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成都二诊地理试卷分析

成都二诊地理试卷分析

成都二诊地理试卷分析

籍田中学高三地理备课组

一.试题特点:

本次模拟考试是在第一轮复习全面结束,第二轮复习(专题)开始之前,所以,既是对第一轮复习情况的检查,也要积极引导第二轮复习,有以下特点:

1.知识与能力并重.主干知识与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兼顾.地理学科能力突显;着重考查了学生的记忆与地理思维过程,并注重结论的表达。

2.试卷突出地理区域热点问题.生产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与学科知识.能力及价值观念的结合。针对第一轮复习考查要求,几乎全部是原创试题,题目新颖.灵活,涉及的面较广,综合性强,难度较大。

3.试卷中地理图像形式多样,为学科能力考查奠定了基础。试题编制源于教材并高于教材的变形图示.大比例尺的区域图像.逻辑清晰的知识关联图示.各种类型的统计图.形式新颖的情景图像和等值线图等,较全面考查了读图用图能力,也保证试卷的全面性。

4.由于命题范围是全部高考内容,所以更加突出了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并形成了以区域为平台实现学科内自然与人文地理综合,依托统计图表由定量到定性的分析。

5.针对第一轮复习刚结束,学生应试能力尚有待提高的情况,单科试题的难度较大,”试卷的突出特点是,运用文字.图像.数据.图表来提供信息,并结合实际问题,把相关知识重新整合.迁移,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灵活性大。学生要根据设问要求,提取.加工.整合多种信息,尤其对试卷涉及的各种地理图像,包括经纬网图.区域分布图.等值线图.各种示意图.统计图(表).联系图表等进行判读和分析,并运用综合思维方法进行答案的组织,大多数试题学生不会无从下手,但要得高分不容易,有一定的区分度。

6.本次考试参照高考阅卷模式,在电脑上统一阅卷,给分标准统一,给分点细致明确,对学生答题语言的准确性提出了要求,让学生先一步体验了高考的情况。

二.试题分析

(一)选择题情况分析

第1题组:中国地理

第一题考察的是我国城市的主要分布,要求根据图中信息判断,部分学生容易选择D,对图中信息判断不准确,学生没有通过综合比较选择最佳答案。

第二题考察了影响我国西部地区城市带状分布的因素,要求学生对我国西北地区的地理特征比较熟悉。

第2题组:世界地理

第三题考察了南美洲的的补给类型,要求学生对南美洲的气候,地形等基本要素非常熟悉。

第四题对欧洲和南美洲进行比较,涉及知识面较广,难度较大。

第五题对阿根廷的农业进行了考察,通过排除法能较快的选择。

第3题组:中国地理

该题组综合考察了学生的读图能力

第六题难度较大,要求学生能够抓住该山山麓地带的降水,再结合我国的降水空间分布做题。

第七题考察了森林分布的主要条件是降水丰富,由此选择降水最多的高度。

第八题考察了天山的水汽来源及其降水分布高度的变化特点,难度很大。

第4题组:地球运动

本体组是最难的题组,综合考察了晨昏线,时间计算等相关知识,得分率很低。(二)综合题:

36题:中国地理

(1)题比较了同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的差异,根据答题情况看,部分学生对概念理解不到位,对影响气温的因素不熟悉,不懂得对于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的分析方法,同时很多学生没有点出地形区名称,导致丢分很不划算。(2)题根据表中信息比较两地区差异,并分析原因。学生差异问答较准确,但原因分析不到位,存在的问题很多,首先部分学生没有点出地形区,同时大部分学生没有就耕地面积和耕地结构分开描述,导致最终得分不高。(3)题考察了影响人口分布的原因,学生答题较好,但语言不够准确,没有具体举例说明,很难得到高分。

(4)题考察了有色金属冶炼的有利条件,属于常规模式题,有规律可循,大部分学生能够作答,但是同样没有具体举例说明,因果关系不完整,难以得到高分。

39题:中国地理

(1)题要求学生根据等压线判断季节及天气状况,季节判断较好,但天气状况描述不完整。

(2)题考察了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的障碍,学生答题较好,但部分学生审题不准,没有点出季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强调审题的重要性。

(3)题考察了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要求学生根据图中信息和所学知识作答,综合性较强,学生容易作答,但语言描述不完整,难以得到满分。三.学生考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1. 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对地理学的基本概念、规律、原因模糊。

2. .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差,对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无法提取出来,或者提

取错误。

3知识迁移能力差。同样的知识点,换种情境,学生就无从下手。

4. 逻辑思维能力差,导致答案无条理,无逻辑化。

5. 归纳能力欠佳,仅通过材料搜取信息,不能灵活、准确运用所学知识,考虑问题不全面。不能够很好的用地理术语回答问题。

6.答题较片面,把握全局的能力较差。

7. 时间上分配不合理,会做的题没有时间答而丢分。

四.改进措施

针对上述情况,在地理教学上我们打算做好以下方面:

1.教师本身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2.夯实基础,查漏补缺,牢固掌握地理学的基础知识、规律及成因。

3.继续加强地理读图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看图、学会用图,能从地图

中获取信息,结合信息分析问题。

4.创造新情境训练知识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5.精讲精练,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加强地理综合思维

能力、读图分析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等的培养。

6.学生的两极差异较明显,今后要加强有针对性的教学,因材施教,把握好

教学梯度,掌握好教学节奏,同时帮助个别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解题能力。7.每天十分钟,针对课本基础知识训练学生的语言规范性。加强地理概念、

地理名称、地理事物和地理事件的教学,引导学生熟练运用地理学术语言,构

建地理知识体系。

8.每周至少2次课堂定时训练,一次选择题,一次简答题,现练现讲。

9.每周一次高考模拟题训练。

五.后期复习计划和方法

读书时间:每天早自习前15分钟读文综,每天下午6:20背书默写。

统一训练:每周四上午统一训练文综题。

复习方法建议:

1、定准标高,适当提速——体现复习课的特点。整个复习阶段的基本要求是要重视教材,重视基础,但是,复习时对学生知识的复习和能力的培养绝不能停留在像上新课那样一章一节,按部就班。复习标准要比上新课高,不再是新课的低水平、浅层次重复,而是更高层次的、更高水平的再现和能力的提升。复习时要适当提速,因为时间有限,否则,难以完成复习任务。

2、增大容量,注重拓展——让复习课增值。复习虽然基本上是按照教材一

章一节地复习,但绝不能仅限于教材的那点内容,需补充、应扩容,要把课堂的容量做足,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主要是防止偏小。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

3、整合教材,重组知识——构建知识新网络。第一轮复习既不能象上新课那样低水平重复,也不可能象上第二轮专题复习那样对教材进行高度整合,但为了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教师有必要对多本教材内容相近的知识板块进行重组,构建新的知识网络。

4、“点、面”结合,以“点”为主——“点”讲教材重难点。对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重视很有必要,但不必花太多的时间,因为这些所谓的知识网络基本上是教材标题的组合,实际作用不大,花过多的时间反而冲淡了“主题”——重、难点的讲解和理解,又腾不出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堂训练。因此,我个人建议,按照单元复习时,少采用面上的讲解,不必面面俱到,不必注重课堂结构的完整、完美,关键是要有效。多采用“点”讲的方式,即提示重点,破解难点,讲学生还没理解的问题。那些学生能“一目了然”的或已经弄懂了的知识老师就不必再讲,让学生自己去看、去记即可。具体要求是:“记知识、明重点、讲问题、破难点”。

5、创建“公式”,化繁为简——以降低难度、增强信心。一些特别抽象的内容,如地球运动方面关于时间、日期、昼夜长短等方面的计算,历届学生都感到头痛,成为制约学生考试的“瓶颈”、“拦陆虎”。其实,这方面的问题真正理解了就很简单,老师应很好地归纳,总结出“公式”,然后让学生“套”,并化整为零,层层分解,步步推导。这样就会起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作用。其他方面凡是关于计算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用“公式化”的办法来破解。同时要像做数学题那样,多算多练,做到“熟能生巧”。

6、剖析案例,规范解题——寻找各种题型的解题套路。对主观试题(36、39题)的解答,学生要答好,必须有一些基本的“套路”。这两大题的设问,既有自然的也有人文的。要提高对这两大题的解答能力,老师应多提供些具体的、典型的案例,认真剖析解题的思路,展示解题的过程,总结解题的方法,形成基本的“套路”,然后让学生模仿——领悟——逐渐形成能力,实现“解一题,得一法,会一类,通一片”的目标。

7、以问题为线索——提高复习课的针对性。老师和学生都应有很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目标意识。复习时,在备课阶段就应把本节的主要问题弄清,并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然后作为备课的重点。讲、练都应围绕这些重点问题进行,以提高复习课的针对性。

8、以训练为途径——增强复习课的实效性。学生的能力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通过有效的训练得来的。“课堂练、课后练、小卷练、大卷测、小节练、单元测”,各种形式的训练相结合。通过炼,让学生巩固知识、减少遗忘;多见题型、开阔视野;积累经验、提升能力。通过练,提高复习课的实效性。当然训练要适度。题海战术不可取,强调的是有效训练。比如重复做十个意义不大的题(太易、太难、太偏)还不如做一道有价值的题的作用大。此外,无论那种训练都要做到“定时定量”,这样,才会更有效率。

9、以学生为主体——提升复习课的有效性。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克服老师一讲到底,学生很少参与的弊端。

籍田中学高三地理备课组

2011-04-0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