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一章应用翻译概论1

第一章应用翻译概论1

第一章应用翻译概论1
第一章应用翻译概论1

第一章应用翻译概论1.1应用翻译的性质和特点应用翻译(pragmatictranslation),又称实用翻译(practicaltranslation或appliedtranslation),是指一种实用性文本的翻译。方梦之先生曾明确指出:“法国翻译理论家JeanDelisle在她所著《翻译的阐释》一书中有pragmatictranslation 一说,作为翻译方法可译为‘语用翻译’;就翻译客体而言,则是‘实用翻译’。她对‘实用翻译’的定义是:以传达信息为根本目的,运用语用学的原则来翻译实用性文本。它特别区别于传达有较强情感意义和美学意义的文学翻译。”(方梦之[M],2003:前言)所以我们可以说,应用翻译是一种以传递信息为主要目的、又注重信息传递效果的实用型翻译,它的最大特点是实用性强,应用面广,其范围几乎涵盖当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大大不同于强调艺术审美与文学欣赏的文学翻译。就内容来看,它几乎囊括了除文学翻译以外的所有作品,“包括人们日常接触和实际应用的各类文字,涉及对外宣传、社会生活、生产领域、经营活动等方方面面”。而就文本体裁而言,它“包括政府文件、告示、科技论文、新闻报道、法律文书、商贸信函、产品说明书、使用手册、广告、技术文本、科普读物、旅游指南等各类文本”(方梦之[J),2003),甚至还包括各种通俗读物。从文体特征来看,“信息性、诱导性和匿名性是这类文本的主要特点”(ibid)。信息性是指突出传递真实世界的客观信息和现象,在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上,它往往重内容而轻形式,为突出信息传递的效果不惜改变原文形式;诱导性是指此类文本大多带有公共宣传晶(publicity)的性质,功能上突出译文效果和读者反应,注重译文的可读性与读者的接受和理解,意在唤起读者去体验去行动,因而往往出于现实的甚至功利的目的,在原文与译文的功能上,它更倾向于译文而不是原文;匿名性则是指这类文本大多缺少个性,大有“官样文章”、“安民告示”一类文本的特征,作者的身份往往处于一种“匿名”(anonymous)的地位。在原文与译文的关系上,一般不太顾及原文形式,大多按译文固有的格式和规范行文布局、选词用字,原文的作用仅仅只是“提供信息”(offerofinforma—tion),译者在提取原文信息时,一般不会考虑原作者是谁。从审美价值来看,应用翻译讲究“客观真实”而不是“艺术创造”,注重表达“言之有物”而不是“华而不实”,行文用字提倡“准确地道”和“通俗流畅”,遵循的是一种读者“喜闻乐见”而又能“雅俗共赏”的审美标准。它不像文学作品那样给人以艺术上的鉴赏品味甚至情感的陶冶和升华,不追求那种对文学形象的审美体验和共鸣,它偏重实用性和交际目的,功能上就像商品广告,带有十足的功利性色彩,目的就是要吸引读者,最大限度地获取推销商品的预期效果。,从翻译策略来看,应用翻译大多数文本的策略导向基本以“归化”为主流,以的语读者为中心(TLreader-centered),这是它大大不同于文学翻译的地方。应该说,文学创作“求异”的本质决定了文学翻译的目的就是彰显不同的艺术原创风格和异语文化色彩,提倡文化的多元发展,但应用翻译绝非亦然。它的文体特征决定了它的文本形式相对固定,大多有约定俗成的“通用文体规范”(generalstyleconventions--Nord,2001:55,62)。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翻译目的不是“求异”,而是恰恰相反,尽最大可能地去“求同”,以尽量减少信息交流的障碍,有效实现译文预期达到,的功能和目的,因而翻译策略的主流“归化”多于“异化”。从总的趋势上看,汉、英语都有应用文体,各自的文本体裁似乎也无太大差异,都有科技说明文、政治议论文、经贸应用文、旅游描写文、广告宣传文等各种类似的体裁。但是,由于汉、英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各自文本的“语域”(regmter)、“风格”(genre)、“体式”(cenor)等规范(Nord,2001:52)却往往不尽一致。哪怕同是“呼唤型,,文本,各自的语篇组合和行文风格也会大相径庭(详见下文)o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要保证应用翻译的效果,翻译时应注重文本功能的传递和读者的理解,而不是斤斤于原文的字比句次之间,不然难以达到应用文体的翻译要求及其译文在的语环境中所要求汰到的功能和目的。1.2应用翻译的主流策略导向应用翻译体裁大多注重信息传递的效果和读者的反映,文本的“信息,,和“呼唤,,功能突出,实用性、规范性强,大多可归属于纽马克界定的“信息型”和“呼唤型”这两大类文本,如政治经济文件、科技商贸资料以及广告旅游、公共宣传一类的

体裁,基本都有固定的文本格式和套路,“文本个性”相对而言不及文学体裁突出,不少原文文本在翻译中只是“提供信息”,作者在文本中的身份也常常处于一种“匿名,,的地位。传递文本信息、感化受众是其主要功能,信息传达的“真实性”和读者效应是这类文本翻译的“核心”(详见本书第二章)。因此,对于这一类文本,大多可根据其自身的交际功能来决定翻译目的及其相应的策略,译者没有必要(也很少有可能)为此去煞费苦心另辟蹊径(除非译者另有意图)。由于应用翻译文本体裁所特有的“信息”和“呼唤”功能,提供信息和感化受众是这类文本的主要目的,因而“归化”性翻译策略论往往成为这类文本翻译的主导,除了常见的文化上的“归化,,现象外,应用翻译主要表现在“功能性,,归化和“行业性,,归化这两个方面。4应用翻译功能论往往成为这类文本翻译的主导,除了常见的文化上的“归化,,现象外,应用翻译主要表现在“功能性,,归化和“行业性,,归化这两个方面。1.2,1“功能性”归化在原文的语言形式影响甚至不适合准确有效地表达文本功能的情况下,就应该对原文的形式和结构作适当“归化,,性处理,在行文用字和篇章结构上采用利于译文功能表达的形式,使译文能准确、清楚、真实、有效地传递文本预期的功能。另外,在原文功能与译文功能相冲突的情况下,应该用“归化”的手段对原文功能予以转换,突出表达译文在译语环境中所预期达到的功能和目的。1.2.1.1突出“功能对等”像汉语《道德经》一类的通俗读物,如同《圣经》一样,其文本功能旨在“传播思想,教化民众”,按纽马克的界定,属于“信息型文本”。老子的《道德经》代表了中华古典哲学思想的精华,一直受到西方学者的关注,把它译成外文的目的十分明显,就是向西方读者介绍这种独特的哲学思想。因此,信息传达的“真实性,,和读者效应是这类文本功能的“核心”。按奈达的说法,即信息内容是主要的,语言形式是次要的,翻译策略应以反映“深层结构,,的“功能对等”为主,而不是反映“表层结构”的“形式对应”,求得“译文文本的读者基本上能以原文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的方式来理解和欣赏译文文本”。这就意味着,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使用一种“共同语言,,(colllJnonla吧u明e),即“一种文化水平低的读者能看懂,而文化水平高的读者也能接受的语言,因而是多数读者的一种共同语言,,(Nida,1993)。因此,在正确传达原文信息的前提下,应该突出表达文本的交际意图和译文在译语环境中的交际功能,适当采用“归化”性手段使译文具有可读性,做到“雅俗共赏”,利于读者的理解和接受。这方面,不妨看看《道德经》中一段同一内容两种近似的第一章应用翻译概论译文:例1.“持而盈之,不若其以。揣而锐之,不可长保。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退,天之道。”——《道德经》:第九章.RE。1'IRE1)Fillacup(Oitsbrimandiliseasilyspilled;TemperaswordtOitshardestand“iseasilybroken;Amassthegreatesttreasureand“山easilystolen;Claimcreditandhonorandyoueasilyfall;Retireonceyourpurposeisachieved——thisisnatural.——LyPeterMerel2)Toholduntilfullisnotasgoodasstopping.Anoversharpenedswordcannotlastlong.A roomfilledwithgoldandjewelscannotbeprotected.BoastingOfwealthandvirtuebringsyourdemise.Afterfinishingthework,withdraw.ThisistheWayOfHeaven.——byCharlesMuller原文虽是古文,却十分口语化,充满告诫警醒的语气。而上述两则译文都采用了一种“通译”(interpretation)的手法,对原文形式和用词作了适当改动。二者用词虽有出入,但口吻都与原文一致,信息准确真实,语言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相信译文读者受到的教益不会与汉语读者不同。再如,对于应用文体中的“科技资料、使用说明书、产品介绍”这一类“信息”功能明显的文本,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本身的巨大差异,不论在句型结构还是行文用字上都会有所不同,因而翻译时不可能保持译文与原文在语言结构上的一致。在这种情况下,不妨采用纽马克“交际翻译”的手法(见本书第二章),注重原文的交际功能和接受者的理解和反应,“让译文读者获取尽可能接近原文读者的效果”(纽马克,1982:39)。这实际上与奈达所追求的翻译效果如出一辙,反映了“信息型”文本翻译策略上“功能对等”(Nida)的基本趋势。例如下面一段科技翻译:例2.InthisbooklhavegivenspecialprominencetOthelawsthatgoverngravity,

becauseitisgravitythatshapesthelarge-scalestructure山theuniverse,eventhoughitistheweakestOfthe /OwcategoriesO/forces.未必见'gravity'就是“引力”、见'large-scale'就是“大规模、大尺度”,具体意义须视上下文而定,不可照字面硬译,否则会曲解原义,信息失真。文中提到了“四种力”,那么,根据常识,物质世界中迄今已知的力只有“重力”(gravitationalforce)、“电磁力”(electro—magnetic~)rce)、“强力”(strongforce)和“弱力”(weakforce),且大多具有“引力”特性。根据此上下文,明显是指其中的“重力”。另外,“large-scale'与'structureOftheunivers'连用,恐怕不能简单地译为“大尺度/9<规模”,何况“大尺度欣规模宇宙”这一说法实在太牵强。其实,它是针对英语中另一表达“phenomena01)ex—tremelysmallscales'(微观宇宙)而言的,与之相对当然就是“宏观宇宙”或“宇宙的宏观结构”之意。所以,对于原文的字面意义,一定要深究其内涵,弄清上下文意义,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求得与原文功能上的对等:在这本书中我特别强调了重力定律,因为宇宙的宏观结构完全是重力作用的结果,尽管重力是迄今人类已知的四种力中力度最小的。(吴群,2002)再如企业简介的汉译英,由于此类英语文本功能的核心大多重在传递信息,加上汉、英语文本各自在“通用体裁规范”上存在着差异,倘若动笔之前不看对象一味按汉语的行文方式突出汉语的“移情”(appellative)功能(汉语惯用大量的华丽之词来渲染气氛诱导读者),往往导致英语读者不知所云甚至产生反感,其效果只会适得其反。“信息”不明,何来“移情”?在二者难以两全的情况下,为使译文符合具体的翻译要求(translationbrief),应该突出译文的信息功能,使译文信息准确看得清楚读得明白。例如:例3.几年来,公司实行“高薪、严管、高效”的管理办法,发扬“敬业、拼搏、执着、奉献”的企业精神,努力发挥外向型企业的龙头作用,相继引进了三个外资项目,初步形成了集团化经营新格局。这一段文字可谓“八股”,逻辑因果关系也不合理:“实行”、“发扬”、“发挥”就导致了“引进”和“形成”?结构上也头重脚轻。汉语商业广告这种夸张的表现手法在国内已司空见惯并已形成趋势,“移情”功能(或曰“呼唤”功能:vocative-~-马克)呈压倒优势。其意图十分明显,就是要为读者树立一个强大而可靠的形象,以博取消费者的信赖,这些做法能够被汉语读者理解(尽管大多认为有些言过其实)。但在英译文中若如此张扬,效果不会很理想。英语商业广告强调客户至上,宣扬的是消费者利益而不是企业的形象如何高大,重在用事实说服广告受众,大多为实打实的客观介绍,“信息”功能突出。因此,对于汉语惯用的“移情”方式,翻译时应适当在功能上予以归化,突出译文在新的语境中拟应发挥的功能,抽象概括全文大意译出实质性广告内容即可:Asaleadingenterpriseinaglobal-marketorientation~,wehaveinrecentyearsestablishedsucce~ively3jointven—tures,allwellmanagedwithgreatefficiency,thustakingshapealargeenterprisegroup.何谓“严管、高效”?“allwellmanagedwithgreatefficiency'可一言以蔽之(独立主格结构作方式状语)。“高薪”实在不必提,与世界标准相比,中国不可轻言“高工资”。全文译得十分简洁,准确表达了原文实际意义,突出了主题信息,其他非主流信息则删去不译(汉语黑体部分),避免了累赘,保持了译文的简洁流畅。译文形式虽与原文有较大出入,却获得了与原文对等的功能效果。1.2.1.2“异功能”翻译法翻译实践告诉我们,翻译中的功能对等不是绝对的,原文与译文也有功能不一致的情况,特别是在汉、英互译的过程中,由于不同语言文化间或多或少存在着一种“不可通约性”(incomnlens。r3—bility),加上各自读者对文本的期待也会不一样,因而汉语某类文本的功能不一定能在英语相应的文本中得到充分展示,有时因特殊需要,译文与原文的功能也会有所不同,这与各自的“通用文体规范”和习惯俗成有关。例如,汉语擅长情感抒发,主客一体,哪怕是应用型文本(如公共宣传晶)也常有大段的四言八句和评述性话语(commentaryremarks),导致汉语表达人文色彩浓郁,“移情”①“外向型”企业曾被译为“exlon,。门entedenterph5e”,但现在大多数权威专家认5'~'global-nnrket-orientedenterpr如”更准确更合时代要求。第一章应用翻译概论9(appellative)功能突出;而英语则讲究逻辑理性,客主分离,应用型文本大多不

允许过多的主观性抒发,重在文本信息的准确传递。因此,莱斯(Reiss)认为,翻译应该有具体的“翻译要求”(translationbrief),在“原语文本情景”(sourcetext-situation)与“的语文本情景”(targettext-situation)有差别的情况下,译者应根据翻译要求,优先考虑译文读者的需要。例如,在“信息”与“移情”功能难以两全的情况下,“的语文本的信息功能要优先于移情功能”(1nthetargettext,theinformation...willhavepriorityovertheappella—tive-promotivefunction.一Nord,2001:63),以使译文信息准确,并符合读者的期待。因此,在功能性“归化”的过程中,当源语文本功能因文化和/5时空差异(culturaland/ortemtx~raldistance)不太适合于译文文本时,不妨考虑采用诺德提倡的“异功能工具翻译”法(heterofunctionalinstrumentaltranslation),使译文“取得近似源语文本的功能效果”(ibid:50-51)。例如:例4.金鹰是观众的,金鹰的节目也是观众的。旦丝是港台明星云集、劲墨il壁的明星演唱会,兰iil坠直壁兰鱼叁剧型耻韭逝述坐鱼经典音乐会,基叁翌旦支虬扯坐l 零距离贴身狂欢的明星面对面,只有一个永恒的主题——“快乐”-盐工生巳丛堡垒丛l查迄二扯湛植全型谜放,激情将炽热燃烧。庆典举办者们竭尽煽情之能事,用夸张的语言(加下划线处)把文章写得极富煽动性,营造了一种大喜大庆的氛围,迎合了汉语读者期盼的心情。但若仔细分析,会发现这些煽情的语言很难在英语中产生类似的效果,这是因为,按英语广告的“通用文体惯例”,这种大量堆砌空洞的语言不但起不到煽情的作用,反而会因表达华而不实令读者生厌,达不到原文所期待的功能。因此,与其应用翻译功能论原功能失效,不如顺应译文习惯改变功能,用适合译文读者习惯或者说他们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进行表达。具体而言,就是要化虚为实,只要将实实在在的活动内容(原文黑体部分)告之读者,他们自然会领略其中的热闹场面和喜庆的气氛。这样,就能唤起读者心中的向往和共鸣,恰当地发挥此类文本的交际功能:AllitsprogramsandactivitiesOfGoldenEagle飞、V ArtFestivalaredesignedforyourmerrinessandhappiness,whichisthepermanentthemepermeatingina11itsperfor—mancessuchaS‘‘SuperStarV ocalConcert',,‘‘ClassicMusicConcert'’,and“FaceToFaceWithSuperStars'.hisares—tivalfilledwithagreate 叫oyment!译文从原文极力渲染的语言表达中抽象概括,选取了一些实质性内容(原文黑体部分),突出传递金鹰节的活动信息,言简意赅。再加上'You-form'的语气,同样很好地将原文的情感和氛围表达了出来。“呼唤型”文本本身就要求采用一种'You-form'’(纽马克,1982:21)的形式,用在此处顺理成章,更有利于实现文本的预期功能。这方面,不妨再看一则旅游景介汉译英:例5.庐山的奇峰峻岭,怪石异洞,深峡幽谷,飞瀑流泉,古树名木,与雄浑长江,碧波鄱阳湖浑然一体,组合成一幅瑰丽多姿的自然图景。千百年来,无数的先贤逸士,文人墨客,辉子道侣,富豪政客,纷至沓来,投身于这座奇秀大山的怀抱,在这幅美妙的自然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又一笔,充分地展现着他们对美的意蕴的追求,把那巧夺天工的亭台楼阁,宏大壮观的梅院寺观,精巧奇妙的祠塔桥榭,风格迥异的中外别墅,镶嵌在这奇山秀水当中,与自然第一章应用翻译概论景观交相辉映,互为表里,构架形成了一道独具魅力的亮丽风景线。襟江带湖的优越地理位置,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和谐交融,组合成以庐山山体为主,呈环状向四周辐射的风景名胜区。在这座完整的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内,散布着远古文化遗迹20余处。中古文化遗迹600余处,景点474处,现存摩崖石刻900余处,碑刻300多块,它们以瀑泉、山石、气象、植物、地质、江湖、人文、别墅建筑为类型错落在景区内.与长江、鄱阳湖相依、相融、相映,形成了它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魅力,使人们在与自然的亲和中,随深邃的人文而进入一个崇高的心灵之壤,去认识庐山真面目。——《庐山简介》通观全文,上下段内容有多处重复,且不少语言表达并无多大实际意义,纯粹出于汉语行文需要,渲染气氛感染渎者,若全盘译出,势必造成译文行文堆砌、语义重复、逻辑紊乱。其实,从有效传递信息的角度看,原文中黑体字部分就已基本代表了它要表达的实际内容:第一段为全文总括;第二段为第一段内容的扩充。翻译时不妨将它们有机地

整合,按英语的逻辑层次和习惯将原文内容合而为一,使语义更为浓缩,感染力更强,试译如下:Mt.LushaninBriefEnhancedoythevastwatersOftheYangtzeRiverandthePoyangLake,Mt.LushanboastsO/旭beautifulnatural~anorama/2/ledwithpeaks,rocks,caves,valleys,water—falls,woods,etc...//hdistinguishesitselfwithmanyhis—toricremains恤bymenO[1ettersOrmarksinChinesehis—toryOnthebaseq厂i(snaturallandscapesandg印色raphic 应用翻译功能论wonders.//hsnaturalandculturalcharmsarerepresentedbymorethan600culturalrelics,474scenicspots,900in—scriptionsOnrockycliffs,300tabletinscriptionsdswell口sitsarchitecturesbothinChinesetraditionalandwestemstylesdottedJnthemountain'sscenicareas.这是典型的篇章改写手法。译文结构逻辑严谨,搭配错落有致(斜体部分)而不杂乱,三句话(见斜线标出部分)基本囊括了原文两大段所有的信息内容(文中的评述性话语几乎全部删去未译),做到了重点突出,内外有别。若再加内容恐怕反倒画蛇添足,读者不妨一试。“异功能翻译”法在严复的翻译实践中也有过表现。他翻译的《天演论》,其文本实际是一种“信息型”功能的社科哲学读本,严复为了实现他特定的翻译目的,人为地在文本中设置了一些戏剧性场景,以增强吸引力迎合当时士大夫的口味。例如,他将原文很平白的一句“hmaybesafelyassumedthat,twothousandyearsago,beforeCaesar.,setfootinSouthernBritain,thewholecountry-sidevisiblefromthewindowsOftheroominwhichlwrite,·..”翻译为“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帝恺彻未到此时,此间有何景物。……”,一下就把读者引入一戏剧性场景之中,将原文“信息型”功能巧妙转换成一种“呼唤型”功能,极大地唤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推动了《天演论》在中国读者中的广泛流传。但值得指出的是,这是一种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特定的读者层和特定的翻译目的而采取的独特的翻泽策略,虽然取得了成功,但毕竟受其历史的局限性,实际上并不符合“信息型”文本准确真实传递原文信息的翻译要求。他的这种“反其道而用之”的手法毕竟不能代表翻译的主流,可谓翻译之“绝版”,因而在当今应用文体“信息型”文本的第一章应用翻译概论翻译中不宜提倡。“异功能翻译”法实际反映了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的主旨,即“为的语目的和的语环境中的的语受众,产生的语背景中的文本”(Vermeer:tOproduceatextinatargetsettingforatargetpurposeandtargetaddresseesintargetcircumstances---Nord,2001:12),这一手法注重的是译文预期功能而不是原文的功能,这也是它不同于奈达“功能对等”的地方。例如,诺德就曾建议,在将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坪成儿童读本时,原文本功能因时过境迁而“讽刺”(satirical)不再,“娱乐性”(amusing)便成为译文的主导功能(诺德,2001:62—63)。这就是一种“异功能”归化方式,将源语文本功能按译语的要求和期待“归化”为适合的语环境的交际功能,这样更利于原文内容和思想在的语读者中间的传播,何乐而不为?1.2,2“行业性”归化由于应用翻译体裁多样,各自文本的“语域”、“体裁”等“文体通用规范”往往不尽一致,并有其特定的使用场合、文本形式和交际方式以及对特有对象所使用的特有体式。因此,在不同类文本的翻译中要特别注意各自文本的书面格式和“交际规约”(COllllnu—nicativeconventions),使表达符合译文的文体规范,利于译文读者的理解和接受。例如,作为“信息型文本”中最具代表性的科技翻译,虽然直接表达原文信息是这类文本翻译的第一要旨,但同样不可忽视行文用字的规范性,译出来的文字要让人看得清楚读得明白,符合科技行业的交际规约和读者习惯。倘若译文一味“求信”,时不时出现一些稀奇古怪的字眼和外行、生硬的表达,其效果是不堪卒读。因此,在信息准确的前提下,应该在语言层面上对译文作适当“归化”性处理,避免那些生硬蹩脚的语言表达,确保科技信息传递的准确和读者的理解,有效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例如:应用翻译功能论例1.TheMALEVispropelledbynon-contact,long-statorlinearmotor,whichisinstalledintheguideway,

andfunctionslikearotatingelectricmotorwiththestatorcutopenandstretchedoutbelowtheguideway.原译:磁浮列车由非接触的长定子的线性电机驱动,线性电机装在导轨内,作用类似一个定子切开后展开来装在导轨下方的旋转式电动机。译文信息表达似乎没有错误,但作为科技用语,太多日常表达,会使译文缺乏科技内涵和规范性。例如,对带有“的”字的科技术语汉语大多采用“式”、“性”、“态”、“形”、“型”等形式(或根本不用“的”):“bitefitting'’(卡套式接头)、“stiffpiston'’(刚性活塞)、“dvnamicflip-flop'’(动态触发器)、“Ubolt'’(U形螺栓)等等。而且,根据汉语的习惯,名词后常用“式”,动词、形容词后常用“性”、“态”等。因此,“非接触的长定子的线性电机”最好改为“非接触式长定子线性电机”。另外,“旋转式电动机”也不如“旋转电机”来得/顷口:改译:磁浮列车由非接触式长定子线性电机驱动,线性电机装在导轨内,作用类似于一个定子切开后展开来铺于导轨下方的旋转电机。例2.我,f:/)的支付条件是以保兑的、不可撤消的、以我公司为受益人的、允许分装和转船、见票即付的信用证支付。该信用证应于装期前一个月到达我方,并在规定的装期后21天内在中国议付。这是外贸信函中最有代表性的一段文字,如何译?倘若从未第一章应用翻译概论接触过这类文本,恐怕对文中黑体部分的翻译会不得要领。要准确表达原文信息,就必须熟悉这一类行话和套语,使译文符合外贸业务的交际规约,任何外行或者奇怪的字眼都会带来业务上的麻烦甚至经济损失。因此,在翻译这一类经贸公文时,译文行文用字必须注意行业规范,对原文中的一些术语和关键词句作符合行业要求的“归化”处理:Ourusualterms 山paymentare时confirmed,irrevoca—bleL/CJnOUr/Ovor,payableagainstdraftatsight,reach —lngusonemonthaheadOfshipment,remainingvalidfor刀e.gotiationinChinaforafurther2ldaysaftertheprescribedtimeOfshipmentandallowingtransshipment andpartialshipment.译文的行文用字与;日常表达有着多么大的区别(见斜体部分)!这些专门术语在日常用语中的意义竟会是那么简单:“被确认的”、“赞成”、“谈判”、“部分装运”!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在汉、英语商函中,即使有些汉语中极其普通的日常表达,在英语中却早有固定的格式和套语:例3.上述价格为成本加运费加保险拉哥斯净价。这一句几乎全是价格术语,但关键却在“为”字的表达上。按常规,与其较为对应的英语应该是“be”动词。意义固然不错,用来却不合报盘常式,英语中约定俗成的表达是:TheabovepricesareunderstoodfO0eOnCIFL吧Os应用翻译功能论或:nJsunderstoodthattheabovepricesdrebasedOnCIFLagos,net.行业性“归化”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公文类文本的翻译了。公文文体有其特有的专门用语和尺牍规约,有其特定的使用场合和文本格式,有些译文仅仅做到信息无误是不够的,还须使译文符合交际规约和尺牍格式,例如下面一则证书的翻译:例4.发明创造科技之星奖为表彰在科学技术法发明创新方面做出卓越成就特颁发此证书。获奖项目获奖者联合国技术信息促进系统发明创新科技之星评审委员会若仅为满足信息表达的要求,这一证书完全可以这样译出(在现今混乱的国内翻译市场也很“流行”):计):DIPLOMAThis讧tOawardfortheremarkableachievementslnscience&technologyinvention&innovation.AwardedbyNationalBureauinChinaTechnologicallnformationPromotionSystemIJnite dNation但是,要符合译语文本格式,则必须彻底改译(包括其形式设第一章应用翻译概论TheChinaOfficeOrtheUnitedNationsSystemforthePromotionOfTechnicallnformationDiplomaThisc ertificateOfaward5Spresented(O8T&R“scientific/technologicalinvention/innovation(nfilTICOfrecipient)fortheoutstandingaccomplishment(n~mle“p响ect)SignedbyDateTheAppraisingCommnteeOftheS‘arAwardforSCientific/Techn010gicailnvention/Innovation——恒齐,“商务应用文的英译应与国际接轨”,《中国翻译》2003年第3期可以看出,这完全是一种“填人式”的翻译,译者仅仅是把原文信息提取之后直接放人译文的框架内便构成了符合规范的文本,原文成为不折不扣的“信息源”,

译文从文本格式到语言表达都与原文大相径庭,与其说是翻译,还不如说是写作,原文形式已彻底消失。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应用翻译策略上的“归化”趋势是十分明显的,这与应用体裁的文本功能和翻译目的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但这绝不是说,他们之间是绝对的一等一关系。仅就文本功18应用翻译功能论蚕蒙饥谎怒裳鹅谧器恐鹑译,就并非只能用“语义翻译,,的手法,为吸引读者同样需要“情感诱导”,以唤起他们对文学形象的审美体验和心理共鸣;“信息型文永,,和“诱导型文本,,也不是一味追求读者效应,同样要忠于原文信息和相应结构,不然难保译文的“真实性”,或损害其“呼唤”受众的功能:在实际的操作中,任何文本的翻译都会在“异化”与“归苎:策略之间穿插进行,都会考虑“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交替使用,这在翻译实践中已屡见不鲜,即使是杨宪益先生以“异化”苎主÷向的《红楼梦》译本,为使译文符合读者习惯以有效表达原义,同样在语言层面上使用了大量“归化,,J陆手段,这也是为什么“异化”、‘‘归化,馆巨在文学翻译中相互穿插、和谐并存的原因。可见,当文本功能与翻译目的有冲突寸,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大多会采用“归化,,的手法改变功能并对原文内容作相应处理;而当文本功能与读者层次(理解障碍)有冲突时,若翻译目的要求译文“求异”,此时译者多半会采用“异化”策略紧贴原文而不太会考虑读者效应。即使是同一文本,由于译者的翻译目的不同,各自釆用的文本策略也会大相径庭。总之,无论是“异化,,J陆质的“语义翻译”、“纪实翻译,,还是“归化,,性质的“交际翻译”、“工具翻译”,也不论它是否全面科学,是否十全十美,应用翻译的大量实践证明,苎些策略和方法大都切实可行,对我们的应用翻译实践能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1.3英、汉语言间的基本差异语言是翻译操作的对象,翻译离不开研究语言。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太大的缘故,汉、英语之间存在着各自本身的异质性(het。ro血y)差异,即语言内在的、支配言语行为表现的各种内在第一章应用翻译概论机制(intrinsicmechanism),它包容了复杂的历史、地缘因素,牵涉到更深层次上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而汉、英语言中各自表现出来的语言异质性差异又特别明显,十分鲜明地体现在各个语言层面上,如文字体系、词汇形态、语言组接方式,还有语法范畴、表达风格等等,在应用翻译各类体裁中这种差异的表现同样十分突出。因此,讨沦应用翻译有必要首先弄清这种汉英不同语言间大致上的差异。刘宓庆先生曾对尼采的一篇哲学论文中同一段落的德、英、汉三种语言进行过对比分析,详细阐明了这三种语言之间的异同之处,并高度概括了各自的异质性表现形式:第一、德、英、汉三种语言各有其相同及相异干其他两种语言之处:相同者,一、交际功能一致,都是为了表述某一相同意念的扩展;二、词有词类、句有句式,三语皆然;三,德、英二语与汉语有大致相应的句法项(即主、谓、宾、定、状),德、英相应者尤为明显,甚至分布模式亦大体相同。相异者,一、文字系统殊异,尤以汉语最有特色;二、汉语根本没有动词、名词、形容词等等的形态变化(指屈折变化in—flexion);德、英各有其殊异于对方的屈折变化;三、汉语属于“话题优势”语言,句子可以没有施事主语,但大体有一个话题。德、英句子必须都有主语,形成“主谓优势”语言;四、语段发展(即汉语所谓铺叙)的特点不同。例如,句法层次标志殊异。所谓句法层次指主句(上位)及从句(下位),从句不能独立于主句,主句中的一部分(或全部)受从句描写、限定、制约(提出某种条件作为前提)。德、英由于层级标志,所以看得出哪部分是定语从句、哪部分是状语从句。汉语则全无这类结构性标志。汉语的办法是重提被描写、被限定、被制约的部分。这是从西语译成汉语时字数不得不20应用翻译功能论大大扩充的原因之一。第二、可见三语均各有其不同于其他二语的异质性。但相异也不是咸出一辙。三语中,德语与英语间关系较密切,属于“亲缘语言”(relativelanguage,O.Jesperson:1913);汉语与德、英则纯属“萍水相逢”,更需进行知己知彼的了解。;(刘宓庆,2001:153)正由于汉、英两种语言是一种“萍水相逢”的关系,各自的语言表现形式可谓大相径庭,从总体趋势来看,大致在以下几个方面差异尤为明显。1,3,1词语搭配上的差异汉、英语各自的词语搭配要遵从习惯,举一个最普通的例子,汉语

可以说“学文化”、“学知识”、“学外语”、“学鸟叫”等等,都用同一个“学”字,英语中则须分别用“learntoreadandwrite',、“dc.quireknowledge'’、“studyaforeignlanguage',、“imitatebirds’cry—ing'来表示,不然会导致意义逻辑紊乱。同样,英语可以说'devel.opoureconomy',、“developthewaterresources'’、“deve/opafilm'’、‘‘developanidea'’、‘‘developedarash'’、‘‘developtheplayintoamovie',,可共用一个动词'develop'’;而汉语却须用不同的动词与宾语搭配“发展经济”、“开发水资源”、“冲洗胶卷”、“展开说明(某一概念)”、“染上皮疹”、“把戏剧改编成电影”,若一概说成“发展”的话,除前两个外,其余几个就很难说得过去。再如下面的例子:例1.Itwasaraspingnervouswind,andthedustparti-clescuttheman'sskinandburnedhiseyes.第一章应用翻译概论从汉语的搭配来看,怎么能说“尘粒”会“砍,,人皮肤又“烧,,人眼睛呢?明显不合常理;但英语却搭配得如此自然,与汉语完全不同,译成汉语时,必须按汉语的习惯分别予以转换:呼啸的山风令人胆寒,卷起的尘粒打在身上力透肌肤,刮得两眼阵阵刺痛。例2.Twometalsurfacesrubbingtogethercausefrictionandheat;butiftheyareseparatedbyathinfilmOfOil,thefri~tionandheatatereduced.两金属面相擦即可产生摩擦和热,但若在二者之间涂上一层薄薄的油膜,即可减少摩擦,降低热度。英语的摩擦“减少”和温度“降低”可用同一个动词'reduce'来表达,汉语却不合事理逻辑:温度是“高低”而不是“多少,,的问题,在汉声中只能与“降低”构成正常搭配。这样的例子可谓太多,有待平时悉心观察和逐步积累。词语的搭配关系是一种语言习惯,总是受特定语言环境中特定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语言模式的制约。词义内涵的理解与外延的扩展随不同语言搭配关系的不同而有所变化,这是不同语言的文化异质性差异所致。例如,汉语的方块字就是一种“因形见义”的文字,是汉民族“具象思维,,的产物。“象形是它的‘先天’属性。汉字从古代到今天一直是意音制文字……。这是汉语异质性的‘根”’(刘宓庆,2001:151)。正是汉语这种特殊属性使得汉语文字语符系列的内在结构弱化,形成了非形态表意的独特性,语义表达往往可诉诸于直接的词汇表现法,并以此形成诸多词类活用的现象,组合搭配比较灵活,以字成词,或以字、词直接组句的习惯古来有之。例如:“友风子雨”(视风为友、视雨为子,名词用作应用翻译功能论动词却无“人称、时态”变化)、“送往迎来”(送走去客,迎接来宾:动词变名词,也无“数”的标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马致远)等等(汉语5个小句,仅后两句出现谓语动词,这在英语中几乎不可能构成规范的句式),这些汉字不论是作动词还是名词,在外部形态上毫无变化,这就产生了汉语的词法、句法甚至整个语言都不同于英语形态的异质性根源。英语则不然,英语是一种由音素组合的拼音文字,词的信息由各个音素共同来承担。这种音素分布特征使它具有了形态发生学(包括词内和词外屈折)的条件,使得英语的词项广泛带有形态功能标志和词性标志(尤以动词的形态变化最为丰富和明显),动宾搭配、主谓搭配、形容词短语、名词短语、非谓语动词短语等之间的搭配都有一定的逻辑规律,正是这一点奠定了英语语法关系配合制约严谨、形态标记鲜明、逻辑关系外显的基础。英语尽管也有一词多义和词类转换现象,但动词变名词形态却有“数”的变化,名词变动词也有“时态”和“人称”的变化,形态标记十分明显。如:例3.Foodincansiscalledcannedfood.装入罐中的食物成为罐装食物。Themanagerbooks//(has)bookedamagicshowforhisguests.经理为他的客人预定/预定了一场魔术表演。另外,汉语可以说“我昨天回来的,他明天回来”,动词没有时态变化;英语却必须说:“1camebackyesterday.Hewillcomebacktomorrow.,,动词形态变化鲜明;汉语“你做、他做”动词没有人称变化,英语却必须用'Youdo..·,Hedoes”。这是因为汉语的动词没有“时”、“数,,的范畴(但有人认为却有“体”范畴,如现代汉语中第一章应用翻译概论“了、着、过”这三个词,原是古汉语的实词,后经虚词化、词缀化,逐渐变成后缀词而形成“体”范畴——5--德春,1999:165)。英语在词序的排列关系上也与汉语形成差异,例如,在定语

多个修饰词的排列顺序上,英语十分严格,而汉语则很少如此死板:acharmingsmall限描绘规模并且,在定语的单词、短语、分句的排序上,英、汉语位置又有不同:英语:单词前置;短语、分句后置汉语:均以前置为多例4.那是一个我儿时常去、开满山花的美丽而幽静的小山谷。It'sabeautiful,tranquilbutsmallvalley/jliedwithflowers,whichloftenvisitedinmychildhood.在状语的排列顺序上也不一致:汉:T-P(时间一地点)或T-P-M(方式)英:P-T或M-P-T例5.今年9月在广州以务虚的形式召开了“电子政宵与政府采购”高级研讨会。(T-P-M)Ahigh-levelsymposiumbydiscussingprinciplesOn应用翻译功能论e-governmentandgovernmentpurchasingwasheldJnGuangzhou,GuangdongProvince,JnSeptember.(M-P-T)1.3,2句型结构上的差异汉语句型文化浓厚的人文色彩赋予了汉语句法生成系统极强的意念功能而形态功能相对弱化,因而在主谓语逻辑搭配关系上也不尽一致。“在很多情况下,汉语主语只是一个话题(Topic),其余部分则是表述话题的述题(Rheme),构成“话题一述题”(TR)句型,话题与述题都是某种意念的组合。”(刘宓庆,2001:163)也就是说,汉语主位(Theme)上的主语常常是说话者主体思维中的一个话题(Topic)或者说是一个信息重心(informationfocus),它灵活疏放,话题性功能强。另外,汉语的述题(R)部分则通常是一种对话题(T)的阐述、说明、叙述、铺叙甚至承叙等等,与英语句型的主(Theme)、述位(Rheme)关系不大一样。在英语中,如韩理德(Hal—liday)所言,“主语的功能是表示动作者,谓语的功能表示动作,补助语用来表示目标,附加语用来表示伴随情况。主语表示主位(Theme),其他成分表示述位(Rheme)”(刘润清,1999:307)。但汉语却不一定,在“意念主轴”的整合作用下,汉语句中的主、述位(TR)结构往往可以人详我略,不一定泾渭分明。例如汉语可以说::例1.今天食堂吃饺子。叉子吃不好吃筷子吧。吃食堂味道不好。这些说法在汉语里都可以成立,但细想一下,就会发现问题:到底“谁,,吃“谁,,?!这种紊乱的施事(Agent)与受事(Object)关系第一章应用翻译概论25在英语中简直是离经叛道,在汉语里却显得那么自然。在英语中则必须说:,Jiaozi/llveservedinthecanteentoday,(今天食堂有饺子吃。)Eatwithchopsticks汀youcan't(dOitwell)with口fork.(用叉子吃不好就用筷子吃吧。)ThefoodservedJnthecanteendoesn'ttastegood.(在食堂吃的饭菜味道不好。)可见,汉语主语的“话题性”(topicality)功能远比它的“施事性,,(agentiveness)广泛,就是说,它与行为动词不一定要构成施事关系。上述句子的共性是,“一、主谓部分的主语具有突出的话题性,它只是一个话题(T),而不具备话题功能,但却统领全句,可见是信息中心;二、逻辑主语隐含或被置于动词之后,形成逻辑上的VS式,成了一个述题(rheme或comment),即表述成分,表述与话题有关的事。,,(刘宓庆,1999:86)。而英语的主语功能一般都要充当谓语动词V(施事行为)的动作发出者(施事者),因为“……英语是‘重形,的,英语句法SV/SVO /SV0102/SV A/SVC等等都恪守以SV做主轴的形式程式原则,所以我们说汉语是以话题占优势的话题型(TR/TC)语言,英语是主谓型(SV)语言”(ibid),而“在说汉语的人的语言文化心理中,言者关注的中心(话题)应该先表达出来(处于主位thematicposition),使听者一目(一听)了然,让述题在后面自然相接,形成TR(theme+rheme)式才符合重‘意’而‘不重形’的思维方式。”(ibid)这样一解释,上述各句中的“吃”都隐含有逻辑主语(即施事者)“人”,而句中的主语功能都变成了施事的方式或场所(实际上这样的主位属于“标记性主位”(marked应用翻译功能论theme)。汉语的这种句式之所以能成立,完全是因为汉语的“话题性”功能在起作用,在篇章结构的有机调整下,汉语的“话题性”功能常常可使时间、地点、施事者在可以意识到的情况下人详我略,使句法关系显隐。例如像下面这样的汉语复合句几乎不可能在英语中成立:例2.他爸爸死了,死于车祸;妈妈又改了嫁,顾不了他,真可怜。仔细分析,这个句子就出现了问题:“为什么一个语言成分(“他”[的]爸爸)在实施一种语用功能(主位)时,其中一部分(“他”)的语义还延伸到其他小句,并做其他小句的一个语用成分[主位]呢?”(彭宣维,2002:45)汉语的小句群配置形式实在太神奇!按韩礼德的说法,在

小句的结构配置(structureconfiguration)中,主位和述位一起构成一则信息(message)。主位是一则信息的出发点,是小句组合的基础。在上述汉语复合句中,“他”在各小句的信息中分别为主位或主位的一部分,从整个小句群看,“他”是一个基于各小句又高于各小句的“该小句群主题(Topic)”。在这一句群中,“他”是第一小句主位“他爸爸”(相当于“他的爸爸”)的特指语,但在第二小句的主位“他的妈妈”中被省掉,而作为第三小句的主位,也被省掉了小句。因此,句中的这个“他”是维系整个小句群内各小句间语义衔接和连贯的枢纽性成分(ibid:46)。但在英语句型中,都必须被转换为外部形态标记鲜明的语法成分:His/ntherdiedOfanaccident,andhismother,remar—ried,couldnotaffordtOattendtOhim.Hewasthenapoorboyindeed.(彭宣维,2002:46) 第一章应用翻译概论差异一目了然(对照汉语黑体和英语斜体部分),翻译时应充分引起注意。另外,汉语构句重“意合,,(parataxls),句子的线性扩展常常采用“意合对接,,(parataxicallinkage)的方式,句法框架简约,语法范畴模糊,喜用多个动词或形容词词组做句子谓语构成平行铺排的“流水句,,句式,呈竹节形(bamboo-shape)展开;英语构句重“形合”(hypotaxis),句子排列多呈树形结构(tree-shape),围绕句中SV主谓结构形成上下递迭前后呼应的势态,逻辑结构严谨,形态程式一丝不翻比例如:例3.我们的国家大,人口众多,经济落后,农业要搞上去,量主主邑迪还是要鱼墓一系列正确的政策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旦生型乙丛置堑l汉语形态上表现不出小句(clause)与小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语义关系,成竹节型一字展开,但仔细分析,便不难发现相互间的逻辑主次关系:(1)“农业要搞上去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全文语义重心,可构成英语SV(主谓)句子主干;(2)“我们的国家大,人口众多,经济落后”——表动作发生的地点:“在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即:“在一个人口如此众多又经济落后的大国里”);黑体部分作“国家”的定语,英语可用介词短语表达(prep.phr.);(3)“最重要的”和“依靠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同表主要动词“调动”的方式,英语可用介词短语表达(prep.phr.);(4)“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表全句主动词“调动”的目的,英语可用不定式表达(in[.phr.)。28应用翻译功能论弄清了语义逻辑关系,译文顺势而成:Agricultureadvance.insovastaCOUlltrv,withsuchalargepopulationandbackwardeconomyasinChina,requiresaboveallelsemobilizing,bymeansofaseriesofcor·,rectpolicies,theinitiativeofthefarmerstoworkhardandself-reliantly.例4.ThefancifulnamesatArchesNationalParklikeFieryFurnace,ThreeGossips,MarchingMen,DarkAn—gels,etc.dojusticetotheotherworld/yrockformationstheydenote.一ArchesNationalPark,NationalGeograPAJc原文一句(加底线部分为SV主干),结构紧凑,主次分明,且一气呵成,这种结构在汉语中是不可能出现的:石拱门国家公园内那些极富想象力的景物名称如“火炉烈焰”、“三个长舌妇”、“行进者”、“黑天使”等等与超凡脱俗的山石形象恰如其分且名副其实。读到这样的汉语相信谁也不习惯,原文词语内涵也未得到恰当引申。要使表达通顺达意,发挥旅游广告的功能,就必须按汉语的事理顺序,将原文拆成若干个小句,并根据原文意境的内涵意义,用汉语的四字结构将原文的气势和声色充分表达出来:石拱门国家公园内各景点的名称可谓五花八门、极富第一章应用翻译概论创意:“火炉烈焰”、“三个女人一台戏”、“行进者”、“黑天使”等等。//这些名称用来形容那满山造型怪异的山石群像可谓名副其实、惟妙惟肖。(1拆2)两相对比可以看出,汉语习惯多个小句平行排列,多用动词、形容词做句子谓语,偏爱四字句;英语空间搭架立体结构,离不开SV主谓结构在句中的提掣式作用,关系配合制约严谨、形态标记鲜明、逻辑关系外显,语法手段丰富多样。另外,在句法生成逻辑关系上,汉、英语的排列顺序也不一样:英:小一大,里一外,主一次,果一因,特殊一一般,结果一条件,结论一陈述,说明一让步/时间,活动一场所;汉:大一小,外一里,次一主,因一果,一般一特殊,条件一结果,陈述一结论,让步/时间一说明,场所一活动;一般大致如此,例如:例

5.TheauthorJ5ndsoutthatgoodintentionsalonearenotenou曲whenhisattempttObekindtOanoldmanleavesthembothfeelingworsethanbefore.(主一次:1—2—3)作者想对一位老人表示一番好意,结果却使两人都很难堪,这时,他才意识到仅有好意是不够的。(次一主:2—3—1)例6.Hewaspuzzledthatldidnotwantwhatwas30应用翻译功能论obviouslya“setup'’towardswhatallAmericansaretaughttOwantwhentheygrowup:moneyandpower.(果一囚:1—2—3—4)金钱和权力,是所有美国人从小到大所受教育中想要得到的东西,可现在,通行的阶梯明明触手可及,而我却偏偏不要,对此他大惑不解。(因一果:4—3—2一1)例7.他们在村子中央靠近白马旅社的一棵老槐树下集合。(大/外一小/Y_)TheygatheredundertheoldpagodatreeneartheWhiteHorsehotelinthemiddle山thevillage.(小/Y_一大/9L)汉、英语这种句式结构上的形态差异,折射出的却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汉语的“意念主轴”功能生成句子“意合对接”的组句方式,将思维内涵“直接投射”(directp响ection)于外化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汉语的人文性特点,与汉民族简朴实用的价值观和重“了悟”、重“意会”的整合思维传统不无关系;而英语则经“形态主轴”的“形态整合”句子程式形成句式上的SV核心提掣性主谓结构,是一种将思维概念“间接投射”(indirectp响ection)于语言表层结构的方式,同样与英语民族重形式逻辑和重自然时空的焦点思维方式有着深厚的渊源。正是这种深层次上的差异,构成了汉、英句子形态程式上产生冲突的异质性根源,而这根源之“根”则深植于各自不同的文化土壤。第一章应用翻译概论1.3,3写作风格上的差异汉语词义比较严谨,词的含义范围相对较窄,位置比较精确固定,词的伸缩性和对上下文的依赖性比较小,独立性比较大,加上汉语历来有四六骈体、行文用字宜双不宜单的习惯,四言八句多(4-characterphrase&8-wordclause),讲究工整对仗、文采华丽,因而用词常伴有很多同义重复现象,与英语形成很大反差。例如,中国人喜欢说:“彻底粉碎”、“走南闯北”、“欢天喜地”、“洁白无瑕”、“平淡无奇”等等,这些表达都有明显的同义重复现象。而英语行文用字则注重上下文的照应和逻辑上的合理搭配,强调客观简洁,层次清楚,最忌堆砌、重复,累赘,语言上追求一种自然流畅之美。因此,我们常常会发现,汉语中那些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甚至富有文采的表达在英语中往往会被认为是累赘多余甚至不合语法。因此,上述汉语在英语中都变成了非常客观简洁的表达:“smash'(彻底粉碎)、“travelalot'(走南闯北)、“overioyed'(欢天喜地)、“sP)[—less/purewhite'(洁白无瑕)、“featureless/ordinary'(平淡无奇)。在很多情况下,汉译英时常常需要使用“省译?的手法对汉语原文进行处理,例如:例1.郭富城为义演作热身,佛山演唱会只劲不爆。GuoFuchenginFoshanConcert:Just口Warm-upforLaterCharityPerformance很明显,“只劲不爆”完全省去未译,因为上下文已隐含这一语义,汉语仅仅是出于行文平行对偶和时尚的需要,并无多大实际意义。例2.这儿的峡谷又是另一番景象:谷中急水奔流,穿峡而过,两岸树木葱茏,鲜花繁茂,芳草萋萋。应用翻译功能论Itisanothergorgethroughwhicharapidstreamflows 丁rees,flowersandgrassthriveOnbothbanks.原文使用了大量连珠四字句和平行对偶结构,读来朗朗上口,音韵俱佳(特别是第一句中的“葱茏”、“繁茂”、“萋萋”三词的叠用),这是汉语惯常的手法,意在渲染“诗”情和“画”意。因此,汉语用词不怕重复,但英语却最忌重复。此译中汉语的同义重复在译文中都转换成了简洁通顺的表达,大胆去掉这些汉语的所谓“精华”,行文用字直观简洁,尤以'thrive'一词译得极富动感,可谓画龙点睛。例3.我们力求使这本刊物充满着浪漫的人文精神、深邃的哲思和妙趣横生的智慧,同时也希望它高而不孤、博而不杂、温柔敦厚、真率可喜,在你我之间联结温馨的友情。设想我们长夜相对、促膝谈心,它会是几畔的一杯清茗。当你好整以暇、细细品味,齿颊间悠远的清芬会令你回昧无穷;若你为俗务所苦,只能在匆匆之间浅啜,亦会觉到有暗香缓缓拂过心头。ⅡntryingtOfillthejournalwithromantichumanism,profoundphilosophicalthoughtandsparklingwit,wehopethati1willbeyourrefined——yetnotaloof,erudite——yetnotconfusing,tender,honest,

frankandpleasantfriend.niSlike口fragrantcupO/teathatwillleaveyou口delicateaftertastewhenyouleisureJysavorJJ,Or口warm,quietfragranceJnyourheartwithOnJy口quickSI.P.——“改刊寄语”,《中国文学》汉英双语版,扉页,2000年1期第一章应用翻译概论原文恰似一泓清水缓缓流淌于心间,与你娓娓道来,文笔优美,竭尽“诱劝,,之能事;译文则打破了“句本位”框框,直截了当译出原作交际意图,去掉一切无关的内容,突出信息功能,行文流畅自然,干净利落,言简意赅(特别是后一部分,见斜体部分),二者各展其长、相得益彰。由此可见,汉、英语各自在行文用字、篇章布局、文体修辞等方面的确各有讲究,美学标准和风格可谓大相径庭。l,3.4文化内容上的差异至于文化内容上的差异,英、汉语中的表现更是明显,这是东、西方文化差异太大的缘故。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不可避免地带有各自不同的文化痕迹。简单地说,汉语形容一个人穷常用“一贫如洗”来表达,而英语则是“aspoorasachurchmouse',,一个用“水”,一个用“老鼠”,反映出不同的生活背景;汉语有“东风送爽”之说,英语则有雪莱的“西风颂”(“OdetotheWestWind'),反映出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国人说“立交桥”,头脑中首先出现的是“桥”的概念,英、美人却说'flyover'或'overpass'’,只把它看作是一种从头上凌空跨越的物体,反映出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人说“笔记本电脑”注重的是它的外形,像笔记本一样十分轻便,英、美人却说'laptop(computer)”,看中的是它的性能,搁在膝上就可使用操作方便,反映出不同的价值观;再如标牌用语,中国人说“男同志请勿人内!”英语是'WomenOnly!”“注意清洁!谨防故障!”英语则是'Cleaning!PreventBreakdown!”体现为不同的通用文体规约。再如,“(各位)辛苦了!”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听到的话语,它传递的是一种理解和关心,问话的人礼到情至,听话的人舒心惬意,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情感交流方式。那么,如此简单的三个字,英语该如何表达?这首先需要弄清这一表达的功能和语用意义。我们说这句话34应用翻译功能论时,表达的是一种特定场合下的慰问和关心,而不是真的说你很累了。倘若不明意图一味照字直译:“You'retired!”“You'rehard—working!”外国人听到后只怕是一头雾水,莫名其妙,甚至产生心理反感。在这种场合,应该突出传递它的社交意图和语用功能,用符合英语社交语境的用语来转达这一信息:例1.ThankyouverymuchforyourgoodjOb!或:You'vedoneaverygoodjOb.Thankyouverymuch!甚至更直接:Thankyou!完全脱离了原文形式,却充分表达了原文的意义,可谓异曲同工。同样,中国人迎客时爱说“路上辛苦了!”以表关心和欢迎,但这一“辛苦”也是不能照字直译的,因为西方人在同一情景中一般只说:例2.DidyouenjOyyourtrip?或:It'salongjourney.Didyouhaveagoodtime?可见,在这种场合,他们是说“好”不说“坏”,不提“辛苦”二宇的。其实,这与各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不无关系。由于文化差异,汉、英民族各自在社交中的表达方式往往不尽一致。例如,临睡前西方人一般要互致'Goodnight!”,中国人却无此习惯;路上相遇,西方人一个简单的'Hi!”就算打了招呼,中国人却非要问个明明白白:“(您)去哪儿?”(倘若认了真,尴尬在所难免);送往迎来中,中国人总是那么“热情好客”,挽留客人常伴有拉拉扯扯,第一章应用翻译概论送客也要送到“十里长亭”,没完没了的'politenessandprotest\《乙节推让),实实在在的'one-upmanship'(胜人一筹),西方人常对此大惑不解,而中国人却视为理所当然。在人际交往中,中国人素有贬己尊人的习惯,“白谦”的传统根深蒂固。自我介绍中国人要用“鄙人”、“寒舍”一类的客套以示谦虚,西方人却直来直去永远使用大写的“l”;受到赞扬中国人总要说“不行不行,还差得远”,西方人却坦然接受赞扬并表示感谢“Thankyou!”;即使送点礼品,中国人也要说“今天略备薄礼,不成敬意,望各位笑纳!”。既然是下L薄不敬”,又何必拿来送人?明明是给人以馈赠,为何又请人“多体谅多包涵”(“笑纳”之本意)?岂不天大的笑话?其实这是中国人表达馈赠的一种言语行为,并非说东西不值钱,纯粹出于贬己尊人的礼节。通过这些讲究的客套用语,非但不是吁乙薄不敬”,反倒凸显慷慨大方,这就是中国的文化。因此,翻译时只要直接译出其交际意图,突出它的馈赠功能,就可充分表达孜

一语义:Nowwehavesomepresentsforyouandhopeyou'lllikethem.这方面的例子可谓太多,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多多留意这方面的差异。当然,这里仅仅从一些局部现象大致讨论一些汉、英语言之间的一般性差异,但应用翻译毫不例外,同样很容易会碰到这一类的问题。应用翻译体裁多样,不同的文本功能会有不同的翻译要求,遇到这类语言文化方面的差异,作为译者,应该根据翻译要求和目的采取灵活而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手法,遵循译文的语言习惯而独展其长,有效实现译文在译语环境中所期望达到的功能和目的c36应用翻译功能论应用文体中,除时政类体裁外,很少有像文学翻译那样,要求译文按“表达型”文本功能贴近原语语义、句法结构进行酷的。并且,哪怕是同一功能的文本,各自语言的表现形式往往也会大不一样。例如下面一则广告口号的翻译:例3.滴滴香浓,意犹末尽。GOOd[OthelastdrOp.(荚雀巢咖啡双语广告)这一译例堪称广告翻译之经典。为有效实现广告的“呼唤”功能,译者充分发挥了汉、英语言各自的长处:汉语的四字结构朗朗上口、声情并茂;英语的形容词短语言简意赅、通俗醒目。英汉语形式有别却异曲同工,相得益彰,难怪译得如此传神达意。其实,英、汉语言之间的差异远不止上述四点,在实际的英、汉互译中我们会经常遇到更多这类语言文化的碰撞和冲击。翻译时倘若不明这一点,一味顺从原文的形式和结构,译出来的东西往往是“貌合”却“神离”,用词不当、英译汉化、语言累赘、不得要领、文化误解等“死译”、“硬译”现象在所难免,导致的结果常常是译者的努力越大,与译文的功能差距越远,到头来适得其反,“画虎不成反类犬”。特别是应用翻译这种以“归化”为主流策略的翻译活动,更应注意正确处理这一类语言文化上的问题,只有对这些差异了然在胸,才能在翻译过程中做到避虚就实、有的放矢、各展其长,正确运用得当的翻译策略和语言技巧,有效实现文本的交际功能和翻译目的。第二章西方功能翻译理论概述2.1我国传统译论与应用翻译讨论西方翻译理论之前,有必要提到我国的传统翻译理论。我国传统译论始于六朝至宋代的佛经翻译,发展于明、清之际的科技、宗教翻译,成就于五四运动到建国后的翻译实践并一直延续至今,翻译成果丰厚而译论尚不发达,大多建立在佛经或文学翻译基础之上。不论是极具影响的近代严复的“信、达、雅”((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elegance)、现代鲁迅的“宁信而不顺”(Ratherbefaithfulthansmooth),还是当代傅雷的“神似”说(thenotion ““ToBe/dikeinSpirit')和钱锺书的“化境”说([henotion“Sublimation),乃至当今许渊冲先生的“竞赛论”(thenotionoIRivalry)、“优势论,,(thenotion“Advantage)等,基本上都是针对文学翻译而言的,讨论的都是如何使文学翻泽尽可能做到艺术上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如何使译文充分体现文学原著的语言艺术美感和文学价值。对于这个问题,美国学者奈达先生也曾有过谈论:“不幸的是,太多的中国翻译理论家和翻译从业人员主要都注重于翻译的‘雅,,并且,自然而然地都全力专注于文学体裁的翻译”:ButunfortunatelytoomanyChinesetheoristsandprac—titionershavefocusedprimarilyOneleganceandqui(e应用翻译功能论naturallytheyconcentratedtheireffortsOnliterarytexts·(Nida,2001:127)因此,他们对广泛用于社会生活的内容繁杂、形式多样、目的不一、“难登大雅之堂”的应用文体翻译很少论及,使应用翻译理论研究一直处于一种被冷落的境地,因而拿这些文学翻译理论用于应用翻译,往往有“隔靴挠痒”之感,缺乏有效性和针对,陆。我国传统译论的这种偏重人文艺术而疏忽自然百科、系统单一而非多元的倾向,导致其理论系统的极大局限性,对于应用翻译这一专门领域,更是缺乏应有的重视。“案本”、“求信”过于注重原文形式,往往导致直译甚至硬译;“神似”、“化境”追求译文“神韵”、“意境”,在很大程度上也只能在文学翻译中大显身手,对客观性应用性强、灵活性多样性突出的应用翻译,似乎鲜有用武之地。例如,“在翻译策略上,过去一般以讨论全译为主。而应用翻译传递信息往往是有选择性的;或综合地、或概要性地或部分地传递。一句话,怎么泽,要以翻译委托人的目的为准。应用翻译,无论是在译法上,还是在译品形式上,可变性更大”(方梦之,2003)。不同文本的功能和目的不

一样,翻译的要求和标准也不一样,例如商贸公文有商贸公文的规范和格式,广告宣传有广告宣传的形式和习惯,时政科技文章又有时政科技文章的原则和要求,各自采取的翻译策略自然不会一样,决不是一个“求信”或“神似”能解决得了的问题。同时,应用翻译信息性、诱导性和匿名性的特点也要求译者在翻译中,更多考虑如何使译文传递的信息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如何最有效地实现译文预期的功能和目的,原文的形式和内容往往要服从于译文的需要,服从于文本的交际功能。因而,他必须根据译语的文本规范和读者乐于接受的形式对原文作些调整和修改:或抽象概括原文第二章西方功能翻译理论概述隽芸岩谖罢妻子盂认妻姜尝芸言罢靠尸姜画裴姜差姜亮讪芸翠丢有的事,哪一条都不符合传统译论的标准,却都是应用翻译行之有效的惯用方式。从解决应用翻译理论的实际出发,不妨环顾一下西方的现代翻译理论。纵观西方译论近30年来研究的发展,可谓学派林立,人才济济,内容丰富多彩。从霍姆斯(Holmes)的“多元系统学派”到图里(Toury)的“常规学派”,从巴斯奈特、勒弗维尔(Bassenett&Le{evere)的“文化学派”到斯奈尔一杭贝(Snell-Honby)的“综合学派”,从文努蒂(V enuti)、罗宾逊(Robinson)的“译者中心学派”到一批印巴学者提出的“后殖民主义学派”等等,其理论研究“实现了从语言学向文学、又向文化、乃至最后向国际政治学的转向,相应地,翻译研究的趋势经历了从原文转向译文、从规定性转向描写性,译文地位从‘低于原文,经过‘等于原文’一直到‘比原文更重要,,译者的地位从低于作者到被认为在翻译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等一系列转变,,(潘文国,2002),与我国至今还停留在原文与译文的关系上的译学研究形成极大反差。应用翻译的现实迫使我们从西方译论和我国大量翻译实践中寻找答案,形成指导应用翻译实践的理论基础。由于应用翻译功能性和目的性突出,再加上体裁杂繁,功用多样,翻译策略最适合从文本功能和翻译目的切人。因而,我们不妨把眼光投向西方译论中的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isttranslationtheory),从中探索指导应用翻译的有效途径和方法。2.2功能翻译理论研究概况对于什么是功能翻译理论,德国学者诺德(Nord)曾给过一个明确的定义:“翻译的‘功能主义,就是指专注于文本与翻译的一种40应用翻译功能论或多种功能的研究”(‘Functionalist’meansfocusingOnfunctionOrfunctionsOftextsandtranslation--Nord,2001:1),是对此类研究方法产生的多种理论而使用的一个“广义术语”(abroadterm)。对于功能翻译理论学派,她认为,除翻译“目的论”这一主导学派以外,还包括一批认同功能翻译理论以及受德国“目的论”启发的学者,尽管他们从来不称自己为德国功能学派的“目的论者”:FunctionalismiSabroadtermforvarioustheoriesthatapproachtranslationinthisway,althoughwhatwewillcall$kopostheorieshasplayedam山OrroleinthedevelopmentO[thistrend;anumberOfscholarssubscribetOfunctionalismanddrawinspirationfrom$kopostheorieswithoutcallin gthemselvesanythinglike‘‘skopists'.(Nord,2001:1)诺德的这一段话使我们对功能翻译理论及其学派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可见,除德国功能翻译学派外,还有一批学者的观点可纳人功能翻译理论的范畴,这其中当然包括英国学者纽马克(Pe—terNewmark)和美国学者奈达(EugeneA.Nida)的有关语言功能与翻译的研究。现代功能翻译理论基本以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为主流,其先导人物是赖斯(Reiss),她在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PossibilitiesandLimitations/n丁ranslationCriticism)一书中提出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在认同以原作为中心的等值论的同时,她在实践中发现有些等值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且有些甚至是不该追求的。翻译应有具体的“翻译要求”(translationbrief),有时因特殊需要,要求译文与原文应该具有不同的功能。在这种情况下,赖斯认为译者应该优先考虑译文的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原则。因第二章西方功能翻译理论概述此,她将德国心理学家KarlBtihler有关语言功能的观点,将“语言功能‘工具论,模式”(‘organonmodel’Oflanguagefunctions---Nord,2001:37)移植于翻译,把文本类型、功能和翻译方法联系起来,提出了三大功能文本类型(1ext-type),即“信息型”、“表达型”和“诱导型,真O,玛丽·斯奈尔一杭贝(MarySnell-Homby)

将其图示如下:Lang:uage——Repre.刘tation——,Expre;sion——Appeal‘*广*x’111端:age,一;鶸可一Aesth严一,Dialogic‘‘亍*e’111Tex公矍量)——;nformat广。——,Express十。——Operative(MarySnell-Hornby,2001:30)在赖斯划分的这三类文本中,“信息型”文本的主要功能在于向读者告之真实世界的客观物体和现象,而语言和文体形式的选择须服从于这一功能;在“表达型”文本中,美学功能对信息内容的作用是补充甚至支配,作者选定的文体形式与文本意义相关,文本应对读者产生美学效果;而在“诱导型”文本中,内容和形式应以获取文本预期的超语言效果为准则。并且,在翻译这一类文本时,首要的目的就是要让译文读者产生与文本功能相同的反应。不过,①赖斯的“。perative'(“祈使”)一词等同于Biihle'appellative'(诱导)(见“N。rd2001:40')。应用翻译功能论赖斯的这一观点仍有其局限性,在文本功能与翻译的关系上,她仍恪守着原本与译本的功能不可改变(funetionalinvariancebetweensourceandtargettext)这一传统惯例(诺德,2001:37—38)。赖斯的这种“文本分类”(texttypology)也遭到了部分学者的质疑,玛丽·斯奈尔一杭贝(MarySnell-Hornby)就认为,由于现实翻译中的各种复杂性,赖斯的文本分类是一种不合实情的“格子式”(grid-system)的简单划分,显得“过分清晰”(Reiss’typology...istooclear-cutforreal-lifetranslationinall山complexity)甚至“太死板”(toorigid)(Snell-Homby,2001:30,31),因为“事实上大部分的文本都是形式混杂、结构多元的,是多种类型特点时有交织的混合体”(mosttextsareinfacthybridforms,multi-dimensionalstruc—tureswithablendOfsometimesseeminglyconflictingfeatures---ibid),因而她提出了翻译研究的“综合法”(integratedapproach),以“格式塔”整体理论(gestalt-principle)和“原型学”(prototypology)为基础,从宏观到微观将所有翻译体裁划分为六个层次三大类,各自关系相互交织混杂(详见Snell-Hornby,2001:32),并指出这一研究方法与赖斯不同的地方:Inourapproachthetypologyisreplacedbytheprototy—pology,admittingblendsandblurrededges,andthedichoto—mygiveswaytOtheconceptOfaspectrumOrdineagainstwhichphenomenaaresituatedandfocused.(Sn ell-Hornby,2001:35)斯奈尔一杭贝的这一方法当然比赖斯的文本分类科学、合理许多。尽管如此,她至少还是认同赖斯的文本功能分类,只是在她的基础上使其更完善一些(并且操作起来还是不如赖斯的简洁)。但不可否认的是,恰恰是赖斯第一个将语言功能与翻译结合起来,第二章西方功能翻译理论概述将文本按不同功能进行了分类。并且,更重要的是,正是赖斯的这种尝试为功能翻译理论奠定了基础,“使译者对交际功能的语言标记和功能翻译的组成部分感觉更敏锐”(Text-typeclassificationssharpenthetranslator’sawarenessOflinguisticmarkersOfoonlnlu—nicativefunctionandfunctionaltranslationunits.——Nord,2001:38),因而,“可以帮助译者为特定的翻译目的将对等标准明确为恰当的层次”(texttypologieshelpthetranslatorspecifytheappropri—atehierarchy山equivalencelevelsneededforaparticulartranslationSkopos--ibid)。从这个意义上说,赖斯作为功能翻译理论的奠基人物当之无愧。其后,她的学生费米尔(H.J.V ermeer)突破了对等理论的限制,正式提出了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这一功能翻译学派的主体理论(详见本章2.2.1)。在费米尔的“目的论”之后,贾斯塔·赫兹·曼塔利(』ustaHolz,Mfinttari)以行为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她的“翻译行为”(Transla—tionalAction)这一概念。她认为行为具有目的性,是有目的地把事物的一种状态改变或转化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如果涉及到两个或更多的行为者,那么行为理论则成为一种互动理论:Actioncanbethusdefinedasanintentional “changeOrtransitionfromonestateOfaffairstOanother'.1fgeneralizedtOcaseswheretheretwoOrmo reagents,thetheory“actioncanbecomeatheory“interaction.(Nord,2001:16)因而,她把“翻译行为”看作是一种“为实现信息的跨文化、跨语言转换而设计的复杂行为”,在这一过程中,重点应关注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的角色以及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这三个方面(仲44

应用翻译功能论伟合b,1999)。曼塔利将翻译视为一种跨文化、跨语言交际的转换活动,进一步拓展了功能翻译理论的领域。德国功能学派的最后一位主导人物是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Nord),她不仅对功能翻译学派的理论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和阐释,而且还针对功能翻译理论的不足提出了翻译的“忠实原则”,并根据文本功能与翻译目的的关系提出了“纪实翻译”和“工具翻译”两大翻译方法,进一步完善了功能翻译理论体系。德国功能翻译学派试图把翻译从原语的奴役中解救出来,从译人语的角度来阐释翻译,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交际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应该根据客户或委托人的要求,结合翻译的目的和译语读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源语文本信息的选择、翻译策略的运用以及译文的表现形式。她们明确指出,“具体翻译要求的可行性取决于的语文化而不是原语文化环境”(Theviabilityofthebriefdependsonthecircumstancesofthetargetculture,notonthesourceculture),“决定翻译目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接受者”(oneofthemostimportantfactorsdeterminingthepurposeofatranslationistheaddressee),“文本只有被接受者理解并且要让他们理解才有意义”(atextismademeaningfulbythereceiverandforthereceiver)(Nord,2001:12,31)。除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以外,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New—mark)也把翻译与语言功能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继赖斯提出‘‘信息型”、“表达型”和“祈使型”三类文本功能之后,纽马克根据KarlBfihler 的语言功能学说,也提出了翻译中的三种文本功能形式,即“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并指出译者应分别忠实于各自文本中的“原作者”、“真实性”和“读者层”:MyownviewoftextsderivesfromBiihler'stheoryof1a吧u昭e:IcategOhsealltex{sasexpr,essiveOrinf(ⅡTnativeOr第二章西方功能翻译理论概述vocative,eachwithabasictranslator'sloyaltytOtheSLwriter,Orthe‘truth’,thefacts山thematterOrthereader —shiprespectively.(Newmark,1988:55)因而他提出,翻译中应根据不同文本功能分别采用“语义翻译”(semantictranslation)和“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transla—tion)这两大翻译手法。美国学者奈达(Nida)同样也从语言功能的角度提出了他的“功能对等”翻译原则,他的这一理论是在“圣经”翻译研究之上而提出的,同样是把翻译和语言功能结合起来。他指出,由于语言文化上的差异,翻译不可能求得原文与译文的形式对应,而只能是功能上的对等。诺德曾这样评论过奈达:“奈达也特别强调翻译目的、译者和接受者的作用以及翻译过程的文化内涵”(NidaplacesspecialemphasisOnthepurposeOftranslation,OntherolesOfbothtranslatorandthereceivers,andOntheculturalimplications山thetranslationprocess.一ibid:5),尽管如此,奈达的翻译研究仍未摆脱原文的束缚,因而他的理论与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的观点在本质上仍不完全一致。有一点必须指出,功能翻译并非绝对要求所有翻译都要以的语文化规范(target-cultureconventions)来代替原语文化观念,对原语文化是“再现”(reproduction)还是“改写”(adaptation),一切须根据翻译目的和文本功能类型而定:Functionaltranslationdoesnotmeanthatsource-cultureconventionsmustbereplacedbytarget-cultureco nventionsineachandeverytranslation.DependingOnthetranslationpurposeandtype,thetranslatormayoptforreproductionOr应用翻译功能论adaptation.Therearealsotranslationtaskswhere.somekindsO(conventionshavetObereproducedw hereasothersshouldbea山ustedtOtarget-culturestandards.(Nord,2001:57)所以,在诺德提出的“纪实翻译”法中,其采用的全部四种译法都强调了要“再现原文形式和内容”(详见本章2.2.1)。而纽马克也提出要用“语义翻译”法来处理“表达型”功能文本的翻译,以“尽可能地使用贴近原语的语义、句法结构将原文语境意义准确表达出来”(详见本章2.2.2)。上述功能翻译方面的这些观点(特别是费米尔、诺德与纽马克的研究),都将翻译活动与文本功能和翻译目的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语言功能的角度阐明了文本类型与翻译的关

系,各自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功能翻译理论的内容,形成了功能翻译理论的总体框架和体系。2,2.1功能翻译主导理论——“目的论”“目的论”(Skolxxstheory)是德国功能派学者费米尔和诺德等提出来的,它形成了功能翻译理论的主流。翻译目的论者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目的决定手段”(thetranslationpurposejustifiesthetranslationproce~....“theendjustifiesthemeans'一Nord,2001:124),翻译策略必须根据翻译目的来确定。在这一原则下,原文文本在翻译中只是起到“提供信息”(offero{information)的作用,为适应新的交际环境和译文读者的需求,更加有效地实现译文的功能,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理论中所注重的原文及其功能,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期望达到的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第二章西方功能翻译理论概述Theoverframe山referenceforthetranslatorshouldnotbetheoriginalandilsfunction,asequivalence-basedtransla—tiontheorywouldhaveit,butthefunctionOrsetOffunctionsthetargettextistOachieveinthetargetculture.(Vermeer)对此,费米尔明确指出,所有的翻译都指向其预定的对象,因为翻译其本身就是“为的语目的和的语环境中的的语对象创造出的语背景中的文本”:Everytranslationisdirectedatanintendedaudience,sincetOtranslatemeans

‘tOproduceatextinatargetsettingforatargetpurposeandtargetaddresseesintargetcircumstances’.(V ermeer,1987a:9;Nord,2001:12)更何况,“目的论”(Skopos)这一术语本身的意义就是指“的语文本的目的”(thetermSkoposusuallyrefersIOthepurposeOfthetargettext—Nord,2001:28)。从这一观点出发,译者在翻译中完全可以根据泽文预期的交际功能,结合译文渎者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sociocuhuralbackground)、对译文的‘‘期待,,(expecta—nons)、“感应力”或“社会知识”(sensitivityOrworldknowledge)以及“交际需要”(communicativeneeds)等等,来决定处于特定译语语境中文本的具体翻译策略和手法,不必拘泥于与原文“对等,,而影响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的交际功能(Nord,2001:12)。当然,诺德也考虑到了“目的原则”的不足,第一,不同的读者层对译文的期望不同,翻译目的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的译语读者;第二,翻译目的和原文写作意图可能相违背。因此,她在48应用翻译功能论费米尔的“目的原则,,(skoposrule)基础之上,继而提出了“忠诚原则”(10yaltyprinciple),从而形成了“翻译目的论”的两大基本原则:‘‘目的原则,,和“忠诚原则”。“目的原则”认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一切翻译活动都得由它的目的决定;而“忠诚原则”则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要尊重原作者,也要对译文读者负责,翻译原则是要尽量求得与原文作者一致,不能离原作者的意图太远,协调译文目的和作者意图,力求原文作者、翻译活动发起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关系在译文中达到一致。“所谓‘忠诚’是指的语的目的必须与原作者的意图一致,,(10yaltymeansthattarget-textpurposeshouldbecompatiblewiththeoriginalauthor'smtennon)。也就是说,译者既要对读者负责,也必须尊重原文作者,协调译文目的和作者意图。同时,诺德还特别强调,“忠诚原则”不等同于对等论中的“忠实”(fidelity),后者仅指“原语与的语文本之间的关系”(arelationshipholdingbetweenthesourceandthetargettexts),即原文与译文的对等,而前者(“忠诚原则”)则属于“一种人际范畴,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即翻译中原文作者、翻译活动发起者和译文读者三者之间在译文中尽量一致的关系(Loyaltyreferstotheinter —personalrelationshipbetweentranslator,thesource-textsender,thetarget-textaddresseesandtheinitiator)。鉴此,诺德指出:“我个人的‘功能,方法论继而立足于两大支柱之上:‘功能,原则加上‘忠诚,原则,,(MypersonalversionO(thefunctionalistapproachthusstandsOntwopillars:functionA/以5loyalty)(Nord,2001:125,126),这就修正了“目的原则”的不足,克服了翻译的随意性,避免了把翻译完全当作一种“的语写作”的趋势。据此,诺德进一步提出了翻译中“纪实翻

译”和'32具翻译”这两大译法。所谓“纪实”,是指“为译语文化的读者如实记录原文文化交际互动的情景”。“纪实翻译”强调原语文化,重在“再现原文第二章西方功能翻译理论概述发送者同原文接受者之间交际时的情景”(produceacommunica—tiveinteraction洫whichasource-culturesendercommunicateswithasource-cultureaudience);而所谓'22具”,是指“以原语文化交际互动为模型,做译语文化交际互动的工具”。“工具翻译”强调译语文化,重在表达“原文发送者与译文接受者之间新的交际情景下的互动”(foranewcommunicativeinteractionbetweenthesource—culturesenderandatarget-cultureaudience)。在此前提下,诺德进一步指出,在“纪实翻译”中,交际语言虽已改为译文语言,但交际情景却还是原语文化,原语的语言文化特征仍得以保留。而在'22具翻译”中,交际语言和环境变成了译文语言和环境,原文的语言文化特征仅作交际中的参考,重点是根据译文读者的需要传递原文的实际内容(Nord,2001:47-52)。诺德根据“纪实翻译”译文再现原文特征的程度,将其划分为“逐字对译”、“字面翻译”、“注释翻译”和“异化翻译”四种类型,并强调“纪实翻译”的“超文本”功能,对原语的文本形式各有不同的侧重:TheresultOfadocumentarytranslationprocessisatextwhosefunctioniSmetatextual(House'ssecondaryl evel,function).Thetargettext,inthiscase,isatextaboutatext,OraboutoneOrmoreparticularaspectsOfatext.TherearevariousformsOfdocumentarytranslation,allfocusingOndifferentaspects山thesourcetext.50应用翻译功能论FunctiOnO{targettext(的语功能)MetatextualfunctiOn(超文本功能)TypeOfTranslatiOn(译类)IXX;UMENTARYTRANSLATI()N(纪实翻译)FolinOfTransla“On(翻译形式)InterlinealtranslaliOn(逐字对译)山teraltransla“On(字面翻译)PhilOIoglcaltranslatiOn(注释翻译)Exoticizingtranslatiun(异化翻译)PurposeO/丁ran山a(iOn(翻泽目的)ReproductionOfSLsystenl(再现原语语言结构)Reproductionc)/SLfOrrb(再现原语语言形式)ReproductimOfSTform+content(再现原语形式和内容)ReproductionOfSTform+content十山tuatiOn(再现原语形式、内容、背景)Focus山tramslat,onprocess(翻译重点)S1ructures(){SL1cx 山十syntax(原语词汇、语法构成形式)[..真,山CdunitsOf,sourcetext(原文词汇结构)Syntactic91uni扛(汀sourcetext(原文语法结构)Textualun“s()f.sourcetext(原文语篇组合)Example(例示)Cangamtivelraguisttcs(比较语言学)Quotationsinnewstexts(新闻文本中的引语)Greekandh如classics(希腊、拉丁古典作品)Modemllteraryprcxse(现代文学散文)(N。rd,2001:48)而对于“工具翻译”,诺德又根据不同的文本功能,分为“等功能翻译”、“异功能翻译”和“类体裁翻译”三大类,并指出各自不同第二章西方功能翻译理论概述的功能特性、翻译目的及其文本类型:TheresultOfaninstrumentaltransla “oniSatext(hatmayachievethesamerangeOffunctionsasanOrigiFlaltext.IftheTa吧e(—textfunctionisthesameasthatO(thesourcetextwecanspeak山anequ汀unctionaltransla“on;ifthereisadifferencebetweensourceandtargettextfunctions,wewouldhaveahetero(unctionaltransla “on;and汀the(1iterary)statusOf[he{a吧ettextwithinTheta琯et—culturetextcorpuscorrespondstOthe(1iterary)status(heOriginalhasinthesource-culturetextcorpus,weCOUld[alkaboutahomologoustranslation.FunctionO(Translation(翻译功能)InstrumentLrtarget-culturecornlnunlcatlveinteractionmodelledaccordlngtOsource-culturecomm unicativeinteraction(以原语文化交际互动为模型的的语文化交际互动工具)FunctionOftargettext(的语功能)Referential/expressive/appellanve/pha爪functionand/()rsubfunctions(所指/表达/诱导/寒喧功能及其子功能)TypeOrTtanslation(译类)INSTRLIMENTALTRANSLATI()N(工具翻译)FormO/Translation(翻译形式)EQ山functionaltranslation(等功能翻译)Heterofunctionaltranslation(异功能翻译)Hom010goustranslation(类体裁翻译) 应用翻译功能论Pm'poseMTranslation(翻译目

的)AchievelTfunctionsfOrtargetaudience(为的语读者再现原语功能)AchievesimilarfunctionsL \sourcetext(取得近似原语功能的效果)Achievehomologouseffect[Osourcetext(取得类似原文体裁的效果)Focus山translationprocess(翻译重点)Functionalunits山sourcetext(等同原文功能)TransferablefunctionsOf5T(转换原文功能)DegreeOf5rOriginality(类似原文原创性程度)Example(例示)Instructions儿ruse(使用说明书)‘Gulliver’5丁ravels’fOrchildren(《格利佛游记》一类的儿童读物)Poetrytranslatedbypoet(诗人的译诗)(Nord,2001:51)以上是诺德对“纪实翻译”和“工具翻译”这两大译法的一个基本阐述,特别是她提出的“异功能工具翻译法”(heterofunctionalinstrumentaltranslation),对应用文体的翻译有着特别重要的指导作用。“目的论”学者提出了翻译过程应遵循的三大法则,即“目的法则”(指译文交际目的),“连贯法则”[coherencerule,即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intratextural凹herence)的标准,也就是译文必须能让接受者理解,具有可读性,并在的语文化及其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和“忠实法则”(对原作及原作者的忠实)。指出在翻译过程中,如果目的法则要求原文与译文的功能不同,那么忠实法则则不再适用;如果目的法则需要译文不通顺,即不符合语内连贯,连贯法则就不适用,“忠实法则”从属于“连贯法则”,但二者都必须服从“目的法则”,这就十分清楚地阐明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明确了翻第二章西方功能翻译理论概述详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从上述“目的论”的观点可以看出,尽管它也谈到了以原语为重心的“纪实翻译”,但这一学派的主流基本上还是一种“以读者为中心”(reader-centered)或者说“以的语文化为导向”(target-cul—turn-oriented)的翻译理论,因而对应用翻译中“呼唤型”和“信息型”功能文本的翻译特别合适(这两类文本几乎占了应用翻译体裁的绝大部分),这类文本的功能和目的与“目的论”的翻译原则可谓不谋而合。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翻译“目的论”对应用翻译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不仅可以在宏观策略上为应用翻译指明方向,还可为译者顺利实施不同文本的翻译策略提供可行性途径。当然,对于翻译“目的论”,不少学者也持有不同看法,这类批评主要来自文学翻译领域。由于“目的论”过分强调译语文化和译文功能,基本上是一种以译语读者为中心(T.Lreader-centered)的翻译观点,不可避免地过分强调了翻译的“归化,,策略,忽略了不同民族应有的“文化权力”(culturepower)和文学艺术的本质。因而,对于强调不同原创艺术风格、提倡文化多元的文学翻译而言,“目的论”原则显然不能满足这类翻译的要求,这也正是翻译“目的论”的不足之处。但是,“目的论”的积极作用不容忽视,费米尔曾声称,“目的论”的积极作用至少有如下三点:(1)明确地提出了一个常常被人否认的概念;(2)增加了翻译的潜在效能以及可用的翻译策略,把翻译者从直译这个由别人强加的、没有意义的桎梏中解放了出来;(3)增加了翻译者的责任,因为他的翻译必须能够达到即定的目的(张南峰,1995)。2.2,2纽马克的文本功能分类说除了德国功能学派以外,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也在他的翻译理论中将语言功能与翻译结合起来。他根据KarlBiihler的语言功能学说,在莱斯的“信息型”、“表达型,,和“祈使型,,三类文本基54应用翻译功能论础之上,重新将各类文本体裁划分为“表达型文本”(expressivetext)、“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text)和“呼唤型文本”(vocativetext)三大类,并明确指出,语言的主要功能表现为表达型(即主观型或‘我’型)、描述或信息型(‘它’型)以及呼唤、指示或诱劝型(‘你’型)三大类型,而语言的应酬(thephaticfunction)、元语(themetalinl~ualfunction)和美学(theaestheticfunction)功能则为次要功能。并且,所有文本都具有上述三大主要功能的一些综合特点:Themainfunctions“languageareexpressive(thesub—jectiveOr‘I’form),thedescriptiveOrinformative(the‘it’form)andthevocativeOrdirectiveOrpersuasive(the‘you’form),theminorfunctionsbeingthephatic,themetalingualandtheaesthetic.A11textshaveaspectsOftheexpressive,theinformativeandthevocativefunction.(Newmark,1982:21)据此,纽马克又按体裁将严肃文学作品、官方文告、自传文学、私人书信等归结于“表达型文本”;将自然科学、科技、工

商经济方面的读本、报告、文件、报刊文章、备忘录、会议记录等纳入“信息型文本”;而将通告、说明书、公共宣传品、通俗作品等一类体裁归于“呼唤型文本”,并分别指明了各自的文本“核心”和作者在翻译中的“身份”:Function(功能)Core(核心)Author'ssmtusExpressive(表达型)Writer(作者)‘Sacred’Informative(信息型)‘Truth’(真实)‘Anonymous’Vocative(呼唤型)Readership(读者层)‘An()nyKnO真IS’第二章西方功能翻译理论概述55(作者身份)(神圣)——上更生上——(匿名)TypeTopic(主题)Format(文本)(文本类型)Seriousima~ina·ScientificTextbookNoticestiveLiterature(科学类)(读本)(通告)(严肃文学作Technoi衔calReportlnstructions品).(技术类)(报告)(说明书)AuthoritativeCommercialPaperPropagandastatements(商务类)(文件)(宣传品)(官方文告)IndustrialArticlePublicityAutobiography(工业类)(文章)(广告)(自传文学)EconomicMemoPopularfictionPersonal(经济类)(备忘录)(通俗作品)Oen印咖d9纵Minutes(私人书信)(会议记录)OtherareflsOfKnowledgeOrevents(其他主题)(Newmark,1998:40)以此为前提,纽马克进一步指出,第一类功能文本(“表达型文本”)的核心是作者的思想,其在文本中的地位是神圣的,因而作者的“个性成分构成了‘表达型文本’的‘表达,要素”(Thepersonalcomponentsconstitutethe‘expressive’亡1ementOfanexpressivetext),形成了表现作者个人语言风格的“个人习语”(认olect),所谓“文如其人”。因此,他提出用“语义翻译”的方法来处理这类文本,即“尽可能地使用贴近原语的语义、句法结构将原文语境意义准确表达出来”(...attemptstOrender,ascloselyasthesemanticandsyntacticstructuresOfthesecondlanguagea110W,(heexactcontex—tualmeaningO{theoriginal),以彰显文本“个性”(personalcomt:)o—nents),使译文在结构和词序安排上力求接近原文形式,突出文本的“表达”性要素特征(Newmark,1998:39)。应用翻译功能论而对于“信息型文本”,由于这类文本功能所关注的是“外部情景”(externalsituation),是“某个主题的事实”(thefactsOfatopic),是“语言之外的本体”(realityoutsidethelanguage)(Newmark,1998:40)。因此,信息传达的“真实性”是这类文本的“核心”,而作者在文本中只是处于一种“匿名”的地位,对这类文本的翻译应该注重接受者的理解和反应,即信息传递的效果,因而他建议采用“交际翻译”的手法,意在让译文读者获取尽可能接近原文读者的效果(attemptstOproduceOn “sreadersaneffectascloseaspossibleIOthatobtainedOnthereaders山theoriginal.——Newmark,1982:39),突出信息传达的准确与真实。纽马克这一说法与奈达的“功能对等”何其相似!奈达认为,“译文文本的读者基本上能以原文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的方式来理解和欣赏译文文本”(Nida,1993:118),二者可谓异曲同工。对于“呼唤型文本”,由于其文本的“核心”是“读者层”,因而文本“作者的身份并不重要”(sincethestatus()ftheirauthorsisnotimportant),重要的是信息的传递效果和读者的情感呼应,即读者效应,以“唤起”(callingupon)他们去“行动”(t。act),去“思考”(tothink),去“感受”(10feel),“按文本预想的方式作出反应”(reactinthewayintendedbythetext.一Newmark,1998:41)。因此,为感染受众,实现此类文本的“呼唤”功能,译者必须顺从译文读者的欣赏习惯和心理感受,尽量使用他们所熟悉的语言表达形式,去获取译文预期的效果,因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大多会对原文采用“阐释”(explanation)而不是“复制”(reproduction)的方法。在具体的操作中,译者有权(hastheright)对文本做“逻辑上的改进”(t。correctOrimprovethelogic),有权用“讲究的”(elegant)结构去替换“笨拙的”(clumsy)句法结构,有权摈除语言表达中任何“任性的”(wayward)、“含糊晦涩”(obscurities)、“歧义”(ambiguity)以及“同义反复”(rautology)等现象,有权更改文本“个人言语方式上的怪第二章西方功能翻译理论概述癖”(bizarreriesofidiolect),不必拘泥于原文的语言形式,可重组译文的语言结构,使译文地道流畅,明白易懂,加强译文的可读性(Newmark,1982:42)。纽马克的这一文本功能分类(texttypology)既简洁明确又易于操作,

第一章 翻译概论

Course Description ?Purpose:basic ideas,basic skills,translation ability ?Textbook and references (books to read): –《英汉翻译技巧》,蔡基刚,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英汉翻译概要》,张培基,梅琳,南开大学出版社1980 –《英汉互译实用教程》,郭著章,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实用翻译教程》,冯庆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 –《英汉翻译教程》(自考),庄绎传,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9 –《翻译新概念》宋天锡,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Course Description ?Teaching Plan: One lecture one week ?Demand: –Finish every task on time –Be active in discussion –Hand in your translation homework on time (I will choose some to check, at least 2times for each person) ?Evaluation: –Class participation, 20%; Class discussion, 10%; Homework & research, 10% –Final examination, 60% 第一章概论 ?1 翻译的性质 ?2 翻译的意义 ?3翻译的标准 ?3 翻译的要求 第一章概论 ?1 翻译的性质 ?《辞海》: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第一章概论 ?翻译=技能craft(译者vs. 卖油翁?) 譬如游泳,开车,都需要大量的实践-“无它,唯手熟尔!” 第一章概论

翻译理论简答题

《实用翻译教程》习题库 简答题 第一章导论 1.翻译课的目的是什么? 2.决定翻译质量的因素有那些? 3.翻译课的性质是什么? 4.为什么学习翻译理论? 5.实用翻译理论主要解决那些问题? Keys: 1.翻译课的目的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也就是把原语所表达的信息材料,用译语重新表达出来,并达到较高的翻译质量。 2.外语水平.汉语水平.知识水平.工作态度 3.翻译是技巧有时科学,进行翻译教学应该是有理论,又有实践,二者紧密结合。 也就是又讲理论,掌握翻译规律;又作大量练习,获得技能技巧。 4.翻译理论就是研究和探讨翻译固有的内在规律,发现翻译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并寻求解决途径。翻译理论就是帮助翻译工作者了解翻译规律,解决翻译过程中 遇到的各种困哪问题。翻译理论的可贵在于它的实践性,在于用来指导翻译实践, 提高翻译质量。为提高翻译水平而学习,这就是学习翻译理论的目的。 5.性质问题.标准问题.翻译过程中遇到大的各种实际问题,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并提出解决办法,以提高翻译质量。 第二章什么是翻译 6.人们交流思想有哪几种情况? 7.解释语内交流.语际交流? 8.翻译的目的和功能是什么? 9.翻译的定义? Keys: 6.语内交流.语际交流.信息传播 7.语内交流是指在同一语言内部进行的交流。语际交流是指操不同语言的人.通 过翻译进行的思想交流。 8.翻译是思想交流的桥梁(使不懂原语的人,能通过译文而懂得体现在原文信息中 作者的思想.意图.观点和所不懂的思想感情)和接力(使原文信息能传播的更远, 能传播到更多的人那里)这就是翻译是翻译的目的和功能。

9.翻译是人类交流思想过程中沟通不同语言的桥梁,使通晓不同语言的人能通过原 文的重新表达而进行思想交流。翻译是把一种语言(即原语)的信息用另一种语 言(即译语)表达出来,使译文读者能得到原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得到语原文 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 第三章翻译的性质 10.写作的特点是什么? 11.翻译的特点是什么? 12.翻译过程中的困难有那些? 13.翻译的两大通病是什么? Keys: 10.写作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心中有数,自己决定”。包括:写什么.给谁看.用词结构和表现手法. 11.1人云亦云.2不容更改.3先理解,后动笔.4克服原语的干扰 12.1理解的困难.2读者不同.3.两种语言表达方式不同.4材料步熟悉 13.翻译症和马虎翻译 第四章翻译与对等 14.对等有那些形式? 15.为什么说翻译实际上就是对等问题? 16.什么是灵活对等? 17.什么是意义对等? 18.什么是风格对等? 19.为什么有相当一部分的人翻译时坚持形式忠实的? Keys: 14. 1.词的对等 2.短语句子的对等 3.形式对等 4.灵活对等 5.意义对等 6.风格对等 15.对等就是指不同语言对同一事物的描述。翻译是将SL表达的事物用TL重新表 达一遍,这实际上是用两种语言SL与TL表达同一事物,这两种语言对同一事 物的表达就是对等。因此,翻译实际上就是对等问题。 16.灵活对等就是翻译时考虑的不是词的对等,而着眼于句子甚至段落的对等。在形 式和意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主要考虑意义,不受原文形式的束缚和影响,把原 作的意思灵活的表达出来。 17.只要求思想内容与原文一致,在意义上没有增删更改的现象,叫做意义对等。 18.风格对等指翻译时光是意思相同还不够,还有尽量保持原作风格。 19.1.形式忠实有时也能起到表达原意的作用,而不去考虑在更多情况下不能表达原

第一章__翻译概述_练习答案

第一章翻译概述练习答案 1.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into Chinese (1)The man who waters his grass after a good rain is carrying coals to Newcastle. 刚下一场及时雨,那人却又为草坪浇水,真是把煤运到纽卡斯尔,多此一举。 (纽卡斯尔:英国煤都。) (2)Nancy Reagan, and not George Gallup, may well have the final say. 拥有最后发言权的,并非乔治·盖洛普民意测验,而是南希·里根。 (3)The United States is often depicted as a nation that has been devouring the world's mineral resources.人们常把美国说成是一个挥霍世界矿物资源的国家。(devour原义为"吞食") (4)For generations coal and oil have been regarded as the chief energy sources used to transport men form place to place. 几十年来,煤和石油一直被认为是交通运输的重要能源。(transport…place概略化译出) (5)In the modern world salt has many uses beyond the dining table. 在现代世界上,盐除了供食用外,还有许多其他用途。(dining table原文为"饭桌") (6)Cyrus Vance has always been a clean-desk man, so it did not take him long to prepare to leave Washington. 万斯办事向来有条不紊,因此,他并没花大量的时间就作好了离开华盛顿的准备。 (7)What is known is that weight extremes in either direction are definitely unhealthy.众所周知,过度肥胖或消瘦肯定是不健康的。(字面意义为"体重的两个极端") (8)One reliable source said that major tax changes were being considered by the Treasury. 据可靠消息,财政部正在考虑对税收办法作重大改革。 (9)Bitterness fed on the man who had made the world laugh. 这位曾使全世界发出笑声的人自己却饱受辛酸。 (10)A second term would give the President more power than was safe for republican institution. 如果总统竟然连任,就会使总统权利太大而足以威胁共和制度的安全。 (11) A s to direct and indirect exporting, which approach is best depends on such factors as the company's size, its export volume, the number of foreign countries involved, the investment required to support the operation, the profit potential, the risk present, and the desires of the overseas buyers.

文体学第一章概论翻译及总结

第一章:文体和文体学 1.绪论 首先由一个故事引入:一个年轻的姑娘在外学习归乡,姑娘和姥姥交谈的言语中充满了所谓的“大词”“正式词”以至于老人难以理解她的讲述。人们常认为正式的语体会显得更优雅,彰显自己的知识储备,但是在任何场合都使用这么正式的语体好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家里显而易见是一个轻松的环境氛围,姥姥又是一个并没有接受过多教育的老人,姑娘理应使用非正式的语体,会更容易让老人理解。如何在合适的场合使用合适的言语是我们在学习语言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这就和我们要讨论的“文体”有关了。 另一个例子: 1.彼得他爸死了之后,他得换个活儿了。 2.他父亲去世后,彼得必须更换工作。 3.他父亲辞世之后,布朗先生必须另谋职业。 以上几个句子含义大致相同,但是出现在不同的场合。正式程度依次递增。我们需要把正确的语言使用在相应的场合中。文体学是对文体进行系统且科学地研究的学科,它可以帮助我们正确使用语言。 文体学的作用:1.文体学可以让我们习得的第二语言更加符合语言习惯。2.帮助理解语言的多种变化,以便更好使用。3.让习得的语言更加贴近母语人士,流畅且优雅。4.帮助我们对文学进行鉴赏和批判。5.帮助提升词汇、笔迹学形式、修辞、语法句法的理解。 2.文体的定义 由于“文体”有多重含义,所以想要给它一个确切的定义是很难的。但是透过各种定义,我们也能发现一些共性的存在:1.传统修辞角度2.结构语言学角度3.转换生成语言学4.功能系统语言学。 本书中的定义采用了语言学派的定义:(不知该怎么翻译才好,那就试试吧) 文本中显著的语言特征,写作手法和写作模式,以及出现的语言变体。 3.文体学的定义 透纳和《劳特利奇语言和语言学字典》都对文体学下了定义。教材中对文体学的定义是:文体

翻译理论概述

第一章翻译理论概述一、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二、中国翻译简史三、中国翻译理论四、翻译的基本原则五、翻译工作者的基本素质一、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Definitions given by Chinese scholars:●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现代汉语词典)●翻译是将一种文字之真义全部移至另一种文字而绝不失其风格和神韵。(吴献书,1949)●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张培基,1980)●翻译的实质是语际的意义转换。(刘宓庆,1990)●翻译的定义应该是:“将一种语言传达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 (蔡毅,1995)●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王克非,1997)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沈苏儒,1998)● 翻译应当把原文的本意,完全正确地介绍给中国读者,使中国读者所得到的概念等于英俄日德法┅┅读者从原文得来的概念。(瞿秋白)Definitions given by Western scholars:● 翻译是翻成本族语言或另一种语言(to turn into one’s own language or another language)美国韦氏新大学词典●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遗注到另一种语言,以使译入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一样。(泰特勒,1790)●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

可分割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费道罗夫,1953)● According to Catford transl ation is “ the replacement of textual material in one language SL by equivalent textual material in another language TL”. (翻译的定义也许可以这样说:把一种语言(SL)中的篇章材料用另一种语言(TL)中的篇章材料来加以代替。)(卡特福德,1965)●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外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巴尔胡达罗夫,1985中文版)● According to Newmark translation is “ a craft consisting in the attempt to replace a written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one language by the same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another language”2001a:7.美国现代翻译家、语言学会主席尤金奈达(EugeneA Nida)1969年所下的定义:Nida in sists “…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Nida1969: 53。(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的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首先是就意义而言,其次是就文体而言)Translation Translation in fact has three distinguishable meanings for this word. It can refer to: 1 translating: the process to translate the activity rather than the tangible object 2 a translation: the

第一章 翻译概论和翻译标准

第一章翻译概论与翻译标准译例与练习 班级:对外汉语13班姓名:陈惠娜学号:07101306 导入: 1.别忽悠我!我不会上当! 2.“有人说北京是首堵。其实要我说,北京还是首都。 3.朱生豪译作分析: Othello:…Oh, now forever Farewell the tranquil mind! Farewell the plumed troop and the big wars That makes ambition virtue! Oh, farewell. Farewell the neighing steed and the shrill trump. The spirit-stirring drum, the ear-piercing fife. The royal banner and all quality. Pride, pomp, and circumstance of glorious war! …(OthelloⅢⅲ 347-354) 奥塞罗:啊!从今以后,永别了,宁静的心绪!永别了,平和的幸福!永别了,威武的大军,激发壮志的战争!啊!永别了!永别了,长嘶的 骏马,锐厉的号角,惊魂的鼙鼓、刺耳的横笛、庄严的大旗和一切 战阵上的威仪! 4. 钱钟书:“吃一堑,长一智。” 5.翻译的标准:A new dignity crept into his walk. 6.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7.等值论:His daughter is rather weak in the head. 8. 等效论:幽默一则 顾客:“这盘菜里有只苍蝇!” 服务员:“咦?怎么搞的?我端上来之前,已经把苍蝇都拣出来了。”

第一章应用翻译概论1

第一章应用翻译概论1.1应用翻译的性质和特点应用翻译(pragmatictranslation),又称实用翻译(practicaltranslation或appliedtranslation),是指一种实用性文本的翻译。方梦之先生曾明确指出:“法国翻译理论家JeanDelisle在她所著《翻译的阐释》一书中有pragmatictranslation 一说,作为翻译方法可译为‘语用翻译’;就翻译客体而言,则是‘实用翻译’。她对‘实用翻译’的定义是:以传达信息为根本目的,运用语用学的原则来翻译实用性文本。它特别区别于传达有较强情感意义和美学意义的文学翻译。”(方梦之[M],2003:前言)所以我们可以说,应用翻译是一种以传递信息为主要目的、又注重信息传递效果的实用型翻译,它的最大特点是实用性强,应用面广,其范围几乎涵盖当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大大不同于强调艺术审美与文学欣赏的文学翻译。就内容来看,它几乎囊括了除文学翻译以外的所有作品,“包括人们日常接触和实际应用的各类文字,涉及对外宣传、社会生活、生产领域、经营活动等方方面面”。而就文本体裁而言,它“包括政府文件、告示、科技论文、新闻报道、法律文书、商贸信函、产品说明书、使用手册、广告、技术文本、科普读物、旅游指南等各类文本”(方梦之[J),2003),甚至还包括各种通俗读物。从文体特征来看,“信息性、诱导性和匿名性是这类文本的主要特点”(ibid)。信息性是指突出传递真实世界的客观信息和现象,在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上,它往往重内容而轻形式,为突出信息传递的效果不惜改变原文形式;诱导性是指此类文本大多带有公共宣传晶(publicity)的性质,功能上突出译文效果和读者反应,注重译文的可读性与读者的接受和理解,意在唤起读者去体验去行动,因而往往出于现实的甚至功利的目的,在原文与译文的功能上,它更倾向于译文而不是原文;匿名性则是指这类文本大多缺少个性,大有“官样文章”、“安民告示”一类文本的特征,作者的身份往往处于一种“匿名”(anonymous)的地位。在原文与译文的关系上,一般不太顾及原文形式,大多按译文固有的格式和规范行文布局、选词用字,原文的作用仅仅只是“提供信息”(offerofinforma—tion),译者在提取原文信息时,一般不会考虑原作者是谁。从审美价值来看,应用翻译讲究“客观真实”而不是“艺术创造”,注重表达“言之有物”而不是“华而不实”,行文用字提倡“准确地道”和“通俗流畅”,遵循的是一种读者“喜闻乐见”而又能“雅俗共赏”的审美标准。它不像文学作品那样给人以艺术上的鉴赏品味甚至情感的陶冶和升华,不追求那种对文学形象的审美体验和共鸣,它偏重实用性和交际目的,功能上就像商品广告,带有十足的功利性色彩,目的就是要吸引读者,最大限度地获取推销商品的预期效果。,从翻译策略来看,应用翻译大多数文本的策略导向基本以“归化”为主流,以的语读者为中心(TLreader-centered),这是它大大不同于文学翻译的地方。应该说,文学创作“求异”的本质决定了文学翻译的目的就是彰显不同的艺术原创风格和异语文化色彩,提倡文化的多元发展,但应用翻译绝非亦然。它的文体特征决定了它的文本形式相对固定,大多有约定俗成的“通用文体规范”(generalstyleconventions--Nord,2001:55,62)。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翻译目的不是“求异”,而是恰恰相反,尽最大可能地去“求同”,以尽量减少信息交流的障碍,有效实现译文预期达到,的功能和目的,因而翻译策略的主流“归化”多于“异化”。从总的趋势上看,汉、英语都有应用文体,各自的文本体裁似乎也无太大差异,都有科技说明文、政治议论文、经贸应用文、旅游描写文、广告宣传文等各种类似的体裁。但是,由于汉、英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各自文本的“语域”(regmter)、“风格”(genre)、“体式”(cenor)等规范(Nord,2001:52)却往往不尽一致。哪怕同是“呼唤型,,文本,各自的语篇组合和行文风格也会大相径庭(详见下文)o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要保证应用翻译的效果,翻译时应注重文本功能的传递和读者的理解,而不是斤斤于原文的字比句次之间,不然难以达到应用文体的翻译要求及其译文在的语环境中所要求汰到的功能和目的。1.2应用翻译的主流策略导向应用翻译体裁大多注重信息传递的效果和读者的反映,文本的“信息,,和“呼唤,,功能突出,实用性、规范性强,大多可归属于纽马克界定的“信息型”和“呼唤型”这两大类文本,如政治经济文件、科技商贸资料以及广告旅游、公共宣传一类的

第一章 翻译概述

Chapter I Introduction to Translation Studies Contents 1. Definitions of Translation 2.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History 3. Western Translation History 1. Definitions of Translation Q: What is Translate? Its Etymology The word translation derives from the Latin translatio (which itself comes from trans- and fero, the supine form of which is latum, together meaning "to carry across" or "to bring across"). The Ancient Greek term for translation, μετ?υρασι?(metaphrasis, "a speaking across"), has supplied English with metaphrase (a "literal," or "word-for-word," translation) —as contrasted with paraphrase ("a saying in other words", from παρ?υρασι?, paraphrasis).[8] Metaphrase corresponds, in one of the more recent terminologies, to "formal equivalence"; and paraphrase, to "dynamic equivalence."[9] Strictly speaking, the concept of metaphrase —of "word-for-word translation" —is an imperfect concept, because a given word in a given language often carries more than one meaning; and because a

第1章 科技翻译概述

Chapter 1 Introduc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Translation 第1章科技翻译概述 教学内容:关于科技翻译、英语和汉语科技文体比较、对译者的要求、翻译处理方法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科技英语的定义及其与普通英语的区别 教学重点:英语和汉语科技文体比较 教学难点:科技英语的定义、科技英语与普通英语的区别 教学方法:讲解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 一、What is EST 科技英语(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EST)是从事科学技术活动时所使用的英语,是英语的一种变体(科技文体)。(EST is a kind of special English variant, which is used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tivities.) 科技英语自70年代以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目前已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英语语体。随着科技的发展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步深入,科技英语越来越彰显出其重要性,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设立了科技英语研究机构,并在大学中开设了相关专业(如上海理工大学英语专业(科技翻译方向))。(Since the 1970s EST gets into people’s wide attention and researches. Currently, it develops into a kind of important English styl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deepening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EST has demonstrated its importance, so some research institutes of EST have been established and some majors related to EST have been offered in universities, like technological translation for English majors in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SST). )本课程讨论的科技英语素材主要来自描述、探讨自然科学各专业的著作、论文、实验报告,以及对科技实用手段(包括仪器、仪表、机械、工具等)的结构描述和操作说明等。(The EST materials of our course are mainly taken from works, articles and experimental reports describing and discussing natural science, and also involve structural descriptions and operation instructions about instruments, meters, machines, tools and the like.)

翻译 第一章_0

---------------------------------------------------------------最新资料推荐------------------------------------------------------ 翻译第一章 第一章词语的翻译 1/ 184

目总括录一词义的选择二词类的转换三增词与省略四四字词组的翻译五直译与意译

---------------------------------------------------------------最新资料推荐------------------------------------------------------ 总括词语包括词和短语,是积句成篇的基本语言单位。 英词语包括词短语,是积句成篇的基本语言单位。 包括汉或汉英翻译中,汉或汉英翻译中,词语的处理首先需分析这两种语言的词语间存在的差异,然后,语间存在的差异,然后,透过语言现象探讨翻译对策和技巧。 在汉英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中,人们发现了大量的对在汉英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中,人们发现了大量的对应词语,如反映人民生活经验、思想感情等方面的词。 应词语,如反映人民生活经验、思想感情等方面的词。 但由于自然环境、思维方式、社会历史、是,由于自然环境、思维方式、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不不相对应的词语。 两种语言中还存在许多不相对应的词语同,两种语言中还存在许多不相对应的词语。 从语法分析的角度来看,英汉两种语言的词类划分也不尽相同。 的角度来看,英汉两种语言的词类划分也不尽相同。 汉语词类的划分主要依据词义即词义的实与虚、动与静、主要依据词义,词类的划分主要依据词义,即词义的实与虚、动与静、具体与抽象等;英语的词类依据是语法语法,体与抽象等;英语的词类依据是语法,词类与句子成分有严格的对应关系。 严格的对应关系。 回目录 3/ 184

翻译概论期末自主整理

翻译概论期末自主整理 第一章 一.翻译的本质:(P13) 1.文化传播的工具。 2.协商的过程,交流与斡旋的过程。 3.技巧(技艺),活动。 二.重要人物: 1.普希金“人类精神的传递者。” 2.(德)歌德“世界上全部交际来往中最重要、最高贵的事业之一。” 歌德+钱钟书把翻译比作媒人和做煤:(P5)翻译工作性质是媒介性,好的翻译家全身心投入;内容与原作比存在差异;好的翻译不仅成功介绍原作,而且要激起读者的好奇心与爱欲。 3.苏珊巴斯奈特+安德烈勒弗菲尔+余光中:把翻译比作婚姻。 4.傅雷: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5.(英)纽马克:(P10) *翻译是妥协:反复权衡的艰难历程,原文与译文的相互让步。积极(既体现原蕴,又照顾译入语通达)+消极(“信”“达”不合适,不令人满意)。 *变戏法的动作:处理具体一项时尝试多种可能,因人而异,经验越丰富越娴熟。 *碰运气,走钢丝:翻译时人受客观、主观条件或精神状态的影

响。改译、重译 > 原译。 三.从事翻译(esp.文学翻译)的人:很高的外语+母语水平+写作水平+创作能力。 第二章 一.翻译标准: 1.意义: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非常重要,翻译界的“根本大法”;是目标,要求高,由译者或评判者把持的主观尺度。 2.演变:从主观→客观,散论→系统,静态→动态,单一→多元。 3.三方面: *以文本为中心:原文+译文=最基本要素 *人。 *翻译目的为导向:(德)威密尔:翻译是有目的(最高标准)的行为,主要准则按轻重为——译文由其目的决定,译文为译入化提供有关原语语言文化的信息;译文不会提供违背原文信息的信息;译文必须语内+语际一致。所有准则从属于目的原则。只要达到了翻译的目的,就是合格的,即使与原文有出入,可接受。林纾+庞德也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翻译目的,而进行改写、变译。季羡林“文学翻译更应该有不同诠释和表述;建立在深入研究基础之上,X随心所欲。” 4.翻译界就标准达成共识:翻译标准的制定受主客观影响,因此它是以忠实+对等为核心的动态多元体系,忠实的程度和对等的

第一章 翻译概论

大学英汉翻译教程第一章翻译概论 [1]什么是翻译? [2]关于翻译教材的使用 [3]关于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 [4]关于翻译课程教学语言 [5]关于教学内容 [6]关于作业 [7]关于考勤和平时成绩 [8]期末考试 第一节翻译简史 一、中国翻译简史 1 中国翻译的起源 我国的翻译历史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时期,《周礼》和《礼记》两书中出现了周王朝翻译官职的记载。从周朝到汉朝翻译名称在今天看来,不尽相同,名称各异。 周朝——象胥、寄、象、狄、译、舌人和行人等。 秦朝——典客、典属国 西汉——典客、大行令、大鸿卢和典乐 东汉——客曹 2 佛经翻译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致五世纪的古印度。我国的佛经翻译,从东汉桓帝末年(约公元160年)安世高译经开始,魏晋南北朝时有了进一步发展,到了唐代臻于极盛,北宋时已经式微,元以后则是尾声了。佛经翻译主要有两部分人:一部分是从西方来中国的僧侣;另一部分是西行求经的中国僧侣(约四分之一回国)。佛经大部分译自梵语,一部分译自西域语言。 佛经翻译的第一阶段(公元148年——316年)(东汉——西晋) 最早的翻译家有西域高僧安世高和支娄加谶(chen)两人。后有支谦和竺法护(约230-308)中国第一位去西方求法者是朱世行。 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年——617年)(东晋——隋末) 释道安(314-385) 鸠摩罗什(350-409) 佛经翻译的第三阶段(公元618年——906年)(唐朝全盛时期) 玄奘(600-664)公元629年出国,到达印度的那烂驼寺,645年回到长安,历经17年,行程5万里,经历110国,共带回梵文经典657部。译经75部,1335卷。 义净(635——713)齐州人(今山东历城县) 3 元代的翻译活动 成吉思汗以前,蒙古各部未见有文字通行,之后开始创制文字。当时的笔译吏员称为译史,分为蒙古译史和回回译史,前者负责蒙汉翻译,后者负责蒙古语与波斯语的翻译。元朝设有专门学校培养译员。由于译员可出职当官,汉人争相学习蒙语。元朝的中央政府机构内还设置专为皇帝服务的翻译部门和官员。由于元朝诸帝既蒙古大臣多不学汉语,因此汉族大臣所上的奏章必须经过翻译,再呈御览。 4 从明代到鸦片战争前的翻译活动 (1)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命人从西域文翻译了回回历书。此书是从元朝手中接过来的,一部天文书,对于明清初期天文学者学习天文知识起了促进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