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新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九章《回顾与反思》教案

新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九章《回顾与反思》教案

新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九章《回顾与反思》教案
新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九章《回顾与反思》教案

第九章回顾与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梳理、归纳本章知识,加深对三角形有关概念和性质的认识和理解。

2.能熟练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推论进行有关计算,体会逻辑推理的格式和作用,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本章教学内容的反思,感受分类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能力目标:

4.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5.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理论来源于实践的唯物主义思想

6.渗透几何语言,文字语言和图形的和谐美

学法引导

讨论、练习、点拨辅导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知识结构:

二、知识归纳

本章的主要定理如下:

(1)三角形的主要线段角平分线、中线、高

①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分别交于一点,交点都在三角形内,与三角形的形状无关.

②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也交于一点,但交点的位置与三角形的形状有关:在锐角三角形中,该交点在三角形内;在直角三角形中,该交点在直角的顶点上;在钝角三角形中,该交点在三角形外.

(2)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①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②内角和等于180°

③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大于其中任一个不相邻的内角.

(3)尺规作图

用尺规作三角形.用不带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图称为尺规作图.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已知三条边、两边及其夹角、两角及其夹边、两角及任一边,可以确定惟一的一个三角形,从而可以根据这些条件用尺规作三角形.画出一个三角形,再用尺规作一个和它全等的三角形

(4)添加辅助线

我们在对“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进行说理时,是怎么添加辅助线的?添加这条辅助线的目的或作用是什么?

三、注意事项

1.三角形内角的对顶角不是三角形的外角.

2.角的平分线是射线,垂线是直线,而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高都是线段.

四、典型例题

例1: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一边长为5,另一边长为3,求第三边的取值范围。

解:因为5- 3 < c < 5 + 3,即2 < c <8

例2: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8,另一边长为4,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

解:分腰长为8,底边长为8两种情况分类讨论

例3:如图所示,已知

ABC∠

ACB

?

BD

CE

=

50

,求

的度数。

相交于点

A

和BOC

的平分线

O

21

D

C

O

E

B

A

解:在BOC ?中,=∠BOC )(21180∠+∠-?

∵ACB 2

1

2ABC 211∠=∠∠=

∠,(角平分线定义) ∴)(ACB ABC 2

1

21∠+∠=∠+∠

在?=∠-?=∠+∠?130A 180ACB ABC ABC 中, ∴?=∠+∠6521

∴?=∠+∠-

?=∠11521180BOC )( 例4:如图在△ABC 中,若AD 是BC 边上的中线,且BD = AC =

2

1

AB =5,求△ABC 的周长。 D C

B A

解:∵在△ABC 中,若AD 是BC 边上的中线,且BD = AC =

2

1

AB =5 ∴2BD = 2DC = BC = 10 AB = 10 又∵△ABC 的周长 = AB+BC+AC ∴△ABC 的周长为25

例5:如图所示,在ABC ?中,AD 是BC 边上的高,AE 平分BAC ∠,?=∠75B ,?=∠45C 求AEC ∠∠与DAE 的度数。

D E C

B A

证明:∵?=∠+∠+∠180BAC C B ,?=∠?=∠45,75C B

∴?=∠-∠-?=∠60180C B BAC 又∵AE 平分,BAC ∠ ∴?=∠=

∠=∠302

1

BAC CAE BAE (角平分线定义) 又∵AD 是BC 边上的高,∴?=∠90ADB (高的定义) ∴?=∠-?-?=∠1590180B BAD 又∵的外角是AEB AEC ?∠

∴∠DAE =∠BAE -∠BAD =30°-15°=15°

∴∠AEC =∠BAE +∠ABE =30°+75°=105°

例6:如图,已知AD 、AE 分别为△ABC 的中线、高线,已知:BC =6cm ,AE =4cm ,求S △ABC ,S △ABD .

C

解:∵BC =6cm ,AE =4cm ,AE 为△ABC 的高线

∴S △ABC =

1

2

BC AE ?= 12cm 又∵AD 为△ABC 的中线 ∴BD=3cm

∴S △ABD =

1

2

BD AE ? =6cm 例7:若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1:2:3 求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度数。

解:设三角形最小的内角度数是x ,则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

x + 2x +3x = ?180 x = ?30

所以2??30=?60 ,3??30=?90

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30,?60,?90

例8:如图∠B = ∠C = ∠BAD ,AD ⊥AC,求∠ADC 的度数。

B

解:∵∠CAB+∠B+∠C = ?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AD ⊥AC (已知) ∴∠CAB = ?90+∠BAD

∴∠B+∠C+∠BAD+?90= ?180(等量代换) 又∵∠B = ∠C = ∠BAD (已知) ∴∠B = ∠C = ∠BAD = ?30

∵∠ADC =∠B+∠BAD (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ADC =?60

例9:一个多边形的外角和是内角和的1

5

,则这个多边形是几边形? 解:设这个多边形为n 边形 则有 (n-2)?180?

5

1

=?360 n = 12

板书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二章测试卷及答案共2套

单元测试(二)相交线与平行线(A 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如图,下列各组角中,是对顶角的一组是( ) A.1∠和2∠ B.3∠和5∠ C.3∠和4∠ D.1∠和5∠ 2.如图,直线AB 与CD 相交于点,O OE CD ⊥.若140∠=,则AOD ∠的度数为( ) A.120? B.130? C.140? D.150? 3.如图所示,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是( ) A.线段PB 的长度 B.线段PA 的长度 C.线段PC 的长度 D.线段PD 的长度 4.如图,已知70,AOB OC ?∠=平分,//AOB DC OB ∠,则C ∠为( ) A.20? B.35? C.45? D.70? 5.如图,直线,a b 被直线c 所截,下列条件不能判定直线a 与b 平行的是( ) A.34∠=∠ B.13∠=∠ C.24180?∠+∠= D.14∠=∠ 6.如图所示,有下列五种说法:①1∠和4∠是同位角;②3∠和5∠是内错角;③2∠和6∠是同旁内角;④5∠和2∠是同位角;⑤1∠和3∠是同旁内角.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钝角没有余角,但一定有补角

B.若两个角相等且互补,则它们都是直角 C.锐角的补角比该锐角的余角大 D.一个锐角的余角一定比这个锐角大 8.如图,三角板的直角顶点落在矩形纸片的一边上.若135?∠=,则2∠的度数是( ) A.35? B.45? C.55? D.65? 9.如图,小芳从A 出发沿北偏东60方向行至B 处,又沿北偏西20方向行至C 处,则ABC ∠的度数是( ) A.80? B.90? C.100? D.95? 10.如图,把一个长方形纸片沿EF 折叠后,点,D C 分别落在,D C ''的位置.若65EFB ?∠=,则AED '∠等于( ) A.25? B.40? C.50? D.65?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1.如果35α?∠=,那么α∠的余角等于___________. 12.如图,已知12∠=∠,则图中互相平行的线段是____________. 13.如图,在铁路旁边有一李庄,现要建一火车站,为了使李庄人乘火车距离最近,请你在铁路边选一点来建火车站(位置已选好),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14.如图,已知直线12,l l 被直线34,l l 所截,155332,4148,???∠=∠=∠=,则2∠= ____________.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5.1.1相交线 教学目标: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 3.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重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先请同学观察本章的章前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学生活动:口答哪些道路是交错的,哪些道路是平行的. 教师导入:图中的道路是有宽度的,是有限长的,而且也不是完全直的,当我们把它们看成直线时,这些直线有些是相交线,有些是平行线.相交线、平行线都有许多重要性质,并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所以研究这些问题对今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是有用的,也将为后面的学习做些准备.我们先研究直线相交的问题,引入本节课题. 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1.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 学生活动:观察上图,同桌讨论,教师统一学生观点并板书. 【板书】∠1与∠3是直线AB、CD相交得到的,它们有一个公共顶点O,没有公共边,像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学生活动:让学生找一找上图中还有没有对顶角,如果有,是哪两个角? 学生口答:∠2和∠4再也是对顶角. 紧扣对顶角定义强调以下两点: (1)辨认对顶角的要领:一看是不是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对顶角与相交线是唇齿相依,哪里有相交直线,哪里就有对顶角,反过来,哪里有对顶角,哪里就有相交线;二看是不是有公共顶点;三看是不是没有公共边.符合这三个条件时,才能确定这两个角是对顶角,只具备一个或两个条件都不行. (2)对顶角是成对存在的,它们互为对顶角,如∠1是∠3的对顶角,同时,∠3是∠1的对顶角,也常说∠1和∠3是对顶角. 2.对顶角的性质 提出问题:我们在图形中能准确地辨认对顶角,那么对顶角有什么性质呢? 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选代表发言,井口答为什么. 【板书】∵∠1与∠2互补,∠3与∠2互补(邻补角定义), ∴∠l=∠3(同角的补角相等). 注意:∠l与∠2互补不是给出的已知条件,而是分析图形得到的;所以括号内不填已知,而填邻补角定义. 或写成:∵∠1=180°-∠2,∠3=180°-∠2(邻补角定义), ∴∠1=∠3(等量代换).

新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完全平方公式》精品表格式教案

《完全平方公式》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内容选自初中数学(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整式的乘除》中的《5.4 整式的乘法》— —完全平方公式。b5E2RGbCAP ㈡ 教材的地位和前后联系:完全平方公式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公式,在整个中学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 用,解一元二次方程中重要的数学方法“配方法”的基础也是依据完全平方公式的。完全平方公式这一教 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掌握单项式乘法、多项式乘法及平方差公式基础上的拓展,教材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具体到抽象,由直观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猜测、进而论证,最后建立数学模型,逐步培养学生的 逻辑推理能力和建模思想。它在本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前面知识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在将要学习 的分解因式和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重要依据,起着承前起后的作用 p1EanqFDPw ㈢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理解并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能利用模型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优势,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 思想。 3、情感与态度目标: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并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 学会在与同学的交流中获益。DXDiTa9E3d ㈣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重点: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构特点及公式的直接运用。 2、难点:① 对公式中字母 a、b 的广泛含义的理解与正确应用。② 正确、灵活地选用模型。 (五)课前准 备:多媒体课件 RTCrpUDGiT 二、教法与学法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主要为了不教,所以为了让学生学有所成,教师尽可能的做到: (1)多媒体辅助教学,将知识形象化、生动化,激发学生的兴趣。 (2)教学中逐步设置疑问,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知识全过程。 (3)将数学规律还原成直观模型,由易到难安排例题、练习,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 (4)课堂中,对学生激励为主,表扬为辅,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 同时:学生的学习贯穿在教师的整个教的过程当中,教师教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 让更多的学生都 能参与,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从数学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在整堂课中做到师生互动,学生探究发现学习 为主,教师当好引路人的角色。5PCzVD7HxA 三、教学过程 本堂课教学我分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推导公式(6 分钟) 1、想一想(电脑动画演示) 一块边长为 a 米的正方形实验田, 因需要将其边长增加 b 米, 形成四块实 验田,以种植不同的新品种, (如图所 示) 观察动画,学生抢答: ⑴、四块实验田的面积分别为: 、 、 ; ⑵、两种形式表示实验田的总面积: ① 整体看:边长 的大正方形, S= ; ②部分看:四块面积的和,S= 。 根据面积相等,学生猜测: 由于试验田的总面积 有多种表示方式,学 生通过对比面积的不 同表示,大胆猜测出 公式,并对公式有一 个直观认识。
(a ? b) 2 ? a 2 ? 2ab ? b 2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二章复习题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 第二章复习题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2 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________________考试时间 ______ ________ 装订线内不要答题 学年下期七年级数学练习五 本试卷共印两个班:七年级 命题人:张纳 时间:2018-4-1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和县校级月考)体育课上,老师测量跳远成绩的依据是( ) A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B .垂线段最短 C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D .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 2.如图,三条直线相交于点O.若CO ⊥AB ,∠1=52°,则∠2等于( ) A .52° B .28° C .38° D .47° 3.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点B 到AC 的垂线段是线段AB B .点C 到AB 的垂线段是线段AC C .线段AD 是点D 到BC 的垂线段 D .线段BD 是点B 到AD 的垂线段 4.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就第三条直线上的两个交点而言形成了“三线八角”.为了便于记忆,同学们可仿照图用双手表示“三线八角”(两大拇指代表被截直线,食指代表截线).下列三幅图依次表示( ) A .同位角、同旁内角、内错角 B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C .同位角、对顶角、同旁内角 D .同位角、内错角、对顶角 5.(威海中考)如图,AB ∥CD ,DA ⊥AC ,垂足为A ,若∠ADC =35°,则∠1的度数( ) A .65° B .55° C .45° D .35° 6.如图,能判定EB ∥AC 的条件是( ) A .∠C =∠ABE B .∠A =∠EBD C .∠C =∠ABC D .∠A =∠ABE 7.下列命题中是真命题的是( ) A .两个锐角之和为钝角 B .两个锐角之和为锐角 C .钝角大于它的补角 D .锐角小于它的余角 卷面分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五章相交线和平行线 教材分析 本章包含相交线、平行线及其判定、平行线的性质、平移等4节内容,前三节主要讨论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重点是垂直和平行关系,第4节是有关平移的内容.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图形与几何”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本章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首先研究了相交的情形,探究了两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位置和大小关系,给出了邻补角和对顶角概念,得出了“对顶角相等”的结论;垂直作为两条直线相交的特殊情形,与它有关的概念和结论是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直接基础,本章对垂直的情形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探索得出了“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垂线段最短”等结论,并给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为学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确定点的坐标打下基础. 对于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的位置关系,教科书首先引入一个基本事实(平行公理),即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以此为出发点探讨了平行线的判定和平行线的性质,教科书接下来对命题、命题的构成、真假命题、定理作了简单介绍,使学生初步接触有关形式逻辑概念和术语. 本章在最后一节安排了有关平移的内容.从《课程标准(2011版)》看,图形的变化是“图形几何”领域中一块重要的内容,通过将图形的平移、旋转、折叠等活动,使图形动起来,有助于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发现图形不变的几何性质,因此图形的变换是研究几何问题、发现几何结论的有效工具. 教学重点 1.垂线的概念. 2.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 教学难点 逐步深入地让学生学会说理,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课时安排 5.1相交线约4课时 5.2平行线及其判定约2课时 5.3平行线的性质约3课时 5.4平移约1课时 小结约2课时 机动约2课时

新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试卷及答案

七年级数学下册期中复习检测题 (时间:90分钟 满分:12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如图,已知AB ∥CD ,BC 平分∠ABE ,∠C =34°,则 ∠BED 的度数是( ) A .17° B .34° C .56° D .68° ,第1题图) ,第5题图) ,第6题图) ,第10题图) 2.石墨烯是现在世界上最薄的纳米材料,其理论厚度仅是0.000 000 000 34 m ,这个数据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正确的是( ) A .3.4×10-9 B .0.34×10-9 C .3.4×10-10 D .3.4×10-11 3.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A .a 4+a 2=a 6 B .3a -a =2 C .(a 3)4=a 7 D .a 3·a 2=a 5 4.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A .-2x 2y ·3xy 2=-6x 2y 2 B .(-x -2y )(x +2y )=x 2-4y 2 C .6x 3y 2÷2x 2y =3xy D .(4x 3y 2)2=16x 9y 4 5.如图,有a ,b ,c 三户家用电路接入电表,相邻电路的电线等距排列,则三户所用电线( ) A .a 户最长 B .b 户最长 C .c 户最长 D .三户一样长 6.如图,已知AB ∥CD ,∠AEG =40°,∠CFG =60°,则∠G 等于( ) A .100° B .60° C .40° D .20° 7.如果关于x ,y 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x +y =3a , x -y =9a 的解是二元一次方程2x -3y +12=0的一个解,那 么a 的值是( ) A.34 B .-47 C.74 D .-43 8.为了绿化校园,30名学生共种78棵树苗,其中男生每人种3棵,女生每人种2棵,该班男生有x 人,女生有y 人.根据题意,所列方程正确的是( ) A.?????x +y =78,3x +2y =30 B.?????x +y =78,2x +3y =30 C.?????x +y =30,2x +3y =78 D.?????x +y =30,3x +2y =78 9.某地为了紧急安置60名灾民,需要搭建可容纳6人或4人的帐篷,若所搭建的帐篷恰好能容纳这60名灾民,则不同的搭建方案有( ) A .4种 B .6种 C .9种 D .11种 10.如图,周长为68 cm 的长方形ABCD 被分成7个相同的小长方形,则小长方形的长为( ) A .10 cm B .12 cm C .14 cm D .16 cm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1.如图,在高为2米,水平距离为3米的楼梯的表面铺地毯,那么地毯长度至少需要 米. ,第11题图) ,第18题图)

(word完整版)北师大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拔高题

北师大数学七年级下第二章拔高题 一.选择题(共7小题) 1.如图,AB∥CD,BF平分∠ABE,且BF∥DE,则∠ABE与∠D的关系是() A.∠ABE=3∠D B.∠ABE+∠D=90° C.∠ABE+3∠D=180°D.∠ABE=2∠D 2.如图,将含30°角的直角三角板ABC的直角顶点C放在直尺的一边上,已知∠A=30°,∠1=40°,则∠2的度数为() A.55°B.60°C.65°D.70° 3.如图,ABCD为一长条形纸带,AB∥CD,将ABCD沿EF折叠,A、D两点分别与A′、D′对应,若∠1=2∠2,则∠AEF的度数为() A.60°B.65°C.72°D.75° 5.下列生活实例中,数学原理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从一条河向一个村庄引一条最短的水渠,其中数学原理是: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 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 B.两个村庄之间修一条最短的公路,其中的数学原理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C.把一个木条固定到墙上需要两颗钉子,其中的数学原理是: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D.从一个货站向一条高速路修一条最短的公路,其中的数学原理是:连结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 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6.如图,已知AB∥DE,∠ABC=80°,∠CDE=150°,则∠BCD=() A.30°B.40°C.50°D.60° 7.如图,图1是AD∥BC的一张纸条,按图1→图2→图3,把这一纸条先沿EF折叠并压平,再沿BF折叠并压平,若图3中∠CFE=18°,则图2中∠AEF的度数为()

A.120°B.108°C.126°D.114° 二.填空题(共8小题) 8.将一块60°的直角三角板DEF放置在45°的直角三角板ABC上,移动三角板DEF使两条直角边DE、DF恰分别经过B、C两点,若EF∥BC,则∠ABD=°. 9.如图,将一张矩形纸片ABCD沿EF折叠后,点C落在AB边上的点G处,点D落在点H处.若∠1=62°,则图中∠BEG的度数为. 10.如图,已知DE∥BC,2∠D=3∠DBC,∠1=∠2.则∠DEB=度. 11.如图,已知AE∥BD,∠1=130°,∠2=28°,则∠C的度数为. 12.如图,BE∥CF,则∠A+∠B+∠C+∠D=度. 第9题第10题第11题第12题13.如图,若OP∥QR∥ST,则∠1,∠2,∠3的数量关系是:. 14.如图,∠BCD=90°,AB∥DE,则α与β一定满足的等式是. 15.如图,∠AOB的一边OA为平面镜,∠AOB=37°,在OB上有一点E,从E点射出一束光线经OA上一点D反射,此时∠ODE=∠ADC,且反射光线DC恰好与OB平行,则∠DEB的度数是. 第13题第14题第15 题 三.解答题(共11小题) 16.如图,AB∥CD,直线EF与AB,CD交于点G,H,GM⊥GE,∠BGM=20°,HN 平分∠CHE,求∠NHD的度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九章教案小结与复习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九章小结与复习 教学内容: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大小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并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会解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并会用数轴确定解集。 2.方法与过程 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会运用数形结合、分类等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会“逆向”地思考问题,灵活的解答问题. 重点 能熟练的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难点 能熟练的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并体会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 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1.知识结构图 2. 知识点回顾 (1)不等式 用不等号连接起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常见的不等号有五种: “≠”、 “>” 、 “<” 、 “≥”、 “≤”. (2)不等式的解与解集 不等式的解: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 的解. 不等式的解集: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解的全体,叫做不等式的解集. 不等式的解集可以在数轴上直观的表示出来,具体表示 方法是先确定边界点。解集包含边界点,是实心圆点;不包含边界点,则是空心圆圈;再确定方向:大向右,小向左。 概念 基本性质 不等式的定义 不等式的解 一元一次不等式 的解法 一元一次不等式 组 不等式 实际应不等式的解集

说明:不等式的解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是有区别的,不等式的解是不确定的,是一个范围,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则是一个具体的数值. (3)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A.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如果a>b,则a+c>b+c,a-c>b-c B.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如果a>b,并且c>0,那么则ac>bc(或a/c>b/c) C.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如果a>b,并且c<0,那么则acO?a>b; ②a-b=O?a=b;③a-bO或ax+b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39930

2017-2018学年下学期七年级数学教案 学校:团陂中学

教学时间 2、25 课题 5.1.1 相交线 课时 1 教学媒体 多媒体、黑板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 2、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 过程 方法 经历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及性质的探索过程,体会分类思想, 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进一步培养说理能力 情感 态度 激发学生求知欲,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感悟数学学习是一种美的享受. 教学重点 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与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程序及教学内容 一、复习导入 引导语: 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 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相交线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垂直,垂线的性质,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以及图形的平移问题 二、自主学习 教师出示一块布片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刀剪布的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发生了什么变化?进而使什么也发生了变化?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得出: 握紧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刀刃之间的角相应变小.如果改变用力方向,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大. 三、合作探究 画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问题: (1)两条直线相交组成四个角,12∠∠和有怎样的位置关系?13∠∠和呢?

(2)12∠∠和的度数有什么关系?13∠∠和呢? (3)两条直线形成的角在变化的过程中,这个关系还保持吗?为什么? 四、成果展示 ∠1和∠2有一条公共边.....OC ,它们的另一边互为 ,称这两个角互为 。 在上图中,你还能写出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和∠3有一个公共顶点, (有或没有)公共边,但∠1的两边分别是∠2两边的 ,称这两个角互为 。 ∠2的对顶角是__________ 五、巩固练习 例1:如图,直线a 、b 相交,(1)∠ 1=o 40, 求∠2,∠3,∠4的度数。 (2) ∠1:∠2=2:7 ,求各角的度数。 六、课堂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本节课的小结并强调对顶角的概念与对顶角的性质不能混淆:对顶角的概念是确定两角的位置关系,对顶角的性质是确定互为对顶角的两角的数量关系. 七、布置作业 教材练习册 八、板书设计 九、反思与回顾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复习

第一章 平行线 一、三线八角 同位角:∠1与∠5,∠2与∠6,∠3与∠7,∠4与∠8 内错角:∠3与∠5,∠4与∠6 同旁内角:∠4与∠5,∠3与∠6 判断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方法:描线法 注意: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是成对的,且每一对角都有一条公共边,在 三线八角的截线上。 二、平行线 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平行或者相交(包括垂直) 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同时垂直于这两条平行线的垂线段的长度 画平行线的方法:一贴、二靠、三推、四画 三、平行线的判定及性质 平行线的判定定理 平行线的性质定理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推论一: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推论二: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四、图形的平移 平移的性质: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每组对应点的连线平行且相等 平移的距离:对应点连线的长度 画平移后的图形:定方向,画方向,定距离,描点连线 第二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一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 两边都是整式 两边都是整式 两边都是整式 只有一个未知数 有两个未知数 一共有两个未知数 未知数的指数是一次 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一次 两个一次方程 解:只有一个 解:一般有无数个解 解:一般只有一个解(可能无解或无数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法:代入法(未知数系数是1或-1) 加减法(相同减,相反加) 注意:有括号或分数,先整理(未知数左边,常数右边)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类型:求两个及两个以上未知数(有几个未知数就需要几层关系) 常见问题:行程问题,工程问题,调配问题,配套问题,利润问题,利率问题,几何问题,集合问题 {{ { { { 1、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平分线的位置关系 2、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九章单元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九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要素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不等式是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数学表示形式,它不仅是现阶段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而且也是学生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本章教科书在学生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础上开始研究简单的不等关系,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体会到生活中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是众多而且复杂的,但面对大量的同类量,最容易使人想到的就是它们有大小之分。在此之前学生已初步经历了建立方程模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数学化”过程为分析量与量之间的关系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不等式的学习顺理成章。 教科书首先通过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了解一般不等式的解,解集以及不等式的概念。然后具体研究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解集,解集的数轴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以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简单应用,通过具体实例渗透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的内在联系。最后研究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解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以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简单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不等式的意义,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3、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并会在数轴上确定其解集。 4、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 1、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并会在数轴上确定其解集。 2、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 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其应用,相对来说学这一部分有了一定的基础,在不等式解法上与方程的解法是雷同的,但是在解不等式系数化为1时又很容易出错。在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础上将寻找等量关系转变为寻找不等关系。另外,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方法,在应用题中利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要到现实意义都是容易出错的地方。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成不等式的过程,体会不等式也是刻画现实世界中量与量之间关系的有效数学模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2、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大小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 3、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4、理解不等式组的解及解集的含义,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会在数轴上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并会在数轴上表示其解集,初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5、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 (二)过程与方法: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二章复习题知识分享

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________________考试时间 ______ ________ 装订线内不要答题 ◆◆◆◆◆◆◆◆◆◆◆◆◆◆◆装◆◆◆◆◆◆◆◆◆◆◆◆◆◆◆◆◆◆◆◆◆订◆◆◆◆◆◆◆◆◆◆◆◆◆◆◆◆◆◆线◆◆◆ 学年下期七年级数学练习五 本试卷共印两个班:七年级 命题人:张纳 时间:2018-4-1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和县校级月考)体育课上,老师测量跳远成绩的依据是( ) A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B .垂线段最短 C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D .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 2.如图,三条直线相交于点O.若CO ⊥AB ,∠1=52°,则∠2等于( ) A .52° B .28° C .38° D .47° 3.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点B 到AC 的垂线段是线段AB B .点C 到AB 的垂线段是线段AC C .线段AD 是点D 到BC 的垂线段 D .线段BD 是点B 到AD 的垂线段 4.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就第三条直线上的两个交点而言形成了“三线八角”.为了便于记忆,同学们可仿照图用双手表示“三线八角”(两大拇指代表被截直线,食指代表截线).下列三幅图依次表示( ) A .同位角、同旁内角、内错角 B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C .同位角、对顶角、同旁内角 D .同位角、内错角、对顶角 5.(威海中考)如图,AB ∥CD ,DA ⊥AC ,垂足为A ,若∠ADC =35°,则∠1的度数( ) A .65° B .55° C .45° D .35° 6.如图,能判定EB ∥AC 的条件是( ) A .∠C =∠ABE B .∠A =∠EBD C .∠C =∠ABC D .∠A =∠ABE 7.下列命题中是真命题的是( ) A .两个锐角之和为钝角 B .两个锐角之和为锐角 C .钝角大于它的补角 D .锐角小于它的余角 8.(潮南区月考)将图中所示的图案平移后得到的图案是( ) 卷面分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九章测试卷精编习题

第九章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以下所给的数值中,为不等式230x -+<的解是( ). A .-2 B .-1 . D .2 2.下列式子中,是不等式的有( ). ①2=7;②3+4y ;③-3<2;④2a -3≥0;⑤>1;⑥a -b >1 A .5个 B .4个 .3个 D .1个 3.若a <b ,则下列各式正确的是( ). A .3a >3b B .-3a >-3b .a -3>b -3 D 错误!>错误! 4不等式02≤-x 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正确的是( ) [**] . D . 5不等式组2201x x +>??--? ≥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为( )[ 网]

6.“与y 的和的错误!不大于7”用不等式表示为( ). A 错误!(+y )<7 B 错误!(+y )>7 错误!+y ≤7 D 错误!(+y )≤7 7.不等式组错误!的最小整数解是( ). A .-1 B .0 .2 D .3 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不等式-3>2的解集是>5 B .不等式<3的整数解有无数个 .=0是不等式2<3的一个解 D .不等式+3<3的整数解是0 9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若点P ()421--x x , 在第四象限,则x 的取值范围是( ) A .x >1 B .x <2 .1<x <2 D .无解 10.不等式-5<2≤4的所有整数解的代数和是( ). A .2 B .0 .-2 D .-5 11已知关于x 的不等式组041 x a x -≥??->?的整数解共有5个,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 A .-3<a <-2 B .-3<a ≤-2 .-3≤a ≤-2 D .-3≤a <-2 12若不等式组0,122x a x x +?? ->-?≥有解,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A) 1->a . (B) 1-≥a . () 1≤a . (D) 1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九章检测卷》(含答案)

第九章检测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若a >b ,则下列式子正确的是( ) A .-4a >-4b B.12a <1 2 b C .4-a >4-b D .a -4>b -4 2.将不等式3x -2<1的解集表示在数轴上,正确的是( ) 3.如图表示下列四个不等式组中其中一个的解集,这个不等式组是( ) A.?????x ≥2,x >-3 B.?????x ≤2,x <-3 C.?????x ≥2,x <-3 D.? ????x ≤2,x >-3 4.不等式1 3(x -m )>3-m 的解集为x >1,则m 的值为( ) A .1 B .-1 C .4 D .-4 5.不等式组? ????x -1>1, x +8<4x -1的解集是( ) A .x >3 B .x <3 C .x <2 D .x >2 6.解不等式2x -12-5x +2 6 -x ≤-1,去分母,得( ) A .3(2x -1)-5x +2-6x ≤-6 B .3(2x -1)-(5x +2)-6x ≥-6 C .3(2x -1)-(5x +2)-6x ≤-6 D .3(2x -1)-(5x +2)-x ≤-1 7.甲、乙两人从相距24km 的A ,B 两地沿着同一条公路相向而行,已知甲的速度是乙

的速度的两倍,若要保证在2h 以内相遇,则甲的速度应( ) A .小于8km/h B .大于8km/h C .小于4km/h D .大于4km/h 8.关于x 的不等式组?????x -m <0, 3x -1>2(x -1) 无解,则m 的取值范围是( ) A .m ≤-1 B .m <-1 C .-1<m ≤0 D .-1≤m <0 9.把一些图书分给几名同学,如果每人分3本,那么余8本;如果前面的同学每人分5本,那么最后一人就分不到3本.则这些图书有( ) A .23本 B .24本 C .25本 D .26本 10.定义[x ]为不超过x 的最大整数,如[3.6]=3,[0.6]=0,[-3.6]=-4.对于任意实数x ,下列式子中错误的是( ) A .[x ]=x (x 为整数) B .0≤x -[x ]<1 C .[x +y ]≤[x ]+[y ] D .[n +x ]=n +[x ](n 为整数)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1.不等式-1 2 x +3<0的解集是________. 12.若点A (x +3,2)在第二象限,则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13.当x ________时,式子3+x 的值大于式子1 2 x -1的值. 14.不等式组? ??? ?x ≤3x +2,x -1<2-2x 的整数解是________. 15.某班级从文化用品市场购买了签字笔和圆珠笔共15支,所付金额大于26元,但小 于27元.已知签字笔每支2元,圆珠笔每支1.5元,则其中签字笔购买了________支. 16.不等式组???? ?x +1>0,a -13x <0的解集是x >-1,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17.定义一种法则“”如下:a b =? ????a (a >b ), b (a ≤b ).例如:=2.若(-2m -=3, 则m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18.按下面程序计算,若开始输入x 的值为正数,最后输出的结果为656,则满足条件的所有x 的值是______________. 三、解答题(共66分) 19.(8分)解不等式(组):

七年级数学下册电子教案

第一章 整式的运算 第一节 整式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理解、掌握单项式的有关概念,能准确地说出给定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过程与方法:〗 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单项式的定义;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难点: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授课时间:〗 〖教学过程:〗 Ⅰ.创设现实情景,引入新课 Ⅱ.根据现实情景,讲授新课 1.整式的有关概念: (1)单项式的定义:像1.5V , 28n π ,h r 23 1 π等,都是数与字母的乘积,这样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2)单项式的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3)多项式的概念: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4)多项式的次数: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5)整式的概念: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2.定义的补充: (1)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2)多项式的项数:多项式中单项式的个数叫做多项式的项数. 3.区别是否整式: 关键:分母中是否含有字母? 4.例题讲解: 例1:下列代数式中,哪些是整式?单项式?多项式? ab +c ,ax 2+bx +c ,-5,π, 2y x -,1 2-x x Ⅲ.做一做 1、单项式、多项式的名称: bc a 32- 是____次_____项式 122 12 ++y y x 是____次_____项式

abc b a c ab -+2223 是____次_____项式 Ⅳ.课时小结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一类代数式?(单项式) 关于单项式,我们又学习了什么?(定义、系数、次数) 2在单项式的定义中,提到了“单独一个数,也叫单项式”,也就是说,以前我们所学过的 有理数,都属于单项式,可见,有理数是特殊的单项式 Ⅴ.课后作业 课本P 5习题1.1:1,2,3。 〖板书设计:〗 VI .教学后记 第二节 整式的加减(1)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目标:〗 经历及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发展符号感。 〖过程与方法:〗 会进行整式加减的运算,并能说明其中的算理,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整式加减的学习,深入体会代数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它为后面学习方程(组)、不等式及函数等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使我们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产生来源于实际生产和生活的需求,反之,它又服务于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会进行整式加减的运算,并能说明其中的算理。 难点:正确地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及符号的正确处理。 〖授课时间:〗 〖教学过程:〗 Ⅰ.创设现实情景,引入新课 复习:1、填空:整式包括 和 2、下列各式,是同类项的一组是( ) (A )y x 2 2 2与 231yx (B )n m 22与22m n (C )ab 3 2 与abc Ⅱ.根据现实情景,讲授新课 议一议:P8 在上面的两个问题中,分别涉及到了整式的什么运算?说说你是如何运算的? 进行整式加减运算时,如果遇到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二章测试卷

七年级数学第二章测试卷 (时间:90分钟 总分:12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8分) 1.下列等式变形正确的是 ( ) A.如果s = 12ab,那么b = 2s a ; B.如果12x = 6,那么x = 3 C.如果x - 3 = y - 3,那么x - y = 0; D.如果mx = my,那么x = y 2. 方程1 2 x - 3 = 2 + 3x 的解是 ( ) A.-2; B.2; C.-12; D.12 3.关于x 的方程(2k -1)x 2 -(2k + 1)x + 3 = 0是一元一次方程, 则k 值为 ( ) A.0 B.1 C.1 2 D.2 4.已知:当b = 1,c = -2时,代数式ab + bc + ca = 10, 则a 的值为 ( ) A.12 B.6 C.-6 D.-12 5.下列解方程去分母正确的是( ) A.由1132x x --=,得2x - 1 = 3 - 3x; B.由232 124 x x ---=-,得2(x - 2) - 3x - 2 = - 4 C.由131 236y y y y +-=--,得3y + 3 = 2y - 3y + 1 - 6y; D.由44 153 x y +-= ,得12x - 1 = 5y + 20 6.某件商品连续两次9折降价销售,降价后每件商品售价为a 元,则该商品每件原价为( ) A.0.92a B.1.12a C. 1.12a D.0.81 a 二、填空题:(每空3分,共36分) 7.x = 3和x = - 6中,________是方程x - 3(x + 2) = 6的解. 8.若x = -3是方程3(x - a) = 7的解,则a = ________. 9.若代数式 213 k --的值是1,则k = _________. 10.当x = ________时,代数式12x -与113x +-的值相等. 11. 5与x 的差的1 3 比x 的2倍大1的方程是__________. 12. 若4a-9与3a-5互为相反数, 则a 2 - 2a + 1的值为_________. 13.一次工程,甲独做m 天完成,乙独做比甲晚3天才能完成,甲、乙二人合作需要_______天完 成. 14.解方程 132 x -=,则x=_______. 15.三个连续偶数的和为18,设最大的偶数为 x, 则可列方程______. 16.甲水池有水31吨,乙水池有水11吨,甲池的水每小时流入乙池2吨,x 小时后, 乙池有水________吨 ,甲池有水_______吨 , ________小时后,甲池的水与乙池的水一样多. 三、解方程:(每题5分,共20分) 17.70%x+(30-x)×55%=30×65% 18.51124 1263 x x x +--=+ ; 19.112 2(1)(1)223x x x x ??---=-???? ; 20.432.50.20.05x x ---= .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九章单元测试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已知a 2 5.从甲地到乙地有16千米,某人以4千米/时~8千米/时的速度由甲地到乙地,则他用的 时间大约为( ). A.1小时~2小时 B.2小时~3小时 C.3小时~4小时 D.2小时~4小时 6.不等式组102(1)x x x +1 D.x ≥2 7.不等式2+x <6的非负整数解有( )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8.下图所表示的不等式组的解集为( ) A .x 3 B .32 x - C .2- x D .32 x - 9.若方程3m (x +1)+1=m (3-x )-5x 的解是负数,则m 的取值范围是( ). A.m >-1.25 B.m <-1.25 C.m >1.25 D.m <1.25 A . B. C. D.

10.某种出租车的收费标准:起步价7元(即行驶距离不超过3千米都需付7元车费), 超过3千米后,每增加1千米,加收2.4元(不足1千米按1千米计).某人乘这种出租车从甲地到乙地共付车费19元,那么甲地到乙地路程的最大值是( ). A.5千米 B.7千米 C.8千米 D.15千米 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30分) 11.已知三角形的两边为3和4,则第三边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12.如图9-1,在数轴上表示某不等式组中的两个不等式的解集,则该不等式组的解集为 . 13.若11|1|-=--x x ,则x 的取值范围是 . 14.不等式组1 10210x x ?+>???->?, . 的解为 . 15.当0<1-m 的解集为_______________. 17.已知x =3是方程 2 a x -—2=x —1的解,那么不等式(2—5a )x <3 1的解集是 . 18.若不等式组841 x x x m +-???的解集是x >3,则m 的取值范围是 . 19.小明用100元钱购得笔记本和钢笔共30件,已知每本笔记本2元,每只钢笔5元.那么小明最多能买 只钢笔. 20.某种商品的进价为800元,出售时标价为1200元,后来由于该商品积压,商店准备打折销售,但要保证利润率不低于5%,则至多可打 . 三、解答题(本题共 8个小题,共32分) 21.解不等式:1 12 x x >+ 22.解不等式组,并把它的解集表示在数轴上: 3(1)7251.3x x x x --??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