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如何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

如何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

如何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
如何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

相看两不厌诗意在心间

—如何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

摘要

语文的学科特点使语文课堂教学要洋溢着人性的光辉,本文围绕题目从教师、学生、文本三个方面出发,提出自己的见解:第一,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出发,教师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要有守望精神,乐于奉献,将文化修养、专业学习作为构建诗意课堂的出发点;第二,构建诗意课堂要从学习方式的改革入手,通过创造性的课堂活动,使学生充满诗意地学习,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第三,从文本的解读入手,从文本的广度与深度两个维度,培养学生的色皇后思想情感与人文情怀。

关键词:诗意;课堂;教师;学生;文本

前言

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构建充满诗意的课堂。人们把世界最美的状态称为诗境,把心中最美的意念称为诗意。法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在诗意的课堂中教师激情洋溢春风化雨,学生个性飞扬如沐春风。这个“诗意”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是诗人,而是要求师生能把丰厚的生活与精妙的阅读结合为基础,创造诗意。构建诗意的课堂是由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的,是由中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决定的,也是实施新大纲的要求。构建诗意的课堂不是寻找避世桃源,而是在构建中学生的精神家园。语文课堂由三要素组成:教师、学生、文本。要想课堂充满诗意,必须教师、学生、文本充满诗意。

一、诗意地栖居——教师的诗意

语文教师必须充满诗意。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在构建诗意的课堂中起关键作用。但是应试教育的功利性,收入的微薄,生存的艰辛,使我们一些教师把精力过多地集中到“名次”“待遇”上,丢掉了对自己对他人对学生的真正的关爱。老师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要有一种守望精神,要乐于奉献,精神重心要守在使教育成为教育的东西上,甘守寂寞,不受外界的影响,尽自己的天职,要有职业的尊严。只有这样才能把语文介绍给学生,并使之欣然容纳!做老师就要做到“知困自强敬业忠诚勤奉献,善诱无倦通古博今”。这才是师之大者,师之可爱者。

教师如何使自己具有诗意?首先,要做一个喜欢诗的老师。多读唐诗宋词,多涉猎现当代中外经典诗篇,熟读能诵,在课堂上能挥洒地旁征博引,甚至自己能写一些诗。诗意地生活着,当然爱诗、爱文学、爱书。诗文读得多了,自己也变得有些深情蕴藉,温文尔雅。其次,要做一个有思想的语文老师。“有思想”,应该突出地表现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善于思考、会思考,有自己独到的创见。在教学中,面对一个文本,是用心去钻研,建设性地提出

自己的见解,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与感悟,还是人云亦云,只会照搬教参,做一个输送标准答案的贩卖者,是判别语文教师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再次,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个可爱的人。可爱就是要有人格魅力,吸引学生与你民主合作。因为你是语文的代言人,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很多人回想一生影响自己巨大的人就是语文教师!用诗意联系师生,从而让学生和语文“恋爱”,给他们打下良好的文学修养的底子。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个杂家。好的语文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喜欢读书,而且他书读得比较杂,什么都读,也不一定太深。因为语文老师不一定是一个学者,他不是专门研究文学的人,不需要太深,但要什么都读一点,懂一点。你的书读得杂的话,你的知识就会融会贯通。总的来说就是要多读书。还有就是我们的主营地——40分钟的课堂。课堂是我们栖息最久的地方,我们要把它变成“幸福与温暖的巢穴”。把每一堂课作为公开课来备,自己解析文本,不囿于教参上的条框。敬业并能独立解读文本的语文老师本身就是可爱的人群。去体验文本,所有的文学创作都是来源于生活的,体验文本等于体验生活。然后带领学生去了解作者及其生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来自己体验文本,体验生活,这就是一个深入文本,从文本出来的过程。让学生畅谈,语文课就是他们与文本进行交流的心灵驿站,语文教学重在体验文本。不需要过多的环节和招式,把作品呈现于学生眼前,和他们一起感受语文之美妙,语文之诗意。

二、放飞青春的梦想——学生的诗意

学生应该充满诗意。别林斯基说过:“年轻的时候应该追求虚幻的东西,不能过早地把人培养成太现实的人,要敢于做梦。”钱理群先生也认为:“现在的学生过于懂得现实,过早面对世俗丑恶,过早学会世故,这是很可怕的事。”中学生应充满诗意的,他们应有自己的看法,以及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看法的权利和能力。学生也应该是浪漫主义者,要用自己光明的眼睛看这个光明的世界,只有充满诗意才能充满激情地投入学习和积极健康地生活。

学生充满诗意地学习,才能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愉悦趣味中学习。中学阶段正是人生的起始,是人的个体生命的“童年”。而中学生活与人际关系的相对单纯,无邪,明亮,充满理想,充满诗意,就使得中学更是人生中的梦之乡,它不可重复,留下的却是永恒的神圣记忆,一个人有还是没有这样的神圣记忆,是大不一样的。中学阶段当然需要学习知识,但更要通过知识的学习,构建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即使带有梦幻色彩,却会为终生精神发展垫底,成为照耀人生旅途的精神之光。

实行教学民主化有利于学生充满诗意地学习。正如海阔天高是鱼跃鸟飞的前提一样,创设宽松、和谐、活跃、民主的课堂气氛,是学生充满诗意地学习的保障。教师要改变阻滞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观念,最大限度地发扬课堂民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级性,学生在宽松的课堂气氛中做到民主协商,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最重要的是改变当前语文教学中的:“轰炸式”“训斥式”“压迫式”的不良教学现象,实行教学民主化。比如:本人在教《琵琶行》一文时,改变了以往以师为主的鉴赏行为,以学生的探讨和体悟为主,本节课我的教学思想是用一个“情”字去鉴赏。课前下发资料,学生充分的预习。上课时,我首先用了白居易一副著名的对联引入:“枫叶四弦秋,根触天涯;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缺了三个字,让学生凭初读的印象填出这三个字。最后有学生从序言中的“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一句取“迁谪”两字与“别离”对称。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学生分小组探讨本文透露出几种“情”:1、白居易被贬谪的怅恨之情;2、琵琶女被侮辱、损害的悲苦之情;3、白居易对琵琶女深切的同情;4、琵琶女对白居易的感激之情。每小组就其中的一种“情”试作鉴赏,并选派代表到讲台上主持赏析,关键处需全班同学体味的,台上的学生尽可以发指令。这时的我以“师”“生”两种身份介入。学生讨论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由台上的同学向我提

问,同时我在巡回的时候,适时参与他们的讨论。最后我又用一副对联“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作结。这节课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的思维碰撞中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演绎出许多精彩的片段。

三、寻找精神家园——文本的诗意

文本要充满诗意。文本是知识的主体,毕竟学生获取知识还是不能离开文本的,学生要与文本之间相互对话,进行心灵上的交谈、沟通。语文学科有更多的文学、艺术,有时其本身就是鲜亮的诗;语文里有更多的幻想和想象,有时其本身就是活着的童话;语文里有那么多的情和爱,有时其本身就是表达情和爱的滴着露水的花朵。

语文如此精彩,如此充满诗意。窃以为,语文教学的失败在于它有时太像诵读《道德经》或研读科学论文;语文教师的失败在于他有时太像道德说教者或科学研究者。“儿童思想的本性要求有诗的创作”,“儿童的思维是艺术的、形象的,饱含着情感的思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语)语文教育应该是充满诗意的教育。

构建充满诗意的课堂应如何解读文本哪?首先,语文课堂教学应立足文本,解读文本,将语言运用的训练提升到一个人文的高度,应在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中渗透思想与情感的熏陶。其次,引导学生对文本多元的解读。在文学文本中,由于作者的个性修养、生活环境各不相同,因此很多文章都存在着空白和未定点等待读者去填补,因此教师应着力引导和激发学生发挥想象完成文本解读,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我在上《祝福》一课时曾有一个片断,课后令我有所感触: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也应充满灵性,能挖掘出文本中被忽略的地方,于无疑处有疑,在无疑处激疑,激发学生的兴趣,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个人不知道读过多少遍《祝福》,然而当被问到“祥林嫂是怎么死的?”时,我却一时语塞。转而一想,这正是一个点拨学生思考的契机,利用这个问题,组织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做一次思维体操,这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更能让学生获得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拓宽他们的思路。当我抛出这一问题时,很多学生当时一愣,随后有几个学生开始七嘴八舌地说“鲁四老爷逼死的”“冻死的”“气死的”“自杀身亡”等等,答案不一,这说明学生的思路是多向的,头脑是灵活的。我开始步步诱导:你知道祥林嫂临死前的样子吗?学生很快找到文中第三次肖像描写,尤其是“眼珠间或一轮,还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一句,充分说明了祥林嫂是一个活着的死人了。从这个“肖像”上又能发现什么呢?有学生说:“老死的!”我继续问:“怎么能说是老死的呢?”围绕这个问题学生进行了讨论。最终,学生从祥林嫂临死前的神态、心理以及短工的旁证,认为祥林嫂是自然死亡(老死)。这是一个畸形的生命,学生从祥林嫂“老死”的结局中领会了人物形象的内涵。她是那样的善良,她希望依靠勤劳的双手度过一生,但是,她生活的那个社会(法制制度、封建礼教、封建迷信)不断地摧逼她。那一幅“丧夫图”,那一幅“失子图”,那一幅“木偶图”,组成了中国近代末期一代妇女的悲剧形象:未老先衰,未到老死之年而老死。通过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挖掘了本文的深刻内涵。

要想让文本充满诗意,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同时,走向课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恰当引入相关课外内容,增加语文课的厚度和广度,让学生的思想在文学的天空自由地飞翔。比如在学习苏轼悼念亡妻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时,笔者把潘岳的悼亡诗、元稹的《遣悲怀》、贺铸的《半死桐》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比较阅读,学会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学生对古典诗词更加热爱了,学习热情更高了。学生在课外要大量阅读经典名著,走近名人。名著代表一个时代的最高语言典范,是人类不朽的精神财富,是文学巨匠毕生心

血的结晶。解读名著就是和文学大师交谈。学生在阅读名著中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结论

钱理群先生认为“语文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被教育的对象,学生既要主动的求知,也要接受老师的正确引导。”老师是介于文本和学生之间的“主媒体”,是沟通两者间的桥梁,要促使学生能与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李白有句诗:“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在美学中,这种情形是移情作用中的观念联想。即把物写成人,山具有了人的情感能力,植有情于无情之物,人可以赏山,山可以观人。我认为语文教学中,老师这个主媒体,要殚精竭虑地使“有情”的学生和“无情”的文本“相看两不厌”。当然学生与老师之间更要“相看两不厌”!面对诗意的学生,我们老师也应该是诗意的,面对美丽而诗意的文学,我们语文老师要把她介绍给我们的同学,使之成为朋友。做到“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笔者并非想构建语文教学脱离现实浪漫的乌托邦,并非“躲进小楼成一统”空吟语文教改的咏叹调。人不仅靠吃米活着,总要有所追求。“红尘热闹白云冷”,作为语文教师应该走出生活的琐碎和无奈,超越平庸平凡,用慧眼去寻找语文的诗意,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学生带来诗意,在诗意的课堂中为学生构建精神家园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书目

[1]朱学坤《语文教师:诗意地生活着》出自《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6期。

[2]孙绍振钱理群著《对话语文》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5.6。

[3]袁卫星孙艳《诗意·解读·养气》出自《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3期。

我心中的语文诗意课堂

我心中的语文诗意课堂 语文是充满诗意的,语文教师也应该洋溢着诗意。 马卡连柯曾说:“教育是诗一样的事业。”的确,教育是个崇高的事业,触摸的是诗一样的文字,谱写的是诗意的乐章。语文教学可以让孩子们的心灵因充满幻想而变得诗意盎然。 在与语文教学牵手的日子里,我尝试着对诗意语文教学的追求,特别是现在。课堂上,我尽量为学生一次次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与孩子们一起品读诗歌,美文,让孩子们在体验的过程中去经历,去想象,去感悟;教室里,总能涌动着诗的灵性,洋溢着诗的浪漫,弥漫着诗的芳香。 我认为,诗意的语文教师,应该像作家那样,能够写出富有诗意的文章,内容缤纷精彩,语言行云流水。也许不一定华丽,但一定传神;不一定深奥,但一定隽永;不一定井然,但一定震撼,一定打动学生。作文课上,我们师生同堂同题作文课上,都聚精会神地写:教室里静悄悄的,连钟表上秒针“滴答”“滴答”的声音都听得很清楚。我也不敢怠慢,开始动手敲击键盘,看着一个个文字在屏幕上跳跃,看着它们一行行不断增加,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讲评时,学生读优秀范文,我打开自己的博客,让学生欣赏我的文章。我们互相学习,能不断写出更多,更美,如诗如画的文章。 我认为,诗意的语文教师,课堂应该是博大的,宽容的,充满人性关怀的。诗意的语文课堂,应该闪溢着灵动和惬意,既有小桥流水的平淡温馨,也不缺乏长江黄河的豪迈气势。而这一切的创造者是语

文教师,演绎者是语文教师,充满深情的坚持者依然是语文教师。 教师的诗意,也应表现为诗意的生活:来到孩子们中间,一起跑步、做操、跳绳、踢毽子、摇呼啦圈……童心未泯的我,总能把自己看作长大的孩子,尽情地与孩子们一起享受生活的乐趣;走在大街上,我会悠然自得,欣赏着一街风景的诗意;踏进家门,我会怡然自乐,享受家庭的和谐和美好的诗意生活;双休日,跟朋友爬爬山,走过田野,趟过小河,听潺潺流水,赏红叶,摘食野果,饱览险处的无限风光,感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意情怀,感受着生活的惬意,憧憬着美好明天! 让我们握着时代的脉搏,自信而优雅地行进在人类诗意的林荫道上,淡泊名利,让温馨诗意永驻心底!

打造诗意语文课堂的艺术

打造诗意语文课堂的艺术 ——听王崧舟老师课有感 官塘桥中心小学范优宝 曾经听人说过诗意语文课堂“就如一部电影,一首曲子,一本小说,有序幕,有高潮,有结尾,看过听过之后,能引起剧烈的共鸣,又会留给你无限的深思。”以前总觉得这话太深奥,自己做的话更是遥不可及,但自从有幸聆听了王崧舟的《去年的树》一课,在经历了一一次美的享受,诗性的洗礼后,我觉得自己在课堂上如果能像王老师一样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定也能打造出富有自己特色的诗意语文课堂。 一、以诗意的想象引导使文本解读化平平为深远 为了引导学生从“平平”的文本中,读出“深远”的情谊,体验“平平”中的“深远”。王老师从浅薄文本出发,从感性出发,经历学生的读,教师的引,实践性强的写,让学生一步一步爬上登云的天梯。 其间,王老师循着学生自己的感性话语,或板书,或擦拭板书,充分让学生在语言周遭中,发挥想象,以想象来填补文本空白,以想象来做实从“平平”到“深远”的空间虚位,可谓匠心可寻而又无痕。尤其是结课时的设计更有画龙点睛之效—— 师:孩子们,听这歌声,这歌声曾在去年响起过。这是一首怎样的歌?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将会是一个怎样的词? (生解放发言) 师:这首歌会随着大树的离去而离去吗?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老去吗?这是一首——永恒的歌。在这个故事中,没有写到鸟儿和树的外貌、表情、心理。(一一擦去)他为什么不写?(师在“平平”和“深远”之间画了一个方框,板书“想象”) 师:这个故事留给我们这个空白,用最浅易的语言表达最深远的感情,这个故事就是——去年的树。

当最后的板书只剩下“平平”“想象”“深远”的简图式平面,我相信学生收获的语文素养是立体的。 二、以诗意的情境创设使读写训练水乳交融 王崧舟说,语文教学必须贯彻的一条主线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贯彻”这一主线的主要方法是读、说、写、议,我想特别说说本课中的读和写。 读,是最基本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方法。王崧舟老师长于对读的情境的创设,在教师绘声绘色的语言情境描述中,学生的读常常会生出画面感,如: 师:多优美的日子啊!(配乐) 师:当太阳升起—— 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当月亮挂上树梢—— 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雪都融化时—— 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树叶在秋风中飘落时—— 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迎着风,迎着雨—— 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走过冬,走过夏—— 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鸟儿坐在树枝上唱着柔美的歌—— 生:“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小学语文魅力课堂的构建

小学语文魅力课堂的构建 语文课堂教学一味实行“满堂灌”,这样的课堂常常使学生“望而生畏”,培养的学生也往往只会死记硬背,而不知道如何灵活运用;只懂得机械记忆,而不知道举一反三。专家们认为,所以如此不只是方法问题,更主要的还是教育理念问题,现代语文教学需要魅力课堂。 一、构建知识形象的魅力 语文课堂的知识形象魅力起码应该包括知识本身的魅 力和语文教师自身魅力两层含义。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来,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如同徜徉在花海中一样得到美感享受,是每一位教师应该向往的。让学生在“艺术”的享受中获取正确的知识内容和相应的语文经验,为他们自主地再探究奠定基础。教师的魅力在于睿智,一名充满魅力的教师,应该具有渊博的知识,正所谓“学高为师”。教师的文化形象对课堂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诚然,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成为“博士”,但语文教师的确不可以不“博读”。并且能够在广博的阅读中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文化资源,使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革新,理念不断提升。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创建魅力课堂,教师应努力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民主

氛围,提倡、鼓励、诱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为学生课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在课堂活动中,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专业水平、教学方法,甚至对某一问题的看法,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评价,作出“信任”或“不信任”的判断,和“亲近”或“不亲近”的情感反应。如果对教师没有好感,也就不能学好他所教的学科。语文是情感的语文,因为语文不仅学语文知识,还承载着传承文化,文化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一篇散文,一首古诗,一句名言,哪个不具有情感呢?我们说,语文是对诗意的追求;我们说,语文是要呵护学生心底最柔软的东西;我们说,语文是要为学生打好精神的底子。可是忘了追加一句,所有这些理想的信念,无不需要激情的支撑。老师没有了激情,追寻诗意的课堂就成了一句空话。 三、构建以学生为主的展示平台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学生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及“喝”和“渴”,这是教学的难点。我让孩子自己思考,他们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

诗意语文让学生心花怒放

诗意语文让学生心花怒放 摘要:就小学的整体教育教学体系而言,语文学科处于不可忽略的重要位置, 在初步培育学生的语言语法素养等一系列层面上扮演着关键角色。随着我国小学 语文学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学科教学在促进和完善个体学生人格层 面上的功能被逐渐突出,“诗意语文”的概念应运而生。“诗意语文”作为当下小学 语文学科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股清流,主张语文教学要为学生的“诗意人生”而服务,强调学生良好的生命体验和个体精神的持续完善过程。本文紧密围绕诗意语 文语境下的学科教学改革这一主题,重点阐述和探讨诗意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提 升策略。 关键词:诗意语文小学教学改革策略 改革是持续促进我国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途径,实际上我国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 来的小学语文学科教学都是在不断改革与优化中逐步实现发展的,在此基础上同时可以明确 的是改革在未来依然是促进我国小学语文学科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我国小学语文 学科教育教学的不断探索和持续完善,学科教学的基本功能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语境下发生 有益的调整,小学语文学科的基本价值维度不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读写说技能,更重 要的是学科教学要为个体学生的身心发展而服务,学科教学要为培育学生良好的个体情绪情 感体验而服务,这是一个比较高层次上的价值追求,而近年来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出现的“诗意语文”就是这个过程中的典型代表。 “诗意语文”作为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革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教学范式之一在小学一线 具有广泛影响,以王崧舟老师为代表的主张“诗意语文”的专家学者通过不同的途径在阐述和 宣传其教学主张。简而言之,“诗意语文”这一概念突出和强化的是学科教学中对于学生个体 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的培育,注重学生对于语文美与生活美的发掘和感知,正如王崧舟老师 所说的那样:“我有一个语文梦,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事业的存在。”语文教育要为学生个体 的身心发展和良好生命体验而服务,这样的学科教学定位符合当下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主要教 学目标的新课程改革,有利于个体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持续发展。本文以下主要围绕诗意语文 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优化这一主题,重点阐述和探讨诗意语文在小学语文学科 教学中的优化与提升策略。 7、小学语文学科中的“诗意语文”要突出和强化对于经典文本的反复朗诵和背诵,同时在 朗诵和背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想象和感受文本中的独特意涵。 小学语文学科实际上其基本的学科教育教学功能是即定的,即通过一系列的教学环节使 学生具备初步的语言读写说能力,这在任何时空条件下都是最为基本的命题。尽管如此,我 们认为其中不同教学模式和手段之间的差别是明显的,简单而言过去较为传统的小学语文学 科教学模式虽然也以学生基本的读写说能力为最终目的,但在实现这个目的的过程中方式是 单一的,课堂教学的效率是低下的,前者更加注重对于知识的单向灌输,而后者则强化了基 于学生情绪情感基础上的生命体验挖掘与表达。基于此,我们认为首先需要强化对于语文经 典文本资料的朗诵甚至背诵这一环节,这是非常重要的措施,因为课本中的文本资料是相对 短小精悍的,如《威尼斯的小艇》、《晏子使楚》等,无论是从遣词造句还是文章结构布局、文章思想性等层面都具有代表性,反复朗诵甚至背诵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持续强化的基本 环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朗诵和背诵的过程中深化对于作者具体时空条件下情绪情感的理 解与感知,这是诗意语文的基础。 8、小学语文学科中的“诗意语文”教学需要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真切地体悟和 表达生活中的“诗意”与美,这是值得持续探索和完善的途径。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的文本资料一定意义上都蕴含着不同层面上的丰富意涵,这应该是 教材选编时的基本原则,而在“诗意语文”背景下的学科教学就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具体形式让 学生感受到文本资料中的“诗意”与美,这个过程中就需要诸多的学科实践活动。比如最为简 单的主题演讲或朗诵比赛,通过这样的比赛学生能够通过主题散文、诗歌等较为真切地感受 到语言的魅力以及语言背后的微妙情绪情感,甚至有条件的学校和班级可以组织相关的语文

读后感《王崧舟诗意语文》

读《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有感 语文是充满诗意的,语文教师也应该洋溢着诗意的。马卡连柯曾说:“教育是诗一样的事业。”的确,教育是个崇高的事业,触摸的是诗一样的文字,谱写的是诗意的乐章。语文教学可以让孩子们的心灵因充满幻想而变得诗意盎然。在与语文教学牵手的日子里,我从未停止过对诗意语文教学的追求,特别是现在。课堂上,我尽量为学生一次次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与孩子们一起品读诗歌,美文,让孩子们在体验的过程中去经历,去想象,去感悟;早读时,我们通过“班班通”,看着视频一起背诵古诗词,背诵毛泽东诗词,教室里,总能涌动着诗的灵性,洋溢着诗的浪漫,弥漫着诗的芳香。 拿到这本书之前,只读了题目本以为,诗意语文应该是一种高深莫测的抽象境界,与之相关的也应该是“意识、精神、灵动”等等一系列日常生活难以感悟的抽象感觉,但是读下来整本书,顿时有了新的感受,就像作者所言那样,如果你现在问他,诗意语文是什么,他会推翻他所有有关诗意语文的抽象的概念,语文就是语文,诗意语文就是诗意语文,语文就是诗意的,没有特别之处,没有高深之处。我的工作就是语文教学,这是多么实际的一件事情啊,为什么一定要问:语文是什么或者诗意语文是什么,语文真的是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实体吗?并不尽然,教学的本身才是实体,这个实体里面有文本,有教师,有学生。 语文是什么?我曾经这样千百次的问过自己。曾经以为,语文就是教学生读好课本中的一篇篇文章;曾经以为,语文就是围绕课文读读、议议、写写、练练;曾经以为,语文就是训练学生会听、会说、会读、会写;曾经以为,语文就是培养学生爱语文的感情、用语文的习惯;曾经以为,语文就是让学生学习语言、掌握语用、积淀语感。 是啊!语文是什么?或许,有一千个语文教师就会有一千种关于语文是什么的答案;或许,昨天的语文有着昨天的答案、今天的语文又有今天的答案、明天的语文也将会有明天的答案。这是一个不太可能有最终答案的问题,但却是每个语文教师必须面对、必须思考、并且必须最终做出自己回答的问题。不管你是否意识到,每个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都在有意无意地对语文是什么做着属于他自己的诠释和演绎。 语文的诗意在哪里?在文本,在文本之美,在文本的秘妙中。文本之美是诗意语文的基点和出发点。诗意不是外加的,诗意是文本本有的、内蕴的。语文教学指向文本秘妙,实在是诗意语文课程论和教学论的第一法则。 语言再抽象不过是符号而已,说白了整个语文教学的过程不过是两件事情而已,第一件事情但是:由言到意。它是理解的过程,倾听的过程,走向视界融合的过程。第二件事情:由意到言。它是倾诉的过程,表现的过程,内在体验种种转化为表现与存在的过程。 所以有一种恍然顿悟的感觉,凡此种种有关语文教育的抽象无比的概念,静下心来思考一番,又都是实际的不能再实际的东西,语文讲究熏陶感染,无论是所谓的语文素养还是语文能力,其实都是渐进感染积累吸收的过程,比如说国家所提倡的普通话,东北方言口音还是比较重的,但是出门在外只要我略微注意一下自己的说话方式,说普通话的话,基本没有人能听出来我是东北人,这也得益于从小受到的语文教育,我的老师从来没有讲过你一定要学好普通话,普通话是走到全国各地能够讲得通的语言,但是老师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很认真的教给我们普通话,朗读课文学习课文有读的不准流露出方言的地方老师也必会纠正,就连她自己说话的时候也是字正腔圆,所以我作为她的学生,也受到了很好的熏陶

新课标 新教材 新课堂

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三种不同版本的初中语文新教材同时进入全国各个实验区。这三套教材所体现出来的教育理念、内容和形式有了很大的突破。下面我结合洪宗礼主编的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苏教版”,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教材的优势特点 (一)教材选文的优化 选文和编排重视中华优秀文化、人类进步文化及多元文化的融合,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注意题材、文体、风格的多样化。文质兼美,保护了经典,开发了精品。内容上摒弃了传统教材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模式,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二)教材单元合成的巧妙 “合成单元”的设计思路旨在围绕主题词把读写口语交际及综合实践活动加以优化整合,使之彼此渗透,互相联系。从结构整合入手,巧妙地把35个主题单元多维多角度地整合成一个语文综合实践系统,力求达成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目标。 (三)亮点鲜明的“专题”设计 全套教材共安排了10个专题,分别是“狼”、“荷”、“长城”、“汉字”、“鸟”、“叶”、“气象物候”、“广告多棱镜”、

“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我心中的语文”,令人耳目一新。这在语文教材的编排中是一个十分大胆的尝试。这样的设计完全打破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从多角度看都是非常精彩的。 (四)学生受用终生的“名著推荐与阅读” 这一设计的意义在于把读整本书引入课堂,打破了历来课堂上只能读单篇文章的惯例,让学生课内外结合,独立阅读整本书。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增加语文积累,而且可以初步培养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能力,逐步掌握读整本书的钥匙,可以说是终生受用的。 (五)令人耳目一新的“练习设计” “探究?练习”设计四种题型(或选编两三题):整体感知题,揣摩品味、语言运用题,多解创意题,记忆积累题。四题设计多维、多角度、有层次地引导言语实践,引导自主解读文本。七年级上册教科书仅有85条“探究?练习”,其中属于感知的23条,揣摩品味、语言运用的21条,多解创意的20条,比较阅读的4条,记忆积累的(主要是片段和全文背诵、熟读)17条。而85条中联系生活、沟通学科的占72%。 (六)生动活泼的“综合实践活动” 这一设计在相关单元课文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某一主题活动把读写听说综合在一起,生动活泼,饶有趣味,集实

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

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唐诗到宋词,诗歌犹如文学殿堂里一颗耀眼的明珠营造着一种美丽的意蕴和情境,让多少仁人志士沉浸其中。语文是一种雅致的文化,是一门诗意的学科,如果语文教学缺乏诗意,就失去了应有的风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怎样运用艺术手段让学生尽情地享受诗意的语文课堂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 一、做一名诗意的教师 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最关键的是自己应该做一名诗意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用严谨的语言导入课堂,应该用规范的语言提问学生,应该用精致的语言品词析句,应该用文雅的语言点拨小结,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才能使学生具有坚实的文化底蕴。因此,在学习延边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时,我常常采用一些歌词、名言或经典名句等让学生享受风趣幽默的语言,例如,在学习《可爱的中国》时,我用这样的语言:我们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的名山、大川犹如一颗颗宝石把我们的祖国装扮的异常美丽,引得无数文人墨客为之歌唱,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正是这引人入胜、妙语连珠的语言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了诗意。

二、创设诗一般的导入语 诗意犹如一股习习扑面的春风,犹如一场丝丝蒙蒙的细雨,让我们顿感无限温暖,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教师能够眉开眼笑,那我们的学生定会载歌载舞;如果我们教师能够柔情似水,那我们的学生就会温情脉脉;如果我们教师采用诗一般的导入语,那我们的学生定会情感迸发。一旦有了情感碰撞,我们的课堂就会成为学生放飞灵性的舞台,因此在学习延边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时,我常常创设诗一般的导入语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在学习《小石潭记》时,我这样导入新课:大自然是我们改变心境最好的地方,如果你们觉得疲倦了,如果你们感觉烦闷了,我们就到大自然中去走一走,今天老师带领你们去永州的小石潭,去看一看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后摆脱抑郁之情的地方。再如,在学习《海燕》时,我这样创设导入语:我不仅爱蓝天下的雄鹰,还爱草原上的骏马,但我更爱搏击海浪的海燕。正是这诗一般的导入语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了诗意的课堂。 诗意的课堂让人依依不舍,让人流连忘返,诗意的课堂不但神奇,而且智慧,它能够给学生以力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构建诗意的课堂,让学生尽情享受诗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李焕国.浅谈如何在中学古诗教学中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学周刊,2011(11).

小学语文教师优秀论文《努力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小学语文教师优秀论文《努力打造小学语文 高效课堂》 努力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要想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就要对什么是有效的语文课堂有一定的了解。只有学生学到了,学好了才是有效的教学,课堂教学必定要以生为本,以学为本,课堂教学所有的一切都是为学生服务的。为此,作为新教师,我至少应该要从这样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教学目标把握要准确。 教学目标的定位。就跟打篮球一样,篮筐太高了学生再怎么努力也投不进,自然就丧失了信心;而篮筐太低了,学生就会轻而易举地灌进篮筐,当然也就没有战胜困难的喜悦。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这三个方面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否则就会导致语文课程性质定位的偏差,造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分离。教学目标的制定还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论。要保证课堂上80%以上的学生掌握80%以上的课堂教学内容。对于优等生我们可以在课外延伸一些略带挑战性的练习;而对于那些后进生,我们也可以为他们制定一些浅层次的要求,让他们循序渐进。

二、教学环节设计要合理 就阅读课来说,教学环节的设计基本采用“四步导读”的模式。第一步,在老师诱导下学生初读课文,让学生感知课文语言。第二步,在老师引导下学生细读课文,让学生理解课文语言。第三步,在老师指导下学生精读课文,让学生品评课文语言。第四步,在老师辅导下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学会运用语言。老师的“导”与学生的“读”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师生间、生生间、师生及教材之间的双向多边的互动反馈。当然,对于不同类型的课文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予以适当调整或删减,形成灵活的教学风格,但其核心理念是不变的。 三、课堂教学提问要精当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问的技巧与艺术,体现出教学新理念。提问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

王崧舟解读诗意语文

杭州市拱宸桥小学王崧舟 我曾在《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的自序中提及: “诗意语文不是一个名词,不是说有一个静态的、现成的诗意语文可以供我们去模仿甚至膜拜,没有,根本没有那么一个东西存在。诗意语文只能成为一个动词,一个过程,你不可能得到她、拥有她,你只能在行进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她、观照她,而在这样一个即时即是的过程中,你发现了自己灵魂深处的一些感动、一些悲悯、一些纯真、一些美好。于是,你在成就诗意语文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诗意人生。” “诗意语文与文本秘妙——王崧舟师徒阅读教学观摩研讨会”的策划与举办,是诗意语文的又一个行进姿态。这其中,七节课的展示与观摩无疑是这一行进姿态中最美、最富诗意的剪影。 在林珊执教的《唯一的听众》中,我看到了自己的《二泉映月》的倒影;在才华执教的《刷子李》中,我看到了自己的《两小

儿辩日》的碎片;在绍国执教的《冬阳·童年·骆驼队》中,我看到了自己的《慈母情深》的镜头;在丽玲执教的《夜莺的歌声》中,我看到了自己的《普罗米修斯》的线索;在钱锋执教的《诗经·采薇》中,我看到了自己的《长相思》的意境;在林莘执教的《游山西村》中,我看到了自己的《枫桥夜泊》的另一番天地。 是的,这些课,无疑是对诗意语文最生动、最具质感的诠释。但是,影响的焦虑并没有让他们失去自我。他们依然是他们,而我,也依然是我。诗意语文绝非某个人、某个团体的专利,我们行进在各自的朝圣路上,迎来各自的生命的精彩和诗意。 一、栖身秘妙:在不朽的文字中发现诗意 语文的诗意在哪里?在文本,在文本之美,在文本的秘妙中。文本之美是诗意语文的基点和出发点。诗意不是外加的,诗意是文本本有的、内蕴的。语文教学指向文本秘妙,实在是诗意语文课程论和教学论的第一法则。

诗意的语文诗意的课堂

诗意的语文诗意的课堂 作为母语教学的语文,作为教学母语的语文老师。几十年来,我一直在想,语文老师在母语教学中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呢?自从和孩子们在课内课外轻叩诗歌的大门,在诗海边拾贝,畅游诗海时,我深深地感觉到,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做一位追求“诗意课堂”的“诗意老师”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 拥有一颗爱的诗心 作为一个“诗意教师”的追寻者,需要你拥有一份“爱”的诗情、诗意、诗境,更重要的是要拥有一颗爱的“诗心”。这颗诗心靠的不仅仅是深厚的文学底蕴,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力量。 诗意的课堂就是用高尚的精神来感动学生。感动,来自于教师长年累月的努力,来自于学生灵光乍现的瞬间,关键是老师应当以善感的心来面对每一个学生,感动自己,感动学生。 本人爱诗,平日里也喜欢信手涂鸦,所写文字虽不成为诗,但她确确实实培养了我的诗情画意,提高了我的文学修养,更使我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正因为有了这份诗心,所以在我的课堂教学中的点点滴滴也影响了我的学生们。孩子们也很乐于和我一道漫步于诗情画意之中,享受文字所带来的乐趣与魅力,对我来说这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啊! 每天我们所面对的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你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还有方法与过程,更重要的情感与态度,通过这样“诗意课堂”的追求,既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挥了学生的潜能

和创造力,又关注了学生对生命成长意义的理解。 以诗意的心态来工作,在忙忙碌碌中收获诗意的快乐。 做一个充满诗情的语文老师 诗意的课堂,是一个激情的课堂,诗情的课堂,是一个教师来自内心深处的精神追求,是教师内在修养的自然流露。小学语文看似简单,可是它包容丰富的内涵。升华语言和精神共筑美好的境界,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座右铭。 语文是富有感染力的学科,如果说一个语文教师,没有丰富的情感,没有优美的语言,没有应变的智慧,怎么能驾驭课堂,怎能让孩子喜欢语文。要想让学生喜欢语文,首先要让学生喜欢老师。一个言谈拘谨,幽默风趣,妙语连珠的教师,如果在合适时来一句格言,吟一首古诗,说一个典故,抖一个成语的老师,这样的老师怎能不成为学生课上喜欢,课下效仿的好老师呢! 这就是艺术,一个充满激情和诗意的,高超的艺术课堂。 给学生安上思维和想象的翅膀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的间接反映,它作为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是与人的感知觉、表象有密切联系的。想象作为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与记忆、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想象不仅是人的科学研究、文学、艺术等创造性活动所不可缺少的,也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教学语文就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因为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

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心得体会3篇

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心得体会3篇 篇一 那么如何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呢?下面谈谈我的体会:这学期我主要进行了三点尝试:一是树立学生主体观,是高效课堂的基础二是营造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丰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情绪三是放开手脚,让学生唱主角。 一、树立学生主体观,是高效课堂的基础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由传统的封闭式的教学转换为指导学生的“开放式学习”,同时教师的观念也要改变,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建立起和谐民主、自由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奠定共同基础,又要承认差异,兼顾个性,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发展学生的才能,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学习,成立合作学习小组,深入学生的情感世界,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学生自主参与、师生平等交流;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能深入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能创造师生互动,学生之间互动的机会,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消除心理障碍,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一个和谐、民主的环境;同时也能使学生提高与别人协作交往的能力。

把课堂还给学生,确保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使多数学生都得到锻炼,这对教师的能力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1.营造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 我曾经听过一位特级教师(XX)的讲座,他认为:快乐学习是一种享受,学到新知识是一件快乐的事,读书、上课、完成作业、与同学交往、向老师提问等,都是很有趣的学习。而我们现在的很多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每天坐在教室里被动地学习,少有快乐可言,在这种心理支配下,我们又怎敢奢望他们能够高效学习?所以打造高效课堂的首要前提是让学生爱学习语文,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在这方面我做了一些尝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动力,是成才的起点。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 在日常教学中,我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如在教学《詹天佑》时,先播放一段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录像,调动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和欲望。教学过程中关于居庸关和八达岭的修建,于是让学生自己结合学过的数学知识思考,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接着让学生在班上讲述自己和理解。同学和教师进行评价、总结,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在学习和评价中,学生学会了总结和反思自己的学习经验。学生始终处在积极的学习动态,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较好地达成学习目标。

中学诗意语文课堂教学范式建构及实践研究

中学诗意语文课堂教学范式建构及实践研究 “中学诗意语文课堂教学范式建构及实践研究”是董一菲老师经过多年一线语文教学实践探索并整理出的成果。它从理论上探讨中学诗意语文课堂的内涵、价值,探讨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的诗意教学规律,研究中学诗意语文课堂特征。以“坚守汉语的诗性、激扬文化的自信、唤醒生命的诗意、点燃职业的激情、丰盈审美的灵魂”为价值理念,旨在“丰富诗意语文内涵、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感受语言感受美的能力、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1.内容与概念 中学诗意语文课堂理念的提出是顺应时代、顺应语文的本质、顺应教育规律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的。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过于功利化、过于试题化,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对语文知识的获取,语文教学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机遇和挑战。语文教育除了知识的传授以外,人们对人文素养提升的渴望、对语文精神的追寻、对诗意的表达与成长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加之互联网使民众的视域不断扩展、延伸,无论是教育者还是求学者对中学语文课堂的效能要求越来越高。 2.功能与效果 该成果旨在丰富诗意语文内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语文教学质

量,提高学生感受语言感受美的能力,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董一菲老师自2002年提出“诗意语文”这一理念,至今已有十六年。十六年来,“诗意语文”不断成长、发展,提出了“一个核心,四个重视,五种策略、八个范式”的工作室准则,在全国中语界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并取得了喜人成果。 该成果创新和丰富了有关诗意语文课堂教学理论,董一菲老师发表了数十篇研究论文,编写了30余本语文教育教学论著。该成果契合新课程标准,突出核心素养;开发了有特色的诗意语文课程,积累了大量的诗意语文课堂教学实录,构建出八种中学诗意语文课堂范式;带动贫困,边远、落后地区语文教学发展,让诗意语文浸润更多人的心灵,提高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3.价值与创新 该成果从理论上揭示语文的本体,描述研究论证了诗意语文的内涵、诗意语文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引领语文教学通过学习经典,追溯传统文化、品味文化内涵、构筑悲悯情怀、感悟现实生活、传递爱的信念;追求诗意语文的诗意与唯美,注重情感与语言的交织、感性与理性的融合,意在发掘文学气息,感受浪漫情怀,用缤纷的语言、对文化的膜拜、集智慧与幽默构建诗意课堂。经过多年的实践检验,这一成果已日渐成熟并迅速传播和发展。 “中学诗意语文课堂教学范式建构及实践研

书籍点亮了我心中的明灯

书籍点亮了我心中的明灯 读《孙双金与情智教育》有感 福建省安溪县湖头镇第二中心小学陈贵宏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转眼间,到了天命之年的我,已经在小学教育这块沃土上耕耘了整整三十三个年头。从激情满怀的青年时代,到日趋沉稳的中老年时期,读书学习已成了我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记得1981年秋,我踏上了教育征程,在工作岗位上常常充满困惑:怎样教好书?怎样做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做一个好老师?许多问题在我的教学生活中接踵而来。后来教育局教研室一位领导曾对我说过:“做一名优秀的教师没有捷径,你应该把学生放在心上,多去读教育理论书籍,它能让你做个有智慧的教师。”这番话对我的启发很大。我也觉得时代在发展,知识也无涯,特别是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异彩纷呈,高潮迭起。教师不坚持更新知识,丰富见识,能不成为“时代的弃儿”吗?能不误人子弟吗?我觉得无学不成师了,自己也深知: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甚至长流水。教师应博览群书,博学众长。从此,我与书为伴,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9年前,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邮差送来了一份来自《福建教育》的礼物,那是我参加《福建教育》2005年第1、2期的“真情无限”有奖征答活动,成为幸运读者的奖品,我轻轻地撕开信封,一本《孙双金与情智教育》映入我的眼帘。一本新书,对我来说,如久旱逢甘霖般,爱不释手。无数个美丽的黄昏和宁静的夜晚,我捧读着

这本书,犹如捧着一盏飘香的清茶,书中孙老师对教育观的阐述,宛如阵阵的清香沁人心脾,原来,教育也如此诗意与烂漫。 书中讲述了孙老师的教育观,“课堂探索篇”、“办学特色篇”、“情智校园篇’。阐释了“我心中的情智教育”、“我心中的语文教育”、“孙双金的教学风格”等内容,阐述了包括教育的价值,课程与教学、师生关系、校长管理、教师的学习与成长等话题。捧读此书,不由自主地有一种感觉:一位名师坐在对面与我聊天,他的丰厚学养,他的思想、他的智慧正慢慢地滋养着我的心灵,提升着我的智慧。 整本书洋溢着理趣、情趣与文趣,弥漫着一种浓浓的诗哲情怀。但“情感管理的实践”这部分内容最打动我的心,这部分谈到“情智管理”就是管理者通过自己的情感与智慧作用于被管理者,营造出富有浓郁人情味的和谐、高效的集体氛围,充分激发被管理者的情智潜能。它强调了“三重’:一是重发现。管理者要发现师生身上蕴藏的潜能。校长要有一双发现的慧眼,善于发现师生身上的亮点,闪光点和弱点,要扬其所长,避其所短,优化组合,让每一位被管理者的潜能得到最优化发展并和谐统一于集体的大目标内。二是重关怀。关怀人是管理者必须的人文情怀,人与人之间需要关怀,需要亲情,需要同事情和朋友情,一个集体内更需要上下关怀,互相关怀的氛围。关怀出效率,关怀出智慧,关怀出质量,这是情智管理的重要理念之一。三是重激励。人需要激励,下属更需要领导的激励,有时一个灿烂的笑容,一句赞美的话语,一次亲热的握手能给下属无穷的精神力量。学会赞美下属是领导者必备的素养之一。虽然管理需要制约,有时甚

初中语文论文:浪漫语文,诗意课堂

浪漫语文诗意课堂 【摘要】语文,是生活的浓缩,是情感的记录,是心灵的历史,是天生浪漫的文化载体。“浪漫”一词,《辞海》中这样诠释:富有诗意,充满幻想,不拘小节……因着浪漫,语文课堂富有诗意,学生的思想也得以自由驰骋。诗意的语文课堂呼唤拥有浪漫诗趣的语文老师,诗意的语文课堂需要营造浪漫的诗境,诗意的语文课堂要能点燃学生浪漫的诗情,诗意的语 文课堂必须呵护学生浪漫的诗心。 【关键词】浪漫诗意诗心 语文,是生活的浓缩,是情感的记录,是心灵的历史,是天生浪漫的文化载体。 她囊括万物,包罗万象。可以领略春日的姹紫嫣红,夏日的喧闹纷呈,秋日的硕果累累,冬日的静谧安详;亦可以观赏东海的潮汐,西域的戈壁,北国的冰雪,南疆的椰林;可以听“两个黄鹂”的清唱,也可以听“霓裳羽衣”的合奏;大到日月山川,小至纤毫尘埃,远到女娲补天留下的五色石,近到嫦娥三号拍回的月球土壤,都被她细细描画。 她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可以看神农遍尝百草、治病救人,屈子披发行吟、自沉汨罗;可以与先秦古人在黄河岸边坎坎伐檀,与大唐春风得意的举子踏马赏花;可以学渊明采菊东篱,可以学李白举杯邀月,可以学河东独钓寒江;可以随着苏轼体验悲欢离合的人生,也可以遥想稼轩“金戈铁马,挥斥方遒”的岁月;可以登泰山绝顶“一览众山小”,可以登岳阳楼“把酒临风”,可以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 她承载了人类所有丰富的情感,牵引着你与几千年来的不朽灵魂同悲共喜。她时而叫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时而让人魂牵梦绕、夜难成寐,时而令人热血沸腾、慷慨激昂……她向你呈现的是一个跟生活一样广阔,甚至更广阔的心灵世界。 语文教学内容的诗意浪漫,语文教学方式的灵活开放,决定了语文课堂的诗意飞扬。没有诗意的语文课堂就好比一片没有鲜花点缀的荒野,苍凉而无生机。诗意的语文课堂需要一种感同身受、回味无穷的情趣,一种含蓄微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蕴,一种陶醉其中、不能自已的情思,一种让人心灵不断净化、人格不断升华的意境,一种令人身心彻底放松、精神高度自由、思想任意驰骋的氛围……诗意的语文课堂就是这样一个极富魅力的境界。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进行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才能把学生带进语文这个浪漫的国度呢?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一枝一叶总关情”——拥有诗趣 “拥有诗趣”,就是要求语文教师具备一点诗人的浪漫情怀,以“诗人”的眼光去触摸教材,以“诗人”的敏感去捕捉字里行间丰富的诗意,以“诗人”的激情和智慧去构建鲜活的课堂。教师只有情动于衷,才能传情于外,语文教材中一篇篇精美的诗文,都是丰盛的文

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策略

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策略 发表时间:2016-08-12T11:49:13.203Z 来源:《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16年6月作者:何现帅 [导读] 教育根本不像某些人理解的那样“自古华山一条路”,只有一种模式,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多种多样。教育实验和改革是教育科学、教育艺术的生命,为了教育的体内永远流淌着新鲜的血液,我们必须改革。 何现帅 (大名县营镇乡黄庄联办小学河北大名 056900 ) 我们正置身于一个教育改革的时代,正置身于一个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时代。教育根本不像某些人理解的那样“自古华山一条路”,只有一种模式,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多种多样。教育实验和改革是教育科学、教育艺术的生命,为了教育的体内永远流淌着新鲜的血液,我们必须改革。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世界上不能只有一朵花,而应当有多种样式的花。课堂教学应该是各种样式、各种方法,都在竞争,都在开放,这才是大好局面。只要它能开放出特色来,它就有生命。在我们倡导的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课堂究竟应以什么样的姿态才是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创设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浅薄的认识: 1.要精心钻研教材,课前投入要充分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要精心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要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才能灵活驾驭教材。 2.导语要精妙,能抓住人心 导语设计得如何,往往关系到全局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导语,也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语文课堂的导入也应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谐美、悬念美,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生机盎然,充盈着美的气息,让学生感受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 好的导语,是一块磁铁,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将他们引入知识的海洋。从一定程度上说,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导语设计。那么如何设计出高质量的导语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2.1 激发兴趣,设置悬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高超的悬念艺术,层层设疑,丝丝相扣,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深入钻研教材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在教《天外来客――陨石》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夏天的夜晚,繁星闪烁,那星星亮晶晶的,忽明忽暗,时隐时现,闪烁不定,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它到底是什么呢?这样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兴趣昂然,琅琅地读起了书。 2.2 触及重点,短小精悍。 在教《用冰取火》一课时,我在板书课题后,让学生进行了质疑,学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质疑,为什么要用冰取火?怎样用冰取火?取到火没有?这样就触及了文章的重点。 2.3 创设气氛,营造氛围。 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对人们的精神领域产生着深广的影响,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随时受到语文材料的熏陶感染,并产生独特的体验。人文性和情感性决定了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出动人的教学情境与氛围。而选进教材的课文,绝大部分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除了考虑知识的传授外,还必须把握文中的“情”,以创设一种氛围,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 如在教《五彩池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四川松潘的藏龙山上,有许许多多、大小不一的水池,这些水池里的水能发出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辉,十分奇异,有些水池的水还不止一样颜色,比天上的瑶池还要美,今天我们就到四川松潘去看一看,看一看那神奇的五彩池。在教《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西子湖畔,十里荷香。今天,我们就到杭州西湖去看一看。这样创设了气氛,营造了氛围。 3.要尊重学生,教态要亲切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首先应是一篇流淌着诗意的、美的散文。对一个老师来说,他不但要有又专又博的知识,还要有敏捷的思考能力和良好的语言素养。教学语言不同于普通语言,它是在逻辑语言、科学语言的基础上提炼升华而形成的,为浓烈的感情浸泡透了的、形象化的、韵律和谐而又优美动听的语言。教师运用这种审美化、情感化了的语言去讲课,就能极大地唤起学生的感情。 4.要把握课堂提问的“点” 用提问来指导学生学习课文,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比较流行的一种方法。课堂上问与不问,问什么,怎样问,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大事。一定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点,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明千千万,关键是一问。”一个好的问题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要使自己提出的问题有价值,就必须对文本进行细细的解读,弄清文章的主旨,问到关键处,要把握课堂提问的“点”。如在教《平分生命》一课时,当医生问男孩愿不愿给妹妹输血时,男孩犹豫了一下,最后点了点头,这时老师问:男孩为什么犹豫了一下,学生联系后面的内容,便可回答,因为男孩以为输血就会失去生命。老师又接问:他点了点头说明了什么?说明男孩决定牺牲自己的生命,挽救妹妹的生命。这个年仅10岁的小男孩,竟然能这么做,学生都被那浓浓的兄妹亲情所感动,也被男孩的做法所感动,这也是文章所要揭示的中心。另外,还要注意:问题大小要得当,多少要适量,难易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太多或太少。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提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到的机会,不能只顾几个尖子生。

语文课堂须有诗情画意

语文课堂须有诗情画意 夏县埝掌镇中学张典明语文应该是诗意的语文,诗意的语文课,如细雨微风,滋润学生。一个语文教师也应该是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幽默风趣,点燃课堂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积累,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们在教学中要真正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努力让课堂成为创造美、欣赏美、感受美的舞台,让课堂焕发出充满思想、充满智慧、充满诗情画意的活力。”诗情画意的课堂是追求唯美的课堂,也是追求智慧、传递真理、彰显人性的课堂。让我们构建充满诗情画意的课堂,让我们的学生享受充满诗情画意的人生! 一、诗意地导入,让学生受熏陶 新课标强调了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等。诗文名句是浓缩的精华,它们的内在的美是令人咀嚼不尽的。设计导语时,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诗文、名句,不但能够很快地渲染一种诗情画意的典雅气氛,而且能创设“先声夺人”的审美情境,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体现出鲜明的抒情格调,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这种熏陶不仅有利于语文学习本身,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育。 如《苏州园林》这类说明文,我们可以从文学角度和说明对象的特点两方面来导课,让苏州固有的人文景观与说明文的写作特点紧紧

结合在一起,从而使课文变得充满诗情画意。学生就仿佛走进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文学氛围的园林,一边欣赏着园林的美景,一边陶醉在唐诗宋词的意境中。苏州园林,独具匠心地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致,或庭院深深深几许,或柳暗花明又一村,或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或曲径通幽、峰回路转,或步移景易、变幻无穷。至于那些形式各异、图案精致的花窗,那些如锦缎般的在脚下迁伸不尽的铺路,那些似不经意散落在各个墙角的小品……更使人观之不尽,回味无穷。在诗情画意中,了解到了说明文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如何合理安排好说明顺序,并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要说明的事物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二、诗意地体验,让学生有感受 情感是教材的生命力,也是课堂的生命力。语文教材的每篇文章,都是筛选的名家名篇,文质兼美,内容丰富。教材中有描写绚丽多姿的大自然,不论是生机勃勃的春色,花木繁茂的盛夏,还是果实累累的金秋,白雪皑皑的严冬,都给人以美的感受;有反映社会生活的,它们或表现真挚的友谊,或表现强烈的爱国情感,或表现高涨的工作热情,或表现崇高的奉献精神……这些耐人寻味的文章,无不以它独特的美震憾我们的心灵;还有文本本身所体现的语言结构、艺术手法、风格等,这些丰富、隽永的艺术美更给人以诗的意味,美的享受。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蕴藏于文本中的“诗意”,做一个采矿工,将散落于文本中的诗意“因子”拾起来,并串连成精美的项链,呈现于学生面前,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如《草》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勇敢精神,《和时间赛跑中》中“所有时间里的事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