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关于伯特兰德模型的例题

关于伯特兰德模型的例题

关于伯特兰德模型的例题
关于伯特兰德模型的例题

伯川德模型

伯川德模型(Bertrand competition)描述了一种竞争格局,即生产同质产品的寡头厂商可能并不总是以产量做为决策变量进行竞争,也可以以价格做为决策变量的竞争方式。 伯川德模型的结论十分简明,即均衡的结果将是价格等于边际成本。这一结论同完全竞争条件下的结果是一致的,而大大不同于古诺模型。伯川德模型的核心在于不同厂商之间产品是完全替代的,因此哪位寡头的定价更低,则哪位寡头将赢得整个市场,而定价较高者则完全不能得到任何收益,从而亏损。这种“赢家通吃”的市场竞争格局导致寡头之间竞相降价,直至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继续的降价行为意味着亏损。 伯特兰德模型是由法国经济学家约瑟夫·伯特兰德(Joseph Bertrand)于1883年建立的。古诺模型和斯塔克尔伯格模型都是把厂商的产量作为竞争手段,是一种产量竞争模型,而伯特兰德模型是价格竞争模型,伯特兰德模型的假设为: (1)各寡头厂商通过选择价格进行竞争; (2)各寡头厂商生产的产品是同质的; (3)寡头厂商之间也没有正式或非正式的串谋行为。 前提假定 伯特兰德模型假定,当企业制定其价格时,认为其他企业的价格不会因它的决策而改变,并且n个(为简化,取n=2)寡头企业的产品是完全替代品。A、B两个企业的价格分别为P1、P2 ,边际成本都等于C。 推导和分析 根据模型的假定,由于A、B两个企业的产品是完全替代品,所以消费者的选择就是价格较低的企业的产品;如果A、B的价格相等,则两个企业平分需求。于是,每一个企业的需求函数如图. 因此,两个企业会竞相削价以争取更多的顾客。当价格降到P1=P2=C 时,达到均衡,即伯特兰德均衡。 结论:只要有一个竞争对手存在,企业的行为就同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一样,价格等于边际成本。

(完整word版)几何模型:一线三等角模型.docx

一线三等角模型 一 . 一线三等角概念 “一线三等角” 是一个常见的相似模型, 指的是有 三个等角的顶点在同一条直线上构成的相似图形, 这个角可以是直角, 也可以是锐角或钝角。 不同地区对此有不同的称呼, “K 形图”,“三垂直”,“弦图”等,以下称为“一线三等角” 。二 . 一线三等角的分类 全等篇 C D D C A P B A P B 锐角 直角 D D D C A P B 同侧 钝角 D A A B P P B A B P C C 相似篇 C 异侧 D C D C A P B A P B 锐角 直角 D D C A P B 同侧 钝角 D D A B P A B P A B P C C C 异侧 三、“一线三等角”的性质 1. 一般情况下,如图 3-1 ,由∠ 1=∠ 2=∠ 3,易得△ AEC ∽△ BDE. 2. 当等角所对的边相等时,则两个三角形全等 . 如图 3-1 ,若 CE=ED ,则△ AEC ≌△ BDE.

3.中点型“一线三等角” 如图 3-2,当∠ 1=∠2=∠3,且 D 是 BC 中点时,△ BDE∽△ CFD∽△ DFE. 4. “中点型一线三等角“的变式( 了解 ) 如图 3-3,当∠ 1=∠2 且BOC 901 BAC 时,点O是△ABC的内心.可以考虑构2 造“一线三等角”. 如图 3- 4“中点型一线三等角”通常与三角形的内心或旁心相关, BOC901 BAC 这是内心的性质,反之未必是内心. 2 在图 3-4(右图)中,如果延长BE 与 CF,交于点 P ,则点 D 是△ PEF 的旁心 . 5.“一线三等角”的各种变式(图 3-5 ,以等腰三角形为例进行说明) 图 3-5 其实这个第 4 图,延长 DC 反而好理解 . 相当于两侧型的,不延长理解,以为是一种新型的,同侧穿越型?不管怎么变,都是由三等角确定相似三角形来进行解题 四、“一线三等角”的应用 1.“一线三等角”应用的三种情况 . a.图形中已经存在“一线三等角”,直接应用模型解题; b.图形中存在“一线二等角”,不上“一等角”构造模型解题;

广告心理学重点(下)

自学考试“广告心理学”全书重点(下) 第四节说服的信息传播模型与广告说服 说服的传播模型? ? 1959年霍夫兰德和詹尼斯提出了一种基于信息传播过程的说服或态度改变的模型。 说服模型的每个环节,都表明了所关联的重要因素? 4传递者或信息源涉及的问题是,它是否从自己所维护的看法中得到个人的好处。客观性或无私心成为可信的基本条件。 4意见传播,也就是进行说服。主要取决于信息的本身,但传播方式方法对说服效果亦有影响 4接受者是被说服的对象。中心问题是信念和人格(人性) 情境因素对说服过程的影响主要涉及警告与分心4 广告的说服? ?广告成为诱因的因素: 广告信息本身与消费者的潜在需要有关4 广告信息源有较高的可信度4 4广告给消费者以积极的情感体验 激化广告气氛或情境4 如何增强广告信息的可信度? 4突出广告产品的特点,也不回避次要特性的不足,即宣传的客观性 实际表演或操作4 科学鉴定的结果和专家学者的评价4 4消费者的现身说法 失实广告的修正作用? 第五节误导性广告的分析与对策 误导性广告的分析? ?误导性广告:误导是一种心理效应。它借助与文字、图案等知觉线索,让人对特定对象产生错误的理解。利用误导,是消费者对产品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造成了负面社会效应,这种广告就是误导性广告。(名词解释)?引起误导的因素: 从误导的词语来看,他们的语义往往带有多义性或模糊性4 某些误导性传播跟境联效应有关4 4误导引发的错误知觉可能涉及主体的期待心理。 克服误导性广告的对策? 健全有关法规,加强执法力度? ?大众应努力学习有关法律法规知识,提高识别虚假广告的手法 ?在识别各类广告信息时,不能仅仅停留在注意知觉的线索上,须做进一步的信息加工 第六节态度的测量 总加量表Likert Scale?利凯特 1932 等距离表Equal-appearing Interval Scale 塞斯通蔡夫 1929? ?语义分析量表Semantic Differential Scale 奥斯古特 1957 多极估量量表Multistage Evaluation? Scale二维评价量表马谋超曹志强 80年代初 第七章广告理性诉求的需要基础 第一节广告的理性诉求于“独特卖点建议” ?广告的理性诉求:基于商品的功能和特性的一种诉求。(名词解释)

报童数学建模

报童卖报 国贸系报关班:王曦 法学系行政法务一班:何国泽 一、问题: 报童每天清晨从报社购进报纸零售,晚上将没有卖掉的报纸退回。设报纸每份的购进价为b ,零售价为a ,退回价为c ,假设a>b>c 。即报童售出一份报纸赚a-b ,退回一份赔b-c 。报童每天购进报纸太多,卖不完会赔钱;购进太少,不够卖会少挣钱。试为报童筹划一下每天购进报纸的数量,以获得最大收入。 二、模型分析: 购进量由需求量确定,需求量是随机的。假定报童已通过自己的经验或其他渠道掌握了需求量的随机规律,即在他的销受范围内每天报纸的需求量为 r 份的概率是f(r)(r=0,1,2…)有了f(r),a 和b,c 就可以建立关于购进量的优化模型。 三、模型建立: 假设每天购进量是n 份,需求量是随机的,r 可以小于,等于或大于n, ,所以报童每天的收入也是随机的。那么,作为优化模型的目标函数,不能取每天的收入,而取长期卖报(月,年)的日平均收入。从概率论大数定律的观点看,这相当于报童每天收入的期望值,简称平均收入。 记报童每天购进n 份报纸的平均收入为G(n), 如果这天的需求量r<=n, 则售出r 份,退回n-r 份;如果需求量人r>n,则r 份将全部售出。需求量为r 的概率是f(r),则 问题归结为在()c b a r f ,,,已知时,求n 是G(n)最大。 四、模型求解: 购进量n 都相当大,将r 视为连续变量便于分析和计算,这时概率f(r)转化为概率密度函数p(r) 计算 令0=dn dG 得dn dG ()()()()()()dr r p b a dr r p c b n np c a n n ??∞-+---=02 得到()()c b b a dr r p dr r p n n --=??∞ n 应满足上式。()10=?∞ dr r p 使报童日平均收入达到最大的购进量为 ()c a b a dr r p n --=?0 根据需求量的概率密度p(r)的图形可以确定购进量n 在图中用p1,p2分别

组织行为学离线作业

《组织行为学》课程作业 1、何为组织?你如何看待组织与其环境之间的关系? 答:组织是一种人们有目的地组合起来的社会单元,它由两个或多个个体组成,在一个相对连续的基础上运作,以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或一系列共同目标。 组织环境是组织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特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存在于组织之外并对组织产生一定影响作用的外部事物与现象等要素。 人、财、地、组气环场候境 文化、法律、政策 90年代以来,组织行为学又出现哪些新的发展动向?2、20世纪 20答:世纪90年代的新发展:。第一,组织变革已成为全球化经济竞争中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首要问题。第二,组织行为学强调对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 第三,组织行为学研究更加关注国家目标。第四,组织行为学研究除秉承强调生产率的传统之外,更加关注工作生活质量。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每一种研究方法的优缺点有哪些?)观察法:是研究者凭借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观察人们的行为,并通过对被观察者外在行为的描1答:述和分析去推测人们内在心理状态的研究方法。优点:研究者以组织成员的身份出现,可使被观察者避免伪装和做作,从而使观察到的资料较为可靠有效。缺点:一旦被观察者知道是在观察他们的行为,会使他们感到不自在,从而影响取得的资料的真实性。优点:是指根据事先拟定的一系列问题,)2调查法:针对某些相关因素,收集资料并加以分析的方法。能同事进行群体调查,快速手机大量资料。缺点:调查法不适用于针对具体行为,而且对涉及态度问题的回答未必完全真实。

3)测量法:研究中通过标准化的心理测试量表或精密的测量仪器来测量被试有关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方法被称为测试法。优点:简便易行,能直观的以数量化的形式表明团体的内部结构和人际间的吸引和拒斥关系。缺点:其信度和效度较低,难以查明人际吸引或拒斥的原因。在测量前必须选择合适的信度和效度的合理范围。 4)个案法:是以某一典型个体、群体或单位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再推而广之。优点:针对性强,对于解决组织中的某些具体问题很有帮助。缺点:由于它是描述说明实况,变量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各种各样,很难证明答案的正确与否。所以研究结果的信度、效度和普遍性自然较差,其结论不宜随意推广。 5)实验法:是指在严格控制的环境条件下研究变量间相互关系的方法。优点是严格控制条件,可以避免其它因素的干扰,其研究结果具有较强的说服力。缺点:实验室实验为达到精确性和可控性而牺牲了现实性和普遍性,再加上人工实验室脱离了活生生的组织环境,增加了人为因素,真实性较差,因此,研究者对实验室实验结果的推广和应用持慎重态度。 4、试论述组织行为学中的人性假设及其相应的管理方式。 、简述动机冲突的四种类型。5. 答:动机冲突由个体内部需要之间以及需要与客观外界之间的矛盾所致。米勒和霍夫兰德归纳四种冲突情境: (1)双趋冲突:个体具有分别追求两个目标的东极,但又只能选择其一。(2)双避冲突:个体具有分别躲避两个目标的两个动机,但又只能躲避其一。(3)趋避冲突:个体面对同一目标,同时产生接近和回避两种动机的冲突情景。(4)多重趋避冲突:个体面临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趋避冲突的情景。

小度写范文[差异伯川德模型下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验研究]伯川德模型引入差异性模板

[差异伯川德模型下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验研究]伯川德模型引入差异性 摘要:采用经济学实验的方法,本科生作为被试,货币作为激励手段,研究Eaton和Grossman(1986)提出的差异伯川德竞争方式下一国政府的最佳贸易政策理论。实验设计时考虑实验参与者间交互作用的特性以及被试对“政策”与“征税”的各种可能的反应,设计了四个设置的实验,对实验数据从被试的决策动机、被试决策时的考虑因素进行分析,运用数学及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实验结果显示政府不愿干预国际贸易,不会对本国产品征收出口税;同时分析了本实验研究的现实意义。关键词:战略性贸易政策;实验经济学;差异伯川德模型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4-0168-0320世纪80年代,西方学者在新贸易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强调一国政府应对国际贸易进行积极的干预,利用补贴、税收、R&D投入等政策手段,影响本国企业和外国竞争对手的行动,改变竞争格局,从国际市场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从而达到本国福利最大化。根据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如果企业之间进行古诺产量竞争,政府应该对本国企业进行出口补贴;如果企业之间进行的是伯川德价格竞争,则应对本国企业的出口进行征税。然而,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现实有效性仍存争议。实验经济学是20世纪后半叶迅速发展起来的经济学分支,已成为经济学最活跃的前沿领域之一。Engelmann和Normann(2007)用实验检验了由Brander和Spencer(1985)提出的企业间进行古诺产量竞争时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现实有效性。实验发现,古诺竞争时,两国政府倾向于不提供补贴,即使提供了补贴,也不是出于理论中所述的战略需要,而是纯粹地赠予企业;同时,政府间不显示合作的迹象。实验结果与理论存在巨大差异。在Brander 和Spencer (1985)提出经典的古诺双头垄断竞争模型下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后,Eaton 和Grossman (1986)提出了伯川德双头垄断竞争模型下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本文通过实验方法,结合伯川德实验室交易制度,研究了差异伯川德模型下战略性贸易政策实施的现实可行性。一、差异伯川德模型下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验原理 1.基本假设。根据Eaton和Grossman (1986)的伯川德双头垄断竞争模型,假定有甲、乙两个国家,各有一家厂商(分别为企业1和企业2),它们生产的产品(分别为产品1和产品2)不完全相同,具有一定的需求交叉弹性,且都出口到第三国。甲、乙两国政府的收益即为企业的税前利润,分别为:Π1 = (P1-P1t1-C1)Q1 + P1t1Q1 = (P1-C1)Q1 = (P1-C1)Q1(P1,P2)(1)Π2 = (P2-P2t2-C2)Q2 + P2t2Q2 = (P2-C2)Q2=(P2-C2)Q2(P1,P2)(2)式中,Q1、P1、C1分别表示甲国厂商(企业1)生产的产品1的产量、价格和边际成本;Q2、P2、C2分别表示乙国厂商(企业2)生产的产品2的产量、价格和边际成本;t1、t2分别表示甲、乙两国对企业征收的出口从价税率。本实验运用线性需求函数,假设产品1与产品2的需求函数分别为:Q1 = m-a1P1 + b1P2 (3)Q2 = n-a2P2 + b2P1 (4)其中,m、n、a1、a2、b1、b2为常数,ai表示产品i的价格Pi发生单位变化使产品i的需求量Qi随之产生的变化量(i=1,2),bi表示产品j的价格Pj发生单位变化使产品i的需求量Qi随之产生的变化量(i,j=1,2,i≠j),且0由于美国可乐市场上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竞争为典型的差异伯川德竞争,所以本实验引用Gasini (1992)研究美国可乐市场上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竞争而得到的需求函数来确定m、n、a1、a2、b1、b2以及产品1和产品2的边际成本C1和C2的具体数值,得到产品1与产品2的需求函数分别为:Q1 = 63.42-3.98P1 + 2.25P2 (5)Q2 = 49.52-5.48P2 + 1.40P1 (6)则企业1和企业2的税后收益分别为:π1 =(P1-P1t1-C1)Q1 =(P1-P1t1-4.96)(63.42-3.98P1 + 2.25P2)(7)π2 = (P2 -P2t2-C2)Q2 = (P2-P2t2-3.96)(49.52-5.48P2 + 1.40P1)(8) 2.政府及企业的策略集。根据Eaton和Grossman (1986)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在差异伯川德竞争模型下各国政府对干预政策存在两种态度:干预和不干预,分别体现为征税与不

广告心理学重点

自学考试广告心理学”全书重点(下) 第四节说服的信息传播模型与广告说服 说服的传播模型_ -'1959年霍夫兰德和詹尼斯提岀了一种基于信息传播过程的说服或态度改变的模型。 说服模型的每个环节,都表明了所关联的重要因素 :传递者或信息源涉及的问题是,它是否从自己所维护的看法中得到个人的好处。客观性或无私心成为可信的基本条 件。 :意见传播,也就是进行说服。主要取决于信息的本身,但传播方式方法对说服效果亦有影响 :接受者是被说服的对象。中心问题是信念和人格(人性) 情境因素对说服过程的影响主要涉及警告与分心: 广告的说服_ '广告成为诱因的因素: 广告信息本身与消费者的潜在需要有关: 广告信息源有较高的可信度- -广告给消费者以积极的情感体验 激化广告气氛或情境- 如何增强广告信息的可信度 :突岀广告产品的特点,也不回避次要特性的不足,即宣传的客观性 实际表演或操作4 科学鉴定的结果和专家学者的评价: -消费者的现身说法 失实广告的修正作用_ 第五节误导性广告的分析与对策 误导性广告的分析_ '误导性广告:误导是一种心理效应。它借助与文字、图案等知觉线索,让人对特定对象产生错误的理解。利用误导, 是消费者对产品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造成了负面社会效应,这种广告就是误导性广告。(名词解释) '引起误导的因素: 从误导的词语来看,他们的语义往往带有多义性或模糊性- 某些误导性传播跟境联效应有关: -误导引发的错误知觉可能涉及主体的期待心理。 克服误导性广告的对策 _ 健全有关法规,加强执法力度■' 大众应努力学习有关法律法规知识,提高识别虚假广告的手法 ,在识别各类广告信息时,不能仅仅停留在注意知觉的线索上,须做进一步的信息加工 第六节态度的测量 总加量表Likert Scale _利凯特1932 等距离表Equal-appearing Interval Scale 塞斯通蔡夫1929 _ _语义分析量表Semantic Differential Scale 奥斯古特1957 多极估量量表Multistage Evaluation _Scale二维评价量表马谋超曹志强80年代初 第七章广告理性诉求的需要基础 第一节广告的理性诉求于“独特卖点建议”

态度转变

态度转变 态度转变是个体形成一定态度后,由于接受某种信息或意见而引起变化。态度转变过程就是说服的过程。 一、态度转变模型 美国学者霍夫兰德等人提出一个态度转变模型: (一)传递者 1.信息的传递者其威信、与接受者的相似性都会影响他提出的信息的说服效果。威信越高,与接受者的相似性越大,说服的效果越好。 2.说服的意图如接受者认为传递者刻意影响他们则不易改变态度;但如果他们认为传递者没有操纵自己的意图,心理上没有阻抗,对信息的接受较好,易于转变态度。 3.说服者的吸引力接受者对高吸引力的传递者有较高的认同,因而容易接受他的说服。 (二)沟通信息 1.信息差异任何态度转变都是在沟通信息与接受者原有态度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发生的。如果传递者的威信较高,这种差异越大,引发的态度转变就越大;如传递者威信低,这种差异适中,引发的态度改变也较大。 2.畏惧它与态度转变的关系不是线性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畏惧的唤起能增强说服效果。但是,如果畏惧太强烈,引起接受者心理防御以至否定畏惧本身,结果却只能是态度转变较少。研究发现,中等强度的畏惧信息能达到较好的说服效果。 3.信息倾向性对一般公众,单一倾向信息说服效果较好;对文化水平高的信息接受者,提供正反两方面的信息,说服效果较好。 (三)接受者 1.原有的态度与信念已经内化了的态度作为接受者信念的一部分,难于改变;已成为既定事实的态度,即说服者根据直接经验形成的态度不易改变。 2.接受者的人格因素依赖性较强的接受者信服权威,比较容易接受说服;自尊较高、自我评价较高的接受者不易改变态度。社会赞许动机的强弱也是影响态度转变的闲素,高社会赞许动机的接受者易受他人及公众影响,易于接受说服。 3.个体在面临改变态度的压力时,其逆反心理、心理惯性等心理倾向会使其拒绝他人的影响,从而影响态度转变。 (四)情境 态度转变是在一定背景下进行的,以下情境因素会影响态度转变。 1.预先警告它有双重作用。如接受者原有态度不够坚定,预先警告可促使其态度改变;但预告也可能有抵制说服的作用,例如,预告与接受者的利益有关时往往使其抵制态度转变。 2.分心它的影响也是复杂的:如果分心使接受者分散了对沟通信息的注意,将会减弱他对说服者的防御和阻抗,从而促进态度转变;如果分心干扰了说服过程本身,使接受者得不到沟通信息则会削弱说服效果。 3.重复沟通信息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呈倒U型曲线关系,即中等频率的重复,效果较好;重复频率过低或过高,说服的效果均不好。 二、态度转变理论 (一)海德的平衡理论 这个理论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态度转变中的作用。海德认为,在人们的态度系统中存在某些情感因素之间或评价因素之间趋于一致的压力,即如果出现不平衡,则向平衡转化。海德指出,人们在改变态度时,往往遵循“费力最小原则”,即个体尽可能少地改变情感因素而维持态度平衡。 (二)认知失调论 费斯廷格认为,态度改变是为了维持态度三因素的一致。如果两种认知不一致,就会造成认知失调;如果失调认知的成分多于协调认知的成分,则会引起更大的失调;认知失调给个人造成心理压力使之处于不愉快的紧张状态。此时,个体就会产生清除失调、缓解紧张的动机,通过改变态度的某些认知成分,达到认知协调的平衡状态;费斯廷格认为,认知失调町能有四种原因:逻辑的矛盾、文化价值冲突、观念的矛盾以及新旧经验相悖。 消除、减少认知失调的途径: 1.改变或否定失调的认知因素的一方,使二个认知因素协调。 2.引起或增加新的认知因素以改变原有的不协调关系。

几何模型:一线三等角模型知识讲解

几何模型:一线三等 角模型

一线三等角模型 一.一线三等角概念 “一线三等角”是一个常见的相似模型,指的是有三个等角的顶点在同一条直线上构成的相似图形,这个角可以是直角,也可以是锐角或钝角。不同地区对此有不同的称呼,“K 形图”,“三垂直”,“弦图”等,以下称为“一线三等角”。 二.一线三等角的分类 全等篇 同侧 锐角直角钝角 P 异侧 相似篇 A 同侧锐角直角钝角 异侧

三、“一线三等角”的性质 1.一般情况下,如图 3-1,由∠1=∠2=∠3,易得△AEC ∽△BDE. 2.当等角所对的边相等时,则两个三角形全等.如图 3-1,若 CE=ED ,则△AEC ≌△BDE. 3.中点型“一线三等角” 如图 3-2,当∠1=∠2=∠3,且 D 是 BC 中点时,△BDE∽△CFD∽△DFE. 4.“中点型一线三等角“的变式(了解) 如图 3-3,当∠1=∠2 且1 902 BOC BAC ∠=?+∠时,点 O 是△ABC 的内心.可以考虑构造“一线三等角”. 如图 3-4“中点型一线三等角”通常与三角形的内心或旁心相关, 1 902 BOC BAC ∠=?+∠这是内心的性质,反之未必是内心. 在图 3-4(右图)中,如果延长 BE 与 CF ,交于点 P ,则点 D 是△PEF 的旁心. 5.“一线三等角”的各种变式(图 3-5,以等腰三角形为例进行说明 ) 图 3-5 其实这个第 4 图,延长 DC 反而好理解.相当于两侧型的,不延长理解,以为是一种新型的,同侧穿越型?不管怎么变,都是由三等角确定相似三角形来进行解题 四、“一线三等角”的应用

伯特兰德(Bertrand)价格竞争模型教学内容

伯特兰德(Bertrand )价格竞争模型 伯特兰德模型是由法国经济学家约瑟夫?伯特兰德(Joseph Bertrand于1883 年提出的一个竞争模型。它是分析寡头垄断市场上企业价格竞争的模型,这与古诺竞争模型是不同的。 古诺模型是把产量作为企业决策的变量,是一种产量竞争模型。实际上,在企业的实际竞争过程中,定价是企业决策更基本的战略,每个企业所面临的消费者需求的大小往往取决于其定价。特别是当市场上企业的数量较少时,企业在定价策略上的差异对企业产品需求的影响更为明显。因此,伯特兰德模型对于研究 寡头垄断企业的价格竞争行为的特征及其影响具有重要作用。 一、生产同质产品的伯特兰德竞争模型 假定市场上只有两家企业:企业1和企业2,双方同时定价,它们生产的产品完全相同(即同质),寡头企业的成本函数也完全相同:生产的边际成本等于单位成本c,且假设不存在固定成本。市场需求函数D P是线性函数,相互之间没有任何正式的或非正式的串谋行为。 由于两个寡头垄断企业生产的产品同质,因而具有完全的替代性,所以两个企业中定价低者将获得所有需求,而定价高者将失去整个市场;如果两个企业定价相同,则他们将平分市场。 即若有企业1、企业2两企业,若企业1的定价R低于企业2的定价P2, 则企业1获得的需求D(R)将是整个市场的需求,而企业2的市场需求则为零;若双方定价相同,R = P2=P,则双方将平分市场,都将获得相当于整个市场需求量的一半,即-D P o 2 在上述情况下,两个企业中每一个企业的最优定价战略取决于其对另一家企业定价的推测。 (1)假设企业1预计企业2的定价将高于垄断价格,那么企业1的最优战略是按照垄断水平定价,此时它将获得所有的需求和垄断利润 (即可能的最大利润)o (2)假如企业1预计企业2的定价低于垄断水平,但高于边际成本,那么企业

报童问题

关于报童问题的分析 摘要 本文讨论了单周期的随即贮存模型——报童问题。通过运用蒙特卡洛(MC )算法、插值拟合等基本模型,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背景知识,得出每天报纸需求量的概率分布,建立报童收益模型,以达到报童最大收益为目的,使报童每天的进货量与需求量尽可能地吻合,以使损失最少,收益最大。 在问题一中,首先对题目中给出的报童159天的报纸需求量进行概率分布计算,得出报纸需求量的概率分布)(r f ,...2,1,0=r ,代入建立好的报童收益模型中求出平均收益的最大值7358.33)(=n MaxG ,n r r f = )(,200=n 。 在问题二中,即将第一问中的概率分布)(r f 转化为概率密度)(r p ,在Matlab 工具箱子CFtool 中计算得出此时概率密度为正态分布,将问题一模型中的求和转化为积分,通过对目标求导等手段分析得出每天的报纸进货量n 。其中 2 ) 98 .54)1.190(( )(--=x e r p ,=)(n G ( ) ,=n 关键词 随即贮存,概率分布,概率密度,平均收益

1、问题重述 1.1问题背景 在实际生产生活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随时间、地点、背景不同而发生变化的事物,例如报纸的销售的问题。如果报纸的销售量小于需求量,则会给报童带来缺货损失,失去一部分潜在客户,一部分报纸失销(为简化计算,在本模型中我们忽略缺货损失);如果报纸的销售量大于需求量,则会导致一部分报纸被退回报社,给报童造成一部分退货损失,减少盈利。所以在实际考虑中,应使报纸的购入量尽可能地吻合需求量,减少报童的损失,获得更大的盈利。 1.2报童获利途径 报童以每份0.3元的价格买进报纸,以0.5元的价格出售。当天销售不出去的报纸将以每份0.2元的价格退还报社。根据长期统计,假设已经得到了159天报纸需求量的情况。对现有数据分析,得出报童每天最佳买进报纸量,使报童的平均总收入最大。 1.3问题提出 现在需用数学建模解决以下问题: 问题1:若将据报纸需求量看作离散型分布,试根据给出统计数据,求出报纸需求量的分布律,并建立数学模型,确定报童每天买进报纸的数量,使报童的平均总收入最大? 问题2:若将据报纸需求量看作连续型分布,试根据给出的统计数据,进行分布假设检验,确定该报纸需求量的分布,并建立数学模型,确定报童每天买进报纸的数量,使报童的平均总收入最大? 2、模型假设 (1)假设报童在以后的日子里需求量概率分布概率密度遵循这159天的规律(2)假设不考虑缺货损失 (3)假设报童进报纸量达到一定数量后不会产生贮存等其他费用 (4)假设报童每天都能买进计算出来的应进报纸量 3、符号说明 r报纸需求量 f报纸需求量概率分布(离散型) (r ) p报纸需求量概率密度(连续性) (r ) G报童每天购进n份报纸的平均收入 ) (n

一线三等角模型、双垂直模型[自己总结]

如图,AB=12 米,CA⊥AB 于点A,DB⊥ AB 于点B,且AC=4 米,点P 从 B 向 A 运动, 每分钟走1米,点Q从B点向D 运动,每分钟走2米,P、Q两点同时出发,运动几分钟 如图①所示,在△ABC 中,∠C=90°,AC=BC,过点 C 在△ABC 外作直线MN,AM⊥M N 于点M,BN⊥MN 于点N. (1)求证:MN=AM+BN. (2)如图②.若过点C 直线MN与线段AB相交,AM⊥MN于点M,BN⊥MN于N,(1)中的 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说明理由. 图① 图②

如图,已知∠B=∠C=90°,M 是BC 的中点,DM 平分∠ADC. 1)求证:AM 平分∠DAB 2)试说明线段DM与AM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3)线段CD、AB、AD间有怎样的关系?直接写出结果。 如图,△ABE≌△EDC,E 在BD 上,AB⊥BD,垂足为B,△AE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吗?为什么?

练3】正方形ABCD,E 是BC上一点,AE ⊥EF,交∠DCH 的平分线于点F,求证AE=EF

交AC 于点E,CB 的延长线于点F。求证:AB=BF 。(8 分) 如图(1),已知AB⊥BD,ED⊥BD,AB=CD,BC=DE, (1)试判断AC与CE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2)若将CD沿CB方向平移得到图②③④⑤的情形,其余条件不变,此时第(1)问中AC与CE的位置关系还成立吗?结论还成立吗?请任选一个说明理由. 如图,在△ABC 中,AB=AC,DE 是过点A 的直线,BD⊥DE 于D,CE⊥DE 于点E;如图所示,在Rt ABC中,ABC = 90,

霍夫兰德的信息理论

霍夫兰德的信息理论 温远远 关键词信息传递态度说服研究 摘要主要是阐述霍夫兰德信息理论,信息传递对受众态度的改变以及说服对受众态度变化。 霍夫兰德信息理论的内容 1信息传递对态度的影响 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影响态度变化的因素有:发信者提供信息的可信度、信息的内容结构、收信者的特点、收信者参与传递活动等。 1.1可信度对态度的影响 可信度指:一个传播信源被接受者认为是值得相信和能够胜任的程度。霍夫兰和他的同事认为:信源可信度的效果在传播的时候最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退化。这个所谓的潜伏效果大概可以由这样的事实来解释,即个人具有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忘记低可信度的信源之不值得信任的倾向。他们记住的是信息,而不是值得怀疑的信源。同时,霍夫兰等人提出信度高的比信度低更能引起态度的变化。他们做了这样一个实验:用生物医学杂志和大众月刊杂志向被试着宣传抗阻剂的效用,然后测定被试者在接受宣传之后的态度变化。在实验之前,先对俩种杂志提供的消息信度进行测定,有81%到95%的被试者对前一种杂志提供的消息评价为可信的,有1%到2%的被试对后一种杂志提供的消息评价为可信。在被试接受宣传之后发现,前一种场合有23%的被试态度发生了改变,后一种场合只有6.6%的被试态度有改变。 1.2 信息传递结构对态度的影响 信息传递的结构有俩种:一种是只有一种意见的单一的传递另一种是包括反面意见在内的全面传递。他们将这俩种内容结构不同的信息传递录在磁带上,让被试听录音,然后测定被试的态度变化。实验结果发现了这样几种情况:被试的立场与信息传递的内容一致的时候,更多的是接受单一传递;在文化教育水平低的被试中,单一传递更有效;在文化教育水平高的被试中,全面传递更有效;全面传递的说服效果,即受到反宣传的影响,也还在起作用,就是说,全面传递的说服方式有抵制烦宣传的效果。 除此之外,霍夫兰等人还发现,当被试积极参与传递活动时,所得到的效果比单纯听广播要好。 2 霍夫兰的说服研究 霍夫兰的说服实验使传播研究朝着效果问题的研究方向发展,在此之后,就将说服的结果看作是对传播效果的分析。说服基本上相当于态度改变,霍夫兰对于态度改变的研究实质上是一种学习理论或强化理论(reinforcement theory)取向。他相信,态度是由学习得来的,并且态度的改变与学习同时进行。说服实验的一个重要部分涉及恐惧呼吁的使用。它以可怕的信息向受众进行呼吁。贾尼斯和费什巴赫发现,温和程度的恐惧呼吁更有说服力。当一个大众传播(信息)被指定来影响一个受众采纳特殊的方式和手段以避免威胁的时候,作为与温和恐惧呼吁相对的强烈的恐惧呼吁的使用增加了这种可能性,即受众将被置于一种情感紧张的状态中,这一紧张的状态不能完全被复述传播中所包括的那些安慰性建议所消除。当恐惧被强烈地唤起而不能完全由包含在大众传播中的安慰所消除时,受众将受到激发而忽略这种危险的重要性,或使其重要性减到最小。如果使用过强的呼吁,那么恐惧呼吁的使用就可能相当于玩火。但是恐惧信息可以抓住受众的注意力,而且如果使用了温和的恐惧呼吁,那么在引起态度变化方面它们就不会产生相反效果了。

一线三等角模型综合题解

【例1】已知正方形ABCD和等腰Rt△BEF,BE=EF,∠BEF=90°,按图①放置,使点F在BC上,取DF的中点G,连接EG、CG. (1)探索EG、CG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并证明; (2)将图①中△BEF绕B点顺时针旋转45°,再连接DF,取DF中点G(如图②),问(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证明你的结论; (3)将图①中△BEF绕B点转动任意角度(旋转角在0°到90°之间),再连接DF,取DF的中点G(如图③),问(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证明你的结论.

【例2】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B=CD=BC=6,AD=3.点M为边BC的中点,以M为顶点作∠EMF=∠B,射线ME交腰AB于点E,射线MF交腰CD于点F,连接EF. (1)求证:△MEF∽△BEM; (2)若△BEM是以BM为腰的等腰三角形,求EF的长; (3)若EF⊥CD,求BE的长.

【例3】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BC,AD=6cm,CD=4cm,BC=BD=10cm,点P 由B 出发沿 BD 方向匀速运动,速度为1cm/s;同时,线段EF 由DC 出发沿DA 方向匀速运动,速度为1cm/s,交BD 于Q,连接PE.若设运动时间为t(s)(0<t<5).解答下列问题: (1)当t 为何值时,PE∥AB; (2)设△PEQ 的面积为y(cm 2),求y 与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使S△PEQ=25 2S△BCD?若存在,求出此时t 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4)连接PF,在上述运动过程中,五边形PFCDE 的面积是否发生变化?说明理由.

报童问题模型

§2 报童问题模型 [问题的提出] 报童每天清晨从报社购进报纸零售,晚上将没有卖掉的报纸退回.设报纸每份的购进价为b,零售价为a,退回价为c,应该自然地假设为a>b>c.这就是说,报童售出一份报纸赚a-b,退回一份赔b-c.报童每天如果购进的报纸太少,不够卖的,会少赚钱;如果购进太多,卖不完,将要赔钱.请你为报童筹划一下,他应如何确定每天购进报纸的数量,以获得最大的收入. [问题的分析及假设] 众所周知,应该根据需求量确定购进量.需求量是随机的,假定报童已经通过自己的经验或其它的渠道掌握了需求量的随机规律,即在他的销售范围内每天报纸的需求量为r份的概率是) f.有了) (r r f和a,b,c, ,2,1,0 )( r ( 就可以建立关于购进量的优化模型了. 假设每天购进量为n份,因为需求量r是随机的,r可以小于n,等于n或大于n,致使报童每天的收入也是随机的,所以作为优化模型的目标函数,不能是报童每天的收入,而应该是他长期(几个月,一年)卖报的日平均收入.从概率论大数定律的观点看,这相当于报童每天收入的期望值,以下简称平均收入. [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记报童每天购进n份报纸时的平均收入为G(n),如果这天的需求量r≤n,则他售出r份,退回n-r份;如果这天的需求量r>n,则n份将全部售出.考虑到需求量为r的概率是) f,所以 (r 问题归结为在) f,a,b,c已知时,求n使G(n)最大. (r 通常需求量r的取值和购进量n都相当大,将r视为连续变量更便于分析和计算,这时概率) f转化为概率密度函数) (r (r p,(1)式变成 计算

令0=dn dG .得到 使报童日平均收入达到最大的购进量n 应满足(3)式.因为?∞ =01)(dr r p ,所以(3)式又可表为 根据需求量的概率密度)(r p 的图形很容易从(3)式确定购进量n .在图2中用1P ,2P 分别表示曲线)(r p 下的两块面积,则(3)式可记作 因为当购进n 份报纸时,?=n dr r p P 01)(是需 求量r 不超过n 的概率,即卖不完的概率: ?∞=n dr r p P )(2是需求量r 超过n 的概率,即卖完 的概率,所以(3)式表明,购进的份数 应该使卖 不完和卖完的概率之比,恰好等于卖出一份赚的钱 a-b 与退回一份赔b-c 之比.显然,当报童与报社签订的合同使报童每份赚钱和赔钱之比越大时,报童购进的份数就应该越多.

中考数学压轴题专项汇编专题一线三等角模型

专题17 一线三等角模型 破解策略 在直线AB 上有一点P ,以A ,B ,P 为顶点的∠1,∠2,∠3相等,∠1,∠2的一条边在直线AB 上,另一条边在AB 同侧,∠3两边所在的直线分别交∠1,∠2非公共边所在的直线于点C ,D . 1.当点P 在线段AB 上,且∠3两边在AB 同侧时. (1)如图,若∠1为直角,则有△ACP ∽△BP D . 321D B P A C (2)如图,若∠1为锐角,则有△ACP ∽△BP D . 3 C D P A 证明:∵∠DPB =180°-∠3-∠CPA ,∠C =180°-∠1-∠CPA ,而∠1=∠3 ∴∠C =∠DPB , ∵∠1=∠2,∴△ACP ∽△BPD (3)如图,若∠1为钝角,则有△ACP ∽△BP D . 231D B P A C 2.当点P 在AB 或BA 的延长线上,且∠3两边在AB 同侧时. 如图,则有△ACP ∽△BP D . 32 1C P D B A 证明:∵∠DPB =180°-∠3-∠CPA ,∠C =180°-∠1-∠CPA ,而∠1=∠3 ∴∠C =∠DPB , ∵∠1=∠2=∠PBD ,∴△ACP ∽△BPD 3.当点P 在AB 或BA 的延长线上,且∠3两边在AB 异侧时. 如图,则有△ACP ∽△BP D .

32 1C D B A P 证明:∵∠C =∠1-∠CPB ,∠BPD =∠3-∠CPB ,而∠1=∠3 ∴∠C =∠BP D . ∵∠1=∠2,∴∠PAC =∠DBP .∴△ACP ∽△BP D . 例题讲解 例1:已知:∠EDF 的顶点D 在△ABC 的边AB 所在直线上(不与点A ,B 重合).DE 交AC 所在直线于点M ,DF 交BC 所在直线于点N .记△ADM 的面积为S 1,△BND 的面积为S 2. (1)如图1,当△ABC 是等边三角形,∠EDF =∠A 时,若AB =6,AD =4,求S 1S 2的值; (2)当△ABC 是等腰三角形时,设∠B =∠A =∠EDF =α. ①如图2,当点D 在线段AB 上运动时,设AD =a ,BD =b ,求S 1S 2的表达式(结果用a ,b 和a 的三角函数表示). ②如图3,当点D 在BA 的延长线上运动时,设AD =a ,BD =b ,直接写出S 1S 2的表达式. N F C M E B D A F N M E B D A C F N D A B E M C 图1 图2 图3 解:(1)如图4,分别过点M ,N 作AB 的垂线,垂足分别为G ,H . H G A D B E M C F N 则S 1S 2= 1 2 MG AD 12 NH BD = 14 AD AM sin A BD BN sinB . 由题意可知∠A =∠B =60o,所以sin A =sin B =32 . 由“一线三等角模型”可知△AMD ∽△BDN . ∴ AM AD BD BN ,从而AM BN =AD BD =8,∴S 1S 2=12. (2)①如图5,分别过点M ,N 作AB 的垂线,垂足分别为G ,H .

心理学作业

试论态度改变模型和访谈法的传销行为成因探析 [摘要]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核心是态度,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德用态度改变模型来解释社会生活中人们态度改变的机制。文章以态度的改变为切入点,在立足态度改变模型的基础上,结合访谈资料,对传销行为的成因进行阐释。 [关键词]态度改变模型;传销行为;访谈法;传销人员 传销是指组织者或者经营者发展人员,通过对被发展人员以其直接或者间接发展的人员数量或者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或者要求被发展人员以交纳一定费用为条件取得加入资格等方式牟取非法利益,扰乱经济秩序,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传销组织利用其中的倍增原理,使更多的人加入组织,更广泛地发展下线。传销组织具有牟利性、欺骗性、组织性和聚众性等特点,特别是近年来传销组织的隐蔽性越来越明显。传销行为的成因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科学的阐释有利于更加有效防范,本文从这个问题出发,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对传销行为的成因作进一步的探究。 在进入传销组织前,传销人群有自己固有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但自从他们进入传销组织之后,情感、认知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很多变化,对待工作、金钱、亲人的态度也与以前大相径庭。据新闻报道,一位23岁的女孩被母亲从传销组织中救出,但女孩在回家的火车上急于返回传销组织,她借故去厕所想从窗户中跳出,结果不幸身亡,传销对人的认知和情感的影响可见一斑。此外,传销成员因为加入传销组织而与亲人发生矛盾冲突的事例屡屡见诸报端。 态度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社会心理学家投入很大精力研究态度的改变,其中比较权威的是霍夫兰德的态度改变模型,详细阐述了影响态度改变的重要因素。传销人员加入传销组织前后,态度逐步发生着变化,从当初的否定态度,到后来的怀疑态度,再到坚信不疑决定加入这个团体,是一个逐步演进变化的过程,其中的促成性因素是什么?本文将结合态度改变模型具体阐述传销行为的成因。 传销人员在整个过程中态度的变化会不会有其独特的特点?在用态度改变模型阐述传销行为的时候,为了提高针对性和可信度,本研究采取了访谈法,目的是提供更丰富可靠的支撑性材料。在相关工作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对16名传销成员进行了访谈,其中女性3名,男性13名。前期准备阶段,编写了半结构化的访谈提纲,并对访谈人员进行了简要的培训。访谈之前跟被访谈人员签订了知情同意书。最后把访谈过程中的录音资料转成文字材料。 一、传销组织的因素 (一)营造氛围,同化成员 群体规范是建立在群体的价值观念基础之上的,有的与当时的社会价值观相背离,那么它就会产生违反社会要求的倾向,表现出与社会要求不一致的行为,甚至反社会的行为。传销组织建立独有的群体规范,从观念上给成员制造压力,不得不服从,否则就会在团体中处于尴尬的境地,这样传销组织的规范便不断内化到成员的价值观念中。同时传销组织会提高成员的团体认同感和归属感,加快加深了成员的价值内化过程。 (二)充分利用榜样效应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则是基于观察学习理论而专门探讨学生(或人们)社会行为学习问题的学说。间接经验学习,即通过观察他人行为而学习,这是人类行为的最重要来源,建立在替代基础上的间接学习模式是人类的主要学习形式。传销组织一直强调榜样的重要性,反复强调跟随“成功者”的脚步,让众多的传销人员相信,只要自己坚持选择,不断模仿,一定能够成功。 选择性注意在观察学习中起着关键作用,那些有着一定社会地位、较高能力和较大权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