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古代哲学基础整理简约版(1)

中国古代哲学基础整理简约版(1)

中国古代哲学基础整理简约版(1)
中国古代哲学基础整理简约版(1)

中国古代哲学基础

第一章绪论

1、西方哲学:爱智之学、反思之学

2、马克思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3、中国古代哲学

(1)概念

是中国本土理论思维历史的展示;

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现;

中华文化的灵魂。;

(2)包含内容:

时间上:上古以来到近代(1840年鸦片战争前);

领域上:儒、释、道为核心;

(3)发生学角度

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佛教思想传入于南北朝而确立于唐

(4)比较学角度

是中国传统文化构成的支撑、核心

第一节中国古代哲学的历史发展阶段

一、夏商周时期的哲学

夏:BC2070-BC1600

商:BC1600-BC1046

西周:BC1046-BC771

(一)年代

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

夏商分界约为公元前1600年;

盘庚迁殷约为公元前1300年;

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

(二)原始宗教与神话

1、原始宗教——神灵崇拜、英雄崇拜、祖先崇拜、上帝崇拜。

2、神话传说——盘古开天劈地、女娲造人、三皇五帝

(三)商周之际的思想——《易经》和《洪范》

夏商周之际,崇尚鬼神。

商代发展为一种和巫术紧密结合的宗教观念

西周的敬德思想——“明德慎刑”、“敬天保民”

1、《易经》——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1)原称《周易》

周:东汉郑玄“周普无从不备”(说法之一)

易:古代卜筮书籍的通称;日月为易;蜥蜴(变色龙)

A.作者

*传说

上古:伏羲氏演八卦

中古:周文王演成六十四卦、卦辞、爻辞

下古:孔子作《十翼》

*应为卜者所做

B.相关内容

*朱熹“八卦取象歌”

乾三连,坤三断,震仰盂,艮覆碗

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卦辞,在卦名后,对六爻的综合总结,如“元亨利贞”

*爻题,即爻位名称,表示某一爻在六爻中的具体位置及奇偶画性质,六爻卦位自下

而上数起,分别为初(即一)、二、三、四、五、上(即六)。“—”为九(阳),

“--”为六(阴)。如“初六”“九三”“六五”“上九”等。

C.性质:

*卜筮书:《易经》原本是供卜筮用的书,朱熹为代表。

*哲学书:《易经》为义理之书,即主要是讲天道及人事训教的著作。

*历史书:《易经》是一部历史著作。近代史学家胡朴安的观点。

D.历史价值

*用《易经》算命,虽不科学,但可在一定程度上解惑,给人以精神上的慰籍。

*包含有很多生活智慧,对人们有启发指导作用。

*已经具备了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的萌芽。

*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源头。

2、《洪范》

(1)《尚书·洪范》,据说是周武王十三年(前1122)灭殷后,殷遗臣箕子向周武王陈述的九条治国方略。“九畴”,意为“畴”通“筹”,为谋划、策略的意思。

(2)五行思想最早出现于《尚书·洪范》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公元前770-公元前221)

(一)时代背景: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

*黄河流域先后形成了秦、齐、楚、燕、韩、赵、魏七个封建王国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二)学术派别

1、百家争鸣

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诸子百家”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农家、小说家。

3、“九流十家”形成历程

(1)最早分派:《史记》

*司马迁之父司马谈的《六家要旨》以黄老道家为立场总结、概括、分类先秦诸子;

*此文被司马迁收录于“太史公自叙”,最早提出六家,并进行评说(2)分派形成

*十家: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在“七略”中,在“诸子略”上又加入四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成为“十家”。

*九流:小说虽为一家,但不能入流。

(三)学术中心:天人关系问题

(四)显学

1、道家

(1)老子

“道”为万物之宗;

“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

“静观”“玄览”的认识论;

“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

(2)庄子

评价:又名庄周,战国人,文学家、哲学家

《庄子》分内篇、外篇、杂篇

“生有涯,而知无涯”“气变而有生”

2、墨家——墨子

(1)评价

(1)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

(2)墨家学派创始人,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2)思想主张

A.兼爱非攻

B.天志明鬼

C.尚同尚贤

D.节用节葬

E.非乐非命

F.三表之法: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G.哲学思想之贡献

墨子哲学思想的主要贡献是在认识论方面;

墨子认为直接感觉经验为认识的唯一来源

(3)逻辑思维

中国逻辑史上第一次提出辩、类、故等逻辑概念。知类(事物之类)明故(根据)。

墨子所说的“三表”既是言谈的思想标准,也包含有推理论证的因素。

墨子还善于运用类推的方法揭露论敌的自相矛盾。

由于墨子的倡导和启蒙,墨家养成了重逻辑的传统,并由后期墨家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古代逻辑学的体系。

3、儒

(1)孔子

A.生平评价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大政治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B.《论语》(论:论纂、编经;语:语言)

成书于战国初期,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整理

C.主要思想

a.“仁者爱人”的伦理思想

b.克己复礼为仁

c.“为仁由己”:实现“仁”的具体方法

d.“中庸”的辩证法思想

(2)孟子

A.生平评价

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省邹县)人,是邹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大政治家,是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的主要继承人。“亚圣”。

B.主要思想

a.性善论

b.仁政学说

a. “定于一”的理想:孟子在政治上有改良倾向

b.基础—性善论、重民

c.仁政的内容

反对战争

省刑罚,薄税敛

使黎民不饥不寒(制民之产)

与民同乐

谨庠序之教

d.论君臣关系

C. 生与义

三、两汉经学

*两汉:西汉、东汉

*儒家经典在后世被称为“经”,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就叫做“经学”。

(一)今古文经之争

1、今文经学

今文经是指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书写的经书。注重义理,有哲学思辨特色,但往往失之臆说无据;董仲舒为代表,立于官学。

2、古文经学

古文经是指用先秦的古文字“篆书”书写的经书。注重证据,有实事求是的作风,但往往失之繁琐。刘歆为代表,立于私学。

(二)天人关系问题

以董仲舒为代表:以儒家思想为的基础天人感应观

以王充为代表:以道家思想为基础的天道自然观。著有《论衡》、《养性书》(已佚)等。(三)主要思想

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

1、“天”为宇宙间最高主宰

2、“天意”体现于阴阳五行

3、人副天数,天人感应。“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四、魏晋玄学

*所谓魏晋玄学,与世俗所谓玄学、玄虚实有不同。

(一)原因

原因一:

*观念应出自《老子》,王弼注《老子》时,曾提出「玄者,物之极也。」「玄者,冥也。默然无有也。」,乃是探索万物根源、本体等层次的观念。

*汉末随着儒家经学的衰微,党锢诸名士遭到政治暴力的摧残与压迫,一变其具体评议朝廷人物任用的当否,即所谓清议,而为抽象玄理的讨论;

原因二:

*魏初正始年间的改制运动,倡自何晏,夏侯玄.

*作为一种新思潮的魏晋玄学,它吸收道家精神形态,所讨论的问题,是从《周易》,《老子》,《庄子》三本经典而来.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究极宇宙人生的哲理,即『本末有无』的问题,以讲究修辞与技巧的谈说论辩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术社交活动.其发展并非要取代儒家,而是要调和儒道,使儒道兼容.

(二)概述

1、代表人物: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有王弼、嵇康、阮籍、郭象等

2、研究对象:以《老子》、《庄子》、《周易》“三玄”为研究对象

3、讨论核心:

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所谓“名教与自然之辩”。

此外还有“本末有无之辩”、“言意之辩”、形和神的关系如何等。

*魏晋南北朝时,道教逐渐盛行。东晋时的葛洪写了一部《抱朴子》,为道教进一步提供了哲学依据,成为中国唯一一种具有浓郁本土特色的宗教。

五、隋唐佛学

(一)宗派

*法相宗:其创始人是玄奘,《成唯识论》是其代表作。

*华严宗:其实际创始人是法藏,代表作有《华严经探玄记》、《华严经金狮子章》等。*中国禅宗:其创始人是慧能,主要经典是《坛经》。禅宗也被称为“心宗”。

(二)四大佛教名山

五台山:位于山西五台县,文殊菩萨的道场。

普陀山:位于浙江舟山,观音菩萨的道场。每逢观音菩萨的节日,来自国内和国外的佛教徒很多,成为中国佛教最大的国际性道场。

峨眉山:位于四川省峨眉市,普贤菩萨的道场。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地藏菩萨的道场。

六、宋明理学

(一)概述

1、来由:宋明理学是中国儒学的一种新的历史形态,由于宋明时期中国哲学的主要代表

形态是理学,所以,人们习惯上以“宋明理学”的概念来称呼这一时期的哲学。

2、代表: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朱熹、王阳明等。

(二)宋明理学的主流形态

1、按地域分

濂学:周敦颐

洛学:程颢、程颐

关学:张载

闽学:朱熹

2、现代学术界的划分:

气学:张载

数学:邵雍

理学:程颐、朱熹

心学:陆九渊、王阳明

七、明清实学

(一)概述

1、主张:清代实学又称早期启蒙思潮,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它在自然

观以“气”为存在之根基,强调实践力行;在社会历史领域以“复古”为形式,

主张实行民主民本政治;在人性论中,以“血气心知”规定人性,推崇先秦儒学

倡导的大同、平等、自由、仁爱的伦理道德精神。

2、代表: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顾炎武:《日知录》

王夫之:主要著作有《周易外传》、《周易内传》、《尚书引义》、《张子正蒙注》等。

颜元:唯物主义思想家、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教育家。

八、中国古代哲学的特征

1、坚持整体观念和“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

2、着眼于伦理本位,高扬重德精神

3、无神论传统

4、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和辩证思维传统

5、强调知行合一,注重直觉顿悟

第二讲阴阳学

一、阴阳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阴阳两字的本义

阴阳两字的本义都与太阳有关。

“阳”字在小篆中作“昜”,其本义是“旗开见日”。

“阴”字在小篆中作“霠”,其本义是“云覆日”。

2、《说文》中的阴阳

《说文解字》:“阴,闇也。水之南,山之北也。”

*阴表示幽暗的意思,即太阳光照射不到。

*山南谓阳、山北谓阴

《说文解字》:“阳,高明也。”

*高处的地方光线好,故而为阳。“

3、阴阳与自然之气

(1)西周末年以后,阴阳开始被想象成为“气”。

(2)一切自然现象的正常与否,常从阴阳之气中去探寻解释。

4、《国语》中的“阴阳”

“阴阳”作为哲学范畴,最早记载于《国语》

《国语》中“伯阳父论地震”一段,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阴阳学说的文献。

5、老庄道家中阴阳思想的哲学化

阴阳开始被认为是万物的本源。

6、阴阳思想的学派——阴阳家

*在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之下,出现了宗奉阴阳思想的学派——阴阳家。

*阴阳家在诸子百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汉书·艺文志》所记录的学术谱系中,其地位仅次于儒家和道家,先于法家和墨家。

*最有名的阴阳家是邹衍。

(1)源流

阴阳家源出于王室执掌天文历数的史官,与道家有着同源性。

(2)学问

阴阳家的学问包括“道”和“术”这两个层面。

1)“道”的层面重在阐述阴阳之理,是理论性、哲学性的知识。

2)“术”的层面重在说明阴阳之用,是实用性、技术性的知识。这就是“方术”,(3)不足

*阴阳之术的发展导致禁忌众多,使人的行动受到拘束,人们将希望寄托于鬼神,而不是相信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阴阳之术的发展,导致了自相矛盾,使人无所适从。

(4)衰落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阴阳家逐渐衰落。

*有学识的阴阳家或者成为儒生,或者成为道士,从而将阴阳思想带入到汉代儒学和道教思想中,获得了进一步发展。

*阴阳思想在医学中仍然是重要的基础理论,并被不断地探索发展着。这些思想已不再作为阴阳家的思想出现。

7、阴阳思想的大成——《周易》

(1)《周易》

*《周易》唯一一部讲述阴阳思想的儒家经典。《易传》中阴阳思想显然受到了道家和阴阳家的影响。

*阴阳贯穿《周易》全书,用象征的形式,讲述了事物对立统一的运动、变化和发展。(2)阴阳与周易系统

*阴阳爻构成了《周易》的卦形符号系统。八卦、六十四卦就是以这种一连一断的阴阳符号重叠组合而成。从中可以阐发出变化无穷的阴阳之理。

*乾、坤、坎、离是反映《易经》阴阳思想的最重要的四个卦。汉代著名易学家京房:“乾坤者阴阳之根本,坎离者阴阳之性命。”

*阴阳被进一步认为是宇宙万物的最高本体——“道”。

*意义

将《周易》的基本原理,概括为“一阴一阳”;

将事物的性质及其变化的法则概括为“一阴一阳”;

·从理论思维来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是我国古代哲学两点论的代表。

·从历史意义来看,这一命题将西周末年以来的阴阳学说,从具体事物的论述抽象为表述事物对立性质的范畴、事物的本性及其变化的规律。这是对先秦

以来辩证思维发展的总结,对后来易学和哲学的发展起了深刻的影响。

·阴阳由最初的向阳背阳,到自然之气,到生成万物的本源,再到最高的本体—“道”,体现了阴阳思想逐渐哲学化的演变过程。

(3)汉代的象数易学

*汉代的象数易学是易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将阴阳思想发挥到了极致。

*象数易学的特征:

第一,以奇偶之数和八卦所象征的物象解说《周易》经传文;

第二,以卦气说解释《周易》原理;

第三,利用《周易》讲阴阳灾变。

*《春秋繁露》——“人副天数”

二、阴阳的性质

1、相互对立

2、相互依存

3.相互消长

4.阳升阴降

三、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与阳

*任何事物均可以阴阳来划分

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

对于人体具有推进、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归于阳;

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

对于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归于阴。

*阴阳是相互关联的一种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1)阴阳的相关性

指用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应该是在同一范畴、同一层次或同一交点的,即相关的基础上的。不相关的事物或现象不宜分阴阳。

如:以天而言,则昼为阳,夜为阴。

(2)阴阳的普遍性

指凡属于相关的事物或现象,都可以用阴阳对其各自的属性加以概括分析。

如:水与火、动与静

(3)阴阳的相对性

指各种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

如:十月份的气候较之七月份的炎夏,属阴;但较之十二月份的严冬,又属阳。(4)阴阳的可分性

指阴阳之中可再分阴阳。

如:以天而言,昼为阳,夜为阴;白昼又可再分,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

黑夜亦可再分,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2、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1)阴阳之间的交感相错

(2)阴阳的对立制约

(3)阴阳的互根互用

(4)阴阳的消长和平衡

(5)阴阳的相互转化

四、阴阳思想对中医学等方面的影响

1、阴阳思想与社会政治

(1)尊卑等级制度的理论基础

*男尊女卑

*君尊民卑

(2)阴阳灾异与政治

典故:丙吉问牛

2、阴阳思想与生命

(1)与中医养生

*阴阳思想是中医的基础理论之一。构成了脏腑、经络、药物等理论的基石。

*辨别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

*调整阴阳,恢复阴阳平衡,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之一。

(2)阴阳思想与道教修仙

阴阳思想是道教追求长生成仙的理论基石。道教认为通过服食仙丹就可以长生成仙。

3、阴阳思想的地位

*阴阳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组概念。不同时代的学术潮流都从阴阳中阐发出了很多独具特色的哲学思想。

*五四以前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以阴阳五行作为其骨架的,阴阳消长的思想,早已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为老百姓日用而不知。

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

阴阳学说被用来阐释人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人的病理变化,并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第三讲五行学说

一、中国古代五行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

1、五方说——商代

2、五时说

3、五材说

4、《洪范》中的五行思想

*五行思想最早出现于《尚书·洪范》

*五种物质→五大类事物属性→并与五味联系起来

5、《国语·郑语》史伯论五材:和、同论

*春秋之时,“五行”被广泛地用来解释自然社会现象

6、《左传》:五行、五味、五色、五声

7、子书

*现存的子书中,较早记载“五行”观念的是《孙子》、《墨子》、《管子》等。

《孙子兵法·虚实》:“故五行无常胜。”

(1)《孙子》

(2)《墨子》

(3)《管子》

*五行相生理论从现存文献看,《管子》的《四时》篇是首次完整出现。

*《管子》是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者的著作集,在其中古代科学与阴阳五行说的结合初露端倪。

*阴阳说与五行说最初为两个不同的思想体系分别发展。

至战国时期,《管子》开始将阴阳说和五行说相互融合,建立以气为本原、以阴阳为“天地之大理”、融阴阳说与五行说于一体、并配以四时(春、夏、秋、冬)五方(东、南、中、西、北)的阴阳五行说体系。

第一,阴阳说与五行说相互共存。

第二,气为贯穿整个阴阳五行说体系的最高的哲学范畴。

第三,阴阳为“天地之大理”。

第四,五行与五方、四时相配。

第五,五行相生。

8、邹衍“五德终始”学说

(1)邹衍:战国时期齐国人,提出“五德终始”学说,以此来解释人类社会的演变规律。(2)提出:

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符合“五行相克”规律。

把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称为“德”。

这种动力可以分别用水、火、木、金、土表示五种力量,即是五德。

社会的发展变化、王朝的兴替就是依照五行相克的次序,循环往复、终而复始进行的。(3)评价

这是对《管子》阴阳五行说中五行相生的补充。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五行”内涵

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行,指它们的运动和变化。

五行,就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和现象的运动变化。

2、观点

五行学说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世界上所有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运动变化的结果。

这五种物质各具特性,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联系的。

五行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从而促进了自然界事物的发生和发展,维持着它们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3、五行的特性

(1)木的特性:古人称“木曰曲直”。曲,屈也;直,伸也。

木具有能屈能伸,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的特性。木代表生发力量的性能,标示宇宙万物具有生生不已的功能。凡具有这类特性的事物或现象,都可归属于“木”。(2)火的特性:古人称“火曰炎上”。炎,热也;上,向上。

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火代表生发力量的升华,光辉而热力的性能。凡具有温热、升腾、茂盛性能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火”。

(3)土的特性:古人称“土爰稼穑”。春种曰稼,秋收曰穑,指农作物的播种和收获。

土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的特性,故称土载四行,为万物之母。土具生生之义,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生存之本。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性能的事物或现象,皆归属于“土”。(4)金的特性:古人称“金曰从革”。从,顺从;革,变革、改革。

金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的特性。凡具有这类性能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金”。(5)水的特性:古人称“水曰润下”。润,湿润;下,向下。水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的特性。凡具有这类特性的事物或现象都可归属于“水”。

三、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五行学说采用取类比象和推演络绎的方法,将宇宙间的所有事物和现象的不同性质、作用和形态与五行的特性进行类比,从而分别归属于木、火、土、金、水五行之中。

四、五行之间的关系

(一)五行的相生相克

(二)五行制化与胜复

(三)五行相乘与相侮

(四)五行的母子相及

(五)小结

第一,五行模型是思维模型,而不是物质模型。

第二、五行表示的是关系实在、功能实在,而不是物质实体、形态实体。

四、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之关系

1、阴阳与五行的结合

(1)产生

阴阳、五行观念的产生是与观察自然以及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相联系的。

(2)过程

1)在商、周的后期,阴阳、五行观念发展成为有哲学抽象含义的思想和思维方式。

2)《管子》中的《四时》、《五行》等篇目,已初步显示出阴阳与五行说相结合的倾向。

3)阴阳、五行的合流与《周易》

4)阴阳与五行的合流同时是与中国古老的“气”论相联系

*《易经》和《易传》中的阴阳和八卦所对应的五行都可以通过“气”而贯通、连接。

*阴阳在西周时期就具有“气”的性质了,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伯阳父论地震,这段具有哲学含义的故事记载在《国语·周语上》之中。

(3)春秋战国时期把阴阳和五行结合起来的学说

(4)阴阳五行学说的延续

2、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之关系

五、阴阳五行学说形成的环境因素

古人以这块黄河中下游流域视为天下的中心,把天下分为东、西、南、北、中五方。

东方为滨海鱼盐之地;

南方为气候炎热之地;

西方为气候偏于寒凉和干燥的丘陵高山;

北方为气候寒冷的黑土高寒之地

黄河中下游流域的地理气候因素就是阴阳五行学说形成的环境基础

此处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夏季时间较长,且夏季先热后暑,暑期雨量集中而暑湿交争,故在这里又可明显地把一年分为春、夏、长夏、秋、冬五时。

六、阴阳五行学说所反映的东方思维观念——天人相应的整体恒动观

第四讲气论

一、气(精气)的思想的形成、沿革与发展

1、先秦典籍中的气

(1)甲骨文

*甲骨文中已经出现“气”字,字形有点像“三”字。

*甲骨文中还有“云”、“风”等记载。

(2)殷商

在殷人看来,四方的风代表着神秘的力量。风是有灵的,气也是有灵的。

(3)《国语》

“气”作为一个表示生命哲学的概念,最早见于《国语·周语》。

(4)《说文解字》

“气,云气也,象形。”气为风、云、雾等自然界的气体存在物。

(5)老庄

*老子称气为冲气:“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四十二章》)。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以阴阳论气。

(6)孟子:浩然之气

*孟子之浩然之气

*解释:

浩—盛大、刚直的样子;

气—指精神。指浩大刚正的精神。

(7)荀子

气是自然之气,天地万物的生灭变化,是阴阳二气的交感运动造就的:

(8)《管子》

*《管子》则将气称为精气或精。

*在《管子》中,气与精、鬼神、生命同义.

(9)《周易》和《黄帝内经》最能表现“气”的生命精

1)《周易》人由乾坤二气化生

2)《黄帝内经》人以天地之气生

2、秦汉“元气一元论”

(1)提出

先秦时期出现的各种气的概念被两汉时期的“元气说”所同化,汇流于“元气一元论”。(2)元气

*概念:

元气是宇宙的本原,是构成宇宙万物最基本、最原始的物质。因万物皆由气化生,故称气为“元气”。

*提出:

由西汉董仲舒首先指出:开辟了以元气为万物本原的思路。

*另论

东汉王充认为元气是天地间自然存在的精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唯一本原。

提出“元气”为天地万物的原始的物质基础。气是和云烟相似的物质,没有意志。

气的属性是“自然”,“无为”。

3、两宋时期:气为理之气

(1)张载

1)简介:张载,字子厚,陕西凤翔郿县人。因讲学之地是郿县横渠镇,称之横渠先生。 2)观点

*“民胞物与”

* “太虚即气”的自然观

(2)朱熹

1)简介:朱熹(1130-1200),号晦庵,是二程思想的集大成者。

2)观点

*理本气末论

*“理一分殊”说

*一分为二说

4、小结

(1)气的基本概念

气,在古代哲学中,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气的概念源于“云气说”。云气是气的本始意义。

(2)形成

古代哲学气概念的形成,是古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观察结果。

将观察和体悟到的各种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推理,纯化,抽象,形成了气的哲学概念: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流动的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

(3)气的内涵

*气是自然万物的本原或本体

*气是客观存在的质料或元素

*气是具有动态功能的客观实体

*气是充塞宇宙的物质媒介或媒体

*气是人生性命

*气是道德境界

(4)精与气

*精与气的概念,在古代哲学范畴中基本上是同一的,但在中医学是确有区别的。

*精又称精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一般泛指气,

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

(如《周易》、《管子》等);

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

(如《淮南子》和《论衡》)。

*不同论点

认为精与气是同一者

认为精是气的精华部分者

*精气概念的产生,源于“水地说”

*总之精概念的形成(同气概念的形成)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此精或气并非宇宙的最初本原,宇宙的最初本原是“道”或“太极”。

(1)精气生万物的机理

*古代哲学家常用天地之气交感,阴阳二气合和来阐释。

*精气自身的运动变化,分为天地阴阳二气。

(2)精气有“无形”与“有形”两种不同的存在形式

惯上仍把弥散状态的气称为“气”,而将有形质的实体称为“形”。

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1)气的运动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气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但主要有升、降、聚、散等几种。

升与降、聚与散,虽是对立的,但保持着协调平衡关系。

气的运动具有普遍性

*气的升降聚散运动使整个宇宙充满了生机

*气的运动止息,宇宙则失去生生之机。

(2)气化

1)概念

气化,是指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凡在气的作用下或参与下,宇宙万物在形态、性能及表现方式上所出现的各种变化,皆是气化的结果。

2)中医学认为:

*推动作用

*温养作用

*防御作用

*固摄作用

3)气化过程分为“化”与“变”两种不同的类型。

3、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1)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2)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事物间的相互感应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古代哲学家认为,人类由天地之精气相结合而生成,天地精气是构成人体的本原物质。

*人生由天地阴阳精气凝聚而成,人死又复散为气。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2、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第五讲天人关系论

一、天人地位论

1、人微论

*人之个体藐小

*人非独立存在

(庄子有所言)

2、人贵(优)论

*人为宇中之大

*人为天地精华所造,故优

*人有道德理性,故贵

二、天人合一论

1、天人绝对合一论

(1)发端

天人绝对合一的观念,发端于殷代。

(2)原始天命论

所处时代主要是夏、商、周时代

主要特征:是虔诚地相信大自然与人世间一切都是“帝”或“上帝”直接主宰的。

(3)发展

西周初年,周公提出了“以德配天”的天命转移论。

“天命靡常”

周文王“明德慎罚”——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之一。

2、天人相通论

此种天人相通的见解之最初倡导者,是孟子。

孟子以后,秦汉之际儒家所作之中庸,亦有相类的思想。

孟子之天人相通的观念,至宋代道学,有更进的发挥,成为道学之一个根本观念。

3、天人相类论

天人相类是一种牵强附会的思想,认为天人在形体性质上皆相似。讲天人相类者,是董仲舒,他讲“人副天数”。天人相类非即天人相通,然亦是一意义的天人合一。

三、天人相分论

1、提出者:荀子——强调天人的分别

2、观点

(1)人各有职任,人应尽力完成自己的职任,不必考虑天职。

(2)荀子区别天与人,主要是断言自然变化与社会治乱并无必然联系,但仍然承认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四、天人相胜说

提出者:唐代刘禹锡提出天人相胜的学说

五、《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学中的“天人合一”说基本内容

1、天人一气

2、“天人一理”

3、天人相应

4、天人相参

六、天人关系论的理论和文化意义

1、中国哲学出发于天人之际

2、天人关系论是中国哲学的核心

3、合一论是中国特色的天人论

4、文化演进过程中的天人观印记

*整体观和系统论的基础理念

*法自然的审美取向

*因循淡然的行为习惯

*追求超越的士人风范

金元四大家或称金元四家,是指中国古代金元时期的四大医学流派。

刘完素的火热说

张从正的攻邪说

李东垣的脾胃说

朱震亨的养阴说。

第六讲知行观

知和行是标志认识和实践(主要是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

一、知识的来源

1、认识的来源: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

2、获得知识的途径:生知;学知

3、学习知识要以感觉经验为基础

4、思考分析在认识中的重要作用

5、获得知识的三个环节:感觉、思考、学习。

二、知识的证明

1、历程

*对知识的证明,可以追溯到墨子。那时只有少数学者注意到证明。多数学者还只是从生活中直接体会哲理,讲出来便成为知识。

*秦汉时代萌芽的逻辑学就被扼杀。

*东汉王充敢于用逻辑的方法批驳当时流行的各种错误思想。

*多数文人从尊圣读经中寻找出路,而逻辑学却被长期地冷落了。

2、东汉哲学家王充吸取了墨子、韩非的参验思想和医学、天文学的新成果,提出了效验论。

三、知行关系论

1、知行先后之争

2、知行难易之争

3、知行轻重之争

第七讲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方法

一、概述

1、思维

思维是人脑借助语言实现的,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现实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2、思维方式

(1)思维方式三要素:思维主体、思维工具、思维对象

(2)思维方式可分为不同的层次

*哲学思维方式

*科学思维方式

*日常思维方式

(3)以阴阳五行为例

*哲学层面:阴阳五行从天人同构或天人同质的角度理解对象事物的关系,把宇宙视为一个阴阳对立互补,并按照五行秩序进行变化的统一整体。

*科学层面:用阴阳消息、五行生胜来解释人体的结构及养生与病理机制。

*生活层面:求神占卜、祭祀鬼神天地、看相卜宅、观察风水等。

(哲学思维活动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核心)

3、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

(1)从认知结构的层面看,中国传统哲学对于客观世界的理解和规定,表现为系统思维的倾向:系统整体观、系统过程观、系统和谐观

(2)在主体把握客体的方法、程序、途径的层面上,中国传统哲学又表现为直觉性、意向性、经学性的基本倾向:直觉思维、意象思维、经学思维方式

(3)从价值结构的层面看,即从思维方式的根本目标与根本目的看,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指向是人的自身,表现为内向型、实践理性型和精神超越型三种样式。

二、整体思维

*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是一种重整体、重体悟、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

*概念:整体思维,是指把天地、人、社会看做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主要表现为:系统整体观、系统过程观、系统和谐观

1、系统整体观——整体性思维的根本倾向

(1)万物一体的整体结构

(2)天人合一的整体结构

(3)对待互补、相生相胜的辩证结构

*《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

一阴一阳:即又阴又阳。从筮法说,指阴阳两爻不能孤立存在。从事物说,指天

地万物都有阴阳两个对立面,这两个对立面又是互相转化的,阴可以

变为阳,阳也可变为阴。

道:阴阳对立面互相转化的过程和规律。

*相互关系:对待互补、相互依存、相互包容、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相生相胜

2、系统过程观——崇尚变易的致思倾向

(1)系统过程观之生化日新模式

(2)系统过程观及其影响

民族精神:自强不息

文化生活:贵柔守雌

3、系统和谐观——中庸求和思维模式

三、直觉思维

*与逻辑思维相对立的一种思维形式

*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哲学流派和哲学及大都推崇直觉

“体”、“体认”、“顿悟”、“禅定”、“觉”、“诚明之知”、“清思之知”等 1、道家

*道家系统的思维有着明确的直觉形式。

*老子:“静观”、“玄览”的认识论

*庄子:更是推崇直觉,强调“无思无虑则知道”,认为“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主张“心斋”、“坐忘”,用排除知识欲望后的“虚室生白”之心灵去直接体会

宇宙的真谛。

2、佛学

*中国佛学对直觉更是推崇备至。

例如:禅宗以佛性本体论为依据,又吸取了道家和玄学的思维方法。

强调“不假文字”、“禅灯默照”、“直指本心”的顿悟法,把直觉发展到极致。

*禅宗主要思想:

+佛性在心中:“自性含万法”;

+顿悟成佛法

+众生是佛

3、儒学

虽然重视“知”,不排除理智在认识活动中的功能和知识的作用,但对于宇宙本

体的把握或最高精神境界的追求,似乎也以体验或直觉为主。

4、直觉的特征:

超越性、非逻辑性、直接性、跳跃性、突发性、整体性

5、直觉的途径:意会、体认

四、意象思维

1、含义

本质上属于一种哲学层面的理论思维,是运用带有感性、直观、形象的哲学概念或哲学符号,通过象征方式把握对象世界的一种特定的思维方式。

2、象的含义:

(1)物象

即物态之象,指客观事物表露于外的形象、现象。是客观事物的外在形式,主要由实物的空间形式、色彩、气味、声音等可以被人的感官感知的属性组合而成。(2)意象

是指一类实物共同性的形象信息抽象与概括的结果,是由表象概括而成德理性形象,是事物的表象与主体对其深层之理解的辩证统一。

观念意象:如太极、气、阴阳、五行等

符号意象:如爻象、卦象、河图、洛书等

(3)取物象思维:借用自然界日常见闻的物象以明理。

3、象思维

“象思维”是人类的基本思维,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式。

中国古代史知识整理

中国古代史知识整理 第一部分先秦 【阶段特征】从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前是我国的先秦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三个历史时期。由于原始社会的内容不列入高考范围,故本单元主要涉及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完成期间的历史变化。其间依据社会性质的变化,划分为两个时期,其特点有:1、夏朝、商朝和西周(公元前2070年──前771年)这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强盛时期。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表明中国历史进入文明时代;商朝奴隶制文明有新的发展;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奴隶制国家走向强盛。2.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基本特征)(1)政治上:A王室衰微。新兴地主阶级势力上升,展开广泛的变法,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逐步建立。B大国争霸。统一的封建国家在形成之中。C分封制瓦解。D 民族融合。(2)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使得私田扩大A 井田田制瓦解。B 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剥削制度得以确立,社会经济因之得到发展。C 封建经济初步繁荣。(3)文化上,社会思潮相当活跃,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也取得一系列成就。

第二部分秦汉【阶段特征】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到公元220年曹丕建魏的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和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的时期(基本特征):1.政治上:A秦统一后首次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到西汉武帝时期,得到巩固,封建大一统局面出现了。B 封建中央和地方官制初步建立。C 统治思想:秦朝是法家思想,西汉初年是道家思想,至汉武帝时期用儒家思想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强中央集权。(秦朝的措施和西汉的“王国问题”解决及东汉地方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E 选官制度的进步:废除世卿世实禄的制度。秦朝:按军功授爵;两汉是察举制和皇帝征召。2.经济上:①基本特征:封建经济初步发展;②秦朝实现国家统一,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暴虐统治又破坏了生产力发展,两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③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经济重心在北方);④对外贸易开始:丝绸之路。 ⑤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3.民族关系:A 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国家的版图大大开拓。B 中原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北方:主要是与匈奴的关系,以战争为主。西方:与西域的关系,开始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南方和西南:主要是越族和西南夷,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4.对外关系:A 对外交往初步发展,

中国古代哲学家及其主要思想

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及其所代表思想 LaoZi From 571 BC to 471 BC 主要思想Dialectical thought, inaction, Shuangxiu life 代表作《The Scripture of ethics.》(道德经) Confucius(孔子)551 BC - 479 BC His main idea:Benevolence, propriety, morality, make no social distinctions in Teaching.His representative work is 《 Spring and Autumn 》and 《 read 》

Zeng zi(BC505-BC436) Each day I examine myself in three ways Carefully handle parents funeral Memory ancestor piously. Mo zi(BC468—BC376) Mutual benefits Universal love of non-offensive Hing world benefit than harm to the world Zhuangzi also known as Zhuang Zhou[1] was an influential Chinese philosopher who lived around the 4th century BCE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a period corresponding to the philosophical summit of Chinese thought—the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He is credited with writing—in part or in whole—a work known by his name, the Zhuangzi, which expresses a philosophy which is skeptical, arguing that life is limited and knowledge to be gained is unlimited. His philosophy can be considered a precursor of relativism in systems of value. Main article: Zhuangzi

山东大学612中国古代哲学史考研真题及复习笔记

山东大学612中国古代哲学史考研真题及复习笔记 2021年山东大学《612中国古代哲学史》考研全套 目录 ?山东大学《612中国古代哲学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 ?全国名校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说明:本部分收录了本科目近年考研真题,方便了解出题风格、难度及命题点。此外提供了相关院校考研真题,以供参考。 2.教材教辅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册)》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下册)》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说明:以上为本科目参考教材配套的辅导资料。 ? 试看部分内容

考研真题精选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 一、名词解释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武汉大学2015研] 答:“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指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语出《论语·述而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是指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是指想说而又不知道怎么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求严格,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孔子还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这些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仍具有借鉴意义。 2“性者,本始材朴”[武汉大学2015研] 答:“性者,本始材朴”是战国时期荀子的哲学用语,出自《荀子·礼论》。“本始”是指原始,本初。“材朴”是指资质朴素。人的本性其本质是没有经过雕饰的,是自然的,换言之,人的本性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性中本无善端。非但无善端,且有恶端。虽然他认为人性本恶,但荀子认为人具有接受道德教育的聪明才力,积学既久,成为习惯,圣即可积而致也。这与注重道德修养自觉性的性善论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的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3化性起伪[武汉大学2015研;武汉大学2014研]

最新中考历史基础知识填空训练---中国古代史

最新中考历史基础知识填空训练---中国古代史 第1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1.北京人生活在北京西南________的山洞里,距今约___________年,过着______生活,能够制造和使用________,会使用________火,还会保存火种。 2.距今约________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________流域,住________房屋,过着定居生活,使用________石器,用________耕地,种植________。 3.距今约________年的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________流域,住___________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________,使用________石器,会制造________陶。 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_______和______的国家。 5.黄帝是我国古老传说中________流域的部落首领,后来黄帝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一战中大败蚩尤。从此,炎帝、 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________。 6.相传,黄帝建造_______,制作______,还教人们挖井,发明________,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后人尊 。 称________为“人文初祖”,海外华人称自己为“__________” 第2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1.西周为巩固统治,实行________。周天子把________和平民、奴隶,分给________、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________,平时镇守疆土,战时________随从天子作战。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________ 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2.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_______和_______两个时期。 3.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________、大发展时期。具体表现:经济上,________和________的推广,推动了________的发展。政治上,争霸和变革。 (1)春秋时期:________逐步瓦解,________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诸侯________局面出现,齐桓公是春秋 第一个霸主。 (2)战国时期:形成____、楚、燕、韩、赵、魏、____七雄并立的局面。 (3)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思想上,出现_________局面,是思想大解放的时期。 4.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私田的出现,新兴__________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秦孝公初期,秦国比较落后, 秦孝公广纳人才,变法图强。 5.公元前356年,商鞅在________支持下开始变法。经济上,国家承认________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________,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________。政治上,奖励______,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 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____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________得到发展,

中国哲学史考研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白虎通义》: 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又称《白虎通》、《白虎通德论》。班固等人根据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白虎观会议上进行经学辩论的结果纂辑而成,计4卷。该书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其所列门目,对社会生活、国家制度和伦理原则等作了基本规定,实际是一部以今文经义为依据的国家法规。主要注本有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等。 2、【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学说。道家老庄则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大道废,有仁义”。汉以后,仁成为五德(仁、义、礼、智、信)之首。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3、【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4、【无为】道家哲学思想。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就“道”听任自然而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无败”、“无失”,达到“无不为”。老子“无为”论所含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来被庄子所发展,而其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的思想,则为《淮南子》发展成“因物之所为”、“循理而举事”,从而有所作为的思想。 5、【白马非马】中国先秦名家公孙龙的命题。它是揭示个别与一般辩证关系的命题,触及到了概念的同一性自身包含着差异性的思想。另外,这一命题也触及到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问题,强调了概念之间的差异性和独立性。 6、【太极】太即大,极指极至。语出《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本原,由太极产生阴阳,由阴阳生出四象,由四象生出八卦。近代孙中山吸收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用太极翻译西文“以太”,仍视为宇宙的本原:“元始之时,太极(此用以译西名以太也)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物质聚而成地球,此世界进化之第一时期也。”表达了物质进化论观点。 7、【天人感应】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神秘学说。认为天和人相类相通,天具有意志,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战国时学阴阳家者有持此说。西汉董仲舒加以系统化、哲理化。后导致谶纬神学的出现,故受到王充的批判。 8、【知行合一】明王守仁的重要哲学思想王守仁吸收前人思想,针对程朱“知先行后”导致的知行脱节的不良风气,大力提倡知行合一。对反对知行脱离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混淆了知与行的本质区别,有以知取代行的倾向,故受到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的批判。 9、【经世致用】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思潮。指学问必须能治国安民,有益于国计民生,取得实际的功效。又称经世致用之学,与空疏无用之学相对。最初导源于南宋的浙东事功学派。到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成为一股学术思潮。 10、【中体西用】中国近代中西文化之争中洋务派的主张。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意为以中国传统文化即纲常名教为立国之根本,以西方科学技术和具体文化措施为强国之作用。这一观点表明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带来极大的冲击,要使中国富强必须向西方学习。但它主张维护传统社会的根本制度和纲常名教,希企用西方的“富强之术”使封建社会恢复生机。成为洋务运动、反对维新变法的思想纲领。在晚清有较大的社会影响。 11、【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之总称。近代孙中山提出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学说和理论纲领。是中国民

中国古代史基础知识过关答案

中国古代史基础知识过关(一) 1、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是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的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北京人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过群居生活。 位于黄河流域的半坡聚落,种植粟,建造半地穴式房屋。位于长江流域的河姆渡聚落,种植水稻,建造干栏式房屋。 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炎帝号称神农氏,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后人尊称黄帝、炎帝为“人文始祖”。相传尧舜禹是通过禅让制当选部落首领的。 2、禹建立夏,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3、西周为了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 4、春秋五霸:__齐桓公__;___宋襄公__;__晋文公__;___秦穆公__;___楚庄王___。首先称霸的是:____齐桓公____ 。首先称霸的原因:①任用___管仲__为相改革内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②提出了“___尊王攘夷__”口号,积极开展对外活动。标志:公元前651年,在___葵丘___举行诸侯盟会,确立了霸主地位。 战国七雄:东___齐___;西、___秦___;南、____楚__;北、___燕___;中间、__赵魏韩_____。 5、大思想家家、大教育家、儒家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论收集在《论语》一书①思想:提出“仁”和“礼”的学说,主张“仁政”、“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②教育:创办私学,主张“温故而知新”、“有教无类无类”等。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儒家家代表人物孟子主张“施仁政于民”。道家代表人物庄子主张“道法自然”。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主张“法治”、中央集权。 6、商鞅得到秦孝公的支持,开始变法,称为商鞅变法。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出现_铁器牛耕________引发社会变革,地主______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主要内容有:体现顺应历史潮流的措施是:承认土地私有;体现法家思想的是:编制户口、加强刑罚、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富国的措施是:奖励生产、承认土地私有;强兵的措施是:奖励军功。 影响:秦国通过变法富强起来,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7、公元前 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秦朝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中国哲学的发展

中国哲学的发展 【摘要】 中国的哲学历史悠久,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篇论文主要从中西方哲学的比较和中国哲学的主要思想及阶段剖析中国哲学的发展,同时研究作为中国哲学代表的儒学的新发展,在此基础上阐释中国哲学对社会带啦的影响。 【关键词】 哲学概念儒家道家佛家新儒家学派 【正文】 一.哲学的概念及研究领域 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了哲学,尤其是西方哲学的发展,同时使得人们将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这一古老的学科。作为世界哲学三大系统之一的中国哲学(其他两大系统是西方哲学和印度哲学),它的发展对于人类的进步是有着重要意义的。所以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并研究中国哲学。 在展开对中国哲学的讨论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哲学到底是怎样的学科。关于哲学的定义,在哲学界始终无定论。并且随着历史的扩张和不同时代对不同感兴趣的问题,哲学的含义不断变化着。一般情况下,认为哲学是一套方法论。马克思曾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这也是目前中国大陆政治和哲学教科书上的主导思想。中国的着名哲学家牟宗三也曾说过:“凡是对人性的活动所及,以理智及观念加以反响说明的,便是哲学。”相比较来说,这是一种更加通俗的理解。那么,哲学到底研究的是什么呢? 罗素认为:“哲学乃是某种介乎科学和神学之间的东西,哲学所涉及的是科学解决不了,神学的答案又不令人信服的问题。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起劲仍为确切的只是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不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权威。”反观中国文化的发展,的确未曾离开过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介乎于科学和神学之间的探讨。 二.中西方哲学的比较 很长一段时间内,西方否认中国哲学体系的存在,这几乎在西方哲学界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实际上,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确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和研究方法。它们的主要区别有以下几点: 1.中国的哲学的特质是重“主体性”,“内在道德性”;西方哲学重“客体性”,有很好的逻辑,是以知识论为中心展开的。 2.中国的哲学是以生命为中心的哲学;但是西方哲学没有很好的人生哲学。西方人对生命的想法主要是来自文学,艺术,音乐,最后是宗教。 3.中国哲学重实践,实践上初期主要表现为政治上表现善的思想;西方哲学主要是重知解的。综上可知,对于中国哲学的研究不能采用和西方哲学一样的方法。中国哲学的分析应该以人为出发点,注重哲学思想的实践和应用。 三.中国重要哲学思想及发展历程 中国哲学的发展总是和中国文化的繁荣保持着大致同步,所以我们可以根据文化发展的趋势将中国哲学的主要阶段分为五个时期: 1.孕育期(殷周)——带有宗教色彩,代表人物是姬丹 2.雏形期(春秋战国)——具有人文色彩,百家争鸣,诸子峰起,代表人物是孔子,老子,墨子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复习提纲

2017年中国古代史基础知识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史上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一、中考考点:1、秦兼并六国、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 2、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 3、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二、基础知识复习: (一)秦王扫六合 1、秦统一六国: ⑴时间: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东方六国。 ⑵人物:赢政⑶都城:咸阳。 ⑷影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愿望,利于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⑴目的:适应统一的新形势,加强封建统治。 ⑵措施:①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②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③地方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这一制度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3、思想上:焚书坑儒①目的:加强思想控制。 ②内容:秦始皇接受李斯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其它书都要烧掉。以后再有谈论儒家诗书的都要判处死刑;后又把暗中批评他的儒生在咸阳活埋。 ③影响(或评价):采取巩固统一的措施是必要的,但“焚书坑儒”这种做法是既残暴又愚蠢的,它箝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郭沫若:“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4、经济上: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铜钱),统一度量衡 5、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

6、军事上:北修长城抵御匈奴,南平越疆修灵渠 ⑴目的:为抵御匈奴,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的统一。 ⑵人物:秦始皇、蒙恬。⑶起止: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⑷地位: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同时,也是秦暴政的 历史见证。 7、秦朝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8、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二)大一统的汉朝 1、文景之治 (1)出现原因:①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兵役和徭役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②奖励耕作,劝诫百官关心农桑③提倡节俭,以身作则④重视“以德化民” (2)表现:①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②国家的粮仓丰满③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出现的这种局面,叫文景之治) 2、汉武帝的大一统 政治上: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 ⑴背景:西汉初年,分封的诸侯国势力相当大,严重威胁中央政权。 ⑵措施: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准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⑶影响:解决了汉初以来的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⑴背景:诸子百家各派人物聚集诸侯门下,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 ⑵目的:加强思想统治,巩固中央政权。⑶提出者:董仲舒。 ⑷内涵: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排斥。 ⑸相关措施:在长安设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太学是我国古代最高学府。 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武帝时,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 (三)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1、张骞通西域: ⑴西域的地理位置:今天的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⑵经过:①第一次: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时间:公元前138年。结果:未达到预期目

历史常识--中国古代史基础知识

中国古代史 一、先秦时期 考点一:原始社会时期 (一)旧石器时代 1.元谋人:云南元谋县,距今约170万年,已知的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 2.山顶洞人: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上的山洞里,懂得人工取火。 (二)新石器时代 1.母系氏族 ①半坡遗址:陕西西安。 ②河姆渡遗址:浙江余姚。 2.父系氏族公社(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阶段) ①龙山文化遗址:也称为“黑陶文化”,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 ②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山东泰安地区大汶口,已出现私有财产,有明显的贫富分化。考点二:夏商周时期 (一)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中国由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 夏历:是我国最早的历法,以正月为岁首的记历分法,流传至今。 家天下:由“公天下”变成“家天下”,采用父子兄弟相传的世袭制。 二里头文化:青铜爵是目前所知的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 (二)商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 甲骨文: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商朝。 后母戊鼎:中国殷代青铜器的代表作。 (三)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0年) 定都镐京(今西安)。牧野之战:中国最早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 分封制:西周的政治制度。 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周公吐脯: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天下大治。 烽火戏诸侯:周幽王——褒姒。

考点三:春秋战国时期 (一)春秋(前770年—前476年)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城濮之战:晋文公为解救宋国之围,在城濮击败了楚成王的军队。 退避三舍:晋文公。 卧薪尝胆:勾践。 楚王问鼎:楚成王。 (二)战国(前475年—前221年)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奖励军功,按功授爵;建立县制;奖励耕织,禁止弃农经商。变法使秦国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哲学史

以德配天、一阴一阳之谓道、仁政、中庸、忠恕、心斋、虚壹而静、浩然正气、良知良能、兼相爱交相利、小国寡民、五德终始说、白马非马、天人相分、观物取象、顿悟成佛(16) 中国哲学的基本特色、孔子“仁”的思想、孔子的“正名”思想、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关于“道”的阐述、孟子性善论、墨子兼爱、非攻思想、墨子尚同、尚贤思想、墨子所谓的“三表”指的是什么?庄子逍遥游的思想、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管子》的阴阳五行说、荀子性恶论、荀子的天人相分思想、公孙龙白马非马论、惠施合同异思想、道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1、以德配天: 西周初期的一种伦理观点,周公伦理思想的重要部分。认为天是有道德意志的主体,它只辅祐和选立有德行的人为君王。肯定人的力量和道德的现实作用,降低了天命的权威。 2、一阴一阳之谓道: 就爻辞说,指阴阳两爻不能孤立存在; 就事物说,指天地万物都有阴阳两个对立面。道:指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一阴一阳的交替是事物发展的规律。“道”,指过程和规律。是对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发展。语出《周易·系辞上》。 3、仁政: 孟子是在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后,提出仁政主张的。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可以团结人民,抵御外来侵略,进而统一天下。其主要内容有:(1)恢复井田制,“制民恒产”;(2)减免刑罚,减轻税赋以“养民”;(3)反对世袭,要“尊贤使能,俊杰在位”,“以德服人”;(4)对百姓“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驱之向善”。 4、中庸: 儒家伦理思想和方法论原则。“中”就是说不要过分、过头,也不要不足、不够,即无过,也无不及;“庸”平常。作为道德指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作为方法指“用中”,即把无过不及作为处理一切事物的原则和方法。《论语·雍也》 5、忠恕: 忠:就是孔子讲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恕, 1

中国哲学史重点(1)

目录 1. 谈谈你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的认识。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产生 与发展的历史。 以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哲学思想及其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以整个中国哲学的历史演化过程为研究范围,以揭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基本任务。 首先,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一般哲学史学科的总体特征;其次,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中国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特质。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特定的自然环境,经历了自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塑造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质的思维方法和表达方式。这使得中国中国哲学具有自己特定的话语体系、基本范畴、问题意识和思维内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同样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方式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以及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哲学基本问题主要体现在天与人、心与物、道与气(器)、形与神等关系的回答上,其主要内涵是如何获得关于天道和人道的认识以及如何表达这样的认识。 2. 你怎样认识中国哲学的精神气质? (1)“天人合一”的整体自然观;(2)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致思路经;(3)“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4)阴阳相生的辩证法传统; (5)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6)以和为贵的和谐理念; 3. 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得智慧结晶,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 (1)有助于提高理论思维能力;(2)有助于提高精神境界;

(3)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4. 怎样学习中国哲学史? (1)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注重研读哲学经典文本; (3)注重全面学习和理解; (4)注重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 5. 为什么说中国先民的宗教信仰中包含了中国哲学的萌芽?宗教信仰是同两种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是灵魂观念;二是万物有灵的观念。在这两种观念的基础上,才产生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最后上升到神灵崇拜为核心内容的宗教信仰。透过先民的宗教信仰和“绝地天通”的两次宗教改革,我们可以看到存在于先民的宗教信仰中灵魂与人、灵魂与外部世界,以及神与人、神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正是在对这些关系的思考中出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萌芽。第二章孔子的哲学 6. 概述孔子“仁”学的思想要旨。 “仁”是孔子思想中最具有特色和思想智慧的范畴之一。孔子在对“仁”的抽象和提升中对人进行了反思,奠定了儒家人学思想的基础。孔子在《左传》的基础上对“仁”作了进一步的提升和抽象,把“仁”熔铸成为一个统摄诸多伦理条目的哲学概念。这主要表现在,用德来说明“仁”,认为修德是成仁的关键。 孔子对“仁”论的贡献还体现在他把“仁”和人联系在一起进行思考,对人本身进行了哲学反思。用“仁”来规定人,认为“仁”与人具有直接同一性,从此出

公共基础知识之中国历史常识大全

公共基础知识之中国历史常识大全 1、已知的在中国境内生活的最古老的原始人类,是“元谋猿人”。在中国云南省元谋盆地发现的颗古人类牙齿化石,经科学鉴定,距今约有70多万年了。 2、约70——20万年前,“北京猿人”(简称“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里。 3、北京人已经知道使用天然火。人类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种自然力的能力。 4、到了大约18000年前,仍然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里,生活着一批被称作“山顶洞人”的远古人类。他们已经具有明显的黄种人的体态特征。 5、山顶洞人不仅会人工取火,而且制造出了中国缝制工艺史上的第一枚骨针,骨针约同火柴棍般粗细,长82毫米。 6、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出现了古老的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 7、陕西西安半坡文化的彩陶,十分精美。人面网纹盆上各种纹饰,是原始美术、原始文字和原始艺术的结晶。 8、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乌黑光亮,有着金属器皿一样的光泽。 9、长江流域的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文化,与黄河流域的半坡文化同样古老,7000年前那里的人们已经会用大型木构件建筑房屋。 10、大约4000多年前,发生了一些部落战争。黄帝是其中一个部落的首领,因为他深得人心又聪明勇敢,取得了最后胜利。 11、在古老的华夏族逐渐形成的过程中,黄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黄帝也就被后世尊为华夏族(即中华民族前身)的“人文初祖”。司母戊大方鼎 12、黄帝之后,中华民族先后又出现了几位杰出的人物:尧、舜、禹。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 13、尧舜禹的时代,洪水泛滥成灾。大禹奉命治水,终于治服了洪水。 14、后来,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纪)。 15、相传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就开始有了历法,所以人们都把中国古老的传统历法叫夏历。 16、夏历是按月亮的运行周期制订的,又叫阴历。由于历法中有节气变化和农事安排,所以又称农历。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第二讲中国古代先哲的智慧 一、概述 春秋战国时代,是新旧更替的时代,一方面新的萌芽已经产生,另一方面旧的东西依然存在,这就形成了在思想上既有的新的因素,也保留着旧的痕迹。 1、、轻天重民思想的形成与朴素唯物主义的发展 1、天道与人事 因为周天子虽然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名号,但实际上已失去了本来的权威。天上的上帝,是人间帝王的反映,地上周天子的衰微,也就造成了人们对天的怀疑,人间一切休咎祸福均自天降的传统观念受到了挑战。周内史叔兴和郑国申繻说:“吉凶由人”、“妖由人兴”。郑子产讲:“天道远,人事迩,非所及也。” 天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在上次讲过,讲义上也有,大家参考一下即可。 随着对宗教性的天神信仰的动摇,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也有所发展。“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现实,使人们得出“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的结论。 出现了老子和孔子。

二、老子和《道德经》 (一)、老子其人、其书 生卒年不可考,籍贯有楚国岩县(河南鹿邑)厉乡曲仁里人、陈国相人、宋国相人三说。书《道德经》,帛书是《德道经》。 西汉时,黄老之学曾是统治思想,东汉时为老子建庙祭祀,三国南北朝时被奉为道教始祖,唐朝时被奉为太上玄元皇帝,宋真宗、元朝时道教盛行,明嘉靖皇帝信奉道教。 哲学思想 道,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是至上权威,先天地而生。道生一,一是至等无偶,一生二,二是阴阳二气,二生三,三是均适状态。三生万物,各种各样的东西产生出来。 这是朴素辩证法,揭示了客观事物的对立和统一,也包含着客观事物的相互转化,物极必反,调和矛盾,以不变应万变。老子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 政治主张 主张无为而治,宣扬使民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其他方面 兵法、阴谋 《史记》: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 晚年目睹周之衰,遂“去周隐居”。 到了函谷关的时候,因关令尹喜之请求而写下五千言《道德经》。 (二)老子以“道”为核心的本体论 (1)道的本原性与化生性。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2)道的实在性与超感官性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恍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3)道的运动规律性 “反者道之动”之“反”: 事物向相反的方向发生转化; 事物的运动总是要回复到本初的状态。 (三)老子“自然无为”的方法论 “无为”是《道德经》的一个基本概念。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自然”。 “无为”的方法论意义: (1)在行动之初形成一种冷静的态度,“损之又损”,去掉那些干扰的因素。 (2)在行事过程中更注意认识客观规律,以“百姓心为心”,公正地为民办事。 (3)保持大海的胸怀和谦卑品质,像圣人那样,“以其病病”,不断走向完善境界。

中国哲学史重点(1)

目录 1.谈谈你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的认识。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 以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哲学思想及其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以整个中国哲学的历史演化过程为研究范围,以揭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基本任务。 首先,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一般哲学史学科的总体特征; 其次,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中国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特质。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特定的自然环境,经历了自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塑造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质的思维方法和表达方式。这使得中国中国哲学具有自己特定的话语体系、基本范畴、问题意识和思维内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同样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方式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以及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哲学基本问题主要体现在天与人、心与物、道与气(器)、形与神等关系的回答上,其主要内涵是如何获得关于天道和人道的认识以及如何表达这样的认识。 2.你怎样认识中国哲学的精神气质? (1)“天人合一”的整体自然观;(2)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致思路经;(3)“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4)阴阳相生的辩证法传统; (5)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6)以和为贵的和谐理念; 3.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得智慧结晶,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1)有助于提高理论思维能力;(2)有助于提高精神境界; (3)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4.怎样学习中国哲学史? (1)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注重研读哲学经典文本; (3)注重全面学习和理解; (4)注重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 5.为什么说中国先民的宗教信仰中包含了中国哲学的萌芽? 宗教信仰是同两种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是灵魂观念;二是万物有灵的观念。在这两种观念的基础上,才产生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最后上升到神灵崇拜为核心内容的宗教信仰。 透过先民的宗教信仰和“绝地天通”的两次宗教改革,我们可以看到存在于先民的宗教信仰中灵魂与人、灵魂与外部世界,以及神与人、神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正是在对这些关系的思考中出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萌芽。 第二章孔子的哲学 6.概述孔子“仁”学的思想要旨。 “仁”是孔子思想中最具有特色和思想智慧的范畴之一。孔子在对“仁”的抽象和提升中对人进行了反思,奠定了儒家人学思想的基础。孔子在《左传》的基础上对“仁”作了进一步的提升和抽象,把“仁”熔铸成为一个统摄诸多伦理条目的哲学概念。这主要表现在,用德来说明“仁”,认为修德是成仁的关键。

浙江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中国历史常识一

浙江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中国历史常识一 公共基础考试中经常会出现历史常识题。对于这类试题,部分考生经常不知所措,无从下手。针对这一问题,中公教育事业单位考试网就整理归纳出不同历史时期的常识问题,希望同学们平时多积累,在考场上有出色的发挥。 一、先秦(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21年) 这是指中国大地上开始有了人类活动至秦统一前的历史。这段历史时期,历经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一)原始社会 中国的原始社会经历了1OO多万年。按生产力和考古学的划分,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按古人类学家的划分,则分为猿人、智人两个阶段;按社会组织则分为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资料公有,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阶级、没有剥削。众多的原始社会遗址表明,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的文明是多元的。 (二)夏、商、周 公元前21世纪,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夏朝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16世纪,商汤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商朝。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小屯),因此商朝也叫殷朝,它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周厉王时发生了“国人暴动”,起义的平民和奴

隶攻人王宫,周厉王出逃,于是出现了“共和行政”的局面。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是我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西周末年,社会矛盾进一步加深,公元前771年,少数民族犬戎攻人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幽王的儿子周平王继位后,将王都迁到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夏、商、周这一历史时期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青铜器、甲骨文和金文,是这一时期文化的代表。西周的典章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三)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埋藏。先后起来争霸的诸侯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史称“春秋五霸”。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战国,是我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出现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国七雄”争霸的局面。 更多浙江事业单位备考资料尽在:浙江事业单位考试网https://www.sodocs.net/doc/3e17794519.html,/html/shiyedanwei/

中国古代哲学基础整理简约版

中国古代哲学基础 第一章绪论 1、西方哲学:爱智之学、反思之学 2、马克思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3、中国古代哲学 (1)概念 是中国本土理论思维历史的展示; 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现; 中华文化的灵魂。; (2)包含内容: 时间上:上古以来到近代(1840年鸦片战争前); 领域上:儒、释、道为核心; (3)发生学角度 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佛教思想传入于南北朝而确立于唐 (4)比较学角度 是中国传统文化构成的支撑、核心 第一节中国古代哲学的历史发展阶段 一、夏商周时期的哲学 夏:BC2070-BC1600 商:BC1600-BC1046 西周:BC1046-BC771 (一)年代 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 夏商分界约为公元前1600年; 盘庚迁殷约为公元前1300年; 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 (二)原始宗教与神话 1、原始宗教——神灵崇拜、英雄崇拜、祖先崇拜、上帝崇拜。 2、神话传说——盘古开天劈地、女娲造人、三皇五帝 (三)商周之际的思想——《易经》和《洪范》 夏商周之际,崇尚鬼神。 商代发展为一种和巫术紧密结合的宗教观念 西周的敬德思想——“明德慎刑”、“敬天保民” 1、《易经》——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1)原称《周易》 周:东汉郑玄“周普无从不备”(说法之一) 易:古代卜筮书籍的通称;日月为易;蜥蜴(变色龙) A.作者 *传说 上古:伏羲氏演八卦 中古:周文王演成六十四卦、卦辞、爻辞 下古:孔子作《十翼》 *应为卜者所做 B.相关内容 *朱熹“八卦取象歌” 乾三连,坤三断,震仰盂,艮覆碗 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史前时代 一、旧石器时代(300万年前-1万年前) 直立人:云南元谋人(最早的人类)、陕西蓝田人、北京周口和北京山顶洞人 .特征:保留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使用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使用天然火,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群居生活。 二、新石器时代(1万年前-四、五千年前) 新石器时代基本要素:磨制石器、制陶术、农业、畜牧业 母系氏族: 黄河流域:陕西半坡和河南仰韶文化。半坡居民已种栗等农作物,饲养猪、狗等家畜。此外,去打猎,捕鱼。已经开始有彩陶了。使用的工具有骨耜,石铲,石斧等。河南仰韶种植水稻。 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河姆渡文化的社会经济是以稻作农业为主,兼营畜牧、采集和渔猎。 共同特征 原始种植农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制造陶器、定居村落。 父系氏族: 山东大汶口文化,开始出现了私有制,有了贫富之分 三、古史传说 三皇伏羲、神农、轩辕黄帝 五帝:黄帝、颛顼(高阳氏,绝地天通改革)、帝喾(高辛氏)、尧、舜(有虞氏)

第二章、夏商西周 口诀: 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夏,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公元前2070年禹的儿子启建立,从此,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商:商朝的王盘庚曾迁都到殷,史称“盘庚迁殷”代表:甲骨文和青铜器。 :司母戊鼎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周武王牧野之战杀商纣王,灭商,国号周 西周:周朝实行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礼乐制。分封制周王将宗族、姻亲、贵族、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子国的封国制度。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礼乐制指的是庙宇和祭祀。 二里头文化:典型遗址位于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于1959。 第三章、春秋战国 一、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771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那位)被杀,次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历史生平王东迁前为西周,后为东周,东周又分春秋和战国。 春秋时期(五霸)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有一说法:最后两位是吴王和越王勾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