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三农问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三农问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三农问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三农问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三农问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背景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其独立地描述是指广大乡村区域,只能以种植、养殖生产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大部分国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与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其中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50.32%,超过全国人口的半数。我国人口流动量大,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2143万人。由此可以估算,我国农业人口规模大约为8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61.5%。“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的复兴的新的历史进程中,“三农”问题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障作用。

1.2意义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央新的领导集体对“三农”问题尤其重视,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解决“三农”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

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中共中央每年发的第一份文件,即“中央一号文件”,现在已经成为中共中央重视农村问题的专有名词。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做出具体部署。2004年至2012年又连续九年发布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的重要地位。2013年2月1日,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正式公布,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十年聚焦“三农”。意见说,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必须固本强基,始终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统筹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着力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化下去,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才能构建“幸福中国”。

在依法治国的今天,要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毫无疑问需要法律的规范和保障。只有在法律的作用下,才能达到长期地、稳定地解决,而经济法正是化解“三农问题”的关键性法律对策。

浅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浅谈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摘要:“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三农”问题的实质在于农民处于不平等的社会环境中,“三农”政策在性质上属于农业宏观调控行为。由于农业宏观调控行为分为决策行为和执行行为,前者具有可诉性,后者则无,因此对“三农”政策的事后规制和救济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 关键词:“三农”政策;农业宏观调控;行为农业宏观调控决策行为农民问题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当前,随着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的“三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孔祥智[1] 认为,“三农”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农业、农村、农民的范畴,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安全性问题。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农民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的农民问题,具有新的内容、新的特点和新的复杂性,因此,需要广大农村工作者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领导体制、管理机制和工作方式,一切从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营建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切实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2]。 一、把握好新时期农民问题的切入点 农民问题错综复杂,解决的切入点就是搞好权利和经济利益:在政治上,充分尊重民主权利;在经济上,充分尊重市场规律。为此,在工作中应着重把握和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农业政策问题。一是土地政策。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基,土地问题是“三农”的核心,事关农民的根本利益。侵害农民土地权益,将直接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农民的就业和生产生活保障,直接影响农村的稳定和农业的发展。因此,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之规定[3],依法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决策权,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二是集体财务管理政策。农村财务问题既是农民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引起农民集体上访的主要导火索。搞好农村集

三农问题的学术观点综述

三农问题的学术观点综述 选自国研网 https://www.sodocs.net/doc/373417475.html,/https://www.sodocs.net/doc/373417475.html,mon.web/DocViewSummary.aspx?docId=1824758 &leafId=14106&chnId=&viewMode=content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关于农村土地改革的问题成为本次会议的热点和焦点。如果说30年前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开始并且由土地入手建立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序幕,那么,30年后今天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也将从土地入手完善和解决一些束缚农村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于“三农”问题。社会学家、三农问题评论家艾君曾多次撰文探讨和呼吁。写就了《农民与农民问题的探讨与思索》、《农民工问题与三农问题刍议》、《农民工问题的根源在于户籍制度》、《切莫把“农民”与“村民”混为一谈》、《解决农民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首要问题》、《还给“农民工”合体的称谓》等一系列解决“农村、农民”问题以及农业发展问题的探讨文章和呼吁文章。 在这些文章里,关于一些概念的界定问题,关于反对土地私有化的提法倡导“土地使用权转让问题”,关于城乡一体化户籍制度问题,关于给予农民工平等的城市发展权问题,关于农村和谐发展问题,关于“村民”、“农民”的界定问题,关于制定《农村发展保护法》的问题,关于村民的权利和农民利益得到保护,以及城乡环保一体化问题、生态农业问题等等,他都或多或少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纵观有些见解和看法,值得欣慰的是许多观点和看法与中央正在逐步推行实施的相一致。现简述一下社会学家艾君的一些主要的观点: 1)对“农业产业化看作我国农村改革的第二次飞跃”的提法提出质疑,并提出了“将土地进行产权分配并作为生产资料可入股问题”应该成为我国农村改革第二次飞跃的观点。 1995年春天,由山东诸城等地总结出来的一套农业产业化经营经验在我国已进入研讨试点阶段。当时典型事例就是“得利斯公司走农业产业化的成功经验”。其内涵实质是“加”字,模式即“公司加农户”、“农户加协会”、“协会加公司”等等。 1996年5月左右,全国首届农业产业化研讨在潍坊召开,会议进行了四天。中央有关部门官员、全国各地农业部门负责人、工程院院士、各农业科研部门专家学者进行了3天的研讨。会议最后一天大家推举让艾君代表谈谈感受,当时他提出了如下看法:一是不赞成第二次飞跃的说法。土地问题是解决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根本,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所以可以称为“我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次飞跃”,因为是从土地入手的,农民最关心的也正是土地。而“农业产业化经营”解决的是市场和经营问题,不是从根本解决农民问题,因此有关权威提出是我国“农村改革的第二次飞跃”的观点,他不赞成,不可以称为“农村改革的第二次飞跃”。如果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的是当时我国农民吃饭问题,那么,实行农业产业化仅仅可以称为解决了农民如何经营农业,如何赚钱过好日子的问题。如果是解决农村经营和市场问题,为何大都是研究农业技术和政策的专家学者入会,为何不吸收一些例如,商业部、外贸部、社科院等一些长期研究市场和经营的专家和学者一起研究呢? 二是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如果按当时农村现状,盲目上马一些农村经营实体、村办企业,会不会造成农村原材料的浪费?会不会加工技术问题不过关?会不会造成农业部门对原材料、乡村企业的垄断?会不会造成城市尤其是当时的轻工行业国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因原材料进货难、进价高而造成破产(因为我国大部份轻工企业原材料都是来自农村)? 三是“农村盲目成立一些协会,例如诸城绿宝协会、蔬菜协会”等等,从经验看在全国发展会员,是否已经违背社团管理规定?[因为按社团法规不许异地发展会员]。 会上,艾君针对定性为“我国农村改革的第二次飞跃”观点提出了质疑,并提出了要真

形势与政策 三农问题论文

三农问题及其对策 在21世纪里,“三农问题”同样将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征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障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否取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与否,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任务。党的十六大提出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解决“三农”问题。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深化下去,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三农问题”独立地描述是指广大乡村区域,只能以种植、养殖生产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大部分国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与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1) 第一,农民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现阶段农民增收困难,多数农民仍然只能通过种粮,散养家禽获得收入,而这些收入都不高。二是农民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长期以来农民一直是农产品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农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主要由农民来承担。在劳动力转移中,农民作为最弱势的群体,常常是最低工资的接受者,创造着城市经济财富却不能分享其利益。三是农民的文化素质得不到较快提高。农民教育培训滞后、培训面不广、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同时,随着对农民工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农民外出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难以转移到非农产业。 第二,农业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耕地少、分散,受气候的制约较大,交通不便、通讯困难、能源短缺等客观问题一直存在。二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业产业化多数项目带动力较弱,竞争力不强,规模不大,辐射面不广,农民能从中获益的不多。三是农产品结构与市场结构不相适应。产品结构不合理、质量水平不高、不适应市场对农产品需求多样化、优质化和精细化的需求。 第三,农村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基础薄弱。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投入和教育“两基”投入等原因导致乡村负债问题十分突出。二是城镇化进程滞后。城镇化率低,且村镇极其分散,工业企业小而且少,缺乏产业群规模的大型企业的支撑,缺乏规模效益。三是乡村面貌落后。由于基层组织和乡级政府职能上的错位,乡村规划落后,或基本上没有规划。 二、“三农”问题的对策 (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这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大新思路”。以工代农,以城促乡,把中国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1) 第一,要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制定一个统一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使城乡发展紧密相连,相互促进。 第二,要统筹城乡产业布局。按照一﹑二﹑三产业互动,促进城乡各产业有机联系,协调发展。 第三,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针对城乡基础设施差异大,功能不齐全等问题,

2020年整理学习三农问题心得体会.pdf

关于三农问题的思想汇报 尊敬的大学党组织: 每年寒假开学,在火车站都会经历这样一幕:在火车站成群结队的农民工背着大包小包的铺盖,拥挤在候车厅等待外出的列车--青壮年男子、妇女、儿童??吵吵嚷嚷。 由此景,我想到了在各种媒体频频出现的带有很浓的政治词汇"三农问题"。确实国家着手解决三农问题也有好几个年头了,成效肯定是突出的,但肯定的来说存在的问题也还是比比皆是的。现在农民的地位真的提高了没?农民的权益得到落实没?作为从农村出来的孩子,对这些问题我还是比较关注的。现在回家还会听到爸妈谈话间,会提到政府现在和以前对农民的政策不同的地方。让我感慨最深的一句话是爸爸说的"在我看来xx这一届是最牛的,别的不说,就说这农业税吧,这都延续几千年的传统农民给政府缴税交公粮,现在倒换成政府给咱反钱了"。是啊,这确实可以算是划时代的创举了,起码在我的农民父母眼里这不亚于任何一次重大历史事件。 在惠农方面这些确实做得不错,但是仍然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作为学生,当然我关注更多的是教育这方面。初入大学时,最让我感到不公平的是农村和城市学生的升学压力的不同,虽然学生都很辛苦,但是相比之下,我们农村孩子是得到的教育设施是最差的,可是考学要求的分数却不是最高也是比较高的。这就反映了一些政策的问题,一些城市机构还存在地方保护政策。就农民工的问题也是--好多城市人歧视农民工。确实大部分农民工从事的是体力的脏累劳动,可是我记得在毛概课上政治老师的一句话"城市人是最没有资格歧视农民工的,想这些城市里的一砖一瓦,一花一草,那些不都是前辈再前辈的农民给造出来的?正如那句小品词说的,没有农民你吃啥喝啥"。日前,全国两会圆满结束。当前,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大政方针和两会的精神开展工作。我想对于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来说,要把两会精神真正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情怀必不可少。这些不是唱高调,要确确实实深入到人民中,真真正正的解决他们最关心的问题。这样才能 安民心,才能快发展。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要时刻把群众冷暖挂在心上,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天职,而不是秀工程秀项目,这样才能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向党组织保证我不会做那种只说不做,只会唱高调的"秀"才,我会努力,我会奋进,我会严格要求自己。我希望党组织能够严格的考验我,让我不断的成熟,让我有更大的进步。篇二:学习三变深化农村心得体会 学习三变深化农村心得体会 "三变"改革启示我们,农村改革必须与时俱进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农村实际相结合,用新理念、新举措解决农村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下面小编整理了三变深化农村心得体会的范文,欢迎参考。 学习三变深化农村心得体会一 改革的过程是一个透过现象找规律的过程,也是一个从封闭思维向开放思维、从滞后思维向超前思维、从线性思维向复合思维的转变过程。"三变"改革以其系统性、全面性、科学性,给农村改革带来深刻的哲学启示。 第一,要用战略思维抓农村改革。"三变"改革把局部利益放在全局利益中去把握,把解决具体问题与解决深层次问题结合起来,把眼前需要与长远谋划统一起来,把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创新结合起来,实现了知与行的统一、全局与局部

2017考研政治分析题之三农问题

2017考研政治分析题之三农问题 答题模板 三农问题 一、是什么 1、农村改革问题:——陈述农村改革的历史 ⑴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 ⑵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初步构筑了农村新经济体制 ⑶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2、农村存在的问题:——陈述农村改革的问题 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 ⑵城镇化水平低 ⑶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 二、怎么说 三农问题的必要性、紧迫性: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三个“没有,就没有”) 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没有农村的全面进步,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 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三、怎么干 1、解决三农问题: ⑴目标:降低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⑵具体措施有: 1改变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使更多农民能够从事非农产业 2为农民进城镇变就业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加快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使农民变为城镇居民。 2、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⑴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培养新型农民、增加农业和农村的投入 ⑵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⑶还要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⑷“加快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3、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例题: 1请结合材料说明为什么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三农问题及意义

三农问题 百科名片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十六大后,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举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领导集体施政思路的概貌。由于新领导集体面临的问题和担负的任务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施政思路展示出不少“新的东西”。这其中,对“三农”问题的态度引人关注。简介 “三农问题”不是中国特有的,但有中国特有的客观实际。“三农问题 ”是三农的各个方面的弱质性带来的,有其质的、历史的、社会的深刻原因;解决“三农问题”要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入手,对宏观政治体制、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派遣大批“小康工作队”与广大农民“三同”,在实践中探讨、创造、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任何工业化国家都有过类似的经历,问题的突出性主要是中国人口基数大,解决起来规模大;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单方面独进,“三农问题”积攒的时间长,解决起来难度大;新中国建国50年,许多城市政策设计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比较效益短时间内凸显,解决起来更加复杂罢了。 含义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 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三农问题”独立地描述是指广大乡村区域,只能以种植、养殖生产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大部分国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与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系统的描述是指21世纪的中国,历史形成二元社会中,城市现代化,二、三产业发展,城市居民的殷实,受制于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小康相对滞后的问题。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且不论质的提升,仅从量上考察,中国的重大经济问题都依赖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突破。“三农问题”实质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问题,结构不协调问题。 农业问题 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子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从现在看来,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

实习报告(有关三农问题)(1)

实习报告(有关三农问题)⑴ 文档XX给广大网友提供最实用的文档资料目的:体察 民情,了解国情,增长才干 形式:深入农村,与村民攀谈,搞调查 时间:7月22日--7月27日 地点:山东省平度市崔家集镇周家村 组织者:山东省青岛海洋大学工程学院团总支 参与者:山东省青岛海洋大学工程学院99级、00级部 分同学 一调查数据 概况: 周家村共有230户约800 口人,住房占地约200亩,耕地1550亩。本村固定资产120万,去年总产值为12210000 元,人均毛收入为3800元。 经济收入状况 经济收入以经济作物为主,辅以副业如养鸡,养老鼠。 经济作物收入占经济总收入80%经济作物包括苹果、蔬菜、黄烟、花生、柿子和制种。自199年以来有果园200亩、蔬菜100亩、黄烟500亩,现在黄烟已发展到800亩。1990年进行村庄规划后,1992年在房前屋后种上了5000棵柿子树,现在每棵树能收入两百元以上,近年又种上了1000棵柿子

树,估计明年能大量挂果。制种业是新兴产业,包括西瓜、 西葫芦、西红柿、辣椒四个品种,种植面积在200亩左右每 亩毛收入一万元左右。 受教育状况 村民中有30%受过初等教育、3%受到过高等教育。现在村里只有三个高中生。如今儿童的上学年龄限制到8岁,但 有50%的孩子九岁才开始上学。 生活状况 据调查村民的粮食、蔬菜都自给,只买一些油盐、肉制 品,因此大部分家庭每月生活费在200元以下。 二下乡感悟 我看农村教育 人们在形容农村的教育状况时总是用适龄儿童入学率低、失学率高、教育状况落后等短语一言概之。这就模糊了教育落后的根本原因,甚至误导读者进入边远地区人们不重视教育这一误区。 经过这一段时间与乡亲们的接触,我深深地感到:农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比起城市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越是贫穷地区的人们对教育的渴望越强烈。教育滞后的根源不在于观念的落后而在于经济的落后. 让我们来看一组调查结果,在我们调查的家庭中有80%的家庭的三分之二家庭收入用于孩子的教育,绝大部分的家 长非常希望孩子能上到大学.我依然清楚地记得乡亲们朴实 的话语,搞调查时,当问及孩子们的学习情况时,他们总说

论文:略论“三农问题”的出路建议

略论“三农问题”的出路建议 姓名:李建涛 学校:兰州城市学院 学号:20112099 指导教师:朱喜凤 定稿日期:

目录 一、三农问题的概述 (3) (一)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 (二)“三农”问题的内涵 (4) (三)“三农”问题的地位 (6) 二、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原则 (9) (一)以人为本的原则 (9) (二)统筹协调的原则 (11) (三)制度创新的原则 (12) 三、“三农”问题的解决途径 (13) (一)突破城乡二元体制 (13) (二)推进城镇化建设,吸收剩余劳动力 (14) (三)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6) 参考资料: (18)

略论“三农问题”的出路建议 摘要:“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这句出自农村基层干部李昌平之口的话道出了“三农问题”的基本现状。“三农问题”已经影响到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工程。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就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入和就业的问题。因此,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就在于促进和实现农民充分就业,进而实现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地增长。要实现这一点,首先是加速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农民就地就业;其次是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实现农民转移就业;再次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平等就业;最后是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实现农民稳定就业。未来一个时期,城镇化是发展的持久动力,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扩大就业,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实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稳定就业、体面就业;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推动在城镇就业的农民在城镇落户,变农民为城镇居民;改革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工资收入水平;健全社会保障,解除后顾之忧,是推进城镇化,培养后备消费群体,扩大内需,保持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三农城镇化以人为本创新统筹发展 一、三农问题的概述 (一)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任务。我国农村生产力落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民的生活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居民,农村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也明显落后于城镇。从我国的未来发展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前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我们必须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问题,自觉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重点放在农村,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 从政治的高度来看,党同农民的关系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中国的农民是党在农民的依靠力量,是国家政权最广泛最深厚的群众基础。应的农民,党的执政地位就巩固,工农联盟就加强,革命和建设事业就能胜利;失去了农民党的执政基础就动摇,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会被断送,历史如此,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已逐步进入信息化时代。作为一种新的社会进化方式,信息化正在以快捷、多变等特点改变着人们的思维、生活和交流方式,同时也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方式和学生们的学习方式。当代青年学生伴随着信息技术兴起和网络、电脑普及而成长起来,他们喜欢网络,享受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种种恩惠。但同时,能否正确认识信息、传播信息和创造信息,成为有道德的信息社会人对他们来说是严峻的考验。所以说信息化时代使学校教育特别是德育工作面临了新挑战,我们只有更多的运用学生所喜欢的信息化渠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将德育工作更好地覆盖学生丰富的生活实践,才能更贴近学生的心理世界,更好地发挥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在社会网络化的背景下,推进德育工作的信息化进程不仅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时代特点,更是提高德育针对性与实效性的必由之路。学校德育工作应该如何应对社会转型的加速、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等带来的种种变化和挑战,成为当今德育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本课题的研究紧贴当前社会现状,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将为加快学校德育工作的信息化进程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知识经济时代,发达国家十分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以美国、日本、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一直在积极推行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相应的对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也逐年升温。早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学者提出的一种反映社会发展阶段的新学说中就包含了信息化的概念。到2003年,美国政府及其相关科研机构制定出台多达数十份教育技术政策报告,其中多数报告中包含涉及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建议。目前美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到达了相当高的水平,全国大中小学校的网络普及率高,许多学校利用信息技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英国更是通过立法的形式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他的全国学习网络是欧洲最大的教育门户网站。除此之外,韩国、俄罗斯、新加坡、瑞典、法国等几十个国家都对教育信息化有深入的研究,内容包括概念、现状、战略描述、发展趋势、政策、法规、个

浅论三农问题与中国现代化建设

湖南大学2013年在职法硕班《社会主义理论实践》课程 浅论三农问题与中国现代化建设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反思 姓名:唐春华学号:P131900402 新中国历经60余年,在风雨兼程中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发展,朝有现代化意义的方向不断前进。然而,认清“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①,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们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况且,社会的任何进步,都是在认真反思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获得的。 反思中国的现代化,首先应当定义中国的现代化: 一、中国现代化不是部分地区的现代化,而是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地区之间应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是保持国内稳定和防止地区与民族分裂势力抬头的关键因素。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与历史、自然等条件密切相关,不可能平均发展,但发展的不均衡,却会引发地区间、民族间矛盾。所以,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来推进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二、中国现代化不是某个层面的现代化,而是全面的、全方位的现代化。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化是“一个多方面的变化过程,它涉及人类思

想和活动的一切领域。”②。也就是说,现代化应该是全面的、全方位的现代化。具体而言,现代化由三个由浅入深的层面构成:经济发展是物质层面(富强),政治发展是制度层面(民主),思想与行为模式变革则是社会的深度层面——心理层面或精神层面(文明)。三个层面构成一个有机体,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一个国家如果片面追求某个层面的现代化,是畸形的现代化,最终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这样,我们的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③。中国现代化在目标体系上符合三个层面的要求(和谐可以视为对前三项的统筹)因而能更加完善、更加科学地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 三、中国现代化不能急于求成,而应该循序推进。从世界范围来看,许多后发型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往往因为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而盲目追求高速度,其结果几乎都是欲速不达,反而导致现代化进程的延误。新中国现代化也有过这样的曲折。在中国这样落后的社会主义大国,现代化进程确实应该是一个被大大压缩的赶超过程,否则,就会永远处在落后地位。但赶超战略必须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建立在比较充分可靠的基础之上,循序推进。如果超过了客观条件允许的程度,就会成为盲目冒进,最终遭到客观规律的无情惩罚。目标并不是越高越好,速度也并不是越快越好,而必须与本国的综合国力相适应。 四、中国现代化不能照搬别国模式,而应该走自己的路。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变迁过程,各国之间理应加强交流,互相取长补短,落后国家尤其要多向发达国家学习。但落后国家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很容易误入歧途。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能不能从本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成为后发型国家现代化成功的关键之所在。新中国现代化建设从正、反两个方面充

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任务

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任务 “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十六大后,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举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领导集体施政思路的概貌。由于新领导集体面临的问题和担负的任务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施政思路展示出不少“新的东西。 在21世纪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同样将在中华名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征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障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否取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与否,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任务。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央新的领导集体对“三农”问题尤其重视,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解决“三农”问题。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深化下去,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解决农村问题是中国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中国农村虽然有局部的繁荣,但在国际和国内市场经济的双重挤压下,中国农村处在破产的边缘,孕育着社会、经济、和政治危机。十六大后,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举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领导集体施政思路的概貌。由于新领导集体面临的问题和担负的任务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施政思路展示出不少“新的东西”。这其中,对“三农”问题的态度引人关注。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 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本没有遵循市场规律。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从现在看来,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剩余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 农村问题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 成了城乡之间、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这种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受到理论界的一致质疑。各地兴起的户籍制度改革纷纷向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开刀”,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解放农村剩余生产力。但需要前瞻的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放的剩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因此,城市化的步骤需要控制,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 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据统计,

浅谈中国三农问题研究的论文

浅谈中国三农问题研究的论文 摘要:三农问题是我国当前建设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和挑战,受到历届政府的高度重视。学界对其的研究也是不胜枚举,文章借助美国政治学和人类学家詹姆斯?C?斯科特的 《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一书中的相关理论,对我国当前的“三农问题”提出了三点建议,意在对此问题的解决有所参考。 关键词: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 是我国当前建设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和挑战,它与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西部大开发问题 紧密相连。这一问题不解决,我国的现代化就难以真正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 就不能真正的实现。故此,历届政府高度重视,并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中作了特别 强调。学界对这一中国当前最大的现实问题也极为关注,研究成果不胜枚举,研究内容更 为广泛,成为当前经济学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在众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有 幸逢阅了美国耶鲁大学政治学和人类学家的《农民道义的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 一书,受益匪浅,感触颇深,诚然此作之说可为我国农民问题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1 《农民的道义经济学》简介 詹姆斯?C?斯科特于2001年和2021年先后两次在中国发行的《农民道义的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一书,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和学术魅力,在我国学界引起了强烈的 反响。该力作集中反映了科斯理论阐释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实证主义研究特色,从现实出 发来考察东南亚农民生存伦理和反叛逻辑。通读此作,我们很容易发现作者深厚的人文关 怀主义情操,他是真正站在农民的立场,深入农民的心理,为社会的弱势群体说话的学者。书中大胆采用了经济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成果,从理论上构建了“生存伦理”对农民经济活 动的重要意义,肯定了其规范性和道义,并实证了“安全第一”原则的决策性和普适性。 正如译者所言,本书是一部真正从农民的角度出发,更为现实的考察农民生存和反叛问题 的力作。它对研究亚洲乃至世界其他国家的农民问题,都有着极为现实的借鉴意义。 2 启示――“三农问题” 透过此书看当今中国社会的“三农问题”,启示重重。笔者认为“三农问题”要根本 的解决,也要深入农民的心理,站在农民的立场解决问题,而不是纸上谈兵。虽目前国家 已投入人力、物力来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业产值,然大量问题尚未解决,大部分农民的贫困问题依然存在,这将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进程,必须高 度重视。笔者在接受詹姆斯?C?斯科特思想与理论的基础上,综合国内对“三农问题” 的研究成果以及部分个人调查结果,依据现象学的部分理论,对当前我国的“三农问题” 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十六大以来,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班级:09级思政二班 姓名:王莉 学号:12009244315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摘要: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三农问题集中反映在农民收入过低,农民就业问题严重,以及农村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缓慢上。因此,我们应该寻找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从而造福于人民。本文从“三农”问题的含义、现状及对策出发,探讨解决其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三农问题出路措施政策

一、三农问题的含义 农业问题,主要是指农业产业化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二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三是农产品结构与市场结构不相适应。 农村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基础薄弱;二是城镇化进程滞后,要看到,“三农”问题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城乡经济结构是密切相关的。城镇化率低,且村镇极其分散,工业企业小而且少,缺乏产业群规模的大型企业的支撑,缺乏规模效益,与区域经济工业化的要求极不适应,农民的非农产业出路极其狭窄;三是乡村面貌落后:由于基层组织和乡级政府职能上的错位,乡村规划落后,或基本上没有规划,无法有力执行规划的问题十分普遍,导致乡村建设混乱。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二是农民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三是农民的文化素质得不到较快提高。 二、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和现状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不论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改革开放以后还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可见三农问题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性。所谓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国家安,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一定要处理好三农问题,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积极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 全面积极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取得的成就显而易见,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明显的完善,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也明显增强。但当今三农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三农自身缺少自我发展的内部动力和调节机制且政策却大都存在短期效应,难以保证长期目标的实现,而政策的着力点大都放在了缓解三农问题的外部矛盾上,因此我们应继续着手三农问题的解决。 三、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十六届五中全会为我国农业农村工作指出了明确方向,为破解“三农”难题提供了新途径。今后,我国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始终不渝地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农村教育问题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入的根本原因。尤其像一些地区偏远的村落,教育无法很好的实施,教育资源匮乏。因此对于政府而言,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农村的教育需要国家财政的支持和投入。农村现状的改变更多地依赖于教育质量的改善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农村的教育提高了,农民的素质提高了,“三农”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第二、制定更加积极的城市化发展战略,为城乡产业转换和农民身分转换拓宽空间。要重新考虑我们的城市化政策,正确定位大中城市发展与小城镇发展之间的关系,政策的重心应当转向积极鼓励发展大中型城市。 第三、适时调整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方向,以乡镇工业园区为载体提高农村土地使

三农问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三农问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背景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其独立地描述是指广大乡村区域,只能以种植、养殖生产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大部分国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与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其中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50.32%,超过全国人口的半数。我国人口流动量大,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2143万人。由此可以估算,我国农业人口规模大约为8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61.5%。“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的复兴的新的历史进程中,“三农”问题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障作用。 1.2意义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央新的领导集体对“三农”问题尤其重视,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解决“三农”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

论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论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所谓三农是指农业、农民与农村,三农问题就是关于农业、农民和农村的问题。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据着人口的绝大多数,因此解决三农问题是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实现三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关系着国民素质的全面提升的大问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放在任何历史阶段,放在任何国家都不变的真理。汉代大儒董仲舒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马克思也认为“人只有吃饱穿暖,才能从事文化艺术政治”,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没有发达的商品经济,农业在封建国家经济结构中是基础也是核心地位,因此统治者历来关心三农问题,当然他们是从考虑统治地位角度来关心民生问题的。党和国家向来关心三农问题,一方面这是由党的性质与宗旨决定的,另一方面,这是由于农民对中国革命及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牺牲与贡献。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于无产阶级力量的薄弱,形成了工农联盟,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党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陈毅元帅曾说过“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的小推车推出来的”。 建国初期在我国工业化原始积累过程中建国后,为了发展工业,不得不采用剥夺农业的方式来进行积累,使农村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工业,农民生活与城市有极大差距。有学者计算,从1953年实现统购统销到1978年,国家通过低价收购农产品提取了4000亿元的积

累,相当于同期形成的国有工业部门固定资产原值的约90%;而1978年以后到现在的20多年中,低价拿农民的土地,价值高达2万亿人民币。另外,低价使用农民工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同工不同酬,即便是同工同酬了,城市户口的人有福利,而农村户口的人没有。 农村同样打响了改革的第一枪,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拉开序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了旧的人民公社体制,然后才开始轰轰烈烈的企业改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提高,但是收入差距却是越来越大,根据统计局统计1978年农村人均纯收入为133.6元,城镇居民收入为316.0元,收入之比为1:2.37,2011年农村人均纯收入为6977元,同期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3979元,收入之比为1:3.43。另外城镇居民还可以享受各种补贴与福利、公共服务,灰色收入,农民却还有用于生产的支出,剔除去这些因素,城乡收入差距更大。 基础设施是居民,企业共同生活生产的物质基础,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薄弱,绝大多数农村的文化、体育、娱乐、休闲等生活性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普遍不足,医疗卫生条件落后,教育硬件与软件设施薄弱,自来水,电网,没有形成完善的系统,相当一部分农村没有通公路,甚至地处深山交通闭塞,邮政通讯更是基础设施条件差,服务水平低。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比喻,外国人看了中国的大城市,认为中国拥有现代化的城市、豪华的宾馆、完善的基础设施、较高的生活水平,

农村三农问题调查报告(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2508-15 农村三农问题调查报告 (完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农村三农问题调查报告(完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自从中共中央对关于“三农”问题的四个一号文 件一一在三湘农村落实以来,农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 高,三湘大地日新月异,全国上下都惊叹“三湘巨变”。 在“二会”中,“三农”问题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为了亲身体验一下如今的农村生活,发现和了解如今 农村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竭尽我们的薄力,呼吁人们 的关注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出口,4月18日,中南大 学化学化工学院马列学习研究分会为切实地关注和了 解“三湘巨变”和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开展了 题为“关注三湘巨变,感受和谐社会”的问卷调查活 动。我们——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十六名同学, 组成一个调查组,分为三个小组,随着春风,来到宁 乡*,开始了为期两天的农村调查访问

1.土地,农民的命根子.<1>.吃饭靠种地,致富得打工.我们踏入这块土地时,农民伯伯正在地里抛着秧.放眼望去,一棵棵嫩绿的禾苗,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观.只是田地里种的,除了水稻,还是水稻,偶尔能见到一个水塘。经过两天的走访,我们了解到这的地并不多,每人的责任田约六分。水稻是一年两季,一年下来,亩地能收割谷子1000多公斤,化肥和农药等的开销100多块,粮食只能供自家吃。再者,田地里只单调地种水稻,几乎没有其它的经济作物。村子里的村民,能出去打工的几乎都出去打工了。村里的孩子,大多都是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了。有一位家长说:“农忙时,也用不着回来,在外面打工要划得来得多。再说,田又不多,又是抛秧的,我们俩口子也能忙得过来。”稍年轻一点的中年男子也出去打工了。有个村民刚要出门,碰见了我们,热情地和我们说开了:“到了家忙的时候就回来忙农活,平时就外出打工,”(那一年能赚多少呢?)“其实也赚不了多少,人家是老板,我们只是打工的。”吃饭靠种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