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乡村治理与新农村建设

乡村治理与新农村建设

乡村治理与新农村建设
乡村治理与新农村建设

乡村治理与新农村建设——以安徽省农村综合改革

实践为例

作者:时间:2010-07-10 浏览次数:2588 次

【摘要】当代中国农村治理基础正经历着深刻的转型:建国后实行了很长时间的集体化使国家的治理深入农村基层是农民利益与国家利益绑缚一体的结果;改革开放后尚有农业税费将农民与国家联系,收农民的税就得为他们提供保护;免税后,则是国家政权组织和农民自组织(社会团体)共同维持治理的合法性。农民再组织化既是对农村治理基础转型的回应,也是对市场化进程的应对,因而是新农村建设的焦点问题之一。治理基础的变迁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治理模式创新。本文作者在此背景下,选择安徽省安庆、巢湖、滁州、宣城等4个市,10个县(区),20个乡(镇),60个村作为样本,就“农业税取消后乡村治理”和“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乡村治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乡村治理与新农村建设对策。

【关键词】乡村治理;新农村建设

一、乡村治理的现状

免农业税以来,安徽省乡村治理实践是以农村综合改革为先导和主要内容的。2005年6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开展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建立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的意见》,决定全省农村税费改革进入新阶段,改革的重点转向以深化三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一个转变、三个建立、一个改进”,即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建立农村基层管理新体制,建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新机制,建立“三农”社会化服务新体系以及改进农村工作考核评价办法。改革主要涉及五个方面。第一,适当调整了乡镇区划和村级规模,在税费改革已经合并减少乡镇和行政村基础上,进一步减少乡镇和行政村的数量。

试点县的乡镇数量从363个减少到265个;行政村数量由6153个减少到4685个。第二,精简并调整乡(镇)党政机关内设机构,将原有的乡(镇)机构统一调整为3~4个办公室。首批试点县的调查资料显示,试点县乡镇的党政内设机构由改革前的1475个减少到905个,乡镇行政编制精简2137个。第三,积极尝试推进乡镇“主官合一”的领导体制改革,党政正职实行“一肩挑”、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大量减少乡镇领导职数,改革后的乡镇领导职数一般为7~9名。试点县共减少乡镇领导职数2138名,减幅达48.1%;已有49.4%的乡镇实行了党政正职“一肩挑”,其他乡镇也正在陆续实施中。第四,尝试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实行“以钱养事”制度。改革后乡镇一般设置3~4个事业单位,数量从改革前的2601个减少到1251个。第五,广泛推行乡村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即在乡镇设置为民服务中心、在村设立代理点,为农民提供“一站式”服务。

本次调查,课题组共选择安庆、巢湖、滁州、宣城等4个市,10个县(区),20个乡(镇),60个村作为样本,分别针对乡(镇)、村干部和农民发放“农业税取消后乡村治理问卷调查”、“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状况调查问卷”共520份,回收有效问卷500份。同时获得大量访谈资料,形成研究报告。下面是部分问卷调查资料的分析结果: 在被问及乡镇政权能否撤销的问题时,95.8%的被调查者认为乡镇政权不能撤销,与之相对应,有95.6%认为乡镇政权要强化。同时,有70.8%认为要对现行的政权进行改革。被调查者中,有45.8%觉得自己所在乡镇的工作人员符合编制,同时有37.5%认为自己所在乡镇的人员超过了编制;在认为人员超编的人中,4.2%认为主要是公务员超编,33.3%认为主要是站、所事业人员超编,另有12.5%认为两者都很严重;然而,当问到“您所在的乡镇,乡镇干部是否愿意下岗分流”时,被调查者有62.5%选择“多数不愿意”,另有33.3%选择“有条件同意”;同样,当问及“如果买断工龄,偿还欠发工资,您所在的乡镇干部是否愿意下岗分流”时,仍有45.8%认为多数不同意,16.7%认为都会不同意,而只有12.5%认为“多

数同意”,4.2%认为都会同意;与之相对应,95.8%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所在的乡镇,乡镇干部在目前情况下多数都愿意安心工作,没有人表示不愿意安心工作。所以,58.3%的被调查者认为机构改革应以转换职能为主,只有8.3%觉得应该以分流人员为主,同时有33.3%认为应该两者并举。

在机构改革上,当问到“乡镇党委是否可以在用纪律和制度约束的前提下,把党支部书记的任免权交给村党员大会”时,41.7%认为可以,而有33.3%认为不可以,还有25%“看情况而定”;在问“您是否赞成用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一肩挑'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时,58.3%赞成,同时41.7%不赞成,在不赞成的理由上,不赞成的人有半数选择“不利于权力制衡”、30%选择“不利于科学管理中的决策与执行”、20%选择“责任太重而无人分担”。同样,在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问题上,54.2%认为有利于村民自治,而45.8%认为不利于村民自治。与此相关联,70.8%认为对乡镇而言,村民自治是选人重要,25%则认为选举制度重要;45.8%认为农村党员可以直接选举乡镇党委书记,54.2%则认为不可以直接选举乡镇党委书记;20.8%认为可以直接选举乡镇长,37.5%认为不能直接选举乡镇长,另有37.5%认为在有些地方可以而有些地方则不可以;当问到“不由上级委任,您是否有信心参加乡镇党委书记的党员直选”时,29.2%表示有信心,15%则表示没有信心,另有37.5%觉得可以尝试。

在另外一份针对村民的问卷调查中,对于村民选举问题,被调查者对村民自治的热情不高,多数不愿参加村委会竞选,他们最关心的依然是关系自己当前切身利益的事项。

问被调查者“如果有机会,你会参加村委会干部的竞选吗”,有一半人表示不愿意,同时12.5%“不一定”,只有31.3%愿意,少数人未作答;而对于村委会民主选举,则有90.6%的被调查者愿意去投票,6.3%“不一定”;当村里召集村民开会时,48.4%的被调查者表示“我”去的次数最多,14.1%选择“丈夫(或妻子)”去的次数最多,7.8%选择“一起去”,

6.3%选择“爸爸”,1.6%选择“妈妈”,3.1%选择“公公”,1.6%选择“婆婆”,1

7.2%表示其他人去的最多。

当问及被调查者所关心的公共事务时,被调查者中关心“集体福利”一项的人最多,占样本总量的32.8%,关心村庄规划、医疗卫生和扶贫济困的各有31.3%,关心村民选举的有23.4%,关心财务收支状况的有18.8%,关心科学教育的有15.6%,关心纠纷调解和治安管理与环境治理的各有10.9%,关心计划生育的有7.8%,关心村庄文化建设的有4.7%,关心其他事物的有4.7%。

当问及并村是否科学时,62.5%选择“是”,33.3%选择“不是”;同时,58.3%认为可以并组,37.5%认为不可以并组;41.7%认为撤并乡镇利大于弊,12.5%认为撤并乡镇弊大于利,还有45.8%认为很难分清弊大还是利大。

问卷最后一项的调查显示,被调查者知道安徽省“千村百镇”工程的占14.1%,10.9%表示“了解一点”,高达75%的被调查者均表示不知道。

分析结论是,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乡镇政权不能撤销,而是应该强化;乡镇机构存在超编现象,主要是站、所事业人员超编;多数乡镇干部不愿意下岗分流,因此多数人认为乡镇机构改革应以转换职能为主,而非分流人员;在乡村合并和“一肩挑”问题上,被调查者意见有着较多的不一致:支持合并乡镇者未过半数,支持并村者比例较高,但考虑到调查样本乡镇干部所占比例较大,乡、村干部两相加权分析结果仍是支持者未过半数;在乡村干部“一肩挑”问题上,虽然有接近6成的人赞成,但也有相当比例的人表现出怀疑和担忧。而在村民自治问题上,超过半数的村民表达了不愿参与的意向,说明乡村治理主体存在结构性缺失问题。对于安徽省目前正在推行的“千村百镇”工程,农民知者寥寥,说明,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关心程度依然不够。

二、乡村治理的主要问题

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为主要途径的乡村治理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初步表现在,农村公共服务资源得到整合,乡(镇)政府职能开始向服务型转变,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得到增强,农民群众也从服务方式创新中初步尝到了实惠。然而,鉴于改革的复杂性,在到目前为止的改革进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在深化改革时给以充分重视。

在上述改革内容中可以看出,“乡村合并”与“一肩挑”是农村综合改革的核心,因而也是进行最彻底的。而这两者基本上都是全面免农业税后乡村财政困境倒逼的结果。

首先是乡村合并问题。并乡导致基层政府治理的半径成倍增大,但并非是治理效率的同步增大。人民公社制度解体后,乡镇规模一般是建立在以前的公社规模上的,而公社的规模又是经历了大小公社试错基础上的(早期大公社的并乡并村最终还是回到以历史形成的自然集市或冲突社区为中心的小公社)。人民公社时期,为了应对公社规模较小导致中观治理缺乏效率的办法是增加区一级县的派出机构,这也是历来政府治理过程中出现断档时采取的常规措施,一般不会采用合并基层行政区划的方式进行。这与政府治理的有效性边界是相关的。从并乡的实际后果来看,合并后的乡镇的治理水平普遍下降,尤其是被“吞并”乡镇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治理状况不断恶化,渐成“飞地”:道路失修、集市衰败、治安混乱、教育设施陈旧、文化生活贫乏……究其所以然,“鞭长莫及”毫无疑问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伴随并乡运动的是并村运动。村现在虽非国家行政治理单位,但乡镇政府却热衷于并村,并以行政命令强制推行。人们一般将自然村落叫做“熟人社会”,村则称做“半熟人社会”,这本是实现“村民自治”的社会基础,可合并后的村有的相当于原来的三、四倍,人口多达万儿八千,面积是方圆数十平方公里,而村的治理又非政府治理,难有那么多的行政资源可资利用,因而给村民自治和农村社区建设造成诸多不良后果。

其次是“一肩挑”问题。“一肩挑”的初衷是提高行政效率,本质上仍然是出于乡村财政困境倒逼现状进行减负的目的。“党政一肩挑”并非什么新鲜的事儿。在村委会选举时一

开始叫“交叉任职”,后直接改为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但是这种一肩挑是建立在“两票制”选举基础上的,而且村级治理不属于行政管理,是自治。将这种一肩挑移植至国家政权机构,且不说其是否可行,最起码与党政分开的基本原则不符。任何行政改革不仅要关注行政效率的提高,也要顾及这项改革本身是否符合现代法理性基础为前提。

而在实际行政治理结构中,传统的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政府主官都已有约定俗成的权力分配模式,即乡镇党委书记被称作“一把手”,乡镇长最多也就是副书记兼因而也叫“二把手”。还有“三把手”、“四把手”……,政府要做的事,党委都要负责任,所以书记不当家是不成的。所谓出现分工重叠,多头领导主要是乡镇长须选举,书记是任命,所以乡镇长不“抢”着当上几回家,有时候是全无政绩,如何向“选民”交待?尽管如此,家还是书记当着的,乡镇长再出头,也还是个敲边鼓的角儿,最多充当个“二把手”。虽说是书记、乡镇长两个人,实际功能已经是一个人的了。

“主官合一”的意图无外乎是使权力更集中。但权力集中并非与行政效率成正相关,且其缺乏制约的弊端则是明显的。为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实行乡镇长直选,再将当选乡镇长任命为书记(一并模仿村委会选举的“两票制”),以广大选民手中的选票对其进行制约。而如此一来,整个现行政制体制都将重新洗牌。

从调查情况来看“一肩挑”显然与上述描述相距甚远。别说乡镇长直选,在连村委会选举都难以规范操作的情况下,所谓“一肩挑”已无多少程序合法性,甚至连提高行政效率的初衷都难以实现。因为在权力缺乏制约的情况下,掌权者在处理问题时更多的是对人不对事,使乡镇干部“谋人”重于“谋事”,更甭谈行政效率了。

再次是乡村干部精简问题,现行的机构撤并和人员精简方式也存在着严重问题。“干部分流”、“竞争上岗”等手段对于促进和提高干部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无疑具有正面的作用。但是,由于促动精简的动力是财政减负,因而使整个精简活动成为“甩包袱”运动。当代中

国的乡镇政权既区别于历史传统,也区别于西方国家政府体系。这是由于中国的国情——人口众多,农民又占人口的大多数。所以需要乡镇政权进行有效治理,提供有效服务,我们现在的新农村建设若无稳固而高效的乡镇政权做保障,根本就是空谈。更重要的是,乡镇政权是国家政权的基础,基础不稳,社会稳定如何保证?建构和谐社会也缺失了领导主体一维。乡镇机构改革应以乡镇政府职能向服务转换为旨归,而不是以“减负”为目的。别再折腾乡镇干部了,尤其是在安徽这样的中西部省份。这里的乡镇干部已在税费改革的过程中充当了道德的弃儿并成为实际利益的受损者。好不容易盼来了全面免农业税的这一天,本该是放下包袱,全身心投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去,重塑基层政府和官员的社会形象,从而成为中国乡村重建的生力军,不料却再次沦为“减负”的靶子,实际上是被当作累赘给抛弃了。

在问卷调查和访谈过程中,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普遍反映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主体缺位问题。由于村民收入和支出大多不取决于农业(主要靠外出打工),村庄里大多是老人和留守儿童,村民们对包括村庄公共环境设施建设和村委会选举在内的村民自治没有参与热情。全面免农业税后,向群众收钱难,有些公共设施需要集资,但老百姓一般都不愿出钱,如农田灌溉的水费等,他们认为农业税取消了,这个费用也应该取消。一事一议流于形式;在农村的水利、道路建设方面,一方面国家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集体没有资金维修、兴建水利、道路的基础设施,农民也不愿出钱自建基础设施,导致了农村公共环境建设滞后,抗自然灾害的能力逐年下降。

第二是政府错位问题。乡镇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基层政权建设和农村社会建设,因而决定了其主要职能是服务型管理。现在是往往强调了服务而忽视了管理,造成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处理主导与引导之间的辨证关系,身陷琐事而无力统筹发展。群众现在对干部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而有些要求乡村干部很难做到。主要涉及到计划生育、困难户扶助、供水问题等。

如果处理不好,群众就上访,处理群众上访最耗费精力。

第三是乡村财政和债务问题。安徽是大包干的发源地,也是所有省份中村集体资产分得最彻底的;乡镇财政主要由转移支付来解决,建设则主要靠专项基金,而招商引资又受政策制约,难有作为。对于庞大的乡(镇)、村两级债务来说,虽然中央政府和省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但这个问题仍难以处理。一者是数额庞大,另者是配套资金没有出处。村里面没钱,配套只能是乡镇财政,而多数乡镇仍然是吃饭财政,基层干部一提到“配套”就头痛,而村民一提到“配套”就撒手不干。

第四是信任问题。首先是农民往往对乡村干部不信任。怕他们拿自己的钱吃喝或中饱私囊;其次是上级政府对乡村干部的不信任。虽然大多数乡村干部对“村财乡(镇)管”和“乡(镇)财县管”并不反感,但对国家给予农民的各种补贴的发放方式提出质疑。因为涉及造表、发表、统计等烦杂事务耗费了他们极大的精力;再次是村民之间的信任问题。人民公社解体后,分田到户造成了农户之间的原子化,各家各户各扫门前雪,各自的利益诉求不能得到有效的整合,相互之间冲突激增。村民之间的信任缺失导致在村庄层面失去合作基础从而难以形成有效的集体行动。

三、乡村治理与新农村建设对策

第一,乡村治理模式多元化。

我们一般将乡村社区划分为城中村、城郊村和远郊村三种类型。城中村因集体资产雄厚,且村民已完全城市化了,因此可以参照城市社区进行管理;城郊村由于处于城乡结合部,承担了更多的连接城市和乡村的功能,且受城市扩张的影响,城市建设征地补偿费往往被截留,因而也有相当的集体资产,存在着广泛的利益博弈,因此应多在选举程序上下功夫。规范村委会选举是治理的核心,财务公开和政务公开是治理的具体策略;远郊村一般为纯农业社区,村民的主要收入大多来源于外出打工,村民的利益基点不在村庄里面,且村庄大多以老弱病

残为主,选举因农民主体的缺位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乡村安全是第一要务,因此,这一类型村庄治理应以乡镇政府治理为核心,强化乡镇政府服务管理功能建设。

第二,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对象是远郊村。

根据上述区分的三种不同乡村社区类型,在新农村建设模式上应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对于城中村而言,新农村建设是个假议题,之所以还称为“村”,完全是城市管理体制历史遗留问题所导致的。至于城郊村,其村民的重心落在城市,生产和消费都以城市为坐标体系,且有土地资源参与资本市场博弈,因此,建设资金不是问题,只是要特别注意土地增值要在城市和农村,政府、村民和商家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所以,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对象是远郊村。所谓“百镇千村”规划应明确定位为远郊村镇。否则,容易造成因“锦上添花”的面子工程,偏离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第三,新农村建设要以乡村安全和文化建设为切入点。

乡村安全包括社会治安和生活环境安全。合并后的乡(镇)、村,管理半径成倍增大,加上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灰色组织(包括恶势力)有崛起之势,社会治安状况形势严峻。因此,加强基层警力配置和完善农村联防群治机制是确保农村社区安全的紧迫任务。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生活环境安全主要集中在生态安全、食品安全和饮水安全问题上,其中,饮水安全问题已非常严重,导致农村地区大量居民因饮用不卫生水产生疾病,甚至已多年不见的疾病又复发。因此,加大乡村地区的改水、改厕资金投放力度,尽快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已成当务之急。这也是新农村建设资金可以承受的。

受多种因素影响,农村地区文化生活极度贫乏,赌博、酗酒,烧香、拜佛还在其次,尤其严重的是诸多“宗教”乘虚而入,诸多教派介于宗教与邪教之间,对乡村秩序和社会的安定祥和造成严重影响。据此,将停止多年的县、区或民间剧团巡回演出制度和电影队巡回放

映制度再恢复,增加农村体育和娱乐设施建设投入,作为应对之策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切入点。

第四,乡村合并与“一肩挑”应因地制宜。

乡村合并的出发点应该是便于有效提供管理服务和资源整合,且要照顾到传统地缘关系和传统治理资源,并非村、乡(镇)越大越好,更不能以政府自身减负为目的。在现存的政府官员考核体系和城镇化的号召下,乡村合并往往会带来社会资源的“中心—边缘化”后果,因为将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入到合并后的乡(镇)政府以及村委会所在地,更容易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同时会造成被合并乡(镇)、村因资源稀缺、远离行政中心和脱离行政管理半径而失序。

“一肩挑”无论是在乡镇一级还是村一级都要因地制宜。主要根据乡(镇)、村的规模大小和产业结构条件为依据。规模小,且产业结构单一的乡(镇)、村宜加试行,反之则不宜。

第五,调整中央涉农资金直补方式,重塑基层干部信任。

现行的涉农资金直补方式虽得民心,但是因为全面免税后乡(镇)、村两级组织公共财政困难,导致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能力急剧下降。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是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同时也是农民作为主体建设自己家园的一项长期工程。国家财政对三农的资金投入是渐增但也是有限的,如果没有农民的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只能是停留于一纸蓝图或最多表现于有限的几个点上。涉农资金直接发给农民,对于大多数农民提高收入和生活改善并不能起到明显的效果。而这笔资金若能集中使用,则大大改善乡(镇)、村的公共服务实施建设水平,从而更符合村民们的长远利益。

同时,在涉农直补资金如何合理使用的过程中,由于干部和村民都明白这笔资金的出处和性质,正好可以作为检验干部是否值得信任和乡镇政府职能转换是否成功的试金石。

第六,完善村级财务公开和政务公开,并推进至乡(镇)级。

无论是对行政村干部还是乡镇干部,最好的监督就是信息公开,即透明化行政。让老百姓和普通干部知道“家底子”,知道建设项目的来龙去脉,知道决策过程,知道自己的利益所在,让社会监督与体制内监督相互补充,是乡村治理规范化的重要途径。这也是应对主官“一肩挑”有可能带来监督失控的有效手段。

第七,培育农民合作组织,探索农民土地股份合作机制。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而生产发展的核心是增加收入。农民收入的增加受市场制约,而以单家独户的小农面对市场,其与资本的博弈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都大打折扣。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机制是如何将农业生产的产业链条尽量延伸,使生产、加工、销售所产生的利润尽量多地留在农村。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发展农民合作组织。结合安徽农村实际,除了大力发展农村农业专业协会组织外,在有条件的地方,尝试建立以自然村或行政村为单位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公司),村民以承包土地入股,合作社(或公司)按股份制公司模式运作。这样不仅能够弥补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组织空档,也为新农村建设必要的整体规划带来机遇。而且在《农民经济合作法》出台后,也不与国家现行政治法律制度相冲突。村民自治制度只有建立在利益组织的基础上,才能落到实处。积极探索建立农民土地股份合作机制,最终将合作组织真正培育成乡村治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建设美丽幸福新农村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建设美丽幸福新农村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到空前的高度,号召全党要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提高农民文化素养就是提高致富能力,是构建美丽幸福新农村的一个重要手段。立足乡镇文化资源,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培育新型农民,走出一条符合本地属性和特点的路子,营造一个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建设美丽幸福新农村。 标签:新农村文化建设意义建议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提出“要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主义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更是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到空前的高度,号召全党要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面对农村文化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要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要求,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加大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增加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努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大多数农村摆脱了贫困,走向了小康,但农村文化建设普遍呈现出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相适应的局面。农村文化建设的相对滞后,不仅制约着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制约着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也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分不利。新世纪新阶段,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既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通过文化的滋养,要促进和实现乡村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让现代文明进入并渗透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中央把农村文化建设提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同等重要的高度,这为我们加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因此,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是贯彻党的十七大全会精神,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具体举措,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这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建议

浅谈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浅谈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蒲场镇大溪小学徐茂林校园文化建设不但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校园内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校长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等一起构成的统一体,是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相互作用,共同创造出来的文化集合体,而且是学校的精神之所在,是学校师生学习风气、精神风貌、养成习惯、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反映。校园文化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学校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的和谐发展,还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和办学质量与水平的提高。而农村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还有明显的差距,甚至是空白,这严重地制约了农村学校的发展。根据自己多年在农村小学工作的经历,对于农村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谈点显浅的认识,以当抛砖引玉。 一、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办学条件较差的农村学校面临着实力雄厚的城里学校和异军突起的民办学校的夹击,可谓是在“夹缝中生存”,若不发展,随时会面临生源枯竭而“破产”的境地,走向没落。在这种局面下,农村学校自然非常重视发展教学质量,而忽视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殊不知,校园文化建设的落后,将会制约自身的发展,制约自身的竞争力。农村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普遍较差,综合分析有以下几个因素: 1、认识误区。 对文化建设存在诸多误解,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偏于硬件设施建设,而不太注重丰富的精神文化建设,注重的是外部的输血、投资,忽略了自身的造血机制的创立和传统资源的开掘与利用。从而导致设施豪华而“精神缺钙”的现象。有的甚至认为农村小学办学条件有限,教育与教学是课堂上的事,就是重中之重。只要抓住教育质量这个纲,茅屋陋室也出人才、出好人才。校园文化建设与教学无关,只要抓好

课堂教学。 2、形式单调。 农村学校能体现校园文化的日常手段有黑板报、班会、晨会,较好一点的有升国旗活动、校园广播站,偶尔举行一两次校园文化活动。总之,形式比较单一,内容比较单调,没有完全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没能够给教师、学生提供充足的才艺展示平台和精力渲泄的机会。 3、内容陈旧。 比如,我们在农村学校经常看到这样的标语:花圃前:“不准乱摘花草”;校园角“严禁乱倒垃圾”;厕所边:“厕所公约十不准”等。而我们在城里学校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情形。如:校门口:“如果你遵守校纪,行为文明,你将受到全校师生的尊敬”、花圃前:“一花一草一世界”、厕所边:“往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无人监督的时候便是检验自己道德水平的时候”;教室门:“入室即静,怕静莫入;进来时肃然无声,三年后一鸣惊人”等。从中我们发现,农村学校标语使用的多是“不准”、“严禁”,这种强硬化,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人性化教育”,而城里学校温馨化标语体现了“人本位”的教育观。可想而知,走进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建设校园里,读到这两种不同的标语,给人的感受截然不同。 4、时断时续。 农村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往往时断时续,说明农村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视不够。黑板报可能还是几星期前甚至是一两个月前的“陈年老醋”。没有定期的校园文化活动,往往一个学年也未举行几次,尤其是临近考试的一段时间,各种校园活动都终止。校园文化建设时而有、时而无、时而断、时而续,不贯彻始终。 二、制约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因素

×村新农村发展建设规划【可编辑版】

×村新农村发展建设规划 ×村新农村发展建设规划 ××村新农村发展规划××村隶属于××市××区××镇,位于××市东北部近郊,距市中心12公里。全村现有总人口2890人,其中农业人口2750人;全村总面积1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206亩,山峦6000亩,村级道路20公里,其中7公里实现了油路化;有民营企业10户,年实现销售收入201X万元;农民主要从事果树、花卉、绒山羊等种养植业和汽车运输业,201X年农民纯收入达到4000元;村集体年收入可达到40万元。××村现有果园4000亩,年水果销售量200万公斤,年产值达到300万元;有杜鹃花日光温室150栋,占地面积300亩,年销售量达到80万株,实现销售额400万元人民币。具备发展特色农业的基础条件。××村距边境口岸12公里,距××机场20公里,距港口35公里,距××火车站12公里,距××高速公路17公里,三维交通十分便利;距沿江景观路直线距离3公里,距虎山长城10公里,距河口渡假区50公里,具有发展旅游业的交通条件。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都市农业的大力发展,园艺型农业、示范型农业、观光型农业将是今后城市近郊农业发展的主导方向。党的十六大适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对××镇××村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以发展现代近郊农业为重点,以建设和谐村镇为目的,以农业旅游观光为手段,以提高农民收入为中心,经综合分析,认真论证,并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确定××村新农村发展规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及发展思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

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结合我村实际,确立今后五年发展思路为“三个牵动”,即: 以特色农业资源牵动我村农业结构调整便捷化;以生产专利产品的企业牵动我村工业生产集团化;以旅游业牵动我村特色农业资源产业化。 二、目标安排及结构规划 (一)总体目标安排到201X年,要实现社会总产值一亿九千万元,营业收入二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一万元,村集体收入一百万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八百万元,第二产业产值一亿六千万元,第三产业产值二千二百万元,五年总投入为二千万元。 (二)产业结构规划 1、总体规划充分利用我村的资源优势和地理优势,用足用活政策。经五年努力,使我村形成“ 二、四”的格局。即培育两大园区,做强四大支柱产业。培育“两大园区”就是指培育生态农业旅游园区、镇东山工业园区。做强“四大支柱产业”就是做强新型建材、食用菌、果树、杜鹃花卉产业。 2、农业产业规划我村有耕地2206亩,山地6000亩,今后五年,我们将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地理优势,以“一园两带”为农业发展的中心。“一园”即建成××生态旅游观光园;“两带”指蔬菜、花卉、瓜果经济带、以艳红桃为主的林果经济带。 3、工业规划今后五年,我村工业发展总体思路是坚持“两个推动、一提高”,即:

某村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XX村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我村组织相关人员,深入现场调查研究,召开座谈会,认真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编制了XX村新农村建设规划。 第一章规划原则和目标 1、规划原则 (1)坚持“三大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要充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和自然资源,发展生产,把获取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又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 (2)坚持“资源永续利用”的原则。要把建设合理的生态环境和发展合理的经济有机地统一起来,找准发展的结合点。按照循环经济的的要求,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构筑生态家园。要做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确保生态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 (3)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要立足高起点、高标准。规划既要体现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更要突出前瞻性和先进性。在本村的各个项目的设计中,都必须根据当地的具体特点和社会经济条件,搞好建设规划和设计蓝图,体现地方特色。 (4)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要按照每个阶段不同的目标要求确定近、远期的实施目标分解落实。遵循可执

行性、可操作性原则,突出重点,分布实施。 2、规划目标 按照“生产发展、生产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农村经济产业化、农村建设新型化、人居环境优美化、公共服务社会化、农民教育组织化、稳定机制长效化、村务管理民主化、乡风民俗文明化为目标,广泛动员,全面发动,逐步把XX村传统产业改造成为具有持久竞争力和持续致富农民的高效产业,把XX村建设成为拥有现代文明生活的新型农村,把XX村农民培养成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有文化有技能有道德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把XX村建设成为村民、集体双富,物质、文化生活宽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二章村庄建设规划 建设因地制宜,规划以人为中心,以整体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三者统一为基准点,着意刻画优质生态环境,强调全村建设的整体性,包括:功能布局、住宅分布、道路系统、排水系统、绿化系统与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形成整体。为村民营造自然优美、舒适便捷、卫生安全的怡然栖息之地。 1、功能布局 通过对现状用地布局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率,使之达到科学合理的使用土地、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使村庄用地布局规划有利于改善村民的生活居住条件,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 2、住宅规划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市人大视察汇报材料 近年来,在市、县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舞阳县政府不断加大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大力发展以舞阳农民画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创新活动载体,形成了天天有活动、周周有演出、月月有赛事、群众齐参与的可喜局面。舞阳县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中国现代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多项荣誉。现将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和舞阳农民画产业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村文化建设情况 舞阳县委、县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通过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快完善群众文化服务体系,有力推动各类群众文化活动深入持久开展。 (一)加大投入,完善设施。文化设施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条件。近年来,我县通过财政投入、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深入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建设等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完善基层文化设施。先后投资1亿多元,建成了县宣传文化中心,完善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综合服务功能,建设了西城文化广场、贾湖文化广场、雷世奥文化广场等一批现代化的文化设施。在建好城区文化设施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

建成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全县14个乡镇均建成了达标综合文化站,内部设有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文化活动室、培训室、多功能厅等,其中吴城镇、文峰乡、孟寨镇、姜店乡、太尉镇5个文化站已经实现免费开放。397个行政村均建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点和农家书屋,配备电脑、投影仪等设备一套,图书2500余册、音像制品100余盘、报刊杂志30余套,以及书柜、桌椅等设施,免费向群众开放。采取财政拨款、乡村筹资、个人捐款等多种形式,使全县75%以上的行政村建成了村级文化大院和文化活动广场,并且多数广场都建有戏楼,安装有健身器材,确保了群众娱乐有场所,文化活动有阵地。民间艺术团体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县自发组织的锣鼓队及舞龙舞狮队211个、秧歌队161家,戏曲表演团体23家,电影放映队15个、唢呐班56个、文化娱乐个体经营户120家、广场舞表演队300多家,构建了以县直文化单位为龙头,以乡镇文化站为枢纽,以村文化大院为基础,以文化专业户为补充的多层次、多体制的大文化新格局。 (二)培养骨干,示范带动。县文化旅游中心、乡镇文化站发挥专业优势,采取集中培训、下乡培训、组织外出学习等方式,围绕音乐、舞蹈、戏曲、书法、农民画和民间艺术以及文化设施管理、文化活动组织等内容,每年开办文化骨干培训班80期以上,全县形成了以乡镇文化专干、村文化协管员、基层文化活动带头人、民俗文化传承人等为主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关于陈冲冲新农村建设状况的调查报告 姓名:赵记华年级:08级班级:土木工程三班 ·前言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对于农村来说,更是取得了翻天复的的变化,为了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有一个更加清晰的理解,暑假期间,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一次调查。通过我对父母和亲戚以及村干部的走访,让我对本村以及周边地区近几年来的发展变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过去提起农村人们就不仅和穷字联系到了一起,现在可大不一样了,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完善,农民的医疗环境和费用得到改善和保障,家庭私用汽车开始在农村多了起来,老百姓也渐渐学会上互联网了,乡镇商店里琳琅满目的现代化商品也进入了农村。不可否认的是,在取得这些好的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且一些问题是亟待解决的,农村所有这些新的发展与变化都值得我们去深思。以下是我对这次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的报告总结。 调查日期:2011年6月10日 调查地点:河南省汝南县梁祝镇陈冲村 调查人员:赵记华 一.陈冲村的基本情况 陈冲村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毗邻107国道和京广铁路,南靠淮河,北连陇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全村约有2365人,500多户,4个村民组其中有近百名党员,耕地面积3700多亩,人均耕地2.6亩,该地区属黄淮平原故土质肥沃以黄土为主,加以沙土。该村经济结构依农业为主,养殖业为辅,年人均生产总值为3000多元,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科学性较差。汝南县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大县,历史上有名的梁祝化蝶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2008年我所在的乡镇更名为梁祝镇。在县城西北方向2公里有一座天下名山天中山,且在这里曾留下了颜真卿的真迹碑文。该地域属于南北方的交界地带,位于秦岭淮河线的边缘,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多种

浅谈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浅谈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现状及途径 内容提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农村文化建设中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软力量,为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本文通过对我国当前农村文化发展的现实困境进行分析,指明着力加强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并提出新形势下发展农村文化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农村文化作用困境途径 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壮大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关键。针对于此,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我国农村建设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而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农村建设中的“软力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要的有效途径。 一、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作用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魂。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言,文化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即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的是需要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和广大农民在加快经济发展、改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同时,建立起一种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观念。一旦这种文化观念能够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够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层面上发挥其广泛、稳定而持久的影响。[1]因此,必须以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为方向,以当代的先进文化建设为主导,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进文化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凝聚人心,进一步激发农民的创造热情,为农村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 (一)发展农村先进文化,有利于突破传统文化中的家族阈限,增强农村发展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中国农村是典型的以血缘、宗族为中枢的社会运行模式,十分强调“打虎不离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普遍以家庭为背景进行农业生产。虽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可以促进以血缘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家族式经济的发展,但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这种以一种社会性的“个体”因素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之中的家族式的经济模式就成为一种阻碍。它对满足自身经济利益的过分注重,使得它对于群体利益往往漠不关心,甚至会以牺牲社会群体利益的方式来满足“个体”利益,以至于“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不合理现象依然在当今中国农村中存在,极大地阻碍了农民个人之间的交流,影响了农村凝聚力、向心力的形成。因此,发展农村先进文化,转变中国农民传统的思维方式,用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理性文化思维来打破传统家族文化观念的阈限和传统因循守旧的保守思维,让农民走出固有的个人空间,学会与他人交流,关注集体利益,从而形成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发展社会经济的合力,提高他们参与经济建设的热情与活力,大力促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创新精神的形成,不断增强农村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发展活力。 (二)发展农村先进文化,为农村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是当代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由于传统落后文化的影响,农民在生活富裕后,满足于小富及安,满足于传统的“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方式,在经济上表现出不思进取,日常生活中封建迷信沉渣泛起,赌博现象随处可见等。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进文化建设就是要在农村建立新的生活方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除陈去旧,革除弊端,消除愚昧迷信的宿命论思想,以先进的思想为指导,用科学的理性思维改造农民的头脑,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与传播,增强农民进行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促使农村发展紧跟现化化发展的潮流,变传统意义上的旧式农民为现代意义上的新式农民。 (三)发展农村先进文化,为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农村发展的关键在农民,而农民的发展关键在于自身素质的提高。当前我国农村不仅教育水平比较低,而且缺乏对科学

浅谈美丽乡村建设如何规划设计

浅谈美丽乡村建设如何规划设计 美丽乡村,是指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时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具体要求。建设美丽乡村,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抓手。 1、美丽乡村如何规划设计? 美丽乡村是具现代生活质量及传统农村特质的可持续发展乡村,他不仅仅是一种称号,而是通过建设而形成的一种乡村形态和生活方式。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认为美丽乡村规划应坚持政府引导、村民参与、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坚持规划先行,规划与建设同步考虑,统筹兼顾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凸显村镇特色,构建美丽乡村产业布局的空间骨架,宜居的生态环境,良好的配套建设,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实现村务管理民主规范,村民生活品质提升。 做好美丽乡村规划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 2、美丽乡村如何结合现代农业进行统一规划设计? 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是当前镇、乡、村庄规划的产业支撑,是美丽乡村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在美丽乡村规划中,以农业产业为基础,挖掘地方特色产业,根据项目区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合理确定产业类型和规模、空间布局,制定产业发展路径,引入现代科技、现代管理、农业品种等,促进区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整体提升一产水平,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延长产业链,适度发展加工业;针对乡村的资源条件,合理开展农业休闲旅游等服务业。让农民不仅分享种养业而且分享加工流通休闲旅游带来的收益,通过美丽乡村的建设,达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的目的。 3、美丽乡村建设如何统筹休闲旅游业发展?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十三五时期重要的建设内容。北京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美丽乡村的规划,重点突出地域特色,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体验、科普教育、民俗体验、文化传承等为项目,依据各地具体条件,有规划地开发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驾露营、户外运动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配套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构建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魅力美丽乡村综合体。

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方案范文

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方案范文 20xx年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扶贫开发和小康建设工作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扶贫开发和小康建设工作全局,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着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着力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着力推进小康新村建设,实现农业生产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明显加强,-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一)明确目标,整村推进 20xx年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扶贫开发和小康建设工作要继续围绕农村党组织建设“五个好”(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和“农民富、村庄美、风尚好”的目标要求,全面推行村级“1 2”模式,建立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农村基层组织;按照省委整村推进扶贫村要求,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增加农民和村集体经济收入;按照市委“全面建设小康村”示范点要求,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有计划、分步骤实施小康新村建设。要充分整合各种帮扶力量,

形成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扶贫开发和小康建设工作强大合力。 一是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要以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着眼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大力提高农村党员干部“五种能力”,即执行政策的能力、加快发展的能力、服务群众的能力、化解矛盾的能力、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要按照农村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和村级经济组织三位一体共同发展的村级“1 2”模式创新村级组织制度,实现村级主要负责人”一肩挑”,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党组织核心领导、村民主体自治、配套组织紧密配合的和谐机制。要配合组织部门搞好党委特别是乡镇党委的换届选举工作。今年是我市的党委换届年,乡镇党委、县(市、区)党委、市委将相继换届,各包村单位、工作队要从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保持农村社会政治稳定、构建平安、和谐常州的战略高度出发,支持这项工作。 二是要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要把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心任务。各工作队要按照市委确立的“一县一品”和“数县一品”工作思路,围绕建设烤烟、粮油、畜禽、蔬菜、竹木、水产、药材等10大特色农产品基地和优势产业布局做文章、想办法。坚

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切实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建议

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切实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建议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随着我镇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民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时,精神文化生活也得到重视,而农村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应受到关注。下面我来谈谈如何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一、强化目标责任,提高农村文化建设重视程度 强化目标责任意识,旨在抓好农村文化建设的工作落实,为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强化目标责任,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农村文化建设目标考核体系,并且把农民对文化需求的“满意度”作为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制 定有关《考核细则》。 二、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 针对当前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建设总体上与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差距较大的现实状况,应加大“文化资金”的投入。一是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投资保障机制,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单列专项资金用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活动经费支出,确保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二是将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列入政府实事工程,加大对镇村级文化设施的投入。

(三)抓好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农村实用技 能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培育已经成为农民最为迫切的精神文化需求。应从农民的需求出发,加大教育培育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农村实用技能。针对农民的需求,抓好形势政策、科学文化和实用技术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同时,要针对当前还有不少农民信仰缺乏、精神空虚、封建迷信、色情、赌博等不良现象,强化主流文化的教育培训,抓好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破除陋习,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文明向上的农村风貌。 关于建设乡村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议 在常路镇西下庄村有一支民间文化团体,组织人李万成给他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金皇山艺术团”,每年的庙会和新年前后他们都会四处为农民演出。所排节目有舞狮子、豫剧、小品、相声、唱歌等,深受农民欢迎。但是最令老李发愁的是排练没有活动场所,演出服装道具缺乏,演员报酬几乎没有。老李很想找赞助单位,但是苦于没有门路。艺术团已经成立四五年了,演出

浅谈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浅谈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 现状及对策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浅谈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一、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现状 (一)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亟待完善 目前,农村尚有不少乡镇没有综合性文化站,有的也大多被挤占、挪用;没有自己的专职文化干部,临时兼职的较多;无法做到财政拨款,兴建专门办公场所。此外,不少行政村还没有村级文化活动室、宣传栏、政务公开栏和阅报栏。 (二)农民文化活动有待丰富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显着成效,但农民文化生活并没有显着改善,农民文化活动还停留在贫乏和枯燥的基础上。电影电视、文体活动、报纸杂志、网络传播等离大部分农民似乎还很遥远。 (三)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偏低 由于大部分农民文化水平低,观念落后,求知求学的欲望不强,致使他们的子女也过早脱离了学习,走上外出务工的道路。这就导致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水平偏低,无法推进农村文化活动开展和文化设施建设。 二、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建设投入欠缺,先进文化难以普及 资金困难是制约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瓶颈,农村文化建设的速度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仍有很大差距。农村图书

室、阅览室因缺乏购书经费,不能满足科教兴农的需求。只依靠上级文化部门或大企业送书、赠书。目前的各类文化活动大部分仅限于城镇,边远地区的农民群众很难享受到文化服务。村级书刊报纸受经费限制每年订得较少,而且大多是党报党刊,适合农民口味和需求的科技报或书籍少之又少,并且投递后,或无人管理流失,或被放置在村部,一般村民很难看到,大多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二)专业人才缺乏,人员素质偏低 近年来,基层文化部门因条件差、待遇低,难以营造招揽人才的良好氛围。长期以来受人员编制所限,需要的人才进不来,不需要的人出不去,使得队伍老化严重,结构不合理,缺乏生机和活力。文化专职干部偏少,人员不到位的问题仍然突出,加之各项培训经费短缺、培训渠道过窄等问题,形成了农村文化工作内容贫乏,方法简单,缺乏新意,难于产生吸引力和凝聚力,从而影响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正常开展。 (三)发展不平衡 县与县、乡与乡、村与村之间,文化设施建设的水平差距很大。总的来讲,经济发达的地方要好于经济不发达的地方。有的乡文化站建有高标准的电影院、文化广场、活动室,功能全,经常组织开展各项活动;而有的乡镇文

农村建设规划

2018年新农村建设规划 一、基本情况 (一)自然概况 双溪村位于双溪桥镇中部,是双溪桥镇集镇所在地,距咸安城区仅20余公理,沿横公路纵贯全村,交通便利。村内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属亚带季风性气候,适宜水稻、油菜、芝麻、花生、苎麻、蔬菜等粮食经济作物生长。(三)发展优势条件 1、天然气候优势村内为江南丘陵地带,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度,年降雨量mm,无霜期天左右,年日照时数小时左右,适宜水稻、油菜等多种粮食经济作物生长。 (四)目前存在的问题 1、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主要还是以水稻经济作物为主;不能形成多种品种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种植。同时生产经营方式粗放、产业化程度低,主要还是梨耕的原始耕作方式,不能形成专业化、机械化的作业;产业化生产水平低,未能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供、销一条龙生产经营体系;农民收入来源单一,主要靠出售农业初级产品创收,缺少加工增值环节,农民增收困难。 2、村庄建设规模有待进一步的提高,目前全村有20个组,新农村建设就只有谭家咀一个示范点,规模相对较小,不具有普遍性。 3、精神文明建设匮乏,村民的物质水平在逐渐提高,但是村民们的业余活动较少,主要还是观看电影和欣赏本镇的农家乐队为主,村民自觉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不能体现“乐在其中”的创建思想,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有待加强和提高。

二、规划建设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作为首要任务,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加大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服务农村经济的发展为目标,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为先决条件,以全面整体推进双溪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济全面发展和农民收入持续提高为最终目的,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发展有特色、可持续的农业产业化经济。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奋斗目标 力争通过五年的时间,实现全村组组都通自来水,硬化道路到每组,建设全村污水处理工程,创建农村劳动力工程,亦称全民信息化工程,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人均收入由3582元提高到6000元。 (三)基本原则 以构建“两型社会”为切入点,坚持生态优先、和谐发展原则。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根据水资源和农田生产能力核定全村承载量和人口居住量。坚持统筹兼顾、远近结合原则。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坚持注重实效、稳步推进原则。从农民群众迫切需要,并有条件实现的事情做起,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讲求实效、突出重点、逐项推进。坚持依靠农民、多方支持原则,充分发挥农民在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积极争取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nextpage]三、规划建设主要内容

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范文

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范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如何制定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与参考。 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范文1 为深入贯彻全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动员会和“美丽乡村”推进会议精神,扎实推进我村“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努力实现“村新、业兴、景美、人和”的目标,根据水头镇党委、政府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部署,结合本村实际,现制定曾岭村“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各级党委、政府美丽乡村建设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特色产业发展、村庄整治建设为重点,创新思路,增加建设投入,把村庄建成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农村。 二、工作目标 力争在5年的时间内,通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村民代表会提出的“四美三宜”的总体要求,以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立足村情实际,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整村推进,力争使该村在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村容村貌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上取得新成绩,为新农村建设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三、主要任务 1、曾岭村岭头自然村安路灯2.1公里42盏,资金筹备中。 2、集资硬化村主干道南岭路星辉至曾岭路段,总长4.5公里,宽4米;集资硬化岭头环村路,长800米。 3、深入农民饮水安全,全面推进曾岭村岭头自然村的饮水建设工程。 4、大力开展村主干道南岭路星辉至曾岭路段两侧绿化工作。 5、建立农村卫生长效管护制度。从20xx年起,曾岭村将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按照每年每人15元的标准筹集农村环境卫生清洁和保洁经费,建立专项资金,用于农村清洁保洁,配备2名专职保洁人员。 6、全村新增垃圾桶10个。 四、工作措施 为切实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我村专门成立了以驻村领导为指导员、支部书记李拥政为组长、村主任吕培寒为副组长、村两委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我村美丽乡村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督促工作。 1、规划先行。建设功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美丽乡村,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从我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做好规划工作,明确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路、目标和工作措施。 2、广泛宣传。通过进村入户、召开两委会、群众大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动员,加大宣传力度,真正使美丽乡村建设这一“惠民

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

我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2005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再一次引发人们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关注和思考,为了解当前我区广大农村文化建设情况,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做法和经验,以促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步伐,根据今年统战系统调研计划安排,由中共蕉城区委统战部牵头,民盟蕉城区委、民革蕉城支部等组成调研组,联合开展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活动。2006年6月至8月在区委常委区统战部长王丽云、区政协副主席民盟蕉城区委主委郑贻雄带领下,调研组与区文化部门负责人一起先后深入我区沿海山区乡镇及20多个村居进行调查,通过座谈、访问、视察等形式了解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活动的情况,还先后前往泉州市泉港区和莆田市荔城区等地考察取经,在认真分析研究和讨论的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2002年10月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决定》颁布以来,农村文化建设也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全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有了新的进展,特别是民间文化多元化发展尤引人注目。但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广大农村文化生活的贫瘠让赌博、迷信、色情等有机可乘,从而影响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状况比较普遍,具体情况是: 1、乡镇文化事业投入少,活动经费短缺。据了解,“十五”期间上级省、市厅、局对我区文化事业的投入累计达55万元(其中扶持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24万元,维修、设备添置经费23万元,文物经费8万元),我区年文化体育事业经费财政预算9.4万元,其中文体局文化事业费1.1万元,图书馆经费(包括图书购置费)4.3万元,体育事业经费4万元,但这些大多为人头经费,用于日常办公开支已相当紧张,真正用于开展业务工作的已所剩无几。文物事业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由于缺乏资金,使得文物部门无法对一些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维修,也无法向民间征集文物。我区民间资本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很少,几乎没有,只有在2004年开始的天后宫(妈祖庙)修复工程中,募集到民间资本100多万元。全区乡镇现有的文化站所除少数外,绝大多数是多年来未能添置新书,且文化活动器材贫乏。 2、阵地建设不平衡,基础设施薄弱。目前,我区16个乡镇(街道)文化站中产权明晰、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上的仅七都、金涵和位于猴盾村的区少数民族文化站三个站,其余各站或一直以来就没有站址,或系借用其他单位的场所,面积狭小,设备简陋,功能不全。据不完全统计,我区有76个行政村建立了村文化活动室,占全区行政村总数的27.3%,但大多数村级文化活动室只是挂一张牌而已,形同虚设。而且原有的文化设施普遍老化。据调查,现有的部分乡村影剧院多建于上一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现多数已成为危房不能使用。 3、文化活动少,农民文化生活依然贫乏。每年农村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在各种节庆日、纪念日以及民俗日,由各乡镇文化站通过联办、协办等多种方式,组织开展民间文艺演出、书画展、图片展、拔河赛,及棋、球类比赛等。上级宣传、文化等部门组织开展的“文化下乡”活动一年仅二至三次,也只到2-3个乡村,活动形式多为慰问演出、义务题写春联、电影公映等,活动次数与形式十分有限。近几年,随着农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又重新活跃起来。在一些传统的节庆日,一些乡镇、农村都有开展一些民间民俗文化活动,

2020年新农村建设规划

2020年新农村建设规划 本文是关于2020年新农村建设规划,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一、基本情况 (一)自然概况 双溪村位于双溪桥镇中部,是双溪桥镇集镇所在地,距咸安城区仅20余公理,沿横公路纵贯全村,交通便利。村内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属亚带季风性气候,适宜水稻、油菜、芝麻、花生、苎麻、蔬菜等粮食经济作物生长。 (二)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全村现有耕地3399亩(其中水田3238亩、旱地161亩)、770户、3879人,劳动力人数1287人,其中外出务工1140人。全村有贫困户34户,五保户10户,享受低保86人,加入合作医疗3100人。全村以种养殖业、劳务输出为主导产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红苕、玉米等作物,饲养牛、生猪、家禽等。XX年年种植水稻3238亩,油菜XX亩,年末生猪存栏400头,牛存栏22头,人均纯收入3582元。全村2个组通有线电视,有4个组通了自来水,有12组通了水泥硬化路面。村内现有小学1所,幼儿园1所,医疗卫生室1所,村级活动室1所。 (三)发展优势条件 1、天然气候优势村内为江南丘陵地带,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度,年降雨量mm,无霜期天左右,年日照时数小时左右,适宜水稻、油菜等多种粮食经济作物生长。 2、交通区位优势双溪村为双溪桥镇集镇所在地。双溪桥镇位于咸宁市东大门,与武汉、黄石两市交界,距107国道、京广铁路12公里,连接106、107国道的省级公路——沿横公路纵贯镇区40公里,镇内乡村硬化公路网络四通八达,南到株洲、广州,北上武汉,交通十分便利。 (四)目前存在的问题 1、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主要还是以水稻经济作物为主;不能形成多种品种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种植。同时生产经营方式粗放、产业化程度低,主要还是梨耕的原始耕作方式,不能形成专业化、机械化的作业;产业化生产水平低,未能形

浅谈新农村文化广场建设的必要性

浅谈新农村文化广场建设的必要性 【论文关键词】广场;文化;群众生活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小康生活的宽裕,广场文化日益成为中国大部分新农村 建设中最活跃的娱乐休闲,具有开放性、节庆性、广泛的群众性、多元的自娱性等特征,发挥促进经 济增长、满足群众精神生活需求、激发社会活力等多重作用,在充实地方文化内涵方面起到了显着作用,具 有美好而广阔的前景。 一、刖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小康生活的宽裕,广场文化日益成为中国大部分新农村建设中最活跃 的娱乐休闲。丰富多样的广场文化增加了城市的动感与色彩,彰显了城市的文化个性,开创了政府与民间互动共创的新思路,成为当代新农村文化不可忽视的新资源。 所谓乡镇广场文化,顾名思义,是在农村室外进行的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包括广场秧歌、腰鼓、 舞龙、音乐、舞蹈、绘画、书法等。近年来,我国农村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的日益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基本构件之一的广场,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农民群众休闲娱乐的自由空间。广场的辟建与使用,使农村广场文化应运而生。 本论文就我国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等方面做岀分析。 二、广场文化的特征及作用 (一)乡镇广场文化的特征 1、开放性 开放性是广场文化最突出的特点。广场是群众公共生活最集中的地方,也是乡镇公共文化集中展 示的地方。广场上所进行的任何文化活动,均向公众开放。这种公共性决定广场文化必走平民化道路, 即使是高水平的文艺演岀,也要兼顾到雅俗共赏。同时,公共性又决定了广场文化的主体是公众,广

场文化若没有公众的广泛参与就会变得枯燥干瘪。 2、节庆性 公众的集会与庆典是广场形成的原因之一,决定了广场文化必带有节日喜庆热闹的色彩。故现在 的广场文化多举办各种节庆,包括常设的文化艺术节。如广西南宁市的大地飞歌”国际民歌节,开办以来就成为了广场文化中的品牌。又如大连的国际服装节,就引进了世界大牌的艺术团和国际歌星在本市的广场上演岀,经济与文化的联手使其闻名遐迩。 3、广泛的群众性 综观农村广场文化的全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每天早晚在广场活动的人群热闹非凡,从四面八方向广场汇聚的人群,寻求自己喜欢的娱乐方式,释放快节奏生活中的压力,展示各种各样的才艺,追求个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这里没有尊卑贵贱等级差异,都是笑脸相迎,你谦我让,平等交流,其参与面之广,是任何一种形式的文化活动都无法比拟的。 4、多元的自娱性 每天晨晚广场上总是人头攒动,有跳老年秧歌的;有老中青混杂跳健身舞的;有青年怀抱吉它自弹自唱的;有少年儿童开着各式童车奔跑的;还有舞剑弄棒健身的,等等。没有强迫命令,没有权益驱动。许多人既是演员,又是观众,参与自然,撤岀随意,没有约束。 (二)乡镇广场文化的作用 乡镇广场文化作为群众文化的一部分,有着与群众文化共同的特征、功能和作用,但广场文化又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因其历史背景、组织、方式、规模水平的不同,产生的作用也就不同。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 1、较低层次。即民间自娱性广场文化。如村头街尾的扭秧歌、交谊舞、健身操,公园、庭院的演唱会、故事会、读书会等。这种类型的广场文化不受时间、场地、服饰、设施、水平等条件的限制,多以健身强体、自娱自乐为目的。这种自娱性广场文化满足了农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需求,起到了调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