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技术要求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技术要求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技术要求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技术要求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技术要求(试行)

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

二00七年四月

目次

1适用范围 (4)

2规范性引用文件 (4)

3术语和定义、缩略语 (4)

3.1术语和定义 (4)

3.2缩略语: (5)

4国家应急平台体系 (5)

4.1应急平台体系构成 (6)

4.2应急平台的基本组成部分 (7)

5国务院应急平台技术要求 (7)

5.1指挥场所 (7)

5.2通信系统 (10)

5.3计算机网络系统 (16)

5.4视频会议系统 (17)

5.5图像接入系统 (19)

5.6综合应用系统 (21)

5.7数据库系统 (28)

6省级应急平台技术要求 (32)

6.1指挥场所 (32)

6.2通信系统 (34)

6.3计算机网络系统 (40)

6.4视频会议系统, (40)

6.5图像接入系统 (40)

6.6数据共享与交换系统 (40)

6.7空间数据库 (41)

7部门应急平台技术要求 (42)

7.1指挥场所 (42)

7.2通信系统 (42)

7.3计算机网络系统 (42)

7.4视频会议系统 (42)

7.5图像接入系统 (43)

7.6数据共享与交换系统 (43)

8移动应急平台技术要求 (44)

8.1大型移动应急平台 (44)

8.2中型移动应急平台 (45)

8.3小型移动应急平台 (47)

9安全保障体系技术要求 (47)

9.1总体要求 (48)

9.2应急指挥场所物理安全 (48)

9.3通信保密 (49)

9.4网络和系统安全 (53)

9.5移动应急平台安全 (59)

9.6应用系统安全 (61)

9.7容灾备份 (62)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技术要求

为了指导和规划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和电子政务建设相关标准规范,制定本技术要求。

1适用范围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国务院、省级和部门应急平台的建设;省级以下应急平台和部门向下延伸的应急平台的技术要求,由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参照本技术要求制定。2规范性引用文件

所引文件和标准中的有关条款,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技术要求。

3术语和定义、缩略语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技术要求。

3.1术语和定义

3.1.1突发公共事件

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员的重大伤亡、财产的重大损失,并对社会造成重大影响,危及公共安全的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

3.1.2应急平台

针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具备风险分析、监测监控、预测预警、动态决策、综合协调、应急联动与总结评估功能的综合性软硬件集成的平台。

3.1.3移动应急平台

能够针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现场语音、视频和数据采集,信息传输、指挥调度,能够独立或与其他应急平台协同工作的可移动平台。

3.1.4应急方舱

自身无机动能力,但适于多种运输工具,用于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专用舱体,包括便携式应急方箱。

3.1.5前置机

前端用于数据共享和交换的系统。

3.2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

DLG Digital Line Graphic (数字线划图)

WFS Web Feature Service (网络要素服务)

DEM Digital Elevation Model(数字高程模型数据)

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地理信息系统)

GSM 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全球移动通信系统)

MCU Multipoint Control Unit (多点控制单元)

PSTN 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 (公共交换电话网)

QoS Quality of Service(网络服务质量)

SBC Session Border Controller(边界会话控制器)

TDM Time Division Multiplex(时分多路复用)

UPS Uninterruptible Power System(不间断电源系统)

VPN Virtual Private Network(虚拟专用网络)

VOIP V oice Over IP(IP语音)

WMS Web Map Service (网络地图服务)

4国家应急平台体系

4.1应急平台体系构成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包括国务院、省级和部门应急平台,以及依托中心城市辐射覆盖到城乡基层的面向公众紧急信息接报平台。

省级应急平台在满足本地区应急管理需要的基础上,实现与国务院应急平台、部门应急平台以及省级有关部门应急平台、地市级和县级应急平台互联互通,重点实现监测监控、信息报告、综合研判、调度指挥、异地会商和现场图像采集等主要功能。按照国务院应急平台要求完成有关任务,提供国务院应急平台所需的数据、图像、资料等。

部门应急平台针对本部门或本领域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接报处理、跟踪反馈和应急处置等应急管理需要,建设并完善本系统专业应急平台,与相关应急平台实现互联互通,重点生成预测预警、信息报告、指挥调度和异地会商等功能。按照国务院应急平台要求完成有关任务,并提供所需的专业数据和实时图像等信息。

应急平台可根据需要与军队(武警)应急平台和国际应急机构实现信息数据的互联。

4.2应急平台的基本组成部分

各级应急平台主要由应急指挥场所、基础支撑系统、综合应用系统、数据库系统、安全保障系统和移动应急平台等部分组成。

5国务院应急平台技术要求

国务院应急平台是国家应急平台体系的枢纽,能够满足同时处置多起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需要,其主要功能包括信息采集、风险隐患监测防控、预测预警、智能方案、指挥调度、应急资源信息管理、综合业务管理和模拟演练等。

5.1指挥场所

国务院应急指挥场所包括国务院应急指挥厅、总值班室、会议室/会商室、专家工作室/案例室、领导休息室等。主要建设显示系统、供电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灯光照明系统、音响系统、智能控制和安全保障系统等。

5.1.1显示系统

5.1.1.1功能要求

国务院应急指挥场所在应急指挥厅、值班室和会商室等应急指挥场所设置显示系统。应|能接入和显示计算机、图像、视频会议和电视等多种来源的信号,满足日常值班、应急处置、指挥调度等业务的需要。

5.1.1.2性能要求

5.1.1.2.1指挥厅显示系统

满足同时显示32路视频会议信号,显示至少32路来源的图像信号,并能独立控制和选择显示信号。

5.1.1.2.2值班室显示系统'

满足同时显示8路视频会议信号,显示至少8路来源的图像信号,显示指挥厅的音

视频信号,并能独立控制和选择显示信号。

5.1.1.2.3会商室显示系统

满足同时显示2路视频会议信号,显示至少2路来源的图像信号,显示指挥厅的音视频信号,并能独立控制和选择显示信号。

5.1.2供电系统

5.1.2.1功能要求

供电系统包括供配电、UPS、备用发电机、接地、防雷措施等,满足下述要求: 供配电系统为一级负荷,采用双路供电:UPS备用电池供电时间不小于2小时,并做好有长时间断电的应急工作准备;配电符合《GB50054-95低压配电设计规范》要求,实现三级防雷,接地满足要求。

5.1.2.2引用标准

《GB 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 50174-1993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

《GB/T-2887-2000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

5.1.3综合布线

5.1.3.1功能要求

综合布线应满足保密要求,布线包括数据线路、语音线路、音视频线、控制线等多种线缆,应符合《GB/T-50311-2000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要求:内网布线按照国家保密局有关计算机涉密信息系统建设规范执行,语音线路采用与数据网络相同的六类综合线,大屏幕和音箱等音视频设备为共享使用,单向连接到内外网上的视频会议和图像接入等系统。

5.1.3.2引用标准

《GB/T 50311-2000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T 50312-2000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密设计指南》

5.1.4其他要求

5.1.4.1照明系统

系统设计应遵守《GB 50034-2004建筑照明设计标准》。照明系统建设需实现不少于4组的分组控制,满足视频会议、会商、值班等不同场合下的照明要求:

指挥厅、会议室/会商室、侯会室的灯光照明要求

参考平面及其高度照度标准值(lx) UGR Ra

0.75M水平面300 19 80

总值班室、专家工作室/案例室灯光照明要求

参考平面及其高度照度标准值(lx) UGR Ra

0.75M水平面500 19 80

领导休息室、夜间值班室灯光照明要求

参考平面及其高度照度标准值(lx) UGR Ra

0.75M水平面150 - 80l

5.1.4.2音晌系统

音响系统应满足召开视频会议的要求,系统设计遵循《GB/T50314-2000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和《GB/T-2887-2000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

5.1.4.3智能控制

智能控制系统实现图像接入、计算机显示、视频会议等音视频信号的切换、灯光分组开关、音响等环境控制。在指挥厅、值班室、会商室有单独的智能控制系统,

值班室的智能控制系统应同时作为应急指挥厅的备份系统,应满足同时处置多起突发公共事件的要求。

5.1.4.4其他应用标准

《GB9361-1988计算站场地安全要求》

《GB2887-1989计算站场地技术条件》

《GB50174-1993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

《GUT-2887-2000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

《GB 50222-95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

5.2通信系统

通信系统应支持话音、数据、视频的传输。应充分利用保密电话网、公共交换电话网、部门专用电话网、公共移动电话网、数字集群系统、卫星通信和短波等通信资源,为各级应急平台与上、下级平台和突发公共事件现场的信息传输提供通信链路和手段,确保应急通信安全、可靠。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保证应急管理机构人员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时的通话优先权。

通信系统主要由有线和无线调度系统、多路传真系统和卫星通信系统等组成。

5.2.1电话调度系统

电话调度系统由有线电话调度、无线调度、IP电话调度、多路传真和数字录音等系统组成。

5.2.1.1有线电话调度系统

5.2.1.1.1功能要求

有线电话调度系统实现国务院对部门和省级应急平台的电话调度,包括组呼和群呼、电话会议、数字录音、优先呼叫、强插强拆、缜密监听等功能。可与省级应

急平台电话调度系统互连。

在应急指挥厅、总值班室和会商室设置调度台,满足同时组织至少三组独立电话会议,电话会议总容量不大于60方同时通话。

5.2.1.1.2性能要求

有线电话调度系统应支持电话调度功能,并与普通电话网互联互通,可组织包括普网电话、公网电话、移动电话、卫星电话及无线集群电话等的电话会议: 系统应满足同时组织至少三组独立电话会议,电话会议总容量满足工作需要;

每个调度台应能同时接入4路电话、同时接昕2路电话,同时具备2个呼出电话,可显示被叫号码,被叫号码能自动关联用户名及相关信息系统。

有线电话调度系统的呼损率应小于0.5%。

5.2.1.1.3接口要求

有线电路调度交换机应具备2.048Mbps或155Mbps中继接口;

有线电路调度交换机须支持中国7号信令、l号信令和PRI信令。

5.2.1.1.4引用标准

YD/T 954-1998《数字程控调度机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YD/T 762-1995《程控模拟电话调度机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YDN 065-1997《邮电部电话交换设备总技术规范书》

5.2.1.2 IP电话调度系统

5.2.1.2.1功能要求

IP电话调度系统以内网为承载网,连接到各省和有关部门:应急IP电话调度系统作为有线电话调度系统的补充,应具备热线电话、组呼和群呼、电话会议、数字录音、优先呼叫、强插强拆、缜密监听等功能。

IP电话调度系统具有召开IP电话会议的功能,单路呼叫建立时间应在5s以内。

IP电话调度系统端到端延时〈40Oms,其中网络时延〈250ms;两侧终端编解码时延〈150rns。

IP电话调度系统网络时延抖动〈80IBS,丢包率小于10%。

IP电话调度系统语音编码应支持G.711、G.729、G.723.1,可选支持G.726。

IP电话调度系统应具有传真功能,支持T.30协议和T.38协议。

设置VPN时,IP电话全网统一分配IP地址:不设置VPN时,IP电话采用私网IP 地址,私网穿越可采用ALG或SBC等方式。

5.2.1.2.3接口要求

IP电话调度服务器应预留电话网侧中继接口,包括数字中继接口或模拟用户线接口。

IP电话终端支持TCP/IP协议,并支持IEEE 802.3af以太网供电能力。

5.2.1.2.4引用标准

YD/T1264-2003《IP电话/传真业务总体技术要求》

YD/T1071-2000《IP电话网关设备技术要求》

YD/T1046-2000《IP电话网关设备协议互通技术规范》

YD/T1434-2006《软交换设备总体技术要求》

5.2.1.3无线调度系统

国务院应急平台的数字集群系统建设,使用北京市政府80OM数字集群系统,满足国务院与各部门无线集群通信的需要。国务院平台应配置固定及手持式终端。5.2.1.4数字录音系统

数字录音系统应实现对有线电话调度系统和IP电话调度系统的录音。系统应具有录音、存储备份查啕放音和监听管理等功能。

5.2.1.4.2性能要求

数字录音系统需支持高精度的DTMF检测,可准确检测混合在强大话音里的信号:支持话音能量检测和声控录音,支持自动录音增益控制,支持GPS时钟自动校时,支持录音声音自动增益平衡。

数字录音系统的文件存储格式依据标准可调,语音支持可调压缩比(2,4,8等)。

数字录音设备的容量应满足在线存储三个月的数据,离线存储6个月的数据。

5.2.1.4.3接口要求

有线电话调度系统和IP电话调度系统应分别配置数字录音设备;

有线电话调度系统数字录音设备可选以太网接口或El接口;

IP电话调度系统数字录音设备应支持以太网接口。

5.2.2 多路传真系统

5.2.2.1功能要求

支持各级应急平台多路传真系统互联,满足应急值守的需要。

支持多路传真同时收发;支持接收传真自动识别分发、传真到达自动提示,人工接收确认等功能;支持友送传真优先级设置,紧急传真优先发送;支持传真线路自习负载均衡,当有大量传真或群发传真时,自动排队,自动寻找空闲的线路发送,并均衡每条传真线的传真负载量;支持可定制的群发功能和定时发送功能;支持详细的日志功能、查询功能、统计功能和存储功能。

5.2.2.2性能要求

传输速度可支持4800bit/s; 9600bit/s; 14400bit/s; 26400bit/s; 28800bit/s; 31200bit/s; 33600bit/s。

纵向分辨率为 3.85线/mm时,通信质量应达到:通信建立率和报文成功率为100%;A4幅面的传真接收副本发生上差错的扫描线数<=6线;传真接收副本的主观评价应在3.5分以上,文字可读度为100%。

5.2.2.3接口要求

传真机接入电话网的接口参数应符合YD/T514的相关规定。

最高发送电平功率为0~-4dBm。

5.2.2.4引用标准

GB/T3382.1-2003《文件传真三类机在电话网中的互通技术条件:用于文件传输的三类传真端的标准化》

GB/T3382.2-2003《文件传真三类机在电话网中的互通技术条件第2部分:在公用电话交换网上的文件传真传输规程》

YDT 589-2002《电话网上文件传真三类机承受传输损伤能力的基本要求》

YDT 514-1998《非话用户终端设备与公用电话网接口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YD/T 945-1998《公用电话交换网和点对点二线专线电路上使用的数据信号速率高达33600bit/s的调制解调器》

5.2.3卫星通信系统

5.2.3.1宽带卫星通信系统

5.2.3.1.1功能要求

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用于移动应急平台与各级应急平台之间的话音、数据和图像传输,在特殊情况下可作为计算机网络的链路备份。利用国家宽带卫星通信系统,与国

家卫星通信运营商合作建设全国应急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北京设1个卫星中心站,供国务院和部门共享、省应急平台应设立卫星地面站;在移动应急平台设立卫星移动站或卫星便携站。

5.2.3.1.2性能要求

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应采用统一体制,保证全网的互通;

卫星地面站应实现话音、数据、视频等多种业务的接入;

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应配置网管系统,实现对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的配置和管理,网管系统应采用标准和通用的网络管理协议,便于系统的维护升级以及与其它相关网管系统的接口和通信:

对于基于IP技术实现的话音和视频业务,卫星系统应具有针对实时图像和话音传输的Q0S功能。

固定站之间系统可用度应在99.8%以上:移动站与固定站之间系统可用度应在99.5%以上(上述系统可用度含空间链路可用度和地面站设备可用度等因素〉;

卫星带宽应不小于2OM,满足国务院与部门宽带卫星通信的需要;

大中型移动应急平台卫星移动站的网络带宽不小于2M;卫星移动站接受宽带卫星上级网管系统的管理。

小型移动应急平台的卫星便携站网络带宽不小于384K,便携站接受上级网管系统的管理。

5.2.3.1.3接口要求

卫星地面中心站、固定站、移动站至少应具备以太网接口、可选El接口,通过以太网接口实现数据和图像的接入;通过以太网接口+V oIP网关或El接口实现语音的接入;

卫星地面便携站至少应具备以太网接口、可选2线FXS接口等。

5.2.3.1.4参考标准

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可参考以下标准:

YD5050-2005《国内卫星通信地球站工程设计规范》

YD/T5028-2005《国内卫星通信小型地球站(VSA T〉通信系统工程设计规范》YD/T 1513-3006《农村VSA T卫星通信网络/系统技术要求》

5.2.3.2窄带卫星通信系统

应急平台可根据需要配备必要的卫星电话,满足应急情况下的通信需要。

5.3计算机网络系统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的计算机广域网主要依托内、外网资源,局域网采用以太网组网技术进行设计和建设,满足应急平台信息报送、数据交换和共享、音视频数据传输的需要。

5.3.1内外网局域网

应急平台的局域网分内网局域网和外网局域网,核心网络设备上联带宽采用万兆骨干,百千兆自适应到桌面,部分重要用户光纤到桌面;支持TCP/IP通讯协议;支持数据、语音、视频等多业务;网络可靠性要求达到99.999%。

5.3.2内外网广域网

广域网接入带宽满足信息报送,数据交换和共享,音视频数据传输的需要。

国务院应急平台电子政务网出口带宽要求≥19OM,外网出口带宽要求≥150M;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保障应急平台工作的带宽需要。

5.3.3服务器与存储系统

国务院应急平台主机存储设备分内、外网两套,采用SAN架构存储区域网技术

进行设计和建设,主要的服务器与存储设备采用双千兆光纤连接到核心交换机上。

5.3.3.1功能要求;

国务院应急平台的服务器系统应采用服务器集群的方式,包括综合应用服务器、空间信息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和文件服务期等。

存储系统应采用SAN存储区域网络技术。

服务器端的操作系统宜采用国产产品。客户端操作系统宜采用Windows系列或Linux。

5.3.3.2性能要求

综合应用服务器和空间信息服务器应满足系统TPMC值要求达到35万以上。

数据库等其它服务器应满足系统TPMC值要求达到60万以上。

SAN光纤交换机应采用4G带宽的交换机;磁盘阵列应满足性能能达到150,OOOI0PS以上,存储容量应达到40TB,扩展容量应达到80TB以上;磁带库应支持多主机连接,支持多平台连接,支持L TO-2,应支持多种存储网络,提供多种接口,支持混合连接环境。

5.3.3.3接口要求

服务器连接网络应采用1000M光纤接口连接到核心交换机;SAN架构存储区域中,光纤交换机的带宽应为4G,且冗余配置。

5.4视频会议系统

视频会议系统应有内网视频会议系统和外网视频会议系统。内网视频会议系统依托内网进行建设,满足国务院应急平台、部门应急平台和省级应急平台的应急指挥工作的需要。外网视频会议系统依托外网、互联网、卫星宽带网等网络资源进行建设,满足移动应急平台以及无法接入内网的应急平台进行视频会议的需要。

5.4.1功能要求:

能够同时召开多个分组会议;会议中具有多路混音功能;会议中能够接入计算机信号;会议具有混速、混协议功能;会议具有分屏显示功能:设备可以通过级联方式实现扩容。

5.4.2性能要求

新建议全国的视频会议系统规划在同一个独立的IP地址段内,支持跨不同网段的IP视频会议;

视频会议系统应至少达到一般级性能要求:带宽768kbit/s(支持H.264CIF,25帧以上),

网络时延≤l00ms,抖动≤30ms,丢包率小于1%;

内、外网视频会议系统统一采用H.323 V4协议;

视频编码支持:H.261t 、H.263、H.264;

音频编码支持G.711、G.722;

PAL制下,在速率不小于384K时视频不小于25帧/秒;

视频格式固定场所:4CIF;

视频格式移动场所:QCIF、CIF;

选用分体式结构终端,外围设备安装在会场之内,编解码器安装在设备控制间。

5.4.3接口要求

视频会议终端能够与发言系统集成,具有独立回声抑制接口;

视频会议终端具有多路视频输入接口,连接辅助镜头;

视频会议终端支持双显示器显示,会议期间能够同时显示本地画面和远端画面;

视频输入/输出接口:RCA复合信号和S-VIDEO、VGA信号(采集信号可达

1024*768像素);

输入/输出阻抗:75Ω;

数据接口:RS-232C或RJ45;

传输接口:LAN 10/l00/1000BASE-T,1×RJ-45。

5.4.4引用标准

GB/T 15839-1995 《64~1920kbit/s会议电视系统进网技术要求》

YD5032-97 《会议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ITU-T H.261-1993 《关于P×64kbit/s视昕业务的视频编解码器》

ITU-T H.263-1998 《关于低码率通信的视频编解码》

ITU-T H.264-2005 《关于高压缩比通信的视频编解码》.

ITU-T G.711-1988 《话音频率的脉冲编码调制》

ITU-T G.722-1988 《7kHz的64kbit/s音频编码》

ITU-T H.323-2000 《基于不保证QoS的分组网络中多媒体业务的框架协议(V4)》ITU-T H.225-2000 《基于分组网络的多媒体通信系统呼叫信令与媒体流传输协议(V4)》

ITU-T H.245-2003 《多媒体通信控制协议(V10)》

5.5图像接入系统

图像接入系统依托各地区和各有关部门的现有图像监控系统。图像接入以数字方式为主。

5.5.1功能要求

按照指定设备、指定通道进行图像的实时调阅,支持点播图像抓帧。

按照指定设备、通道、时间等要素检索历史图像文件并回放。

图像信息来源应包括本地固定视频监控图像、移动平台现场图像、下级平台上传的图像、有线及卫星电视信号、指挥场所内图像。

应能实现图像信息的存贮。可存贮重要事件图像信息、用户远程下载和回放的录像文件。

对重要的视频信号保存至少6个月,满足存档和回放的要求。

建立索引,形成图像信息数据仓库。授权用户可索引并提取回放相关重要历史图像信息。

终端用户有权限获取所辖范围内的历史图像和实时监视图像,当需要获取非管辖范围内的历史图像和实时图像时,需要获得有效授权。

语音编码格式支持G.711、G.722、G.728标准协议。

5.5.2性能要求

5.5.2.1系统时延

图像的一次编解码系统延时(编码设备和解码设备之间直接连接)小于300毫秒。

数字图像传输图像数据的延时小于50毫秒。

5.5.2.2移动监控图像摄入

大型移动应急平台现场采集的实时图像信号通过卫星、微波等方式接入到应急平台,编解码采用H.264协议,带宽不低于768kbps;

中型移动应急平台现场采集的实时图像信号通过卫星、微波等方式接入到应急平台,编解码采用H.264协议,带宽不低于384kbps:

小型移动应急平台现场采集的实时图像信号可通过GPRS、CDMA公网方式接入到应急平台,编解码采用H.264协议。

5.5.3接口要求

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方案建议稿

xxx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及基本概念 1.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指导思想 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 应急管理应该以“一案三制”(完备的应急预案、高效的运作机制、健全的应急体质、成熟的社会法制)为核心,平战结合,依托信息平台,帮助监狱管理者做好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应急管理四个阶段)的工作。 2.监狱突发事件有哪些? 依据《国家公共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突发事件分为4大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公共卫生事件、13分类、近50种类。 监狱突发事件包括:

3.项目建设依据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技术要求》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可行性研究报告》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北京市应急管理软件应用系统建设指导意见》 《xxx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网上没找到,客户应该有) 二、应急指挥中心总体架构 系统架构如下图所示:

显示终端大屏幕PDA 手机 电话传真互联网应急 网站 指挥大厅:指挥调度相关部门进行突发事件处置的场所,指挥大厅主 要包括显示系统、会议音响系统、集中控制系统、综合保障系统。效果图如下: 基础支撑系统:包括有线通讯系统、无线集群通讯系统、计算机网络

系统、IP视频会议系统、现场图像视频接入系统。 数据库系统:包括基础信息库、突发事件库、地理信息库、监管信息库、预案库、知识库、案例库、文档库等。 应急应用系统:依据《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技术要求》、《北京市应急管理软件应用系统建设指导意见》。xxx应急指挥中心项目应该包括应急管理四个阶段的风险隐患管理、预测预警、预案管理、应急资源管理、指挥调度、应急评估、应急模拟演练等功能。 具体建设内容如下: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背景】 突发公共事件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尤其是2008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和“5?12”汶川大地震,对提高应急能力提出了非常迫切的需求。应急平台建设是应急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是以公共安全科技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应急管理流程为主线,软硬件相结合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技术系统,是实施应急预案的工具,它具备风险分析、信息报告、监测监控、预测预警、综合研判、辅助决策、综合协调与总结评估等功能。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按照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信息平台”;《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24号)明确提出,要“加快国务院应急平台建设,完善有关专业应急平台功能,推进地方人民政府综合应急平台建设,形成连接各地区和各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高效的应急平台体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国办发〔2006〕106号)也都对应急平台体系建设作出了相应部署。 建立以国务院应急平台为核心的国家应急平台体系,是形成以国务院应急机构为运转中枢的一体化应急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技术手段,是对《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的具体实施。【应急平台建设情况】 应急平台的研究最早于2004年在清华大学等单位开展;2005年第二届中国电子政务论坛对应急平台的建设进行了交流,2006年全国应急管理大会上,清华大学介绍了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的总体方案;2006年底,在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的

突发事件应急平台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

突发事件应急平台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突发事件应急平台的内涵与核心要素, 然后通过我国“汶川地震”与“温州动车事故”应急处置分析应急平台建设现状,提出了立足既有资源整合、推进标准规范、注重内容建设及技术支撑的应急平台建设对策。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平台;对策 突发事件是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发生的严重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各类紧急事件,包括自然灾害、重大事故、重大刑事犯罪案件等。突发事件带来的危害不仅表现在对财产、生命的直接损害,还表现在由于处置不当带来的带来的二次伤害,以致引发危机。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07年8月30日通过,旨在通过立法的形式对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有个总体规划,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的顺利实施。 2006年《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把“推进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列为“加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建设”的首要工作,明确指出“加快国务院应急平台建设,完善有关专业应急平台功能,推进地方人民政府综合应急平台建设,形成连接各地区和各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高效的应急平台体系”。应急平台建设成为应急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 那么,应急平台有何内涵,能起到什么作用?由哪些部分构成,其核心要素是哪些?与电子政务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如何在统一的全国标准下开展适合各地实际的应急平台建设?目前的一些建设模式存在哪些问题? 一、应急平台内涵与核心要素 通常提到的“应急联动系统”、“应急指挥平台”和“应急信息系统”等,都从不同侧面对“应急平台”进行了描述。四个不同的概念反映了我们对应急管理范围和深度等认识的变化,一个完备而健全的应急平台包扩了预警平台、信息平台、指挥平台、应急联动平台等。它是一个对重大突发事件预测、应急指挥、调动物资、灾后重建等多方面功能的复杂系统。应急平台又可分为硬件支撑系统和和核心应用。硬件支撑系统主要包括: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图像接入系统等;应用系统包括:预警系统、风险评估系统、数字预案系统等。 目前,有些地区和部门已经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建立起来一些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应急平台,总体可归结为以下几种模式:(1)多警合一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docx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 范维澄陈涛 【背景】 突发公共事件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尤其是2008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和“5·12”汶川大地震,对提高应急能力提出了非常迫切的需求。应急平台建设是应急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是以公共安全科技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应急管理流程为主线,软硬件相结合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技术系统,是实施应急预案的工具,它具备风险分析、信息报告、监测监控、预测预警、综合研判、辅助决策、综合协调与总结评估等功能。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按照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信息平台”;《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24号)明确提出,要“加快国务院应急平台建设,完善有关专业应急平台功能,推进地方人民政府综合应急平台建设,形成连接各地区和各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高效的应急平台体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国办发〔2006〕106号)也都对应急平台体系建设作出了相应部署。 建立以国务院应急平台为核心的国家应急平台体系,是形成以国务院应急机构为运转中枢的一体化应急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技术手段,是对《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的具体实施。 【应急平台建设情况】 应急平台的研究最早于2004年在清华大学等单位开展;2005年第二届中国电子政务论坛对应急平台的建设进行了交流,2006年全国应急管理大会上,清华大学介绍了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的总体方案;2006年底,在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的组织下,启动了“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项目”和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2006-2008)。前者主要进行建设项目的实施;后者提供设计方案、标准规范、软件系统和数据库等关键技术支撑,以及10个部门应急平台和10个省级应急平台技术研发与示范。 目前,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已经逐步建立起服务于各自部门的应急指挥或应急信息系统,在防御重大灾害和事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面实施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创造了一定条件。在实际工作中,应急平台建设发展仍不平衡,应用功能不够完善,信息资源和平台系统尚未有效整合。

2018年新一代智慧应急管理平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018年新一代智慧应急管理平台项目可行 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项目概述 第一节项目名称、项目建设单位 项目名称:山东某智慧社区多功能信息服务平台项目 第二节编制依据 第三节建设目标、规模、内容和建设期 第四节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第五节效益及风险 第六节本项目建设亮点特色 第七节主要结论及建议 第二章智慧社区概述及发展情况分析 第一节智慧社区概述 第二节智慧社区发展背景分析 一、城市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社区是城市的组成单位,是多数城市人口聚居的生活区域。智慧社区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某种意义上,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微缩。

当今城市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如人口膨胀、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的难题、公共安全完善的瓶颈、社会道德滑坡、社会保障压力、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健康管理的薄弱、看病的困境、人们生活空间的拓展的障碍、资源如何整合再应用等等,通过智慧社区的建设提高社会管理的效率和公共服务的水平及绩效,成为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新路。 二、社会管理需要创新 一直以来,政府各个部门在努力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应用水平。但以职能划分为特征的城市信息化还处于自发零散、各自为战的局面,因而其实施的效果也相对有限。 于是,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更具智慧的新方法,以更快、更好地实现从管理到服务,从治理到运营,从零碎分割的局部到协同一体的平台服务的跨越。 三、新型社区建设的呼唤 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入,社区作为城市的单元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开展社区建设,满足基础群众的社会需要,成为近些年来社会结构转型与发展的主要方向。 当前,社区管理与服务已经滞后于群众的需求,从居住环境到基础设施、从生活服务到文化娱乐、从治安秩序到人际关系等,群众都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尤其是社区市民参与社区的发展和社区自治等问题,以及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的不足,不容忽视。

积极推进应急平台体系建设

积极推进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提升安全生产保障能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范维澄看我国安全生产应急平台系统建设 【字号大中小】发布时间:2007-09-04 来源:安全监管总局政府网站 2007年5月11日,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及企业应急管理与处置突发事件信息技术研讨会在湖南长沙召开。会上,安全监管总局政府网站有幸请到工程院院士范维澄接受本网专访。 栏目编辑:我国当前应急救援工作进展情况如何?和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应急救援工作有什么特点? 范院士:在应急救援方面我国做了很多工作,也有很多比较成功的案例。近期比较成功的应急案例就是我国成功抗击SARS。经过分析研究认为,如果SARS发生在其他国家,不可能像中国这样迅速地把SARS病毒控制住。再如98年我们战胜长江流域、松花江流域特大洪水。实际上,在中国有很多成功的应急救援实践。在政府的工作方面,比较系统的,自觉地研究在非常态之下实施社会管理和公众服务是在SARS之后全面开展的,这也是我们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的第一个里程碑。 美国和英国以前遇到的突发事件也比较多,另外对人的生命价值的重视程度,在欧美西方社会比较早地认识到。再加上美国等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有非常强大的基础。所以当政府或社会考虑到要把这些科学技术用于应急领域的时候,实现的就比较快,形成了一些比较强有力的应急组织机构、应急的技术装备和应急体系的变化、应急法律法规的变更。 所以就我们国家而言,多年来,党和政府在这一方面高度重视,当党和政府意识到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时候,所采取的措施是非常得力的。政府在事故灾难的教训当中进行了学习和总结,从管理到科学技术如何作得更好,这一届政府下了非常大的决心。当前,我国的应急体系建设推进速度比很多国家都快,正在逐步实现公共安全从被动应付型向主动保障型、从传统经验型向现代高科技型的战略转变,全面提升国家抗御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作为当前的应急项目建设过程中,科技部科技支撑保障有力,国家发展改革委专项规划的编制实施迅速。从党和政府的决策,科技支撑,建设项目立项,全国上下全面地推进这项工作。在国际性的大会上,和一些外国专家进行交流的时候,包括美国、英国、意大利、日本的专家都认为中国的应急管理工作推动的速度非常快,已有的进展令人瞩目。在他们各自自己的国家也存在各部门条块分割的问题,它们之间的协调也很困难。我们相对来讲还比较顺畅,所以领导同志提出要把我们的应急平台做到国际一流水平。我们正在向这个方面迈进。 栏目编辑:应急救援系统管理平台的基本功能有哪些?从这些年的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情况看,背后涌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事物都是在变化的,已有的平台不可能一劳永逸,平台的建设如何应对新问题的出现。 范院士:应急平台是以公共安全科技和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应急管理流程为主线,软硬

应急指挥系统建设方案要求

信息指挥监控中心机房系统技术要求 一、大屏幕显示系统 1、项目总体概况: 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综合信息管理及应急指挥调度平台监控中心位于1层,面积约为290.5m2,南北向,东西宽为17.7m,南北长为17.5m,高3.8m。在17.7m*7.4m的空间是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综合信息管理及应急指挥调度平台的公共安全及应急指挥的监控中心。在7.5*11.3m的空间是园区突发应急事件的监控会商中心。工程包括DLP大屏显示系统的安装、调试和售后服务。 在监控中心安装3×3(行×列)两套LCD液晶拼接位于两边,单屏尺寸为46英寸;1×4(行×列)一套DLP大屏位于中间,单屏尺寸为120英寸双灯的大屏幕投影系统;系统上安装一块LED显示屏。 大屏幕投影系统包括相关的多屏拼接处理器,控制软件,大屏幕底座及相关线缆。DLP显示屏选用120英寸显示单元,单屏规格为:2438(宽)mm×1828(高)mm。 大屏幕显示系统,主要用于园区视频信号的集中显示和处置大型突发性事件、视频指挥、电视会议,显示各本地视频图像、计算机数据等信息。 2、建设原则 1) 可靠性。大屏幕显示系统应能适应运行管理的需要。 2) 实用性。应满足复合视频信号、RGB/DVI、网络信息等信号显示。 3) 先进性。大屏幕显示系统要目前业内先进的DLP投影技术和分布式处 理技术,保证信息显示的快速、清晰、逼真、明亮。 4) 易维护性。大屏幕系统设备采用模块化设计,对于重要部件如显示单 元、多屏处理器等方便维护和日常清洁。 5) 灵活性。由于要显示多种信息信号,因此在整个大屏设计时要充分考 虑操作的灵活性,使得信息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切换、灵活地以任意大 小在任意位置显示。即可以根据预先设定的规则自动设置,也可以在 某些情况下手动操作显示特定的信息。

应急平台建设方案

应急平台建设方案 1

1 应急平台总体概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总体需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思路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系统总体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设计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2系统组成与功能................................................ 错误!未定义书签。 5. 系统概要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 应急指挥中心建设.............................................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1指挥中心设计布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2功能与组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3 视频图像系统...........................................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3.1 大屏幕显示系统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3.2 LED显示系统.................................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4 有线语音调度与通讯系统.......................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4.1 有线调度系统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4.2 IP电话.............................................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4.3 数字录音系统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4.4 多路传真系统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4.5 综合值班席系统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5 会议系统...................................................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5.1 IP视频会议的应用.........................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技术要求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技术要求(试行) 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 二00七年四月

目次 1适用范围 (4) 2规范性引用文件 (4) 3术语和定义、缩略语 (4) 3.1术语和定义 (4) 3.2缩略语: (5) 4国家应急平台体系 (5) 4.1应急平台体系构成 (6) 4.2应急平台的基本组成部分 (7) 5国务院应急平台技术要求 (7) 5.1指挥场所 (7) 5.2通信系统 (10) 5.3计算机网络系统 (16) 5.4视频会议系统 (17) 5.5图像接入系统 (19) 5.6综合应用系统 (21) 5.7数据库系统 (28) 6省级应急平台技术要求 (32) 6.1指挥场所 (32) 6.2通信系统 (34) 6.3计算机网络系统 (40) 6.4视频会议系统, (40) 6.5图像接入系统 (40) 6.6数据共享与交换系统 (40) 6.7空间数据库 (41) 7部门应急平台技术要求 (42) 7.1指挥场所 (42) 7.2通信系统 (42) 7.3计算机网络系统 (42)

7.4视频会议系统 (42) 7.5图像接入系统 (43) 7.6数据共享与交换系统 (43) 8移动应急平台技术要求 (44) 8.1大型移动应急平台 (44) 8.2中型移动应急平台 (45) 8.3小型移动应急平台 (47) 9安全保障体系技术要求 (47) 9.1总体要求 (48) 9.2应急指挥场所物理安全 (48) 9.3通信保密 (49) 9.4网络和系统安全 (53) 9.5移动应急平台安全 (59) 9.6应用系统安全 (61) 9.7容灾备份 (62)

应急平台建设规划方案

政府应急平台建设规划方案1.政府应急平台体系建设背景

1.1加强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 公共安全是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公益性事业,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基本保证。应急管理和突发公共事件处置是公共安全最核心的问题,随着其内涵不断深化和外延的扩展,已经上升为国家层面重要的和长远的基本事务。 日趋激烈的国内和国际竞争带来严峻的挑战,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社会信息化使我国公共安全面临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一方面将迎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对公共安全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同时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及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公共安全问题发生频度将大大增加,我国将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 2006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到:加快推进应急平台建设,提高应急处置效率和水平;加大公共安全科技攻关和应用力度,不断提高应急装备和技术保障水平。 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信息平台”,“实现社会预警、社会动员、快速反应、应急处置的整体联动”。 1.2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在中央的大力推动和社会经济建设牵引的双重需求下,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平台的建设。多个城市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总结出很多经验和教训。比较突出的有北京模式,上海模式,深圳模式、南宁模式等。各部门也分别对自身垂直机构的应急平台建设进行了规划,如安监总局下发

的“企业安全应急平台建设指南”,水利部下发的“防汛抗旱应急指挥系统建设指南”等。 1.3政府在应急处置中的领导作用 由于我国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实行属地为主分级管理,只有政府才能够有效组织协调政府内部以及全社会的人力、财力和物资,有效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因此政府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领导和管理主体。 应急平台是各级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行使职能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和装备。应急平台及其支撑体系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国家应急预案体系有效实施和不断完善的重要保证。应急平台及其支撑体系的建设、运行能够有效整合现有资源,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2.应急平台的概念和定位 2.1突发公共事件对应急平台的需求 在洪水、台风、地震、火灾、爆炸、毒物泄漏、交通事故、放射源泄露、禽流感、食物中毒、恐怖袭击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面前,如何实现全面监测监控,并快速、动态地全面了解现场状况?如何科学预测其发展趋势、后果并快速预警?如何科学决策、综合协调和高效处置?如何根据现场实时情况,疏散人群、组织救援、调集救灾物资、提供应急保障?都是摆在政府应急指挥员面前的重大问题。 建设应急平台可为政府领导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提供有力工具,提高政府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应急平台能够解决下列问题: (1)准确及时地获得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和现场信息,提高信息报送的及时性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系统总体方案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系统总体方案 ——日期:2008-05-15 信息来源:信息化建设 作者:范维澄 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系统总体方案的构思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系统(应急平台体系)是实施应急预案的工具,是基于先进信息技术、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RS遥感遥测系统、电视会议系统等)和应急信息资源的多网整合,软硬件结合的应急保障技术系统。它具备风险评估、监测监控、预测预警、动态决策、综合协调、应急联动与总结评价等功能。它由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获取子系统、应急智能子系统和决策指挥子系统构成,其中,应急智能子系统包括数据库、模型库、预案库和决策库。数据库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公共安全信息数据库;模型库包括信息识别与提取模型、事件发展与影响后果模型、人群疏散与预警分级等模型;预案库包括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灾害预先制定的应急预案或方案;决策库则是支持决策活动的具有智能作用的人机系统。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总平台通过与各地区、各部门应急平台的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它有能力将总体应急预案与专项预案、部门预案、地方预案和基层预案相衔接,纵向到底,涉及国家、省、市、县和基层,横向到边,涉及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真正实现多部门和各地方之间的协同应对。 应急平台的建设要做到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要从本部门、本地方、本单位的实际需求和现实基础出发;要注重核心应急技术与装备的实用性、可靠性、先进性、标准化和可扩展性;要注意应急平台的自身安全、日常维护和升级更新。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总平台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系统(应急平台体系)的龙头和核心。 (一)以应急总平台为核心的横纵贯通互联的应急系统方案 作为实施应急预案的工具,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系统总体方案涉及到总体应急预案与专项预案、部门预案、地方预案和基层预案在实施过程中相衔接的问题。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依托政府系统电子政务建设,通过与各部门、各地区应急平台的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现在我们国家有能力、也有基础建立起横向互联与纵向贯通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平台体系。纵向到底,涉及国家、省、市、县和基层,横向到边,涉及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围绕着应急预案体系的实施,服务于应急机构的职能,真正实现多部门和各地方之间的协同应对。 应急平台和应急平台体系是基于先进信息技术、信息系统和应急信息资源基础上的,建设实施要依托于政府电子政务系统,软硬件相结合,要“实现多网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广泛应用于军方的C4I系统(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和情报系统)在原来C3I基础上加入计算机是为了强调信息技术的重要性,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应急如果类比于军队作战,则C4I系统的很多理念和有益经验可以借鉴。 (二)应急系统和应急平台的功能要素及其重点

应急指挥系统建设方案

应急指挥系统建设方案 1.1 建设背景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人类面临的发展机遇增多,但面临的挑战也在增加。各种传统的和非传统的、自然的和社会的安全风险交织并存,重大自然灾害和重大生产事故频繁发生,重大疫情传播范围扩大,能源资源紧缺和生态环境恶化,恐怖主义抬头。 近几年在我国连续发生的特大事件暴露出了很多应急管理和处置方面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在应急指挥调度技术相对滞后。如调度手段太多,各种调度手段之间存在通信屏障,无法实现统一的指挥调度,无法实现分级调度和协调各种现有应急平台等。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合理应对新社会条件下的突发事件,对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和处置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天津市北辰区高度重视公共安全工作,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为了进一步规范应对突发事件行为,建立健全统一高效、科学规范、反应迅速、处置有力的应急体制和应对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的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北辰区急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一个全区统一的智慧化应急指挥系统。 1.2 建设内容 项目地域范围覆盖全区478平方公里。 项目管理对象覆盖四大类突发事件,即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项目覆盖的职能部门包括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管理中所涉及的各委办局、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企事业单位等。

1.2.1指导思想 以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断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城市管理资源,紧密结合北辰区的实际,本着全面性、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总要求,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加强合作、整体联动、反应迅速、依靠科学、依法实施的原则,全面提高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实现应急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和数字化。 1.2.2建设原则 1、以人为本,减少危害的原则 始终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建设智慧化应急指挥系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秉承生命至上的理念,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完善监测和预警机制,努力把应急管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分级管理、全面协同的原则 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全区应急管理工作,属地为主、专业处置、分级响应、逐级提升,形成区镇两级管理、各部门分类指挥的突发事件应对体系;强化统筹协调、各方协作的工作机制和管理与技术创新相匹配的互动机制,优化应急管理流程,建立智慧化的应急管理的运转体系。 3、统一标准、整合资源的原则 参照相关行业标准,统一信息系统建设,提高智慧化应急指挥系统的兼容性、开放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技术储备,推进应急系统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实现部门、条块、军地之间的协调联动,避免重复投资建设。 1.2.3建设目标 基于移动通信、电子政务等网络,综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地理信息和WEBGIS 等先进技术,按照应急总体预案和专项预案,区分消防、防疫、防汛、清雪、安全生产、群体性事件、反恐等突发事件,建设智慧化的应急指挥系统。在梳理工作流程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的事件设计不同的指挥程序,要从事件预警着手,开拓多渠道信息获取路径,根据事件类别触发不同的处理规程,下达

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技术方案

xxxxx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技术方案 1项目概述 xxxx企业应急指挥中心,位于xxx办公楼xx楼,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拾音及扩声系统、视频采集及显示系统、高清应急管理平台会商系统、智能化集控管理平台系统、综合布线系统、通信与网络系统、电话传真系统、日常办公设备等,可以实现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相关信息的汇集和展示、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应急通讯、信息发布等功能。 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个子系统: 高清应急管理平台会商系统 视频采集及显示系统 拾音及扩音系统 智能化集控管理平台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 其它相关配套 2系统设计原则 充分考虑系统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力求选用代表当今科技水平和实用的设备. 充分考虑系统的可靠性,满足用户对系统的严格要求. 采用灵活性设计方式,使系统各部分既可融合,又有相对的独立性,为日后系统的升级扩展和设备更新留有余地. 注重系统的经济性,选用经济、实用的设备,提高各套系统之间设备的复用率,避免重复投资. 3高清应急管理平台会商系统 配置一台高清应急管理平台终端和一台维护终端

视讯技术实现了语音、图像、数据等信息综合在一起的远距离传输,使人们在进行异地交流时利用视讯技术既可以听到对方的声音,又可以看到对方的活动图像和胶片内容,大大增强了异地交流的亲切感和临场感。 应急管理平台会商系统能够参加xxxx公司及分部召开的分辨率1080P (25/30fps),并向下兼容1080i(25/30fps)、720P(25/30fps、50/60fps)的远程高清电视会议;同时系统能够参加xxx公司及分部召开的分辨率为4CIF、CIF及以上的远程标清电视会议。 4视频采集及显示系统 视频采集及视频处理设备主要包括高清摄像机、会议录播一体机、32*32高清矩阵、46寸超窄边液晶拼接屏(2x3)及周边配件。 高清摄像机:为满足高清晰会议电视系统的需要,配置2台高清摄像机。视角覆盖整个应急指挥分中心,镜头像素高达200万,,1080P/25/30 ,720p/50/60分辨率格式。作为视频会议的高清画面采集,另外可和会议扩声系统一起使用进行本地和远程音视频会议。 会议录播一体机:用于做视频会议录播,视频点播、直播等,支持2路高/标清视频、1路VGA及1路音频信号的任意组合录制、直播;单流MP4文件模式; 高清视频矩阵:32*32高清矩阵一台。支持12路VGA,8路HDMI,12路RJ45输入;12路VGA,8路HDMI,12路RJ45输出,配RJ45板卡输入输出适配盒。输入最高分辨率1920×1200@60Hz。 液晶拼接屏:2*3 46寸超窄边液晶拼接屏,超窄边拼接单元,双边边框最小只有5.5mm,支持输入VGA、Video、DVI、HDMI、RJ45网络流媒体信号。画面大小3075mm*1160mm,实现高亮度、高清晰度、高稳定、高增益、宽视角、低功耗的优质画面显示,同时可分多屏显示。 公司应急指挥信息平台画面显示。 应急指挥高清应急管理平台终端的远端及近端视频画面显示。 调度室及变电站视频监控画面显示。 地方电视台画面显示。 调度实时数据信息系统计算机画面显示。

应急管理平台方案

应急综合指挥管理平台 建设方案

目录 第一章项目概述5 1.1项目建设背景及意义 (5) 1.2编制依据 (6) 1.3建设目标 (7) 第二章需求分析7 2.1业务需求分析 (7) 2.1.1业务流程分析 7 2.1.2业务功能分析 10 2.2数据需求分析 (12) 2.3信息量分析和预测 (13) 2.3.1数据处理量 13 2.3.2数据存储量 14 2.3.3传输流量 14 2.4互联互通需求分析 (15) 第三章应急数据库设计16 3.1应急数据库系建设原则 (16) 3.1.1应急资源的空间化 18 3.1.2高可靠性和高稳定性 18 3.1.3安全性 18 3.1.4高并发性 18 3.1.5各种资源快速定位性 18 3.1.6可快速恢复性 19 3.2应急业务基础信息库 (19) 3.2.1经济统计数据 19 3.2.2重点防护目标数据 19

3.2.3重大危险源数据 19 3.2.4应急机构数据 19 3.2.5应急救援力量数据 20 3.2.6应急专家数据 20 3.2.7应急避难场所数据 21 3.2.8应急救援物资数据 21 3.2.9应急医疗资源数据 21 3.2.10应急通信资源数据 21 3.2.11应急运输资源数据 21 3.2.12遇险人员基本信息库 22 3.3应急空间信息库 (22) 3.4应急信息库 (22) 3.4.1应急值班信息数据 22 3.4.2事件接报信息数据 22 3.4.3预警信息数据 22 3.4.4预测信息数据 23 3.4.5发布信息数据 23 3.5模型库 (23) 3.6预案库 (23) 3.7案例库 (23) 3.8文档库 (24) 第四章应用系统设计24 4.1业务资源接入 (24) 4.2综合业务管理系统 (25) 4.2.1值守管理 25 4.2.2监督指导 27

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方案

长洲公路局应急指挥中心建 设 设计方案 海石科技无限公司 2015年07月27日

目录 目录 (2) 工程概况 (3) 设计思想 (3) 应急处理指挥中心功能建设目标 (3) 设计依据 (5)

工程概况 应急处理指挥中心在整合黑龙江省公路地理信息、业务数据信息、路网固定/移动式监控信息等公路动、静态信息的基础上,结合数据挖掘技术对路网动态数据加以分析,对路网的重要节点、主要干线的服务水平做出快速评估,为社会公众、交通管理部门了解路网的交通实时路况以及公路管理部门进行路网管理提供参考,同时对公路突发事件和险情做出快速反应,为上级管理部门的应急指挥调度提供决策支持。 总体而言,应急处理指挥中心包含路网日常监控与调度和应急处置两大主要功能。中心由大屏幕显示系统、公路GIS系统为展示平台,集路网实时监控系统、车辆跟踪养护巡视系统、路政执法和超限管理系统、公路收费监控系统、应急抢险指挥系统、公路通行信息发布系统等前端基础支撑系统和展示系统组成。 应急处理指挥中心建设对公路局而言至关重要,它需要完成省内各公路的实时图像传输及自动报警功能,在各级领导参观指挥以在处置突发事件时应具备容纳50至80人同时处置工作的能力。省公路局现有视频会议中心受自身场地面积小、房间举架低,以及户型细长等因素所制约,不能满足应急处理指挥中心硬件建设。我公司建议应急中心面积不小于200平方米,高度在8米至十米的大空间内建设。 设计思想 (1)以指挥中心信息管理、地理信息管理、大屏幕监控及显示、指挥调度为核心,提高管理效率、管理精度、管理力度; (2)基于开放式技术,提供系统在容量、功能等各个方面发展的基础,保护投资; (3)模块化支持业务功能变化的升级; (4)高可靠性,具备极高的处理容错能力和平台容错设计,并能保证数据安全; (5)先进、实用、成熟的管理系统; (6)友好的操作界面 应急处理指挥中心功能建设目标 (一)应急处理指挥中心装修 装修工程实施主要是对棚面及地面进行清洁及防尘处理,铺设全钢防静电地板,地板铺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系统总体方案构思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系统总体方案构思 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系统总体方案的构思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系统(应急平台体系)是实施应急预案的工具,是基于先进信息技术、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RS遥感遥测系统、电视会议系统等)和应急信息资源的多网整合,软硬件结合的应急保障技术系统。它具备风险评估、监测监控、预测预警、动态决策、综合协调、应急联动与总结评价等功能。它由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获取子系统、应急智能子系统和决策指挥子系统构成,其中,应急智能子系统包括数据库、模型库、预案库和决策库。数据库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公共安全信息数据库;模型库包括信息识别与提取模型、事件发展与影响后果模型、人群疏散与预警分级等模型;预案库包括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灾害预先制定的应急预案或方案;决策库则是支持决策活动的具有智能作用的人机系统。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总平台通过与各地区、各部门应急平台的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它有能力将总体应急预案与专项预案、部门预案、地方预案和基层预案相衔接,纵向到底,涉及国家、省、市、县和基层,横向到边,涉及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真正实现多部门和各地方之间的协同应对。 应急平台的建设要做到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要从本部门、本地方、本单位的实际需求和现实基础出发;要注重核心应急技术与装备的实用性、可靠性、先进性、标准化和可扩展性;要注意应急平台的自身安全、日常维护和升级更新。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总平台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系统(应急平台体系)的龙头和核心。 (一)以应急总平台为核心的横纵贯通互联的应急系统方案 作为实施应急预案的工具,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系统总体方案涉及到总体应急预案与专项预案、部门预案、地方预案和基层预案在实施过程中相衔接的问题。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依托政府系统电子政务建设,通过与各部门、各地区应急平台的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现在我们国家有能力、也有基础建立起横向互联与纵向贯通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平台体系。纵向到底,涉及国家、省、市、县和基层,横向到边,涉及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围绕着应急预案体系的实施,服务于应急机构的职能,真正实现多部门和各地方之间的协同应对。 应急平台和应急平台体系是基于先进信息技术、信息系统和应急信息资源基础上的,建设实施要依托于政府电子政务系统,软硬件相结合,要“实现多网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广泛应用于军方的C4I系统(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和情报系统)在原来C3I基础上加入计算机是为了强调信息技术的重要性,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应急如果类比于军队作战,则C4I 系统的很多理念和有益经验可以借鉴。 (二)应急系统和应急平台的功能要素及其重点 为了实现应急系统以及系统内各应急平台的基本功能,其构成要素应满足华建敏国务委员指出的“注重内容、讲求实效。要避免出现只重视平台硬件建设,而忽视信息内容建设的现象。平台仅是载体,更为重要的是信息源建设和信息本身的完备性、实施性和标准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多部门之间的协同应对。” 应急平台围绕着应急预案实施的保障能力体现在对各个应急环节提供科学支撑和技术支持。应急平台一方面作为突发事件信息的“汇集点”,在大量突发事件中快速有效的整合、分析、提取危险源和事件现场的信息;一方面作为应对突发事件的“智能库”(包括数据库、预案库、模型库和决策技术库),提供不同条件下突发事件的科学动态预测与危险性分析,判断预警级别并快速发布预警;进而作为整个应急指挥决策的“控制台”,逐步落实应急预案,调整决策和救援措施等,实现科学决策和高效处置。 横纵互联的应急平台构成的应急系统在技术上关注的主要问题是:面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国家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安监总应急〔2006〕211号)

【发布单位】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发布文号】安监总应急〔2006〕211号 【发布日期】2006-10-04 【生效日期】2006-10-0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指导意见 (安监总应急〔2006〕21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各中央企业: 为推进全国安全生产应急体系建设,整合应急资源,加强应急预测预警、信息报送、辅助决策、调度指挥和总结评估等应急管理工作,实现信息共享,建立"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制定了《国家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二○○六年十月四日 国家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指导意见 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 总体应急预案的决定》(国发〔2005〕11号)、《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24号)和《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就国家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提 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

安全发展"的原则,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依靠 信息技术和安全科技,建设国家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为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安全生产事 故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为全面提高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和应急管理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人 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做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分级实施。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涉及到各级政府、各专业部门和各中央 企业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协调指挥机构,要按照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原则进行统筹规划、总体设计、分步实施和分级管理,以大、中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实现业务系统和技术支 撑系统的有机结合。 2.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协调指挥机构,要根据 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和部门职责,本着节约的原则,突出建设重点,注重高效实用,防止重复 建设。整合自身应急平台所需资源,以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为主体进行建设,同时考虑政 府电子政务系统和部门业务系统的利用,采用接口转换等技术手段,实现与国家安全生产应 急救援指挥中心应急平台以及其它相关应急平台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3.注重内容,讲求实效。既要重视应急平台硬件和软件建设,更要重视应用开发和信息源建设,保证应急平台的实用性;既要立足应急响应,又要满足平时应用,防止重建设、轻应用,重硬件、轻软件的倾向,充分发挥应急平台的作用。 4.技术先进,安全可靠。要依靠科技,注重系统设备的可靠性和先进性,采用符合当前发展 趋势的先进技术,并充分考虑技术的成熟性。加强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应用,建立安全防 护和容灾备份机制,保障应急平台安全平稳运行。 5.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工作要以需求为导向,把当前和长远结合起来,既要满足当前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需要,又要适应技术和应用的发展,不断提升安全 生产应急平台技术应用水平。 二、主要建设任务 (一)总体建设要求 国家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要在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构架下,以国家安全生产信 息系统为主体,同时考虑政府电子政务系统的利用,搭建以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 应急平台为中心,以11个国家专业应急管理与协调指挥机构、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与协调指挥机构、32个省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28个省级矿山救援指挥中心和333个市(地)级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与协调指挥机构应急平台为支撑,以23个国家级矿山应急救援基地、20个国家级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基地、11个国家级矿山排水基地、1个国家级矿山医 疗救护中心、18个国家级矿山医疗救护基地、16个国家级危险化学品医疗救护基地、各专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