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社会学概论考试重点

社会学概论考试重点

社会学概论考试重点
社会学概论考试重点

社会学概论考试重点

社会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

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

性地结合成不同的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

动的共同体。

2.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

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研究社会的结

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站综合性的社

会科学。

3.社会化:即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人从出生,

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

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

会需要,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

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

基本过程。

4.社会需要:是人们需要是人们在一定情景下,

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受,而要求得到满足

的社会心理反应。

5.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

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的活动与过程。

6.社会组织结构:是指组织由哪些部分构成及各

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在这里,前者是

从外观上来描述社会组织的结构,后者则是从

实质上来分析社会组织的结构。

7.社会分化: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

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社会分化现象是社会

发展中的普遍现象。

8.社会分层: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

不同的等级序列叫做社会分层。

9.社会制度: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社会学

研究社会制度着眼于中观尺度,认为社会制度

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

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此相联系的社

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10.社会问题:是由于人与环境污染的关系或人与

人之间的关系失调,影响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正

常生活和社会进步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

的问题。

11.社会解组:是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微弱或

不协调,社会行为规范取社会成员失去的约束,从而社会的组织程度低,及至处于无组织状态

的现象。

12.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因不能参

加正常劳动或遭受意外而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

社会成员提供最低限度的经济援助,以保障其

基本生活的制度。

13.社区组织:是社会工作者协助社区居民、团体

或机构认识社会区需要,组成社区行动体系,

进行有计划的集体行动以解决社区问题的过

程。

14.社会发展:是社会工作者介入有问题的社会区,

通过启发和教育,协助社会区居民组织起来,

发挥社会区合作精神、动员社会区内外资源、

有计划地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

进步的过程。

15.社会工作:是指帮助社会生活上处于不伸地位

的个人、群体和社区,解决困难、预防问题的

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自己的功能,以适应

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

16.社会变迁:是指一个社会中,社会结构方面发

生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角色模

式的变动过程。

17.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人们生

活表现的类型化了的活动形式与特征。

18.社会流动:从广义讲是个人、家庭以及其他社

会群体在不同的社会部门间的运动,狭义的社

会流动一般仅是指个人在社会中地位的变化。

19.社会革命:是一种急剧的、对整个社会进行根

本改造的社会变迁形式。

20.社会现代化:是指人们利用近、现代的科学技

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精神条件,以及改造自己以适应这些条件,达到社会繁荣

发展的过程。

21.社会趋同论: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不同的社

会起点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具体条件了不尽

一样,经过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

城市化和世俗化,不同国家在许多方面变得越

来越相似。

22.社会控制: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为进行

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

的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越轨行为的约

束。

23.社会舆论:是社会上众人以言论形式表现的对

于某一事件或现象的大致相同的看法,是公众

对于此一事件或现象的是或非的评价。

24.社区:是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内、相互关联的人

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即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

体。

25.再社会化:是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社会化,即

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犯有越轨行为,被有关司

法、公安部门收容,强制性地对其进行教化的

过程。

26.应用社会学:是指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应用

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

27.优势需要:是指人在同一状态下可能会有多种

需要,但其中有一种需要占据主导地位,对人

的行为起主导作用,我们把这种需要称之为优

势需要。

28.角色冲突:是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一个人因同

时担当两种以上角色,这此角色又对他提出出

相互矛盾的要求时所出现的现象。

29.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上,在一定

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

念、态度与习惯等心理特征。它是个人稳定和

心理特征和总和。

30.初级社会群体:也叫首属群体,是由面对面的

交往而形成的,具有亲密和成员关系的社会群

体。它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

31.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的组合形成及其相互

作用所形成的关系状态。它包括家庭由多少成

员组成,由哪些成员组成和按照哪种关系模式

组成。

32.科层制:是韦伯提出的行政管理模型。它是组

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

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及管理方式。

33.人文区位学:是指借用生物进化论原理,研究

社区环境的空间格局及相互依赖关系的学说,

是由美国芝加哥学派提出来的,其注重研究不

同人群在地域窨上的居信与活动分布,分析他

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4.城市社区: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工商业

或其他非农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一定规模的

人口组成的生活共同体。它是与农村社区不同

的另一类居住空间和生活组织形式。

35.过度城市化: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流入城

市的人口超过城市发展需求,给城市正常运行

带来沉重压力的现象,叫过度城市化。

36.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社

会经济结构中所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

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37.剥削:是指社会上一部分人或集团凭借他们对

生产资料的垄断,无偿地占有另一个部分人或

集团的剩余劳动,甚至一部分必要劳动。

38.规则系统:用以规定在这个制度笼罩下的人们

之间的社会相互关系以及人们各自的行为模

式。

39.越轨行为:它是个体或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的

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

40.就业问题: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

未能从事劳动或有效劳动,而产生的不利于个

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状况。

41.贫穷文化论:从文化的角度解释贫穷现象的理

论,该理论认为穷人之所以长期和世代贫穷,

是因为他们拥有特有的贫穷文化。

42.世界体系论:它提出世界是一个整体,是一个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它认为在整个世界

体系内,西方发达国家是通过经济联系和不平

等的贸易来剥削不发达国家。

43.“第三次浪潮”:社会会学家、未来学家托夫勒

认为人类从农业革命文明,进入工业革命文明,

现在又进入打技术、新材料开发的新的文明时

期,他称之为“第三次浪潮”。

二、填空题:

1.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学科,是从(孔德)

开始的,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

2.社会学学科按传统的分类方法大致分为(理论

社会学)、(经验社会学)、(应用社会学)。

3.社会化的基础过程包括(感知运动阶段)、(前

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或

命题运算阶段。

4.社会的三次大分工是指畜牧业、手工业和(商

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5.社会分层的三个标准是财富、(声望)、权力。

6.社会控制作为社会学的一个专业概念,最早是

由美国社会学家(罗斯)提出来的。(1901)年

他出版了名为《社会控制》的论文集。

7.社会舆论的控制与约束作用是靠(环境压力)

来实现的。

8.社会失范论从(社会结构)失调,人们失去可

以遵循的行为规范的角度解释越轨行为。

9.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

会福利)三项内容。

10.社会工作方法主要包括(个案工作)、(团体工

作)、(社区工作)。

11.社会工作方法主要包括个案工作、团体工作、

(社区工作)。

12.社会流动按流动方向划分有(水平流动)、(垂

直流动);按运动方向参照划分(代际流动)与

(代内流动)。

13.社会流动常常被人们看作是(社会变迁)的指

示器,是社会选择的一种途径。

14.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看待,一个

社会群体不是个人的累加而是(结构的总和)

15.社会分化的原因一般由于(社会分工)的需要,

而分化的生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种

族)、(智力)等;社会文化条件包括(国家、

民族文化差异)社会各阶层、阶级和其它集团

的区别

16.社会分层是社会阶级内部的(分层化)和阶级

外部的游离化

17.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概念系统)、(规则系统)、

(组织系统)、(设备系统)

18.社会控制的目的是使人们遵从(社会行为规范)

19.社会保障的实质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来

缓解各种社会问题

20.社会保障源于欧洲中世纪的(慈善事业)

21.社会保障是面向全社会的,但其直接对象是正

常的物质生活方面遇到(重大威胁)的社会成

22.社会均衡论的主要代表是意大利社会学家(帕

累托)和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

23.社区分析的框架有(人文区位学)、(文化人类

学)、(社会系统理论)

24.社区一词由德国学社会学家(滕尼斯)最先使

用用的。

25.马克思的需求的(社会性)和(相对性)论点

至关重要,它奠定了马克思关于工人阶级相对

贫穷和绝对贫穷的理论。

26.马克思是从(宏观上)阐述了需要层次论;马

斯洛则是从(微观上)阐述了需要层次论。

27.马斯洛于(1943)年出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

的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需要层次论。

28.人际关系的明显特点:(直接交往)和(情感性)。

29.人的社会化过程,是指人的需要与社会环境(相

互促进)、(相互发展)变化的过程。

30.人的社会化的生物基础包括有脑力劳动的条

件、人有较长依赖生活期、(人有语方言能力)、

(有人较强的学习能力)。

31.人文环境失调包括(社会关系)失调、(人与环

境关系)失调两个方面。

32.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

生产)不想适应。

33.人类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

境)

34.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关系经历了依赖关系,顺应

关系和(掠夺关系)

35.我国的社区研究首先是从以(吴文藻)为首的

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师生开始的

36.我国人口问题表现为(人口数量庞大)、(人口

素质低)

37.我国面临就业问题主要是(新增劳动力就业)

和解决(隐性失业)两个方面

38.我国人口问题的成因有(政治原因)、人口惯性、

(文化社会因素的影响)

39.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主要范畴有(农村救

灾)、“五保”制度、(合作医疗)、扶贫

40.我国乡村建设运动实践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

是(晏阳初)和梁漱溟

41.我国的就业保障制度采用高就业、低工资、(高

补贴)、(高福利)的做法

42.我国现代化战略的确定依据是(人民的物质和

文化)的需要

43.在中国第一个讲解社会学是(康有为),在

(1891)年。

44.在社会学中,通常按照群体成员之间互动的特

点,把社会群体分(初级社会群体)和(次级

社会群体)。

45.在就业和失业之间有一个过渡状态,即(不充

分就业或隐性失业的状态)。

46.在研究现代化问题中有一个突出的机构是(罗

马俱乐部)

47.从社会关系产生的基础看,社会关第可以分为

(血缘关系)、(业缘关系)、(地缘关系)。48.从家庭结构角度,通常把家庭划分(核心家庭)、

(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其它家庭)。49.农村居民的生活特征表现为(节奏慢)、自给性

强、(生活水平低)、同质性高。

50.农村的居住特征主要体现为(大聚居、小分居)

的居住方式。

51.城市社区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大多数从事

(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品)的一定规模的人口

组成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52.按城市的功能可以把城市划分为(政治城市)、

工业城市、(商业城市)、文化城市和(旅游城

市)等。

53.按照需要的(对象),我们把它分为物质需要、

精神需要和规范需要三类。

54.阶级的本质是(剥削)

55.阶层的划分包括人们的社会地位的高低、(政治

权力)和其他社会因素

56.(米德)是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

57.(语言)是人们相互传递信息、感情的象征符

号之一。

58.根据(交往的形式)把社会交往划分为直接交

往和间接交往

59.根据人口与地域两个特征可以把社区划分为巨

型社区、中型社区和(微型社区)

60.依据组织的(严密程度)可以将社会组织划分

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61.依附理论的代表人物(弗兰克),认为发达国家

与不发达国家的关系是宗主与卫星的关系

62.解释社会分层的三种理论是(功能论)、(需要

论)、(天才论)。

63.解释贫穷问题的理论有三种:贫穷的恶性循环

论、(贫穷文化论)、(社会环境剥夺论)。

64.霍桑实验得出的著名结论:人是(社会人)。

65.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是解释人类学习

活动、学习能力的权威学说。

66.提出“经济人”假设管理管论的主要代表是(泰

罗)。

67.罗马俱乐部的第一个研究报告是委托美国麻省

理工学院的梅多斯等人提出的(《增长的极

限》)。

68.未来社会学分为三个学派:(经院学派)、罗马

俱乐部学派、(赫德森学派)。

69.美国社会学家托马斯对符号相互作用论做出了

贡献,他强调个人主观的(情景定义)在社会

交往中的作用。

70.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提出了(社会和自然环境

压力)

71.哲学家维科认为世界各民族都经历了神的统

治、贵族统治、(人民统治〈凡人时代〉)三个

历史阶段

72.需要的社会性是指需要的提出和满足都是(普

遍的社会现象)。

73.实现城乡融合的途径有以下三个观点(优先发

展农村)、(优先发展城市)、(城乡一体化协调

发展)。

74.现代组织的组织过程包括如下基本内容(岗前

培训)、工作过程标准化、工作技能标准化、(成

果标准化),其间贯穿着工作人员间的相互调整

及领导的直接监督

75.生存、(享受)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

76.冲突的根源是(社会资源相对有限性)特点是

(破坏性)。

77.家庭的发展经历了(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

产)、(对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四个阶

段。

78.当代管理学派反映出当代管理理论的两种特

点:一是(系统理论)的影响,,一是借助数学

工具、计算机将组织管理(模式化)、(最优化)。

79.历史上最使人瞩目的分层形式有(等级论)、(种

姓制)和(阶级)。

80.本原的社会制度包括(家庭制度)和(经济制

度)。

81.派生的社会制度包括(政治制度)、(宗教制度)

和(教育制度)。

82.标签论认为越轨行为不在于本身,而是(社会

反应他人定义)的结果。

83.失业有(显性失业)和稳性失业两种存在形式。

84.经济保障、社会性、合法性和人道主义是(社

会保障)的特点。

85.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标志是(纺织业的兴起);第

二次产业革命的标志是(电机制造和电力应

用);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标志是(原子能)的利

用,(宇航事业)为主要标志的兴起,(电子计

算机)的出现;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标志是(微

电脑)的广泛应用。

86.严复翻译斯宾塞的《社会学的原理》定名为《群

学肄言》

87.作为实证科学的社会学是从(实际调查研究)

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88.集体行为的特征:(非组织性)、(突发性)、(反

常性)

89.初级群体一词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首先提

出来的

90.制度建设与(制度改革)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

面,应同步进行

91.道德是靠人们的(内在信念)、(社会舆论)促

使人们自觉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的

92.犯罪预防的措施有(教育)、(建立建全法律体

系)

93.邹衍认为历史的发展按(五行相胜)的循环顺

序进行的

94.“文化类型”说是由(索罗金)提出的

95.父母的社会地位与子女的社会地位的比较是指

(代际流动)

96.世界体系论是由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社会学家

(沃勒斯坦)首先提出的

三、选择题:

1.社会制度之所以能够使人们接受,其内部都有

一套理论作为自己存在的根据和令人接受的理

由,这套理论,我们名之日(概念系统)。

2.社会的风俗、道德、准则、法律等规范是属于

(规则系统)。

3.社会工作是指(推行和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工

作)。

4.社会保险属于(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

5.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门的助人活动和专业是产

生于(19世经末20世经初)的西方社会。

6.社会的变迁,归根结底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

发生变动而引起的。

7.社会分层的不同结构中或不同队级、阶层中,

个人、家庭、社会群体在不同层次或等级间的

流动,称为(垂直流动)。

8.社会趋同论最早是谁提出的(丁伯根)。

9.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交换关系)

10.社区有的是自然形成的,有的是人为规定的。

这种划分方法是(按社区的形成方式分类)

11.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以方法技术为人服务的专

业,其发展主要表现为(工作对象、工作方法

的发展)

12.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劳动)。

13.人的需要的满足方式和满足的可能具有(社会

制约性)。

14.人文区位学的分析框架是由(芝加哥学派)提

出来的。

15.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

模不断扩大的过程称为(城市化)。

16.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

生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角色冲

突)。

17.一位业务经理与职员、总经理、其他业务经理

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角色丛)。

18.一部分劳动者力找不到劳动或工作或工作岗

位,无法实现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劳动力资源

闲置,是指(失业)。

19.一位工厂和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讲师,这种流

动称作(水平流动)。

20.手段--目标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

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此为(创

新)。

21.手段—目标认认为人们的行为方式中,“放弃文

化目标,介遵从制度化手段。”此是(形式主义)。

22.手段—目标认认为人们的行为方式中,“用新的

目标和手段代替文化目标和制度化手段,这是

(反叛)。

23.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

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逆城市

化)。

24.在农村社区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关系是(血缘关

系和地缘关系)。

25.在劳动或工作岗位上,劳动者不能充分发挥其

能力,社会劳动力不能实现与生产资料的良好

配置,不能创造出最大效益,这是(不充分就

业)。

26.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从事某种劳动

或工作,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以维持生

活的活动是指(就业)

27.以下那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的活动是(朋友谈

心)。

28.以下那种关系属于次级社会会关系的是(工作

单位中的同事关系)。

29.以下哪种群体属于初级社会群体。(儿童游戏群

体)

30.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春游)

31.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核心家庭)。

32.由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及孙子女等组成的家庭

是(主干家庭)。

33.由个别的原因造成的,是某一人口中较为特殊

的现象,是指(个别贫穷)。

34.“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安全的)

35.“得到支持和友爱”属于哪种需要。(归属与爱

的)

36.“镜中自我”是谁提出来的(库利)。

37.“人生在世,吃喝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

观。(享受主义)。

38.“…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

哪种社会变迁理论。(历史循环论)

39.“后工业社会会“论是由谁提出的(贝尔)。

40.“社会”一词源于(中国)

41.“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

式发展”。这是社会变迁哪种理论的观点。(社

会进化论)

42.“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

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竞争)

43.《第三次浪潮》一书的作者是(托夫勒)。

44.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哪个阶

段。(具体运算)

45.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看,社会保障最重要的功

能是(维持社会稳定)

46.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康有为)。

47.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为(城乡协调发展)

48.我国职业分层的基本特点是:职业地位高低主

要取决于(专业化的程度)。

49.我国消灭剥削阶级采取的政策是(针对不同情

况、采取不同政策)

50.认为社会结构缺乏整合会造成极度紧张,从而

引发越轨行为,这是(社会失范论)

51.认为国际贸易是西方发达国家剥削非西方不发

达国家的一种途径的观点是哪种社会现代化理

论。(依附理论)

52.提出社会失范的是(迪尔凯姆)

53.提出“停止增加世界人口,限制工业生产发展,

把地球资源的消耗量减少八分之七”是(增长

的极限)中的观点。54.按照一定的社会集团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

地位不同作标准划分的是(阶级)

55.按照流动的(主体)划分,社会流动可分为个

人流动、家庭流动、社会群体流动。

56.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马斯洛)

57.需经过申请、核实等手续,符合法律规定者可

享受的是(社会救助)

58.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59.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

监护)。

60.家庭成员的组合形式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关系

状态是(家庭结构)。

61.管理学家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

析,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麦格雷戈)。

62.注重对人的管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从而具

有强烈的“任务本位”和机械主义色彩,这种

管理理论属于(古典管理理论)。

63.体现手工业作坊的管理方式的管理理论是(家

长制)。

64.科层制的最大优点是(能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

标)。

65.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人物是(帕森斯)。

66.居民的组织程度高,组织结构复杂的是(城市

社区)。

67.生活居住地处于生产场所的是(农村社区)。

68.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是哪个社会学家(韦

伯)。

69.功能论的代表人物是(帕森斯)。

70.阶级的本质是(剥削)。

71.剥削和阶级的根源是(私有制)。

72.医生、工程技术人员、律师是属于(知识分子)

阶层。

73.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有所谓“你有政策,

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制度化逃

避)。

74.未来社会学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的重要标志是

(《未来社会学》)出版。

75.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间的

不整合、不一致,是哪一种越轨行为的理论(社

会失范论)。

76.政治制度的政府、军队、法庭和监狱等属于(实

用设备)。

77.当社会中有几种社会规范发生冲击时,有一种

比较定型的社会规范占有优先地位。这叫做(制

度化优先)。

78.什么问题正在成为世界性问题,引起世界各国

的高度重视。(环境问题)

79.对贫穷的定义更具有操作性和描述性的解释是

(经济学定义)。

80.大规模的群体冲突乃至战争,产业结构、职业

结构严重失衡等现象,是(社会关系)失调所

造成的社会问题。

81.个人、家庭或群体在其所属的社会中不及常态

生活生活条件和享受的状态。此地(相对贫穷)。

82.资源缺乏、自然条件恶劣的农村,残病者组成

的家庭可能陷入(长期贫穷)状态。

83.医疗卫生服务、住宅服务、残疾康复服务、劳

动就业服务等属于(社会福利)。

84.1948年,(英国)宣布已建成“福利国家“,

标志社会保障制度在局部范围内已进入成熟阶

段。

85.(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最

终消灭了剥削制度

86.20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

会变迁理论是(社会均衡论)

87.依社会工作的(方法)分类,社会工作可分为

个安工作、团体工作和社区工作。

88.孔德在哪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

个新名词。(《实践哲学教程》)

89.流动主体流动前后的情况相比较,社会地位有

了彻底的改变,这是(垂直流动)。

90.核心——边陲论是哪位社会学家提出的(普雷

毕什)。

91.理论社会学又称(纯粹社会学)

9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

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继续社会化)

93.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

(人际关系密切)

94.产生于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生产资料私人占

有制的建立的是(阶级)

95.整合作用是指(各部分协调成为一个整体)

96.通过表彰模范行为来弘扬正气的社会控制属于

哪种类型(积极的控制)

97.劳动者虽然在职,但不能充分发挥其劳动能力

考核成绩,或人浮于事,或无事可干。这是属

于(隐性失业)

98.服务型的、超过最低生活标准的社会保障是指

(社会福利)

99.关于社会流动研究的真正开拓者是社会学家

(索罗金)

100.不发达国家只有脱离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联系才

能摆脱不发达状态,这是哪一种现代化理论的

观点。(依附理论)

101.丁伯根的社会趋同论的观点是(社会主义制度

与资本主义制度正变得越来越相似)

1.

2.与个人,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交往,又包括不同

国家之间的交往,既包括物质交往,也包括精

神交往。 (2)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揭示了社会交

往的物质条件:一切交往都是在人类劳动创造

的财富的基础上进行的,离开了物质基础,人

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就无从发生。 (3)马克思的

社会交往理论指明人的需要是产生社会交往的

根本原因。社会交往则是满足人的需要的可靠

保障。 (4)经济交往是其他一切交往的基础。

马克思分析了社会交往的层次,指出:物质交

往首先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交往,是任何一

种交往的基础。

3.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1)社会的变

迁,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动而

引起的; (2)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

的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要发生变革; (3)随着

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

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也改变着生活方式,也就

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 (4)社会的上层建

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当社会的上层建筑所维护

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或所瓦解的是腐朽的经济

基础时,它对社会起着推动作用;反之,则是

对社会发展起着阻滞作用。

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主要理解和掌握马斯洛

需要论的五个等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

属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它们在现实生

活和工作中的表现。

5.试述城乡关系的发展及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道

路:我国城乡关系解放前是对立的,解放后,

城乡关系由对立转变为差别,城市优由农村,

为了缩小差别,实现城乡协调发展:A、实行“控

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到城市,积极

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政策。B、打破城乡壁

垒,促进城乡沟通。C城乡结合,城市支援农

村。

6.试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

阶级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生产

资料私人占有制的建立而出现的。剩余产品的

出现导致了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的

私人占有导致了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出

现。马克思主义揭示了阶级的本质就是剥削。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

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

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阶级的本质

就是剥削,阶级必随着私有制的消灭而消灭。

7.试述社会保障的功能:(1)满足无劳动能力者的

基本生活需要,保障其生活的安全;(2) 维护

社会稳定;(3)保护和维持劳动者的工作能力,刺激劳动潜力;(4)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

(5)社会保障的反功能。社会保障实行初期,某

些国家或政府通过此手段使那些处于不利地位

的人就范,未能保障其合理的权利;在实行高

福利情况下,使一些人滋生了懒汉心理,不求

进取。

8.我国消灭剥削阶级的具体做法:(1)对于官僚

买办资产阶级,采取没收的办法,即没收官僚

资本。(2)对于封建地主阶级,通过土地改革

运动,没收他们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分给广

大农民的办法来解决。(3)对于资本家阶级,

采取了赎买的政策。1956年基本上消灭了剥削

阶级,但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一定历史条

件下还将长期存在。

9.我国人口问题的实质、表现、成因,对社会经

济发展的影响及解决的办法:人口问题的实质

是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不相适应。表

现为人口数量多;素质低。成因有:政治原因;

人口惯性;文化及社会因素的影响。对社会经

济发展的影响:A、大量新增人口消耗掉了物质

和产的新增部分,也就降低了人民的物质生活

水平。B、大量新增人口日后必然会带来严重的

就业问题。C、人口文化程度低,对现代化建设

产生不利的影响。D、老龄群体迅速扩大,对老

年人的赡养及人们的家庭生活带来重要的影

响。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办法:A、控制人口数

量。B、提高人口素质。C、大力发展经济,提

高人民生活水平。

10.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及改革方向:特

点:A、城乡社会保障的二元性。B、城市社会

保障的包办性和农村社会保障的自助性C、行

政推动。D、存在的问题。改革方向:A、改革

城市原有社会保障制度。B、建立农村社会保障

体系。C、发展社区服务。

11.城市社区的特征:(1)城市社区人口聚居规模

大,高密度。(2)居民以工商业和其他非农产

业为主要职业和谋生方式。(3)成员的异质性

高。(4)生活方式的多样化。(5)人际交往中

情感色彩淡薄。(6)居民的组织程度高,组织

结构复杂。

12.城市化的动力:1)工农业经济的发展。2)社

会管理机构的膨胀及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3)

城乡差别。4)城市的中心作用。

13.农村社区的特征:(1)居住特征:大聚居、小分

居的居住方式; (2)产业特征:主要产业是农

业,包括农田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3)

社会关系特征: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占支配地

位; (4)生活特征:生活节奏慢,自给性强,

生活水平低,同质性高。

14.为什么说社会问题阻碍社会发展:①社会问题

加大了社会运行的成本,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②社会问题直接给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以威

胁,以致造成痛苦。③社会问题对社会的进一

步发展设置了障碍。

15.什么是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国家和社会通过

立法,在劳动者或全体社会成员因年迈、疾病、

伤残或由于其他原因而丧失劳动能力从而生活

发生困难时,向其提供物质帮助,保证其生活

需要的一种保障制度。主要包括老年保险、医

疗保险、伤残保险和失业保险。它具有行政推

动、非营利性和社会福利性等特点。

16.如何理解我国社会现代化的战略决策:现代化

战略选择的基本依据是人的社会需要。我国现

代化的战略决策是以满足人民的需要为出发点

的。A、党的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发展目标、

战略布署,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的宏伟蓝

图,是马克思主义需要学说的光辉体现。B、人

们的社会需要是推动个人或社会集体前进的重

要的动力,重要的激励因素。C、“人是一种不

断需求的动物,除短暂的时间外,较少达到完

全满足的状态”。我们应善于掌握这个规律,

为我国的建设和发展服务。

17.初级社会群体的涵义、特征及功能:社会群体

是指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

关系的社会群体。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A、

它是自然形成的。B、成员之间具有多重角色,

表现了全部人格。C、一般靠个人的自觉性来

维持关系。D、成员关系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E、把满足成员需求放在首位。初级社会群体

的功能:A、它是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场所。B、

它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C、它是人走

向社会的桥梁。D、它有助于实现社会控制。

18.目前我国家庭中存在的问题:(1)仍存在包办、

买卖婚姻的现象; (2)早婚和违法婚姻问题严

重;(3)独生子女问题;(4)老人赡养问题;(5)

离婚问题。

19.影响人际关系和因素:A、双方需求的互补性影

响了个人之间的交往。B、态度的类似性。C、

双方距离的远近。D、交往频率。

20.科层制的主要特征:A、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

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规定。B、职位分等,下

级接受上级指挥。C、组织面员都具备各专来技

术资格而被选中的。D、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

人员,而不是该企来的所有者。E、组织内部有

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玩例外地普遍适用。F、

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的关系只是工

作关系。

21.习俗与道德、道德与法律的区别:习俗与道德

的区别:A、约束力不同。B义务感不同。道

德与法律的区别:道德与法律在产生的时间,

形成的方式上都有不同。具体在于:A二者作

用的范围不同。B、二才的支持力量不同。法

律是靠强制力支持,而道德是靠社会舆论的支

持。C、二者作用的性质和控制的强度不同。

22.手段——目标论:美国的社会学家默顿在迪尔

凯姆提出的社会失范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手

段——目标论”。他认为越轨行为是由于社会为

人们提出的目标与达成目标的合法手段不配

套,不统一造成的。他认为社会作为一个文化

体系为每个社会成员都规定了目标,但是社会

在结构上的安排上并没有为每一个人提供达到

上述目标的合法手段,即社会结构的特征不一

定能为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提供条件,达成目标。

这样按照社会的价值标准,创新、形式主义、

逃避、反叛都对社会的要求发生一定的偏离,

属于越轨行为。

23.劳动就业问题的实质及我国解决劳动就业的措

施:劳动就业问题是批地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

力的人未能从事劳动或有效劳动,而产生的不

利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状况。其实质是劳

动力资源同生产资料不能合理配置。我国面临

的就业问题主要来自新增劳动力的就业,解决

隐性失业和体制改革造成的失业问题。解决就

业问题的途径主要有:A、发展生产,创造更

多的就业岗位。只有发展经济才能创造更多的

劳动就业岗位。B、广开就业渠道。大力发展

第三产业,鼓励集体、个休经营,这对缓解就

为大力有很好的作用。C、继续控制人口增长。

为了不使就业问题进一步恶化,严格控制人口

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D、建立待业、失业保

险制度。为了不使失业和待业问题给社会带来

不利影响,必须建立相应的保障制度。

24.历史循环论:历史循环论是中外古今社会思想

中一直存在着极为普遍的论点。历史循环论认

为社会、历史的活动和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

这种规律就是按着产生、增长、衰落和死亡的

历史轨迹循环往复。

25.20世纪中国社会变迁的重大历史事件:1、1911

年的辛亥革命;2、1919年的“五四”运动;3、

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统治,

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4、消灭了延续千年的

剥削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5、基本上形

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发展了社

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26.依附理论:依附理论是发展中国家的学者用来

解释不发达国家发展不起来之原因理论。这一

理论认为,世界经济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由

核心和边陲构成。西方发达国家通过不平等贸

易剥削不发达国家,导致后者不发达。弗兰克

引伸了“核心—边陲“的概念,他认为可以将”

核心—边陲“称为”宗主与卫星“后者是前者

的翻版。结论是不发达国家必须割断与发达国

家的联系,自力更生,才能摆脱不发达的境地。

27.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精心整理)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 一、社会学的含义: 郑杭生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王思斌定义: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戴维波普诺定义: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 老师PPT定义:社会学是一门对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进行实证研究的学科。 二、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联系: 1.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由最初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转变成为既密切又相互独立的并列关系。 2.社会学为社会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知识基础。 3.社会工作拓展了社会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平台、并在实践中检验与丰富社会学理论知识与方法。 三、社会的定义: 1.社会唯实论(斯宾塞、迪尔凯姆、齐美尔) 社会是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结构—功能角度) 2.社会唯名论(韦伯、吉丁斯)

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是人们的主观想象或抽象,而不是一个实体,只有个人才是真实存在的。(“社会行为”角度) 3.外在形态:社会是指享有共同地球和共同文化的相互交往的人口有机结合而成的人类共同体。 4.内在本质:社会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个社会关系体系或系统。 四、文化的含义: 1.广义: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2.狭义: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和观念方面的创造。 五、文化的特点:(老师PPT观点) 1.集体创造性(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人类制造的加工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 2.普遍性(具有广泛性,不是个人行为。) 3.象征性(具体的事物或者现象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 4.多样性(民族文化) 5动态性(具有传递性和变迁性) 六、“文化滞后” 1.英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 2.文化是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赖的,当文化发生变革时,各部分变革速度不同就会不平衡,从而造成社会问题。 3.一般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革。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 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8(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是指社会通过各种因素,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各种社会力量,促使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能有效的遵从社会规范,从而达到维持社会秩序,实现社会运行目标的目的。 9(社会保障: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社会学概论》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社会学概论》期末题库及答案 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社会学概论》题库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1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答题纸上。每题1分,共10分) 1.帕森斯是( )的代表人物。 A.社会互动理论 B.社会冲突理论 C.社会交换理论 D.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2.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已不再适用,需要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过程被称为( )。 A.继续社会化 B.逆向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预期社会化 3.( )的思想是由库利提出的。 A.情境定义 B.符号互动理论 C:镜中我 D.印象管理理论 4.( )是个人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处于这种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者可以从中得到包括规范、信任和网络等各种形式的便利。 A.关系资本 B.社会资本 C.经济资本 D.人力资本 5.社会学家( )提出了中层理论。1 A.帕森斯 B.默顿 C.韦伯 D.福柯 6.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 )。 A.城乡融合 B.城市贫民化 C.逆城市化 D.城乡二元结构 7.人们从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流动,这种流动是( )。 A.代内流动 B.水平流动 C.垂直流动 D.代际流动 8.通过制定法律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这种社会控制方式属于( )。 A.伦理道德控制 B.强制性社会控制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社会学 2.社区 3.社会控制 4.社会分层 5.社会现代化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3. 简述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4.社会变迁的形式。 三、论述题(一题,共30分) 联系实际说明我国现阶段个人社会流动的变化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综合研究社会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2. 社区人是人们在一定的地域内形成一个个区域性的生活共同体,整个社会就是由这些大大小小的地区性生活共同体结合而成的。这种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在社会学上称之为“社区”。, 3. 社会控制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 4. 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分层”原为地质学家分析地质结构时使用的名词,是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家发现社会存在着不平等,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因而借用地质学上的概念来分析社会结构,形成了“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学范畴。 5. 社会现代化是有计划地社会整体变迁,它以人口经济发展为核心,涉及政治法律、社会结构、心理、文化等人类活动和思想—切领域的全方位转换过程。 二.简答题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群体是个人与社会的中介,把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其一般功能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方面,群体是个人活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能全面满足人的各种社会需要,并且对人的社会化发生作用。(2分)另一方面,群体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在实现社会组织目标,完成社会各项任务,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然,不同类型、结构的群体,其具体功能各有侧重,不尽相同,因此在分析群体功能时,我们心须区分群体的不同类型、结构,并注意认识其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准确把握不同群体的社会作用: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1)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共同生活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凡人类有意无意创造出来的东西都是文化。 (2)文化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来的。 (3)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的,个别人的特殊习惯和行为模式不被社会承认的不能成为这个社会的文化。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

1.社会结构:我们生活的社会背景不只是事件或行动的随机分类,而是以各具特色的方式被赋予结构或模式。 社会结构每时每刻都在被个体重新构造。 2.早期理论家----奥古斯特-孔德 创造了“社会学”这一术语 3.早期理论家----埃米尔-涂尔干 (1)社会事实:社会学第一原则:把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研究,用社会方法来研究社会的对象。 社会学家采用社会学方法不是用来研究个体而是用来考察社会事实即社会中塑造个体的行动的诸多方面。 社会事实是外在于个体行事方式、思考方式和感觉方式,有其自身的实在,外在于个体的人的生活和感知。 社会事实对个体施加强制性力量。社会事实难以研究,不能被直接观察。 (2)社会团结和道德团结: 机械团结:分工程度低的传统文化以机械团结为特征。机械团结是基于共识,基于信念的相似性。 有机团结:发达社会中工作的专门化合社会分化的加剧,导致以有机团结的特征的新型秩序。有机团结以人们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以及认识到他人的贡献重要性为基础。4.早期理论家----马克思-韦伯 不相信结构外在于或独立于个体而存在,认为社会中的结构式由行动之间的复杂的相互影响塑造的。 理念型:是用来理解世界的概念模型或分析模型。理念型并不存在于真实世界中,但真实世界中的任何情形都能通过与理念型的对比来完成。理念型并不是值得向往的完美目标,是指一种特定现象的纯粹形式。 理性化:科学、现代技术和科层制的发展被描述为理性化。 理性化是指依据效率原则,以技术性知识为基础来组织社会和经济生活。 韦伯认为支配资本主义的不是阶级冲突,而是科学和大规模组织即科层制的兴起。 现代理论思路功能主义: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各个组成部分协同工作,产生了稳定和团结。 有机体类比:把社会的运行比作一个有机体的运转,社会组成部分像人体的各个部分一样,是为了社会的整体利益而系统工作。 道德共识对于维持社会稳定和秩序的重要性。 5.显功能:指特定社会活动类型中参与者知道的并意欲的功能。 潜功能:指参与者未曾意识到的那些活动后果。 功能与反功能:反功能是指对事物既存秩序构成挑战的特征。 6.现代理论思路冲突视角 冲突视角强调社会内部结构的重要性,但拒绝功能主义对于共识的强调,突出社会中分化的重要性。把社会看作是追求各自利益的不同群体组成的。 7.现代理论思路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源自对语言和意义的关注。符号,用来代表另一种东西的某种东西。

社会学概论重点归纳整理!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社会学发展史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一、什么是人的社会化?其主要内容?最基本的内容是什么?(生活技能的社会化) 1、生活技能的社会化:即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是人的社会化的最基本的内容。 2、职业技能的社会化:传授生产技能和科学知识,为青年进入社会从事职业劳动打好基础。 3、行为规范的社会化:社会规范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之一。 4、生活目标的社会化:社会化的目的和意义,不仅要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培育出适应社会发展、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二、了解人的社会化的主客观条件 本章要掌握的基本概念:依赖生活期、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同辈群体(一)社会化的主观条件(社会化的生物基础)(P86 ) 个体的社会化是以人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离开了人的遗传素质,个体的社会化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1、语言能力;2、思维能力;3、学习能力;4、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依赖生活期——所谓依赖生活期是指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和行为能力尚未发展健全,不能独立生活,因此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这段时期大致经过乳儿期、少年期甚至青年期。 (二)社会化的客观条件——1、家庭;2、学校;3、同辈群体;4、社区; 5、职业场所; 6、大众传播媒介 (三)了解社会化的几种基本类型?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含义以及两者的区别是什么?(P84) 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区别:继续社会化是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不断学习的过程。而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再社会化又分为主动在社会化和被动再社会化两种。 再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继续社会化是在原有生活方式上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它着眼于人的进一步完善,而再社会化则是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或与过去断绝关系,进入新的方式,它着眼于人的改造;第二,再社会化,主要是指被动再社会化,其社会化的形式比继续社会化要剧烈。(要举例说明) (四)为什么要继续社会化?一是因为个体在基本社会化中的内容较为单一,且生活经历又往往比较贫乏;而一进入成年期,他的生活和社会关系等就变得复杂化了,社会不仅赋予了他新的角色、新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还提出了新的期待和要求,这就会使个体感到不适应。 二是因为在基本社会化中,家庭和学校所受教育的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不仅教育者本身要受到以前自身社会化效果的制约,而且未来社会的具体变化又难以预测,即不可能预先对青少年的未来生活进行全面指导,因此青少年社会化时期所学的知识、技能和规范就会不断地受到冲击。 三是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促使个体通过继续社会化来不断地提高自己。同时,每一个个体的继续社会化又在改造着社会,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因此,继续社会化无论从个体或从社会方面来看,都是非常必要的。 (五)试述社会化过程中某一外在社会化因素对自身社会化的影响。—如家庭、职业场所。 为什么说职业场所是成年人社会化不可缺少的社会环境条件?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

社会学复习内容 名词解释 一: ①社会角色: 定义一: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角色是指,有人的互动行为所表现的特定社会地位、身份所决定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模式行为,既指人们对具有特定地位和身份的人的行为的一种期望,也包括人们的相应行为,是构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基础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内容。 定义二:指与人们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们的行为期望,它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定义三:指个人在社会关系位置上的行为模式,它规定着一个人活动的范围和权利义务,是社会对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期待。 ②文化堕距:文化堕距:即文化滞后。由于社会的非物质文化往往慢于物质文化而变迁,正是由于两者的不同步,从而产生了差距。 ③社会制度:人们在共同体的生活中形成的、指导人们的社会活动的稳定的规范体系。社会制度包括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这体现在对传播的控制方面即为传播制度。 ④社区: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生活共同体 二: ①集合行为:是指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又称集体行为或“大众行为” ②社会解组: 定义一:社会规范和制度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减弱、社会凝聚力降低的一种社会状态。当社会发生急剧变迁时,旧的规范不适用了,新的规范又未建立起来,或某些规范功能发挥受到阻碍,或几种规范体系互相冲突,人们失去了行为准则,于是发生社会解组。 定义二:因为社会变迁,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微弱或者不协调,社会行为规范对社会成员失去约束,从而社会的组织程度低,以及处于无组织状态的现象。社会解组有三种形式:一是失范,二是文化冲突,三是价值崩溃。因此需要重建社会规范和秩序 ③社会流动: 定义一:指一个自然人因着本身的个人成就或失败,从而达至社会阶层的转变。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定义二: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移动。因此,社会流动被人们看作是社会变迁的指示器。 ④交换理论: 定义一:产生于50年代末的美国,交换理论最初是针对结构功能主义提出,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实证主义、自然主义和心理还原主义的倾向。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

社会学概论考试必备试题和答案

...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学”这个词首先是在(C)第四卷中提出来的。C.《实证哲学教程》 2、“社会学”一词在中国流行,开始于( B )翻译出版日本学者岸本能武太的《社 会学》一书( 1902 年)。 B 章太炎 3、首先提出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C) C 孔德 4、进一步论证和补充实证主义方法论,并引进了生物进化的观点的是(C) C 斯宾塞 5、严复将斯宾塞的( C)译作〈〈群学肄言〉〉。C 社会学研究 6、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社会学中心由欧洲转移到( D ),得到迅速和持续的发展。 D 美 国 7、社会学的形成时期为(B) B。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8、中国社会学者独立进行的社会调查始于1923 年( B)指导学生对民众生活费用的调查。 B陈达 9、 1913 年,美籍教授首先在中国教会学校(C)创办了社会学系。 C 上海浸洗学院 10.“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A) A 享乐主义 11、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B ) B 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1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 D ) D 继续 社会化 13、在研究个人社会化的各个角度中,下列哪个角度研究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 D )D 气候的角度 14、弱智儿童教育,也称(B) B 再社会化 15、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C)C.角色中断 16 广义社会群体的观点是由( C )最早提出来到。C、滕尼斯 17、构成群体的最低限度的人数是( B )B、两人以上 18、( B)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家庭形态。B、血缘家庭 19( C)指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其中的群体C、内群体 20、家庭的本质关系是(A)A、婚姻关系 21 社会分层最初的历史动因是:( B)。 B 、社会分工。。 22 提出三位一体的分层理论的学者是:( B)。 B、韦伯。 23 社会流动的概念最早的提出者是美国社会学家:( A ) A、索罗金。 24 社会引起社会流动的根本原因是:(C)。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5 现代社会的不平等主要是指:( D) D、事实不平等。 26 在阶级社会中,最根本的社会分层是:( B) B 阶级分层。 27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社会分层的特点是:(A ) A 、等级制。 28。社会流动的实质是:( A ) A 个人社会关系的改变。 29 最先使用“社区”一词的是德国社会学家( B) B 滕尼斯 30 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是( D) D 城乡协调发展 31 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B ) B 逆城市化 32 现阶段我国城市化道路所采取的基本方针是(C) C 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 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 33 风俗、习惯、道德等在一般情况下只能称为__B__,而不能称为社会制度。B、社

福州大学《社会学概论》期末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法国社会学家最早提出和使用了“社会学”这一概念,并力图将它建成为一门研究社会的实证科学,因此他也通常被当做是社会学的创始人。 A涂尔干 B斯宾塞 C孔德 D韦伯 2.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人口向大城市大规模流动属 于。 A结构性流动 B自由流动 C水平流动 D代际流动 3.对一般社会成员具有最强约束力的社会控制方式 是。 A道德控制 B法律控制 C宗教控制 D风俗习惯 4.下列属于初级社会群体的是。 A公司员工B同一辆车中的乘客C商店里的顾客D邻居 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社会问题的是。 A王某30岁了还没有娶上媳妇B青少年犯罪已占犯罪案件的60%以上 C不少年轻人赞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D当前教育水平呈整体下滑趋势 6.下列关于社会互动的观点,不正确的是 A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 B只有在面对面的场合下,才有可能形成社会互动 C社会互动以互动双方都能理解的信息传播为基础 D社会化过程实质上也是一种社会互动过程 7.集合行为历来是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感兴趣的问题,他们提出了很多理论观点来解释这种行为的机制和过程。在这些理论中,对集合行为的性质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有认为集合行为是一种非理性行为,有的则认为集合行为是理性行为。在下列几种理论中,将集合行为视为一种理性行为的理论 是。

A感染理论 B控制转让理论 C模仿理论 D紧急规范理论 8.下列现象中,体现出社会分层特点的现象是。 A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B通过民族识别,我国确认的民族有56个 C进入21世纪后,我国将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 D进过调查,发现某班40个同学,竟分别来自20个省份40个县市 9.下列有关参照群体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参照群体并非某一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但却被他用做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 B同一参照群体的意义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变的 C参照群体通常对其成员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发生重大影响,并因此而削弱或加强所属群体的团结 D一个人的参照群体是可以发生变化的 10.社会学回答社会"应该怎样"的问题,这是社会学 的。 A描述功能 B解释功能 C预测功能D规范功能 11.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 是。 A核心家庭B主干家庭C联合家庭D断代家庭 12.下述判断中,不是非正式群体结构特点的是。 A.它是个人基础上的一种人际关系 B.它具有不固定的目标或任务 C.它具有不成文的行为规范 D.它没有自己的领袖 13.民族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础是文化的。 A.社会整台功能 B.反向功能 C.混合功能 D.社会导进功能

社会学概论模拟考试一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模拟考试一 试题及答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严复将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一书译作 ( B)A.《原强》 B.《群学肄言》 C.《社会学原理》 D.《原富》 2、下列的社会学家,主张冲突理论的是 ( B)A.齐美尔 B.达伦多夫 C.韦伯 D.孔德 3、一个群体和社会文化的外部表现为 ( C)A.符号 B.规范 C.礼俗 D.价值 4、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本群体是 (D )A.偶发群体 B.社会类属 C.次属群体 D.首属群体 5、下列属于服务组织的是 (A)A.博物馆 B.图书馆 C.俱乐部 D.医院 6、职业流动的主流是 ( A)A.水平流动 B.向下流动 C.向上流动 D.其它 7、社会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D )A.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B.心理的需要C.生理的需要D.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8、社会控制首先是对什么的制约 (A )A.社会成员心理B.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C.社会成员的道德行为D.文化规范 9、人类有史以来最后一种家庭形式是 (D)A.偶婚制家庭 B.伙婚制家庭C.普那路亚家庭 D.专偶制家庭 10、提出“X”理论与“Y”理论的是 (D ) A.巴纳德 B.涂尔干 C.科塞 D.麦克雷戈 11、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是(A )A.文化元素 B.文化集丛 C.文化模式D.礼仪 12、社会学的科学方法论是 ( C)A.实证主义 B.非实证主义 C.历史唯物主义 D.历史唯心主义

13、孔德关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理论是 (C )A.社会动力学 B.社会静力学C.社会进化论 D.社会发展论 14、个人社会化的特点是 (A )A.主动性 B.自觉性 C.互动性 D.强制性 15、作为社会和文化的缩影,是个人生活的基本社会环境的是 (B )A.工作单位 B.家庭 C.社区 D.大众传播 16、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社会关系的首要问题是 ( C)A.利益 B.需求 C.生产 D.阶级 17、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是 ( B)A.社区 B.群体 C.家庭D.法律 18、组织的核心是 (B )A.组织的目标 B.权力的划分 C.组织的结构 D.组织的功能 19、社区的首要功能是 (A )A.经济生活 B.社会化 C.社会控制 D.社会参与 20、社会群体存在的本质反映是 (B )A.生产关系 B.社会关系 C.组织D.人的本质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现代社会变迁的特点有 (ABCDE ) A.速度日趋加快 B.受科学技术的影响越来越大C.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问题D.受人们自觉控制的程度不断提高E.相关性日趋增强 2、我国家庭的发展,出现了同西方家庭发展相同的趋势,主要表现在(ABC )A.家庭规模小 B.家庭功能有所变化C.对家庭价值的认识趋向现代化 D.家庭规模扩大E.对家庭价值的认识出现后现代意识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二、填空 1.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1)孔德“社会学之父”(2)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1)涂尔干(2)韦伯。 3.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科塞(功能冲突论)、达伦多夫(辩证冲突论)。 4.交换理论代表人物:霍曼斯、布劳。 5.社会学传入中国的途径:西方传教士、出国留学人员和译著。 三、简答 1.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1)科学的分类,社会学是科学的最高层次(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3)研究方法,用实证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2.孔德在《实证哲学精辟》一书中解释实证的五个涵义: (1)现实的而不是细想的(2)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3)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4)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5)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 3.导致社会失范出现的原因:(1)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机构中急剧滋长(2)现代化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人的个人欲望(3)社会的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力,使社会出现危机和动乱 4.中国社会学被撤销的原因: (1)照搬照套苏联模式(2)自身存在错误认识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基本原则(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分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 3.普查调查:又称全面调查,简称普查。是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总体调查。 4.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它是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对此做出估计和判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5.统计报表:是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上而下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6.问卷调查: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7.个案研究:是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 8.访谈法:指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谈,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9.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发现因果关系的方法。 10.文献法: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语音、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分析和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现象的方法。 11.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2.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 1.社会学的特征:整体性、综合性、经验性、应用性。 2.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后实证主义、新人文主义、批判诠释理论、后现代主义。 3.问卷调查的内容:个人基本情况、行为和态度。 4.问卷类型:自填式和代填式。 5.文献来源:官方文献、个人文献、大众传播媒介。 6.定性资料的主要来源:实地源、文献源。 三、简答 1.社会学的功能:(1)研究功能(2)教育功能(3)社会管理功能(4)社会批评功能 2.社会学方法论探讨的主要问题:(1)社会现象的性质 (2)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建设(3)价值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 3.实验法的类型: (1)根据试验环境分为:实地实验、实验室实验 (2)根据实验方法分为:标准实验、准实验、控制实验、双盲实验 4.文献法的优缺点: 优点:(1)资料信息恒古不变(2)费用较低(3)可研究历史现象(4)适合做纵横分析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基本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名词解释,论述题等,考试题型任选四种。 复习依据:《社会学概论》学习指导书,各题答案均以指导书给出的为准 一、单选题请参见学习指导书各章内容 1.本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是(C ) A.“生物有机体”说B.社会进化论 C.社会均衡论D.“文化类型”说 2.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这是社会变迁哪种理论的观点(A ) A.社会进化论B.历史循环论C.社会均衡论D.历史三阶段说 3.一位工厂的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教师,这种流动称作(D ) A.个人流动B.代内流动C.向上流动D.水平流动4.社会保险是( B ) A.社会救助B.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C.社会福利D.人身、人寿保险 5.(C )问题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引起世界的高度重视。 A.人口问题B.失业问题C.环境问题D.贫穷问题 6.对贫穷问题更具有操作性和描述性的解释是(A) A.经济学定义B.政治学定义C.社会文化的定义D.环境学定义 7.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之间的不整合、不一致,这是哪种越轨行为理论(B ) A.社会失范论B.标签论C.亚文化群体论D.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8.手段-目的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此是( B ) A.逃避行为B.形式主义C.创新D.反叛9.“不同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B ) A.冲突B.竞争C.合作D.顺应10.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B ) A.复式角色B.角色丛C.实际角色D.自致角色 11.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A ) A.交换关系B.索取关系C.对立关系D.奉献关系 12.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的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C ) A.过度城市化B.逆城市化C.郊区化D.城乡融合 13.整合作用是指(C ) A.一个社会的整体作用B.将各部分合在一起C.各部分协调成一个整体D.一个社会的稳定 14.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C ) A.制度化优先B.制度化冲突C.制度化逃避

电大社会学概论(专)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电大社会学概论(专)形成性考核答案 图示说明--恭喜,答对了!--抱歉,答错了!--您选择了此项 [第1题](单选题)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 A.语言 B.思维 C.劳动 D.直立行走 [第2题](单选题)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 A.赶时髦 B.抢购 C.春游 D.球迷闹事 [第3题](单选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 A.再社会化 B.特殊社会化 C.重新社会化 D.继续社会化 [第4题](单选题)“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

A.生理的 B.安全的 C.归属的 D.自尊的 [第5题](单选题)“社会”一词源于 A.中国 B.美国 C.英国 D.德国 [第6题](单选题)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其他家庭 [第7题](单选题)“社会学”这个词首先是在()第四卷中提出来的。 A.《社会学研究》 B.《社会学是什么》 C.《实证哲学教程》 D.《社会学原理》 [第8题](单选题)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A.心理上的矛盾 B.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C.心理上的紧张 D.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第9题](单选题)构成群体的最低限度的人数是 A.一人以上 B.两人以上 C.三人以上 D.四人以上 [第10题](单选题)下列不属于集体行为的基本特征的是 A.非组织性 B.突发性 C.反常性 D.冲突性 [第11题](多选题)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A.双方需求的互补性 B.态度的类似性 C.双方距离的远近 D.交往的频率 [第12题](多选题)以下属于初级社会群体的是 A.家庭 B.学校 C.邻里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材料

《社会学概论》(本科)复习范围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的方式。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题类型: 1.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8分) 3.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4.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5.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三)期末重点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民主在美国》的作者是()。 A.孟德斯鸠B.孔德C.托克维尔D.马克思 2.一人身兼数职、顾此失彼、疲惫不堪的处境是()的表现。 A.角色失败 B.角色冲突 C.角色不清 D.角色中断 3.从()角度出发可以将社会关系划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A.关系的密切程度 B.关系的规范化程度

C.关系建立的基础 D.关系的协调程度 4.把社会群体分为内群体与外群体,是根据()的标准。 A.结构特征 B.互动关系 C.归属感 D.从属关系 5.如果某种社会制度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带来社会冲突的制度后果,我们称其为社会制度的()。 A.显功能B.潜功能C.正功能D.反功能 6.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 A.城乡融合B.城市贫民化C.逆城市化D.城乡二元结构 7.经过社会革命或其他剧烈的社会变动,社会分层结构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949年之后中国的分层结构发生的变化就是这样的。这种变动称为()。 A.开放性社会结构 B.结构性流动 C.非结构性流动 D.社会变迁 8.()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不同群体之间价值和利益冲突。 A.社会解组论 B.偏差行为理论 C.社会建构论 D.冲突论 9.云南傣族泼水节时,载歌载舞的人群是()。 A.偶合人群B.常规人群C.表意人群D.行动人群 10.在现代化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与现代性因素极为相像,但在实质上却与现代化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A.错位 B.脱节 C.畸变 D.失衡 11.科塞是()的代表人物。

东师2018年春季《社会学概论(高起专)》期末考核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社会学概论(高起专)》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社会运行条件:社会运行条件是指社会有机体运动、变化、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要素的总和。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业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社会运行-基本内容社会运行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运行是社会变迁和发展,表现出经常、变异和中断等三种关系;横向运行是指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体现为交叉渗透、制约、促进和转化等关系。 2.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3.社会化: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人走向群体、进入社会、适应社会,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理解认同社会规范和制度,逐渐成为社会合格成员的过程。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并且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是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实现的。 4.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的连结方,当这种连结遭到破坏而扭曲变形,或这种连结方式与社会发展不适应时,就产生结构性失调。在教育水平、文化类别、宗教、职业、社会地位阶层、组织内雇佣等方面的结构 二、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 文化冲突是指文化互动过程中出现的两种或多种文化激烈矛盾的状态。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往往会在价值观、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甚至对立。 答:正确. 俗称文化差异。两个或多个文化背影不同,对待同一件事持不同的态度。 2.社会安全阀是社会冲突理论中用以表示社会冲突积极作用的概念,是由著名社会学家韦伯提出的。 答:错。改正:是由美国冲突论的代表科塞提出的。 3.社会群体是通过稳定而持久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如家庭、学校、工会、机关、邻里等。 答:正确. 4.根据社会约束力由弱到强排列,可以得到如下排列:风俗习惯、宗教、道德、法律。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社会学概论期末

【一、冰山理论】一个人的自我像一座冰山,只能看到很少一部分,冰山共分7个层次:行为(可见)、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 【二、“本我、自我、超我”理论】(1)本我:人生而具有无意识的欲望和冲动—婴幼儿(2)自我:自身理性部分,他教给人们学会抑制对快乐的追求和欲望的急切满足(3)超我:看做人的良心的等同物,是社会道德在人的内心的体现,通过自豪感与羞耻心发生作用,来影响自我的决定。*社会化就是个人的欲望与社会的要求不断冲突和调适的过程;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本质上是相互冲突的,两者间总是处于长期的紧张状态中。 【三、家庭的功能】(1)社会化功能:社会化始于家庭,家庭是承担社会化的主要场所,特别是对个人的人格成长(2)生育功能:家庭是目前社会所认可的生育子女、繁衍后代的合法的社会基本制度(3)感情功能:主要表现在宣泄、调节、娱乐等方面,在家庭中可以向家人倾诉一些在正式组织中不可交流的信息和情感(4)性爱功能:起着控制性行为的作用,即社会将人们的性生活限制在家庭范围内,有利于性需要的普遍满足,以及避免由于满足性需要而引起的社会混乱(5)经济功能:包括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家庭成员之间彼此了解、相互信赖、大大减少监督和管理费用、家庭是一个有效率的经济单位。【四:中国离婚率不断上升的原因】(1)经济依赖的减低:女性有独心性和自信心(2)离婚的社会成本降低:社会上道德、政治、文化与法律对婚姻影响力降低(3)希望过高(4)社会流动速度加快。

【五、“镜中之我”理论】:指我们对于别人如何看待和评价我们的理解和解释,包含表现、辨认、主观解释3中过程(1)想象自己是如何出现在别人面前—表现(2)辨认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出现—辨认(3)为自我形象解释这些判断—主观解释。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从认知发展角度来研究人的个性形成,并不完全把儿童看做按照他人要求而逐步成型的适应者,而更多地把这一过程看做她们自己如何根据对世界的认识、能动地安排和调整自己与世界的关系。(1)感觉运动阶段{从出生到2岁}:智力只通过对外界感知与实际接触表现出来(2)前运算阶段{2-7岁}:还不能进行简单的脑力运算(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思维活动仍和具体的外部世界不能分开(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发展出运用规则解决抽象问题的能力。 【六、社区与行政关系】(1)行政区是人们为了社会管理的方便或由于某些政治、经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而人为划定的,因而其边界或范围很清楚;社区则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的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的(2)社区由于其主要的社会活动或者生活方式基本上属于同一类型,因而只能是单一的形态,行政则可以是多形态的(3)从社区研究的历史上看,对一个社区的分析一般都限定在范围并不是很大的社会区域内【七、什么是城市化?中国应当走什么样的城市化道路?】城市化又称都市化,是指“社会经济关系、人口、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都市型转化的过程”。| 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新型城市化,把农民转化为城市居民。(1)改革户籍和人口管理制度,实现人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试题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试题(9) 学院专业级班号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 阶级斗争理论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深刻、最系统的冲突论。它的提出者是( )。 A、马克思 B、雷克斯 C、霍曼斯 D、帕森斯 2.明确了从整体角度研究社会秩序和进步,提出了社会学研究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和四种基本研究方法的西方社会学者是( )。 A、奥古斯特?孔德 B、赫伯特?斯宾塞 C、埃米尔?涂尔干 D、马克思?韦伯 3.人与人之间依靠某种媒介,通过个体交往形成的信息和情感、能量和物质、思想和行为交流的有机渠道称( )。 A.社会关系 B.业缘关系 C.结合关系 D.人际关系 4. 由于传播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元素互相接触,其中的一种文化吸收或采纳了另一种文化元素,并且使之与主体文化协调起来,最终成为主体文化中的一部分。通常将这个文化变迁过程称为( )。 A.社会关系 B.业缘关系 C.结合关系 D.人际关系 5.社会学回答“社会应该怎样的”问题,是( )。 A.描述性功能 B.解释性功能 C.规范性功能 D.预测性功能 6. 孙本文认为社会的四大要素是:地理要素、生物要素、( )和心理要素。 A.经济要素

B.政治要素 C.文化要素 D.社会要素 7. 人的出身、地位或资格,一般具有继承性和不可更改性,这是指( )。 A.户籍 B.身份 C.单位 D.契约 8.岗前培训是( )的重要表现。 A.预期社会化 B.继续社会化 C.发展社会化 D.再社会化 9.残疾人群体,在社会学中称之为( )。 A. 偶发聚集体 B.社会类属 C. 大众 D.公众 10.马克思主义群体动力观认为,影响群体行为的内部因素是( )。 A.组织环境 B.经济关系 C.群体利益 D.群体凝聚力 二、名词解释(每题7分,共35分) 1、社会学: 2、生活方式: 3、参照群体: 4、社区行动: 5、社会现代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