彩的结局起见,不能毁掉了没看过这漫画的人将来观影的乐趣。不过话又说回来,电影很可能不会保留漫画那么暗黑的结局。

Watchmen 是群像类的漫画,如果一定要说谁是男主角

的话,那大概是罗夏(Rorschach)。他的名字和面具设计来源于心理学上的“罗夏墨迹测验”:在一张纸上洒几滴墨水,然后对折,让墨迹在纸上洇开,形成一个对称的图案,让被测试者就图案进行自由联想,从中反映出被测试者的心理状态。Watchmen是没有心理旁白的,所以罗夏的日记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这个角色。说实话他的极右言论在第一页上把我吓了一跳,然后倒回去又重新看了两遍,以防自己是看错了。

关于“罗夏”的人格是如何诞生的,第六话有一段他对心理医生的自述(我先胡乱译一下):

“……透过人类脂肪燃烧的浓烟望着天空,上帝不在那儿。冰冷的、令人窒息的黑暗永不结束,而我们全都是孤身一人。

活完我们的日子,因为没有更好的事可做。至于为什么要活,过后再去发明理由吧。

从虚无中诞生,生儿育女,被牢牢捆缚在自我身上,成不了别的人。然后又消失在虚无中。

除此以外别无它物。

存在纯属偶然,并无模式可循。如果有,那也是我们凝视太久以后产生的幻视。

也没有意义,除非是我们心造的。

这个没有方向可言的世界并不是由象征性的善恶力量所塑造的。并不是上帝杀死了那些孩子们。屠杀他们的不是

宿命,也不是天命把他们喂给了狗吃。这么做的是我们。只有我们。

街道散发着焦臭味。虚空的气息猛吹在心上,把心中的幻想变成了冰,然后再碾碎。

就在那时候重生了,准备把自己的图案印在这个道德一片空白的世界之上。”

摩尔笔下的一系列目的和手段自相矛盾的无政府主义者兼独行侠,V,罗夏,约翰康斯坦丁,都写得很不错。其实在几十年如一日订阅极右派报纸的罗夏和看见撒切尔夫人开始演讲就想砸自家电视的约翰康斯坦丁之间,并没有表面上那么大的差别。他们是精神上的兄弟。我会说康斯坦丁是兄长,不仅因为他在摩尔笔下比罗夏早诞生一年(1985),也因为两人虽然都是缺乏正常的父辈影响而未能成长为完整人格的孤独症患者,他们却停留在了不同的人生阶段,康斯坦丁终生停留在了苦涩反叛的青春期,而罗夏则停留在了看待事物黑白分明的童年时代。英国人康斯坦丁保持着欧洲人的老于世故和愤世嫉俗,周旋在各方之间玩着权力游戏,力求势力均衡,然而他的一切努力都不过是让世界永远保持他如此痛恨的原状而已。而美国人罗夏用铁腕在他的世界上维持正义,消灭邪恶,保护弱小,永不妥协,同时故事里的每个人都指责他把善恶的问题简单化和绝对化,反而造成了更多的灾难。

不过,Watchmen的的确确是一部超级英雄漫画。常见的各种超级英雄类型都种类齐全。唯一的区别是超级英雄漫画的社会、伦理和心理背景按说用不着太过落实,而Watchmen 却是把一切都钉是钉卯是卯的往实里写:产生了超级英雄的是什么样的意识形态?超级英雄崇拜和法西斯主义有无关系?超级英雄的存在对社会和历史的走向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普通人会对超级英雄有什么样的反应?是爱慕还是恐惧?超级英雄会和政府有什么样的关系?会作为特工被雇用还是作为罪犯被放逐?这些问题的答案又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什么样的变化?超级英雄做久了会对心理有怎样的扭曲?还是说会驱使人充当超级英雄的心理从一开始就是扭曲的?世界会因为超级英雄的存在而变成一个更好的地方吗?

(我想最后一个问题的答案是“不会”。按阿兰摩尔这个写法,世界根本就是因他们的存在而更糟了。本来世界末日可能住在世界的另一头,这下可好,它搬到了你隔壁。) 如果说超级英雄就是把常人提升到凌驾于常人之上的高度,那么常人的内脏大概是禁不住这样的压强变化的。面具会和下面的皮肤融为一体,没有正常人的肩膀能担得起如此的责任的分量。Watchmen里的超级英雄们丰富多彩的心理疾患足以和一般超级英雄漫画里的大反派们相媲美。那些能承受得起这种压力的非常人,比如Watchmen里唯一有超能力的超级英雄,钟表匠的儿子曼哈顿博士,因为他如此超出

常人,也就逐渐不再属于人的族类,一步步对人类的命运甚至自由意志失去了兴趣。在某话里他面临着“世界究竟值不值得拯救”的问题,尽管作者勉强把胜利给了正方,但怎么看怎么写得缺乏说服力。

说到这里就不能不提一下漫画题目Watchmen的出处了。它来自于一句拉丁诗,翻译成英语就是:Who watches the watchmen?漫画里这句诗有好几次被反对超级英雄的示威者刷在墙上,但每次都没能写完。

有点犹豫这句话该怎么翻。从故事里示威者的角度来看,应当是“谁来监视那些监视者?”而从故事里身世悲凉的超级英雄们的角度来看,则是“谁来守望那些守望者?”

Watchmen首先是一个关于权威的故事。我们都需要权威,需要高于我们的力量,如果没有,那我们也要造出来。我们都希望拯救会从天而降。然而拯救我们的力量总是同时又足以毁灭我们。

即便拥有权威的人在某种程度上是出于善意,权威注定不可能被不拥有权威的人们所信任。然而他们的不信任难道不是有最充分的理由的吗?

唯一有权利替大多数人下决定的就是上帝。这是唯一不容置疑的权威。可是上帝不存在。或者上帝死了。或者离开了。或者失去了兴趣。可是总得有人凌驾在大多数人之上来下那个大多数人下不了的决定,总得有人要来为了救四个人

杀掉三个人,于是有的人填补了上帝的位置。

不知道这些人有没有成为神,但反正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不再是人。

Watchmen 里穿插的“漫画中的漫画”关于善意如何是通往地狱之路的铺路石的海盗故事Tales of the Black Freighter,正是对这种人的隐喻。当然它首先是对故事里的另一名超级英雄亚德里安维德的命运的隐喻,不过在某种程度上也适用于Watchmen 里的所有超级英雄们。不仅仅如此,Black Freighter的故事还像海藻一样和故事主线紧紧缠绕在一起,在出现的每一格里呼应着当时的气氛,呼应着人物的对话和心理。至于为什么是海盗漫画,作者认为在一个超级英雄真实存在的世界里肯定就没有人对超级英雄漫画感兴趣了。刚开始我一度以为这本“书中书”会比故事的主线轻松点,你可以想象得到我是多么悲惨的幻灭了。(那一刻我仿佛看见摩尔大神捋着长须狂笑道:“你以为海盗故事能让气氛轻松点?你觉得你这种想法符合逻辑吗?灭哈哈哈……”)

另一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监视者/守望者的形象不仅仅象征着超级英雄们,也象征着超级英雄梦想背后的美国,自封为人类自由与正义的守望者的美国阿兰摩尔虽然是英国人,但对美国梦的反思自有其深刻的地方。漫画虽然写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故事背景是AU化、荒诞化了的冷战时

期美国,核大战随时可能一触即发(而在今天我们都知道人还没有疯狂到那个地步),但在今天看来不但没有过时,反而越发切题得可怕。在这个人人都知道X档案和911的世界上,谁会觉得 Watchmen的情节太过疯狂呢?

Watchmen也是一个关于幻灭、关于人的自相矛盾的故事。现实远比分明的政治标签要复杂得多,所有人最终都被推往了自己最初理念的反面。故事里的每个人都遭遇过信念颠覆、精神崩溃的一刻:在这样的一刻我们终于领会到世界太过复杂,超过我们所能理解或者承受。就像另一个摩尔笔下的人物康斯坦丁说的:每个人都会把灵魂出卖给魔鬼,这不过是个早晚的问题。然而魔鬼并不存在,魔鬼只是我们自己。干预还是不干预?面对“恶”而无所作为令我们与“恶”无异,可是就像尼采所说,杀死魔鬼的人自己也会变成魔鬼。有时候或许只有选择死亡才能避免失去灵魂,可是到了那一步的人,其实早就没有灵魂可失去了。这中间只不过是以主动还是被动的方式失去灵魂的区别。丹麦王子说世界是一所监狱,而我们知道他是被自己自由选择的权利所囚禁,永远被囚于下决定前的那一刻。

当然,Watchmen这条黑暗长街上还是有一两盏没坏掉的橙色路灯的,就算它们一无例外的在故事结束之前被作者大神打坏了。第一代夜枭的自传那带有淡淡自嘲的温和笔调。心理医生马尔科姆朗相信在世界末日的前夕人更应当互助。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书笔 记 人生之旅,快乐无限在图书馆漫无目的地享受群书的包围时,一个不经意的抬头,我的眼光落在了《生活的艺术》这几个字上。生活艺术,这两个字深深地吸引了我,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与欲望。于是,我进一步走进它,静静地翻开了目录,神奇而又安静的心 灵之旅启程了 人生之旅,快乐无限 在图书馆漫无目的地享受群书的包围时,一个不经意的抬头,我的眼光落在了《生活的艺术》这几个字上。“生活”“艺术”,这两个字深深地吸引了我,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与欲望。于是,我 进一步走进它,静静地翻开了目录,神奇而又安静的心灵之旅启 程了…… 近来正十分关注怎样享受生活的我,无疑地我对《生命的享受》这几章很感兴趣。我来到了角落边的一张沙发上,微笑地与那些 文字融在了一起…… 文中讲到了快乐问题,有一处文字引起了我的思考——“惠 特曼说:‘我这样地做一个人,已经满意了。’所以我也以为我 现在活着,并且也许还可以再活几十年,人类的生命存在着,那 就已经够了。这样看法,这个问题便变为极简单,而不容有两个

答语,就是人生的目的除了去享受人生外,还有什么呢?”是的,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活着的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活法。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开开心心地过每一 天呢?开心地活着更有价值。日子一天一天地过,我们一天一天 地重复着生活,日起日落,其实生活就这么简单。但是如何从简 单中得到乐趣呢?那就要用心去挖掘,去享受每一个美的片段。“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也不难理解其中的含义。但是能真正做到的有几个呢?在这个物 质诱惑的时代,很多人都茫然地追求着金钱、地位。是的,追求 自己要的东西固然没错,但是有多少人,等到他真正成为富翁时,才知道那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所以,你要明确自己要的到底是 什么。生活其实没必要太多的强求,开心就好。 快乐并不难寻。它隐身地藏在了天空、花草、树木等大自然 的一切中,还隐藏在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中,更隐藏在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中……偶尔地发呆,静静地沉思,轻松地阅读,放声地歌唱……这都是享受。只要你用心去享受,快乐无处不在。生活其实很美好。那些看不见的快乐。围绕在你身旁的每一个角落,它们和你只隔着一层薄薄的面纱,它们等待着你去掀开而一 睹快乐的芳容。 我记得朱自清曾《荷塘月色》里写到:“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惊天动地的生活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平凡恬淡的 日子也一样能给我们带来快乐;荣华富贵能使人快乐,粗茶淡饭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笔记精品文章多篇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笔记精品文章多篇 雨点打在浅灰的水泥地上,染出一个黑色的小斑。黑点一个个蔓延,很快覆盖了整个地面。雨把旋转木马那朱红色的顶棚敲得“啪啪”作响,几乎没过了木马转台放着的爵士音乐。为了避开这突如 其来的倾盆大雨,所有的父母都躲在了转台的屋檐下。而你,霍尔顿,却仍然坐在旋木前的长椅上。雨水像透明的长线,顺着你头上 深红色鸭舌帽的帽檐,流入你的脖子,浸湿你的风衣。但你并不在乎,你反而觉得那么快乐!你看着你的妹妹菲芯穿着篮大衣,她的金 发被风吹起,像一阵阵麦浪;她骑着那只很旧的棕色木马,一圈圈地 转个不停。你说她看上去好看极了,自己还险些大叫大嚷起来。你 浑身在颤抖,但是你不知道这是因为雨水的冰冷,还是因为内心深 处的颤动。我知道,你也许从来没有这样快乐过——即使是和你的 女友在一起;即使是在你的梦想里。 你说你讨厌女友萨丽的虚荣庸俗。但是你承认吧,你抵抗不了她的美貌。你甚至在和她见面的突然间觉得自己爱上了她,简直想跟 她结婚。可是你和她谈心,当她否定你的未来时,你又开始恨她。 最后你在懊悔中又突然提出分手。你仔细想来,觉得整个事情有点 好笑。你放声大笑起来,你的笑声又响又傻,你可以对天发誓你真 是个疯子。你内心的矛盾正像雨水一样狠狠地拍打着你头上的鸭舌帽,雨水在你的脸上流成一道道酸酸的眼泪。你真的躲不了。 你说你要是不想把自己的肠子呕出来,就别去看这假模假式的电影。但是你承认吧,你仅仅是因为想消磨时间,就去看了你最痛恨 的电影。你的精神世界已经极尽空虚,你甚至只能用电影来填补。 你想要叛逆,但却成不了真正的叛逆。就像那北风吹掉了你的帽子,但你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风的方向,你只能够捡起翻倒在地上的帽子。你已经无力去反抗了,你只能向现实妥协。 你说你想到西部装作一个又聋又哑的人,用自己赚的钱在树林旁边造一座小屋,然后娶一个同样又聋又哑的美丽姑娘;当有了孩子之

做学生的守望者.doc

做学生的守望者 做学生的守望者 我一直认为,身为一名教师,不管你的学识是否广博,你的管理技巧是否精湛,首先一定要让学生喜欢你、接纳你,你对学生的付出和教育,才会取得效果,从尹老师的身上,我感受到了什么是学生的守望者。 一、一路陪伴 尹老师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是:“我在做,你在看”。 在现实的生活工作中,这种做,是一种陪伴。是每天早上六点和学生一起晨读,是两操和学生一起跑操,是午休进班敦促睡觉,是自习课准时到教室维持秩序,是晚十点到寝室敦促睡眠。这种陪伴,是一天又一天,是一周又一周,是一月又一月,是一年又一年。我曾经在年级办翻看班主任老师的考勤记录,尹老师每天进班10余次,每周早上跟操6次,周周如此,从未间断。而这种陪伴,尹老师已经坚守了18年。 正是这种陪伴,让学生感到温馨,开始信赖,逐渐亲近。2015级的学生邢锐琳在进入大学后的第一个教师节给尹老师微信说:“老师,您陪我一程,我念您一生。” 尹老师曾经对我说,有一件事对他触动很大,2012级的一个学生,他叫崔林杰,有一些散漫,还有一些叛逆,好和同学抬杠,尹老师没少说他、嚷他。有一次,林杰入班迟到了,这是他一周来的第三次迟到,尹老师很

生气,在班级门口嚷了他,林杰低着头,没有吭声。事后,崔林杰给尹老师写了个字条,写到:“老师,前几次迟到是我不对,每一次老师你都认真和我谈话,但这一次迟到,是有原因的,不是我的错,你错怪我了。但在班级门口,同学们都看着,你又在气头上,我不想和你顶嘴,让你下不来台。我觉得很委屈,但我不恨你,真的!因为批评我的是你,我原谅你了。”很质朴的话,却让每一个当班主任的感动,面对着学生对尹老师的的包容,我感到教师的陪伴和坚守有了回馈。 二、学生成长的守望者 尹老师对学生常说的另一句话是:“你在做,我在看”。 尹老师带的每一届班,都有共同的特色。我总结了一下,一是学生跑操队列最好看,他班的学生跑操,口号响亮,队列紧凑,节奏和谐,看着很舒服,众多的班级一块出操,你能一眼看出哪个是尹老师的班。二是尹老师班的学生日常不打扫卫生,值日生就是倒倒垃圾,听课时我却发现他的班级里很干净。三是尹老师班的学生寝室,每周的量化成绩都很好,学生却没有花多少时间整理寝室。 我就这些疑问问了尹老师,他说,这些都源自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尹老师以“我在做,你在看”的方式对学生言传身教,又以“你在做,我在看”来时时关注学生的言行举止,发现学生的成长,校正学生的行为,而从不否定学生。 几年前毕业的学生,在学校的贴吧里发帖评价尹老师,认为尹老师是他最喜欢的教师。尹老师回忆说,这个学生原本是一个中等生,平常在班里很不显眼,尹老师在他身上并没有投入特别多的关注。仅仅是一次周三卫

教师如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教师如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摘要】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的是特殊群体和环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面对的学生素质各异、心态各异,给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带来了很多困难。那么,如何启发这些学生求知的欲望,增强他们学习的动能,鼓励他们个性的发展是我们职教教师现在面临的迫切问题。这就要求职教教师一方面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学生个性发展 当前,随着普通高校热的升温,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社会地位日见低下,中考后半段考分的学生进了职业学校,学习上的差生、品德上的差生和行为上的差生成为现阶段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构成的主要成份。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特殊群体。但是,他们又是一个不容忽视、不可小视的社会群体。他们的年龄一般在十五六岁至十八九岁,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应该是富有活力、充满朝气的青年群体,也必定是未来社会发展进步和城乡建设的生力军。那么,如何启发这些学生求知的欲望,增强他们学习的动能,鼓励他们个性的发展是我们现在面临的迫切问题。 学习是学生第一要务和主导活动,职校生的身心发展也主要是通过学习来实现的。职校教育阶段是职校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时期、黄金时期。而目前,中等职校生学习上存在以下问题:第

一,学习目标不够明确。不少职校生对进入职业学校学习自信心不足,甚至没有学习的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因而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只求能够过得去,甚至是得过且过。第二,学习动机层次不高。不少职校生对学习的认知内驱力不足,对学习提不起内在的兴趣,学习的实用化倾向十分明显,过分追求学习上的急功近利和“短平快”,对学习文化基础课和思想品德课很不情愿,觉得学了将来没有用等于在浪费时间,还不如不学;第三,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良。不少职校生在初中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知道怎样学更科学、更有效,没有掌握基本的学习策略,因为不会学因而学不好,由学不好到不愿意学,最后发展到厌学、逃学。第四,学习的认知能力水平较低。相当一部分职校生对学习过程、学习活动和自己的学习习惯缺少必要的反思自省意识,不懂得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不懂得如何进行学习成败上的合理归因。第五,.学习焦虑现象比较普遍。不少职校生是读不进书又不得不读书,在家中瞒着父母,在学校应付老师,对学习有着一种“剪不断、理还乱”,摆脱不掉的心理压力。对考试或某些学科、课程的学习存在比较严重的恐惧心理,有明显的厌学情绪和行为。所以职教教师应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认真地、细心地去挖掘其中的原因,寻找欠缺,加强自己与学生的思想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改进教育方式,以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

《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 《生活的艺术》是1937年林语堂在美国专门从事创作后发表 的第一本著作。其后成为美国当时的畅销书,并为翻译成十余种 语言,其中当然包括中文。林语堂在这本书中表达了他个人对生 活方方面面的看法与见解。在中国大陆出版的版本(因为林语堂在书中的某些观点与 《生活的艺术》是1937年林语堂在美国专门从事创作后发表 的第一本著作。其后成为美国当时的畅销书,并为翻译成十余种 语言,其中当然包括中文。林语堂在这本书中表达了他个人对生 活方方面面的看法与见解。在中国大陆出版的版本(因为林语堂在书中的某些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发生一些冲突,编者在整理出版过 程中对原著进行了一定的删改)分为十四章,每章都会有一个特定的 话题,在前几章(分别是1、the awakening 2、views of humankind 3、our animal heritage 4、on being human)中林语堂讲述了他对于人类的总的看法。接下来的部分都从生活的各个 方面发表林语堂的个人见解。其中触及了大部分人都避开的话题,如有关性方面的问题。在第八章的第三部分on sex appeal 中林 语堂毫不忌讳地说出了自己对性的观点。其中有这么一句话:Confucius reduced the great desire of human beings into two:alimentation and reproduction, or insimpler terms, food

and drink and woman。这其实与我们平时所接触到的典型中国学生读物相比林语堂的这本著作显得很不“正统”。不过对于大学生来说,却是一种思辨的享受,只有接受不同的思想再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才能在阅读学习中学到东西。除此之外书中还有一些颠覆传统的思想观点。比如说书中有一部分说到自古以来不吸烟者往往在烟民面前有某种道德上的优势。针对这一观点林语堂根据自己失败的戒烟经历对这种观点进行分析并反驳了这一观点。(我想也许是林语堂自己是个大烟民的缘故吧) 该书的另一大特点就是林语堂在表述自己的观点之时往往是旁征博引,从中西两方面进行比较论述。比如在Americanvices 中林语堂对中国人和美国人对时间不同见解进行了比较。美国是依靠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实现繁荣的。与之配套的成熟的市场经济要求系统高效率的社会分工。社会中一旦一道工序出现问题时就会引起社会经济的混乱。因此美国人十分强调效率,时间观念强。与之相比中国在这一方面来说随便得多。在中国人看来,美国人做客都要计划的做法简直就想把朋友亲人之间的亲密搞得跟铁板一样死板而毫无生趣。书中在涉及这一方面方面时往往都是以风趣幽默的语言为主。其中有一段写到了中国人和美国人挖隧道的不同,美国人往往在挖隧道之前要进行一系列勘探,力求两个施工队顺利准确在山体里会合。相比之下中国人说干就干,到最后两个负责一个项目的施工队挖出了两条隧道。 总体来说这是一本极具趣味性又不凡思想深度的读物,如果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笔记1000字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笔记1000字(一) 说起与《麦田里的守望者》结缘,是在高中的时候,因为《青年文摘》对塞林格的简介,让我有了想看《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想法。不过,因为种种原因,大二才得以如愿,看完了之后,脑海里冒出了一个想法,守望的内涵是什么?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美国作家,1919年1月1日生于纽约。父亲是犹太进口商。他的著名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可我真正喜欢干的就是这个。我知道这不像话。" 这是《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16岁的霍尔顿说的一段话。他说他真正喜欢干的就是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他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所以上面的一段话都只是他的想象,或者说梦想。让我们来看看他在现实中都干了些什么。霍尔顿出身于纽约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的家庭。学校里的老师和自己的家长强迫他好好读书,为的是"出人头地,以便将来买辆混帐凯迪拉克",而在学校里"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谈女人、酒和性".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根本没心思用功读书,因而老是挨罚。 到他第四次被开除出校时,他不敢贸然回家,便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住小客店,逛夜总会,滥交女友,酗酒。他在电影院里百无聊赖地消磨时光,糊里糊涂地召了妓女,情不自禁地与虚荣庸俗但颇具美色的女友搂搂抱抱。与此同时,他的内心又十分苦闷彷徨,企图逃出"虚伪"的成人世界去寻找纯洁与真诚的经历和感受。这种精神上无法调和的极度矛盾最终令他彻底崩溃,躺倒在精神病院里。看吧,这就是他的人生。他的现实和梦想之间有着多么远的差别啊。他想做的是捉住孩子的守望者,但他自己就是一个四处狂奔不知道自己往哪里跑的孩子,可是又有谁来守望他捉住他不让他跌入生活和精神的悬崖呢? 守望显然带有挽救人生挽救灵魂的意义,也就是看护心灵的迷途者,避免其掉入精神的悬崖。这也就是霍尔顿梦想中的"守望".只要我们稍微分析一下守望这个动词在书中的施者(霍尔顿)和受者(四处狂奔的孩子),就会明白它近似于一种利他主义,也就是为了他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这种助人为乐的利他主义也就是佛陀和基督仁慈伦理中的"善".但是守望究竟算不算一种美德呢?斯宾诺沙给美德下了这么一个定义:美德就是某种行动的力量,一个人越有能力保持自己的存在并获得对他有益的东西,他美德的力量就越大。 这么说来,守望这种行动的力量似乎很小,守望便该排除在美德之外。但是实际上,霍尔顿的守望让他得到精神上的宽慰和自豪,这种精神的满足更能让他认识到自身人格的存在,因而也更能维护他肉体和精神双方面的生存。所以,守望可算是最大的美德之一,即使他的现实是混帐的,是非守望的;但是,他的梦想是美好的,是守望。因此,不管怎样,守望,它都象征着一种理性,一种追求幸福的愿望。而这,正是守望的内涵和核心所在。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笔记1000字(二) 看《麦田里的守望者》,因为我最近想看些叛逆少年的故事,那种邪恶的、叛逆的、无所谓的男孩子,内心空洞的、无助的、脆弱的抗争着,最好还有好看的外貌,同学推荐《麦田里的守望者》,在感触的背后,我觉得和叛逆、邪恶完全扯不上边,或许有些颓废,但相信我,小说中的这个男孩子,霍尔顿·考尔菲德,是我看过的最善良的小说人物——嘿,真的,我不开玩笑。 他是彻彻底底的善良,以至于彻彻底底的脆弱,以至于不能融入这个邪恶的社会,他的

做好学校教育这片麦田的守望者

做好学校教育这片麦田的守望者 摘要:被称为“美国年轻一代的无声抗议”的《麦田的守望者》,以写出了一位高 中生对社会的绝望而风靡全球,有人称这类青年为“垮掉的一代”、“懦弱的一代”。假如你是一位教育者,你是一位老师,如何让我们的中国孩子在纯净、绿色、无 污染的精神状态下做未来祖国的栋梁?这是一个重要而严肃的话题。 关键词:《麦田的守望者》“垮掉的一代”学校教育精神世界教师自身的 形象 被称为“美国年轻一代的无声抗议”的《麦田的守望者》,以写出了一位高中 生对社会的绝望而风靡全球。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恶俗、色情、虚伪、暴力,主人 公“我”只能选择逃避甚至自我堕落,所以有人称这类青年为“垮掉的一代”、“懦弱 的一代”。是的,这些孩子确实有些颓废、消极、缺乏成熟感,然而,假如你是一位教育者,你是一名老师,当你读完该部小说时你该如何作想?是仅仅看到这些 孩子身上的问题,还是走进孩子的精神世界与之沟通?我想像主人公“我”一样, 做一个麦田的守望者,“在美丽纯净绿色的麦田里为一大群做游戏的孩子守望,在他们快要跑到悬崖边时把他们接住”。50年代美国的社会现状和我们中国现在的 社会现状虽然不完全相同,但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何让我们的中国孩子在纯净、绿色、无污染的精神状态下做未来祖国的栋梁,这是一个重要而严肃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种影响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东西扑面 而来,恐怖色情电视电影、五花八门的网络游戏、金钱至上的社会消费等等,无 不造成了孩子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迷乱,或者说亚健康。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的教育者,我们的老师,是否该担任指导孩子完善精神世界这一神圣任务, 在孩子精神世界的麦田里,做好一个守望者的本分,让单纯的孩子的世界变得真 善美呢? 首先,我们得指导孩子心灵世界的麦田走向纯净健康。 前不久,看到一篇报道,说一些中小学门口的文具店里竟出售一些骷髅头、 车祸场面、残缺的人体等极其残忍的贴纸,而生意还很好,原因之一是这些中小 学生竟认为这类东西很另类、很刺激、很新奇。再看现今的大学生,前一阵闹得 沸沸扬扬的李刚事件,“我爸是李刚”,既让人觉得可笑,又让人觉得吃惊,法律 难道等同于一个有钱当高官的父亲?还有,西安某大学生开车压人后,竟捅对方 七八刀致死,这个大学生难道不是父母所生?为何对生命的漠视竟如此可怕? 慨叹之余,我不禁深思,为什么这些孩子会有如此古怪、不合常情甚至略微 扭曲的心理?是孩子的本质变味了还是我们的教育方向变味了?我们把孩子学习 知识和学习做人哪一个应该放在前面?三字经里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我们的家庭和学校难道不该反思一下吗?尤其是我们教师,我们的品德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更甚于我们的知识教育,我们应该在孩子心灵成长的麦田里做好 他们的指导者,时刻防止他们成长的麦田变得贫瘠甚或狼藉。 其次,做好教育这片麦田的守望者,还需要我们自身的不断完善和不断提高,尤其是品行方面。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培养集体的方法》一书中曾讲:“教师最 为重要的任务是善于寻找我们祖国和全人类的精神珍品,并把它贮入青少年的心灵。”这里,我把它理解为两点:第一,一个教师,首先要有筛选人类精神珍品的能力;第二,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自己的精神世界也需要有些珍品。 《麦田的守望者》里面的“我”,极其崇拜一个老师,甚至认为他是“我”有生

如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大沟林区九年制学校是地处大山深处的一所小学,近几年,大沟林区九年制学校在各级领导的正确支持和领导下,围绕“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主题,以教学科研和课程改革为中心,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 个性是一个人带有倾向性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一个人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的总和。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新课改的春风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新的希望。良好的教育环境又给我们创造了培养沃土,那我们应该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呢? 第一、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创设开放的课堂教学情境。 要想培养学生的个性,就需要让学生敢于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教师讲解敢于质疑和发问,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和发问,或故露破绽,或启发引导,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没有任何束缚和压力,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进而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让他们敢说,多说,善于思考问题。教师通过创设开放的课堂教学情境,可以经常引证和发挥由学生提出的观点,对于学生提出的创意和设想给予足够的关注、认同甚至欣赏,不轻易的否定学生的思维。当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出现偏差时,不以教师的权威压服学生。不论学生的问题多么幼稚,见解多么荒唐,教师都应当理性地、心平气和地对待,将之作为重要的教育契机,引导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和有主见地思考,从而使学生个性得到健康发展。比如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很多多音字,有时候在不同情境、语句中,让学生自己分辨,或者老师故意出错,让学生判断正误,这样他们的记忆才会更深刻。 第二、尊重学生个性,根据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作为一名教师,要多研究学生的性格、气质、意志、兴趣等个性,再根据其个性特点,施以恰当的教育方法。如:对性格内向、认真吃苦的学生,教师则要想方设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读书笔记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读书笔记《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读书笔记范文 我某些时候对身边的人和事物的质问,怀疑,逃避和他的言行不拍而和。他的彷徨与苦闷几乎可以传染,让我深陷其中;他的思想在我看来是我的思想更详尽的描述;他对世界的看法某些方面来说就是我的看法。我甚至怀疑主人公的原型就是我。 这些也就是当初穆航不让我看这本书的`原因,他说我看了会对主人公的世界观展示完全赞同的态度,如果见到了主人公,我会跟他一见如故,但事实并不会如此。 首先,他应该看不惯我,我也看不惯他。所以并不存在一见如故之说。更重要的原因是,虽然在很多地方很相似,但对他来说,他看不惯的他不会去接受。而对于我,我可以。 我可以接受他人假模假式的邀请参加个什么活动;可以接受我不是很喜欢的人在我耳边絮絮叨叨;可以接受某个势利的大叔用他虚伪的语调陈述他认为的事实。 这种接受,它不仅是证明我可以读这本书,我并不是霍尔顿的证据,更是一种自我思考,一种对人生的认识。我可以随时想到那些他看不惯的现象,让自己接受它,让自己不再做霍尔顿这种看什么都不顺眼的人。这是我读完这本书的一个收获。 除了这点,还有几个地方让我印象很深刻。 二就是安多里尼先生给他的纸条。上面写着:“一个不成熟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种事业英勇的死去,一个成熟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种事业卑贱的活着。” 三是霍尔顿准备一路搭人家的车到西部去时,他妹妹提箱子出现的那一幕。他要向他的妹妹告别,她妹妹很小老粘着他很喜欢和他

在一起。后来在约定告别的地方见着他妹妹的时候,她手里拿着箱 子说要和他一起走,说只要霍尔顿答应她让她和他一起走,绝不麻 烦他,只是跟他走。 不,应该是我们。 我不知道是由于这本书是翻译过来的导致语序有些混乱,还是由于没有一次性读完它,我读着心情很压抑,虽然偶尔也有好笑之处。但总体来说对我的启发很大。 这就是读完《麦田里的守望者》后的感想,趁着心血来潮将它记下来。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作者:唐思恺 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生活对于现代得人似乎非常难,生活让我们很累。人们不停地奔波,因为我们不断的追求。 《生活的艺术》是1937年林语堂在美国专门从事创作后发表的第一本著作。其后成为美国当时的畅销书,并为翻译成十余种语言,其中当然包括中文。林语堂在这本书中表达了他个人对生活方方面面的看法与见解。在中国大陆出版的版本(因为林语堂在书中的某些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发生一些冲突,编者在整理出版过程中对原著进行了一定的删改)分为十四章,每章都会有一个特定的话题。 文中讲到了快乐问题,有一处文字引起了我的思考——“惠特曼说:‘我这样地做一个人,已经满意了。’所以我也以为我现在活着,并且也许还可以再活几十年,人类的生命存在着,那就已经够了。这样看法,这个问题便变为极简单,而不容有两个答语,就是人生的目的除了去享受人生外,还有什么呢?”是的,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活着的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活法。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开开心心地过每一天呢?开心地活着更有价值。日子一天一天地过,我们一天一天地重复着生活,日起日落,其实生活就这么简单。但是如何从简单中得到乐趣呢?那就要

用心去挖掘,去享受每一个美的片段。“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也不难理解其中的含义。但是能真正做到的有几个呢?在这个物质诱惑的时代,很多人都茫然地追求着金钱、地位。是的,追求自己要的东西固然没错,但是有多少人,等到他真正成为富翁时,才知道那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所以,你要明确自己要的到底是什么。生活其实没必要太多的强求,开心就好。 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使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 我们要学会享受生活,热爱生活,积极的过好每一天。第一遍读《生活的艺术》或许我涉世未深,感悟谈不上,感触有一点。或许30 年后,40 年后还可以再读读它,那时候,是否会有更深的体会……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笔记800字.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笔记800字2019-01-01 “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我的职务就是在那里守望……我只想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读完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一个少年形象出现在我的脑海中——他是大人们眼中的坏孩子,因为他所作的、所想的一切都“不像话”,他的成绩也是那样的糟糕,几乎没有人喜欢他……他就是全书的主人公——霍尔顿, 。 他的讨厌周围肮脏的世界——他讨厌伪君子,讨厌周围的虚假的人,却又不得不跟他们交往;他讨厌电影,却不得不在无所事事的时候去那里消磨时间……霍尔顿没有真正好的朋友,只有肮脏的“阿克莱”、表里不一的斯特拉德莱塔等室友,但他又不得不跟他们交往,他厌恶他们,却又无奈,他无法改变现状。他不想和他们同流合污,成绩自然会很差。他看不惯周围的.世道,所以他苦闷、踌躇、彷徨,自己的心事也只能被自己扛着。 霍尔顿一直都希望自己可以变得很勇敢,但是实际却是他一直都很胆小,被别人欺负后只能在做白日梦的时候幻想着可以把他打败,他连一个瘦弱的女人都制服不了,更何况别人呢?他被学校开除后,都不敢贸然回家,蹑手蹑脚地回去还一定要躲避着父母, 《》()。他一直都在用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安慰自己,却没有胆量去做真正意义上的叛逆。 他是青春期的少年代表,从他的经历里可以清楚的看到与家长的代沟,家长总希望他像哥哥一样可以成为出人头地的人,可是他的理想也只是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站在悬崖上,捉住不断奔跑的孩子。大人总认为霍尔顿是一个败家子,是一个不良少年。但他有自己的思想,在他那半成熟的心中还存留着点点梦想,即使它在那污浊的世道变得那样的细微渺小。 霍尔顿是明智的,是聪明的,他看透了社会的本质。他的朴素和善良,是他所在的年代很少的,虽然他的有些思想还比较幼稚,虽然他有许许多多的缺点,但他反抗现实、向往美好世界的纯洁的一面是不可忽视的。 作者借助笔下的霍尔顿,活灵活现的展现了自己的想法,用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的口吻讲述了一个关于那所谓“叛逆”的想法,讲述了成熟与不成熟之间的过渡,大人与青春期少年之间的代沟。

做乡村教育的守望者(教师先进事迹材料)

做乡村教育的守望者(教师先进事迹材料) 一个土生土长的东北汉子,自大学毕业便义无反顾地来到边远山村资教。年如一日,默默为农村孩子的成长筑基,以无私奉献诠释着人民教师的荣光。他就是XX区XX乡XX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XX_。 从外乡人到本地通 XX_老师来自XX省,xx年大学毕业时,他怀着对教育的一腔热忱,毅然报名申请参加资教,被分配至XX区XX乡XX九年一贯制学校。初到学校,不仅学生们很是稀奇,就连老师们也是感到匪夷所思。“离家太远了,估计干不了两年就会坚持不下去了。” 同事们的质疑不仅是因为从XX到XX距离太远,还有更主要的的原因是学校各方面条件都很差。学校距离最近的集镇余公里,没有公交,出行就靠出租摩的或步行。“那时候除了两栋教学楼,老师和学生住的都还是砖瓦房。”最让XX_苦恼的是,夏天蚊虫肆虐,身上常常被叮咬的满是疙瘩,晚上不点蚊香根本无法入睡,一学期下来体重减了二多斤。 条件艰苦还不算什么,对XX_来说最难熬的是周末。由于地处山区,学校每半个月放4天假。每到这个时候,XX_只能一个人呆在校园里,独处异乡的寂寞和孤独感一遍遍冲刷着他的内心,让这个东北汉子一度产生了退意。但面对山区孩子一双双求知的眼睛,XX_最终坚持了下来。这一坚持,就是年之久。年来,他主动与学校附近的村民聊天拉家常,努力的适应着当地的生活习惯。

XX_不仅从一个异乡人逐渐成为村民眼中的本地通,也在这里收获了爱情和家庭。 “孩子王”+“拼命三郎” 刚参加工作时,XX_担任四年级班主任及语文老师。由于学校地处偏远乡村,班里的孩子很大一部分是留守儿童,需要在学校住宿。四年级的孩子还是第一次住校,很多都不会照顾自己的生活。作为班主任,XX_在教学之余又担起了家长职责。孩子们有没有贪玩忘记了吃饭?有没有及时完成课外作业?有没有感冒发烧?有没有及时加减衣物?有没有和同学闹矛盾?甚至孩子们早上有没有洗脸刷牙,晚上有没有洗脚,这些都是他每天要思考关注的问题。班级里有一名走读学生,父亲精神不好,母亲去世,中午回家经常吃不到饭。XX_了解到情况后,经常把他接到家里去吃饭,用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去感染他,使他逐渐走出生活的阴影,成为一个乐观开朗的人。 他常常激励学生好好学习,将来走出山村,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课余时间,他和孩子们一起做老鹰捉小鸡、踢毽子、弹石头子等游戏,师生的欢笑声融在了一起,在学生们的眼中,XX_不仅是老师,更是朋友,甚至是家人。班级里的学生对他是无话不谈。在校园里,总能看到孩子们围在他的身旁,有说有笑,其乐融融。他成了孩子们的朋友,成了学生眼中“孩子王”! 每年开学,XX_都要去学生家里家访,了解班级每一名学生的家庭情况。XX_的家乡在东北平原,交通发达。可是在这里到处是高山,家访很多时候需要爬山涉水。登山对他来说是一大挑战。已退休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笔记范文500字(精选3篇)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笔记范文500字(精 选3篇)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笔记范文500字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收集整理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笔记范文5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笔记1 最近,我阅读了《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把书中的人物都写得生动无比,还深刻细腻地刻画了青少年的思想。 美国的五十年代是一个相当混乱的时期,二战的阴云尚未散去,冷战硝烟又起。当时,人们都缺乏理想,意志消沉,过着浑浑噩噩的生活。而16岁的霍尔顿也是抽烟、喝酒,四次被学校开除,但是,他有自己的理想。 当我看到书里的人一个个都意志消沉,我不禁为之心痛,但当我读到霍尔顿的理想“不管怎么样,我老是想像一大群小孩儿在一大块麦田里玩一种游戏,有几千个,旁边没人——我是说没有岁数大一点儿的——只有我,我会站在一道破悬崖边上——我是说要是他们跑起来不看方向,我就得从那儿过来抓住他们。我整天就干那种事,就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得了。我知道这个想法很离谱,但这是我唯一真正想当的。”时,我被震撼了,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霍尔顿居然能有

一个这么简单、纯洁的愿望。虽然他玩世不恭,但他的心地确是善良的。他在宿舍里看到贫穷的同学拿了一个破旧的皮箱来装东西,为了照顾同学的自尊心而把自己的好皮箱放在床下。 比起霍尔顿,我们是一群生活在新时代的新生力量,我们应该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从小我们就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憧憬。有了理想,就有了希望,有了希望就有了动力。 我们的未来是美好的,让我们为明天努力!《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让我也懂得了太多太多。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笔记2 起初接触《麦田里的守望者》,并不是冲着这本书名气和影响力,纯粹只是为了打发无聊的数学课。开始我以为这本小说讲的是叛逆邪恶少年的故事。看后,才觉得和叛逆、邪恶完全扯不上边,或许有些颓废。但,小说中的这个男孩子——霍尔顿·考尔菲德,是我看过的最善良的小说人物。 表面上霍尔顿是个玩世不恭的坏孩子,但实际上他却有颗纯净善良的心。他爱自己的妹妹,就在见她的那晚,霍尔顿说出了这段话:“我只想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说,他想像着在一大片麦田里,几千几万个小孩子在游戏,周围除了他没有一个大人。他就站在麦田边上的悬崖旁守望着,看哪个孩子朝悬崖奔过来就捉住他,不让他掉下悬崖。这是他的一个美好理想,也是他美好心灵的见证,他希望那些快乐的孩子不要跌入悬崖,而是永远快乐的奔跑,而那麦田似乎象征着物质世界,他希望生活在充满物质主义精神世界的孩子不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追逐梦想乐享生活 ——读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有感“秋风萧瑟,人生已到枫叶初红的时期。余下的季节只有冬。但人生只有一个四季的轮回。冬天过了,人生也就结束了。贮藏再多,也没有用武之地。每个人年轻的时候,是应该拼搏的,但无论结果怎样。人到老了,都有休息的权利。有儿女绕膝得享天伦之乐的时刻。人生秋天的美丽,不该带着伤感去缅怀,不该带着不甘继续奋斗,到了这个季节,就美丽的享受一次。” 生活是什么?如何才能更高质量的生活?我们每天都在生活,我们有没有对生活有深层次的感悟?在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一书中,作者以自身几十年的经历告诉我们,工作之余、责任之外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过上有品位的生活,即享受生活。对一般人而言,为了追逐梦想去努力工作,往往会以牺牲生活质量为代价,即追逐梦想会与享受生活存在冲突,但本书更多地是告诉我们,对理想的追求必须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要以快乐为原则,即“快乐工作,快乐生活”。 感悟一:快乐生活是一种心境 荣华富贵使人快乐,粗茶淡饭也能使人快乐。快乐生活不分富贵贫贱;快乐与否,取决于我们的心境。工作之余,放飞心情,去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感受世界的神奇与魅力,这是一种快乐!空闲之余,多陪陪亲人、朋友,用心去倾听、交流,感受人生社会的千姿百态,

这也是一种快乐!对工作充满激情与热血,专注工作、一丝不苟,每天充实地工作,实现自我人生价值,这还是一种快乐!当我们遭遇挫折,事业、感情不顺时,我们跌倒了爬起来,从挫折中汲取经验从而成长,这也是一种快乐!其实,生活中充满了正能量,只不过需要我们用敏锐的眼睛去捕捉,并用心去感悟。每个人在不同的心境下,思考的事情的角度、处理事情的方法,以及产生的结果都会有巨大的差异。正所谓佛语“相由心生,境随心转”,意思是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及境遇会随着心境的转变而转变。我们相信,以乐观积极的心境对待生活,生活也会给你带来幸福与快乐。 感悟二:在生活的同时享受生活 社会在发展进步,同时人们的生活节奏在加快。人们行走匆匆,穿梭于街头巷尾,为了生活而疲劳奔命。对很多打工一族来说,也许已经习惯了熬夜加班、外卖盒饭;自己辛辛苦苦工作大半辈子,可能只够在一线城市买套房子。在很多人眼里,生活,逐渐变成了一个结果,一个目标,很多人为了生活而生活,生活也失去了其本质的意义与价值。生活应当是快乐的,人们应当在生活中享受生活,及时行乐。享受生活不代表放纵自己,要有一个度。 感悟三:珍惜你最宝贵的财富,时间 在林语堂的文字里,生活不仅包含着喜悦和光明,还包含着一丝淡淡哀愁的阴影,生活快乐的阳光与忧愁的暗影相随,人生就是这样调和五味杂陈,待我们细细品味。林先生更多地将生命的悲剧性视为

尊重学生个性 促进学生发展

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发展 摘要: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的个性、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尊重学生个性,就是要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充分认识个体价值,树立自信心。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遇到了各种各样充满个性的学生,有的在学习上特别优秀,有的在行为表现方面做的很好,还有的顽皮活泼,但不管是哪种学生他都希望自己的个性能够得到尊重。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了解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在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思想,在现代美国教育家杜威也提出了人本主义的思想,在对于人的教育问题上,由于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个体,都拥有自己不同的个性,我们老师在教育学生时首先要对自己所教的每一个学生的性格、气质、意志、兴趣等个性加以了解,然后再根据其个性特点,施以恰当的教育方法,这就要求老师多方面的了解每一个学生。老师应深入学生的生活,不仅要了解学生学习上的情况,还要及时了解学生心理上的变化,只有到了这些,才能更好的与学生沟通,才能对症下药。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面对这些差异,任何整齐划一的做法都是注定要失败的。正确的选择应该是尊重差异,正确对待差异,把差异当作一种资源来开发。教师要全面观察分析每个学生,关注个体差异,保护和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善于发现和平共处开发学生潜在素质和闪光点,决不能用一种标准衡量所有学生,应允许学生和发展程度和素质结构上存在差别,因势利导,创设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特长,张扬自己个性的学习环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分层教学,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使得在同一学习时间内,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要解决的问题,都能在各自现有的基础上跳一跳摘取桃子,即通过思考解答问题有新收获,有所提高。为使自己对学生的要求提得当,我做到摸清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使得自己能正确把握每一个学生的情况。使自己能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有一条合适的学习路径,不致于使低层学生因台阶过陡而滋生惧怕心理甚至失去学习信心,也不致于使高层学生因学习台阶过缓而滋生骄傲情绪甚至丧失学习兴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笔记五篇精选作文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笔记五篇精选作文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笔记1 在午后浊热餍腻的空气里读完《麦田里的守望者》,很明媚的鹅黄底色封面,涂着一绺绺橙红碧绿的火焰,一如青春本身给予人们的印象,但读后却被一种灰调子的情绪所笼罩,呼吸着逼仄的氧气,莫名的悲怆袭上了方寸灵台。 我不是乖巧如人们所想象那样的孩子,所以喜欢荒凉带有模糊恐怖《呼啸山庄》而不怎么看得上《简·爱》,也不喜欢用理性审慎的目光,尽在提manners(教养)去解剖人的简·奥斯汀。喜欢那个写“犯忌”内容,大骂现代工业文明,愤世嫉俗的的劳伦斯,比起堂堂正正规规矩矩的作家,受争议的作品更能让我激赏。 搞不清楚爱看《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因为年轻还是因为水瓶座,无论因为什么都该感谢自己,这本书里满是污言秽语,主人公霍尔顿开口“他妈的”闭口“混帐”,年纪大点儿或我再文雅乖顺点儿估计是受不了的。年轻又没教养的我读起来反有一种一吐为快的感受呢。 小说主人公霍尔顿是我们身边随时可见的孩子,也是凤毛麟角的孩子,16岁的他抽烟,喝酒,与自己不能接受的轻浮女子交往,四次被学校开除,让很多正派人对他的优点也嗤之以鼻了。然那颓废,灰冷的态度源于失望,开除他的那算什么混帐学校?一

个光鲜外表内里已经腐烂的苹果,在那里找不到一个支点,学校里的老师都是势利的伪君子,而同学聚在一起谈的就是女人,酒和性,这个迷茫的孩子在希望中看出无所有。——其实他也是很有灵性的孩子,他可以说出“天气冷得像巫婆的奶头”这样让人大吃一惊又拍案叫绝的话,他在描述周遭时是多么犀利的冷嘲,说到自己纯真的弟妹时又怎样在玩世不恭的话语里透出无往不在的温柔。学校和家庭对他的希冀不过是“出人头地,将来买辆混帐凯迪拉克!”他不愿长大面对泥沙俱下的社会,他唯一抱有好感的老师也告诉他世界多么残酷:“一个不成熟的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是的,他究竟要长大,与这个世界妥协的啊,时光是某种节制而无情的东西,宇宙间最大的暴君,不必敬畏却必须服从。 文首那段话是霍尔顿对小妹妹发自肺腑的话语,那是多么明朗又纯美的画面呵,金色的浪潮柔柔滑过幼小的孩子们的身体,他们自由自在地奔跑,而霍尔顿则守护着他们,不要再让这些孩子如他一样堕入深谷般的虚无,他们不会忧伤,不会有阴翳的绝望,永远不会在暗中挣扎,渴求光明又遥不可及,永远不会让率真的天性蒙上伪善,谁能说这不是黄金世界呢?如果真有天堂,它就应该让我们有条出路啊! 我想象着霍尔顿面对妹妹天真的脸说这话的神情,怀着对另一个世界的希望,双眼朦胧又明亮,那是他的天堂,这个心地比

《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

2011年3月12日《生活的艺术—生活的享受》林语堂 江苏文艺出版社 林语堂先生学贯中西,著有许多不朽的篇章,这篇文章1937年出版于美国,后被翻译为多种语言。林先生在本书中谈了庄子的淡泊,陶渊明的闲适,以及中国人如何品茶,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玩水,如何养花、蓄鸟、听雨、吟风等,并探讨生命、心灵的价值,抒发其对日常生活中人、事、物的观查感受,并提出自己的哲学理解。 林先生认为人的生活最终不过包括吃饭、睡觉、朋友间的离合、接风、饯行、植树、浇花等平凡的事情,所以哲学家们用深奥的字句来描写这类简单的生活状态,是一种掩概念的极端缺乏和模糊的技巧而已。本书以一种散文的哲学方式,简单而形象的解释了一些东西。因为本书分为十四个章节,内容比较繁杂,所以我选择我比较感兴趣的第九章生活的享受做一次读书笔记。 关于安卧眠床的意义,林先生认为在身体上是和外界隔绝而独隐,一个人睡在床上时,他的筋肉静息,血液的流动比较平顺,呼吸较为均匀,视觉、听觉和脉息神经也基本静息,造成一种身体上的静态,所以能使心思集中,不论对于概念或对于感觉都更加的纯粹。能真正的静下心来,考虑一些事情。还能静听自然和社会的声音。我认为在一个人独处时,我们可以掏出自己内心的一些东西,拿出来进行品位琢磨。远离尘世的喧嚣,也许可以寻找真实的自我,可以享受自然或社会演奏的天籁之音。万物在一动一静中成长,一动一静相互协调,生生不息,做到动静有致,享受人生! 关于谈话,林先生认为,夜间是最宜于谈天的时候,白天总是缺乏夜间那种魔力。谈天的地点却可以随意,但要做一次真正的谈天,其必要条件是一间关上门的屋子,几个知己朋友,旁边没有我们所不愿意看见的人,那样我们才能悠闲地发表我们的意见。这种亲密的毫无顾忌的谈天,可以谈到出神的忘却身处何处,也不再想到身上穿什么衣服,谈言吐语,一举一动都是任性为主。许多的文学作品也是在谈话的过程中酝酿而生的,文化本身的进步,有赖于空闲的合理利用,谈话是其中的一种方式。也可以说好的艺术作品来源于交流。据我推想,现代社会的聊天虽然更为广阔,大家谈东谈西,但质量可能没有古时高,科技的高速发展,使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加,我们每天都能听说各种各样的新的信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