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文化是决定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文化是决定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文化是决定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文化是决定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74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6卷

[收稿日期] 2008-03-05

[作者简介]唐晶晶(1964-),女(汉),湖南永州人,副教授,E-mail:tangjj@sziit.com.cn

第6卷 第1期2008年3月Vol.6 No.1

Mar. 2008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enzhen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文化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文化与经济的日益融合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构成现代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重要内涵。进入21世纪以来,文化产业不仅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扩大对外贸易的主导型产业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经济的振兴,越来越依赖于文化的竞争力,文化竞争与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已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市场经济就是文化经济,是以文化知识作支撑的经济。中西文化的碰撞、交汇与融合,使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以及文化对综合国力的影响,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现实新课题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文化的定位和功能,这不仅是推动经济增长和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

1 文化不仅是价值导向,也是经济发展的

强大动力

传统的“文化事业”视角将文化的范畴限制在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等精神领域,定位文化的主要功能是促进人的发展、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价值导向作用表现为对物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以思想、理论、舆论的引导,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经

济发展的方向和方式。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与媒体技术的发展,其商品功能、经济功能、娱乐功能正在逐步被世界认同和推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族认识到文化对于当代社会经济生活的巨大影响和制约。1998年世界银行的《文化与持续发展:行动主题》报告中提出:“文化为当地发展提供新的经济机会,并能加强社会资本和社会凝聚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是:“结合创作、生产等方式,把本质上无形的文化内容商品化。这些内容受到知识产权的保护,其形式可以是商品或是服务。” 现代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传播技术、自动化技术和激光技术等高科技广泛运用于各类文化艺术活动之中,给当代文化经济与文化产业的存在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从而使文化的地位和功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它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仅体现在精神领域,而且体现在生产力构成和经济发展的诸要素中。从经济活动中的人到产品的设计、生产、消费,无不渗透着文化,文化渗透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文化是国民素质的决定因素。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现代市场经济绝不是没有主体的单纯经济运作过程,而其主体就是具有健全的智力、经济理性和道德约束的人。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时代,人的知

文化是决定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唐晶晶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广东 深圳 518029)

提 要:20世纪末以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文化的定位和功能。本文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对综合国力的影响以及提升文化竞争力的途径等方面,阐述了文化在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文化;文化产业;综合国力;竞争力;知识经济

中图分类号:G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6332(2008)01-0074-06

第1期75

识和创新能力已被提升到空前重要的地位,成为经济增长的智力资源,正如十五大报告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产业政策的制定、产业结构的特点,到企业生产过程、管理方式和名牌产品的创立,这些经济活动都蕴涵着非常复杂的人文资源和文化内涵。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越来越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成为一个国家、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人文环境决定经济环境和经济效益。因此,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培养和开发人力资源,建立以公开、竞争、择优为导向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社会氛围,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让创新才智充分涌流,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的必然要求,也是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途径。

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强大的竞争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信息化席卷全球,经济与文化加快融合,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趋势日益增强。经济活动所包含的先进文化因子越厚重,其产品的文化含量以及由此带来的附加值也就越高,在市场中实现的经济价值也就越大。当今时代,具有竞争力的商品和劳务,不仅具有高技术含量,也具有高文化含量。在经济效益的构成中,文化附加值越来越成为决定经济效益的一个关键。提高商品的文化含量是创造高附加值产品的重要途径。不论农业、工业还是高新技术产业,都必须以与之相应的文化开发和知识投入为前提。以旅游业为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以文兴游,以游带文,文游兼做”,很快使旅游成为支柱产业。我国的广西、云南等地相继推出“用文化深化旅游,用旅游带动经济”等举措,促使旅游文化、旅游经济竞相发展。从产业的文化内涵上说,产品价值取决于产品的文化含量,产业的发展取决于产业的文化品位。因此,大力提高商品的文化附加值和服务的文化品位,不断推动技术创新,从而提高文化、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创造出具有我国民族文化特色的商品和服务,不仅可以增强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而且可以扩大中华民族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发展文化产业是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的重要途径。文化产业涵盖面广,既具高科技的生产手段,又有粗放型的、传统的、大众式的生产经营及服务方式。因此,它的发展必然有利于扩大就业。研究表明,第三产业增加值平均每增长1%,能创造100万个就业岗位,而第二产业增加值平均每增加1%,才创造26万个就业岗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在整个就业人口中占有较大比重,而且呈逐年上升态势。近几年,美国加强对信息科技投入,创造就业岗位近8000万个。加拿大从事文化产业的人数75.2万人,占总就业率的6%; 澳大利亚从事文化产业人员占总就业率的10%。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虽然涌现了一批高素质的知识型和技术型创意设计人才,但我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很低,2006年我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为1132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1.48%。据有关专家估计,我国第三产业若达到发展中国家水平,可解决9000万个就业岗位;若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可解决3亿个就业岗位。这表明,我国文化产业蕴藏着广阔的发展潜力和远大前景。

2 文化竞争力正由 “软实力”转化为“硬实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智力资源和精神动力,也是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在当代,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已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综合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国际影响力的综合评价指标,是一个国家各方面实力的总和。在这个评价指标体系当中,不仅包括政治实力、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外交实力,也包括含有科学技术在内的文化实力。传统观念中的“硬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而“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的制度和文化。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经济发展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 “文化经济”、“文化工业”、“文化即财富”等一系列现代文化经济的新观点,成为推动全球文化产业蓬勃兴起的共同理念。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增加物质产品的文化内涵、提供高质量文化服务,实现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已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

唐晶晶:文化是决定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76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6卷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己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研究与开发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发达国家为了应对知识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战略,制定了灵活多样的文化政策,优先发展文化产业,增强各自的文化影响力和文化竞争力。日本从上世纪60~70年代就开始提出了文化立国的战略,大力扶植本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韩国在上世纪末遭遇金融危机袭击后,提出了“文化立国”的发展战略,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五年计划和远景规划。文化产业在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发达国家依仗自身雄厚的经济实力,通过掌握文化产业的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逐步推动全球文化产业向垄断化、规模化和高投入、高科技化发展,占据了文化产业的垄断地位,进一步加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力的差距。

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已不仅表现在经济、技术、信息和军事等方面,而且也非常明显地表现在文化方面,发达国家的综合实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文化产业。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文化产业每天创造220亿美元产值,并以5%左右的速度递增,在一些国家增长得更快,美国为14%,英国为12%。特别是美、日、韩、英等国家的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美国号称世界文化产业帝国,从 1998年起,其文化产业产值就已超过了航天航空业及农业,占本国 GDP总量的18%至25%, 美国的电影、电视、录像带、音乐出版总收入是600多亿美元,居美国各行业出口的第一位,占国际市场40%的份额,美国控制了世界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电视节目有60%-80%的栏目内容来自美国;日本文化产业的产值1993年就已经超过汽车产业,目前已成为仅次于制造业的第二大产业,占GDP的 18%;韩国将文化产业列为发展国家经济的龙头产业,现已成为文化出口新兴国家和世界第五大文化产业国,2003年,韩国的电子游戏市场规模已接近34亿美元,增长率(12%)是其国内 GDP 增长率(6.3%)的近 2 倍;英国文化产业所创造的年平均产值接近600亿美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11%,平均发展速度是经济增长的2倍,超过了任何一种传统制造业所创造的产值。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居民文化消费已占据消费总额的30%以上。毫无疑问,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已逐步由“软实力”转化为“硬实力”,成为世界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和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拥有占世界四分之一的13亿人口,广大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对文化精神产品的需求,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条件和前提。我国文化产业虽然起步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1990年至2003年,全国文化系统产业增加值由12.1亿元增加到3577亿元,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由49.5万人增加到了1258万人,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的3.1%。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测算,2006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5123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7.1%,高出同期GDP增长速度6.4个百分点,高出同期第三产业增长速度6.8个百分点,200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45%,比2004年增长0.3%。中国社会科学院今年发布的文化蓝皮书——《2007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该报告显示,2006年中国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达3440亿元,文化产业的总量进一步扩大,国家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大幅增加,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电影、出版、广播电视、音像、演艺等产业在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良好环境下,都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文化产业还存在很大差距。首先,我国的文化消费总量偏低,居民文化需求的满足程度不足四分之一,而文化产业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雷同正在制约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 其次,我国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和影响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例为1.48%,而美国为4.8%,英国为7.7%,加拿大为6%;我国文化产业当年实现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15%,美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5.83%,英国为7.61%,加拿大为3.8%。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和文化产业增加值这两项指标之比维持在1:1左右,而我国为1.8:1,表明我国文化产业创造价值的能力较低,创造同等价值的文化财富,比发达国家多投入80%左右的人力资源;再次,从文化产业的贡献占全国人均产值来看,我国仅为人均约600元人民币,而美国约为人均1000美元,新加坡高达人均6000美元;最后,从我国文化产品(书刊、电影等)的贸易额以及版权贸易额来看,进口

第1期77

唐晶晶:文化是决定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远大于出口。无论是影视、图书、艺术,还是文化娱乐业或体育产业,不管从投入、营业额、利润,还是从经营方式、创新能力或市场运作机制来看,我国的文化产业尚缺乏国内市场的整合能力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而美国的影视、德国的图书、日本的卡通动画、英国的CD-ROM、法国的艺术文化、意大利的足球文化等,不仅赚取巨额的利润,而且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我国文化产业十分薄弱的条件下,如果不迅速发展文化产业,即使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也仍然会因为作为支柱产业的文化产业的落后而无法在综合实力的整体方面赶上发达国家。

经济全球化不仅使各国经济依存度逐步加深,也使各国文化资源和文化市场日趋国际化。无论在出版、报刊、音像,还是在影视、娱乐、广告和旅游业中,资本的国际化、技术的国际化、智能资源的国际化、文化市场的国际化,正在成为一种趋势。由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国际舞台上的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在竞争中处于不平等地位。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规模宏大,实力雄厚,技术手段、管理手段先进,具有国际合作和竞争经验,文化产品富有艺术性、娱乐性、休闲性,顺应文化消费多元化的趋势,控制和垄断了国际文化市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依靠其发达的文化产业,在销售本国文化产品并牟取高额利润的同时,也竭力输出其政治观念、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对发展中国家实行文化扩张,甚至作为维护其霸权的重要战略,这必将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民族文化形成强大的冲击。中外文化产业客观上存在的强弱差距,使我国的文化产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面对这种形势,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为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2005年,中央在北京、上海、重庆、广东、浙江、深圳、沈阳、西安、丽江等9个省市,35家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艺院团等单位,进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2006年初,中央颁布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若干意见》。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正在全面推开,文化产业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目前,我国的北京、上海、广东等近1/3的省市,文化产业的年总产值都达到8亿元以上。其中,北京大学的方正,清华大学的同方等高科技文化产业,年总产值达数十亿元,成为文化产业中的知名企业。但就整体水平而言,我国的文化产业目前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我们只有全面了解分析全球文化产业形势,找出差距,提出对策,才能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增强我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3 “文化品牌”是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与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有着直接的联系,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不可能完全一样。综观经济全球化趋势,其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社会发展的民族化、本土化倾向。各个国家和民族都不遗余力地寻找自身最具特色的优势,以期在全球化浪潮中展示自己,而文化产业正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个性在文化市场上的表现,带有极为强烈的国家特色、民族特色。从这一点说,文化产业是特色产业,它往往是在国家独有的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开发的,因而在全球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

知名品牌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在当代已成为决定人们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发达国家十分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的本土化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品牌在国家文化创意产品市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美国由于拥有一系列竞争力极强的文化品牌,包括迪斯尼娱乐业、好莱坞电影、时代华纳传媒公司等,其文化产品以精湛的艺术性、高品位的技术含量、设计包装的创意和一流的服务而引领世界文化潮流。美国控制了世界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许多第三世界国家60%-80%的电视节目来自美国;迪斯尼娱乐业的产业规模及赢利已进入世界前十强;美国的《读者文摘》杂志畅销全球,年营业收入高达25亿美元;几年前风靡世界的好莱坞电影《泰坦尼克号》创下了近20亿美元的票房收入,仅一部影片即可与我国几大产业的利润相敌。同样,韩国文化产业最大成功之处也在于发挥本土文化优势,培植本国文化品牌。近几年来,韩国最畅销、票房业绩最好的电影,几乎全是韩国本土电影,2005年本土电影比例达到了62%。与此同时,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在东南亚地区掀起了一股狂热的“韩流”。韩国还十

78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6卷

分重视本土软件的开发应用,韩国Haansoft公司自主开发的表格处理软件Nexcel已与微软的Excel相媲美,使得微软在韩国软件市场上的统治地位日益趋弱。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机制较为完善,从创意策划到产品制作、批量生产再到广告宣传、市场营销等,已经形成了大批极具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和完整的市场运作体系,不仅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还成为引领国家产业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不仅有深厚的思想道德文化,而且还有丰富的中医药学、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民间文化,等等。所有领域都蕴含着宝贵的文化资源。由于我国文化产业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低,技术发展和创新能力不足,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落后,产品艺术性较差,制作粗糙,因而文化资源的商品转化率低,很难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市场竞争。要推进中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最重要的就是根据中国国情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即依托传统文化的精华,加快民族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文化品牌,注重文化产业的本土化发展,使中国文化产品走向世界。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启示和可借鉴的经验:首先,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是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现代科技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火车头,高新科技在文化产业领域从内容到形式、从生产方式到传播方式的广泛运用,尤其是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等现代高科技手段在文化产品制作、包装、传播等环节的广泛运用,不仅可以创造出新的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方式,刺激人们新的文化需求,开拓出新的文化市场空间,而且有助于开发具有世界先进技术水平、自主知识产权和民族特色的高技术文化产品,以适应现代人不断提高的审美品位和心理期待,推动文化产业升级,缩小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差距。其次,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命、灵魂。文化的生命力源于创新,文化的创造性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说,文化产业是一种创意产业。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也是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只有不断地进行文化创新,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才能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进行创新,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科学竞争的决定因素。文化产业是否能创造出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否具有竞争力,也主要取决于创新能力。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文化产业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经济和文化的竞争日益激烈,各个国家和地区为了在竞争中赢得主动,因而把提高创新能力作为推动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在21世纪世界各国的综合竞争中,中心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实质却是文化的竞争。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文化竞争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世界各民族创造的多样性和文化的独特性正面临着挑战。在一个市场经济体制构架尚未形成,文化产业起步不久,文化市场机制尚不健全,文化的法制建设和管理还很滞后的情况下,如何迎接入世后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冲突的挑战,在学习、吸收、借鉴他国优秀文化的同时,弘扬和发展我国优秀民族文化,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张胜冰 徐向昱等著. 世界文化产业概要[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ZHANG Shengbing, XU Xiangyu, et al. Outlines of World Cultural Industry [M]. Kunming: Yunnan University Press, 2006. (in Chinese)

[2]王国宾.论文化产业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1):20-23.

WANG Guobin. Position and roles of cultural industry in national modernization [J]. J Beijing Dancing College, 1999 (1). (in Chinese)[3] 张晓明 胡惠林等主编.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ZHANG Xiaoming, HU Huilin, et al. Reports on Development of China Cultural Industry [M].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Documentary Press, 2007.

[4] 江蓝生 谢绳武主编.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JIANG Lansheng, XIE Shengwu, et al. Reports on Development of China Cultural Industry [M].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2005. (in Chinese)

唐晶晶:文化是决定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第1期79[5] 叶取源 王永章等著.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五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YE Quyuan, WANG Yongzhang, et al. Review of China Cultural Industry (V) [M].Shanghai: Shanghai People Press, 2007.

[6] 胡惠林著.文化产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HU Huilin. Cultural Industry Science [M].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6. (in Chinese)

[7] 林拓 李惠斌等主编.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2003—2004)[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4.

LIN Tuo, LI Huibin, et al. Frontier Reports of World Cultural Development (2003-2004) [M].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 2006. (in Chinese)

[8]汤莉萍, 殷瑜等编著.世界文化产业案例选析[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6.

TANG Liping, YIN Yu, et al. Case Analyses of World Cultural Industry [M]. Chengdu: Sichuan University Press, 2006. (in Chinese)Culture: a factor determining 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TANG Jingjing

(Department of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Shenzhen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henzhen 518029, P.R.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profound changes occurring have caused us to re-examine the 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culture to impact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has made a systematic exposition on the position of culture and its roles in enhancing the nation's power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from such perspectives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economy, the influences of culture in enhancing the nation's power and the approaches to improve cultural competitiveness as well.

Keywords: culture; cultural industry; national power; competitiveness; knowledge economy

(责任编辑:毛 蔚)(上接84页)

[8] 王佐良. 英语文体学论文集[A]. 北 京 :外 语 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0.

WANG Zuoliang. Collected Papers on English Stylistics [A].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80. (in Chinese)

Flaws in creating classical Chinese poems due to words limit 

and their enlightenment for translation

LIU Yingkai, LIAO Yanp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enzhen University., Shenzhen 518060, P.R. China)

Abstract: In the creat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ms including Ci poems, there occur inevitable flaws, which have already happened in the greatest poets’ works due to the word number restraints of the metrical patterns. The flaws have found expression in such two types as far-fetched lengthening and shortening of poetic lines. Accordingly, in translating such Chinese poems into English, influenced by the word number restraints of the metrical patterns of classical English poems, the same flaws have also happened. In line with the gains and losses in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over the past hundred years, it is suggested that blank verse in translation should be advocated. .

Keywords: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metrical pattern of poetry; creation; translation; English

(责任编辑:易思平)

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的最突出表现之一,是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生产能力。“中国制造”成为最重要的世界经济现象之一,它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国内经济状况和国际经济地位,而且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全球经济以至世界各国消费者的生活。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巨大发展和世界性影响,基于其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同时,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正在和将会遇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其中有些问题是对中国工业发展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挑战。本章作者从1995年起,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一个研究组对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持续的研究。本章是最近完成的若干研究项目所获得的一些分析结论和讨论意见。 一、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地位 自改革开放以来,以出口额和出口增长率所反映的中国工业的国际地位持续提高,特别是中国制造业在国际贸易中表现突出,出口额从1990年的443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7129亿美元,年均增长20%。2006年中国商品出口更是高达9690、8亿美元数值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的《2006年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一文。,其中制造业出口值估计为9067亿美元(见图14-1)。数据是作者根据历史数据推测而来的。

从产出结构的国际比较看,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明显偏高。1995~2005年,中国制造业占GDP比例为34%左右,而日本和韩国均低于25%。美国的这一比例自1995年以来也呈递减趋势,从1995年的18、92%降为2001年的15、16%。与其他下中等收入国家相比,中国第二产业比重明显偏高。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2004年,第一产业比重,中国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中国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9、3个百分点,同时远高于巴西、哈萨克斯坦和埃及三国,在所有列举的国家中是最高的,这与中国正处于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历史阶段有关。第三产业比重,中国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10、4个百分点,明显偏低(见表14-1)。而且,近两年,中国第三产业的比重还呈下降趋势,2005年为40%,2006年为39、5%。 中国制造业的持续高速增长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关注。加之新闻媒体的传播和一些国家出于政治目的或集团利益的夸大性宣传,在全世界已形成了中国“工业大国”或“制造业大国”的形象。其实,客观地分析,从中国拥有13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1%,以及中国在历史上曾经占有世界1/4~1/3的产出规模的角度看,中国目前仍然是一个发展水平很低和收入水平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发达程度也不高。一方面,中国的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仍然很低;另一方

第4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4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文化制度以及文化发展道路的基本内容。 2﹒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任务和要求。 3﹒认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意义和途径。 4﹒认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意义和任务。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概述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1﹒文化和文化建设 文化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一般来说,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化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新闻舆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社会思想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科学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 文化建设,就是围绕一定目标任务并体现一定价值取向的文化发展活动。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其目的是更好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指导思想。其内容主要包括: 一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二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是兴国之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三是关于文化建设根本目的的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四是关于促进文化发展的思想。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正确把握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的关系,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要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

人文地理学复习(重点)解读

第1章绪论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人文地理学是以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演变和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并预测其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2、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学、区域性、综合性 3、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古代:以描述自然和人文现象为中心内容 德国的洪堡和李特尔对古代地理学尤其是近代人文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 近代:发展成为独立学科 19世纪下半叶至二战前: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产生很多学派 现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地理学两大流派 4、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第2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5、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五大主题) ①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

②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 ③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 ④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 ⑤文化景观 6、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及其差别 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是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乡土文化区:是指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在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除在感情上有所反映外,有的还用一种符号作标志 差别: 形式文化区是具有一个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 功能文化区不是自然形成的,都有对该区内某种功能起着协调和指导作用的中心; 乡土文化区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区内缺乏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 7、文化的扩散 文化的扩散包括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 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的空间越来越大。这种扩散具有空间连续性的特点。即文化的新旧分布区相连。 扩展扩散分为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 1)接触扩散,又称传染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2)等级扩散: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 3)刺激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由于某种原因而无法在一地存在,人们不得不将其做某种程度的改变,使其得以存在并传播。

何谓核心竞争力

7.请谈谈你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解,及我国企业应该如何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何谓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199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加里??哈默尔(Gary Hamel)在其合著的《公司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他们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从与产品或服务的关系角度来看,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隐含在公司核心产品或服务里面的知识和技能,或者知识和技能的集合体。 在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看来,核心竞争力首先应该有助于公司进入不同的市场,它应成为公司扩大经营的能力基础。其次,核心竞争力对创造公司最终产品和服务的顾客价值贡献巨大,它的贡献在于实现顾客最为关注的、核心的、根本的利益,而不仅仅是一些普通的、短期的好处。最后,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难以被竞争对手所复制和模仿的。正如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所说的那样:“创新(能力)是海尔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因为它不易或无法被竞争对手所模仿。” 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人才,国家或者参与竞争的个体)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 核心竞争力,又称“核心(竞争)能力”、“核心竞争优势”,指的是组织具备的应对变革与激烈的外部竞争,并且取胜于竞争对手的能力的集合。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是将技能资产和运作机制有机融合的企业自身组织能力,是企业推行内部管理性战略和外部交易性战略的结果。 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以知识、创新为基本内核的企业某种关键资源或关键能力的组合,是能够使企业、行业和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现实或潜在竞争优势的动态平衡系统。 每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不同的! 我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解:一个企业独特而有价值的资源和能力!核心竞争力必须是独有的,其他企业不具备的或不够强的;此外,它还必须能给企业带来赢利,否则就没有任何意义!张维应用一句比较形象的话概括,我觉得非常经典:核心竞争里必须具备偷不走、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的特性 因此,对竞争力的研究已转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上面。就如中关村的企业很多,但真正赚钱的企业很少,究其原因是其缺乏核心竞争力。那么该如何建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呢?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创新是一种综合能力,视人类的特点,是社会发展的标志,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企业应对挑战,实现自身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是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它包括技术创新、

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由DECI等提出[1],该理论认为人是具有主动性的有机体,个体具有心理成长和发展的潜能,自我决定能够指引个体从事感兴趣的,并且能够对其发展产生益处的活动。除此之外,个体的活动还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不同的外界因素对个体活动产生推动或者阻碍的作用,而这些影响的来源则是个体固有的三种基本的心理需求。外界环境的如果能够满足这些心理需求,个体执行活动的可能性和成功性就会提高,反之则降低[2]。 自我决定理论的分支 1.基本心理需求:可以从自主需要、归属需要、胜任需要三个层面来分析个体的行为动机。心理需求是个体执行特定行为的源动力,不同类别的心理需求的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动机,不同程度的心理需求程则会使个体在执行行为时产生不同强度的执行动力,从而行为结果的也是有差异的。自主需求反映了个体能够依据自我意识进行选择和执行特定的活动,这种自主决定的感觉越强,个体的自主需求的满足程度也就越高。有自主需求的个体不希望受到来自外界阻碍或者不利因素的影响,个体希望的是”想做就做”或者“我的行为我做主”的状态。换言之,当外界环境能够促进个体进行自主活动时,个体的自主需求就得到了满足。自主需求表达了个体对自我层面的要求,归属需求则描述了个体对人际关系之间的要求。个体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不管是在现实生活,还是虚拟社区中,个体都渴望得到来自他人或群体的关注,进而获得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的情感上的亲密感,这

种对亲密感的渴望实际上就是个体的归属需求。个体对亲密感的测量主要是通过主观的感知。当个体感知到的其他人或者团体对个体的关注程度越高、亲密关系的程度越深、获得的支持力度越大时,个体的归属需求的满足程度也会越高,获得的归属感也就越强。 注意:围绕归属需求,除了本意(人与人之间的亲密)以外,可以使用社会规范的相关概念,社会规范描述个体感知到的来自他人或者团体的支持所带来的压力。别人对个体的期待越强,个体执行活动的动机也会越强。 能力需求描述了个体希望自己有能力完成特定的活动。能力需求的满足程度能够用自我效能感来测量。自我效能感指个体感知到的其能够有效完成特定活动的能力,它是社会认知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个体感知到的自我能力越强,个体的能力需求的满足程度越高。 2.认识评价理论:外界环境会影响个体内部的行为动机,从而影响行为的执行状况。外界的环境因素包括三种类型:信息性因素、控制性因素、去动机性因素。 3.有机整合理论:把个体的行为动机分为内在、外在、无动机三种类型。 内在动机通常指个体的特征方面:对挑战的偏好、对新奇事物充满好奇心、不断地外界环境进行探索学习、热衷于追求自我的发展进步。外在动机则突出了外界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个体行为的外在动机通常不是指活动本身具有什么价值和意义,而是个体为了得到某种特殊结果“被迫”采取特定的行为,比如,工人努力的工作,可能

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坚持的方向

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坚持的方向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必须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文化建设强大合力。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1、地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A.古代地理学b.近代地理学c.现代地理学 2、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的分类 一般来说,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通常分成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部分,或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三部分。 3、人文地理学的概念 概念:人文地理学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4、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 (1)人地关系的传统(2)区域研究的传统(3)空间分析的传统5、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6、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A.社会性b.区域性c.综合性 7、世界和中国最早的人文地理著作 世界: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国:《禹贡》 8、不同发展阶段人文地理学的代表人物 古代地理学:亚历山大.冯.洪堡和卡尔.李特尔 近代地理学:拉采尔、白兰士、白吕纳、赫特纳、哈特向、施吕特尔、索尔 现代地理学:谢佛、加里森、阿努钦 9、现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

(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 10、胡焕庸线 即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最初称“瑷珲—腾冲一线”后因地名变迁,先后改称“爱辉—腾冲一线”、“黑河—腾冲线”。 1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或人文地理学对社会的主要贡献 (1)对科学认知的贡献(2)社会实践方面对决策的贡献(3)文化教育方面的作用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1、文化区的概念及其类型 概念: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类型: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和乡土文化区。 2、文化扩散的两种类型、概念 (1)扩展扩散: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 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2)迁移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当拥有这种文 化的人或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时,会将文化传播到该地的过程。 3、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 (3)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 (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 4、文化整合、文化景观的概念 (1)文化整合:指不同文化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 (2)文化景观:人文景观,亦称为文化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5、文化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哪三个方面? (1)聚落型式(2)土地利用类型(3)建筑 6、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主要反映在哪三个方面? (1)人对自然的崇拜阶段(2)人对自然的独立阶段(3)人对自然的利用控制阶段 7、几种人地关系理论的主要观点 环境决定论: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可能论: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适应论:一方面人群对他们的自然环境的适应,另一方面居住在一定区域内人群及其和地理 区域之间的关系;

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来自哪里? 美国经济的衰退和全球高新技术市场增长的滞缓,给寻求跨地域发展的企业投下了重重的阴影,以往成功的经验已不足以借鉴。 中国企业目前所具有的竞争力只能保持3~5年的时间。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品牌的寿命周期将会大大缩短。 面对国际、国内环境的巨大变化,企业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必须进行重新评价和创造。 受Enterprise IG公司邀请,笔者参加了2001年10月24日在香港由美国《商业周刊》主办的“亚洲企业品牌战略研讨会”。会议邀请了国际知名的品牌管理顾问公司、品牌规划顾问公司、专家和香港国际知名品牌的企业,就如何应对目前迅速变化的经济环境和全球化的到来,深入而广泛地探讨了现代企业品牌管理方面的问题。受与会者一些观点和思想的启发,关注国内企业,现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品牌竞争力的先决条件 来自美国和亚太地区的与会品牌管理专家一致认为,近期美国经济衰退和全球高新技术市场增长滞缓的局面,给寻求跨地域发展的企业投下了重重的阴影,以往成功的经验已经不足以借鉴,必须通过重新评价和创造新的品牌竞争力才能保留和开发新的客户和消费者。 品牌的竞争力已不容忽视。讨论会给我们一个清晰的结论是,在日益动荡多

变的市场条件下,品牌已经成为赢得顾客忠诚和企业求得长期生存与成长的关键。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要重新审视其品牌管理策略。特别是对于国内的企业,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不断创新的压力已经直逼本土的企业必须将竞争的水平提升到国际水准,而不是“窝里斗”。 在全球环境下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越来越多地和产品品牌的竞争力联系在了一起,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彼此制约、相互依存的,这是加入世贸之后的中国企业必须要保持清醒的一点。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素,比如某些技术、技能和管理机制。一个连续成功的企业必定有其核心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开发、培养、不断巩固以及更新,因为即使建立了核心竞争力,也还有可能再瓦解。如何保持企业的竞争力就成了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问题。品牌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在市场上的商品化的表现,也可以说是企业竞争力物化的表现。 2002年元月12日,在第四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维迎教授谈道,中国企业过去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能吃苦耐劳;二是具有廉价的资源;三是有限的产品优势;四是关系网络优势。中国企业目前所具有的竞争力只能保持3~5年的时间。加入WTO之后,企业品牌的寿命周期将会大大缩短,这不能不说对现在的本土企业生存来讲是一种极大的威胁。 由此看来,与跨国公司相比本土公司最缺乏的就是品牌竞争力,品牌能不能在市场上立得脚,决定着企业在全球化范围内的盈利能力。要建立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先建立企业的竞争力。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东西必须具有独特性,按照张维迎的观点,即“买不来”、“偷不走”、“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练习题(含答案)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练习题(含答案) 9.1坚持先进化的前进方向 一、选择题 1、当代中国先进化是社会主义化。判断化性质和方向的主要标志是() A国家性质 B社会制度指导思想 D经济基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化,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据此回答4—5题。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是() A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B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坚持先进化的前进方向 D坚持民主集中制 3、坚持先进化的前进方向() ①有利于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化素质的不断提高②能够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③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物质基础④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A③④ B①②①③ D②④ 4、胡锦涛强调,要始终高举社会主义化旗帜,在化观

念上不照抄照搬,在发展模式上决不简单模仿,坚决防范和抵御各种腐朽落后的化观念侵蚀干部群众的思想,确保国家的化安全和社会稳定。在化建设上这段话主要强调()A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 B要继承人类明中的优秀成果 要与时俱进在创新中不断发展 D要坚持正确方向反对全盘西化 5、在当代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化,要求把握化发展的方向,建设当代中国先进化。发展先进化的“三个面向“是 ①面向世界②面向未③面向现代化④面向社会 A①②④ B②③④①②③ D①③④ 6、建设当代中国先进化,核心的、本质的要求是 A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 B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 有理想、有道德、有化、有纪律 D社会主义 江泽民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据此回答7—8题。 7、我们的化建设之所以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因为() ①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对推动社会进步有巨大作

文化决定论的困境

文化决定论的困境 作者:秦晖时间:2011年6月19日 11:37 10次浏览0条评论0次顶 欢迎分享大学网精彩文章: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市民朋友,首先要表示对大家热烈的欢迎,今天是最早的一个台风首先今天是今年最大的台风,大家在这样恶劣的情况下大家还能够如约而至,在这边感谢大家。 珠海市文化大讲堂在这里如约开讲。今天请到秦晖教授,秦晖教授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博导,他曾经是美国哈佛大学的访问学者,他被誉为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一位学者这样评价他,说秦晖是我们这个民族应当珍视的人,他无疑是当今思想型学者之一,他的思想不但超过五四一代,而且到国际学术界也是够格的。他90年代建立农民学,一系列的乡村调查研究欧洲与中国的转轨比较。在研究领域当中注重弱势群体的权益。在网上有秦晖教授的一个观点,说秦晖教授呼吁城市要给农民工一个更好的空间,所以网上呼吁城市要建贫民区,虽然这个呼吁有点儿误解,但是还是表现了秦晖教授的对贫民的关心。今天的演讲主题是《文化决定论的困境》,愿今天的讲座一如今天的台风和暴雨,带给我们一种感受。他今天的讲座能够给我们思想以启迪,让我们以热情的掌声有请秦晖教授。 秦晖:谢谢大家在这么个风雨交加的情况下参加我们的演讲,我们的时间宝贵,我们就开始吧。我们讲的是关于“文化决定论”的问题。 大家知道我们国家从“五四”以来一直很关心这个文化的问题,而且是大家一个世纪都在这两者倒来倒去一下子批判传统文化一下子弘扬传统文化。一下子是所谓的西学东鉴,一下子反对西化。老是在这个里面搞来搞去有时候说中国人的国民性(劣根性)需要改造,中国人有劣根性,有时候说中国文化不光是我们中国人要坚持而且全世界要从中国文化寻找药方。前些年有一个被证明是查无此事说世界上8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有一个巴黎宣誓说全世界要同孔子思想当中寻找出路。 我认为这个东西是一个我们能否把很多东西归纳为文化。这个里面首先什么是文化?文化这个概念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假如你上学了有人说你是有文化的,没有上学是文盲人们说你是没有文化的。有时候有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等等我们说这个也是文化。

什么是核心竞争力

什么是核心竞争力 何谓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199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加里?哈默尔(Gary Hamel)在其合著的《公司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发表在1990年的5月到6月的哈佛商业评论(the havord business review)上) 中首先提出来的。他们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从与产品或服务的关系角度来看,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隐含在公司核心产品或服务里面的知识和技能,或者知识和技能的集合体。 在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看来,核心竞争力首先应该有助于公司进入不同的市场,它应成为公司扩大经营的能力基础。其次,核心竞争力对创造公司最终产品和服务的顾客价值贡献巨大,它的贡献在于实现顾客最为关注的、核心的、根本的利益,而不仅仅是一些普通的、短期的好处。最后,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难以被竞争对手所复制和模仿的。正如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所说的那样:“创新(能力)是海尔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因为它不易或无法被竞争对手所模仿。” 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人才,国家或者参与竞争的个体)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 核心竞争力,又称“核心(竞争)能力”、“核心竞争优势”,指的是组织具备的应对变革与激烈的外部竞争,并且取胜于竞争对手的能力的集合。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是将技能资产和运作机制有机融合的企业自身组织能力,是企业推行内部管理性战略和外部交易性战略的结果。 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以知识、创新为基本内核的企业某种关键资源或关键能力的组合,是能够使企业、行业和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现实或潜在竞争优势的动态平衡系统。 核心竞争力通俗的讲就是一种独特的,别人难以靠简单模仿获得的能力 核心竞争力一经提出就一直是热门话题!众多的管理专家、企业领袖、咨询顾问们都对其做了众多的论述。斗胆也来谈谈自己关于企业竞争核心的一点认识。张维迎老师曾对核心竞争力的特性做了总结认为“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和留不掉”五个特点。后来有专家加了第六个“变不了”。我们暂且不管他那么多特不特性的,太复杂了。 不同的企业在总结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时候总会有以下这么多可能的回答:技术能力、创新力、文化、人才、品牌或者管理能力……太多了。基于这些回答我们都可以找到许许多多的案例在反驳,最后发现都是靠不住的,或者最后自己也说不清楚了。没有办法了最后就会得出一大堆不同因素的组合,如战略、人本、文化,资金、技术、品牌,渠道、品牌、管理……来来去去发现公司的方方面面都成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而企业不断壮大的本质却依旧不能明确解释。

2019国家数字竞争力指数研究报告

国家数字竞争力指数 研究报告(2019) 腾讯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 国家数字竞争力指数研究课题团队

前言 21世纪以来,数字化浪潮汹涌而至,数字科技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不断渗透,引领发展风向标,促进产业转型与升级。在全球信息化进入全面渗透、 加速创新、引领发展的新阶段、大背景下,当前已经有上百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出 台新时代发展政策与大数据战略规划,全球各国数字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成为 国家竞争力增长的强大动能。 在此背景下,由腾讯研究院联合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指数研究团队历经一年多时间编制完成的重磅研究成果《国家数字竞争力指数研究报告(2019)》,于 2019年5月13日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腾讯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国家数字竞 争力系列论坛”上发布。

目录 1研究概论2总排行榜分析 3分要素分析4中美对比分析 5主要结论

年度工作概述 1 国家数字竞争力指数研究概论

建设“数字中国”,是新时代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和关键举措;数字化驱动现代化,关系到中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承担着重大的历史使命。 新时代:数字化驱动现代化 如何变成强国,必须进行国际竞争力研究。在全新的国际环境下研究影响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针对性地制定发展战略,在不断创新与探索中发掘中国道路;选好比较对象,演好对手戏,在全球平台上展开合作与博弈,在世界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 强国建设:需要加强国际竞争力研究 “谁掌握了数据,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要增强利用数据推进各项工作的本领,不断提高对大数据发展规律的把握能力。 数字中国:信息化发展新征程 我国是世界互联网使用第一大国,一大批互联网公司、电商企业正在蓬勃兴起与发展,为深度开发大数据搭建了重要应用平台,提供了强大信息基础。麦肯锡在2017年12月发布的报告认为,中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2030年,数字中国将领导世界。英国《金融时报》评论认为:中国的数字经济已经是“全球先驱”。 现实性与前瞻性:中国道路,引领世界 2018年以来,全球经济一路高歌猛进,数字化浪潮更是汹涌而至。如何牢牢把握新一轮经济增长期,高效率实现数字化转型,是当前时代给每一个国家的考验,也决定了未来世界版图的大国地位。

高中政治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3

第九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 (2)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理解: (1)结合史实,理解近代中国关于先进文化求索的历史结论 (2)在文化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永不褪色的旗帜 ◇分析 (1)运用相关知识,说明必须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 文化建设 (2)结合典型事例,说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莺要作用 (3)收集具体材料,说明我国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2、能力目标 (1)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澄清指导思想多元化的错误,提高比较鉴别能力 (3)感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升华道德境界,增强参与意识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对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本纲领的认识,坚定政治方向和政治信念,自觉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二、【课程标准】: 4.13列举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事例,说明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解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三、【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进一步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中有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明确发展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根本任务和基本要求,努力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四、【相关知识】: (1)初中《思想政治》教材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部分。 (2)历史教材中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 五、【方法点津】: (1)结合图片、影视等鲜活生动的工具回顾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明确马克思主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必然选择。 (2)举行以“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还是多元化”为主题的讨论会,澄清指导思想多元化的错误和危害,深入理解在文化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结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发展文化产业的具体实例,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刻体会其重要意义。 (4)采取各种调查方式,了解所在地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感悟其蓬勃生机和伟大力量。

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

.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 作者:曹阳来源:添加日期:11年03月01日 城市文化是一门城市管理科学,它不是单指某一特定的城市文化设施、市民的知识水平、教育程度高低等狭隘的文化现象,而是包括了城市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及其所形成的管理系统。 一、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城市文化是一门综合管理城市的学科,是城市组织体系的基本架构和行动方略的指导系统。城市文化的构成要素有城市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它们是自然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结合,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是: 1、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市民。市民是城市的主体,是城市社会文明的创造者和体现者,也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城市市民的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广大市民只有不断增强城市意识、开放意识、法制意识和现代生活环境意识,促进一个城市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有浓郁的崇文意识、有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个城市才能现代化。 2、塑造城市形象文化。城市形象文化主要指城市的外观形象,它包括城市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时尚的外观形象。诸如,城市的空间布局,建筑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道路,广场,公园,雕塑,路灯,栏杆,甚至路牌和广告等等。独特的文化来源于独特的自然和生态环境,所以,要建设和谐城市就必须充分认识自己城市的自然特色,保护自然和城市的文化特色。城市的发展是以健康的自然环境为前提的,自然环境是孕育城市文化的摇篮,因此,只有遵从自然规律的城市发展,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城市文化。 3、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表现,是一个城市文化个性的生动体现,也是一个城市最独特的文化优势。历史文化使一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充分挖掘利用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历史文物和文物依存的周边环境,是树立城市文化个性、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捷径之一。历史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资产,它可以与旅游、文化产业联姻,产生投入小、回报大的经济效益,它所起的品牌效应,绝非商业铺面和房地产等近期利益所能比拟的。 4、有繁荣发达的文化产业。所谓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娱乐产业、影视及音像制品业、新闻出版业、文化旅游业以及一些与文化相关的美食、美容、时装、休闲、美术品产业等等。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既可以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也可以极大地提高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

人文地理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绪论 一、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关关系的学科。 二、人文地理学传统范式:人地关系、区域研究、空间分析 1.人地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探 讨如何适应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2.区域研究:从地域的观点: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 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空间性和时间性) 3.空间分析:关注区位和空间变化,人文活动和人文特征的“地方性”和“空间性”,探 讨其空间分布特征和空间过程的形成机理,预测发展趋势 三、近代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 ①环境学派: 拉采尔:地理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和国家的支配作用 ②人地关系学派: 白兰士:人类对外界环境的主动适应。 白吕纳:细化了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重视实地考察和小区域研究 ③区域学派 赫特纳:研究空间分布;区域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哈特向:人的世界和非人文世界之间的关联=人地关系;描述和解释区域之间差异 ④景观学派 施吕特尔:景观是自然和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原始景观转变成人文景观的过程 索尔:文化景观:人类文化与景观的关系;人类根据其文化标准改变自然形成文化景观⑤区位理论学派 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 廖什:市场区位理论克里斯泰勒:城市区位论-中心地学说 ⑥政治地理学派 麦金德:全球作为整体探讨世界政治活动规律—大陆腹地说(世界岛、腹地、边缘) 四、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 1、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 (1)文化区: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某种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2)分类: ①形式文化区: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 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举例:语言、民族),自然状态形成 ②功能文化区:内部存在功能联系而中心位置及边界线确切的文化区(例:国家城市农 场学区),形成受政治、经济等影响 ③乡土文化区:居民在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的地区。(例:美国迪克西) 与特定历史、文化有关。

企业的十大核心竞争力

企业十大核心竞争力 十大核心竞争力构成现代国际企业的基础力量,增强这十大核心竞争力,就能够使创维逐步接近自己的远景,那就是希望成为一个类似索尼的那种企业,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目标。 我们每一个企业都在思考新的战略方向,寻找新的油田。恰如我们今天的论坛主题一样:转型年代的企业变革与创新。实际上,早在互联网泡沫经济以后,国际上的跨国公司已经提前进入了一种企业的变革时代。与他们相比,中国企业的变革已经晚了好几年了。变革什么呢?根据创维的体验,就是要在超竞争时代里面培养企业的十大竞争力,才能够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的要求。 大家能够感受到,近些年来,不知不觉中生意是越来越难做了,除个别的项目如石油、国有垄断的领域以外,在市场竞争的领域里确实如此。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企业正处于一个所谓的超竞争时代。 那么,超竞争时代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呢?首先是大部分产品供过于求或者处于供需基本平衡,使得利润的压力增大。包括大家习惯认为应该赢利很大的产业或者服务业,状况也是如此。前几天一个大型通讯运营商的负责人告诉我,今年他们能做到销售增长80%,可是盈利的增长不到15%,省吃俭用才有十几个点,营业额与利润的增长不成比例。所以说,现在所有的企业家、所有的企业都面临利润的压力,而产品严重供过于求造成了利润的困顿,因此,超竞争时代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产品供过于求。 第二个特征就是营销不再是灵丹录妙药。以往有一个“杀手级”的营销方案,就能让企业又前进一大步,所以前五年社会上各种营销论坛的讲座特别受欢迎,可到了2003年这些办法好象不再灵光。无论用什么花哨的促销方式或者新颖的概念,都难以扩大市场的需求量。 第三个特征是成本的高速上涨。各种商务舱、头等舱的诱惑,超五星级酒店的服务都使企业行政管理费用、营销费用、财务费用高涨。成本高涨还表现在全球化当中的各种反倾侵销、技术壁垒、专利版权等精彩文档

2019年年中国国际竞争力分析报告

年中国国际竞争力分析报告 时下世界经济仍然处于“贫血”状态,而中国经济已经开始了新一轮周期上升。在这样的背景下,2003年中国国际竞争力整体实力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公布的国际竞争力排名中虽然略降,但在世界竞争力格局中的位置没有变化 国际竞争力受到双向影响 国际竞争力评价权威机构————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最新报告显示:2002至2003年间,世界经济仍然处于“贫血”状态,美国利率的下调和消费的启动对经济回复作用明显,但其软着陆却仿佛遥遥无期;欧元区在与赤字斗争的同时进行着政府改革;亚洲经济开始新一轮的回复,尽管SARS给这种回复带来了危险和不可预期。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却取得了“令人生畏”的高增长,中国向世界制造业中心发展的态势令世界瞩目。总体上看,2003年中国国际竞争力排名下降1位,但在世界竞争力格局中的位置没有变化,从八大要素排名看,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正走向强势。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公布2003年国际竞争力报告后,有关报道认为该学院做竞争力评比时,非典疫情还未真正爆发。从非典对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来看,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今年的竞争力评价是否还有价值?非典对未来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发展会产生 什么样的影响? 实际上,国际竞争力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综合和平衡体系,非典对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经济水平的影响上。SARS对

通讯业和医药卫生业反有所促进,占国民经济比重较高的工业和其他产业受到的冲击也很小。综合来看,我国上半年GDP增长已达到8.2%,年内经济增长在7%以上不成问题,依然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方,在经济总量、人均拥有量和发展速度方面不会出现竞争位次的下降。 商品和服务的进出口方面,以出口为例,有关预测2003年全年出口将减少110亿美元,这仅占我国2002年出口额的3.4%。假设2003年中国的出口额减少这3.4%,而其他国家和地区都增长10%,中国出口额仍位居世界第5位,与2002年位次相同。可以预测,SARS 产生负面影响最大的进出口、外国直接投资和就业方面,由其带来的相关子要素的竞争力位次变化都应在2位以内。 非典期间政府和民间的表现会降低对政府管理、基础设施和生 活质量要素个别指标的评分,影响相关要素的竞争力位次;但危机的处理增加了财政支出和公共卫生支出,对政府支出要素和健康基础设施要素竞争力亦有正向影响,因此影响是双向的。 非典的出现,考验了政府应对危机的效率,暴露了公共设施和 管理的漏洞,重要的是发现了问题并促进其改善,增强了公共部门和个人承受危机的能力。长远来看,SARS的考验对于政府管理、基础 设施和国民素质方面支出项的提高和部分软指标评价的提升存在潜 在促进作用,这无疑将推动未来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ⅰ≈泄国际竞争力五大优势评价 (1)国家经济实力竞争力连续三年稳步提升。2003年我国国 家经济实力竞争力可比排名第12位。国家经济实力的竞争优势主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