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产业经济学论文

产业经济学论文

产业经济学论文
产业经济学论文

产业经济学论文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2017年秋季学期研究生课程考核

(浙江省产业结构分析)

考核科目:产业经济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学生所在院

(系)

学生所在学科:应用经济学

学生姓名:陈擎

学号:17S010131

学生类别:学术型

考核结果阅卷人

摘要

进入21世纪,在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国际分工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产品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加速转移流动,为适应新形势,世界各国掀起了新一轮的经济结构调整浪潮。同时我国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障碍。因此,党的十九大把结构调整作为关系经济长远发展的全局性的重大战略问题来抓,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和重点就是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目前浙江经济已经走过了以数量扩张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初期阶段,进入了以结构调整、增长转型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中期阶段,面临着促进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的转变,产业结构处在高变动和大调整之中。如何因势利导把握产业结构演变趋势,

主动地推进产业结构的转换与优化升级是浙江下一步发展的关键。本文以产业结构理论为出发点,既着眼于当前的需要,更着眼于未来,立足浙江省情,分析了浙江省产业结构演变历史与动因,从三次产业结构、社会总产值结构、一二三产业内部结构以及地区比较等方面对浙江省产业结构状况进行多视角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浙江产业结构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针对这些问题与不足,文章提出了未来浙江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与重点,并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若干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浙江省,产业结构,分析与建议

目录

第一章绪论

国内外研究背景 (1)

有关产业结构理论的国内外研究回顾 (4)

第二章近现代浙江产业发展

近现代浙江产业发展....................................................6第三章浙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浙江经济发展状况................................. .. (11)

浙江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分析 (14)

第四章当前浙江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18)

第五章结语 (23)

主要参考文献 (24)

第一章绪论

国内外研究背景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进一步增长商品和生产要素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在全球范围内转移流动,各国经济拟于全球化竟争的舞台,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结构优化和高度化,来提高匡产业经济竞争力,成为各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谋求发展的重要途径。从世员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经验和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不及时实施结构战畔调整就将“挨打”。如美国在80年代初就尝到落后挨打的滋味。其传统优势勿车、电子、造船、钢铁等产业的技术优势一个接一个地被日本企业蚕食和取嘴

整个80年代日本成为新竟争者在美国引起巨大恐慌,日本通过模仿、引进禾中学获得技术窍门,很快缩短了与技术领先者的差距。这种竞争压力迫使美国始了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了以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从而使赛人获得了21世纪的主动权,结构调整的战略性意义充分显现出来。信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广泛应用,使产业结构转换加快成为可能,世纪80年代以后,全球经济结构进入了新一轮以“新技术广泛应用”为特初结构调整期。信息技术革命改变了传统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它推动了电脑、件和通讯行业的发展,并且以高于其他产业的增长速度带动了整个经济的持久增长,高科技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当前,发达国家的信息产业产值涟民生产总值的40一60%,新兴工业化国家为25一40%,其中,美国1994一1999间信息产业产值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既以上t21。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知识型服务经济代替了生产型工业经济,信息技术不仅改变着服务业的夜和发展方向,而且改变着服务业的质量和速度。在上述背景下,后起国家和到的经营方向也正发生着变

化,他们将更多地在新兴的服务业和信息技术方面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以期占有和扩大市场份额增长最快的新产品领域,而不像传统模式那样一味地在出口导向型产业和低技术含量产业中扩张。

国内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到年人均已接近美元,根据钱纳里,模型,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变三阶段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工业化阶段和发达经济阶段中的工业化阶段,而且处于重工业加速发展的工业化中期阶段。国际经验证明,伴随着经济总量扩张和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转换是必然面临的经济过程,是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和不可

回避的问题。同时,我国加入促使经济进一步走向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结构变迁无疑增添了新的动力和内容,结构调整的任务变得更加紧迫而又繁重。中国经济己到了必须通过结构调整才能促进发展的阶段。为此,国家“十二五”计划把结构调整作为新世纪初叶中国经济发展的主线,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时确立新型工业化战略,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关系经济长远发展的全局性的重大战略问题来抓,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和重点就是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浙江省相关研究情况

浙江产业结构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产业集群的研究。浙江特殊的省情决定了境内产业集群的许多优势,因此成为国内产业集群研究关注的重点。学术界一方面对省内产业集群与国外产业集群作比较,找出差距;一方面就省内某一产业集群作具体分析,指出提升其竟争力的途径。二是浙江产业在长三角中的发展研究。有的学者研究江浙

沪产业同构问题,有的学者研究长三角内产业如何整合发展问题,有的学者具体指出浙江产业如何借助世博

会以及上海这一服务平台做大做强自己。三是提升浙江工业结构的研究。随着国内外需求结构的变化和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浙江工业结构面临着“轻、小、加”的问题,就如何提升工业结构,有的学者主张当地企业利用区域内的资源,发展资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即主要依靠内力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有的学者则主张通过引进境外资金兴办三资企业,借助外部资源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以上几个方面的论文颇多,这里不一一列举。主要着作有:盛世豪等主编的“浙江现象”: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朱华展主编的《浙江产业群:产业网络、成长轨迹与发展动力》、洪银兴等主编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和机制》、王自亮等主编的《从乡村工业化到城市化:浙江现代化的过程、特征与动力》、史晋川、罗卫东主编的《浙江现代化道路研究》等。

本文的研究方法、思路及内容

研究方法

全文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主要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1.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地区产业结构也不例外,三次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部各行业部门之间都存在许多数量关系,因而在研究地区产业结构时既要注重质的分析,又要注重量的分析,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由于研究客体的复杂性,在社会经济进程中,有许多问题和影响因素难以用精确的数量关系描述和把握,鉴于此本文采用了以定性分析为

主的方法,例如对产业结构演变的特点,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对策等都采用了定性描述的方法。本文在对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和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时,运用了广泛的定量分析方法,例如工业结构变动率、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产业结构效益等。其中对工业产业结构进行分析时,采用产业结构分析的常用方法之一—偏离一份额分析法(SSM),并以长三角为背景区域,试图揭示浙江在长三角地区中经济结构优势和自身竟争力强弱,以及工业部门结构变化的原因以及未来发展的主导方向。

2.纵向分析法

一个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发展是较长时间的动态过程,为了深入探索地区产业结构的内在联系及其变化趋势,我们还必须从历史角度对其全部发展过程分阶段加以对比考察。本文在对浙江产业结构纵向分析时,分三个时段进行:近现代浙江产业发展、建国以来至改革开放前夕产业结构演变、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演变,尤其以改革开放以来这段具有特别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时期作为研究分析的重点对象。

3.比较分析方法

本文在分析浙江产业结构历史演变时,更多地采用了动态比较分析方法,把不同时段的产业结构状况进行比较,以便找出浙江产业结构演变的历史轨迹;在对浙江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时,更多地采用了静态比较分析方法,把浙江的产业结构状况与沿海五省市比较,找出浙江省产业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在对工业产业结构进行分析时,把浙江与长三角的上海、江苏进行对比,指出了浙江在长三角总体中的产业发展状况。

第二章近现代浙江产业发展

近现代浙江产业发展

浙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样地之一。从已有考古资料看,在距今六、七千年至四、五千年间,浙江境内人类活动的范围已相当广泛,并创造了河姆渡文化、马家洪文化和良清文化,原始农业和原始手工业的生产已达到一定水平。

浙江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以狩猎和农业为主的人类生产活动。杭嘉湖平原农村,在唐代就开始粮、桑、畜、渔综合经营。宋代比较重视发展农业,兴修水利,扩大耕地面积,创新改进农业技术,北宋时,浙江是全国的主要产粮区之一,蚕桑、茶叶、柑桔等经济作物也有所发展。南宋时,杭嘉湖平原就有“湖丝遍天下”的说法。明清时期统治者都曾采取过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的政策措施,促使农业经济发展,除大面积种植稻谷以外,浙东北地区蚕桑种植大量发展,出现了商业性桑园,棉花也有大片种植:浙西南出现了蓝靛种植场.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农业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生丝和茶叶出口量激增。20世纪30年代前后,农村特别是沿海一带,蚕茧、生丝、茶叶、桐油、生漆等在商人大量收购和出口的刺激下,生产一度急剧发展。蚕茧常年产量达100多万但,生丝产量8至9万但,占全国1/3左右,茶叶出口量约有20万。以后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以及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农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到1949年,全省主要农产品普遍比历史最高年产量下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仅有亿元。

明末清初,随着商品性农业的发展,浙江部分农户开始脱离农业,转向发展手工业,农村兴起了一批工商业集镇,少数手工业行业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这些行业主要集中在丝绸生产加工方面。自鸦片战争以后,浙江沿海地区,开始出现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纺织、

制革、造纸以及日用品工业、印刷等近代工业。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宁波、温州、杭州被先后开辟为商埠,兴办工厂,出现了买办资本。到19世纪80年代,本地一些官僚、地主和商人也开始投资兴办近代工业.浙江最早兴办的民族资本企业是1887年创设在宁波的通久源机器轧花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浙江民族工业乘机获得发展,近代工业企业有400多家,其中多数是缀丝厂和丝绸厂。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浙江又兴办了工业企业数百家,其中多数是五金、机器工厂,还有一些造纸、制革、制药等工厂。抗日战争期间,浙江工业遭到严重破坏。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统治的腐败和横征暴敛,工业生产继续衰落,1947年底,除了属于官僚资本的3家工业公司和其他10家工业公司外,全省总共只有330多家工厂,它们绝大多数是设备简陋、厂房陈旧狭小的丝绸、轻工和机器修理工厂.到1949年,全省工业固定资产只有亿元,工业总产值仅亿元,多数工商企业濒临绝境,工业品自给率很低,日用工业品大多依赖洋货或上海货.全省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仅7595家,多数属于小型企业,技术设备多数是半机械半手工的。

浙江产业发展历史悠久,勤劳的浙江人民利用境内的资源案赋构筑了传统而稳定的农业社会,建立了以粮为主,农林牧渔、多种经营的综合性农业经济区。但这种稳定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而遭到严重破坏。总体

上看,在近现代史上,浙江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占主要地位,工业仅仅是在农业生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某些纺织、食品等轻工业部门,而重工业部门几乎是空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第三章浙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现状

浙江经济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20年,是浙江经济不断发展与腾飞的20年。2003年与1978年相比,全省GDP由124亿元增加到9395亿元,在全国的位次由第12位上升到第4位,年均增长率高达%,增长指数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GDP由331元增加到20147元,由全国第14位跃升为第4位,年均增长%,成为全国经济增长最快的省份之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332元和165元增加到13180元和5431元,由全国第9位和第8位

均上升到居全国第3位,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倍和倍,年均增长率分别为%和%;财政总收入由亿元升至亿元,年均增长高达%。经过20多年来的发展,浙江已由农业比重大、工业基础薄弱、经济规模中等的省份变为以工业为主的“经济大省”。

工业化是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产业结构迅速转变的一个关键时期。人均收人水平是判断经济发展阶段的总体性指标。着名经济学家H·钱纳里等人把现代经济增长理解为经济结构的全面转变,并借助多国模型提出“标准工业化结转换模式”,依据人均GDP收人水平将不发达经济到成熟工业经济的整个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变过程分为三个阶段、6个等级。借助钱纳里标准模式来分析浙江工业化水平及

所处阶段,主要考察人均GDP收入水平,2003年浙江人均GDP为20147元,按汇率折算达到2434美元,结合浙江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实际情况,浙江总体上看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若用世界银行的收入标准衡量,按汇率法计算,浙江人均GDP接近于二十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世界中等收人国家的平均水平。从产业结构角度看,李长明提出了李长明标准,他根据100多个国家的资料,计算出人均收人水平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见表4一2。2003年浙江三次产业在GDP中的比例是::,三次产业在总就业人数中的比例是::。参照李长明这一分析标准,我们可以看出一产的比重与3000美元比较接近,而二、三产业所占比重的位置发生了“互换”: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相当于其他国家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相当于其他国家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即第二产业偏高,第三产业偏低:就业结构中,一、三产业类似于600美元,第二产业类似于2000美元。从这个角度看,今后浙江应继续进行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改革、优化、升级。从以上对比分析,我们大致可以认为浙江省的工业化水平处于工业化中期,但是从产业结构看,浙江省又处于工业化初期,偏差如此之大。

浙江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分析

1.三次产业比重比较

2003年,浙江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与广东、山东、上海、江苏比较,第一产业低于广东、山东、江苏,居第二位,但比上海要高出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低于广东、山东、江苏,居第四位;第三产业低于上海,仅比广东高个百分点,居第二位。从就业结构看,2003年,浙江一、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分别为%、36.%、%,与其他兄弟省市相比,

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居第四位,但比上海要高出2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低于上海,居第二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低于上海和广东,居第三位,比上海约低16个百分点。

2.第一产业比较

2003年浙江农业内部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比重之比为::::1 .59,基本上打破了以往种植业为主的单一结构,发挥了省内资源优势,尤其是渔业资源优势,农业内部结构向着多样化方向发展。但与其他省市相比,种植业所占比重高于上海、广东,居第三位,其中比上海高出5个百分点:农林牧渔服务业所占比重倒数第一,比第一位的江苏%)低4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也要低近1 .5个百分点。

3.第二产业比较

(1)轻重工业比较

20世纪90年代以来,浙江工业得到了稳定快速的发展,在充分发挥传统优势的基础上,轻重工业均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比例逐步趋向协调,到2003年浙江轻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为%、%。与四省市及全国的比较看,浙江轻工业所占比重最高,其中比上海高出个百分点,比江苏高出个百分点;与此相对应,浙江重工业所占比重在四省市中最低。

(2)制造业结构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一直是浙江产值贡献最大的部门,目前已经形成了纺织、机械、汽车、电子、化工等制造业体系。 4.第三产业比较从第三产业产值构成看,目前浙江第三产业仍集中于传统部门,如批发零售、餐饮、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及文教卫生等生活服务的行业和部门,而金融保

险业、房地产业、信息咨询业、旅游业等新兴行业发展缓慢。2003年,浙江金融、房地产业所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二者之和还低于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更低于批发零售贸易长饮业。与其他四省市相比,浙江金融保险业仅高于广东,居倒数第二位:房地产业在四省市中最低;从旅游业来看,2003年,浙江接待入境旅游人数为万人次,比广东少万人次,比上海少万人次,比江苏少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为873百万美元,比广东、上海、江苏分别少3394百万美元、1 180百万美元、259百万美元。总体上看,浙江与沿海省市相比,第三产业比重偏小,结构层次偏低。

5.产业结构效益比较

产业结构偏离度是测度产业效益的一种方法。偏离度的主要含义是劳动力结构与产值结构(这里为GDP结构)之间的一种不对称状态。其计算公式为:

P= IL一CI

式中,P为产业结构偏离度,L为某次产业劳动力比重,C为同次产业产值比重。劳动力结构与产值结构越不对称,两者的偏离度越高,产业效益越低下,即P值越大,产业效益越差。2003年,浙江产业结构偏离度为,低于广东、山东、江苏及全国平均水平,但高于上海个百分点。说明浙江的产业结构效益相对较高,但在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浙江产业结构效益明显低于上海,与江苏相比,也不具有太大优势。从各次产业看,2003年浙江第一产业表现为较高的正向偏离度,表明农业劳动力大量过剩的事实;第二、三产业存在较大的负向偏离度。总体来看,浙江目前处于经济转型期,由于人口总量巨大,劳动力过剩,失业率增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就业人数相对较少,接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空间和产业范围有限,造成产业结构的高偏离度。

6.从比较看差距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浙江与东部沿海发达的兄弟省市相比,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产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迁还有不少的差距。浙江与上海相比有很大差距,与广东、江苏相比也不占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仍较高。第一产业结构中的种植业比重偏大,农林牧渔服务业比重偏小;第二产业主要集中在传统的轻工业部门,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高附加值的产品比例较少。制造业内部结构与江苏的相似系数较大,由于地缘相近,两省地竞争将有加剧的态势;第三产业仍然集中于传统服务业,新兴的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与上海、广东有很大差距。

第四章当前浙江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与浙江的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非对称性”

浙江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非对称性”,这种“非对称性”表现为产业结构状况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从浙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阶段看,浙江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而从产业结构演变阶段看,浙江则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根据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当一国或一地区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后,工业部门比重的增加会对第三产业产生引申需求,使得第三产业部门

比重不断上升,最终会使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幻。这一时期,从就业结构看,农村剩余劳动力以较快的速度向第二、三产业迅速转移。目前,就浙江情况来看,2003年浙江三次产业的产值比例是::,三次产业的就业比例是::,可以看出,浙江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过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而在就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偏高,表明浙江仍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业部门,而没有转移到工业与服务业部门中。三大产业的这种结构偏差影响浙江经济增长的速度和增长质量的提高。

农业中种植业比重仍过大,农林牧渔服务业发展不充分

尽管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浙江农业内部结构改变了以往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而向着多样化方向发展,但2003年浙江种植业在农业中所占的比重仍高达45%,农林牧渔服务业所占比重不仅低于沿海其他省份,而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浙江省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行业发展不充分,从而限制了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业内部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

工业结构整体素质偏低,结构升级缓慢

浙江经济近年来保持了快速的发展势头,2003年浙江省GDP总量和工业总产值均列全国第4位,工业总产值已占全国的9%。但浙江工业结构整体素质偏低,结构升级仍然十分缓慢,主要问题如下:

(1)工业结构轻型化特征十分突出。浙江工业占第二产业产值的90%,在工业产值中轻工业占%,高出上海近23个百分点,高出江苏15个百分点。近年来轻工业品严重供过于求,市场竞争激烈,效益低下,浙江轻工业目前依靠其价格、成本和市场营销的优势仍保持发展,但随着国内市场走向成熟,浙江的这些优势正在丧失。

(2)制造业结构升级缓慢。浙江工业以制造业为主,其产值约占工业产值的9成。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把制造业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工业化早期的主要产业,如食品、纺织、皮革制品等。第二类为工业化中期阶段主要产业,如石油化工、化学工业、冶金工业等。第三类为工业化后期阶段主要产业,如耐用消费品、资本品和中间品等。按照这一划分并参照上节分析,目前浙江制造业仍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为支柱,而工业化中后期产业比重不仅与苏沪两地差距较大,而且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反映了浙江制造业升级落后于工业化发展阶段的情况。

(3)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偏小。代表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的海洋、医药、化工等高新技术行业在浙江工业发展中规模偏小,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尚不明显。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模小,贡献率低。2001年浙江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对GDP的贡献率不到11%,全省R&D投入约34亿元,占GDP的%,低于苏沪两地水平,甚至低于全国1%的平均水平,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的贡献率为40%左右。2002年底,浙江省有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有1个(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12个,经过国家科技部和省科委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 060家,2002年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500亿元,增加值完成450亿元,同比增长23%,占全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376勺亿元的1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仅为%,相对于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贡献率达到6既还有很大差距;二是研发能力不足,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偏少。2002年,全省科技活动经

费投入15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只有2 .0%。与西方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0%相比,明显偏低;三是发明专利比重不高,专利技术水平较低。2002年,浙江省17273项申请专利中,发明专利为1839项,只占%,低于全国%的水平;10478项授权专利中,发明专利为187项,只占%,低于全国%的水平。

第三产业比重偏小,结构层次偏低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发展,浙江省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从1978年的%提高到2003年的%,上升了20多个百分点,但仍然落后于工业化进程,仅相当于人均GDP为300美元国家的水平。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第一层次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降低,第二层次作为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当生产力水平和人们的富裕程度提高后,对旅游、居民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增多,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生活中的联系过程增加,中介业务增多,对第一层次的需求呈增加趋势,第三第四层次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略有上升。就浙江省而言,传统的服务业,如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作为浙江第三产业主要部分,占第三产业比重一直居高不下,到2003年仍达5既,高出上海近15个百分点,高出江苏近6个百分点,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三层次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保险业、教育文艺广播影视业和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务增长缓慢,尤其是

教育、科研及其服务业滞后已严重制约浙江经济进一步发展。

浙江与苏沪产业同构现象严重

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工业研究中心提出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计算方法,浙江与上海的产业相似系数为,而浙江与江苏的产业相似系数高达。苏浙沪地区自然察赋较相似,经济发展阶段较接近,三地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特别是浙江与江苏的产业结构高度趋同,三地产业结构调整路线也近似。2003年苏浙沪三地区工业部门产值排序结果表明,三地排列前十位的行业极其相似,三个地区都相同的部门有8个,分别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这些部门的工业产值占各地区产值比重分别为:上海%、江苏%、浙江%,这表明三个地区产值比重大,增长快的行业基本相同。

结语

国内外的实践已经证明,伴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张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转换是必然面临的经济过程,是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和不可回避的问题。目前浙江经济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完成了工业化早期阶段的结构转换,向重化工业和高加工度化制造业为主导的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结构转换。面对21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经济浪潮迭起,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新一轮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大调整的序幕已经拉开,同时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内外竞争日趋激烈。进入新世纪浙江在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征途中,如何因势利导把握产业结构演变趋势,主动地推进产业结构的转换与优化升级,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占领21世纪经济发展的产业制高点,以实现浙江经济在高起点

上的更大跃升,成为浙江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这正是本文所关注的论点。

主要参考文献

【1】永治.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2】林善炜.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江世银.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主导产业选择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吴先满.经济结构的历史变迁与战略性调整—兼论21世纪初叶江苏经济发展的主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王斌.国际区域产业结构分析导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6】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7】方创琳.区域发展战略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8】李小建.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9】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10】刘再兴.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Ml.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6【11】杨万钟.经济地理学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2】吴殿廷.区域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3】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4】高洪深.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5】西蒙·库茨涅兹.各国的经济增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16】西蒙·库茨涅兹.现代经济增长〔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17】钱纳里,塞尔奎因.发展的型式:1950一1970[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

【18】钱纳里,鲁宾逊,塞尔奎因.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社,1989

【19】减旭恒,徐向艺,杨惠馨.产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0】杨公仆,夏大慰,产业经济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1】李悦.产业经济学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2】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3】朱高峰.产业大观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

【24】干春晖.中国产业经济评论[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25】薛敬孝,白雪洁.当代日本产业结构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26】冯邦彦.香港产业结构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27】余利平.中国产业结构和协调机制研究[MJ.成都:四力I人民出版社,1992

产业经济学论文选题

学生论文的选题: 对本书和我讲授的观点和任何一个结论都可以质疑,并提出新的证据,既可以以新的数据,也可以用过去的数据得到现在的观点。比如: 1、在界定市场时,最合适的方法和证据是什么, 2、一家公司的市场份额通常代表其垄断程度吗, 3、价格协议真的是不稳定的吗,什么因素会影响不稳定的程度, 4、对三个行业,评估其进入壁垒的高低,考察真实的进入行为的数量。 5、垂直一体化能增进市场力量吗,或分析一桩垂直并购案。 6、自然垄断的电力、电话和邮政行业其真正的机会何在, 7、了解一桩反垄断案的经济影响,比如微软、电信、联通的互联网、滕讯、360。 8、公司的支配地位会衰落吗,考察自1978年或1990年至今的三家企业。分析其衰落速度的影响因素。理论研究选题: 有些学生擅长于抽象分析和技术细节。对他们来说,许多理论性问题可以作为合适的学期论文题目。你可以试着分 析寡头模型,分析战略性价格行为的特点,分析竞争的效率特征等等。 行业研究: 选择一个有趣的行业,分析其结构或行为或绩效,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或者对三个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然后 1、判断其竞争状态 2、比较行业中一个支配公司和一个较小的公司,哪一个更具盈利能力,更有效率,创新速度更快等等。解释两家公司在这些方面存在的差别。 经验研究:

有些学生倾向于收集经验数据,并利用这些数据进行数量分析。这使得学生们对经验研究结果的意义有了更好的理解。 利用我们后面学到的市场集中度和赫芬德尔指数和其他一些统计指标分析: 1、对范围已知的市场,修正其指数以反映该行业真实的集中度(比如制药、奶业、报纸、汽车、服装、运动器材等行业) 2、计算平均集中度水平。 3、哪个行业的集中度变化最为剧烈,分析原因。或者:利用行业指南或产业报告的数据 1、分析最赚钱的公司。他们拥有市场力量吗,在这些公司 中存在规模经济吗, 2、自然的或竞争性的回报水平是多少, 或者分析1978年到现在的企业合并 1、评价合并的趋势和数量。 2、选择三桩合并案,分析其类型,所属水平、垂直合并,还是企业聚集。 3、研究一个行业中的合并,评价合并对该行业结构的影响。 选其中一个写成二三千字的论文 打印稿上交

产业经济学课程论文范文2篇

产业经济学课程论文范文2篇 产业经济学课程论文范文一:资源型城市发展探讨论文 论文关键词:资源型城市;新经济时代;可持续发展;对策 论文摘要:煤炭工业城市是我国一种重要的城市类型,在社会经济建设过程中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等新的经济形态和经济现象的出现,煤炭工业城市由于其自身发展的特征正面临着较为严重的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分析煤炭工业城市的发展特征、新经济时代资源型城市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基础上,以邯郸峰峰新市区为案例,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0前言 煤炭工业城市是因当地的煤炭资源开发而形成、发展,并且煤炭资源型产业在当地经济结构中占重要地位的城市,这些城市在我国分布面广,数量多,在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对国家的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煤炭资源的日益减少和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使过去曾经辉煌一时的煤炭工业城市,现在面临如何持续发展的困扰。 峰峰新市区位于冀南平原、太行山东麓的邯郸市西南部,是一座因煤炭而发展起来的工业城市,地跨一区两县,面积1260kni。

峰峰境内煤炭资源丰富,不仅储量大,而且埋藏浅、品位高、宜开采,这些优势条件为峰峰的煤炭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市区主要企业峰峰集团有限公司下设45个子公司,在册职工4.6万人。现已发展成为集煤炭开采、洗选加工、煤化工、电力、机械制造、基建施工、建材、现代物流等以煤为基础,多产业综合发展的国有特大型煤炭企业。和全国许多资源型工矿区一样,峰峰矿区在为支援国家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积淀了许多矛盾和问题。特别是经过几十年的开采,受煤炭资源日益枯竭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资源型工矿区所特有的产业结构单一与综合经济的矛盾、环境质量下降和生态恶化与城市人居环境的矛盾使峰峰的发展面临举步维艰的局面,如何使城市持续发展、保持城市的持久活力成为相关部门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问题分析 1.1经济可持续问题 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立市之本是煤炭资源,城市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对煤炭的开采和初加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取决于其资源的品种、质量和储量。因此峰峰的城市的发展表现出对资源的高度依赖性。于是城市会因矿业开发的周期性而表现出明显的成长周期性。表现为在资源开发初期,城市发展较慢;到了发展、繁荣期,城市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到了资源衰退期,煤炭煤炭资源必然会随着开采规模的扩大和开采时间的延长而逐渐走向枯竭,仅峰峰集团17家国有大矿中就有8个矿井资源枯竭,注销了生产能力。这样下去,如不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将逐渐失去依托,必将出现“矿竭城衰”的局面。

产业经济学相关论文

产业经济学相关论文 [摘要]:该文从推进德阳科技体制改革、完成战略转型的角度,提出了把德阳建设成为科技创新型城市的迫切性以及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实施步骤、重点任务和主要措施。 [关键词]:科技;创新;城市建设 当今时代,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已经密不可分,区域创新能力正日益成为地区经济获得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成为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是d中央、国务院放眼世界、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德阳未来的发展面临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和挑战。德阳市作为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工业门类齐全,企业集群特征显著,在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德阳建市以来,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其建设成就有目共睹。但是,我市区域科研力量薄弱,创新体系不完善,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核心竞争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体制和机制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严重制约了德阳经济社会的更好更快发展。因此,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我市科技体制改革,完成战略转型,由主要依靠传统生产要素推动经济发展到以创新引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这是关系德阳兴衰的必然选择。 1 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的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指导方针,按照市委提出的推进科学发展,建设和谐德阳的要求,以创新为城市发展理念,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先导,以载体建设为抓手,以加快建设开放式科技创新体系为突破口,整合资源,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以坚实的科技支撑和优质的科技服务促进社会、经济全面、持续发展。

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1、FDI对中国工业集聚的影响研究 2、FDI路径下的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的产业承接 3、产业安全理论的研究 4、产业集群成长机理研究 5、产业集群论 6、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协作模式研究 7、产业集群中人力资本效应研究 8、产业结构演进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9、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应用 10、产业竞争力因素分析 11、产业链竞争力理论研究 12、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13、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演化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14、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15、城镇住房分类供应与保障制度研究 16、创意产业发展与中国经济转型的互动研究 17、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互动发展研究 18、促进中部崛起研究 19、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 20、低碳经济范式下的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1、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监管研究 22、东北地区区域城市空间重构机制与路径研究 23、东北亚区域能源安全与能源合作研究 24、都市旅游发展与政府职能研究 25、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研究 26、非线性货币政策规则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27、非营利组织的治理机制研究 28、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作用研究 29、甘肃省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研究 30、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 31、高等学校绩效工资战略及实施策略研究 32、高速公路经济论 33、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地方政府利益研究 34、关于中国低碳城市及其营建的初步研究 35、国际能源合作的稳定性研究 36、国际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37、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转型研究 38、河南省节能减排政策研究 39、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取向研究 40、户籍制度与我国劳动者平等就业研究 41、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及其应用的研究 42、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提升的收入再分配研究 43、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研究

产业经济学论文

郑州轻工业学院 产业经济学论文论文题目:旅游行业前景分析 姓名:周博文 专业班级:国际商务11—07 学号:0731 院系:国际教育学院 完成时间: 2013年6月5日

旅游行业前景分析 随着经济的稳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旅游业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国家正加紧制定《国民休闲纲要》和《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这些政策的出台及实施,必将推动中国旅游业更快发展。 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正式公布,首次提出“将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业的产业地位显著提高。在政策的保驾护航下,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和价值得到业内外人士的广泛认同。 从收入结构看,国际旅游收入与国内旅游收入呈二八分配格局,且在国内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消费升级、旅游配套设施日渐完善、地方政策扶持等诸多因素影响下,国内旅游收入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这几年来,外围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多,整体形势不容乐观,受此影响入境旅游增长缓慢。国内旅游收入增长迅速。预计未来中国旅游业的收入增长将主要依赖于国内游市场的进一步扩大。 除国内游市场快速发展外,出境游市场的发展潜力也不容忽视。国际上逼迫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在一定时间内将长期存在,对于中国公民出游而言,人民币升值将大大降低出境游的成本,因此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我国出境游的持续增长。 尽管旅游业整体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但行业内不同类型企业由于业务及产品种类的不同,发展情况各异,总的来说,可以从景区、业、业和的运行情况进行说明。 (一)景区资源将成未来争夺重点 旅游资源及景区是旅游业发展的根本要素,景区资源的稀缺性将决定景区价值的升值潜力。国家出于保护自然景区资源的考虑,国家已正式发文设定了企业对国内风景名胜区门票经营的进入壁垒。与此同时,景区通过提高质量等级评定来提升自身的价值及影响力。经调查得知:目前全国共有119家旅游景区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产业经济学前沿与热点

产业经济学前沿与热点结课论文中国房地产业前沿与热点研究 姓名 学号 院系 班级 2011年11月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国内的房地产业发展概况以及热点问题分析,当然 国内的市场还是跟国外市场有一定联系,但关系不大,在此不做讨论。分析房地产行业热点问题,像保障住房、产业政策、北京市房地产情况等问题,从此之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房地产业还在迅速的发展,更多的问题值得我们深究。而对于未来市场的分析,我们又得注意整个国家的制度问题,国民的生活问题。总之,中国房地产业需要更深刻的改革和分析。 关键词:政策环境;北京市房地产;商品房和保障房。 正文 引导语:房地产业,对于目前来说一个尤为突出的产业,尤其是在中国。当然这取决于房地产业它所处的环境以及发展阶段等多方面的因素。总的来讲房地产业已经深入到中国的各个阶层,无疑不得说这是一个热点问题,更是一个让人堪忧的问题,当然我们更看重的是房地产业未来的发展,这是我们需要讨论的前沿问题。在中国这个社会中,人们的文化,政府的政策,商家的利益诉求等导致了如今这个比较肮脏的房地产行业,但是我们也不可将其一棒子打死,只有具体分析了它的特点,掌握了它的发展规律,才能让房地产业更好的服务于民,造福于社会。 中国房地产现状及未来市场分析 对于目前来说,房地产业似乎是一个比较缓和的时期,这主要是国家政策的高压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房地产业的不规则快速发展的势头。而分析中国房地产业主要是在城市发展,以京沪深等大城市为主导,其余大部则跟风而上,从中谋得发展。 当前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现实来看,虽然受限购、限价、限贷等政策影响,但房地产业向上发展的趋势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原因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依然在进行,今后10年是前期进城农民买房、安家、就业,实现真正城镇化的重要时期,因此,房地产市场的刚性需求依然强劲,改善住房需求也将持续释放。 从产业周期看,前20 年可以看做是房地产业发展的起步期和快速发展期,今后10 年,我国房地产业发展将处于快速发展期的后半段,并逐步进入稳步发展期。 房地产热点问题分析 一、房地产发展特征分析 1、尽管政府政策对房地产有一定的限制,但是总的来讲,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竣工总量、 销售总量、价格等数量指标还是在不断的增长。 2、房地产开发数量巨大,人均居住面积不断走高,但人均拥有率却不一定高。 3、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产业结构失衡,虽然俩者的数量都是在不断增加的,但是比较 而言商品房还是占有比较大的优势,这无疑在另一方面使经济适用房很难站稳脚 跟。 4、土地问题严重,房地产占用了大量的土地,使得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这在另一方面

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本人精心整理的文档,文档来自网络本人仅收藏整理 如有错误 还请自己查证! 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一.宏观经济理论: 1.我国财政风险问题研究 2.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 3.我国外债风险问题研究 4.国家宏观调控的内涵与手段研究 5.中国经济周期问题研究 6.宏观调控主要目标研究 7.中国经济增长与金融、货币增长研究 8.失业问题研究 9.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研究 10.人民币升值对浙江省经济的影响

11.影响汇率的因素分析 12.经济发展与社会(伦理、幸福、价值等)关系的分析13.中国经济增长问题研究 14.通货膨胀问题 15.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分析(或增长因素分析)16.新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经济增长 17.公共财政政策与可持续发展(或技术创新) 18.中国地方财政体制改革与经济转型 19.中国的县乡财政(或基础教育的财政制度)--以浙江省为例20.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二.区域经济学: 1.长三角地区世界级制造业基地培育研究; 2.杭州(或浙江省)房地产价格分析 3.浙江省资本大量外流原因和对浙江省经济发展影响分析4.浙江省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 5.浙江省与广东、江苏经济发展能力比较研究 6.浙江省的经济文化分析

7.浙江经济活力研究 8.浙江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研究 9.产业集群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10.浙江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与提升 11.对浙江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思考 12.区域经济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13.浙江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及定位研究 14. 浙江专业化产业区创新能力提升的对策研究15.浙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融资方式研究 16.浙江民营企业治理结构与企业经营绩效的关系研究17.浙江传统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方式研究 18.浙江经济融入长三角的对策研究 19.浙江产业孵化器的现状研究 20.浙江工业园区和传统专业化产业区的比较研究21.上海大都市圈的形成对浙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23.浙江城乡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24.浙江欠发达区域的梯度定位和发展路径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论产业结构对我国GDP与经济增长的影响

《计量经济学》期末论文 论产业结构对我国GDP与经济增长的影响

【摘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互相依赖,相互促进。在一定条件下,产业结构变动是经济增长的基础,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强调产业结构的转变也是当前经济增长的发展要求。本文采用1992年至2010年的统计数据,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Eviews软件,研究三大产业的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从而得出调整产业结构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经济增长、三大产业、产业结构、GDP、回归模型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以来,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相互之间的关系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要课题。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是在竞争均衡的假设条件下,认为经济的增长是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的结果,总产出函数是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以及技术变化的长期作用结果。而结构主义非均衡增长理论则认为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关于竞争均衡的假设在实际中并不成立,结构主义理论认为,实际中这种竞争均衡的假设是不可能存在的,由于各个部门的生产技术、产品需求、要素供给等都是各不相同的,生产要素在不同的部门其报酬率必然也就不相同,这样一来,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流动会使得总产出增加,因而产业结构变动会促进经济增长;反过来,经济增长在不同部门间也是不完全均衡的,经济的增长也会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变化。 二、经济理论陈述 (一)三大产业的划分 世界各国把各种产业划分为三大类: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通常的三大产业是联合国使用的分类方法: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采掘业、建筑业和公共工程、上下水道、煤气、卫生部门;第三产业包括商业、金融、保险、不动产业、运输、通讯业、服务业及其他非物质生产部门。 (二)西方经济理论 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个经济通过专业化和社会分工会形成一定的产业结构,而产业结构在一定意义上又决定了经济的增长方式。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一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来度量的 早在1949 年库兹尼茨(Kuznets)论述国民收入的度量问题时就提出:一个国家国民收入的度量必须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去衡量,而一个经济的产业结构又是由其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为此,库兹尼茨用50个国家的经验数据进行比较后发现,制造业部门的增加将伴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因此,有必要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去研究和分析经济增长。 钱纳里(Chenery) 通过分析部门增长的决定要素出发,并利用51个国家的经验数据说明,当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发生变化时,服务行业和农业变化最小,而制造业增长最大,由此提出产业增长的模式,并认为这种工业化模式能使资源得到最优配置。为此,许多经济学家通过国别的经验数据从不同角度纷纷说明经济增长的工业化模式,但有经济学家发现存在着大量经济事实与钱纳里的经济增长模式相反,他们通过经验数据说明在人均收入水平很高时,服务行业的快速增长会降低制造业的规模弹性。 (三)近年来我国学者对我国某些省份或全国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做出的

发展经济学课程论文选题

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经济论文的切入点要小,分析最好能透彻,从基本原理的阐述到现实各方面因素的分析,最后最好有自己的精到的见解,要一语中的的那种。 1.经济学论文选题应注意前沿性。 2.经济学论文选题要切实结合中国的实际问题。虽然国外经济理论发展比较完善,但如果直接拿来用于分析中国的经济问题,问题很可能无法得到解决。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市场状况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只有结合中国市场经济的特殊状况才能找出研究经济问题的有关变量,从而进行问题的进一步分析。 3.经济学论文的选题要有一定的创新空间。国内外有研究经济问题的学者不计其数,就一个经济问题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进行分析,正因为同一问题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所以为创新提供了可能。创新需要相关理论、研究方法、具体经济学科相交叉。比如做有关金融学的论文,可以将经济学的定量分析与金融学前沿相交叉进行问题的研究。各种经济理论、经济分析方法与经济问题相交叉也为形成广阔的创新空间提供了可能。 经济学专业论文选题 前言:这里把经济学论文大致分为十大类,每个大类包含若干小类,每一小类下面的提示有些可以作为一类论文题,有些也可以作为具体的论文题目,其中的例题是例举了别人写过的论文的题目,并给出他们的论文摘要,大家可以借鉴一下。当然,这些论文的分类只能是大致的,因为它们之间有时候是互相联系的,比如:产业经济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国际资本、国际金融问题都是有联系的,鼓励大家在参考这些题目的同时,充分发挥创新能力。 一、产业经济 1.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问题研究 提示: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可持续发展 例题1:中国沿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问题 摘要:近10多年来,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成为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文章分析了中国沿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特点,指出目前制约沿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阐述了建设布局与区域分布特征,提出沿海地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战略、途径及对策建议,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例题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与实证分析

产业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20205)

产业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20205)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经济学研究人才、高校师资及经济实务部门的高级应用人才。要求研究生作到: 1、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明礼诚信,遵纪守法,品德良好。 2、掌握本学科系统而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有从事科学研究和担负某项专门工作的能力。 3、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对第二外语有一定了解。 4、身体健康,心理素质良好。 二、研究方向 1、产业组织理论与实践 2、规制经济学 3、企业制度与企业组织 三、学制 学制3年,至少修满35学分。其中课程学习1年半,毕业论文写作时间为一年。 四、课程设置公共课 研究生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包括公共必修课和专业课 1、公共课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学分) 英语(5学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 2、学科基础课 中级微观经济学(3学分) 中级宏观经济学(3学分) 计量经济学(3学分) 3、专业主干课 产业组织理论(3学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3学分) 规制经济学(3学分) 金融经济学(3学分)

4、选修课(至少选12学分) 经济数学方法(2学分)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2学分) 当代经济学流派(2学分) 公共经济学(2学分) 发展经济学(2学分) 宏观经济运行分析(2学分) 制度经济学(2学分) 五、教学实践 研究生参加教学实践的教学工作量相当于助教一个月的工作量。教学实践经考核合格者计2-学分,效果不好的,不给学分,但允许重新安排一次教学实践。 六、业务实习和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活动时间一个月,一般在第二学年进行,业务实习和社会实践不计学分。 七、学位论文 研究生学完规定的课程并取得相应的学分后,方可进行毕业及学位论文的写作,论文写作时间不得少于1年,不计学分。 论文一般应在第三学期完成选题工作,最迟应在第四学期开学后提交学位论文计划,并向指导小组作开题报告,经讨论认为选题合适且计划可行者,方能正式开始论文写作工作。 八、学分的计算方法 每学期以18周计算,该课程的周学时数为该课程的学分数,不足一学期的课程,以该课程的授课周数除于18为学分数。 补修本专业的大学本科课程不计学分。 九、培养方式与方法 以导师为主,导师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研究生指导小组由导师及本专业或相关学科专业的教授、副教授组成,有学术带头人任组长。指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 1.参与制定本专业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及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 2.审核学位课的命题及评分结果; 3.负责对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对学位论文的进展及质量进行检查; 4.协助组织论文答辩。 十、考核 必修课需安排考试,成绩按百分制评定;选修课可安排考查,成绩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计分。

宏观经济学结课论文

宏观经济学结课论文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班级:XXXXXXXX 学号:XXXXXXXX 姓名:XXXXXXX 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及其治理政策选择分析 【摘要】通货膨胀是现代经济学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汇,同我们的日常生活 息息相关,在普通大众眼里,通货膨胀就是 "钱不值钱了"或者是"又涨价了"。目 前,我国的通货膨胀形势非常严峻。人们已经深切感受到了通货膨胀给日常生活 带来的影响,“蒜你狠”“豆你玩”“糖高宗”所表现的农产品价格快速上涨,都 是由通货膨胀所造成的。本文结合本学期所学宏观经济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分 析我国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及其治理政策。并浅谈根据现有情况,选择相应的治 理政策。 【关键词】通货膨胀;表现形式;治理政策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 通货膨胀通常定义为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物价总水平全面的、持续的、公开

的上涨。这一定义将通货膨胀等同于物价上涨。它包含三个基本要素:第一,物价上涨是指社会物价总水平的全面上涨;第二,物价的上涨是持续的;第三,这种物价的上涨是公开的。也就是在一个经济中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期内普遍上涨。和失业一样,通货膨胀是经济运行情况的主要指示器。描述通货膨胀的主要工具是通货膨胀率的变化。 二、通货膨胀的分类 (一)按照价格上升的速度,西方学者认为存在着三种通货膨胀:(1)温和的通货膨胀,指每年价格上涨的比例在10%以内。目前我国存在的是温和的通货膨胀,虽然这种温和的通货膨胀在西方经济学家眼中对经济收入和收入的增长有积极地刺激作用。但针对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这却不适合我国的国情。(2)通胀率在10%-100%的奔腾的通货膨胀。(3)通胀率在100%以上的超级通货膨膨胀。 (二)按照对不同商品价格的影响的大小加以区分,存在着两种类型的通货膨胀:(1)平衡的通货膨胀,及每种商品的价格都按照相同的比例上生。(2)非平衡的通货膨胀,即各种价格上升的比例并不完全相同。我国现在的通胀类型就是非平衡的通货膨胀,农产品的价格和生活日用品的价格上涨比例要远远高于其它商品。 (三)按照人们的预期加以区分,存在两种类型的通货膨胀:(1)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即价格上涨的速度超出了人们的预料,或者人们根本就没想到价格会上涨。(2)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现在我国的通货膨胀就是属于这种情况。援引温总理在中外记者会上提到, 在物价上涨较快时,物价的预期比物价上涨本身更可怕。本轮通胀从食品价格开始,从人们日常消费的商品价格开始,使人们有着最深切的体会。人们,尤其是收入水平比较低的人们会发现生活成本明显增加。近期央行的调查显示,65%的受访者预计物价会再度上扬,而通常情况下仅有半数受访者有此预计。通常情况下,一旦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继续上涨,通胀压力将进一步增大。 三、通货膨胀的原因 我国现有的通胀原因比较复杂,很难用单一的理论解释清其成因。我认为造成我过现在的通货膨胀的原因可分为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预期推动的通货膨胀。 (一)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成本或供给方面的原因形成的通货膨胀,即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又称为供给型通货膨胀,是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造成成本向上移动的原因大致有:工资过度上涨;利润过度增加;进口商品价格上涨。随着我国国内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结合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的上涨,成本因素导致物价上涨推动通货膨胀。就我国农产品来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

产业经济学硕士论文

产业经济学硕士论文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产业经济思想是指自中国近代以来,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三次产业发展的态度、认识、观点及思想政策主张。下面是本人为大家推荐的产业经济学硕士论文,供大家参考。 产业经济学硕士论文一:新媒体在产业经济学中的定位研究论文 关键词:新媒体产业经济学蓝海战略核心价值 [摘要]:在当今新媒体发展的探索中,由于缺失产业经济学的审视,对新媒体的认识存在不少误区和错位。本文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运用产业价值链理论对新媒体的构成进行分析,同时借助蓝海战略指向新媒体产业形成的路径,力图为新媒体产业的核心价值创新和商业模式选择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当今新闻传播界,新媒体成为一个最热门的话题。业界,忙于圈地烧钱,抢道起跑;而在学界,则忙于发表文章,抄抄拼拼。然而,在这一片熙熙攘攘之下,我们对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媒介形态、运营模式等到底了解多少呢?学界能为新媒体发展提供什么样的理论支持呢?本文试图从产业经济学角度来审视新媒体,探讨新媒体产业的构成与形成,期望为新媒体产业化发展提供一种思路。 一、新媒体的经济学观照 20XX年10月24日,据信息产业部的最新统计显示,到9月底,全国手机用户超过亿户,平均约每3人拥有1部手机。我国手机拥有量位居世界第一。20XX年7月,中国互联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表明,目前中国民总人数为12300万人,位居世界第二。由此可见,中国拥有新媒体发展的巨大的潜在市场。 先拿络来说吧,在经历前些年的络泡沫之后,在去年,络媒体似乎又掀起了新一轮风险投资热: 20XX年8月5日,百度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并创下20XX年互联泡沫以来五年间纳斯达克IPO首发上市日涨幅最高的纪录。 20XX年8月11日,雅虎宣布以10亿美元以及雅虎中国的全部资产换取阿里巴巴40%的股份及35%的投票权,开创了国际互联巨头的中国业务交由中国本地公司主导经营的先例。 20XX年11月7日,北京奥组委宣布,搜狐成为北京20XX年奥运会互联内容服务赞助商。这是奥运会历史上第一次设立互联内容赞助类别。 然而,中国互联的盈利情况其实并不喜人,我们不禁担心这些新媒体是否

计量经济学结课论文

对就业人数某些影响因素的分析 摘要: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人口大国,我国在经历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就业问题,本文以中国的就业情况为基础,希望探索出一点能够解决或者缓解中国就业压力的方法,以达到缓解就业压力的目的。首先,通过统计分析说明中国目前的就业问题主要是就业供需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并存。随着城镇就业压力的增加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非农领域转移速度的加快,城市新生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交织在一起。这意味着中国的就业矛盾既是总量矛盾又是结构性矛盾,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得不面对的一项长期任务。接着,从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支出,平均工资水平,就业人数等数据出发,通过散点图和异方差检验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找到他们之中的联系,得到最后的结论。 关键词: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支出平均工资水平就业人数 一、引言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中国是世界上人口第一大国,自然而然,就业问题就是人民面临的一个难以解决的大问题。因为人口基数大,所以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劳动年龄人口众多,国民教育水平较低以及由此带来的就业矛盾等问题。主要包括,劳动力供求总量不平衡,劳动力对口方向与产业结构性矛盾的问题,城镇就业与农村就业的矛盾问题,农村劳动力与城镇富裕劳动力的交叉转移问题,新生劳动力冲击造成的失业问题等。 中国的劳动力供给具有刘易斯(注::刘易斯模型首创了经济发展研究的二元结构分析方法,开辟了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新思路,他的模型表示工业化是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的必由之路,启发人们认识当代发展中国家控制人口增长的深远含义。虽然也有一些批评意见,但是大体上得到了承认和推广)提出的无限劳动供给的特征,所以解决就业问题对中国政府来说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从90年代之后,中国的就业形势就一直比较严峻,农村剩余劳动力压力加大也是一个随之而来的严峻问题。目前全国迁移人口过亿,农村和城镇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都在不断加大的过程中,这些都说明了就业问题已经是中国目前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解决就业问题对中国国民和未来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一些对就业存在较大影响作用的因素,并建立计量模型,分析它们对就业产生的影响,并找出对就业影响比较大的因素。 二、模型设定和变量选取 影响就业的因素实际上是多种可能性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本文重点讨论一下变量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支出,以及平均工资水平。 (一) 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国界范围内)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状况重要指标。平均来说,GDP每增长1%就可以为我国创造近100万个就业岗位,伴随着经济的增长,充分的就业率也是我们一直追求的宏观经济目标,所以如果通过每年快速的经济增长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并以此来提高

产业经济学论文

产业经济学论文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2017年秋季学期研究生课程考核 (浙江省产业结构分析) 考核科目:产业经济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学生所在院 (系) 学生所在学科:应用经济学 学生姓名:陈擎 学号:17S010131 学生类别:学术型 考核结果阅卷人 摘要 进入21世纪,在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国际分工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产品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加速转移流动,为适应新形势,世界各国掀起了新一轮的经济结构调整浪潮。同时我国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障碍。因此,党的十九大把结构调整作为关系经济长远发展的全局性的重大战略问题来抓,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和重点就是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目前浙江经济已经走过了以数量扩张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初期阶段,进入了以结构调整、增长转型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中期阶段,面临着促进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的转变,产业结构处在高变动和大调整之中。如何因势利导把握产业结构演变趋势,

主动地推进产业结构的转换与优化升级是浙江下一步发展的关键。本文以产业结构理论为出发点,既着眼于当前的需要,更着眼于未来,立足浙江省情,分析了浙江省产业结构演变历史与动因,从三次产业结构、社会总产值结构、一二三产业内部结构以及地区比较等方面对浙江省产业结构状况进行多视角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浙江产业结构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针对这些问题与不足,文章提出了未来浙江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与重点,并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若干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浙江省,产业结构,分析与建议 目录 第一章绪论 国内外研究背景 (1) 有关产业结构理论的国内外研究回顾 (4) 第二章近现代浙江产业发展 近现代浙江产业发展....................................................6第三章浙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浙江经济发展状况................................. .. (11) 浙江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分析 (14) 第四章当前浙江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18) 第五章结语 (23) 主要参考文献 (24) 第一章绪论 国内外研究背景

产业经济学 期末论文题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2011 — 2012 学年第二学期 《产业经济学》课程期末试卷 选课序号:701.091.201 任课教师:谷永芬 姓名:董敏学号、专业:1020038、商法1002 考试形式:□闭卷█开卷修读方式:□必修█选修□辅修 得分评阅人 请围绕“经济全球化、产业结构、规模经济与进入退出壁垒、一体化、企业成长、市场”六个关键词,请同学们自拟题目,写出论文。

学校: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姓名: 董敏 学号:1020038 专业:商法1002

前言: 经济全球化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是任何一国经济发展不得不面对的机遇与挑战。经济全球化作为一把双刃剑,它不仅会给一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利益,使得该国经济获得空前的发展,同时也给一国的经济体制带来了巨大的考验。作为一个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大国,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怎样的或利或弊的影响呢?我们又应当如何处理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呢?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机遇和挑战全球战略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与发展趋势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经济全球化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得到认可,但目前没有统一概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在1997年5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为此,可从三方面理解经济全球化:一是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三是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即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总的来讲,经济全球化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英语: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简称:IMF)是根据1944年7月在布雷顿森林会议签订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于1945年12月27日在华盛顿成立的。与世界银行同时成立、并列为世界两大金融机构之一 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简称经合组织(OECD),是由30多个市场经济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经济组织,旨在共同应对全球化带来的经济、社会和政府治理等方面的挑战,并把握全球化带来的机遇。

2021年产业经济学相关论文

产业经济学相关论文 统筹分析我国区域经济现状,可以看到几个发展势头良好的代表性城市很大程度上利用了区域内产业经济的推动力。下面是 ___为大家的产业相关,供大家参考。 品牌服装消费阶层,都有一定的修养、生活品位和经济基础, ___服装时非常注重流行、和品位。现在的东北区域服装市场,已呈现出由实用、模仿式消费转向个性化消费的趋势。这是东北区域服装产业市场稳定、繁荣发展的强劲原动力。 一、东北区域服装发展面临的问题 建国以来,特别是 ___开放以后,东北区域经济发展迟缓、消费者收入较低、 ___能力较差等诸多原因,导致东北区域服装产业逐渐丧失了在上世纪原本已形成的巨大优势。而南方一些省市依托先期开放的政策优势,服装产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1]。中国现有服装产业大多聚集在南方地区,大多数服装企业忽视了东北区域潜在的服装产业市场,没有针对东北地区消费者特征,进行服装品牌研发、制作等。另一方面,由于东北服装产业经济发展还比较薄弱,服装生产不能自足,服装产业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品牌。由于特殊的消费理念和体型特征等诸多原因,服装产业发达的南方地区服装不能很好地满足东北区域服装产业市场,加之南北地区气候的差

异,导致东北区域销售服装大多是南方过季产品,市场上少有时尚而个性化的服装,符合地域审美习惯和穿着习惯的服装就更少[2]。 二、振兴东北区域服装产业经济思路 ___对《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的正式,标志着国家 ___和投资的重点将正式转向东北地区。对东北区域服装产业经济发展来说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一)建立东北区域特有服装品牌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蒋衡杰曾经在某 ___中强调,服装产业要长足发展就必须把品牌做起来,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就是,要通过市场流通领域的销售终端的建设,把服装品牌的价值体现出来。可以说,有品牌者得市场,得市场者得。调查显示品牌知名度越高,受欢迎程度就越大(见图1),从而提高服装市场的占有率。因此东北区域服装产业市场要想迅猛的发展,首要的任务就是创建自有品牌。 (二)充分了解东北地区消费者特征东北区域服装市场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文化环境会形成不同的服装样貌、服装心理、穿衣行为、消费习惯。东北区域特有的、气候特征等因素造就了东北人粗犷、纯朴的性格,也了着装豪放、大气的审美趋势,不会特别追

产业经济学论文

2017年秋季学期研究生课程考核 (浙江省产业结构分析) 考核科目:产业经济学 学生所在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 学生所在学科:应用经济学 学生姓名:陈擎 学号:17S010131 学生类别:学术型 考核结果阅卷人

摘要 进入21世纪,在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国际分工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产品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加速转移流动,为适应新形势,世界各国掀起了新一轮的经济结构调整浪潮。同时我国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障碍。因此,党的十九大把结构调整作为关系经济长远发展的全局性的重大战略问题来抓,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和重点就是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目前浙江经济已经走过了以数量扩张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初期阶段,进入了以结构调整、增长转型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中期阶段,面临着促进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的转变,产业结构处在高变动和大调整之中。如何因势利导把握产业结构演变趋势,主动地推进产业结构的转换与优化升级是浙江下一步发展的关键。本文以产业结构理论为出发点,既着眼于当前的需要,更着眼于未来,立足浙江省情,分析了浙江省产业结构演变历史与动因,从三次产业结构、社会总产值结构、一二三产业内部结构以及地区比较等方面对浙江省产业结构状况进行多视角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浙江产业结构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针对这些问题与不足,文章提出了未来浙江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与重点,并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若干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浙江省,产业结构,分析与建议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1国内外研究背景 (1) 1.2有关产业结构理论的国内外研究回顾 (4) 第二章近现代浙江产业发展 2.1近现代浙江产业发展....................................................6第三章浙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3.1浙江经济发展状况................................. .. (11) 3.2浙江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分析 (14) 第四章当前浙江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18) 第五章结语 (23) 主要参考文献 (24)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实证分析)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 产业结构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 的实证分析 姓名:立时 产业结构变动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 的实证分析

摘要:经济发展是以经济增长为前提的,而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采用1981年至2010年的统计数据,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最小二乘法,研究三大产业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从而得出调整产业结构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字:经济增长;三大产业;最小二乘法;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 The chang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the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Abstract: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he premise of economic growth, and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chang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inseparable relationship. This paper adopts from 1981 to 2010 by establishing the statistical data of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using the least squares, research to our country economy three industry growth contribution to the growth of adjus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hus draws for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ic importance. Key word: economic growth; Three industries; Least squares; Industrial structure 一、引言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它构成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对于经济增长乃至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