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河流作用包括侵蚀

河流作用包括侵蚀

河流作用包括侵蚀
河流作用包括侵蚀

河流作用包括侵蚀

、搬运和沉积。下图是河流作用与流速的关系图。分析完成1~3小题

1.表示河流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和物质的起动速度、沉积速度曲线依次是()

A.④⑤①③②

B.⑤①④③②

C.⑤①④②③

D.①⑤④②③

2.依图示资料可知()

A.粗巨砾石的起动商店最小,粘土的沉积速度最小

B.物质颗粒的大小与沉积速度xx关系

C.河流搬运物质的流速大于起动速度,小于沉积速度

D.河流对不同颗粒大小物质的某种作用速度无法比较大小

3.河流作用可能形成的地貌和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①xx②xxxx③恒河xx

④黄土高原⑤“红色沙漠”现象⑥土壤肥力下降

A.①②③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③④⑤⑥

D.①③⑤⑥答案是1D 2 B 3 D

4是沉积作用,流速越快时,沉积物的颗粒越大,如当流速为0.1时,比粘土粗大的物质都沉积了。与之相反是5。3是沉积速度,小于沉积速度时,发生沉积,就是图中4的区域,大于3(沉积速度)时,发生5,也就是搬运了。1是侵蚀,因为流速越快,侵蚀越强,超过物质的起动速度时,才发生侵蚀。2是物质的起动速度,砾石越大起动速度越大,粘土较致密,起动速度较大,砂易侵蚀,起动速度较小。流速小于2时,发生搬运,也就是5,大于2则既侵蚀又搬运。

有两条线是关键,2是启动速度(上面的实线),3是沉积速度(右下黑色区域的边界线)。

侵蚀——1:无论何种物质,这里的速度都大于启动速度。

搬运——5:启动速度大于沉积速度,物质可以被搬走。

沉积——4:流速小于沉积速度,物质沉积。

一.物质在被流水搬运前先被侵蚀,在搬运过程中因为水流速度的减缓而开始沉积,从而可以判断1为侵蚀作用2为物质启动速度3为沉积速度4为沉积作用5为搬运作用

二.根据图示可知粗巨砾石的启动速度最大,河流搬运物质的流速小于启动速度,大于沉积速度,河流对不同颗粒大小物质的某种作用速度可比较大小

三.挪威峡湾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红色沙漠现象是指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因水土流失而导致的红色基岩裸露肥力下降的现象河流中的床沙由静止状态转为运动状态时的临界水流流速称为泥沙的起动流速。泥沙由运动状态转变为静止状态的临界水流速度称为止动流速。起动流速和止动流速是由泥沙颗粒本身的特性决定的。在河道水流流速一定时,将该流速确定为止动流速,根据止动流速与起动流速的关系反推出泥沙的粒径,该粒径的泥沙为临界泥沙粒径,水体中大于该粒径的泥沙开始下沉,可以确定被抛投泥沙的最大粒径组是否满足要求,水流是否满载,相应流速、冲刷力下降量是否为极值。机械搬运与沉积作用

碎屑物质在水、风、冰及重力等作用下,以继续方式进行搬运和沉积,受流体力学定律支配。可呈悬浮状态(称悬移载荷)搬运,也可呈滑动、滚动或跳跃方式(称推移或床沙载荷)搬运。按搬运流体的性质分有牵引流和重力流两种,但以牵引流最常见,重力流也可见到。

1.碎屑物质在流水中的搬运和沉积碎屑物质的搬运与沉积,与其颗粒的大小、相对密度、形状和水的流速有关,碎屑颗粒的大小与水流速度的关系:

(1)颗粒开始搬运(侵蚀)所需的超动流速,要大于继续搬运所需的流速,这是因为开始动时不仅要克服本身的重力,还要克服颗粒间的吸引力和摩擦力。

(2)当水流速>1500cm/s,粒径<1000mm的颗粒均可被侵蚀;当水流速<18cm/s,几乎所以粒径的颗粒都不会被侵蚀。

(3)特别是对粘土及粉砂而言,固结的要比未固结的抗侵蚀,寝室前者的流速要比寝室后者的大几至几十倍。寝室固结粘土所需的流速甚至超过侵蚀松散的中砾。

0.625—2mm的颗粒所需的起动流速最小,而且起动流速与沉积临界曲线相差也不大。这就说明砂粒在流水中搬运时很活跃,易搬运也易沉积,故常呈跳跃式前进。最易受侵蚀的为细纱(0.125—0.25mm),故在河流中下游细砂最丰富。

(4)>2mm颗粒的起动速度与沉积临界速度的差值小,两者曲线接近,可都随颗粒增大而增加,故砾石不易搬运,但易沉积,并呈滑动或滚动式移动,搬运不远。

(5)<0.0625mm的颗粒,两个流速相差很大(曲线相离很远)因而粉砂(0.0625—0.0039mm)和泥质(<0.0039mm)一径流水搬运,就长期悬浮于水中不易沉积下来,可长距离搬运至较远的深水环境中,而且它们沉积之后又不易呈分散质点再搬运,即使水流速度发生急剧变化,也只能冲刷成粉砂质或泥质碎块(称泥砾)继续搬运。

碎屑沉积物在水盆地(海、湖)中的搬运与沉积因受波浪流、潮汐流和洋流、湖流的反复改造,特别是海洋对碎屑沉积物的改造能力比河流大100倍,故海洋沉积物常分选好、磨圆好、结构成熟度及成分成熟度常很好。

碎屑岩的结构成熟度的用碎屑的分选磨圆程度(好则高)和杂基含量多少(少则好)来表示的。

2.碎屑物质在风中的搬运与沉积,风的搬运与沉积广泛分布于气候干旱的沙漠区,在某些海岸区也可有风成的海岸沙丘。

风一般只能搬运碎屑物质,不搬运溶解物质(但印度某盐矿被认为是由风搬运来的盐水,降落而成的)。由于风的密度比水小得多,风搬运颗粒小、分选好、一般只能搬粉砂和黄土(细粉砂和泥的混合物),大风时才能搬运砂(主要粒径

0.18—0.30mm),甚至砾石。

空气的粘度比水[20°C时(空气)0.018Pa·s:

(水)1.005Pa·故颗粒在空气中沉降比水中快30—50倍,且易碰撞、弹跳、受磨圆;故磨圆度好、有霜面、棱面(风成棱石)。

风搬运沉积物的方式有悬浮、跳跃、滚动、弹动、弹跳、表面蠕动(在沙丘崩落面上的崩落作用属于重力流类的颗粒流搬运),搬运距离可以很远,分布面积也可以很广。

3.冰川的搬运与沉降作用多见于寒冷的两极地区和高寒的山区,现代冰川覆盖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10%,在地质历史的某些时期也有广泛的冰川沉积物分布。

冰川是固体物质,它的移动有塑性流动和滑动。其运动机理较复杂,一般呈固态搬运,属重力流,在雪线以下冰消融而成牵引流搬运。冰川的搬运能力极强,主要搬运碎屑物质,大至砾石可达千吨重,小至砾、粉砂,多呈固态块体搬运。故冰川沉积物分选极差、磨圆不好、有冰川擦痕、沉积物无层理。

另外,浮冰和冰水的搬运能力也是巨大的,浮冰及其碎屑物可带到海洋中融化后再沉积下来,形成冰坠石等沉积物。冰川纹泥是受季节变化形成的冰湖沉积物。

4.浊流的搬运与沉积作用,浊流是一种含有大量碎屑物质的高密度底流,属重力流一类(水下沉积物重力流包括泥石流、浊流、颗粒流和液化沉积物流)。在海或湖盆地的斜坡处,沉积物由于地震、风暴波、构造作用等引起重力坍塌,即可形成浊流,它可携带大量碎屑物质至海或湖盆地底部堆积而成浊积物。浊流和陆上泥石流均可对人类造成重大的灾害,要注意防治。

河流侵蚀搬运堆积沉积搬运启动速度对比

河流地质作用

第十一章河流的地质作用 §1.概述 河流是陆地上永久性有固定水流,它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人类文明的发展与河流分不开的“母亲河”同时从自然界的角度,河流是陆地上最活跃的地质动力。河流的地质作用是陆地上最强烈的外动力地质作用,流水的作用,是河水运动过程中对地表各种改造。 一、片流、洪流和河流 1.片流与坡积裙 大气降水3/1为地表水,最初覆盖地面沿斜坡均匀活动网状流——片流。 2.洪流与洪积扇 片流进一步发展水量增大,在一些沟槽中汇集、浊流一但浊流便以自身冲刷使沟槽扩大,成沟谷。沟谷中的浊水能量大(雨季)携带大量冲刷碎屑在沟口(山角处)堆积扇水,称浊积扇,浊积平原。浊流反在雨季有水(发生)。 3.河流 大型切割源沟各称冲沟,当部沟有充足的外给水源即成为永久性水,称河流。地表上有固定水道(河道)的经常性水流。 二、河水的运动形式 (一) 层流:水质点运动轨迹(线)平行仅在平坦河底附近运动弱。 (二) 紊流:水质点运动浅无规律紊乱紊流是河水中最常见的运动形式。 (三) 环流:水质点作螺旋状运动,运动迹线在横剖面上投影为环形, 具有较强能量动力。 (三)涡流:水质绕轴旋转运动,轴与河底近垂直,出现在水流急,河谷凹凸不平,涡流对河床破坏作用强,虽不是河水主要运动 形式,但动力强。 三、河流的动能 E = 1/2 ×QV2 Q=流量 V——流速 动能与流量、流速有着直接关系 流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水断面的水量。 流速指单位时间内流通过的距离。

§2.河流的侵蚀作用 河水在运动过程中对河床岩石的剥蚀、破坏作用称侵蚀作用。 一、侵蚀作用的方式 1. 冲蚀——流水以本身的动能将河床的泥、砂、砾冲走。 2.磨蚀——流中携带的砂、砾对河床岩石的磨损同时流水 中的砾、砾本身变被磨损。 3.溶蚀——流水溶解了一些酸、碱、盐类,成为溶剂, 溶解河床的岩石。 这三种锓蚀方式通常是同时发生,而不同的条件下,表现的主次、强弱程度不同: 泥质、砂质、河床,冲蚀作用为主, 上游冲、磨为坚硬岩石河床,磨蚀作用明显,下游溶蚀明显 可溶性岩石河床,溶蚀作用强烈。 二、侵蚀作用的类型 按侵蚀作用方向分为: (一)下蚀作用(底蚀)——流水对河底岩石的锓蚀(磨、冲刷、溶)结果使河床降低。 1.下蚀的原因 1°流水顺坡而下,向下的运动分量冲刷河底。最重要的下蚀坡度 逾陆,下蚀作用越强烈, 下蚀最强烈的是瀑布地 区。下蚀作用使瀑布不断后退。 我国黄河壶口瀑布5cm/年(退)北美尼亚加拉瀑布0.3m/年=30m/年。 2 ° 流水携带的砾、砂在河底滚动,跳跃,不断磨蚀河底基岩,洪水期,搬运量大,下蚀作用强烈。 3°涡流作用 涡流使携带的砾石像钻具一样作用于河底,形成凹坑。 4°双向环流 河水涌入峡谷进,河床峡谷中的流水为双向环流使峡谷加深。 2.向源侵蚀(溯源侵蚀) 由于下蚀作用使河流向源头方向伸长(加长)。 两条近乎垂直的河流在溯源侵蚀作用下,发生河流袭夺。 河流袭夺——当两条条河流向同一分水岭溯源侵蚀时,当某一向源侵蚀较快 的河流向上伸长并中途切断另一条河流时,于是就把另一河流上 黄果树瀑布落差75米

[全]高中地理(河流侵蚀、凹岸、凸岸、内力与外力)考点详解

高中地理(河流侵蚀、凹岸、凸岸、内力与外力)考点详解 ?1、河流的侵蚀 河流的侵蚀作用,主要包含3种类型:下蚀(向下侵蚀)、侧蚀(向两侧侵蚀)和溯源侵蚀(向源头侵蚀),在河谷发育的不同阶段,河流的侵蚀作用不同:①在河谷发育的初期:河流落差较大,侵蚀作用主要以下蚀、溯源侵蚀为主,使得河谷不断地加深和变长。这个阶段的河谷比较平直,横剖面呈“V型”; ②在河谷发育的中期:河流的落差逐渐降低,侵蚀作用以侧蚀为主、下蚀为辅,使得河床在慢慢加深的同时,两侧河谷不断展宽,河道慢慢弯曲; ③在河谷发育的后期:河流的落差较小,侵蚀作用主要为侧蚀,使得河谷不断地展宽,河流弯弯曲曲,横剖面呈“U型”。 其中河谷的发育过程,在河流的上、中、下游也同样适用。河流的上游主要是下蚀、溯源侵蚀;中游则以侧蚀为主,下游侵蚀作用较弱,堆积作用增强。

图1 河谷的演变(河流的侵蚀过程) ?2、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一般来说,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但不同半球不同流向的河流,凹岸、凸岸是不同的,因此受到的侵蚀堆积作用也会不同,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判断:①判断左岸、右岸。在判断左岸右岸时,一定要先判断河流的流向,再顺着河流的流向,左侧为左岸,右侧为右岸; ②判断侵蚀、堆积。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河流向右偏转,即河流右岸受到侵蚀,左岸堆积;

③判断凹岸、凸岸。受到侵蚀的河岸会不断后退,即为凹岸;受到堆积的河岸会不断向河流中央前进,即为凸岸。因此在北半球,右岸受到侵蚀,为凹岸;左岸受到堆积,为凸岸。 图2 河流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例题

图3 例题 答案:B、C 精讲精析:(1)分析砾石滩发育的地区。①砾石滩主要是由流水堆积而成,由于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因此砾石滩主要发育在河流的凸岸;②河漫滩一般发育在河流的中游地区,并且河流较为弯曲的河道,此时河流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作用较强,而河流的上游主要是溯源侵蚀,并且河道较为平直;③河流入海口处常常受到地形、海水顶托作用的影响,河水流速减缓,泥沙沉积,但三角洲地区的泥沙颗粒较小。

河流的侵蚀地貌教案

4.3 河流的侵蚀地貌教学设计 ◆课程题目: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上第77页——81页)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课标分析:该标准的行为条件是“结合”,对学生达到要求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限定,即要通过实际例子来实现;该标准的行为动词是“分析”,属于理解层面的要求,即要求学生能够理解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各种外力因素。教材相关的教学要求:以河流地貌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认识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及其相应的地表形态。教学时要注意与本地地质、地貌、水文相结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教材简单介绍了河流侵蚀作用及其类型,然后较为详细的阐述了河谷地貌的发育,随后设计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河流侵蚀地貌的知识,对张家界的河谷形成过程进行简单的分析,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用到实践中去,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这也是地理学以致用的一个体现。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以及从地图上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知识面还不够宽等原因,对某些知识如河流侵蚀的三种方式在理解时还有一定的困难,分析较深层次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列举出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并说明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说出河谷地貌的发育过程过程及其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老师在黑板上的版图及其讲解让学生了解流水侵蚀的三种形式以及 分别对地表形态形成的影响; 2.通过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分析不同河段侵蚀作用及河道特征的 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河谷的演变过程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 河谷的演变过程及其特征 ◆教学方法:课件辅助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用时:15-20min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新课导入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这节课我们将来学习又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本节课主要河流地貌为案例 来剖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师:河流地貌,就是河水在流动过程中,使沿程物质发生侵蚀、搬运、 堆积,从而形成的各种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师:我们以长江为例,我们把长江分为三个河段,湖北宜昌以上为上 游,宜昌到江西省湖口为中游,湖口以下为下游。从长江的纵剖面图 可以看到,上游的河流比降很大,中游次之,下游最小。因此,这三 个不同的河段我们就可以看到不同的地貌景观。这些地貌形态到底是 怎样形成的呢?接下来进入本节课的内容。

河流的沉积作用

断陷盆地 fault subsidence basin 由断层所围限的陷落盆地 断陷盆地指断块构造中的沉降地块,又称地堑盆地。它的外形受断层线控制,多呈狭长条形。盆地的边缘由断层崖组成,坡度陡峻,边线一般为断层线。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断陷盆地中充填着从山地剥蚀下来的沉积物,其上或者积水形成湖泊(如贝加尔湖、滇池),或者因河流的堆积作用而被河流的冲积物所充填,形成被群山环绕的冲积、湖积、洪冲平原。如太行山中的山间盆地和地堑谷中发育着的冲积洪积平原。低于海平面的断陷盆地被称为大陆洼地。 坳陷 depression 泛指地壳上不同成因的下降构造。这一术语无尺度大小和形态的限制。如盆地、坳槽、地堑、裂谷等。而这种下降可以直接起因于垂向地壳运动,也可以由侧向挤压或伸展所导致。 ①地壳内的碟状沉降区,它以没有或不发育盆地沉积断层为特征,因而成为与断陷相并列 的构造单元。 ②盆地内的相对沉降性更强一级的构造单元。它可以是克拉通内盆地的若干个沉降中心之 一,也可是复杂断谷盆地的沉降区(如渤海盆地的济阳坳陷),此时它是与隆起并列而性质相反的构造单元。 进积 progradation 指沉积中心和沉积相带逐步由盆地边缘向盆地内部迁移过程中,以侧向为主的沉积物堆积作用。其特点是地层柱的岩性自下而上变粗或岩相变浅,并形成向盆地原始倾斜的反S或陡斜型退覆沉积层。进积作用在盆地的沉积物容纳空间小于沉积物堆积速率的时期发生,并且二者的差越大,退覆沉积层的原始倾角越陡。 退积 retrogradation 指沉积中心和相带由盆地内部向盆地边缘逐步迁移过程中沉积物堆积作用。退积作用在盆地的沉积物容纳空间增长速率大于沉积物堆积速率时(即沉积基准面上升期)发生。其地层柱的岩相自下而上变细或变深,并形成向物源区超覆的沉积层。 加积 aggradation 流水塑造和改造地表形态的一种过程。通常指通过泥沙在同一方向上的均匀沉积,使河床或斜坡表面不断抬高。 加积作用是指松散沉积物在地表低洼的地方沉积对地表起的充填作用。当河流松散沉积来源丰富,河流在搬运过程中,无力将其全部搬运走时,就有部分沉积下来,使河床不断填高。 垂向加积作用 垂向加积作用是指沉积物在地球重力场的作用下从沉积介质(水体)中自上而下降落,依次沉积在沉积盆地底部的沉积作用。形成“千层糕式”的地层。地层特征:时间界面一般是水

第四纪沉积物成因代号

1. ml--人工填土 2. pd--植物层 3. al--冲击层 4. pl--洪积层 5. dl--坡积层 6. el--残积层 7. eol--风积层 8. l--湖积层 9. h--沼泽沉积层 10. m--海相沉积层 11. mc--海陆交互相沉积层 12. gl--冰积层 13. fgl--冰水沉积层 14. b--火山堆积层 15. col--崩积层 16. del--滑坡堆积层 17. set--泥石流堆积层 18. o--生物堆积 19. ch--化学堆积物 20. pr--成因不明沉积 注:上述每类符号前加Q,并以上标符号的形式显示,表示完整的地层符号

由原岩风化产物经各种外力地质作用而成的沉积物,至今其沉积历史不长,所以只能形成未经胶结硬化的沉积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第四纪沉积物”或“土”。不同成因类型的第四纪沉积物,各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和工程地质特征,以下分别介绍其中主要的几种成因类型:残积物、坡积物和洪积物。 残积物(Qel) 残积物是由岩石风化后,未经搬运而残留于原地的土,而另一部分则被风和降水所带走。它处于岩石风化壳的上部,是风化壳中的剧风化带,向下则逐渐变为半风化的岩石。它的分布主要受地形的控制,在宽广的分水岭上,由雨水产生地表径流速度小,风化产物易于保留的地方,残积物就比较厚。在平缓的山坡上也常有残积物覆盖。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不同的原岩,将产生不同矿物成份、不同物理力学性质的残积土。由于风化剥蚀产物是未经搬运的,颗粒不可能被磨圆或分选,没有层理构造。 残积物与基岩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通常经过一个基岩风化层(带)而直接过渡到新鲜岩石。残积物有时与强风化层很难区分。一般说来,残积物是由于雨雪水流将细颗粒带走后残留的较粗颗粒的堆积物。风化层则虽受风化作用的影响,但它是未被剥蚀搬运的基岩风化产物。残积物中残留碎屑的矿物成分很大程度上与下卧基岩相一致,这是鉴定残积物的主要根据。例如砂岩风化剥蚀后生成的残积物多为砂岩碎块。根据这个道理可按地面残积物的成分推测下卧基岩的种类。反之,也可按基岩分布的规律推测其风化产物的特征。山区的残

河道沉积物的分布特性

河道沉积物的分布特性 1 引言 沉积物是水体氮素的重要归宿与来源,上覆水与孔隙水是沉积物-水界面中氮交换的主要媒介,无机氮是其重要的交换形态.可溶性氮素通过孔隙水向上覆水扩散迁移,使沉积物成为上覆水重要的氮素内源.影响沉积物-水界面氮交换过程的因素呈现多样化,包括沉积物的理化特征、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pH、温度、水动力扰动等环境条件以及底栖生物扰动等生物因素.污补河流中污染物在分解转化过程中大量耗氧,使沉积物溶氧量急剧变化,再加上闸坝林立,水流舒缓,河流复氧能力差,沉积物-水界面呈现厌氧状态,对于氮素界面的交换过程及赋存形态有重要的影响. 在北方半干旱地区,以海河流域为代表,天然径流少,污废水成为主要补给水源,河流呈现非常规水源补给特点.与传统意义上的河流相比,非常规水源补给河流随污水的汇入消纳了大量的污染物,产生了各类污染问题.滏阳河作为典型的非常规水源补给河流,承接着石家庄、邯郸、邢台、衡水、沧州等城市的工业及生活污废水,平均污径比由1980年的0.25上升到2007年的0.37.目前研究表明,滏阳河作为非常规水源补给河流存在严重的沉积物重金属污染问题,但对存在的氮营养盐污染及内源释放问题关注较少. 滏阳河接纳的石化、制药等行业的污水及生活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氮营养盐(Seved et al., 2010;Tang et al., 2011),排入河流增加了水体的氮负荷(王超等,2015a),低溶解氧进一步加剧了沉积物内源释放风险(郭建宁等,2010).滏阳河水体总氮浓度超国家地表水V类标准,外源输入是水体氮营养盐增加的重要原因(赵钰等,2014),但对沉积物这一重要的氮素内源未做进一步研究.本文针对滏阳河存在的氮素污染问题,采集不同河段的表层沉积物及柱状沉积物,研究表层沉积物氮素空间分布特点及上覆水-孔隙水氮营养盐垂直分布特征,并对沉积物-水界面无机氮扩散通量进行估算,对比滏阳河不同区段氮营养盐内源释放特征,为非常规水源补给河流富营养化防治提供理论支持.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滏阳河发源于太行山南段东麓邯郸市峰峰矿区,自东武仕水库流经磁县、邯郸等县市,于艾辛庄与滏阳新河汇合,流经衡水等地终至献县,与滹沱河汇合后称子牙河.滏阳河流域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平均气温13.4 ℃;年均降雨量550 mm,集中于7至9月份,占年降雨量70%.滏阳河干流全长402 km,流经石家庄、邢台、邯郸、衡水等重要城市,是一条集防洪、灌溉、排涝、航运等功能于一体的骨干河道.沿途城市人口稠密,制药、皮革等重污染产业广泛分布,其生产生活污水均排入滏阳河内.以艾辛庄为界,上游主要接纳邯郸市区及沿途各县污水,2007年共接纳污水1.25亿m3;下游承纳衡水市区、冀州、武强、武邑等县的生产生活废水,2007年接纳衡水市境内废水量0.54亿m3;此外,邢台市和石家庄市污废水顺子牙河支流最终汇入滏阳河. 2.2 样品采集与分析 2.2.1 表层沉积物采集

河流的地质作用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河流的地质作用 河流是陆地表面河谷内具有固定水道的常年性流水。河流的地质作用包括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一)河流的侵蚀作用河流的侵蚀作用以机械侵蚀作用为主,它包括水流的冲蚀作用及其携带的碎屑物的磨蚀作用。化学溶蚀作用占次要的地位。按照侵蚀作用的方向,河流侵蚀作用分为底蚀作用和侧蚀作用。河水及其携带的碎屑物对河床底部产生破坏,从而使河床降低.河谷加深的作用称为底蚀作用。河流的底蚀作用的强弱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流速,组成河床的岩石性质及流水中的含沙量也有影响。在各种因素大致相同的情况下,流速愈大,流水的冲蚀与磨蚀能力愈强。侧蚀作用是指河水及其携带的碎屑物对河床两侧或河谷谷坡的破坏作用。侧蚀作用的结果是使河谷展宽,使河床弯曲。在河流的任一河段其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都是同时进行的。但在河流纵比降较小的弯道河段中,侧蚀作用占主要地位。这是由于弯道河段流水的惯性离心力,使主流线偏移并发生单向横向环流的结果。在河流纵比降较大的直道河段中,底蚀作用占主要地位。河水进入弯道河段后,水流受惯性离心力的影响,其主流线逐渐向凹岸偏移,至河弯顶部,主流线已紧靠凹岸,使弯顶的凹岸受流水的强烈冲蚀。经过反复冲蚀,使凹岸壁底部被淘空并发生崩岸而不断后退,而凸岸由于不断沉积而前伸,其结果是河曲也不断加大。同时,随着河曲的弯曲度加大,相邻河弯也愈加靠近,使两个河弯的陆地形成曲颈状,在洪水期,由于水量突然加大,侵蚀能力也突然增强,水流会冲溃曲颈直接流入下一河弯,这一现象称为河流的截弯取直,被遗弃的弯曲河段演变为牛轭湖。(二)河流的搬运作用河流在其自身流动过程中,将地面流水及其他地质营力破坏所产生的大量碎屑物质和化学溶解物质不停地输送到洼地. 湖泊和海洋的作用称为河流的搬运作用。河流的搬运作用按其搬运方式可分为

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制作人:王建梅审稿人:梁昌国[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一个案例,是前面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河流地貌是外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同时可以延伸到其他外力作用。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通过前面的方法,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以及从地图上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本节涉及许多新名词。如河漫滩、弯道环流等,因此在讲解中应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将知识深如浅出,用现象代替难懂的名词。 [教学目标] 1.以河流地貌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认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类型及形成与发展过程。 3.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河谷的演变过程。 2.不同类型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 [教学难点] 1.河流侵蚀作用对河谷产生的影响。 2.怎样理解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侵蚀。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比较法 [教具] 图册,板图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地址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冰川、流水、风或生物等引起地表形态变化,它们被统称为外力作用。流水作用比较常见,如我们生活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就是河流地貌中的堆积地貌。下面我们就以河流地貌及其发育的情况为例,来认识外力作用是如何对地貌形态产生影响的。 (板书)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一>河流侵蚀地貌 1

<教师讲解> 河流的发育过程都是由河水向河源不断推进,因此,河源段受河流作用时间最短为河谷发育早期,中游经较长时间发育,河谷宽展为中期,下游河流作用时间长,河谷宽浅,为成熟期,所以我们可以以河流的不同河段来说明河谷的发育过程。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自西向动注入东海。在长江的上游有一个著名的景点叫虎跳峡。<地图册P37>。 学生讨论:虎跳峡有什么特点?这种景观是怎样形成的? 答:虎跳峡谷壁陡峭,河流湍急,河谷深而窄,横剖面呈“V ”型。 (补充)<河谷下切剖地下含水层,获得稳定的地下水补给,形成河谷> 河流上游,落差大,流速快,能量集中,河流侵蚀作用以下能和溯流侵蚀为主,使河谷不断加深和延长,形成“V ”型河谷。 (板书)(1)早期以下蚀和溯流侵蚀为主“V ”型 左图中指出荆江河段,河流蜿蜒蛇形。 (教师讲解) “V ”型河谷形成以后,河流落差变小,下蚀减弱,侧蚀加强,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和,河流弯曲,河谷拓宽。河流在弯曲河道,受离心力的作用,表层水流由凸岸流向凹岸,在水压的作用下,水流由底部从凹岸流回凸岸,凹岸水流速度快,受到侵蚀,而侵蚀的物质在水流的作用下,被搬到凸岸堆积。(如板图) (板书)(2)中期:河流下蚀减弱,侧蚀加强,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弯曲。 (教师讲解)随着凹岸不断侵蚀,凸岸不断堆积,河流更加弯曲,河谷宽而浅,呈“V ”型。 (板书)(3)成型期:下蚀为主,河谷宽而浅呈“V ”型。 (书P77)图,总结河谷的不同发育阶段,河谷的特点。 (过渡)由于河床坡度降低,导致流速减慢,或者其他原因引起河流搬运能力降低,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就会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板书)(二)河流堆积地貌 1.洪积—冲积平原 (对照板图,天山北麓的洪和扇)(我国西北) 山区:洪水期,流速快,携带大量的砾石和泥沙→水流出山口 度减慢→物质堆积→洪积扇→洪积平原 (冲积扇主要在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 洪积扇以谷口为顶点,由扇顶到扇缘,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为砾石、碎石、 砂、粉砂、粘土、在扇缘,水土质易好,往往形成干旱地区肥美的绿洲,如天山北麓的绿洲。 2.河浸滩平原 (如图)(教师讲解沙浸滩的形成并板书) 河流中下游地区,下蚀弱,侧蚀强→(凹岸堆积)凸岸侵蚀→水下堆积体→ 地势平缓 河道开阔 →水流速 枯水期露出水面→河漫滩 洪水期继续堆积 →河流改道或继续向下侵蚀→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

河流的沉积作用

断陷盆地指断块构造中的沉降地块,又称地堑盆地。它的外形受断层线控制,多呈狭长条形。盆地的边缘由断层崖组成,坡度陡峻,边线一般为断层线。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断陷盆地中充填着从山地剥蚀下来的沉积物,其上或者积水形成湖泊(如贝加尔湖、滇池),或者因河流的堆积作用而被河流的冲积物所充填,形成被群山环绕的冲积、湖积、洪冲平原。如太行山中的山间盆地和地堑谷中发育着的冲积洪积平原。低于海平面的断陷盆地被称为大陆洼地。 坳陷 depression 泛指地壳上不同成因的下降构造。这一术语无尺度大小和形态的限制。如盆地、坳槽、地堑、裂谷等。而这种下降可以直接起因于垂向地壳运动,也可以由侧向挤压或伸展所导致。 ①地壳内的碟状沉降区,它以没有或不发育盆地沉积断层为特征,因而成为与断陷相并列 的构造单元。 ②盆地内的相对沉降性更强一级的构造单元。它可以是克拉通内盆地的若干个沉降中心之 一,也可是复杂断谷盆地的沉降区(如渤海盆地的济阳坳陷),此时它是与隆起并列而性质相反的构造单元。 进积 progradation 指沉积中心和沉积相带逐步由盆地边缘向盆地内部迁移过程中,以侧向为主的沉积物堆积作用。其特点是地层柱的岩性自下而上变粗或岩相变浅,并形成向盆地原始倾斜的反S或陡斜型退覆沉积层。进积作用在盆地的沉积物容纳空间小于沉积物堆积速率的时期发生,并且二者的差越大,退覆沉积层的原始倾角越陡。 退积 retrogradation 指沉积中心和相带由盆地内部向盆地边缘逐步迁移过程中沉积物堆积作用。退积作用在盆地的沉积物容纳空间增长速率大于沉积物堆积速率时(即沉积基准面上升期)发生。其地层柱的岩相自下而上变细或变深,并形成向物源区超覆的沉积层。 加积 aggradation 流水塑造和改造地表形态的一种过程。通常指通过泥沙在同一方向上的均匀沉积,使河床或斜坡表面不断抬高。 加积作用是指松散沉积物在地表低洼的地方沉积对地表起的充填作用。当河流松散沉积来源丰富,河流在搬运过程中,无力将其全部搬运走时,就有部分沉积下来,使河床不断填高。 垂向加积作用 垂向加积作用是指沉积物在地球重力场的作用下从沉积介质(水体)中自上而下降落,依次沉积在沉积盆地底部的沉积作用。形成“千层糕式”的地层。地层特征:时间界面一般是水平或近水平的,时间界面与岩性界面时平行或基本平行。环境分布:较深水海洋盆地、湖盆、泛滥平原。

12第十一章_河流的地质作用

第7讲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 §1.概述 河流是陆地上永久性有固定水流,它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人类文明的发展与河流分不开的“母亲河”同时从自然界的角度,河流是陆地上最活跃的地质动力。河流的地质作用是陆地上最强烈的外动力地质作用,流水的作用,是河水运动过程中对地表各种改造。 一、片流、洪流和河流 地面流水包括片流、洪流和河流,是塑造陆地地貌形态的最重要的地质营力。片流和洪流统称为暂时性流水。而河流则是常年性的线状流水。 1 .河流(river)在固定河道中流动的常年性线状流水称为河流。 2 .片流(sheet flow)下雨后沿斜坡流动的暂时性面状流水。 3 .洪流(flood current)下雨后沿沟谷及河道流动的暂时性线状流水。 二、河流的动能 E = 1/2 ×QV2 Q=流量 V——流速 动能与流量、流速有着直接关系 流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水断面的水量。 流速指单位时间内流通过的距离。 §2 暂时性流水的地质作用 一、片流的地质作用 1、片流的冲刷作用:片流沿整个斜坡将雨蚀作用产生的泥沙顺坡流动,同时 冲刷坡面,导致整个山坡被剥蚀削低的过程。 冲刷作用的强度取决于:以黄土高原为例 降雨的强度及持续时间 坡面物质的性质 坡度(~40o最强) 植被状况 2、片流的溶蚀作用:以路南石林世界地质公园为例 3、片流的残积作用 4、片流的堆积作用与坡积物 片流动能较小,将细小的泥沙移向山坡下部或坡麓堆积下来,形成坡积物。 坡积物分布于山坡下部,围绕坡麓批盖,形如衣裙状,称为坡积群 1.片流与坡积裙

大气降水3/1为地表水,最初覆盖地面沿斜坡均匀活动网状流——片流。 2.洪流与洪积扇 片流进一步发展水量增大,在一些沟槽中汇集、浊流一但浊流便以自身冲刷使沟槽扩大,成沟谷。沟谷中的浊水能量大(雨季)携带大量冲刷碎屑在沟口(山角处)堆积扇水,称浊积扇,浊积平原。浊流反在雨季有水(发生)。 二、洪流的地质作用 1、洪流的冲刷作用 洪流:片流集中到沟谷中形成的暂时性流水。 洪流在陡峻的山谷中下泄,具有水量集中、流速大、动能强大的特征,并携带大量泥沙、碎屑、甚至巨大的滚石,对沟底和沟壁进行猛烈冲击、破坏,具有强大的冲刷作用。 由洪流切割形成的槽地称冲沟 冲刷作用将坡面凹地冲刷成两壁陡峭的沟谷。 多次冲刷两侧形成许多小冲沟,共同构成了冲沟系统。 2.洪流的堆积作用与洪积扇 洪流流出沟口后,无侧壁约束,水流散开,流速减慢,被搬运的物质在河口堆积下来形成洪积物,洪积物堆积的地形通常呈扇形分布,称洪积扇。洪积物的特点: ①沟口附近堆积多,厚度大,颗粒粗大,越向外堆积越少越薄,颗粒细小, 具明显的分带性 ②磨圆度差,分选性较差,可见斜层理和交错层理。 ③堆积的地形是锥状时,称为洪积锥(冲击锥),呈扇形时称为洪积扇。 §3.河流的基本特征 一、河流、水系和流域 (一)河流 1、河流:指陆地表面经常性或周期性有水流动的泄水凹槽。河流是流动的水 与河谷的总称。

河流侵蚀堆积地貌

河流侵蚀堆积地貌1 地貌类型 河谷:河床、河漫滩、牛轭湖、阶地、河间地块 2 各地貌描述及成因 2.1 河床 如图1所示,河谷谷底河水经常流动的地方。因河流侧向侵蚀作用,河道通常是弯弯曲曲的,河床底部堆积物复杂且多变。通常,山区流段河床堆积物往往不固定,遇到较大洪水时,老堆积物被冲走,新堆积物再次堆积。山区流段底部堆积物以坚硬岩石、大块碎石、卵石为主,侧面侵蚀会带来大量颗粒, 故也可能会存在软土, 特别是河流两端有较多冲沟支岔,也会带来 大量细小颗粒,使河床堆积物变得复杂。平原地区的河床堆积物一般是河流自身堆积的细小颗粒。 2.2 河漫滩 如图1所示,分布河床两侧,经常被河水淹没的浅滩即为河漫滩。河流上游、中游、下游一般情况下分别由大块的碎石、砂土、粘性土组成。上游的大块碎石基本上处于不稳定状态,遇洪水时有可能被水流带走。 2.3 牛轭湖 河流由于侧面侵蚀作用,河道弯曲严重,当河道截弯取直时,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堵塞,形成牛轭湖。在非汛期,牛轭湖中长满水草积淤;汛期时,与河流相接,洪水灌入。牛轭湖一般积淤较多。牛轭湖形成过程如下图2所示 图2 图1

2.4 阶地 如图1所示,构造运动造成地壳多次上升多次停顿和河流侵蚀下切而成,一般停顿几次,就会形成几级阶地,从河漫滩以上起算,称为一级阶地、二级阶地,以此类推。高阶地内侧靠坡处常堆积新的坡积层和洪积层,土体松散,压缩性高;底阶地,地下水位较高局部低洼处积水。根据成因可分为:基座、侵蚀、堆积阶地;根据地貌可分为纵、横阶地。 2.5 河间地块 河谷之间的广阔地带,也被叫做分水岭。山区呈山脊形状;在平 原地区,呈较平坦地形。外表上不很明显,水仅从一个微高的地段流 向两条不同的河流,这种分水岭就叫河间地块。河间地块本身地质构 造呈多样性,可能是构造平原受反方向切割而成侵蚀平原,因为可能 是洪积扇、或阶地被几条支流同时切割成河间地块。通常河间地块地 表水、地下水都是流入或补给各自的河流,地表水地下水分水岭通常 保持一致(喀斯特地貌另说),地下水位随着地形变化而变化。 图3

河流作用包括侵蚀

河流作用包括侵蚀 、搬运和沉积。下图是河流作用与流速的关系图。分析完成1~3小题 1.表示河流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和物质的起动速度、沉积速度曲线依次是() A.④⑤①③② B.⑤①④③② C.⑤①④②③ D.①⑤④②③ 2.依图示资料可知() A.粗巨砾石的起动商店最小,粘土的沉积速度最小 B.物质颗粒的大小与沉积速度xx关系 C.河流搬运物质的流速大于起动速度,小于沉积速度 D.河流对不同颗粒大小物质的某种作用速度无法比较大小 3.河流作用可能形成的地貌和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①xx②xxxx③恒河xx ④黄土高原⑤“红色沙漠”现象⑥土壤肥力下降 A.①②③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③④⑤⑥ D.①③⑤⑥答案是1D 2 B 3 D

4是沉积作用,流速越快时,沉积物的颗粒越大,如当流速为0.1时,比粘土粗大的物质都沉积了。与之相反是5。3是沉积速度,小于沉积速度时,发生沉积,就是图中4的区域,大于3(沉积速度)时,发生5,也就是搬运了。1是侵蚀,因为流速越快,侵蚀越强,超过物质的起动速度时,才发生侵蚀。2是物质的起动速度,砾石越大起动速度越大,粘土较致密,起动速度较大,砂易侵蚀,起动速度较小。流速小于2时,发生搬运,也就是5,大于2则既侵蚀又搬运。 有两条线是关键,2是启动速度(上面的实线),3是沉积速度(右下黑色区域的边界线)。 侵蚀——1:无论何种物质,这里的速度都大于启动速度。 搬运——5:启动速度大于沉积速度,物质可以被搬走。 沉积——4:流速小于沉积速度,物质沉积。 一.物质在被流水搬运前先被侵蚀,在搬运过程中因为水流速度的减缓而开始沉积,从而可以判断1为侵蚀作用2为物质启动速度3为沉积速度4为沉积作用5为搬运作用 二.根据图示可知粗巨砾石的启动速度最大,河流搬运物质的流速小于启动速度,大于沉积速度,河流对不同颗粒大小物质的某种作用速度可比较大小 三.挪威峡湾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红色沙漠现象是指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因水土流失而导致的红色基岩裸露肥力下降的现象河流中的床沙由静止状态转为运动状态时的临界水流流速称为泥沙的起动流速。泥沙由运动状态转变为静止状态的临界水流速度称为止动流速。起动流速和止动流速是由泥沙颗粒本身的特性决定的。在河道水流流速一定时,将该流速确定为止动流速,根据止动流速与起动流速的关系反推出泥沙的粒径,该粒径的泥沙为临界泥沙粒径,水体中大于该粒径的泥沙开始下沉,可以确定被抛投泥沙的最大粒径组是否满足要求,水流是否满载,相应流速、冲刷力下降量是否为极值。机械搬运与沉积作用

2020届高三高考地理一轮知识点强化卷: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进积和退积是断陷盆地处三角洲发育过程中的两种常见沉积方式,形成的三角洲多呈扇形,前缘沉积物粒径大小变化尤为明显。进积表示陆源物质供应速率快、三角洲前缘不断向前延伸,前缘沉积物下细上粗,退积则相反。扇三角洲多发育在活动的构造区,是由邻近高地直接推进到稳定水体(湖或海)中的冲积扇。下图为“某地扇三角洲及甲处沉积层沉积物粒径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据扇三角洲前缘甲处沉积物粒径变化特点推断 ①沉积过程先进积后退积②沉积过程先退积后进积 ③河流搬运能力先增强后减弱④河流搬运能力先减弱后增强 A.①②B.③④ C.②④D.①③ 2.图中河流 ①分汊多②易改道③流量不稳定④多为地下暗河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3.图中扇三角洲 A.稳定水体水面上升则面积不断扩大 B.稳定水体水面下降则面积不断缩小 C.其形成条件是河流流出山口即进入水体 D.由扇顶到扇缘表层沉积物颗粒由小变大 牛轭湖是弯曲河流发生自然裁弯后的遗留河道,原河道的进、出口发生泥沙淤积,经历若干年后变成封闭的浅水湖泊。辽河下游平原区水系密布,河流众多,水流较缓,河曲发育,河道变迁频繁,平原上遗留很多废河道和牛轭湖,下图示意不同年代下辽河下游的河道演变过程。据此完成4—6题。

4.右图中甲乙丙丁表示1984、1988、1992、2002年辽河下游河道,其对应正确的是 A.甲—1984年B.乙—1988年 C.丙—1992年D.丁—2002年 5.在辽河下游地区,牛轭湖演变最缓慢的时期是 A.1963年—1975年B.1975—1984年 C.1984—2002年D.2002—2013年 6.牛轭湖形成后,新的河道 A.流速增大B.流程延长C.流量减小D.河床变浅 由于河流的天然改道或改向使河道发生平面迁移的现象叫河道变迁。单位时间内河道迁移的距离叫河道变迁速率。平原上河道不断弯曲,洪水期间自然裁弯取直,原有河道废弃,河水逐渐干涸,河岸成为陡坎。为了研究河道变迁情况,1968年,科研人员调查了北半球某河流河漫滩上树木年龄的分布,并绘制出树龄等值线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7—9题。 7.四处数码所在区域,河道变迁速率最大的是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8.图中该河流在M处的流向是 A.向北流B.向南流C.向西南流D.向西北流

亚马逊河流地质作用及其结果的解说

4 这是最新被认定为亚马逊河源的阿帕切塔 5, 亚马孙河自西向东流,沿途接纳了源自安第斯山脉东坡、圭亚那高原南坡、巴西高原西部与北部的河流1000多条,形成庞大的亚马孙河水系网,其中7条长度超过1600公里,20条超过1000公里。其中长度超过1500km的支流有17条。 6 亚马逊河中游流经秘鲁、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玻利维亚、巴西、全长约为2200千米。在巴西北部,亚马逊河水深45米,河宽3000米,流速缓慢;河中岛洲错列、河道呈网状分布,两岸河漫滩宽30~100千米,地势低下,湖密布,排水不畅;河流两侧支流众多,都发源于安第斯山东坡,呈羽状分布。至中游末端,河宽至11千米,河深99米。 7 这是亚马逊河的地质地貌 亚马逊河及其支流有一大片被淹没的谷地。更新世冰河融化,海平面升高,峻峭的峡谷在海平面较低时已被侵蚀为上新世地表,此时完全被淹没。流域的古代沉积物地面就是永久性陆地的土壤,大部分亚马逊雨林便在这种土壤上发育起来。在流域的上游(秘鲁的东部和玻利维亚),从安地斯山脉冲刷下来的沉积物覆盖了古代的地表。亚马逊河流域有大片低地年年氾滥,但大部分土地是丘陵起伏的“永久性陆地”,远超出洪水的水位。流域内生长著名热带雨林,是世界最大的生物资源宝库 8 由于在整个流域内全年雨季的时间不一致,亚马逊河的上游每年有两次汛期,并交替受到发源于秘鲁安地斯山脉的支流和发源于厄瓜多尔安地斯山脉的支流的影响,前者的雨季为10~1月,后者的雨季为3~7月。因为雨季雨水增大,河水流量增大,河水及其所携带的碎屑对河床底部产生破坏,使河谷加深加长。而使河谷加深加长的主要是下蚀作用 9 当亚马逊河下蚀作用较强,河谷加深的速度大于拓宽的速度,形成谷坡高度远大于谷坡宽度的峡谷,其横切面呈V型,又称V型峡谷 这就是亚马逊河的V型峡谷 10 由于组成河床岩石软硬不均,河流下蚀作用的速度也有差异,因而造成谷底在纵坡向上常呈阶梯状,一般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谷底抗侵蚀能力强,常突起形成陡坎,而这个陡坎就形成了亚马逊河上气势磅礴的瀑布 11

普通地质学—河流及其地质作用

第十一章河流及其地质作用 第一节河流概述 一、地表水流 地面流水包括片流、洪流和河流,是塑造陆地地貌形态的最重要的地质营力。片流和洪流 统称为暂时性流水。而河流则是常年性的线状流水。河流是由片流、洪流逐渐发展而成的。 1、片流(坡面流水) 片流:下雨后沿斜坡流动的暂时性面状流水。 特征:降水向下沿自然斜坡流动,其流速小、水层薄,水流方向受地面起伏影响大,无固 定流向,形成网状细流。片流比较均匀地洗刷山坡上的松散物质,并在山坡的凹入部位或 山麓堆积起来,形成坡积物。坡积物在山麓地带常联结成一种覆盖斜坡的裙状地形,称为 坡积裙。 2、洪流(沟谷流水):下雨后沿沟谷及河道流动的暂时性线状流水。 特征:具有固定流向。 山坡上最大坡度-沟槽-沟谷-冲沟-河谷洪积物-冲积扇(洪积锥) 冲沟:切割较深规模较大的沟谷。分沟头、沟口。 洪积物:大量碎屑物质搬运到山前或山坡的低平地带,迅速堆积。 冲积扇(洪积锥):洪积物往往呈扇状分布,扇顶在沟口,扇形向山前低平地带展开。 洪积物特征:分选性、磨圆度均较差,从水平分布看,扇顶部分沉积物质比较粗,向着扇 体边缘逐渐变细,及至扇底前缘可出现黏土。冲积扇的厚度,由扇顶向扇体边缘逐渐变薄。洪积平原:一系列冲积扇相互联结。 冲沟的发展有两种趋势:一是向下冲刷停止,标志着冲沟的衰老;另一种是流水深切沟底 达地下水面,得到地下水源补充,暂时性的冲沟流水便转变成具有经常流水的河流,冲沟 发展成为河谷。 3、河流:在固定河道中流动的常年性线状流水称为河流。 二、河谷的横剖面 1、河谷形态 河谷:是河流挟带着砂砾在地表侵 蚀塑造的线型洼地,是一种形态组 合。 河谷横剖面形态: 河床:经常有流水的部分。 谷底:河床两旁的平缓部分。 谷坡:谷底以上的斜坡。 坡麓:谷坡与谷底的交接处。 谷缘:谷坡上部的转折处。 河谷的发展过程:在横剖面上经历了V型谷、U型谷和碟形谷阶段;每个阶段纵剖面也相 应变化。 ①V形谷(峡谷):谷坡很陡,谷底狭窄,甚至无平坦的谷底,河床直接嵌在谷坡之间。 ②U形谷:谷底较宽,谷坡较陡,坡麓明显。 ③碟形谷:谷底平坦而宽阔,其宽度可达数千米甚至数万米,谷坡较缓,没有明显的坡麓。 三、河流纵剖面 一条河流由陡峻的山体流经宽缓的平原而入海,沿其中轴方向构成一条向海倾斜、中段略 为下凹的曲线。河谷横剖面的不同形态分别出现在河流纵剖面的不同地段。V形谷在上游,U形谷、碟形谷出现在中下游。 四、流域盆地 是一条河流及其支流所构成的总区域。 分水岭:分隔不同流域盆地的高地或山地。汇集我国40%面积地表水流的长江流域盆地与 黄河流域盆地的分水岭是巴彦喀拉山脉与秦岭山脉。分水岭以北的地表水流均流入黄河水 系并最终注入渤海;分水岭以南的地表水流均流入长江水系并最终注入东海。

河流的沉积作用说课讲解

河流的沉积作用

断陷盆地 fault subsidence basin 由断层所围限的陷落盆地 断陷盆地指断块构造中的沉降地块,又称地堑盆地。它的外形受断层线控制,多呈狭长条形。盆地的边缘由断层崖组成,坡度陡峻,边线一般为断层线。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断陷盆地中充填着从山地剥蚀下来的沉积物,其上或者积水形成湖泊(如贝加尔湖、滇池),或者因河流的堆积作用而被河流的冲积物所充填,形成被群山环绕的冲积、湖积、洪冲平原。如太行山中的山间盆地和地堑谷中发育着的冲积洪积平原。低于海平面的断陷盆地被称为大陆洼地。 坳陷 depression 泛指地壳上不同成因的下降构造。这一术语无尺度大小和形态的限制。如盆地、坳槽、地堑、裂谷等。而这种下降可以直接起因于垂向地壳运动,也可以由侧向挤压或伸展所导致。 ①地壳内的碟状沉降区,它以没有或不发育盆地沉积断层为特征,因而成为与断陷相并 列的构造单元。 ②盆地内的相对沉降性更强一级的构造单元。它可以是克拉通内盆地的若干个沉降中心 之一,也可是复杂断谷盆地的沉降区(如渤海盆地的济阳坳陷),此时它是与隆起并列而性质相反的构造单元。 进积 progradation 指沉积中心和沉积相带逐步由盆地边缘向盆地内部迁移过程中,以侧向为主的沉积物堆积作用。其特点是地层柱的岩性自下而上变粗或岩相变浅,并形成向盆地原始倾斜的反S或陡斜型退覆沉积层。进积作用在盆地的沉积物容纳空间小于沉积物堆积速率的时期发生,并且二者的差越大,退覆沉积层的原始倾角越陡。 退积 retrogradation 指沉积中心和相带由盆地内部向盆地边缘逐步迁移过程中沉积物堆积作用。退积作用在盆地的沉积物容纳空间增长速率大于沉积物堆积速率时(即沉积基准面上升期)发生。其地层柱的岩相自下而上变细或变深,并形成向物源区超覆的沉积层。 加积 aggradation 流水塑造和改造地表形态的一种过程。通常指通过泥沙在同一方向上的均匀沉积,使河床或斜坡表面不断抬高。 加积作用是指松散沉积物在地表低洼的地方沉积对地表起的充填作用。当河流松散沉积来源丰富,河流在搬运过程中,无力将其全部搬运走时,就有部分沉积下来,使河床不断填高。 垂向加积作用

河流的沉积作用

断陷盆地fault subsidence basin 由断层所围限的陷落盆地 断陷盆地指断块构造中的沉降地块,又称地堑盆地。它的外形受断层线控制,多呈狭长条形。盆地的边缘由断层崖组成,坡度陡峻,边线一般为断层线。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断陷盆地中充填着从山地剥蚀下来的沉积物,其上或者积水形成湖泊(如贝加尔湖、滇池),或者因河流的堆积作用而被河流的冲积物所充填,形成被群山环绕的冲积、湖积、洪冲平原。如太行山中的山间盆地和地堑谷中发育着的冲积洪积平原。低于海平面的断陷盆地被称为大陆洼地。 坳陷depression 泛指地壳上不同成因的下降构造。这一术语无尺度大小和形态的限制。如盆地、坳槽、地堑、裂谷等。而这种下降可以直接起因于垂向地壳运动,也可以由侧向挤压或伸展所导致。 ①地壳内的碟状沉降区,它以没有或不发育盆地沉积断层为特征,因而成为与断陷相并列 的构造单元。 ②盆地内的相对沉降性更强一级的构造单元。它可以是克拉通内盆地的若干个沉降中心之 一,也可是复杂断谷盆地的沉降区(如渤海盆地的济阳坳陷),此时它是与隆起并列而性质相反的构造单元。 进积progradation 指沉积中心和沉积相带逐步由盆地边缘向盆地内部迁移过程中,以侧向为主的沉积物堆积作用。其特点是地层柱的岩性自下而上变粗或岩相变浅,并形成向盆地原始倾斜的反S或陡 斜型退覆沉积层。进积作用在盆地的沉积物容纳空间小于沉积物堆积速率的时期发生,并且二者的差越大,退覆沉积层的原始倾角越陡。 退积retrogradation 指沉积中心和相带由盆地内部向盆地边缘逐步迁移过程中沉积物堆积作用。退积作用在盆地的沉积物容纳空间增长速率大于沉积物堆积速率时(即沉积基准面上升期)发生。其地层柱的岩相自下而上变细或变深,并形成向物源区超覆的沉积层。 加积aggradation 流水塑造和改造地表形态的一种过程。通常指通过泥沙在同一方向上的均匀沉积,使河床或斜坡表面不断抬高。 加积作用是指松散沉积物在地表低洼的地方沉积对地表起的充填作用。当河流松散沉积来源丰富,河流在搬运过程中,无力将其全部搬运走时,就有部分沉积下来,使河床不断填高。 垂向加积作用 垂向加积作用是指沉积物在地球重力场的作用下从沉积介质(水体)中自上而下降落,依次沉积在沉积盆地底部的沉积作用。形成“千层糕式”的地层。地层特征:时间界面一般是水平或近水平的,时间界面与岩性界面时平行或基本平行。环境分布:较深水海洋盆地、湖盆、泛滥平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