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古典文学研究方法谈_莫砺锋

古典文学研究方法谈_莫砺锋

古典文学研究方法谈_莫砺锋
古典文学研究方法谈_莫砺锋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 NAL OF S HANDONG NORM AL UNIVER SITY (Hu mani t ies and Soci al Sciences) 2009年第54卷第5期(总第226期)2009 Vol.54 No.5(General No.226)

古典文学研究方法谈

*

莫砺锋

(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 2009年4月26日上午,南京大学文学院莫砺锋教授应邀来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为古典文学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作古典文学研究方法的学术报告。作为我国建立博士学位制度后第一位博士生,莫先生深情地回忆了25年前从国学大师程千帆先生问学和后来随同一起工作的经历,追溯了南京大学古典文学学科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程千帆等先生带领逐步复兴壮大成为第一批国家重点学科的历程。报告着重就研究生治学方法作了三个方面的论述:首先是要在古典文献学上打好基础,其次研究选题要注重学术的价值和大小难易适度,最后写论文要选取与所研究问题性质密相契合的方法。报告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如话家常,尤多现身说法,亲切感人。听者满堂,或坐或立,如沐春风。

关键词: 古典文学;研究方法;文献;选题;论文写作

中图分类号: 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009)05-0003-09

*收稿日期:2009-08-05

作者简介:莫砺锋(1949 ),男,江苏无锡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由张宏据录音整理出文字稿,莫砺锋改定。

今天谈谈研究方法。刚才杜(贵晨)老师也讲到

了我的导师。那么我就从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情况说起,和大家交流一下。南京大学的中国古代文学学科本来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学科。我们在解放前的源头是两所大学,一所是中央大学,一所是金陵大学,50年代院系调整的时候把它们合并成了一个大学,两个学校的文学院就成了南京大学的中文系,现在我们也改名叫文学院了。

所以我们这个学科历史上曾经有一些著名的学者,像大家都知道的黄季刚、吴梅、胡小石、陈中凡、罗根泽等。但是这样一批学人,等到上世纪60年代,就是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时候,基本上都已经不在了。所以到1978年,我们国家的教育恢复正常的时候,南京大学的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实际上已经相当衰弱了。我昨天跟山大的老师们在一起交流,他们觉得山大以前有 冯陆高萧 ,后来觉得后继无人。我们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也是这种情况。

就在这个时候,南大的老校长匡亚明从武汉把一个退休的街道居民,也就是我的导师程千帆先生聘请来南大了。因为程千帆先生当了18年右派,摘

帽以后,武汉大学就让他退休了,就不要他工作了,程先生就变成了一个街道居民,工资都从街道上拿。当时匡亚明校长力排众议,就把他给聘来了。程先生就到南大来工作,这里也是他的母校。他回来工作以后,第一他搞科研非常勤奋,第二他也非常认真地培养研究生,同时也培养中青年教师。过了几年以后,我们南大的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就开始振兴了。到1987年,我们国家第一次评全国重点学科的时候,我们就评上了。那时候全国只有两家,一家是北大,一家是南大。后来第二次评、第三次评,我们都一直保持下来。所以我们南大的古代文学学科能有今天的气象,在很大程度上,是跟程先生个人的努力分不开的。正因为这样,我们的整个学科,我们的学风,都打下了程先生个人的印记,比如说他对学术的一些理念,他对于研究生培养的一些要求,都明显地体现在整个学科的面貌上。后来他退休了,过世了,但是他的学生开始挑大梁了,如今程先生的三传弟子已经当上博士生导师了,我们的一个梯队已经形成了。概括地说,我们这个梯队,或者说我们这个学科,有什么特点呢?我想国内兄弟院校的一些基本

3

学术理念都是差不多的,但具体的做法各有各的特点。

第一,在学术理念上,我们比较强调古典文学研究一定要跟古典文献学的研究非常紧密地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我们强调你在进行古代文学的研究时一定要首先在古典文献学上打好基础。因为文献学就是告诉我们应该注意哪些文献,同时也指导我们对于这些文献怎么进行处理,这一点是我们整个学术工作的基础。程千帆先生非常强调这一点。所以我们对硕士生、博士生都开授校雠学的课程,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有的同学可能看过程千帆先生和我的师兄徐有富教授合作的那个四卷本的 校雠广义 ,最早就是齐鲁书社出版的。那个 校雠广义 就是在程先生亲自为我们讲授校雠学的讲义的基础上编的。我昨天跟山大的老师还回忆过,当年,程千帆先生应邀到山大来讲授校雠学,山大的研究生做了一个记录稿,后来有一个油印本,我们南大的同学也有一个记录本,也有一个油印本,后来就把这两个油印本合起来,又进行扩充,就形成了这样一个4卷本的 校雠广义 。我们以为古代文学研究的对象都是过去的文本,过去的文本即使近代文学,距离我们也是百年以上,更不说唐诗宋词,更早的 诗经 楚辞 。这些作品流传到我们今天,经过了这么长的时间间隔以后,他的文本存在形式发生了某种变异,比如有的作品亡轶了,有的作品传抄过程中间文本有变化,不再是原本的面貌。所以我们开始研究的时候要注意,你所研究的文本是不是准确可靠。这个问题首先是个全不全的问题。我相信山师的老师肯定也是这样要求同学们的。当你试图要研究某个课题,当你试图就某个对象写一篇论文的时候,老师们肯定会要求你要掌握全部的资料。比如你要写一篇关于李白的文章,你一定要读过全部的李白作品,你不能光读一部分的李白作品就来立论,那么你的材料是片面的,不完整的。现在有的同学,年轻人,脑子很灵活,脑子灵活当然是好事,但是他有一个缺点,就是往往不愿意下苦功夫。我在南大发现过这种情况,尤其是本科的论文,他根本没有读 李太白全集 ,他只读了一本李白诗选,他就写一篇论文,大谈李白的浪漫主义如何,李白的气象如何。结果那本李白诗选,我数了一下,大概一共选了一百二、三十首诗,但是传世的李白诗有900多首,那么你这个结论是根据100多首李白诗得出的,你怎么知道你的结论对那800首的李白诗都适用呢?我们根据部分的材料不能得出一个笼盖全局的结论,掌握材料一定要求全。当然更聪明的同学连李白诗选都不读,他只读作品选里的那十几首李白诗,也能写一篇论文出来,那就更加不对了。所以资料一定要全面,我们在评同学们的论文的时候,好的评语就是材料完整,材料翔实。然而文献全或缺、完整或不完整,对我们的学术研究的影响还不是最致命的。你得出的论据是偏颇的,不全面的,但还不至于致命,不至于南辕北辙。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文献的真伪问题,材料的可靠性,它是真的还是假的,这个问题错了,那么你的整个立论可能是南辕北辙,可能是完全错误。实际上在古代文学的资料中间这样的问题比比皆是,相当常见。拿我本人比较关注的唐宋诗歌来说,比如 全唐诗 ,在闻一多先生的年代,在李嘉言先生的年代,就是上世纪40年代、50年代,他们那一代学人,研究唐诗的论文如果注出处的话,注明 全唐诗 卷几就可以了。当时认为 全唐诗 是可靠的、完整的,但现在我们明确知道,第一 全唐诗 不全,还有 全唐诗补编 ,把原来的49000多首,现在又扩展又了6700多首。我当年读王力先生 汉语诗律学 的时候,非常佩服老一辈学者的功夫之深。王力先生在 汉语诗律学 里谈到这样一个问题,他说,唐人写诗,不犯 孤平 。什么叫犯 孤平 呢?就是一句近体诗中间,也就是要讲究平仄格律的一句诗中,如果只有一个平声字,这个平声字又跟押韵的那个韵脚不连在一起,它是个孤零零的平声字,这种情况叫作 孤平 。王力先生说,唐代诗人不犯 孤平 ,唐代诗人视 孤平 为大忌,他的立论根据是什么?他说 全唐诗 5万首诗中,孤平只有3个例子。要知道那个时候没有电脑,我们现在也许弄个软件一检索就出来了,那时候他要一首一首地检索,5万多首诗一首一首地查阅。我读书读到这里的时候,觉得老一辈学者之所以成就大,是他下的功夫深,他决不投机取巧。但是到了今天,假如我们重新检查这个结论,我们就要加以修正了。因为除了 全唐诗 ,还有 全唐诗补编 ,你还必须要把这6700多首也搜罗一遍,你才能下这个结论,因此文献资料一定要全。即使是一些大学者,在材料不全的情况下,他的立论也会有偏颇。我们举钱钟书为例,钱钟书的 宋诗选注 。在此书的初版本中,选了南北宋之交的一个诗人叫吕本中,选了吕本中的 兵乱后杂诗 。因为吕本中是亲身经历了靖康之变的,当金兵南下,北宋军民进行汴京保卫战,后来又沦陷的这个过程中,吕本中本人正在围城中间,他亲身经历了那个天翻地覆的大

4

事,所以他就写了一组诗来咏这个事件。这样的诗当然具有诗史的性质,吕本中其人又是南北宋之交重要的诗人,重要诗人写重大题材,这样的作品选入 宋诗选注 ,应该说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选哪几首?因为这是组诗。我们看钱钟书的 宋诗选注 的初版本,他说,原作共有5首,他从中选了2首。我想,按钱先生的眼光,他的判断能力,他从5首诗中选2首出来,我们可以断定他选的是最好的2首,这一点大致上不会有问题。就是说有这样一个分数,五分之二,这个作为分子的二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分母。吕本中的这一组诗到底是不是只有5首?实际上吕本中的这一组诗规模很大,一共有29首。钱钟书当时没有看到全部的29首,他只看到了5首,他是根据 瀛奎律髓 入选的5首来再做选择的。假如当时钱钟书先生看到了那29首,他再来选的话,是不是一定选2首?要是只选2首的话,他是不是一定选现在选的这2首?这都是存在问题的。也就是说,你的判断,一定要建立在占有全部资料的基础上,才可能准确。当然这也不怪钱钟书先生,当时那29首很难看到。我是看到了,因为我博士论文作江西诗派,吕本中算是江西诗派的诗人。这个本子原来大陆上已经没有了,美国的国会图书馆有一本,后来北图从那里买了一个缩微胶卷过来,原来那29首都在。当然补充一句,钱钟书这本书的修订版已经说明原来有29首了。这些例子说明掌握材料要全。但是我刚才已经说了全还是不全,还不是最严重的问题。真伪的问题才是最严重的,它的影响更为严重。

我们还是看 全唐诗 。 全唐诗 是按时代排列的,我本人通读 全唐诗 时有这样一个印象,就是从卷1到卷38,突然出现了一个使我眼睛一亮的诗人,这个人就是初唐的王绩。为什么王绩的诗使我眼前一亮呢?原因就在于在 全唐诗 的前面几卷都是以唐太宗为首的宫廷诗人的作品。宫廷诗人的作品内容是写帝王生活、王家的苑囿、宰相的府第、皇家的宴会等,它的风格则是华丽的、典雅的。这样一种诗歌,我们普通的读者是不喜欢的,因为距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但是读到第38卷,出现了王绩以后,情况就变了。王绩虽然长期在长安做官,但是他始终怀念田园生活,他的诗中有对田园的向往与追忆,他的诗歌风格又是学习陶渊明的,自然、朴素、清新。所以读到王绩的诗,就觉得一股清新的风吹进了初唐诗坛。我们现在不分析诗的艺术,我们只讲文献。在 全唐诗 卷38王绩的诗中,有一首大家应该关注一下,它的标题是 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 ,在京,就是在京城;思故园,思念故乡的田园;见乡人问,见到一个老乡,然后问他。这首诗的内容就是向老乡打听家乡的情况,家乡的梅花有没有开花?竹子有没有成活?我家的亲戚还安好吗?这个构思非常像大家缩熟悉的王维的一首短诗,就是 杂诗 :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不过王维那首诗非常凝练、非常简洁。而王绩这首诗比较冗长,它是五言古诗,有20多句,因为他一连问了好多个问题,但两者的构思方式是一样的。这样一首诗,写对田园生活的怀念,风格非常朴素,像陶诗,很好。问题是它有没有文献上的问题?我们经过一番考查,发现它没有问题。这样说并不是它编在 全唐诗 里就可靠。而在于上世纪初,我们在敦煌洞窟中发现了一个5卷本的王绩文集,叫 王无功文集 ,它是唐人的手抄本,在那个5卷本中就有这首诗,所以它在文献上绝对可靠,没有问题。那我为什么要举它为例子呢?就在于在这首诗的后面,同样在第38卷,我们又读到了另一首诗,那首诗的标题叫 答王无功问故园 ,王无功就是王绩,就是回答他问故园的诗。从内容上看,第二首诗完全是跟第一首一一相对,就是王绩的诗中问了11个问题,第二首给了他11个答案,告诉他你家乡的梅花怎么样、竹子怎么样,等等。照一般的推理,既然王绩的那首诗编在 全唐诗 的第38卷,也就是初唐诗部分,那么第二首也同样编在第38卷,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两位诗人应该是同一时代的人,才能一问一答。我至少看到3种学术著作,就是这样理解的。山西大学的一个老师撰的一本 王绩诗集校注 ,在 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 这首诗的题下注中就说,这个乡人就是后面那首诗的作者。还有的书中分析这两首诗的问答,说那位乡人如何热心地回答王绩的问题,等等。问题是第二首诗的作者是王绩的老乡吗?是王绩的同时代人吗?我们看看第二首诗的作者是谁。 全唐诗 中的署名是 朱仲晦 , 朱仲晦 何许人也?学术界对唐代诗人的小传已经下过很大的功夫,唐代诗人凡是有资料的调查过了,但是找不到朱仲晦的任何材料。当然也许是资料已经亡轶了,他就是王绩的老乡,但是生平无考。在逻辑上是有这种可能性,但总是使人怀疑。我读到这里,正巧我对这个 朱仲晦 比较熟悉,因为我跟他整整打了两年交道,我读他的作品整整两年。他不是别人,正是南宋理学家朱熹。朱熹排行老二,他有一个字就是 仲晦 ,这首诗也是朱熹本人写的。我们有什么

5

根据这样说?在朱熹的 朱文公文集 的卷4,就有这首诗。朱熹的文集是他的儿子朱在所编的,南宋的刻本现在还在,保存在北京图书馆,里面就有这首诗,标题稍长一些,是 答王无功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 ,正文一字不差。这首诗当然就是朱熹的作品,不会有错误。同学们可能会有疑惑,南宋的朱熹,怎么会写一首诗,来回答初唐的王绩呢?原来这是古人的一种写作习惯。我们的古人,哪怕是宋代的理学家,并不像我们所理解的那么严肃,那么死板,正襟危坐,不苟言笑。不是的,古人的思想非常活跃,古人的写作态度也非常通脱。所以,南宋的朱熹看到王绩的诗,又没有看到乡人来回答他,就说我来替那个乡人回他一首吧。所以这是一首拟作,也就是朱熹用这首诗,跟前人进行异代人之间的对话。这种情况在中国文学史上并不是非常罕见的。一个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关于屈原的 天问 。我相信大家读 楚辞 的时候,感到最难读的就是 天问 。我很少发现有同学能背诵 天问 。因为 天问 太难读,都是不认识的字,读也读不懂。 天问 是什么内容?根据王逸的注,就是屈原被楚怀王放逐后南游,看到楚国宗庙里墙上的壁画,他就 呵壁而问之 ,他对着墙上的壁画,提出了他的追问。 天问 就是一首充满了问号的作品,它从头到尾都是提问。屈原追问,自然的秩序、人间的秩序为什么是这个样子?他追问为什么天上的日月星辰不掉下来?风雨雷电是怎么形成的?他追问人间为什么忠奸颠倒?为什么忠而见谤?奸邪的人反而会受到重用?屈原想不通,他很多问题没有答案,他愤怒,他苦闷,所以他最后跳进了汩罗江。假如这些问题他都有答案了,都清楚了,他就不会跳汩罗江了。因此 天问 全文中有173个问号,这样一部作品就像王绩的那首诗,他仅仅是问。那么谁来回答他呢?到了唐代,古文家柳宗元写了一篇 天对 , 天对 就是逐一地回答屈原 天问 中的173个问题。这是异代人在进行交流,进行对话。我们的古人有这样的写作方式。所以 全唐诗 里的 答王无功问故园 ,这就是一首南宋人的诗,它不是唐诗,我们不能根据它来分析唐代诗人怎么用诗歌进行问答,一问一答何等风趣,等等。它是异代人的交流。当然,这个问题比较偶然,其影响也不是太大,我很少发现有人举它为例。

但是 全唐诗 还有更严重的文献学问题,我们往下读,当大家读到第457卷,就读到了另外一个不知名的诗人,这个诗人叫牟融,牟是牟取暴利的牟,融是融会贯通的融。457卷就是牟融的诗,共有69首。我不知道山师的同学的情况怎么样,在我们南大,现在的研究生,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生,面临着很大一个问题就是选题。假如一个同学要研究唐诗,他发现李白、杜甫的文章不好作,什么话都有人说过了,降而求其次,哪怕是王维、李商隐,也不好写。于是一流不行研究二流,二流不行研究三流,每况愈下。我曾开玩笑说,总有一天,我们的选题会出现 论唐代诗人张打油 。在这种情况下,同学们为选题所困扰,想找一个前人研究不多的,或者根本没研究过的唐代诗人,很可能会挑到这个牟融,而这个牟融的作品量应该说够作一篇硕士论文了。假如哪位同学选择了这个牟融为论文题目,我猜想可能有接下来的工作。首先,牟融其人没有生平资料,我们只能根据他的作品来考察他的生平。我们很快发现,牟融的69首诗中,标题中间出现了一些中唐诗人的名字,比如说张籍,还有朱庆余,朱庆余不是太有名,但是他也有作品收入 唐诗三百首 ,当时也比较有名。你根据这些标题来分析,他肯定是中唐诗人,他和张籍、朱庆余是同时代人,还有交往。当然你还可以分析他的诗歌内容,他和中唐时期两大流派元白、韩孟之间有什么联系等,你大致上可以敷衍出一篇硕士论文。可是,假如哪个同学果真选了牟融作品,果真对他下了一番功夫,写成了一篇论文,那么你就是三生不幸!为什么?因为 全唐诗 中的牟融诗完全是伪造!唐代无牟融其人!中国历史上面,叫牟融的人是有的,是一个东汉人,是一个思想家,他有一本书叫 理惑论 ,可能是我国文献中今见最早记载佛教的书。现在研究佛教史的人可能会提到,我们研究文学的人一般不会提到。他是东汉人。那么唐代没有牟融,为什么 全唐诗 有牟融的一卷诗呢?还有69首之多?标题中又有张籍、朱庆余?原来,这完全是明朝人伪造的假唐诗!清人批评明人,有两句话,一句话是学风空疏,第二句话是 明人好刻古书而古书亡 。明朝人好刻古书,古书就灭亡了。为什么好刻古书反而会古书亡呢?在于伪造。明人刻一些假的古书,让人真假莫辨,后人看上去不知道真假,古书因而灭亡了。刚才提到的牟融就是一个例子。这个牟融诗集完全是明人伪造的,是明朝的某个不法书商为了谋取暴利而伪造的。我们知道明朝的文坛风气,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明朝人崇拜唐诗,鄙薄宋诗。所以就有一个书商说发现了一个海内孤本的唐人诗集,叫 牟融集 ,把它刻出来,结果很畅销,赚了一大笔钱。那么这些作品是哪来的?全部是从明朝人的集子里东抽一首、西抽一首,

6

把它的标题改一改,拼凑而成。等到清朝编 全唐诗 的时候,没有仔细地考辨,就把它收进去。已经有学者用非常坚实的考证判定它为伪作。所以大家读 全唐诗 的时候,怎么能非常放心,看到白纸黑字就信以为真?它里面有这样的错误、那样的错误,甚至还有故意伪造的东西在里面。为了要强调一下文献学的问题,我再稍微多说几句。

也许同学们说我们现在不读 全唐诗 ,所以不会碰到这样的问题。我相信,大部分同学现在不读 全唐诗 。因为读 全唐诗 太费时间了,5万多首。那么,是不是不读 全唐诗 ,只读别集或者选本,就一定没有文献学上的问题呢?不是这样,我们同样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文献学上的问题。我们不谈 全唐诗 了,我们谈唐诗选本。最通行的唐诗选本,无疑是 唐诗三百首 。不管是哪个唐诗选本,哪怕是比较能体现我们现代人意识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 唐诗选 ,还是上海师范大学已故的马茂元先生的 唐诗选 ,这两本是今人编的 唐诗选 中比较好的,但是它的流行程度,家喻户晓的程度,也还比不上 唐诗三百首 。 唐诗三百首 自清代乾隆二十九年成书以后,就是公元1764年以后,两个半世纪以来,可以说是风行海内。那么这样一本书,是不是我们就可以非常放心地阅读呢,就相信其中的作品一点儿都没有文献学上的问题?不是这样。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大概10多年以前,我在南大给本科同学讲文学史,讲到唐诗部分,我就顺便劝同学们读 唐诗三百首 ,我说 唐诗三百首 很好,因为它有代表性, 唐诗三百首 的选目没有体现太强的学术观念。它不像王渔洋的 唐贤三昧集 ,它完全是神韵派的观点;也不像沈德潜的 唐诗别裁集 ,完全是格调派的观点。它没有太强的派系性质,所以它选的诗非常有代表性。初、盛、中、晚都有,然后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也都照顾到,各个诗派都有。又突出大家,杜甫第一,选得最多;第二可能就是李白跟王维,基本上都符合一般读者对唐诗的理解。所以总的来说,这个选本很好。但是,我又补充了一句,我说 唐诗三百首 也有一个缺点,它的选目方面有个很大的缺点。它遗漏了一位重要的诗人,本来应该选的,但现在没选,这个人就是中唐的李贺。李贺其人在 唐诗三百首 中1首都没有入选,完全缺席。我觉得这是不对的。尽管 唐诗三百首 的选者,署名叫 蘅塘退士 ,他的真姓名叫孙洙,这个人是我江苏无锡的老乡。但是老乡归老乡,你学术上有缺点我还是要讲,我觉得没选李贺这是个很大的缺点。照我想,不论从哪种价值标准来衡量,不论成就还是风格特点,李贺其人在 唐诗三百首 中不但应该入选,而且应该选个4到5首,现在1首都没有,这是一个明显的缺点。我刚说完,我并没叫同学们提问,但是南大的本科同学特别活跃,一个女生自己站起来举手,我以为她有事要出去,可是她说: 我有问题。莫老师,你刚才讲得不对。 我说我什么地方讲得不对了?她说: 你说 唐诗三百首 里没有李贺的诗,实际上已经选了 。我当时40多岁,我活了那么长时间,是第一次对自己的智商产生了严重的怀疑。我一直有这个观点, 唐诗三百首 没有李贺的诗,这是一个缺点。怎么这位同学说已经选了?我就问她说 已经选了吗 ?这位同学已经站起来了,她抽出一个书包,从书包里 呼 地抽出一本书来,原来她随身带着一本 唐诗三百首 。她非常熟练地翻到某一页,说 老师你看 ,我走过去拿过来一看,差点儿晕倒。白纸黑字,李贺,还不止1首,差不多有4到5首,我比较喜欢的几首李贺诗, 苏小小墓 、 梦天谣 、 金铜仙人辞汉歌 ,都在里面。再一看封面,就是 唐诗三百首 ,清代蘅塘退士编,看看封二封底有没有前言后记,是不是经过今人的改编,没有,是一本原汁原味的 唐诗三百首 ,里面竟然有李贺的诗,还有4到5首。说实话,假如我今天在山师的课堂上跟大家讨论学术问题,如果有哪位同学或者在座的老师指出来我哪个地方讲错了,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承认错误。为什么?我今年已经满60周岁了,60周岁意味着距离老年痴呆症不远了,所以记不清楚,记错了是常事,我现在读书经常今天读了明天忘,因为记忆力不行了。但是10多年前,我还不到50岁,大家看我现在是白发苍苍,李白说 朝如青丝暮成雪 。但是10多年以前,头发还是比较黑的,脑子也比较清楚。所以我当时心乱如麻,我没法讲课了。我怎么从来没有看到 唐诗三百首 里有李贺的诗呢?我就把课暂停一下,使劲地翻这本书,一翻翻到最后。大家可能还记得吧, 唐诗三百首 首先是按照诗体来编的,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 最后是七言绝句。每个诗体内部是按时代来排,初盛中晚,也就是全书最后是晚唐的七言绝句。翻到最后,我就放心了。为什么放心?就是我还没有老年痴呆啊,是这本书不对头。因为我在后面又发现了一个原来在 唐诗三百首 中没有入选的诗人的两首诗,两首七言绝句,居然选在里面。这个诗人是晚唐人,这两首诗也许同学们没读过,但是我敢保证,这两首诗中至少有一句是人人都知道的。

7

因为两年以前,张艺谋拍了一个电影,叫做 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是谁的诗?黄巢的诗,晚唐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有两首咏菊花的诗,都是七言绝句。一首说 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还有一首就是: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两首诗不论好或不好,不论它在唐诗中有没有代表性,也不论在5万多首唐诗中选300首能不能选到这两首,问题是以黄巢的身份,在清代乾隆二十九年,他能不能被选入 唐诗三百首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黄巢其人今天我们说他是农民起义领袖,但在清朝看来是乱臣贼子,乱臣贼子是人人得而诛之的,是一个最反面的人物,是逆贼。怎么可能在乾隆时代把他选到 唐诗三百首 里去?乾隆朝是什么时代?现在电视屏幕上整天大辫子晃来晃去,晃得全国观众都有点糊涂了,以为乾隆朝是什么太平盛世,实际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乾隆统治60年,那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黑暗、专制的时代,他在文化上采取高压手段来统治全国。就是当时的满清皇朝为了镇压汉族人民的民族意识,也为了镇压包括满族同胞在内的全国人民的初步的民主意识,就制造了一连串的文字狱,乾隆一朝的文字狱材料完整保留到现在的起码在130件以上,档案材料从地上可以堆到天花板。那个朝代在思想文化上是绝对专制的,不允许有一丝一毫触犯统治阶级忌讳的话。那么在那个时代,要想在 唐诗三百首 中选黄巢的诗,是不可思议的,即使选进去,这本书居然没有被禁,也是不可思议的。假如我这位老乡,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舍得一身剐,也要把黄巢的诗选进 唐诗三百首 ,那么只有一个结果,书刚出来人就被处斩,然后满门抄斩,株连九族。所以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一看到有黄巢的诗,我就大胆地断定这本书是伪作。我就把这本书还给这位同学, 对不起,你这本书是伪造的 唐诗三百首 。那位同学不服气, 老师,这怎么是伪造的呢?我是从新华书店买的,又不是在地摊上买的。你看版权页,有出版社,有书号 。我说,尽管这样,这还是伪造的,因为书里面有黄巢的诗。我课后了解了一下,原来这本书是华北某省的一家人民出版社印的。可能是这家出版社的编辑觉得 唐诗三百首 很畅销,能赚钱,大家都印,他们也印。这位编辑先生自己对李贺有偏好,觉得 唐诗三百首 怎么能不选李贺,就补了4到5首进去,这个很合我的意愿。问题是他对黄巢的诗也情有独钟,那时候张艺谋还没有拍电影呢,黄巢诗也不是太著名,他也给补了两首进去。你补是可以补,你要说明本社出版的 唐诗三百首 经过我社编辑的增补,哪几首是我们补进去的。否则的话,你就是误导读者。为什么说他是误导呢?因为我们马上想到了一个结果,就是假如哪位同学看到了这本 唐诗三百首 ,而这位同学又对清代乾隆朝的政治思想文化很感兴趣的话,那么他就可以根据这本 唐诗三百首 得出一个结论,他可以说,谁说乾隆朝专制黑暗?你看乾隆朝一个叫孙洙的人选 唐诗三百首 把黄巢的诗选进去,不但没有被查禁,还很畅销,风行海内,说明乾隆朝很宽容,很开放。这不是胡说八道嘛。所以我们读书一定要注意版本的可靠性,注意文本的准确性。一句话,在我们进行古代文学研究之前,首先解决一个文献学的问题。我不知道山师的同学对文献学的重视程度如何,反正在我们南京大学,对文献学非常强调。我们始终强调这一点。凡是从外校考入南大的,如果在以前的学校没有系统的学习过文献学这一门课的话,一定要求他补修。因为你必须要经过文献学的训练以后,你才会有这种比较敏锐的眼光,你才会有这种意识。当你处理一个文献的时候,你先从文献学上追问一下,然后再来从事分析。这是我今天讲的第一点。

第二,就是文献问题解决了,接下来我们要选题研究了。这时候我们要关注什么呢?大致上是这样的。首先,古代文学学科研究的对象非常的大,我们要处理的对象是整个的古代文学,作家作品不计其数。有的同学说,我是研究宋代的,唐以前的我不管。不行,你在打基础的时候,你必须要全局在胸,你必须要从我们文化的源头,从 论语 、 孟子 、 老子 、 庄子 ,然后从 诗经 、 楚辞 一路读下来,才能进行你这一段的研究。比如你要研究唐诗,你不读这些先秦基本典籍的话,你就对唐代作家的文化素养,他们从文学上吸取的营养是哪里来的,或者唐代文学的根源,缺乏了解,你来分析唐代文学就说不到点子上去。再说,我们评价一个作家也好,评价一个时代的文学也好,你凭什么对他作出评价?你凭什么说李白的地位、杜甫的贡献如何?这都是通过比较得出来的。没有比较就没有评价。所以一定要全局在胸。假如你对古代的历史毫无了解,那么你对古代文学的发生背景就弄不清楚。当你在考察某种文学现象的时候,你不知道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根源是什么,你就解释不清楚。你要是对古代的思想史不了解,对经学不了解,你对古代作家的心态就不懂,他们是怎样想的?为什么杜甫要强调以儒

8

学为本,而李白是兼取百家?你就说不清楚。所以读书要广博。

当然大家都很忙,学制也很短,来不及读太多的书。读书要有侧重性。读书有的时候要快读,有的时候要精读、慢读。朱熹论读书有一句名言,在 朱子语类 中有两个地方用了同一个比喻。他说读书应该怎么读?就像煮东西,比如一块牛肉,一个猪蹄。他说是 煮物 要分两步,第一步要像 快火滚煮 ,第二步转入 细火文煨 ,烧开以后,要变文火,才能煮透。朱熹这话是什么意思?他说读书第一步要非常的广泛,要比较快的读,要多读。你不能每一本书都细读,一个字一个字地抠,3年毕业才读了几本书。所以读书要 广 ,在 广 的基础上再挑几本典籍,最重要的作品,再来细读,仔细涵咏。有一部分书一定要精读、细读。经过这样两步,你才可能获得必需的学养。研究生阶段最不好的培养方式就是一进来就选一个论文题目,然后整整3年都围绕着论文来读书。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论文也许还不错,但是你将来毫无学术后劲。我们如果希望自己的学术生命长一些,就一定要打好基础,不要急功近利。要下苦功,你要扎扎实实地读好多跟你的学位论文毫无关系的书。这些书,这些知识,在你的学位论文中根本没有反映,但你一辈子受益无穷。

还有,读书,尤其是读文学作品,有两种读法。第一你是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来读,这个时候,并不是为了写论文,不是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学者,这个阅读是 感字当头 。 感字当头 是程千帆先生说的,他的意思是说读文学作品要受感动,要从感情切入,跟古代的诗人进行心灵交流。这是一种非常好的阅读方式。第二就是带着学者眼光的阅读,为了找题目来写论文,为了找出前人结论中不够准确,不够全面的地方,来进行追究,这是第二种阅读。这两种阅读缺一不可。前一种阅读是第二种阅读的基础,第二种阅读是第一种阅读的深化,是一个自然的延续,两者结合起来,你的读书才是比较有成效的。研究文学的人首先要热爱文学,假如你不热爱文学,你读了文学作品不受感动,你趁早改行,你可以去研究别的学问。人的才能是有偏向性的,不是所有的人能做所有的事。有的同学不热爱文学,读了名著也没感觉,你赶快改行,该干什么干什么,就是不要研究文学。研究文学一定要 感字当头 。你对作品没有感觉,对作品中浸透的那么深厚的感情都没有感动的话,你怎么来研究他?文学研究不能是冷静的,不动声色的,把文本当作一个解剖的对象,这样不可能研究得好。

然后就进入选题阶段。对于同学们来说,选题有两点应该注意,第一是学术价值的问题,第二是工作量和难易程度的问题,我们选一个题目来做论文,它必须是有学术价值的。假如研究唐朝的一个不知名的诗人,他在任何方面都没有代表性,你的研究就没意义,所以要选一个有价值的论题。但是问题是,同学们在攻读学位。中国的学制又比较短,同学们的学力还不够深厚,所以你选题目的时候不能仅仅看学术价值。也许这个问题很有学术价值,问题是,以你的学力,在有限的时间内,能不能做好。所以不能选太大太难的题目。你不能不自量力,一定要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当然也不能选太容易的题目,那样会浪费自己的才华。要选一个比较难,但在规定时间内又能完成的题目。还有,大家选题的时候,必须要关注学界的研究动态,歌德说过一句名言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他的意思是说,所有该思考的东西都已经被人们反复思考过了。在中国古代文学这个传统极其深厚的学科里,更加是这样。一切有研究价值的都被我们的前人研究过了。我们一定要在前人的积累上开始走。所以你选题的时候,一定要关注学界已有的看法。你要调查一下,在你想做的题目上学界已经有哪些看法,你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思考。现在有了电脑检索,这个问题应该不是太难了。在我读博士生的时候,这个工作是非常难做的。那时候没有电脑,文献浩如烟海,要想知道有哪些书出版了,哪些论文发表了,你只能用手工到处去找。

我在博士生阶段选题有个过程,我把它介绍给大家,我最后的论文题目是做的江西诗派研究,后来在齐鲁书社出版了。但是这不是我的首选,我一开始并不想做江西诗派研究,我的首选是朱熹文学思想研究。因为在我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有一年时间都是读先唐的典籍。一开始程先生不让我读唐宋的书,他规定我读先唐的书,从 诗经 、 楚辞 、 论语 、 孟子 、 老子 、 庄子 、 史记 、 汉书 一路读过来, 文选 、 文心雕龙 ,一路读过来,全部读先唐书。在此期间,我读了3本跟朱熹有关的书,一本是朱熹的 诗集传 ,一本是朱熹的 楚辞集注 ,还有一本是朱熹作的 韩文考异 。这3部书我是老老实实地读了,读了之后,我就有一个感觉,我觉得朱熹的文学思想可以研究一下。因为那时很多人都说宋代理学家是反对文学、排斥文学的。朱熹虽然是南宋的理学宗师,可是他非常重视文学,他也很懂文学。

9

所以他花了很大力气在从事文学方面的著作。我们知道,在他去世前3天还在修 楚辞集注 ,他最后的著作不是他的四书集注,而是 楚辞集注 。他是热爱文学的,所以我想是不是可以研究一下朱熹的文学思想。但是我要先了解一下学界的动态,没有人研究过这个问题。那时候又没有电脑,我就到处翻,翻了国内所有的论著,都是说理学家否定文学、反对文学。现代的学术是国际性的,不能光看中国大陆的情况,也得看看港台、日本、欧美汉学界,所以我把眼光扩展到域外去,所以很快就发现问题了。原来当时在台湾,钱穆先生刚出版了一本关于朱熹的新书,叫 朱子新学案 ,是一本很厚的书,台湾版有2500页。当时两岸还没有交通。我们是看不到台湾书的,我是从报纸上看到报导,有这么一本书出版了,但是我看不到。这样,我就没法选题了,我不知道钱先生在那本书里说了些什么。我没办法解决,就向老师求助。程先生就说,我来帮你打听吧。一打听,就知道在中国大陆已经有一本 朱子新学案 了,可惜这本书并不在图书馆里,它在一个私人家里。这个人是谁呢?是北大哲学系的一位老先生,他叫张岱年。问题是张先生是德高望重的老前辈,谁敢到他家里去借书看啊。我又不认识他。那怎么办呢?程先生也没办法,他也不认识张岱年先生。但是程先生认识北大中文系的林庚先生,他就写了封信给林庚先生,请他派个年轻人到张先生家里把这本书借来看一眼。林先生很热情,派了个学生到张岱年先生家里,把那本 朱子新学案 借出来,把目录部分复印了寄给我。光目录就有34页,我一看那目录,心就凉了,因为目录里包括这样几章, 朱子之诗学 ,是研究朱子的 诗集传 的; 朱子之楚辞学 ,是关于 楚辞集注 的;还有 朱子之校勘学 ,下面有小标题 韩文考异 。我本来想考察的三个方面,他已经全都包括在内了,问题是我又不知道他老人家到底写了些什么,所以我就非常遗憾地放弃了那个选题。我后来一直觉得很遗憾,在1981年,朱熹文学思想研究是一个非常好的选题,那时候国内学术界根本没有人关注到这个方面,没有人想到要研究理学家的文学思想。这个例子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选题的时候一定要非常关注学界已有的动态,国内国外有什么成果,要进行检索,一定要了解当你开始作研究的时候,别人已经做过什么,否则的话,就会产生撞车,会产生雷同。

最后再用几分钟说一下写论文的事情。说实话,怎么写论文,是无法具体谈的。古人说 文无定法 ,论文也是无定法,也就是说论文写作没有固定不变的方法。写论文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为了解决问题,可用的方法是多元的,问题是在多元的方法中,肯定有最妥当的方法,要选取最能跟你这个问题的性质契合的方法。有的方法虽然好,但是在这个课题上不合用,那你就不要用。为什么这样说呢?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有一种倾向,片面地追求新方法。比如说用最时髦的西方文学理论,文艺理论,乃至西方的文化哲学理论,用它来研究我们的传统课题。好多年轻人有这样一种思维定势:觉得要论功底,我们肯定比不过老一辈学者,而且,这个问题前人已经先研究过了,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出新呢?我们怎么能有所突破?用新方法,老一辈都不懂的新方法。我用这个新方法来研究,点铁成金,一下就上了一个台阶。我经常向这些同学泼一些冷水,当然我们也鼓励他们用新方法,但是适当地要泼一下冷水。就是你不要对新方法寄予太高的希望,假如你的基本功不扎实,假如你对传统学科的一些基本方法不太熟悉,你对你所研究的这个对象也缺乏理解,却试图把某个新方法拿来一用,就出一个好的成果,几乎是不可能的。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到现在,学界呼吁新方法,不知道呼吁了多少次,到现在为止,我们几曾看见用新方法研究传统课题有最好的成果?很少。这说明新方法它的有效性不是太好,你们不要寄予太大的希望。实际上,方法无所谓新旧。方法的好还是不好,就看它合用不合用。它本身无所谓好坏。我们不能说这个方法就一定比那个方法好,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要讲究方法的实用性。借用武功的话说,就是实战效果。武术界最忌的就是花拳绣腿,花拳绣腿很漂亮、很美,但是它没有实战能力。举一个例子, 水浒 第一回 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 东京80万禁军教头王进路过史家庄,碰到了九纹龙史进,史进是一个年轻人,威风凛凛,身上刺着九条青龙。王进却是一个干瘪老头,并不威风凛凛。史太公叫史进拜王进为师,史进不服,说他怎么能教我?史进就和王进较量一番。 水浒 里描写得很精彩,说史进 把一根棍子舞得风车样转 ,多好看啊,多威风啊。结果王进用棍子一挑,史进跌出去一丈远,他没有实战能力,他是花拳绣腿,那样的功夫没有用。这样的功夫,有点儿像现在学界的某些论文,它装饰了大量的时髦的术语,有大量的新方法的标签贴在上面,一会儿什么论,一会儿什么主义,结果它并没有解决什么问题,它是典型的花拳绣腿。真正的武林高手是

10

什么样的?朱熹引用一个叫宗杲的禅师的话, 有人运了一车兵器来,一会儿使刀,一会儿舞枪,老僧只有寸铁,但是我寸铁就能杀人 。为什么寸铁反而能杀人?就是因为武功的最高境界是 一剑封喉 ,这才是最高境界,他这个武器才是最好的武器,十八般武器没有用。学术研究的方法跟这个是类似的。所以大家选中一个课题以后,一定要用一个实用的方法,这个方法是最有效的方法,然后非常好地运用它,达到 一剑封喉 的目的。你去解决了这个问题,你就创造了一个学术记录。否则的话你贴满了标签也没有用,你把棍子舞得像风车一样也没用,因为你没有解决问题。

好吧,我就暂时讲到这里,下面的时间就开放给同学们,跟大家讨论讨论。谢谢大家!

A Talk on the 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tudy of C lassical C hinese Literature

Mo L i feng

(School of Literature,Nankin g Universi ty,Nanjing Jiangsu,210093)

Abstract:Professor Mo Lifeng from School of Literature,Nanking University,was invited to School of Liberal Arts,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to give a nearly-two-hour talk to the master and doctor candidates,disc ussing the 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tudy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on April26,2009.As the first Ph.D.since China ushered in the doctorate de gree a mong other academic de grees,Mr.Mo recalled with deep affection his experience of studying un-der,and working with,Mr.Cheng Qianfan,one of the masters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and traced its revival his-tory in Nanking University since the80s of last century under his leadership,and the process of how it finally became the first batch of national key disciplines.The lecture focuses on the three follo wing aspects:firstly,one shoul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on classical bibliography and literature;secondly,the selection of topics should be of academic value and of proper difficulty;thirdly,an appropriate approach should be chosen in vie w of the nature of the topic in question.

Key words: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research me thod;literature;selection of topics;paper writing

责任编辑:孙昕光

11

中国文学欣赏论文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国文学欣赏》课程论文 题目:《且说说李白》 课程《中国文学欣赏》 班级市政1002 学号1013300201 学生姓名杨海峰 任课教师潘水根 二○一二年四月

且说说李白 实话说来,李白,苏东坡,李清照等人,总是频繁在各类作文中出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被引用了不下千次,而苏东坡的“十年生死两茫茫”又似乎最能触动人心底最柔软的一面,绿肥红瘦的李清照要是泉下有知,也必定被这般光景感动得涕泗横流,满心的喜悦连双溪舴艋舟都载不动了吧。这般来掘古人的墓实在过于残忍,然而他们留给我们的一大批精神财富却又永远享受不完,不求甚解,也得观其大略,抽出时间来细品些许,也倒图个自在,拨弄点趣味。 此三人中,最欣赏便是苏东坡,真性情,满腹才气,余秋雨先生《山居笔记》中所述东坡突围一章我几乎可以背的下来,浩荡人生,起起伏伏,殷勤昨夜三更雨,不过浮生一日凉,惊起回头的苦楚,枫栖沙洲的落寞,最后倒不如徜徉在西子湖畔,暮山好处,空翠烟霏。 作为苏东坡的前辈,李白可比东坡洒脱的多,他多数的唠叨也就是酒饮千杯不醉的乐趣,至于仕途,能顺则顺,不能顺就置身其外。一首洋洋洒洒的《蜀道难》只为换取个官做似乎太过于浪费,得个“谪仙人”的称号也算名满天下。高力士脱靴,杨国忠磨墨,这种被人说烂了的桥段才是我们的太白仙人追求的生活,你们这些权贵达人,在我看来也就是些市井之徒,我为你杨玉环写了那么多违心的赞美的诗词,却都不及高力士这宦官几句挑拨,罢了罢了,你们也只配与我脱靴磨墨的份,什么仗剑去国,什么去国怀乡,不及我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长安城小,壶中日长,不如就做个侠士,管他什么政治! 苏东坡写多了,自然也有些审美疲劳了。看看李白,倒也显得休闲自在,那么,且说说李白。 痛饮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 那一双傲慢的靴子至今还落在 高力士羞愤的手里,人却不见了 把满地的难民和伤兵 把胡马和羌笛交践的节奏

古典文学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古典文学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郭英德 在进入正题之前,我想首先应该说明什么是目的?什么是意义?简单地说,目的是人类的文化实践所要达到的目标或终点,是人在活动之前意识预料到的、思想上预先设计的活动结果,是人们文化实践活动在观念上的内在动机。而意义,在广义上指的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作用和价值。 我认为,古典文学研究的目的有三个层次,这就是:第一,客观认知;第二,审美阐释;第三,评价思辨。客观认知要回答的是“什么”(What),审美阐释要回答的是“怎么样”(How),而评价思辨要回答的则是“为什么”(Why),它们分别属于人类认识的知性、感性、理性三个层次。 那么,在古典文学研究中,客观认知、审美阐释和评价思辩三者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内涵和特色呢?我们不妨以生活中的苹果为例,稍加说明。 每一个苹果都有不同的形、色、香、味,依据不同的方面,或者综合这四个方面,我们可以对它作定性研究,分别指出它在形、色、香、味四个方面的特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考察:这一个苹果是什么品种?它摘自何处?摘自何时?怎么被摘下来的?又怎么被运出来、卖出来的?就这些方面,我们可以对苹果作定位研究。定性和定位,这就是对单个的苹果这一研究对象的客观认知,这是研究的第一个层次。 那么,当你看到这个苹果时,它给你带来什么样的审美联想呢?从苹果的形状和颜色,你可以联想到娃娃的脸,说“她长着一副苹果脸”,或者说“她的脸红得像苹果一样”。从苹果的香气,你可以联想到一股幽淡的清香,说“远处飘来苹果似的香味”。从苹果的滋味,你可以联想到一种甜美的滋味,说“生活像苹果一样甜美”。这是一种审美的联想——由于苹果是美好的食品,所以总是联想到美好的事物;这是是一种审美的超越——超越了苹果这一客观事物、客观实体,从人与苹果的关系中寻求比喻和象征;当然这也是一种审美的愉悦——从种种比喻和象征中获得知识的满足和智慧的发现。这种审美阐释,是研究的第二个层次。 不过你还可以进一步追问和思考:这一个或这一品种的苹果有什么特殊的用途?有什么特殊的价值?这一个或这一品种的苹果同其他些个的苹果或其他品种的苹果相比较,有什么异同?它在苹果发展史上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价值?如此等等。当你在对这一个或这一品种的苹果进行评价阐释的同时,便是在探讨这一个或这一品种的苹果的意义了。这是研究的第三个层次。 为了更具体地说明客观认知、审美阐释和评价思辨三者在古典文学研究中各自不同的特征,我在这里举一首诗歌的研究作为简单的例证。 杜甫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望岳》,诗写道:“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百部】全套完整版)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百部】pdf 书 目 (全套完整版) 1. 山海经(晋)郭璞注(西汉)刘歆编 509 KB 2. 官场现形记(清)李宝嘉 6.04 MB 3. 红楼梦(清)曹雪芹 高鄂 9.58 MB 4. 东周列国志(明)冯梦龙(清)蔡元放 8.22 MB 5. 宋词三百首(清)朱祖谋 1.75 MB 6. 苏轼全集(宋)苏轼 14.30 MB 7. 容斋随笔(宋)洪迈 17.00 MB 8. 隋唐演义(清)褚人获 7.80 MB 9. 三国演义(明)罗贯中 6.35 MB 10. 先秦时期官训(现代)唐河 王文祥 33.58 MB 11. 闲情偶寄(清)李渔 5.99 MB 12. 韩愈全集(唐)韩愈 3.28 MB 13. 水浒传(明)施耐庵 8.65 MB 14. 中山狼(明)康海 1.25 MB 15. 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 5.43 MB 16. 西游记(明)吴承恩 8.76 MB 17. 英烈传(明)郭勋 3.66 MB 18. 十八家诗抄(清)曾国藩 8.69 MB 19. 诗品(梁)钟嵘 1.52 MB 20. 智囊全集(明)冯梦龙 11.60 MB 21.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等 2.29 MB 22. 杜甫全集(唐)杜甫 3.82 MB 23. 古文观址(清)吴楚材 吴调侯 2.02 MB 24. 周易(商)姬昌 1.71 MB 25. 史记(西汉)司马迁 993 KB 26. 左氏春秋(先秦)左丘明 3.28 MB 27. 白居易全集(唐)白居易 7.74 MB 28. 史通(唐)刘知几 1.62 MB 29. 唐诗三百首(清)蘅塘退士 1.02 MB 30. 阅微草堂笔记(清)纪昀 14.3 MB 31. 汉赋(西汉)司马相如 张衡 等 715 KB 32. 李白全集(唐)李白 2.96 MB 33.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清)吴研人 4.43 MB

中国古代文学史论文

神魔皆具人情 ——《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形象比较研究(文学院汉语言文学赵聪0610012020) 【摘要】具有“幻想小说”和“游戏小说”之称的《西游记》,不仅故事情节具有象征性,而且在人物形象上也极具象征意味。“三打白骨精”中,作者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神魔皆具人情,唐僧是凡俗化得高僧,孙悟空是聪明、正义的好徒弟,猪八戒则是有着自然本性和本能的小私有者的象征。 【关键字】三打白骨精孙悟空唐僧猪八戒形象象征 一、解决一个问题:《西游记》主题考辨 《西游记》自诞生至今,作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奇书而光辉灿烂。对西游记的研究也可谓灿若星海,四百年来,对西游记主题的讨论从未停止,而其主题定位关系着对《西游记》主旨、写作手法以及书中人物形象等多方面的理解和判断。 在探讨“三打白骨精”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的形象之前,首先,我对《西游记》研究以来的诸种主题论断做分类分析,并提出我的看法。 (一)“神魔小说”与“幻想小说” 此说自明清开始发端,明清虽无神魔小说之名,但谢肈浙在《文海披沙》卷七中有言:“俗传有《西游记演义》,载玄奘取经西域,道遇魔祟甚多,读者皆嗤其俚妄。余谓不足嗤也,古已有之。” 称其为神魔小说,始自鲁迅,近人又称之为“神话小说”、“童话小说”,主要是因为《西游记》构成了一个非现实的艺术世界1。这种说法,强调关注《西游记》的象征性、抽象性和超现实性,不对人物和事件作实讨论。 (二)寓言、哲理小说 此说自《西游记》研究之始即有,如:世本陈元之《序》中有“此其书直寓言者哉!”李评本叶昼在评点中说:“《西游记》极多寓言。” 那么《西游记》到底有什么寓意呢?明代谢肈浙提出“收放心说”,即:《西游记》曼衍虚诞,而有纵横变化,以猿为心之深,以猪为意之驰,其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家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一、中国现代文学主要作家 1、鲁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树,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鲁迅”是其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小说代表作有《狂人日记》《药》《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祝福》《孤独者》《伤逝》等。小说集有《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散文诗集有《野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主要杂文集有《热风》《坟》《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三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等十四部鲁迅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创者、奠基人,同时又是一座高峰。 第一,鲁迅的文学创作是为了改造国民的劣根性,是为了重塑和振兴民族精神,是为了推进中华民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他将文学作为改造中国社会的根本途径,他的创作是真正的为人生而艺术 第二,鲁迅决不只是一个作家,更是一个思想家,其作品的思想深度与众不同。这种深度来自他丰富的生活经历及深厚的文化修养。少年时代的鲁迅经历了家道中落,饱尝人间冷暖,体悟到人生真相。青年时代的他广为接纳中外文化,弃医从文,确立人生志向。他亲身经历了重大的社会变革,对现实有清醒深刻的认识,这些都决定了其文学成就远远高于其他作家。鲁迅的创作始终饱含着对民族劣根性的批判。这些都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第三,审美方面,鲁迅有对传统文化的深切体会,打下了良好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在南京求学和在日本留学期间,又大量阅读了西方古典美学著作,接触了最新思潮,这些为他后来从事文艺学术事业提供了丰富的营养。附录一文学常识 2.胡适 胡适(1891-1962),原名嗣糜,学名洪骍,笔名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中国现代著名思想家、学者、诗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他的文章从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新旧文学的区别,提倡新文学创作,翻译法国都德、莫泊桑、挪威易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他于1917年发表的白话诗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批新诗。他的《尝试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开新文学运动之风气,是胡适里程碑式的著作。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红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 3.茅盾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现代著名作家,“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之一。主要作品有《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子夜》、“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子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杰作,显示了左翼文学阵营的战斗实绩 4.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是我国杰出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也是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的又一面旗帜。主要作品有《女神》(包括《凤凰涅槃》《女神之再生》《炉中煤》等),历史剧作有《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蔡文姬》《武则天》等。《女神》是一部杰出的浪漫主义诗集,是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不朽的诗歌作最,开创了一代新诗风,奠定了新诗运动的基础5.巴金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小说代表作有长篇《灭亡》及续篇《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火》《憩园》《第四病室》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莫砺锋教授演讲) 莫教授以南京大学为例进行演讲,多次提及程千帆先生。 两大主要问题: 一、功底欠厚 二、眼光欠佳 一、功底欠厚 莫先生现身说法,以他当年读研实例说明。 当时南大研究生物质条件欠佳,书籍都摆在床上,可谓“年年岁岁一床书”(《长安古意》句)。程先生来研究生寝室视察,看到他们书籍欠缺(莫先生只有几本古代文学专业书,还有一半是外文专业书。莫先生本科外语专业出身),不是很满意,便开出书目而且还拨款给他们买书。 (一)语言文字功底——极重要 初入南大读研,程千帆先生要求每位研究生写三篇自传: 汉语白话文一篇、汉语文言文一篇、外语一篇 1、汉语文言文 《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辨志:郑玄注“谓别其心意所趣乡(同‘向’)也” 2、外语 南大许多古代文学教授外语水平出类拔萃,出访哈佛燕京学社。而其他学校的代表多是外国文学、外国史教师。 在学术已成为世界性活动的当今,即使是中国古代相关研究也和世界密不可分。选题勿重复,观点勿冲突。 E.G.域外汉学家宇文所安教授著作虽有译本,但还是读原著为好。 主张读一手文献。 3、汉语白话文 古代研究者勿轻视。因为这反映出一个人的表达能力。标准:清晰、简明、文从字顺、优美。 E.G.闻一多先生《唐诗杂论》,观点、见解、文笔俱佳。 (二)读书 以朱子为例。《朱子语类》“论读书之法”类将读书喻为“煎汤剂”(中药)“煮物”。 1、广泛涉猎——“猛火” 勿为论题所限 研究唐代文学也要了解先唐文学,以此了解唐人文化基础。E.G.《文选》 诗学、史学、哲(经)学。了解时代背景。 2、精细研读——“文火” 体会、涵泳

黄季刚(侃)先生细读者20余部。 若能记诵,则受用无穷。 E.G.1学问狂。戴东原(震)先生背诵十三经注疏。 E.G.2马茂元先生《唐诗选》乃当代学者唐诗选本最优者,据传他会背1万余首唐诗。 E.G.3王国维先生:韦庄《秦妇吟》使其当时曝得大名,有“《秦妇吟》秀才”之称。但由于作者担心遭公卿抨击而要求子孙从文集中删去,全诗失传,后近代学者众人得法藏(“伯”号)敦煌文献卷子,见一长诗,无人识得。王先生见诗中两句,立知此是《秦妇吟》全文。原因: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中载“内府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句,王先生据此判断。——博览群书之故。(三)文献学(校雠学) 以书本为处理对象。 陈垣先生《史源学杂文》其孙陈智超序提及陈老先生当年课前引《诗经·郑风·扬之水》“无信人之言,人实诳女(同“汝”)”。 1、搜集材料 (1)完整程度 必看作者全集 E.G.1王力先生《汉语诗律学》中,提及《全唐诗》中唐诗“犯孤平”现象仅有三例。 下苦功,成就高。 E.G.2 钱锺书先生《宋诗选注》选吕本中《兵乱后杂诗》(组诗)“五”首之三,但实是二十九首。原因在于方回《瀛奎律髓》对此组诗已经二十九选五。 (2)真伪——极重要 莫先生读《全唐诗》,先读到宫廷诗时昏昏欲睡,至卷三八王绩诗使其眼前一亮。卷三八王绩《在京思田园见乡人问》20余句(风格类似王维《杂诗》) 此诗见于敦煌手抄本《王无功文集》。 但《全唐诗》卷三八又有一诗《答王无功<在京思田园见乡人问>》,作者朱仲晦,唐无此人生平资料,但朱熹字“仲晦”,实是南宋诗歌被误收入《全唐诗》。这是一种“异代对话”,如屈原《天问》、柳宗元《天对》。 选题难——一流、二流诗人几乎已被论尽。 《全唐诗》卷四六七有牟融一人诗作占全卷,60余首,从数量来看,适合做硕士论文。此人似乎是张籍、朱庆馀同时人,但唐代查无此人,仅汉代有同名《理惑论》作者。 ——此人诗作是明代书商伪造,《全》不察,误收。 平时阅读也要考虑版本。 E.G.《唐诗三百首》无李贺诗。莫师在为理科本科生上公共选修课时凭黄巢二首《咏菊》断定学生所持《唐诗三百首》为伪书。(因乾隆朝文字狱极盛) 莫师对清代(尤其中期)评价不高,反对影视剧过度美化。

中国古典文学作者、作品

中国古典文学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fǔ)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 儒家:孔子孟子;法家:韩非子;道家:庄子、列子;墨家:墨子 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 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20、中国吝啬鬼的典型:严监生。

古代文论论文题目

中国古代文论论文选题 一、先秦部分 1.略论中国古代神话的特点 2.月中蟾蜍嫦娥形象 3.共工形象两面性之我见 4.治水神话的蕴含 5.神话中的女性形象 6.《诗经》中的民族史诗 7.《诗经》是怎样反映二周时期的劳动生活的 8.《诗经》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几种手法 9.漫谈《诗经》对农村生活面貌的表现 10.《诗经》与妇女问题 11.试论“黍离之悲”的美学价值 12.“思无邪”辨 13.《诗经》对隋以前文学的影响 14.《诗经》与行役问题 15.《论语》写人技法初探 16.从《论语》看孔子其人 17.简论孟子散文的浩然之气 18.试析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19.孟子“仁政”说评议 20.《庄子》浪漫主义特色评述 21.试论《庄子》的人生观 22.谈谈《劝学》的比喻和铺陈 23.浅议《左传》的行人辞令 24.《左传》塑造人物的几种手法 25.《左传》战争描写的艺术成就 26.《左传》叙事的艺术成就 27.《左传》所写的女性 28.《左传》所写的正面女性 29.《左传》所写的反面女性 30.《左传》人物传记文学成就 31.从《战国策》看说话的技巧 32.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 33.《离骚》象征手法探微 34.《离骚》兼《国风》《小雅》诗旨说 35.屈赋“兮”字解 36.屈赋对汉赋的影响 37.中国最早的咏物诗——《橘颂》 38.屈原《九歌》的浪漫主义 39.屈庄浪漫主义的异同 40.宋玉“悲秋”的主题与影响 41.浅谈《战国策》中策士的功利思想 42.荆楚文王考

43.“庄周梦蝶”的悲剧内涵与哲学指归 二、汉魏六朝文学 44.试论贾谊的政论散文 45.贾谊骚体赋对屈赋的继承与发展 46.司马相如大赋的艺术特点与成就 47.司马迁是怎样塑造项羽和刘邦的 48.司马迁是怎样处理史实与文学手法的关系的 49.从《史记》看司马迁的政治态度 50.《史记》塑造正面人物的艺术方法 51.司马迁笔下的反面人物 52.《史记》为“无韵之《离骚》”说 53.从《淮阴侯列传》看《史记》人物传记的叙事艺术 54.汉乐府民歌对《国风》的继承与发展 55.《古诗十九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56.从汉乐府民歌看汉代的妇女问题 57.汉代女性的文学创作 58.汉代的宫怨文学创作 59.《毛诗大序》的主要思想 60.《神记》故事情节的几个特点 61.《世说新语》对中古文人心态的描写 62.谈谈中古时期的几篇书信体抒情散文 63.三曹诗歌比较举偶 64.曹丕《典论·论文》的时代意义 65.曹操在建安文学中的地位 66.曹操乐府诗评说 67.曹操其人与其诗 68.评曹植诗歌的文学价值 69.曹植诗歌艺术性初探 70.略论曹植的《洛神赋》 71.论曹植乐府诗歌的创新性 72.《西洲曲》抒情主人公情感分析 73.自然、真淳、和谐——陶渊明田园诗的审美追求 74.论《桃花源记》与陶渊明的归隐体验 75.从陶渊明生命历程看桃花源思想的形成 76.陶渊明笔下的农村生活风貌 77.说陶诗的平淡与醇美 78.陶诗抒情手法管窥 79.从陶渊明的田园诗到谢灵运的山水诗 80.隋以前骈体文的发生与发展 81.以礼闲情的爱情佳作——评陶渊明的《闲情赋》 82.士与仕的夹缝里——从西方心理学看魏晋风度 83.钟嵘“建安风骨”的主要内容 84.阮籍的身世及其《咏怀》诗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选择题知识点汇总

1、“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的《古弹歌》记载在《吴越春秋》 2、“天氏,操牛尾,歌八阕”记载于《吕氏春秋》 3、“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这句歌谣见于《周易》 4、原始抒情诗《候人歌》,一般认为产生于大禹时代 5、较详细地记载后羿射日神话的古代文献是《子》 6、《诗经》“风、雅、颂”中,“颂”的本意是舞容 7、《诗经》作品中,与“野合”的原始婚俗有关的是《野有蔓草》 8、下列《诗经》作品中,不属于婚恋题材的有《桑柔》 9、据文献记载,我国有典有册的历史起于殷商时期 10、“若网在钢,有条而不紊”的比喻出自《尚书》中的《盘庚》 11、《春秋》的记事止于鲁哀公十四年 12、《左传》的记事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13、将神话形象西王母改造为雍容文雅的女性形象的作品是《穆天子传》 14、今天我们见到的《论语》是在鲁《论语》的基础上,参照其它本子形成的 1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出自《论语》中的《子罕》 16、战国时期与儒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家 17、最早提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文艺批评方法的是孟子 18、提出“通天下者一气”观点的先思想家是庄子 19、曾游学稷下的学者是荀子 20、晚周诸子中,对儒家经典传授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是荀子 21、为古代议论文基本样式奠定了基础的是《荀子》 22、被清人喻为“后世弹词之祖”的作品是《成相》 23、据文献记载,“楚辞”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汉武帝时 24、“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出自于《九歌》 25、“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出自屈原的《招魂》 26、宋玉的《九辩》保存在《楚辞章句》 27、下列艺术表现手法不属于汉大赋特征的是比喻象征 28、西汉作品《士不遇赋》的作者是董仲舒 29、指出“赋家之心,包括宇宙”说法的是司马相如 30、扬雄指责汉武帝“游观侈糜,穷妙极丽”的作品是《羽猎赋》 31、扬雄《太玄赋》属于骚体赋 32、西汉时被认为作赋是“童子雕重”小技、“壮夫不为”的作家是扬雄 33、下列抒情小赋的先驱是《归田赋》 34、与《服鸟赋》同属一个作者的作品是《治安策》

古代文学研究方法五人谈

“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五人谈 论文作者詹福瑞/王小盾/傅刚/周月亮/杨乃乔内容提要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研究,不仅是研究方法的革新问题,而且是寻找切近中国古代文学性质的最佳研究思维问题,应该把中国古代文学置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宏阔背景中加以考察;文学研究的方法问题在实践层面上,也可以归结为“技术”问题,文学研究越是深入,对“技术”的要求也就越趋强化,王国维所表现的,实际上也是重视“技术”的倾向;学术研究只能稳固地发展,而没有政治学意义上的革命,学术研究也并不总是在“首创”,其界定必须严格,利用不同视角所得到的新认识,并不就是“首创”;文学研究的要义在于养育人性,作为审美与意义的研究,应该从经学、史学的范式中独立出来;古代文学研究方法应该多元共生,传统方法与新方法应该整合起来,王国维的精彩就在于他不仅接受了东方,也接受了西方,既是学者,也是作为思想家的思者。 *** 文化研究:寻找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最佳思维 河北大学教授詹福瑞 “自在的艺术作品”从来就不存在。文学无论如何拒绝社会、忽视社会,却总是深固地植根于社会之中,带有大量的文化意义,是一种文化意义的载体。因此,对中国古代文学作文化的研究,决定于文学自身的文化性质。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研究,也不仅仅是所谓的研究方法的革新问题,而是寻找切近中国古代文学性质的最佳研究思维问题。 文学自产生之初,就处于某种文化关系之中,与其他社会文化扭结在一起。其他的社会文化以一种类似于场的效应的形式影响文学,体现于作家的审美心理、文学观念、作品的主题、体裁、风格和艺术技巧等各个方面。所谓文化的研究,即把中国古代文学置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宏阔背景和综合关系网络中加以考察,以揭示文学作品及文学现象生成的文化原因、文学的文化性质。 这种研究,是一种趋向会通思维的研究。它不仅要求从多种文化纽带审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文学现象,而且对其作圆融通照的研究。这样,就改变了剥离式或单一的研究思维模式,赋予文学研究以宏阔的视野和融通的思维模式。譬如,关于梁代宫体诗的研究,旧的文学史和研究文章多把它视为帝王荒淫生活的反映,在价值判断上也基本上采取否定的态度。这种研究方式,无疑是一种把影响文学的单个因素与其他因素剥离开来的研究方式,是典型的单一式的研究思维。近些年文化研究的兴起,打开了宫体诗研究的广阔视野,研究者从佛教文化、都邑文化和军伍文化等多种文化关系来观照宫体诗,就比较全面、比较合理地揭示了宫体诗产生的文化背景。并在此基础上,对宫体诗作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刘勰主张,研究文学现象要追求一种圆融通照的境界。对中国古代文学作文化的研究,就是达到这种境界的研究思维。 文化的研究,还是一种带有鲜明的寻根讨源思维特点的文学研究。发现新的问题,揭示某些未被发现的文学现象,固然是其主要任务;但文化的研究,并不驻足于此。从文化学的角度看,任何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都有其生成的文化根源。对中国古代文学作文化的研究,必然要把研究的目的定在对文学现象的寻根溯源上。中国文学史上的许多问题,正是靠这样的研究得以解决。如四声是古代汉语固有的一种声调现象,但是诚如沈约所言,多历年代,“此秘未睹”。到永明时期,始揭此秘,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永明声律论,创作了永明新体诗,直接影响到近体诗的形成。四声的发现,是古体诗向近体诗转变的关键。四声的自觉,有多种文化原因,其中随佛经翻译而来的对拼音原理的进一步自觉,对四声的发现,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陈寅恪《四声三问》即揭示了四声发现与佛经转读的这一层关系,把四声八病说的研究推进了一大步。 对于古典文学研究来说,文化的研究,是一种开放性的研究思维。它不仅从各种文化因素与文学的联系来研究文学,作由外向内的思维运动;还要立足于文学这一独特的人类精神活动来反观文化,作由内向外的思维运动。这种逆向型的研究,过去一直把它视为与文学研究有关联但又不是同一性质的研究。其实这种认识是比较狭隘的,限制了文学研究的视域。文学是一种文化意义的载体,无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研究,不仅要研究文学不同于其他人类文化的特殊性,还要研究文学作为文化组成部分,与其他人类文化的共同性。这样,才是完整的文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于几千年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之中,呈现出丰富的文化色彩,带有大量的历史文化意义。通过中国古代文学来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应当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任务之一。在这方面,前辈学者已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闻一多通过神话研究来探求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伏羲考》、《高唐神女传说》等文章,均以文学为材料,进行以原始社会为对象的文化人类学研究,成为我国最早从事文化人类学的成功范例。陈寅恪的《元白诗笺证稿》、《论再生缘》、《钱柳因缘诗释证稿》,以诗证史,也是通过中国古代文学来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典范。近些年来,一些学者继闻一多研究之余绪,利用文化人类学来研究《诗经》和《楚辞》以及神话,这些研究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引起一

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人民文学)

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人民文学) 1.诗经选余冠英选注译 2.楚辞选马茂元选注 3.先秦散文选罗根泽编戚法仁注 4.乐府诗选余冠英选注 5.汉魏六朝诗选余冠英选注 6.唐诗选中科院文学研究所编 7.唐宋词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院编 8.唐文选高文何法周主编白本松等注释 9.宋诗选注钱钟书选注 10.宋文选四川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 11.金元明清词选夏承焘,张璋编选吴无闻等注释 12.元明清散曲选王起主编洪柏昭,谢伯阳选注 13.宋诗选张鸣选注 14.金元诗选邓绍基选注 15.明诗选杜贵晨选注 16.清诗选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 17.明文选赵伯陶选注 18.清文选刘世南、刘松兰选注 19.荀子选方孝博选注 20.孟子文选(战国)孟子著李炳英选注 21.史记选(汉)司马迁著王伯祥选注

22.三曹诗选曹操等著余冠英选注 23.李白诗选(唐)李白著复旦大学古典文学教研组 24.杜甫诗选注(唐)杜甫著萧涤非选注 25.白居易诗选(唐)白居易著顾学颉,周汝昌选注 26.高适岑参诗选(唐)高适,(唐)岑参著孙钦善等选注 27.韩愈诗选(唐)韩愈著陈迩冬选注 28.韩愈文选(唐)韩愈著童第德选注 29.李商隐诗选(唐)李商隐著刘学锴,余恕诚选注 30.杜牧诗选(唐)杜牧著缪钺选注 31.梅尧臣诗选(宋)梅尧臣著朱东润选注 32.欧阳修文选(宋)欧阳修著杜维沫,陈新选注 33.苏轼诗选(宋)苏轼著陈迩冬选注 34.苏轼词选(宋)苏轼著陈迩冬选注 35.陆游诗选(宋)陆游著游国恩,李易选注 36.辛弃疾词选(宋)辛弃疾著朱德才选注 37.范成大诗选(宋)范成大著周汝昌选注 38.元好问诗选(元)元好问著郝树侯选注 39.龚自珍诗文选(清)龚自珍著孙钦善选注 40.元人杂剧选顾学颉选注 41.西厢记(元)王实甫著张燕瑾校注 42.牡丹亭(明)汤显祖著徐朔方,杨笑梅校注 43.长生殿(清)洪升著徐朔方校注

我国古典文学名著常识

我国古典文学名著常识 1、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个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英雄形象,这个英雄是关羽。这本书有关这个英雄的传奇故事还有许多,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其中一个故事的名字:大意失荆州。 2、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塑造了一大批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农民起义英雄形象,请列举有关人物(不少于5人)“及时雨”宋江、“智多星”吴用、“豹子头”林冲、“黑旋风”李逵、“青面兽”杨志、“花和尚”鲁智深、“一丈青”扈三娘、“母大虫”顾大嫂、“母夜叉”孙二娘。 3、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有反叛精神的故事情节是大闹天宫。 4、他在一座无人荒岛上生活多年后,收得一土人为奴,取名“星期五”。在岛上生活28年后,因帮助一个船长制服叛变的水手,得以乘船返回自己的祖国,他在成为巨富后派人到岛上继续垦荒。他的名字叫鲁宾逊这部作品叫《鲁宾逊漂流记》。 5、““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等情节说的是这部名著中另一位英雄人物武松的故事。 6、古代的“岁寒三友”指松、竹、梅。 7、著名作家郭沫若曾经写过一副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对联称赞了一位借“写鬼写妖”来“刺贪刺虐”的清代名家,请你写出这位清代名家的姓名蒲松龄。他的一部著作《聊斋志异》。 8、《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是指哪三个人?他们各自的性格怎样? 刘备(忠厚善良、礼贤下士)、关羽(忠肝义胆、一身正气)、张飞(勇猛粗暴、嫉恶如仇)。 9、《三国演义》中哪两位人物青梅煮酒论英雄,他们各自的内心是怎样? 曹操:故意试探刘备,看他是否能成大业,胸怀大志。刘备:生怕自己被曹操看出破绽,竭力掩盖,内心恐慌。 10、“群英会中计”是哪部名著中的情节?谁中谁的计?两个人的性格怎样? 设计者:周瑜;善使谋略、聪明机智。中计者:蒋干;自作聪明,败事有余。 11、七擒孟获是那部古典名著的情节?是谁擒了猛获?为什么要七擒? 是《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是诸葛亮擒的孟获。共七擒七纵,是谈诸葛亮听从马谡的建议,征服心理,以求南方的长治久安。 12、“巧授连环计”是哪部名著中的情节?”涉及哪两个人物?为什么要连环计? 《三国演义》曹操、庞统,庞统献连环计表面上是为解决曹军不习水战晕船的难题,实际上是为周瑜火烧战船作准备。 13、《三国演义》中“过五关斩六将”的是谁?斩了谁手下的六将?为何要过关斩将? 关羽,斩了曹操手下的主六将,因为这六人阻挡他寻找大哥刘备的去路。 14、“草船借箭”是谁向谁借箭?这个“借”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将计就计趁大雾天扎草人攻打曹营,借来十万支箭,完成任务。 15、你怎样评价《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 表现了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迫切心情和胸怀大志,不拘小节的宽广胸怀。 16、《三国演义》中“赔人夫人又折兵”的是谁?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又是谁? 孙权;诸葛亮 _。 17、《三国演义》中,你最欢地的情节是什么?为什么?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挑选

以下古代文学论文题目供你参考 1 《诗经》分类研究(情诗、思妇诗、离别诗等) 2 先秦诸子文研究(《论语》、《庄子》、《孟子》、先秦寓言等) 3 屈原与楚辞研究(生平、悲剧成因、作品辨伪、思想与艺术等) 4 中国文学批评史专家专著专论研究 5 亡国之音哀以思——论李煜词 6 柳永词的雅和俗 7 论柳永对苏轼词的影响 8 苏轼的人品与词风 9 李清照前后期词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 10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 11 论秦观词的艺术特色 12 论黄庭坚的瘦硬诗风 13 《三国演义》和历史文学创作问题 14 《水浒传》主题辨析 15 汤显祖戏曲观的研究 16 《聊斋志异》爱情题材论 17 《红楼梦》主要人物形象论 18 简论中唐多情传奇 19 从李贺诗看其“鬼才”之名 20 简论李商隐的咏史诗

21 李商隐的“无题诗”的艺术特色 22 简论中唐多情传奇 23 李煜词评价之我见 24 试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25 豪放大师苏轼的婉约词 26 论关汉卿喜剧之“双璧”《救风尘》与《望江亭》 27 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任选一部)中的女性艺术形象试论 28 《三言》中爱情作品的反封建倾向 29 《红楼梦》中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试论 30 《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的女性悲剧 31 谈影视剧中历史题材作品的时代精神与当代意识 32 论《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的艺术经验 33 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特色 34 论《西游记》的孙悟空形象 35 论《牡丹亭》的杜丽娘形象 36 论“三言二拍”表现的市民生活特色 37 论《桃花扇》的李香君形象 38 论《桃花扇》的结构艺术 39 论《儒林外史》对八股科举制的批判 40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41 论论李汝珍的《镜花缘》 42 论二晏词

古典文学治学方法(第一章)

古典文学治学方法 熊笃主讲 为什么强调学习方法? ●大师非常重视“方法” ●达尔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爱因斯坦“成功=勤奋+正确方法+少说空话” ●W=X+Y+Z ●贝尔纳:“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 碍才能的发挥。” ●托夫勒:“如果现在人们用80%的时间来传授知识,用20%的时间来获得学习方法和 研究方法的话,这种比例一定要改变,甚至可以说应该倒过来。” ●古谚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 一生之需。” ●熊基德:“念大学最重要的是学会研究方法,不学会这一手,等于白念大学。” 学习方法研究方法的专书太少: ●《大学生成才素质与学习方法》熊笃重庆出版社2005.1 ●《大学生学习方法十二讲》北师大出版社2005.2 ●《国学治学方法》杜松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 ●《怎样做研究》布拉克斯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7 ●教师很少教学生学习方法,个别课程也只有零星点滴; 受社会影响,学风浮躁,不懂方法 ●暨南大学硕士生:“网络文学确实好看,但托尔斯泰、巴尔扎克之类名著就是看不进 去”; ●本科中文专业学生看过《三国演义》的寥寥无几,看过电视连续剧的也不到半数; ●本科生课堂笔记记不下来,只会抄板书,一笔一划楷书,速度太慢; ●本科生考试不会做论述题,只习惯于中学生简答题写两三行; ●指导毕业论文发现毫无积累,不知怎样查资料做卡片;不会推理论证、引文格式、 出处加注; ●评论名著、电影只凭直观感觉、情感好恶,缺乏理论深度、知识广度; ●影视演员电视主持人常念错别字;电视连续剧《杨门虎将》中出现“北宋国宾馆”; ●当代青年多满足于网络文学、卡通文学,连19、20世纪名著都看不进去,遑论古典! 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区别在“独立研究能力” ●要有这种能力就必须掌握方法;不懂方法学位论文很难合格;答辩通过还要抽查送 审;送审不合格,要追回学位。

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阅读

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阅读 1.有一位作家曾对他的作品“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位作家的名字是_____. 2.按要求写出人物形象或文学作品。 (1)《水浒传》中“倒拔垂杨柳”的人物是_____。 (2)《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的主要人物是_____。 3.“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这首诗提示了《红楼梦》中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_____,“美玉无暇”指的是_____。 4.“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老去,花落人亡两不知!”这首诗出自《红楼梦》中人物_____之手。 5.请结合《三国演义》,说出诸葛亮与周瑜联手指挥的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_____;再说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_____一事。 6.在《水浒传》中,绰号为“智多星”的人是_____,也被称为“赛诸葛”。他与一伙儿好汉在“黄泥冈上巧施功”,干的一件大事________。 7.请用下列两部古典名著人物的姓名或官名补全下面的回目。 (1)_____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水浒传》) (2)_____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三国演义》) 8.《三国演义》中蜀国的军师诸葛亮是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成了智慧的代表。在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还有一位作品也塑造了一位足智多谋的军事家的形象,这个人是_____,这部作品是《_____》。 9.“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说的是《水浒传》中的一位传奇英雄_____。 10.《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位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英雄形象,这个英雄是_____.这部书中有关这个英雄的传奇故事还有很多,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一个故事的名称:________ 11.“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将闻雷作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和曹操的一段故事。这个故事是________。

中国古代文化论文中国古代文学论文

史料研究SHILIAOYANJIU 59兰台世界2010·12月下

中长期保持的沉静,带动了中国建筑史研究由单一的形制史学向多元化的体系转折。这是由中国历史条件所决定的,不得不说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文化的一种突破。 1.在建筑空间研究方面。在中国建筑史研究中率先涉及建筑空间理论的主要是园林,但近年来有关建筑空间的探讨,其所涉及的广度和深度都已超出了一般园林空间的范围。有着眼于从外部空间研究中国名楼负城特色者的(蔡晓宝《也谈中国古代楼阁》);也有从视觉功能考察论及中国古建筑和内部空间的(刘宝仲《中国建筑视觉艺术》、张家骥《独乐寺观音阁的空间艺术》);既有用形式构成理论来研究中国园林空间的(彭一刚《古典园林分析》),也有运用系统论探讨古典园林意境的范例,并通过对“全隔”、“半隔”、“不隔之隔”的空间把握,达到对意境表达的系统性理解(金学智《苏州古典园林的遮隔艺书系统》)。由此可见,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空间理论的研究,从量到质都有较大的突破。 2.在城市研究方面。在中国古代都城的研究中,建立了以重点构成为基础、以文化源流为脉络的理论框架。对于地方城市和中小城镇的研究,比过去那种静止孤立的都城研究别开生面,更具有开拓性,近年来所涉之广,亦前所未有。从建筑学出发探讨城市客体原型的,有马世之《试论我国古城形制的基本模式》等文。此外,贺业矩的《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论丛》、郑孝燮的《中国中小城市布局的历史风格》、陈桥驿的《<水经注>记载的城市地理》等文,均属对中国古代城市的宏观研究。这些研究的突出之处,在于将城市视为文化的组成部分。不难看出,近年来对于中国古代城市的研究堪称硕果累累。相比之下,于宫殿、坛庙、陵墓、宗教建筑等方面的探索反形逊色。从发展来看,城市是错综复杂而又包罗万象的客体,近年来许多学者又孜孜不倦做了大量工作,故笔者认为对于中国古代城市的研究是有可能发展为一独立的学科—— —“城市史学”的。 3.在古建筑保护研究方面。古建筑保护理论在近年的逐步建立,可视为第三个突破。对于古建筑及文物保护,随着历史文化名城的公布、生态环境问题的突出及建筑创新问题的深化,人们已开始注重“保护”的“文化层面”,遂形成古建筑保护理论。实际上,《历史文化名城建筑的更替》、《古都保护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与面临的挑战》等文,都在不同程度上提出了从文化角度保护古城、古建筑的意义。在维修和恢复古建筑的实践中,对于“修旧如旧”和“修旧如新”的争执在时代性与历史感的价值取向问题上,焦点还是“文化”。 总之,在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文化的认知下,中国古代建筑的构筑方式和空间布局,是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文化发展的核心价值所在。从宏观到微观,从物质到精神,无不渗透着中国传统建筑独有的个性,这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它以巨大的感染力,时时刻刻地影响着中国建筑的发展,这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王鲁民.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探源[M].同济大学出版社. [2]中国建筑史[M].建筑工业出版社. ………………………………………………………………………………………………………………………………………………………60兰台世界2010·12月下 史料研究SHILIAOYANJIU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方法综述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方法综述 姓名:CMM 摘要: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发生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特征,对研究者提出了特殊的知识,理论研究策略方面的要求以及相应的基本原则,为研究者提供了无穷尽的问题,并要求研究者运用恰当的方法、论证、分析、解决、问题。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性研究;学科特征;研究方法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高等教育体系内是中国语言文学专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本科阶段,它是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在研究生阶段,它是报考人数多、影响大,颇受欢迎的二级学科。如果要学好中国现当代文学,并进一步在专业研究中有所建树,那么就必须熟练掌握相应的研究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研究成果。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历史整体联系的学科观念 中国现当代文学虽然可区分为现代与当代时期,每一时期之内又可区分为不同的阶段,但它们的延续性远远大于断裂性,与古典文学相比,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共同性远远高于相异性,是一个整体的学科,许多文学现象跨越了不同时期,只有将其来龙去脉置于历史联系的框架内才能得到准确审视。上世纪80年代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90年代以来部分研究者以现代性统摄现当代文学研究,其目的都是希望打破人为制造的学科割裂,追求在统一的富于弹性的整体观照下,对文学历史,文学现象作出更符合历史实际也更深入有效的阐释。例如,黄曼君将数千年形成的古代文论视为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预制的观念立场问题意识方法论特征,陈思和打通现当代文学隔阂的新文学整体观,洪子城梳理左翼革命文学从上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一脉相承的传统,刘纳、陈平原将中

国现代文学的嬗变追询到近代,都体现了这一学科观念的渗透与内化。 李怡的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是另一层意义上历史整体联系和分类比较的成功例证坚持两条腿走路方针,经典研究与一般问题研究发掘新学术空间并举,针对学科对象历史短暂而研究队伍庞大的现状,有人认为现当代文学史的线索已经明了,应该确定一批经典命题,集中力量进行攻坚,同时放弃对一般性文学现象和次要作家作品的研究,避免研究力量的分散和浪费。比如指认鲁迅,郭沫若、朱自清、老舍、巴金、沈从文、曹禺、艾青、穆旦、赵树理、王蒙、张承志、王安忆等人为经典作家,他们的代表作为经典作品;从上世纪初到新世纪的几次文学转型为经典文学现象,小说、诗歌文体为经典文体,等等。 但是,这里的疑惑是,倘若不经过充分的反复的学术研究,怎么确定经典的身份?因为学术阐释恰是很重要很特别的选择接受机制和过程。其实,学科研究还存在大量空白,就以研究相对比较充分的现代文学为例,许多作家作品的研究既不深入也不细致,有的甚至无人问津。比如,对上世纪40年代中长篇小说的繁荣和现代话剧类型的丰富这一文学历史现象和文体创作现象的求证仅仅仰仗几位作家几部作品的研究成果是远远不够的。没有丰满的学科细节研究,对文学发展轨迹的认识始终是模糊的,经典性命题也无法显现。还有人着眼于克服低水平重复研究的弊病,提出要发现新论题,寻找新的学术生长点。这方面已经涌现出一批成果,如探讨地域文化与文学风格的关系,疏理教育史与文学史的线索,发掘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世界性因素,考察古今文学的延传与变异等。由于经典命题蕴含深广,所以对经典的深入研究既有可能深化学科研究,也有可能拓开新的学术空间;反过来,在一般性问题与新问题研究的过程中完全可能形成经典命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