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小学教师应知应会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中小学教师应知应会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中小学教师应知应会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中小学教师应知应会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中小学教师应知应会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新课程改革部分

一、如何理解“课程”这一概念?

课程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的课程是指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教科书、课程计划(旧称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旧称教学大纲)中;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经验,它包括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及学校的环境气氛等,也就是说,广义的课程不仅包括课程表所规定的显性学习内容,也包括学生的课外活动及学校中潜在的各种文化教育因素;它不仅指书本知识,也包括学生个人所获得的感性知识,个人经过系统的整理由实践反复检验的科学知识,以及个人的经历产生的情感体验,可以说,广义课程的内容是更广泛的,更有助于我们认识课程的内容。

二、贯穿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课改”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贯穿“课改”的基本精神,是“课改”的灵魂。

“课改”,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往以学科为本位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动的、甚至被窒息的人。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强调了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强调了课程要有利于培养每个学生的良好品德;强调了课程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三、“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具体内涵是什么?(要求详答)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就意味着:

(1)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的过程。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要使学生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4)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终身教育的理念,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四、课程改革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这一改变包含什么意义? (要求详答)

(1)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课程标准”是国家指定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它应是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标准。“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这样才能保证让每个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完义务教育,因为义务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是大众教育。

(2)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的素质的提高

本次课改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

(3)从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

教学大纲顾名思义是各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教学大纲是教师教学关注的焦点,而课程标准突出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

(4)课程管理从刚性走向弹性

国家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评价及教材编写做出了一些指导和建议。这种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给教学和评价的选择余地和灵活空间都很大。

五、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有哪些基本途径?

(1)开展社会调查,不断跟踪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适应社会需要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2)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及其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生活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课程素材。

(3)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

(4)研究一般青少年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了解他们已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

(5)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

(6)建立课程资源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六、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教学观?

1、新课程中的教学观应体现课程与教学的统一,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与生成性。首先教学内容不应仅局限于书本,要向生活经验

开放,向自然开放;不应仅局限于技术层面的科学知识,应向人类的命运、人类的道德层面以及人的价值领域开放,向学科前沿开放。其次,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这样的教学过程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2、新课程教学观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之间双方相互交流、沟通、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3、新课程教学观高度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的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与方法。

4、新课程教学观以人的发展为本位。传统的学科教学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这种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是传统教学的缺陷。改革教学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学科本位论的错误不在于学科本身,而在于指导思想。学科教学依然要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但是

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这意味着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七、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学生观? (要求答对要点,简要叙述)

1、学生是发展的人。教师应努力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以此为依据开展教学活动

‘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应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好每一位学生充满信心。学生又是一个发展还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这意味着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极大的责任。

2、学生是独特的人。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入来对待,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与空间。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要承认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的差异,坚持“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这就要求教师的教育和教学要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而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以免挫伤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教师无法替代的,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进行思维活动,教师只能为学生提供外部的影响与支持。

从法律伦理角度看,学生是责权主体,学校和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

八、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教师观? (要求答对要点,简要叙述)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于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教师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而且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更复杂化了。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去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处理信息的方法。教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学生的检查、激发、指导方面,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2、教师是教育科学的研究者。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别人的研究成果、经验或理论送上门来,然后不加思索地加以应用,而应该自己成为一个研究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活动的各种理论与实践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3、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被动执行的做法;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在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要锻

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要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以及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4、教师应该成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教育资源。教师的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教师不仅仅是学校的一员,而且是整个社区的一员,应当从专业型、学校型教师拓展为“社区型”教师。

九、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什么要求?(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答对要点)

1、服务。教育服务是时代发展带给我们的新理念,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一定要让每一个学生和家长满意,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要服务得好,就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到你的服务对象上,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而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尤其要尊重那些发展迟缓的学生,真心真意地看待他们,了解他们,关心、爱护、帮助他们。同时要赞赏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得到更多鼓励,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2、调控。新的教学改革实施以后,师生关系更亲切了,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了,但也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例如学生的思维发散开去难以集中,教学任务完不成;新的学习方式与掌握基础知识之间难以兼顾,等等。这种开放的教学对教师调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及时适当地加以调控。主要是给予学生引导和帮助,引

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也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而帮助则更为具体一些,如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等等。

3、反思。新课程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因此,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4、合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面对学生外,还需与周围其它教师联系,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与配合。教师之间要有合作意识,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齐心协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生成材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尊重并倾听家长的意见,在教育要求与方法上与家长协调一致。

十、新课程下如何备课? (提示:答对要点,简要叙述)

1、备教材的利用价值。“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如何挖掘教材,利用教材是首要的任务。我们应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变教教材为用教材,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研究教材的价值。

2、备课程资源的开发。“尊重教材,超越教材”是新的理念。学科教学要从单一性向综合性发展,注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思考课内与课外的联系,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3、备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念,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学生的自我尝试在先,教师的引导在后”为原则。教学过程的设计要遵循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4、备学习方式的选择。从理论上讲教学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接受式,二是自主式。接受式强调的是结果,自主式强调的是过程。现代教学主张既重结果更重过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讨论、自主选择、自主创造、自主领悟、自主体验的过程,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潜能。

5、备师生问题的生成。没有问题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问题是打开思维的钥匙,是展开合作交流的导索,有问题才有自主、创造、发现、体验。反对教师的串问,但不能否定教师的问。教师要问的得法,问到关键,问的有价值。教师要少问,尽量把问题留给学生,问题应由学生自己生成,还要由学生自己解决,出乎意料的问题师生都解决不了,可放在课后。

6、备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备课时,应在什么教学环节上选择什么样活动方式,主要是针对教学内容,遵循教学的规律,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巧妙的安排。

十一、新课程中课本问题编排有何意图?

课程改革后,教材变化了,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去教学,要教会学生从学习问题中攫取营养。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要站

到审视问题的高度,思考教材的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弄清哪些知识,知识间是怎样有机联系的,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哪些关联,应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等,这样,教者处理问题就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学生便能触类旁通。

十二、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挖掘课本中的问题?(提示:答对要点,简要叙述)

(1)教会学生分解问题,分散难点,理清思路。课程改革后,课本上的问题有些是比较复杂的,综合性强,往往是若干个小问题组合而成,这些问题对学生来说贴近生活,既有兴趣,又难以下手,教者把握得不好,就会令学生对学习产生恐惧,处理得恰当,可激发他们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教会学生找准切入口——分解问题,理清思路。让学生在问题的分解中,掌握到编题的意图,这样,学生便能灵活地学会自我提问,达到授之以渔的教学效果。

(2)引导学生学会联系前后问题,比较异同。问题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所以教学过程中,应着重让学生对今天所学的问题与前面有关联的问题联系,并比较,这样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就更能透彻,融会贯通。

(3)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举一反三”,开阔视野,培养创新精神。课本中的问题需要学生自己探索才能解答,没有现成的答案,所以,教学过程中要抓住问题让学生挖掘身边的素材,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能力,真正地发挥问题的作用,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十三、如何运用教材渗透人文思想,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新课程《纲要》中明确指出“把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作为学生的发展目标之一”,所以,课程改革后,教材中问题很多都联系到生产生活实际,我们应抓住它对学生有机地渗透人文意识,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时应强化对学生意志的培养,让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的复杂艰苦的情景中接受磨练。

十二、如何处理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关系?

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所以出现学校,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可以让新一代人用较少的时间直接获得人类积累的文化知识。因此,接受学习是必要的。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承的关系。但我们过去的传统教学中比较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相对来说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使学生学习成了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窒息了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了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学改革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十三、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实行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交往互动?

交往是教学的本质,新课程大力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只有坚持交往互动,才能促进学生的自主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

(1)赋予学生以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以交往互动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发展。

(3)学会交往,建立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

(4)沟通教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拓展教学视野,完善教育内涵?

十四、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过去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放在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上,所以很多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不浓,影响了自主能力的发展。而新课程从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提出了教育必须关注人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要求教师应着重在以下几方面改进:

(1)突出教学目标的发展性。

(2)使课程变为学生“自己的课程”,唤起学生的自我需求,以自己的方式对教材进行诠释、理解、改造和重组。

(3)通过师生、生生与教材的沟通、对话、应答,达到共创共生、批判反思、求异创新的目的。

(4)“以学论教”,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线。强调学习活动以探究为主,学生为主,交互为主。

(5)教师对学生要“导其所思,引其所做,扬其所长,促其所成。”

十五、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在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自主能力?

新课程与传统课程相比,不再是过分追求结果,而是重视了过程学习。学生的学习过程也不再是停留在过去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过程,而是讲究在活动过程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自主能力,对教师来说,要明确以下几方面:

(1)发展学生的自主性是学生成长的必然要求。

(2)只有赋予学生的权力,才能让他们发展起自主的能力,教师不适宜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会严重妨碍学生自主性的发展。

(3)教师要警惕自己心中“糊涂的爱”,不要以“爱”的名义实施对学生的控制。

(4)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因为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主体,新课程所倡导的一切都要通过教师的努力来实现;学生自主性的发展关系着课堂权力的分配与教育资源(时间、资料、场地等)的再分配,关系着教师价值的体现,需要教师进行自我更新。

十六、如何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通过自己的案例来说明)

学生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譬如,偏爱独立思考的学生,在独立学习时能够集中注意力,学习效率高。如果与他人一起学习,却有可能因认知过程受到干扰而降低学习效率。又如,喜欢小组学习的学生,在与他人一起学习时,表现出来的学习积极性高,再加上他们之间的

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往往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对于学习方式不同的学生,教师应采取相应的策略,尽量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

十七、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学习?

“发现”,不只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的说,它是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

“发现”,是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比较高的境界。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教师应该有长期的、自觉的意识。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表达个体在自学中所产生的观点或存在的问题。作为教师,哪怕学生只发现一点点,也应予以鼓励,同时要尊重学生,增强其信心。学生能说多少就说多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必强求标准答案。即使学生的观点是错误的,也不要全盘否定,要对敢于表白自己观点的勇气予以肯定。学生自学发现后,还要继续鼓励他们“讨论再发现”。因为通过讨论,学生有辨析,有补充,发挥了群体力量,达到了更高层次的发现,促进了集体智慧的发展。

十八、如何认识“课堂吵闹”的背后隐含着新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下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地学习,创造性地思考和行动。课堂纪律要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容纳学生的不同个性。学生在课堂上必须拥有自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动作和声音(言为心声),是学生成长的一部分,动作和语言是学生情绪、情感的伴随物,在激烈的讨论中学生可以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愤怒、遗憾、沮丧等情感。课堂纪

律应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一种十分宽松和谐的氛围。:‘课堂吵闹”也正是宽松和谐的氛围所产生的表象,也正是勇于课堂改革、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

十九、教师应怎样管理课堂、驾驭课堂?

(1)要改革课堂的主体定位,建立平等、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即由教师作为权威主体转向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教师要视自己为学生团体中的一员,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路人,更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同行人。

(2)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发展。课堂气氛追求的是学生“动”起来,自由地发出内心的呼声。教师与学生共同感受学习中的喜悦、愤怒、遗憾和沮丧。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教材、教师、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体验,共同成长。

(3)教师要放得开,收得拢。紧紧围绕课堂学习的目标、内容,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张弛有度,整个课堂浑然一体,不必苛求课堂的绝对安静,确保课堂吵而不乱,闹而不散,收到预期的效果和目标。

课堂教学中处理好动和静的关系是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是教师“管理课堂,驾驭课堂”能力的突出表现。

二十、如何在师生教学互动中捕捉与利用生活素材?(要求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例说明)

新课程理念倡导传授知识与生活经验相联系,在教学互动过程中教师要做有心人,及时捕捉与利用生活素材,实现文本与生活的相似律动,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具生命的活力和色彩。教师要确立新课程理念,在教学活动中,引入生活的广阔泉源,远离就书讲书的教书匠习气。

二十一、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地合作学习?(要求答对要点,简要阐述)

1、明确分组、分工。实践证明,异质分组法是比较科学的一种分组方法,即依据学生的性别、学习成绩、能力,以及家庭经济、社会背景和性格、脾气等方面的差异进行搭配。合作小组的人数,可以从2人配对或4人相邻合作学习开始,循序渐进,取得经验之后再逐步发展到6—8人。恰当分工是进行合作学习的首要任务。小组中每个学生都要担任一个角色,如在学习《蜜蜂》一课时,由四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他们是:小组长、检查员、发言人、噪音监督员,每一角色在组内活动时都有不同的职责。小组成员各负其职,职责分明,全面互助,因此每位学生都主动投入。在合作小组成员关系比较融洽的基础上,还可以实行角色轮换制,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尝试不同的任务,都能在自己充当的角色之中得到锻炼,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2、选好合作学习的内容。合作学习,不是大事小事必合作,要有合作学习的必要,有合作学习的价值。合作学习的任务最好是团体性任务,而不是个体性任务。例如,学习《露珠》一课时,先让各小

组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课文(画画、朗读、讲故事、做实验、表演等),然后每组任意点其他小组的一名成员汇报学习成果,被点到的同学就代表这个小组,集体荣誉感特强的孩子们群策群力,互相帮助。这种由小组之间的竞争所形成的合作学习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和挑战性,能够使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真正达到了合作学习的目的。

3、指导倾听与互助。因为年龄特点,学生常常急于表达而顾不上倾听,针对这一现象,除指导好孩子们有序、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外,还必须认真倾听别人的表达。听其他合作者发表意见时,不打岔,不插嘴,听清别人说了什么,哪里说得好,还有哪些不足,再想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帮助、收获;想我该怎么说。这一做法使孩子们的说建立在听的基础上,使说的起点更高,表达得更好。

4、保证合作学习的时间。两三分钟的讨论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生刚读完课文,最多自学了几个生字、生词,想都来不及想,教师就开始检查小组学习情况了,学生无法触及较深刻的内容,因而提出和回答的都只能是些肤浅的,甚至是鸡毛蒜皮、无关紧要的问题,或者根本提不出或回答不出问题,更谈不上合作学习了。因此,要真正落实小组学习的目标,课堂上就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思考和讨论交流的时间

二十二、如何实施作业个性化?(要求答对要点,简要阐述)

1.留因材施教的作业。教师要将学生视为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个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

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因此留作业应做到因材施教,做到客观看待学生身上存在的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采取按能力分组、分层,适度布置作业。

2.留落实训练目标的作业。留作业是检验教与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我们要注意给学生留落实训练点的作业,做到训练到“点”,落实到“点”,减轻学生因重复训练而带来的心理、生理负担,留下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学习、发展,更好地发展其个性。

3.留谈学习方法的作业。当学生领会了一些学习的方法后,可试着布置一些谈学习方法的作业。第二天,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以小组交流的形式,鼓励学生议一议。这样,能做到举一反三,相互启发,教学生会学,使学生终身受用。减少学生不必要的“写”,增多学生的“说”,更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4.留想象作业。当今课改,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而培;养想象能力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课文中可延伸、可拓展,又能升华和突出主题的地方,鼓励学生发散、变通,培养想象力。

二十三、如何注重对学生学习和发展过程的评价

在学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给予评价和反馈,能有效地改变评价过分偏向终结性的现象,也有助于实现评价的个体化,是实现评价发展性功能的重要途径。

(1)、教师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日常学习和发展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和反馈。

(2)、利用成长记录等方法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学生通过成长记录看到自己进步的轨迹,发现自己的不足,加强了自我反省和自我评价。

(3)、将日常评价、阶段评价和期末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学生日常表现和作业、单元测验、期末考试在期末成绩中各占一定比例,使学生和家长不再只关注期末考试的结果,体现形成性评价。

二十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时应关注哪些方面? (要求答对要点,简要阐述)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时应注意八个“关注点”:

1、关注学生的潜能。通过积极评价,让每个人深信自己具有一定的潜能,只要积极努力就能挖掘出自己的潜能。

2、关注学生的多元智能。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研究证实,人有七种以上的智能。要关注并鼓励学生发展某一方面具有特长的智能。

3、关注弱势群体。弱势群体包括学习上的落伍者、智能上的滞后者、家庭条件困难者,一般表现为自信心较弱甚至缺乏自信心。评价不能忽略他们,更不能伤害他们。

4、关注评价中的“无法量化”或“不确定”的内容,尤其要关注德育中的道德评价和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5、关注“违规事件”。对学生偶发的“违规事件”,要移情、换位,问明情况,跳出框框,贴近学生心灵,走进学生内心,疏导消极情绪,赞赏美好情感。

6、关注对学生的“无意伤害“。教师的“无意伤害”常常会推倒学生心灵中的全部美丽,抵消学生所受教育的总和。

7、关注教师自身的行为效应。多用“大拇指”赞许,不用“食指”指责;多用肯定的目光,不用无所谓的眼神;多与学生打成一片,不和学生“楚河汉界”……

8、关注学生生活中的反评价因素。比如,要开展评比了,就让学生突击准备,言过饰非;要上公开课了,就让学生反复训练、精心表演……一方面我们要求学生诚信,另一方面我们却实施着这样不诚信的“隐性课程”。当我们以诚信为标准评价学生时,他们早已产生一种反作用力,并在内心发出强烈的抵触。如何使积极的评价因素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追求,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构筑真善美的“精神大厦”,学校和教师要做出榜样,摒弃弄虚作假反评价。

二十五、激励性评价必须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要求答对要点,简要阐述)

激励性评价就是使被评价者产生向上的欲望和动力,并获得成功的一种评价手段,是新课改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重要内容。如何增强它的实效,应该注意四个原则:

1、客观性原则。遵循客观性原则是评价的前提,若违背这一原则,即使评价方法再先进、形式再新颖,也不会产生什么激励功能。

教师的5种类型

5种类型教师的(一)理智型教学风格 这种风格主要表现在,教师讲课深入浅出,条理清楚,层层剖析,环环相扣,论用理智控制课堂教学用思维的逻辑力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结构严谨,证严密,进程。学生通过听教师的讲授,不仅学到知识,也受到思维的训练,还受到教师但内心却充满严谨的治学态度的熏陶和感染。虽然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不苟言笑,对知识的透彻理解和对人的理智能力发展的执著追求。 一般说来,在数学等学科的课堂教学,采用这种风格的教师相对较多一些。这种教学风格的表现是,教师讲课情绪饱满,将对科学(二)情感型教学风格充满着对人的高度尊重的信教导和期望之中,的热爱和追求融于对学生的关心、赖。讲到动情之处,往往情绪高涨,慷慨激昂,滔滔不绝,扣人心弦,给人以震撼人心的力量,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师生之间在理解、沟通的前提下,共所获同营造出一种渴求知识、探索真理的热烈气氛。学生在这样的教师引导下,得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训练价值,还包括人格、情感的陶冶价值。 外向型性格的教师的课堂教学常常采用情感型教学相比内向型性格的教师而言,风格。 这种教学风格的主要特点是,教师讲课亲切自然,朴实(三)自然型教学风格无华,没有矫揉造作,也不刻意渲染,而是娓娓而谈,细细道来,师生之间在一word 编辑版. 种平等、协作、和谐的气氛下,进行默默的情感交流,将对知识的渴求和探索融于简朴、真实的教学情景之中,学生在静静的思考、默默的首肯中获得知识。教

师讲课虽然声音不高,但神情自若,情真意切,犹如春雨渗入学生心田,润物细无声,它虽没有江海波澜的壮阔,却不乏山涧流水之清新,给人一种心旷神怡、恬静安宁的感受。教师讲课生动形象,这类教学风格所体现的最大特点是,幽默型教学风格(四)机智诙谐,妙语连珠,动人心弦。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犹如画龙点睛,给学生如饮一杯甘醇的美引来学生会心的微笑,一种恰如其分的幽默,开启智慧之门;酒,给人以回味和留恋;哲人的警句、文化的箴言不时穿插于讲述中间,给人以思考和警醒。听这样的教师讲课,学生心情舒畅、乐于学习,在轻松、愉快和笑声中获得人生的启迪,获得心智的训练,变机械学习、被动模仿为心领神会、主这是一种值得着力陶铸和追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言,动思考。求的教学风格。 这类教学风格体现在,教师讲课精于教学的技巧,充满(五)技巧型教学风格着机智,各种教学方法、技巧信手拈来,运用自如,恰到好处,并丝毫不带有雕琢的痕迹。整个课堂教学的结构就像一种设计好的程序,过渡自然,组织严密,搭配合理,有条不紊。讲解、分析、论证时,思路清晰;提问、讨论、练习时,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照顾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学生掌透彻了解及对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和对知识重点、难点的准确把握。是许多教师课堂教学所实施和追这是一种追求高效率的教学风格,握知识而言,求的一种境界。word 编辑版.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word 编辑版.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合集

科二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基础知识 1.《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 2. 《学记》教育原则: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不躐( liè)等、藏息相辅等。 3. 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问答法) 4. 柏拉图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 5.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6. 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班级授课制的萌芽。 7. 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康德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 8.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其著作《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提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提出“泛智”教育,提出教育应适应自然的思想首次从理论上论述班级授课制。 9. 卢梭是法国教育家,代表作《爱弥儿》提出自然主义教育,儿童本位思想。 10. 裴斯泰洛奇是瑞士教育家,教育史上小学各科奠基人,在其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中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提倡情感教育、

爱的教育。 11. 洛克是英国教育家,代表作《教育漫话》,提出“绅士教育”和“白板说”。 12. 第斯多惠是德国教育家,被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代表作《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13. 斯宾塞是英国教育家,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代表作《教学论》,提出“教育是为幸福生活做准备”。 14. 乌申斯基是苏联教育家,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对象》,将教育学称作艺术。 15.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提出了教育性原则(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和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提倡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16. 美国教育家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主张教育无目的论,倡导“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和“在做中学”。 17. 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18. 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19. 当代教育学理论新发展,主要包括布鲁姆的教学目标理论,布鲁纳的“结构教学论”,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思想”。

应知应会基础知识

一、“五进三早两防一控”: 1、五进:开展燃气安全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厂矿、进用户的“五进”活动。 2、三早两防一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即管道燃气单位要加强用户端和管网的各类安全事件的预防;液化气和压缩天然气单位要加强运输中和库站的各类安全事件的预防;控制泄漏。 二、危险作业许可管理“十不准”内容: (一)风险未评估,不准作业;(二)方案未审批,不准作业;(三)票证未办理,不准作业;(四)方案未交底,不准作业;(五)措施未落实,不准作业;(六)隔离未达标,不准作业;(七)气体未检测,不准作业;(八)监护未到场,不准作业;(九)环境未符合,不准作业;(十)夜间节假日,不准作业。 三、隐患A、B、C类按照严重程度分级: A类:需要立即整改。 B类:对生产安全无现实影响,可逐步整改。 精品文档

C类:无需整改,采取控制措施即可。 四、六级检查机制: 公司春秋年检、区域公司季检、运营单位月检、库站周检、班组日检、岗位巡检。 五、三个台帐: 安全检查问题、隐患、违章台帐 六、四个落实: 整改方案、资金、责任人、时限落实 七、五个一检查方法: 跟踪一次巡线、进行一次安检、模拟一次演练、传授一次知识、开展一次点评 八、反违章六条禁令: 1、严禁特种作业无有效操作证人员上岗操作; 2、严禁违反操作规程操作; 3、严禁无票证从事危险作业; 精品文档

4、严禁脱岗、睡岗和酒后上岗; 5、严禁违反规定运输民爆物品、放射源和危险化学品; 6、严禁违章指挥、强令他人违章作业。 九、应急处置二十字工作法: 报告控阀放散检测探边禁火撤人警戒处置恢复 十、四懂三会: 懂原理、懂性能、懂结构、懂用途;会操作、会保养、会排除故障 十一、六交六不交: “六交”(1)交运行方式,设备状况。(2)交资料、报表。(3)交内外联系,上级指令。(4)工具、用具、通讯、消防器具。(5)交岗位卫生。(6)交存在问题。 “六不接”(1)生产情况不清不接。(2)报表、资料不清不全不接。(3)内外联系不明确不接。(4)岗位卫生不好不接。(5)该处理的问题不处理不接。(6)工具、用具、通讯、消防器具不全不接。 精品文档

2018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学)附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科学分类中,首次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的学者是 A.卢梭 B.培根 C.康德 D.洛克 2.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A.《学记》 B.《孟子》 C.《论语》 D.《中庸》 3.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有能动作用。这说明教育具有 A.历史性 B.阶级性 C.社会生产性 D.相对独立性 4.科学技术知识的再生产有多种途径,其中最重要的途径是 A.社会生活 B.科学实验 C.生产劳动 D.学校教育 5.再生产科学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同最初生产科学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是无法相比的,例如学生在一小时内就能学会二项式定理。这表面教学活动具有 A.引导性 B.简捷性 D.实践性 C.直接性

6.发达国家大多已普及12年义务教育,而发展中国家一般仅普及9年义务教育。这说明从根本上制约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社会因素是 A.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人口数量和质量 D 社会意识形态 7.我国学校德育包括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是 A.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纪律教育 B.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 C.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 D.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纪律教育 8.张校长特别重视学校文化建设,提出“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开口说话”以此来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张校长强调的德育万法是 A.陶冶法 B.示范法 C.锻炼法 D.说服法 9.美国学者罗杰斯认为,人皆具有先天的优良潜能,教育的作用在于使之实现,由此,他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发学习”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称为 A.指导性教学 B.情境教学 C.非指导性教学 D.程序教学 10.学校课程有多种类型,其中最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人类所取得的经验和科学认识的课程是 A.学科课程 B.经验课程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结构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结构 一、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构成要素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六方面要素。 1.教师的教育信念 信念是人对于生活准则的某些观念持坚定的确信感和深刻的信任感的意识倾向。然而,教师的教育信念则应该是教师对教育中的某些观念的坚定确信和倾向,具体表现为对教育目的、学生应接受什么样的教育、什么是“好”的教育及其实施和评价等问题的理解,教师的信念是积淀于个人心智中的价值观念,通常作为一种无意识的经验假设支配着教师的行为,它是应用型的。 2.教师的自我知识 教师的自我知识是指教师对自身以及其内心世界的有意识的反映,包括自我概念、自我评估、自我体验、对自我调节的认识等。此类知识主要体现在教师是否知道运用“自我”进行教学,是否了解自己的特点和教学风格,扬长避短,适度发展;能否从错误中学习,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3.教师的人际知识 教师的人际知识包括对学生的感知和了解、热情和激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具有一种特殊的个人品质:教师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是以一种个人的方式体现自己所传授的知识。因此,教师在与学生交往时会通过身体力行表达自己对某些人际交往原则的理解,并表现在课堂管理中。

4.教师的情境知识 教师的情境知识主要透过教师的教学机智反映出来。教学智慧是教师作瞬间判断和迅速决定时自然展现的一种行为倾向,这一层次知识源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本身,具有的情境性、不确凿性、动态性和过程性特点,因此,教师在课堂场景中会面对许多不可预测的各种随机性偶然性变化,这些不能回避的变化和现实情况要求教师必须做出适当判断和选择,要超越理论的条条框框,根据情境“当机立断”、“急中生智”。 5.教师的策略性知识 策略性知识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主要基于教师个人的经验和思考。此类知识包括:教师对学科内容、教学法、教育学理论的理解,对整合了上述领域的教学学科知识的把握,将原理知识运用到教学中的具体策略等。 6.教师的反思性知识 教师反思性知识是指教师静下心来对自己已经经历过的、现在和未来正在经历的教学行为进行深思熟虑的思考和选择的知识。主要表现在教师知道如何对日常教学中已经习惯性了的、部分常规化了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进行理性的判断、检验与评价。尽管以上论述并没有说出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所有内容,事实上也不可能用语言或符号表达所有的实践性知识,但笔者认为上述几个方面内容能够说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基本构成成分。 二、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系统分析

中小学教师应知应会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学习材料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新课程改革部分 一、如何理解“课程”这一概念? 课程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的课程是指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教科书、课程计划(旧称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旧称教学大纲)中;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经验,它包括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及学校的环境气氛等,也就是说,广义的课程不仅包括课程表所规定的显性学习内容,也包括学生的课外活动及学校中潜在的各种文化教育因素;它不仅指书本知识,也包括学生个人所获得的感性知识,个人经过系统的整理由实践反复检验的科学知识,以及个人的经历产生的情感体验,可以说,广义课程的内容是更广泛的,更有助于我们认识课程的内容。 二、贯穿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课改”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贯穿“课改”的基本精神,是“课改”的灵魂。 “课改”,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往以学科为本位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动的、甚至被窒息的人。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强调了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强调了课程要有利于培养每个学生的良好品德;强调了课程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三、“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具体内涵是什么?(要求详答)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就意味着:

(1)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的过程。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要使学生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4)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终身教育的理念,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四、课程改革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这一改变包含什么意义? (要求详答) (1)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课程标准”是国家指定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它应是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标准。“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这样才能保证让每个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完义务教育,因为义务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是大众教育。 (2)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的素质的提高 本次课改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 (3)从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 教学大纲顾名思义是各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教学大纲是教师教学关注的焦点,而课程标准突出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 (4)课程管理从刚性走向弹性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练习题及答案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赫尔巴特指出:“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的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这说明了教学过程具有( )特点。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B.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C.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作用相结合 2.王老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让学生谈谈如何合理正确地使用网络。学生们探讨得很激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王老师使用的教学方法是( )。 A.讲授法 B.演示法 C.参观法 D.讨论法 3.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的结论是( )。 A.聚合思维 B.发散思维 C.常规思维 D.创造性思维 4.下列选项属于负强化的例子是( )。 A.当小刚犯错时妈妈拿走他最喜欢的玩具 B.小红乖乖吃药后爸爸就不让去医院看病了 C.老师通过惩罚小明警示其他捣乱的学生

D.小王不做作业爸爸就不让他玩游戏 5.关于陈述性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主要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 B.说明做什么和怎么做 C.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D.是一种实践性知识 6.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的教育家(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7.当有学生中暑时,下列选项中做法错误的是( )。 A.将病人搬到阴凉通风处 B.用浸湿的冷毛巾敷在头部 C.让病人躺下,垫高头部 D.服用仁丹或十滴水等药物 8.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说江西金溪有个名叫方仲永的少年,小时候比较聪明,5岁时就能作诗,但由于缺乏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及时的教育培养,12~13岁时写的诗已经不如以前的好了,到20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这说明( )。 A.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B.后天的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C.后天的生活条件和教育对人发展的重要意义 D.社会环境是影响人发展的重要因素

教师专业知识学习

教师专业知识学习 长期以来,人们在教师继续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中,总是将大部分时间用来请专家名人作报告,讲授新观念、新思想;请教师教育者系统开课,讲授新科学。新理论;让教师掌握新技术、新方法这一切都有重要价值。然而,在教师继续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中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这就是促进学校教师隐形专业知识的显性化。 一、专业知识显性化的提出 最早注意“专业知识显性化”问题的是美国、欧洲、日本那些积极倡导建立学习型、创新型组织和努力建立“知识管理学”的学者。知识在线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荣、扬(RonYang)将显性知识与隐形知识的总量和存在方式作了比喻性的说明:“显性知识可以说只是‘冰崇山的一角’。而隐性知识则是隐藏在冰山底部的大部分。隐形知识是智力资本,是给大树提供营养的树根,显性知识不过是树上的果实”(转引自王德禄:1999)。那么。在实际生活中“隐性知识”又隐藏在何处呢?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员罗斯(G.ROTH,1997)认为,隐性或未编码的知识隐含在经验中。哈佛学者、《知识管理学》一书的作者布鲁克(Brucker,etc,1998)也同意这样的观点:隐性知识存在于人们的经验和诀窍中,存在于员工的头脑中。因此他提醒人们:“知识创新并不仅仅是对客观信息进行的简单加工处理,更重要的是发掘员工头脑中潜在的想法、直觉、灵感和智慧”。最早研究专业知识显性化问题的日

本一桥大学学者野中郁次郎注意到,许多专业和行业中都有很多“知而不能言众”的、“高度个人化”的隐性知识。野中郁次还告诫说“现代工业和知识经济的关键就是要从人们的过往经验中发掘隐性知识,以满足人们日益个性化的社会、经济和教育的要求”(Ikujiro,1991)。 野中郁次郎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隐性知识”问题时,曾经受到松下电器公司一位软件专家改进烤面包机过程的启示。一位名叫田中郁子的工程师在1985年接受了一项任务:改进松下公司制造的考面包机,原因是松下的烤面包机总是无法与面包师傅的面包制诀窍抗争,生产出的面包没有特色,烤面包机因此也没有销路。于是。田中郁子开始走访大、东京的各大阪西餐点,面包房,并且大饭店首席面包师为师,详细记录他们叙述的经验,分析他们的制作和烤制过程,仔细研究这些面包大师的技术,编制精致的模拟程序,制造灵巧电控的机械设备。经过一年的努力,田中郁子和她的项目工程师终于研制出了新型的面包生产机。野中郁次郎{Ikujiro,1991}认为田中小姐工作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将面包师傅们自己无法说清的隐性知识显现出来,并且以这些显性知识来改进面吧机。 教学何尝不是这样一个存贮着大量隐性知识的专业。“教学无定法”这句话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学领域中存在着大量的有效方法,存在着大量的尚未规范和显性化了的知识。在欧美各国,学者们也日益认识到,教育是一个特殊的研究领域。在这个领域

教师应知应会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南乐县中小学教师应知应会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二) 新课程改革部分 1、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精神是什么?(要求答对要 点,简要叙述) 高度概括地说就是自主、合作、创新。 所谓自主就是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独立性——在学 习的容、时间、进度上,更多地给与学生自主支配的机会,给学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和自主承担的机会。过去的课堂是老师控制学生学什么,什么时间学,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这种过度控制压抑了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过程中的美好体验。 所谓合作就是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平等交流。学生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者,而是愿意与同伴一起合作学习,与人分享学习与生活中的失败与成功的体验。合作是一种开放的交流。培养学生合作的品质,乐于与他人打交道,是培养人的亲和力的基础。 所谓创新就意味着不故步自封、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总是试着无能为力改变,所以创新、探究和发展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的人格是不完善的,一个自我实现的人总是带有开拓进取、勇于冒险的精神,不会固守不变的东西得过且过。 2、教学方式应该实现哪些转变?(要求答对要点,简要叙述)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来展开,其基本做法是:以纪律教育来维持组织教学,以师讲生听来传授新知识,以背诵、抄写来巩固已学知识,以多做练习来运用新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下,它的缺陷越来越明显地显现出来。它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把学生看成是接收知识的容器。按照上述五步进行教学,虽然强调了教学过程的阶段性,但却是以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为前提的,没有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因此,革新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⑴变“组织教学”为“动机激发”,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师生交往的情境中,受到某种刺激,对将要学习的容产生需求的欲望,进而形成学习的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系统中重要的动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没有学习动机,就不会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不会无缘无故的产生,而要靠教师在师生的交往中去激发、去培养。实践证明,“目标激励法”、“表扬促进法”、“友好交往法”等等,都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好方法。 ⑵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求知”其目的是让学生摆脱教师那种生浇硬灌的教学模式,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根据自身的实际来选择、探求蕴藏在教材中的知识。在这一阶段,要突出“自主求索”四个字。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瞪着眼睛站在讲台上看着学生学习,更不能再用一套讲义来应付全班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而应和颜悦色地走到学生之中,帮助、引导学生学习。教师既要提问学生又要让学生提问,让教学在彼此质疑、共同思考之中展开,让学生的学习在彼此交流、相互促进之中深入。教在学后,学在教前,生为主帅,师为参谋。这个阶段很重要,也很复杂,操作的难度较大,一般可以采用“问题讨论法”、“主题研究法”、“师生访谈法”等方式展开教学活动。 ⑶变“巩固知识”为“自我表现”,其目的是让学生免除机械记忆、重复练习之痛苦,以自我表现的形式,一方面消化、深化知识,并化成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凸现主体、扬个性、加强合作,养成活泼自信的品格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这一阶段,要在“动”字上下功夫,要力求做到身动、心动、人人动。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可以采用或模拟表演,人工对抗辩论,或演讲朗诵,或趣味游戏等形式鼓励学生动。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在自动中战胜自我,发展自我,在他动中发现不足,弥补不足。 ⑷变“运用知识”为“实践创新” 其目的是让学生打破书本的局限,突破经验教训的禁锢,不做知识的奴隶,不做教师驱赶的绵羊,着力培养自己求异、求新的创新思维和敢疑、敢闯的创新精神。 从学习过程的整体上看,这一阶段是实施全过程的归宿环节,前三个阶段原活动都是在为这一阶段的完成蓄积力量。一堂课的学习活动是否成功,关键要看这一阶段的质量。因为只有搞好为这一阶段的活动,才能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才能达到教学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这一阶段要做探险队长、突围队长,打破常规,运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学生解答一个问题后,教师可提问:这是不是最佳办法?此题是否还有其他解法?换一种说法是否效果更好?这里是否有错误或漏洞?以此鼓励学生质疑书本,鼓励学生突发奇想,敢冒风险,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身体力行。 ⑸变“检查知识”为“互相交流”

教师教学技能的基本内容

教师教学技能的基本内容 一、教师教学技能的含义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学理论,运用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等,使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受到思想教育等所采用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 二、教师教学技能分类的原则 1、目的性。为达到教学目标要求,教学中所安排的每一项活动,教师的每 一种教学行为都要有具体的目标指向。教学技能是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 2、激发性。教学技能的确定要有利于课堂上师生的交流,通过交流引起学 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为他们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心理条 件。 3、参与性。学习是经验引起的行为变化。其变化不是被动机械的,而是能 动积极的,学生只有自愿地参加活动,所取得的经验才能保持长久。 4、可观察性。在对每种教学技能学习以后进行实践的时候,是否掌握了这 些技能,应该是能够表现得出来,可观察得到的,即这些技能是可观察 的。 5、可操作性。在确定教学技能的时候,不仅要用形象、具体的语言对技能 进行描述,并且每项技能要能够被分解成不同的类型,以及操作过程的 构成要素。只有技能的构成明确具体,可操作性才能更强,技能的应用 才能更规范。 6、可测量性。对于反馈回来的教学信息如何衡量,首先要为技能的应用提 供参照体系,对每项技能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或应用原则。只有把自己 的实践与要求相对照,才能发现不足与成功,这样就会不断完善和提高。 三、教师教学技能分类 1、基本教学技能:语言技能、板书技能、教态变化技能、演示技能和讲解 技能。

2、调控教学过程的技能:导入技能、提问技能、反馈强化技能、结束技能 和教学组织技能。 四、基本教学技能 1、教学语言技能。指教师用正确的语言、语调、语义,合乎语法逻辑结构 的口头语言,对教材内容、学生问题等进行叙述,解释说明的行为方式。 (1)导入新课的语言要求。a、创设情境、引入材料,启发谈话导入新课时,教师的语言应富有感染力;b、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借 助实例导入新课时,教师的语言应该通俗易懂,富有启发性;c、 审题入手,类比、联系旧知识导入新课时,教师的语言应该清楚 明白,准确严密,逻辑性强;d、用巧设悬念的方式导入新课,教 师的语言应该是含蓄耐人寻味的。 (2)课堂讲解的语言要求。a、逻辑性。指准确使用概念,恰当地进行判断,严密地进行推理;b、透辟性。指阐发的透彻、尖锐,引 导得玲珑剔透,清澈见底;c、启发性。指充分激发学生习的内部 诱因,运用适时而巧妙的话语给学生以启迪、开导和点拔,培养 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思维能力。 (3)归纳、总结的语言要求。a、凝练性。指语言简练、简练要言不繁;b、严实性。指语言的质朴、严谨、实在,一切以促使学生提 纲挈领地领会问题的主旨为中心;c、延伸性。指顺延、伸展、向 新的深度和广度掘进。 2、板书技能。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黑板以凝练的文字语言、图表和 符号等形式,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 (1)语言准确,有科学性。板书语言要做到准确无误,避免出现词不达意、语言过滥的现象。 (2)重点突出,有计划性。a、由于课堂时间的有限性,为了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系统地、多样地进行学习,板书语言必须重点突出, 详略得当;b、板书内容要事先计划好,做到少而精,恰到好处,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活动。

【最新】医院感染应知应会基本知识版

医院感染应知应会基本知识(2012年) 一、手卫生 1、医务人员手卫生是指什么? 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 2、什么叫卫生手消毒? 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3、卫生手消毒可以减少常居菌还是暂居菌? 减少暂居菌。 4、外科手消毒可以减少常居菌还是暂居菌? 清除或者杀灭暂居菌,减少常居菌 5、速干手消毒剂的特点是什么? 作用迅速,但不具有持续抗菌活性。 6、外科手消毒剂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作用缓慢,但具有持续抗菌活性。 7、有效的洗手设施包括哪些必备要素? 洗手池、非手触式水龙头、流动水、清洁剂、干手用品、洗手流程图。 8、手卫生的5个重要时刻 二前三后: 接触患者后 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 接触血液体液后 接触患者前 清洁无菌操作前 9、哪些情况必须洗手不能卫生手消毒? 入厕之后 手部有明显污染时 接触可形成孢子的微生物之后 10、外科手消毒应遵循哪些原则? 先洗手,后消毒 不同患者手术之间、手套破损或手被污染时,应重新进行外科手消毒11、对医务人员手有哪些特殊要求? 指甲长度不应超过指尖 不应戴戒指等装饰物 不应戴人工指甲、涂抹指甲油等 12、洗手不可忽视的环节有哪些? 掌心、手背、指缝、大拇指、指关节、指尖。 13、七步洗手法是指哪七步? 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 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 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必要时增加对手腕的清洗 14、如何保证卫生手消毒的效果? 速干手消毒剂要足量,确保湿润揉搓。 速干手消毒剂要全覆盖,确保不留死角。

组织设计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教师的活动实施方案

金凤区良田回民学校 关于开展“创建学习型工会组织,争做知识型教职工”活动的实施方案 金凤区良田回民学校工会委员会 2011年3月 金凤区良田回民学校关于开展“创建学习型工会组织,争做知识型教职工”活动的实施方案为了贯彻落实上级工会关于开展“创建学习型工会组织,争做知识型教职工”活动的有关精神,全面提高职工队伍素质,迎接金凤教育新壹轮的大发展和挑战,为着力构建“和谐金凤、和谐良田”,促进“三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添砖加瓦,根据金凤区总工会和教育工会的关联要求,学校工会决定于全体教师中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教师”的活动,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壹、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从学校实际出发,为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和地区社会进步服务;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教职教师素质建设为重点,以增强教职工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教职工的学习权和发展权,推进教职工知识化进程,为全面推进金风教育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总体目标

开展“创争”活动的总体目标是:着眼于金风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整体战略,动员各级组织和广大教职教师,和时俱进,开拓进取,提高素质,教学创新,迅速兴起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热潮,全面提升学校的学习力、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形成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团队学习和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氛围和机制,努力造就壹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教职工队伍,为金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 通过“创争”活动,把良田回民学校建成学习型组织,知识型教师面达95%;“职工之家”达到学习型组织的示范标准;70%教职工参加继续教育,30%之上职工成为金凤区之上及骨干教师,全体教职教师参和科学文化、业务技能的知识提升活动。 三、主要方法 1、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提高教职教师思想道德素质。 各工会小组要于教师中深入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的理想信念教育,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帮助广大教职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通过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加强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帮助教职教师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职业操守。 2、以建设“教工之家”为载体,提升建家的“知识”内涵。把“创争”活动作为“教工之家”考核验收的重要内容,通过建家,进壹步维护职工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需求。充分利用“教工之家”阵地,通过不断创新建家的内容和形式,寓学习于工作中,寓教育于活动中,为职工学习创造条件,吸引职工群众积极广泛参和,提高“教工之家”的科学和文化内涵,满足教师多样化要求,增强工会组织的活力和凝聚力。 3、以团队建设为载体,提高教职教师的技术技能素质。

中小学教师必备知识

中小学教师必备知识 1、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 2、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是: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3、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要做到: 第一:改变观念,教师要学会正确看待自己的工作。 第二:积极的应对,努力使自己成为更加内控的人。 第三:学校要形成良好的风气,增强教师间的人际关系,特别是领导与教师的关系。 第四:要充分认识自己所承担角色的多样性,要正确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第五:合理的饮食和锻炼。 4、终身学习的涵义是指:处于现代社会中的人,学习是不能一次性完成的,需要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5、新制定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增加了保护学生安全、抵制有偿家教、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终身学习等内容。 6、治理乱办班乱补课教师要做到:不组织学生有偿补课;不动员或变相动员学生参加校外办学机构的补习,或为其提供生源;不向学生推销教辅材料及其它商品;不索要或接受学生家长的礼金及其它财物等。 7、教师仪表端庄,格调高雅的含义是指:仪容要整洁;服饰要朴素美观;举止适度端庄。 8、中小学新型的师生关系基本要求是:民主平等,亲密和谐;爱生尊师,相互配合;教学相长,共创共享;心理相容,互相接纳。 9、新课程中教师角色职业理念的转变是:在职业观上,要从“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在主体观上,要从“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转变;在价值观上,要从“知识化身”向“人格化身”转变;在师生关系上,要从“师道尊严”向“以生为友”转变;在责任观上,要从“为学生升

教师应知应会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南乐县中小学教师应知应会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二) 新课程改革部分 1、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得基本精神就是什么?(要求答对要 点,简要叙述) 高度概括地说就就是自主、合作、创新. 所谓自主就就是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得自主性,独立性——在学 习得内容、时间、进度上,更多地给与学生自主支配得机会,给学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与自主承担得机会.过去得课堂就是老师控制学生学什么,什么时间学,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这种过度控制压抑了学习得兴趣与学习过程中得美好体验。 所谓合作就就是学生之间与师生之间得互动合作,平等交流。学生不再就是孤立得学习者,而就是愿意与同伴一起合作学习,与人分享学习与生活中得失败与成功得体验。合作就是一种开放得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得品质,乐于与她人打交道,就是培养人得亲与力得基础。?所谓创新就意味着不故步自封、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总就是试着无能为力改变,所以创新、探究与发展就是健康人格得重要组成部分。缺乏创新意识与能力得人得人格就是不完善得,一个自我实现得人总就是带有开拓进取、勇于冒险得精神,不会固守不变得东西得过且 过。 2、教学方式应该实现哪些转变?(要求答对要点,简要叙述) 传统得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与检查知识来展开,其基本做法就是:以纪律教育来维持组织教学,以师讲生听来传授新知识,以背诵、抄写来巩固已学知识,以多做练习来运用新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这样得教学方式,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下,它得缺陷越来越明显地显现出来。它以知识得传授为核心,把学生瞧成就是接收知识得容器。按照上述五步进行教学,虽然强调了教学过程得阶段性,但却就是以学生被动得接受知识为前提得,没有突出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得培养,没有突出学生学习得主体性,主动性与独立性。因此,革新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⑴变“组织教学”为“动机激发”,其目得就是让学生在师生交往得情境中,受到某种刺激,对将要学习得内容产生需求得欲望,进而形成学习得动机。 学习动机就是学生学习系统中重要得动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没有学习动机,就不会有积极主动得学习活动。学生得学习动机并不会无缘无故得产生,而要靠教师在师生得交往中去激发、去培养。实践证明,“目标激励法"、“表扬促进法”、“友好交往法”等等,都就是激发学习动机得好方法。 ⑵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求知”其目得就是让学生摆脱教师那种生浇硬灌得教学模式,掌握学习得主动权,根据自身得实际来选择、探求蕴藏在教材中得知识。在这一阶段,要突出“自主求索”四个字。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瞪着眼睛站在讲台上瞧着学生学习,更不能再用一套讲义来应付全班学生不同得学习需要,而应与颜悦色地走到学生之中,帮助、引导学生学习。教师既要提问学生又要让学生提问,让教学在彼此质疑、共同思考之中展开,让学生得学习在彼此交流、相互促进之中深入。教在学后,学在教前,生为主帅,师为参谋.这个阶段很重要,也很复杂,操作得难度较大,一般可以采用“问题讨论法”、“主题研究法”、“师生访谈法”等方式展开教学活动。?⑶变“巩固知识”为“自我表现”,其目得就是让学生免除机械记忆、重复练习之痛苦,以自我表现得形式,一方面消化、深化知识,并内化成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凸现主体、张扬个性、加强合作,养成活泼自信得品格与团结协作得精神。在这一阶段,要在“动”字上下功夫,要力求做到身动、心动、人人动.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可以采用或模拟表演,人工对抗辩论,或演讲朗诵,或趣味游戏等形式鼓励学生动。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在自动中战胜自我,发展自我,在她动中发现不足,弥补不足。 ⑷变“运用知识”为“实践创新" 其目得就是让学生打破书本得局限,突破经验教训得禁锢,不做知识得奴隶,不做教师驱赶得绵羊,着力培养自己求异、求新得创新思维与敢疑、敢闯得创新精神。?从学习过程得整体上瞧,这一阶段就是实施全过程得归宿环节,前三个阶段原活动都就是在为这一阶段得完成蓄积力量。一堂课得学习活动就是否成功,关键要瞧这一阶段得质量。因为只有搞好为这一阶段得活动,才能让学生得学习产生实质性得变化,才能达到教学就就是以培养学生得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主得目得。因此,教师在这一阶段要做探险队长、突围队长,打破常规,运用一些具有挑战性得问题来强化学生得创新意识。比如,学生解答一个问题后,教师可提问:这就是不就是最佳办法?此题就是否还有其她解法?换一种说法就是否效果更好?这里就是否有错误或漏洞?以此鼓励学生质疑书本,鼓励学生突发奇想,敢冒风险,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身体力行。 ⑸变“检查知识"为“互相交流”?其目得就是让学生通过同学间、师生间

复合型知识结构是教师的必备素养

复合型知识结构是教师的必备素养 教师的知识结构是教师在系统专业学习和教育教学实践中经过思维加工后形成的知识体系,是教师的基本素养.新课程呼唤综合型的教师,要求教师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既要具备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主体性知识)、广博的一般性文化知识,同时又应具备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条件性知识)和丰富的实践性知识.这是作为一位骨干老师必备的素养。 (一)教师的主体性知识 教师的主体性知识主要是指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从事某门学科教学所特有的业务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所教学科的知识内容、学科架构、发展脉络、学科理念和学科特色等,这是教师教书育人必备的业务素质,是教师从事教学的保证。教师如果缺乏学科专业知识,就犹如建造大厦少了砖、灰、沙、石一样,教学过程也就无法有效进行,课程改革的实施也就无从谈起。教师只有当具备了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的时候,才有可能成为教学过程的真正能手,否则课堂上只能“照本宣科”,严重影响教育教学效果,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也就无威信可言了。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和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这也正说明了教师专业知识的重要性. (二)教师的一般性文化知识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人类知识进化步伐的加快,知识的总量大为增加,知识的更新周期大为缩短,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交叉、互动也愈益明显。对于作为学习资源的开发者、教学过程的实施者“教师”来讲,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素养就显得尤为迫切和现实.因此,教师在力求专业知识不断“爬坡”、“登高”的同时,还必须加强本专业以外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艺术等方面的有关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修养的培养,有意识地实行科际整合,实现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和整体优化。否则,拘于一隅,孤立地研究和精通专业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根本不可能的。“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这也说明了,现代教师师只有勤奋广泛地学习,建立起既精深又广博的知识结构,成为专博相济、一专多通、一专多能、主精辅熟的“通才”,教学才能博采众长,旁征博引,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给学生以“复合维生素”,产生综合效应。 (三)教师的条件性知识 教师的条件性知识也就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关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即教育科学知识。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在教育这项复杂而又有规律的科学面前,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靠盲目辛苦,“时间加汗水”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由知识化向专业化转变,由知识层面上升到素质层面,也就是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较之学生更为宽泛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具备较好的教育专业的技能。不仅要知道“教什么”,而且更应懂得“怎样教”、怎样才能“教得好”。教师只有懂得了教育规律,了解学生心理特点,运用科学的方法,才能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增强其预见性和科学性,克服盲目性。没有教育理论的指导,就如同“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切记,“第二次加工”、“回炉处理”是教育工作最大的忌讳.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对学科作出教育学解释,把学科知识“心理学化”。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在教育工作中就会像在黑暗中走路一样.

中小学教师应知应会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中小学教师应知应会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新课程改革部分 一、如何理解“课程”这一概念? 课程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的课程是指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教科书、课程计划(旧称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旧称教学大纲)中;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经验,它包括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及学校的环境气氛等,也就是说,广义的课程不仅包括课程表所规定的显性学习内容,也包括学生的课外活动及学校中潜在的各种文化教育因素;它不仅指书本知识,也包括学生个人所获得的感性知识,个人经过系统的整理由实践反复检验的科学知识,以及个人的经历产生的情感体验,可以说,广义课程的内容是更广泛的,更有助于我们认识课程的内容。 二、贯穿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课改”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贯穿“课改”的基本精神,是“课改”的灵魂。 “课改”,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往以学科为本位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动的、甚至被窒息的人。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强调了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强调了课程要有利于培养每个学生的良好品德;强调了课程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三、“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具体内涵是什么?(要求详答)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就意味着: (1)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的过程。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要使学生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4)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终身教育的理念,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四、课程改革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这一改变包含什么意义? (要求详答) (1)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课程标准”是国家指定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它应是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标准。“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这样才能保证让每个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完义务教育,因为义务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是大众教育。 (2)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的素质的提高 本次课改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 (3)从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