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土壤学考试名词解释总结

土壤学考试名词解释总结

土壤学考试名词解释总结
土壤学考试名词解释总结

土壤学名词解释

1.地球表层系统:指的是地球表层上屎大气对流层上界,下到海洋深处和岩石上部,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土壤圈和岩石圈组成的一个由非生物和生物过程叠加的物质体系。

2.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

3.土壤质量:即土壤在生态界面内维持植物生产力、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与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或在自

然或人工生态系统中,土壤具有动植物持续性,保持和提高水质、空气质量以及职称人类健康生活的能力。)4.养料库(矿质营养学说):土壤是植物养料的储存库,植物靠吸收土壤和肥料中的矿质养料而滋养。植物长期

吸收消耗土壤中的矿质养料,会使土壤库的矿质养料储藏量越来越少,为了弥补土壤库储量,可以通过施用化学肥料和轮作等方式如数归还土壤,以保持土壤肥力永续不衰。这一观点把土壤看做提供植物生长所必须的水分、养分和起无力支撑作用的介质,称为土壤“养料库”的概念。土壤学界把李比希的这一学说成为矿质营养学说。

5.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结构保持不变的现象。

6.土壤腐殖质(humus)是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由非腐殖质物质和

腐殖质物质组成

7.土壤有机质的周转时间:当土壤有机质水平处于稳定状态时,土壤中有机质流通量达到土壤有机质含量所需的

时间,称作土壤有机质的周转时间。

8.微生物多样性(microbia了diversity):又称微生物群落结构,是指微生物群落的种类和种间差异,包括生理

功能多样性、细胞组成多样性及遗传物质多样性等。

9.土壤微生物生物量(soil microbial biomass):指土壤中体积小于5×103μm3的生物总量,包括细菌、真菌、放

线菌和小型动物,但不包括植物体。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通常是以生物量碳的含量表示的。

10.菌根(mycorrhiza):高等植物根系与一类特殊的土壤真菌建立的共生体。

11.根瘤:是指原核固氮微生物侵入某些植物根部,刺激根部细胞增生而形成的瘤状物。

12.土壤生物之间主要分为竞争、互生、共生、拮抗、捕食和寄生关系。

(1)竞争关系(competition):是生物之间存在的最广泛的关系,通过对食物、溶解氧、空间和其他共同需求的物质互相竞争,互相受到不利影响。

(2)互生关系(syntrophism):是指一种生物的生活(主要指代谢产物)创造或改善了另一种生物的生活条件。

(3)共生关系(symbiosis):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形态上形成了特殊的共生体,在生理上产生一定的分工,互相有利,甚至互相依存,当一种生物脱离了另一种生物是便难以独立生存。

(4)拮抗关系(antagonism):是指一种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某种代谢产物或改变其他条件,从而抑制其他生物的生长繁殖,甚至杀死其他生物的现象。

(5)捕食关系(predation):是指一种生物直接捕食另一种生物的现象。

(6)寄生关系(parasitism):一种生物需要在另一种生物体内生活,从中摄取营养才能得以生长繁殖,这种关系称为寄生关系。

13.土壤水的类型(P58)

(1)吸湿水:把烘干土重新放在常温、常压的大气中,土壤的重量又逐渐增加,直到与当时空气湿度达到平衡为止,并且随着空气湿度的高低变化而相应的做增减变动,上述现象说明土壤有吸收水汽分子的

能力,在土壤中以这种方式被吸附的水称为吸湿水。

(2)膜状水:在土粒周围的吸湿水层外形成薄的水膜,以这种状态存在的水称为膜状水。

(3)毛管水(capillary water):借助毛管力吸持和保存土壤孔隙系统中的液态水,可以从毛管力小的方向朝向毛管力大的方向移动,并能够被植物吸收利用。

悬着毛管水:是指不受地下水源补给影响的毛管水,即当大气降水或灌溉后土壤中所吸持的液态水。

支持毛管水:是指土壤中受到地下水源支持并上升到一定高度的毛管水。

(4)重力水和地下水:

重力水(gravitational water):当大气降水或灌溉强度超过土壤吸持水分的能力时,土壤的剩余引力基

本上已经饱和,多余的水就由于重力的作用通过大孔隙向下流失,这种形态的水称为重力水。

地下水(ground water):如果土壤或母质中有不透水层存在,向下渗漏的重力水,就会在它上面的土

壤孔隙聚集起来,形成一定厚度的水分饱和层,其中的水可以流动,称为地下水。

14.土壤水分常数(soil water constant):是反映土壤水形态和性质转变点的几个特征性含水量,在一定程度上也

反映了相当的土壤水能力水平。

(1)吸湿系数(hygroscopic coefficient):又称最大吸湿水量,是指干土从相对湿度接进饱和的空气中吸收水汽的最大量,即吸湿水的最大量与烘干土重量的百分比。吸湿系数的大小主要与土壤比表面积及有

机质含量有关,砂土<砂壤土<壤土<黏土<泥炭土

(2)凋萎系数(wilting coefficient):是指植物产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它用来表明植物可利用土壤水的下限,土壤含水量低于此值,植物将枯萎死亡。

(3)田间持水量(field capacity):是指降雨或灌溉后,多余的重力水已经排除,渗透水流已降至很低或基本停止时土壤所吸持的水量,也是以重量百分率表示。其大小与土壤孔隙状况及有机质含量有关,黏

质土壤、结构良好或富含有机制的土壤,田间持水量大。田间持水量是大多数植物可利用的土壤水上

限。

(4)饱和含水量(saturated water content):是指全部土壤孔隙充满水时的含水量,又称最大持水量。15.土壤水分有效性:是指土壤水能否被植物吸收利用及其难易程度。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水称为无效水,能被

植物吸收利用的水称为有效水。

16.土壤有效含水范围:是指土壤所含植物可以利用水的范围,它也是说明土壤水分物理特性的一个常数。

17.土水势:把单位数量纯水可逆的等温的以无穷小量从标准大气压下规定水平的水池中移至土壤中某一点而成为

土壤水所需做功的数量。

(1)基质势(matric potential ):由吸附力和毛管力所制约的土水势,为负值;最大时土壤水完全饱和,即为0(假定纯水的势能为0)。

(2)压力势(hydrostatic potential):是指在土壤水饱和的情况下,由于受压力而产生土水势变化。

(3)溶质势(osmotic potential):是指由土壤水中溶解的溶质引起土水势的变化,也称渗透势,一般为负值。

(4)重力势(gravitational potential):是指由重力作用引起的土水势变化。

(5)总水势:以上各分势之和。

18.土壤水分特征曲线(soil water characteristic curve):土壤水的基质势或土壤水吸力是随土壤含水率的多少而

变化的,其关系曲线称为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或土壤持水曲线。

19.滞后现象(hysteresis):对于同一土壤,即使在恒温条件下,由土壤脱湿(由湿变干)过程和土壤吸湿(由干

变湿)过程测得的水分特征曲线也是不同的,这一现象称为滞后现象。

20.土壤通气性(soil aeration):是指土壤中的空气与大气中的空气相互交换的能力。

土壤通气不良会产生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1)植物根系生长发育受到很大的限制

(2)植物根系的正常呼吸作用受到抑制或难以吸收利用水分和养分

(3)良好的土壤所必需的生物过程受到抑制而不能正常进行

21.土壤热性质

(1)土壤热容量(soil specific heat):是指单位质量(重量)或容积的土壤每升高或降低1℃所需要或放出的热量,又称土壤比热容

(2)土壤热导率:土壤吸收一定热量后,一部分用于他本身升温,一部分传给邻近土层。土壤具有对所吸收热量传导到邻近土层的性质,成为导热性(thermal conductivity),导热性大小用导热率表示。

(3)土壤导温率:土壤导温率是衡量土壤导温性强弱的指标。即在土层垂直方向上,每厘米距离内有1℃的温度梯度。每秒流入1cm2土壤断面面积的热量使单位体积(1cm3)土壤发生的温度比

22.成土母质:是风化壳的表层,是原生基岩经过风化搬运堆积等过程于地表形成的一层疏松、年轻的地质矿物质

层,它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是土壤的前身。

23.物质的地质大循环:是指地面岩石的风化、风化产物的淋溶与搬运、堆积,进而产生成岩作用,这是地球表面

恒定的周而复始的大循环。

24.生物小循环:是指植物营养元素在生物体与土壤之间的循环。

25.土壤颗粒(土粒,soil particle)是构成土壤固相骨架的基本颗粒,数目众多,大小和形状迥异,矿物组成和理

化性质变化甚大。

26.土壤密度(soil density)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容积)的质量称为土壤密度。

27.土壤容重(bulk density)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的质量或重量(g/cm3或t/m3)。

土壤孔隙度(土壤孔度)土壤中各种形状的粗细土里集合和排列成固相骨架,骨架内部有宽狭和形状不同的孔隙,构成复杂的孔隙系统,全部孔隙容积与土体容积的百分率。

28.土壤孔隙性质(孔型)指土壤孔隙总量及大、小孔隙分布状况,它对土壤肥力有多方面的影响。

29.土壤机械组成(soil mechanical composition):根据土壤机械分析,分别计算各粒级的相对含量,即为机械组

成或称颗粒组成,并由此确定土壤质地。

30.土壤质地(soil texture)是在土壤机械组成基础上的进一步归类,它概括反映着土壤内在的肥力特征。土壤质

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

31.土壤结构:是土粒(单粒复粒)的排列组合形式

32.土壤力学性质(机械物理性质):包含土壤结构性(黏结性、黏着性、塑性),膨胀性、压板和阻力(穿透阻力

和牵引阻力)、流变性、固结等

(1)土壤的结构性

土壤黏结性(soil cohesion)在土壤中,土粒通过各种引力而粘结起来,就是粘结性

土壤黏着性(soil adhesion)是土壤在一定含水量条件下,土壤粘附在外物(如农具)上的性质。

土壤可塑性:是指土壤在一定含水量范围内,可被外力造形,当外力消失或土壤干燥后,仍能保持其塑形不变的性能。

塑限(plastic limit,PL)土壤表现可塑性的最低含水量,即土壤刚刚开始表现出可塑性的含水量称为下塑限或者塑限。

流限(liquid limit,LL)土壤因含水增多而失去塑性,并开始成流体流动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上塑限或称为流限

塑性指数(plastic index,PI)上下塑限之间的含水量成为塑性范围,其含水量差值称为塑性值或塑性指数(2)土壤的胀缩性

土壤的膨胀性(soil swelling)黏性土由于含水量的增加而发生体积增大的性能称为膨胀性

土壤的收缩性(soil shrinkage)由于土中水分蒸发而引起的体积减小的性能称收缩性

(3)土壤抗剪强度(soil shear strength)是土壤对土粒移动所产生的最大内阻力,即土壤彼此滑动和滑越时的阻力

(4)土壤的压缩性(soil compression)是指在压力作用下土壤体积减小的过程。

33.耕作(soil tillage)是在作物种植以前或在作物生长期间,为了改善植物生长条件而对土壤进行的机械操作

34.土壤液态水运动

(1)饱和流(saturated flow)推动力主要是重力势梯度和压力势梯度

(2)非饱和流(unstaturated flow)推动力主要是基质势梯度和重力势梯度

35.入渗(infiltration)是指地面供水期间,水进入土壤的运动和分布过程

36.土壤水的再分布(soil water redistribution)在地面水层消失后,入渗过程中至,由于土壤水入渗而进入土层内

的水分在水势梯度作用下还将继续进一步运动和分布,这个过程称为土壤水的再分布。

37.土壤水的有效性(availability of soil water)是指土壤水能否被植物吸收利用及其难易程度

38.土壤胶体:颗粒直径在1—100nm范围内的带电的土壤颗粒与土壤水组成的分散系

39.土壤胶体电荷的种类

(1)永久电荷: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如pH、电解质浓度等)影响,故称为永久电荷、恒电荷或结构电荷

(2)可变电荷:测定土壤电荷量时,常发现有部分电荷是随pH的变化而变化的,这种电荷称为可变电荷40.交换性阳离子:在土壤中被胶体静电吸附的阳离子,一般都可以被其他类型的阳离子交换而从胶体表面解吸。

这种能相互交换吸附的阳离子称为交换性阳离子,把交换性阳离子发生交换吸附的反应称为阳离子交换作用41.盐基饱和土壤:土壤胶体上吸附的交换性阳离子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致酸离子,如Al3+、H+等;另一类

是盐基离子,如K+、Na+、Ca2+、Mg2+、NH4+等。当土壤胶体上吸附的阳离子全部是盐基离子时,土壤呈盐基饱和状态,称为盐基饱和的土壤。当土壤胶体吸附的阳离子仅部分为盐基离子,而其余部分则为致酸离子时,该土壤呈盐基不饱和状态,称为盐基不饱和土壤。

42.互补离子效应:一般来讲,土壤胶体表面总是同时吸附着多种交换性阳离子。对某一指定离子而言,其他同时

存在的离子都认为是该离子的互补离子也称陪补离子。假定某一土壤同时吸附有H+、Ca2+、Mg2+、K+四种离

子,对于H+来讲Ca2+、Mg2+、K+是它的互补离子,而Ca2+的互补离子则是H+、Mg2+、K+。胶体表面斌存的交换性阳离子之间的互相影响就是离子的互补效应。

43.土壤酸度的强度指标:

(1)土壤pH:代表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的溶液中的H+离子浓度的负对数

(2)石灰位:土壤酸度不仅取决于土壤交替上吸附的氢、铝两种离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两种致酸离子与盐基离子的相对比例。石灰位——它将H+离子数量与Ca2+数量联系起来,以数学式pH-0.5pGa表

示。在用化学位来衡量养分的有效度时,钙作为植物必要营养元素,也可以把pH-0.5pGa作为这一体

系钙的养分位。

44.土壤酸度是土壤酸、碱性的简称

45.土壤碱性指标

(1)总碱度是指土壤溶液或灌溉水中碳酸根、重碳酸根的总量。

(2)碱化度(ESP)是指土壤胶体吸附的交换性钠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率。

46.碱化作用:度达到一定程度,可溶盐含量较低时,土壤就呈极强的碱性反应,土壤理化性质上发生恶劣变化,

称为土壤的“碱化作用”

47.土壤碳循环:陆地生态系统中,光合作用吸收大气CO2,合成有机碳化合物,经过生态系统内植物和土壤中的

一系列复杂的代谢转化过程,最终有机碳化合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消耗,以CO2形式返回大气,如此循环往复,构成了土壤的碳循环

48.土壤氮的内循环:在土壤植物系统中,氮在动植物体、微生物体、土壤有机质和土壤矿物中的转化和迁移,包

括有机氮的矿化和无机氮的生物固定作用、黏土对铵的固定和释放作用、硝化和反硝化作用、腐殖质形成和腐殖质稳定化作用等。

49.生物固定(immobilization)矿化作用生成的铵态氮、硝态氮和某些简单地氨基态氮(-NH2),通过微生物和植

物的吸收同化,成为生物有机体组成部分,称为生物固定或生物固持

50.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土壤供应植物生长所必需养料的能力;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

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映;

(1)自然肥力:是指在自然成土因子(生物、气候、母质、时间和地形)综合作用下自然成土过程的产物,(2)人为肥力:是指在自然成土因子的基础上,人类活动参与下通过耕作、施肥和灌溉等措施在耕作熟化过程中形成的。

51.土壤生产力:是由土壤本身的肥力属性和发展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所决定的,肥力只是生产力的基础,而不是

生产力的全部。

52.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指的是土壤中养分元素活化、迁移与植物根系对养分元素的吸收、输送的复合过程;按照

Barber的定义是指土壤中能够与植物根系接触、被植物吸收并影响其生长速率的那部分养分。

53.空间有效养分:是指植物根系活动的“特区”,即根际土壤微区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根系能直接接触到并可

吸收利用的部分,除土壤溶液中可溶性部分,还包括迁移到根土界面的一部分。

54.养分管理:平衡和供给作物生产所需要植物养分,合理利用植物养分,保持和改善土壤质量、保护水、空气、

植物、动物和人类资源。

55.农田养分管理:从农田生态系统的观点出发,利用自然和人类的养分资源,通过有机肥与化肥投入、土壤培肥

与保护、生物固氮、植物品种改良和农艺措施等有关技术的综合运用,协调农业生态系统中养分的输入、输出和投入产出平衡,调节养分循环与再利用强度,实现养分的高效利用,使生产、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

56.土壤污染:当加入土壤的污染物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或污染物在土壤中积累量超过土壤基准量,而给生态系统

造成了危害,此时才能被称为污染

57.土壤自净:是指进入土壤的污染物,在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

及生物化学反应,降低其浓度或改变其形态,从而降低甚至消除污染物毒性的现象。

58.环境容量:在一定条件下环境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59.土壤环境容量:土壤环境单元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指标,既保证农产品产量和生物学质量,同时也不使环

境污染时,土壤能允许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

60.植物修复(phytoremediation):利用植物本身特有的吸附富集污染物、转化污染物以及通过氧化还原或水解反

应等生物化学过程,使土壤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得以降解,使重金属等无机污染物被固定脱毒;与此同时,还

利用植物根际圈特殊的生态条件加速土壤微生物生长,显著提高根基微生物的生物量和潜能,从而提高对土壤有机污染物的分解能力以及利用某些植物特殊的积累与固定能力去除土壤中某些无机物让无的能力。

(1)植物提取(phytoextraction):是指植物直接吸收污染物并在体内积蓄,植物收获后才进行处理

(2)植物降解(phytodegradation):是指植物本身及相关微生物和各种酶系将有机污染物降解为无毒的小分子中间产物,最终分解为CO2和H2O

(3)植物稳定(phytostabilization):是指植物在于土壤的共同作用下,将污染物固定并降低其活性,以减少其对生物和环境的危害

(4)植物挥发(phytovolatilization):是指与植物吸收相互联系的,利用本身的吸收、积累、挥发而减少土壤中的挥发性污染物。

61.土壤质量(soil quality):土壤提供食物、纤维、能源等生物物质的土壤肥力质量,土壤保持周边水体和空气洁

净的土壤环境质量,土壤容纳消解无机和有机毒害物质、提供生物必须的养分元素、维护人畜健康和确保生态安全的土壤健康质量的综合量度

(1)土壤质量主要是依据土壤功能进行定义的,即目前和未来土壤功能正常运行的能力

(2)土壤质量概念的内涵不仅包括作物生产力、土壤生态环境保护还包含食物安全及人类和动物健康(3)目前对土壤质量上存一些模糊认识,即土壤质量内涵与土壤肥沃度含义的混淆,这与土地利用、生态系统、土壤类型以及土壤相互作用过程的复杂性认识有关

62.土壤质量指标的筛选条件:

(1)与生态过程关联,并能用数学模型来表征

(2)综合了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和过程

(3)为多数用户接受并能应用于田间条件,容易被测定,且重现性好

(4)对气候和管理条件变化足以敏感,以便能足够敏感的检测出退化导致土壤性质的变化

(5)尽可能是现有数据中的一部分

63.土壤(地)退化:指土壤数量减少和质量降低。数量减少可表现为土表丧失,或整个土体的毁失,或土地被非

农业占用;质量降低表现在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方面的质量下降。

64.土壤流失:是土壤物质由于水力及水力加上重力作用而搬运移走的侵蚀过程,也称水土流失作用。采用土壤侵

蚀模数来衡量,即每年每平方千米土壤流失量

65.生态恢复(restoration):是帮助退化、受损或毁坏的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它是一种旨在启动及加快对生态系

统健康、完整性及持续进行恢复的主动行为

66.土壤分类学:是研究和描述土壤和他们之间的差别,探讨这种差别的因果关系,并运用所掌握的资料去建立某

个土壤分类系统的学科

67.土壤分类:是建立一个符合逻辑的多级系统,每一个级别中可包括一定数量的土壤类型,从中容易查询各种土

壤类型,将有共性的土壤划分为同一类,即根据土壤性质和特征对土壤进行分门别类

68.土壤鉴定:是指借助参考已有的土壤分类系统去命名土壤

69.土壤分类单元:是指在所选用的作为土壤分类标准的土壤性质上相似的一组土壤个体,并依据这些性质区别其

他土壤个体

土壤学知识要点总结

土壤学概况

)生产功能——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

)生态功能——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

)环境功能——环境的缓冲净化体系

)工程功能——工程基地与建筑材料

)社会功能——支撑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1.土壤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功能简单概述为

1)维持生物活性和多样性。土壤性质决定着植物、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一旦土壤性质改变就会引起生物种群数量、类型变化及生物群落迁移等;

2)更新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动植物残体、城市和工业废弃物、大气沉降物等通过土壤生物的分解,释放养分被生物再次吸收利用,这对维持地球生命是不可缺少的。

3)缓解消除有害物质。有机、无机污染物通过土壤的过滤、吸附、固定、讲解,降低污染物的环境风险。

4)调控水分循环系统。土壤水作为土壤-植物-大气连续系统的核心成分和地标物质的运移载体,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和荣之流动中起关键作用。

5)稳定陆地生态平衡。土壤作为陆地生物的支持结构,通过绿色植物生产,物质与能量迁移转化,输入输出,必然引起陆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变化,促进系统的稳定发展。

6)用作地面建筑基地和工程建筑材料。

土壤有机质

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主要有三部分:

1)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最早出现于母质中的有机体是微生物,所以对原始土壤来说,微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最早来源。随着生物的进化和成土过程的发展,动植物残体就成为土壤有机质的基本来源。

2)在通常的自然植被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物质绝大部分直接来源于土壤上生长的植物残体的和根系分泌物,其次是动物排泄物及残体。

3)农业土壤中,土壤有机质的来源较广。主要有a.作物的根茬、还田的秸秆和翻压绿肥;b.人类粪尿、工农业副产品的下脚料;c.城市生活垃圾、污水;d.土壤微生物、动物的遗体以及分泌物(蚯蚓昆虫等);e.人为施用的各种(厩肥、堆沤肥、腐殖酸肥料、污泥以及土杂肥等)。

2.植物残体在土壤中的分解过程

分为两个阶段:

1)加入土壤后的最初几个月,植物残体很快矿化,这主要是植物残体中的可溶性有机化合物以及部分类似的有机物所引起的,当然也包括植物残体初期分解转化所形成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以及代谢产物。

2)第二阶段,残留在土壤中的植物残体碳相对缓慢分解,第一阶段为受多大程度分解的木质素、蜡质等,或在第一阶段未被矿化的植物残体碳,也或多或水发生物理或化学转化,是土壤中较稳定的微生物代谢产物。据此,常将植物残体碳分为两个组分:易分解组分和难分解组分。

3.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和转化的因素(p32)

有机质是土壤中最活跃的物质组成。一方面,外来有机物质不断的输入土壤,并经微生物的分解和转化形成新的腐殖质;另一方面,土壤原油有机质不断地被分解和矿化,离开土壤。

由于微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分解和周转的主要驱动力,因此凡是能影响微生物活动及其生理作用的因素都会影响有机物质的分解和转化。

1)温度

2)土壤水分和通气状况

3)植物残体的特性

4)土壤特性

4.腐殖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

①分子量与形状。腐殖质分子量的变动范围为几百至几百万之间,其大小与单体分子的缩合度有关。腐殖质

结构松散,含有大量的孔隙,具有巨大的内外表面。

②吸水性及溶解度。腐植酸是一种亲水胶体,具有很强的吸水力,单位重量腐殖质的持水量是黏粒矿物的4-5

倍。腐植酸是一种弱酸,可溶于碱性溶液生成腐植酸盐,在中性以上的碱性环境中溶解度较低。

③颜色与光学性质。腐殖质不分组时,整体溶液呈黑色,不同组分深浅不同。胡敏酸呈棕褐色,富里酸呈淡

黄色。不同的腐植酸有各自的红外光谱,多数腐植酸具有荧光效应,而且不同组分的荧光效应不同。

(2)化学性质

①元素及化合物组成。腐植酸分子主要由碳、氢、氧、氮、硫等元素组成,还有一些灰分元素,如磷、钾、

钙、镁、铁、硅等。化合物主要由芳香族的酚、醌化合物,含氮化合物,以及一些碳水化合物、脂肪酸等。

②腐植酸的功能团、带电性及交换量。腐植酸中最重要的是含氧功能团,如羧基、酚羟基、羰基等。腐植酸

是两性胶体,即可带负电荷、又可带正电荷,但常以带负电荷为主。腐植酸具有较大的阳离子交换量,平均为35 000 mmolM + /kg。

③腐植酸的稳定性。化学稳定性高,抗微生物分解能力较强,因此分解缓慢。腐殖化系数一般在0.2-0.5之

间。

④腐殖物质具有变异性。随时间、条件的变化,胡敏酸和富里酸还可以相互转化。

(3)腐植酸是高分子聚合物,分子结构复杂。

5.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土壤有机质的作用主要分为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和在生态环境上的作用。

(一)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

(1)提供植物需要的养分。土壤有机质是作物所需的氮、磷、钾、微量元素等各种养分的主要来源。另外,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合成过程中,产生的多种有机酸和腐殖酸对土壤的矿质部分有一定的分解能力,可以促进矿物风化,有利于某些养料的有效化。

(2)改善土壤的肥力特性。

①物理性质。土壤有机质能促进土壤形成良好的团粒结构;土壤有机质能改变砂土的分散无结构状态和黏土

的坚韧大块结构,使土壤的透水性。蓄水性、通气性以及根系的生长环境有所改善;同时由于土壤孔隙结构得到改善,导致水的入渗速率加快和土壤持水量增加,从而以减少水土流失;腐殖物质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和亲水基团,吸水量时粘土矿物的5倍,能改善土壤有效持水量,使得更多的水能为作物利用,改善土壤的耕性;土壤有机质含有大量的热潜能,可以提高土壤温度,改善土壤的热性质。

②化学性质。腐殖质因带有电荷可以吸附阴、阳离子,增强土壤的缓冲性;由于腐殖质的代换量比黏粒等矿

质胶体大很多,因此,腐殖质可以大大增强土壤的保蓄养分的能力。

③生物性质。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养分和能量的主要来源,没有它就不会有土壤中所有的

生物化学过程。不过,有机质分解时也可能产生一些不利于植物生长甚至毒害的产物(如还原性气体H2S、脂肪酸等)。

(二)有机质在生态环境上的作用

(1)有机质与重金属离子的作用

土壤腐殖质含有多种功能基因,这些功能基对重金属离子有较强的络合富集能力。有机质与重金属离子的络合作用对土壤和水体中重金属离子的固定和迁移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2)有机质对农药等有机污染物的固定作用

土壤有机质对农药等有机污染物又强烈的亲和力,对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生物活性、残留、生物降解、迁移和蒸发等过程有重要影响。可溶性腐殖质能增加农药从土壤向地下水的迁移,腐殖物质还能作为还原剂而改变农药的结构,一些有毒有机化合物与腐殖物质结合后,对其毒性降低或消失。

(3)土壤有机质对全球碳平衡的影响。

每年因土壤有机质分解释放到大气中的总碳量比燃烧各种染料释放到大气中的碳多的多。因此,土壤有机碳水平的下降,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将不亚于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的影响。

土壤生物

1.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测定方法(P47)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soil microbial biomass):指土壤中体积小于5×103μm3的生物总量,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和小型动物,但不包括植物体。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通常是以生物量碳的含量表示的。

按测试原理可分为3大类:成分分析法、底物诱导呼吸法、熏蒸法。

(1)成分分析法:是根据微生物中某种特定成分的含量来确定微生物生物量。所提取的成分仅仅存在于活细胞中,死细胞和非生命物质中都没有,所有细胞所含该成分的浓度均一致;测定必须方便迅速,适于大

量样品测定。目前应用的成分分析法有蛋白质总量法、磷脂脂肪酸法、ATP法等。

(2)底物诱导呼吸法:如果想土壤中加入足够量的葡萄糖,使生物量酶系统达到饱和时,CO2释放率与生物量的大小呈直线关系。该方法适用于土壤比较宽,但受土壤PH及含水量的影响较大。

(3)熏蒸法:土样经过氯仿熏蒸后再培养,则能释放出更多的CO2,由此他提出熏蒸培养法。氯仿熏蒸培养法是将土壤经过氯仿熏蒸后,在好氧条件下培养,然后测定培养期间CO2的释放量,根据CO2的增量计

算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碳。

Vance在此基础上提出熏蒸提取法,该方法的原理是土壤微生物被氯仿熏蒸杀死后,其细胞溶解释放的可

溶性有机碳能够被0.5mol/L的K2SO4等溶液所提取,提取量和微生物生物量碳之间存在较稳定的比例关

系。

2.土壤生物的环境影响因素

(1)温度

温度是影响微生物生长和代谢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微生物生长需要一定的温度,温度超过最低和最高限度时,即停止生长或死亡。在最适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升高,生长速度加快,代谢活性增强;超过最适温度时,生命活动减慢,甚至细胞中有些质粒不能复制而被消除;温度超过最高界限后,生长和代谢停止、死亡。低温效应则不同,温度在最低界限以下时,微生物虽停止生长和代谢,但无致死作用。

(2)水分及其有效性

水是微生物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之一,水分对微生物的影响不仅取决于他的含量,更取决于水的有效性。如果溶液中溶质浓度过高(盐碱土壤),渗透压过大,水活度很小,对于微生物是去了可给性,甚至使细胞脱水造成生理干燥,引起质壁分离,细胞停止生命活动。

(3)pH

酸碱度ph对微生物生命活动有很大影响。每种微生物都有其最适宜的pH和一定的pH适应范围。

(4)氧气和Eh

通气状况和氧化还原电位(Eh)的高低对微生物生长有一定影响。好氧微生物需要在有氧气或者氧化还原电位高(Eh为100mV以上)的条件下生长,最适宜值为300-400mV。厌氧微生物必须在缺氧或氧化还原电位Eh在100mV 以下的条件下生长。兼性厌氧微生物适应范围广,在有氧或无氧,氧化还原地位较高或较低的环境中都能生长。

因此,结构良好、通气的旱作土壤中有较丰富的好氧微生物生长发育。淹水下层土壤,覆盖作物秸秆土壤或施用新鲜有机肥时的土壤,常常是厌氧微生物占优势。

土壤水、空气和热量

1.土壤水分含量(P61)

(1)质量含水量:质土壤中水分的质量与干土质量的比值

(2)容积含水量:单位土壤总容积中水分所占的容积分数

(3)相对含水量:土壤含水量占某一标准(田间持水量或饱和含水量)的百分数

(4)土壤储水量:是指一定面积和厚度土壤中含水的绝对数量。

2.土壤水分含量的测定(P63)

(1)烘干法

(2)中子仪法

(3)TDR法

(4)电阻法

3.土壤水分特征曲线(P68)

4.土壤热量的来源:太阳的辐射能、生物热(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过程是放热的过程)、地球内热

土壤的形成发育过程

1.土壤形成因素及其在土壤发生中的作用(P80)

土壤形成因素又称成土因素,是影响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基本因素,它是一种物质、力、条件和关系或者他们的组合。土壤成土过程式地壳表面的岩石经过岩石风化体及其搬运的沉积体,受其所受环境的作用,形成具有一定剖面形态和

肥力特征的土壤的历程。因此,土壤的成土过程实际上是土壤成土因素的函数。土壤的成土因素主要有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大自然因素。

(1)母质是风化壳的表层,是指原生基岩经过风化、搬运、堆积等过程于地表形成的一层疏松,最年轻的地质矿物质层,同时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是土壤的本身。母质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主要有:1不同母质因其矿物组成,理化性状的不同,在其他成土因素的制约下,直接影响着成土过程的速度、性质和方向2母质对土壤理化性质有很大的影响,不同的成土母质所形成的土壤,其养分情况有所不同,成土母质与土壤质地也密切相关。3不同成土母质发育的土壤的矿物组成往往有很大的差异4母质的不均一性也影响着土壤的发育和形态特征。

(2)气候对土壤成土过程的影响:气候对土壤成土过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参与母质的风化,水热状况直接影响着矿物质的分解与合成及物质累计和淋湿;二是控制植物生长和微生物的活动影响有机制的积累和分解,决定养料物质循环的速度。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包括适度和温度两个方面。

温度:1影响土壤中物质的迁移(土壤中物质的迁移主要是以水位载体进行的,不同地区,由于土壤湿度的差异,物质的运移可有很大的差别)

2影响土壤中物质的分解合成和转化,土壤许多化学过程都必须有水的参与,因此水分状况会影响这些过程的速度和产物的数量

3土表有机质含量常随大气湿度的增加而增加;温度:温度状况影响矿物的风化和合成,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一般来说,温度每增加10度,反应速率成倍增加。

气候:对于年轻的土壤,由于成土过程短,其形成于几乎不变的气候条件下,土壤性质与目前气候条件关系密切,但对于世界上的某些土壤,由于在其形成过程中,气候条件变化较大,土壤性质变得错综复杂。

(3)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土壤动物和土壤微生物。生物因素是促进生物发生发展最活跃的因素,由于生物的生命活动,把大量的太阳能引入成土过程,使分散在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中的营养元素向土壤表层富集,形成土壤腐殖质层,使土壤具备肥力特征,推动土壤的形成和演化,从一定意义上没有生物因素的作用,就没有土壤的形成的过程。

植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植物在土壤中最重要的作用是利用太阳辐射能合成有机质,把分散在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营养元素有选择的吸收起来,同时伴随着矿质营养元素的有效化。

土壤动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土壤动物区系的种类多、数量大,其残体作为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参与了土壤腐殖质的形成和养分的转化。动物的活动可疏松土壤,促进团聚结构的形成,促使土壤肥沃。土壤动物种类的组成和数量在一定程度上是土壤类型和土壤性质的标志,可作为土壤肥力的指标。

土壤微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①分解有机质,释放各种养料,为植物吸收利用;②合成土壤腐植质,发展土壤胶体性能;③固定大气中的氮素,增加土壤含氮量;④促进土壤物质的溶解和迁移,增加矿质养分的有效度。

(4)地形:在成土过程中,地形是影响土壤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一个重要条件,它与母质、生物、气候等因素的作用不同,他不提供任何新的物质,主要是通过影响其他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起作用。

1地形与母质的关系:地形对母质起着重新分配的作用,不同的地形部位常分布有不同的母质。

2地形与水热条件的关系:地形支配着地表径流,影响水分的重新分配,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地下水的活动情况。

地形也影响着地表温度的差异,不同的海拔高度、坡度和方位对太阳辐射能吸收和地面散射不同。

3地形与土壤发育的关系:地形对土壤发育的影响在山地表现得尤为明显,造成山地土壤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的特点。

(5)时间:时间因素对土壤行程没有直接的影响,但时间因素可体现土壤的不断发展。成土时间长,受气候作用持久,土壤剖面发育完整,与母质差别大;成土时间短,受气候作用短暂,土壤剖面发育差,与母质差别小。

1.人类活动影响成土因素的作用(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土壤的正逆向演替的影响)

(1)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是有意识、有目的、定向的

(2)人类活动是社会性的,它受着社会制度和社会生产力的影响,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极其效果有很大的差别

(3)人类活动的影响可通过改变各自然因素而其作用分为有利和有害两个方面

(4)人类对土壤的影响也有两重性利用合理土壤肥力提高,利用合理有助于土壤肥力的提高,利用不当就会破坏

外科学-名词解释

等渗性缺水:又称急性缺水或混合性缺水.水和钠等比例丢失,血清钠在正常范围内,细胞外液渗透压保持正常. 低渗性缺水:又称慢性缺水或继发性缺水.水和钠同时丢失,但缺水少于缺钠,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血清钠浓度降低. 高渗性缺水:又称原发性缺水,缺水多于缺钠,血清钠大于150mmol/L,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水中毒:又称稀释性低钠血症。因机体摄入水总量超过排出量,水分在体内潴留,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和循环血量增加。 代谢性酸中毒:指体内酸性物质积聚或产生过多,或HCO3-丢失过多。 代谢性碱中毒:体内H+丢失或HCO3-增多,引起碱中毒。 呼吸性酸中毒:是因肺部通气或换气功能减弱,致使体内产生的CO2不能充分排出,或CO2吸入过多而引起的高碳酸血症。 呼吸性碱中毒:指肺泡通气过度,体内生成的CO2排出过多,以致血中PaCO2减低,引起低碳酸血症。 休克:是机体受到强烈有害因素侵袭后出现的以有效循环血容量锐减、组织灌注不足、细胞广泛缺氧、代谢紊乱及器官功能障碍为共同特点的病理过程,是一种危急的临床综合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是指急性疾病过程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要器官或系统同时或序贯发生功能障碍。既往被称为多器官功能衰竭(MOF)或多系统器官衰竭(MSOF)。急性肾衰竭: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损害,在短时间内(几小时或几日)出现血中氮质代谢产物积聚、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及全身并发症,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症。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创伤、感染等危重症时,因肺实质发生急性弥漫性损伤而导致的急性缺氧性呼吸衰竭,临床上以进行性呼吸困难和顽固性低氧血症为特征。 颅内压增高:是许多颅脑疾病所共有的综合征,是指因各种原因,如颅脑损伤、脑肿瘤、脑出血、脑积水等,使颅腔内容物体积增加或颅腔容积减少,超过颅腔可代偿的容量,导致颅内压持续高于2.0kPa,并出现头痛、呕吐和视神经乳头-水肿三大病征。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而引起的以全身代谢亢进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总称。 连枷胸:当多根多处肋骨骨折时,局部胸壁失去完整肋骨支撑而软化,出现反常呼吸运动,即吸气时软化胸壁内陷,呼气时软化胸壁外凸。胸壁软化区这种状态又称为连枷胸。 副癌综合征:是指与肺癌有关,但与肿瘤的压迫、转移以及肿瘤的治疗均无关系的一组内分泌、神经肌肉或代谢异常的综合征。 倾倒综合征:由于胃大部切除术后,失去了对胃排空的控制,导致胃排空过速所产生的一系列综合征。 门静脉高压症:门静脉血流受阻,血液瘀滞,可引起门静脉压力升高,临床上病人表现为脾大和脾功能亢进、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呕血、腹水等,称为门静脉高压症。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指累及周围血管的炎症性、阶段性、周期性发作的慢性闭塞性疾病。好发于下肢血管。 骨筋膜室综合征:四肢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发生的一系列早期征候群即为骨筋膜室综合征,好发于前臂掌侧和小腿。 腰间盘突出症:是指由于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马尾神经引起的一种综合征。

土壤学期末考试

1、腐殖质与腐殖酸,定义、分类、特性; 腐殖质:指有机质经过微生物分解后并再合成的一种褐色或暗褐色的大分子胶体物质。 分类:胡敏素、胡敏酸、富里酸。 特性:1. 颜色:整体呈黑色或黑褐色,富里酸呈淡黄色,胡敏酸为褐色 2. 溶解性:富里酸溶于水、酸、碱;胡敏酸不溶于水和酸,但溶于碱 3. 元素组成:一般腐殖质平均含碳为58%,氮5.6%,其C/N比为10:1-12:1。 4. 分子结构特性:是一种高分子聚合物 5. 电性:腐殖质是两性胶体,但以负电荷为主 6. 吸水性:腐殖质是一种亲水胶体,有强大的吸水能力 7. 稳定性:抵抗微生物分解能力很强 腐殖酸(P83-86):胡敏酸和富里酸统称腐殖酸。 物理性质 (1)吸水性及溶解度:腐殖酸是亲水胶体,具有很强的吸水能力,溶解度较低 (2)颜色与光学性质:腐殖质不分组时整体溶液呈黑色,不同分组间颜色有深浅之别,胡敏酸色深,呈棕褐色,富里酸色较浅,呈淡黄色。不同腐殖酸有各自的红外光谱,多数具有荧光效应,而且不同组分的变光效应不同。 化学性质 (1)元素及化学组成:主要由C、H、O、N、S等元素组成,还有一些灰分元素 (2)功能团、带电性及交换量:腐殖酸是一种两性胶体,表面即可带正电荷,又可带负电荷,通常以带负电荷为主 (3)稳定性:化学稳定性高,抗微生物分解能力较强,因此分解速率非常缓慢。 (4)腐殖化系数:一般在0.2~0.5之间 腐殖物质的变异性:随时间、条件的变化,胡敏酸和富里酸还可以相互转化 2、高岭石23 1 由一层硅氧片和一层水铝片的比例为1:1,其典型的分子式为Al2Si2O5(OH)5 典型高岭石的SiO2 : R2O3分子比率为2 2 晶架内部水铝片和硅氧片中没有或极少同晶代换,故吸附阳离子能力小,保肥性较弱 3 外形片状,黏结力,黏着力和可塑性较弱 蒙脱石 1 又叫2:1 矿物,晶架结构由两层硅氧片和一层水铝片相间重叠而成 典型分子式可写成Al2Si4O10(OH)2?nH2O 分子比率为4 2 胀缩性大,吸湿性强。吸水膨胀后,最大吸水量为其体积的8~15倍 3 外形呈片状,且颗粒细微,含其的土壤不适耕作 3.土壤胶体p178 定义:颗粒直径(非球形颗粒则指其长、宽、高三向中一个方向的长度)在1~100nm范围内的带电的土壤颗粒与土壤水组成的分散系。P172 特性:1、土壤胶体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能 2、胶体带有电荷:土壤胶体电荷的来源 (1)同晶替代(永久电荷) (2)矿物晶格断键 (3)表面分子的解离(可变电荷) 3.土壤胶体的分散性和凝聚性

考研《土壤学》易考名词解释简答及论述(2)

2012考研:《土壤学》易考名词解释、 简答及论述 一、名词解释土壤、土壤肥力、自然肥力、人为肥力、潜在肥力、有效肥力、土壤生产力、土地生产力、土壤圈、土壤生态系统、原生矿物、次生矿物、粘土矿物、硅氧四面体、铝氧八面体、同晶替代、土壤有机质、土壤腐殖质、土壤矿质化过程、腐殖化系数土壤腐殖 太奇考研2016年早起计划咨询热线:4000-855-866 在线咨询YY: 86489962 一、名词解释 土壤、土壤肥力、自然肥力、人为肥力、潜在肥力、有效肥力、土壤生产力、土地生产力、土壤圈、土壤生态系统、原生矿物、次生矿物、粘土矿物、硅氧四面体、铝氧八面体、同晶替代、土壤有机质、土壤腐殖质、土壤矿质化过程、腐殖化系数 土壤腐殖化过程、土壤有机质的周转、、矿化率、腐殖化作用、激发效应、土壤基质、土壤密度、土壤比重、土壤容重、 土壤孔隙度、土壤孔隙比、土壤粒级、当量孔径、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组成、土壤质地分类、土壤质地剖面、土壤结构性、土壤结构体、团粒结构、土壤孔性、毛管孔隙、非活性孔隙、通气孔隙、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重力水、毛管上升水、毛管悬着水、最大吸湿量、最大分子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凋萎含水量、毛管水上升高度、毛管水强烈上升高度、土壤水分有效性、重量含水量、容积含水量、土壤水贮量、相对含水量、土壤蓄水量、土水势、基质势、压力势、溶质势、重力势、土壤水吸力、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比水容量、土壤饱和流、土壤非饱和流、土壤导水率、土面蒸发、土壤水汽凝结、土壤入渗、土壤水的再分布、SPAC、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溶质运移、对流、溶质的分子扩散、溶质的机械弥散、水动力弥散、土壤空气状况、土壤呼吸、土壤呼吸系数、土壤氧扩散率、土壤热容量、土壤导热率、土壤热扩散率、 土壤温度年变化、土壤温度日变化、土壤胶体、可变电荷、永久电荷、土壤电荷数量、土壤电荷密度、离子吸附、阳离子静电吸附、阳离子交换作用、阳离子交换量、盐基饱和度、互补离子效应、阴离子的静电吸附、阴离子的负吸附、阴离子的专性吸附、活性酸、潜性酸、水解性酸、交换性酸、石灰位、碱化度、土壤缓冲性能、土壤缓冲容量、土壤物理机械性、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粘着点、脱粘点、土壤塑性值、土壤塑性指数、土壤抗压性、土壤抗楔入性、土壤硬度、 土壤坚实度、土壤耕性、土壤压板、土壤宜耕性、土壤宜耕期、土壤粘闭、土壤退化、土地退化、土壤沙化、土地沙漠化、土壤质量、全球土壤变化。 三、简答题 1、土壤在植物生长繁育中有哪些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2、简述近代土壤科学的发展及其主要观点? 3、简述硅酸盐粘土矿物种类及一般特性? 4、简述我国土壤粘土矿物的分布规律? 5、简述褐腐酸和黄腐酸在性质上的异同点? 6、土壤腐殖质是如何形成的? 7、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上的作用如何? 8、国际制和美国制土壤质地分类的要点如何? 9、比较砂粒、粉粒和粘粒组成和性质的区别? 10、肥沃土壤要求的良好土壤孔性指标如何?

黄昌勇版-土壤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的结构表层。其基本特性是具有肥力。 2.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映。3.土壤剖面:由成土作用形成的层次成为土层(土壤发生层),而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称为土壤剖面。 4.土壤生产力:土壤肥力因素的各种性质和土壤的自然、人为环境条件构成了土壤生产力。 5.自然肥力:是指土壤在自然因子即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的综合作用下发育而来的肥力,它是自然成土过程的产物。 6.人为肥力:耕作熟化过程中发育而来的肥力,是在耕作、施肥、灌溉及其它技术措施等人为因素影响作用下所产生的结果。 7.有效肥力:在农业实践中,由于土壤性质、环境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只有其中一部分在当季表现出来,产生经济效益,这一部分肥力叫有效肥力。 8.潜在肥力:在农业实践中,由于土壤性质、环境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而没有直接反映出来的肥力叫做潜在肥力。 9.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中处于四大圈层(气、水、生物、岩石)交界面上最富有生命活力的土壤连续体或覆盖层。 10.土壤生态系统:是以土壤为研究核心的生态系统,可分为研究土壤生物的生态系统和研究土壤性状与环境关系的土壤生态系统两类。 11.矿物:指天然产生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在结构的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12.风化作用:是指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崩裂和分解的过程,包括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 13.土壤母质:岩石矿物的风化产物,又称土母质。 14.土壤原生矿物:是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15.土壤次生矿物:在风化及成土过程中由原生矿物分解转化而成的新矿物。 16.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7.硅铝率:土壤粘粒部分的SiO2和Fe2O3含量的分子比。 18.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19.土壤腐殖质:是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20.土壤腐殖物质:是经土壤微生物作用后,由多酚和多醌类物质聚合而成的含芳香环结构的、新形成的黄色至棕黑色的非晶形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21.矿化率:每年因矿化而消耗的有机质的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百分数。 22.腐殖化系数:把每克干重的有机物施入土壤1年后所能分解转化为腐殖质(干重)的克数。 23.有机质土壤:一般把有机质含量20%以上的土壤称为有机质土壤。 24.矿质土壤:把有机质含量20%以下的土壤称为矿质土壤。 25.有机质的矿化过程:有机化合物进入土壤后,在微生物酶的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彻底分解释放出二氧化碳、水和能量,同时释放出植物可利用的矿质养料的过程。26.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进入土壤中的各种有机化合物通过微生物的合成或在原植物组织中的聚合转变为组成和结构比原来有机化合物更为复杂的新的有机化合物的过程。27.C/N(碳氮比):有机物中碳素总量与氮素总量之比。 28.有机质的周转:有机物质进入土壤后由其一系列转化和矿化过程所构成的物质流通称为有机质的周转。 29.激发作用:土壤中加入新鲜有机物质会促进土壤原有有机质的降解,这种矿化作用称之新鲜有机物质对土壤有机质分解的激发作用。 30.腐殖化作用:土壤腐殖物质的形成过程。 31.菌根:存在于一些树木根的活性部分的真菌菌丝,是真菌和植物根的共生联合体。32.联合固氮:有些固氮微生物在植物根系中生活,这时的固氮作用比单独生活时要强的多,这种类型称为联合固氮。 33.根际(根圈):泛指植物根系及其影响所及的范围。 34.根际效应:由于植物根系的细胞组织脱落物和根系分泌物为根际微生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能量。因此,在植物根际的微生物数量和活性常高于根外土壤,这种现象称为根际效应。 土壤密度: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容积)的质量(实用上多以重量代替,克/厘米3)称为土壤密度。 35.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的质量或重量(克/厘米3或吨/米3),称为土壤容重。 36.土壤孔隙度(总孔度):全部孔隙容积与土体容积的百分率。 37.孔隙比:土壤中孔隙容积与土粒容积的比值。 38.固相率:土壤固相的容积占土体容积的百分率,称为固相率。 39.液相率:土壤液相的容积占土体容积的百分率,称为液相率。 40.气相率:土壤气相的容积占土体容积的百分率,称为气相率。 41.三相比:土壤固、液、气三相的容积分别占土体容积的百分率,称为固相率、液相率(即容积含水量或容积含水率,可与质量含水量换算)和气相率,三者之比即是土壤三相比。 42.土壤粒级(粒组):土壤颗粒按粒径大小和性质不同分成若干级别(按土粒的大小,分为若干组,称为土壤粒级)。

土壤学名词解释

原生矿物: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作用下,新形成的矿物,如各种盐类CO32-、SO42- 、SiO42- 、Cl- 四面体: 硅氧四面体是硅酸盐矿物的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不同的连接组合方式形成不同的硅酸盐矿物。 八面体:由六个氧原子环绕着一个中心铝离子排列而成,氧原子排列成两层,铝原子居于两层中心孔穴内。 同晶替换: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1型:晶层与晶层间距离稳定,连接紧密,内部空隙小,电荷量少,单位个体小,分散度低。多出现于酸性土壤。如高岭石类。 2:1型: 胀缩性大,吸湿性强,易在两边硅氧片中以Al3+代Si4+,有时可在硅铝片中,一般以Mg2+代Al3+→带正电→吸附负离子。 粘粒矿物:组成粘粒的次生矿物叫粘土矿物。 土壤质地:据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质量)百分率的组合划分的土壤类型。种类:砂土、壤土、粘土 风化作用: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分解和崩解的过程。永久电荷:同晶替代的结果使土壤产生永久电荷,能吸附土壤溶液中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使土壤具有保肥能力。 土壤吸湿水**:干土从空气中吸着水汽所保持的水称为吸湿水 土壤膜状水**:土壤颗粒表面上吸附的水分形成水膜,这部分水称为土壤膜状水。 土壤膜状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土壤最大分子持水量。 凋萎系数:作物无法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而呈现永久凋萎,此时的土壤含水量就称为凋萎系数。土壤毛管水***:存在于土壤毛管孔隙中的水分,称为毛管水。包括毛管悬着水和毛管上升水。这部分水作物可以利用。 毛管悬着水**借助于毛管力保持在上层土壤的毛管孔隙中的水分,它与来自地下水上升的毛管水并不相连,好像悬挂在上层土壤中一样,故称之为毛管悬着水。 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通常作为灌溉水量定额的最高指标。在数量上它包括吸湿水、膜状水和毛管悬着水。 土壤饱和含水量**:土壤所有孔隙都充满水时的含水量,也称为土壤全持水量。 重力水**:临时存在于土壤大孔隙(通气孔隙)中的水分,与土壤养分的淋失有关。 土水势:表示土壤水分在土—水平衡体系中所具有的能态。它是指将单位水量从一个土—水系统移到温度和气压完全相同的纯水池时所做的功。常用(Ψ)来表示。基质势 (Ψm);压力势(Ψg);溶质势(Ψs);重力势(Ψg)。 基质势(ψm)***它是指将单位水量从一个平衡的土-水体系统移到另一个没有土壤基质(纯水),而其它状态完全相同的水池时所做的功。或由吸附力和毛管力所制约的土水 势。 压力势(ψp)***它是指将单位水量从一个土-水体系移到另一个压力不同,而温度、基质、溶质等状态完全相同的参比系统时所做的功。或在土壤饱和水的情况下,由于受压 力而产生土水势变化。 溶质势(ψS)***它是指将单位水量从一个平衡的土-水体系统中移到另一个没有溶质而其它状态均相同的水池时所做的功。或指土壤水中溶解的溶质而引起的土水势 的变化。

外科学名词解释(比较全).doc

外科学名词解释 1、腹外疝:由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连同腹膜壁层,经腹壁薄弱点或空隙,向体表突出所致。 2、直疝三角:外侧边是腹壁下动脉,内侧边为腹直肌外侧缘,底边为腹股沟韧带。 3、早期胃癌:胃癌仅限于粘膜或粘膜下层者,无论病灶大小或有无淋巴结转移,均为~。 4、小胃癌:癌灶直径在10mm以下的早期胃癌。 5、微小胃癌:癌灶直径在5mm以下的早期胃癌。 5、一点癌:癌灶直径在1mm以下的早期胃癌。 6、麦氏点:沿盲肠的三条结肠带向顶端追踪可寻到阑尾基底部。其体表投影约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处,称为~。 7、肝蒂:包含有门静脉、肝动脉、淋巴管、淋巴结和神经。 8、第一肝门:门静脉、肝动脉和肝总管在肝脏面横沟各自分出左、右干进入肝实质内,称为~。 9、Glisson纤维鞘:门静脉、肝动脉和肝胆管的管道分布大体上相一致,且被其共同包裹,称为~。 10、第二肝门:三条主要的肝静脉在肝后上方的静脉窝进入下腔静脉,称~。 11、第三肝门:肝的小部分血液经数支肝短静脉流入肝后方的下腔静脉,称~。 12、胆囊三角(Calot三角):胆囊管、肝总管、肝下缘所构成的三角区。 13、Mirizzi综合征:是特殊类型的胆囊结石,形成的解剖因素是胆囊管与肝总管伴行过长或者胆囊管与胆总管汇合位置过低,持续嵌顿于胆囊颈部的和较大的胆囊管结石压迫肝总管,引起肝总管狭窄;反复的炎症发作更导致胆囊肝总管瘘管,胆囊管消失、结石部分或全部堵塞肝总管。临床特点是反复发作胆囊炎及胆管炎,明显的梗阻性黄疸。胆道影像学检查可见胆囊或增大、肝总管扩张、胆总管正常。 14、Charcot三联征:见于肝外胆管结石,为腹痛、寒战高热、黄疸。 15、Reynolds五联征:见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腹痛、寒战高热、黄疸、休克、神经中枢系统受抑制。 16、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按病理分类可分为水肿性和出血坏死性。 17、解剖复位:骨折段通过复位,恢复了正常的解剖关系,对位(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和对线(两骨折段在纵轴上的关系)完全良好时,称~。 18、功能复位:经复位后,两骨折段虽未恢复至正常的解剖关系,但在骨折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影响者,称~。 19、ICP:是指颅腔内容物对颅腔所产身的压力,正常成人为70-200mmh2o 20、肾自截:肾结核时,由于输尿管完全闭塞,含菌尿液不能排入膀胱,膀胱的结合炎症好转或痊愈,尿液检查菌体阴性。 21、张力性气胸:又称高压性气胸,气胸裂口与胸膜腔形成活瓣,气体只能进入胸腔不能排除,随着气体的增多,患肺健肺均受压,形成严重的呼吸循环衰竭。 22、 Colles骨折:桡骨远端骨折,伴尺骨小头脱位,骨折远端向背侧尺侧移位,近侧向掌侧移位,形成典型的银叉枪刺样畸形。 23、桔皮样改变:乳腺癌晚期,淋巴液潴留,致乳房肿胀,使皮肤毛囊呈现小凹。 24、Dugas征阳性:肩关节脱位,搭上卡不上,卡上搭不上。 25、尿潴留:膀胱内充满尿液,但不能排出。 26、颅内压增高:ICP持续超过200mmh2o 27、脑疝:是ICP增高的严重后果,是由于颅内压力增高超过了脑部的自身代偿能力,脑组织从压力高处向压力低处移位,压迫脑干、血管和脑神经,引起脑干损害及脑脊液循环通道受租而产生的一系列严重变化。 28、颅骨骨折:指颅骨受暴力作用所致颅骨结构的改变。 29、脑损伤:是指脑膜、脑组织、脑血管及脑神经的损伤。

环境土壤学复习总结说课材料

一、名词解释 1、土壤 土壤是历史自然体,是位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具有生命力、生产力的疏松而不均匀的聚积体,是地球系统的组成部分和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 2、土壤背景值 反映了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下土壤中元素的基本信息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是环境科学的一项基本数据和重要的科学信息。[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其含量。] 3、土壤环境容量 指一定环境单元和一定时限内,土壤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能保证土壤质量,又不产生次生污染时所能容纳的污染物最大负荷量。 4、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5、阳离子交换量 土壤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的容量,用每千克土壤的一价离子的里摩尔数表示。【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即CEC 是指土壤胶体所能吸附各种阳离子的总量,其数值以每千克土壤中含有各种阳离子的物质的量来表示,即mol/kg。】 6、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生物多样性四个层次。 7、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8、同晶置换 矿物形成时,性质相近的元素,在矿物晶格中互相替换而不破坏晶体结构的现象。 9、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各种动植物的残体、微生物体及其会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部分的重要组成成分,尽管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只占土壤总量的很小一部分,但它对土壤形成、土壤肥力、环境保护及农林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作用的意义。 10、土壤缓冲性能

考研《土壤学》易考名词解释简答及论述

2012考研:《土壤学》易考名词解释、简答及论述 一、名词解释 土壤、土壤肥力、自然肥力、人为肥力、潜在肥力、有效肥力、土壤生产力、土地生产力、土壤圈、土壤生态系统、原生矿物、次生矿物、粘土矿物、硅氧四面体、铝氧八面体、同晶替代、土壤有机质、土壤腐殖质、土壤矿质化过程、腐殖化系数 土壤腐殖化过程、土壤有机质的周转、、矿化率、腐殖化作用、激发效应、土壤基质、土壤密度、土壤比重、土壤容重、 土壤孔隙度、土壤孔隙比、土壤粒级、当量孔径、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组成、土壤质地分类、土壤质地剖面、土壤结构性、土壤结构体、团粒结构、土壤孔性、毛管孔隙、非活性孔隙、通气孔隙、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重力水、毛管上升水、毛管悬着水、最大吸湿量、最大分子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凋萎含水量、毛管水上升高度、毛管水强烈上升高度、土壤水分有效性、重量含水量、容积含水量、土壤水贮量、相对含水量、土壤蓄水量、土水势、基质势、压力势、溶质势、重力势、土壤水吸力、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比水容量、土壤饱和流、土壤非饱和流、土壤导水率、土面蒸发、土壤水汽凝结、土壤入渗、土壤水的再分布、SPAC、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溶质运移、对流、溶质的分子扩散、溶质的机械弥散、水动力弥散、土壤空气状况、土壤呼吸、土壤呼吸系数、土壤氧扩散率、土壤热容量、土壤导热率、土壤热扩散率、 土壤温度年变化、土壤温度日变化、土壤胶体、可变电荷、永久电荷、土壤电荷数量、土壤电荷密度、离子吸附、阳离子静电吸附、阳离子交换作用、阳离子交换量、盐基饱和度、互补离子效应、阴离子的静电吸附、阴离子的负吸附、阴离子的专性吸附、活性酸、潜性酸、水解性酸、交换性酸、石灰位、碱化度、土壤缓冲性能、土壤缓冲容量、土壤物理机械性、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粘着点、脱粘点、土壤塑性值、土壤塑性指数、土壤抗压性、土壤抗楔入性、土壤硬度、 土壤坚实度、土壤耕性、土壤压板、土壤宜耕性、土壤宜耕期、土壤粘闭、土壤退化、土地退化、土壤沙化、土地沙漠化、土壤质量、全球土壤变化。 三、简答题 1、土壤在植物生长繁育中有哪些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2、简述近代土壤科学的发展及其主要观点? 3、简述硅酸盐粘土矿物种类及一般特性?

外科(一)名词解释

外科(一)名词解释 总论 1.无菌术:是针对感染源所实施的一种预防保护措施。包括灭菌法,消毒法,操作规则,管理制度。 2.灭菌法:是指用物理的方法,消灭与手术接触区或伤口接触物品上的一切活的微生物的方法。 3.消毒法:即抗菌法,是指应用化学药物来杀灭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有害微生物。 4.等渗性缺水:又称急性缺水或混合性缺水,水和钠等比例丧失,血清钠可在正常范围内,细胞外液的渗 透压也维持正常,是外科给患者最易发生的一种缺水。 5.代谢性酸中毒:由于体内HCO3ˉ减少引起血ph低于7.35的酸碱失衡状态。 6.休克:是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所导致的细胞缺氧,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过程,是 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综合病征,有效循环血量锐减是其共同特征。 7.感染性休克:是由脓毒血症引起的低血压状态,又称为脓毒性休克。 8.暖休克:高动力型(高排低阻)休克,表现为外周血管扩张,阻力降低,心排出量正常或增高,或者皮 肤比较温暖干燥,称~。 9.冷休克:低动力型(低排高阻)休克,表现为外周血管收缩,微循环淤滞,大量毛细血管渗出致血容量 和心排出量降低,患者皮肤湿冷,称~。 10.麻醉:是用药物或非药物,使患者整个机体或机体的一部分暂时失去知觉,以达到无痛的目的,多用于 手术或某些疼痛的治疗。 11.局部麻醉:暂时阻断周围神经的冲动传导,使受这些支配的相应区域产生麻醉作用,称为局部麻醉。 12.全身麻醉:麻醉药经呼吸道或静脉,肌肉注入体内,使中枢神经受抑制,称~。 13.静脉麻醉:麻醉药经静脉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的全身麻醉方法。 14.切口感染:是指清洁切口并发感染或有可能污染的切口出现了感染。 15.外壳感染:一般是指需手术治疗的感染性疾病和发生在创伤,手术,介入性诊疗操作后并发的感染。条 件性(机会)感染:指平常为非致病或致病力低的病原菌,由于数量增多使毒性增大,或人体免疫力下降,乘机侵入而引起的感染。 16.疖:为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常累及皮下组织,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 17.痈:是邻近多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汗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或由多个疖融合而成。 18.脓毒症:是由全身反应的表现,如体温,循环,呼吸等明显改变的外科感染的统称。 19.脓毒综合征:当脓毒症合并有器官灌注不足表现,如低氧血症,乳酸酸中毒。少尿,急性甚至改变等, 则称为脓毒综合征。 20.菌血症:脓毒症时,如血培养阳性称~。 21.甲沟炎:指甲近侧(甲根)与皮肤紧密相联,皮肤沿指甲两侧向远端延伸,形成甲沟。指甲一侧或两侧 甲沟及其周围组织的感染,称~或指甲周围脓肿。 22.脓毒症:是全身炎症反应的表现,如体温,循环,呼吸等明显改变的外科感染的统称。 23.破伤风:是破伤风杆菌由皮肤或黏膜伤口侵入人体,在缺氧环境下生长繁殖,并分泌外毒素而引起的急 性特异性感染 24.气性坏疽:也称梭状芽孢杆菌性肌坏死,是由于梭状芽孢杆菌引起的特异性炎症。 25.创伤:是指机械性致伤因素作用于人体所造成的组织或器官结构完整性的破坏或功能障碍。 26.烧伤:是指由热力,光,电,化学物质及放射线等各种致伤因子所引起的组织损伤。 27.一期愈合:组织修复以原来细胞为主,仅含少量纤维组织,局部无感染,血肿,或坏死组织,再生修复 过程迅速,结构和功能复杂。 28.二期愈合:组织修复以纤维组织为主,不同程度的影响结构和功能恢复,多见于损伤程度重,范围大, 坏死组织多,且常伴有感染而未经合理的早期处理的伤口或创面。 29.烧伤:是指由热力,光,电,化学物质及放射线等各种致伤因子所引起的组织损伤。

土壤学实习心得体会

实习总结 在这个学期之初,我们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土壤学野外实习。这三天,我们分别到花溪青岩古镇周围,花溪天鹅寨和南江大峡谷等地挖坑进行土壤剖面观察,主要分析了其土壤类型及其重要性质,主要包括土壤的ph,结构,颜色,含水状况,空隙度,质地,以及土壤中的新生体、侵入体、根系的状况。最后探讨了其土壤形成因素,并了解到了各个地点土壤的特征和属性。 通过几天的实习,让我得到了巨大的收获是。第一,在野外能够锻炼自己的生存技巧,虽然第一天的时候吃了许多亏,但是,的确让我学到了许多。第二,懂得和同学老师交流,和小组同学合作的重要性。第三,这三天的野外实习的同时,也游览了贵州的大好河山,一览的风姿,让人流连忘返。特别是第三天的南江大峡谷,更是让我了解到卡斯特地形的发育特点以及阿罗多姿的景色,更是让人回味无穷。第四,它可以把课堂教学与野外实际紧密的结合在一来,这样一来可以巩固和提高了我们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而使我们初步掌握野外土壤调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最后,也是从我个人觉得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使我认识到土壤学的重要性并激起了我对土壤学的热爱。 在自己动手实践了一番之后,我们对挖剖面有了深刻的体会,找好挖剖面的适合位置,大致的范围,挖的深度,是否垂直这些关系着能否挖好一个剖面。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技巧,灵活运用,是实践方法,也锻炼学习的能力。在观察图层剖面的过程中,我了解到真实的土层,了解不同土壤的土层,因为各种成土因素而形成各种土层的特征,让我真实的认识我在课堂上老师所介绍的抽象理论知识。在此,我深深的感谢苏老师的认真耐心教导。篇二:土壤学实习报告 青岛农业大学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组长: 实习组员: 实习时间: 指导教师:李拴怀土壤学实习报告土管 2013年5月21日刘庆花 实习报告 一、目的要求: 1. 了解当地土壤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土壤性状、开发利用改良。 2.掌握土壤的野外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掌握土壤剖面形态特征和自然条件的观察、描述、记载方法,为今后专业调查打下基础。 3.进行地形地貌母质的观察与描述,使学生了解土壤与自然环境条件及植物生长的关系。 4.初步学会通过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测定,应用这些数据综合分析、评述土壤的方法。 5. 通过实习验证巩固该学科的理论知识,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6.通过综合实习,增强珍惜、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及生态环境的意识,提高贯彻执行国策、国法的自觉性,提高立志振兴水保学科和发展土壤科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实习内容及日程安排 准备阶段:通过对《土壤学》的学习了解了土壤科学的发展史,与土壤有关的地学基础知识,岩石风化和风化产物,土壤形成因素和土壤剖面,土壤有机质,土壤孔性、结构性和耕性,土壤水、气、热状况,土壤胶体与土壤保肥供肥性,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反应,土壤的发生、分类与分布,以及我国主要土壤类型的成土条件、成土过程、性状和改良利用。掌握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能分析各种肥力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土类的分布规

土壤学考试试题1

一、是非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20分,每题2分) 1.同一种土壤对于不同的林木其肥力是一样的…………………………() 2.辉长岩和流纹岩同属基性岩类,花岗岩和玄武岩同属酸性岩类………() 3.条痕就是矿物粉末的颜色,它比矿物本身的颜色更具有鉴定意义……() 4.饱和条件下的土壤导水率Ks对特定土壤为一常数……………………() 5.一般地,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总孔隙度要小于有机质含量低的土壤…() 6.盐基饱和度,就是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占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百分率() 7.影响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因素有电荷价和离子的半径,据此,Ca2+的 交换能力应大于Mg2+……………………………………………………() 8. 用水制备悬液比用中性盐溶液制备悬液测得的土壤pH值要低………() 9.“最小养分”就是指土壤中含量最低的养分……………………………() 10.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作为分类的基础………………() 二、填充题(20分,每题2分) 1.一个成熟的典型土壤剖面一般包括、、、四个层次。 2.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和。 3.高岭石是型粘土矿物,蒙脱石是型矿物,其中 所带负电荷较少。 4.粘土矿物的基本构造单元是和。 5.卡庆斯基划分物理性沙粒和物理性粘粒的界限是mm。 6.氮素肥料,根据其中氮的存在形态可分为、和三大类。 7.氢氧化铝是两性胶体,当pH 值高于时,带电荷,反之则带电荷。 8.硫酸铵一般为生理肥料,而硝酸钠为生理肥料。 9.影响土壤形成的五大成土因素是、、、 、。 10.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共分为7级,其中土纲、亚纲、、 属于高级分类单元,、和亚种属于基层分类单元。 三、名词解释(15分,每题3分) 1.土壤肥力: 2.土壤腐殖质的矿质化过程: 3.交换性酸: 4.土壤密度: 5.土壤诊断层: 6、土壤有机质:

土壤学期末考试题有答案完整版

土壤学期末考试题有答 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土壤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自然土壤剖面的层次有、、、等四层。 2、土壤有机质转化可分为和两个过程。 3、土壤粒级一般分为、、和四组。 4、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和三大类。 5、由土壤溶液中游离的氢离子所引起的酸度叫,由土壤胶体所吸收的氢离子或铝离子所引起的酸度叫。 6、五大自然成土因素为、、、、。 7、土壤主要由四种物质组成,分别是、、、。 8、根据作用力的来源不同,地质作用可分为与。 9、风化产物的生态类型包括、、、等四种。 10、风化产物的地球化学类型包括、、、等四种。 11、土壤微生物主要包括、、、、。 12、土壤有机质中含有比较丰富的、、、、、等营养元素和林木需要的各种微量元素。 13、土壤结构的主要功能在于调节、、、四大肥力因素。 14、液态水是土壤水分的主体,按其吸持方式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15、胶粒由、两部分构成。 16、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中,除、、主要来自空气和水外,其余营养元素如磷、钾、钙、镁等主要由土壤供给。 17、林木必需的营养元素共16种,其中个大量元素和个微量。 18、林木通过和完成对其所需养分的吸收。 19、复合肥料一般是指含有氮、磷、钾或的化学肥料。 20、我国土壤分类为多级体制,共分六级,自上而下为、、、、和。

21、我国的漂灰土类可分为四个亚类、、和。 22、在林业生产中施肥的方法一般有、、等几种。 23、绿肥的利用方式通常有四种、、、。 24、土壤中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特征是、、。 25、土壤水的来源是、、和。 二、名词解释: 1、土壤 2、土粒密度 3、土壤孔隙度 4、田间持水量 5、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6、土攘胶体 7、土壤盐基饱和度 8、土壤活性酸 9、土壤潜性酸 10、土壤缓冲性 11、有机肥料 12、绿肥 13、微生物肥料 14、土壤有效含水量 15、单粒 三、简答题: 1、土壤细菌有哪些生理类群它们在土壤中的功能是什么 2、什么叫土壤剖面如何挖掘土壤剖面

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学名词解释 江西农大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岩石: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天然集合体。 土壤质量:是土壤在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产,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与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 安全农产品:指在当今认知条件下,对人体健康不产生危害或潜在危害的农产品 无公害农产品:指使用安全的投入品,按照规定的技术规范生产,产地环境、产品质量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并使用特有标志的安全农产品。 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安全农产品。 有机农产品:是指按照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使用人工全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添加剂等物质,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遵循自然现象和生态学原理,采取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而秤出来的农产品。 有机农业:是指按照有机农业标准,在农业能量的封闭循环状态下生产,全部过程都利用农业资源,而不是利用农业以为的能源(化肥、农药、生产调节剂和添加剂等)影响和改变农业

的能量循环。 土地退化:是指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导致土地质量下降乃至荒芜的过程。其主要内容包括森林的破坏及衰亡、草地退化、水资源恶化与土壤退化。 土壤流失:是指土壤物质由于水力及水力加上重力作用而搬运移走的侵蚀过程,也称水土流失作用。在自然界广泛存在,称作自然侵蚀。 土壤盐渍化:是指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它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 土壤次生盐渍化:是指土壤潜在盐渍化的表象化。由于不恰当的利用,使潜在盐渍化土壤中盐分趋向于表层积聚的过程。岩浆岩:地球内部呈熔融状的岩浆上侵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却和凝固所形成的岩石叫岩浆岩。 土壤次生潜育化:是指因耕作或灌溉等人为原因,土壤(主要是水稻土)从非潜育型转变为高位潜育型的过程。常表现为50cm土体内出现青泥层。 土壤侵蚀模数:是指系每年每平方公里土壤流失量。 土壤分类:是指根据土壤性质和特征对土壤进行分门别类。 单个土体:是指能进行描述和采样,从而能据以鉴定所有土层的特性和排列,以及其他一系列特征变异的最小土体。 土壤分类学:是指土壤分类学是研究和描述土壤和它们之间的差别,探讨这种差别的因果关系,并运用所掌握的资料去建立

外科总论名词解释题库

外科总论名词解释题库 1.无菌术:在手术穿刺、插管、注射及换药过程中,就是针对微生物及感染途径所采取的一系列预防措施。内容包括灭菌、消毒法、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 无菌术十大原则:(1)手术人员穿无菌手术衣和手套,不得接触背部、腰以下、肩以上部位。(2)不可在手术人员背后传递手术器械。(3)手术手套破损或污染,立即更换。(4)手术过程中,如手术人员调换位置,一人后退一步,背对背到达另一位置。(5)手术前、关闭切口前均要清点敷料、器械,以免遗漏。(6)切口边缘应以无菌纱布、手术巾覆盖,以免污染。(7)缝合前,需用70%酒精再次消毒皮肤。(8)切开空腔脏器,先用纱布保护周围组织,以免污染。(9)参观手术人员不可距离太近。(10)手术室不应开窗通风或使用电扇,以免扬起尘埃,污染空气。 2.功能性细胞外液:绝大部分的组织间液能迅速地与血管内液体或细胞内液进行交换并取得平衡,这在维持机体的水和电解质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非功能性细胞外液:另有一小部分组织间液仅有缓慢地交换和取得平衡的能力,它们具有各自的功能,但在维持体液平衡方面的做哟甚小。 4.等渗性缺水、急性缺水、混合性缺水:外科病人中最常见,水和钠成比例地丧失,因此血清钠仍在正常范围,细胞外液的渗透

压也可保持正常,但可造成细胞外液量的迅速减少。 5.水中毒:又称稀释性低血钠,系指机体的摄入水总量超过了排出水量,以致水分在体内潴留。 6.自体输血:是收集病人自身血液后需要时进行回输。既可以节约存库血,又可以减少输血反应和疾病传播,不需要检测血型和交叉配合实验。 7.血浆增量剂:是经天然加工或合成技术制成的胶体溶液,可以代替血浆扩充血容量,分子量和胶体渗透压近似血浆蛋白,能在循环中保持适当浓度,不在体内积聚。如右旋糖酐。 8.休克:体内有效循环血量的降低、组织灌注不足引起的细胞缺氧、代谢紊乱、功能障碍的一种综合病征。代偿期:机体对有效循环血容量的减少早期有相应的代偿能力,中枢神经兴奋性提高,交感一肾上腺轴兴奋。皮肤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速、心率加快、呼吸变快、尿量减少脉压减小。抑制期:病人神情淡漠,反应迟钝,甚至出现意识模糊或昏迷。皮肤苍白、发绀、自肢厥冷、脉搏摸不清、少尿或无尿、血压测不出,皮肤粘膜出血或GI出血(呕血、便血)提示DIC,进行性呼吸困难、烦躁、发绀,给予吸氧不能缓解,提示ARDS。 9.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用带有分光光度血氧计的改良式肺动脉导管,获得血标本进行混合静脉S-VO2,判断体内氧供与氧消耗的比例。 10.CVP,中心静脉压:是反映循环功能和血容量的常用指标,代

最新土壤学期末考试题 有答案

土壤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自然土壤剖面的层次有、、、等四层。 2、土壤有机质转化可分为和两个过程。 3、土壤粒级一般分为、、和四组。 4、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和三大类。 5、由土壤溶液中游离的氢离子所引起的酸度叫,由土壤胶体所吸收的氢离子或铝离子所引起的酸度叫。 6、五大自然成土因素为、、、、。 7、土壤主要由四种物质组成,分别是、、、。 8、根据作用力的来源不同,地质作用可分为与。 9、风化产物的生态类型包括、、、等四种。 10、风化产物的地球化学类型包括、、、等四种。 11、土壤微生物主要包括、、、、。 12、土壤有机质中含有比较丰富的、、、、、等营养元素和林木需要的各种微量元素。 13、土壤结构的主要功能在于调节、、、四大肥力因素。 14、液态水是土壤水分的主体,按其吸持方式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15、胶粒由、两部分构成。 16、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中,除、、主要来自空气和水外,其余营养元素如磷、钾、钙、镁等主要由土壤供给。 17、林木必需的营养元素共16种,其中个大量元素和个微量。

18、林木通过和完成对其所需养分的吸收。 19、复合肥料一般是指含有氮、磷、钾或的化学肥料。 20、我国土壤分类为多级体制,共分六级,自上而下 为、、、、和。 21、我国的漂灰土类可分为四个亚类、、和。 22、在林业生产中施肥的方法一般有、、等几种。 23、绿肥的利用方式通常有四种、、、。 24、土壤中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特征是、、。 25、土壤水的来源是、、和。 二、名词解释: 1、土壤 2、土粒密度 3、土壤孔隙度 4、田间持水量 5、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6、土攘胶体 7、土壤盐基饱和度

土壤学名词解释(完全版)

土壤学是以地球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为对象,研究其中的物质运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间关系的科学,是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壤组成;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土壤的发生和演变;土壤的分类和分布;土壤的肥力特征以及土壤的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等。其目的在于为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消除土壤低产因素、防止土壤退化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等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 名词解释: 1、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2、活性酸:指的是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的H+离子。 3、毛管持水量:毛管上升水达最大时称毛管持水量。 4、土壤退化过程:是指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开发利用不当而引起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性状与土壤质量恶化以及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长发育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5、永久电荷: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如pH、电解质浓度等)影响,故称之为永久电荷、恒电荷或结构电荷。 6、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指土壤水分含量与土壤水吸力的关系曲线。(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表示了土壤水的能量与数量的关系。) 7、富铝化过程: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物质由于矿物的风化,形成弱碱性条件,随着可溶性盐、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盐基及硅酸的大量淋失,而造成铁铝在土体内相对富集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作用:脱硅作用(desilication)和铁铝相对富集作用。) 8、盐基饱和度:是指土壤中各种交换性盐基离子的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9、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土壤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10、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1、潜性酸:指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H+和Al3+),交换性氢和铝离子只有转移到溶液中,转变成溶液中的氢离子时,才会显示酸性,故称潜性酸。 12、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通常作为灌溉水量定额的最高指标 13、土壤熟化过程:是在耕作条件下,通过耕作、培肥与改良,促进水肥气热诸因素不断协调,使土壤向有利于作物高产方面转化的过程。 14、矿化过程:是指土壤有机质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分的过程。 15、机械组成:是指土壤中各粒级矿物质土粒所占的百分含量,也称颗粒组成。 16、阳离子交换量:是指土壤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的容量。用每千克土壤的一价离子的厘摩尔数表示,cmol(+)/kg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