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世界科技园四个案例——广州中新知识城、东莞松山湖

世界科技园四个案例——广州中新知识城、东莞松山湖

世界科技园四个案例——广州中新知识城、东莞松山湖
世界科技园四个案例——广州中新知识城、东莞松山湖

世界科技园四个案例——广州中新知识城、东莞松山湖

一、东莞松山湖

概况

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是2001年11月经省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处于穗港经济走廊中段,南临香港、深圳、北靠广州,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松山湖规划控制面积72平方公里,坐拥8平方公里的淡水湖和14平方公里的生态绿地,是一个生态自然环境保持良好的区域。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已成为东莞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推动器,将逐渐成为珠江三角洲乃至当今世界高新园区的示范新城。规划面积:72平方公里。规划人口:30万人。

发展定位

根据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开发的基础背景及东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前景分析,结合其选址区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土地容量,综合研究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的性质为:具独立自主知识产权和强烈科技创新能力的以先进工业、高新科技产业和大学园区为主的综合性生态新城,与东莞、同沙组团共同构成东莞市“三位一体”的主城区。功能定位体现如下特点:?成为东莞市未来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推动器;?成为珠江三角洲乃至当今世界高新园建设的示范新城;?成为东莞市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和技术中心;?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现代化水平的卫星城镇,提高区域城市化水平?松山湖组团与莞城、同沙共同构成东莞市“三位一体”的主城区。

规划构思

生态型新城是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的主题,它既是以产业为核心的产学研集聚区,更是具有一定规模和中心职能的城市功能区。因而规划将城市的生长过

程:“生息环境—劳动发育—城市繁荣”与产业链生长过程:“产—学—研”置于松山湖特定资源环境下,将人工空间有机融入自然空间,创造生态型新城。遵循?自然生态核心—把握原始生态的脉络,以松山湖为中心,自然生态环境为背景的生态型城市;?自由富于秩序—融于自然的人工环境。自然生态环境与规划的城市空间的结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滚动开发模式—落实时序推进的空间。采用多组团、系统化布局模式适应项目引进与滚动开发;?弹性布局原则—赋予整体统一的主线。简洁的交通体系与组团式的结构模式便于弹性开发。

空间布局

1.北部区:高科技产业带

十平方公里的北部区,是承接高新科技企业、研发中心与企业总部的重要载体。

以松山湖大道为界,北边重点发展高新科技产业,目前已聚集华为、易事特、生益等52家科技含量高、能耗低、效益好的高端产业,初步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密制造等产业集群。

松山湖大道以南的区域重点引进研发中心、总部,正在建设IT研发园、创意设计园、生态文化创意谷等一批专业园,已引进产品质量检测基地、万科住宅研发基地等27家研发、总部企业。

月荷湖周边区域是创意生活区,已全面启动超市、住宅、餐饮、学校、医院、邮政、体育等配套设施。

2.中心区:教育研发区

是松山湖的城市核心区,集行政、商务、教育、研发、商住、旅游等多项功能。

行政服务:是园区管委会及市直部门分支机构的办公场所,为企业提供一条龙的高效优质服务。

研发:建成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创业园、虚拟大学园等一批科技创新载体,聚集中小创业企业130多家;引进东莞中子科学中心、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华南工业设计院等一批大型科研机构。

教育:拥有东莞理工学院、广东医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等院校,形成了从幼儿、中小学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纵向教育,以及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并举的横向教育链。

商住:拥有松湖花园、锦绣山河、万科松山湖1号、长城地产等居住配套,及酒店、银行、超市等生活配套。

旅游:拥有东莞新八景之首的松湖烟雨,以及沟谷、紫薇园、中心公园等一批生态旅游景点,是市民休闲旅游的理想场所。

3.东部区:台湾高科技园

东部是松山湖重点打造的台湾高科技园,规划建设大型晶圆项目基地、先进IT制造基地和生活配套区,以承接台湾高科技产业大项目和研发龙头企业,建成一个具有浓郁台湾特色的国际一流高科技园区。

4.滨湖区:国际总部研发区

这片区域将重点引进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的总部、研发中心等,成为松山湖的科技核心区。这里将适度发展生态休闲旅游,打好生态“牌”,做好水“文章”,彰显松山湖的生态之美,以生态之美带动园区的科技招商,聚集科技资源和人才。

主导产业

松山湖科技产业园逐渐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及光电、机械及汽车配套、高档服装及织物、家具及建材、五金塑胶等主导行业为主的现代化工业体系,行业间和上下游产品之间的产业配套体系完善,结构合理,效率卓越,具有较强的国际际竞争力。

研发中心

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坚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人才引进,加快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研发机构、研发

型企业和服务于科技发展的项目,努力建设成为东莞的科技中心。公共技术创新平台:

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

广东华南工业设计院

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

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研究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数理工程研究院

东莞市产品质量检测基地

东莞市清洁生产科技中心

东莞中子科学中心(筹)

中山大学东莞研究院(筹)

专业技术平台:

生物医药孵化器

创意产业孵化器

稀土纳米材料工程中心

微电子材料研发中心

光电子应用研发中心

医药实验动物研究中心

微生物技术研发中心

智能玩具共性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企业研发中心:

生益科技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

易事特UPS电源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及广东省企业技术中心万科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

新能源ATL研发中心

晶广半导体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研发中心

东阳光药物临床试验平台

招商对象

截至2008年底,松山湖共引进创新型科技企业290家,其中总部型研发型大中型企业86家,国家级、省级大中型研发机构32家,中小科技开发企业148 家,其中包括华为、中国无线、易事特、Celestica Electronics (Dongguan) Ltd.

等知名企业。

二、广州中新知识城

总体定位:知识城定位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知识经济高地;汇聚全球精英人才,创造生态型国际化宜居宜业新城。

打造成为一个引领广州、广东以至中国产业高端发展尤其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要在知识城汇聚全球的精英人才;要把知识城建设成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生态宜居新城;要使新加坡先进的管理经验与中国国情相融合,在知识城得到成功的运用。

“北有中关村,南有知识城”。首期开发重点在数字化图书馆、南洋理工大学海外分校、会展中心及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等。广州开发区目前已与新加坡当地商会机构签订了招商合作协议,与南洋理工大学签署了教育合作和项目引进的合作协议,并与中科院及其广东分院初步确定了合作框架和一批合作项目,拟在“知识城”规划建设省院合作核心载体。

规模:规划总人口54万人,其中就业人口27万人。规划范围123平方公里,建设用地60平方公里;其中启动区建设用地约6平方公里,产业用地占55%。

重点产业:发展研发服务、创意产业、教育培训、生命健康、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与环保、先进制造八大支柱产业,形成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导,高

附加值制造业为支撑,宜居产业为配套的产业结构。其产业发展契合国家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的战略方向,将突出产业高端集聚、形成知识经济高地的功能。目前正谋划引进一系列高端研发机构、高端产业园区、国际著名大学分校、跨国公司总部、科技项目孵化基地、公用设施等重大项目。

战略定位:立足珠三角,辐射华南,面向全球,服务全国,影响东南亚,努力建设成为中国自主创新的先行区、知识经济的高地、推动珠江三角洲产业转型的强大引擎、中国—东盟区域性创新中心和生态宜居的新城区。

中新知识城选址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所提出的广州科学城北区的范围。按照规划与设想,知识城将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战略布局的核心区,成为引领珠三角、广东省乃至中国产业转型升级、高端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成为海内外优秀人才创新创业的首选地;成为产业、环境和社会相得益彰、和谐发展,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生态宜居新城;成为新加坡先进管理经验与广州市情、中国国情相融合并得到成功运用的示范区。

中新知识城借鉴新加坡先进的规划建设理念,以绿带和周边地区构成区域生态网络系统,科学规划城内路网与功能分区,共分为北部、中部和南部三个新市镇,首期将开发约6~10平方公里的启动区。中新知识城将建设高标准的基础设施,并全面推行绿色建筑,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人与建筑、自然和谐共存。

重大项目谋划: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业设计谷、中国节能环保产业研究院、未来体验中心、中新工业技术研究院、珠江创新论坛、中国—东盟创新中心、世界百名领军型华人科学家创新园、世界研究型大学分支机构、国际健康医疗中心、中新知识城知识产权交易中心

交通:选址位于广州市东北部萝岗区九龙镇。其中心区域距中心城区30多公里,距白云国际机场约24公里,距广州科学城约26公里。规划强调区域一体化发

展,通过城际铁路、地铁等绿色快速公交和高、快速路联系,构筑与市中心区、广州空港等重要节点的快速通道,逐步建设成为广州东北部的城市副中心,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

结构:规划结构强调城市的紧凑发展,由三个新的市镇组成多中心多等级的新城结构,北部新市镇发展新兴产业,中部新市镇打造成为整个知识城的中心,南部新市镇作为次中心。

生态:规划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低碳城市的营造,尊重既有的生态脉络,保留主要山体和水系等蓝绿基底;构建两条各约500米宽的绿道,联系两侧山体,可作为生物迁徙通道,保护区内生物的多样性;强调生态空间与产业、居住等空间的渗透,还突出了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等新技术的应用。

产业布局:按“一核两区多园”布局产业。

一核:即以行政区、商业区为中心,重点发展研发服务业、创意产业、教育培训业、生命健康服务业、形成中心知识城的核心区。

两区:北部产业片区以现有工业园区为依托,重点发展先进制造、生物技术产业;南部产业片区主要依托科学城,重点发展信息产品制造、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

多园:在中新知识城核心区和南北两个产业片区规划建设研发设计园、创意产业园、生物技术园、信息技术园,新能源产业园等园区。

社会文化:规划突出村民与城市居民互融的理念,村民安置区与城市居民区相融合,创新社区管理模式,强调社会和谐的宜居生态新城。

开发模式:

知识城可容纳总人口54万人,其中就业人口27万,整个规划中,有123平方公里用地可供建设,按北、中、南三大块来建设三个中心镇,每个中心镇两侧还相应设置一些卫星镇,每个镇会设快速路联接,住宅以中低密度为主,容积率为

0.6—3.0,住宅层数从低层的1—2层至最高的16—20层,只有一处有21层以上的住宅。其中会设相关配套:如沿路商业广场、图书馆、公交中转站、医疗所、污水厂、中小学等,需要保留的文物古迹也予以保留,此外,还将会建包括南洋理工大学海外分校的3个大学,占地为166公顷。整个知识城中将会有540个组团公园,34个小区公园,用绿色生态来包围居住区,体现生态宜居的理念。

南部、北部镇以产业为主,中部镇以生活服务业为主。在原有地块上的当地14000户拆迁居民,刘太格表示,之前曾考虑究竟是让他们集中在一个点安置还是分散安置好,最好确定是分散安置,因为分散更易于他们与新入居民的融合。据悉,8个小区、3个组团将惠及这些居民。产业选择与国际发展趋势国家发展战略吻合。

中新知识城在发展目标上将瞄准硅谷、新竹等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做到“北有中关村,南有知识城”。在政策上必须有足够的创新和突破,在管理权限上要扩大经济管理权限

在研发服务业方面,要重点发展跨国公司的区域总部和研发中心、国有和民营大企业研发中心、公共技术研发和应用平台、咨询、法律、会计等中介服务、辐射国内外的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产业联盟。在创意产业方面,要重点发展工业设计、数字媒体、软件开发、动漫游戏。

在教育培训方面,要重点发展本科职业教育或再教育、国际商学院或国际性知名大学研究分支机构、大型企业高管人员职业和综合培训、面向东盟的经营管理文化教育培训。

在康复医疗方面,重点发展国际康复医疗机构、特色性的中医医疗医院、健康疗养。在信息技术产业方面,要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企业总部和软件产业。在生物技术产业方面,要重点发展生物医学、创新药物、生物信息、医药研发外包。

在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方面重点发展光伏产业、新能源装备、高效节能产业、新型储能产业、先进环保产业。在先进制造业方面,要重点发展数控机床的关键技术、混合动力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技术、城市高速轨道交通中的关键技术、行业专用设备的整套解决方案、与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与节约环保产业纵向关联的先进制造、智能服务机器人和重大产品和重大设施寿命预测技术。

八大支柱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支撑、相互融合、共同繁荣的关系,预计经过三个阶段共计20年的发展,中新知识城将进入深度繁荣时期。臧所长认为知识城产业选择与国际发展趋势、国家发展战略基本吻合,知识城将成为实现国家新兴战略产业的重要载体,率先突破的先行区。

三、台湾新竹科技园

区位优势

新竹园区所处的地理和环境优势主要体现在它不仅临近智力资源密集区而且又处于交通网络发达和自然环境优美的地区。在智力资源方面新竹学风鼎盛,著名大学林立,研究开发机构扬名于世,它拥有以清华大学、交通大学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和以工业技术研究院为代表的专业科研机构。这里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数量之多,仅次于台北和台中两市,是台湾重要的教育和科研中心。台湾留学海外的高科技人才,大部分出自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这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不仅可以为科学工业园区提供充沛的高级人力资源,而且在职业训练,为企业提供咨询,或接受企业委托进行研究等方面对园区进行了充分的支持。在交通网络方面高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短,一旦开发成功就应该迅速投放和占领市

场。因此,对于高技术产业来说,空运条件和高速公路网络尤为重要。而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所依托的城市化地区所拥有的发达的交通网络满足了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这一需求。新竹距台湾最大的都市台北市70公里,距台中港、基隆港两大国际海港约90公里,至台湾最大的国际机场桃园中正国际机场55公里,南北电气化铁

路和中山高速公路贯穿其间。所以新竹发达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为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便利条件。在自然环境方面这里林木茂盛,四季常青,气候宜人,风光秀丽,有许多著名的自然风景区,如青草湖、中山公园、十八尖峰、古奇峰、丽池、香山牧场等,是台湾著名风景旅游休闲胜地之一。这里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都相当优越,是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高尚居住的理想场所。

开发运营模式

(1)确定主导产业结构

新竹建区之初就确定了电子计算机及外围设备、精密仪器机械、生物工程、集成电路、通讯光电等具有十分广阔前景的六大高科技领域。整个科学工业园区的完成大体分为三期:

第一期,以引进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所需的整套技术、科技人员及管理经验为主;

第二期,以扩展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为目标,使科学工业园区本身具有设计、制造自动机具的能力,补充基础材料和零部件的供应,引导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对高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项目进行重点突破,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第三期,以带动、促进企业家踊跃投资高新技术产业为目标。

(2)充分利用区位优势

高科技园区需要优美的环境,方便的交通,临近大学与研究机构。这些区位条件在新竹园区均具备。首先是自然环境优美,园区建在台湾著名的风景区内,这里草木茂盛,地势平坦,瀑布温泉遍布,气候宜人。其次是交通便利,距台北约70公里,离桃园国际机场55公里,距台中、基隆两大国际海港90公里,有陆(铁路、高速公路)海空立体交通网络。再次是智力资源丰富,这里有台湾著名的清华大学、交通大学、中华工学院、工业技术研究院等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附近地区还有中央大学、中原大学、中山科学研究院、中正理工学院等。此

外,园区附近有电子、电机、玻璃、纺织、机构及石化等较好的工业基础,这些工业部门技术水平较高,基础设施也比较完善。

(3)新竹园区的政策优惠

新竹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和刺激投资的法规和制度,这些优惠政策与保税区无异。

一是税收优惠。园区企业进口的自用机器设备、原料、燃料、半成品、物料及货物等,均免征税捐;园区货物或劳务外销者,免征货物及营业税;在园区内购买厂房及有关建筑物,免征契税;园区内企业头5年免税,企业正式营业头9年内连续免缴所得税,以后每年缴付的所得税不超过盈利的22%。

二是资金扶持。自1980年开始运行以来,新竹科技园由政府出资搞风险资美元。政府设立多项科技资助资金来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本,共投资24

亿

园区的资助主要采用财政支出的无偿性与低息的方式,资金的回收则采是在被资助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后,实现大量利润的税收形式,这是一种间接的回收方式。进入新竹园区的企业都经过十分严格的审核,规定入园企业必须是技术密集型企业,必须是制造及研究发展高技术工业产品的科技型企业。

为发展某些重要产业,新竹以直接投资或优先给予长期优惠贷款等财政金融手段予以扶持。凡符合园区引进条件的科技工业,厂商可以申请园区参与投资,园区出资最高可达总额的49%,投资者日后可以购回部分或全部股权。投资者如以技术作为股份投资,最高可以拥有总股份的25%。银行还可以向园区厂商提供利率低于一般银行2%的中长期贷款,并可依贷款者的需要,允许在贷款后1,3年内开始偿还。此外,园区还拿出大量资金资助技术创新开发,资助额最高可达每项计划所需经费的一半。资料显示,新竹的租税条件比日本、新加坡优惠,与韩国大致相等,在吸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有较强的竞争力。

三是土地厂房便宜。园区内建设了规划完备的设施和厂房,并以低廉的价格出租给厂商,被认定为对科技有特殊贡献的工业投资,可减免土地租金5年。当局规定只有投资于创业投资公司,即风险资本公司的法人和个人才可享受到20%的抵减税。同时,政府还明确指出,创业投资公司只可以投资于当局规定的科技产业。

(4)注重投资软环境,以利吸引外资进入

首先是有集中高效的行政管理。新竹园区的工作由园区指导委员会和园区管理局共同筹划,指导委员会为综合性、跨"部门"的最高领导机构,负责有关园区宏观重大问题的决策,并对园区建设和运行事宜进行沟通和处理。管理局则负责具体规划和日常业务管理,管理局拥有对进驻园区的金融、税务、海关、电力、供水、邮政、治安等部门的指导、督办之权,统一协调行政管理事务。

其次是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一方面,园区按照国际惯例,做到"七通一平",提供优质廉价的标准厂房,提供完备的生产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又按照社区化的要求,建有医疗卫生、休闲娱乐、生活服务、学校教育等完善的社区生活配套设施。

第三是有完善的服务保障。新竹园区按照"厂商服务、区内完成"的原则,在园区内设有整套服务机构,为园区厂商提供全方面、多功能服务,包括环境卫生、消防救火、治安防范、企划、投资服务、劳工纠纷协调、工商、工程、地政、电脑网络、公共福利、仓储等,厂商所需办理的手续都可在园区内完成。

(5)大力引进培养人才,形成园区的活力和人气

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对高学历、高科技人才采取来者不拒的移民政策。目前在新竹就业人数中,专科以上学历者达到65%以上,其中博士、硕士分别超过1000人、10000人。园区厂商的老板,博士、硕士、学士各占1/3。允许科技人员用其专利权或专门技术作为股份投资,目前从美国迁入新竹的学子达3000多人。由于这些返台的海外学子大多在国外(主要是美国)的教学科研机构受过良好的训练,很

多人曾在大企业中从事过高科技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其中不少人就直接来自于美国的"硅谷"。他们的研发能力、管理能力都很强,能够把握世界高科技发展的脉搏,因而很容易使企业在一个较高的台阶上起步。新竹规定,企业雇佣台湾本地科技人员的人数必须占科技人员总数的50%以上,以保证把更多的台湾科技人员培养成高科技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

(6)不苛求自有品牌或核心技术,选择成熟产业形成产业聚集

台湾以配套工业为起点,如今已成为世界信息化发展不可缺少的分子。30年前许多美国公司在台湾设立代加工生产基地,为台湾成为世界最大的芯片生产地打下了基础。今天,台湾自己的同类企业已逐渐具备了生产优势,而那些当年的美国公司赚足了钱,卖掉地皮,却为台湾留下了技术力量与一大批企业家。他们认为是不是自己的品牌并不重要,只要能解决就业,能赚钱,发展代加工也一样可行。虽然新竹不是以技术创新着称,但成功的以OEM和制造加工切入了全球IT产业链。如今,新竹已成为全球晶圆代工的重要基地,以及全球PC零组件和外设的主要生产地。

目前,新竹的晶圆代工全球第一,集成电路设计世界第二,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全球第四,笔记本电脑产量全球第一,事实证明,形成规模之后,代加工工业已经使台湾与世界最前沿的经济发展紧密连接

四、班加罗尔科技园

20世纪80年代,西方公司纷纷进入印度,利用印度庞大而廉价的人力资源开发应用软件,美国德克萨斯州仪器公司于1984年率先在印度卡纳塔克邦首府班加罗尔设立软件开发公司,开展离岸开发业务。1992年,印度政府在班加罗尔正式设立国家级软件技术园区。同年,政府在班加罗尔和美国之间架设印度第一座卫星通讯设备。90年代中期以来,一些重要的高科技公司和跨国公司由孟买移至班

加罗尔,惠普、摩托罗拉、Digital、IBM等大型跨国公司入驻班加罗尔科技园区,班加罗尔由此确立了印度软件之都的地位。

概况

班加罗尔软件科技园核心区面积1.5平方公里,是印度软件技术园区的代表。从发展历程来看,1985,1995年,园区以软件组件与维修服务为主要业务,1995,2000年以电子商务、ERP为主要业务,2001,2004转以系统整合、软件外包、BPO(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为主要业务,近年来转向以IT顾问、IT 委外服务为主,业务范围、客户数量与内容深度不断扩大。

表不同阶段班加罗尔软件产业转变

年代产品与服务合约规模主要客户对顾客价值

软件组件与

1985-1995 50万美元 Fortune 前100大低廉成本

维修服务

电子商务、

1996-2000 500万美元 Fortune 前500大质量、生产力

ERP

2001-2004 系统整合、软件外包、BPO 4000万美元全球2000大信息安全、流程管理

IT顾问、

2005-今 1亿美元全球5000大

IT委外服务

专注于软件产业,是世界主要软件外包出口基地。班加罗尔由软件园和硬件园组成,其中软件产业占园区产值的80%以上。班加罗尔软件产值占全印度的一半左右。班加罗尔拥有近11万IT外包员工,主要为美国、欧洲、日本以及中国

的企业编写程序、设计IT芯片、提供计算机维护、金融服务等。以中小企业为主,同时聚集了一批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目前,班加罗尔园区有高新技术企业1600家左右。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年销售收入小于50万美元的企业占47.8%,年销售收入小于200万美元的企业合计达83.9%。

此外,园区还集聚了印度本土三大软件企业Infosys、Wipro和Tata咨询公司以及一批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如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摩托罗拉公司、朗讯科技公司、微软公司、日本索尼公司、东芝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荷兰飞利浦公司等。其中,园区前十位的大公司出口额占整个地区出口额的50%。

通信基础设施先进,与世界联系便利。班加罗尔软件科技园区拥有高速数据通讯设施,包括Soft Point和Soft Link,能够满足园区不同软件企业的需求。基于ISO9001质量管理系统认证的网络内部基础程序而建立起来的集成化的网络操作中心全天候运转,控制并处理着高速数据通讯服务系统,为各种网络服务提供稳定可靠的问题处理平台。

(二)班加罗尔软件科技园区的成功经验

1.运营模式的创新使园区逐步走向国际化

印度政府为了获取更多的国际订单,采取了现场开发和离岸开发两种运行模式。一方面,在本国建设具有世界水平的软件开发配套环境,让国外跨国公司与本国软件企业合作在印度建立软件开发中心,推进软件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另一方面,鼓励本国软件企业在海外(尤其是在硅谷)设立分支机构,把开发人员派送到用户身边提供服务,在班加罗尔科技园区和硅谷之间建立起“桥梁”或“网络”,并通过卫星使美国和印度两地的开发人员24小时连续协同工作。

2.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了整个软件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园区形成了以企业为中心的完善的科技研发系统(如图)。众多软件企业集聚园区,集群效应使人才、科技成果、资金等要素重新配置、优化组合,提高了整个集群的创新能力。仅德州仪器在班加罗尔就获得了150项专利,思科(CISCO)和IBM获得了75项专利。园区还聚集了印度国家科学院、尼赫鲁科研中心、拉曼研究所、天体物理研究所等一批大型科研机构,拥有印度理工学院等7所知名大学,以及一些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

图班加罗尔技术创新体系

3.大量的科技人才是班加罗尔软件产业发展的保障

班加罗尔地区高校密集,每年可为社会输送3万名计算机和软件工程技术人才,其中1/3是信息技术人才。此外,班加罗尔还汇聚了大量“海归”人员,他们为印度带来了充足的资金和尖端的技术。印度与美国硅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人员联系和企业合作。20世纪60年代以来,印度政府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人才到美国等发达国家留学,培养和储备了大量的科学技术人才。

4.中介组织为园区软件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印度全国软件和服务公司协会、电子与计算机软件出口促进会等中介组织为班加罗尔软件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印度全国软件和服务公司协会是印度IT及其相关服务行业的尖端组织,为其成员公司提供扩资服务,协助它们进行商业决策;提供政府政策变更、国内外市场机会、海外专家研讨会和展览会等方面的准确信

息。到 2001底,协会已经有包括软件生产公司、国际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公司、IT 服务及相关产业公司、研发软件公司等在内的854家成员。

电子与计算机软件出口促进会是在印度信息技术部支持下建立的自主性非营利机构,通过组织促进性活动,邀请外国代表团来访,组织市场考察等,提供了一个政策允许的互动交流平台,把成员公司和外国公司、政府和企业联系起来。此外,促进会还从事软件市场的信息收集、分析和研究工作,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市场信息,帮助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

5.政府的政策支持促进了园区的发展

印度政府为促进园区快速发展,从税收、投资、进出口、人才、政府采购等方面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政策措施,见下表:

表2 政府对园区的政策支持

政府对软件出口实行零关税、零流通税和零服务税;免除进出口软件的双重关税赋税,允许其保留出口收入的50%;对任何部门进口的资本货物都征以5% 的关税;政府还放宽了对计算机进口的限制,大幅度降低关税等

凡是软件产品全部出口的企业,免交所得税;对各种形式的软件出口收入(包税收括部分由IT带动的服务业出口收入),免征所得税,免税期为5年,每年的所得税政策免税额以20%的比例递减;风险基金企业投资任何项目的所得,包括利息收

入,均免征所得税

货物税和软件园区企业从国内保税区采购货物时,免征货物税;1999年开始,对软件

服务企业免征劳务税劳务税

根据1999年颁布的政策规定,对进口各种计算机,无需任何许可证;2000

年开始,对按处理价格进口10年以下的二手资本货物,不再要求有许可证;进出口政策从1997,2002年,对具备ISO9000质量资格认证和CMM2以上水平的软件

企业进行离岸产品开发、网上咨询服务给予特殊进口许可证;2000年开始

对过去有关企业资格审查一年一审改为四年一审

投资政策外资控股可达75%,100%;允许进口计算机技术的企业资产限额从2亿卢比

降至100万卢比

从2000年3月2日开始,对计算机业和计算机相关外围产业只征收0.25%的产业扶持政策税收,是印度有史以来最低的税收比率;免收硬件业4%的每年续约劳动合

同税;公民个人购买计算机和软件可部分减免个人所得税

在1986年颁布的《科研开发税条例》中,将研发税的40%(每年约1亿卢比) 用于风险基金的补贴;对风险投资的投资收益全部免税;建立不同层次和性风险投资政策

质的风险基金,包括国家风险基金、联邦风险基金和私营风险基金;为风险资本设立10亿卢比的基金

继续扶持、加强原有正规的理工技术学院在信息技术及软件产业高级人才培养方面的传统优势;在中学、大专院校开设不同层次的电脑软、硬件课程,人才政策

形成多层次的人才培训体系,以满足软件产业发展的多种需求;开放私人资本和外资从事电脑软、硬件的专业教育

政府采购政策强制性的政府购置国产IT产品

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总体规划说明书

中国·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总体规划The Songshan Lake Hi-tech Industrial Park Plan of Dongguan in China 说明书 东莞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管委会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2年8月

目录 一、项目提出·现状概况 1.项目提出 2.现状概况 二、科技产业·生态 1.科技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包容性 2.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科技产业园 三、现状·未来 1.东莞产业发展概况 2.东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前景 3.从“人”字到“个”字—市域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 4.东莞主城区“三位一体”的空间结构及职能分工 5.国际﹑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典型范例 四、选址·定位 1.优越性 2.前瞻性 3.目标与定位 4.综合生态新城基本条件 5.产业发展特征 五、构思·设计 1.规划原则 2.总体构思 3.发展规模 4.形态与结构 5.生态功能布局 6.用地功能分区 7.用地规划 8.景观设计 9.交通体系 10.绿地系统 11.配套设施 12.形象策划 六、安全体系 1.环境保护 2.生态安全 3.综合防灾 4.环卫规划 七、信息化规划 八、市政工程专项规划 1.给水工程规划 2.污水工程规划 3.雨水防洪工程规划 4.电力工程规划 5.电信工程规划 九、分期开发指引 十、近期建设规划 十一、开发模式 1.开发指引 2.分期开发 3.管理模式 4.融资渠道 5.开发模式 十二、附件 附件1:广东省人民政府(粤府函[2001]444号)“关于同意扩大东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批复” 附件2:东莞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环境影响的评价大纲环评结论及专家评审意见 附件3: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总体规划纲要评审意见

中新知识城概念性规划

中新知识城概念性规划 定位:知识城定位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知识经济高地;汇聚全球精英人才,创造生态型国际化宜居宜业新城。 打造成为一个引领广州、广东以至中国产业高端发展尤其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要在知识城汇聚全球的精英人才;要把知识城建设成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生态宜居新城;要使新加坡先进的管理经验与中国国情相融合,在知识城得到成功的运用。 “北有中关村,南有知识城”。首期开发重点在数字化图书馆、南洋理工大学海外分校、会展中心及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等。广州开发区目前已与新加坡当地商会机构签订了招商合作协议,与南洋理工大学签署了教育合作和项目引进的合作协议,并与中科院及其广东分院初步确定了合作框架和一批合作项目,拟在“知识城”规划建设省院合作核心载体。 规模:规划总人口54万人,其中就业人口27万人。规划范围123平方公里,建设用地60平方公里;其中启动区建设用地约6平方公里,产业用地占55%。 重点产业:发展研发服务、创意产业、教育培训、生命健康、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与环保、先进制造八大支柱产业,形成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导,高附加值制造业为支撑,宜居产业为配套的产业结构。其产业发展契合国家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的战略方向,将突出产业高端集聚、形成知识经济高地的功能。目前正谋划引进一系列高端研发机构、高端产业园区、国际著名大学分校、跨国公司总部、科技项目孵化基地、公用设施等重大项目。 战略定位:立足珠三角,辐射华南,面向全球,服务全国,影响东南亚,努力建设成为中国自主创新的先行区、知识经济的高地、推动珠江三角洲产业转型的强大引擎、中国—东盟区域性创新中心和生态宜居的新城区。

世界科技园四个案例——广州中新知识城、东莞松山湖

世界科技园四个案例——广州中新知识城、东莞松山湖 一、东莞松山湖 概况 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是2001年11月经省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处于穗港经济走廊中段,南临香港、深圳、北靠广州,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松山湖规划控制面积72平方公里,坐拥8平方公里的淡水湖和14平方公里的生态绿地,是一个生态自然环境保持良好的区域。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已成为东莞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推动器,将逐渐成为珠江三角洲乃至当今世界高新园区的示范新城。规划面积:72平方公里。规划人口:30万人。 发展定位 根据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开发的基础背景及东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前景分析,结合其选址区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土地容量,综合研究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的性质为:具独立自主知识产权和强烈科技创新能力的以先进工业、高新科技产业和大学园区为主的综合性生态新城,与东莞、同沙组团共同构成东莞市“三位一体”的主城区。功能定位体现如下特点:?成为东莞市未来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推动器;?成为珠江三角洲乃至当今世界高新园建设的示范新城;?成为东莞市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和技术中心;?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现代化水平的卫星城镇,提高区域城市化水平?松山湖组团与莞城、同沙共同构成东莞市“三位一体”的主城区。 规划构思 生态型新城是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的主题,它既是以产业为核心的产学研集聚区,更是具有一定规模和中心职能的城市功能区。因而规划将城市的生长过

程:“生息环境—劳动发育—城市繁荣”与产业链生长过程:“产—学—研”置于松山湖特定资源环境下,将人工空间有机融入自然空间,创造生态型新城。遵循?自然生态核心—把握原始生态的脉络,以松山湖为中心,自然生态环境为背景的生态型城市;?自由富于秩序—融于自然的人工环境。自然生态环境与规划的城市空间的结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滚动开发模式—落实时序推进的空间。采用多组团、系统化布局模式适应项目引进与滚动开发;?弹性布局原则—赋予整体统一的主线。简洁的交通体系与组团式的结构模式便于弹性开发。 空间布局 1.北部区:高科技产业带 十平方公里的北部区,是承接高新科技企业、研发中心与企业总部的重要载体。 以松山湖大道为界,北边重点发展高新科技产业,目前已聚集华为、易事特、生益等52家科技含量高、能耗低、效益好的高端产业,初步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密制造等产业集群。 松山湖大道以南的区域重点引进研发中心、总部,正在建设IT研发园、创意设计园、生态文化创意谷等一批专业园,已引进产品质量检测基地、万科住宅研发基地等27家研发、总部企业。 月荷湖周边区域是创意生活区,已全面启动超市、住宅、餐饮、学校、医院、邮政、体育等配套设施。 2.中心区:教育研发区 是松山湖的城市核心区,集行政、商务、教育、研发、商住、旅游等多项功能。 行政服务:是园区管委会及市直部门分支机构的办公场所,为企业提供一条龙的高效优质服务。

广州市中新知识城九龙新城首期安置房可行性研究报告-广州中撰咨询

广州市中新知识城九龙新城首期安置房可行性研究报告 (典型案例〃仅供参考) 广州中撰企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地址:中国·广州

目录 第一章广州市中新知识城九龙新城首期安臵房概论 (1) 一、广州市中新知识城九龙新城首期安臵房名称及承办单位 (1) 二、广州市中新知识城九龙新城首期安臵房可行性研究报告委托编制单位 (1) 三、可行性研究的目的 (1) 四、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原则和范围 (2) (一)项目可行性报告编制依据 (2)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原则 (2) (三)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范围 (4) 五、研究的主要过程 (5) 六、广州市中新知识城九龙新城首期安臵房产品方案及建设规模 (6) 七、广州市中新知识城九龙新城首期安臵房总投资估算 (6) 八、工艺技术装备方案的选择 (6) 九、项目实施进度建议 (6) 十、研究结论 (7) 十一、广州市中新知识城九龙新城首期安臵房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9) 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一览表 (9) 第二章广州市中新知识城九龙新城首期安臵房产品说明 (15) 第三章广州市中新知识城九龙新城首期安臵房市场分析预测 (15) 第四章项目选址科学性分析 (15) 一、厂址的选择原则 (16) 二、厂址选择方案 (16) 四、选址用地权属性质类别及占地面积 (17) 五、项目用地利用指标 (17) 项目占地及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 (18)

六、项目选址综合评价 (19) 第五章项目建设内容与建设规模 (20) 一、建设内容 (20) (一)土建工程 (20) (二)设备购臵 (20) 二、建设规模 (21) 第六章原辅材料供应及基本生产条件 (21) 一、原辅材料供应条件 (21) (一)主要原辅材料供应 (21) (二)原辅材料来源 (21) 原辅材料及能源供应情况一览表 (22) 二、基本生产条件 (23) 第七章工程技术方案 (24) 一、工艺技术方案的选用原则 (24) 二、工艺技术方案 (25) (一)工艺技术来源及特点 (25) (二)技术保障措施 (25) (三)产品生产工艺流程 (25) 广州市中新知识城九龙新城首期安臵房生产工艺流程示意简图 (26) 三、设备的选择 (26) (一)设备配臵原则 (26) (二)设备配臵方案 (27) 主要设备投资明细表 (28) 第八章环境保护 (28) 一、环境保护设计依据 (29) 二、污染物的来源 (30) (一)广州市中新知识城九龙新城首期安臵房建设期污染源 (31)

中新广州知识城九龙新城首期安置房标段三

中新广州知识城九龙新城首期安置房(标段三)“项目法人+设计施工总承包(EPC)” 招标文件 (招标编号:) 招标单位:广州开发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管理中心 招标代理单位:国义招标股份有限公司 日期:二〇一三年六月

目录 投标邀请书................................................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章投标须知..........................................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开标、评标及定标办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合同条款..........................................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投标文件格式...................................... 错误!未定义书签。

投标邀请书 致:[投标人名称] 贵公司已报名参加中新广州知识城九龙新城首期安置房(标段三)“项目法人+设计施工总承包(EPC)”工程施工公开招标,经资格审查后评为合格并获得了投标资格,如贵公司对本招标工程项目感兴趣,请从广州市东风东路726号国义招标股份有限公司1楼购标室处购买招标文件和相关资料。时间为年月日上午时。请注意: 1.招标文件售后不退。(价格:500.00元人民币(伍佰元)/套) 2.贵公司在投标文件中,应按照有关规定提交捌拾万元(人民币)的投标担保。 3.投标文件提交的截止时间为年月日时分正,提交到广州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室。逾期送达的或不符合规定的投标文件将被拒绝。 4.本招标工程项目的开标会将于上述投标截止时间的同一时间在广州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室公开进行,投标人的法定代表人或其委托代理人应按招标文件的要求准时参加开标会议。 招标单位:广州开发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管理中心 地址:广州科学城揽月路创意大厦B2附楼3楼 联系人:张工联系电话: 招标代理:国义招标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广州市东风东路726号省机械大厦7楼 联系人:徐宝欣联系电话:098-219

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规划

I 中新(广州)“知识城” 总体规划(2010—2020) (简要说明) 2010年4月

目录 一、规划范围 (1) 二、现状概况 (1) 1、人口概况 (1) 2、经济概况 (1) 3、城镇建设现状 (2) 三、发展目标与定位 (2) 1、发展目标 (2) 2、功能定位 (3) 四、产业发展 (3) 五、发展规模 (4) 1、用地规模 (4) 2、人口规模 (4) 六、空间结构及布局规划 (4) 1、空间结构 (4) 2、主要规划用地布局及构成 (6) 七、交通规划 (9) 1、对外交通规划 (9) 2、道路系统规划 (10) 八、绿地与景观系统规划 (12)

九、开发时序规划 (14) 十、起步区规划 (15) 附件1:概念性总体规划2020年规划总图 (19) 附件2:概念性总体规划远景规划总图 (20)

1 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规划(2010—2020)简要说明 一、规划范围 (萝岗区北部),距离广州城市中心 区约35 公里、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 15 公里。北面与白云区钟落潭镇接 壤、南面为广河高速公路、东面与增 城市中新镇相接、西面为帽峰山省级 风景名胜区。总用地面积约123平方 公里。 二、现状概况 图1:中新知识城规划范围 1、人口概况 知识城范围内现有的居民点由众多零散村庄聚居点组合而成。区内共包括20个行政村, 村民约4.5万人。 2、经济概况 知识城目前总体上为准城市化地区,开发建设依托原九龙镇区沿九龙大道相对独立发展,总体上形成镇区综合服务、园区工业生产、外围农业种植的发展格局。但镇中心区规模较小,经济基础薄弱,镇级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滞 后。农业镇特征明显,工业企业数量不多、现有工业档次低,主要为电子电器、 石化、塑料制品和轻机械制造业等。 现状工业用地主要集中在规划区北部的九龙工业园,主要产业类型有电子、

【中新广州知识城14个项目集中动工总投资200亿】广州中新知识城最新消息

【中新广州知识城14个项目集中动工总投资200 亿】广州中新知识城最新消息 世界知识经济高地将在此崛起 继11月12日正式上升为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后,中新广州知识 城再传佳讯——11月30日,广州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今年第四批项 目集中动工活动在这里举行,14个项目涵盖知识产权保护、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检验检测服务、民生等多个领域,总投资近 200亿元,达产产值800亿元。据统计,今年以来,黄埔区、广州开发 区企业筹建完成投、试产项目75个,在建企业项目97个,预计全年 在建项目达147个。 ■新快报记者李应华肖韵蕙毕志毅通讯员郭哲涵邱暖娜赵晓健 近百亿投资知识产权综合改革试验区项目开建 知识产权综合改革试验区项目位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广东中心(下称“审协广东中心”)东南侧,紧邻凤凰湖,是本 次集中动工活动单个投资额最大的项目,总投资91亿,达产产值138 亿元。该项目由知识城(广州)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负责投资开发建设, 计划2024年建成达产。 该项目作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区示范项目,将对 标世界级知识产权商务服务中心,以知识产业创研为引擎,借助国际 创新聚能、知识技术创研、综合配套服务等三大平台,为入驻企业提 供优质办公环境、智慧共享型园区服务、一体化商业服务配套、成 长型企业孵化加速、产业技术研发、产品展示体验等六大功能需求, 形成知识产权产业全周期服务链,并联动审协广东中心、广东省知识 产权服务业集聚中心,为知识城把握国际知识创新脉动注入强大动力。

在当天集中动工的检验检测集聚区分会场中,华测检测、中国建 材检验、特种承压、东方纵横四个项目齐齐动工,组团式共谋发展, 共同打造综合性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平台,擦亮“广州检测”城市名片。 记者了解到,黄埔区、广州开发区自2014年4月获批筹建“全国检验检测服务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以来,持续建设打造高度集聚、覆盖全产业链的检验检测服务产业知品牌示范区。2017年“广 州开发区检验检测服务”区域品牌价值估值113.36亿元。 知识城片区首个高标准中学2020年建成 广州二中会元中学是当天动工的唯一一个民生项目,由广州市第 二中学承办,将建成一所24班公办初中,预计2020年6月建成。该 项目的启动将打破目前知识城片区内新投入使用高标准中学为零的 现状,为周边近2万家庭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打造世界知识经济高地,塑造一流的创新创业环境,关怀人才子女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为此,知识城将打造全国首个“教育小镇” 创新发展示范区,提供国际一流水准的配套设施,目前,知识城中小学 校规划将按照28万人配置学位,以广州二中会元学校、广州实验中学、新加坡南洋中学为龙头,目前已引进教育项目11个,既扎根本土 又走向全球,与国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联手,共同 打造教育多元发展,普惠教育供给与高端教育服务和谐共生,基础教 育与高端经济发展互促互利的特色教育小镇,推动教育发展水平与经 济发展水平相匹配。 上升为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知识城启新篇 2018年,知识城产业项目建设硕果累累,50个新兴产业项目火热 筹建,建成后将实现工业产值超2500亿元,科研、商贸及服务业营业 收入超1500亿元。其中,康盛生物、中国移动广州数据中心、恒运 分布式能源站等8个产业项目业已竣工验收,超过知识城历年竣工项 目总和。 自成立以来,知识城已累计注册企业1382家,累计注册资本约 1294亿元。今年以来注册企业488家,注册资本约338亿元,完成固

东莞松山湖科技园规划

023 基于知识经济的科技园规划实践 —— 以东莞松山湖为例 ■ 倪有为 [摘 要] 随着科技创新成为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战略,科技园作为发展知识经济的重要载体,迎来了新的机遇。东莞松山湖作为具有代表性的科技园,将基于知识经济特征重新审视自身价值定位,强调空间资源整合和空间秩序再生,探索新时期科技园的可持续发展途径。 [关键词] 知识经济 松山湖 可持续 为了应对知识经济背景下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陆续推动科技园的建设,初步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环渤海地区三大聚集地。但综合审视我国当前科技园的发展,仍然面临着创新产业链不完整、创新环境要素不完善等症结,需要基于知识经济关于产业布局、区域创新环境等领域的研究。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对科技园的发展路径进行探索。 一、 知识经济概念及特征 根据经合组织(OECD)的研究报告,知识经济被定义为“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之上的经济”。 结合科技园的发展特点,知识经济主要包括以下特征: (1)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知识经济的增长是高度集约、知识密集型的增长方式,主要依托知识的创新—— 既包括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也涵盖对科学技术的新应用,更强调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之间的相互联系,使科技创新向产业链其他环节延伸,即“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2)以高新技术为产业支撑。科学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一方面推动了新的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更积极与传统产业结合,提高了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带动传统专业升级。 (3)可持续发展模式。知识经济以知识为主要生产要素,知识能重复利用的特点以及其溢散效应,使传统工业经济中经常出现的边际递减效益不再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而知识经济获取资源和利用资源方式的转变,也极大降低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冲突,使经济可持续增长成为可能。 二、 科技园发展趋势研究 1. 核心动力—— 科技创新 科技园的发展,一方面要加强创新主体之间的良性交流和互动,另一方面也要注重企业将科研成果向产品的转化,借助市场力量形成完整的创新产业链。 美国硅谷、法国安蒂波利斯等成功的科技园区,都是围绕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为园区提供智力支持,吸引大量技术和服务人才,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学的支持和参与不仅提供了最为重要的智力资源,更形成了 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从而形成了智力、资本的聚集效应。 2. 竞争优势—— 生态环境 科技园以知识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为主要支柱,由于科研条件、高新技术产品生产条件对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生态环境要求较高,而对传统产业发展所依赖的地形条件要求相对较小。因此,科技园的选址更倾向于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既可以降低高新技术产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日常生产环境维护费用,又可以通过高质量的环境吸引技术和服务人才。此外,良好的环境也能激发人才的创新效率,促进创新产业链的良性循环。 3. 发展基础—— 公共服务 纵观国内外科技园区的发展历程,由园区向城区发展的趋势愈发明显。从科技研发-产业孵化-产品生产的全产业链条,以及高标准、高品质的生产和生活配套设施,都是吸引技术和服务人才、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保障。生产、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完善的产城一体化,成为了科技园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重要砝码。 三、 松山湖的发展路径探索 过去十年,东莞松山湖科技园一直坚持着“科技与山水一色、发展与生态兼容”的独特发展模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发展惯性,并渐生秩序,成为了一种鲜明的城市化品牌,是珠三角地区迅速崛起的科技园区。 但是在经历快速成长阶段后,日益强化的生态系统保育需求、区域间方兴未艾的产业转移升级等外部条件变化,使得松山湖不再一枝独秀。剩余有限土地和已开发土地显现的经济属性与社会属性、城市影响力以及未来的演变等一系列内部判断,都促使松山湖适时进行策略性检讨,并以再度前瞻的规划标准去发掘自身的价值。 1. 主体功能整合 科技园的主体功能主要包括生产、生活和服务三大功能。其中,生产功能的核心是科教、研发,生活功能包括居住及配套,服务功能包括生产性服务(金融、信息、物流等)和生活性服务(文化、娱乐、餐饮等)。 松山湖在过去的十年间依托东莞理工学院等科研院所发展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环湖居住板块也初具规模,但在服务功能板块存在缺失。同时,三大板块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手段,尤其是房地产带动的住宅区建设,与生产功能所需要的技术人才之间并不匹配。在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的同时,也造成园区对高端人才吸引力不足等弊端。 面对平衡生产、生活、服务三大功能的新需求,一方面要补全服务短板,结合园区自身价值定位,以及园区和周边镇区在产业和配套上的相关性,强 化以产业链管理和服务为主的智慧松山湖特色中心。另一方面,继续引进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通过华为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培育创新土壤,带动创新产业链条的进一步延伸。最后,还要将有限的土地资源向具有创新价值的环节倾斜。通过将居住用地出让与科技研发、产业用地捆绑等有效的管理手段,扭转住宅用地供应与生产功能脱节的难题。 2. 空间结构重组 围绕科技城的生产、生活、服务三大功能板块,构建新的多中心城市结构——“一条环湖公共服务带、三大产业集群区、多个公共服务中心”。 结合环湖生态核心,构建由综合服务中心、科研创新中心及金多港休闲服务中心等多个以生产性服务功能为主的环湖公共服务带,打造具有松山湖特色的公共服务体系,使环湖地区成为园区最具活力的场所。 图1 松山湖空间结构重组示意图 围绕三大主导产业形成高端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现代服务三大产业集聚区。高端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主要引进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型电子高科技企业和研发平台;生物技术集聚区以生物医药研发为核心,发展医疗器械和健康服务业,完善从教育、科研、中试到生产、销售完整的产业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重点发展金融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 (下转第025页) 万方数据

中新知识城智能电网示范区建设方案研究

中新知识城智能电网示范区建设方案研究-机电论文 中新知识城智能电网示范区建设方案研究 李文娟1许苑2 (1.广州电力设计院,广东广州510610;2.广州供电局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620) 摘要:中新知识城位于广州市东北部萝岗区,规划建设成为广州向世界一流城市看齐的窗口。在中新知识城进行智能电网建设,将其打造为“智能、高效、可靠、绿色”的智能电网示范区,是广州电网一次积极有益的探索,对广州电网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资源配置能力、推动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在调研知识城城市发展概况的基础上,分析了知识城智能电网的建设条件,确立了知识城智能电网的具体建设目标,全方位制定了知识城的建设方案,估算了项目的整体投资。 关键词:中新知识城;智能电网;建设 1知识城城市发展概况 国家智慧城市示范区——知识城规划区位于广州市东北部萝岗区九龙镇内,用地面积约123km2。 中新知识城建设的总体目标为:立足广东,服务全国,辐射东南亚,面向全球,把知识城建设成为引领泛珠三角区域以至中国改革开放、知识创新、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发展模式转变的先行区;力争通过20年左右的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高端人才汇聚高地、自主创新的首善之区、战略型新兴产业的集聚中心、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成为开放合作、创新发展、生态文明、和谐宜居的智慧城市。 2知识城智能电网建设目标

2.1知识城智能电网建设条件分析 (1)知识城规划定位高,区域高端客户群体对建设能源综合利用、双向互动的新型电力系统存在旺盛需求,适合推广新型电力系统新型运营模式和理念。(2)知识城为全新规划的新兴区域,非常适合开展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试点。(3)政府对该区域建设具有较高的支持力度,建设思路开放,为应用各项新技术、推广新的运营模式创造了良好条件。 (4)知识城的建设强调“科技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与新型电力系统的理念相契合,为新型电力系统示范项目的建设增加了助力。 2.2知识城智能电网建设目标 根据知识城地区内外部建设条件以及需求分析,未来该地区有开展智能电网建设的需求和优势,适于推广各项新技术和新型运营、管理体制。知识城智能电网建设目标如下: (1)绿色电网。未来知识城电网能满足用户的电、热、冷等综合能源利用需求,建设绿色变电站、推广电动汽车,实现环境得以最大程度保护的目标;通过制度创新和可再生能源的便利使用,提高一次能源的高效利用。 (2)开放电网。未来知识城电网能支持可再生能源入网,实现电能流双向流动;同时用户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实现信息流的双向交换、共享、互动。(3)透明电网。未来知识城电网将通过智能配电网、实时运营监控系统、输电网在线监测技术和智能家居家电试点技术的应用,使用户能够充分了解电力生产情况,实现自动管理用电情况的同时引导用户用电行为,最终达到用户节能;同时实现电网企业对电力生产和传输的实时自动化监控。 3知识城智能电网建设方案

中新广州知识城新媒体宣传方案

附件: 中新广州知识城新媒体宣传合作方案 一、概述 从一片荒地到一方热土,从一张白纸到一座新城,中新广州知识城七年蝶变,已累计注册企业近500家,累计注册资本高达824亿元。2018年,中新广州知识城的发展再次提速,上升为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而随着多个千亿级的项目的开工建设,教育、医疗、交通等基础配套设施的完善,新城将逐渐成长为一座宜居宜业的新型智慧生态社区。 腾讯?大粤网,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腾讯和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报业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联手打造,隶属于腾讯公司网络媒体事业部,运营着腾讯新闻、腾讯QQ的广东用户,通过整合腾讯多个新闻、社交平台资源,已成为华南地区点击量最高、网友互动最积极、网民覆盖最广、用户到达最快最有效的网络平台。 为做好中新广州知识城的形象宣传工作,腾讯?大粤网将依托社交平台网络的传播优势,以“互联网+”的思维,打造多维度、深层次的新媒体宣传方案。具体策划如下: 二、宣传主题: (一)“2018光影知识城”—LOVE知识城摄影大赛 1、作品征集类型: L: LIVE ——体现中新广州知识城活力和精神的摄影作品。 O:OPINION——角度独特,能体现中新广州知识城发展理念的摄影作品。 V:VIEW——时光穿梭,能体现中新广州知识城八年发展历程,勾起知识城回忆的摄影作品,包括八年来新旧照片的对比,历史时刻的纪念等。 E:ENJOY——欢乐,与知识城生活、工作相关的摄影作品,充分体现知识城宜居、宜业。

2、作品征集方式: (1)微信公众号征集:在“中新广州知识城”微信公众号设置“光影知识城——LOVE摄影大赛”专栏,发布活动的亮点、奖品信息等,并实现在微信公众号上进行摄影作品的投稿。 (2)朋友圈征集:制作一个H5,让网友在朋友圈传播,宣传本次活动的亮点,以趣味的方式吸引用户关注“中新广州知识城”微信公众号并参加投稿。 (3)腾讯新闻平台征集:在腾讯新闻客户端,推送大赛的相关动态新闻,并号召市民齐齐参与大赛。 (4)企鹅社区征集:在腾讯大粤网的企鹅社区,发起大赛作品征集。 3、活动宣传计划 (1)初选出30张优秀作品,在中新广州知识城微信公众号,发起优秀作品的投票活动,投票数量作为终审的参考指标之一,达到活动预热及提升公众号推文阅读量的目的。 (2)新闻渠道宣传:将获奖的优秀作品,以组图的形式,在腾讯新闻客户端进行兴趣阅读的推荐。 (3)联动“广东最生活”微信公众号,发布相关的微信推文,吸引更多的市民关注知识城。 4、线下展览策划: 城市拐角,不经意发现最美的瞬间 中新广州知识城有很多尚在建设期间的工地,都有围闭的围墙,可以将无趣的围墙,变成知识城中,一抹不经意的美。 将工地围墙粉刷并喷绘成展板,将本次大赛的优秀作品,做成多组图片,在多个工地围墙上展出,突出创意展览。 5、目标意义:

松山湖产业园案例

从住宅地产、商业地产到产业地产 ——松山湖国家高新产业园的发展之路 近年来,以产业聚集为特征的园区开发获得了长足发展。作为实体经济的助推器,相对于住宅地产和商业地产,产业地产更具时代意义。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穗深港”黄金走廊中段,地处东莞几何中心的松山湖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园区开发,就经历了从住宅地产到商业地产再到产业地产的发展历程。 一、开发住宅地产,完成园区基建 松山湖产业园2001年经广东省政府批准成立。成立之初,园区发展主要模式是政府出让土地给开发商建住宅,开发商则为整个园区修建高水准的市政道路。这段时期,松山湖产业园完成了基本的基建,一幢幢高端商品房小区拔地而起,一条条大道连接南北。这一时期的主要开发商代表是东莞本地的光大地产,代表作品有锦绣山河、山河语岸、山河印象等大型高端商品房小区,以及由松山湖控股公司开发的主要居住对象为政府公务员的松湖花园、和堂等普通住宅、别墅小区。 这一时期开发商的作品,基本都是管委会批地、开发商盖楼兼修建周边市政道路。因为风景优美、环境好,当时房价都在万元以上,但因为人烟稀少,商业配套基本没有,楼盘入住率一直在10%以内。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东莞致力于实现发展模式创新,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实施经济社会双转型战略。2010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升级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松山湖产业园地理位置优越,经历了住宅地产开发的第一阶段,松山湖园区周边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铁路、水路及航空立体化交通网络发达,香港、深圳、广州、惠州、珠海、中山均在松山湖一小时经济圈范围。除了地理位置的优越,松山湖的自然环境也十分优美。园区拥有8 平方公里淡水湖,14 平方公里原生态绿地,位于园区内的松湖烟雨景点位列东莞八景之首,年均游客数量达450 万人次。

中新广州知识城管理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穗府办〔2010〕79号)

中新广州知识城管理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 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 (穗府办〔2010〕79号) 根据《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知识城开发建设的决定》(穗字〔2010〕8号)精神,设立中新广州知识城管理委员会(简称中新广州知识城管委会),为广州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代表广州市人民政府对中新广州知识城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行使市一级管理权限。 一、主要职责 (一)制定并组织实施中新广州知识城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二)组织编制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并组织实施。 (三)负责中新广州知识城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核发、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审批、建设用地批准书(含变更)核发、土地使用权出让审批以及闲置土地的处置工作。 (四)负责中新广州知识城的开发建设,按照有关规定,负责水务、供水、燃气、交通等公共设施项目的投资、立项审批以及建设工作。

(五)负责中新广州知识城建筑工程施工许可,建设工程的方案与大中型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审查,城市道路设计审批,招标投标监督,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建筑业企业、勘察设计企业、建设市场中介服务企业的监督管理工作。 (六)负责招商引资工作,按照规定的权限审批投资者在中新广州知识城的投资项目。 (七)负责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按照有关规定,负责中新广州知识城企业、外商投资项目的核准,政府投资项目审批,基建工程及特许经营项目招标方式和招标范围核准,企业投资项目(含商品房屋建设项目)的备案工作。 (八)负责中新广州知识城环境保护、执法以及建设项目环境评价文件的审批工作。 (九)负责实施法律、法规、规章或上级有关规定授予的其他有关事项,承办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内设机构 根据以上职责,中新广州知识城管委会设3个办事机构。 (一)中新广州知识城项目办公室。

广州知识城项目相关知识点分享

2009年3月,广新双方签署《关于合作建设“知识城”项目的备忘录》,标志着中新合作项目“广州知识城”正式落户广州科学城北区,这是中国与新加坡继“苏州工业园”、“天津生态城”之后的又一大型合作项目,也是目前最高端的工业园区项目。以下是简单整理分享的有关广州知识城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广州知识城总体概况 作为目前最高端的工业园区项目,广州知识城旨在创建一座独具一格、活力四射、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城市,打造汇聚全球精英的人才高地,成为引领中国知识型产业高端发展和广东经济成功转型的新引擎。 广州知识城项目的战略定位是立足珠三角,辐射华南,面向全球,服务全国,影响东南亚,努力建设成为中国自主创新的先行区、知识经济的高地、推动珠江三角洲产业转型的强大引擎、中国—东盟区域性创新中心和生态宜居的新城区。其战略目标是:打造智慧之城、生态之城、学习之城,致力于创建集生活、工作和娱乐为一体的新型城市家园,并在发展实践中着力“软件”项目的合作和新加坡管理经验的引入。

广州知识城总体规划 广州知识城坐落于广州东部山水新城核心,坐拥广州“绿肺”天然氧吧,是广州“东进”政策的核心发展板块,依托山水自然形态。规划总面积约123平方公里,规划人口50万,一半区域将被保留作为森林,另外60平方公里土地将在未来的15-20年内分期正进行开发。 知识城的综合发展规划包含了高科技商业园区、住宅区、零售商业区、休闲区和包括社区中心在内的公共设施。绿色连接廊道与湖泊水系交相成趣,而大型绿化带则将知识城分割成北部、中部和南部三个区域,共同形成了贯穿整个知识城的生态网络。另外,区域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也将与项目开发同步建设。

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城市设计

发帖人: keynes 点击率: 3275 东莞市位于经济快速增长的珠三角地区。由于这一地区的经济正面临结构性改变,各种经济力量的分化与组合,为本地区发展带来众多机会。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东莞市将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国际制造业 的中心城市。 针对东莞不完备的城市功能和不明确的发展格局,2001年6月东莞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松山湖(原松木山水库)附近建设以发展高新科技产业为主题的产业园,并同步开始了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的全面规划和 设计工作。 围绕松山湖的整个城市设计任务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中心区概念性城市设计(投标) 2、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中心区+中部地区城市设计 3、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规划及总平面设计 项目一:东莞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中心区概念性城市设计(投标) 项目规模:用地约2.5平方公里,研究影响范围约30平方公里 “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将成为东莞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器,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龙头,未来东莞的形象代表。”在城市发展决策的推动下,松山湖总体规划和中心区概念性城市设计同步展开。 松山湖地区拥有优美的环湖丘陵地貌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在加上东莞市雄厚的经济积累和发展特点,对于松山湖建设标准的定位成为城 市设计的关键。

一、设计构思 1.城市设计首先从地区发展资源的有效配置上全面分析松山湖的战略意义。松山湖地区所负载的并不是一个单纯产业园的内涵,它的建设将对东莞不完备的城市功能和不明确的发展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一座以地区创新为目标,以产业服务为主体的新城。 2.城市设计引入了城市经营的思考方式,充分认识不可确定的发展需求,判断城市预期的获利方式。松山湖新城只有在竞争的城市发展环境中以活跃的媒体身份出现,才能真正成为东莞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因此,新城的设计主题表达为一个为变换的需求提供不变场所的概念: 城市的舞台。 3.以灵活性和持续性的原则,城市设计为可确定的需求提供充足 的发展空间,对不确定的需求表现出明显的适应性: 近期,新城将成为东莞工业城镇的服务枢纽。 远期,将以其先进的城市文化形成地区性的新生活基地。 二、设计特色 1.城市设计在深入研究松山湖城市使命的基础上,与总体规划互动思考,自上而下、全面创造新城在“舞台”环境上的供给优势,进而 提供可操作的中心区城市设计策略。 (1)城市功能选择—“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松山湖新城不是一个孤立的城市发展计划,它是构造东莞市“三位一体”的整体发展框架的重要一环。莞城强调核心性,新城更强调外

【黄埔区发展提速中新知识城板块引擎效应初显】中新知识城高清规划图

【黄埔区发展提速中新知识城板块引擎效应初显】 中新知识城高清规划图 近年来,广州黄埔区发展走上快车道。2月16日黄埔区宣布,2019年该区将在行政审批、企业筹建、招商引资、人才服务等领域 推出“重磅”改革措施。招商引资方面,该区将围绕“引进10家世 界500强,30家重大企业总部,100个以上优质重大项目”的目标,实施招商工作的BRT行动计划,实现招商4.0模式体系化。 黄埔区的提速,得益于其中各板块发展的驱动,尤其是去年上升 为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的中新广州知识城,越发称为引领整个黄埔 区的“发展引擎”。知识城板块拥有在建项目87个,累计注册企业1382家,累计注册资本约1294亿元。待全部项目建成后,工业产 值将超过2500亿元,科研、商贸及服务业营业收入将超过1500亿元,成为千亿级产业集群,目前还吸引了阿里巴巴大数据中心、中 国移动华南研发基地、GE生物科技园、西门子等全球500强企业。 有企业入驻,自然也就意味着有大量的人口和人才,今后预计超过 60万人才在这里工作和生活。 而在招商引资之外,广州对中新知识城基础建设支持力度很大, 围绕生活的各个环节完善配套,同时还规划了大面积的自然绿化资源。这可能会成为未来广州最为宜居的一个区域。 在交通衔接方面,中新知识城目前已初步形成“五轨四高四快” 的对外高快速交通体系,随着2018年14和21号线双地铁的开通, 中新知识城更是迈入便捷高效的广州地铁“生活圈”;此外,继规 划机场快速地铁专线之后,知识城将再添两条高速地铁专线,实现 10分钟到机场、12分钟到东站,加强对珠三角以及全国甚至国际的 快速通达。 多家国内一流房企也纷纷入驻,其中位于中新广州知识城核心位 置的龙湖·双珑原著入市后就一直备受关注。据了解,双珑原著是 目前板块内在售的唯一湖心墅居大盘,坐拥约3万方中央园林景观

东莞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研发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东莞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研发区修建性详细规划Detailed Plan For Research & Development District Of Songshan Lake SCI.&TECH.Industry Park,Dongguan 说明书·图集

东莞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研发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设计说明 目录 前言 1. 项目背景分析 2. 现状概况分析 3.功能目标定位 4.规划理念与技术路线 5.规划总则 6.规划结构与用地布局 7.道路交通规划 8.景观规划与城市设计引导 9.绿地系统与水系规划 10.配套设施规划 11. 总平面布置 12.竖向规划 13.市政工程规划 14.分期建设规划与实施建议 15.投资估算分析

前言 为了响应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加快把松山湖建设成为东莞科技中心”和松山湖新一轮的发展切入点就在“发展科技”的指示精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于2005年9月对松山湖研发区进行概念规划与城市设计咨询邀标工作,评审会后,确定了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与东莞市城建规划设计院共同合作完成下一步研发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 我项目组重新对规划用地进行现场踏勘、方案比较等方面工作,在结合松山湖意见的基础上综合东南院与东莞院两方案各自的优点,形成了修改方案,于2005年11月23日向管委会领导汇报并得到认同,再根据会议具体意见对方案进行了调整、深化,并多次与松山湖规划建设局有关领导互相交流,形成确认方案。 由于松山湖管委会相关领导对研发区发展思路有调整,项目组于2006年1月结合管委会意见形成了本次调整方案并得到管委会认同。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得到松山湖管委会、松山湖规划建设局相关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知识城开发建设的决定

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知识城开发建 设的决定 【法规类别】建设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穗字[2010]8号 【发布部门】广州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0.04.30 【实施日期】2010.04.30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知识城开发建设的决定 (穗字[2010]8号2010年4月30日) 中新(广州)知识城(以下简称知识城)是粤(广东)新(新加坡)合作建设的重大战略性项目。加快知识城开发建设,对于广州市乃至广东省贯彻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 》(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为加快推进知识城开发建设,特作出如下决定。 一、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知识城开发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加快推进知识城开发建设是广州市乃至广东省贯彻实施《规划纲要》的重大实践。《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重点加快广州科学城(北区)建设”,“支持与新加坡等

东盟先进国家加强经济、技术、园区管理、人才培训等多方面的合作”,“支持广州国家级开发区开展创新发展模式试验”。知识城是贯彻实施《规划纲要》的重要载体,是体现《规划纲要》精神的重大实践。 (二)知识城是推动广州市乃至广东省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广州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国际知识密集型产业转移速度加快为广州大力发展知识经济提供了历史机遇。知识城的开发建设将推动我市积极探索知识经济发展模式,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乃至全省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三)知识城是广州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重要载体。知识城依托区域创新资源,聚合国际创新要素,积极打造中国自主创新的先行区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知识经济高地,其开发建设将有力促进广州完善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实现由“广州制造”向“广州创造”的历史性转变。 (四)加快推进知识城开发建设是广州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广东宜居城乡“首善之区”的重大举措。与新加坡共建知识城,全面提升广州对东南亚和周边地区的辐射影响能力,将进一步巩固强化广州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知识城将统筹实现产业、人才和生态的和谐发展,建设国际化生态宜居新城,成为广州建设全省宜居城乡“首善之区”的示范和先驱。 (五)知识城是深化中国一东盟合作的重要平台。知识城作为中新第三代园区合作项目,将建成粤新乃至中国一东盟深层次、多元化合作的重要载体和互相学习国际化发展经验的开放平台。通过知识城开发建设,将促进广州市创新国际合作机制,不断拓展国际合作空间,集聚国际高端要素,全面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二、加快推进知识城开发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六)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