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中数学必修2全部优秀教案设计

高中数学必修2全部优秀教案设计

高中数学必修2全部优秀教案设计
高中数学必修2全部优秀教案设计

第四章《圆与方程》全章备课

教材分析:本章在第三章直线与方程的基础上,在直角坐标系中建立圆的方程,并通过圆的方程研究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在直角坐标系中建立几何对象的方程,并通过方程研究几何对象,这是研究几何问题的重要方法,通过坐标系把点与坐标、曲线与方程联系起来,实现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结合,坐标法是贯穿本章的灵魂,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的感受体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掌握知识结构与联系,进一步巩固、深化所学知识; (2)通过对知识的梳理,提高学生的归纳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利用框图对本章知识进行系统的小结,直观、简明再现所学知识,化抽象为直观,易于识记,同时凸现数学知识的发展和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知识的整合、梳理,理会空间点、线、面间的位置关系及其互相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各知识点间的网络关系。

难点:在空间如何实现平行关系、垂直关系、垂直与平行关系之间的转化。 教学过程

(一)整合知识,发展思维

1、圆的方程及其特点:

(1)标准方程:2

2

2

()()x a y b r -+-=

(2)一般方程:022

=++++F Ey Dx y x (042

2>-+F E D )

x 2和y 2的系数相同,且不等于0;没有xy 这样的二次项。

(3)圆的一般方程是一种特殊的二元二次方程,代数特征明显;圆的标准方程则指出了圆心坐标与半径大小,几何特征较明显。

(4)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可以相互转化。 2、位置关系:

(1)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2200()()x a y b -+->2r ,点在圆外;2200()()x a y b -+-=2r ,点在圆上; 2200()()x a y b -+-<2r ,点在圆内。

(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方法一:直线与圆有无公共点,等价于它们的方程组成的方程组有无实数解。方程有几组解,直线与圆就有几个公共点;方程组没有实数解,直线与圆就没有公共点。

方法二:判断圆C 的圆心C 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的关系:

(1)当r d >时,直线l 与圆C 相离;——求圆上任意一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最值; (2)当r d =时,直线l 与圆C 相切;——求圆的切线方程; (3)当r d <时,直线l 与圆C 相交;——求弦长。 (2)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方法一:圆与圆有无公共点,等价于它们的方程组成的方程组有无实数解。方程有几组解,圆与圆就有几个公共点;方程组没有实数解,圆与圆就没有公共点。

方法二:依据圆心距l = |C 1C 2|与两半径长的和21r r +或两半径的差的绝对值||21r r -的大小关系,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

(1)当21r r l +>时,圆1C 与圆2C 相离;(2)当21r r l +=时,圆1C 与圆2C 外切; (3)当<-||21r r 21r r l +<时,圆1C 与圆2C 相交;

(4)当||21r r l -=时,圆1C 与圆2C 内切;(5)当||21r r l -<时,圆1C 与圆2C 内含。 3、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步骤:

第一步: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用坐标和方程表示问题中的几何元素,将平面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第二步:通过代数运算,解决代数问题; 第三步:将代数运算结果“翻译”成几何结论。 4、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二)应用举例,深化巩固

例1、一圆与y 轴相切,圆心在直线x – 3y = 0上,且直线y = x 截圆所得弦长为72,

求此圆的方程。

例2、设方程x 2

+ y 2

– 2 (m + 3) x + 2 (1 – 4m 2

) y + 16m 4

+ 9 = 0表示圆,求

m 的取值范围,并求圆心的轨迹方程。

例3、已知直线x – my + 3 = 0和圆x 2

+ y 2

– 6x + 5 = 0, (1)求实数m ,使直线与圆分别相交、相切、相离; (2)当m 为何值时,圆被直线截得的弦长为

105

2

。 例4:已知方程0422

2

=+--+m y x y x , (1)若此方程表示的曲线是圆,求m 的取值范围;

(2)若(1)中的圆与直线x + 2y – 4 = 0相交于M 、N 两点,且OM ⊥ON (O 为原点),求m 的值;

(3)在(2)的条件下,求以线段MN 为直径的圆的方程。

例5:据气象台预报:在A 市正东方向300的B 处有一台风中心形成,并以每小时40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在距台风中心250以内的地区将受其影响,从现在起经过多长时间,台风将影响A 市?持续多长时间?

例6、已知P (x , y )为圆C : x 2

+ y 2

– 6x – 4y + 12 = 0上的动点, (1)求

x

y

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2)求x – y 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3)求x 2

+ y 2

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4)已知定点A (– 1 , 0) , B (1 , 0),求|PA | 2

+ |PB | 2

的最小值及点P 的坐标; (5)求点P 到直线3x + 4y = 0距离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例7、已知圆C : (x – 1) 2

+ (y – 2) 2

= 25,直线l : (2m + 1) x + (m + 1) y – 7m – 4 = 0 (m ∈R ),

(1)证明不论m 取什么实数,直线l 与圆C 恒交于两点; (2)求直线l 被圆C 截得的弦长最小时l 的方程。

第四章 圆与方程

4.1.1 圆的标准方程

授课类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第 周 年 月 日(星期 )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圆的标准方程,能根据圆心、半径写出圆的标准方程。 (2)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标准方程。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用解析法研究几何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思想,通过圆的标准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圆的标准方程

难点:会根据不同的已知条件,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标准方程。

三、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设置

问题1:在直角坐标系中,确定直线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问题2:什么叫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何确定一个圆?

问题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任何一条直线都可用一个二元一次方程来表示,那么,圆是否也可用一个方程来表示呢?如果能,这个方程又有什么特征呢?

(二)探索研究

设圆的圆心坐标为A (a , b ),半径为r 。(其中a 、b 、r 都是常数,r > 0),求圆的方程。 分析:设M (x , y )为这个圆上任意一点,那么点M 满足的条件是P = {M | |MA | = r},

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可得出点M r = 化简可得:2

2

2

()()x a y b r -+-=

问题4:以上方程是否表示以为A (a , b )圆心,r 为半径的圆?

结论:以A (a , b )为圆心,半径长为r 的圆的标准方程为:222

()()x a y b r -+-=。 (三)知识应用与解题研究

例1:写出圆心为A (2,– 3),半径长等于5的圆的方程,并判断点

12(5,7),(1)M M --是否在这个圆上。

分析:可以从计算点到圆心的距离入手。

圆的方程:25)3()2(2

2=++-y x ;M 1在圆上,M 2不在圆上。 拓展:点M 2是在圆内还是在圆外?

探究:点00(,)M x y 在圆222

()()x a y b r -+-=内的条件是什么?在圆外呢? 结论:点00(,)M x y 与圆222

()()x a y b r -+-=的关系的判断方法:

(1)2200()()x a y b -+->2r ,点在圆外;(2)2200()()x a y b -+-=2r ,点在圆上; (3)2200()()x a y b -+-<2

r ,点在圆内。

例2:△ABC 的三个顶点的坐标是(5,1),(7,3),(2,8),A B C --求它的外接圆的方程。 分析:从圆的标准方程2

2

2

()()x a y b r -+-= 可知,要确定圆的标准方程,可用待定系数法确定a b r 、、三个参数。[25)3()2(2

2

=++-y x ]

例3:已知圆心为C 的圆经过点(1,1)A 和(2,2)B -,且圆心在直线:10l x y -+=上,求

圆心为C 的圆的标准方程。

分析: 如图确定一个圆只需确定圆心位置与半径大小。圆心为

C 的圆经过点(1,1)A 和(2,2)B -,由于圆心C 与A ,B 两点的距离

相等,所以圆心C 在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m 上,又圆心C 在直线l 上,因此圆心C 是直线l 与直线m 的交点,半径长等于CA 或CB 。

归纳:求任意△ABC 外接圆的标准方程的两种求法:

(1)根据题设条件,列出关于a b r 、、的方程组,解方程组得到a b r 、、得值,写出圆的标准方程。

(2)根据确定圆的要素,以及题设条件,分别求出圆心坐标和半径大小,然后再写出圆的标准方程。

(四)练习反馈:课本P120练习。 (五)提炼小结: (1)圆的标准方程;

(2)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 (3)根据已知条件求圆的标准方程的方法。 (六)作业:课本124习题4.1第2、3、4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4.1.2 圆的一般方程

授课类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第 周 年 月 日(星期 )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在掌握圆的标准方程的基础上,理解记忆圆的一般方程的代数特征,由圆的一般方程确定圆的圆心半径,掌握方程x 2

+ y 2

+ Dx + Ey + F = 0表示圆的条件。

(2)能通过配方等手段,把圆的一般方程化为圆的标准方程,能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方程。

(3)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及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方程x 2

+ y 2

+ Dx + Ey + F = 0表示圆的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及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数形结合、化归与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激励学生创新,勇于探索。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圆的一般方程的代数特征,一般方程与标准方程间的互化,根据已知条件确定方程中的系数:D 、E 、F 。

难点:对圆的一般方程的认识、掌握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思考:方程x 2

+ y 2

– 2x + 4y + 1 = 0表示什么图形?方程x 2

+ y 2

– 2x – 4y + 6 = 0表示什么图形?

思路分析:以上是关于x ,y 的二元二次方程,与圆的标准方程进行比较,得知应进行配方:

(x – 1) 2

+ (y + 2) 2

= 4表示圆;(x – 1) 2

+ (y – 2) 2

= – 1不表示任何图形。

拓展问题:方程02

2

=++++F Ey Dx y x 表示什么图形? (二)探索研究

1、配方:4

4)2()2(2222F

E D E y D x -+=+++

2、讨论:(1)当042

2

>-+F E D 时,表示以(2D

-

,2E -)为圆心,F E D 42

122-+为半径的圆;

(2)当042

2

=-+F E D 时,方程只有实数解2D x -=,2

E

y -=,即只表示一个点(2

D

-

,2E -);

(3)当042

2<-+F E D 时,方程没有实数解,因而它不表示任何图形。

3、归纳:圆的一般方程:02

2

=++++F Ey Dx y x (042

2>-+F E D )。

4、方程的特征:(1)x 2和y 2

的系数相同,且不等于0; (2)没有xy 这样的二次项。

5、比较:圆的标准方程与圆的一般方程各有什么特点?

(1)圆的一般方程是一种特殊的二元二次方程,代数特征明显;圆的标准方程则指出了圆心坐标与半径大小,几何特征较明显。

(2)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可以相互转化。 (三)知识应用与解题研究

例1:求过三点A (0,0),B (1,1),C (4,2)的圆的方程,并求这个圆的半径长和圆心坐标。

分析:据已知条件,很难直接写出圆的标准方程,而圆的一般方程则需确定三个系数,而条件恰给出三点坐标,不妨试着先写出圆的一般方程王新敞

解:设所求的圆的方程为:02

2=++++F Ey Dx y x

∵A (0,0),B (1,1),C (4,2)在圆上,所以它们的坐标是方程的解,把它们的坐标代入上面的方程,可以得到关于D ,E ,F 的三元一次方程组:

即???

??=+++=+++=02024020F E D F E D F ,

解此方程组,可得:0,6,8==-=F E D ,

∴所求圆的方程为:0682

2=+-+y x y x ;

配方得:25)3()4(2

2=++-y x ,所以圆的半径5=r ,圆心坐标为 (4 , – 3)。 归纳: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方程的一般步骤: (1)根据题意,选择标准方程或一般方程;

(2)根据条件列出关于a 、b 、r 或D 、E 、F 的方程组; (3)解出a 、b 、r 或D 、E 、F ,代入标准方程或一般方程。

例2、已知线段AB 的端点B 的坐标是(4,3),端点A 在圆4)1(2

2

=++y x 上运动,求线段AB 的中点M 的轨迹方程。

分析:如图,点A 运动引起点M 运动,而点A 在已知圆上运动,点A 的坐标满足方程

4)1(22=++y x 。建立点M 与点A 坐标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建立点M 的坐标满足的条件,求

出点M 的轨迹方程。

解:设点M 的坐标是(x , y ),点A 的坐标是),(00y x ,由于点B 的坐标是(4,3),且M 是线段AB 的中点,所以

2

3

,2400+=+=

y y x x ,于是有32,4200-=-=y y x x ①; 因为点A 在圆4)1(2

2

=++y x 上运动,所以点A 的坐标满足方程4)1(2

2

=++y x ,即

()

2

20014

x y ++=

②,把①代入②,得4)32()142(2

2=-++-y x ,

整理得:1)23()2

3

(2

2

=-+-y x , 所以点M 的轨迹是以)2

3

,23(为圆心,半径长为1的圆。

(四)课堂练习:课堂练习P123。 (五)小结:我们学到了什么?

1、圆的一般方程:02

2

=++++F Ey Dx y x 的讨论(什么时候可以表示圆); 2、圆的一般方程与标准方程的互化; 3、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方程;

4、求与圆有关的点的轨迹。

(六)作业:课本P124习题4.1 [A组]第1、5、6题。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4.2.1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授课类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第 周 年 月 日(星期 )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根据给定直线、圆的方程,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事例探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经历利用点到直线距离来判断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过程,学会求弦长或圆的切线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图形,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几何图形及其判断方法。 难点:用坐标法判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实例引入

例1、已知直线l :3x + y – 6 = 0和圆心为C 的圆0422

2

=--+y y x ,判断直线l 与圆C 的位置关系;如果相交,求直线l 被圆C 所截得的弦长。

问题1:在平面几何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几种?

(1)直线与圆相交,有两个公共点;(2)直线与圆相切,只有一个公共点; (3)直线与圆相离,没有公共点。

问题2:在初中,我们怎样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如何用直线和圆的方程判断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

方法一:联立方程组,考察方程组有无实数解;

方法二:依据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长的关系,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二)问题解决

解法一:联立方程组:0230

420

6322

2=+-???

?=--+=-+x x y y x y x ,

因为判别式△ > 0,所以直线l 与圆C 相交,有两个公共点。

解法二:圆心C (0,1),半径5=r ,圆心C 到直线l 的距离52

10

<=

d ,所以直线l 与圆C 相交。

结论:判断直线l 与圆C 的位置关系的方法: 1、判断直线l 与圆C 组成的方程组是否有解:

(1)有两组实数解,则直线l 与圆C 相交;(2)有一组实数解,则直线l 与圆C 相切; (3)没有实数解,则直线l 与圆C 相离。

2、判断圆C 的圆心C 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的关系:

(1)当r d >时,直线l 与圆C 相离;(2)当r d =时,直线l 与圆C 相切;

(3)当r d <时,直线l 与圆C 相交;

拓展:如何求直线l 被圆C 所截得的弦AB 的长?

解法一:联立方程组,消去一个未知数,得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 思路一:求出交点的坐标,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得弦长。

思路二:设直线l 的方程为y = kx + b ,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2121,x x x x +,代入弦长公式即得。弦长公式:

]4))[(1())(1()()(||2122122122212212x x x x k x x k y y x x AB -++=-+=-+-=

解法二:利用圆被截得弦的性质:如右图,222||d r AB -=。 结论:对于圆内的弦长,利用圆心以直线的距离来求解较为简便。 (三)知识迁移

例2、已知过点M (– 3,– 3)的直线l 被圆021422=-++y y x 所截得的弦长为54,

求直线l 的方程。

问题1:确定一条直线的条件是什么?(两点;一点及直线的斜率)

设直线的方程为033)3(3=-+-?+=+k y kx x k y ;(为什么要化为一般式?) 问题2:已知条件是什么?如何转化更简便?

圆心C (0,– 2),半径r = 5,又54||=AB ,所以d = 5;

问题3:有什么好的解题思路?——利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求斜率。

2

1

51

|332|2-=?=+-+k k k 或k = 2。

(四)反馈练习:课本P128。 (五)归纳:

(六)作业:课本P132,习题4.2 [A 组] 1,2,3。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4.2.2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授课类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第 周 年 月 日(星期 )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给定圆的方程,判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2)掌握求圆的切线方程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探索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会求圆的切线的方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图形,理解并掌握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圆的切线方程的求法。 难点:用坐标法判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求圆的切线的方程。

三、教学过程

(一)实例引入

例1、已知圆C 1:08822

2

=-+++y x y x ,圆C 2:02442

2

=---+y x y x ,试判断圆C 1与圆C 2的关系。

思考: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如何根据圆的方程,判断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

(二)解决问题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相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 判断方法:

方法一:联立方程组,考察方程组有无实数解。

方法二:依据圆心距l = |C 1C 2|与两半径长的和21r r +或两半径的差的绝对值||21r r -的大小关系,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

(1)当21r r l +>时,圆1C 与圆2C 相离;(2)当21r r l +=时,圆1C 与圆2C 外切; (3)当<-||21r r 21r r l +<时,圆1C 与圆2C 相交;

(4)当||21r r l -=时,圆1C 与圆2C 内切;(5)当||21r r l -<时,圆1C 与圆2C 内含。

解法一:联立方程组,相减得:x + 2y – 1 = 0,代入圆的方程,并整理得:

0322=--x x ,因为△ > 0,所以两个圆有两个公共点。

解法二:因为10),2,2(;5),4,1(2211==--r C r C ,所以53||21=C C ,

得10553105+<<-,所以<-||21r r 21r r l +<,两个圆相交。

反馈练习:课本P130练习。

(三)知识拓展

1、如果两圆相交,其交线的方程是什么?

探究:由例1求出两圆的交线方程(两点式),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 结论:联立方程组,消去二次项即得两圆交线的方程。

2、圆系:过两圆011122=++++F y E x D y x ,02222

2=++++F y E x D y x 的交点的圆系:λ+++++)(11122F y E x D y x 0)(2222

2=++++F y E x D y x 。

(四)知识迁移:求圆的切线方程

例2、已知圆O :42

2=+y x ,分别求过点A (1,3),B (2,3)的切线方程。 分析:(1)因为4)3(122=+,所以点A 在圆O 上,3=OA k ,所以过点A 的切线方

程为)1(3

3

3--

=-x y ,即043=-+y x 。 (2)因为413322

2

>=+,所以点B 在圆外,设过点B 的切线方程为y – 3 = k (x – 2),即kx – y – 2k + 3 = 0,所以

12

5

21

|32|2=

?=++-k k k ,又直线x = 2过点B 且是圆

的切线,所以过点B 的切线方程为x = 2或5x – 12y + 26 = 0。

归纳:求过点),(00y x P 向圆C :2

2

2

)()(r b y a x =-+-所引的切线方程的方法: (1)P 在圆内,没有切线;

(2)P 在圆上,仅有一条切线,其斜率为PC

k k 1-

=;

(3)P 在圆外,有两条切线,设其斜率为k ,根据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半径可得。 反馈练习:求过点E (3,5)向圆C :012642

2

=+--+y x y x 所引的切线方程。 (五)课堂小结

(1)判断两个圆的位置关系有几种方法?它们的特点是什么? (2)如何求两个圆的相交弦所在直线的方程? (3)如何求过点P 的圆的切线方程?

(六)作业:课本P132,习题4.2 [A 组]4,7;圆的切线方程练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4.2.3 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应用

授课类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第 周 年 月 日(星期 )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几何性质; (2)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解决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3)会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过程,体会用“数”解决“形”的问题的具体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图形,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实例引入

问题:一艘轮船在沿直线返回港口的途中,接到气象台的台风预报:台风中心位于轮船正西70km 处,受影响的半径长为30km 的圆形区域。已知港口位于台风中心正北40km 处,如果这艘轮船不改变航线,那么它是否会受到台风的影响?

(二)解决问题

(1)建立坐标系:以台风中心为原点O ,东西方向为x 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 (2)将平面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圆形区域所在圆O 的方程为:9002

2

=+y x ; 轮船航线所在直线l 的方程为:

028074140

70=-+?=+y x y

x ;

问题归结为判断圆O 与直线l 有无公共点。 (3)解决代数问题:r d =>=≈

+=

30358

280

49

16280; (4)获得几何结论:这艘轮船不会受到台风的影响。 总结: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步骤:

第一步: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用坐标和方程表示问题中的几何元素,将平面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第二步:通过代数运算,解决代数问题; 第三步:将代数运算结果“翻译”成几何结论。

(三)应用举例

例2、如图是某圆拱形桥一孔圆拱的示意图,这个圆的圆拱跨度AB = 20m ,拱高OP = 4m ,建造时每间隔4m 需要用一根支柱支撑,求支柱A 2P 2的高度。(精确到0.01m )

分析:(1)建立坐标系(如图); (2)如何求圆拱所在圆的方程?

思路一:设圆的标准方程:圆心在y 轴上:

2

22)(r b y x =-+,圆过两点(10,0),(0,4),所以???=-=??????=-=+5.145.10)4(1002

22

2r b r

b r

b 。 思路二:设圆的一般方程:02

2=++++F Ey Dx y x ,圆过三点(10,0),(0,4)(– 10,0),所以圆的方程为2

2

2

5.14)5.10(=++y x 。

(3)直线A 2P 2的方程:x = – 2;

(4)如何求点P 2的坐标?联立方程组86.32

5.14)5.10(2

22=???

?-==++y x y x 。 (5)作答:支柱A 2P 2的高度为3.86 m 。

例3、已知内接于圆的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求证:圆心到一边的距离等于这条边所对边长的一半。

已知:ABCD 是圆O 1的内接四边形,AC ⊥BD ,O 1E ⊥AD ,垂足为E 。求证:O 1E =BC 。

分析: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设A (a ,0),B (0,b ),C (c ,0),D (0,d ),如何求

O 1的坐标?)2,2(),2,2(

1d a E d b c a O ++,所以||2

1

21||221BC c b E O =+=。

(四)反馈练习:课本P132,练习1,2。

(五)归纳小结:

(1)利用“坐标法”解决问题需要准备什么工作?

(2)如何建立直角坐标系,才能易于解决平面几何问题?

(3)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4)建立不同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对解决问题有什么直接的影响?(六)作业:课本P132,练习3,4。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4.3 空间直角坐标系

授课类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第 周 年 月 日(星期 )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空间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会根据坐标找相应的点,会写一些简单几何体顶点的有关坐标,掌握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会应用距离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空间两点距离公式的推导,使学生初步意识到: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是解决空间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类比,迁移,化归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解析几何是用代数方法研究解决几何问题的一门数学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和对立统一思想的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难点:用空间直角坐标系刻画点的位置和根据点的位置表示出点的坐标。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问题1:借助平面直角坐标系,我们就可以用坐标表示平面上任意一点的位置,那么空间

的点如何表示呢?

(二)知识探求 1、空间直角坐标系:

问题2:如何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础上,通过原点再增加一根竖轴,就成了空间直角坐标系。 (2)如无特别说明,本书建立的坐标系都是右手直角坐标系。 (3)空间直角坐标系的“三要素”:原点、坐标轴方向、单位长度。

(4)在平面上画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 时,一般使

135=∠=∠xOz xOy , 90=∠yOz ,且使y 轴和z 轴的单位长度相同,x 轴上的单位长度为y 轴(或z 轴)的单位长度的一半,即用斜二测的方法画。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 眼光去看世界去了解世界。而对于数学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 去看数学去挖掘数学,他不仅要能“做”、“会理解”,还应当能够教会 别人去“做”、去“理解”,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辨证等方面去展开。 以函数为例: 从逻辑的角度看,函数概念主要包含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三要素,以及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等性质和一些具体的特殊函数,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这些内容是函数教学的基础,但不是函数的全部。 从关系的角度来看,不仅函数的主要内容之间存在着种种实质性的联系,函数与其他中学数学内容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方程的根可以作为函数的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

不等式的解就是函数的图象在轴上方的那一部分所对应的横坐标的集合; 数列也就是定义在自然数集合上的函数; 同样的几何内容也与函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2.对学数学的反思 教师在教学生是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 ,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 里“灌输数学” 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 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 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 的意愿呢? 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教学反思的四个视角 1.自我经历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自己学习数学的经历作为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 参照,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学过数学,在学习过程中所品尝过的喜怒哀乐,紧张、痛苦和欢乐的经历对我们今天的学生仍有一定的启迪。 当然,我们已有的数学学习经历还不够给自己提供更多、更有价值、可用作反思的素材,那么我们可以“重新做一次学生”以学习者的身份从事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并有意识的对活动过程的有关行为做出反思。

最新高一数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一、柱、台、锥、球的结构特征 二、柱体、锥体、台体、球体的表面积、体积 1、面积公式 2、体积公式 球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S4πR2 V=4/3πR3 =

习题: 1.一个棱柱是正四棱柱的条件是(). A.底面是正方形,有两个侧面是矩形 B.底面是正方形,有两个侧面垂直于底面 C.底面是菱形,且有一个顶点处的三条棱两两垂直 D.每个侧面都是全等矩形的四棱柱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以直角三角形的一边为轴旋转所得的旋转体是圆锥 B. 以直角梯形的一腰为轴旋转所得的旋转体是圆台 C. 圆柱、圆锥、圆台的底面都是圆 D. 圆锥侧面展开图为扇形,这个扇形所在圆的半径等于圆锥的底面圆的半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若棱柱的底面边长相等,则它的各个侧面的面积相等 B. 九棱柱有9 条侧棱,9 个侧面,侧面为平行四边形 C. 六角螺帽、三棱镜都是棱柱 D. 三棱柱的侧面为三角形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平行于圆锥某一母线的截面是等腰三角形 B. 平行于圆台某一母线的截面是等腰梯形 C. 过圆锥顶点的截面是等腰三角形 D. 过圆台上底面中心的截面是等腰梯形 5.如果一个几何体的正视图是矩形,则这个几何体不可能是(). A. 棱柱 B. 棱台 C. 圆柱 D. 圆锥 6.下图所示为一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它的左部和右部分别是() A. 圆锥,圆柱 B. 圆柱,圆锥 C. 圆柱,圆柱 D. 圆锥,圆锥 7.下图是某个圆锥的三视图,请根据正视图中所标尺寸,则俯视图中圆的面积为_________,圆锥母线长为______.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相等的线段在直观图中仍然相等 B.若两条线段平行,则在直观图中对应的两条线段仍然平行 C.两个全等三角形的直观图一定也全等 D.两个图形的直观图是全等三角形,则这两个图形一定是全等三角形 9.如图所示的直观图,其平面图形的面积为(). A. 3 B. 6 C. 3232 2 10.用长为4,宽为2 的矩形做侧面围成一个圆柱,此圆柱轴截面面积为(). 11.已知圆柱与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它们的体积分别为 V1 和 V2 ,则 V1 : V2 =(). A. 1: 3 B. 1:1 C. 2 :1 D. 3 :1 12.如图,一个简单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其主视图与左视图是边长为2 的正三 角形、俯视图轮廓为正方形,则其体积是().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模版及案例

联系已学知识,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对应问题1. 第三边c 是确定的,如何利用条件求之? 首先用正弦定理试求,发现因A 、B 均未知,所以较难求边c 。 由于涉及边长问题,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个问题。 A 如图,设CB a =,CA b =,AB c =,那么c a b =-,则 b c ()() 222 2 2c c c a b a b a a b b a b a b a b =?=--=?+?-?=+-? C a 从而2222cos c a b ab C =+-,同理可证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b a c ac B =+- 于是得到以下定理 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即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b a c ac B =+-;2222cos c a b ab C =+- 教学情境二 对余弦定理的理解、定理的推论 对应问题2 公式有什么特点?能够解决什么问题? 等式为二次齐次形式,左边的边对应右边的角。主要作用是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夹角求对边。 对应问题3 从方程的角度看已知其中三个量,可以求出第四个量,能否由三边求出一角? 从余弦定理,又可得到以下推论:(由学生推出)

222cos 2+-=b c a A bc ; 222cos 2+-=a c b B ac ; 222 cos 2+-=b a c C ba [理解定理]余弦定理及其推论的基本作用为: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及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 ②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求三个角。 思考:勾股定理指出了直角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余弦定理则指出了一般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如何看这两个定理之间的关系? (由学生总结)若?ABC 中,C=90,则cos 0=C ,这时222=+c a b 由此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教学情境三 例题与课堂练习 例题.在?ABC 中,已知=a c 060=B ,求b 及A ⑴解:2222cos =+-b a c ac B =222+-?cos 045=2121)+-=8 ∴=b 求A 可以利用余弦定理,也可以利用正弦定理: ⑵解法一:∵cos 2221,22+-=b c a A bc ∴060.=A 解法二:∵0sin sin sin45a A B = 又 a <c ,即00<A <090, ∴060.=A 评述:解法二应注意确定A 的取值范围。 课堂练习 在?ABC 中,若222a b c bc =++,求角A (答案:A=120°) 教学情境四 课堂小结 (1)余弦定理是任何三角形边角之间存在的共同规律,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2)余弦定理的应用范围:①.已知三边求三角;②.已知两边及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 (3)正、余弦定理从数量关系的角度解释了三角形全等,已知边角求做三角形两类问题,使其化为可以计算的公式。 习题设计 1. 在?ABC 中,a=3,b=4,?=∠60C ,求c 边的长。 2. 在?ABC 中,a=3,b=5,c=7,求此三角形的最大角的度数。 3. 若sin :sin :sin 5:7:8A B C =,求此三角形的最大角与最小角的和的大小。 4. △ABC 中,若()222tan a c b B +-=,求角B 的大小。 5. ?ABC 的三内角,,A B C 所对边的长分别为,,a b c 设向量(,)p a c b =+,(,)q b a c a =--,若//p q ,求角C 的大小) (本案例由河北师大附中 刘建良设计,由汉沽五中 纪昌武 在目标设计和习题设计方面略作改动) 编写要求: 1、页面设置:A4,上、下、左、右边距都为2cm ;教学课题:小四宋体加粗;问题设计:课本上没有的有价值的情境、问题、例题、习题用五号黑体字,并简要说明设计意图。其他都用五号宋体。“目标设计、情境设计、问题设计、习题设计”要加粗。 2、目标设计主要写知识目标的设计。目标要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可测性。

人教课标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第一章学情分析与教材分析-新版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一)学情分析: 本章内容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基础上展开的.例如,对于棱柱,在义务教育阶段直观认识正方体、长方体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棱柱的结构特征及其体积、表面积.因此,在教材内容安排中,特别注意了与义务教育阶段“空间与图形”相关内容的衔接. 本章中的有关概念,主要采用分析详尽实例的共同特点,再抽象其本质属性空间图形而得到.教学中应充分使用直观模型,必要时要求学生自己制作模型,引导学生直观感知模型,然后再抽象出有关空间几何体的本质属性,从而形成概念. 柱体、锥体、台体和球体是简单的几何体,繁复的几何体大都是由这些简单的几何体组合而成的.有关柱体、锥体、台体和球体的研究是研究比较繁复的几何体的基础.本章研究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三视图和直观图、表面积和体积等.运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度量计算等方法,认识和探索空间几何图形及其性质. (二)教材分析: 1.核心素养 我们在高中阶段要培养学生数学的三大能力:计算能力,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本章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中,要坚持循序渐进,逐步渗透空间想象能力面的训练.由于受有关线面位置关系知识的限制,在讲解空间几何体的结构时,我们应该多强调感性认识.要确凿把握这方面的要求,防止拔高教学.重视函数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要求,通过电脑绘制简单几何体的模型,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信息技术在学习中的严重作用. 2.本章目标 (1)认识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

①利用实物模型、计算机软件观察大量空间图形. ②运用空间几何体的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 (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①能画出简单空间图形(长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等的简捷组合)的三视图,能识别上述的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会使用材料(如纸板)制作模型,会用斜二侧法画出它们的直观图. ②通过观察用两种方法(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画出的视图与直观图,了解空间图形的例外表示形式. ③完成实习作业,如画出某些建筑的视图与直观图(在不影响图形特征的基础上,尺寸、线条等不作严格要求). (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①了解球、棱柱、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不要求记忆公式).②会使用球、棱柱、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计算一些简单几何体的体积和表面积. 3.课时安排 本章教学时间约需12课时,详尽分配如下: 3课时 3课时 1.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1.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章末检测题 4.本章重点3课时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一则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一则 上海市真如中学常一耕 一、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高度概括地说,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是自主、合作、创新。 所谓自主就是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独立性,即在学习的内容上、时间上、进度上,更多地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机会,给学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和自主承担的机会;合作就是学生之间与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平等交流;创新就意味着不固步自封、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来展开,其基本做法是:以纪律教育来维持组织教学,以师讲生听来传授新知识,以背诵、抄写来巩固已学知识,以多做练习来运用新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它的缺陷越来越显现出来,它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按照上述步骤进行教学,虽然强调了教学过程的阶段性,但却是以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为前提的,没有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因此,革新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改革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改革课堂教学就是要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设计,转变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即是要以《数学新课程标准》界定的课程理念为指导,逐步实现新课程标准设定的各项目标,让学生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应用、学会创新。 二、融入新课程理念的设计原则 (1)建构性原则学生以怎样的方式和途径来获取知识,这是一个学习方式问题,新课程倡导建构性的学习,主张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而应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因此,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应遵循建构性原则,使学生从“我要学”出发,树立“我能学”的自信,最终寻找到适应学习的个性化方式。 (2) 交互性原则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进行角色变换,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激励者”和“促进者”,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必然会出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学习。从另一角度看,数学课堂中的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就是不断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因此,数学课堂设计应体现交互原则。 (3)情境性原则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学生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经历、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判断。但这一思维过程离不开直观感知、观察发现,或用实际例子(即适当的形式化)来加以表达,学生更容易接受,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2.1.2

2.1.2 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一、基础过关 1.分别在两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间的位置关系是 ( ) A .异面 B .平行 C .相交 D .以上都有可能 2.若AB ∥A ′B ′,AC ∥A ′C ′,则有 ( ) A .∠BAC =∠B ′A ′C ′ B .∠BA C +∠B ′A ′C ′=180° C .∠BAC =∠B ′A ′C ′或∠BAC +∠B ′A ′C ′=180° D .∠BAC >∠B ′A ′C ′ 3.空间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互垂直,顺次连接四边中点的四边形一定是 ( ) A .空间四边形 B .矩形 C .菱形 D .正方形 4.“a 、b 为异面直线”是指: ①a ∩b =?,且aD \∥b ;②a ?面α,b ?面β,且a ∩b =?;③a ?面α,b ?面β,且α∩β=?;④a ?面α,b ?面α;⑤不存在面α,使a ?面α,b ?面α成立. 上述结论中,正确的是 ( ) A .①④⑤ B .①③④ C .②④ D .①⑤ 5.如果两条直线a 和b 没有公共点,那么a 与b 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 6.已知正方体ABCD —A ′B ′C ′D ′中: (1)BC ′与CD ′所成的角为________; (2)AD 与BC ′所成的角为________. 7.如图所示,四边形ABEF 和ABCD 都是直角梯形,∠BAD =∠F AB =90°,BC 綊12 AD , BE 綊12 F A , G 、 H 分别为F A 、FD 的中点. (1)证明:四边形BCHG 是平行四边形; (2)C 、D 、F 、E 四点是否共面?为什么? 8.如图,正方体ABCD -EFGH 中,O 为侧面ADHE 的中心,求: (1)BE 与CG 所成的角; (2)FO 与BD 所成的角.

高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设计汇编(上册)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大赛获奖作品汇编 (上部)

目 录 1、集合与函数概念实习作业…………………………………… 2、指数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 3、对数的概念………………………………………………… 4、对数函数及其性质(1)…………………………………… 5、对数函数及其性质(2)…………………………………… 6、函数图象及其应用…………………………………… 7、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8、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9、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10、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11、循环结构 ………………………………………………… 1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 1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2)…………………………………… 14、函数sin()y A x ω?=+的图象………………………… 15、向量的加法及其几何意义……………………………………… 16、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及其含义(1)……………… 17、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及其含义(2)…………………… 18、正弦定理(1)…………………………………………………… 19、正弦定理(2)…………………………………………………… 20、正弦定理(3)……………………………………………………

21、余弦定理……………………………………………… 22、等差数列……………………………………………… 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24、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25、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26、拋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27、圆锥曲线定义的运用………………………………………

高中数学必修2第一章及2.1试题(含答案)

高一数学必修2第一章及2.1测试题 班别 姓名 考号 得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 下图中的几何体是由哪个平面图形旋转得到的( ) A B C D 2.若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都是等腰三角形,则这个几何体可能是( ) A .圆锥 B .正四棱锥 C .正三棱锥 D .正三棱台 3.已知圆柱与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它们的体积分别为V 1和V 2,则V 1:V 2=( ) A. 1:3 B. 1:1 C. 2:1 D. 3:1 4.棱长都是1的三棱锥的表面积为( ) A. 3 B. 32 C. 33 D. 34 5.如果两个球的体积之比为8:27,那么两个球的表面积之比为( ) A.8:27 B. 2:3 C.4:9 D. 2:9 6.下列几种说法正确的个数是( ) ①相等的角在直观图中对应的角仍然相等 ②相等的线段在直观图中对应的线段仍然相等 ③平行的线段在直观图中对应的线段仍然平 ④线段的中点在直观图中仍然是线段的中点 A .1 B .2 C .3 D .4 7.下命题中为真命题的个数是( ) (1)若直线l 平行于平面α内的无数条直线,则直线l ∥α; (2)若直线a 在平面α外,则a ∥α; (3)若直线a ∥b ,α?b ,则a ∥α; (4)若直线a ∥b ,α?b ,则a 平行于平面α内的无数条直线。 8.下面推理过程,错误的是( ) (A ) αα??∈A l A l ,// (B ) ααα??∈∈∈l B A l A ,, (C ) AB B B A A =??∈∈∈∈βαβαβα,,, (D ) βαβα=?∈∈不共线并且C B A C B A C B A ,,,,,,,, 9.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之外不共线的三点所能确定的平面的个数是( ) (A ) 1个或3个 (B ) 1个或4个 (C ) 3个或4个 (D ) 1个、3个或4个 10.正方体的一条体对角线与正方体的棱可以组成异面直线的对数是( ) (A ) 2 (B ) 3 (C ) 6 (D ) 12

高中数学必修2知识框架

高一数学知识框架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I)

必修二立体几何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知识结构如下 画三视图的原则:长对齐、高对齐、宽相等 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斜二测画法的步骤: (1).平行于坐标轴的线依然平行于坐标轴; (2).平行于y轴的线长度变半,平行于x,z轴的线长度不变; (3).画法要写好。 用斜二测画法画出长方体的步骤:(1)画轴(2)画底面 (3)画侧棱(4)成图

第二章 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知识结构如下 第三章 直线与方程 从代数表示到几何直观(通过方程研究几何性质和度量) 直线的倾斜角概念:当直线l 与x 轴相交时, 取 x 轴作为基准 , x 轴正向与直线l 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α叫做直线l 的倾斜角 .特别地,当直线l 与x 轴平行或重合时, 规定α= 0° 1 平面含义:平面是无限延展的 2 平面的画法及表示 (1)平面的画法:水平放置的平面通常画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锐角画成450,且横边画成邻边的2倍长(如图) (2)平面通常用希腊字母α、β、γ等表示,如平面α、平面β等, 也可以用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或者相对的两个顶点的 大写字母来表示,如平面AC 、平面ABCD 等。 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公理1作用:判断直线是否在平面内 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 个平面。符号表示为:A 、B 、C 三点不共线 => 有且只有一个平面α,使A ∈α、B ∈α、C ∈α。 公理2作用:确定一个平面的依据。 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 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符号表示为:P ∈α∩β =>α∩β=L ,且P ∈L 公理3作用:判定两个平面是否相交的依据 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符号表示为:设a 、b 、c 是三条直线 强调:公理4实质上是说平行具有传递 性,在平面、空间这个性质都适用。 公理4作用:判断空间两条直线平行的依据。 等角定理: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直线与平面有三种位置关系: 1)直线在平面内:有无数个公共点 2)直线与平面相交: 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3)直线在平面平行: 没有公共点 平面平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平面互相垂直: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平面垂直 斜率公式: 点到线距离: 平行线距离: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设计总汇编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设计汇编 (下部) 19、正弦定理(2) 一、教学容分析 本节容安排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人教A版)第一章,正弦定理第一课时,是在高二学生学习了三角等知识之后,显然是对三角知识的应用;同时,作为三角形中的一个定理,也是对初中解直角三角形容的直接延伸,因而定理本身的应用又十分广泛。 根据实际教学处理,正弦定理这部分容共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并大胆提出猜想;第二层次由猜想入手,带着疑问,以及特殊三角形中边角的关系的验证,通过“作高法”、“等积法”、“外接圆法”、“向量法”等多种方法证明正弦定理,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并得到三角形面积公式;第三层次利用正弦定理解决引例,最后进行简单的应用。学生通过对任意三角形中正弦定理的探索、发现和证明,感受“观察——实验——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养成大胆猜想、善于思考的品质和勇于求真的精神。 二、学情分析 对普高高二的学生来说,已学的平面几何,解直角三角形,三角函数,向量等知识,有一定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前后知识间的联系、理解、应用有一定难度,因此思维灵活性受到制约。根据以上特点,教师恰当引导,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多加以前后知识间的联系,带领学生直接参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品尝劳动成果的喜悦。 三、设计思想: 本节课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为前提,以问题为导向设计教学情境,以“正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为基本探究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在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展开思维,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 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索,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证明,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掌握正弦定理的容及其证明方法,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并学会运用正弦定理解决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身体验数学规律的发现,培养学生勇于探

高中数学必修2第二章知识点总结90961

高中数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 立体几何初步 特殊几何体表面积公式(c 为底面周长,h 为高,' h 为斜高,l 为母线) ch S =直棱柱侧面积'21ch S =正棱锥侧面积')(21 21h c c S +=正棱台侧面积 rh S π2=圆柱侧()l r r S +=π2圆柱表rl S π=圆锥侧面积()l r r S +=π圆锥表 l R r S π)(+=圆台侧面积()2 2R Rl rl r S +++=π圆台表 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公式 V Sh =柱13 V Sh =锥''1()3 V S S S S h =++台2V Sh r h π==圆柱h r V 23 1π=圆锥 ''2211 ()()33V S S S S h r rR R h π=++=++圆台 (4)球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V 球=343 R π ; S 球面=2 4R π 第二章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2.1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1 平面含义:平面是无限延展的 2 三个公理: (1)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符号表示为 A ∈L B ∈L => L α A ∈α B ∈α 公理1作用:判断直线是否在平面内. (2)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符号表示为:A 、B 、C 三点不共线 => 有且只有一个平面α, 使A ∈α、B ∈α、C ∈α。 公理2作用:确定一个平面的依据。 (3)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符号表示为:P ∈α∩β =>α∩β=L ,且P ∈L 公理3作用:判定两个平面是否相交的依据. 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1 空间的两条直线有如下三种关系: 相交直线:同一平面内,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平行直线:同一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异面直线: 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2 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符号表示为:设a 、b 、c 是三条直线 a ∥ b c ∥b L A · α C · B · A · α P · α L β 共面直线 =>a ∥c

高中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50篇___15_异面直线

15 异面直线 教材分析 异面直线是立体几何中十分重要的概念.研究空间点、直线和平面之间的各种位置关系必须从异面直线开始. 教材首先通过实例让学生弄懂“共面”、“异面”的区别,正确理解“异面”的含义,进而介绍异面直线所成角及异面直线间的距离,这样处理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处理好这节内容,可以比较容易地引导学生实现由平面直观到空间想象的过渡. 教学重点是异面直线的概念,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和异面直线间的距离是这节的难点.教学目标 1. 理解异面直线的概念,了解空间中的直线的三种位置关系. 2. 理解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异面直线间的距离的意义,体会空间问题平面化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 3. 通过异面直线的学习,使学生逐步养成在空间考虑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任务分析 空间中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在平面中两条直线位置关系及平面的基本性质基础上提出来的.学生对此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此认识是肤浅的.同时,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还较薄弱.因此,这节内容课应从简单、直观的图形开始介绍.“直观”是这节内容的宗旨.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以有助于空间想象能力的形成.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意义及求法,充分体现了化归的数学思想.要让学生通过基本问题的解决,进一步体会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异面直线间的距离的意义及其基本求法. 教学设计 一、问题情境(1) 1. 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空间中的两条直线呢?观察教室内的日光灯管所在直线与黑板的左右两侧所在直线的位置或观察天安门广场上旗杆所在直线与长安街所在直线的位置. 2. 如图15-1,长方体ABCD—A1B1C1D1中,线段A1B所在直线与线段C1C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如何?

高中数学必修二第一章测试题及答案(人教版)

第一章 空间几何体 一、选择题 1.有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下图所示,这个几何体可能是一个 ( ) . 主视图 左视图 俯视图 (第1题) A .棱台 B .棱锥 C .棱柱 D .正八面体 2.如果一个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斜二测直观图是一个底角为 45°,腰和上底均为 1 的 等腰梯形,那么原平面图形的面积是 ( ) . A .2+ 2 1+ 2 2+ 2 D .1+ 2 B . 2 C . 2 3.棱长都是 1的三棱锥的表面积为 ( ) . A . 3 B . 2 3 C .3 3 D .4 3 4.长方体的一个顶点上三条棱长分别是 3, 4, 5,且它的 8 个顶点都在同一球面上, 则这个球的表面积是 ( ) . A . 25π B . 50π C . 125π D .都不对 5.正方体的棱长和外接球的半径之比为 ( ) . A . 3∶1 B . 3∶2 C . 2∶ 3 D . 3∶3 6.在 △ ABC 中, AB = 2,BC = 1.5,∠ ABC = 120°,若使△ ABC 绕直线 BC 旋转一周, 则所形成的几何体的体积是 ( ) . A . 9 π B . 7 π C . 5 π D . 3 π 2 2 2 2 7.若底面是菱形的棱柱其侧棱垂直于底面,且侧棱长为 5,它的对角线的长分别是 9 和 15,则这个棱柱的侧面积是 ( ) . A .130 B . 140 C . 150 D . 160 8.如图,在多面体 ABCDEF 中,已知平面 ABCD 是边长为 3 的正方形, EF ∥AB ,EF = 3 ,且 EF 与平面 ABCD 的距离为 2,则该多面体的体积为 ( ) . 2 9 B . 5 (第8题) C . 6 15 A . D . 2 2 9.下列关于用斜二测画法画直观图的说法中,错误 ..的是 ( ) . A .用斜二测画法画出的直观图是在平行投影下画出的空间图形 B .几何体的直观图的长、宽、高与其几何体的长、宽、高的比例相同 C .水平放置的矩形的直观图是平行四边形 D .水平放置的圆的直观图是椭圆 10.如图是一个物体的三视图,则此物体的直观图是 ( ) .

高中数学必修2第二章(免费)

第二章 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A 组 一、选择题 1.设 α,β为两个不同的平面,l ,m 为两条不同的直线,且l ?α,m ?β,有如下的两个命题:①若 α∥β,则l ∥m ;②若l ⊥m ,则 α⊥β.那么( ). A .①是真命题,②是假命题 B .①是假命题,②是真命题 C .①②都是真命题 D .①②都是假命题 2.如图,ABCD -A 1B 1C 1D 1为正方体,下面结论错误..的是( ). A .BD ∥平面CB 1D 1 B .AC 1⊥BD C .AC 1⊥平面CB 1D 1 D .异面直线AD 与CB 1角为60° 3.关于直线m ,n 与平面 α,β,有下列四个命题: ①m ∥α,n ∥β 且 α∥β,则m ∥n ; ②m ⊥α,n ⊥β 且 α⊥β,则m ⊥n ; ③m ⊥α,n ∥β 且 α∥β,则m ⊥n ; ④m ∥α,n ⊥β 且 α⊥β,则m ∥n . 其中真命题的序号是( ).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4.给出下列四个命题: ①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②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个平面互相平行 ③若直线l 1,l 2与同一平面所成的角相等,则l 1,l 2互相平行 ④若直线l 1,l 2是异面直线,则与l 1,l 2都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异面直线 其中假.命题的个数是( ). A .1 B .2 C .3 D .4 5.下列命题中正确的个数是( ). ①若直线l 上有无数个点不在平面 α 内,则l ∥α ②若直线l 与平面 α 平行,则l 与平面 α 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平行 (第2题)

(完整版)高中数学教学案例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 孙世纪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选自人教A版数学必修②第二章第一节课,本节内容在立几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地位。本节课是在前面已学空间点、线、面位置关系的基础作为学习的出发点,结合有关的实物模型,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合情推理,不要求证明)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本节课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空间感与逻辑推理能力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对线线平行、面面平行的判定的学习作用重大。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任教的学生在年段属中上程度,学生学习兴趣较高,但学习立几所具备的语言表达及空间感与空间想象能力相对不足,学习方面有一定困难。 三、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设计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适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借助 实物模型,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合情推理,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 理,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观察分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 过程中,揭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理解数学的概念,领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养 成积极主动、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 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目标 通过直观感知——观察——操作确认的认识方法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画法并能准确使用数学符号语言、文字语言表述判定定理。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发现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观察、探究、发现中学习,在自主合作、交流中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自信心,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判定定理的引入与理解,难点是判定定理的应用及立几空间感、空间观念的形成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知识准备、新课引入

高中数学必修2第一章(免费)

第一章 空间几何体 一、选择题 1.有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下图所示,这个几何体可能是一个( ). 主视图 左视图 俯视图 (第1题) A .棱台 B .棱锥 C .棱柱 D .正八面体 2.如果一个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斜二测直观图是一个底角为45°,腰和上底均为1的等腰梯形,那么原平面图形的面积是( ). A .2+2 B . 2 21+ C . 2 2 +2 D .2+1 3.棱长都是1的三棱锥的表面积为( ). A .3 B .23 C .33 D .43 4.长方体的一个顶点上三条棱长分别是3,4,5,且它的8个顶点都在同一球面上,则这个球的表面积是( ). A .25π B .50π C .125π D .都不对 5.正方体的棱长和外接球的半径之比为( ). A .3∶1 B .3∶2 C .2∶3 D .3∶3 6.在△ABC 中,AB =2,BC =1.5,∠ABC =120°,若使△ABC 绕直线B C 旋转一周,则所形成的几何体的体积是( ). A . 2 9π B . 2 7π C . 2 5π D . 2 3π 7.若底面是菱形的棱柱其侧棱垂直于底面,且侧棱长为5,它的对角线的长分别是9和15,则这个棱柱的侧面积是( ). A .130 B .140 C .150 D .160 8.如图,在多面体ABCDEF 中,已知平面ABCD 是边长为3的正方形,EF ∥AB ,EF

= 2 3,且EF 与平面ABCD 的距离为2,则该多面体的体积为( ). A . 2 9 B .5 C .6 D . 2 15 9.下列关于用斜二测画法画直观图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用斜二测画法画出的直观图是在平行投影下画出的空间图形 B .几何体的直观图的长、宽、高与其几何体的长、宽、高的比例相同 C .水平放置的矩形的直观图是平行四边形 D .水平放置的圆的直观图是椭圆 10.如图是一个物体的三视图,则此物体的直观图是( ). (第10题) 二、填空题 11.一个棱柱至少有______个面,面数最少的一个棱锥有________个顶点,顶点最少的一个棱台有________条侧棱. 12.若三个球的表面积之比是1∶2∶3,则它们的体积之比是_____________. 13.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 中,O 是上底面ABCD 的中心,若正方体的棱长为a ,则三棱锥O -AB 1D 1的体积为_____________. 14.如图,E ,F 分别为正方体的面ADD 1A 1、面BCC 1B 1的中心,则四边形BFD 1E 在 (第8题)

新课标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空间几何体 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棱柱:定义: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 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柱' ' ' ' ' E D C B A ABCDE -或用对角线的端点字母,如五棱柱'AD 几何特征: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于 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2)棱锥 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锥'' ' ' ' E D C B A P - 几何特征: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 的比的平方。 (3)棱台:定义: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态、四棱台、五棱台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台' ' ' ' ' E D C B A P -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相似的平行多边形 ②侧面是梯形 ③侧棱交于原棱锥的顶点 (4)圆柱: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全等的圆;②母线与轴平行;③轴与底面圆的半径垂直;④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 (5)圆锥:定义: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一个圆;②母线交于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6)圆台:定义: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两个圆;②侧面母线交于原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弓形。 (7)球体: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球的截面是圆;②球面上任意一点到球心的距离等于半径。 1.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定义三视图: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侧视图(从左向右)、 俯视图(从上向下) 注:正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长度; 俯视图反映了物体左右、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长度和宽度; 侧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宽度。 (2)画三视图的原则: 长对齐、高对齐、宽相等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资料讲解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 例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吉林省双辽市第二中学马丹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2》(人教A版)第二章,2.2.2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在学习了直线与平面的平行的基础之上,继续研究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平行.判定思想是由“直线与直线平行”转化为“直线与平面平行”,再转化为“两平面平行”.这节课的重点是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及其应用,难点是结合问题的特点正确选择方法,准确地使用符号语言进行推理论证. 二、学情分析 对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说,几何的基础情况一般、空间立体感不强,但在解决立体几何问题,需要有一定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的空间立体感,这就使一部分学生选择了放弃,因此教师应恰当引导,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对以前知识加以复习,带领学生直接参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感受学习的快乐。 三、设计思想 本节课采用探索与研究的方法进行讲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启发引导,学生可以通过分析、讨论,揭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教师提出问题设计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讨论问题的机会,学生可以自由的提出自己的分析结果,结合多媒体教学和教学模型演示,使学生更加直观的观察立体图形,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并能用它证明一些简单问题;能准确使用数学符号语言表述判定定理,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对图形的直观感知、探究归纳得出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发现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学生深入体会转化思想方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和本节课的教学要求,由上节课直线与平面的判定定理引出了本节课的内容,自然流畅,结合现实生活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到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高一数学必修2第一章空间几何体知识点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1. 多面体与旋转体: (1)由若干个平面多边形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多面体.围成多面体的各个多边形叫做多面体的面.相邻两个面的公共边叫做多面体的棱,棱与棱的公共点叫做多面体的顶点. (2)由一个平面图形绕它所在的平面内的一条定直线旋转所形成的封闭几何体,叫做旋转体,这条定直线叫做旋转体的轴. 2. 棱柱: (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棱柱.棱柱中,两个互相平行的面叫做棱柱的底面(简称底),其余各面叫做棱柱的侧面,相邻侧面的公共边叫做棱柱的侧棱,侧面与底面的公共顶点叫做棱柱的顶点. (2)侧棱垂直于底面的棱柱叫直棱柱,否则斜棱柱;底面是正多边形的直棱柱叫正棱柱。 (3)棱柱的分类:按底面的多边形的边数分,有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按侧棱与底面的关系分为直棱柱和斜棱柱。 (4)底面是平行四边形的四棱柱叫平行六面体;侧棱与底面垂直的平行六面体叫直平行六面体;底面为矩形的直平行六面体叫长方体;底面为正方形的长方体叫正四棱柱;棱长都相等的正四棱柱叫正方体。(5)棱柱的性质:①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②侧面、对角面都是平行四边形;③侧棱平行且相等;④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3. 棱锥: (1)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公共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棱锥.棱锥中,这个多边形面叫做棱锥的底面或底,有公共顶点的各个三角形面叫做棱锥的侧面,各侧面的公共顶点叫做棱锥的顶点,相邻侧面的公共边叫做棱锥的侧棱. (2)底面是正多边形,顶点在底面的射影是正多边形的中心的棱锥叫正棱柱。正棱柱顶点与底面中心的连线段叫正棱锥的高;正棱锥侧面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叫正棱锥的斜高。 (3)棱锥的分类:按底面的多边形的边数分,有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等. (4)棱锥的性质:①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②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的比的平方. (5)正棱锥的性质:①正棱锥各侧棱都相等,各侧面都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②正棱锥的高,斜高和斜高在底面上的射影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正棱锥的高,侧棱,侧棱在底面内的射影也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③正棱锥的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都相等。④正棱锥的侧面与底面所成的二面角都相等。 4. 圆柱与圆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