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油墨助剂的基本知识介绍

油墨助剂的基本知识介绍

油墨助剂的基本知识介绍
油墨助剂的基本知识介绍

油墨助剂的基本知识介绍

助剂(辅助剂)是指围绕着油墨制造,以及在印刷使用中为改善油墨本身的性能而附加的一些材料,又称附(添)加剂。也就是说,按基本组成配制的油墨,在某些特性方面仍不能满足要求,或者由于条件的变化(如油墨经长期存放后变质、气温条件,印刷条件、纸张条件等的变化)而不能满足印刷使用上的要求时,必须加入少量辅助材料来解决,这种材料就叫助剂。

它们的内容相当广泛,几乎每一类油墨都有它自己特有的助剂,当然,也有不少是相互通用的。助剂有时也叫调整剂。

助剂的名目繁多,下面大致地列出一些:

1.干燥剂(Drier)。

2.反(防)干燥剂——反氧化剂,防结皮剂(Anti-Oxidant,Anti-SkinningAgents)。

3.反胶化剂(Anti-GellingAgents)。

4.撤(冲)淡剂(Diluents,ExtendingVarnishMedium)。

5.撤粘剂(Reducer,TackReducingCompound)。

6.稀释剂(Thinner)。

7.防(粘)脏剂(Anti-Off-SetAgents,Non-offsetCompound)。

8.消(防)泡剂(AntifoamAgents)。

9.增塑剂(Plasticizers)。

10.香料(Perfume)。

11.防腐剂(Preservatives)。

12.稳定剂(Stabilizers)。

13.表面活性剂——分散剂,润湿剂(SurfaceActiveAgents,Surfactant,rsionAgents,WettngAgents)。

14.增稠剂——防沉剂,悬浮剂(ThickeningAgents,SusPensionAgents)。

15.光滑助剂(SlipComPound)。

16.防滑剂(Non-SkidCompound)。

17.防针孔剂(Anti-Pinho1eComPound)。

18.防脏剂(Non—scumCompound)。

19.紫外线吸收剂——光稳定剂(UVAbsorber)。

过去,由于西方文化的影响,油墨行业中有一些助剂,被直译成康胖(ComPound),实为欠妥。

一、干燥剂

干燥剂又名催千剂,或简称干油,燥油等,是一种正催化剂。加在不饱和的油脂等能自氧化的物质中,可加速这些不饱和物质的结膜干燥。干性油具有不饱和双键的特性,是能够使它在吸氧后,从液态变成固态,由小分子变成大分子而干燥的关键。干燥剂是起缩短这个变化过程的作用的。

干燥剂在不饱和油脂及其连结料中的作用机理目前虽然尚不十分清楚,但近年来已有一些比较一致的说法。

例如,将钻盐加在亚油酸甲酯中,它可与不饱和的酯类形成一种不同组分的不稳定的络合物,从而加速了吸氧比例,加钴后的活化能可提高约八倍。随着氧的不断吸收,羟基数和(或)氢过氧化物基团数也相应增加,从而增加了共轭作用,并由顺式转向反式,在后期就发生聚合作用。

也有人考虑金属皂对不饱和碳氢化合物的接触氧化作用,是通过金属盐产生游离羧基而进行的,这些α-亚甲基碳原子上的(一般)氢原子就引发链反应。从常用油类的“自氧化作用”可知,多价金属可加速氢过氧化物的分解,这也就是干燥剂的功用所在。

唯物辨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油脂(或连结料)的干燥性能,主要取决于它自己本身的性能,干燥剂只是个条件。在饱和的油脂中,即使加入干燥剂也不会起作用,就是此理。

油脂(或连结料)中加入干燥剂后,可达到如下几个目的:

1.在开始吸氧前,克服或缩短诱导期。

2.增加氧化速率。

3.改变挥发性氧化产物的类型和数量。

4.改变膜中分子定向作用的性质。

(一)、干燥剂的组成

干燥剂一般可以分成两大类:(1)溶解型(金属)干燥剂;(2)分散型干燥剂。

在第一类中,主要是有机酸的重金属皂,它的组成是有机酸和金属。

有机酸中,亚麻酸、树脂(松香)酸、木浆浮油酸等是可氧化的酸类,在存放中会发生变化。而萘酸和八碳酸等因是饱和的有机酸,故比较稳定。

金属与有机酸所形成的化合物,其体系(或溶液)能否保持良好的溶解性和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与有机酸的关系甚大。现在趋向于采用饱和的有机酸而不用易氧化的酸类,即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

另一方面,由于在平印印刷中干燥剂容易从油墨中沥渗出去与平印药水发生化学反应,从而降低油墨的干性,固此干燥剂中有机酸的选用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地说,新的合成酸比较理想,它们容易形成有机金属键而不使金属沥渗出去,而木浆浮油酸、萘酸等因其有机团比较大,它们不大可能形成有机金属链。石油酸(萘酸、环烷酸)存在于粗石油内,工业上以碱处理粗石油后再分离、酸化,然后进行分馏而得,其组成因油源而异。

萘酸的主要组成为:

1.饱和革环羧酸,其通式为:CnH2n-1COOH。

2.饱和双环羧酸,其通式为;CnH2n-3COOH。

3.脂族羧酸,其通式为:CnH2n+1COOH。

饱和单环羧酸中的碳环为五节环。由萘酸形成的金属皂比较稳定,溶解性良好。缺点是颜色深,有气味,金属含量比较低。精制的萘酸颜色就比较浅。

除了萘酸以外,含有8~13个碳原子的合成酸类,也以被广用于干燥剂的制造。这类酸的酸值比较高,质量一致,颜色浅,无不快之气味。例如八碳酸Oetoate),即2-乙基己酸(2-EthylHexoicAcid),简称辛酸。此外,还有新癸酸eodecanoate)等。用这类酸制造的干燥剂其金属含量比较高。它的溶解性、拼混性等也非常良好,它比萘酸钻和八碳酸钻的效果要高。

用于制造干燥剂的金属则大致有如下几种:钻、锰、铅、铈,钒、镧、铁、锂(以上属于氧化下聚合型催化剂);铝、锆(以上属于配价干燥型);钙、锌、二氮杂菲类(以上属于辅助干燥型)。

金属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是钴、锰、铅三种。

活性最大的金属是钴、钒,锰。而镍和铜的活性为零。延缓干性的金属几乎是没有的。每种金属都有它独特的效果,除了它们的活度不同外,性质亦各异。

钴呈紫色,其主要功用是增进表面氧化,即表面能很快形成一层皮膜,故用多后会出现严重干皮,起皱纹。所以钻干油号称“表面干油”,是种最强力的干燥剂。

锰为棕色物质,其性能有些象钻,但效果较小,它能使油加速干燥(氧化)而起皮效果不明显。在低温时干性比较差,常与大量铅拼用。

铅的氧化作用较差,它的特性是使层膜上下一起变厚。所以铅干油号称“贯穿”(Through)干油。用铅干燥的层膜表面不起皮。它对温度的敏感比较小,即升温不会促进铅发挥更大的功用。常与锰拼用。

钙的效果是较差的,与钴共用时效果尚可。在有些连结料中使用铅干油时有不稳定现象,但拼用钙干油时,情况就好多了。

铁的颜色比较深。

(二)、干燥剂的制造

制造干燥剂的方法大致有三种,即熔化法、沉淀法(属于第一类干油),分散法(属于第二类干油)。

1、熔化法。

以熔化法生产干油的情况是很多的,如有在松香中熔人金属氧化物的做法,也有在亚麻油中熔入金属氧化物的做法。金属氧化物有以盐替代的,亚麻油有以亚麻油酸替代的,也有二者混用的等。

下面举三个例子作参考:

(1)萘酸铅。先计算配方比例,

A.V.代表一元酸的酸值(mgKOH/g)。此处设萘酸的酸值为230,则X=243.9。

通过计算,可以了解223克氧化铅约488克萘酸反应后,约可得693

克萘酸铅,含铅量约达30%。

工业上生产时,先将萘酸装于锅中,锅上装有能刮锅底的搅拌设备,以防物料沉底炭化,慢慢加入氧化铅(加入量可比计算的理论量稍多一些),混合物搅拌15分钟后,因放热反应而温度升至60℃,然后开始加热升温,用三小时升温至100℃,保温八小时,再升温至150℃,保持三小时后,反应完全。即可过滤出锅。根据需要,也可掺入溶剂等其它物质。

(2).松脂酸铅。松脂酸铅可按下述工艺进行制造:将松香300公斤装于不锈锅锅内,升温至220℃,在搅拌下渐渐加入40公斤氧化铅,30分钟后升温至250℃,当反应物冷却后透明时即告完成。过滤出锅,冷却后即成块状松脂酸铅,根据需要可将其溶于溶剂或其它介质中。

(3).亚麻油酸铅。亚麻油酸铅的制法:将亚麻油酸250公斤加热至110℃,在搅拌下慢慢加入100公斤氧化铅,再升温至180—200℃,反应完全后出锅。

2、沉淀法。

沉淀法是应用比较广的一种方法,但不大容易控制,故质量常有出入,这里举一个例子供参考:

这种计算式既适于萘酸,也适用于亚麻油酸等。

萘酸钴的工业生产法:将萘酸按计算量加入装有搅拌的锅中,然后再加入氢氧化钠液,反应几乎是立即进行的,加热至90℃,反应完全后,过滤,以除去萘酸钙(硬水中带有钙),再升温至100℃,在搅拌下慢慢加入6%的硫酸钻溶液,至反应物凝聚,萘酸钴浮于水面时,停止搅拌,倾去水,再以热水洗涤三次,以除去水溶盐,再加热歪100℃,在不断搅拌下保持四,五个小时,然后用三个小时升温至1150℃,使皂内水分脱尽。将反应物用石油溶剂稀释即可。

3、分散法。

第一类干油常称液状(体)燥油,大多由专业的化工单位(厂)制造。第二类干油俗称浆状燥油,几乎都由油墨行业生产。

液状的钴干油亦称红燥油,分散型的这类干油则俗称白燥油。

分散型干油就是将硼酸铅(甚至是醋酸铅),硼酸锰(或其它锰盐、锰皂等),脂肪酸钴(甚至是醋酸钴)以及无机过氧化物等与连接料一起分散成浆状体的干油。

除了钴、锰、铅金属外,这类干油中有时还加入一些碳酸钙、氧化锌等物质,以调整颜色、稀稠等流变性能。

配方举例:

树脂型连结料(树脂含量40%)38%

油墨油(沸点250~270℃)6%

硼酸铅46%

硼酸锰5%

萘酸钴(钴含量4%)5%

分散型干燥剂的缺点是因其大量使用易氧化型连结料,故在存放中有严重起皮现象,给储存及使用带来许多困难。如果储存时不起皮,而加到油墨中后又能充分发挥其金属的干燥性能,且对油墨的颜色影响极小,这就是个比较理想的干燥剂了。

(三)、干燥剂的应用

干燥剂的应用也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在油墨厂的应用中,有一个比较大的弊病就是它会被颜料吸附而出现干性衰退现象。

颜料吸附干油最典型的例子是炭黑,其它像一些色淀,特别是一些单宁,氢氧化铝色淀等,都有比较严重的吸附干油的情况。但有的颜料(如甲苯胺红,苯胺金光红等)制造的油墨干性慢,并不是因为它们吸附干油所造成的。

颜料吸附干油是属于物理方面的作用,但是使干油失效,干性衰退也有化学方面的因素,如铁蓝即是。铁蓝本身是含铁的颜料,是种阳性触媒,是个干性比较快的颜料,它会促进干燥(但如含有不纯物时也会使干油出现衰退的现象),这是由于铁蓝能起离子交换作用而引起的。

一般说氧化型颜料会加速干燥,还原型颜料会延缓干燥。但这不是绝对的,例如铬酸锌黄颜料就有延缓干燥出现象(生产时用醋酸锌比硝酸锌更严重)。其它如颜料中的水溶盐(或其表面吸附物-如各种助剂)等,也能使干油失去干性效果,例如铝颜料中的磷酸盐、铁蓝中的铁盐、铬酸铅中的醋酸盐等等,都有使干油中的金属失效的情况。

除了颜料因素外,连结料也是有一定影响的,如前已提及的干油连结料中如采用苹果酸树脂,则就有吸附干油的特性,连结料的酸值不合适时,也可能与金属成皂而降低干油的干燥性能,等等。

印刷工业中应用干油时,就会发生更多的问题,组成干油的体系(例如连结料等)如果亲水,则其干性会大大降低,纸张的酸碱性以及印刷药水中的酸类等都会使干油降低干性。所以干油本身应首先具有良好的抗水性,印刷用纸张的酸性也不宜太大。

假设印刷药水在印刷机上是静止(不是循环)的,则当印刷一个短时间后,药水的酸性就会向中性变化,这是因为油墨中的金属(即干油中的金属)与药水中的酸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盐的缘故。这就意味着油墨中的干燥剂——金属(尤其是钴)沥渗到了药水中。显然,油墨的干性也就相应下降。故在印刷药水中加些可溶性的金属盐类(如醋酸钴等),对油墨的干性及保持药水的平衡是有助的。

印刷室的相对湿度不宜太高,一般以65%±5%为理想,因为湿度太高意味着纸张的湿度就高(这就降低了它的吸收性,由此也可知,印刷时的给(药)水量也不可太大,一般以不脏版为原则。

印刷中使用干油时,还有量的因素,品种的因素等等。例如在某种印刷条件(印刷室的温、湿度,药水,纸张,油墨,印品要求等)下,加多少干油最合适?加什么样的干油最适宜(如黑墨中要加以钴为主的干油,雕刻凹版油墨中应采用以锰等为主体的干油)等等。

总之,由于干油的组成(如金属的类型,有机酸的类型,连接料的类型等)以及其它条件(如温度、湿度等)的不同,因此对于油的应用要求是比较复杂的。

二、反(防)干燥剂

反(防)干燥剂(反氧化剂,抗氧剂,防结皮剂)的作用与干燥剂相反,它的作用主要是阻(抑)止氧化干燥。是氧化阻止剂。是一种负催化剂。

干性油中的甾醇(Sterol),生育酚(Tocopherol)等都是一些天然的抗氧剂,它们的存在才使干性油在吸氧干燥前有一个诱导期。

大多数高分子物质均可与氧反应,导致降解或交联。尤其是在热和光的作用下,氧化作用的速度更快。

高聚物的氧化作用是游离基链式反应(即连锁反应)。而反(防)干燥剂的功能是(1)与游离基结合,以破坏氧化的连锁反应(一般讲,它们并不与碳氢化合物的游离基结合);(2)把氢过氧化物分解为稳定的、不再参与连锁反应的物质。也可以这样认为,抗氧剂是这样的一些物质:它可以捕获活性的游离基而生成非活性的游离基,从而使连锁反应中止,或者能够分解氧化过程中聚合物产生的氢过氧化物,生成非游离基产物,从而中断连锁反应。

抗氧剂的种类甚多,大致有胺、酚、酯、肼、肟、酸等,其中以胺、酚为主。

按照作用机理,抗氧剂有游离基抑止剂和过氧化物分解剂两大类型。游离基抑制剂又称主抗氧剂,包括胺类和酚类两大系列。胺类抗氧剂几乎都是芳香族仲胺的衍生物,主要有二芳基仲胺、对苯二胺和酮胺、醛胺等。它们大多具有比较好的抗氧性能,但污染比较严重。酚类抗氧剂主要是受阻酚类,抗氧效能一般比胺类差,但污染比较轻。

过氧化物分解剂又称辅助抗氧剂,主要是硫代二内酸酯等硫代酯类和亚磷酸酯类。

抗氧剂还包括铜抑制剂(又称重金属钝化剂)和抗臭氧剂,大多是肼的衍生物、肟类和醛胺缩合物。有一些胺类抗氧剂兼具优良的抗臭氧作用。

胺类抗氧剂中,以对位异构体的N-取代衍生物效果最好。取代对苯二胺的活性,可归纳如下:

1.假如N-取代基是二级烷基,则三取代化合物比双取代化合物的效力强。若两个取代基都是二级烷基,则结果相反。

2.二级取代烷基比一级的活性大。

3.如果是三取代化合物,则还是只有一个二级取代烷基的效力大。

4.芳香环的取代作用,都会使双取代和三取代化合物的活性降低。

5.对双取代化合物来说,每个氮原子有一个取代基比有两个取代基的活性为高。

6.把双取代化合物中的一个烷基,用一个芳基替代后,活性大大提高。酚类抗氧剂中,以烷基取代酚类的效果较好,应用有上升趋势。

烷基取代酚类的特点是:由于两个邻位都可有烷基取代基,因而对羟基造成了空间障碍。这类产品主要是由酚类进行丁基化而得的。例如异丁烯与甲酚作用,便可得到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用2,4-二甲基苯酚处理,则可得到2,4-二甲基-6-叔丁基苯酚等等。

烷基酚的效力,与取代基的位置和性质有关。苯酚环上的一元取代物与苯酚比较,活性并不显著。二元取代却有较大的影响,但以2,6位置上的取代效果较好。三元取代则当以2,4,6的位置效果比较显著。

胺类抗氧剂在克服诱导期方面比酚类效力高。因为这一类产品的研究与发展确实是非常快的。尤其是酚类抗氧剂的研究更为活跃,新品种相继出现。高效、低毒、价廉是今后抗氧剂发展的方向。

我国油墨行业目前比较通用的是丁基化羟基甲苯(即BHT-Butylatedhydroxytoluene,防老剂264)。

肟类抗氧剂大致有乙醛肟(Acetaldoxime)等。其中,丁醛肟特别适用于酚醛树脂分散在桐油中的连结料的应用。

防止油墨在罐中起皮,除了可加入抗氧剂外,也可加入分散剂来克服,例如酸性分散剂(苯甲酸、巴豆酸等),溶剂型分散剂(环己醇、甲基环己醇,松油、二戊烯等)。

最有效的反起皱剂是炔属酸类(AcetylenicCarboxylieAcid),

由于反干燥剂能阻止干燥剂的继续作用,故可增加干燥膜的耐久性。油墨中使用抗氧剂可防止皮膜起皱,并降低其在罐内及机器上的起皮性。

使用抗氧剂,还可克服由于金属干油带来的变色问题。但是酚类却有遇铁变色之弊。

它们的用量一般均小于2%,以不影响印品干燥为度。

使用反干燥剂时,应取慎重态度,因使用不当反而有害。如果采用挥发型的肟及肼类,则可无忧。

以上介绍的是化学的抗氧剂,如在印刷机上想防止油墨结皮干燥,还有一种物理隔离的方法,即在印刷机上有油墨的部分喷上—层成膜物质,使油墨与空气隔离以阻止油墨干燥。显然,这层成膜物质是可以与油墨相混溶。

三、反胶化剂

油墨体系的胶化,变稠,成块(Livering),大致由如下几种因素造成:由于盐基性颜料与酸值较高或含有游离脂肪酸的连结料反应成皂。或由于连结料本身凝聚胶化,油墨体系吸水,油墨体系中颜料含量过高;使用的连结料不恰当,连结料中树脂和油脂的混溶性不良。在高分子聚合物系统中,由于颜料吸收酸溶结构也会促进胶化等等。

由于太稠,或因连结料聚合度过高所形成的胶化,可加入适当的稀释、溶解性物质.(脂族烃,酯、酮等)来克服。

对反应成皂的胶化类型,可加入松脂酸(松香或松脂酸钙溶于亚麻油中),亚麻油脂肪酸、顺丁烯二酸或高酸值的顺丁烯二酸酐树脂(溶于亚麻油中)等高酸值物质来解胶。比较稳妥的作法是加萘酸金属盐来解胶,因为这种材料的副作用较小。如加多脂肪酸类后,在平印中可能导致油墨起油脏,亲水,干性变慢等弊病,而加萘酸金属盐就比较可靠。制造油墨时,有时加入一些萘酸铝以增加油墨的稳定性,就是这个道理。

能使胶态的油墨恢复流变性能的物质,可概称为反胶化剂。

反胶化剂的加入量以不超过5%为度。

已胶化的油墨在加入反胶化剂解胶后,最好及时使用,否则,仍有可能返胶。

四、撤(冲)淡剂

撤淡剂也叫冲淡剂,它们的功用就是降低油墨的颜色强度,而基本不改变油墨的粘性和其它流变性能、印刷性能等。

胶、铅印油墨中的白油、透明油(维利油),照相凹版油墨中的调墨油、冲淡剂,以及一些透明、半透明的基墨等,都是起这些作用的。

白油是供印刷时配浅色(俗称小色)用的,它的功用主要就是冲淡油墨。当然,它也可能带来一些其它特性方面的变化。

配方举例:

调墨油(#4)16%

地蜡油38%

氢氧化铝29%

硫酸钡15%

钛白粉2%

地蜡油由15%地蜡,85%的四号调墨油组成。

在白油这个体系中,还有一种乳化型的水白油,它是用氢氧化钠水溶液将植物油型连结料乳(皂)化后,加入碳酸镁,氢氧化铝、蜡、酯等物质分散轧制

而成的。优点是成本低,但其缺点较多,如不稳定,印刷性能较差等。随着乳化技术的发展,它也有可能得到改进提高。

透明油(俗称维利油)是由氢氧化铝和干性植物油连结料分散轧制而成的浆状透明体。一般认为它加在油墨中会增加油墨的光彩,但是实际上它主要是起撤淡作用。单独用连结料冲淡油墨时会出现太稀现象,用透明油冲淡就无此弊病。

配方举例;

调墨油(#3)l0%

调墨油(#4)41%

调墨油(#6)4%

氢氧化铝45%

近来的透明油已趋向采用合成树脂型连结料及稳定型氢氧化铝(或一些透明碳酸钙)等制造。这种类型的透明油干燥性能及光泽度均比较好。

透明油因为透明度好,故有时可当作罩光油来使用。当然,它与罩光油是有区别的。

透明油也可以说是一种印刷性能优良的无色油墨。

透明油的透明度指标是它的主要质量指标之一。一般讲,透明油的含水量在20%左右时,它的透明度是良好的。如果氢氧化铝的质量符合要求(含水量一般应在25%左右),则在轧制时可控制三辊机的温度来控制透明油的含水量,以保证其透明度。

在自己生产氢氧化铝的工厂,如果有条件的话,可采用挤水法来生产透明油。在这种生产方法中,将氢氧化铝的挤水基墨先在三辊机上轧两遍,轧细后,再放

入有蒸汽夹套的敞口锅中,以高于100℃的温度,在不断搅拌下令其脱水透明。其脱水情况一般掌握应稍过量些,以保证冷却后透明。

六、稀释剂

稀释剂的作用有两点,一是降低油墨的粘性。二是使油墨变稀,从而增加流动性能。

如果油墨又稠又粘,则可以用稀释剂来解决,对稀而粘的油墨,还是用撤粘剂比较好。

实际上,印刷工业中长期使用的六号调墨油,它本身就是起稀释作用的。

稀释剂都是液状溶剂类的物质。胶、铅印油墨中使用的稀释剂,大多是油墨油、石蜡烃以及沸点在250—300℃左右的矿物油类。照相凹版印刷、罩光以及辊涂工艺中用的稀释剂则大多是苯、醇、酯、酮等类溶剂。

七、防(粘)脏剂

也叫防蹭脏剂,在英文中为了区别于胶印Offset,故有时防蹭脏剂用Set-offlnkCompound来表示。这是指防止印刷时印品上的油墨蹭脏粘污到另一张印品背面上的助剂。当然,它也可以防止成堆的印品粘结在一起的弊病。

这类物质大多是谷类淀粉,以及一些天然的悬浮型物质。二氧化硅也已广泛采用。

这些粉状物也可加于油墨中一起分散轧细。但是淀粉的亲水性及其与油类的不亲和性,使油墨的印刷性能大为降低,有“成堆”的倾向,或在辊子上、印版上,橡皮布上堆积成团,填塞网孔等弊病,故应加注意。

印刷工业大多采用喷雾法工艺来解决蹭脏之弊,例如在印刷后(1)喷粉(淀粉,沉淀碳酸钙,由硝酸钙和碳酸铵反应而成的方解石,细颗粒的蜡、二氧化硅等),对这些粉子的要求是细——一般约在15—40微米之间,吸湿性小,中性,无摩擦性,不能影响下工序一套印、罩光等,(2)喷液体,喷所谓快固连结料(Fast-SettingVehicle),这类由一相是固体,另一相是液体组成的连结料,印到纸上后,立即被纸张有选择地吸收,溶剂部分立即与粘的组分发生关系而与颜料一起形成防蹭脏性。这类液体的组成甚多。喷液状防蹭脏剂的缺点是易于污染空气及机器,使操作者感到不适,对—些高级有光纸也不适应,因为它会破坏这些纸张的光泽。

近年来,油墨工业虽然发展了不少快固型油墨,但印品的蹭脏问题仍未在较广泛的范畴内解决。因而防蹭脏剂仍在应用,它的研究也仍在进行。

近来发展的防蹭脏助剂,其原理是:它由不可混溶的材料组成,印刷后,助剂可浮在油墨层表面形成一层不可逆的“垫子”,从而减少印品的蹭脏性。

油墨中加入这种助剂,其用量为2—5%时,效果是比较好的。

八、消泡剂

消泡剂主要用于比较稀的油墨中,这类油墨大多可用泵来输送,在这个过程中,就可能有大量的空气混入其中,出现气泡。另外,在印刷过程中,这些稀的油墨从版上刮下来(如照相凹版)或从辊子上流下来(如柔性凸版)时,由于油墨之间的撞击、搅拌,也产生了大量的气泡。

芳烃型、醇型,水型油墨都有此种现象,而以后者为最严重,因为后者大多是碱溶型物质,它如皂(或洗涤剂)在水中一样,故成泡性极强。

油墨气泡,不仅使印品质量下降,严重时墨斗中气泡大量产生,甚至使印刷无法进行下去。

(一)、泡沫形成和破坏的简要机理

气泡,就是成团的气体被液体的薄膜壁分隔包围而成的。气泡壁本身能形成很一致的几何形,三个气泡壁(薄膜)遇在一起时,形成120度角。至少有两种以上的组分才能形成气泡(纯液体不能成泡),因为泡沫形成时需要大量的表面积,而这些表面积的产生则与液体的表面张力相反抗。故液体的表面张力比较低时,形成一定量的稳定气泡所需的能量亦比较低。

当可溶于液体中的表面活性剂的单分子薄膜出现在液体表面上时,就会产生气泡。液体表面的弹性也会导致气泡。

总的说,气泡本身是不稳定的,它的破坏一般是由于液体从气泡壁排挤入壁的边缘而发生的,当膜壁排挤到厚度约100Ao时,在膜壁内的分子运动就是以破坏液体膜而毁灭气泡结构。

(二)、消泡剂的功用

消泡剂的功用一般是通过它的化学反应来消除气泡(如酸或钙盐可破坏皂膜)。然而,大部分消泡剂的功用是在泡沫的表面铺开,使之在表面活性剂对气泡起稳定作用前就被除去或替代之,而这就需要比原来成泡的膜的表面张力要小的表面张力。如果成泡剂很易解吸和很快的再处理,则它反抗消泡剂的作用是很小的。如果泡沫的解吸功能很差,表面粘度也比较高,则消泡剂的铺开作用就慢了。

一个好的消泡剂应当作用很快,一般讲,它在一定体积的液体中,应当只有十分低的溶解性,并有一个很明显的降低液体表面张力的功用。最有效的消泡剂的化学结构应是:当它在气泡的界面定向时,能够伸平。在含水系统中,这种重排是由链的分支促进或随着体积极性基团在中心的扩散,以及由于引入了正好足够的亚甲基而得到水不溶性而形成的。

为了辅助消泡剂在一开始就有最好的扩散,分配作用,大多数工业上的消泡剂都应用铺展溶剂或乳化剂作为载体,这样可保证消泡剂能很好地传播到达表面的各部分,而起到有效的消泡作用。

另一种方法就是在体系中加入一种良好的溶剂,使表面活性剂分散到液体中去,这样,就可大大降低气泡的形成。

(三)、消泡剂的分类

一般说,消泡剂可分成七种类型:

1、醇类(2—乙基己醇2-Ethylhexano!,聚(烷基)乙二醇PolyalkyleneGlycols)。分支链的醇类和多元醇类,可满足较小的水溶性及较低的表面张力的需要。而这两点是一个好的消泡剂所应具备的主要特性。

2、脂肪酸类及其衍生酯类(山梨糖醇三油酸酯SorbitanTrioleate,二乙二醇硬脂酸酯DiglycolStearate)。一些水溶性脂肪酸类和脂肪酸酯类,大多用作食品中的消泡剂。

3、酰胺类(二硬脂酸乙二胺Distearoylethylenediamine),这一类去泡剂一般具有中高分子量。

4、磷酸酯类(磷酸三辛酯TrioctylPhosphate,磷酸三丁酯TributylPhosPhate,磷酸辛酯钠SodiumOctylPhosphate)。大多数磷酸酯类在用量十分小时,效果是很好的。

5、金属皂(硬脂酸钙CalciumStearate,棕榈酸镁MagnesiumPalmitate)。将水不溶性金属皂预分散在适当的连绪结料中后,有时对非水系统的泡有效果。

6、多极性基团类化学晶(二叔戊基苯氧基乙醇Ditertiaryamylphenoxyethanol)。许多有效的消泡剂,一般都含有两个或更多的极性基团。蓖麻油就是一个含有羟基和酯基的天然消泡剂。

7、硅油类(聚硅氧烷类—Poiysilonanes)。这类消泡剂对含水系统和非水系统都是有显著效果的消泡剂。

硅酮(Silicones)是由粉状的硅与一些有机化学品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后形成的。硅酮的硅碳键结构是很罕见的,硅酮油的粘度与x.y.值有关。

硅酮具有的性质不是其它材料所能得到的,它既保留了无机的特性,又有有机的性能。

硅酮油液体的表面张力是非常低的,这是因为它含有硅的缘故。二甲基硅酮油的表面张力约只有20达因/厘米,而烃油类为35达因/厘米,水为72.8达因/厘米。它的百万分之几,即可起消泡作用。

下述系统对水型油墨具有良好的消泡作用:将三甲基硅油进行链封闭后,用脂族烃(如汽油)调整至比重为1。再加一倍的水及6%的乳化剂(如吐温一Tween80,吐温是一种表面活性剂的商品名,它是由斯盘—Span和环氧乙烷合成的。斯盘也是一种表面活性剂的商品名,它是由失水山梨醇和各种脂肪酸合成的酯类。吐温80是由斯盘80和环氧乙烷合成的。斯盘80是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进行高速搅拌,使其充分乳化、分散即可使用。

对含有芳烃的柔性凸版油墨及照相凹版油墨来说,硅酮类,尤其是聚甲基硅酮类,更为有效。硅酮对醇类油墨不太适应。

2—乙基己醇对醇类油墨来说,是个比较好的去泡剂。

用于油墨工业的消泡剂,硅油系统正在占统治地位。

一般说,制造油墨时就把消泡剂加入,比在印刷使用时加入的效果为好,后者的做法容易使印品出现斑点等弊。

九、增塑剂

所谓增塑剂就是能增加高分子物质塑性的助剂。它们一般是高沸点,较难挥发的液体或低熔点的固体,一般讲,它们是不与高分子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增塑剂的分子结构中包含有极性部分(如酯基,氯,苯环等)和非极性部分(主要是较长的烷链)。当它们与聚氯乙烯之类的极性高分子材料在较高的温度下相混时,由于分子运动变得激烈,增塑剂的分子穿入聚合物的分子链间,通过极性部分的相互吸引,形成一个均一、稳定的体系。即使温度下降,增塑剂的分子也仍然能够保留在聚合物的分子链间,它的较长的非极性烷链妨碍了聚合物分子链的接近,使分子链间的引力(范德华力)大大减弱,分子链的热运动就变得较容易。从宏观的概念来看,聚合物就变得柔软、富有塑性。

从溶剂的概念看:增塑剂可视为一种所谓“永久”的溶剂。因为溶剂是有挥发性的,相对说,增塑剂则没有挥发性。溶剂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释放性,而增塑剂的一个重要功能却是保留性。

增塑剂大多应用于塑料工业中,主要是增加塑料的柔软性以利于加工。如果塑料中的增塑剂“跑”掉后,塑料就会失去柔软性而变硬、变脆以至断裂,毁坏。

人们熟知的玻璃纸,其中也含有增塑剂。

油墨中采用增塑剂,可使印膜柔软,也可增进对承印面的粘附性。如果一个以硝酸纤维作连结料的溶剂型油墨,印在高级的月历纸上后,干燥的膜经过搓动或弯曲后,极易从纸上掉落。如果在油墨中加入3%的苯二甲酸二丁酯,则就可增加油墨的粘附性,干燥后的墨膜也不易掉落了。

在溶剂型油墨中使用增塑剂时,增塑剂留在墨膜中而在室温条件下慢慢蒸发,或向四周迁移。如印品印刷后立即应用,则可在油墨中采用比较快的增塑剂,如二甲酸二甲酯就比苯二甲酸二丁酯蒸发快。在室温时测定蒸发压是很慢的,亦很困难。故一般常用沸点来研究增塑剂的挥发性,但准确度甚差。

油型油墨的膜所以柔软,是因为植物油的组成主要是脂肪酸甘油酯,而所有的植物油都含有不氧化组分,这些不氧化组分实际上就是软化剂,它们的作用与增塑剂相似。下表指出了各种植物油的不氧化组成。

品名不氧化组成(%)蓖麻油96.8棉子油45.2豆油38.3亚麻油

34.5桐油25奥的锡加油

在套色印刷中,如果印了第一色(如黄色)后,相隔很长时间才印第二色或最后一色(如黑色),则可能印不上,这是因为前面印的油墨膜干得过分了,发生了晶(玻璃)化之故,是油墨膜之间结合不强所造成的。如果在前面几色中加入一些蓖麻油,则可能会克服此弊,当然,最后一色不能加。但应注意,加入量要适当,如加入太多,则会导致墨膜太软,印品不干(或干得慢),发粘,从而有可能在堆积时粘成一块之弊。

印塑料薄膜等易摺易皱的材料肘,在油墨中加些增塑剂是有益的。

选择增塑剂时,必须注意如下几点:与油墨体系有良好的相容性。有良好的耐久性,耐久性是一项综合的性能,与增塑剂的挥发性、耐抽出性、抗迁移性以及它本身对热和光的稳定性相关。此外,增塑效率、耐寒性、毒性、色泽和气味等也是必须要考虑的。

增塑剂的分类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按其相容性的大小分为主增塑剂、辅助增塑剂和增量剂(相容性最差)三类。一种是按其化学结构分类,增塑剂的化学类别主要有:

1.邻苯二甲酸酯类。这是增塑剂的主体,产量占增塑剂总量的五分之四。它们性能全面,应用广泛,大部分用作主增塑剂。最重要的品种是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注:在增塑剂领域内,如果没有说明,“辛酯”习惯上是指2—乙基己酯)。其次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DIDP等。

2.脂肪族二元酸酯类。包括己二酸酯、壬二酸酯、癸二酸酯,主要用作耐寒的辅助增塑剂,通常与邻苯二甲酸酯类拼用。最常用的品种是己二酸二辛酯(DOA)和癸二酸二辛酯(DOS)。

3.磷酸酯类。相容性好,可作主增塑剂用,但一般耐寒性差(除磷酸三辛酯等个别脂肪族酯类外),毒性较大。主要品种是磷酸三甲苯酯(TGP)和磷酸三苯酯(TPP)。

4.环氧酯类。主要用作要求耐候性强的制品的辅助增塑剂。常用的品种有环氧大豆油、环氧硬脂酸辛脂(ED3)等。

5.聚酯类。主要是己二酸、癸二酸等脂肪族二元酸与一缩二乙二醇,丙二醇,丁二醇等二元醇缩聚而成的低分子量聚酯。通常与邻苯二甲酸酯类拼

用。

6.烷基磺酸苯酯。相容性比较好,可作主增塑剂,通常亦与邻苯二甲酸酯类拼用,耐寒性较差。

7.含氯增塑剂。主要是含氯量在40—50%的氯化石蜡。成本低,但相容性差,仅可作辅助增塑剂。

8.多元醇酯类。包括季戊四醇酯、双季戊四醇酯等耐热增塑剂和乙二醇、丙二醇、缩二醇的脂肪酸酯类耐寒增塑剂。它们都属于辅助增塑剂。

9.偏苯三酸酯类。此类增塑剂耐热性、耐久性十分优良。

10.其它。除以上所说的之外,比较重要的还有柠檬酸酯类嘤剂,苯甲酸酯类无毒增塑剂;苯甲酸酯类耐污染增塑剂,N—烷基取代的脂肪酰胺类耐寒增塑剂等。

在油墨和涂料工业中,软(液体)树脂也可看成是硬树脂的增塑剂。

增塑剂在照相凹版油墨和柔性凸版油墨中应用比较多,尤其塑料薄膜时。但是用量必须恰当,以免得不偿失。

十、香料,防腐剂、稳定剂

1、香料

油墨中加入香料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防伪及干扰。以嗅觉感官来粗略地鉴别油墨中的某些组成特性,是一些有经验的油墨制造者惯用的作法。香料加于油墨中后,气味发生了变化,使你无从辨别。另一个目的是为了遮掩油墨的不愉快气味。干性油制的油墨,在氧化干燥时有很讨厌的气味,有些油墨由于选料不当,有时也会产生一些难闻的气味,加入少量香料就可克服次弊。

丁香油和某些香料均有抗氧化作用,这是应加注意的。

香草油和有些香料应用于氧化型油墨中时,墨膜干燥后会失去香味。

紫丁香则常用于新闻印报油墨中。

香料用乙醇稀释后,也可以喷雾法喷洒在印品上,也可掺加于罩光油中应用。

2、防腐剂

以水和炭水化合物或蛋白质类物资配制的油墨(如钢模油墨),以水、饴糖等物质组成的银行证劵油墨,某些水性油墨等均可引起酸败、菌化作用。

平印药水中的酸、水.阿拉伯胶(有时使用低粘度的羧甲基纤维素)混合液,在长期存放中也可能发生酸败,菌化作用。

加入低于1%量的酚类或其氯化衍生物,即可防止酸败发生。

水型油墨中加入可水解的挥发性缩酮(Ketal)也可防止油墨酸败。例如2,2—二甲氧基丙(或丁)烷,2,2—二乙氧基丙(或丁)烷等。在酸存在下,缩酮是极易水解的。每克分子缩酮水解后可产生一克分子酮和两克分子醇。

3、稳定剂

所有使油墨在存放中起稳定作用的物质,可统称为稳定剂,因此,不同的油墨就有不同的稳定剂。

硝酸纤维制的溶剂型油墨,常常可能引起硝酸纤维的部分分解,故在这种体系中经常加入脲来降低其分解比例。

氯化高分子树脂,如氯化橡胶、氯乙烯类树脂等,在存放中由于受光和热的影响,有生成氯化氢的倾向。加入氨基化合物可与释放的酸类结合,从而降低其活性。加入环氧类树脂也是有效的,它们除了也能吸收氯化氢外,还能与树脂分解所生成的双键结合,这样可增加稳定性。

十一、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愈来愈广,因此,它的品种也已多至不可胜数的地步,在三十年代还只有数十种,至七十年代已达数干种之多。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目前各行各业都巳离不开表面活性剂。油墨、涂料,颜料等有关工业使用表面活性剂,也已有很长的历史了。

(一)、定义

表面活性剂是指各种用途的各种化合物的总称,像乳化剂,发泡剂、润湿剂,洗涤剂等等,都是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可以这样定义:一种物质,它溶解并集中在液体表面或液体和不相混液体(或固体)的界面。溶在液体组成中,或掺于粉状固体中能使之易于被液体润湿的,即谓表面活性剂。

简单地说,表面活性剂就是在液体-液体、液体-固体、液体-气体的表面或界面(一般说,物体相界面之间的张力,统称为界面张力,而特别把液体-气体相界面之间的张力叫表面张力)之间起作用的物质。将它以少量加于液体中后,能被吸附在液体表面,或水一油(或液一固)界面上,从而可降低液体的表面张力和界面张力,使生产工艺及产品质量得到大大改进和提高的一种助剂。

大多数有关表面活性剂的资料是谈含水系统的,一般是讲它们降低水的表面张力以及水溶物形成溶解性胶束的能力的。

表面活性剂是一种有机化合物,从分子结构看,有两种基团:一种是易在油中溶解;在水中难溶的基团-亲油基团(憎水基团-非极性),以长链烷烃为代表的原子团。另一种是易在水中溶解,在油中难溶的基团-亲水基团(憎油基团-极性),以羟基、羧基、胺基、硫酸酯、磺酸酯、醚基等为代表的原子团。

根据表面活性剂亲水基团和亲油基团的平衡(即H.L.B.值-Hydropbile-lipophileBalanc。)关系,表面活性剂制造者就可制出油溶性及水溶性各不相同的无数产品。

一般地说,表面活性剂虽在液体中能溶解,但其溶解度是不高的。它们具有平衡的极性-非极性结构,即有一部分分子是溶于极性液体中的,而另一部分分子则在非极性液体中。分子层定向集中在液体表面,故溶解部分的分子是在液体中,不溶解部分则在空气中。油酸在水面上的单分子层就有此种情况。如果将油酸的苯溶液置于水面,则苯蒸发后,油酸形成一单分子层,羧基团在水中而油酸基团则在空气中。如果将油酸铺在油面上,则会发生相反的定向作用。

比较一下油酸(C17H33COOH)和肥皂或油酸钠(C17H33COONa),就会发现有差别,它们之间非极性的油酸基团(C17H33COO-)是相同的。但钠比氢的极性更强,故皂溶于水,不溶于苯和油,而油酸则溶于苯和油而不溶于水。

表面活性剂在液体表面和液-固界面的极简单的定向作用图,实际上表面活性剂的效果与极性-非极性部分的相对极性有关。而在很多情况下,表面活性剂层也不一定形成单层,只是分子的厚度不同而已,这取决于表面活性剂的用量及类型。

当然,也不是它的所有分子都是在界面的,它在溶液中与在界面之间的平衡,也取决于它的用量。当表面活性剂的用量达到临界浓度时,就形成胶束,或整个液体中都是它的分子的定向基团。由于胶束能吸收难溶性分子,故对一般

的难溶性分子来说,胶束是种“溶解剂”。图还指出了油在水中乳化体内的乳化剂的分子排列情况,有单层和多层。

如果分散相的液滴外面有较多层的乳化剂,则比只有一层的稳定性为好。这些胶束会增加水的稠度,并减少分散液滴的布朗运动,从而降低聚集倾向,使分散(乳化)更稳定。

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是相当多的,它们大致有乳化、破乳、发泡、稳泡、消泡、润湿、分散、净洗、柔软、匀染、抗静电、杀菌、防锈、腐蚀、缓蚀、润滑、增溶、絮凝、解絮凝、防花浮等等。

(二)、分类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方法很多,但常用的是按离子类型来分类的方法,这是指表面活性剂溶于水中时,能电离生成离子的叫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反之,就叫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中,还要按生成的离子种类来分类,例如:

1.阴离子型。其活性组分是阴离子(阴电荷),它能吸引其它大分子的阳电荷而在表面留下阴电荷,从而使水系统具有良好的润湿性。非极性部分是脂肪酸碳氢链;阴离子及与之相连的阳离子则是极性部分。这类活性剂溶于水时,与其憎水基相连的亲水基是阴离子。

故如当极性的颜料分散在非极性的连结料中时,极性部分就作为一个单分子层吸附在颜料表面上,使颜料带阴电荷,而非极性部分则向外伸人连结料中,形成相互吸引的状态。这个过程就是界面张力降低的过程。在颜料颗粒外围的电双层也可有降低絮凝的倾向。皂类、碱金属、铵盐、长链脂肪酸等都是属于阴离子型的。

2.阳离子型。情况与阴离子型的相反,阳电荷吸引阴电荷,这最适合于颜料分散在连结料中的情况。颜料如果是一个阳电荷,则它可以很好地分散在非水系统中。这类活性剂溶于水时,与其憎水基相连的亲水基是阳离子。

脂肪酸季铵盐类或其硫酸盐,醋酸盐类都属于阳离子型。

3.两性表面活性剂。所谓两性表面活性剂,广义的说,即同时具有阴离子、阳离子或同时具有非离子和阳离子,或非离子和阴离子的,有两种离子性质的表面活性剂的总称。但习惯上所说的两性表面活性剂是指第一类,即由阴,阳两种离子所组成的表面活性剂,它的结构中同时存在着两种性质相反的离子,因此引人注意。烷基二甲基内铵盐类属于此范畴。

4.非离子型。这一类是属于在水中不电离的表面活性剂。它们没有剩余电荷,分子中一部分亲水,一部分憎水。聚乙氧基化任酚属于非离子型。

5.其它-高分子型。这一类表面活性剂具有比较高的分子量,其中阴离子和阳离子是彼此平衡的,或至少是近似的。因此,它虽然具有较强的离子性质,但并不像真的阴离子或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那样具有吸附作用。

(三)、亲水憎水的平衡关系

表面活性剂在水中的溶解性大小,即所谓亲水性大小(即H.L.B.值),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亲水基的亲水性和憎水基的憎水性之比,是关系到表面活性剂性能的一项重要指标。因为一种溶剂(或液体)对于一种化合物的吸引还是排斥,及其在界面的集结效应,取决于分子中亲水和憎水基团的相对极性。

表面活性剂的水溶性及其性能之间的关系,是以乳化化学为基础的,根据乳化情况,有人提出了分类的数据系统,即所谓亲水(Hydrophile)和憎水(Lipophile)平衡——H.L.B.值。

1.乳化作用。将油和水一起放于容器中,则油在上层(比重小),水在下层,在分界线处形成一层明显的接触膜,即使在强力搅拌混合后,慢慢还会分成两层。如在其中加入一些表面活性剂(肥皂,洗涤剂等),再经搅拌混合后,就成为另一种的情况了,油成微小粒子被分散在水中,呈乳状液,这种现象叫乳化。这种乳状液静置后也很难分层。

如果加大乳化剂的用量,并减少油量,则油就溶在水中,呈透明溶液,这种现象就叫增溶。

油水两相所以不相溶,是因为它们的表面张力不相同所引起的(如水的表面张力为72.8达因/厘米(20℃),油的表面张力约为33达因/厘米)。原来油和水的接触面上有相互排斥和各自尽量缩小其接触面积两种作用。因而,只有当油、水分离成两层时,两者的接触面为最小,才最稳定。如果进行搅拌混合,油便变成微小粒子分散于水中,这样就增大了油和水的接触面积,使体系处于不稳定状态。一俟搅拌停止,混合作用消失后,它们又把接触面积恢复到最小的状态,分成两层。加入乳化剂后就会发生乳化和增溶现象,这是因为表面活性剂是由具有易溶于油的亲油基和易溶于水的亲水基所组成的,这两个基团不仅具有防止油

水两相互相排斥的功能,而且还具有把油水两相连结起来的功能。

乳化有两种方法,一种叫分散法,一种叫缩合法。后者是指甲苯在水中的所谓乳液。它是先将苯溶于乙醇中,然后再将这种混合物倒入水中而成的,以此法所成的乳化液滴的直径约为一微米。它没有工业意义。

习惯上是用的分散法。

常用塑料基础知识

一、常用塑料基础知识 一.塑胶的定义 塑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经逐渐取代了部份的金属、纸、木质品。 所谓塑胶,是由分子量非常大的有机化合物组成或由以其为基本成分的各种材料,以热压力等使之具有流动性而成形为最终的固体状态者,称之为塑胶。 二.塑胶的通性 1.比重轻(比重为0.9~2)。 2.坚固耐用。 3.是良好的绝缘体。 4.耐蚀性强,且不生锈。 5.成形容易、生产率高。 6.原料丰富、价格低。 7.色彩鲜明,着色容易。 8.主要原料为煤、石油等化工产品。 三.塑胶的分类 1.热塑性塑胶(thermo Plasties) 是指可以多次重复加热变软、冷却结硬成形的塑料,其耐热性较差它又可分为结晶形与非结晶形,结晶是指分子规则地排列集成。 2.热固性塑胶(thermosething Plasties) 在加热时起初会被软化而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但随着加热的进行,塑胶中的分子不断化合,最后固化成型,也不熔于熔剂的物质。 按用途又可分为通用塑料,工程塑料,热塑性弹体。 通用塑料: 指具备了下列某些性质的聚合物:高强度、刚韧、耐磨、抗化学药品及耐高温,一般指:PA、POM、PC、PPO。 工程塑料: 泛指一些具有能制造机械零件或工程结构材料等工业品质的塑料。其机械性能、电气性能,对化学环境的耐受性,对高温、低温耐受性等方面都具有较优异的特点,能在工程技术上替代某些金属如铜、铝、锌、部份合金钢或其他材料使用,常见的有ABS、PA、PC、POM、PMMA、PU、PSU、PPO、PTFE等,其中前四种发展最快,为国际上公认的四大工程塑料。 热塑性弹体即指橡胶。 为满足某些特别的塑料,加强现有的性能,降低成本等需要,近年来产生的一些掺混工程聚合物,PC/ABS、PC/PBT、PPO/PS。 四.常用塑胶的性质及用途(见附表)

UV涂料(油墨)基本知识

UV涂料工艺异常与解决方法 第一部分 UV涂料(油墨)基本知识 一.什么是UV涂料? UV涂料是指紫外光固化树脂涂料(Ultraviolet curing coatings,)即利用紫外线作为固化能源,在常温下快速交联成膜的树脂涂料。UV油墨为印刷用 V固化树脂。 二. UV涂料发展简史 UV涂料是六十年你才开始发展起来的,德国拜耳(Bayer)九六八年研制开发出第一个UV涂料产品,其商品名称为(Rosdydalay),主要要组成物为不饱和聚酯和苯乙烯。这种类型的光固化树脂固化速度慢,贮存性不好,而且苯乙烯气味.毒性较大。因此,已逐渐被淘汰。但由于其成本低廉,仍有部分市场。七十年代初,美国sun化学公司开发出了丙烯酸酯单体和多功能团丙烯酸酯及各种贮存性良好的光引发齐的陆续商品人,光固化涂料得到了迅猛发展。 三. UV涂料(油墨)的基本组成 UV涂料有六个组成部分 1. 紫外光固化的合成树脂(或齐聚物):包括不饱和聚酯.聚酯丙烯酸酯.聚醚丙烯酸酯.醇酸丙烯酸酯.聚氨酯丙烯酸酯.环氧丙烯酸酯等。 2. 可紫外光固化的活性稀释剂:活性稀释剂分为单官能度与多官能度两类: A;单官能活性稀释剂主要是苯乙烯.丙烯酸单酯.烯丙基醚类等。其主要作用是作为降粘剂,对涂层性能也有一定影响。 B:多官能活性稀释剂有双官能度.三官能度及多官能度等。其作用是在不使体系的粘度增加的前提下,提高涂膜的交联密度。当然,通过选用不同类型的多官能度活性稀释剂,可以部分改变涂膜的性能。

3. 光引发剂:光引发剂也称光敏剂。光敏剂的作用是在近紫外的激发下产生自由基,它对光敏感而对热稳定。包括芳羰基化合物.有机硫化合物.有机过氧化物等。 4.固体填料:包括颜料,消光粉,耐磨粉等待。 5.涂料助剂:包括流帄剂,消泡剂,分散剂等待。 6.有机溶剂﹕调整粘度光泽度等作用 第二部分 UV涂料各项性能的检测方法,质量缺陷及施工影响 一. 涂料性能 1. 涂料性能 产品外观和透明度试验按GB 1721-79标准行。常见问题有涂料杂质,结块,起皮,填充物沉底严重等。 2. 涂料颜色 产品颜色试验按GB/T 1722-92标准进行。常见问题有颜色变深,变浑浊等。 3.涂料粘度 产品粘度试验按GB/T 1723-93标准进行。一般测量的为相对粘度,数值与温度有关,涂料粘度是指涂料是指涂料的稀.浓程度,一般根据不同的用途及不同的施工方法来设定。调节粘度的方法主要是调节UV树脂与UV稀释剂的比例。由于UV稀释剂同样参与交联成膜,因此,UV涂料的粘度与涂料的因含量没有必然的联。 4.涂料细度 产品细度试验按GB 1724-79(89)标准进行。衡量填充粉料的分散情况。 5.涂料酸值 产品酸值按HG-2-569-77标准进行。 6.涂料固含量 固含量是指涂料不挥发份的含量。其试验方法为:称取0.5g左右样品于养皿中,

油墨调配基本基础知识

(一)油墨调配的基本知识 油墨调配是一项很细致的技术工作,要在有专用的房间进行,主要是把握好色相以及防止砂尘落入油墨中。 调配油墨的器材与参照物 (1)调墨工作台:坚硬光滑表面的桌子(或石板)即可当作工作台。 (2)调墨刀:二把调墨刀(最好是一宽一窄)可以调匀。 (3)台秤、刮刀、刮样纸张、装墨盘盒。 (4)配方记录每次应该记下各组分及多种添加物的比例 (5)色表(谱) 除了配方外,墨样及打出的样张均应该保存下来。 室内四周应保持整洁,墙壁不能有面积较大的其它鲜明的色彩。因为环境色对正确辨色产生很大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色错觉,同是一种灰色的色块,在绿色的环境里偏红,而在红色的环境里却偏青。同一块颜色,周围都是深色,它就 显得偏淡。周围都是淡色,它就显得偏深。因此调配油墨时,无论是观看原稿的 色样,还是调墨后的墨样,都必须避免环境色的影响。 (二)调配专色油墨的方法 对于连续调原稿的复制,必须用网点组合的方法得到。而对于实地原稿,如果用四色网点组合的方法,复制难度极大,复制效果不好,色彩模糊不实,色相 也容易产生偏差,这时就需要按照原稿调配出多种专色来配合印刷。 1、深色油墨的调配 仅用三原色或间色原墨,不加任何冲淡剂来进行油墨调配,统称为深色油墨的调配。深色油墨的调配有以下几个步骤: (1)根据色料减色法成色规律,将原稿色样与色谱对照,分析确定色样中 三原色含量的比例关系,排出主色、辅助色顺序。 (2)选用同型号的三原色油墨备用,精细产品可选用亮光快干油墨,一般 产品可选用树脂型油墨。 (3)确定调配数量后,然后按调配比例,依次从大到小的顺序加放油墨。 先秤取含量最多的主要原色,再秤取含量较少的辅助色,然后分几次将辅助色油墨加入主色油墨中,并调合均匀。 (4)利用三原色以不同比例混合调配的茶色、假金、赤紫,古铜,橄榄绿 等一系列深淡不等的色相,在调配过程中必须注意色相准确,另外,要掌握好燥油的加放量以及根据不同的色相采用不同的燥油。

油墨基础知识:色相,遮盖力和着色力

油墨基础知识: 色相遮盖力和着色力 任何一个彩色均由色相、明度和饱和度三个特性表示,因而在配色过程中必须考虑上述三个因素。尽管理论上说黑色是光线的完全吸收,但黑墨仍然具有光泽。丝印油墨是颜料(色粉)与树脂连结料研磨而成的,颜料的粒子周围包裹着一层近乎透明的树脂油,这层树脂油对光线具有折射及反射作用,因而我们能感觉到黑墨印刷在基材上仍然具有一定的光泽。在油墨配色过程中,要根据实际印刷工艺、墨层厚度、印刷基材等条件来决定所用油墨。在选择油墨时,要考虑油墨本身光泽、色相、着色力、遮盖力。 1.光泽既可以用仪器测量,亦可以凭肉眼判断,通常在配色过程中仅凭肉眼观察。光泽实际上指的是油墨印刷样受光照射后向同一个方向反射光线的能力大小的程度。其直接影响印刷品外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同时,在选择油墨时,要分清油墨本身是亮光、半光还是哑光型油墨,避免混合错误。 2.色相是颜色的基本特征,用于质的区别。配色时,首先要考虑色相是否一致,其检测方法通常是通过刮样纸刮色或者进行模拟印刷,凭人的眼睛对标准样和试样进行观察比较。 3.遮盖力是油墨遮盖其底色的程度。遮盖力越好则其透明度越差,透明度高低影响着油墨套色的效率及受印刷基材影响的程度。 4.着色力是表示油墨浓度高低的一种方法。其测定是以一定量的油墨再加入一定数量的标准白油墨冲淡混合后,再进行与标准样比较的方法。差色力强弱反映该墨混色程度,影响着印刷墨膜厚度。 通过颜色鉴定刮色纸做刮色试验(Drowdown),可以比较油墨试样与标准样在光泽、色相、遮盖力三个方面的差异。具体方法: 在鉴定纸左上角放标准油墨,右上角放配色油墨,两者之间大约相距一厘米左右,用刮刀在与刮色纸近乎垂直的角度用力展平薄敷部分和以倾斜角度轻力快速展开厚敷部分。

油墨调色心得体会

油墨调色心得体会 篇一:油墨调色技巧 油墨调色技巧 蓝铂化工是一家集科研、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科技企业。专业生产水性光油,UV光油,吸塑油等系列。打底光油,触感光油,连线触感光油,耐磨光油,哑光光油等水性环保产品,广泛应用于纸张表面处理,符合国家检测标准,质优价廉。 油墨色相的调配是印刷前的重要工作,也是很抽象的工作。简单的色料三原色,黄、品红、青可调配出赤、橙、黄、绿、青、蓝、紫等几十种颜色。而在实际调配过程中,仅靠三原色油墨无法获得的色彩,这是由于油墨厂家所选用的颜料、染料根本无法达到国际标准三原色的饱和度、色浓度、亮度等,三等份原色墨相加只能是茶灰色,而不是黑色。因此在实际调色过程中离不开黑墨、白墨、冲淡剂等油墨和助剂。 调墨过程: 1.掌握所用油墨的体系、颜色、色饱和度、黏度、细度等指标。 2.对样张及客户要求、工艺要求、色相要求、油墨使用要求进行审定,对每一色组色序的排列、产品的印数、油墨的用量、主色调的调配等要深入了解。

3.稀释剂与油墨树脂的溶解性、气温偏差和稀释剂的配比是相关的,如气温高则稀释剂应采用慢干型。同时,溶解效果,挥发速度对产品的印刷质量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根据相关条件选择合适的稀释剂。 4.印刷前要做好油墨、稀释剂的准备工作。 5.在开机套印的短暂时间里,要根据颜色的搭配,适当利用原色墨,并把握好比例,依照样张对每一色组油墨的色相进行调配,使印刷车速稳定后,稍加调整即可达到样张效果。在正常印刷中,批量控制色相相同,对调墨人员来说难度较大,如稀释剂的添加量等会不同程度地影响颜色效果,这就要求调墨人员要具备较强的责任心。 调墨注意事项 1.在色调符合要求的情况下,所用油墨的色彩种类越少越容易调配和控制。能采用间色油墨就不要采用复色油墨,按照减色法,专色油墨采用的颜色越多其饱和度就会越低,黑色成分就相应增加。 2.确认印刷品的主色调及所含的辅色调,主色调墨作为基本墨,其他墨作为调色墨,以基本墨为主,调色墨为辅,这样调配专色油墨才会更快,更准确。 3.调配打样和小样油墨时,尽量使用与印刷所用纸张相同的纸,因为油墨 的颜色会随着纸张吸收性的差别等因素而变化。只有保

常用塑料助剂

1、润滑剂: 产品名称规格包装产品名称规格包装聚乙烯蜡(CH-2A、CH-4A、CH-6A) 油墨、涂料专用助剂20KG 编织袋聚乙烯蜡(CH-100)20KG 编织袋 微粉聚乙烯蜡(WF-101、WF-102)15KG 编织袋聚丙烯蜡(WPP蜡)20KG 编织袋聚丙烯蜡(CH-200)20KG 编织袋微粉聚丙烯蜡(微粉WPP)15KG 编织袋 氧化聚乙烯 氧化聚乙烯(OPE)20KG 编织袋 20KG 编织袋 (乳化型高酸值)(OPE) 硬脂酸丁酯(DL-100)165KG 铁桶硬脂酸辛酯(DL-110)170KG 铁桶乙撑双硬脂酸酰胺(EBS)25KG 编织袋油酸酰胺20KG 编织袋芥酸酰胺20KG 编织袋硬脂酸酰胺20KG 编织袋一氧化铅(黄丹)PVC内润滑剂(G-16) PVC外润滑剂(G-74)

2、改性剂: 产品名称规格包装产品名称规格包装 (HY-316) 新型PVC 复合型加工助剂25KG 编织袋 PVC加工改性剂 (DS-106、DV-6树脂、M-80) 25KG 编织袋 PVC加工改性剂 (ACR-201、ACR-401、ACR901) 25KG 编织袋PVC改性剂(V-276)200KG 铁桶PVC抗冲剂增强剂(CPE-135A)25KG 编织袋增光型剥离剂(V-2)200KG 铁桶塑料光亮剂(GL-101、GL-102)25KG 塑料桶 3、稳定剂: 产品名称规格包装产品名称规格包装PVC 稳定剂(三盐基硫酸铅)25KG 编织袋PVC 稳定剂(二盐基亚磷酸铅)25KG 编织袋PVC 稳定剂(二盐基硬脂酸铅)25KG 编织袋PVC 稳定剂(二盐基邻苯二甲酸铅)20KG 编织袋硬脂酸锌20KG 编织袋硬脂酸铅20KG 编织袋 硬脂酸钙20KG 编织袋硬脂酸钡20KG 编织袋硬脂酸钠(胶状)10KG 纸盒钾锌催发泡液体稳定剂(HY-101)200KG 铁桶镉锌催发泡液体稳定剂(HY-201)200KG 铁桶钙锌液体稳定剂(HY-501)200KG 铁桶钙锌液体稳定剂(白润滑)HY-511 200KG 铁桶钡锌液体复合稳定剂(HY-801)200KG 铁桶

油墨的基础知识

油墨的基础知识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都会接触到油墨,可能是我们的课本、文案等等。油墨用它神奇的法术,变幻出了一个个有趣的文字,汇聚成了一篇优美的文章。 油墨的物理性能 不同体系的油墨其性能有的相差较远,其检验指标也有所不同,以胶印油墨为例,如下所述是一些表达其性能的常规项目。 1.细度是指油墨中的颜料、填充料等的最大粒径,以及在连结料中分布的均匀度。 2.透明度指油墨墨膜覆盖在承印材料上,或相迭在另一墨层表面后,其被覆盖所能显现的程度,它是表征油墨墨膜对被覆盖面遮盖力大小的指标,故通常又称为油墨的遮盖力。 3.着色力是指油墨层在承印材料上所能显示颜色强度的能力,它是表征油墨浓度或饱和度的质量指标之一。在胶印过程中,油墨的着色力不仅直接关系着印刷效果和印品质量,而且对于油墨的单位面积用量,关系也十分密切。如选用着色力强的油墨,较着色力弱的油墨耗用量少,又可获得良好的印刷效果。 4.流动度是指油墨在受力后的流动程度。它是用来表征油墨在一定的粘度条件下,墨体所呈现的流动状态和稀稠密现象的,一般地说,油墨的流动度是对粘度、稠度的综合评价。流动度理想的油墨,在墨斗中的流平性和下墨性较好:在墨辊间或印版与橡皮布间的传递、转移性也好;印版和橡皮布上的墨层均匀;印迹墨膜平伏、光洁。流动度太小时,易产生下墨不良;墨层分布不匀等现象,其印迹墨膜表面也会出现波纹。流动度太大时,墨层薄容易造成网点扩大,印迹色泽不浓。普遍采用流动仪测定法。 5.粘度是指油墨流动时的粘滞程度它是表征油墨流体流动的阻力(或内摩擦力)大小的指标。在胶印过程中,一定的粘度是保持油墨正常传递、转移的主要条件,也是决定印迹牢度、清晰度和光泽度的重要条件。油墨粘度过大时,传递、转移困难,使版面墨量不足,造成图文基础裸露形成花版。同样,粘度过大,也易引起纸张拉毛、脱粉现象,或造成印张的剥离。但粘度过小时,则容易产生浮脏,严重时会造成墨体乳化,若使其不能保持正常的传递、转移,并逐渐在墨辊、印版和橡皮布上堆积起颜料颗粒,当堆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糊版。

[车刀基本角度]车刀基本知识

[车刀基本角度]车刀基本知识 1、车刀基本知识——车刀的组成 车刀由刀头和刀体两部分组成。刀头用于切削,刀体用于安装。刀头一般由三面,两刃、一尖组成。 前刀面是切屑流经过的表面。 主后刀面是与工件切削表面相对的表面。 副后刀面是与工件已加工表面相对的表面。 主切削刃是前刀面与主后刀面的交线,担负主要的切削工作。 副切削刃是前刀面与副后刀面的交线,担负少量的切削工作,起一定的修光作用。 刀尖是主切削刃与副切削刃的相交部分,一般为一小段过渡圆弧。 2、车刀基本知识——车刀的结构形式 最常用的车刀结构形式有以下两种: (1)整体车刀刀头的切削部分是靠刃磨得到的,整体车刀的材料多用高速钢制成,一般用于低速切削。 (2)焊接车刀将硬质合金刀片焊在刀头部位,不同种类的车刀可使用不同形状的刀片。焊接的硬质合金车刀,可用于高速切削。 3、车刀基本知识——车刀的主要角度及其作用 车刀的主要角度有前角(γ0)、后角(α0)、主偏角(kr)、副

偏角(kr’)和刃倾角(λs)。为了确定车刀的角度,要建立三个坐标平面:切削平面、基面和主剖面。对车削而言,如果不考虑车刀安装和切削运动的影响,切削平面可以认为是铅垂面;基面是水平面;当主切削刃水平时,垂直于主切削刃所作的剖面为主剖面。 (1)前角γ0在主剖面中测量,是前刀面与基面之间的夹角。其作用是使刀刃锋利,便于切削。但前角不能太大,否则会削弱刀刃的强度,容易磨损甚至崩坏。加工塑性材料时,前角可选大些,如用硬质合金车刀切削钢件可取γ0=10~20,加工脆性材料,车刀的前角γ0应比粗加工大,以利于刀刃锋利,工件的粗糙度小。 (2)后角α0在主剖面中测量,是主后面与切削平面之间的夹角。其作用是减小车削时主后面与工件的摩擦,一般取α0=6~12°,粗车时取小值,精车时取大值。 (3)主偏角kr在基面中测量,它是主切削刃在基面的投影与进给方向的夹角。其作用是: 1)可改变主切削刃参加切削的长度,影响刀具寿命。 2)影响径向切削力的大小。 小的主偏角可增加主切削刃参加切削的长度,因而散热较好,对延长刀具使用寿命有利。但在加工细长轴时,工件刚度不足,小的主偏角会使刀具作用在工件上的径向力增大,易产生弯曲和振动,因此,主偏角应选大些。 车刀常用的主偏角有45°、60°、75°、90°等几种,其中45°多。 (4)副偏角kr’在基面中测量,是副切削刃在基面上的投影与进给反方向的夹角。其主要作用是减小副切削刃与已加工表面之

专色油墨调配方法

印刷是一门以颜色理论为核心的工业。现在的印刷品除了使用四色油墨外,专色油墨也较高频率的使用,尤其是在丝网印刷和凹版印刷中更为突出。有的时候专色油墨是可以通过直接购买来进行印刷,有时候则出于成本或特殊墨色的要求需要由原色油墨调配来得到。一般来说调配油墨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依靠仪器(如密度计)或色谱的比例得到的基础数据来调配,一种是由机台的操作人员依靠经验直接进行调配。后种方式目前较为常用,但对于印刷操作人员的经验要求相对较高。如何快速掌握这门技术,是初涉印刷行业者的期盼。 国内大多数开设印刷专业的职业院校都开设有调墨实训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颜色的感觉,掌握油墨调配的技术。 1 “精”:突出调墨实训教学中的理论精华 学生在参加调墨实训之前须学习过《印刷色彩学》课程,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所以,在调墨实训教学中,教师要把握与实际应用关系密切的重点理论,讲解要透彻。 1)油墨颜色调配的色彩学理论:色料减色法混合Y+M=R,Y+C=G,M+C=B,Y+M+C=BK C、M、Y是色料的三原色,不能由其它色料混合而获得。间色是指由两种原色料混合得到的颜色,典型的间色是R、G、B,还包括Y、M、C色料两两进行不等量混合得到的颜色。复色是指三种原色料混合形成的颜色。互补色是指两种色料混合后如果是黑色,则这两种颜色为互补色,最典型的三对互补色是Y—B,M—G,C—R。 包装印刷中通常使用专色,专色是指某一种颜色不是用四色叠印,而是需先专门制作一块印版,专门调配颜色,一次性印刷出来的颜色。其特点主要有:通常用在印刷色彩要求高的场合;通过使用专色油墨扩大色彩复制的范围;有些色彩是通过四色印刷无法得到的;使用专色还可以解决色彩套印不准的问题。专色油墨的调配是调墨实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实训指导教师必须对学生重点讲解和联系调配专色油墨。 专业油墨的调配方法:看样色目测判断,通过经验调配,也可以依靠色谱的比例来调配。但是印刷色谱表示色彩的数量有限,色谱中色彩受纸张、油墨及印刷条件影响较大,随时间推移,油墨纸张的理化性质会发生变化,影响色彩的使用价值。 2 “博”:旁征博引,联系相关理论知识 既然颜色科学是印刷的核心,那在调墨实训教学中就可以引入理论课程中与颜色表现相关的部分。如《印刷材料》课程中纸张性能与颜色表现的关系,油墨适性

常用塑料助剂简介

常用塑料助剂简介 一、稳定助剂 1.热稳定剂 热稳定剂 聚氯乙烯由于能和许多其它材料如增塑剂、填料及其它聚合物相容,因而被认为是最通用的聚合物之一。其主要缺点就是热稳定性差。 添加剂的使用可改变聚氯乙烯(PVC)的物理外观和工作特性,但不能防止聚合物的分解。虽然在物理的(如热、辐射)和化学的(氧,臭氧)因素作用下总是会使聚合物材料逐渐地破坏,但叫做稳定剂的一类物质可有效地阻止、减少甚至基本停止材料的降解。 关于PVC的破坏过程,人们提出了各种机理:热氧化分解;无氧情况下增长大自由基的交联;立构规性对降解的影响;光降解;氧化脱氯化氢;辐射降解;加工过程引入的临界应力导致的分子链断裂;以及PVC分子中支化点对降解的影响等。 从化学上来说这些机理是非常相似的,并且可以直接与PVC的物理状态相联系。PVC 降解的最重要的原因是脱氧化氢,表示如下: 随着脱氯化氢过程的继续,出现共轭双键,聚合物吸收光的波长发生变化,当在一个共轭体系中出现6或7个多烯结构时,PVC分子吸收紫外光,从而呈现黄色。这里最多能产生0.1%的氯化氢。随着降解过程的继续,双键增加,吸收光波长变化,PVC的颜色也逐渐变深,深黄色,摇拍色,红棕色,直至完全变黑。当聚合物进一步受损时,继而发生氧化,链断裂,最后交联。 为了最大限度地弥补PVC均聚物和共聚物的严重缺陷,需要用稳定剂消除引起开始脱氯化氢的不稳定部位;或作为氯化氢的清除剂;或当自由基产生时便与之反应;或作为抗氧剂;或改变多烯结构以阻止颜色变化、分子链断裂和交联。稳定剂必须与PVC体系相容,不会损害材料体系整体的美感,并且还应具有调节润滑的性能。 对某一具体的树脂、复合组份、最终用途选定好稳定剂,可得到优良的PVC掺混物。PVC 树脂的敏感性以及各种添加剂的稳定作用或有害效应可能是多种多样的,这需要逐一加以注意。 因此,必须注意到像树脂的锌敏感性,金属皂润滑剂的稳定性能,环氧及磷类增塑剂的工作特性,以及各种颜料及其它组份的影响等现象。加工技术和产品用途决定了对最终稳定性的要求,因此也决定了具体配方的稳定剂类型和用量。必须对加工设备的类型、剪切速率以及PVC掺混物可能经受的热过程给予重视,在必须知道管理机关要求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到制成品的物理外观和耐久性。 稳定剂种类 PVC稳定剂通常是无机物或有机金属化合物,这一术语本身就表明含有阳离子,或有机化合物,通常按化学类别进行分类。通常,无机物和金属有机化合物是基本的(或主要的)稳定剂,而有机物则是次要的或辅助的稳定剂。 稳定剂主要根据锡、铅以及血A族金属的混合物如钡、铜、锌进行分类。 锡稳定剂:含有1个或2个碳一锡键,其余价键为氧或硫-锡阴离子键饱和的四价锡化合物,是PVC的最有效稳定剂。这些化合物是有机锡氧化物或有机锡氯化物与适当的酸或酯反应的产物。 稳定剂协同的混合物很普遍,通常包括各种流基有机锡化合物和波基盐(化合物)以及辅助的添加剂,如锌皂,亚磷酸盐,环氧化物,甘油酯,紫外线吸收剂,抗氧剂等。显 4

刀具基本知识

刀具基础知识 一、刀具材料 1、刀具材料的要求 (1)、硬度。刀具材料的硬度应高于工件材料的硬度 (2)、耐磨性 (3)、足够的强度和韧性 (4)、较高的耐热性。通常用红硬性来表示,指在高温下保持上述性能的能力。 (5)、磨削性 2、常用刀具材料 (1)、工具钢:T10A、9SiGr、GCr15。主要用于制造低速刀具,目前已很少使用。 (2)、高速钢 高速钢是一种含钨、铬、钼、钒等合金较多的工具钢,其红硬性较普通工具钢高,允许切削速度也要高两倍以上,因此称为高速钢。 高速钢的硬度、耐磨性、红硬性虽不及硬质合金,但其制造刀具的刃口的强度和韧性较硬质合金高,能承受较大的冲击载荷。 ①、普通高速钢W18Cr4V W6Mo5Cr4V2 硬度为HRC62~65 ②、高性能高速钢 铝高速钢W6Mo5Cr4V2 Al 硬度为HRC68~69 钴高速钢110W1.5Mo9.5Cr4VCo8 可用于制造复杂刀具 W的作用:W和Fe、Cr一起与C形成高硬度的碳化物,可以提高纲的耐磨性 Mo的作用:与W基本相同,并能减少钢的碳化物的不均匀性,细化碳化物颗粒,增加钢对机械能的吸收能力。 为了增加热硬性,添加Co、Al等元素 为了提高耐磨性,可适当增加V量,但随着V量的增加,可磨性变得越来越差。 (3)、硬质合金 硬质合金是高硬度、难熔的金属碳化物(WC、TiC)的粉末,用Co、Mo、Ni等作粘结剂烧结而成的粉末冶金制品。其中高温碳化物的含量超 过高速钢,硬度可达HRC74~81,允许切削温度可达800~1000℃,允许切 削速度可比高速钢高十几倍,并能切削工具钢无法切削的难加工

材料。但其抗弯强度和冲击刃性较高速钢低的多,刃口也不易磨得很锋利。 硬质合金的类别主要有: ①、YG 钨钴类硬质合金(WC-Co )(K 类) 钨钴类硬质合金的抗弯强度、韧性、磨削性、导热性较好,主要用 于加工脆性材料(如铸铁)、有色金属及其合金 YG3X YG3(K01、K05) YG6(K15、K20) YG8(K30) 含Co 量 ②、YT 钨钛钴硬质合金(WC-TiC-Co )(P 类) 钨钛钴硬质合金由于加入了碳化钛(TiC ),使其耐磨性提高但抗弯 强度、磨削性、导热性下降,主要用于高速切削一般钢材。 YT30(P01) YT15(P10) YT14(P20) YT5(P30) 含TiC 量 ③、涂层硬质合金 在韧性较好的硬质合金表面上涂覆一层5~12μm ,硬度和耐磨性很 高的物质,如(TiC 、TiN ),使得硬质合金既有高硬度和耐磨性表面,又 有坚韧的基体。 涂层可提高硬质合金的耐磨性,减少工件和刀具表面的摩擦系数, 减少切削力,降低切削温度,从而能提高切削速度而不降低刀具耐用度。 (4)、陶瓷刀具 陶瓷刀具主要用Al2O3,加微量添加剂经冷压烧结而成,其硬度、 耐磨性、红硬性均较硬质合金高,能在1200℃高温下切削,可采用比硬 质合金高几倍的切削速度, 可获得较高的工件表面粗糙度和尺寸稳定性,

油墨基本知识

油墨基本知識訓練(升平) A.印刷油墨的組成﹕ 印刷油墨的功能是在任何印刷材料上形成耐久的有色圖案﹐它是具有鮮艷的色彩﹐良好的印刷性能和滿意的干燥速度﹐還應具有耐溶劑﹑酸﹑鹼﹑水﹑光熱等特性﹒印刷油墨主要是由有色物質(顏料或染料)和連結料(樹脂)﹑溶劑与添加劑(填充料﹑助劑)所組成﹒ 一﹑顏料和染色 油墨中的顏料(染料)中﹐有無机顏料和有机顏料兩种﹒ 用于凹印油墨的顏料中﹐必須具有很高的著色力﹑耐光力和化學穩定性﹐有較細的顆粒和柔軟質不磨損版筒﹐在連結料中有較好的分散能力和良好的親和性﹐加入墨中能保持油墨具有很好的流動性﹐在相應的溶劑体系中﹐不會變化﹑退色﹑顏料中的游离酸中不腐蝕版筒﹐不會發生升化或滲出污染﹐以上特性是油墨厂在設計油墨過程中選擇顏料的條件﹒ 二﹑連結料 油墨中的連結料是由各种天然合成樹脂組成﹐一般來講﹐樹脂都是有机化合物﹐它具有复雜的結构﹐高分子量和溶解于一些有机溶劑的性質﹐在選擇要求中﹐樹脂能使印刷的墨膜具有很好的光澤﹐附著牢固度和硬度﹐能在選定的溶劑中形成高濃度﹑低粘度的体系﹐具有良好的溶劑釋放性﹐對相應的溶劑能溶解﹐以利干燥成膜﹐与顏料有良好的親和力﹐并与相配樹脂混溶性好﹐還要求色淺﹑無气味﹑透明﹐并在干燥后复溶﹒ 使用在印刷油墨方面的樹脂品种繁多﹐而用在塑料凹印油墨方面的樹脂主要以合成樹脂為主﹐如聚醯胺樹脂﹑聚氯乙烯樹脂﹑氯化聚丙烯樹脂﹑聚氨酯樹脂﹑聚酯樹脂和丙烯酸樹脂等﹒隨著印刷基材的不斷更新﹐油墨所使用的樹脂品种也不斷增加﹐這方面是油墨行業今后研究和發展的方向﹒ 三﹑溶劑 溶劑是能夠溶解其它物質的液体﹐在印刷油墨中﹐溶劑就是溶解樹脂或油脂的液体﹒一般來說﹐溶劑都是有机化合物﹐但是分子結构比樹脂要簡單得多﹐且小得多﹒在塑料凹印油墨中﹐溶劑的作用給予油墨适宜的流動性和粘度﹐能濕潤被印刷的薄膜表面﹐提高被印刷薄膜的吸收性﹐以增強油墨与薄膜的附著力﹐同理調整印刷過程中的油墨的干燥速度﹒在這整個程中﹐溶劑起了重要作用﹐可以說是凹版印刷的生命力﹐万一錯用溶劑﹐就會引起很大的事故﹐在油墨中﹐溶劑的揮發情況比較复雜﹐其揮發速度与連結料分子對溶劑分子的吸引力大小有一定關系﹒當樹脂或其它高分子物質溶入于溶劑中﹐兩种物質分子彼此緊密結合﹐比單溶劑發揮速度為小﹒ 溶劑揮發速度的快慢﹐是直接影響產品質量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在凹版印刷的情況下﹐溶劑干燥得慢﹐則版子的再現性良好﹐可是容易成為粘連的原因﹒但干燥過快﹐又會產生印刷發白堵版等現象﹒因而﹐選擇适當揮發速度的溶劑﹐是印刷技術的重要事項之一﹒ 气候的變化﹑溫濕的變化﹐印版的深淺﹐墨層的厚薄﹐都与溶劑揮發速度有關﹒

数控刀具基础知识

数控刀具基础知识 本文介绍了数控刀具材料,数控刀具硬度,数控刀具材料特性等基础知识,数控刀具种类等基础知识,数控刀具切削速度基础知识,数控刀具振动知识等等。 数控机床对刀具材料的要求 较高的硬度和耐磨性 刀具切削部分的硬度必须高于工件材料的硬度,刀具材料的硬度越高,其耐磨性越好。刀具材料在常温下的硬度应在HRC62以上。 足够的强度和韧性 刀具在切削过度中承受很大的压力,有时在冲击和振动条件下工作,要使刀具不崩刃和折断,刀具材料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和韧性,一般用抗弯强度表示刀具材料的强度,用冲击值表示刀具材料的韧性。 较高的耐热性 耐热性指刀具材料在高温下保持硬度、耐磨性、强度及韧性的性能,是衡量刀具材料切削性能的主要指标,这种性能也称刀具材料红硬性。 较好的导热性 刀具材料的导热系数越大,刀具传出的热量越多,有利于降低刀具的切削温度和提高刀具的耐用度。 良好的工艺性

为便于刀具的加工制造,要求刀具材料具有良好的工艺性能,如刀具材料的锻造、轧制、焊接、切削加工和可磨削性、热处理特性及高温塑性变形性能,对于硬质合金和陶瓷刀具材料还要求有良好的烧结与压力成形的性能。 刀具材料种类 高速钢 高速钢是由W、Cr、Mo等合金元素组成的合金工具钢,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较高的强度和韧性,并有一定的硬度和耐磨性,因而适合于加工有色金属和各种金属材料,又由于高速钢有很好的加工工艺性,适合制造复杂的成形刀具,特别是粉沬冶金高速钢,具有各向异性的机械性能,减少了淬火变形,适合于制造精密与复杂的成形刀具。 硬质合金 硬质合金具有很高的硬度和耐磨性,切削性能比高速钢好,耐用度是高速钢的几倍至数十倍,但冲击韧性较差。由于其切削性能优良,因此被广泛用作刀具材料。 切削刀具用硬质合金分类及标志

专色油墨调配方法

专色油墨调配方法 pp油墨快干油墨慢干油墨耐汽油性油墨玻璃油墨金属油墨 印刷是一门以颜色理论为核心的工业。现在的印刷品除了使用四色油墨外,专色油墨也较高频率的使用,尤其是在丝网印刷和凹版印刷中更为突出。有的时候专色油墨是可以通过直接购买来进行印刷,有时候则出于成本或特殊墨色的要求需要由原色油墨调配来得到。一般来说调配油墨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依靠仪器(如密度计)或色谱的比例得到的基础数据来调配,一种是由机台的操作人员依靠经验直接进行调配。后种方式目前较为常用,但对于印刷操作人员的经验要求相对较高。如何快速掌握这门技术,是初涉印刷行业者的期盼。 国内大多数开设印刷专业的职业院校都开设有调墨实训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颜色的感觉,掌握油墨调配的技术。 包装印刷中通常使用专色,专色是指某一种颜色不是用四色叠印,而是需先专门制作一块印版,专门调配颜色,一次性印刷出来的颜色。其特点主要有:通常用在印刷色彩要求高的场合;通过使用专色油墨扩大色彩复制的范围;有些色彩是通过四色印刷无法得到的;使用专色还可以解决色彩套印不准的问题。专色油墨的调配是调墨实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实训指导教师必须对学生重点讲解和联系调配专色油墨。 专业油墨的调配方法:看样色目测判断,通过经验调配,也可以依靠色谱的比例来调配。但是印刷色谱表示色彩的数量有限,色谱中色彩受纸张、油墨及印刷条件影响较大,随时间推移,油墨纸张的理化性质会发生变化,影响色彩的使用价值。 2 “博”:旁征博引,联系相关理论知识 既然颜色科学是印刷的核心,那在调墨实训教学中就可以引入理论课程中与颜色表现相关的部分。如《印刷材料》课程中纸张性能与颜色表现的关系,油墨适性调整剂对油墨的影响,《印刷工艺》中通过密度计的测量来计算油墨的色彩要素,色序的安排对油墨的影响等,让调墨实训

塑料加工知识题库 带答案

1.塑料: 是利用单体原料以合成或缩合反应聚合而成的材料,由合成树脂及填料、增塑剂、稳定剂、润滑剂、色料等添加剂组成的。(几乎等同于塑胶) 2.热塑性塑料:指加热后会熔化,可流动至模具冷却后成型,再加热后又会熔化的塑料. 3.热固性塑料是指在受热或其他条件下能固化或具有不溶(熔)特性的塑料,如酚醛塑料、环氧塑料等.(不可回收利用) 4.加工方式(一次加工): 膜压、层压、注射、挤出、吹塑、浇铸塑料和反应注射塑料等多种。膜压塑料多为物性的加工性能与一般固性塑料相类似的塑料;层压塑料是指浸有树脂的纤维织物,经叠合、热压而结合成为整体的材料;注射、挤出和吹塑多为物性和加工性能与一般热塑性塑料相类似的塑料;浇铸塑料是指能在无压或稍加压力的情况下,倾注于模具中能硬化成一定形状制品的液态树脂混合料。 5.成型方式:压塑(模压成型)、挤塑(挤出成型)、注塑(注射成型)、吹塑(中空成型)、压延,发泡成型等 6.塑料助剂又叫塑料添加剂,是聚合物(合成树脂)进行成型加工时为改善其加工性能或为改善树脂本身性能所不足而必须添加的一些化合物。包括增塑剂、热稳定剂、抗氧剂、光稳定剂、阻燃剂、发泡剂、抗静电剂、防霉剂、着色剂和增白剂(见颜料)、填充剂、偶联剂、润滑剂、脱模剂等。其中着色剂、增白剂和填充剂不是塑料专用化学品,而是泛用的配合材料。

7.母料:增强塑料内被纤维或其他增强材料分散于其中的树脂组分或基料。复合材料中的连续相,称母料或基料。由载体树脂、填料和各种助剂组成的。分为1.填充母料;2.色母料;3.阻燃母料;4.聚烯烃稳定化母料;5.功能性母料;6.其他专用母料8.吹膜机工作原理:将干燥的聚乙烯粒子加入下料斗中,靠粒子本身的重量从料斗进入螺杆,当粒料与螺纹斜棱接触后,旋转的斜棱面对塑料产生与斜棱面相垂直的推力,将塑料粒子向前推移,推移过程中,由于塑料与螺杆、塑料与机筒之间的摩擦以及粒子间的碰撞磨擦,同时还由于料筒外部加热而逐步溶化。熔融的塑料经机头过滤去杂质从模头模口出来,经风环冷却、吹胀经人字板,牵引辊,卷取将成品薄膜卷成筒。 9.滚塑又称旋转成型、旋转浇铸成型。一种热塑性塑料中空成型方法。即先将粉状或糊状物料注入模内,通过对模具的加热和纵横向的滚动旋转,使物料借自身重力作用和离心力作用均匀地布满模具内腔并且熔融,待冷却后脱模而得中空制品。 10.中空成型原理:利用聚合物推迟高弹形变的松驰时间的温度依赖性,在聚合物玻璃化温度以上的Tf附近,使聚合物半成品(管,中空异型材等)快速变形,然后保持形变,在较短时间内冷却到玻璃化温度或结晶温度以下,使成型物的形变被冻结下来,这就是中空成型的粘弹性原理。 11.挤出吹塑挤出吹塑的工艺流程包括:①管坯的形成:由挤出机挤出,并垂挂在安装于机头正下方的预先分开的型腔中;②当下垂的型

木工刀具基础知识

木工刀具基础知识 ----------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 文档下载最佳的地方 木工刀具基础知识 1.用刀具的机器有:四面刨、立轴机、刨花机、万能锯、手工车床、双头剪。 2.直的线条用四面刨,不足400mm 长的都须备长料过四面刨,四面刨加上套圈也可用在立轴机上(右刀或左刀),刀的钨钢片不好订做时,考虑做组合刀具,组合刀具尺寸不可自相予盾,须息息相关,外径同样,轴径一样,过四面刨考虑线条太厚或太薄,分清线型是一开二后四面刨,还是四面刨后一开二,工序流程要分清。 3.一般面板刀型要立轴机,注明材质,以便供应商选择钨钢片的硬度或密度及钢性强度。有弧形的刀具都需用立轴机,弧形是两边有弯弧,需做一正一反共2把刀。一定要注意弧形的部件是否需卧打式或立打式,一定要分清,可以参考#400 大碗碟上柜顶线刀具(组合刀),单立轴为逆转,双立轴有一正转,或一逆转,轴径为φ30mm。 4.公母刀或指接刀需注意配套画图或注明清楚。 5.刀具逆转方向: 四面刨右刀或上刀为逆转,左刀或下刀为顺转,进料0为参照物,只要记住木材进料和刀具转向须相反,刀具方向不可有一致性,单立轴为逆转,刨花机为顺转;四面刨轴径为φ40mm, 立轴机轴径为φ30mm,刨花机轴径为φ12.7mm,万能锯轴径为φ25.4mm,万能锯为顺转。 6.刀具的编码规则: (1)立轴刀流水号表示刀的数量或组合刀A,B,C(其中偶数为顺转,奇数为逆转) (2)四面刨流水号 A表示左刀,B表示右刀,C上刀,D下刀,1表示数量 S

(3)平刀以高度为准,表示100H的平方 (4)槽刀以开槽用的刀叫槽刀 (5)刨花刀,分常规则刨花刀,清底刨花刀,普通刨花刀属易耗品,画图存档 时分成轴承刨花刀,雕刻刀,龙珠刀。 7.四面刨刀: 主要用于四面刨机上,对部件进行纵向无弯曲的备料成形。钢锋刀:主要用于单压刨、双压刨、手压刨等刨光类机器上,对部件表面进行刨光。 (1) 锯片:主要用于双剪机、自动双剪机、立轴机、吊锯、纵锯、平台锯、裁 板机、自动封边机等机器上面,部件进行切齐、开小线、开口、修边、定宽、截头等加工。 (2) 锯条:主要用于带锯、线锯机上,对部件进行精略锯割等加工。 (3) 钻头:主要用于各式打孔机、刻花机上,对部件进行打孔作业。 8.直柄式钻头: 主要用于加工部件的内外牙孔、木榫孔、水平扣孔、层玻孔、& P: 9.刀具的 切削底径: 相对刀切削最小两点间的距离,底径一般为φ100或φ65,也可用φ90或 φ80。用模块打的底径需小于工作物的圆弧R的大小,不可大于 ----------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 文档下载最佳的地方 此圆角 10.刀具的切削外径: 相对刀切削最大两点间的距离,最大一般为φ150,一般齿数为4T,万能锯为 12T或8T,槽刀齿数为6T或8T,刨花机为2T,平刀为4T,四面刨为4T。

亚克力丝网印刷油墨的调配技巧

亚克力丝网印刷油墨的调配技巧 1.调色。配墨前,先应计算每色印数的耗墨量,使调配的墨量适当。尤其对二液反应型油墨,应据其固化速度和印刷速度来计算其调墨量。 要获得正确的色彩,调墨应在稳定的自然光下进行,同时不可以数色并置观察,免受错觉的影响。配置新鲜墨时,深色墨的加入要逐渐接近,切忌一次加入过多,再用大量浅色墨补救。同时应尽量减少混合的色相,色相愈多,灰度愈大。 另外还应注意干燥前后的色彩变化,如吸墨量大的浅色承印物上,干后的墨色往往浅淡;发泡油墨的湿态、干态及发包泡态三相的色差较大;陶瓷印墨烧制后色相殊变;白色油墨经高温会变黄等。诸如此类的变色规律,需要印刷者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和样品,做出各自的色标。 丝印油墨(印料)的色彩调配是丝印生产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调配的基本原理离不开色光的加色法和色料的减色法等基本原理。 色料三原色中以任意两色等量混合,便能产生光的三原色的某一色相。这三种色相从颜色的角度讲,称为间色(或叫第二次色),如黄、青二色混合形成的绿色,即为间色。间色与间色混合产生的色相称为复色(或称为第三次色)。三原色油墨混合成的间色、复色如图3-60所示。图3-60三原色油墨混合成的间色、复色。 2.油墨调色方法。所谓配色就是将两种以上的颜色,或是除主调色色彩之外再使用少量的色彩邻接,形成色彩的组合。彩色油墨使用前调配时,首先将色样上需要配制的颜色单独露出,正确的分辨出原稿(或原样)色彩是原色、间色,还是复色。如果是间色、复色,需要分辨出主色与辅色的比例。其次一定要根据原稿指示的色调,小样调试,待与原稿相比,颜色色差较小或相等时,方可大批调配,且时间要短,调量要适当。调的过少,造成停工,油墨色相不一,影响生产正常进行;过多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调墨通常在光线稳定或光线不直接照射的地方进行。 丝印油墨调色时要注意三点:a.配墨时应尽量少加不同色的油墨,色墨种类越少,混合效果越好。b.采用“由浅入深”原则,无论配制浅色或鲜艳的彩色油墨,当色相接近样板时,要小心谨慎。不同厂家生产的油墨,最好不要混合调用,尽量采用同一厂家不同颜色的油墨进行调色,否则会产生色调不匀的现象,严重时会出现凝聚而使油墨报废。c.有些丝印油墨是通过烘干来干燥的,浅色烘干后比未干燥的更浅,深色烘干后偏深。另外,油墨的色调在印刷时干燥前和干燥后有否差别,是容易忽视的问题。一般来说,通过自然干燥的(溶剂挥发型油墨),承印物是塑料、金属、纸张、玻璃等,色彩不会发生变化;但若是陶瓷用的色料,由于在灼烧氧化后才显色,只能凭经验来调色。而对于通过热固、光固来干燥的丝印油墨,颜色在深浅上有变化,上面已提到过。调墨量大时,可以使用调墨机,可在短时间内完成调色。原油墨色以不同的比例混合,可以配出很多颜色的油墨,如表3-15所例举。

车刀的基本知识

一、车刀的结构 机夹可转位车刀是将可转位硬质合金刀片用机械的方法夹持在刀杆上形成的车刀,一般由刀片、刀垫、夹紧元件和刀体组成(见图1)。 图1 机夹可转位车刀组成 根据夹紧结构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偏心式(见图2) 偏心式夹紧结构利用螺钉上端的一个偏心心轴将刀片夹紧在刀杆上,该结构依靠偏心夹紧,螺钉自锁,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但不能双边定位。当偏心量过小时,要求刀片制造的精度高,若偏心量过大时,在切削力冲击作用下刀片易松动,因此偏心式夹紧结构适于连续平稳切削的场合。 图2 偏心式夹紧结构组成 ·杠杆式(见图3) 杠杆式夹紧结构应用杠杆原理对刀片进行夹紧。当旋动螺钉时,通过杠杆产生夹紧力,从而将刀片定位在刀槽侧面上,旋出螺钉时,刀片松开,半圆筒形弹簧片可保持刀垫位置不动。该结构特点是定位精度高、夹固牢靠、受力合理、适用方便,但工艺性较差。

图3 杠杆式夹紧结构组成 ·楔块式(见图4) 刀片内孔定位在刀片槽的销轴上,带有斜面的压块由压紧螺钉下压时,楔块一面靠紧刀杆上的凸台,另一面将刀片推往刀片中间孔的圆柱销上压紧刀片。该结构的特点是操作简单方便,但定位精度较低,且夹紧力与切削力相反。 图4 楔块式夹紧结构 不论采用何种夹紧方式,刀片在夹紧时必须满足以下条件:①刀片装夹定位要符合切削力的定位夹紧原理,即切削力的合力必须作用在刀片支承面周界内。 ②刀片周边尺寸定位需满足三点定位原理。③切削力与装夹力的合力在定位基面(刀片与刀体)上所产生的摩擦力必须大于切削振动等引起的使刀片脱离定位基面的交变力。夹紧力的作用原理如表1所示。 表1 可转位车刀片的形状有三角形、正方形、棱形、五边形、六边形和圆形等,是由硬质合金厂压模成形,使刀片具有供切削时选用的几何参数(不需刃磨);同时,刀片具有3个以上供转位用的切削刃,当一个切削刃磨损后,松开夹紧机构,将刀片转位到另一切削刃,即可进行切削,当所有切削刃都磨损后再取下,换上新的同类型的刀片。 可转位车刀片按照用途可分为外圆、端面半精车刀片,外圆精车刀片,内孔精车刀片,切断刀片和内外螺纹车刀片。此外,刀片又分为带孔无后角和不带孔

彩色印刷油墨调配方法及注意事项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彩色印刷油墨调配方法及注意事项 首先应根据原稿色相初步判断所要采用的油墨颜色,然后取适量的各色油墨,放在调墨台上进行少量的调配。调配时,应掌握一个原则,即在浅色墨中逐渐加入深色油墨。切不能先取深墨后加浅色墨,因为浅色油墨着色力差,如果用在深色油墨中加入浅色油墨的方法去调配,不易调准色相,往往使油墨量越调越多,这是不可取的。当油墨色相调到与原稿色相差不多时,即可用印刷纸刮墨色样后,与原稿进行对比,如还有色偏则加色纠正,直至符合印刷样稿。油墨色相调难后即可算出它们各自的份量,以便按比例进行批量的调配。如果采用三原色墨调配深色油墨,应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以提高调墨效果。如:三原色油墨等量混调,所得到的色近似黑;三原色油墨中的两种原色等量或不等量温调,可获得各种间色,其色相偏向于含量比率大的色果;三原色墨分别以各种比例混调,可得到多种复色;任何色油墨中加入黑墨,它的明度必然下降以致色相变深暗。若加入白墨其明度则提高。间色和复色可用三原色油墨配成,但从调配便利、尽量减少用墨种数考虑,可以采用间色原墨调配。 在调配复色油墨时,应把握好色彩原理,切不可采取“这种色加点,那 种色加点”来试调。如淡湖绿色墨中的蓝相应该采用天蓝或孔雀蓝,切忌用深蓝去调,因为深蓝墨带红味,加入后必然使颜色灰暗而不鲜艳。同样道理,也不能加用偏红的深黄墨,应采用偏青的淡黄墨。又如,配调桔红色墨时,不能选用玫瑰红墨,因为它带有蓝味,蓝与黄构成的绿是红的补色,会使墨色缺乏鲜艳感。 有些油墨的颜色有它独特的色相,正如金红的色相是红色泛出黄光,用 于调配桔色就会使黑色增加鲜艳程度。印桔子色,若用桔黄墨印达不到鲜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