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三防设计规范V1.0

三防设计规范V1.0

三防设计规范V1.0
三防设计规范V1.0

1.0目的

为了使公司设计的电子设备能够符合业界对于结构件的三防技术的一般要求,特制定本规范。

2.0范围

公司产品结构件的设计(包括选择外购件)。

3.0定义

3.1 腐蚀:材料受环境介质的化学作用而发生性能下降,状态改变,直至损坏变质。金属材料

在潮湿大气中的腐蚀破坏是电子设备防腐蚀设计重点考虑的问题。非金属材料(主要指高分子材料)在一般大气环境中的老化(大气老化)是电子设备中常见的腐蚀现象。

3.2 三防:对“防湿热、防盐雾和防霉菌”的通俗称呼,其最终目的是防止腐蚀。

3.3 Ⅰ型结构件:指当设备处于工作状态时,零件表面直接暴露在自然环境中,并且会受到雨、

冰雹、雪、日光照射和风沙的直接作用的结构件。

3.4 Ⅱ型结构件:指当设备处于工作状态时,其零件表面不直接暴露在自然环境中,或不会受

到雨、冰雹、雪、日光照射和风沙的直接作用的结构件。

3.5 拉丝:是一种用砂带进行磨削的加工方式。通过砂带对金属表面进行磨削加工,去除金属

表面缺陷,以形成具有一定粗糙度、纹路均匀的装饰表面。

4.0输入

5.0输出

6.0工作程序

6.1三防设计总则

全过程控制原则:在产品设计的全过程中应始终注意腐蚀控制问题,即在方案论证、技术设计、材料与工艺选择、研制和生产过程中都要考虑腐蚀及其控制。

综合控制原则:产品设计时,主要从以下方面综合考虑腐蚀控制问题:环境条件、结构设计、材料选择、金属腐蚀与预防、表面防护、有效的防护包装。

防止腐蚀的基本方法:

a 采用高耐蚀性材料;

b 消除或减弱环境中的腐蚀性因素;

c 对不耐蚀材料进行耐蚀性表面处理;

d 防腐蚀结构设计;

e 电化学保护。

防腐蚀设计的基本步骤:

在开始结构设计时,首先需要了解或定位产品的工作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诱发环境,参见表一环境分类)、产品的使用期限,确定产品中各部位结构件的类型,再根据零件的功能目的进行详细的选择、设计。在详细设计过程中,每一个零件都需从结构形状、受力状态、材料、表面防护层、生产加工、装配、储存运输、工作寿命等以及与其相关的环境条件方面加以考虑,以使零件既能满足功能需求、又能达到最佳的防腐蚀状态。

新材料或新工艺的选用原则:对于以前产品上未应用过的新材料或新工艺,必须先经过相

应的技术认证和工艺试验、并得到生产验证可行后才可在产品上使用。

表一环境分类

6.2 结构件分类

按照产品工作时所处的自然环境,将结构件分为Ⅰ型结构件和Ⅱ型结构件两类。除安装在室外的设备外表零件外,大多数零件都属于Ⅱ型结构件。(自然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湿度、雨、冰雹、含盐大气、工业大气、日光照射、尘埃、风沙等。)

6.3 结构设计与三防

为防止腐蚀,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应当进行合理的防腐蚀结构设计。金属结构设计是否合理,对于接触腐蚀、缝隙腐蚀、应力腐蚀、均匀腐蚀的敏感性影响很大。合理的结构设计使产品的腐蚀减至最小。设计时,不仅要考虑零件本身的结构,同时还应该考虑其与本系统中其它零件相互之间的关系,即考虑产品的整体结构。

合理的结构形状

a. 结构形状应尽可能简单合理。形状简单的结构件容易采取防腐蚀措施;而形状复杂

的结构件,其面积必然增大,与介质的接触机会增多,死角、缝隙、接头处容易使水分积存和使腐蚀介质浓缩,而引起腐蚀。简单的构件还便于排除故障,有利于维修、保养和检查。

b. 防止残余水分和冷凝液的积聚。一般来说,没有水分就不会发生腐蚀,残余水分和

灰尘积存处,往往是腐蚀严重的部位,因此结构设计应考虑使水分不能积存,而且还应考虑易于涂装和维修。

避免不均允和多相性

不同的金属、气相空间、热和应力分布不均匀、以及体系中各部位间其它差别,都会引起腐蚀破坏。因此,设计时应努力使整个体系的所有条件尽可能地均匀一致。

以下对需注意地事项作详细说明:

6.3.1避免尖角(特别是凸出的棱角)

也要避免尖锐的凹角;可能的话,拐角处尽量做成流线性、且内角半径尽可能大(一般折弯半径不能低于0.5mm,厚度低于1.0mm的薄板折弯半径不能低于0.3mm);可能时,应规定加工精度、切口尖角度(或毛刺高度)、倒内圆角尺寸等。

6.3.2避免凹凸不平的平面

由于“拉丝”或“喷砂”都是使表面粗化而形成一定的装饰纹路,因此除非确实有装饰需要、否则不建议采用“拉丝”或“喷砂”处理;而且只允许在铝材、不锈钢材料表面应用。

(目前装饰用的拉丝或喷砂表面粗糙度分别为:拉丝Ra为2.2~3.4μm;喷砂Ra为1.5~

1.8μm。)

应规定预防划痕的措施;规定表面的不平度;规定在制造过程中避免产生深的加工刻痕(或选择适当的装配方法),以防止形成应力集中源。宁可采用简单的、致密的、光滑的表面,

并具有理想的外形、布局和转角,而不采用复杂的不规则形状和粗糙表面。

要求电镀光亮镀层作装饰的表面,应规定其表面粗糙度Ra不大于0.8μm。

6.3.3避免积水结构

不应形成凹形,减少腐蚀机会。如:平面转接处应向下平滑;设备的外罩恰当地倾斜,使水流走;在可能积水和留存湿气的空间,应开设排水孔和排气孔。如图一、图二所示。

图一:转角均设计为圆角、避免尖角

图二:凹槽设计开口、利于排水

需要表面处理的零件应尽量避免盲孔。若不可避免,孔或槽的深度应尽可能在其宽度(或直径)的50%以内,宽度或直径应尽量大。

6.3.4避免会进水的缝隙

在加工过程中或设备工作时会导致积水的缝隙应尽可能避免。

在易积水、凝露、和渗水的结构部位,应避免窄缝;不能避免的部位,应通过改进几何形状、改进配合和表面形状等措施,或加以密封涂覆,以防止腐蚀剂进入。如户外设备外壳的接合部位、处于户外的螺钉连接部位等。

需要进行表面处理的结构件,应尽可能避免夹缝,除非能确保该夹缝不会进入溶液、或者结构上难以实现。如一些搭接点焊的结构应谨慎采用,尤其是需要电镀者。对于折弯180°的结构(俗称“拍死边”,如图4-3-4),只允许在镀锌钢板制作的零件上使用。

图三“拍死边”的结构

6.3.5注意防尘

机柜、机箱空气入口处应考虑防尘措施,对防尘装置应规定定期除尘制度,防止虑尘器成为灰尘集散的污染源。

整机结构中应考虑粉尘能被尽量排出,尽可能避免粉尘在设备内循环。

6.3.6密封式设计及密封产品的应用

我们在产品中应用密封结构的目的大多是防水,而且只在户外产品上应用,因此不允许设计成气密式结构。这是因为气密设计一旦失效,腔内会由于日晒而增加压力,腔内气体逸出,当夜晚气温下降湿气会进入,周而复始,内部产生积水,形成100%蒸汽压使设备受潮失效。

应在无水接触的部位考虑设计足够的通风孔,使腔体内、外压力平衡;或者增加除湿措施(例如利用空调的除湿功能);或者规定产品较短的使用寿命。

当采用密封剂或密封垫的密封结构时,并不能达到“彻底”的密封,只能是一个受控制的泄漏、或是渗透率非常小和缓和的情况。密封结构中湿气可以凝结、有机气氛腐蚀将会更严重。这时所用的密封剂或密封垫应是防潮湿、无腐蚀性、抗霉菌、非吸湿性的柔和的材料,以补偿热膨胀和收缩。密封圈可选用永久变形小的高抗撕硅胶无缝圈,不允许密封圈有接缝(允许接头进行熔焊式连接),不能采用橡胶板、垫密封。

6.3.7注意有机气氛的影响

当采用密封结构时必须注意有机气氛对金属及金属镀层的腐蚀。木材、塑料、橡胶、油漆、胶粘剂等非金属都会发出程度不同的对金属有腐蚀性的气体。

6.3.8组合工序的安排

带有螺纹连接、压合、搭接、铆接、点焊、单面焊接等组合件,因存在缝隙,原则上不允许进行电化学处理(电镀、阳极化);不同金属材料组合在一起的组件不能一起进行溶液处理。这些组合件应尽可能采用涂漆,或在电化学处理后进行组合。

例如:需要点焊加强筋的门板可采用喷涂;搭接点焊在一起电镀的结构可以先分开电镀再采用铆接的方式;在要求压铆不同材质的螺柱(螺母)时,不能同时进行电镀或氧化处理,如铝板或冷轧钢上有不锈钢螺钉时。

6.3.9焊接

需进行溶液处理时,焊接应采用对头焊。若是搭接焊,则应避免间断焊接,不采用不封闭的焊缝(即应将重叠区封闭起来,使其不夹带溶液);焊接结构的设计应易于操作,以改善焊接质量。如图四所示。

A.搭接焊, 不好

B. 对头焊, 好

C. 断续焊, 不好

D. 连续焊, 好

E.不好

F.较好

G. 单面焊,不好 H. 双面焊,好

图四:焊接方式

6.3.10控制应力,避免应力腐蚀

机械应力和残余应力是应力腐蚀破裂的必要条件之一,而产生应力腐蚀的有效应力是拉伸应力。暴露在腐蚀介质中的零部件应避免承受过大的机械应力和应力集中,或采取适当的工艺措施消除内应力。宁可让结构件直接受拉或压,而不使其受弯或扭。

应优先采用使各零件或部件能装配和配合得精确得设计方案,避免使某一零件因别的零件而过分受力,尤其在焊接、铆接、螺栓孔等部位,同时应注意防止缝隙产生裂纹;应尽可能减少结构加强件和连接件的附加应力。不锈钢和黄铜等属于容易产生应力腐蚀破裂的材料,需注意此问题。

“氢脆”更具有破坏性。一般是高强度钢(抗拉强度超过1000Mpa者)在电镀过程中容易出现氢脆现象。因此我们对弹簧钢零件一般不建议进行电镀;当确实要求表面导电或耐磨而选择电镀镍时,必须要求在电镀前消除应力、电镀后进行除氢处理。

6.3.11避免局部过热或过冷

在换热操作中应避免局部过热。设计换热器时,应保证有均匀的梯度。温度分布不均匀时会引起局部过热和高腐蚀率。

应考虑合适的降温措施,避免散热过度(不应低于环境温度),否则易在较冷部位出现凝露受潮现象。

6.3.12控制紧固件数量

尽量减少零件数量、减少凸出的紧固件的数量,使结构表面形状简单、光滑。可能时,整体件是最理想的。

6.3.13易损件

易于腐蚀损坏的零件,在结构上应容易维修和更换。并在维护说明中注明。如接地铜牌上的铜质螺钉。

6.4结构件材料的选择

6.4.1金属材料

a Ⅰ型结构件

尽可能采用最耐腐蚀的金属材料,如防锈铝、不锈钢、镀锌钢等(压铸件也可用于Ⅰ型结构件),且都必须在其表面增加户外型有机涂层。对于奥氏体不锈钢制作的零件,可以不作表面涂覆处理,但仍需注意其耐腐蚀性远低于非金属(包括有机涂层)表面。

b Ⅱ型结构件

b-1普通承力结构件

一般钣金结构件多选用优质冷轧钢板(08、10钢),表面防护可以是电镀(主要为镀锌)或喷涂;若是内部结构件(装配后不易看到的)可直接应用耐指纹型电镀锌钢

板(注意:这种情况下必须要求切口处的锈蚀对功能或产品外观等没有影响)。

当同时要求装饰或不适合进行表面处理时,对于受力较小的零件,外表部位可用奥氏体不锈钢、内部可用马氏体不锈钢板(但在沿海地区的无空调环境下,不推荐使用

马氏体不锈钢),除钝化处理外、均可以不再作其它表面处理。

厚度要求超过3.5mm的钢钣金件,只能选用优质热轧钢板;若其表面不作机械加工处理,则必须采用喷涂的表面处理方式。

若用铝钣金件,则可根据允许的材料厚度和受力状态选用防锈铝或纯铝板。

型材也可作为承力件。铝型材要求其热处理状态应为T5或T6状态;型钢可直接应用,但表面处理也必须选择喷涂。

铝压铸件同样可用作承力件,而锌压铸件则不宜用作承力件。

棒材制作的零件,与同材料牌号的板材零件特点类似。

b-2弹性结构件

一般钢零件可选择弹簧钢材料,如65Mn等,也可用T8等(碳素工具钢)代替。其

表面处理应选择磷化(或发蓝)后喷涂有机涂层。特别要求时可选择电镀镍,以满足

耐磨的要求。

当要求较高的防腐蚀性、弹性要求不高、又要导电时,可选择弹性不锈钢材料。一

般常用1Cr17Ni7,在多数情况下需要进行适当的热处理;除钝化以外,不需要特别的

表面处理。

若要求高导电、高弹性时,推荐选用铍青铜材料,再辅助以适当的表面镀层,既耐

饰、又美观,但价格昂贵。

b-3装饰性结构件

装饰性金属结构件主要是指利用金属外表(包括基材和金属镀层)作装饰要求的零

件。

对于不承受较大载荷的面板类零件,可选择纯铝或防锈铝材料,表面拉丝或喷砂(注

意因纯铝质软,表面极易被划伤)。也可根据零件受力情况、或表面装饰要求而选择

其它材料,如碳钢、锌合金压铸件(需表面处理)或者不锈钢。

需要强调的是:当钢件采用电镀装饰性镀层(如镀镍、镀铬等)作装饰时,必须特

别注意电镀前的表面状态,一般不宜直接利用板材或棒材的材料原始表面进行电镀,

否则装饰效果欠佳、耐蚀性能也不好;较好的方式是在设计中明确表面粗糙度、或者

指明增加表面加工措施(如机械抛光),以符合均匀、光滑、无外观缺陷的镀前表面

质量(表面粗糙度Ra不大于0.8μm)。

b-4有导电要求的结构件

如果只有个别部位要求导电,为提高零件的防腐蚀性,应尽可能设计成局部喷涂的

结构件,即:除有导电接触的部位外,其它表面均喷涂上有机涂层。这样,钢件可采用耐指纹镀锌钢板直接进行局部喷涂、也可采用冷轧钢板先镀锌再局部喷涂,前者加工工序较简便;铝件则材料任意,但都必须采用先化学氧化再进行局部喷涂的方式。

(注:当局部喷涂采用镀锌钢板时,应让无涂层区域尽量被遮盖;若有较大面积的无涂层区外露,则建议用冷轧板进行镀锌彩色钝化后再喷涂。)

在有高导电高可靠性要求的结构中(如导电排等),可选择黄铜或紫铜(应根据电性能要求经计算而确定,另外相对而言黄铜耐蚀性好、强度高、易加工、价格低)。

当不同金属表面相接触(连接)时,要注意防止接触腐蚀,参见6.4.1.4节。

b-5紧固件(包括垫圈)材料的选择

若以控制接触腐蚀为主要考虑因素时,常用紧固件(包括螺钉、螺母、垫圈、铆钉及压铆紧固件)的选择如表二所示:

表二:常用紧固件的选择

b-6常用的主要金属材料牌号

如表三所示。实际应用时应配合适当的表面防护处理措施(见附件)。注意实际应用时还需考虑材料的热处理状态。

(附注:表中各材料牌号分别引自GB 13237、GB/T 13818、GB/T 15115、GB/T15675、GB/T3190、GB3270、GB3280、GB/T4231、GB5231、GB5232 等。)

表三:结构件常用金属材料

c 常用材料间的比较

c-1轧钢板与耐指纹镀锌钢板

耐指纹镀锌钢板表面有一层薄的锌层(常用型号的锌层厚度约2.8μm)和极薄的防

手印有机涂层,对钢基体有一定保护作用,但其防护能力很有限,用这种板材制作的

零件表面耐蚀能力远不及符合我司质量要求的镀锌彩色钝化的冷轧钢零件。

耐指纹镀锌钢板钣金零件的切口断面由于没了保护层,极易出现锈蚀,而对这种缺

陷在加工时较难采取措施进行有效防护。当有焊接时,镀锌板容易留下难看的高温烧

蚀痕迹,除非涂上有机涂层加以掩盖、否则只能保留而影响外观和该处的导电性;冷

轧板零件则可通过打磨后电镀来消除这一现象。

当要求局部喷涂(即局部表面要求导电)时,若用冷轧板镀锌后喷涂,则无涂层区

域上的彩色外钝化膜会因高温过程而大大降低保护能力;而镀锌钢板上的耐指纹膜一

般不会受到影响。因此这种情况下二者表面的耐蚀性能接近。

两种材料中冷轧钢板价格较低,但一般需电镀处理,故加工工序多、周期长。

c-2纯铝板和防锈铝板

一般纯铝材料的耐蚀性能比防锈铝更强。但纯铝强度较低、表面硬度也低,因此纯

铝表面更容易被划伤。

纯铝价格比防锈铝稍低。

c-3铝合金压铸件与锌基合金压铸件

二者比较,铝合金压铸件耐蚀性更好、强度较高,适合于制作较大型的复杂零件。

铝合金压铸件价格相对较高。

c-4黄铜与紫铜

二者的耐蚀能力相似,在大气中都有较好的抗蚀性,但会受含硫或氨的大气影响。

由于黄铜强度高、易加工、价格低,故在电、热性能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可尽量多选用黄铜。

d 避免接触腐蚀

互相接触的构件最好选用相同的材料。当不能避免不同金属相接触时,应考虑降低互相接触的金属(或镀层)之间的电位差。一般要求相接触的异种金属之间的标准电位差应是:Ⅰ型结构件小于0.25V,Ⅱ型结构件小于0.6V。

金属的标准电动序参见表四,可作为判断接触偶阴阳极的参考。其中电位较负的金属一般为阳极(但在不同环境下,金属的电位有所不同;另外,除了电位差外,还取决于电极极化、体系电阻等因素。)。当存在腐蚀介质时,阳极金属将被加速腐蚀。

一般环境条件下允许和不允许的金属电化偶如表四。

表四:常见金属的标准电极电位

的环境中可用)

表五:金属接触偶一般要求

不能避免电位差较大的金属相接触时,可采用绝缘垫将金属隔开或在两种金属间涂保护层;若要导电时,可另选一种与这两种材料接触腐蚀都较轻微的金属作为镀层或作为中间垫片,或者尽可能扩大阳极性金属的表面积、缩小阴极性金属的表面积。或者在装配完成后,在金属零件表面涂覆有机涂层加以保护。

6.4.2 非金属材料

a 选材原则

非金属材料(包括有机涂料)的选择主要需注意其防潮和抗霉性。

应选择经防霉处理过的材料。材料的长霉等级应控制在一级以内(按GB2423.16试验28天)。常用抗霉材料有:陶瓷、云母、玻璃、尼龙、有机玻璃、ABS塑料、聚乙烯、聚碳酸酯等等。

纸、木材、塑料薄膜等需注意其吸潮性能,必要时在经过防潮处理后再使用。应选用低吸潮性的材料,避免使用吸潮和多孔材料,并用清漆或树脂浸渍有毛细孔作用的边缘。

需特别注意选用不挥发出腐蚀性气体、并与金属无接触腐蚀的材料。

为了利于环保、加强材料的回收利用,应选用热塑性材料。

b 常用非金属材料

推荐的三防性能较好的常用塑胶材料见表六。其它如纸、木材、海绵、屏蔽用材料等详见具体产品的设计规范。

6.5 表面防护工艺选择

6.5.1 金属材料防护的一般要求

a Ⅰ型结构件表面不允许有裸露的金属表面(除非是奥氏体不锈钢材料)。

b 接地等功能性部位,应尽可能设计成永久可靠性连接,即装配完成后的连接部位建议

涂覆有机涂层;否则应设计成方便更换型,并在维护说明中要求对其定期更换。

c 不锈钢零件,除钝化外,不需其它防护处理。

d 除耐指纹电镀锌钢板和不锈钢外,其它钢材制造的零件,必须加覆盖层;无导电要求

的部位,应喷涂有机涂层;仅要求导电时,应采用镀锌彩色钝化处理;要求耐磨时,可镀镍,若同时颜色要求为银白色时,则应镀铬(镀铬成本略高于镀铬)。

e 弹簧钢制作的弹性零件一般应采用发蓝(化学氧化)及涂黑色油漆处理;若要求表面

导电、或者要求表面有较强的耐磨能力、或者要求颜色为白色时,可镀镍,但需注意电镀工艺不良时、零件会因氢脆而出现容易断裂的现象,所以选择电镀时必须慎重。

f 耐指纹电镀锌钢板制作的零件可喷涂有机涂层;若是位于内部不易查看的区域、同时

用于有空调的室内环境、而且其切口处的锈蚀对产品无任何影响时,可以不再进行表面防护处理。

g 铜及铜合金零件,若只要求导电、且在无工业大气污染的空调环境下使用时,可采用

酸洗钝化处理;否则应电镀镍。但铍青铜可不进行防护处理。

h 铝合金压铸件必须采用化学氧化加喷涂有机涂层的防护方法;其它铝及其合金零件若

无导电要求时,必须采用阳极化、或化学氧化后喷有机涂层的方法防护。

i 锌基合金一般采用电镀层或油漆涂层作防护装饰。

6.5.2 有机涂层的应用范围

Ⅰ型结构件(即户外设备的外露表面)必须采用华阳通机电有限公司批准的户外型粉末涂层进行防护。

虽然油漆涂层和粉末涂层的性能基本相似,但考虑到粉末较油漆在喷涂时工序少、质量容易控制、且对环境保护更有利,因此要求喷涂的表面应尽量采用粉末涂层;油漆涂层主要用于一些有特殊外观效果要求的零件。

由于目前粉末涂层的固化温度太高,锌基合金压铸件建议使用油漆涂层。

各种防护涂层的应用范围参见“合格涂料产品应用指南”。

6.5.3 各种表面防护方法

华阳通机电有限公司产品上常用的表面防护方法见附件。

6.5.4 表面处理工艺特点及其与结构的关系

需要在化学溶液中进行处理的零组件应避免有会截留溶液的结构(这里所说的组合件一般指通过螺钉连接、铆接、搭接点焊等方式连接在一起的部件)。由不同材料组合在一起的部件不能进行化学处理、应分别处理后再组装。部分表面膜层对底层有相应的要求。

下面列举部分常见的情况:

a 已铆有其它材质螺母(螺柱)的结构件不能进行化学处理。所有电化学处理(即电

镀、阳极氧化)都应在零件状态(即非组件)下进行。

b 点焊的零件可进行化学处理,而不进行电化学处理(即电镀、阳极氧化处理)。

c 有较深凹槽、盲孔或细孔(一般指深度大于2倍直径或开口宽度)的零件,其电镀工

艺性不好,在其孔内或槽底将可能没有镀层。

d 铝合金压铸件不能进行硫酸阳极化处理。

e 钢铁件在喷涂前应进行磷化处理,铝件喷涂前应进行氧化处理(铸铝合金可采用喷砂

处理),以增加涂层附着力。

f 镀镍(或铬)的钢件为提高其耐蚀性,应先镀铜或镀暗镍打底。

6.6 存储运输中的包装三防要求

保持产品零件表面的防护效果、提高产品三防寿命,对产品或零件在储存运输过程中的包装方式要特别引起注意。包装防护有以下注意事项:

a 零部件在储存、运输的各个阶段都应有包装防护措施来保持清洁,防止各种脏物、灰尘、

汗渍的污染。

b 金属镀层表面的零件单独包装时不能与泡罩袋类形式的塑料包装材料直接接触,也不允

许用PVC材料包装,也不能用pH值不呈中性的材料(如纸或布类)包装。

c 室内型产品及其零部件可采取一般的防潮包装,也可用气相防锈材料包装。

d 室外型密封防水型机柜产品在储存运输时,必须将外壳上预留给过线的孔类部位进行临

时性封孔处理,同时机柜内部放置适量干燥剂与气相防锈剂,关闭机柜门。机柜外部可以不再需要增加其它防潮、防腐蚀措施。

e 防腐蚀包装所使用的干燥剂、气相防锈粉之类材料,不能与金属表面直接接触,应采取

适当的措施加以隔离;而且这类材料在包装内的位置应相对固定、不会发生位移。

所有零、部件的包装防护方式还要注意避免零件表面受到碰撞或磨擦,以免零件表面膜层受到损伤而降低其防护能力。

7.0附件及表格

附录:产品结构件常用表面防护方法的选择

产品结构件常用表面防护方法的选择

防排烟系统设计规范

建筑防排烟的一般规定 1.1 建筑中的防烟可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或机械加压送风方式;排烟可采用自然排烟方式或机械排烟方式。 1.2 民用建筑下列部位应设置防烟设施: 1 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 2 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 3 高层建筑的避难层(间); 4 人民防空工程避难走道的前室; 1.3 民用建筑下列部位应设置排烟设施: 1 高层建筑面积超过100m2非高层公共建筑中建筑面积大于 300 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上房间; 2 总建筑面积大于200 m2或一个房间建筑面积大于50 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下、半地下建筑或地下室、半地下室; 3 多层建筑设置在一、二、三层且房间建筑面积大于200 m2或设置在四层及四层以上或地下、半 地下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高层建筑内设置在首层或二、三层以及设置在地下一层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 4 长度超过20m的疏散走道;多层建筑中的公寓、通廊式居住建筑长度大于40m的地上疏散走道; 5 中庭; 6 非高层民用建筑及高度大于 24m的单层公共建筑中,建筑占地面积大于1000 m2的地上丙类仓库;

7 汽车库。 1.4 防烟与排烟系统中的管道、风口及阀门等必须采用不燃材料制作,且风道不宜采用土建风道; 当防排烟系统采用金属管道时,其钢板厚度按《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高压系统选用。 1.5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排烟系统和补风系统的风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采用金属管道时,不宜大于20m∕s; 2 采用内表面光滑的混凝土等非金属管道时,不宜大于15m∕s; 3 机械加压送风口不宜大于7m∕s;排烟口不宜大于10m∕s;机械补风口不宜大于10m∕s,公共聚集场所不宜大于5m∕s;自然补风口不宜大于3m∕s0 1.6 加压送风机、排烟风机和用于排烟补风的送风机宜设置在通风机房或室外屋面上。风机房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h的隔墙和1.5h的楼板及甲级防火门与其他部位隔开。若确有困难时,可设置在吊顶等专用空间内,空间四周的围护结构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 1.0h的不燃烧体,风机周围应有大于600mm勺操作空间。若风机设在屋面上,应有防护措施,防止雨水、虫、鸟等异物等进入。 1.7 防烟与排烟管道在防火阀、排烟防火阀两侧各2.0m范围内的风管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5h ,以保证火灾时防火阀、排烟防火阀正常工作。 1.8 机械加压送风管道和用于机械排烟的补风管道不宜穿过防火分区或其他火灾危险性较大的房 间,当必须穿越时,应在穿过处设置防火阀,加压送风管道防火阀的动作温度为70C ,补风管 道防火阀的动作温度可为280 °C。 1.9 防烟系统和补风系统的室外进风口宜布置在室外排烟口的下方,且高差不宜小于 3.0m;当水平 布置时,水平距离不宜小于10m 09年最新修订防排烟设计规范(修订稿) 一?建筑防排烟的一般规定 1.1建筑中的防烟可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或机械加压送风方式;排烟可采用自然排烟方式或机械排 烟方式。

钣金模具设计规范

模板材质,厚度及热处理标准 基本要求 一. 螺丝孔(螺丝沉头孔),导柱孔及固定销孔在模板上的基本分布. 1.1>. 下模板 下面例图为下模板螺丝沉头及导柱孔,固定销孔的基本排布尺寸,螺丝之间的距离为80—100MM之间,导柱孔位置及固定销位置需设计防呆(设定直径相同,釆用位置不同防呆) 对角之沉头孔内需攻牙,以方便拆装模板;

1.2>. 1.3>. 1.4>.

1.5>. 所有模具上下模座之间要锁附限位柱,控制模具闭合高度并保障模具安全; 1.6>. 所有模具不允许垫垫片, 二. 冲头制做规范 2.1)常见冲头制做形式

备注:冲头做补强时,脱料板必须用下图所示结构. 三.五金零件设计规范 3.1),模具上所有用到的辅助导柱必须设计在?38以上,(如图) 3.2)300以上的模板其固定销必须设计为?12. 3.3)模具上所有导柱必须设计在?20-?25之间. 3.4)) 3.5)

3.6) 绘制总图时,最好用1:1的比例,这样比较直观,易发现问题. 总图包括主视图,俯视图,侧视图及局部视图等,此外还有工件图,排样图和零件明细表等. 主视图: 一般为模具在工作位置的剖视图,表示了模具主要工作零件的工作情况及其它各种零件的配合情况.按模具的习惯画法,常将模具中心线的右边画成模具的闭合位置(即:上模在最低位置时) 俯视图: 按习惯画法,常将上模拿掉或拿掉一半而绘制. 侧视图,仰视图及局部视图等: 可选择绘制,达到完全清楚表达所有零件位置及尺寸的目的. 工件图: 一般工件图画在总图的右上角,对于由数套模具完成的工件,则还需绘出前工序的工件图. 排样图: 绘出坯料排样情况,对于连续模最好能画出工序图. 明细表: 包括零件的编号,材料,数量及标准等. 技术要求及说明: 所选压力机型号,模具闭合高度等,说明部分包括模具结构特点及工作时的特殊要求等. 绘制各非标准零件图: 标注全部尺寸,公差与配合,表面粗糙度,材料,热处理及其它条件要求.

防排烟系统安装技术要求0709

防排烟系统施工技术要求 、风管支、吊架制作安装 1、矩形风管粱、楼板吊架型的材料选配 横梁、吊杆应平直,不得扭曲,吊杆上的螺纹完整、光洁。 2、吊架根部材料的选配 采用/ 50*5角钢和吊杆尺寸相匹配的膨胀螺栓。 3、支、吊架上的安装孔应采用机械加工,不得用气割等热加工开孔。 4、吊杆与根部角钢采用焊接方式连接,吊杆与横梁采用螺纹方式连接,各部件做好防锈处理后方可进行安装。 5、风管吊架的吊杆露出部位应不大于 30mm 6支、吊架不得设在风口、阀门、检查门及自控机构处;吊杆不宜直接固定在法兰上。 7、风管支、吊架的间距,设计无规定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水平风管:当直径或长边尺寸小于400mm寸,间距不应大于4m大于或等于400mm寸,不应大于3m并应在适当位置设固定卡。 2)垂直风管:间距不得大于 4m当建筑物层高在4m以上时,每层的风管固定件不得少于2个。室外风管的支、托架应直接托于法兰下。

3)当水平悬吊的主、干风管长度超过20m时,应设置防止摆功的固定点,每个系统不应少于1个。 8、支、吊、托架安装应进行放线,确定位置、标高及坡度。 二、风管与部件的安装 1、金属风管的材料品种、规格、性能与厚度等按下表执行 2、密封垫料应为不燃材料。 3、金属风管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1)、风管板材拼接的咬口缝应错开,不得有十字型拼接缝。 2)、金属风管法兰材料规格不应小于表 1的规定。中、低压系统风管法兰的螺栓及铆钉孔的孔距不得大于150mm高压系统风管(防排烟系统按高压系统执行)不得大于100mm矩形风管法兰的四角部位应设有螺孔。 表1 金属矩形风管法兰及螺栓规格(mm) 风道法兰螺栓安装孔应采用机械加工,不得用气割等热加工开孔,法兰上距 风道边缘的安装孔中心距风道边缘不得大于 50mm风管法兰的焊缝应熔合良好、

防排烟系统安装设计规范

防排烟系统安装设 计规范

防排烟系统设计的规定与要求 一、防排烟系统在防灾救灾中起的重要作用 当今世界很多重特大火灾事故造成人员大量伤亡和财产的重大损失,主要是火灾现场中的浓烟与烈焰。两者之间更为危害的还是浓烟。浓烟给火灾现场受困人员向外逃生增添了很多艰难险阻,乌黑的浓烟使人视线不清,找不到逃生之路,呼吸困难,吸入浓烟还会中毒,甚至窒息死亡,逃不出火场。另外,浓烟还给进入火场进行救援的人员增加障碍,使人看不见前进道路,行动延缓,搜救目标看不见,错过了很多救人的时间和机会。有时甚至救人未成,反而被烟火所困,危及救援人员的自身安全。造成火灾现场人员逃生难,救援人员救灾难的两难现象。例如:2月18日韩国大邱市地铁火灾,火灾发生后,车站电力照明设备立即自动断电,没有事故照明灯光,更有毒气浓烟弥漫,浓烟排不出去,地铁站内漆黑一片,车上被困人员无法逃生,救援人员因有毒气浓烟威胁,一时难以接近现场救人,造成140人死亡,99人失踪,130人受伤。又如,8月1日巴拉圭首都亚松森市的“Ycuo Bolanos”多层超市火灾,火灾发生后熊熊大火和滚滚浓烟几分钟内席卷了整个超市,因为没有机械排烟系统排烟,救援人员难以开展有效的救人和救火工作,被烟火围困人员无法逃生,造成464人死亡,520人受伤。这两起特大伤亡的火灾事故足以说明火灾浓烟的危害性,更说明了机械排烟系统的重要性。如果这两起火灾的建筑和车上装设了机械排烟系统,且系统启动运作正常的话,及时启动自动排烟风机,把有毒气体和浓烟排走,就

不会造成如此重大的伤亡事故。很多高层建筑、地下工程、交通隧道、公共娱乐场所火灾事故造成人员重大伤亡的惨重教训,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设计安装好防排烟系统和确保系统的性能长期良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火灾事实告诉我们防排烟系统在火灾发生时能有效地控制烟气的蔓延;且排烟迅速及时,对救人、救灾工作起着关键的作用。它关系到救灾救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消防设施,必须要设计安装好,维护保养好,保证使用期内长期的性能良好状态。 今天,我给大家讲防排烟系统,首先介绍一下什么是防排烟系统。 按建规要求在建筑中必须设置的所有防烟设施组成的系统叫防烟系统。(如图) 按建规要求在建筑中必须设置的所有排烟设施组成的系统叫排烟系统。(如图) 防烟系统的作用是—— 建筑内一旦发生烟火灾情能有效地把烟气控制在划定 的防烟区域范围内,不让它扩大蔓延到其它区域,减 少建筑内大面积的受害,能减少救人救灾的难度。 排烟系统的作用是—— 建筑内一旦发生烟火灾情,能迅速启动,及时地把烟 气排出建筑外,使疏散人员、救灾人员不被烟火所 困,减少人员的伤亡和财产损失。为救人救火创造有 利的条件。

产品设计部工作流程规范

产品设计部门工作规范及流程 一.产品部角色及责任 产品总监:负责产品部门业务,推进项目落地,配合公司战略,协调解决产品业务难题。 产品经理:负责做出产品规划和项目开发计划,提出产品建议书和项目建议书,对规划产品的需求分析、设计、开发和测试阶段性过程进行指导和监控,保证产品满足市场需要,获得良好的收益。 产品助理:作为产品经理的协助人员,在产品经理的工作智能之内,进行产品相关的市场调研、产品策划、部门沟通等相关工作。 UI设计师:负责界面的设计、编辑、美化等工作,提高用户体验。 二.部门职责 1.产品规划 产品部负责汇总公司高层及各个部门的需求及数据,结合产品、人群、业务特点,输出相应的产品策划文档。 2.产品研发管理(项目管理) 产品转开发后,产品经理需对其负责的产品(项目)负责,推动和跟进设计、开发、测试、运维、发布、运营等部门的工作,并统筹各个部门不同阶段介入配合,使得各个环节无缝对接。 3. 产品功能特性培训 产品部(产品经理)应按版本迭代对相关部门开展产品培训,培训内容需包括产品特性、产品新特性、产品使用方法等。

4. 日常运营督导 通过用户体验、数据反向推动运营部门的运营策略,如商店更新机制、推荐机制等。 三.工作规范 1.自律与自觉 上班时间禁止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接外包干私活是公司红线!接到工作任务应快速响应,高质量推进和完成任务。工作空档期应利用工作时间进行技能学习,部门主管有义务安排可验收的学习任务。 2. 会议制度 发起会议前要求产品经理先梳理清楚问题或需求,产品经理与开发部或设计部会议交流的应该是提出产品要求,或讲解要求,而非在会议上一起发散性探讨需求。非需求评审会,要求在30 分钟内结束会议,无结论的会议更应提前结束,因此,要求产品经理提前将会议议题提前发给与会人,以便与会人做相应准备。 3. 工作汇报 产品汇报制度:周报、月报 汇报重点:部门流程建议、学习计划及总结、个人心得总结 项目汇报制度:周报、月报 汇报重点:项目进度、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案 4.其他 请按公司相关规章制度严格要求自己。

2018新版《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规范

重要消息:2018新版《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规范将从今天开始实施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于2018年05月01日联合发布,2018年08月01日实施。 前言 ▼▼▼▼▼▼▼▼▼▼▼▼▼▼▼▼▼▼▼▼▼▼▼▼▼▼▼▼▼▼ 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200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定、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2006]77号)的要求,本标准由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会同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等有关单位共同编制而成。 本标准制订过程中,编制组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深入调研了建筑防烟排烟系统设计和工程应用情况,认真总结了火灾事故教训和建筑防烟、排烟系统工程应用实践经验,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标准规范,吸收了先进的科研成果,广泛征求了设计、监理、施工、产品制造、消防监督等各有关单位的意见,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标准共分9章和7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有:总则,术语和符号,防烟系统设计,排烟系统设计,系统控制、系统施工,系统调试,系统验收和维护管理等。 本标准中以黑体字标志部分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标准由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公安部消防局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由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本标准执行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注意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金科南路69号,邮政编码:610036),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模具制造及产品设计的相关规范

模具制造及结构设计的相关 设计规范 一、行位系统涉及的结构设计规范 二、斜顶系统涉及的结构设计规范 三、进胶系统涉及的结构设计规范 四、外观要求涉及的结构设计规范 五、顶出机构涉及的结构设计规范 六、注塑成型涉及的结构设计规范 七、模具强度涉及的结构设计规范

一、行位系统问题点

1.圆形隧道行位 厚度 1.1设计圆形隧道行位,模具分型面到圆形镶件之间的钢料应保证1.5MM 以上 A,行位镶件直径15毫米以下,模具分型面到圆形镶件之间的钢料厚度保证1.8MM以上 B,行位镶件直径15/30毫米,模具分型面到圆形镶件之间的钢料厚度保证2.8MM以上 备注;以上数据为模具量产的可靠值,防止隧道孔压变形、断裂导致内模重制,影响生产进度 2.方形及异形隧道行位

宽度 厚度 2.1设计方形及异形隧道隧道行位时,模具分型面到行位镶件之间的钢料厚度应保证以下数据: A, 宽度15毫米以下,厚度保证1.8以上 B,宽度15/30毫米,厚度保证2.5以上 C,宽度30/50毫米,厚度保证3.5以上 备注;以上为模具量产的可靠值,防止隧道孔压变形导致内模重制,影响生产进度。

3.隧道行位镶件碰穿内模薄铁 3.1设计隧道行位,有时会出现行位镶件碰穿薄铁的现象,薄铁厚度应保证以下数据:A, 薄铁高度15毫米以下,厚度保证3毫米以上 备注;以上为模具量产的可靠值,防止薄铁变形断裂导致重制,影响生产进度

4.后模行位镶件碰穿内模薄铁 薄铁 厚度 4.1设计后模行位,有时会出现行位镶件碰后模薄铁的现象,厚度应保证以下数据: A, 薄铁高度15毫米以下,薄铁厚度保证2MM以上 B,薄铁高度15/20毫米,薄铁厚度保证3MM以上 备注;以上数据为模具量产的可靠值,防止变形导致切割镶件重制薄铁位置,影响生产进度。

防排烟设计规范

防排烟设计规范 (09 年最新修订) 一.建筑防排烟的一般规定 1.1 建筑中的防烟可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或机械加压送风方式;排烟可采用自然排烟方式或机械排烟方式。 1.2 民用建筑下列部位应设置防烟设施: 1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 2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 3高层建筑的避难层(间); 4人民防空工程避难走道的前室; 1.3 民用建筑下列部位应设置排烟设施: 1高层建筑面积超过100m2、非高层公共建筑中建筑面积大于300m2 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上房间; 2总建筑面积大于200 m2或一个房间建筑面积大于50 m2 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下、半地下建筑或地下室、半地下室; 3多层建筑设置在一、二、三层且房间建筑面积大于200m2 或设置在四层及四层以上或地下、半地下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高层建筑内设置在首层或二、三层以及设置在地下一层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 4长度超过20m的疏散走道;多层建筑中的公寓、通廊式居住建筑长度大于40m的地上疏散走道; 5中庭; 6非高层民用建筑及高度大于24m的单层公共建筑中,建筑占地面积大于1000m2的地上丙类仓库; 7汽车库。 1.4 防烟与排烟系统中的管道、风口及阀门等必须采用不燃材料制作,且风道不宜采用土建风道;当防排烟系统采用金属管道时,其钢板厚度按《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高压系统选用。 1.5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排烟系统和补风系统的风速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金属管道时,不宜大于20m/s; 2采用内表面光滑的混凝土等非金属管道时,不宜大于15m/s; 3机械加压送风口不宜大于7m/s;排烟口不宜大于10m/s;机械补风口不宜大于10m/s,公共聚集场所不宜大于5m/s;自然补风口不宜大于3m/s。 1.6 加压送风机、排烟风机和用于排烟补风的送风机宜设置在通风机房或室外屋面上。风机房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 2.0h的隔墙和1.5h的楼板及甲级防火门与其他部位隔开。若确有困难时,可设置在吊顶等专用空间内,空间四周的围护结构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0h的不燃烧体,风机周围应有大于600mm 的操作空间。若风机设在屋面上,应有防护措施,防止雨水、虫、鸟等异物等进入。 1.7 防烟与排烟管道在防火阀、排烟防火阀两侧各 2.0m范围内的风管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5h,以保证火灾时防火阀、排烟防火阀正常工作。 1.8 机械加压送风管道和用于机械排烟的补风管道不宜穿过防火分区或其他火灾危险性较大的房间,当必须穿越时,应在穿过处设置防火阀,加压送风管道防火阀的动作温度为70℃,补风管道防火阀的动作温度可为280℃。 1.9 防烟系统和补风系统的室外进风口宜布置在室外排烟口的下方,且高差不宜小于

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规范

**** XXXXX公司企业标准 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规范 编制: 审核: 批准: -05-07实施 公司发布

前言 本标准严格按照GB/T1.1《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的要求进行编写; 本标准严格按照JB/T 5054.1- JB/T 5054.10的内容进行编写; 本标准由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公司技术中心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第一部分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总则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公司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包括CAD图和设计文件(以下简称图样及文件或CAD文件)相关术语的定义与分类、编制规则及签署规则等。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3—1997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单元:标准的起草与表述规则第3部分:产品标准编写规定 JB/T 5054.2—2000 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图样的基本要求 JB/T 5054.3—2000 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格式 JB/T 5054.4—2000 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编号原则 JB/T 5054.5—2000 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完整性 JB/T 5054.6—2000 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更改办法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产品及其组成部分 3.1.1产品 产品是生产企业向用户或市场以商品形式提供的制成品。 3.1.2成套设备 成套设备是在一般不用装配工序连接,但用于完成相互联系的使用功能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产品的总和。 3.1.23零件 零件是不采用装配工序制成的单一成品。 3.1.4部件 部件是由若干个组成部分(零件、分部件),以可拆或不可拆的形式组成的成品。分部件可按其从属关系划分为1级分部件,2级分部件……。 3.1.5专用件 专用件是本产品专用的零部件。 3.1.6模块 模块是具有相对独立功能和通用接口的单元。 3.1.7借用件 借用件是在采用隶属编号的产品图样中,使用已有产品的组成部分。 3.1.8通用件 通用件是在不同类型或同类型不同规格的产品中具有互换性的零部件。 3.1.9标准件 标准件是经过优选、简化、统一,并给予标准代号的零部件。 3.1.10外购件 外购件是本企业产品及其组成部分中采购其他企业的产品。 3.1.11附件 附件是供用户安装、调整和使用产品所必需的专用工具和检测仪表,或为产品完成多种功能(用途)必需的、而又不能同时装配在产品上的组成部分。 3.1.12易损件 易损件是产品在正常使用(运转)过程中容易损坏和在规定期间必须更换的零部件。 3.1.13备件 备件是为保证产品的使用和维修,供给用户备用的易损件和其他件。 3.2 产品设计、试制过程 3.2.1 开发决策 开发决策是为调研、确定产品设计和开发的项目与目标而进行的工作。由项目委员决策。

工模设计

工模设计 一.工模设计指引总则 1.规范五金工模设计,进一步完善设计标准. 2.适应工厂发展要求. 3.提高公司机械化﹑自动化程度. 4.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使工模设计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工模设计准则 1.展开前,必须仔细检查产品图,特别注意技术要求﹑毛刺方向,图纸是否清晰,是否缺少尺寸,与展开尺寸是否冲突,必要时与上级嗟商,寻求解决办法. 2.展开系数的确认:V责形,U责形,L责形,责直角且内R=0时,展开补偿值见下表: 料厚T 展开补偿值 1.0以下0.4 T 1.0~1.5 0.45T 1.5以上0.5 T 一次责多个直角不适用此表. 3.展开图必须标注重要的外形尺寸,方便检查,尺寸标注必须精确到小数点两位,标明产品展开图之毛刺方向. 4.模具设计图必须套标准图框 5.设计前必须清楚图纸的披锋要求,日本图纸披锋表示的方法与中文对照如下: A. 表示“披锋面”:力( 侧,八面,力工侧,力面 B. 表示“披锋方向”:力工方向, shear droop side C. 表示“光面”: 侧, 面,拔方向(draft direction),才乇面, 6.展开及设计时尺寸处理: A. 冲圆孔及方孔等有公差要求之孔,必须考虑其公差,设计时冲孔公务必偏上公差 例:冲?5±0.1孔,冲孔公设计尺寸为?5.08,如果未标公差则按±0.1设计,特殊情况, 如冲同一种规格孔数量多,例:产品要引导冲?4孔20个,为了减少磨床的工作量,直接按?4设计引导冲,其预冲孔?4.04. B. 产品图有位置公差要求之尺寸,展开时取上下极限之中间值,产品外形尺寸根据不同公差要求及材料厚度视实际情况取偏中下公差. C.攻牙底孔确定:电解,单光材料,M5(含M5)以下牙底孔全部按挤压攻牙(硬料/细牙/无屑)方式设计铝,铜软料,M5以上底孔全部按切削攻牙(软料/粗牙/有屑)方式设计. 牙底孔设计值如下表: 切削攻牙挤压攻牙切削攻牙挤压攻牙 M2.5x0.45 ?2.1 ?2.28 M5x0.8 ?4.25 ?4.6 M3x0.5 ?2.53 ?2.75 2-56UNC ?1.8 ?2.0 M4x0.7 ?3.35 ?3.65 6-32UNC ?2.8 ?3.15 C. 包胶之产品,包胶部位冲孔,设计时考虑包胶厚度之影响,设计冲孔值比产品图标注值大 0.5mm,例:冲孔?5,设计底孔值为?5.5. D. 喷油,喷粉之产品,冲孔及外形尺寸设计时,应考虑喷油,喷粉厚度之影响,喷油厚度按 0.05mm设计,喷粉厚度按0.07mm设计. 喷油厚度见下表: 喷油厚度

防排烟设计规范

防排烟设计规范 (09年最新修订) 一.建筑防排烟的一般规定 1.1建筑中的防烟可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或机械加压送风方式;排烟可采用自然排烟方式或机械排烟方式。 1.2民用建筑下列部位应设置防烟设施: 1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 2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 3高层建筑的避难层(间); 4人民防空工程避难走道的前室; 1.3民用建筑下列部位应设置排烟设施: 1高层建筑面积超过100m2、非高层公共建筑中建筑面积大于300 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上房间; 2总建筑面积大于200 m2或一个房间建筑面积大于50 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下、半地下建筑或地下室、半地下室; 3多层建筑设置在一、二、三层且房间建筑面积大于200 m2或设置在四层及四层以上或地下、半地下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高层建筑内设置在首层或二、三层以及设置在地下一层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 4长度超过20m的疏散走道;多层建筑中的公寓、通廊式居住建筑长度大于40m的地上疏散走道; 5中庭; 6非高层民用建筑及高度大于24m的单层公共建筑中,建筑占地面积大于1000 m2的地上丙类仓库; 7汽车库。 1.4防烟与排烟系统中的管道、风口及阀门等必须采用不燃材料制作,且风道不宜采用土建风道;当防排烟系统采用金属管道时,其钢板厚度按《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高压系统选用。 1.5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排烟系统和补风系统的风速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金属管道时,不宜大于20m/s; 2采用内表面光滑的混凝土等非金属管道时,不宜大于15m/s; 3机械加压送风口不宜大于7m/s;排烟口不宜大于10m/s;机械补风口不宜大于10m/s,公共聚集场所不宜大于5m/s;自然补风口不宜大于3m/s。 1.6加压送风机、排烟风机和用于排烟补风的送风机宜设置在通风机房或室外屋面上。风机房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 2.0h的隔墙和1.5h的楼板及甲级防火门与其他部位隔开。若确有困难时,可设置在吊顶等专用空间内,空间四周的围护结构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0h的不燃烧体,风机周围应有大于600mm的操作空间。若风机设在屋面上,应有防护措施,防止雨水、虫、鸟等异物等进入。 1.7 防烟与排烟管道在防火阀、排烟防火阀两侧各 2.0m范围内的风管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5h,以保证火灾时防火阀、排烟防火阀正常工作。 1.8机械加压送风管道和用于机械排烟的补风管道不宜穿过防火分区或其他火灾危险性较大的房间,当必须穿越时,应在穿过处设置防火阀,加压送风管道防火阀的动作温度为70℃,补风管道防火阀的动作温度可为280℃。 1.9 防烟系统和补风系统的室外进风口宜布置在室外排烟口的下方,且高差不宜小于3.0m;

产品设计交互规范

产品设计交互规范 1407H 盛腾飞

目录 目录 2 1概述 (3) 1.1规范的目的 (4) 1.2规范适用的范围 (4) 1.3规范适用的人群 (4) 2基本原则 (5) 2.1一致性 (5) 2.2简洁性 (5) 2.3避免干扰和打断 (5) 2.4减轻用户记忆负担 (5) 2.5及时有效的反馈 (5) 2.6让用户放松心态,不怕犯错 (6) 3产品交互通用规范 (7) 3.1受范性指示 (7) 3.2操作不可用状态 (7) 4组件规范 (9) 4.1表格 (9) 4.2单元格数据 (14) 4.2.1单元格数据展示 (14) 4.2.2通讯录 (15) 4.3信息列表 (17) 4.4编号和序号 (19) 4.4.1编号 (19) 4.4.2序号 (20) 4.5注册表单 (22) 4.6联系方式 (28)

4.7图片裁切 (32) 4.7.1固定尺寸 (32) 4.7.2自定义尺寸 (34) 4.8翻页 (35) 4.9日期输入 (39) 4.9.1通过日历选择日期 (39) 4.9.2年份跨度较大时的日期选择 (43) 4.9.3等量条目分隔线 (45) 4.10高级加密 (48) 4.11进度条 (51) 4.12图形化面包屑 (53) 4.13星级评分 (54) 4.14保留图标 (57) 4.15弹出层 (59) 4.15.1非独占焦点层 (59) 4.15.2独占焦点层 (60) 4.15.3局部独占焦点层 (62) 4.16搜索 (63) 4.16.1模糊搜索 (63) 4.16.2精确搜索 (65) 4.17数据添加 (68) 4.17.1添加单个文件 (68) 4.17.2添加多个文件 (69) 4.17.3添加行 (73) 4.18排序 (73)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解读一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解读一 本人从事暖通设计十多年,根据新的标准及结合工程实际对标准进行解读,与大家共同探讨,不足之处往指正。《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下文中简称为《标准》。2018.8.12 1.《标准》3.1.3中的第2条当独立前室、共用前室及合用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口设置在前室的顶部或正对前室入口的墙面时,楼梯间可采用自然通风系统;当机械加压送风口未设置在前室的顶部或正对前室入口的墙面时,楼梯间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解读:当楼梯间采用自然通风系统时需满足前室的加压送风口设置在前室的顶部或正对前室入口的墙面上,送风口设置在顶部是想形成风幕隔断烟气,设在在正对前室入口的墙面上是想通过送风阻止烟气侵入前室,这个前室入口是指从走道或房间进入前室的那个口,而不是从前室进入楼梯间那个口,这个住宅较难满足,一方面有的住宅开向前室的门多,另一方面住宅层高小于3m而不能设置顶送式风口,所以不满足上述条件的楼梯间也需加压送风。 2.《标准》 3.1.4建筑地下部分的防烟楼梯间前室及消防电梯前室,当无自然通风条件或自然通风不符合要求时,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解读:这条有别于之前的做法,只防烟楼梯间加压送风,在防烟楼梯间及前室的墙上加余压阀的做法不适用于地下了。因此强调了地下部分的前室及消防电梯前室也需加压送风。 3.《标准》3.1.5中的第1条当采用独立前室且其仅有一个门与走道

或房间相通时,可仅在楼梯间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当独立前室有多个门时,楼梯间、独立前室应分别独立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解读:住宅的前室一般是一个以上的户门不满足此条,所以前室也得加压送风而不能采用之前的通过余压阀向前室送风。 4.《标准》3.1.5中的第2条和第3条当采用合用前室时,楼梯间、合用前室应分别独立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当采用剪刀楼梯时,其两个楼梯间及其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应分别独立设置。 解读:下图这种做法均不适用于以上两条,即不能采用通过余压 阀向前室送风,这样就增加了竖井面积。 5.《标准》3.1.6中的当地下、半地下建筑(室)的封闭楼梯间不与地上楼梯间共用且地下仅为一层时,可不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但首层应设置有面积不小于1.2㎡的可开启外窗或直通室外的疏散门。解读:这个比之前规范更细化了,只有地下一层的楼梯间可采用开门或开窗的方式就不需要做机械加压送风来防烟了,门或窗面积不小于1.2㎡。

钣金模具结构设计规范

模板材质,厚度及热处理标准

基本要求 一. 螺丝孔(螺丝沉头孔),导柱孔及固定销孔在模板上的基本分布. 1.1>. 下模板 下面例图为下模板螺丝沉头及导柱孔,固定销孔的基本排布尺寸,螺丝之间的距离为80—100MM之间,导柱孔位置及固定销位置需设计防呆(设定直径相同,釆用位置不同防呆) 对角之沉头孔内需攻牙,以方便拆装模板; 1.2>. 脱板螺丝分布与下模板类似. 1.3>. 折弯块上之螺丝沉头孔尽量设计呈三角形分布.,并要打Φ12的固定销;下垫板限位槽深 10.0MM,折弯块后要做挡块,如图

1.5>. 所有模具上下模座之间要锁附限位柱,控制模具闭合高度并保障模具安全; 1.6>. 所有模具不允许垫垫片, 二. 冲头制做规范 2.1)常见冲头制做形式

备注:冲头做补强时,脱料板必须用下图所示结构.

三.五金零件设计规范 3.1),模具上所有用到的辅助导柱必须设计在?38以上,(如图) 3.2)300以上的模板其固定销必须设计为?12. 3.3)模具上所有导柱必须设计在?20-?25之间. 3.4)模具上所用到的打杆须在?12-?16之间,优力胶直径不超过?80(如图)

3.5)模具上所用到的弹簧必须为进口弹簧. 3.6)模具上所有螺丝全为公制牙. 模具总图的绘制: 绘制总图时,最好用1:1的比例,这样比较直观,易发现问题. 总图包括主视图,俯视图,侧视图及局部视图等,此外还有工件图,排样图和零件明细表等. 主视图: 一般为模具在工作位置的剖视图,表示了模具主要工作零件的工作情况及其它各种零件的配合情况.按模具的习惯画法,常将模具中心线的右边画成模具的闭合位置(即:上模在最低位置时) 俯视图: 按习惯画法,常将上模拿掉或拿掉一半而绘制. 侧视图,仰视图及局部视图等: 可选择绘制,达到完全清楚表达所有零件位置及尺寸的目的. 工件图: 一般工件图画在总图的右上角,对于由数套模具完成的工件,则还需绘出前工序的工件图. 排样图: 绘出坯料排样情况,对于连续模最好能画出工序图. 明细表: 包括零件的编号,材料,数量及标准等. 技术要求及说明: 所选压力机型号,模具闭合高度等,说明部分包括模具结构特点及工作时的特殊要求等. 绘制各非标准零件图: 标注全部尺寸,公差与配合,表面粗糙度,材料,热处理及其它条件要求.

防排烟系统安装设计规范

防排烟系统设计的规定与要求 一、防排烟系统在防灾救灾中起的重要作用当今世界很多重特大火灾事故造成人员大量伤亡和财产的重大损失,主要是火灾现场中的浓烟与烈焰。两者之间更为危害的还是浓烟。浓烟给火灾现场受困人员向外逃生增添了很多艰难险阻,乌黑的浓烟使人视线不清,找不到逃生之路,呼吸困难,吸入浓烟还会中毒,甚至窒息死亡,逃不出火场。另外,浓烟还给进入火场进行救援的人员增加障碍,使人看不见前进道路,行动延缓,搜救目标看不见,错过了很多救人的时间和机会。有时甚至救人未成,反而被烟火所困,危及救援人员的自身安全。造成火灾现场人员逃生难,救援人员救灾难的两难现象。例如:2003年2 月18 日韩国大邱市地铁火灾,火灾发生后,车站电力照明设备立即自动断电,没有事故照明灯光,更有毒气浓烟弥漫,浓烟排不出去,地铁站内漆黑一片,车上被困人员无法逃生,救援人员因有毒气浓烟威胁,一时难以接近现场救人,造成140 人死亡,99人失踪,130 人受伤。又如,2004年8 月1 日巴拉圭首都亚松森市的“ Ycuo Bolanos ”多层超市火灾,火灾发生后熊熊大火和滚滚浓烟几分钟内席卷了整个超市,因为没有机械排烟系统排烟,救援人员难以开展有效的救人和救火工作,被烟火围困人员无法逃生,造成464 人死亡,520 人受伤。这两起特大伤亡的火灾事故足以说明火灾浓烟的危害性,更说明了机械排烟系统的重要性。如果这两起火灾的建筑和车上装设了机械排烟系统,且系统启动运作正常的话,及时启动自动排烟风机,把有毒气体和浓烟排走,就不会造成如此重大的伤亡事故。很多高层建筑、地下工程、交通隧道、公共娱乐场所火灾事故造成人员重大伤亡的惨重教训,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设计安装好防排烟系统和确保系统的性能长期良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火灾事实告诉我们防排烟系统在火灾发生时能有效地控制烟气的蔓延;且排烟迅速及时,对救人、救灾工作起着关键的作用。它关系到救灾救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消防设施,必须要设计安装好,维护保养好,保证使用期内长期的性能良好状

建筑防火排烟设计规范

建筑防火排烟设计规范 第一节一般规定 1.1 高层建筑的防烟设施应分为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设施和电动开启窗的自然排烟设施。 1.2 高层建筑的排烟设施应分为机械排烟设施和电动开启外窗的自然排烟设施。 1.3 一类高层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32m的二类高层建筑的下列部位应设排烟设施:(1)长度超过20m的内走道。(2)面积超过100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房间。(3)高层建筑中的中庭和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下室。 1.4 通风、空气调节系统应采取防火、防烟措施。 1.5 机械加压送风和机械排烟的风速,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金属风道时,不应大于20m / s。(2)采用内表面光滑的混泥土等非金属材料风道时,不应大于15m / s。(3)送风口的风速不应大于7m / s;排烟口的风速不应大于10m / s。第二节自然排烟2.1 除建筑高度超过50m的一类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居住建筑外,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和合用前室,宜采用自然排烟方式。2.2 采用自然排烟的开窗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1) 防烟楼梯间闪室、消防电梯间前室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应小于2.00m2,合用前室不应小于 3.00m2 (2)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每五层内可开启外窗总面积之和不应小于2.00m2 (3)长度不超过60m的内走道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应小于走道面积的2%(4)需要排烟的房间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应小于该房间面积的2%。(5)净空高度小于12m的中庭可开启的天窗或高侧窗的面积不应小于该中庭地面积的5%。2.3 防烟楼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利用敞开的阳台、凹廊或前室内有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自然排烟时,该楼梯间可不设防烟措施。2.4 排烟窗宜设置在上方,并应有方便开启的装置。第三节机械防烟3.1 下列部位应设置独立的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设施:(1)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防烟楼梯间、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2)采用自然排烟措施的防烟楼梯间,其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前室。 (3)封闭避难层(间)。3.2 高层建筑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合用前室和消防楼梯间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量应由计算确定,或按表3.2-1至表3.2-4的规定确定。当计算值和本表不一致时,应按两者中较大值确定。防烟楼梯间(前室不送风)的加压送风量表3.2-1 系统负担层数 加压送风量(m3 / h) <20层 25000~30000 20层~32层 35000~40000

塑胶产品设计规范(公司内部培训专用)

塑料产品设计规范 塑料制品设计特点: 塑料产品的设计与其它材料如钢,铜,铝,木材等的设计有些是类似的; 但是, 由于塑料材料组成的多样性,结构、形状的多变性,使得它比起其它材料有更理想的设计特性;特别是它的形状设计,材料选择,制造方法选择,更是其它大部分材料无可比拟的.因为其它的大部分材料,其设计者在外形或制造上,都受到相当的限制,有些材料只能利用弯曲、熔接等方式来成形.当然,塑料材料选择的多样性,也使得设计工作变得更为困难,如我们所知,目前已经有一万种以上的不同塑料被应用过, 虽然其中只有数百种被广泛应用,但是,塑料材料的形成并不是由单一材料所构成,而由一群材料族所组合而成的, 其中每一种材料又有其特性, 这使得材料的选择, 应用更为困难. 塑料制品设计原则: 1. 依成品所要求的机能决定其形状,尺寸,外观,材料 2. 设计的成品必须符合模塑原则,既模具制作容易,成形及后加工容易,但仍保持成品的机能 塑料制品设计程序: 为了确保所设计的产品能够合理而经济,在产品设计的初期,在外观设计者,机构工程师,制图 员,模具制造者,成形厂以及材料供应厂之间的紧密合作是必须的,因为没有一个设计者,能够同时拥有 如此广泛的知识和经验,而从不同的事业观点所获得的建议,将是使产品合理化的基本前提;除此之外, 一个合理的设计考虑程序也是必须的;以下将就设计的一般程序作出说明: 一. 确定产品的功能需求,外观. 在产品设计的初始阶段,设计者必须列出对该产品的目标使用条件和功能要求;然后根据实际的考虑,决定设计因子的范围,以避免在稍后的产品发展阶段造成可能的时间和费用的漏失. 下表为产品设计的核对表,它将有助于确认各种的设计因子. 产品设计的核对表一般数 据: 1. 产品的功能? 2. 产品的组合操作方式? 3. 产品的组合是否是可以靠着塑料的应用来简化? 4. 在制造和组合上是否可能更为经济有效? 5. 所需要的公差? 6. 空间限制的考虑? 7. 界定产品使用寿命? 8. 产品重量的考虑? 9. 有否承认的规格? 10. 是否已经有相类似的应用存在?

防排烟规范

防烟系统设计 一般规定 3.1.1 建筑防烟系统的设计应根据建筑高度、使用性质等因素,采用自然通风系统或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3.1.2 建筑高度大于50m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住宅建筑, 其防烟楼梯间、独立前室、合用前室、共用前室及消防电梯前室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 系统。 3.1.3 建筑高度小于等于50m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建筑高度小于等于100m的住 宅建筑,其防烟楼梯间、独立前室、合用前室、共用前室及消防电梯前室应采用自然 通风系统;当不能设置自然通风系统时,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防烟系统的选择,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当独立前室或合用前室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楼梯间可不设置防烟系统: 1)采用敞开的阳台或凹廊; 2)设有两个及以上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且独立前室两个外窗面积分别不小于 2.0m2,合用前室两个外窗面积分别不小于 3.0m2。 二、当独立前室、合用前室及共用前室仅有一道门连通走道时,且其机械加压送风口 设置在前室的顶部或正对前室入口的墙面时,楼梯间可采用自然通风系统;当机械加 压送风口未设置在前室的顶部或正对前室入口的墙面时,楼梯间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 系统。 三、当防烟楼梯间在裙房高度以上部分采用自然通风时,不具备自然通风条件的裙房 的独立前室、合用前室及共用前室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且独立前室、合用前室 及共用前室送风口的设置方式应符合本条第2款的要求。 3.1.4 建筑地下部分的防烟楼梯间前室及消防电梯前室,当无自然通风条件或自然通 风不符合要求时,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3.1.5 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设置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当采用独立前室且其仅有一个门与走道或房间相通时,可仅在楼梯间设置机械加 压送风系统;当独立前室有多个门时,楼梯间、独立前室应分别独立设置机械加压送 风系统; 2 、当采用合用前室时,楼梯间、合用前室应分别独立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3 、当采用剪刀楼梯时,其两个楼梯间及其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应分别独立设置。 3.1.6 封闭楼梯间应采用自然通风系统,不能满足自然通风条件的封闭楼梯间,应设 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当地下、半地下建筑(室)的封闭楼梯间不与地上楼梯间共用 且地下仅为一层时,可不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但首层应设置有效面积不小于1.2m2的可开启外窗或直通室外的疏散门。 3.1.7 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场所,楼梯间应设置常开风口,前室应设置常闭风口;火灾时其联动开启方式应符合本规范5.1.3条规定。 3.1.8 避难层的防烟系统可根据建筑构造、设备布置等因素选择自然通风系统或机械 加压送风系统。 3.1.9 避难走道应在其前室及避难走道分别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但下列情况可仅 在前室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1.避难走道一端设置安全出口,且总长度小于30m; 2.避难走道两端设置安全出口,且总长度小于60m。 自然通风设施

产品图设计规范

产品图设计规范 前言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产品图中应表达的内容及表达规范,利于提高产品图的质量,使之更好地指导生产。 本标准适用于模具公司产品图的设计。 2 内容 2.1 二维图纸应符合机械制图国家标准。 2.2 用PRO/E软件出二维图,配置文件drawsetup内容应统一,即prodetail.dtl文件 采用企业内部统一版本,文件内容见附录A。 2.3 图纸各线条应统一,可见轮廓线及过渡线用粗实线表示,外观位置用粗点划线表示, 粗实线及粗点划线线条宽为0.5mm;其余如尺寸线、剖面线等用细实线表示,细实线、波浪线、双折线、细点划线、双点划线、虚线线宽为粗实线的1/3。尺寸标注字体高3.5 mm。 2.4 图纸比例按国家标准,常用的有:1:1、1:1.5、1:2、1:2.5、1:3、2:1、2.5:1、 4:1等,且打印出的图纸实际比例应与标题栏中所注比例一致,不允许缩放。应根据产品结构大小,复杂程度,合理选定制图比例,不允许视图过小,结构表达不清。 不允许尺寸线分布过密,难以识别。 2.5 图纸尺寸标注: 2.5.1 产品基准在图中应注出,以X、Y、Z表示,尺寸的标注应统一基准。 2.5.2 图纸应尺寸齐全,正确、清晰,尺寸线分布合理。尺寸的标注应利于模具的加工。 2.5.3 重要装配尺寸及重要外观、定位尺寸应标注公差,公差应采用上下等偏差的形式, 不允许只有上偏差或只有下偏差。其它尺寸标注未注公差等级。 2.5.4 必检尺寸为产品的装配、外观的关键尺寸。必检尺寸后应加序号,序号形式为数字 外加圆圈。数字大小与尺寸字体一致,圆圈用细实线表示,与尺寸线一致;序号应按顺序排列,由左至右,由上至下,便于查阅。 2.5.5 不易标注的三维曲面标出最大外形尺寸。 2.6 加强筋须标明大小端的尺寸或大端(小端)的尺寸和脱模斜度,有斜度的部位标注 尺寸时必须明确表达标注的尺寸为大端还是小端。 2.7 图面表达清晰明朗,去除不必要的圆弧相切线。 2.8 制品表面及外观要求: 2.8.1 技术要求中应注明制品是否为透明件、外观件或内藏件以及内外表面的要求。参照 公司抛光样板,与客户共同确定。 2.8.2 若制品为透明件,要求内外所有表面均应达到镜面,为MDC A级,并与客户交流, 确定镜面的等级。 2.8.3 若制品为外观件,在图中用粗双点划线注出外观面的位置并在技术要求中用文字说 明。外观需做皮纹或喷砂处理的用虚线标出面积或范围。外观需做喷涂处理的,应在技术要求中注明,不同的外观处理工艺有不同的表面要求。制品背面若为次外观面(如洗衣机大盖、小盖等),亦应注明制品背面的表面要求,一般为MDC B级。 2.8.4 若制品为内藏件,与客户商定制品内外表面的要求,一般为MDC B级或MDC C级。 2.9 技术要求的内容应包括:壁厚、未注圆角、未注脱模斜度、制品外观要求(如皮纹、 喷砂、透明件、喷涂等)及表面要求、公差等级、必检尺寸、不允许设浇口的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