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关于教育创新的句子

关于教育创新的句子

关于教育创新的句子
关于教育创新的句子

关于教育创新的句子

关于教育创新的句子

创新是科学房屋的生命力。

能正确地提出问题就是迈出了创新的第一步。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管理人员的创新精神。

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

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

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对于创新来说,方法就是新的世界,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思路。

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

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科学技术史表明,过多的知识信息有时反倒会妨碍和限制创新。

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

天才的主要标记不是完美而是创造,天才能开创新的局面。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

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

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在教育来学的人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

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

素质教育理论

编者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为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做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根据我市实际情况,为创造性的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我们特编辑整理有关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资料供大家学习借鉴。 一、素质教育的立论基础 近几年来,围绕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然而,我国素质教育的兴起之初并不是“至上而下”进行的。这既是说,素质教育实践的起因来自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使教育现代化内含着基础教育素质化的本质要求的结果。因此,应该从理论上对素质教育问题作深入探讨,并首先找到其站住脚、深入下去并使之走向科学化,以作为素质教育实践的指导。一般认为素质教育立论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论基础。 1、哲学基础:素质教育的科学指导思想。首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决定了素质教育的本质。其次,马克 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研究现代社会与人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系统科学基础:素质教育目标设计与功能的整体优化。 3、心理学基础:素质教育实施的心理保证。 4、人才学基础:素质教育目标的具体化。首先,人才学中关于合格人才、专门人才、杰出人才三类人才的划分以及人 才的成才规律的揭示,给素质教育的实施以启示。其次,人才学中关于人尽其才的研究表明,所谓人尽其才,并不是仅仅尽其现有之才,还必须不断提高其潜在的才能。 5、未来学基础: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第一,素质教育的立足点是面向21世纪,因此应让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应有传统教育相现代教育转化,既有注重经验的传统教育,向注重信息知识的未来化教育转变。第二,素质教育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培养内向型、书斋型人才的局面,转向培养既关心现实,又关心未来,有深谋远虑,为未来铺路,为后人造福的外向型开拓性人才,培养勇于进取、善于创造、具有极强应变能力的人才。第三,素质教育必须开放,面向世界、面向社会、面向一切有关教育的方面发展。 6、教育学基础:素质教育实施的根本依据。 7、社会学基础:素质教育理论的现实要求。首先,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我国的国情是其实施的广阔背景。其次,无 论是当代教育还是未来教育都应是一种全面提高人类自身素质的活动。第三,素质教育应是一个网络化的教育体系,它不仅仅指学校教育本身,而应包含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中。惟其如此,素质教育的目标才能更快、更好地得以实现 二、素质教育的概念 1、什么是素质?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素质有事物本来的性质,人的先天特点的含义;还有后天的素养,及平日的修养。修养则是一种养成,表明发展的状态、水平。可见,素质概念既可以从生理又可以从心理方面去解释;既可以说是人的“原始的状态”、“本来的性质”,即先天的素质,其中如遗传素质,又可以说是人在后天形成和发展的状态、水平,即通过环境、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素养,如现有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等等。 2、什么是素质教育? 简言之,它是全面发展或提高受教育者素质所进行的教育。 三、素质教育的特点 1、素质教育的全体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中小学教育紧紧围绕升学有望的少数学生来进行,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冷落的“陪读”地位。这种教育实质上是一种“选拔”和“淘汰”教育。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曾经指出,教 育者的基本态度应是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他批评只为少数可能达到最高层次教育的学生准备阶梯的教育是最大的浪费。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的“选择性”和“淘汰性”相对立的。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作为新一代合格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就从教育对象上规定了素质教育的基本性质。 素质教育的全体性要求: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应有的发展;另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在社会所要求的基本素质方面,达到规定的合格标准。

中国的教育传统是中国教育创新的重要基石(专业课)4次100

1、不属于传统文化的研究领域的是 ( ) A 、职业教育 B、学科教育 C、职业规划 2、从近代以来,被批评最多的传统教育是( ) A 、科举制度 B、书院制度 C、举荐制度 3、研究西方文化技术等对中国影响的现象称为 ( ) A、西风东进 B、西风东渐 C、西风东渐 4、“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是由谁阐述的( ) A、老子 B、庄子 C、孔子 5、辜鸿铭的代表作( ) A、中国人的精神

B 、中国人的教育 C 、中国人的传统 1、我们需要向外国教育学习的方面包括 ( ) A 、参与性 B 、参与性 C 、教育监督 D 、《教育利益法》 2、中国近代学制( ) A 、壬寅学制 B 、癸丑学制 C 、癸卯学制 3、科举选贤的途径( ) A 、常科 B 、特科 C 、面试 4、古代科举中的常科包含( ) A 、明经 B 、进士 C 、世子 5、清华四导师:( )

A 、梁启超 B 、王国维 C 、陈寅恪 D 、赵元任 1、王国维是甲骨文研究开创者,也是中国最早的教育刊物《教育世界》的主编 ( ) 对 错 2、科举制度在古代中国延续的一千年(1300 年)( ) 对 错 3 、中国人只有利用自己的优势参与到世界的发展当中,才能获得更多的自信与创新的机会。( ) 对 错 4、现代解剖术最早出现于西方。 ( ) 对 错 5、古代的书院制度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教育机构,和现在西方大学的初起模式相接近。 ( ) 对 错 1、社会教育的本质 ( ) A 、礼勉其前,刑禁其后。 B 、发乎于情,止乎于礼 2、从近代以来,被批评最多的传统教育是( ) A 、科举制度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 新工作会议综述 作者:李丹董少校张晨出自:中国教育报发布时间:2010年12月05日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 12月2日至3日,教育部在上海召开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议,总结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经验,谋划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对会议专门作出重要批示,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 这次会议是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闭幕和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之后,职业教育战线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性工作会议,也是新世纪以来职业教育战线召开的第一次关于教学工作的会议。会前颁布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提出了本届政府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任务书、路线图和时间表,是教育部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实施的第一个行动计划,对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抓住当前关键战略机遇期,切实提高中职人才培养质量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用两个“前所未有”,强调了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都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做了系统规划和部署,职业教育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前所未有。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迫切需要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职业教育在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服务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中的地位作用前所未有。 袁贵仁指出,一定要深刻领会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是国家的需要和人民的期盼,是当务之急和长远大计。 近年来,我国中职教育快速发展。2009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近870万人,在校生近2200万人,办学规模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这标志着我国已经具备了三个方面的基本能力: ——具备了大规模培养数以亿计中高等技能型人才的基本能力; ——具备了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基本能力; ——具备了服务国家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基本能力。 但同时,我国职业教育规模能力大与质量结构不尽合理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在教育教学领域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教育质量还有待提高。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高度重视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切实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由比较多地注重规模扩张,向更加注重内涵发展、质量提高转变。”对此,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总结说。 刘延东国务委员的批示、袁贵仁部长的讲话和鲁昕副部长的总结引起了与会600多名代表的强烈共鸣。 上海市教委主任薛明扬表示,近20年来,上海中职教育走过了从“做大、做强”到“做强、做精”的转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整个教育的核心理念,上海职业教育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更加注重内涵建设,“做精、做特、做强”,全面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云南省教育厅职教处副处长杨伟介绍说,2010年,云南职教招生人数第一次突破了30万人,高中阶段职教首次超过了普教。“职业教育发展正从注重规

教育教学创新心得体会

教育教学创新心得体会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动物的生存与人的生活都是生命活动的存在方式,但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生活是一种不断地创造新的意义和价值的高级生命活动。因此,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实现课堂教学的重建,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要求我们必须关注教育主体的生活质量、生命价值和意义,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进行不断发现和创新的过程,在发现和创新的过程中去展示个体生命的灵动与飞扬。“创新所带给人的精神愉悦是任何物质享受和感官享乐所无法比拟的,那是灿烂的生命之花最深沉、最辉煌、最汪洋恣意的绽放。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是自我实现最高的表现形式。教育作为人道主义的事业,理所当然应该关注个人生命质量的提升。” (一)课堂教学是教师不断通过创新而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过程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主要定位在知识的讲授和传递,就像是把知识从一个仓库搬运到另一个仓库,这样一来,教师就变成了知识的“搬运工”,他们的职业活动变成了一种单调乏味、简单重复的机械“操作”,沦为了只是按照固有程序机械运行、缺乏创新意识的“教书匠”。在这种单调乏味的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体验不到自己职业生活的快乐、幸福,更感受不到自己的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 马克思曾经说过:“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从根本上来讲是教师不断进行创新和超越、体验生命律动以及实现自我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实现从“教书匠”向发展型、反思型和创新型教师的转变,把研究和反思作为自己的专业成长与发展的基本方式,通过自由而富有创新性地对课堂教学进行积极探索和深刻反省,不断地确认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教师的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在这种创造性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得以体现,从而使自己的职业生活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活力,“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的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在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才不

最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民族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为基础的哲学文化,借用了现代科学上的发现,把宇宙的本质、宇宙的形成、发展变化、成熟、衰老与死亡,宇宙的归宿;人的本质,人的过去与未来,人从那里来,到那里去,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应当怎么做人;我是什么?我是谁?我在宇宙中的位置,我在宇宙运动中扮演的角色;人类社会的本质,人类社会的归宿等等都明白的告诉给人类。把以上内容告诉给人类,是让人们明白我们做人的权力、责任和义务,让人们都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二、文化传承 (一)文化传承重在文化氛围的营造 文化传承问题不是一件机械性、工具性、程序性的事务,拍脑袋设立个什么智能机制,文化传承应该是一个“薰”的过程,什么叫“薰”呢?大白菜在泡菜坛的环境中变成泡菜,这个过程就是“薰”。传统文化不是药丸子,青少年也不是机器人,所以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继承应该是一个“薰”的过程。 文化传承不是建几个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背几篇古经可以传承的,不是“每一分钟,都有民间文化在消亡”可以警醒的,不是“全球问题需要中国传统文化拯救”可以忽悠的,也不是“我们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之类可以煽情的——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成人世界的言传身教。文化蕴含于日常情态中,成人创造了怎样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青少年就能接受到怎样的文化教育。 (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例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浅析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摘要:世纪之交,我国教育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并着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教育提出巨大的需求。必须承认,我国的传统教育对国家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是有重要贡献的。然而,只有敢于面对问题,我们才能进步,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进入21世纪,对我国来说,就要迈上新的50年在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征程,其中最重要的准备,就是人才的准备。问题的重要性使我们不得不去审视我们的教育观和人才观。目前在基础教育界已形成了共识,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而且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形式主义、表面文章,究其原因,我认为实施素质教育既要尊重教育现实也要注重教育发展的战略。 关键词:实施素质素质教育教育战略 Abstrac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our country educates the development to face the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y and the challenge: The Central Party Committee, the State Council proposes explicitly and begins to implement “the rely on science and education to rejuvenate the nation” the strategy; Technical, the economical rapidly expand and society's progress to educates proposes the huge demand. Must acknowledge that our country's traditional education to the state economy, social,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has th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However, only then dares facing the question, we can progress, can follow the time development the step. Since the 21st century, to our country, must step the new 50 years to realize the modernized journey basically in the nation, the most important preparation, is talented person's preparation. The question importance causes us to be able not but to go to carefully examine our education philosophy and the talented person view. At present has reached the consensus in the foundation educational circles, the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has been imperative, the implementation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s main channel is the classroom instruction, moreover must play student's main body role. But, has the massive formalism, the superficial piece of writing in the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investigates its reason, I thought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already needs to respect the education reality also to need to pay great attention to educate the development the strategy. key word: Implementation quality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Education strategy 一、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就需要认真的研究我国的传统教育理论,了解它的局限性: 第一,只面对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使多数的人成为“失败者”,以“失败者”的心态进入社会。 第二,我国的传统教育大多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而对获得知识的方法注重不够。 第三,我国的传统教育对如何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实际能力注重不够,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重知轻能”。

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

谈创新性教育 一、创新教育--时代对教育的必然选择 世纪之交,人类社会别无选择地进入了一个充满挑战、充满竞争同时又充满机遇的新时代。 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指出:"当令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基于这一基本认识,江泽民同志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特殊的使命。"这实际上对我国教育的发展内涵与取向作出了历史性重大调整。 2000年1月,国务院转批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划》,明确提出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以培养造就一批高水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2000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强调了"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贯彻创新精神、进创新教育实践,已成为当代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责无旁贷的新使命。 我国的教育曾经历过两次重要的大调整。一次是进入封建社后,为适应当时社会需要而形成的以科举考试为基本形式,以经史之学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另一次是近代以后形成的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形式、大大加强了现代科学知识内容的"新式教育"--学科教育。今天,我们实际上正面临着第三次教育大调整。因为植根于农业经济社会、后来在工业经济社会日趋成熟的当代教育,已难以适应即将到来的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知识经济社会。中华民族能否在21世纪实现强国梦,首先取决于我们的教育能否根本上作出变革从而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也取决于我们的教育能否有效地培养出大批富有创造性的一代新人。 事实上,如何根据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作出积极的调整,是全世界面临的一个共同性的问题。1999年,世界银行发表了《1998年世界发展报告》,其主题就是:"有利于发展的知识"。(Knowlege forDevelopment)这份报告呼吁各国利用知识积累的增长来实现增加财富、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并充分肯定了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所采取的行之有效的知识战略。该报告着重强调,知识经济的出现,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新机遇,发展中国家需要形成一个有效的国家创新体系,促进知识更快地生产、传播与使用,当然,关键的问题是形成有效使用知识的能力,跻身全球知识经济的分工体系。而正是在这一方面,我们的教育应该而且必须把握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履行其特殊的历史责任,在提高国家综合实力以及竞争力方面,在国家形成有效使用知识的能力方面,发挥关键性的作用,从而为我国在21世纪更有力地脐身全球知识经济分工体系作出贡献。--以上是我们对创新教育必要性的一点认识。 二、浙江省推进创新教育的认识框架与研究方案

创新和创新教育学(江西自考-笔记)

创新和创新教育学(江西自考-笔记)

么样的人能创新? 1、要打好基础。 2、要学会创新的思维方法。 3、要学会选择。 4、要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创新人 才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根本特征,时支撑一个名族的脊梁和灵魂。 工业经济主要依 赖于资源和资本 以及雄厚的技术 基础。而知识经济 社会主要依赖于 知识的创新和创 新人才。创新是信 息社会劳动者必 备的能力。 具有创新的人才 包括哪些? 1、信息收集人员 2、产品开发人员 3、标准化生产管 理人才 4、市场开拓与销 售人才5、研 究人员 创新人才究其知 识分工可以大致 分为:知识创新人 才、技术和产品创 新人才、管理创新 人才以及制度创 新人才。 具有创新的人才 具有的特点? 1、迅速收集、处 理信息 2、跨学科的知识 面 3、坚持个性的意 识和勇气 4、设计及试验的 实际能力 5、对市场的高度 敏感 6、合作能力

7、对社会负责的道德感 顾永平认为创新人才应具有的素质? 1、创新精神 2、远见卓识 3、发明欲望 4、善于解决问题第二章创新教育什么是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的创新 精神和创新能力 为基本价值取向 的教育,其核心是 在认真做好“普 九”工作的基础 上,在全面实施素 质教育的过程中, 为了迎接知识经 济的挑战,着重研 究和解决基础教 育如何培养中小 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和创新 能力的问题。 创新教育和创造 教育的关系? 1、首先两者提出 的时代背景不同。 2、其次在实施过 程中的侧重点不 同。 创新教育和素质 教育的关系? 1、创新教育是素 质教育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 2、素质教育要提 高全民族素质,提 高全民族的创新 能力,它同创新教 育追求的目标是 一致的。 3、实施素质教育 必须在一系列问 题上创新,包括教 育观念、教育思 想、教育制度、教 育内容、教育方法

《教育学》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教育学》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高频考点——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独立地看素质教育或应试教育,它们的特征都难以显示出来,因为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两者相比较而存在。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即教育目的的迥然不同。 素质教育立足于“发展人”来培养人,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这种教育观认为,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使每个人都获得发展,教育的最主要作用就是开发人的潜能。 应试教育则立足于“选拔人”来培养人,是一种面向少数学生的选拔性教育,即这种教育只着眼于少数学习好的、有升学希望的学生。考试的地位被拔高到一种无以复加的境地。 此外,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还在于: (1)教育对象不同。“应试教育”重视高分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和差生;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它是一种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每个人都在他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都在他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 (2)教育内容不同。“应试教育”紧紧围绕考试和升学需要,考什么就教什么,所实施的是片面内容的知识教学;而素质教育立足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教以适合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内容。 (3)教育方法不同。“应试教育”采取急功近利的做法,大搞题海战术,猜题押题、加班加点、死记硬背、“填鸭式”等,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使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全面的培养;素质教育则要求开发学生的潜能与优势,重视启发诱导,因材施教,使学生学会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 (4)教育评价标准不同。“应试教育”要求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着备考这个中心而展开,要求学生积累与考试有关的知识、形式、应试技能,考取高分,要求老师将分数作为教学的唯一追求,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和老师水平的唯一尺度;素质教育则立足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多种形式全面衡量学生素质和教师的水平。 (5)教育结果不同。在“应试教育”下,多数学生受到忽视:产生厌学情绪,片面发展,个性受到压抑,缺乏继续发展的能力;在素质教育下,全体学生的潜能达到充分发挥,获得素质的全面提高,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同步训练】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传统与创新)

Tradition is the root of a country. We must come to see that it doesn't mean a dependency on conservative values or a strong attachment to the past, but that it's a profound reflection of history and culture. A tradition is a ritual, belief or object passed down generation by generation within a society, also a basic character of a society still maintained at present, with origins in the past. Therefore, to respect and carry forward fine tradition is to remember the history and inherit the culture. In the other aspect, innovation is the driving force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initial source of national progress. Through continuous innovat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ke out a large amount of revolutionary breakthroughs. We are all aware of the big place that technology occupies in our lives, which is shaping our homes, cars, mobile phones, etc. What's more, a parallel movement towards innovation in the different economic and social fields is underway. It's no exaggeration to say that innovation has hugely changed our lives. However, the problem we face with is how to coordinate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Abandoning the tradition, innovation is like a building of no foundation, which is easy to collapse. And without innovation, tradition is just as standstill wheels, which couldn't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times. So what we should do is to make a perfect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That is, we are supposed to enhance innovation spirit 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tradition.

小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几点建议-教育文档

小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推进,小学教学作为教育领域中一项重要的环 节备受人们关注,由此展开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学教学 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推进新一轮的小学教学改 革与创新迫在眉睫。文章主要对这一问题展开了论述,并提出一些推进小学教 学改革和创新的建议。 一、当前小学教学的发展现状 结合当前小学教学的实际状况,文章进行总结概括,主要将问题归结为一 些几个方面,具体包括: 1. 教学形式单一,?W 生处于被动状态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童年向少年过渡的时期,很多方面发展还不成熟,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思维出发,循序渐进的进行教学的诱导,才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认知。然而在实际的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却不注重这一问题,在教学形式上还是像过去传统的方式一样,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能专心的听取老师讲授的内容,没有师生之间所不可缺少的互动,这显然忽视了这一阶段学生好奇心重的心理,长期如此,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必然造成对学习的错误认识,难以促进各项能力的培养。 2. 师资队伍有待提高,对改革认识不足 小学师资力量存在不足一直是制约小学教学发展的重要问题,众所周知,教师是终身制的职业,工作稳定而安逸,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教师普遍思想懈怠,尤其是对于小学教师而言,教学设置相对于中学来说内容简单,只要按照所要求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表进行授课就可以完成教学任务,而如果进行改革,就会使他们失去当前安逸的生活,进行一定的探索和研究,这显然会造成他们当前的利益的丧失,这种对改革的片面认识直接制约了小学教学的发展,更没有改革和创新之言。 3. 教材设置随意,脱离现实需要

作文传统文化创新素材

作文传统文化创新素材 对待传统文化就应该做好传承与创新。 以下是为你整理的传统文化作文创新素材,希望你能喜欢!!!传统文化作文创新素材1、闻一多——舍生取义的弘扬者当日寇的铁蹄跨过了长城,当锦绣的山河遍遭蹂躏,当祖国各地哀鸿遍野,当无情的地火将人们灼烧,幽静的书斋再也压不住你心中的怒火。 你——闻一多,拍案而起,孤愤高吟。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点的着火,突然晴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这样的《一句话》,震撼了多少麻木的心,这样的《一句话》点燃了多少熄灭的灯。 你高举《红烛》照亮漆黑的夜空,你低吟《七子之歌》穿透漫漫碧海。 面对日寇来袭,面对国民党的专制与迫害,你从未低下高昂的头颅,不惜以一篇篇锋芒毕露的檄文去抗争,以一场场激情澎湃的演讲去怒斥。 犹记在李公朴先生的追悼大会上,你发表了生命中最后一场演讲,是什么最后的奏唱。 臧克家先生曾说:“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的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而于我心中,闻一多先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者,是舍生取义的弘扬者。

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2、王国维——用生命树起民族文化的大旗厦之将倾,方显英雄本色;国难当头,彰显赤子真魂。 他曾是指点江山,吞吐日月的国学大师,也曾是挥戈漠北、千骑逐虏的英武将才,却终于投水颐园,含恨而去。 他以渊博的知识推开国学文化之门;他以文人的坚守传递文化传承之火;他以不屈的脊梁支撑文化将倾之厦。 他把生命中的力量化为一缕星光,想要点亮文化的黑夜,他把古籍中的精华化为一只舟楫,想要横渡国难的海洋。 他就是王国维,国学大师,文之大者,人之至伟。 一部《人间词话》,百代诗词高峰。 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面对中华文化的颓势,他却无法力挽狂澜。 是他对文化的不懈追求成就了他,却也是他对文化的炽热眷恋毁灭了他。 “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 他,只想徜徉历史文化,愿意用生命为文化献祭。 面对破碎的山河,他用生命向历史叩问;面对文化的覆灭,他用生命向古人探求。 他在清水湖泊的纵身一跃,激起来自历史深处的声声呜咽。 3、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余秋雨静坐寒窗苦守,动辄行者无疆。 他是长江边的艄公,溯流而上行一段苦旅;他上高山下的愚叟,舞

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业务学习(2013415)

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 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就需要认真的研究我国的传统教育理论,了解它的局限性: 第一,只面对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使多数的人成为“失败者”,以“失败者”的心态进入社会。 第二,我国的传统教育大多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而对获得知识的方法注重不够。 第三,我国的传统教育对如何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实际能力注重不够,培养出来 第四,我国的传统教育就是致力于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不大强调使学生创造出新东西,不去自觉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五,学生读书学习多是为了应付考试、升学,但对所学的知识的实际应用和对这些知识的反思注重不够。 第六,在知识的学习、巩固和提高上采取违背教育规律的“加班、加点、加压”的办法对待学生、摧残学生。 从以上分析就可以明确的告诉我们传统教育是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 中小学课程设置问题。除以前实施的课程设置方案未做太大修改外,而且增加了健康教育、计算机教育、劳技教育、三防教育、人口教育、环境教育、的学生“高分低能”、“重知轻能”。科普教育等等,其中前三、四项已要求列入正式课程,排入正式课表。课程设置总量已超过周总课时量。一方面,“开足开齐课程”是教育行政部门

检查督导学校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一;而另一方面,开设“选修课”、“活动课”的多少,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好坏,又是上级评价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并未注重学生的个性教育和学校的自主办学、特色办学,学校和学生的自由活动的空间没有了,只好加班加点,这就是政策和要求上的自相矛盾产生的恶果。 第六,中小学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虽然教师的工资有了基本保障,但部分城镇中小学和农村的多数学校(尤其是贫困地区),由于公用经费的严重不足,造成大部分实验学科不能开足开齐,文体活动器材匮乏等等。只有在承认以上问题和困难的基础上,实施素质教育应落实在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上来,更重要的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要真正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学生创新意识的体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教师。我相信随着以上问题的逐步解决和完善,我们教育事业的前景是美好的,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步伐会更大、更深入,尤其是把教育已经看成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来,对教育的进一步“松帮”,为教育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可以说是为实施素质教育注射了一支强兴剂。而学校校园的绿化、美化、厢化、硬化建设,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优美的环境,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国家的情感,促进身心健康,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而其中师资力量,也就是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和敬业精神的总和。 总而言之,从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势在必行,而它又是关系

关于创新教育的一点感悟和思考

关于创新教育的一点感悟和思考 在经过单位对创新教育的解读报告会后,我谈谈感触相对深的两点,即“基本原则”和“重点任务”。创新教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的重点我认为放在“育”上更为契合,先有教而后育,教并不是死板教条,人类发展至今,和动物的区别就是会使用工具创造文明,文明的延续依靠语言,我们传播的唯一性是诉说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教”,因为我们的延续,后代得以依托语言创造出许多没有的东西,这是除智人外的生物做不到的,这无疑揭橥了“育”的意义。 人类的历史是在不断的创造更新,而且是反复更新交叠,螺旋式上升,在这个庞大的发展规律中存在着千千万万的以个体为单位的创新工兵,眼下这个三年行动就是其中一份子。 基本原则是任何事物的法则,创新教育也一定有,抛开一尘不变的内容,我格外的注意到了第四点,即“课堂内外联动、线上线下链接,让创新教育时时处处泛在、学习时空重构”。现在我们讲大数据时代,作为培养这个时代的工程师的学校,我们必然是要和时代环境密切联系,旧时讲生活本身是本书,他的意思其实很简单,就是校里校外都是学习的场所,可能现在多了沉浸式体验,我们得走出去。毕竟灵感不只是在学校里。 第二个是重点任务里第二条第五点,即“职业教育:显一技之能、重工匠精神鼓励创新创业”。我们的教育中其中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投入社会建设,献出自己的力量,只不过大家的形式不同,有些人作为员工,有些作为老板,有些二合一身份,自从人类社会建立以来大家就没有停下来“叮叮叮”的脚步,我们可以和熟人或者陌生人一起通过某种契约同为了人类的延续建设着,我们从小在学校学习了知识,修炼了技能,最后在社会大舞台彰显自己的风采,人类文明光靠延续是不能走出今天这样的灿烂多彩,几个大的时代革命无一不是重要的转折点,而转折的动力正来自创造,所以说创新从来都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如果将来不能在社会上立足这就是不存在的,既然立足你就要拿出立足的本事,这就是说我们的教育不能纸上谈兵,一定要投身于应用当中,说到这还不是特别重要。现在讲究高效率,我认为效率从根本上讲就是因材施教,鼓励激发学生的天赋,一旦一个人的潜能被挖掘见天日,之后便会开始高效运行他的一生。 虽然是三年行动计划,但是绝不单单是停留在数字上,我其实非常高兴看到并且参与到我们黄浦区教育局的这个计划当中,比起拟定,我更喜欢富有挑战的行动。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精华与当今素质教育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精华与当今素质教育 郭齐家 本文提要: 当今为什么要提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更加接近于教育的本质,更加符合教育发展和培养人才的客观规律,“素质教育”是千百年来人类教育发展和改革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吸取了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教育的优秀成果。 孔子与“素质教育”: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要使受教育者在“仁”(德)、“知”(智)、“勇”(体)、“美”(乐)、“才”等几方面都得到全面修养和发展这一教育目标的“先师”。 书院与“素质教育”:书院之自筹经费、自定章程、注重因材施教,鄙薄标准化教学,强调道德气节的修养,突出师生的情感交流等等,使其容易形成相对独立的学风。 关键词: 传统教育、素质教育、孔子、书院 作者简介: 郭齐家,生于1938年,湖北武汉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主要著作:《中国教育思想史》、《中国古代学校》、《中国古代考试制度》、《中国古代教育家》和《中国古代学校和书院》等。主编:《中外教育名著评介》、《中国小学各科教学史丛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全书》、《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实务全书》、《中国教育史研究?宋元分卷》等。与人合著:《简明中国教育史》、《中国远古暨三代教育史》、《陆九渊教育思想研究》等。 一、当今为什么要提出“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问题已成为当今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问题,它关系到我国各级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及人才规格等诸多方面的重要问题,这是在21世纪我们国家、民族迅速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因此,上

到党和国家领导层,下到普通大中小学各级各类教育部门,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亿万学生及其家长都对素质教育给予了热切的关注和深入的探讨。 所谓“素质”,大致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生理、心理特点;二是后天经过环境、教育获得的基本品质。这就是孔子讲的“性”与“习”的问题,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1.。意思是说,人的性情本是相近的,只因为习染不同,便渐渐地相差很远了。孔子说的“性”,是人们的本性,即先天的素质,先天具有的生理、心理特征;“习”就是习染,指的是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所获得的基本品质。“性相近”强调的是每一个人都有相近的本质,因而都有达到理想人格的可能;“习相远”强调的是每一个人究竟能不能成就理想人格,最终取决于他后天的经验活动和受教育的程度。当代著名学者熊十力先生把中国传统教育中“性与习”的关系称之为“性修不二”。熊先生说:“天人合德,性修不二故,学之所以成也。《易》曰:‘ 继之者善,成之者性’。全性起修名继,全修在性名成,本来性净为天,后起净习为人。故曰:人不天不因,天不人不成。故吾人必以精进力创起净习,以随顺乎固有之性,而引令显发。”2.意思是说,人如果没有天然具足的本性,就失去了为人的可能性;但是如果不“习”,即不从事于修为,则天性也不能显发。所以说,“性”是成人的先天根据,而“习”是成人的后天根据,二者是内在地统一的。 为什么要提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人们根据当今世界变化和发展潮流,提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紧迫性,必然性和必要性。当今国际社会主要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第一.冷战结束后,世界向多级化方向发展,为了抢占经济和科技的制高点,全球的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又是以合作为前提,民族经济之间越来越相互依赖、相互补充,一国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日益取决于他国和他地区的经济发展,这种国际趋势的出现,对我们的人才素质提出了挑战。日本较早提出了“国际人”的人才培养要求,日本提出“为培养具有国际社会生活能力的日本人,应加强国际理解的教育”。美国一个由33

传统教学和创新课堂的对比与研究

传统课堂与创新课堂的对比 纵观当前的中小学教育,不难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弊端,拟制教育的发展。汇总起来,至少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教条化。教条化体现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基本以教师课前设计的教案为教学内容。教学中惟教材、惟教参、惟教案,教师把教材中的内容作为金枝玉叶,把教参中的提示当做是颠扑不灭的真理,把预先设计的教案当做是亦步亦趋的向导。没有激情,没有创造,没有灵性,没有活力;有的只是平铺直叙,有的只是机械性的劳作,有的只是简单的重复活动,有的只是应付和无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总是希望学生能够按照自己课前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去展开教学活动,每当学生的思路与教案不吻合时,教师往往会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路“拽”回来。教学过程好似一杯淡而无味的水,观后不是让人拍案叫绝,为之喝彩,而是让人觉得索然无味。教学中这样的“三惟”现象,可以说是较为普遍的。出现这种情况是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现有的考试制度。考试的内容完全取自于书本,一味地依赖书本也在情理之中。二是现有的教学评价制度。评价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不在于教师的创造,而在于完成预测教学任务的程度和水平,是否忠实地执行了教学大纲等方面的一系列要求。

其次,模式化。教学模式决定教学效果。模式化至少体现两方面:教学结构模式化和教学行为模式化。每节课总是由一系列环节构成的,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之间都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这也是教学区别与自然影响以及其他影响人的行为的关键所在。按理来说,这些教学环节与环节的联系应该在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年龄和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体现,表现为不同的样式,但是在一些中小学中,这些环节与环节之间的结构联系正在用一种刻板、僵化、统一的方式表现出来。不论什么课型、学科都运用同一种教学模式,即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知、练习巩固、布置作业。把课堂教学结构定势起来,形成一种不变的模子,这样的“以不变应万变的”单调的教学方式不能适应教学的发展。教师要想到课堂是活的,也是动的,不能用一种不变的模式去阉割课堂鲜活的灵魂。其实教学需要模式,因为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构成一定的逻辑的联系的时候,就呈现出不同的模式,但是我觉得教学忌模式化,忌用“惟一”来替代“多样”,忌用刻板来替代灵活。模式化还表现在课堂中具体的教学和管理行为上。比如我们的传统课堂学生在任何情况下都只能坐得规规矩矩、端端正正;所有的课堂都是教师提问、学生举手等待教师同意后方可回答问题;所有的课堂课前都是千篇一律的礼貌用语“同学们好”“老师好”“请坐下” ,一种形式如果久而久之只用一种纯粹化了的形式表现出来,就会逐渐地只保留了它的形式意义,而使其实质性的内容越来越模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