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英汉对比研究综述

英汉对比研究综述

英汉对比研究综述
英汉对比研究综述

英汉对比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是对英汉对比研究进行综述。文章首先阐述了比较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的异同,继而回顾了我国英汉对比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讨论了英汉对比研究的实用价值以及宗旨和目标,最后论述了对比研究是理论和方法。

关键词:对比研究、异同、历史与现状、实用价值、宗旨目标、理论方法

正文:

近年来,我国与外国的交往日益频繁,国内出现了外语热,而外国也出现了汉语热。这种局面大大促进了我国的外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以及翻译事业,也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对比

语言学的研究。人们在外语教学中逐渐认识到,要学好外语,必须了解其特点,最有效的方

法就是与母语的特点作比较。熟悉外语和母语的特点,并加以科学对比,分析其差异的因素,这无疑将有助于确定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增强教学的预见性和针对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一、比较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

“对比”和“比较”在语言研究和语言实践中是经常出现的字眼,常被混为一谈。其实作为学科,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

比较语言学,又称历史比较语言学,是一门把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放在一起加以共时比较或把同一种语言进行历时比较的学科。它旨在重构原始语,理清语言之间的亲属源流关系,

阐述它们的体系和特质,最终建立其谱系关系,比较语言学的目的主要是求同。

对比语言学属于共时语言学,它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作共时的、常为静态的考察

和分析,指出它们中各个层次,即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篇章等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点,并努力运用哲学、心理学、民族学等各学科的知识与理论去阐释这些不同之点所产生的根源的学科。对比语言学的主要目的是觅异。

作为研究方法,“对比”和“比较”是密不可分的,人类研究事物、认识事物离不开比较,对各种语言现象的阐释是建立在比较分析之上的。“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各种语文表现法

的共同之点和特殊之点。”要对比必须进行比较,因为“一种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出来”。所以,“对比”与“比较”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赖的关系。

二、英汉对比分析的历史及现状

英汉对比研究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兼具有理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性质,其任务主要是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共时和历时的对比研究,描述并解释英汉语之间的异同,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语言研究和其他领域。英汉对比研究应分为三个层次:语言的表层结构;语言表达方法;语言哲学。从学科上看,英汉语言对比可分为英汉对比语言学、英汉翻译学和英汉对比文化学三个学科。从实践上看对比语言学也是两个方向:一个是理论研究方向;

一个是应用研究方向。

在国外真正进行英汉语言对比的首推赵元任,他1933年撰文对汉语和英语语调进行了对比。国内的英汉或汉英语言对比研究可追溯到1898年出版的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和严复

的《英文汉估》。

根据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的老会长刘重德先生的观点我国的的对比研究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898—1949年可称为英汉对比研究的第一时期,从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和严复的《英文汉估》算起,到四十年代末。这期间,英汉对比研究从草创到发展,成绩显著。

“虽有移植的问题,但其中包含着认真的鉴别和自己的独特创造,对汉语语言学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开创了择善化用的传统。”这种评价应该说是恰如其分的。1949 —1976年是

我国对比研究的第二时期。由于种种原因,这时期的对比研究几乎陷于停滞,成果寥若晨星。1977年吕叔湘发表了《通过对比研究语法》,标志着对比研究的第三个时期的开始。

对比语言学作为一门科学在我国形成于1977年,此后在我国迅速建立和发展起来。

1994年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的成立,更将汉外对比,特别是英汉对比推向了一个高潮。据统计从1977—1997年的20年间,共发表对比研究的论文600多篇,著作近40部;而1998 —1999两年就出现对比方面的论文200多篇,还不包括翻译方面的文章,增长的速度实在

是惊人,且有继续上涨的势头,可谓欣欣向荣。

三、英汉对比研究的实用价值及宗旨目标

第一、促进英汉两种语言的教学。英汉语言对比的首要问题是找出英汉语言之间的异同让中国学生了解英语学习中的难点,提高学习效率。由于英语和汉语属于两个不同的家族,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语言,两种不同的文字。汉语是象形语言,采用表意或意音文字,具有象形、指事、会意和绘声四种造字法,人们既可以从字形上辨出字的意义,又可以从读音上辨别字的意义,例如酷像实际事物的“于、“人”、

“羊”、“刀”;英语则是分析语言,采用拼音文字,运用26个拼音字母相互进行任意组合,

生成词语,词语内部结构复杂多变,与表达的客观事物间没有理据性可言,所以英语词语中

极少具备事物的形象性。一旦学生了解两种语言的相同之处,就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加强语言

的正迁移,知道两种语言的不同之点,就可以设法降低负迁移,少走弯路事半功倍。目前我国英语学习仍然“费时低效”的现象与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不够和不甚得法不无关系。这些研究成果对汉外教学也会起到相同的作用。

第二、促进翻译理论的建设与实践和机器翻译的应用。对比的另一个主要用途就是为翻

译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翻译是语际间的信息传递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它在世界文明

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我国还没有翻译理论,所谓’信达雅’及’直译意译’之争、’神似形似’之争等,本质上都是经验型的”。新的翻译理论的产生和翻译学

的建立都必须建立在对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第三、促进英汉双语词典的编纂工作。词典对学习和掌握运用语言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词典编撰工作首先为涉及到的句法结构标志和词义的语义结构标志,词义的语法类别是由词

的语法功能决定的。英语重形合,每个词的语法功能在词典中都需要明确的标志;而汉语重意合,形态标志少,所以词典中一般很难以清楚的标明次的语法功能。另外英语词和汉语词

在词义上存在完全不对等应或不完全对应的情况,从词典的编撰不能有效地提供词语意义的

内涵与外延。为了完善词典编撰工作,我们一方面需要加大英汉此一的全面研究,另一方面要将这些研究成果尽快体现到英汉词典及汉英词典中去。

第四、促进现代汉语的研究。吕叔湘在1977年就说过,“要认识汉语的特点,就要跟非

汉语比较。”自1898年《马氏文通》问世以来,掀起了对比研究之风,开创了通过参照西方文法来研究汉语的先河,改变了千百年来以训诂研究汉语的传统。

四、英汉对比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做语言研究应该有思路,有明确的指导思想。用什么理论作为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指导思想呢?人们尝试过多种理论和模式,大体可归纳为以下3种:

1、结构主义理论

结构主义理论认为,语言元素活单位以一定的组合方式结合成的横向组合关系就是语言结构。语言结构具有层次性。语言是由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篇章等层次所组成的。对比研究应该建立在语言的各层次的语言事实的描写和对比上。在语音层面上,可以分为音节、

语音词、语音段、语音句等几个语音结构层次。在语法的层面上,可以分为词、短语、句子

汉语国际教育2班何宁宁201321023042

等几个语法机构层次。以语言结构为对比基础的语言对比,是将相同或相似的结构形式作为

对比的出发点,对比这种结构形式在两种语言中的运用情况。以这种结构为基础的对比,通常是两种语言之间的某一对应语言结构层面上进行的。

2、转换生成理论

生成语法理论认为语言结构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语法研究的任务就是要揭示这种规律性。转换生成学派致力将语言结构规律抽象化、形式化、系统化,这种抽象化、形式化和系统化了的语言结构规律便是语法规则。转换生成语法学派不仅将深层、表层这两个概念用

于句法结构的描述,而且还用于语音结构的描述。

3、系统功能语法理论

该理论的特点是注重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语言环境。前两种理论基本上都是静态的语言研

究,而系统功能注重语言的动态研究。同样的语言形式在两种语言中的使用场合可以是完全

相同的,但意义不同。譬如汉语里"你吃饭了吗?(Have you had your meal? Did you

eat?) ”常

用作招呼语,而放到英语中就变成了“邀请”。两种语言里形式相似但功能迥异。

对比研究的方法也有很多。有宏观与微观的;历时与共时的;归纳与演绎的;描写与解

释的;定性与定量的;静态与动态的。其中定量分析成为国际上语言对比的一个明显趋势。

结语:

对比分析是语言研究的重要手段。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认为,“所谓语言学理论,实际上就是世界各民族语言综合比较分析研究得出的科学结论。”中外许多著名的语言学家历来

都重视语言的对比研究。他们的论著常常通过研究别国语言来论述本国语言,或通过不同语言的对比分析来揭示本国语和外国语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因而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

用价值。

我国的英汉对比语言学在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总的来说还是充满希望的。我们要加强英汉的学习与研究,对象具体、理论对路、方法恰当,用严谨的科学态度来推进英

汉对比研究的发展。

英汉对比研究读书报告

英汉对比研究读书报告

摘要:英语和汉语的对比,通过对两这种语言的语法特征、修辞手段、翻译技巧、思维方式等等方面的具体讲解,把语言和文化结合起来,对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加以对比分析讲解,清晰、不显枯燥的同时又具有说服力。众所周知,要想学好外语,对其特点的了解是必须的,而要了解其特点,最好的方法就是与母语加以比较。思维方式是造成语言差异的重要原因。影响思维方式的因素也多种多样。英语学习,尤其是翻译,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不断地理解学习和练习,更多时候,了解英汉语言之间的不同以及中西方文化、思维上的的追根溯源也是必要的,因为学习一门语言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其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学习。Speaking of English and Chinese comparison,the language of the two rhetorical devices, translation skills, thinking mode and so on,they combine language with culture. As we all know, in order to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to understand its characteristics, the best way is to compare with the mother tongue. There are many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way of thinking. Learning English, especially translation, not overnight, it needs to understand the study and practice, more often, understanding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different thinking on the back is necessary, because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is the way of thinking and learning. 关键词:思维方式语法特征修辞手段翻译技巧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英语注重形合,且注重环环相扣的逻辑关系,所以汉译英时往往要加入连词和对句子进行扩展和组合,形成复合句或长句;相反,由于汉语句子一般结构较为简化,无拖沓,所以在英译汉时也应当注意,常常需要将英语句子进行分解、拆散和重组。英语文章多为长短句交错使用,了解这一特点对平时汉译英和写作时也大有益处。又如,英语通常为物做主语,而汉语则为人,所以在英汉互译的时候要注意其人称、物称主语的转换。文化上的不同也是需要注意的,如在写作的时候,西方人喜欢引用专家学者,尤其是有科学依据的观点,而中国人则频繁使用领袖和伟人的话。思维方式是造成语言差异的重要原因。影响思维方式的因素也多种多样。其中最为明显的,概括而言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受到儒、道和佛三家的影响,形成了中国人的悟性,重人文,轻科学,而西方则讲求逻辑思维,以判断推理为主,提倡理性思辨和科学探索。英语学习,尤其是翻译,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不断地理解学习和练习,更多时候,了解英汉语言之间的不同以及中西方文化、思维上的的追根溯源也是必要的,因为学习一门语言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其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学习。The way of thinking,Performance method, rhetorical device,translation skill,logical thinking,abstract thinking, Pay attention to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of interlocking, So the translation often join conjunctions and extension and combination of the sentence on the contrary, the Chinese sentence structure is simplified, without procrastination, so in English Chinese translation should also be noted that the English sentence often needs to be decomposed and detached and reassembled. English articles for the length of sentence interlaced,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sual translation and writing is also helpful. Cultural differences also need to be noted,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任务书和开题报告样本

毕业论文(设计) 任务书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课题类型:理论研究课题来源: 自选 系别:外语学院专业:英语班级:姓名:学号: , 1)学生提出选题的初步设想,教师制定计划任务书2009.6.28——2009.7.4 2)学生搜集、阅读、整理与论文有关的资料,根据指导教师下达的毕业论文任务书要求构思论文框架,编写论文提纲,向指导教师提出开题报告2009.7.5——2009.9.30 3)撰写论文一稿并上交老师2009.10.1——2009.11. 30 4)指导教师将初稿修改意见反馈给学生,要求学生完成并上交二稿2009.12.1——2010.3.1 5)反馈二稿,完成三稿,进行毕业论文中期检查2010.3.1——2010.3.30 6)论文修改,按规定格式定稿上交,并做好论文答辩的准备工作2010.4.1——2010.4.10

7)指导老师评语、成绩,评阅教师评语,工作小组审定2010.4.10——2010.4.27 8)论文答辩,系毕业论文领导小组审核、总结并上报2010.4.28——2010.4.30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经老师指导并审核,由学生抄写,要求书写工整) ,讨论和 3.2.1.3 The numbers in the street signs 3.2.2 The other public signs 3.2.2.1 The effect of translation 3.2.2.2 The analysis of classical examples 4 The styles and principles 4.1 The styles 4.1.1 The use of abbreviated words 4.1.2 Characters and drawing signs are frequently used

浅谈《英汉对比研究》绪论与第一章

浅谈《英汉对比研究》绪论与第一章 大三这一学期,我们学完了那些基础课程,迎来了许多重要的课程。其中英汉对比研究就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尽管很多学长学姐包括一些老师都认为这是一门复杂难懂的课程,而事实也确是如此,但是我认为这是一门很有意义的课程。读完课本的绪论和第一章之后,我想写写自己的一些感悟。 在开始上课之前,老师先给我们谈到了如何做人。我想这是每个老师都应该谈到的话题。我们来到大学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为人处世,也就是做人。我个人认为学习如何做人比学习课本知识更加重要。一个人不管有多聪明,多能干,背景条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如何做人、做事,那么他最终也是个失败的人。做人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很多人之所以一辈子都碌碌而为,那是因为他活了一辈子都没弄明白该怎么样去做人。每一个人生活在这个现实的社会中,光凭一身技艺是不行的,就算你工作经验丰富,如果你和同事相处不和谐,你还是无法在这个职位工作很久,那就更不可能谈升职等等。可以这么说,做人是一门涉及现实生活各个方面的学问,单从任何一个方面入手研究,都不可能窥其全貌。所以上课前老师给我们讲的有关做人方面的内容还是很有必要的。书本上能够告诉我们的只是一些理论知识,而我们从这些理论知识中学到的有用的部分更是微乎其微。 再来,老师谈到了思维方式。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思维方式,这不是一个很好理解的词。通常来说,思维方式是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不同国籍、文化背景的人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不同,便是思维方式的不同。学术上的说法是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方程式,它对人们的言行起决定性作用。所以,思维方式与我们学习英汉对比研究这门课程有密切关系。一方面,思维方式与文化密切相关,是文化心理诸特征的集中体现,反过来又对文化心理诸要素产生制约作用。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英汉对比研究所要解读的很重要一部分就是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学者们常常用辩证思维来描述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用逻辑思维或者分析思维来描述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正是因为思维方式取向的不同,在不少情况下,中国人和西方人在对人的行为归因上往往正好相反:美国人强调个人的作用,而中国人强调环境和他人的作用。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形成与几千年特有的文化密不可分。另外,西方英语民族重抽象思维,而中国汉民族重具象思维。西方英语民族擅长于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事物,比较重视抽象思维能力的运用,而汉民族恰恰相反,崇尚天人合一,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以具象代表概念,喜欢进行类比推理的思维定式,更习惯于运用具象的方法表达抽象的概念,而不太重视纯粹意义的抽象思维。这种思维方式的不同在语言上表现为:英语常常使用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 然后就是课本,英汉对比语言学。绪论部分写的是语言与文化。语言是什么?语言是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是由关系联系起来的共存要素所构成的系统,是由行异两级构成的象征系统。那么文化又是什么呢?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它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总和。绪论分为四部分,分别为: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英汉文化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以及英汉文化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论文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各国人们之间的交流已是一个必然趋势,我们对外交往中,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也显得愈发重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语言表现出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都有所不同,因此我们有必要把英语与母语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从而促进文化交际。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四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与分析,从细节之处去感受两种语言的微妙差别,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 形合与意合英汉两种语言

内容 一、引言 二、教材篇 1.语言与文化 2.综合语与分析语 3.刚性与柔性 4.形合与意合 三、课堂篇 四、疑惑篇 五、结语

英汉对比研究 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语言既是社会的产物,又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同时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汉语和英语则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形态中形成 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语种,本质上都浸透着各自民族文化的特征,但是由于东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又使得汉英两种语言在交流中产生了碰撞。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四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与分析,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 深刻的认识,进而促进文化交际。 一、教材篇 1.语言与文化 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必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文化的许多要素需要借助语言来表达,即: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管轨。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

《英汉对比研究》读书报告

《xx 对比研究》读书报告 一、课堂篇 1. 做读书人 第一节课刚开始,老师就教导我们: 大学生做人,最重要的是要做一个读书人。要真正喜欢书、真正喜欢读书,对书有感情,看到书就想读,情不自禁;要自觉阅读专业以外的书籍,大学生一定要在学好专业的同时,有比较多的课外阅读,特别是人文方面的阅读;秉承“继承,批判,创新”的精神,将所学的知识学“透。” 2. 思维方式 我们要形成“归纳,分析”的思维方式,归纳出属性的共性,分析属性的异性。 3. 文化与语言 汉语和英语属于完全不同的语系,中国人和英美人在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模式、民族文化、风俗习惯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等都有不少差异,因而两种语言也大相径庭。开展英汉语言对比研究是提高外语教学质量最有效的方法,是促进翻译学应用理论建设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语言研究的一种新途径。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毫无疑问,我们必须得学习这门课程。 连淑能先生认为,语言历来与文化密切相关,尤其与哲学、社会、逻辑、思维、心理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连先生的《英汉对比研究》中的绪论便是“语言与文化”。 然而,什么是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印老师给我们上的第一节课就说道,定义某一事物,要注重它的外在和内在,而文化的内在是什么?文化就是人类从野蛮到文雅的转化过程,文化的核心就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那什么又是语言?语言和言语有何区别?很多人会说: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没错,语言是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语言是由形、义两级构成的象征系统,形,就是形式,语言的形式便是语音,分节的发音成为思想媒介的精神劳动,是按照持续的、不变的功能进行

英汉对比研究

刚性与柔性 通过学习语言与文化和前一章的综合语与分析语,我对英汉对比研究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老师的带领下本章的内容更让我受益匪浅。 课堂篇 刚性表达那些英语语法概念的曲折形态,英语句法结构的刚性表现在:1、英语的句法结构必须是主谓结构,即主语和谓语必不可少,省略除外(英语的省略也有刚性,即有严格限制。a、条件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以省略b、祈使句中c、并列句中d、感叹句中。)。2、主谓之间通常具有逻辑关系。3、英语的句法结构严格分为五个基本句型,它们规定了基本句型要素必不可少以及顺序和语序。4、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英语是形合意合,汉语是形散意不散,英语将两个有关系的实体词用关联词或曲折形态表现出来,汉语只需将实体词连接在一起。 世界是以人的方式所认识的世界,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是不可知的,语言的结构是人类对世界认识的结构。 英语学家认为词没有定类,汉语学家认为词有定类,,其实词有所指,但无定指。 汉语喜欢用具体的事件去揭露一个普遍的规律,如,上梁不正,下梁歪。 从语义学上讲,句子是语篇的最小结构,完成交流目的,词是最小的可独立使用的有意义的单位。从语用学上讲,句子的功能是表达陈述、命令、问候、承诺、拒绝。语用学意指另有用意,并且是隐含的,需要仔细分析,即言外之意,隐含之意。语义学意指表面所陈述的事情。句法学研究某个句子的表达和规律。句子是词按规律组合起来的,词的意义是概念和职称,句子从语义学上讲是概念组合结构,是述谓结构:变元+谓词,从句法上讲是主谓结构。同一意思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即使表达方式、句法结构不同,但在语义学上都是述谓结构。 隐喻逻辑即共性逻辑是指在弄清楚原始意义的基础上根据与原始意义的某些共性而产生多个新的意义,这种逻辑能非常有效充分的利用已有的词汇资源。

翻译概论读书报告

从中西翻译大家看译者素养 -----《中西翻译简史》读书报告 《中西翻译简史》(a brief 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and the west),谢天振等著,这本书共包括十五个章节---翻译与宗教,翻译与知识传播,翻译与民族语,翻译与当代各国的文化交流,可见本书把中西翻译发展的历史放在一起进行描述,既强调中西发展史的共同点,也展示两者发展过程中的各自的独特性。 在编写原则上,本书强调“三抓”:一抓主线,即抓住中西翻译史上的主要事件;二抓主角,即抓住中西翻译史上的主要代表性人物;三抓主题,即中西翻译史上最有代表性的翻译思想和理论。我的心得体会便是从第二条主线入手的,即中西翻译史上的主要代表性人物。 我想着重从翻译大家的身上总结一下作为一名二十一世纪的翻译专业的学生,到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养才算合格甚至是优秀。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他们的所处的时代背景。罗马帝国时期的翻译家如西塞罗,贺拉斯,昆体良,哲罗姆等都是顺应时代的要求,从翻译大量的希腊文化典籍到翻译圣经。中国的翻译思想出现的时间虽然晚得多,但是也是从宗教典籍---佛经开始的。无论中西方翻译大家翻译宗教典籍的目的是出于政治统治,还是为了劳苦大众的信仰服务,我们都不难得出结论,他们的翻译工作正是因为顺应历史的要求才取得了如此伟大的成就。 其次,再来看翻译大家各自的出身情况。哲罗姆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是在他任教皇达马苏一世的秘书时完成的。而我国著名僧人中诸如彦琮,玄奘虽所处朝代不同,但都是奉召主持翻译佛经的。我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和文学评论家傅雷,上海市南汇县人,1927年赴法学习,主攻美术理论和艺术评论。而恰恰在1931年回国后,他便开始了穷其一生的法国文学工作,且译作丰硕,共30余种,且风格独特,备受好评。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翻译成就,和他几年的赴法经历不无联系 最后,个人因素。看了著名翻译家的详细介绍之后,还有两点共性不难被发现。一是他们对母语以及至少一门语的熟练应用。二是他们的博学。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中国著名学者和作家钱钟书先生,他从小就接受过良好的古典文学教育,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成就卓著,其长篇小说《围城》被译成多种语言广为流传;他在学术研究领域的成就也是举世瞩目,其学术巨著《管锥编》以及诗论《谈艺录》,论文集《七缀集》等都是中国学界的经典之作。 以上是一些列的史实,现在让我们听一下关于译者素养的问题,翻译大家们的看法是怎样的。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泰特勒对译者该具有的专业素质进行了概括,认为译者应该在语言和相关的知识方面是行家,这样才能满足翻译的要求。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彦琮在他的翻译专论《辨证论》中对历代译经的得失进行了分析和评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合格的佛经翻译者所必须具备的八个条件,即“八备”说:“诚心爱法,益人,不殚久时,其备一也;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其备二也;诠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暗滞,其备三也;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其备四也;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其备五也;耽於道术,淡於名利,不欲官衔,其备六也;要识梵言。乃闲正译,不坠彼学,其备七也;薄阅苍雅,粗谙篆隶,不昧此文,其备八也。热爱佛法,立志帮助别人,不怕费时长久。品行端正,忠实可信,不惹旁人讥疑。彦琮的“八备”说是我国翻译史上较早论及翻译主体译者

英汉对比研究综述

英汉对比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是对英汉对比研究进行综述。文章首先阐述了比较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的异同,继而回顾了我国英汉对比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讨论了英汉对比研究的实用价值以及宗旨和目标,最后论述了对比研究是理论和方法。 关键词:对比研究、异同、历史与现状、实用价值、宗旨目标、理论方法 正文: 近年来,我国与外国的交往日益频繁,国内出现了外语热,而外国也出现了汉语热。这种局面大大促进了我国的外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以及翻译事业,也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对比 语言学的研究。人们在外语教学中逐渐认识到,要学好外语,必须了解其特点,最有效的方 法就是与母语的特点作比较。熟悉外语和母语的特点,并加以科学对比,分析其差异的因素,这无疑将有助于确定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增强教学的预见性和针对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一、比较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 “对比”和“比较”在语言研究和语言实践中是经常出现的字眼,常被混为一谈。其实作为学科,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 比较语言学,又称历史比较语言学,是一门把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放在一起加以共时比较或把同一种语言进行历时比较的学科。它旨在重构原始语,理清语言之间的亲属源流关系, 阐述它们的体系和特质,最终建立其谱系关系,比较语言学的目的主要是求同。 对比语言学属于共时语言学,它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作共时的、常为静态的考察 和分析,指出它们中各个层次,即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篇章等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点,并努力运用哲学、心理学、民族学等各学科的知识与理论去阐释这些不同之点所产生的根源的学科。对比语言学的主要目的是觅异。 作为研究方法,“对比”和“比较”是密不可分的,人类研究事物、认识事物离不开比较,对各种语言现象的阐释是建立在比较分析之上的。“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各种语文表现法 的共同之点和特殊之点。”要对比必须进行比较,因为“一种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出来”。所以,“对比”与“比较”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赖的关系。 二、英汉对比分析的历史及现状 英汉对比研究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兼具有理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性质,其任务主要是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共时和历时的对比研究,描述并解释英汉语之间的异同,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语言研究和其他领域。英汉对比研究应分为三个层次:语言的表层结构;语言表达方法;语言哲学。从学科上看,英汉语言对比可分为英汉对比语言学、英汉翻译学和英汉对比文化学三个学科。从实践上看对比语言学也是两个方向:一个是理论研究方向; 一个是应用研究方向。 在国外真正进行英汉语言对比的首推赵元任,他1933年撰文对汉语和英语语调进行了对比。国内的英汉或汉英语言对比研究可追溯到1898年出版的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和严复 的《英文汉估》。 根据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的老会长刘重德先生的观点我国的的对比研究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898—1949年可称为英汉对比研究的第一时期,从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和严复的《英文汉估》算起,到四十年代末。这期间,英汉对比研究从草创到发展,成绩显著。 “虽有移植的问题,但其中包含着认真的鉴别和自己的独特创造,对汉语语言学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开创了择善化用的传统。”这种评价应该说是恰如其分的。1949 —1976年是

《英汉对比研究》读书报告

《xx对比研究》读书报告 一、课堂篇 1.做读书人 第一节课刚开始,老师就教导我们: 大学生做人,最重要的是要做一个读书人。要真正喜欢书、真正喜欢读书,对书有感情,看到书就想读,情不自禁;要自觉阅读专业以外的书籍,大学生一定要在学好专业的同时,有比较多的课外阅读,特别是人文方面的阅读;秉承“继承,批判,创新”的精神,将所学的知识学“透。” 2.思维方式 我们要形成“归纳,分析”的思维方式,归纳出属性的共性,分析属性的异性。 3.文化与语言 汉语和英语属于完全不同的语系,中国人和英美人在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模式、民族文化、风俗习惯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等都有不少差异,因而两种语言也大相径庭。开展英汉语言对比研究是提高外语教学质量最有效的方法,是促进翻译学应用理论建设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语言研究的一种新途径。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毫无疑问,我们必须得学习这门课程。 连淑能先生认为,语言历来与文化密切相关,尤其与哲学、社会、逻辑、思维、心理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连先生的《英汉对比研究》中的绪论便是“语言与文化”。 然而,什么是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印老师给我们上的第一节课就说道,定义某一事物,要注重它的外在和内在,而文化的内在是什么?文化就是人类从野蛮到文雅的转化过程,文化的核心就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那什么又是语言?语言和言语有何区别?很多人会说: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没错,语言是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语言是由形、义两级构成的象征系统,形,就是形式,语言的形式便是语音,分节的发音成为思想媒介的精神劳动,是按照持续的、不变的功能进行的,这一功能尽可能完整地承担起来和系统地表现出来,就构成了语言的形式;义,当然是语义,也就是所表达的观念。语言是由关系联系起来的共同要素构成的系统,语言的符号不是互不相干的一盘散沙,而是有组织、有条理的系统。语言中的各种单位相互之间紧密联系,彼此依存,组成一个系统。语言可以分为不同的层级单位,如音素、音节、节奏、语调群,语言系统就是由音素、音节、节奏、语调群等结构单位组成的一种层级体系。低一级的层级单位组成高一级的层级单位,最后组成语言这个复杂的系统。音素也可以说是音位,也就是实际上发出的每一个音,辅音、元音和声调又构成了音节,一个重音以及它所附带的轻度音节又成了一个节奏,节奏凑在一起就成了一个语调群。然而,语言单位的重要性并不在于这些单位本身所呈现出的具体的特性,而在于它们之间所表现出的关系。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所进行的交际活动的过程。人们为了交流心理,为了进行交际,可以使用各种语言(汉、英、俄、日等)。这多种语言就成了交际工具。使用者多种语言的人们,或说,或听,或些,或读,这些说、听、读、写的活动,就是作为交际过程的言语。语言是社会生活的客观现象,对于使用某个语种的人来说是统一的,每种语言都是有发言、语法、句法方面的一整套确定的规则,这些规则一经产生,就有着较大的稳定性。而言语则是一种心理现象,它表明的是一种心理交流的过程,它就具有个体性和多变性。常有一定个体主观的反映和表述客观现实的印记。因为个别人的言语(由于缺乏统一性)不仅以偏离语言的标准和语法结构而互有区别(多人习惯等不同)。而且,同一个人的言语在不同场合,不同需要之下会表现出的言语方式和风格的不同,因此,言语不同于语言就在于是主观的心理过程。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语言源于言语,语言是从千变万化的言语现象中概括出来的共同结构,即同质结构。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的一切物质和精神创造物,语言也是人类的创造物,所以语言也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记录文化的符号系统。 许多文化现象只反映该文化现象本身,语言则不同,它不仅反映语言本身,而且其重要的职责是记录其他文化现象。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

英汉对比研究

从中西思维差异看中国古典诗歌的可译性限度 ---直觉性与逻辑性 摘要:在中国与外国文学领域中,英汉诗歌的音律节奏以及篇章结构截然不同,因此译界对英译中国古诗的可能性一直争论不休。东西民族的思维模式存在直觉性与逻辑性、形象性与抽象性、模糊性与精确性三大主要差异,以上差异皆会造成中国古诗英译中的可译性限度甚至是不可译现象。 关键词:直觉性与逻辑性;思维差异;古典诗歌;可译性限度 正文 诗歌作为一种语言高度浓缩凝炼的文学体裁,其意境丰富,形式工整,具有独特的节奏、韵律和内涵。由于英汉两种诗歌产生于完全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二者在音律节奏、篇章结构以及意象构造方面各有特点,使得英译中国古典诗歌困难重重,也引发了对中国古诗可译性的争论。语言作为表达和交流思想的最主要的工具,它的发展和使用都受制于思维。正如包惠南所指出的,“翻译活动的基础是人类思维规律的共同性,翻译的本质是不同思维形式的转换”,因此,从思维科学的角度研究翻译是极为重要的途径。本文从中西思维模式差异的视角,对诗歌的可译性限度进行探讨。 一、诗歌的可译性限度 乔纳森·卡勒曾指出,“诗歌居于文学经验的中心,诗的特殊性使之与一般的言语相区别,诗的文字记录虽属语言交流的范畴,然而,诗的特殊性已经改变了这一语言交流的范畴。诗的形式规则,诸如诗行断句、节奏、韵律等程式使之与普通话语有别。”从翻译学的角度来讲,诗歌也一度被认为是可译性最小的一种文学形式。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LFrost)明确提出,“诗就是在翻译中失去的东西(Poetryiswhatis lostintranslation)”。雪莱(PercyByssheShelley)在其论文《诗辩》中指出,“译诗是白费力气”。切斯特顿(GilbertKeithChesterton)则认为,“要求诗的语言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准确的等同物,就这样的意义来说,诗歌的翻译实在是不可能的。”在国内,持诗歌不可译论者也大有人在。王以铸先生认为,诗歌不能翻译,因为“诗歌的神韵、意境或说得通俗些,它的味道———即诗之所以为诗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有机地溶化在诗人写诗时使用的语言之中,这是无法通过另一种语言来表达的”。穆诗雄在对英译中国古典诗歌的诗体与散体之争进行了分析讨论之后,阐释了中国古诗形式的不可译性。他认为英诗的行数和每行的音步数固定,外型上呈长短句式,无法再现中国古诗呈方阵的外型;而且英汉两种诗歌的句法差别太大,使古诗的音韵、节奏都难以再现。另外,由于中国古诗产生于完全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因此“表达特殊的诗句,不要说再现,有时要解释清楚都难”。正如萨丕尔所言,“每一种语言本身都是一种集体的表达艺术。其中隐藏着一些审美因素———语言的、节奏的、象征的、形态的———是不能和任何别的语言全部共有的”。从语言艺术层面来看,诗歌等文学语言是要“充分挖掘和运用语言的各种因素和潜能,尤其是在语言的审美形式方面,它有着不同于实用语言的特殊要求”。因此,诗歌在其语言形式以及意境传达方面皆存在着一定的可译性限度。 二、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与诗歌翻译 思维和语言密不可分,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深受思维支配,汉英思维差异必然影响着汉英语言的存在。承认汉英思维语言上的共性,可为翻译之可能提供理论基础,但只有寻求差异才能找到翻译的规律并更好地运用翻译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英汉民族生长的历史背景与自然环境都截然不同,因此在其思维形式、方法及程序上皆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直接会导

读书报告- -《英汉对比研究》

读书报告- -《英汉对比研究》 第一章:综合语与分析语 本章主要是关于综合语与分析语,在文章开头作者就介绍了综合语和分析语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定义。此外,作者通过形态变化、词序、虚词和语调声调方面对英语和汉语进行了对比研究。 首先,英语有形态变化,而汉语则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形态变化主要体现在构词形态和构形形态上。在构词方面,英语的词缀灵活多变,有大量的前缀、后缀,而汉语则不多见。在构形方面,英语常常是将动词、助动词和情态动词结合起来表示时态、语态和语气的变化,而汉语同一个词就可以表示主格、宾格,单数、复数,或者现在、过去等行为。 其次,英语词序较灵活,汉语则较固定。英语词序倒置的现象比较多,汉语主要表现为功能性倒装。汉语的定语一般在名词前,英语定语位置较灵活。 再次,虚词方面,英语经常使用定冠词、不定冠词、介词和连接词,汉语则没有冠词,表并列和从属关系的连接词的使用率也较低,较常使用的是丰富多彩的助词,如动态助词、语气助词等。 最后,英语是语调语言,汉语是声调语言。语调和重音的变化是英语语音的主要表意手段,两者的密切配合可以表达意义的差别,而汉语的语音手段主要是声调。汉语语音音节匀称,具有均衡美和节奏美。 第二章聚集与流散 本章主要是关于英汉句式句型的对比研究。英语句子主次分明,层次清楚,有严谨的主谓结构,句型重形合,句式为“聚集型”,而汉语则不受形态的约束,没有主谓协调一致的关系,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灵活性,句型重意合,句式呈“流散型”。 英语的主谓结构有五种基本句型,即SV, SVP,SVO,SV oO,SVOC,而上述句型和变式可以通过增加修饰语,扩展基本句型的成分,基本句型的组合、省略、倒装等方式来扩展。英语注重句子结构完整,通过形态标志、连接词和填补词的使用来保持其完整性。此外,句子成分、词语之间必须在人称、数、性和意义等方面保持协调一致的关系也是英语句子呈“聚集型”的重要因素。

英汉对比 论文

奥巴马就职演讲中的物称与人称对比分析 摘要英语较常用物称表达法,即不用人称来叙述,而让事物以客观的口气呈现出来。相反,汉语则较注重主体思维,这种思维模式以“万物皆备于我”做主导,往往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或倾向于描述人及其行为或状态,因而常用人称。汉语重人称,英语重物称,本文通过对奥巴马就职演讲中英文版本的全面分析来说明这一结论。 关键词人称;物称;奥巴马就职演讲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Impersonal and Personal in Obama’s Inaugural Speech Abstract In English, people usually use impersonal expressions, that’s to say, they don't use personal to express themselves, on the contrary, they used to state their opinions objectively. While in Chinese,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subject thought, which is lead by “All things under heaven are being prepared for me.”Usually, the Chinese tend to narrate the object things from their own or tend to describe person and his behavior or state, therefore, people often use personal in Chinese. In Chinese, people stress on personal, while in English people stress on impersonal.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will prove this point through the thorough analysis of Obama’s inaugural speech. Key words: personal; impersonal; Obama’s inaugural speech

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论文

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 摘要:委婉语的创造和使用是人类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是特定社会和文化的一面镜子。英汉委婉语具有很多相似处,但由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历史背景等因素,它们之间在表现形式及文化内涵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别。本文从英汉委婉语的词源、表现手法、表现形式、表现内容及文化意义等几个方面对英汉两种委婉语进行了对比研究。 关键词:英语;汉语;委婉语;对比研究 A 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s Abstract: Euphemism is not only a widespread linguistic phenomenon, but also a social and cultural phenomenon. It is a mirror of a particular society.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s have many similarities but more differences on forms and connotations because of different cultural tradition and historic background.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 from its origin, the way of its formation, its forms, contents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s. Key Words: English; Chinese; euphemisms; contrastive study 0. 引言 到目前为止,有关委婉语的研究已有许多,现有的研究主要是从语义学、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等角度进行的,。综观委婉语的研究历史,我们发现国内外委婉语研究者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个别语言上,缺乏深入的多语间的对比研究。而关于英汉委婉语之间的对比研究,国内外著作较少,要揭示委婉语的普遍特征,或更好地理解某一语言委婉的特殊性,还须通过对比的方法。本文将从英汉委婉语的词源、表现手法、表现形式、表现内容及文化意义等几个方面来对比分析英、汉委婉语的异同。 1. 英汉委婉语的词源 英语中的euphemism(委婉语)一词源于希腊语的前缀eu(好)和词根pheme(说话)意为good speak(说好听的或善词令)。因此,euphemism 就是“说好听的话”或“讨人喜欢的话”。《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所给的定义是用比较模糊但更温和或比较委婉的单词或短语代替直言直语。王德春等认为,汉语辞

文学方向开题报告模板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Title: Your Thesis Title Major: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dvisor: _ _ __ Composer: Your Name Date: March 30, 2015 文章名称、导师姓名、作者姓名及日期内容:字体Times New Roman、四号、加粗、单倍行距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Background Information on the Study Introduce the background, i.e. where did the topic come from? why do you think it is important? why is it worth studying?. (A couple of paragraphs will do.) 1.2Structure How many chapters will your thesis consist of and what each chapter will be mainly about? Chapter One 1.1 以此类推 正文部分(Chapter 1-Chapter 4)格式备注: 1、章节标题:居中;Times New Roman,三号,加粗,单倍行距,间距:段 后21磅,段前0磅 2、二级标题:两端对齐;Times New Roman,四号,加粗,单倍行距,间距: 段后18磅,段前0磅 3、正文:两端对齐,段首空4个英文字符;Times New Roman,小四,1.5 倍行距

英汉对比论文 冷雨

英汉对比研究论文

英汉对比研究论文 今年有幸能上刘老师的这门英汉对比研究课,我感到很高兴,记得课上老师除了让我们谈谈英汉语言与文化的异同外,还经常用第二外语和英汉语言进行比较,从而加深我们对英汉语言文化差异的理解,其中,我对这门课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章的综合语和分析语,下面就是我对这章的总结分析。 从这章中,我可以确定的是俄语和英语等都是典型的综合语,而汉语就是典型的分析语。 首先,综合语的特征是运用形态变化来表示语法关系。俄语、拉丁语、德语及古英语等都属于这类语言;而分析语的特征是不用形态变化而用词序及虚词来表达语法关系。汉语是典型的分析语。 其次,英语有形态变化,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形态变化的使用确有严格的规则,往往带有强制性所谓形态变化,有了这些变化,一个词(或词组)常常可以表达几种语法意义,例如从词的形态可以判别它的词类、在句中的作用、与其他词的关系等。汉语没有形态变化,一般要通过借助词序、安排词序、隐含意义或其他办法分别表达语法意义。现代英语的形态变化虽然不如典型的综合语那样复杂,但却使用十分频繁。严格说来,汉语没有形态变化。汉语是典型的分析语,词没有形态标志,位置不能随便移动,词语之间的关系主要通过安排词序及使用虚词来表达。英语属综合--分析语,词序不如拉丁语灵活,但也不如汉语固定。它不能像拉丁语那样改变词序而仍然表达相同的意思,又不能像汉语句那样改变词序表达不同的意思。

英语有部分形态变化,词序改变了,可以凭借这些形态标志判断句子 是否合乎语法,但形态变化又不如拉丁语齐全,词序不能任意改变。 英语的语法意义可以通过词序或虚词来表达,在许多情况下也可以用 形态标志来表达。形态、词序和虚词这三大语法手段互相配合或交替 运用,使英语词语和从句的位置比汉语灵活。 再次,英汉都有大量的虚词,但各有特点。英语的虚词,也称结构词或功能词,包括冠词、介词、助动词、并列连接词和从属连接词等。汉语的虚词包括介词、助词和连词等。英汉虚词都是与实词相对而言的,在句中主要起辅助和连接等作用。英汉虚词各有特色:不仅种类不同,用法也不同。英语包含许多修饰成分或从句的复合句或长句,句中各部分的顺序比较灵活。汉语表达同样的意思时,主要借助词序和虚词,常用短句、分句、流水句,按照一定的时间和逻辑顺序,有先有后,有主有次,逐层叙述。一般说来,句中若有叙述部分和表态部分,英语常常是表态部分(判断、结论等)在前,叙述部分(事实、描写等)在后,即先总提后分述,或先讲结果后追述过去,汉语的顺序往往相反;句中若有长短部分,英语常常是先短后长,即头轻脚重,汉语的顺序则往往相反;汉语的时间顺序和逻辑关系常常按照由先到后、由因到果、由假设到推论、由事实到结论这样的次序排列,而英语可以借助形态变化和丰富的连接词语,根据句子的意思和结构的需要灵活排列,顺序往往和汉语不同。由于英汉语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的差异,改变语序、重组结构并成了翻译中常用的手段,长句翻译尤其如此。汉语有丰富多彩的助词,这是汉语的一大特点。助词又分为动态助词(如:着、了、过)、结构助词(如:的、地、得)和语气助词(如:吗、呢、吧、啊、嘛、呀、哪)等。这些助

(全英文论文)影响英语阅读理解的因素及解决对策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6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者 学院、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文字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20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本科论文3000起,具体可以联系qq 805990749。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部分题目已经写好原创。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 1、(英语毕业论文)美式英语与英式英语语音差异研究(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2、(英语毕业论文)通过对比研究看电影《小红帽》对经典童话小红帽的颠覆(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3、(英语毕业论文)A 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Gratitude Expressions(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4、(英语毕业论文)浅议《女勇士》中的个人英雄主义 5、(英语毕业论文)约翰逊词典编纂特色探析(开题报告+论文) 6、(英语毕业论文)A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Based on Nida's Fu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7、(英语毕业论文)伏尼契小说《牛虻》中主人公性格分析 8、(英语毕业论文)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及词汇教学 9、(英语毕业论文)浅析王尔德《快乐王子》中基督教救赎的表现形式 10、(英语毕业论文)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中幽默的翻译研究(开题报告+论文) 11、(英语毕业论文)顺句驱动原则下英汉同声传译中英语非动词转换为汉语动词的研究(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 12、(英语毕业论文)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之我见 13、(英语毕业论文)包法利夫人的悲剧简析 14、(英语毕业论文)浅议《女勇士》中的个人英雄主义 15、(英语毕业论文)语境顺应视角下英语情景喜剧中幽默字幕翻译--以《生活大爆炸》为例(开题报告+论文) 16、(英语毕业论文)浅析《野性的呼唤》中的“野性”与“人性” 17、(英语毕业论文)简?奥斯丁的婚姻观在《傲慢与偏见》中的体现 18、(英语毕业论文)口语语篇中责任情态的人际意义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