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转化医学

转化医学

转化医学
转化医学

临床医学的发展离不开临床病例的观察和基础医学研究的积累,而基础研究的方向大都来自于临床工作中所遇到的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良好的医学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协同发展将会大大加快医学发展的步伐。然而,目前很多临床实际问题的提出者往往缺乏较好的科研思维或不具备良好的研究条件和设施;而另外一方面大量的基础研究偏离临床实际,其研究成果很难在临床上应用。导致临床上遇到的问题常常得不到解决,患者在短期内难以体验到基础医学研究带来的便利和好处;同时,基础医学研究的成果又很难付诸实施。这种临床与基础研究脱节的情况被生动的比喻为“死亡之谷”,“两层皮”。在这种情况下,“转化医学”的概念应运而生,期望能把医学基础研究的最新成果快速有效地转化为临床工作中能够使用的技术、产品和诊、治方法,即从实验室到病床(from bench to bedside, B to B),再从病床到实验室的连续过程(from bedside to bench,B to B)。虽然转化医学的概念提出才十几年,但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一、转化医学提出的时代背景和意义

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事业发展迅速并取得辉煌成就,医疗水平明显提高。人们乐观地相信:一个逐步消灭传染病、有效控制慢性病,更加健康、长寿的时代已经向人类走来。的确,20世纪不仅目睹了医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也见证了卫生服务系统和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青霉素的发明和使用使得让之前不治的肺炎、脑膜炎等得到有效的控制;卡介苗与链霉素的发现及广泛运用使结核病的病死率大幅下降;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制剂的发现与合成,使营养缺乏症得到根本性改观;各类疫苗的研制成功地消灭了天花,并使脊髓灰质炎等传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60年代的冠状动脉搭桥和器官移植手术,充分显示了外科技术的突飞猛进;物理化学等新技术与临床的高度融合使得电子显微镜、纤维内窥镜、计算机断层扫描及摄影(CT)、磁共振成像(MRI)、正电子摄影(PET)等得以发明成功,使得对疾病的诊断和评估手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一切应该都归功于医学科学研究的进步,特别是群体性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的进步。

但是,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人类又面临了更多新的挑战,首先人类疾病谱发生了巨大变化:以肿瘤、心血管疾病、遗传和代谢性疾病为代表的多因素致病的危险性急剧增加,用对单因素致病的传统研究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判断、危险因素评估和预防措施的需要。缺乏临床患者验证的研究不可能取得真正突破性进展,基础与临床密切结合将是未来疾病研究的主要模式,重大疾病的临床研究应在医学科学研究中逐渐起主导作用。其次临床经济学的发展对临床实践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寻找在取得同等临床疗效的前提下最经济的诊断和治疗手段,是全世界各个国家面临的共同选择。全球耗费了成千上万的资金推动了人类基因组计划、蛋白质组计划等全球性的基础研究。人类基因组全序

列图谱的绘制完成使人们首次有可能从基因水平洞悉肿瘤细胞、致病基因与正常细胞、正常基因的不同,进一步了解肿瘤细胞转移机理和遗传性疾病、非感染性疾病的可能发生机制。

然而,医学研究远比任何一种生命科学研究来得复杂,人的很多生命现象和生命过程不可能在实验室被设计出来或重复出来。如果没有临床医生的努力,没有临床医学的实践,任何重大疾病研究都不可能取得真正突破。据资料介绍,1971年至今美国用于肿瘤防治方面的研究经费多达2000亿美元,但却只“收获”了156万篇与肿瘤相关的研究论文,其中80%的文章在研究中使用的是小鼠、果蝇和线虫等。值得注意的是,如此大量的研究成果并没能真正推动肿瘤防治的进步,最近30年里,癌症导致的死亡率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在未来的医学科学研究中的自主创新主要方向应转向临床与实验室的密切结合,基础研究必须回答或解决临床问题。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或者称为转化研究(Translational Research),是近10多年来国际医学科学领域出现的崭新概念。转化医学的核心就是在从事基础科学发现的研究者和了解病人需求的医生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将其凝练成基础医学研究内容进行研究,再将研究成果应用到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过程中,使其真正发挥作用。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打破基础医学与药物研发、临床医学之间固有的屏障,在其间建立起直接关联,从实验室到病床,把基础研究获得的知识、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上的治疗新方法,从而攻克疾病,促进人类健康。

二、转化医学的发展过程

针对基础与临床研究的鸿沟和屏障加大,1992年, Choi DW. 在《Science》杂志首次提出“从实验室到病床(Bench to Bedside)”的概念。1996年,Geraghty J. 在《Lancet》杂志第一次提出了“转化医学”这一新名词。2003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Elias. Zerhouni在《Science》杂志上首先全面阐述了转化医学的概念,其典型含义是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强调从实验室到病床旁的连接,通常称之为“从实验台到病床旁”。

然而,随着转化医学在医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其定义和内涵也在不断变化和丰富。目前,对于转化医学的认识,主流的观点是将“从实验室到临床使用的应用型研究”定义为转化医学,将在实验室获得的关于疾病病理及治疗机制的新认识开发出新的临床使用手段用于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然而,另有学者指出转化医学的概念还有新的内涵,即“将研究结果、结论应用到日常临床及健康保健工作中”,是一个将医学研究成果普及大众的过程。前者被称为T1,后者为T2。在Bench to Bedside的T1型研究中多涉及分子生物学、基因技术及其他基础医学,需要有较强的实验室研究基础同时结合较多相关边缘学科

的技术支持;而后者T2型研究的“实验室”是社会和宣传机构,通过医学科学的普及将T1的成果应用到每个个体之中。事实显示,许多已经在临床上得到应用的好的方法和结果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广义的转化医学概念应包括如上所述的T1和T2型研究。目前世界各国对Tl的研究投入了较多的人力和物力,而对于T2的研究还不够重视。来自美国的资料显示,美国NIH 2002的研究预算有41%用于对应用型研究(TI)的支持,而其中对于医疗健康研究 (T2)的支持率仅为3.1%。诚然,基础和临床研究新发现和临床需求是创新的源泉。因此需要建立一支同心同德的产学研团队,加上政府政策的积极配合,才能有效促使产学研有机结合,实现自主创新、产业化和最终的临床应用,更好的体现转化医学的内涵和本质。这样的T1型研究可以提高对某种疾病的治愈率,改善其预后疗效。然而T2型研究可通过卫生健康体系的完善将更多的现有临床知识普及给大众,从而获得更好的预防。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他的作用要大于T1。因此对于转化医学的研究应当同时兼顾科研成果的应用和普及两个方面。

三、转化医学在国外的发展现状

哈佛大学医学院是转化医学的先行者,早在2005年即提出了“转化医学不是一个随时可以应用的孤立的主意或想法,而是一个需要每个人关注的理念,它应当成为健康供给(health provision)的现代理解的基础”,而“健康供给”则是涉及诸多与人类健康有关学科的大概念。哈佛大学医学院近年来正是按照此理念在学校建设发展的各方面快速地推进转化医学实践,并取得实质性进展。2007年,哈佛大学医学院专门任命了负责“临床和转化研究”的院长(Dean)和副院长 (Associate Dean),这是该院历史上新增的两个院长级领导岗位。学院随即开始基于已有的转化医学研究基础进行卓有成效的战略性规划发展,其代表就是在2008年获得NIH高达1.175亿美元和哈佛大学校内基金0.75亿美元的5年期资助。它不仅是迄今NIH一次性资助高校发展转化医学的最大一笔款项,而且还是在美国金融危机最严峻的形势下毫无异议地给予的全额资助,可见美国政府对转化医学的决心和支持。

另外,NIH于2006年推行了临床转化医学奖励计划(Clinacal and Translational Science Award。CTSA),已在30多所大学和医学院建立了转化医学中心或临床转化科学中心。计划到2012年,将建立60个这样的专门研究机构,建设预算达到5亿美元。欧共体每年用于健康相关的转化型研究预算为60亿欧元,英国在五年内已投资4.5亿英镑用于转化医学中心的建设。因此,转化医学中心的建立在国外已经初具规模。

在加大经费投入建立转化医学中心的同时,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体制和教育培养体制也在相应发生变化,可以归纳为鼓励学科之间的联合以及医学人才的联合培养。2004年,“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博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成立,以倡导能够起到转化医学效

果的新模式合作科学为目标,目前已有4亿美元的办所基金。还有就是著名的“医学与创新技术中心(CIMIT)”,它是联合波士顿地区十多家学校、医院、实验室以及健康保健组织而成的临床应用技术研发组织,其业绩卓著,并已被英国Manchester大学复制,他们的主要工作是联系和整合相关力量,促进临床(及研究)应用技术的发展。目前,哈佛生物医药学在哈佛大学技术转化的比重中已超过50%,可见他们在转化医学的发展方面已突破实验室和临床的相互转化,而延伸到了基础、临床研究到产业(市场)的相互转化。另外,众所周知,哈佛大学医学院每年仅招收160名左右医学专业学位项目(MD)学生,突出地显示出其医学教育的精英性。尽管如此,这其中每年还有30名是和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培养的,而每年18%左右的MD学生将分别进入与其他兄弟学院合作的联合学位项目,如:MD-PhD(基础科学、社会科学及工程科学)、MD-MPH、MD-MBA以及MD-MPP项目等。因此,从医学生的培养方面看,哈佛不仅重视精英式教育,也同时非常注重培养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优秀人才,使他们成为未来转化医学事业的中坚。

四、转化医学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转化医学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正在努力追赶世界的步伐。目前,国内已经相继在医院、科学院层面建立了一批以转化医学研究为主旨的研究中心。其宗旨在于通过先进理念的引入加速我国转化医学的普及和发展。2007年,在原北京协和医院刘谦院长(现任卫生部副部长)的倡议和组织下,北京协和医院召开了“第一届国际转化医学大会”, 2008年,又在赵玉沛院长的领导下成功的举办了“第二届国际转化医学大会”。2009年湖南大学湘雅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在湘雅医学院成立,随后国内首家儿科转化医学研究所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成立。同年年末,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成立了转化医学研究与发展中心,首次将转化医学的命题引入了中科院系统。2010年9月,北京协和医院成立转化医学中心,这意味着转化医学近年在国内的飞速发展。另外,一系列以转化医学为主题的国际会议逐渐增多,国际交流日益深入。从国家层面政府也对转化医学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支持。卫生部部长陈竺2010年6月在北京举办的中美临床和转化医学研究国际论坛上以及在北京协和医院转化医学中心成立仪式上表示,卫生部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国内各级医疗机构和科研院所开展临床和转化医学研究,同时也会积极支持开展这方面的国际合作。

目前,转化医学国内研究的总体发展态势是主要大城市发展的最早、最快,而其他城市发展相对缓慢。其发展也存在严重的城市间和地区间的不平衡。例如,目前在经济发达的广东地区,积极搭建了进行转化医学研究的广阔平台。广东省科技局和深圳市相关部门大力推动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有创新和开发能力的研究人员作为企业代表,进驻相关企业,实现产

学研有机结合,优势互补。这一政策的实施有助于医学成果在该地区的快速转化。而在一些欠发达省份,由于其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水平相对低下,很难建立比较高效的转化医学研究体系,在我国转化医学研究仍处于摸索阶段的大环境下尤为艰难。虽然如此,目前国内的转化医学研究正呈现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综合性转化医学专门机构以及促进转化医学研究的策略出台。

五、转化医学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明确转化医学的定义,进一步完善转化医学的概念和内涵,制定出具有国际标准的定义是转化医学研究中的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任务。目前转化医学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国际标准,因此需要在不断探索其内容的同时凝练其内涵,确立国际统一标准。如前所述,涵盖Tl和T2的转化医学定义将是比较全面的,这两种转化型研究往往是Tl在先,而T2在后,即首先要将现有的科学新发现应用到实际临床工作中,然后通过T2的普及最终将转化的研究成果惠及每个患者。美国是转化医学提出最早的国家之一,而且相应的配套研发基金及机构比较健全,但是其仍然偏重于Tl的研究,对T2的支持相对较少。我国的转化医学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迅猛。随着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在祖国大地雨后春笋般的兴起,势必引发医学界一场新的研究革新。借鉴国外转化医学研究的经验,将Tl和T2协调发展对于我国的转化医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转化医学的开展更是一种医学研究模式及研究理念的升华。

2、建立相关的研究协会或研究组织作为医学的新兴研究理念,转化医学需要像其他医学学科门类一样有专门的研究协会或组织。由于转化医学的研究涉及医学的各个学科,其研究方向和领域也需分门别类。因此转化医学研究相关机构的研究人员应当融合有基础研究中的优秀人才,同时也要有临床一线工作中的医学精英。在国内,其作用可以协调各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之间的交流和资源共享,同时可以作为沟通国际转化医学研究的平台进行广泛合作。这样的组织同时还具有沟通基础和临床的纽带作用。作为平台其可收集临床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基础研究提供有针对性的研究“靶子”,同时也可作为基础研究新发现、新理论的发布平台。为临床提供信息指导和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支持。

3、培养转化医学研究专门人才。转化医学是沟通临床和基础的桥梁,因此从事该研究的专业人员需同时具有相当的临床及基础科研背景,即基础-临床复合型人才。临床医生每日需要进行繁忙的工作,虽然会有较多问题需要解决,但如果在进行临床工作的同时从事相关的基础研究很不现实。而医学相关基础研究人员多为生物学背景,拥有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扎实的理论基础,但其一般没有参加临床工作的经历,而且也无法从事医疗服务,很难把握临床需求。因此,就目前从事转化医学研究人员来说,原先从事临床工作而转入基础研

究的人员应当是最合适的人选。但这种人员的遴选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因此需要制定一整套转化医学研究人员培养体系,进而更加适应其研究内容。这样规范化培养出来的人员可以同时具有良好的医学临床实践经验和扎实的基础研究操作技术,可以总体把握临床疾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同时与基础研究中的实验技术、实验方法相结合,最终培养出具有从临床凝练到基础,从基础研究投射到临床应用思维模式的新一代转化医学研究人才。

4、树立“团队科学”的理念。一些重大疾病的研究的复杂性已经远远超越了人们的预料。临床的问题解谜最终已经不能由单一专业的科学家来完成,以癌症相关研究为例,需要不同技能和学科背景的专业人员紧密合作,只有多学科交叉的团队(生物学家、工程学家、计算机专家、临床专家等等)才有可能彻底揭示环境、生活方式、遗传因素、分子机制对癌症发生的相互作用。

5、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应该增加这方面的投入,支持这项工作的开展。只有在国家层面的支持和帮助下,才能发展更快、做的更好。

6、卫生部等主管部门做好组织、协调工作。由于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关系,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抛弃个人、单位及所在部门的偏见,顾全大局,统筹计划和安排并组织落实、实施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

六、展望

转化医学概念早已被提出,但近几年才被逐渐重视起来。这也正是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间鸿沟的越发显著带来的结果。在基础与临床间的转化医学问题需要在双向转化过程中具体解决,涉及复杂的过程,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即使是某个具体药物的转化型研究所涉及的,亦不仅仅是某个实验室的问题。复杂的转化型研究会使一些基础或是临床研究者望而怯步。这不仅可能影响其所研究课题的进一步深入,在整体上也无形中造成转化医学领域科学家的不足。对转化医学的望而怯步,可能会使基础研究者在其未来申请科研经费时不利;而参与转化型研究,涉足转化医学领域必将为其在未来科研经费的申请上增加成功的概率与途径。

对转化医学和转化研究的理解,对其重视与加强必将促进基因工程、细胞信号转导、分子生物学、RNAi技术、干细胞、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等的基础研究成果尽早地为人类健康服务。发达国家对转化型研究团队的建设与巨大的投入可能在短期内并无明显效果,但是随着转化医学的深入发展,基础研究领域的巨大进步必将为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发挥显著作用。我国亦应高度重视有中国特色的转化医学建设,增加对转化型研究领域的投入,加强转化型研究团队的建设,促进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顺利进行。从加强医学教育人手,加速培养转化型研究人才,并加强转化型研究人才的合理配置,使医学科学的进步更好的为人民健康服务。

医师考试题目及答案汇总

一、单选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 佳答案。 1.主诉写作要求下列哪项不正确( D ) A.指出疾病主要属何系统 B.指出疾病的急性或慢性 C.指出疾病并发症的可能 D.指出疾病的发展及预后 E.文字精练、术语准确 2.主诉的含义下列哪项正确( C ) A.指病人的主要症状或体征及其看病的时间 B.指病人的主要症状或体征及其起病的时间 C.指病人的主要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的时间(病程) D.指病人的主要症状或体征及其发作的频率 E.指病人的主要症状或体征及其严重的程度 3.问诊正确的是( D ) A.你心前区痛反射到左肩吗? B.你右上腹痛反射到右肩痛吗? C.解大便有里急后重吗? D.你觉得最主要的是哪里不适? E.腰痛时反射到大腿内侧痛吗? 4.感染性休克的主要治疗措施不包括以下哪项( E ) A.补充血容量 B.控制感染 C.纠正酸碱平衡 D.心血管活性药物应用 E.脱水剂使用 5.关于烧伤新九分法下列哪项不正确( B ) A.面部 3% B.颈部 5% C.双上臂 7% D.双前臂 6% E.双臀部 5% 6.诊断慢支的标准是 ( D ) A.有咳嗽、咳痰症状,每年发病持续三个月 B.有咳嗽、咳痰症状,每年发病二个月连续三年 C.有咳嗽、咳痰伴喘息症状,每年发病持续三个月,连续四年 D.有咳嗽、咳痰伴喘息症状,每年发病三个月,连续三年,除外其他心、肺疾患E.有咳嗽、咳痰症状,每年发病持续三个月,连续两年,并除外其他心肺疾患 7.下列哪一个选项是阻塞性肺气肿气肿型的特点( C ) A.多发生于青年人 B.有紫绀 C.咳嗽较轻 D.痰量大、粘液脓性 E.桶状胸不明显 8.下列哪一项是引起肝豆状核硬化的原因( B ) A.铁沉积

医学研制成果转化的实施方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管理,规范学院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维护学校和科技人员的合法权益;鼓励全校科技人员的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等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和推广,也包括全校科技人员进行的技术培训、技术服务等工作,成果转化具体工作由科技处负责协调管理。 第三条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应当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保护环境与资源。应遵循自愿、互利、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依法或者依照合同的约定,享受利益,承担风险。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 第四条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应当遵守法律,维护国家利益,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第五条本办法的适用范围是指职务技术成果的技术转让(含专利申请权、专利权、专利实施许可权、非专利技术使用权)、技术开发(包括纵向科研项目成果技术的开发、横向科研项目成果技术的委托开发、合作研究成果技术的开发等)、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等方面的活动。 第六条学校积极为非技术职务成果的转化广开渠道,如果成果完成人和学院在平等自愿基础上依法签订该科技成果有关合同约定,从其约定。对非职务技术成果转化所获得的收益应参照职务技术成果转化的分配原则,在此基础上采取更加优厚的分配原则办理。 第二章科技成果转化的权益分配 第七条本办法所指的职务技术成果是指在我校的在编人员和离退休未满二年的人员、临时聘用人员、企业聘用人员、在校研究生、本科生、进修人员等所取得的具有实用价值的各类职务科技成果,其成果的所有权仍为贵阳医学院。

标准化建设助力医院信息互联互通201905023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标准化建设助力医院信息互联互通王安莉信息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

医院概况 5 2018年 4 现代化外科楼 2008年 3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2000年 2 湖南医科大学附属三医院 1992年 1 医院破土动工 1989年 国家卫生计生委委管医院国家综合性“三级甲等”公立医院国家教育部重点高校中南大学附属医院 国家队医院 医疗服务中心(急危重症、疑难杂症) 医学教育中心(本科生、研究生、住院医生、继续教育)医学研究中心(临床基础研究、转化医学研究、临床研究) 中南大学湘雅三院

以收费为核心的医院收费信息系统达到了全院统一网络,统一划价收费的目的。 20022006-2008三年时间完成了临床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了医疗流程的全数字化。 2009-2010以患者为中心的信息服务年,实现了门诊到住院的全自助流程服务。 2011-2012 以管理为中心的电子办公年,实现了人财物三流合一,管理协同,计划开支。 2013 集成平台,秉承利旧创新的原则,建立了数据集成、应用集成和服务集成三大体系 2014——2015 信息化标准建设年,从底层到应用全面升级,获得首批国家互联互通标准四星 2016 移动服务年,实现互联网、app 及移动的患者、医护和管理的全面移动服务 2017 数据治理年,抓点带 面,创新驱动,底层稳固形成有效的大数据中心。 2018 全流程扫码服务年,再推便捷举措,一扫无忧 2019 病历无纸化,绩效数据化 一年一主题,稳步前行

全省唯一的三块医院信息化管理、技术、培养的省级机构均挂靠湘雅三医院。牵头组织制定全省信息化评审评价标准、数据共享标准、专病团体标准等,为提高全省医院信息化整体水平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医学考试

全科医学 (1)和专科医生相比较,下列哪一项属于全科医生的特点:C.服务于社区,以病人为中心 (2)关于全科医生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B.只为就诊病人服务 (3)全科医学的基本原则包括:E.以上都包括 (4)全科医学的研究对象为:E.以上都包括 (5)全科医生知识结构包括:E.以上都包括 ? (1)全科医学的"持续性服务"是指:C.全科医生对人生各阶段以及从健康到疾病的各阶段都负有健康管理责任 (2)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B.以疾病为中心 (4)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的区别在于:A.全科医生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专科医生以生物医学模式为基础 (5)下面对社区的叙述错误的是:A.社区是相同民族的人群构成的居住区域 (1)签约服务的主要覆盖范畴应该是:E.基本医疗与临床预防 (2)全科医生的临床工具不包括:D.尽可能使用转诊手段 (3)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试点的关键环节不包括:E.改善医患关系 (4)我国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试点目标不包括: D.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一体化管理 (5)签约服务的特性不包括: B.强制性 (1)与专科医生相比,全科医生更倾向于是:A.诊治常见病,识别危重症,转诊疑难杂志 (2)第三次卫生革命的目标是: C.提高生活质量,促进人类健康长寿,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3)全科医生制度包括:D.以上都是 (4)以下哪项属于专科保健的不足: D.以上都是 (5)以上哪项制度标志着全科医生制度在我国正式实施? :A.2011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 (1)医学需要转型,其方向不包括: D.不重视健康教育.健康促进 (2) 关于全科医学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关系,不正确的是:E.全科医学与社区卫生服务可以混为一谈 (3)科赫的特异病因说无法解释现代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表现不包括:C.慢性病为单一病因引起 (4)要医学科技与人文精神的整合,需要: C.从基础教育入手 (5)“今日之医学已难治今日之疾病”的解决方案: A.提倡医学整合

(自整理-已考过)内科主治医师考试-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 考纲 基础知识 二十五、脑血管病(了解) (1)脑血管的解剖和危险因素 (2)脑血管病的概念 二十六、脑变性疾病(了解) (1)分类和基本病理改变 (2)概念、病理改变和发病机制 二十七、周围神经疾病(了解):概念、发病原因和基本病理改变 相关专业知识 1、脑血管疾病(掌握) (1)临床症状;(2)诊断要点;(3)辅助检查;(4)治疗要点 2、癫痫(掌握) (1)临床症状;(2)诊断要点;(3)辅助检查;(4)治疗要点 3、痴呆(掌握) (1)临床症状;(2)诊断要点;(3)辅助检查;(4)治疗要点 4、周围神经病(掌握) (1)临床症状;(2)诊断要点;(3)辅助检查;(4)治疗要点 5、脑变性疾病(掌握) (1)临床症状;(2)诊断要点;(3)辅助检查;(4)治疗要点 神经病的概论 脑神经(12对) 1、脑神经按功能不同分为运动性神经(第Ⅲ、Ⅳ、Ⅵ、Ⅺ、Ⅻ对)、感觉性神经(第Ⅰ、Ⅱ、Ⅷ对)和 (一)视神经 ①) ② ③ ④象限盲,如颞叶病变; 象限盲,如顶叶病变; 1 (1 (2)动眼神经麻痹:瞳孔散大、对光反射及调节反射消失,眼球不能向上、向内、向下运动。 ★知识点:①瞳孔对光反射传入神经为视神经,传出神经为动眼神经,若一侧瞳孔直接、间接对光反射均消失,病变在同侧动眼神经。 2滑车神经麻痹:眼球向外下方运动受限。 3

三叉神经损害:同侧面部感觉障碍和角膜反射消失,咀嚼肌瘫痪,张口时下颌向病侧偏斜。(四)面神经:仅接受对侧皮质脑干束控制的神经元只有舌下神经核和面神经核下部)记住两个下就是面神经控制。支配舌前2/3味觉,损伤没有表情。 ★①患侧瞳孔散大,直接及间接对光反射均消失,对侧直接及间接对光反射均存在,病变为动眼神经。 ②患侧瞳孔扩大,直接对光反应消失,间接对光反应存在,病灶在视神经。 ③患侧直接及间接角膜反射均消失,损伤部位为面神经;左侧角膜直接反射消失,间接反射存在,病变在左侧三叉神经;左侧角膜直接反射存在,间接反射消失,病变在右侧面神经。 ④一眼球静止时处于外展位并有瞳孔扩大是动眼神经损伤。 ⑤一眼球静止时处于内收位,瞳孔对光反应正常是滑车神经损害。 (五)舌咽神经、迷走神经 (1)舌咽神经:舌后1/3味觉 ●记忆歌诀:舌前面,舌后咽,三叉神经管一般 (2)迷走神经 2.临床表现:舌咽、迷走神经损伤表现为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饮水反呛、咽反射消失。一侧周围性病损时病侧提腭活动受限,腭垂偏向健侧。 一侧损害不出现球麻痹症状,双侧皮质脑干束损伤才出现构音障碍和吞咽困难,而咽反射存在,称假性球麻痹。 (六)神经系统的检查 (1)浅反射包括:①角膜反射;②咽反射;③软腭反射;④上、中、下腹壁反射(胸7~8、9~10、11~12);⑤提睾反射(腰1~2) ●记忆歌诀:上中下,七八、九十、十一十二 (2)深反射包括:深反射是指叩击肌肉、骨膜、肌腱和关节的本体感受器而诱发的反射。 ①肱二头肌反射(颈5~6);②桡骨膜反射(颈5~6);③肱三头肌反射(颈6~7);④膝反射(腰2~4);⑤跟腱反射(骶1~2)。 ●记忆歌诀:肱二桡骨颈五六,肱三六七腰二四 意义:深反射减弱或消失是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重要体征;深反射增强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重要体征。(3)病理反射:①巴彬斯基(Babinski)征;②Chaddock征,③0ppenheim征,④Gordon征 (4)脑膜刺激征:①屈颈试验;②克密格征;③布鲁津斯基征。 2.腰椎穿刺术: (1)腰椎穿刺的常规部位首选第3~4腰椎间隙 (2)禁忌证:包括颅内压增高和明显视盘水肿(颅内压增高)、颅后窝肿瘤、穿刺部位化脓性感染或脊椎结核。 ●记住:有颅内压增高形成脑疝危险的时候禁用。 3.脑脊液常规检查:糖CSF糖含量受血糖水平影响。正常值2.5~ 4.4mmol/L。 一、运动系统(分为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之间靠脊髓皮质束连接。) (1)上运动神经元损害时的瘫痪为中枢性瘫痪;(老子强硬,硬瘫) (2)下运动神经元损害时的瘫痪为周围性瘫痪;(儿子软弱,软瘫) 典型疾病:周围性瘫痪的典型病:小儿麻痹症(出现肌肉萎缩,但这是运动障碍,感觉没有障碍)

生物治疗转化医学中心大楼设计任务书

四川大学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四川) ——生物治疗转化医学中心大楼设计任务书 转化医学是21世纪医学科学领域的前沿和热点,其核心是通过建立生物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之间的有效联系,将生物医学基础研究成果快速、高效的转化为临床疾病诊疗技术及公共卫生预防技术,从根本上转变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之间的脱节状况,缩短研究周期,促进基础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目前,我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面临着基础医学研究与药物研发、临床与公共卫生实践之间严重脱节问题。一方面,我国基础医学研究创新能力不足;另一方面,研究成果也未能有效转化为临床疾病诊疗、治疗与预防新技术。因此,迫切需要在国家层面上布局与建立若干个转化医学重大基础设施和研究中心,形成综合集成、开放共享和多学科协同攻关的科研组织模式,突破基础研究成果向应用转化的鸿沟,加速成果转化与应用步伐,促进医学产业的发展。发展生物治疗和再生医学不仅符合生物医学前沿发展趋势,也成为保障人民健康的重大国家需求,也是带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迫切需求。同时,也对保障国家生物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生物治疗和转化医学研究的发展迫切需要从国家层面、战略高度集中优势力量,进一步发挥高校多学科的综合优势,特别是需要建立一个高起点、高水平、综合集成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来支撑,以提高我国生物治疗转化医学研究水平和效率,突破基础研究成果向应用转化的鸿沟,加速成果转化与应用步伐,促进医药产业的发展。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建设“生物治疗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国家科学中心”不仅符合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而且已经具备良好的基础和条件。该设施的建设具有

医学计量中心说明介绍

医院医疗设备质量与设备使用安全保障方法前言: 随着国家医疗改革的发展,医院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由扩张性竞争渐渐转化为质量竞争。又好又快基本国策成为各行各业发展方向,医疗设备质量与安全已经成为医院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安全因素。 本文针对医院负责医疗设备的管理人员和临床使用人员。使其清晰认识到医疗设备质量与安全的重要性以及主要工作内容。 一、医疗设备质量与安全管理 1、医疗设备质量与安全管理主体 医院医疗设备质量与安全管理机构是由主管院领导负责,由医务部、医学工程科和各科室的管理人员组成,在医院中的专业名称是医疗设备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会议,听取对医院设备质量与安全情况的汇报并进行评审。 2、医院内医疗设备质量与安全检测机构 医学计量中心是具有法律资质的院内医疗设备检测机构,负责医 院内的计量设备和高危医疗设备的检测工作,杜绝不合格医疗设备的 使用,发生安生事故。计量中心每年将医院内的设备检测情况向医疗 设备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汇报,医院根据医疗设备检测情况进行控 制管理。 3、临床医疗设备质量与安全责任与管理

根据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的要求,科室必须设有专人对本科医疗设备进行管理,负责建立管理科室内的医疗设备档案,巡查了解科室内的设备使用情况及时报告设备故障与风险,检查科室内计量与高危医疗设备是否检测,每年在检测有效日期前一个月提出检测申请。 4、医疗设备事故的预防管理 医疗设备事故一般情况下包括三种情况。医疗设备本身发生的事故(设计缺陷、故障、电源、机械)、操作不当引起的事故、使用环境存在事故。以上我们称为临床医疗设备风险。 从临床应用上认为设备用于生命支持的设备风险最大,设备故障会导致患者或使用者严重损伤乃至死亡。用于治疗抢救设备风险最高,带交流电用于病人治疗的设备和用于特殊人群和特殊环境的设备同样存在高风险(如小儿、手术室)。 对以上设备的持有科室要进行特别的预防和管理。设备使用前的科室人员上岗培训是预防管理重要环节。 二、相关知识 1.什么是计量检测:我们知道人到了一定时间需要通过体检来检查身 体是否处于健康状态,计量检测也是同样道理。定期计量检测是检查设备是否健康,国家为了保证检测的单位统一和量值准确性,将重要部分纳入了法规叫《计量法》,按照法律规程进行检测叫计量检测。 2.什么是高危医疗设备:用于医学治疗和检查的医疗仪器,如果操作 不当和发生故障会导致病人伤残甚至死亡的设备(如:呼吸机、麻

国家医学考试网: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规定

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规定(2014 版)》的通知 国卫医发﹝2014﹞1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卫生厅局)、教育厅(教委)、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教育局: 为指导各地做好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审核工作,严格医师资格准入,加强医师队伍建设,根据《执业医师法》等有关规定,现将《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规定(2014版)》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14年3月18日 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规定(2014版) 为做好医师资格考试报名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以下简称《执业医师法》)及有关规定,现对医师资格考试考生报名资格规定如下: 第一条符合《执业医师法》、《医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原卫生部令第4号)和《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原卫生部令第52号)有关规定。 第二条试用机构是指符合《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所规定的医疗、预防、保健机构。 第三条试用期考核证明 (一)报名时考生应当提交与报考类别相一致的试用期满1年并考核合格的证明。 应届毕业生报名时应当提交试用机构出具的试用证明,并于当年8月31日前提交试用期满1年并考核合格的证明。 考生报考时应当在与报考类别相一致的医疗、预防、保健机构试用时间或累计(含多个机构)试用时间满1年。 (二)现役军人必须持所在军队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出具的试用期考核合格证明,方可报考。 (三)试用期考核合格证明当年有效。 第四条报名有效身份证件 (一)中国大陆公民报考医师资格人员的有效身份证件为第二代居民身份证、临时身份证、军官证、警官证、文职干部证、士兵证、军队学员证;台港澳地区居民报考医师资格人员的有效身份证件为台港澳居民往来大陆通行证。 (二)外籍人员的有效身份证件为护照。 第五条报考类别

转化医学

临床医学的发展离不开临床病例的观察和基础医学研究的积累,而基础研究的方向大都来自于临床工作中所遇到的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良好的医学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协同发展将会大大加快医学发展的步伐。然而,目前很多临床实际问题的提出者往往缺乏较好的科研思维或不具备良好的研究条件和设施;而另外一方面大量的基础研究偏离临床实际,其研究成果很难在临床上应用。导致临床上遇到的问题常常得不到解决,患者在短期内难以体验到基础医学研究带来的便利和好处;同时,基础医学研究的成果又很难付诸实施。这种临床与基础研究脱节的情况被生动的比喻为“死亡之谷”,“两层皮”。在这种情况下,“转化医学”的概念应运而生,期望能把医学基础研究的最新成果快速有效地转化为临床工作中能够使用的技术、产品和诊、治方法,即从实验室到病床(from bench to bedside, B to B),再从病床到实验室的连续过程(from bedside to bench,B to B)。虽然转化医学的概念提出才十几年,但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一、转化医学提出的时代背景和意义 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事业发展迅速并取得辉煌成就,医疗水平明显提高。人们乐观地相信:一个逐步消灭传染病、有效控制慢性病,更加健康、长寿的时代已经向人类走来。的确,20世纪不仅目睹了医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也见证了卫生服务系统和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青霉素的发明和使用使得让之前不治的肺炎、脑膜炎等得到有效的控制;卡介苗与链霉素的发现及广泛运用使结核病的病死率大幅下降;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制剂的发现与合成,使营养缺乏症得到根本性改观;各类疫苗的研制成功地消灭了天花,并使脊髓灰质炎等传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60年代的冠状动脉搭桥和器官移植手术,充分显示了外科技术的突飞猛进;物理化学等新技术与临床的高度融合使得电子显微镜、纤维内窥镜、计算机断层扫描及摄影(CT)、磁共振成像(MRI)、正电子摄影(PET)等得以发明成功,使得对疾病的诊断和评估手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一切应该都归功于医学科学研究的进步,特别是群体性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的进步。 但是,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人类又面临了更多新的挑战,首先人类疾病谱发生了巨大变化:以肿瘤、心血管疾病、遗传和代谢性疾病为代表的多因素致病的危险性急剧增加,用对单因素致病的传统研究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判断、危险因素评估和预防措施的需要。缺乏临床患者验证的研究不可能取得真正突破性进展,基础与临床密切结合将是未来疾病研究的主要模式,重大疾病的临床研究应在医学科学研究中逐渐起主导作用。其次临床经济学的发展对临床实践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寻找在取得同等临床疗效的前提下最经济的诊断和治疗手段,是全世界各个国家面临的共同选择。全球耗费了成千上万的资金推动了人类基因组计划、蛋白质组计划等全球性的基础研究。人类基因组全序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运动系统考点精讲:骨折的临床表现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运动系统考点精讲:骨折的临床表现 一、全身表现 1. 休克——出血导致,特别是骨盆骨折、股骨骨折和多发性骨折。 2. 发热——出血量较大的骨折,血肿吸收可出现低热,不超过 38C。若出现高热,应考虑感染的可能。 二、局部表现 1. 一般表现局部疼痛、肿胀、功能障碍。 2. 特有体征——具有下述3 种之一: (1) 畸形——短缩、成角或旋转畸形等。 (2) 异常活动——无关节的部位出现不正常的活动。 (3) 骨擦音或骨擦感。 【注意】 有的骨折不出现特有体征( 如裂缝骨折和嵌插骨折); ?须经X 线拍片确诊。 三、影像学检查 1. 普通X线一一明确诊断和指导治疗。3个细节: (1) 应拍摄正侧位片,包括邻近一个关节在内。 (2) 对侧——以便对比。 (3) 临床表现严重但X线检查未见明显骨折线者,应于伤后2周复查X线。 2. CT 和MRI

CT:髋关节、骨盆、脊柱骨折。 MRI: 了解脊髓或神经受压情况。 CT在复杂骨折或深在部位的损伤,如髋关节、骨盆、脊柱的骨折、脱位,判断骨折破坏程度、移位状态等诊断中有优势。 MRI可显示软组织、椎体、神经损伤情况,对明确脊柱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情况、膝关节半月板及韧带损伤、关节软骨损伤、X线及CT未能发现的隐匿性骨折等有独特优势。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运动系统考点精讲:粘连性肩关节囊炎 (肩周炎、五十肩、冻结肩) 一、临床特点中老年,女多于男,左多于右,亦可两侧先后发病。 1. 症状:肩部某一处疼痛,与动作、姿势有明显关系。严重时患肢不能梳头、洗面和扣腰带。 夜间因翻身移动肩部而痛醒。初期尚能指出疼痛点,后期范围扩 大。 2. 体格检查:压痛。肩关节各方向主动、被动活动均不同程度受 限,以外展、外旋和 内旋、后伸最重。 3. 辅助检查: (1) MRI : 对鉴别诊断意义较大——关节囊增厚,肩部滑囊可有渗 出。 (2) X 线平片:肩部结构正常,可有骨质疏松。 二、诊断及鉴别诊断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干细胞与转化医学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干细胞与转化医学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一、意义和必要性 干细胞是能自我更新、高度增殖的一类细胞,可以进一步分化成为各种不同的组织细胞,干细胞研究及其转化应用为许多重大疾病的有效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干细胞不仅可以用于组织器官的修复和移植治疗,还将促进基因治疗、基因组与蛋白质组研究、系统生物学研究、发育生物学研究、新药开发与药效、毒性评估等领域的发展。目前,干细胞研究及其转化医学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科技和企业界高度关注和大力投入的重要研究领域,成为代表国家科技实力的战略必争领域。 尽管中国在干细胞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获得了一批创新性研究成果,但在干细胞基础理论、核心技术及转化应用方面与美国等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亟需国家在干细胞基础与转化方面持续加强投入与布局,整体提升我国在干细胞及其转化应用 1

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二、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干细胞及其转化应用是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的前沿和制高点,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干细胞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干细胞调控的基本原理不断丰富,相关技术不断更新,临床转化成果逐步涌现,论文和专利数量逐年上升。干细胞移植在治疗神经、血液、及自身免疫疾病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系列进展,逐渐呈现出两个明显的态势:一是干细胞的基础研究逐步深入,包括细胞命运调控、功能细胞获得、组织工程器官再造相关机理研究需求日益迫切;二是干细胞研究成果的转化步伐正在日益加快,一批干细胞相关产品已经进入临床实验,甚至已经上市,但是,规模化的干细胞转化应用在临床上尚未实现。因此,系统化的干细胞基础研究、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和临床转化研究亟待加强。 我国在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领域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在细胞重编程、干细胞技术、特色性动物资源等领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干细 2

女,博士,副研究员,任华大基因研发中心负责人,中

叶明芝 女,博士,副研究员,任华大基因研发中心负责人,中 -澳青年科学家交流计划成员。研究方向为基因组学在医学 方向的应用研究。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分子生物医学博士。致力于基因组医 学特别是肿瘤基因组学的临床转化应用,主持或参与国家与 地方课题等超过8千万,自主开发基因组学医学转化应用 技术50项以上,发表Nature, PLoS Genetics等SCI文章20余篇,国内外专利与软著等60余项。探索基因组新研究成果产学研一体化新模式,主导研发的肿瘤基因高通量检测系列产品、病原微生物高通量检测产品均为国内首创并获批中国第一个《高通量测序法肺癌用药基因检测软件》与全球第一个资质注册的《病原体高通量测序法分析软件》。多次参与中华医学会等权威组织的会议报告并研讨行业标准与专家共识;配合国家卫计委及药监局等监管部门积极推动中国高通量检测的行业标准制定与接轨国际行业标准研讨。荣获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深圳市孔雀计划人才、盐田区梧桐凤凰人才。学术任职: 郑州大学副教授 西北大学副教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客座教授 广州市肿瘤贯穿组学研究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Pediatric Oncology M ember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物专业委员会ctDNA 技术专家委员会常委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检验工程分会委员会青年委员 全国卫生产业协会检验医学专家委员会青年委员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学会基因检测技术分会委员 华南遗传性肠癌协作组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转化医学会理事 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理事

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妇科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

临床教学中转化医学理念的应用.docx

临床教学中转化医学理念的应用 一、前言 转化医学理念有助于为临床医学试验人员和临床主治医师提供交流的平台,彰显临床医学研究为疾病防治服务的核心价值。现阶段,传统医学教学呈现明显的与实践脱节的迹象,因此促进教学理念的积极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转化医学概念显得尤为必要,对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大有裨益。通过在内科临床教学过程中运用转化医学理念,有助于形成教学质量提升的辅助性作用,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价值。基于此,本研究主要分析了在内科临床教学中应用转化医学理念的效果,现阐述如下。 二、一般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于X院20XX年9月接收的内科学生中,采用随机双盲法抽取38例学生入组研究,将教学指导思想的差异性作为划分依据,将所有研究样本分为传统教学组和转化医学组,传统教学组学生的年龄介于18—20岁之间,平均年龄19.04±0.21岁,其中男10例,女9例。转化医学组学生的年龄介于19—21岁之间,平均年龄19.14±0.57岁。两组学生均为高中毕业入学,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p <0.05)。 2.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教学方法,在对内科理论知识进行讲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采用临床实践的形式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巩固。观察组:将转化医学理念作为内科教学的指导依据,具体措施如下:(1)教师应对传统教学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克服“以学科为中心”

的教学模式的弊端,将学生对患者的临床表现作为开展课程的基础和核心,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临床实践机会,利用临床实践解决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弱化学生的学科意识,使学生能够建立起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实现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注重提升内科临床教学课程的完整性,实现各类知识的融会贯通,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2)现阶段,针对内科实验教学,由于医疗资源有限,教师大多采用演示法和验证法进行教学,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够凸显出对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尊重,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内科临床教学形式的改革,依托于探索性实验价值的充分发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内科临床教师应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充分认识到转换医学的重要意义,致力于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为学术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4)尽管部分内科教师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但由于不能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容易与教学实践脱节。因此,内科应为临床教师与内科理论教师搭建沟通的桥梁,理论教师为临床教师提供理论与经验的指导,临床教师将临床教学时存在的问题反馈给理论教师,二者相辅相成,共同进步。(5)内科应构建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实现对内科临床教学成果的评价与反馈,教师应对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主要包括创新思维、理论知识运用、职业态度等内容,并结合客观的理论与实践考核成绩实现对学生的全方位评价。 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学生的理论考核成绩和实践考核成绩。 4.

转化医学应用现状及其困境分析

转化医学应用现状及其困境分析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化医学作为一种科学理念,从着名医学杂志TheLancet于1996年刊文提出“转化医学”的概念至今已近17年。纵观这些年的发展历程,无论是生物医学研究者,亦或是临床医学专家,都正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力将先进的成功基础理论与成果向“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医学应用转化,即通过双向转化通道,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医学之间建立联系的桥梁,进而推动基础研究向临床医疗诊治快速转化与应用。但是,通过长期实践,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仍严重脱节,先进的基础研究成果难以向有实际需要的临床医学转化,使转化医学面临诸多困境。 因此,面对基础研究与临床医学实践的脱节,有必要找到转化医学理念应用的瓶颈所在,使基础研究向临床医学实践顺利转化。 1.转化医学应用现状 转化医学指基础医学与临床应用之间的双向转化过程,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应用之间连接的桥梁,属于一种循环式的科学体系,即基础研究的新成果及时转

化到临床应用领域(包括医疗、预防、护理等多个方面),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先进的措施和方法。另外,在临床应用中及时修正,并将相关信息反馈回基础研究中,进一步使其完善、发展,而最终目的是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转化医学属于双向转化过程,但人们更加关注的是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的转化,而这则是最困难的事情,涉及到时间、经费、伦理等诸多因素。 纵观国内外的各种基础医学研究,很大一部分在向临床实践进一步转化的过程中,难以将基础研究成果再次重复。因此,基础研究成果缺乏可重复性,是目前转化医学失败的首要原因,使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互脱节,基础研究的优秀成果难以为临床实践服务。尽管在转化医学实施的过程中有许多经典的案例,但从国内外对疾病诊治的相关转化医学应用效果来看,应用现状仍不容乐观。 肝细胞癌的转化医学研究 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属于较为常见的肿瘤,是恶性度较高的肿瘤之一。据统计,在我国,肝癌是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的第二位,就全世界而言,则位于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的第三位。近10年来针对肝癌治疗研究的技术领域不断扩展,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方法包

医师考试血液系统试题及解析

医师考试血液系统试题及解析

?A型题 1.有关铁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食物中的铁以三价羟化高铁为主 B.粘膜吸收的铁为二价铁 C.体内铁蛋白中的铁是三价铁 D.转铁蛋白结合的铁是三价铁 E.血红蛋白的铁是三价铁 2.缺铁型贫血病人的下列哪项检查结果不正确 A.TF升高 B.TFR升高 C.FS升高 D.FEP升高 E.锌卟啉升高 3.有关国内HD的描述,哪项不正确 A.HD仅占全部淋巴瘤的8%~11% B.淋巴细胞耗竭型最常见 C.淋巴细胞为主型较为少见 D.淋巴细胞为主型较易向其它各型转化 E.结节硬化型不易转化 4.关于缺铁性贫血患者的表现,下列哪项不正确 A.感染发生率较低 B.口角炎、舌炎、舌乳头萎缩较常见 C.胃酸缺乏及胃肠功能障碍 D.毛发无光泽、易断、易脱

E.指甲扁平,甚至反甲 5.慢性失血性贫血患者,当失血至少达到多少可有贫血表现 A.10% B.20% C.25% D.30% E.35% 6.能够改进再障造血功能的措施是 A.脾切除 B.叶酸口服 C.维生素B4 D.雄性激素 E.肾上腺皮质激素 7.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发生急性左上腹剧痛,首选考虑的诊断是 A.急性胰腺炎 B.胃溃疡穿孔 C.降结肠炎 D.脾栓塞 E.左肾结石 8.青年女性,皮肤粘膜出血一周,平时有鼻出血且月经过多。查体红细胞2.5×1012/L,血红蛋白80g/L,WBC10×109/L, PLT10×109/L,骨髓增生活跃,巨细胞增加,最可能的诊断是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过敏性紫癜 D.急性白血病 E.慢性白血病 9.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鉴别要点是 A.前者多有高热,感染,出血 B.前者有白细胞计数增高,多在 300×109/L以上 C.前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减少 D.前者骨髓增生多极度活跃 E.前者的幼稚细胞过氧化酶染色阳性 10.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变,最主要的诊断依据是 A.脾显著增大 B.进行性贫血 C.P染色体阳性 D.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 E.骨髓中原始+早幼粒细胞>0.30 ?11.男性60岁,发热、咳嗽、口腔溃疡、皮肤有大片淤斑;血红蛋白90g/L,白细胞10×109/L,中性粒细胞0.86,淋巴细胞0.21,未见幼稚细胞,血小板25×109/L,凝血酶原时间15s(对照组12s),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显弱阳性,最可能的诊断是 A.再生障碍性贫血

转化医学研究与发展

转化医学的研究及发展 一、概述 1.转化医学的概念 转化医学又称转化研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生物医学及健康领域出现的新概念,从概念的提出到现在10多年间迅速发展,转化医学是医学研究的一次伟大革命,转化医学概念一经提出,就引起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生物制药界,以及医学科技规划与管理等领域的极大关注,已经成为全球医学研究的一个新的起点和着力点。 1992年《Science》杂志首次提出“从实验室到病床”(bench to bedside,B to B)的概念,1994年开始出现转化型研究,1996年Lancet杂志首现转化医学这一新名词。 转化医学又称转换或转译医学,其有关研究通常称为转化研究或转化科学,是近年来国际医学健康领域出现的新概念。已经成为现代医学研究的一个分支。是把基础医学的进展快速的转化到临床实践中,为病人服务,为人类健康造福,这就是转化医学。 2.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对转化医学的定义 (1)实验室体外发现和动物体内试验; (2)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在人体内试验,证实其临床效果、安全性,并在实践中推广。转化医学就是从实验台到病床,再从病床到实验台(“bench to bedsid e”and“bedside to bench”,“B 2 B”)的连续过程。 二、转化医学产生背景 在近代,尤其是近20世纪50年,随着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的发展,医学取得了根本性的进步,为现在医疗技术奠定了几乎所有的基础。以分子生物学为代表的基础医学领域,出现了一系列突飞猛进的发展,逐渐形成各自的体系,基础与临床在各自的研究体系里并肩前进,都取得了自认是令人瞩目的成就,造成了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脱节,临床医师和基础科研工作者之间缺乏真正的交流与合作。 随着社会发展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疾病谱和死因顺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疾病谱和死因顺位的转变促使医学研究模式转变,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慢性疾病发病率增高,医疗费用不断增加,医疗负担越来越重,以肿瘤、心血管疾病、遗传和代谢性疾病为代表的多因素致病的危险性急剧增加,用对单因素致病的传统研究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判断、危险因素评估和预防措施的需要。因此,疾病的预防和早期干预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传统的单因素研究方法已无法满足这些慢性病的防治需要。慢性病的防治需要包括基础和临床等多学科的合作研究,采用多因素研究模型的思路。基础研究积累的大量数据及其意义需要进一步解析。基础研究和药物开发及医学实践三者需要整合。 三、转化医学的特征

上海知名转化医学中心,你知道几个

上海知名转化医学中心,你知道几个? 2 0 1 4 年终盘点8上海知名转化医学中心 导读 在今年的10月份,上海国家转化医学中心在瑞金医院正式揭牌成立,转化医学网有幸在现场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 时间的脚步即将走过2014年,转化医学网对上海的转化医学中心进行了盘点,结果显示:交大、复旦和同济三大系加起来占据了上海转化医学中心的半壁江山,二军大设立的转化医学研究院也颇具特色,下面是详细情况: 1上海国家转化医学中心依托于瑞金医院,是为数不多的国家级转化医学中心之一。2013年11月获得建设批复,2014年10月建成并正式运营,整体投资10个亿,中心主任为陈赛娟院士。同期它将整合上海交大、复旦、二军大、中科院等上海高校、附属医院,以及科研院所、生物医药企业等开展临床难题联合攻关,推进技术转化应用进程。首轮将重点建设肿瘤、代谢病、心血管疾病的三大技术平台。上海国家转化医学中心将有4个姐妹机构,分别是解放军总医院老年病学研究中心、北京协和医科大学疑难病研究中心、第四军

医大学分子医学研究中心和华西医院再生医学中心。 同期,上海广慈转化医学研究发展基金会成立,陈赛娟院士任理事长,基金会支持具创新性的转化医学研究项目,重点支持领域为肿瘤、代谢性、心脑血管、感染与免疫性疾病。2中国-哈佛医学院转化医学联合中心依托于哈佛大学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成立于2012年5月10号;四大依托机构将共同开展癌症、糖尿病和免疫性疾病等疾病的前瞻性临床研究,并组建跨机构、跨学科的协作团队进行转化医学研究以提高对上述重大疾病的发病机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的认识。 3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医学转化基地2009年11月18日在上海解放军四五五医院正式成立,由国家干细胞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韩忠朝院士领衔,王振义等8名中外院士组成专家委员会。? 4转化医学合作中心依托于国家新药筛选中心、国家化合物样品库和美国(PerkinElmer)珀金埃尔默公司,成立于2013年4月9日,中美双方将在个性化药物研究领域开展在基因组水平验证反映药物疗效标志物和相关生物信息学的合作 研究,并以代谢性疾病为主攻方向,针对亚洲人群研究一套利用新一代测序技术的药效评估手段。? 5上海张江转化医学中心中心成立于2010年,由上海张江集

国家医学考试服务平台网上报名

国家医学考试服务平台网上报名 操作指南 提示: 国家医学考试服务平台需使用IE8.0以上版本的网页浏览器访问(推荐使用Chrome浏览器以达到最佳体验)凡报名参加国家医学考试中心组织考试的考生,需首先在国家医学考试服务平台上完成账户注册,注册成功后,即可进行考试报名。请牢记注册时的用户名和密码。 一、完善个人信息 1.个人信息 用户注册成功后首次进入系统将直接跳转至个人信息模块,以后登录后将显示首页信息。通过点击“个人信息”标签进入,开始完善个人信息。个人信息分为基本信息,联系方式,工作情况,教育经历,培训经历及证书情况六组。其中基本信息中的相关项目由用户注册时决定,不开放修改功能。(如信息有误可在现场资格审核期间,通过考务人员进行修订)此处填报的个人信息将作为考试报名,成绩分析,在线评测等各项考试服务内容的数据来源和重要依据,请如实,完整,认真填写。其中教育经历,培训经历以及证书情况伴随着报名和考试资格审核的结束将予以锁定和检验,被锁定后该条目将不可修改(可通过放弃相关报考项目来解锁);通过验证的教育经历,培训经历以及证书情况将出现对勾标记,在以后参加考试中心组织的各级各类考试中可直接以可信数据使用。 填写注意事项:输入的年月信息格式为YYYY-MM,中间需要加横杠。 在填写毕业学校时可通过输入拼音首字母的方式进 行检索选择(如学校名称为北京大学,可直接输入bjdx后,约等5秒即可显示全部北京大学,由于网站收录的单位数据量较大,在拼音码检索过程中可能存在延时的情况,请耐心等待),当鼠标从输入框中移开后,显示红色表示您未输入信息;显示灰色表示您选择的内容存在系统中并可以使用。工作单位名称可以通过点击输入框后面的 按钮来打开工作单位选择页,选取工作单位。请按实际情况完整的填写教育经历、培训经历、证书情况。存在多项时(如同是拥有研究生和本科两项教育经历),请点击图标添加即可。需要删除

转化医学中心的管理细则

辽宁省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疾病防治技术发展,规范和加强辽宁省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转化医学中心”)的规划布局与建设运行管理,参照《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管理办法》,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根据临床需求按疾病领域建立转化医学中心,每个领域建立若干个转化医学中心。各转化医学中心按照本领域疾病防治研究重点和实际需要搭建疾病研究协同网络(以下简称“协同网络”),联合二、三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等,协同开展疾病 防控研究。 第三条建设转化医学中心和构建协同网络是整体推进我省医学科技发展和加快医学科技成果临床转化和普及推广的一项重要工作布局,各转化医学中心要发挥好引领、集成、带动、普及作用,努力建设成为整合集成临床医学研究资源和创新力量的重要依托,成为优化组织实施相关疾病临床研究和转化医学发展成果的主体研究力量,成为促进医学科技成果普及普惠的重要推广平台,为我省医学科技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第二章组织管理

第四条省科技厅、省卫生计生委、沈阳军区联勤部卫生部是转化医学中心的宏观管理部门(以下简称“管理部门”),主要 职责是: (一)研究制定转化医学中心的布局规划。 (二)组建转化医学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 (三)组织开展转化医学中心的申报评审、绩效评估等工作。 第五条卫生计生委、沈阳军区联勤部卫生部、各市科技、卫生主管部门及有关高校作为转化医学中心的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主管部门”),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推荐本部门或本地区转化医学中心的申报。 (二)推 进本部门或本地区转化医学中心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相关政策和财政支持。 (三)协助管理本部门或所在地区转化医学中心所承担的省级医学科技研究任务。 第六条转化医学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由省内外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医学科技管理等方面的专家组成,主要职责是: (一)为转化医学中心的布局规划、运行管理和评审评估等 工作提供咨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