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这篇课文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叙述了当年的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描绘了长江边烟雾迷蒙、繁华似锦的阳春美景,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事情。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内容,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

预习提纲: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回答并根据预习提纲独立自学。

【独立自学】

一、谈话导入

1、课件展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吟诵古诗

二、出示预习提纲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互动交流】

学生活动:朗读课文,感受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一、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一)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

1、出示“黄鹤楼春景图”。

2、品读与欣赏。

(二)在这么优美的环境下,作者选择什么样的方式与友人饯行呢?

二、感受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深厚情谊。

(一)体会李白和孟浩然之间依依惜别之情。

1、课件出示饮酒话别语段,并分角色朗读。

2、从这段文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从哪些句子看出来?

4、齐读出话语中流露出来的惜别之情。

5、孟浩然说了几句话?观察这两句话都和什么有关?

6、分析这两个句子的用法。

7、指导朗读。

(二)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1、从这段文字中,你还读懂了什么?

2、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3、找出重点字词,深入体会。

三、体会作者情感的升华

1、课件出示两个段落进行对比学习。

2、找出段落中三个意思相近的词?并说明意思。

3、他们为什么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呢?

4、“凝视”、“伫立”说明了什么?

5、引读最后一段。

【总结回顾,感受诗意】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古诗的意思或找出文章中和古诗意思相对应的句子。

【拓展延伸】

1、激发学习唐诗的兴趣。

2、搜集送别诗。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二)重难点分析 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理解诗人之间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走进故事,走进古诗,走进名著,理解意思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三)设计理念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螺旋上升,通过“组词”──“组句”──“组段”的组块教学,为理解诗意,体会情感这一“内核”这一教学目标服务。 2.以读为主,以诗为主,诗文对照,适当拓展。 3.按照“找──划──读──想──说”的线条指导学生学习。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学生通过查阅字典,认识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自由读文章2──3遍,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教师准备:教师应对诗歌的写作背景,李白和孟浩然的诗歌成就,学生对李、孟诗的认知程度有所了解。 (三)教具学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题有送别诗的明信片 四、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引出课文题目。 1.全班同学一起背诵两首古诗《静夜思》、《春晓》。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师评:这是一千多年前的唐诗,至今还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了解它们的作者吗? 3.板书李白,孟浩然,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的相关知识。 (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其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是屈原以来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2)孟浩然,唐代诗人,湖北襄阳人,他和王维友谊深厚,史称“王孟”。他洁身自好,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是晋代陶渊明后的山水田园诗的最高峰。 (3)李白年轻时潇洒倜傥,挎一把宝剑,带上他最心爱的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在路过湖北襄阳时,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1

黄鹤楼送别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25黄鹤楼送别 2、首先我想请同学把时间、人物、和事情放到题目中去,把题目更具体化。(指名说) 3、在李白为孟浩然送别的过程中诞生了一首千古传诵的古诗。(出示诗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针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问题要问?交流 二、精读课文

过渡: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课文录音,听的时候注意力集中,老师相信大家能在课文中寻找到答案。 1、听课文录音,思考刚才提出的疑问? 2、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遍课文,现在拿起手中的笔,把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课文内容圈画出来。(学生动手圈画) 3、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找到的答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师巡回指导) 4、针对第一句诗句,你解决了哪几个问题? (1)故人“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为“故人”? (2)“烟花三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板书:景 你从哪里知道的? (幻灯出示画面及第2段内容) 景色美不美?你能把这种美的感觉读出来吗? (3)“下”是什么意思? (4)自己把诗意说一下。 5、在美丽的春景中,老朋友要分离了,也许以后再也见不着了,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如何呢? 6、指名回答板书:依依惜别 随机出示第2节 7、自己试着读一读,看看谁能把他们当时这种依依惜别的感情读出来。 指名读,学生评价,齐读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5课《黄鹤楼送别》同步练习A卷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5课《黄鹤楼送别》同步练习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16题;共71分) 1. (3分)根据拼音写一写。 ①在救灾前线,救援人员在废墟中穿行,他们的身影永远是那么qīnɡ xī________、有力……②万里碧空,太阳那柔和的光芒fǔ mō________着大地,空中的鸟儿自由地舞蹈,还唧唧喳喳叫个不停,望着这鸟语花香的春天,我不禁xiàn rù chén sī________。 2. (4分)我会读(选择正确的读音)。 最好________(zuì zhuì)数星星________(shǔ sǔ) 还有________(hái huán)星星________(xīn xīng) 3. (2分)“栅”字,按音序查字法,应先查音序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 4. (4分)选择合适的搭配。 轻轻地________ 写字 慢慢地________ 走来 渐渐地________ 站起来 认真地________ 升起 5. (9分)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 ②________是泰国的国宝。泰国被称为 ________。

③让预言的号角奏鸣!哦,西风啊,________,________? ④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________,但还是让我在身旁的阴影里默默做叶的事业吧。 ⑤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________。 6. (1分)为了让学校的草坪不被人践踏,你会在草坪旁写上一句温馨的提示语:“________”。 7. (2分)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 《望天门山》《春夜喜雨》《滁州西涧》《钱塘湖春行》都是唐朝诗人写的诗歌。 B . 《出师表》中的“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C . 罗贯中、施耐庵、蒲松龄、曹雪芹都是我国古代着名的小说家。 D .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 8. (6分)写出反义词 暮春—________ 迷蒙—________ 饯行—________ 仰望—________ 远眺—________ 有意—________ 9. (6分)形近字组词 暮________ 烟________ 眺________ 幕________ 咽________ 挑________ 10. (4分)选词填空 仰望远眺凝视端详 ①登高________,远处的船已经成了一个小黑点。 ②________夜空,已是繁星点点。 ③他仔细________这张照片,陷入了回忆之中。 ④他们久久地________着,谁也不想分离。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陵》。 2 、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收集孟浩然的资料,搜集一两首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到送别,总是一个令人伤感的话题。正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尤其是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古代,今日一别,就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相见了。因此,许多文人墨客在分别之时,往往都情难自已,把满腔离情别绪,都化作了一首首动人的诗篇。昨天,我们就学习了其中的一首—— 呈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生齐读古诗。 2、这节课,我们将再一次来到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长江边,再一次走进课文《黄鹤楼送别》。(齐读课题) 二、学文悟情 朋友分离,心中不免依恋、伤感,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最能形容李白、孟浩然此时心情的词语。 (一)你觉得文中的哪个词最能形容李白、孟浩然此时的心情?你理解这个词吗?依依惜别 那么,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这种感情呢?读读课文,找出重点句子、词语,甚至是标点符号,再把你找到的词句细细品一品,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二)生自读感悟,教师巡视指导。 (三)指名交流,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1)话别前,什么场面打动了你?(出示这一句)为什么打动了你? 抓住“藏”字来理解。他们是怎么“藏”的? 一会儿……一会儿…… (2)江边的景色如何呢?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黄鹤楼送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目标预设】 1、学习部分生字,理解部分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熟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通过文诗对照初读课文,初步领悟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重点难点】 读正确读通顺课文,初步感知课文,领悟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的感情。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歌曲。 这首歌歌名叫《烟花三月》。听了这首歌,想到了哪首诗?对,这首歌就是根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内容改编创作的。这首诗我们应该熟悉。画面中那不停晃悠的植物是什么?为什么有这么多柳?(古人离别时折柳相赠,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和对对方的祝福。) 很多文人墨客都写过送别诗,你记得哪些名句? 一、复习,导入,揭题 1.离别时,有人惆怅,依依惜别,有人把深情藏在心底,对朋友百般安慰。(出示诗歌。) 2.指名读。 你觉得这首诗流露出什么样的感情?

3.揭示课题。 这首诗藏在一篇课文中,对于这样的课文,我们叫它“文包诗”。这篇课文是—— 4.齐读课题。生读。 5.介绍黄鹤楼。 谁送谁? 大诗人李白才华横溢,他年轻的时候云游天下,路过湖北时,认识了当时名满京城的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整整大了十二岁,但年龄的差距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交往,他们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经常一起饮酒作诗,成了好朋友。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有一天,孟浩然要离开李白去扬州,李白赶来送他。他俩真是难舍难分,话别的场面非常感人,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 1.过渡: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需要老师范读,听听重音、停顿、语速等是如何处理的吗?) 2、小组合作读课文。一人读,三人听。比比谁读得最正确、流利、有感情。 3. 检查生字(先来看看生字读得准不准) 出示: 暂时友谊伫立 暮春三月孟浩然饯行

五年级语文:25 黄鹤楼送别(教学实录)

小学语文标准教材 五年级语文:25 黄鹤楼送别 (教学实录)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五年级语文:25 黄鹤楼送别(教学实录)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习本课的9个生字及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4、在感悟全文后,拓展古人的送别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从人物的对话中感悟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从李白的神情中感悟朋友间的情深意重;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中感悟朋友间的情深意重。

三、教法学法设计: 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因为这段话中有“友人”和“伫立”,而这两词语正是可做文章之处,可以引导学生从“友人”发问,从“伫立”想开去,从而突破全文,诵读第三节与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以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深。 四、学情分析: 文章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且人物的情感细腻,这是五年级的孩子很难体会的,我经过多次对文本的分析研究后,发现文本的第四节内容是课文的眼,抓住这段话可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做到能读正确字音,认清字形; 2、能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019-2020年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3 黄鹤楼送别苏教版课后练习六十

2019-2020年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3 黄鹤楼送别苏教版课后练习六十 第1题【单选题】 下面诗句中作者不是孟浩然的是( )。 A、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B、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C、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D、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答案】: 【解析】: 第2题【填空题】 【答案】: 【解析】: 第3题【填空题】 根据课文《黄鹤楼送别》内容和你的知识积累完成填空。 李白是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______,号______,被称为“______”。他曾经写诗自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______。”从中可以看出他作诗的同时喜欢______,也表现出了其狂放不羁的性格。

【解析】: 第4题【填空题】 读课文《黄鹤楼送别》,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烟雾______依依______誉满______ 按捺______永世______脍炙______ 【答案】: 【解析】: 第5题【填空题】 形近字组词 暮______ 烟______眺______ 幕______咽______挑______

【解析】: 第6题【填空题】 写出反义词 暮春—______迷蒙—______饯行—______ 仰望—______远眺—______有意—______ 【答案】: 【解析】: 第7题【填空题】 写出近义词 暮春—______迷蒙—______饯行— ______ 仰望—______远眺—______触动—______

【解析】: 第8题【填空题】 多音字组词 饮yǐn______yìn______了le______liǎo ______尽jìn______jǐn ______【答案】: 【解析】: 第9题【语言表达】 句段训练营。用自己的话写一写下列诗句的意思。 ①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②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专项过关训练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专项过关训练 1.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最能体现欢喜之情的诗句是______,表现诗人出峡情急、归心似箭的诗句是______。 A.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B.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D.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 日积月累。 (1)地满红花红满地,______。 (2)______,______;三秋九月,中秋八月之中。 (3)翠翠红红,______;风风雨雨,______。 (4)______,山外白云,______;池边绿树,______,雨落溪边。 3.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静夜思 床前明_______,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_______,低头思_______。 (1)把诗句补充完整。 床前明______,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______,低头思______。 (2)诗中划线字“疑”的意思是______。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______的思念之情。 4. 填空。 (1)人非生而知之者,______?(《师说》) (2)千门万户曈曈日,______。(《元日》) (3)看到兄弟反目成仇,我想用这样的两句诗来劝诫他们:______,______。(4)敬爱的老师,你的谆谆教诲恰似春雨滋润我的心田,这让我想起杜甫的诗句:“______,______。” 5. 填空。 (1)“______,______海流。”这是诗人______写的《______》中的诗句。(2)“飞流______,疑是______。”这是______朝诗人______写的《______》中的诗句。 (3)“墙角______,凌寒______。遥知不是雪,______。”这首诗是______写的《______》。 6. 江上渔人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矿山路小学王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 1、诗文对照, 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 2.、通过朗读,表演等方式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学生背诵课前搜集到的送别诗。 谈话: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预习课文并搜集几首送别诗,都完成了吗?这样的学习习惯真棒。利用课前这段时间我们来交流交流咱们搜集到的送别诗。谁起头带领大家背几首。 二、古诗导入 学生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黄鹤楼送别》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三、读文感悟 (一)、检查预习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读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2、CAI:词语 烟雨迷蒙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依依惜别按捺不住浩浩荡荡永世不绝 (1)、生不同形式感情读词语。 过渡:词语学的怎样呢?谁来读一读?自己读一读,感受一下每个词中的感情。带着你感受到的读一读,谁来? (2)、感情朗读变红词语。(配乐读) 提高点难度,将变红的部分带着感觉读一读。 (二)、读文悟情 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浓浓的情谊共同走进当时离别的时刻。 1、美读第一自然段。(CAI:第一自然段) 引读,“暮春三月……” 过渡: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雨迷蒙,繁花似锦。多么美的景色啊!再看看课本上的插图,你还能想到哪些描写春天的词语。(生谈) 过渡:多美的词,多美的景,让我们把这种美读出来。暮春三月,引读 2、悟读第二自然段。(CAI:第二自然段) 过渡:面对这样的美景,两个即将分别的朋友怎能有心欣赏,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指生读第二自然段)板书:依依惜别

部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重难点练习汇总【有答案】

部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重难点练习汇总【有答案】重难点练习 1 一、选词填空。 ①端详②凝视③远眺④观赏⑤仲望 1.李白伫立在江边,()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2.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蓝天白云,一会儿()江上景色,都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3.对面站着的这位同学,老师()了很久,也没认出来是谁。 二、下列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①仍(rén)然能干(gàn) ②兴(xìng)奋高兴(xìng) ③麦种( zhǒng) 种(zhòng)下 ④仿佛(fú) 大佛(fó) 三、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①木屐柴扉篱络屹立 ②萧酒手臂遒劲嘉峪关 ③丝绸范文煮书犯愁 ④河畔彼得感悟一翻话 四、阅读理解。 冬 金色的秋天过去了,冬天迈着沉重的脚步到来了。冬给我们带来了另一番情趣。 那不畏严寒的青松,昂着头屹立在风雪中,它的叶子仿佛更加翠绿了;腊梅也在隆冬时节开出它那嫩黄的花朵,散着清香。 早晨,一觉(jào jiào)醒来,所有窗户的玻璃上都结了一层冰花,那一簇簇的冰花组成了幅幅(fú fù)奇异的图案。有的像群山,有的仿佛(fó fú)是奔驰的骏马,还有的酷似活泼可爱的小动物…… 外面是一片冰清玉洁的天地,鹅毛般的大雪漫天飞舞,纷纷 (fēn fēng)扬扬地从天空中飘落下来,地上积满了厚厚的雪。雪渐渐地

停了,太阳露出笑脸,金色的阳光映着白茫茫的雪地,大地和万物融为一体,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一群一群的孩子在雪地上快乐地玩耍。。 冬天是寒冷而漫长的,然而它给我们带来了迷人的景色和无穷的欢乐! 1.用“√”标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粉妆玉砌”什么意思?请用短文中的句子来解释。 “不畏严寒”什么意思?请用自己的话语来概括。 3.窗户的玻璃上结的一层霜,人们称它为。 短文中分别把它们比作 了、、 。我还想到有的酷 似的等等,这么多的样子,用一个我们最近学的成语来形容就 是。 4. 孩子们会在雪地里怎样玩耍?请在第五自然段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内容。 5.你读出了作者对冬天有什么样的感情?并能用一两句话来解释你的体会。 答案: 一、 1.② 2.⑤③ 3.① 二、④ 三、③ 四、

黄鹤楼送别公开课教案

篇一:新鲜出炉的《黄鹤楼送别》公开课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案) 【目标预设】 1. 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重点、难点】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作者凭借语言表情达意;读者凭借语言倾听作者心声。阅读教学需凭借文本语言,引领学生走进语言深处,以获得深刻的语言体验及情感体验。根据“文包诗”这类课文特点,教学中我力图通过创设情境,缩短学与文本的距离,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悟情,努力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通过“整体感知时的略读,突破难点部分的品读,升华情感时的引读”使学生在读中受到熏陶,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感受中华古诗文的魅力。 【设计思路】课前播放音乐欣赏。 一、激趣、导入 1 、从刚才大家陶醉的神情中,我看出大家都非常喜欢这首歌。歌中有一句词:牵着你的手,分别在黄鹤楼。知道是谁牵谁的手在黄鹤楼分别的吗?相信读了这首诗大家就有了答案。 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指名读 2 、谁来告诉我这首诗写的是送谁?在哪里送?谁送? 3 、话说在公元七百二十五年,年轻的李白手挎一把宝剑,带着一个酒壶,云游天下。路过湖北襄阳时认识了当时名满京城的大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整整大12 岁,但年龄的差距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交往,二人一见如故,一起游山玩水,一起饮酒作诗,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这天,孟浩然要到扬州去了,这对于朝夕相处的好朋友来说,可真是难舍难分呀!话别的场面十分感人。而这感人的场面,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可以一一领略。 4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 5 课,一起去看看那话别的场面。 板书课题。齐读。 5 、诗句所表达的意思都能在课文中找到,请大家默读课文,把和诗文对应的语句画下来。 生画,指名答。 (设计意图:营造一种送别的氛围,将学生带入送别的情景中,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回味中再现离别的情景,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讲读课文 (一)美读第一自然段 1 、同学们找的真准。“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点击出示“烟花三月”),在这“烟花三月”,好朋友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走进这迷人的暮春三月。(出示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 2 、读了这段文字,你的脑海里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3 、让我们走进这暮春三月去看一看。(课件出示图片)从同学们的赞叹声中我已感受到了“烟 花三月”的美,你还有会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指名答 4 、诗中是用那个词语表现这么美的景色呢? 指名答 像这样的词语真是数不胜数,一个词就是一幅画,而这些词都融进了这“烟花三月”。这些词

小学语文《黄鹤楼送别》知识精讲

课文朗读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课文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孟浩然(689—740年),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二、易错字 仰:不要多写“丿”。 酒:不要少写“一”。 三、词语解释 烟雾迷蒙:一种自然景象,形容烟雾弥漫,景物模糊,昏暗,看不分明。杨柳依依:比喻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四、主要内容 本文叙述了暮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的事。 五、问题归纳 1.课文第一自然段交代了哪些内容? 时间——暮春三月 地点——黄鹤楼 人物——李白和朋友孟浩然 事件——送别 2.读第三自然段李白和孟浩然的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我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黄鹤楼送别》同步练习1

《黄鹤楼送别》同步练习 1.查资料填空。 黄鹤楼在我国________武汉市____________________。相传始建于______________ ______,历代____________。唐代崔颢、李白,宋代陆游等诗人均有题诗。 2.根据你的初读印象,完成填空。 (1)《黄鹤楼送别》一文写暮春三月,在________________(什么地方),____________送别______________,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出自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拼音和语境写出汉字或词语。 (1)《老人与海鸥》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位普通老人和一群海鸥之间的深厚yǒu yì(),文中的老人有情,海鸥有义,读来令人动容。 (2)爸爸对奶奶的yǐn()食起居都相当关心。 (3)mènɡ()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4.按要求写词语。 (1)描写水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春天的美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摘录文中表示“看”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词填空。 伫立挺立屹立矗立 (1)李白依然()在江边,凝视着远方。 (2)上海大厦()在黄浦江畔。 (3)伟大的祖国()在世界东方。 (4)一排排白杨像()的哨兵。 6.下面的句子分别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将序号填入括号里。 A、语言描写 B、心理描写 C、环境描写 D、动作描写 (1)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 (2)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不知我们何时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三下古诗两首语文黄鹤楼送别教学提纲

三下古诗两首语文黄 鹤楼送别

3 黄鹤楼送别 教学目标要求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 正确认读本课9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10个生字。 3. 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要求 1.正确认读本课9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10个生字。 2.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 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初识古诗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说说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 2.师:同学们,相聚是美好的,而分别总是令人伤感的。在我国古代,许多诗人都用古诗来抒发这离别之情。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黄鹤楼送别》就是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属于“文包诗”的形式。板书课题,读题。 3.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 (1)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是为谁而写的?为什么而写?它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简介:黄鹤楼和广陵的资料: (3)介绍李白和孟浩然的相关背景资料。 过渡:知道李白创作这首诗的情景吗?就让我们认真学一学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新词

1.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自读提示:字字入目,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 几遍。 2.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词语:暮春三月孟浩然满饮此杯暂时友谊唯一 (2)指名分段读文,指导读通长句。 (3)再读课文,理解词语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读了这篇课文,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回忆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大意。) 2.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_______(时间) _____ (谁) ___________ (在什么地方) 为___________(谁)送行,写下了的著名的诗篇_____________。 3.讨论并归纳小标题(赏景图、话别图、目送图)。 四、欣赏课文录音。 1.听课文录音。 过渡:我刚才边读文边想象画面,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便如放电影似的在脑海中不停转换,于是就能入情入境地把课文读好了。同学们,你能按照刚才的方法读读课文吗? 2.生自由读文。 3.回想当年,李白与孟浩然在黄鹤楼一别,这浓浓情,深深意,李白全借助这首诗表 达了出来(生再次齐读这首诗)。 作业布置 1.描红生字,每字仿写两遍后报听写。 2.完成《习字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要求 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渲染气氛。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鹤楼送别》,谁来读一读黑板上的词语? 课件出示词语:

小学语文(苏教版)《黄鹤楼送别》教案

小学语文(苏教版)《黄鹤楼送别》教案 一、检查预习,回忆诗文。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有关的一篇文章《黄鹤楼送别》。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师:课前大家预习了课文,我们先来看看几个词语,你能读对吗? 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依依惜别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脍炙人口飞檐凌空永世不绝按捺不住誉满天下 师:咱们来看看第一行的词语: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暮春三月,对照一下古诗,再读读这三个词,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三个词正好说出了李白与孟浩然分别时的季节,还可以解释古诗中烟花三月的意思。 师:说得不错,借助词语来理解古诗的意思,你很会学习。 师:词语读对了,咱们找几位同学来读一读文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谁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生:李白为孟浩然在黄鹤楼践行,并写下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 二、初步感知,交流惜别之情。 师:这篇文章讲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故事,课前预习时大家搜集了资料,你对李白与孟浩然的关系有哪些了解?(板书:李白----孟浩然)生:李白与孟浩然是忘年之交,孟浩然长李白12岁,此时的孟浩然已诗名满天下,李白对孟浩然十分敬仰。 师:刚才同学们读过文章了,那从这篇文章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的情感?(板书:依依惜别) 生:我感受到一种依依惜别之情。 师: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 生: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师:在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二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呢? 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相关的语句,待会儿我们来交流。 生读:“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我从这体会到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师:送别之时正值春意正浓,送别之地,又是天下名胜黄鹤楼,两位诗人真的被暮春三月的美景迷住了? 生:面对分离,两人心中都有依依不舍的感情,所以二人都不愿开口。 师:原来他们有心事,还有其他地方也体现了这种感情吗?。 生:李白说:“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生: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三、“听其言,观其行。”读出离愁别绪。 师:同学们找的很好,不知你发现了没有,我们刚才找的这些内容都是描写人物的行为和语言的。其实我们在读文章时,要想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就要“听其言,观其行”(板书:听其言,观其行。)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来体会人物的情感。 (一)读语言 师:那么,咱们就先来读一读人物的语言。 出示:第三自然段 师:自己默读二者的对话,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吗? 生:我从李白的对话中体会到他把孟浩然看做自己的兄长和老师,十分敬仰。 师:你该怎样读?他特别不舍得孟浩然走。 师: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学生读,但读得感情很弱。

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练习题的归纳.doc

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练习题的总结- 一、近义词。 迷蒙()有意()敬仰() 结识()友谊()依然() 二、比一比,再组词。 洒()绵()炙()孤() 酒()锦()灸()狐() 三、默写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 ,。 四、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1。课文二、三自然段写“话别”。从中可以看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两人间的深厚友情,两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2。这是一篇“文包诗”,前三段写李白在黄鹤楼饯行的情景,后两个自然段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抒发了朋友们依依惜别之情,表现了诗人帐悯。 五、拓展练习。 1。古诗文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古诗文中还有许多送别诗,请写出四句。 ,。

,。 ,。 ,。 返回查字典首页 五年级语文教师个人工作总结_教学工作总 结 《五年级语文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是一篇好的范文,觉得有用就收藏了,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五年级语文个人总结 一的工作很快就要结束了,回顾一学期的工作,忙忙碌碌,得失兼有,为了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发扬成绩,改进不足,现在我就把这学期的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思想方面:本人思想端正,拥护党的正确领导,关心国家大事,并且能积极参加政治学习。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认真学习了《教育法》,并自学有关教育教学的相关理论知识。

二、教学方面:本学期我觉得自己的担子重、压力大。因此教学上我不敢有一(来自WW )丝马虎,努力转变自己的观念,力求使自己的教学方法适应的学习方法,不断改进自己的缺点。因此备课时我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学习新课标,虚心向其他老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为了上好一节课,我上网查资料,集中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为了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我积极查找课件,制作课件,准备、制作教具。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课后认真总结上课中所出现的突发事件、临时灵感,写好反思。 三、德育工作:德育是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师爱是伟大的、神圣的。师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高尚的情感,它凝结着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爱就是责任,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与学生虽然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同的地位,但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这就是要求教师不能盛气凌人,更不能利用教师的地位和权力污辱学生;理解学生要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的要求和想法,理解他们幼稚和天真;信任学生要信任他们的潜在能力,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练中成长。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教师缩小心理距离。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教授学生知识,更在于引导他们学会生活和生存的基本技能,及做人的基本行为准则。 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

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这篇课文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叙述了当年的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描绘了长江边烟雾迷蒙、繁华似锦的阳春美景,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事情。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内容,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 预习提纲: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回答并根据预习提纲独立自学。 【独立自学】 一、谈话导入 1、课件展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吟诵古诗 二、出示预习提纲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互动交流】

学生活动:朗读课文,感受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一、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一)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 1、出示“黄鹤楼春景图”。 2、品读与欣赏。 (二)在这么优美的环境下,作者选择什么样的方式与友人饯行呢? 二、感受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深厚情谊。 (一)体会李白和孟浩然之间依依惜别之情。 1、课件出示饮酒话别语段,并分角色朗读。 2、从这段文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从哪些句子看出来? 4、齐读出话语中流露出来的惜别之情。 5、孟浩然说了几句话?观察这两句话都和什么有关? 6、分析这两个句子的用法。 7、指导朗读。 (二)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1、从这段文字中,你还读懂了什么? 2、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3、找出重点字词,深入体会。 三、体会作者情感的升华 1、课件出示两个段落进行对比学习。

2、找出段落中三个意思相近的词?并说明意思。 3、他们为什么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呢? 4、“凝视”、“伫立”说明了什么? 5、引读最后一段。 【总结回顾,感受诗意】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古诗的意思或找出文章中和古诗意思相对应的句子。 【拓展延伸】 1、激发学习唐诗的兴趣。 2、搜集送别诗。

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实用文本)

小学语文标准教材 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別》教学设计(实用文本)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別》教学设计(实 用文本)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二)重难点分析 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

理解诗人之间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走进故事,走进古诗,走进名著,理解意思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三)设计理念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螺旋上升,通过“组词”──“组句”──“组段”的组块教学,为理解诗意,体会情感这一“内核”这一教学目标服务。 2.以读为主,以诗为主,诗文对照,适当拓展。 3.按照“找──划──读──想──说”的线条指导学生学习。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学生通过查阅字典,认识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自由读文章2──3遍,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活动名称:扬中市中青年骨干教师课堂教学开放周 一、复习旧知,朗读旧知。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课文《黄鹤楼送别》,打开书一齐读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 生:齐读。 二、朗读话别,感悟话别。 师:离愁别绪在心底,而情难启,而口难开,可有些话总得说出口,听一听两位大诗人是怎样话别的? 师:教师范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听完他们的话别,你觉得此时李白和孟浩然的心情怎样? 生:我觉得李白和孟浩然此时都很难过。 生:我觉得一对好朋友就要分开,他们都很舍不得,都不愿意分开。 师:你还能从他们的言语中看出些什么呢?生:我看出李白很崇拜,很敬仰孟浩然。 生:我还能看出孟浩然虽然也很难过,但他比李白年长,所以他试图安慰李白不要太难过。 生:我也看出孟浩然不愧是李白的兄长和老师,他安慰李白不要太难过。 师:是呀,洒脱、率直的李白将自己满腔的情感都流溢在句里行间了。拿起笔,读读李白的这番道白,边读边思考,哪里看出他对孟浩然的敬仰,对这次分别的不舍? (学生边读边划边感悟与思考。) 师:(指小黑板)我们一起来交流。 生: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就请您满饮次杯吧!我从李白言语中对孟浩然一系列的尊称中看出他的敬仰之情。李白称孟浩然为夫子,而我知道,在古代,夫子是对那些有才学有人品的人的尊称;您的人品,您的诗篇,结识了您,一直把

您当作,请您短短的一段话别,李白竟用了这么多个您,我觉得,他不只是一般的敬仰孟夫子,而是非常的敬仰。 师:老师现在也很敬仰你,因为你不仅读明白了李白的语言,还将他的内心分析的这样透彻、准确,我觉得你能做李白的半个知音了。真是不简单。其余同学还有高见吗?生: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我知道,李白与孟浩然不是一般的普通朋友。在中国自古就说长兄若父,还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李白说孟浩然是自己的兄长和老师,可见,孟浩然在李白心中有多高的地位。[ 师:请给他掌声,感谢他用丰富的历史知识解读了李白,解读了课文。我们可以用一个成语形容他们的关系,孟浩然真是李白的良师益友呀! 生: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誉是指好的名声。李白赞扬孟浩然的才学,诗篇名满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师:李白多么的敬仰孟夫子呀,让我们带着无比敬仰之情,朗读这两句话。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话别语的前两句) 师:生活中突然就要失去一个良师,一个益友,一个兄长,一个知音了,李白能不难过,能不伤神吗?一齐读: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话别语的第三句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师:还没分别呢,李白就担心哪天才能再见,就期盼何日才能重逢。足见对于孟浩然的离开,对于这次分别,他是多么的不舍呀!再读: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话别语的第三句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师:劝君更尽一杯酒,因为帆船启航,将不见故人。一起读出李白的不舍,读出李白的难过!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话别语的第三句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师:真是兰舟未发已盼君回呀,面对友人的道白,面对故人的深情,孟夫子感动极了,人生能得这样的知己,我还有什么遗憾的呢?他接过酒杯,一饮而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