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课后习题前五章答案解析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课后习题前五章答案解析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课后习题前五章答案解析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课后习题前五章答案解析

WORD格式.分享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课后习题前五章答案

1、什么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把握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何意义?

答: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

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培养人是教育的立足点,是教育价值的根本所在,是

教育的本体功能。任何教育,只有通过培养人才能服务社会。只有首先明确了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才能进一步讨论教育的社会属性和社会职能之类的问题.从实践上看,如果不坚持把

培养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学校生活的中心,就不可能搞好教育和办好学校,从而也就不能有效地履行教育的社会职能。

2、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答:教育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

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选择一定的教育活动方式,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受教育者

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其达到预期的目的。需要指出的是,教育

的基本要素只是一种对教育活动的过程结构的抽象分析与概括,这些要素本身及其相互关系是随着历史条件和现实选择的变化而变化的。

3、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有何异同?

(1)原始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而现代教育已从社会生活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

育人员。

(2)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古代学校出现并逐渐发展;

(3)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其阶级性不仅体现在教育权和受教育权上,而

且也体现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师选择和任用上。

(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现代学校的教育是为生产生活服务的,与生产劳动联系

紧密,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知识在生产和科学技术更新的重要手段,对提高生产效率起到重要作用。

4、现代教育的发展有何趋势?在这种发展中人的地位和价值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教育的普及保证所有人都能享有学校教育,满足了人的发展需要,

促进了人的解放。(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进一步规定了教育作为基本人权和生存权,

强调和保证了人人享有教育的权利。(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日益凸显,人

的主体性地位逐渐提高、人的创造性和自觉性提高,人的地位和价值也将提升。第二

1、人的发展有哪些规律?教育怎样适应了人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答: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发展。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心理的发展是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语言等方面

的发

展,社会的发展是指人的社会经验和文化知识的掌

握,社会关系和行为规范的习得,成长为具有社会意识、人生态度和实践能力的人,能够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

的人1)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要遵循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2)不平衡性,其要求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3)阶段性,此要求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不同年龄阶段学

生的

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

法,进行针对性

教育。4)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以及不

同的

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挥个性,促进学生自由

发展5)整

体性,要求教育要把学生看做是复杂的整体,促进学生再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和谐地发

展,

把学生培养成完整和完善的

人。2、人的潜能有何教育意义?教育如何开发人的潜能?

精品.资料

WORD格式.分享

答:人由于是未完成的动物,儿童由于是未成熟的状

态,所以具有极大的发展潜能。这种潜

能保证了儿童具有可塑性,具有学习众多文化知识的可能性、发展和完善自我智慧和能

力、

进行发明和创造的可能性。这为教育提供了实现的可能性和教育存在的必要性。3、请联系实际谈谈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是人发展的发部条件,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社会环境是儿童得以

发展

的现实条件和现实源泉,在环境的影响下,儿童发展身心、获得生活经

验、获得语言和知识的能力,形成各种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2)环境的给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儿童只能在给

定的环境中生活,无法抗拒或摆脱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活和发

展。但环

境起到多大作用,取决于个人对环境的态度和选择,只有引起他兴趣的环境才能促进儿童

发展。3)环境对人的影响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物,不仅

能够适应环境还能选择和改造环境。环境的给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之间的相互作

用,促进人

的各种可能的发展。4、为什么说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如何充分发挥教育的

主导

作用?

1)教育是有明确目的地影响人发展的活动过程,它对人的发展方向起着制约作用。2)教育是有计划地全面系统影响人的过程,可以大大增强对人影响的效益

性。

3)教育是由特定的教育者负责组织的教育活动过程,可以使人的发展不走或少走弯

路。4)警惕“学校消亡论”、“教师取消论”和“教育万能论。第三章

1、什么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和相对独立性?怎样协调两者的关系?

答:教育制约性是教育社会性的主要表现形

式,指教育受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

约,同时也受到社会文化传统、人口、经济政治制度等的制约。

教育的独立性:教育是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对政治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

表现为:教育是一种培育人的活

动,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育具有与政治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和原

理。

由于教育具有双性,所以在分析教育问题时一方面要考虑生产力水

平、政治经济制度、民族文化的制约,要适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状况,不可超越。

另一方面也要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性和发展的连续性,不能将教育视为政治、经济的附

庸,

不能用经济、政治的方法取代教育特有的方法。所以要协调好两者的关

系。

2、什么是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怎样评价这种功能?需要什么条件才能充分发挥教育

培养

的人在社会变迁中积极作用?

答: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

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够适应社会,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发

展。

1)教育是社会变迁的动因

教育是社会变迁的动因,主要体现在教育培养人、传递新的意识形态、进而推动科技

发展、经济振兴、文化繁荣与政治革新等方面。

2)教育是社会变迁的条件

教育具有双重功能:教育的显性功能(即预期达成的目标)往往是通过教育引起社会变迁的

意义上加以设计的;同时教育还具有隐性功能(即在未被预计的情况下,在完成显性功能的

过程中附带产生的功能),后者正是导致其他社会变迁的条件。同时,教育是社会变迁的条

件还意味着,教育在引起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功能有限性”,教育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有其他相应的条件和环境。

3、怎样评价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

领域、职业岗位等转换、调动,以充分发挥个人才能、实现个人抱负的功能。

精品.资料

WORD格式.分享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具有多重意

义:1)对个人而言,有利于充分调动个人积极性、创造性,实现个人物质上、事业上、家庭上等多方面的成功,实现个体素质全面而自由的发展2)对

社会而言,可以通过提过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从而最终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

步;3)

对教育本身而言,也可以再提高个人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促进本身的发展。

在当代社会,教育的流动功能更加凸显,1)教育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个人社会流动的基

础。2)教育是社会流动的主要通道,3)教育的流动功能关乎人的发展权利的教育资源分配问

题。4、怎样理解教育是一种投资,是一种人力资本?

教育通过传授生产经验、科学知识,使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使知识形态的生

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不断推动具有更高效能、更为先进的现代生产技术的采用和推广;教育还通过自身结构的优化,分流培养各层次、各类型劳动者和专门人才,显著提高劳动生

产率,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教育是一种投资,是提高国民收入和个人收入的重要原因。

5、为什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怎样落实这一决

策?

1)从现代化建设的角度看,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占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

用。教

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

础。教育在提高综合国力和增强民族凝聚力中居于基础地

位。教育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引领作用,影响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

面。。2)从文化传播看,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发展教育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3)从文化传承看,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

文化

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养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中国的发展需要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关键在于国兴教育,教育为本,教育先

行。6、为什么要实现教育公平?教育不公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对

策?

教育涉及到个人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基础教育是走向生活的通行证,个人受教育程度和质量对个人发展和前途具有深远影响,所以要实现教育公

平。

产生的原因:1)城乡经济实力的差距;2)优质资源短缺造成教育机会不公平;3)城乡、地区、校际教育数量和质量严重不均衡。

对策:1)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2)缩短城乡和地区经济差距 3)积极扩大优质教育面,着力引导和扶持农村学校、薄弱学校转化为优质学校等。4)大力发展中等职业学校5)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第四章

1、应然的教育目的与实然的教育目的之间的关系?

答:1)这两种教育目的是有区别的。应然的教育目的又称理论形态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

根据现存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所提出的具有某种倾向性的教育目

的。

实然的教育目的又称实践形态的教育目

的,是指教育工作者或与教育有直接联系的人(如学生、家长),在自己的教育行为中所实际追求的教育目的。

2)两者也具有联系。现实生活中,实然的教育目的要以应然的教育目的作为指导,不

至于

使实然的教育目的偏离轨道;同时还要将应然的教育目的转化为实然的教育目

的。2、简述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的内涵?

答: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就是指再国家教育总目标的指导下,由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构成的教育目标系统结构。包括四个层级:国家或社会所规定的教育总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是教育目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包

括1)身心素质作出规定:知

识、能力、品德、审美、体质,这是教育目的的结构的核心部

分;2)社会价值:指明这种人符合什么社会的需求或为什么阶级的利益服务。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现实意义?

答: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社会性需要和精神需

要、社会素质

精品.资料

WORD格式.分享

和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表现

在1)人的主体性不断提升和发展,2)人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更显得重要,3)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

求,4)人

力资源开发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目标。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制定社会主义

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为我们确定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目标提供了

理论依据。4、个人本体论与社会本体论对人的培养和成长有何重大意义?

答:个人本体论是指教育的目的应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

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观点

有1)教育的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挥职能的需要

制定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制定的,2)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

个人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应当以其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

量。

社会本位论是指教育的目的由社会的需要来决定的,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的发展

必须服从社会的需要。观点:1)教育的目的在于把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

使

教育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延续。2)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

必须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级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

量。

个人本体论意义:个人本体论在解放人的个性、尊重人的要求、人的价值,教育要从人的自

身需求出发等都具有积极意义。但若片面只强调个人需求。而一味贬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也是错误的,必然导致教育的自然主义和自由主义。

社会本位论意义:教育的社会作用十分重

要,教育满足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并培养出社

会所需要和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是十分重要的。但抹杀满足个人发展需求,也是不正确的,

极易破坏教育的因材施教和主动活泼,导致对人身心、个性的压抑和璀璨。所以在实际的人

才培养中,要兼顾个人和社会双方的需

要。

5、如何理解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答: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

育价值做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以人为对象的教育实践活动,在致力于对受教者个体

的培养、塑造、促进身心发展的同时,也致力于造就出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来促进社会

的发展。所以价值取向就集中在教育目的的双重性上——教育的内在价值和教育的外在价值。

教育的内在目的是指教育者通过教育活动实现和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变化的意图。教育的外在目

的是指旨在通过教育来传递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以及一定的思想意识来为社会生产生活

服务,促进社会变化发展的意图称为教育的外在价值。

6、如何理解我国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

答: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他的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

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或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7、分析在实现教育

目的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和应采取的措施?

措施:1)坚持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要坚持中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坚持培养全体学生的

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会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

基础的任务。

2)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要促进学生再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获得发展。3)深入开展素质教育,

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第五章

1、为什么终身教育会成为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方向?怎样才能使我国的教育制度朝着终身

教育的方向发展?

答:终身教育是人的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也就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综

合。前者从纵向上江,说明终身教育不仅仅是青少年的教育,而且涵盖了人的一生。后者从

横向上来讲,说明终身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

终身教育固然要重视在使人适应工作和职业需要方面的作用,还要重视铸造人格、发展个性、使每个人的潜能和才干得到充分的发展。终身教育主要不是一种教育形式或一个教育阶段,

精品.资料

WORD格式.分享

而是教育领域的活动指导原则。

在当前世界各国的教育制度改革中,教育制度已由过去的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与组织系统发展

为当代以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与组织系统为中心,校外儿童教育结构与组织系统和成人教育结构与组织系统的一个庞大的体系。这一改革的趋势就是走向终身教育。当前世界各国都把终身教育从原则和政策转向实际的应用。终身教育应该处于社会的中心位置上;终身教育是打

开21世纪之门的一把钥匙,终身教育对当代世界教育实践的影响正越来越清楚地显示出

来,教育制度正在越来越多地向终身教育的方向迈进。

2、现代学制有哪些类型?我国现行学制主要属于哪种类型?

答:现代学制的三种类型,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

制。

①双轨学制:是指由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它有两个平等的学制系统,

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

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另

一轨从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初中)及其以后的职业学校(显示与小学相

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相连的中等职业教育)这两个这两轨既不相通,也不相接,最初甚至也不对应。代表时期是18、19世纪的欧洲

②单轨学制:是指由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

构。它只有一个系列,其自下而上的结构是:小学→中学→大学,其特点是各级学校形成一个系

列、多种分段,即六三三、

八四、六六、四四四等多种模式。这种学制形式有利于逐级普及教育,有更大的适应

能力,因此被世界许多国家采用。

③分支型学制:这是前苏联创造的一种学制形式。是介于双轨学制和单轨学制之间的学制,

这种学制上通(高等学校)下达(初等学校),左(中等专业学校)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互连,有其优点。

我国现行的学制是从单轨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

制。

3、现代学制的变革有哪些趋势?根据我国实际,参照现再制需要怎样进一步改革?

答:发展趋势:双轨学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好单轨学制方向发展。西欧的双轨学制则正在由低

年级向高年级逐步并轨,小学和初中已基本并轨。这就使原先的双轨学制演变成了分支型

制,即下段单轨,上段多轨。近年来欧洲高中有向综合高中发展的明显趋势,说明这种单

化的趋势还在继续发展。可以说,欧洲学制的发展变化显示了现代学制发展的完整轨迹。

我国现行学制是由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我国的改革趋势应是完善分支型学

制,

再通过高中综合化走向单轨学制。

4、分析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答:1)、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虽然建立起来,但保障水平仍然偏

低。对于大多农村学校来说,国家教育经费只是保障了学校最基本的运转需

求,还不能适应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

质量的要求,难以满足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2)、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仍然比较突

出。

一是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仍然较

差。二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一方

面是教师素质不能满足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教师队伍的年龄结

构、学历结构、学科专业结

构不尽合理,音、体、美、外语等学科教师短缺,教师队伍存在年龄偏大、知识老化等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关于教师津贴、补贴发放的政策未及时出台,2008 年教师在收入上同公务员的差距开始拉大。三是城市“择校”问题仍然比较严重。在一些大城市由于历史原因,学校间办学质量、办学条件差距较大,教育行政部门虽屡出新的政策力图制止“择校”,但取得的实质性进展并不明显,群众对此意见很大,也给学生带来沉重的学习负担。3)、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仍面临诸多困难。总体上看,由于一些深层次体制性障碍尚未消除,目前我

国在推进素质教育方面仍处在政策引导、舆论倡导阶段,只是取得了一些进展,任重道远。“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违背教育规律、偏离教育方针、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的现象依然存在,考试分数、考试名次、升学率仍然是教师评价学生、校长评价教师、社会评价学校

精品.资料

WORD格式.分享

的主要标准。学校在德育、教育教学观念、人才培养方式、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都有待

改革创新。学校教育在个体的成长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

全面、系统和深刻。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这样学校教育对个体的教育更加系统。

家庭教育在个体成长中的作用。

家庭教育对个体的成长肩负重大的责任,家庭教育时学校教育的补充,应该和学校教育相一

致,共同培养个人的良好发展。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整合,避免出现5+2=0或者2+5=0。

对于教育的评价而更应该结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特点,公平客观的对儿童进行一定的教

育评价。

精品.资料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课后习题前五章答案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课后习题前五章答案 1、什么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把握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何意义? 答: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 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培养人是教育的立足点,是教育价值的根本所在, 是 教育的本体功能。任何教育,只有通过培养人才能服务社会。只有首先明确了教育的质的规 定性,才能进一步讨论教育的社会属性和社会职能之类的问题.从实践上看,如果不坚持把 培养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学校生活的中心,就不可能搞好教育和办好学校,从而也就不 能有效地履行教育的社会职能。 2、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答:教育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 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的目 的,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选择一定的教育活动方式,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受教育者 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其达到预期的目的。需要指出的是,教育 的基本要素只是一种对教育活动的过程结构的抽象分析与概括,这些要素本身及其相互关系 是随着历史条件和现实选择的变化而变化的。 3、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有何异同? (1)原始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 而现代教育已从社会生活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 教育人员。 (2)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古代学校出现并逐渐发展; (3)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其阶级性不仅体现在教育权和受教育权上,而 且也体现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师选择和任用上。 (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现代学校的教育是为生产生活服务的,与生产劳动联系 紧密,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知识在生产和科学技术更新的重要手段,对提高 生产效率起到重要作用。 4、现代教育的发展有何趋势?在这种发展中人的地位和价值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教育的普及保证所有人都能享有学校教育,满足了人的发展需要, 促进了人的解放。( 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进一步规定了教育作为基本人权和生存权, 强调和保证了人人享有教育的权利。( 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日益凸显,人 的主体性地位逐渐提高、人的创造性和自觉性提高,人的地位和价值也将提升。第二 章 1、人的发展有哪些规律?教育怎样适应了人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答: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发展。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 织、系统 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心理的发展是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语言等方面 的发 展,社会的发展是指人的社会经验和文化知识的掌 握,社会关系和行为规范的习得,成长为 具有社会意识、人生态度和实践能力的人,能够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 的人1)人的发展具有 顺序性,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要遵循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2)不平衡性,其要求 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 促 进学生健康地发展 3)阶段性,此要求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 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 法,进行针对性 教育。 4)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以及不

王道俊_教育学课后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选择题 1.“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什么时期的教育特征? ( ) A.中国 B.埃及 C.希腊 D.罗马 2.以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为教育目的的是古代( ) A.斯巴达 B.埃及C.希腊 D.雅典 3.以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为教育目的是古代 ( ) A.希腊B.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 4.以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为特征的是古代 ( ) A.希腊 B.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 5.以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 育内容单一,教育方 法比较严厉为特征 是古代 ( ) A.希腊 B.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 6.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 ( )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 7.以“教育的终身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 )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 8.以“教育的民主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 )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 9.以“教育的多元化”是为教育特征的是 ( )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 10.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文献是 ( )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11.在教育史上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家是 ( )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 12.在教育史上提出“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家是 ( )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

13.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 )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 14.下述属于墨家主张的是 ( )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15.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 )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16.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 ) A.兼爱 B.“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17.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 ) A.复归人的自然本性B.兼爱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18.下述属于道家的主张是 ( )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19.由《学记》提出的教育主张是 ( )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20.“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 ( )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21.“学不躐等”出自( )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22.“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 )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23.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德莫克里特 24.下述著作中反映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的是 ( ) A.《理想国》 B.《政治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25.反映古希腊百科全书

《教育学》王道俊著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教育学 (新编本) 王道俊王汉澜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北京☉ 新编本说明 本书原是根据教育部l978年文科教材编选计划编写的,即华中师大等五院校合编的教育学。自1980年出版以来,经多次印刷并修订再版,累计发行二百余万册,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内容已显得陈旧。国家教委文科教材办责成我们重新修改,并纳入1985一1990年新的编选计划。在国家教委主管部门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督促下,我们重新编写了现在的这个本子。 这次编写,我们在以下几方面作了努力。一是注意把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丰富教育学的专门知识,突出教育学的学科特点,力求克服用其他学科的知识简单代替教育学问题探讨的弊病;二是充实宏观教育的内容,深化微观教育的内容,并注意二者的内在联系,避免只见微观、不见宏观或只见宏观、不见微观的片面

性;三是尊重实践,实事求是,探索教育规律,在揭示必然性的基础上阐述必要性,摒弃“空想”、“空话”,克服“唯上”、“唯书”的弊病;四是充分肯定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受教育者独立个性的发展和现代人才素质的培养,克服把受教育者看作消极对象的机械论观点;五是积极地有选择地吸取近几年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使教材有新思路、新论点、新材料、新面貌;六是加强教材的针对性,重视教育思想的研究,对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作必要的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对所谓传统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不采取非此即彼的态度;七是在阐明基础理论的同时,注意加强教材的实用性和可读性,避免忽视理论或忽视实用的编向。在教材定稿时,适逢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我们学习了这次大会题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力争在教材中能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路线的精神。 在教材的体系或逻辑结构上,除增删和调整了某些章节外,总的框架没有大动,例如未把“智育”列为专章。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认为原教材的框架是完全合理的,而只是由于我们对这一问题缺乏深入研究,暂时拿不出经得起推敲的新的体系或逻辑结构。 在教材内容的编选上,我们仍希图搞得全面一些,完整一些。这对于公共课的教学来说,份量无疑多了一点,但回旋余地却也大了一些;教师在使用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讲授。

王道俊《教育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课 程)【圣才出品】

第6章课程 1.什么是课程?谈谈自己的理解。 答:(1)课程概念的几种主要观点 ①课程即教学科目 最早采用“课程”一词的斯宾塞,是从指导人类活动方面的诸学科角度,来探讨知识的价值和训练的价值的。但只关注教学科目势必会忽视学生的心智发展、情感陶冶和创造性表现等对学生成长有重大影响的因素。 ②课程即学习经验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课程即学生的学习经验。把课程定义为学习经验,是试图把握学生实际学到些什么。从理论上讲,这一课程观似乎很有吸引力,但在实践中很难实行。此外,这一课程定义把学生的个人经验都包含进来,显得过于宽泛。 ③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鲍尔斯和金蒂斯是这一主张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认为,任何社会文化中的课程都是该种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教育的职责是要再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和价值。这一观点的缺陷在于,教育者以为课程无需关注社会文化的变革,就会使现存的偏见永久化。 ④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 以巴西的弗雷尔为代表的教育家批评资本主义社会的学校课程已经成了一种维护社会现状的工具,使人民大众甘心处于从属的地位,或归咎于自己天性无能。所以,他主张课程应该使学生摆脱盲目依从的状态,即要使学生在规划和实施课程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这一观点的缺陷在于没有意识到,在社会上,学校组织并未在政治上强大到足以促使社会发生重

大变革的地步。 ⑤古德来德对课程的定义 美国学者古德来德归纳出五种不同的课程:第一种是理想的课程,即指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应该开设的课程;第二种是正式的课程,即指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和教材等;第三种是领悟的课程,即指任课教师所领会的课程;第四种是实行的课程,即指在课堂里实际展开的课程;第五种是经验的课程,即指学生实际体验到的东西。 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是指一门学科,广义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所谓教学科目,又简称学科,是指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从某一门科学中选择出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心理顺序重新组织构成的新的知识体系。 (2)对课程概念的理解 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从育人目标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路径。 2.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三者与课程是何关系?它们在课程中各起何种作用?与当前的课程改革有何关系? 答:(1)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三者与课程的关系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要充分发挥课程系统应有的育人资源与蓝图的作用,就必须编制好三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文本,即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三者与课程的关系分别如下:

王道俊版的<<教育学>>名词解释

体育专业—王道俊版的<<教育学>>名词解释 王道俊版的<<教育学>>名词解释 1. 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既指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2.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 3.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4.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硬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5.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7.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8. 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9.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尾部、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所长,获得最佳的发展。 10.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11. 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个别短暂活动或操作活动。 12. 教学方法组合: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稳定特点的教学活动的模式。 13.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14. 谈话法:亦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王道俊《教育学》(第7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1-16章)】【圣才出品】

绪论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为什么说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经验汇编有所不同? 答:(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对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这一问题,历来存在不同看法。一般认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以“教育现象”为基础,在教育价值观引导下形成的“教育问题”,其目的在于探索和揭示教育活动的规律性联系,以服务于教育实践。 (2)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经验汇编不同的原因 ①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的规律,它与教育方针政策有所不同。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意志的体现。一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是依据科学的教育原理和当时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定出来的,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但教育方针政策只是符合了教育规律,却不能取代教育规律。人们只能认识教育规律,而不能制造教育规律,教育规律不等同于教育方针政策。而教育学是一门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所以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是不同的。 ②教育学与教育经验汇编也是不同的。教育经验汇编多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它们还只是表面的、局部的、感性的、零碎的经验,尚未揭示出教育规律。教育学不能离开教育的实际经验,经验中有规律,教育者应该重视教育经验,将教育的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从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如果把教育学等同于教育经验,仅仅满足于教育经验的介绍,就会否定教育学是一门学科。 2.你能举出一些事例说明“要按照教育规律办教育”这一论断吗? 答:教育规律是教育本身固有的、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要

按照教育规律办教育,具体举例说明如下: (1)事例一 一位同学学习成绩很好,每次都考全年级第一,老师们都很喜欢她。但这位同学不善于与人交往,也不喜欢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因此,绝大多数同学都不愿和她一起玩。久而久之,这位同学形成了孤僻的性格。 类似的事情在应试教育中还是很常见的。应试教育往往仅关注学生智能方面,如学习成绩,其他领域则很少关注,割裂了学生的整体协调发展,造成了学生的片面发展。人的个性素质的各方面是一个整体,教育应遵循这一规律,促进学生均衡和谐发展。 (2)事例二 印度很重视教育,每年投入大量教育经费,培养出了大批的优秀人才。按常理,这些人才应该为印度的发展和建设做出卓越的贡献。而实际上并非如此,在很长一段时期,国家花大量经费培养的人才在学有所成之后大量外流。 从根本上说,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要受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约,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与它的教育发展程度成正比的,这是教育的规律之一。印度没有按照这一规律办教育,使教育规模和发展速度超越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教育反而成为国家发展的障碍。 3.请回顾你受教育的经历,列举一些教育观念影响教育实践的事例。你是否感受到了当代教育实践中的教育观念的困惑或冲突? 答:在我受教育的经历中,给我印象较深刻的教育观念影响教育实践的事例有两个,通过这些事例,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当代教育实践中的教育观念的困惑或冲突,以及因此造成的深远的负面影响。具体如下:

王道俊 郭文安主编《教育学》2015年春季期《教育学》期终考试复习大纲

2015年春季期《教育学》期终考试复习大纲 (考试班级:中文131、教育2014班等) 使用教材: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 1. 了解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了解教育的起源、教育历史发展脉络。能够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以及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教育现象做出正确的评价。了解教育学发展过程中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教育的涵义: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缉捕,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 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生产劳动起源论 教育历史发展脉络:一·古代教育(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教育) 二·现代教育(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三·未来教育 现代社会的特点:①以大机器的使用和无生命能源的消耗为核心的专业化社会大生产占据了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②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生产效率全面提高.③社会分化剧烈,社会分工精细. ④社会流动性增强,业缘关系取代了血缘和地缘关系而成为人们社会关系的主要形式,个人发展的机会和自主程度增多.⑤法治取代人治成为政治系统运行的基本方式,社会的民主化程度提高.⑥城市数量增加、规模加大,农业人口的比重降低至半数以下.⑦交通运输工具和通讯联络手段高度发达,个人、群体、组织、区域、国家日趋开放.⑧人的思想观念充分更新,竞争意识和时间观念加强,崇尚科学、信服真理、追求变革成为人们基本的行为或价值取向. 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民主化全民化教育权利平等化信息多元化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要有利于国际交流。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在不同时代不同的人那里,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认识与取向有不同的理解与选择,因而对教育业也有不同的目的和不同设想与实施。 教育与的发展同人类追求解放的步伐基本上是一致的。 教育概念的定义: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的历史发展各阶段的特点: 一.古代教育 1. 原始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 2. 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3. 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 4.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二.现代教育 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 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三.未来教育 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发展的规律性: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2.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3.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 三.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2.个体是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3.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教育对人发展的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 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一不受到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就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王道俊版《教育学》课后题第8章教学(中)

第8章 教学(中) 课后思考题详解 1.直观教学的作用越来越大,为何我们今天仍强调直观只是一种教学的手段而不是教学的目的? 答:强调直观只是一种教学的手段而不是教学的目的,即不能把直观当做目的,不能为直观而直观,不是直观得越多越好。具体而言,原因如下: (1)单纯采用直观教学不可能实现教育目的 直观教学是为了使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采取呈现实物或模象等方法进行教学。而单纯的一味的直观教学,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就是不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 (2)直观教学运用不当亦不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 在教学中,不管教学是否需要,一味追求直观和多媒体的生动形象刺激与时尚,必然导致直观过多或直观不当。这样做的严重结果,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课时,而且将影响学生抽象思维、创造性想象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可见,直观教学只有运用得当,才可能发挥其有益的作用。如果运用不当或一味采用直观教学,则不仅不会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而且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和思想的提高。因此,我们仍强调直观教学只是一种教学的手段而不是教学的目的。 2.为何我国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视启发教学原则?教师的启发与学生探究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答:(1)我国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视启发教学原则的原因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我国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视启发教学原则,其原因如下: ①启发式教学反映了学生的认识规律。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能动认识过程。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认识就不可能高效和迅捷。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只有重视启发,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才能发挥学生自身的聪明才智把学习搞好。 ②启发式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启发式教学确立了主体教育观,教师把主要精神和时间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之中,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从而确保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③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和需求,从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动机水平的实际出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进步。 ④启发式教学有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在启发性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而且还要鼓励学生进行提问和质疑。通过类似的

《教育学》笔记(王道俊、郭文安版)

绪论 1、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3、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的不同? 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作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它是依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当时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订出来的,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尽管如此,教育方针政策只是符合了教育规律,却不能代替教育规律。人们只能认识教育规律而不能制造教育规律。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政策绝不等同的。因此,教育学虽然也要阐明一些教育方针政策的问题,但是,教育的方针政策并不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最终依据。如果把阐发、论证教育的方针政策作为教育学的主要任务,就会忽略对教育规律的探讨,舍本逐末,最终导致按主观意志办教育的错误。 4、教育学与教育经验汇编的不同? 教育经验汇编多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它们还只是表面的、局部的、个别的具体经验,尚未揭示出教育规律。当然,教育学不能离开教育的实际经验,经验之中有规律,我们应当重视教育经验,将教育的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 5、常用的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等。 6、历史法:就是要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考查,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历史法的研究步骤: ①是史料的搜集②对史料的鉴别③对史料进行分类 运用历史法研究教育问题时要注意: ①要坚持全面分析的方法: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应当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思想等联系起,全面地去进行考察与分析。 ②要把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结合起来③要正确处理批判与继承的关系。 7、调查法的工作步骤:①要确定好调查的目的②选择适当的调查对象③拟定调查提纲④计划好调查的步骤和方法 调查的方法多种多样,经常采用的有:观察、谈话、问卷 8、实验法:一般是自然实验法即在教育活动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实验,不是在专门的实验室里进行的实验,可以叫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对改善教育问题的设想,创设某种环境,控制一定条件,所进行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教育实验法一般分为以下三种:单组实验法、等组实验法、循环实验法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1、教育质的规定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2、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教育就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与品德,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发展,成为社会所要求的人。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所必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从这意义上说,教育是人类永恒范畴,与人类共始终。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积累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就越来越显著,教育是为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的。因为动物活动不管多复杂也只是一种程序化了的动作反射,动物既不会制造工具、也不会自觉地改造自然,更没有用语言来传授经验。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既要体

王道俊《教育学》(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教育的概念)【圣才出品】

第1章教育的概念 1.什么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把握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何意义? 答:(1)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这一质的规定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②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的。 ③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有目的的。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④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就越来越显著。 (2)把握教育质的规定性的意义 ①把握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助于人们透过教育的种种表面现象,更加深刻而科学地理解教育,更好地发展教育。 ②把握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利于更好地发掘人的潜力,培养更多的能够自我教育、与时俱进、具有创造力的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 ③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从根本上剖析了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如何产生的,与其他动物本能的区别在何处等,这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科学化具有奠基性的重要意义。 2.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答:(1)教育的基本要素

①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②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③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2)教育基本要素的相互作用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这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分析如下:①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主导性的因素,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着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②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并影响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和学习的主体,将教育者所传授的知识、技能等,不断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受教育者学习的状况会影响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和行为。 ③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纽带,又会影响他们的工作和学习。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是教育者用于影响受教育者的,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同时,教育中介系统亦会根据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改。 可见,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既是施动者,又是受动者,而且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会随着历史条件和现实选择的变化而变化。 3.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有哪些异同? 答:古代教育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其异同具体分析如下:

教育学知识点归纳 王道俊 郭文安主编

教育学原理 一、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得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得任务、过程、原则与方法。 3、能运用教育得基本理论与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与解决教育得现实问题。 二、考查内容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得对象与任务 教育学得研究对象就是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教育学得任务就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与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得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得萌芽、教育学得独立、教育学得发展多样化、教育学得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得教育家、教育着作、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 二、教育得概念 (一)教育得质得规定性 教育就是有目得地培养人得社会活动。有目得地培养人,就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她社会现象得根本区别,就是教育得本质特点。 (二)教育得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得涵义、地位与作用。 教育者:凡就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得作用得人,都可称为教育者。 教育者就是教育活动得主导者。 受教育:就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得人。地位:受教育者既就是教育得对象,也就是学习得主体。 教育中介系统: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得纽带,就是开展教育活动得内容与方式。 (三)育得历史发展 古代教育得特点;现代教育得特点。 1原始得教育主要在社会生产与生活得过程中进行得; 1 学校教育逐渐普及 2古代学校得出现与发展 2 教育得公益性日益突出 3教育阶级性得出现并不断强化; 3 教育得生产性不断增强 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四)教育概念得界定 广义教育:凡就是有目得地增进人得知识技能,影响人得思想品德,增强人得体质活动,不论就是有组织得或就是无组织得,系统得 或就是零碎得,都就是教育。 狭义教育:专门组织得教育,不仅包括全日制得学校教育,包括半日制得,业余得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与网络教育等。 三、教育与人得发展 (一)人得发展概述 人得发展涵义; 1 人类得发展或进化; 2 人类个体得成长变化过程。 大体分为生理发展,心理,社会发展。 人得发展特点; 1未完成性(可塑性,人得需教育性与可教育性);2 能动性(人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得能动,自主,自觉,自决与自我塑造等能动性,就是人得生长发展与自然界发展变化及动物生长发展最重要得不同,这就是人得教育与人改造自然得实践活动以及动物训练得等活动之 间得最根本得区别。); 人得发展得规律性: 1 顺序性(人得发展具有一定得方向性与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 2不平衡性 (人得发展并不总就是按相同得速度直线前进,不同系统得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得成熟水平就是不同得;同一技能系统特性在发展得不同时期有不同得发展速率) 3 阶段性 (人得发展既体现出量得积累,又表现出质得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得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得飞跃。) 4 个别差异性 5 整体性(教育面对得就是一个个活生生得,整体得人,她既具有生物性与社会性,还表现出个体得独特性。) (二)影响人得发展得基本因素 遗传在人得发展中得作用;

教育基础综合 王道俊教育学课后习题答案

311教育基础综合王道俊教育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1、什么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把握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何意义 答: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培养人是教育的立足点,是教育价值的根本所在,是教育的本体功能。任何教育,只有通过培养人才能服务社会。只有首先明确了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才能进一步讨论教育的社会属性和社会职能之类的问题.从实践上看,如果不坚持把培养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学校生活的中心,就不可能搞好教育和办好学校,从而也就不能有效地履行教育的社会职能。 2、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答:教育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选择一定的教育活动方式,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其达到预期的目的。需要指出的是,教育的基本要素只是一种对教育活动的过程结构的抽象分析与概括,这些要素本身及其相互关系是随着历史条件和现实选择的变化而变化的。 3、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有何异同 (1)原始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而现代教育已从社会生活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人员。 (2)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古代学校出现并逐渐发展; (3)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其阶级性不仅体现在教育权和受教育权上,而且也体现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师选择和任用上。 (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现代学校的教育是为生产生活服务的,与生产劳动联系紧密,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知识在生产和科学技术更新的重要手段,对提高生产效率起到重要作用。 4、现代教育的发展有何趋势在这种发展中人的地位和价值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教育的普及保证所有人都能享有学校教育,满足了人的发展需要,促进了人的解放。(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进一步规定了教育作为基本人权和生存权,强调和保证了人人享有教育的权利。(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日益凸显,人的主体性地位逐渐提高、人的创造性和自觉性提高,人的地位和价值也将提升。 第二章 1、人的发展有哪些规律教育怎样适应了人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答: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发展。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心理的发展是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语言等方面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是指人的社会经验和文化知识的掌握,社会关系和行为规范的习得,成长为具有社会意识、人生态度和实践能力的人,能够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人1)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要遵循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2)不平衡性,其要求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促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课后习题前五章答案解析

WORD格式.分享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课后习题前五章答案 1、什么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把握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何意义? 答: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 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培养人是教育的立足点,是教育价值的根本所在,是 教育的本体功能。任何教育,只有通过培养人才能服务社会。只有首先明确了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才能进一步讨论教育的社会属性和社会职能之类的问题.从实践上看,如果不坚持把 培养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学校生活的中心,就不可能搞好教育和办好学校,从而也就不能有效地履行教育的社会职能。 2、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答:教育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 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选择一定的教育活动方式,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受教育者 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其达到预期的目的。需要指出的是,教育 的基本要素只是一种对教育活动的过程结构的抽象分析与概括,这些要素本身及其相互关系是随着历史条件和现实选择的变化而变化的。 3、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有何异同? (1)原始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而现代教育已从社会生活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 育人员。 (2)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古代学校出现并逐渐发展; (3)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其阶级性不仅体现在教育权和受教育权上,而 且也体现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师选择和任用上。 (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现代学校的教育是为生产生活服务的,与生产劳动联系 紧密,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知识在生产和科学技术更新的重要手段,对提高生产效率起到重要作用。 4、现代教育的发展有何趋势?在这种发展中人的地位和价值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教育的普及保证所有人都能享有学校教育,满足了人的发展需要, 促进了人的解放。(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进一步规定了教育作为基本人权和生存权, 强调和保证了人人享有教育的权利。(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日益凸显,人 的主体性地位逐渐提高、人的创造性和自觉性提高,人的地位和价值也将提升。第二 章 1、人的发展有哪些规律?教育怎样适应了人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答: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发展。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心理的发展是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语言等方面 的发 展,社会的发展是指人的社会经验和文化知识的掌 握,社会关系和行为规范的习得,成长为具有社会意识、人生态度和实践能力的人,能够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 的人1)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要遵循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2)不平衡性,其要求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3)阶段性,此要求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不同年龄阶段学 生的 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 法,进行针对性 教育。4)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以及不 同的 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挥个性,促进学生自由 发展5)整 体性,要求教育要把学生看做是复杂的整体,促进学生再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和谐地发 展,

2021年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欧阳光明(2021.03.07)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在不同时代不同的人那里,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认识与取向有不同的理解与选择,因而对教育业也有不同的目的和不同设想与实施。 教育与的发展同人类追求解放的步伐基本上是一致的。 教育概念的定义: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的历史发展各阶段的特点: 一.古代教育 1. 原始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 2. 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3. 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 4.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二.现代教育 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 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三.未来教育 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发展的规律性: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2.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3.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 三.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2.个体是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3.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教育对人发展的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 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王道俊《教育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教 师)【圣才出品】

第15章教师 1.影响教师社会地位的因素有哪些?现代社会,教师社会地位的表现形式有哪些?如何评判教师的社会地位? 答:(1)影响教师社会地位的因素 ①政治与政策因素。教师代表社会、国家、政府对下一代施加影响并将其培养成适应、维持与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有用人才,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起着桥梁与中介作用。和工业、农业、商业以及现代高科技产业等与生产力密切相关的行业相比,教师与政治、经济制度、上层建筑关系较为密切,所以,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受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政治与政策的影响非常大。 ②经济与物质因素。对于某职业而言,社会对其物质的回报,即从业人员的工资待遇也是该职业社会地位得以保障的必要条件之一。改革开放之初,党和政府就号召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教师,但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在分配制度上的“脑体倒挂”现象没有也不可能马上得到解决,教师的工资待遇长期偏低,造成了一方面人们都觉得教师职业很伟大、很高尚,另一方面却出现师范院校必须降低分数线才能录满学生的现象。 ③职业道德因素。职业道德是工作人员从事某一职业时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它是该职业得以顺利完成社会赋予其任务的保证。某行业整体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对该职业的社会地位也有一定的影响。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表现在它以育人为天职,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是教师必须做到的,同时教师应具有无私奉献甚至献身的精神,社会要求教师从心灵到仪表、从知识到能力、从工作态度到为人处世都应成为人们的楷模,与社会其他职业相比较,教师职业道德中相当一部分内容实际上就是对公民道德要求的升华。

④专业化因素。在现代社会中,一个职业专业化程度的高低是衡量其社会地位的重要指标。专业化程度的高低,一般从从业人员是否受过专门的训练、是否具备专精的知识与技能、该职业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职能是否可替代等几个方面去衡量。对教师职业专业化程度的认识,在理论界和实践中有着不同的观点,尽管教育学教科书认为教师职业的劳动具有创造性、教师职业具有不可替代性,但也有学者认为教师和护士一样只能属于“半专业”人员。理论界关于“师范性和学术性的争论”则从另一个层面质疑着教师职业的专业性。 (2)现代社会教师社会地位的表现形式 ①教师的政治地位。教师的政治地位主要表现在社会对教师的评价、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与作用、教师的社会关系体系在全社会所具有的影响及其这种影响所产生的教师在政治上所享有的各种待遇等方面。当前,我国教师的政治地位不断得到提升,反映在国家不仅多次强调要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而且专门制定《教师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教师应享有的权利和待遇,确立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要全社会尊重教师。同时,各级政府还选举教师当人大代表,参政议政,公开表彰、奖励优秀教师,以及从教师中选拔人才进入各级政府的领导班子等。这些都有力地提高了教师的社会影响和政治地位。但由于社会上“官本位”的思想仍较严重,因而教师的政治地位还未提高到应有的地位。 ②教师的经济地位。教师的经济地位是由教师的工资收入及其福利待遇与其他职业相比较的结果来确定的。教师的经济地位是其社会地位高低的直接表现之一。在我国,由于历史与现实的种种原因,教师的待遇至今仍较低。在工资收入普遍偏下的情况下,许多地区又屡屡存在工资拖欠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政府非常重视提高教师的待遇,近年来,教师的社会待遇正逐渐好转,逐年提升,教师职业正渐渐成为一种令人羡慕的职业。 ③教师的专业地位。教师的专业地位即教师职业的专业性问题。关于教师能否称为专业人员,历史上曾有较大争论。但目前,世界各国逐渐趋于认同教师的专业地位,并为确保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