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西翻译简史课后习题部分答案

中西翻译简史课后习题部分答案

中西翻译简史课后习题部分答案
中西翻译简史课后习题部分答案

中西翻译简史第7、9、11章课后习题部分答案

中国古代重要的科技翻译作品有哪些有何特点

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

中国古代的科技翻译始于东汉末年,不过与翻译佛经的”译场“不同,这些翻译往往由译僧独自完成,所译内容也比较零散,是佛经翻译的附属或附产品,而非系统的介绍。

我国清末民初的科技翻译有哪些特点对我国的科学和文化发展有何作用此阶段是从19世纪开始,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对中国的只是分子产生了普遍影响。此时的各人文学科渐渐自成体系,而此时社会腐败,仅有少数有识之士注意到西学的优越之处,但仍不把它作为与中学对等的学术文化,其地位远不及中国的学术思想。鸦片战争战败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激起思想先进者向西方学习的欲望,以达到“维新”之目的。这就促成了西方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P118

清末译出的科学书籍的知识就内容而言,清末译出的书籍比较浅显。数量上看,清末73年约2100种,而民国时期译出的有10700种左右,五四后,科技译着的数量是清末的十倍。且质量较高。林则徐设立译馆,翻译西方书刊报纸,积极搜集西方信息。译出了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类知识的《四洲志》。它是当时介绍最齐备,最新颖的世界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的图书。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大量介绍外国自然,地理,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的资料。徐继畲通过采访来华传教士,商人等编着了《灜环志略》,第一本中国人全面介绍世界地理的书籍。虽然他们不通外语,但是较早重视并组织翻译外国资料,为同时代的人了解外部世界做出了贡献。梁启超等一批富有世界眼光的思想家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强烈要求改革。此时的大量西方知识,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各类翻译出版机构也先后翻译出版了大量科学技术文献和教科书。传播了化学,医学,等各方面的知识。为中国介绍了不少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

以佛经翻译为例,翻译活动在哪些层面上悄然改变了译入语的语言和文化

自公元1世纪前后,佛教传入中国,佛经翻译开始了将近千余年的翻译历程。中国的语言,文学,文化更是经由翻译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①佛教典籍的翻译大大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和语言。(P143)佛经翻译不仅为汉语语言增加了很多新词汇,还促进了汉语构词方式的发展。有很多研究显示,汉语的双音化过程在魏晋以前是缓慢的,但自从佛经翻译盛行的魏晋以后,开始出现更多的双音词和多音节次,四字格成语更是明显增加。

②佛教典籍的翻译丰富了汉语的音韵,语法和文体,为现代汉语的兴起提供了土壤。佛教典籍对中国音韵学最重要的影响有三个方面,一是四声,二是字母,三是等韵图表。佛经译者根据梵文字母,创造了汉子的拼音方式。在句法方面,佛经翻译使用大量的倒装句,提问句以及解释句。助词“于”的被动句式也取自佛经。在问题方面,由于佛经翻译讲求思想的普及性,因此引用了一种散文和韵文交错使用的口语化文体—变文。这种形式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读起来琅琅上口。还出现了一种记录禅师谈话的特殊文体—语录体,这种口语文体朴素而活泼且自由。这种朴实平易的口语化文体的普及与发展,佛寺禅门遂成为白话文与白话诗的重要发源地。

③佛教典籍的翻译为中国文学提供的肥沃的土壤。佛经译本的广泛流传,对于文学题材,文学结构,文学语言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文学题材:由于印度思想的渗透,以及佛教神话与寓言故事的传播,志怪小说在魏晋南北朝开始盛行。明代的白话小说更是文学题材受佛经翻译影响的典型代表。不仅小说的主线围绕佛教的传播,主要人物和故事也是基本取自佛经。文学结构:佛经译本不仅影响了白话小说的内容,而且还影响着其文化结构。自唐代起,佛经翻译还因讲经的方式,衍生出一种韵散交错的变文形式。即散文体中穿插诗词。这种文体被广泛运用到我国的白话小说。两宋时期的“话本”甚至把佛经的文学结构囊括入内,可见佛经在当时已经被看作一中独特的文学形式。文学语言: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学语言产生很大影响,一部分归功于佛经原文独特的文学性,还有很大部分归功于译者译笔的文学性。还在于很多诗人和文学家走在思想和文学观上深受佛经影响。如唐代诗人王维,在诗中他把佛家清净理念加诸于自然景物。营造一种禅定境界。甚至中国诗歌评论和其它文论都采用了很多佛教语言。

④佛教典籍的翻译不仅引发了中国翻译史上历时极为长久的第一次翻译高潮,而且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中国语言和文化。为中国民族的文学,文化构建和创新做了不可或缺的贡献。由此也看出清翻译在接纳,吸收外来文化过程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清末民初的小说翻译为例,译者是如何通过翻译选材影响译入语社会思想观念的

翻译改变了清末民初的社会文化道德观;

①爱情小说的翻译有助于打破当时的封建礼教束缚;

②侦探小说的翻译有助于引进西方的法制观和人权观;

③科学小说的翻译有助于破除迷信,增强科学意识

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例,翻译与文学创新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翻译与创作之间是否存在明确的界限当翻译活动直接影响译入语文学创作时,译入语文化与源语文化之间又存在怎样的强弱关系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许多诗人翻译和创作的界限都非常模糊,“译作合一,甚至以作代译”由惊喜而临摹,由临摹而创造。

翻译与创作之间是一个时间连续体。

清末民初西方社科经典翻译过程中有哪些代表人物这些人物大致可以分为几类其译文对晚清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中述人才,即与传教士等西方人合作,翻译时担任笔述工作的人,如李善兰、王韬、徐寿等。第二类是西译人才,即自己通晓西文,独立进行翻译工作。此类人员最早的要算林则徐的幕僚袁德辉、最出名的是严复,还有马君武,周桂笙、伍光建等。第三类是日译人才,即从日文转译西学。这一类人数最多,如梁启超,杨廷栋,章宗祥等。

在严复、梁启超等一批有识之士的译介之下,西方先进的竞争意识,自由观念和民主思想逐渐引进中国,在中华民族振兴的过程中,翻译文学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新中国初期俄苏文学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文学在怎样的契机下传入中国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文学主要指哪几国的文学作品俄苏文学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文学有哪些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由于前苏联及当时的几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中国属于同一政治阵营,这一意识形态伤的高度契合使得新中国初期的外国文学译介的重心以俄苏文学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文学为主。

主要指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匈牙利三国知名作家占的比重最大。

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哈谢克,代表作《好兵帅克》,伏契客,代表作《绞刑架下的报告》,匈牙利作家裴多菲,代表作《勇敢的约翰》,波兰作家显克维支、密茨凯维支,代表作《密茨凯维支诗选》,《显克维支短篇小说集》。

中西翻译简史论文

2013--2014学年第2学期外国语学院期末考试卷 《 中西翻译史》 (课程论文) 学号: 201252060220 姓名: 温立媛 班级: 翻译2班 成绩: 评语: (考试题目及要求) 本课程考试以课程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查,课程论文题目自拟,选择中西翻译史范围内的某翻译思想家、某翻译流派、某翻译思潮进行介绍。论文使用汉语写作,字数为1500-2500字。组成部分如下: ● 中英摘要:要求200字。 ● 关键词:要求3~5个关键词,各关键词之间用“,”隔开。 ● 引言:是对研究背景、目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意义与价值等的简要说明。 ● 分析与讨论:其实质就是论证,可以采用类比、例证、归纳、演绎等丰富多样 的论证方法。 ● 结论:应涵盖本研究的结果、该结果的创新以及理论和实践意义等。 ● 参考文献:格式要求参见《中国翻译》。 ● 注释:统一采用夹注的形式。 提交时间 2014年7月1日 教学对象 翻译系2012级1、2班本科生 ● 格式要求 统一采用A4纸型。课程论文中文题目(楷体,3号,加粗);课程论文正文:英文字 体用Times New Roman ,中文正文用宋体(字号5号。)页面上边距为3厘米, 下、左、右边距为 2.3厘米。页眉为1.5厘米。页脚为1.75厘米, 页脚排阿拉伯数字的页码,居中。页面行间距为1.5倍。要求上交纸质版一份;电子版一份由班长打包集中发至zhouyali2009@https://www.sodocs.net/doc/357075096.html, 。 装 订 线

浅析道安“五失本、三不易”翻译观 【摘要】道安是一位翻译理论家,在佛经翻译理论方面做出杰出贡献,并提出了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翻译思想。“五失本”谈到翻译的语序问题,文质问题和详简问题,“三不易”谈到佛经翻译面临的时代因素,读者因素和译者因素,这三个因素导致了佛经翻译的不容易。本文从来源和内容两方面对道安“五失本、三不易”之说进行简单的解读,以便于人们更好地了解道安的翻译理论。这些翻译理论对现代翻译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道安,五失本,三不易 【Abstract】Dan’an, a translation theorist who had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in the translation theories of Buddhist sutras, put forward the famous translation thought of “Five Losses of Source Texts and Three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Five Losses of Source Texts” discusses the problems of word order, work of esence and detail or simplification. “Three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disceses the factors of times, readers and translators that Buddhist sutras translation faces. It is these three factors that result in the difficulties of translating Chinese Buddhist sutras. This thesis will give an simple explanation of “Five Losses of Source Texts and Three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on its origin and content, so that people can 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Dao’an’s translation theories. These theories have an revealing effect on modern translation. 【Key words】Dan’an, five losses o f source texts, three difficulites in translation 一、引言 道安是我国佛教史上的一位佛教领袖,对我国佛教的发展以及佛经翻译具有积极贡献。在佛经翻译方面,虽然道安没有直接参与,但是对佛经的翻译却有着很大的贡献。他整理了已译出的经典,撰成了中国第一部“经录”——《众经目录》,这为后来系统翻译佛经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有了这样的注疏和经录,佛经翻译才能承前启后,循着正规发展。他也是中国翻译史上总结翻译经验的第一人。其所撰《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中提出了翻译的“五失本、三不易”的译论。原文如下:“译梵为秦,有五失本也。一者,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二者,梵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可,斯二失本也。三者,梵语委悉,至于“咏叹”,叮咛反复,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四者,梵有义说,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五者,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 “然《般若经》,三达之心,覆面所演,圣必因时,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愚智天隔,圣人叵阶,乃欲以千岁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阿难出经,去佛未久,尊者大迦叶令五百六通,迭查迭书,今离千年,而以近意量裁,彼阿罗汉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

中西翻译简史第 章课后习题部分答案

中西翻译简史第7、9、11章课后习题部分答案 中国古代重要的科技翻译作品有哪些有何特点 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 中国古代的科技翻译始于东汉末年,不过与翻译佛经的”译场“不同,这些翻译往往由译僧独自完成,所译内容也比较零散,是佛经翻译的附属或附产品,而非系统的介绍。 我国清末民初的科技翻译有哪些特点对我国的科学和文化发展有何作用此阶段是从19世纪开始,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对中国的只是分子产生了普遍影响。此时的各人文学科渐渐自成体系,而此时社会腐败,仅有少数有识之士注意到西学的优越之处,但仍不把它作为与中学对等的学术文化,其地位远不及中国的学术思想。鸦片战争战败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激起思想先进者向西方学习的欲望,以达到“维新”之目的。这就促成了西方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P118 清末译出的科学书籍的知识就内容而言,清末译出的书籍比较浅显。数量上看,清末73年约2100种,而民国时期译出的有10700种左右,五四后,科技译着的数量是清末的十倍。且质量较高。林则徐设立译馆,翻译西方书刊报纸,积极搜集西方信息。译出了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类知识的《四洲志》。它是当时介绍最齐备,最新颖的世界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的图书。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大量介绍外国自然,地理,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的资料。徐继畲通过采访来华传教士,商人等编着了《灜环志略》,第一本中国人全面介绍世界地理的书籍。虽然他们不通外语,但是较早重视并组织翻译外国资料,为同时代的人了解外部世界做出了贡献。梁启超等一批富有世界眼光的思想家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强烈要求改革。此时的大量西方知识,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各类翻译出版机构也先后翻译出版了大量科学技术文献和教科书。传播了化学,医学,等各方面的知识。为中国介绍了不少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 以佛经翻译为例,翻译活动在哪些层面上悄然改变了译入语的语言和文化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通用版

单位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通用版 ——We must not only sum up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but also draw lessons from failure。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 本学期,有幸选了赵老师的中西翻译简史课,目睹了赵老师作为目前中国译界大师的风采,收获颇多,感触颇深。翻译的学习中实践很重要,同时理论知识也必不可少。赵老师以风趣幽默的讲课方式,使我们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下了解的中外翻译历史,对于翻译界众多着名的大师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关于中西翻译历史,赵老师在本学期初以时间为顺序讲述了中外翻译的兴起、发展与成果,使我们对中西翻译史有了宏观的了解。做为翻译专业的学生,对中西翻译史学习和了解是十分重要的,在中西翻译简史课上,我们首次看到了赵老师用其生动的语言和独特的构思为我们展现的中西翻译历史画卷,内容丰富,画面宏伟壮观。同时,也使我们深深折服于赵老师的博古通今,学贯中西。 其次,在微观上,老师位我们详尽介绍了中外历史上着名的翻译家、汉学家,其中包括鸠罗摩什、道安、僧睿、僧佑、罗xx、jameslegge、williamedwardsoothill等等。老师对翻译大师及其作品的认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既不是完全肯定,也没有完全否定,这也教会了以辩证的观点看待许多翻译理念和译着,这样的学习和思考方式有助于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取长补短,稳步前进,同时做一个有思想的译者。 此外,本学期课程,以博客为平台,我们有幸欣赏到赵老师的众多翻译作品,同时,老师在课堂上也与我们交流了自己在翻译《三字经》、《道德经》等中国古典文学的心得体会,我们也看到了老师在弘扬中华文化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在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 本学期,有幸选了赵老师的中西翻译简史课,目睹了赵老师作为目前中国译界大师的风采,收获颇多,感触颇深。翻译的学习中实践很重要,同时理论知识也必不可少。赵老师以风趣幽默的讲课方式,使我们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下了解的中外翻译历史,对于翻译界众多著名的大师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关于中西翻译历史,赵老师在本学期初以时间为顺序讲述了中外翻译的兴起、发展与成果,使我们对中西翻译史有了宏观的了解。做为翻译专业的学生,对中西翻译史学习和了解是十分重要的,在中西翻译简史课上,我们首次看到了赵老师用其生动的语言和独特的构思为我们展现的中西翻译历史画卷,内容丰富,画面宏伟壮观。同时,也使我们深深折服于赵老师的博古通今,学贯中西。 其次,在微观上,老师位我们详尽介绍了中外历史上著名的翻译家、汉学家,其中包括鸠罗摩什、道安、僧睿、僧佑、罗xx、james legge、william edward soothill等等。老师对翻译大师及其作品的认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既不是完全肯定,也没有完全否定,这也教会了以辩证的观点看待许多翻译理念和译著,这样的学习和思考方式有助于我们在

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取长补短,稳步前进,同时做一个有思想的译者。 此外,本学期课程,以博客为平台,我们有幸欣赏到赵老师的众多翻译作品,同时,老师在课堂上也与我们交流了自己在翻译《三字经》、《道德经》等中国古典文学的心得体会,我们也看到了老师在弘扬中华文化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在心底对老师产生的由衷的敬意。 最后,经过本学期的学习,我的翻译理念有了质的飞跃,对翻译有了更深的认识,所有的进步都离不开赵老师的悉心教导和言传身教,在此对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我将会继续努力,不辜负老师的期望,也期待老师为中国的翻译事业开辟更辉煌的明天。 XX年6月28日

中西翻译简史 期末

1.谢天振教授以什么为依据将中西翻译史划分为哪几个阶段?在不同阶段,翻译观念发生了 怎样的变化? 依据历史上主流翻译对象的变化,结合人类对翻译活动认识的发展以及翻译在各历史阶段的社会中所占据的地位和影响,把中西翻译史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 ①以宗教文献为主要翻译对象的宗教翻译阶段,奠定了人类对翻译的最基本的认识, 确立了翻译的基本理念,如直译、意译、可译、不可译等问题。 ②以文学(也包括一定社科)经典名著为主要翻译对象的文学翻译阶段,丰富、深 化了人类关于翻译的基本理念,并产生了针对各种文类、题材作品的翻译理论。 ③以实用文献为主要翻译对象的非文学翻译阶段,把翻译带入了职业翻译时代,为 传统的翻译理念注入了新的、不同于建立在宗教文献翻译和文学翻译基础上的翻 译理念,同时也促进了当代翻译事业的进一步繁荣。 2.中国古代佛经的翻译历史,大致可分为几个时期?每个阶段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三个阶段: 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 ①翻译佛经的主要力量是中亚和中国新疆的僧人,而以汉族知识分子僧徒为辅助力 量。此时期的翻译尚未得到政府的支持,而是在民间信徒们的自主下分散进行的。 ②古代印度佛经原无写本,译者没有原本,所以早期翻译佛经,全凭口授。 ③此时的翻译方法为集体翻译,称为”译场”。 ④译经僧侣一般都采用直译法,译文晦涩难懂。 ⑤具有很强的中国化倾向,翻译中介绍的哲学名词、概念往往是从当时流行的道家 著作中寻找哲学名词、概念来比附。 从两晋到南北朝时期; ①脱离了私人的小规模翻译,变为大规模的译场,选拔大批人才参加翻译活动,由前 一阶段的私译转入官译,由个人翻译转入集体翻译。 ②佛经翻译采用传译和讲习相结合的方法,翻译同时带有研究的性质。 ③此阶段的翻译原本往往不止一种,这就便于相互校勘,使译文更为正确。 ④在翻译理论和技巧的研究上有所进步。道安总结出“五失本,三不易”的佛经规律, 彦琮提出“八备说”,鸠摩罗什主张“依实出华”。多采用意译,译文质量较前一 阶段有多提高,但有时可能会因为润色过多而导致对原文信息的变异。 从隋唐到北宋时期 ①宗教阐释的过程与翻译的过程译经被分开,译场相当完善,但规模变小,每个参 与者在专业知识上极为挑剔,有专门职位,最兴盛时多达11个。 ②各职司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③各地僧院设立翻译学校,但译主仍然借重外人。 ④佛教在印度的衰落导致中国佛经翻译活动从公元11世纪迅速衰落,译场时代随之 结束,佛经翻译逐渐转为个人行为。 3.译场是如何发展完善的?唐代译场与现代的团队翻译有何异同? 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此时的佛经翻译方法为集体翻译,称为”译场”,由外国僧人担任

中西翻译简史第章部分课后习题答案

中西翻译简史第章部分 课后习题答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第一章 1.“翻译”的词源学含义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P6) 答:从翻译的词源可以看出,(1)印欧语言比其他语言更强调相似性,特别是在早期的宗教典籍翻译中甚至要求一致性。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西方的翻译理论中“对等”观念会起到核心作用,而要表示自有翻译时,则会使用其他术语如“改编”的原因。(2)很多语言中,“翻译”与“口译”使用不同的术语,意味着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活动。“口译”比“翻译”更强调“调停”。(3)不同的语言对翻译观念的阐释方式也不同,并非所有的阐释都像印欧语言中那样强调保存同一性。斯特科尼提出翻译的符号学特征具有三个方面共性:相似性,差异性与调停。这些共性可以看作是所有翻译都具有的特征,但“翻译”一词的确切含义不是预先给定,一劳永逸的,也不是不证自明的,它需要在对历史上翻译过程与翻译结果的研究中去发现。 3、三大宗教典籍的翻译存在哪些差异? 答:(1)《圣经》是世界上印数最多、发行最广、翻译语种最多的书籍,也是被联合国工人为对人类影响最大、最深的一本书。对西方社会的精神信仰和行为方式影响尤其巨大,与希腊神话同为打开西方精神世界的钥匙。《圣经》除了是一本宗教典籍之外,它本身还是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它的一本几乎是欧洲大多数民族语言的第一范本。阅读《圣经》各种一本的人如此之多,甚至连研究它的着作也是汗牛充栋,以至于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即“圣经解释学”。(2)印度佛经原无写本,初期翻译主要靠外来僧人凭记忆口授。译者受中国传统宗教尤其是道家“得道成仙”观念的影响,往往是以道家的哲学名词,概念来比附佛学。(3)与《圣经》、佛经典籍不同,《古兰经》则要求对它的解释和理解必须有一定的知识框架,翻译《古兰经》必须要对经文有深入的理解,并把《古兰经》的深刻含义传达出来。然而《古兰经》的修辞、韵律等很难翻译,这就导致《古兰经》的译本注释特别多。专家们制定了评论《古兰经》的人应具有的15个方面的零号修养,如语言学、句法、语义学、修辞学、信仰原理、伊斯兰法学原理等,这也是翻译《古兰经》所必须具备的基础条件。 第三章 1、中国古代佛经的翻译历史,大致可分为几个时期?每个阶段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1.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公元148到256:此时翻译阶段为佛经翻译的初期,译者没有原本,全凭外来僧人“以口授相付,不听载文“。译者多为中亚和中国新疆的僧人,此时的翻译方法为集体翻译,称为”译场”{括三部分:口译(传言)记录(笔受)检验(证义)。由于传言者梵文水平较差,反映在译作中除目标语的句法扭曲之外,还有大量字母直译的内容,这就造成了译文晦涩难懂,没有宗教学基础的人难以理解。此时的翻译活动尚未得到政府的支持,而是在民间信徒的资助下分散进行。此时多采用直译法。

中西翻译简史-研究的考试课题

中西翻译简史 研究生课程考试试题 一、填空题 1. 中国古代佛经翻译中,()提出了“因循本旨,不加文饰”,可视为最 初的直译说;()总结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规律;()开 始提倡意译;()提出了佛经翻译中著名的“五不翻”的原则。 2.圣经翻译中的经典译本包括(),(),(),和马丁路德翻译的 德语版《圣经》。 3.()于1814年提出建立翻译研究学科;1972年,霍尔姆斯的() 一文宣告翻译研究作为一门学科成立。 4.()译本系目前所知的第一本完整的汉语《圣经》,是《圣经》流传史 上的译作丰碑;()译本则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部《圣经》中文全译本:()译本则成功首次使用白话文翻译《圣经》。 5. 著名的古希腊思想家、哲学家()将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提 出了灵魂不灭说;()则被称为“科学和哲学之祖”,提出了水的本源 说,即“万物源于水”。 6.()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被誉为“组织翻译活动的先驱”。 7.当代翻译家()和()因为杰出的成就被授予“梵艺文化终身成 就奖”。 8. 圣经翻译,佛经的翻译和《古兰经》翻译,大体经历了()、()、 ()三个过程。 二、连线题,请将A栏中的作者和B栏的作品匹配。 1.林语堂 a.还乡 2.徐光启 b.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3.林纾 c.浮生六记 4.张谷若 d.高老头 5.朱生豪 e.诗经 6.许渊冲 f.几何原本 7.叶君健 g.鲁滨孙漂流记

8.傅雷 h.狼图腾 9.郑振铎 i.新月集 10.葛浩文 j.安徒生童话全集 三、简答题 1.什么是翻译?简述翻译的标准。 2.智慧宫和托莱多翻译学院的翻译活动各有什么特点?对科技文化的 发展起了哪些作用? 3.三大宗教典籍翻译存在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4.以某种语言为例,简述翻译对欧洲民族语言的形成产生的贡献和影 响。 5.什么是“译名之争”?为什么会产生“译名之争”? 6.简述明末清初我国科技翻译的发展特点。 7.圣经中译和佛经中译有何异同点? 8.简要分析翻译学科建立的必然性。 四、论述题 论述翻译对文化交流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中西翻译简史第章课后习题部分答案

第十二章 1、西方各国对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大致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翻译对象和翻译特点是什么? 1、18世纪以前,法国是汉学研究中心,主要的翻译对象是儒家经典。特点法国的汉学研究和汉籍翻译的发达和普及程度很高。1876年法兰西学院还专门设立了儒莲国际汉籍翻译奖,用以表彰为汉籍外译作出杰出贡献的各国翻译家。 2、19世纪在华殖民圈对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注重实用主义,儒家经典翻译更系统,更倾向于学术研究。 3、20世纪上半页,儒家经典翻译走向欧美,融入欧美文化,文学形式多种多样,有诗歌,散文等。 4、20世纪下半页,儒家经典翻译全译本多,汉语热逐渐慢下来,只有专家还在从事此方面的翻译。 3、试分析理雅各对儒家着作翻译的主要成就以及亚瑟韦利对儒家着作翻译的主要特点? 自1843年起,19世纪最着名的英国汉学家理雅各开始主持《中国经典》的翻译工作,涉及儒家经典九种和道家经典2种,并各自附以原文、注释、结论撰写到出版均成体系,并安排多人参与助译。1861年,“四书”译本依序字香港出版,为中国经典一、二卷。在此后二十五年间,他陆续翻译出版了中国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春秋》,《礼记》,《书经》,《孝经》,《易经》,《诗经》等儒家经典。《中国经典》陆续出版后,子啊西方引起了轰动,欧美人士由此得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理雅各也因在翻译上的成就与汉学研究方面的贡献,在当时国际汉学的中心巴黎获得了极高的赞誉。理雅各的《中国经典》可以说是影响最为深远的儒家经典译着。据统计,《中国经典》牛津大学修订版至少有9次重印,“四书”和《论语》一单行本付印也各有11次和6次。理雅各所翻译的儒家着作至今仍被奉为标准译本。 亚瑟.韦利的《论语》译文比较具有现代气息,晓畅易读,文学性较强,期影响超越了汉学研究群体,影响了普通的读者群。 5、西方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相对薄弱,这体现在哪些方面?目前西方译者对中国文学的 翻译体现出怎样的特点和趋势? 1、合集多,专集少; 2、西方汉语机构少; 3、研究古代的多,研究当代的少。 我们可以乐观地预见,国外译者将不会再仅仅关注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而会把目光越来越多地投向当代中国的文学作品。西方和东方会越来越多地相逢在同一个时空,感受彼此的呼吸,体会彼此的脉动,相互理解,相互阐释,相互借鉴。 第十四章 1、简要叙述施莱尔马赫和洪堡的翻译思想? 施莱尔马赫成功创立视界融合学说,他的翻译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施莱尔马赫区分了“真正的翻译”和“纯粹的口译”。他认为“纯粹的口译”主要指从事 商业翻译活动,是一种十分机械的活动,可以实践,但不值得为之付出特别的学术关注。 2、施莱尔马赫将真正的翻译进一步区分为“翻译”和“模仿”前者主要指翻译科学或学术类 文本;后者主要指处理文学艺术作品。 3、译者在翻译时必须正确处理语言和思维的辩证关系。

中西翻译简史第7、9、11章课后习题部分答案

第七章 1、中国古代重要的科技翻译作品有哪些?有何特点? 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 中国古代的科技翻译始于东汉末年,不过与翻译佛经的”译场“不同,这些翻译往往由译僧独自完成,所译内容也比较零散,是佛经翻译的附属或附产品,而非系统的介绍。 3、我国清末民初的科技翻译有哪些特点?对我国的科学和文化发展有何作用? 此阶段是从19世纪开始,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对中国的只是分子产生了普遍影响。此时的各人文学科渐渐自成体系,而此时社会腐败,仅有少数有识之士注意到西学的优越之处,但仍不把它作为与中学对等的学术文化,其地位远不及中国的学术思想。鸦片战争战败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激起思想先进者向西方学习的欲望,以达到“维新”之目的。这就促成了西方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P118清末译出的科学书籍的知识就内容 而言,清末译出的书籍比较浅显。数量上看,清末73年约2100种,而民国时期译出的有10700种左右,五四后,科技译著的数量是清末的十倍。且质量较高。林则徐设立译馆,翻 译西方书刊报纸,积极搜集西方信息。译出了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类知识的《四洲志》。它是当时介绍最齐备,最新颖的世界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的图书。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大量介绍外国自然,地理,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的资料。徐继畬通过采访来华传教士,商人等编著了《灜环志略》,第一本中国人全面介绍世界地理的书籍。虽然他们不通外语,但是较早重视并组织翻译外国资料,为同时代的人了解外部世界做出了贡献。梁启超等一批富有世界眼光的思想家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强烈要求改革。此时的大量西方知识,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各类翻译出版机构也 先后翻译出版了大量科学技术文献和教科书。传播了化学,医学,等各方面的知识。为中国介绍了不少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

【中西翻译简史】

翻译史复习重点 依据历史上主流翻译对象的变化,中西翻译发展史可被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 一,宗教文献为主要翻译对象的宗教翻译阶段,宗教典籍翻译开启了中西翻译史的帷幕。 二,经典名著为主要翻译对象的文学翻译阶段,文学翻译丰富、深化了对翻译的认识。三,实用文献为主要翻译对象的非文学翻译阶段,非文学翻译带来了翻译的职业化时代。 中国古代佛经的翻译历史,大致可分为几个时期?每个阶段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P45~53 1.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此时翻译阶段为佛经翻译的初期,译者没有原本,全凭外来僧人“以口授相付,不听载文“。译者多为中亚和中国新疆的僧人,此时的翻译方法为集体翻译,称为”译场”包括三部分:口译(传言)记录(笔受)检验(证义)。此时多采用直译法。 2.两晋和南北朝时期:此时由于统治者对佛

教的逐渐接受,佛经翻译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逐渐脱离了私人的小规模翻译,变为大规模的译场,由私译转为官译,由个人翻译转为大规模的集体翻译。佛经翻译采用传译和讲习相结合的方法。由于译出的经典不断增加,佛经的目录整理应运而生。总体来说,翻译理论和技巧在这一时期得到初步的总结与整理。道安总结出“五失本,三不易”的佛经规律。彦宗提出“八备说”,鸠摩罗什主张“依实出华”。译文质量较前一阶段有多提高。此时多采用意译。 3.隋唐北宋时期:此时的翻译活动与之前有明显不同,译场较大程度缩小规模,译场在参加人员方面极为挑剔,只有具备特殊能力的僧人或世俗官员才能参加,除工作人员,其它人禁止入内。各职司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为培养新一代译者,各地僧院设立翻译学校。然而佛教在印度的衰落导致中国佛经翻译活动从公元11世纪迅速衰落,译场时代随之结束。 佛经翻译对中国的文化和语言有哪些影 响?P56~57

中西翻译简史要点

中西翻译简史 第1章当代翻译研究视角下的中西翻译史 第15章翻译现状与展望 1.“翻译”一词的由来:中国最早关于翻译活动的记载见于《周礼》和《礼纪》。 2.我国最早的作品是公元前528年,西汉刘向在《说苑·善说》中记载越语原文楚语译文的《楚人歌》。 3.西方最早的翻译作品是约公元前250年罗马人李维乌斯用拉丁语翻译的荷马(Homer)史诗《奥德赛》(Odyssey)。 4.简答题:三大宗教典籍翻译的异同点 相同点:①字对字直译---意译---直译意译兼顾 ②忠实观,原文至上观 不同点:①《圣经》是世界上印数最多、发行最广、翻译语种最多的书籍。《圣经》除了是一本宗教典籍之外,它本身还是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 它的译本几乎是欧洲大多数民族语言的第一范本。圣经翻译经久不 衰,每14天出一本译本。 ②印度佛经原无写本,初期翻译主要靠外来僧人凭记忆口授。译者受 中国传统宗教尤其是道家观念的影响,往往是以道家的哲学名词, 概念来比附佛学。其典籍全世界汉译本保存最多。 ③与《圣经》、佛经典籍不同,《古兰经》则要求翻译者要对经文有 深刻理解,要具有多方面的良好修养,如语言学,句法,词法,语 义学。宗教学者认为《古兰经》翻译不合法。其翻译长达1300年 最早主要是口头译讲。最早的笔译为波斯文,因为波斯人是接受伊 斯兰教较早的民族。除土耳其文译本被官方认可,其他均为个人作 品,只能称为“对《古兰经》阐释的翻译”。 5.为什么文学翻译称之为“带着镣铐跳舞”的艺术? 文学翻译首先是一种艺术创造性活动,再现原作之美,这种创造又是有限度的,必须以忠实原著为前提。 6.归化: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transparent, fluent style)的风格,最

中西翻译简史第章课后习题部分答案

中西翻译简史第章课后 习题部分答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第七章 1、中国古代重要的科技翻译作品有哪些有何特点 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 中国古代的科技翻译始于东汉末年,不过与翻译佛经的”译场“不同,这些翻译往往由译僧独自完成,所译内容也比较零散,是佛经翻译的附属或附产品,而非系统的介绍。 3、我国清末民初的科技翻译有哪些特点对我国的科学和文化发展有何作用 此阶段是从19世纪开始,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对中国的只是分子产生了普遍影响。此时的各人文学科渐渐自成体系,而此时社会腐败,仅有少数有识之士注意到西学的优越之处,但仍不把它作为与中学对等的学术文化,其地位远不及中国的学术思想。鸦片战争战败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激起思想先进者向西方学习的欲望,以达到“维新”之目的。这就促成了西方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P118 清末译出的科学书籍的知识就内容而言,清末译出的书籍比较浅显。数量上看,清末73年约2100种,而民国时期译出的有10700种左右,五四后,科技译着的数量是清末的十倍。且质量较高。林则徐设立译馆,翻译西方书刊报纸,积极搜集西方信息。译出了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类知识的《四洲志》。它是当时介绍最齐备,最新颖的世界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的图书。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大量介绍外国自然,地理,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的资料。徐继畲通过采访来华传教

士,商人等编着了《灜环志略》,第一本中国人全面介绍世界地理的书籍。虽然他们不通外语,但是较早重视并组织翻译外国资料,为同时代的人了解外部世界做出了贡献。梁启超等一批富有世界眼光的思想家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强烈要求改革。此时的大量西方知识,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各类翻译出版机构也先后翻译出版了大量科学技术文献和教科书。传播了化学,医学,等各方面的知识。为中国介绍了不少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 第九章 1、以佛经翻译为例,翻译活动在哪些层面上悄然改变了译入语的语言和文化P141 自公元1世纪前后,佛教传入中国,佛经翻译开始了将近千余年的翻译历程。中国的语言,文学,文化更是经由翻译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1.佛教典籍的翻译大大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和语言。P143 佛经翻译不仅

中西翻译简史20111020问题整合

中西翻译简史20111020问题整合 1.形合和意合 答:英语注重形合(hypotaxis),汉语注重意合(parataxis)。 2.主题显示和主语显示 答:汉语句子逻辑性强,主题突出;英语句子结构严谨,主语突出。 3.The definition of Grammar 答:In linguistics, grammar is the set of structural rules that govern the composition of clauses, phrases, and words in any given natural language. The term refers also to the study of such rules, and this field includes morphology, syntax, and phonology, often complemented by phonetics,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Linguists do not normally use the term to refer to orthographical rules, although usage books and style guides that call themselves grammars may also refer to spelling and punctuation. The term "grammar" is often used by non-linguists with a very broad meaning indeed; as Jeremy Butterfield puts it: "Grammar is often a generic way of referring to any aspect of English that people object to." However, linguists use it in a much more specific sense. Every speaker of a language has, in his or her head, a set of rules for using that language. This is a grammar, and—at least in the case of one's native language—the vast majority of the information in it is acquired not by conscious study or instruction, but by observing other speakers; much of this work is done during infancy. Language learning later in life, of course, may involve a greater degree of explicit instruction. The term "grammar" can also be used to describe the rules that govern the linguistic behavior of a group of speakers. The term "English grammar", therefore, may have several meanings. It may refer to the whole of English grammar—that is, to the grammars of all the speakers of the language—in which case, the term encompasses a great deal of variation.Alternatively, it may refer only to what is common to the grammars of all, or of the vast majority of, English speakers (such as subject–verb–object word order in simple declarative sentences). Or it may refer to the rules of a particular, relatively well-defined variety of English (such as Standard English). 4.词汇语法化(lexical grammaticalization) 答:语法化主要研究词汇成分到语法成分的演变,涉及词义的虚化和语法作用的增强两个方面。词语的演变从意义上说是从实到虚,从功能上说是语法作用更加地突出。语法化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解语言演化的新视野,使我们能够对很多语法现象的来源作出简单、合理而且一致的解释。 5.The sources of idioms and the types of idioms 答:The idioms come from myth, everyday life, historical events, environment, religion, military events, literary works, allusion, etc. 谚语的分类: (一)溯其由来可分为 1). 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朴素道理、普遍常识或经验教训。 如:Well begun is half done.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Pride goes before a fall.骄傲使人落后。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文档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文档 A brief histor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Translation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文档 小泰温馨提示:工作总结是将一个时间段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总分析,并分析不足。通过总结,可以把零散的、肤浅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系统、深刻的理性认识,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以便改正缺点,吸取经验教训,指引下一步工作顺利展开。本文档根据工作总结的书写内容要求,带有自我性、回顾性、客观性和经验性的特点全面复盘,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本学期,有幸选了赵老师的中西翻译简史课,目睹了赵 老师作为目前中国译界大师的风采,收获颇多,感触颇深。翻译的学习中实践很重要,同时理论知识也必不可少。赵老师以风趣幽默的讲课方式,使我们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下了解的中外翻译历史,对于翻译界众多著名的大师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关于中西翻译历史,赵老师在本学期初以时间为 顺序讲述了中外翻译的兴起、发展与成果,使我们对中西翻译史有了宏观的了解。做为翻译专业的学生,对中西翻译史学习和了解是十分重要的,在中西翻译简史课上,我们首次看到了赵老师用其生动的语言和独特的构思为我们展现的中西翻译历史画卷,内容丰富,画面宏伟壮观。同时,也使我们深深折服于赵老师的博古通今,学贯中西。

其次,在微观上,老师位我们详尽介绍了中外历史上著 名的翻译家、汉学家,其中包括鸠罗摩什、道安、僧睿、僧佑、罗xx、james legge、william edward soothill等等。老师 对翻译大师及其作品的认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既不是完全肯定,也没有完全否定,这也教会了以辩证的观点看待许多翻译理念和译著,这样的学习和思考方式有助于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取长补短,稳步前进,同时做一个有思想的译者。 此外,本学期课程,以博客为平台,我们有幸欣赏到赵 老师的众多翻译作品,同时,老师在课堂上也与我们交流了自己在翻译《三字经》、《道德经》等中国古典文学的心得体会,我们也看到了老师在弘扬中华文化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在心底对老师产生的由衷的敬意。 最后,经过本学期的学习,我的翻译理念有了质的飞跃,对翻译有了更深的认识,所有的进步都离不开赵老师的悉心教导和言传身教,在此对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我将会继续努力,不辜负老师的期望,也期待老师为中国的翻译事业开辟更辉煌的明天。 XX年6月28日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

工作总结:_________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第1 页共6 页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 本学期,有幸选了赵老师的中西翻译简史课,目睹了赵老师作为目前中国译界大师的风采,收获颇多,感触颇深。翻译的学习中实践很重要,同时理论知识也必不可少。赵老师以风趣幽默的讲课方式,使我们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下了解的中外翻译历史,对于翻译界众多著名的大师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关于中西翻译历史,赵老师在本学期初以时间为顺序讲述了中外翻译的兴起、发展与成果,使我们对中西翻译史有了宏观的了解。做为翻译专业的学生,对中西翻译史学习和了解是十分重要的,在中西翻译简史课上,我们首次看到了赵老师用其生动的语言和独特的构思为我们展现的中西翻译历史画卷,内容丰富,画面宏伟壮观。同时,也使我们深深折服于赵老师的博古通今,学贯中西。 其次,在微观上,老师位我们详尽介绍了中外历史上著名的翻译家、汉学家,其中包括鸠罗摩什、道安、僧睿、僧佑、罗xx、james legge、william edward soothill等等。老师对翻译大师及其作品的认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既不是完全肯定,也没有完全否定,这也教会了以辩证的观点看待许多翻译理念和译著,这样的学习和思考方式有助于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取长补短,稳步前进,同时做一个有思想的译者。 此外,本学期课程,以博客为平台,我们有幸欣赏到赵老师的众多翻译作品,同时,老师在课堂上也与我们交流了自己在翻译《三字经》、《道德经》等中国古典文学的心得体会,我们也看到了老师在弘扬中华文化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在心底对老师产生的由衷的敬意。 最后,经过本学期的学习,我的翻译理念有了质的飞跃,对翻译有 第 2 页共 6 页

中西翻译简史

西方翻译简史(汉语版) 西方翻译史约两千年。这段历史为我们积累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当认真总结前人的翻译经验,批判地吸收前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方法,以便继续提高我们的翻译水平,发展我们的翻译事业。西方翻译史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揭开它的第一页的。从广义上说,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公元前三至二世纪之间,七十二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经·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西方的第一部译作是在约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塞》。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在公元前三世纪问世,因此可以说西方的翻译活动自古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整个西方发展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西方翻译活动简介 (一)古代西方翻译 纵观全过程,西方的翻译在历史上前后曾出现过六次高潮或可分为六个大的阶段。首先是肇始阶段。公元前四世纪末,盛级一时的希腊奴隶社会开始衰落,罗马逐渐强大起来。但是,当时的希腊文化仍优于罗马文化,因而对罗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翻译介绍希腊古典作品的活动可能即始于这一时期或始于更早的时期。然而,在公元前三世纪中叶,有文字记录的翻译确已问世。被誉为罗马文学三大鼻祖的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以及后来的普劳图斯、泰伦斯等大文学家都用拉丁语翻译或改编荷马的史诗和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米南德等人的希腊戏剧作品。这是欧洲也是整个西方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其历史功绩在于:——它开创了翻译的局面,把古希腊文学特别是戏剧介绍到

了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对于罗马以至日后西方继承古希腊文学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第二个翻译高潮涌现于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是宗教性质的。在西方,宗教势力历来强大而顽固,基督教教会一向敌视世俗文学,极力发展为自身服务的宗教文化。作为基督教思想来源和精神武器的《圣经》,自然成了宗教界信仰的经典。《圣经》由希伯莱语和希腊语写成,必须译成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所普遍接受。因此在较早时期就有人将《圣经》译成拉丁语,到公元四世纪这一译事活动达到了高潮,其结果就是出现了形形色色的译本。以哲罗姆于382至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钦定本,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尤其在罗马帝国和中世纪初期,教会在文化上取得了公断地位,《圣经》和其他宗教作品的诠释和翻译得到进一步加强。随着欧洲进入封建社会,"蛮族"建立各自的国家,宗教翻译便占有更大的市场,《圣经》被相继译成各"蛮族"的语言,有的译本甚至成为有关民族语言的第一批文学材料。 (二)中世纪西方翻译 中世纪中期,即十一至十二世纪之间,西方翻译家们云集西班牙的托莱多,把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议成拉丁语。这是历史上少有的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友好接触,也是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三个高潮。原来早在九世纪和十世纪,叙利亚学者就来到雅典,把大批希腊典籍译成古叙利亚语,带回巴格达。在巴格达,阿拉伯人又把这些著作译成阿拉伯语,巴格达一时成为阿拉伯人研究古希腊文化的中心。后来,在托莱多译成拉丁语的许多希腊典籍便是从这些阿拉伯文译本转译的。于是,托莱多成为欧洲的学术中心(类似于巴格达的"翻译院"),翻译及学术活动延续达百余年之久,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