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绝密)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绝密)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绝密)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绝密)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绝密)

说明:考试题型有三类,分别是名词解释、简答、分析。下面,就这三大题型说一下各自的考点。

一、名词解释(共四题)

1、《乌德勒支和约》

1700—1713年所进行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交战双方以法西为一方,英、荷、普、撒、葡为另一方。分别于1713-4月和7月在荷兰乌得勒支签订《乌德勒支条约》,条约瓜分了西班牙,同时承认菲利普一世为西班牙国王,但他及其后代必须放弃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权,并不得与法国合并。荷兰获得南尼德兰的一些堡垒,英国从西班牙取得直布罗陀海峡,从法国取得纽芬兰等北美属地,奥地利从西班牙取得伦巴第、那不勒斯、撒丁和西属尼德兰,勃兰登堡的腓特烈被承认为普鲁士国王,葡萄牙取得在亚马孙河进行贸易的权利-。

《乌约》签订后形成了欧洲大陆均势,大国受到削弱,小国崛起,普鲁士得以加入到列强行列,英国从一岛国上升为欧洲一强国,获得海上主宰权。

2、七年战争

1756年奥普为争夺西里西亚,英法为争夺政治优势、商业、殖民地及海上霸权而进行的全欧性战争,英法普奥的继续争斗导致欧洲有名的外交革命,即联盟的重新分化组合。俄、西、瑞典、萨克森加入法奥一方,与英普同盟作战。

战争持续7年,结果法国战败。1763法西与英签订《巴黎条约》,法国丧失在北美与印度的大部分殖民地,西班牙将佛罗里达割让给英国,英国成为海外贸易和殖民地霸主。

法奥与普缔结了《胡勃图斯伯格和约》,确认了普对西里西亚的占领,普的大国地位进一步确立。法国、西班牙被削弱,战争改变了欧洲列强的力量对比,形成了列强争夺欧洲霸权的新格局。

3、大陆封锁体系

由于海外贸易竞争,英国在法国大革命后多次组成反法同盟。法国、英国对立,拿破仑无法从军事上征服英国,于是将战略中心转向经济战,推行大陆封锁战略。

1806年,拿破仑颁布《柏林敕令》禁止任何从属于法国或与法结盟国向英国及其殖民地输入货物,居住在欧陆的英国人,一律拘捕,英国的商船和货品一律没收。

1807年,两次颁布《米兰敕令》规定,任何中立国家船只,只要在英国停留就将被法没收。

1810年,《凤丹白露敕令》又以立法手段完成大陆封锁体系,大陆封锁体系起初有效打击英国,但后来并未真正阻止英货进入欧洲大陆市场,使大陆各国进出口限制,引起欧大陆反对。因而大陆政策最终失败。

4、神圣同盟:

为维护欧洲封建专制制度和基督教义,反对革命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同时也为维持维也纳体系的长久稳定。1815-9-20,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皇弗兰茨一世和普皇威廉三世在巴黎签订神圣同盟条约。

9月26日签署《神圣同盟宣言》,三国根据基督教义,结成真正的、不可破灭的友谊关系,互相保证欧洲的正统统治。但这个条约既未规定有效期限,也不受任何约束,具有宗教意味,故称称神圣同盟。到1815年底,除英国、罗马教皇国和奥地利、土耳其外,所有欧洲国家都加入这一同盟。在1848年欧洲革命中,神圣同盟解体。

5、东方问题

东方问题又称近东问题,它随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衰弱而产生,伴随着奥曼的灭亡而结束。恩格斯认为东方问题实质是“对土耳其怎么办”的问题,其核心是列强对土耳其的侵略和掠夺以及这种侵略和掠夺对欧洲国际关系特别是对欧洲大国均势关系的影响。

维也纳体系建立之后,1821年,希腊独立战争的爆发,1828年,俄土战争及两次俄埃战争事件,使东方问题凸显出来,成为影响欧洲和平的因素,列强在东方问题的争夺使东方问题逐渐成为国际政治纷争的中心。

6、光辉孤立

光辉孤立是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英国政府所奉行的外交政策。含义为英国在和平时期不与任何欧洲大国或大国集团结盟或订立长期军事义务,以充分保证行动自由、不受束缚。

“光辉孤立”政策建立在雄厚的经济实力、强大的海军力量及广大的殖民的基础之上。从英国的地理位置和殖民大国的现实情况来看,推行均势政策以维持欧洲大国间的力量平衡,充分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以扮演调停者角色,最有利于捍卫英国的利益。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列强之间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英国经济实力优势逐渐丧失、海上霸权受到挑战,损害英国利益的事时有发生。为了在世界上免于陷入被孤立的境地,英国开始改变对外政策。1902年英日同盟及后来的英法协定、英俄协定标志着英国逐步放弃了“光辉孤立”。

7、门罗宣言

1823年12月2日,门罗总统向国会提交了由国务卿亚当斯拟订的国情咨文,咨文中有关外交方面的主要内容被称为“门罗宣言”(或称“门罗主义”)。它主要包括三个基本原则:“反对欧洲国家再在美洲夺取殖民地”原则、不许欧洲干涉美洲事务美国也不插手欧洲事务的“不干涉”原则和宣称“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美洲体系”原则。

门罗宣言是美国对拉美政策的基石。它客观上支持了拉美各国的独立,反对欧洲国家对美洲的干涉、扩张,具有防御性质。另一方面,它明确向欧洲“旧大陆”宣告美国将在拉美取代旧欧洲殖民主义者,潜伏着美国与欧洲国家争夺整个欧洲及美国在拉美的扩张,因而具有侵略性质。

8、“十四点计划”

1918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了战后世界和平方案,即威尔逊十四点。

包括:废除秘密外交,海上航行自由,消除经济壁垒,裁减军备,调整殖民地,应兼顾当地居民的利益和殖民政府之正当要求;恢复比利时,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调整意大利疆界,奥匈人民自决,恢复巴尔干各国,保护土耳其少数民族,波兰独立,建立国际联盟等。其中建立国联是其核心内容。实际上是美国企图利用战争中增长的实力,削弱竞争对手英、法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但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1919)上,英、法操纵会议进程,猛烈反对美国旨在建立世界霸权的纲领。所议定的和约条款大多不符合“十四点”的初衷,新创立的国际联盟也成为推行英、法两国政策的工具。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不参加国际联盟。这标志着“十四点”的失败。

9、《洛迦诺公约》

1925年10月26日,英法德比意波捷等国在瑞士洛迦诺签订了《洛约》,包括最后议定书和7个条约。

主要内容包括:

(1)英法德比意签订《莱茵公约》,规定德法、德比之间的边界维持现状,各方保证以和

平方式解决争端;凡尔赛和约关于莱茵非军事区的规定进一步得到确认,道威斯计划仍然有效;英意两国充当该公约的保证国,承担援助被侵略国的义务;

(2)德与波、捷签订条约,规定有争端时提交仲裁法院解决,但没有提及维持德波、德

捷的边境现状;

(3)原则上同意德国加入国联。

影响:的签订是英国外交的胜利,英国是该公约的最大保证国,取得欧洲的支配地位;

法国同盟体系受到打击,法国在欧洲的领导地位被削弱;

德国是该条约的最大受益者,在没有承担更多义务的同时实现了大部分外交目

标,削弱了法国,恢复了德国的大国地位。东部边界问题不确定为德国东侵开了

方便之门。《洛迦诺公约》削弱了凡尔赛和约,客观上为德国军国主义登台铺平

了道路。

10、《非战公约》

1927年由法国外长白里安和美国国务卿凯洛格倡议,1928年8月27日由英法美德日意波比捷等15国代表在巴黎签订的《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即《非战公约》。条约于1929年生效,至1933年,共有63个国家批准加入。

条约规定:

(1)缔约各国谴责用战争解决国际争端,废除把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工具;

(2)缔约国之间一切争端或冲突只能用和平方式处理和解决。

《非约》是20世纪20年代后期欧美盛行“和平主义”的形势下,欧洲政治和美

国政治交错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既没有杜绝秘密外交,也没有解决裁军问

题,既不能解决国际纠纷,更不能阻止二战的爆发,在真正的危机来临时,只能

成为一纸空文。但《非约》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条约强调不侵犯的原则,宣布

侵略战争为非法,成为二战后审判战犯的重要法律依据。其关于限制战争的基本

原则为《联合国宪章》等国际文件所继承,对国际裁军等产生深远影响。

11、《李顿报告书》

1932年1月21日,国联成立由英国人李顿为团长的调查团研究中日关系问题。

10月1日,国联发表了国联调查团报告书《中日纷争调查委员会报告书》,也称《李顿报告书》。

它声称九.一八事变并非日本以武力侵犯中国的简单事件,而是一个有赤色危险的复杂问题。污蔑中国人民抵制日货为中日冲突的重要原因。报告书承认日本以武力占领中国领土的事实,但主张既不应该承认和维持伪洲之现状,也不主张恢复九.一八以前的社会状况,主张由外国教官组织特别宪警,维持东北治安。

《顿报告书》表明西方列强既想对日本妥协,又想利益均沾,企图把中国东北变成共管的殖民地。1931年2月24日,国联开会基本通过了《李顿报告书》,声明不给伪满洲国事实或法律上的承认。同年3月27日,日本宣布其国际政策与国联政策不相一致,宣布退出国联。

二、简答(共四题)

1、法国大革命外交原则

法国大革命各个时期的最高权力机构发布了大量文件,体现法国资产阶级对国际关系和国际关系原则的基本看法,并包含了一些新规定。其中最重要为“主权在民和名族利益至上”的原则及“普遍和平和正义原则”、“不干涉原则”等。

1789年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与公民权宣言》,提出在权利上人人生而平等,因而主权就不属于某个王室或个人,而是归属于全体国民。“主权在民和民族利益至

上”的思想是对“朕即国家”和王朝利益至上思想的否定。

1790年法国立法会议根据“人民主权”原则,开始干预法国外交部决策。“普

遍和平与正义原则”被宣布为法国对外政策根本原则。1791-12通过的特别法令规定:法兰西民族永远放弃以侵略为目的的一切战争,永不使用自己武力去反对其他任何民族的自由。“普遍和平和正义原则”是对封建君主为王朝利益不顾人民苦难,频繁发动战争的否定。

“不干涉原则”是对国家主权原则的延伸。国民会议通过的一些文献提出任何一国人民既无权侵犯他国人民土地,也无权干涉他国人民的自由和利益。不干涉原则对以后的国际关系和国际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这些原则不无理想主义成分,而且因为当时种种原因未能付诸实施,但它们毕竟给国际关系带来一股新鲜空气,也为现代外交奠定了基础。国家主权原则和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原则后来逐渐被国际社会所接受,并以国际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2、克里米亚战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1854—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是一场欧洲大国主要是英法俄乘土耳其衰败之际在地中海东部争夺霸权的战争。战争的导火索是圣地的保护权问题,1853年在英法怂恿下,土耳其对俄宣战。初期俄方占优势,全歼土耳其舰队。1854年英法对俄宣战,奥地利也敌视俄国,最终俄国战败。

1856年英法普奥俄及撒丁王国在巴黎签订了结束克里米亚战争的《巴黎和约》,规定:

(1)土耳其帝国的领土完整受到欧洲列强的共同监督;

(2)黑海中立化,多瑙河航行自由由列强共同监督;

(3)多瑙河各公国仍属土耳其管辖,但受到列强共同监护,塞尔维亚与土关系不变,但受到列强集体监护;

(4)土恪守其一贯原则,外国战舰一律不准进入黑海两海峡。

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霸权衰落,西进被终止,被迫将侵略矛头转向中亚、远东,俄奥矛盾激化,俄国外交上陷于孤立,暂时处于战略守势;英国遵循其传统外交原则,遏制了俄国向南扩张,保护了英国通向印度的通道;法国重新确立了欧陆霸权,巴黎一时成为欧洲的政治中心,拿破仑三世亦以霸主自居;奥地利也有所收获,摆脱了俄国的直接威胁,但俄奥关系恶化,奥地利陷于孤立;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被进一步削弱;撒丁王国、普鲁士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着手进行意大利、德意志的统一。

3、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内容及意义

1648年10月24日,在德意志威斯特法利亚的闵斯特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天主教同盟和法国及奥斯纳布鲁克谈判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新教诸侯和瑞典所分别签订的一系列条约,统称为《威斯特伐利亚合约》。

《威伐和约》的主要内容是:

(1)每一个德意志诸侯国都享有主权,可以单独宣战与媾和;荷兰与瑞士获得完整主权,摆脱神圣罗马帝国而真正独立;

(2)阿尔萨斯(斯特拉斯堡除外)割让给法国,梅斯、土耳与凡登三个教区归属法国得到进一步确认;瑞典的到波米瑞尼亚等地,控制了波罗的海与

北海沿岸;

(3)瑞典和法国通过领土扩张,可以在任何时侯干涉德意志事务;

(4)卡尔文教派与路德教派应享有同等的权利;

意义:威斯特伐利亚和会成为近代国际关系史和近代欧洲外交史的开端。

(1)开创了以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河,确立了主权国家无论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则,确立了条约必须遵守的原则,违约则须予以集体制裁的原则,确

立了常设外交代表机构的制度,极大推动了近代国际法的发展;

(2)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增强了各国的主权意识,王权进一步代替了神权;

(3)和约结束了三十年战争,给欧洲带来了相对稳定的局面,形成了近代国际关系史上第一个国际体系,在国关史上占重要地位。

4、意大利统一的背景和过程

背景:①19世纪中期,意大利不仅处在分裂状态,而且大部分地区和邦国受外国控制。进入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意大利民族复兴运动日益高涨。

②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要求把统一提上日程,又为统一创造了客观条件。

③撒丁王国担负起了统一的任务,加富尔任撒丁王国宰相后,通过改革为统一

奠定了物质基础。

过程:①加富尔积极推行“自上而下”的统一政策和结盟政策,利用一切有利时机在欧洲列强中寻求盟友,确立了拉拢联合法国反对奥地利的对外政策方针。

②1859年4月28日,撒丁联合法国对奥地利作战,奥法撒战争爆发后,

意大利民族英雄加里波第领导的志愿军在伦巴第发动起义。不久攻

占了米兰。此外,人民纷纷起义,并成立了临时政府。1860年3月,

法撒签订《都灵条约》,法国获得了萨瓦和尼斯,拿破仑三世同意建

立意大利王国。

③1861年3月撤丁国王改号为意大利国王,意大利王国成立,定都佛

罗伦萨。但是,意大利并未实现完全统一。

④1866年,意大利起普奥战争之机会,收回了威尼斯地区。但罗马及

其附近教皇区还依传法军势力割据一方。

⑤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意大利乘拿破仑三世调回驻罗马法军的机会

发起攻击,于9月20日占领罗马。意大利与罗马合并,教皇庇护九

世只得退居梵蒂冈。

至此,意大利统一大业完成,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前景,但也仍然保留了不少封建残余。1871年1月,意大利王国首都由佛罗伦萨迁到罗马。

5、俾斯麦大陆同盟体系

形成:德国统一之后,为了巩固德国统一的成果,即为了避免法国与其他国家结盟,防止德国陷入被两面夹击的境地,俾斯麦营造了大陆联盟体系。

1878柏林会议后的五年时间里,俾斯麦通过了德奥同盟、三皇同盟、

德奥意三国同盟以及德奥罗同盟和奥塞同盟初步建立起以德国为中心

的联盟体系。又通过对三国同盟的续约、两次地中海协议和再保险条约,

完成了对大陆同盟体系的调整,俾斯麦的大陆联盟体系最终完成。

核心思想:建立以德国为中心的欧洲体系,孤立法国,避免法俄两面夹击德国巩固德国的欧洲霸权地位,可以概括为在均势原则指导下的“联

奥、拉俄、亲英、反法”。

不稳定性与脆弱性:(1)大陆联盟体系是俾斯麦凭借个人高超的外交手段在

欧洲国家间纵横捭阖促成的,随德国政局的变动,以

其个人之力难以维系;

(2)欧洲国际政治的基本矛盾诸如法德矛盾、俄奥矛盾无

法消除,俾斯麦的外交策略只是一种拖延问题的权宜

之计,注定了俾斯麦体系必将瓦解。

瓦解:随着威廉二世的继位、俾斯麦的下台,德国的对外战略开始实行“新路

线”政策,“新路线”认为德国必须正视俄国的敌意和法俄结盟的可能,主

张放弃与俄国结盟,转而全力夹紧与英国的联系以抗衡法俄。最终导致

了1894年法俄同盟的成立,这标志着大陆联盟体系已经完全解体。此

后,欧洲国际关系开始步入三国同盟与法俄同盟相互对峙的局面。

6、两次巴尔干战争

1912~1913年在巴尔干半岛爆发了两次战争。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是巴尔干同盟(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与土耳其之间的战争,其目的是推翻奥斯曼土耳其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

战争以土耳其的失败而告终,交战双方签订了《伦敦条约》,结束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却加深了巴尔干同盟国家之间的矛盾,战利品的分配不公为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埋下火种。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是以保加利亚和土耳其为一方,希腊、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为另一方的战争,后来罗马尼亚和土耳其乘机也参加了这场对保加利亚的战争。结果是保加利亚战败,签订了《布加勒斯特条约》,从此,巴尔干半岛出现了两个对立的阵线。

两场战争集中地反映了世界两大帝国主义集团在该地区的矛盾和斗争,尤其是俄奥矛盾,这就决定了战争性质的复杂性。两次巴尔干战争不仅未能解决巴尔干诸国间旧的矛盾,而且还增加了它们的新矛盾。巴尔干的态势成为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相互对峙的一个缩影,巴尔干半岛已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7、苏联为集体安全做出的努力

集体安全:即众多国家对国家安全和国际和平的集体相互保障。在集体安全保障下,侵略者进攻集体安全体系中任何一个国家即被视为侵犯所有国家。集体安全是一种以集体方式保障国家安全的设想和原则。

30年代初,在欧洲和远东形成两个战争策源地,德、日法西斯的扩军备战和侵略扩张不但威胁着苏联和广大中小国家的安全,而且危及西方资本主义大国的根本利益。这就为建立除法西斯国家之外的区域性和世界性的反侵略阵线提供了客观前提。1933年,苏联根据和平不可分割和进行集体抗击侵略的原则提出集体安全政策,建议缔结多边或双边的互助条约,共同遏制法西斯的侵略扩张。苏联政府为推行这一政策采取许多积极步骤:

1.1933年11月,苏美建交,使苏联对外关系取得了重大进展;

2.1933年12月联共(布)中央作出关于开展集体安全斗争的决议;

3.1933年苏联与一系列国家签定了《关于侵略定义的公约》;

4.1934年9月苏联加入国联,为集体安全增加了砝码;

5.1935年5月2日,苏联分别和法国捷克签定了《互助条约》,增大了安全

系数,在联合反法西斯力量和阻止法西斯侵略方面迈出重要一步。

6.1939年苏联倡议进行英、法、苏三国关于缔结军事互助协定的莫斯科谈判。但英、法执行绥靖政策,拒绝与苏联合作共同遏制法西斯的侵略和扩

张,加速了二战的爆发,也标志着苏联为集体安全所做的努力最终破产。

集体安全体系的提出:1933年,苏联外交人民委员部拟定了一项关于建立欧

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议。该建议要点包括:(1)苏联同意在一定条件下参

加国际联盟;(2)苏联不反对在国际联盟范围内缔结抵御德国侵略的区域性

相互保卫协定;(3)苏联同意比利时、法国、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立陶

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芬兰或其中某些国家参加上述协定,但法国和

波兰必须参加;(4)一旦遭到上述协定未曾预见到的军事进攻时,各缔约

国应不受相互保卫协定所列义务之限制,保证相互提供外交、道义和可能

的物质帮助。这项建议与苏联1933年11月想美国提出签订日、美、苏、

中等国参加的区域性太平洋公约的提议乃是一个完整的和平计划。

互不侵犯条约:在国际形势日趋紧张之时,苏联开始着手同周边国家签样做既能为维护本国安全提供必要的基础,又能为组建集体安全体系创造一定的条件。1931年6月24日,苏联首先与阿富汗签订《苏联和阿富汗中立和互不侵犯条约》。在此之后,1932年1月21日,苏联和芬兰签订《芬兰和苏联互不侵犯与和平解决争端得条约》。同年7月25日,苏联和波兰签订《苏联和波兰互不侵犯条约》。11月29日,苏联和法国签订《法国和苏联互不侵犯条约》。这些条约得内容大致与苏联、阿富汗中立和互不侵犯条约的内容相似。此外,苏联还分别同芬兰于1932年4月22日签订《芬兰和苏联和专约》,同波兰于1932年11约23日签订《波兰和苏联和解专约》。

为“侵略者”下定义:1933年2约6日,苏联代表团向世界裁军会议提出关于侵略定义的宣言草案,要求将这个定义纳入裁军公约草案。宣言草案提出,在国际冲突中凡第一个采取下列行动之一者,应定为侵略国或进攻方:1.

向另一国宣战者;2.虽未宣战而以武装部队侵入另一国领土者; 3.以陆海空军袭击他国领土或故意攻击他国船只或飞机者;4.陆海空军在他国登陆或开入他国境内而未得该国政府允许者,或违反此种允许之条件,特别是违反有关军队驻留时间或扩大驻留地区之条件者;5.对另一国得海岸或港口实行海上封锁者。

苏联提出的宣言草案强调指出,任何政治、战略或经济方面的考虑都不能用作为入侵辩解的理由。

苏联政府采取其他外交行动使该宣言的基本内容具有国际文件的效力。1933年7月,苏联代表团在伦敦国际经济会议上向所有出席会议的国家提出缔结侵略定义公约的建议。这一建议首先得到苏联周边国家的响应。同年7月3日,《苏联、阿富汗、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伊朗、波兰、罗马尼亚和土耳其关于侵略定义的公约》在伦敦签订。7月4和5日,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和立陶宛也同苏联一起签署措词相同的公约,加入了被称为《伦敦公约》的上述公约。翌年1月31日,芬兰加入该公约。

与美国建交:为贯彻执行建立集体安全体系的外交方针,苏联在30年代初采取了一系列实际步骤,其中重要一环就是同愿意维护和平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苏美建交是当时国际关系中引人注目的时间。1933年11月16日,两国宣布建立外交关系,还就两国的利益和维护世界和平等问题达成了协议,主要内容是:

1.互相尊重主权,互不干涉内政

2.决不采用任何方式破坏对方国家的安宁、繁荣、秩序,以及本土及属地的领土完整;

3.两国政府互不允许在本国领土内筹组或设置敌视和破坏对方政府或政治社会秩序的任何组织和团体(包括它们的代表),拒不采用任何方式资助或容许它们进行武力或其他敌对活动。苏美建交对增进两国关系和维护世界和平都有重要意义。

苏美建交前后期间,苏联还同下列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西班牙(1933年7月)、匈牙利(1934年2月)、罗马尼亚(1934年6月)、捷克斯洛伐克(1934年6月)、保加利亚(1934年7月)、阿尔巴尼亚(1934年9月)、哥伦比亚(1935年6

月)、比利时(1935年7月)、卢森堡(1935年8月)。

加入国际联盟: 在新的形势下,苏联开始考虑加入国际联盟,推动这一国际组织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应有的努力。

在法国的倡议下,1934年9月15日国联30个成员国联名向苏联发出邀请书,18日,国联大会通过苏联加入国联并任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苏联表示同意参加国联,但声明反对国联推行的殖民主义的委任统治制度,并对国联以往的有关决议和没有苏联签字的条约不承担责任。由于英法等国政府的操总,苏联在国联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东方公约》问题和苏法、苏捷互助条约:1934年5-6月,苏法两国就缔结《东方公约》问题举行谈判。经过多次会谈,双方拟定了东方公约联合草案。

联合草案建议签订三项互相练成一个体系的协定。在多边互助条约不能缔结的情况下,苏联便争取与法国缔结双边互助条约。1935年5月2日,苏法签订《苏联和法国互助条约》。条约正文共五条,另附有一份《签订议定书》。同年5月16日,苏捷两国代表在布拉格签订《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互助条约》,内容与苏法条约相同。苏法、苏捷互助条约本可以在反对德国侵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是,法国政府并没有履行条约义务的诚意,使条约根本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8、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如何形成

20世纪30年代国际形势激烈震荡,德日法西斯借经济危机造成的动荡局势上台,威胁世界安全的两大战争策源地形成,法西斯势力日益成为世界和平的主要威胁。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和步步紧逼,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逐步形成。

具体形成步骤如下:

(1)1933年美苏建交,为后来两国合作,共同进行反法西斯战争铺平了道路。

1934年苏联加入国联,意味着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联合抗击法西斯的可能

性;

(2)1939年二战爆发,1940苏德战争爆发,苏德战争爆发后,丘吉尔和罗斯福先后声明要援助苏联。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同时与法西斯国家作战,建

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具备了现实可能性;

(3)1941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案》,加强对反法西斯国家的援助,美国成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1941年8月13日,罗斯福、丘吉尔签署

了《大西洋宪章》,是美英联盟的标志,有力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的形成;

(4)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12月8日日本向英、美宣战,美国放弃了孤立主义政策、对日绥靖政策。美国参战壮大了

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

(5)1942年1月,中美英法苏等26国在华盛顿签订《联合国家宣言》,赞成《大西洋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表示与法西斯国家进行共同斗争。各国均保证

倾本国之全力,相互合作,不与敌人单独停战或缔结和约。标志着世界反

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形成,对消灭法西斯德国和打败日本起了关键作用。

9、结合两次世界大战分析欧洲霸权的衰落

1、欧洲是近代民族国家和现代国际关系的源地。三十年战争后形成的威斯特伐

利亚体系确立了主权国家的平等和以会议形式解决争端的原则。这就标志现代意义上国际关系体系建立。

2.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形成后国际关系几经变化。但在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产生至一战前主要大国是英、法、德,在国际格局中处于支配地位。从19世纪下半

叶开始,国际关系中出现的一些新因素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列强间的力量均

势:

(1)拿破仑战争后俄国取代法国欧洲大陆强国的地位,并且成为法德争取结盟

对象。

(2)德意志经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统一,并成为欧洲强国之一。几个世纪来欧

洲国家以德意志分裂维持的均势再也难以为继,欧洲的均势体系被打破。

(3)美日崛起使国际关系突破欧洲范围,欧洲失去世界中心的特权。

3.一战后,欧洲列强无法再建立一个新均势,德奥战败,俄国十月革命产生巨大影响,美国返回孤立主义,英法在对德政策上矛盾重重。当国际关系突破欧

洲均势而走向世界时,欧洲列强之间的力量均势已经失去。

4.二战使欧洲彻底丧失了几个世纪来对世界的领导权。战后欧洲国家经济凋敝,德意等战败国损失惨重,战胜国英法受到重创,经济困难加剧了社会矛盾重。

欧洲列强的一些殖民地获得独立,自此欧洲全球霸权结束,无法回到以前的政

治经济优势地位,取而代之的是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崛起。美苏在二战后逐渐

掌握了全球战略主动权,建立了雅尔塔体系,标志着欧洲霸权体系结束。

三、分析题(共一题)

1、凡华体系与维也纳体系的异同点

维也纳体系是19世纪初拿破仑帝国崩溃后,以英国、俄国、奥地利、普鲁士为首的战胜国通过维也纳会议在欧洲大陆建立的新的均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指一战结束后,英法美日等大国通过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

议对国际关系的调整和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

相同点:

(1)两者都是战争的产物,是军事实力较量斗争协调的产物,皆为多极均势格局。均由两大军事集团间进行大规模战争而引起召开重大国际会议,并

签订一系列条约文件为基础,导致各种基本力量的配置、布局暂时平衡

且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2)都带有大国强权色彩。维也纳体系中,俄、英、普、奥起主要作用,俄国通过控制“神圣同盟”成了“欧洲宪兵”,英国则利用俄国牵制法国,维持欧

洲均势;凡—华体系中,美、英、法、意、日限制德国东山再起,反对

苏俄,维持列强的殖民统治,对东西方政治经济有重大影响

(3)在一定时期内维持了世界的相对稳定局面。

不同点:

(1)社会基础不同:维系产生并存在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激烈斗争的19世纪上半期;凡系产生并存在于20世纪上

半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列强激烈争夺世界霸权和

殖民地,社会主义运动已在俄国取得胜利并有一定发展。

(2)主导者不同:维也纳体系由英俄普奥四大国主导,凡华体系由英法美主导。

(3)性质和影响不同:维系是为巩固和恢复欧洲封建王朝的统治,维护的是封建统治秩序,反对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过渡,阻碍社会进步,是历史的

倒退但维也纳体系客观上带来了一定时期的相对的和平;凡系是在对战

败国宰割基础上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形成了以英法美为主导的国际

体系,但由于体系下矛盾重重,体系并不能持久,埋下了二战的祸根。2、雅尔塔体系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异同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指一战结束后,英法美日等大国通过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对国际关系的调整和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

雅尔塔体系:是二战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相同点:

(1)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

(2)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瓜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体系;

(3)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其内容体现了大战前后各大国力量的消长变化,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4)都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瓦解、破坏;

(5)凡华体系后成立的国联与雅尔塔体系后建立的联合国在本质上相同,都是通过大国协调来维持。

不同点:

(1)社会基础不同:凡华体系建立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向资本主义过渡之后,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苏俄;雅尔塔体系建立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

出现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对立的两极格局基础上。

(2)主导者: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体现了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

而雅尔塔体系后欧洲霸权结束,美苏主宰东西方世界的时代开始。凡

华体系多级均势格局,依靠列强势力均衡维持秩序、体系,雅尔塔体系

结束了旧的欧洲大国主宰世界的局面,开创了美苏主导世界的格局,国

关体系发生新变化。

(3)性质和影响不同:前者是一战协约国集团分赃的产物,它对战败国进行了残酷地掠夺和奴役.后者则是二战民主力量胜利的产物,体现出民主的原

则.在处理战败国方面,规定了非军事化,非纳粹化原则,强调用民主方式

解决他们迫切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凡华体系暂时调整了资本主义国

家之间的矛盾,但由于分赃不均、宰割战败国等体系下矛盾重重。一战

后民族解放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动摇了凡华体系的基础。雅尔塔

体系下联合国规定了民族独立和民族自决原则,被联合国托管地区陆续

实现了独立。雅尔塔体系顺应了时代潮流,维护了战后几十年的和平局

面,扶植了各国的民主力量,具有维护世界和平和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

的进步性,为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以下两点作为参考:

(4)矛盾:前者的主要矛盾是战胜国与战败国及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后者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

(5)产物:前者产生的国联是英法操纵下维护战胜国利益的工具,并没有从根本上实现其宗旨维护战后的和平.而后者产生的联合国的广泛性和普

遍性超过国联,具有历史的进步性.

中外设计史考试复习题

一、选择题 中国设计简史 1、人类的设计史,以石器为开端,石器是设计史上最早的“文化化石” 2、作为中国设计的开端,文字与装帧、建筑与城市规划、服饰与玉器这三大范 畴的设计也十分重要。它们分别标志着传播意义上人类文明的设计、文化和政治意义上国家文明的设计、制度和伦理意义上社会文明的设计。3、史前时期,最经典、最成功的设计就是陶器的设计 4、青铜器是以自然铜与锡等合金材料制造的器皿,从设计的目的来看,商代青铜器以祭祀为主,强调宗教神性的意义。周代青铜器注重食器的组合,而且是以礼器为主,反映了制度等级和人事意义。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渐渐失去祭祀和礼器的特性,开始向日常实用器物转变。 5、天子享用九鼎,诸侯使用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 6、“宫殿”作为高规格、高水平的礼制性祭祀建筑、与皇宫分离的“左宗庙、右社稷”形式在西汉晚期首次出现. 7、隋唐时期的屏风大致包括两类,一类是座屏,一类是折屏 8、“南青北白”?南方越窑——青瓷北方邢窑——白瓷 9、9、隋唐形成了以生产青瓷的南方越窑和生产白瓷的北方刑窑为代表的“南青北白”的地域性格局。 10、陆羽在《茶经》中曾品评了当时的众多茶具并提出了“邢不如越”的观点,即尽管刑窑白瓷“类银”、“类雪”,但远不及越窑青瓷的“类玉”、“类冰”11、卷轴装帧是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一直流行的书籍装帧形式12、令汴梁成为了中国古代第一座开放式的街巷制首都13、宋代,人们垂足而坐的起居方式已基本定型14、五大窑系:汝、官、哥、定、钧 15、磁州发展形成了白釉釉下黑、褐彩器,而且富有生动的民间艺术气息 16、明末宋应星所著的一部重要的综合了材料特性和产此、设计生产与管理、工艺及科技的著作《天工开物》,它也是对古代设计成就的全面总结 外国设计简史 17、近代设计发端的标志性事件是1851年在英国伦敦海德公园举办的第一届万国博览会,在约瑟夫?帕克斯顿建造的水晶宫举行 18、国的新艺术运动被称为“青年风格” 19、欧洲现代主义运动的首发地主要集中在欧洲大陆上,而以麦金托什为首的格拉斯哥“四人集团”是运动早期唯一具有重要影响的英国设计集团。20、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路易斯·沙利文提出了著名的“形式追随功能”的理论。20、为卡夫曼家族设计的流水别墅,是赖特一生之中最为著名的作品21、“新建筑运动”的代表人物主要包括德国的沃尔特·格罗皮乌斯,法国的勒·柯布西耶和德国的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等。 22、沃尔特·格罗皮乌斯是20世纪德国现代主义运动的杰出领袖、建筑师、理论家和教育家,1919年在魏玛创立了国立包豪斯设计学院,同时出任该学院的首任校长 23、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提出“少即是多”的形式主义原则。 24、诺曼·贝尔·盖迪斯被誉为“流线型设计之父”。 25、亨利·福特于1913年发展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流水线和大规模生产技术。26、1961年德雷福斯出版的《人体度量》被誉为人机工程学研究的开山之作,奠定了人机工程学设计的基础。 27、雷蒙德·罗维成为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位登上《时代》封面的设计师。28、考夫曼提出“优良设计”的评价标准:(1)清晰、简洁的产品造型。(2)无装饰的产品造型。(3)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资料 1

欢迎阅读 一、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额开端? 1.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了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使独立的中国开始逐步变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开始逐步变为半封建的中国。 2.近代中国阶级关系的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在原有的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外,又先后出现了产业无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 3.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开始变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 4. 1. 2. 1. 2. 3. 4. 1.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三种政治力量: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他们是反动势力、民主革命的对象;二是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 三种政治力量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第一种是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阶级的方案;第二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第三种是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 2.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两个基本的选择:或者是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两个中国之命运:帝国主义列强不会让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过于软弱,中国无法通过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上独立、富强之路。 五、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以后社会阶级发生了那些变动?★ 随着近代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动,不仅旧的阶级发生了变化,还有新的阶级产生出来。 1.旧的封建统治阶级即地主阶级继续占有大量的土地,掌握着国家政权,对人民实行专制统治。不过, 2. 3. 4.另 资本- 1. 金融事业,甚至设立租界,实行殖民统治,这些通商口岸大多成立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进行经济掠夺的基地。 2.掠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关税自主权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主权,《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逐步丧失了关税自主权。外国廉价商品在中国市场上大量倾销,排挤中国工业品和手工艺品,并获取高额利润。中国海关不仅不能起抵制外国商品倾销、保护民族经济的作用,反而成为外国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一个重要工具。

世界近现代史纯知识点复习资料(一劳永逸)讲解

世界历史复习资料 考点1:欧美国家巨变与殖民扩张一.文艺复兴与新航路的开辟 二.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一)共和国的诞生于克伦威尔的独裁 1.1640年11月,议会的重新召开,揭开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2.克伦威尔领导的议会武装-------新模范军。 3.1649年一月,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5月10日英国宣布成立共和国。 4.1653年,克伦威尔驱散议会,成立护国政府,自任“护国主”,实行军事独裁。(二)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查理二世)。 2.1668年,“光荣革命”威廉三世当上国王。 (三)《权利法案》的颁布

1.目的:为了限制国王的权利 2.时间:1689年 3.3.制定机构:英国议会 4.内容:确定议会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规定国王必须依法行使权力,国王无权废除法律, 征税需经议会同意,议员有政治活动的自由。 5.意义:确定议会为最高权力机关。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资产 阶级专政在英国建立起来。(注意:《权利法案》的材料) 三、美国的独立:(九上第一主题第3课) (一)、独立战争爆发与《独立宣言》: 1.根本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战争的经过 (1)爆发:1775年4月列克星顿的枪声,标志着北美独立战争的开始。 (2)建军:1775年5月,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决定组建大陆军;任命华盛顿为总司令。 (3)建国:《独立宣言》的发表 ①时间:1776年7月4日 ②制定机构和起草人:大陆会议杰斐逊起草 ③内容:《独立宣言》阐述了自由、民主的政治原则,指出人人生而平等,都享有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独立宣言》谴责了英国殖民统治的罪恶,宣告北美殖民地脱离英国管辖,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 ④历史意义:宣告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 (4)转折:1777年,萨拉托加战役的胜利是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5)胜利:1781年英军在司令康华利的带领下向大陆军投降。 (6)独立:1783年,英美签订《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利坚合众国独立。 3.1787年宪法:1787年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制定了美国宪法,史称1787年宪法。宪法规定美国是由各州联合组成的联邦制国家。 4.性质和作用:北美独立战争既是一场反抗殖民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双重性质) 5.北美独立战争的历史意义:1775年-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使美国赢得了独立。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起了推动作用。 6.华盛顿: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军事统帅---------被誉为“美国国父”。 四.攻占巴士底狱。 1、革命的根本原因:法国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导火线:1789年,法王路易十六为摆脱财政危机召开的三级会议。 3、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揭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五《人权宣言》和共和国诞生: 1.《人权宣言》的发表: (1)时间:1789年8月 (2)制定机构:制宪会议。 (3)《人权宣言》内容:①自由、平等是天赋的人权;②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③国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④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4)历史意义:《人权宣言》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是反封建专制的旗帜,是引导法国走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指针,它宣告了法国资本主义制度的诞生。

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Microsoft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仅供参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落后封闭的封建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封建社会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 3.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4.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3)基本特征

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4.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5.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6.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特征,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的加深而逐渐形成的。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刚要复习资料_简答题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简答/论述题)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简答题 1、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危机的表现? 清朝乾隆后期也出现前朝的“周期律”,开始由盛而衰。其表现有五个方面,期中三个方面是前所有的,如,政治上,中央集权强化,官制废弛,官僚整体性腐败腐化。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地租高利贷加重,无地少地农民增加,农民生活困苦不堪。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八旗军、绿营兵腐化无战斗力。思想文化上,带着满族异族统治的味道,大兴文字狱,压制异端,万马齐喑。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状态。 清朝的危机其实与前面各个封建王朝一样,出现了改朝换代的迹象,但历史已经没有给中国建立另一个封建王朝的机会。大的世界参照系已经变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到来,将改变中国命运。 2、为什么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从1840年至1949年,中国逐步形成并加深地演变为为半殖民地办封建状态。 首先,半殖民地化了。这是从政治主权角度看。主权受侵犯,领土完整遭破坏,成了有其名无其实的国家。 其次,半封建化了。这是从经济基础和经济解构角度看。(1)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中国农业经济成为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个部分。(2)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刺激下,中国城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并有所发展。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有哪些? (1)资本帝国主义掌控中国经济和政治命脉,决定并支配中国。 (2)中国封建势力已经与侵略者勾结一体,是列强压迫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3)自然经济虽遭破坏,但地主土地所有制仍存。 (4)中国资本主义虽然产生并有一定发展,但始终软弱,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5)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中国内部不统一。这与资本—帝国主义争斗和间接控制、与中国地方性农业经济基础上的地方割据、中国地域广大等有关。 (6)中国人民政治权力和生活极端贫困化。 4、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 (1)分作上层和中下层。 (2)两种特点和双重性格。一方面受帝、封压迫,一定条件下可以参加反帝反封的革命或保持中立。另一方面,因力量薄弱,与帝、封有千丝万缕联系,斗争中缺乏彻底性。 (3)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引导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5、中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及其特点是什么?

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复习资料全

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复习资料 一、选择填空: 1、目前所知我国最早出国学习美术的留学生是关作霖。 2、留法画家林风眠赞成东西融合论,经常使用中国传统笔墨创作仕女画,表达形式美和意境。 3、中国画《流民图》的作者是兆和。 4、在解放区新兴木刻运动中,《怒吼吧,中国》是桦创作的版画作品。 5、《三毛流浪记》是漫画家乐平的作品,“三毛”形象家喻户晓,人人喜爱,深受儿童的欢迎。 6、前海派的第一位重要的画家兼书法家、篆刻家是之谦,他的书画艺术开海派风气之先。 7、近代书法家康有为极力提倡北碑,行书用笔凝重稚拙,圆浑苍厚,结体舒展开,气势非凡,笔力苍劲,一扫帖学中靡弱之风。 8、在近代建筑发展中,外滩经过数十年的经营,有“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 9、在近代以前,中国的学术思想和外界的大规模接触只有两次:一次是晋以来的佛学,一次是明清之际的天学。 10、南北宗论中,画论家以禅喻画,其中北宗主渐修,以神秀为代表,南宗主“顿悟”,以慧能为代表。 11、清代绘画中,《渔翁渔妇图》是黄慎的作品,该绘画以狂草入画,信笔挥写,用笔流畅,线条大胆泼辣,画面视觉效果格外生动精神。 12、近代绘画中,“海上三任”指的是任熊、任薰和任伯年,他具有极强的写生本领和创造精神。 13、近代画坛中,由于著名艺术家的作品供不应求,艺术家请人代劳,即出现了代笔现象。 14、海上画派的著名代表人物是吴昌硕,他的篆刻上溯汉,笔力古厚;绘画上学习青藤、白阳、八大和画派,气势奔腾,设色古艳,别具一格。 15、在留日学习美术的画家中,叔同在美术、戏剧、音乐等领域都取得了杰出成

就,中年出家名弘一法师。 16、徐悲鸿创造出了一套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与现实生活想联系的创作理论,其代表作为《泰戈尔像》、《奔马》等。 17、著名国画家齐白石,其画风具有一种诙谐幽默、通俗村野的特点,而且能够驾轻就熟地运用传统花鸟画的象征手法。 18、建国以后,联美术学院教学体系中的契斯恰科夫素描体系,对我国素描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19、创作于1980年的油画《父亲》是罗中立创作的作品。 20、《百骏图》的作者是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他采用了明暗和透视的画法。 21、在社会主义写实风格雕塑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美院集体创作的收租院和鹤创作的艰苦岁月。 22、新中国成立后,徐悲鸿在借鉴传统“六法”的基础上提出“新七法”,“新七法”的容主要是指位置得当、比例准确、黑白分明、姿态天然以及轻重和谐、性格必现、传神阿堵等容。 23、天寿的绘画观念可概括为一味霸悍,他在构图、设色、形式感等方面具有明显突破。 24、清代金石学的兴起使得文人治印的风气达到全盛,形成了影响深远的浙派和徽派两派风格。 二、名词解释: 25、觉澜社 答:觉澜社是由倪贻德、王济远等于1932年10月在发起的美术社团,其主是引进西方现代主义和现代设计艺术,向西方现代绘画流派学习,试图探索现代中国艺术的发展道路,作接近巴黎画坛的画风。代表艺术家有:秋人、阳太阳、弦等。 26、现代艺术运动 答:20世纪初,学习西方艺术的“洋画”逐渐普及,形成了所谓的“洋画运动”。很多留学过来的青年美术家通过创办学校,投身教育,传播西方文明,“洋画运动”也属于现代化过程之一,在这里统称为现代艺术运动。其代表人物有周湘、海粟等。 30、清代宫廷绘画 答:这里主要指的是乾隆时期的宫廷绘画,此时的宫廷绘画正值顶峰,其特点是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资料(2)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资料 1、近代清政府与资本-帝国主义签订的主要不平等条约 1842.8.29 中英《南京条约》(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1843.10 中英《虎门条约》 1844.7 中美《望厦条约》 1844.10 中法《黄埔条约》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被和外国侵略势力勾结,成为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工具。 第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保存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发展的很缓慢。 第五,各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 第六,在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广大人民日益贫困,过着饥寒交迫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3、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 最主要的两大矛盾:①外国侵略者和中华民族的矛盾;②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六大矛盾:①外国侵略者和中华民族的矛盾;②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③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④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⑤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⑥帝国主义在中国争夺的矛盾。 4、中国近代历次反抗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失败的原因 第一、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在1840年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清王朝统治者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和文化保守,一方面使清朝统治阶级封闭自守,妄自尊大,骄奢淫逸,盲目进攻;另一方面又使统治者和清军指挥人员在战争面前完全没有应变的能力和心态,不适应于近代战争。 第二、近代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当时的英国已经历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的自然经济水平上。经济技术的落后直接造成军事装备的落后,军队指挥员不了解近代军事战术,从而造成军队素质和战斗力的低下。

中国近现代史 复习资料2010年11月

材料1:1841年12月,曾担任过美国总统的亚当斯在马萨诸塞州历史协会发表演说,为英国挑起侵华战争辩解,称“战争的原因是叩头”,即“中国妄自尊大”,不愿与西方国家平等交往。 材料2:“英国的大炮破坏了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2页。 材料3:“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在一方面促使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把一个封建社会变成了一个半封建的社会;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们又残酷地统治了中国,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0页。 材料4:美国总统顾问亨利·亚当姆斯:为保障列强国内的经济秩序和安全,“必须征服亚洲”,“决不能容许中国和亚洲实现工业化和政治上的独立”,“如果容许中国和亚洲独立自主地开发自己的资源”,“如果容许在太平洋彼岸??以无尽藏的黄河流域的生产资料为供应的民族工业的体系成功地组织起来,对西方文明来说,将是不可思议的罪行。” 请根据以上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1)材料1中亚当斯的论调是否符合历史事实?这种论调说明了什么问题? (2)请根据材料2、材料3及所学知识,说明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对中国的影响。 (3)有一种观点是“鸦片战争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根据材料3、材料4及所学知识,试分析“侵略有功论”。 2、材料:“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提前起义,他们冲出营房, 奔向楚望台军械库,守卫军械库的新军打开库门回应……第二天,起义军占领武 昌,接着汉阳汉口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二镇首先取得胜利。” 问题:(1)上述起义是什么事件? (2)关于辛亥革命成功与否历来说法不一,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中外设计简史复习题

2016中外设计简史 一.选择题和填空题 1.人类的设计史,以石器为开端,石器是设计史上最早的“文化化石” 2.作为中国设计的开端,文字与装帧、建筑与城市规划、服饰与玉器这三大范畴的设计也十分重要。 3.史前时期,最经典、最成功的设计就是陶器的设计。 4.青铜器是以自然铜与锡等合金材料制造的器皿,从设计的目的来看,商代青铜器以祭祀为主,强调宗教神性的意义。周代青铜器注重食器的组合,而且是以礼器为主,反映了制度等级和人事意义。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渐渐失去祭祀和礼器的特性,开始向日常实用器物转变。 5.天子享用九鼎,诸侯使用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 6.隋唐形成了以生产青瓷的南方越窑和生产白瓷的北方刑窑为代表的“南青北白”的地域性格局。 7.卷轴装帧是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一直流行的书籍装帧形式 8.宋代,人们垂足而坐的起居方式已基本定型 9.明末宋应星所著的一部重要的综合了材料特性和产此、设计生产与管理、工艺及科技的著作《天工开物》,它也是对古代设计成就的全面总结 10.青铜器取代陶器为主要器物,堪称中国史上第二次飞跃。 体系和窑场。 11.李诫编修的《营造法式》,是我国建筑传统的珍贵文献,是我国古代内容最完整的一部建筑技术类书籍。 12.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高峰期是商朝晚期和西周早期。 13.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国目前所知最大的一件青铜器。 14.中国古代家具是以宋代为分界线,此前以低矮型家具为主,此后开始流行高坐型家具。 15.在明代的金属设计中,最具特色并有突出成就的是宣德炉和景泰蓝。 16.水晶宫的设计者是帕克斯顿。 17.工艺美术的实际领袖是威廉.莫里斯,理论上的导师是理论家拉斯金。 18.1739年,美国的霍拉修.格林诺斯提出“形式追随功能”,一百年后,芝加哥建筑学派的大师路易斯沙利文将这句话作为设计标准创立了自己的设计体系和风格。 19.在西方现代设计史中几乎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同时发生的设计运动是装饰艺术运动。 20.西方设计进入现代的标志运动是工艺美术运动(艺术与手工艺运动)。 21.在斯堪地拉维亚国家中最具影响力的现代主义设计大师是阿尔瓦阿尔托。 22.瑞典是北欧最早提出自己的设计运动的国家。 23.构成主义设计运动发端于俄罗斯。 24.卡尔.马姆斯登被公认为瑞典“现代家具之父”。

世界现代设计史(考研重点笔记整理)

世界现代设计史(History of Graphic Design) 第一章现代设计和现代设计教育 1、现代设计的概念(*名词解释) 设计指的是把一种设计、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它的核心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计划、构思的形成;视觉传达方式;计划通过传达之后的具体应用。 以现代主义的理念贯穿整个设计过程的设计活动简称现代设计。 2、现代设计的范畴(*名词解释) (1)现代建筑设计(2)现代产品设计(3)现代平面设计(4)广告设计(5)服装设计(6)纺织品设计(7)为平面设计和广告设计服务的几个特殊的技术部门,摄影,电影与电视制作,商业插图。 3、设计与艺术的关系(*简答题) (1)从设计的发展历史来看,设计产生的历史比艺术要早,艺术是在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设计作为一门学科,并且将艺术与之结合,在设计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存在。 (2)设计的本质在于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艺术性是为实用服务的。即使是精神性的艺术作品,它也必须建立在一定的风格、含义基础之上,而这一切必须借助于设计风格才能得以体现。

第二章工艺美术运动Art 1、水晶宫(*名词解释) 1851年,在英国伦敦召开了第一届万国工业博览会。英国工程师约瑟夫·帕克斯顿运用钢铁与玻璃建造温室的设计原理,大胆的把温室结构应用在这次博览会的展厅设计中,展览大厅全部采用钢铁与玻璃结构,被称为“水晶宫”。它开创了采用标准构件、钢铁和玻璃设计与建造的先河。 2、工艺美术运动 (1)定义(*名词解释:2015、2016) 起源于英国19世纪下半叶的一场设计运动。企图通过复兴中世纪的手工艺传统,从自然形态中吸取借鉴,提倡哥特风格,从而提高设计的品位。由约翰·拉斯金提供理论指导,由被誉为“现代设计之父”的威廉·莫里斯倡导宣传和身体力行。 (2)风格特征(*简答题:2015、2016) a.强调手工艺,明确反对机械化的生产。 b.在装饰上反对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和其他各种古典、传统的复兴风格。 c.提倡哥特风格和中世纪风格,讲究简单、朴实无华、良好功能; d.主张设计的诚实、诚恳,反对设计上的哗众取宠、华而不实的趋势; e.装饰上推崇自然主义、东方装饰和东方艺术。 (3)影响:(*论述题) a.工艺美术运动是世界现代设计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设计运动,虽然范围较小,但是影响深远,在美国影响力芝加哥学派,在欧洲促使掀起了一个规模更加宏大,影响范围更加广泛的、试验程度更加深刻的“新艺术”运动。虽然工艺美术运动在20世纪开始失去势头,但是对于精致、合理的设计,对于手工艺的完好保存迄今还有相当强的作用。 b.给后来的设计家提供了新的设计风格参与,提供了与以往所有设计运动不

中国近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复习资料

中国近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复习资料 一、选择题: 1、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 A、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B、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C、兴办新式学堂 D、改革政治制度 2、下列活动中,南洋备派筹划讲行的是 ( ) ①创办近代军事工业②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③创立新式学堂④开办民用工业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推动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是() A.太平天国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4、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的标志是 ( ) A.保国会成立 B.强学会成立 C.万木草堂成立 D.时务学堂成立 5、戊戌变法法令的公布有利于 ( ) ①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⑦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③西方政治学说的传播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请将孙中山先生的以下重大活动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 ) ①组建兴中会②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③成立中国同盟会④与共产党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④③②① D.③①②④ 7、下列关于辛亥革命历史功绩的表述,错误的是 ( ) A、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c.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D.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8、如果老师请你查阅有关新文化运动的资料,下列刊物你应首选 ( ) A.《中外纪闻》 B.《时务报》 c.《民报》 D.《新青年》 9、李大钊发表的颂扬十月革命的文章有 ( ) ①《庶民的胜利》②《敬告青年》③《狂人日记》④《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A、①④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0、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 ( ) A.反孔复古运动 B.文化运动 C.思想解放运动 D.民主运动 11、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两次重大斗争是 ( ) ①太平天国运动②维新变法运动③义和团运动④辛亥革命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2、“实业救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 A.封建制度的阻碍 B.科学技术的落后 c.经营管理不善 D.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势力的压迫 1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发展的客观原因是 ( ) A.日本给北京政府贷款 B.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 c.清政府鼓励民间办厂 D.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14、在中国近代,传人的新式交通、通讯工具有 ( ) ①火车②轮船③有线电报④照相术⑤《申报》创刊 A.①⑦③④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④⑤ 15、下列关于近代社会生活的叙述,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轮船只是在沿海沿江的口岸城市出现 B.电影和报纸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发行 c.照相是极少数人家的奢侈享受 D.传统的社会习俗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 16、近代文化生活的变化包括() ①照相②电影③电视④报纸的传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7、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有() A、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 B、日本给北京政府贷款 C、北洋军阀的分裂 D、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18、首先提出“实业救国”这一口号的是() A、康有为 B、孙中山 C、张謇 D、荣氏兄弟 19、在近代中国,使人们出行速度加快,还大大促进了商品流通的交通工具是( ) A.汽车、轮船 B.马车、火车 C.火车、轮船 D.飞机、自行车 20、下列哪一“变化”不是从辛亥革命后开始的( ) A.剪发辫 B.易服 c.禁止缠足 D.开始架设有线电报 21.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编写的书是( ) A.《三国志》 B.《天演论》 C.《四洲志》 D.《海国图志》 22.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 ) A.京师同文馆 B.京师大学堂 C.时务学堂 D.福州船政学堂 23.在《新青年》上发表过文章的有() ①陈独秀②鲁迅③郭沫若④李大钊⑤丁玲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⑤ 24.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西方各国历史地理情况的著作是( ) A.《天演论》 B.《四洲志》 C.《海国图志》 D.《中外纪闻》 25.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历史事件是( ) A.公车上书 B.强学会成立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戊戌政变 26.以下活动中,发生在洋务运动前期的有( ) ①创办近代军事工业②开办民用工业③兴办新式学堂④筹办新式海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7.对洋务运动的作用,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使中国走上了富强道路 B.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 D.引进了一些先进技术 28.“百日维新”失败的客观原因是( ) A.谭嗣同等人被杀 B.光绪帝被囚禁 c.顽固派势力的强大 D.帝国主义的破坏

世界现代设计史考试复习资料料

一、现代设计概述 马斯洛:五大需求论①生理需求②安全需求③社交需求④尊重需求⑤自我实现需求 二、工业革命前的设计 1790年博特格成功生产出了瓷器。 工业革命前,皇室控制的产品设计中法国起到了引领作用。法国的家具以巴黎为中心,主要生产各种奢华家具,为皇室、贵族、刚刚出现的资产阶级提供服务。 工业革命前活字印刷术在欧洲发明。古腾堡经过研试、发明了印刷技术,他用铅铸造字模,用金属字模进行印刷,是最早的凸版印刷尝试。1454年,印刷出了第一本完整的书《三十一行书信集》。古腾堡还首次试验用铅锌锑合金制作活字,并发明了油性印墨。古腾堡最大的贡献在于发明和运用金属活字。 17世纪初期,平面设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是1605年发行了世界上第一份报纸,该报纸采用德文 1692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不满当时法国的印刷水平,组织委员会设计标准化、规范化的字体,由尼古拉斯·加宗领头研究出了“帝王罗马体”。改字体仅供皇家出版物使用。 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上半叶,欧洲国家相继出现了建筑和设计上的复古主义。其中以法国的古典主义复兴,英国的新哥特主义复兴以及在美国和其他欧洲国家产生的折中主义古典复兴三个浪潮最为典型。 约瑟夫·潘克星顿设计了水晶宫。他选用平板玻璃和钢铁等材料,并采用了新的预制件拼装的建造方式。 1750—1830年新古典主义1790年英国专利法颁布 1836—1851年英国设计改革1848年拉斐尔前派兄弟会 三、现代设计的前奏:“工艺美术”运动 1851年在“水晶宫”举办的伦敦世界博览会是现代工业产品设计的开始。 设计改革的思想基础——约翰·拉丝金。

拉丝金的主张。P73拉斯金的设计主张包含着两个主要内容: 1是强调设计形式与功能的关系 2是主张采用自然形式,即他称为的“回归自然”的理论。 1843年,拉丝金(工艺美术代表人物)的第一部重要著作《现代画家》 从设计组织方式来看,法国的这场运动由几个关系密切的、以家具设计为主的设计团体为中心,而不像英国“工艺美术”运动那样囿于小规模的手工作坊。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三个,即西格弗里德·宾的“新艺术之家”画廊,“现代之家”设计事务所以及“六人集团”。 威廉·莫里斯代表作“红屋”。 工艺美术运动的风格特征。 ①强调手工艺,明确反对机械化的生产 ②在装饰上反对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烦琐的巴洛克风格和其他古典、传统的复兴风格 ③提倡哥特风格和其他中世纪的风格,讲究简单朴实无华、良好功能 ④主张设计的诚实、质朴,反对设计上的哗众取宠、华而不实的趋向 ⑤装饰上推崇自然主义、东方装饰和东方艺术的特点,特别是日本式的平面装饰特征,采用卷草、花卉、鸟类等为装饰构思 19世纪下半叶1860—1910年工艺美术运动 1897~1920年美国“工艺美术运动” 波士顿芝加哥学派路易斯·沙利文 1901年维多利亚时期结束手工艺行会—艺术家世纪行会【1882】亚索·马克穆多艺术工作者行会【1884】威廉·列萨比手工艺行会【1888】查尔斯·罗伯特·阿什比 四、现代设计的前奏:“新艺术”运动 看看“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的区别于联系 (1)在艺术风格上:“新艺术”承袭了“工艺美术”运动中流畅的的自然曲线和 简洁的造型,后期受到印象派和东方艺术的影响比较大。二者都希望通在艺术和技术之间建立一种有机平衡。“新艺术”运动反对任何学院派和复古主义的装饰,主张向自然寻找艺术灵感。这与“工艺美术”运动倡导的哥特式复兴有明显的区别。 “新艺术”漠视机器生产,因而与工艺美术同样都无法真正构造起工业文明条件下的技术与艺术,手工艺与机器生产之间联系的桥梁。 “新艺术”运动的实质是探索产品设计之装饰风格的运动。很大程度上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资料 1.

一、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额开端? 1.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了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使独立的中国开始逐步变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开始逐步变为半封建的中国。 2.近代中国阶级关系的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在原有的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外,又先后出现了产业无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 3.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开始变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4.中国发展面对两大新的历史任务。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二、近代早期反侵略斗争的意义 1.近代中国人包括统治阶级中以林则徐、冯子材等为代表的爱国人士,在反侵略战争中表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凝铸成近代中华民族不屈的魂魄。它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并形成中国近代民族精神的主流。 2.正是中国人民和爱国官兵不畏强暴、顽强抵抗、宁死不屈的英勇战斗,才使我们的国家历尽劫难而未毁、屡遭侵略而未忘,为最终实现中国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原因★ 1.帝国主义列强决不允许中国独立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成为自己的对手。 2.中国的封建势力依旧强大,始终压制和限制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3.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都过于软弱,自身没有能力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4.中国人民已经觉醒,他们进行革命的目的,是为了打碎所有的桎梏,而不是改用资产阶级的文明镣铐来换下封建的野蛮枷锁,广大民众不希望任何一种压迫与

2015年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提纲第七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大全(完美版)(最全的纲要复习资料,涵盖本科目所有知识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提纲 第七章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 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 1、[单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开始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称雄。 2、[单选]中共中央在1945年8月25日明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 3、[单选]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又称《双十协定》。 4、[单选]1945年9月19日,中共中央针对和谈期间特殊情况,正式确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 5、[多选]反法西斯战争后,人民民主力量明显增长的主要表现是 (1)社会主义的苏联得以较快地恢复和巩固 (2)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制度在多国建立 (3)民族解放运动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蓬勃兴起 (4)在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的影响显著增长,工人运动有了新的发展 6、[多选]为打退国民党军队在重庆谈判期间发动的军事进攻,解放区军民进行了上党战役、邯郸战役、平绥战役、津浦战役。 7、[多选]出席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的党派,除国民党、共产党外,还有民主同盟、青年党。 8、[多选]1946年1月的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协议包括政府组织、国民大会、和平建国纲领、宪法草案。 9、[多选]1946年2月10日和6月23日,国民党当局先后在重庆和南京制造了较场口惨案、下关惨案。 10、[简答]毛泽东指出的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他的原因。 答:(1)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清醒地估计了国内外形势,明确而坚定地指出我们不但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他。 (2)必须打败蒋介石,是因为蒋介石发动的战争,是一场院在美帝国主义指挥之下的反对中国民族独立和中国人民解放的反革命的战争。不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中国就将变成黑暗世界,中华民族的前途就会被断送。 (3)能够打败蒋介石,是因为蒋介石军事力量的优势和美国的援助,只是暂时的现象是临时起作用的因素;而蒋介石发动的战争的反人民性质,人心的向背,则是经常起作用的因素。人民解放战争所具有的爱国的正义的革命的性质,必然要获得全国人民的拥护。这就是战胜蒋介石的政治基础。 第二节国民党处于全民的包围之中

《世界现代设计史》复习资料.doc

《世界现代设计史》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 1、意大利轮廓 意大利在吸收美国流线型设计样式并加以“意大利化”而形成的独特设计样式,即意大利轮廓。 2、曲线风格 曲线风格是新艺术运动中形成的一个风格派,与它同时存在的还有直线风格。曲线派主张师从自然,以模仿自然界动植物纹样的线条进行装饰。无论是物体的形状,还是物体的表面装饰,都以流畅、优雅、波浪起伏的线条为主。其中以法国和比利时为代表,德国,荷兰,西班牙以及英国的利尔兹利也归为曲线派,美国舞蹈家洛伊·富勒的舞姿成为设计师创作的主要灵感。 3、过渡高科技风格 又称“改良高科技风格”,是一种对具有工业化特征的高科技风格的冷嘲热讽、戏谑和调侃,具有高度的个人表现特点。它常以现代主义高科技风格的设计为基础,然后进行任意的嘲弄,通过荒诞不经的细节处理,表现设计师对工业化,高科技的厌恶和困惑。 4、解构主义风格 是对结构的破坏和分解,作为一种哲学思潮,1967年前后由哲学家贾奎斯.德里达推出,作为一种设计风格,20世纪80年代由建筑师彼得.埃森曼和贝马得.屈米提出,解构主义作为设计形式最先出现在建筑领域开始。

5、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是美国在建筑设计领域形成的一个派别,在新艺术运动传入美国之前就已经形成了。他们的设计手法是:注重内部功能,强调结构的逻辑表现,立面简洁、明确,并采用了大片事整齐排列的玻璃窗,突破了传统建筑的沉闷之感,主张建筑功能第一,“形式永远服从功能的需要,这是不变的法则”,“功能不变,形式也不变”。是既无浮饰而又适用的艺术风格在建筑领域中的体现,并对整个设计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代表人物有建筑师伯纳姆、詹尼、艾德勒、霍拉伯特和沙利文等。 6、生态设计 是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的关于产品设计的新概念。指设计师按照生态学原理和 生态思想,预先构思设计事物的形式和功能,使所设计的事物蓝图等符合生态保护的要求,从而使产品与环境融合,使生态学成设计思想的一部分。因此,也有人将其称为绿色设计、生命周期设计或环境设计。7、红蓝椅 红蓝椅是风格派最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家具设计师里特维尔德受《风格》杂志影响于1917-1918年设计的。这把椅子整体都是木结构。13根木条互相垂直,组成椅子的空间结构,各结构间用螺丝紧固而非传统的榫接方式,以防有损于结构。椅子最初被涂以灰黑色,后里特维尔德通过使用单纯明亮的色彩来强化结构,使其完全不加掩饰,重新涂上原色。这样就产生了红色的靠背和蓝色的坐垫。

近现代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提纲 一、 单选题 二、 材料分析题(民国) 三、 简答题(重大事件简要介绍及评价) 洋务运动 (一) 洋务运动的形成 时间: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 目的:为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主张:引进和效仿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办企业,兴办洋务。 目标:“自强”“求富” (二) 主要事件: 1、 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 2、 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办的第一个规模较大可称之为近代军事工业的兵工厂。 3、 到19世纪90年代,分别建成福建、广东、南洋、北洋水师。北洋水师是清政府海军的主力,由李鸿 章管辖。 4.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作为总理洋务的中央机关。 (三)洋务新政的兴办 1.兴办近代企业 2.建立新式海陆军 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四)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1.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3.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 4.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五)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2.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4.清朝统治集团中的顽固势力多方阻挠。 (五)洋务运动的失败: 中日甲午战争中,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维新运动: (一)维新运动的形成 时间:1898 年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开始开始变法,史称维新变法(103天)。 性质: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他们把向西方学习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即不但要求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物质条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主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二)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 1.向皇帝上书(1895年公车上书)2.著书立说;3.介绍外国的变法; 4.办学会、办报纸、设学堂。 (三)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 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 1.要不要变法。认为只有维新变法,革除积弊,才能挽救中国所面临的危机局面,以图求存和自强。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 这次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四)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