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脊髓型颈椎病的中医诊疗规范

脊髓型颈椎病的中医诊疗规范

脊髓型颈椎病的中医诊疗规范
脊髓型颈椎病的中医诊疗规范

颈椎病诊疗方案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体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并引起各种各样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本病相当于中医学的“痹证”、“痿证”、“眩晕”等范畴。

【诊断依据】

1、实验室检查

1.1、颈椎X线平片检查正位片可见椎间隙变窄,钩椎关节增生、环枢关节脱位或半脱位,环枢椎融合等;侧位片可见椎间隙变狭窄,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椎管狡窄,后韧带钙化,生理前凸消失,关节突肥大,椎体半脱位;斜位片可见椎间孔变形、狭窄、椎间关节及钩椎关节增生或肥大等。上述X线平片所见尚不能作为诊断的主要依据。

1.2、脊髓造影(MRI、DSA)对疑有脊髓压迫症状的患者,应作空气或碘油造影,如有条件最好作MRI检查,能清晰的显示椎管狭窄或阻塞的部位、程度、范围;对疑有椎动脉型的患者,可作椎动脉造影,如有条件可作DSA。

1.3、颈椎CT 能显示颈椎骨赘部位、范围大小,以及椎管周围软组织改变等。

1.4、其他还可作心电图、血管B超、脑血流图、头颅CT、MRI等排除心脏、脑干、小脑等部位的病变

2.诊断要点

2.1、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所见相符合者,可以确诊。

2.2、具有典型颈椎病临床表现,而影像学所见正常者,应注意除外其它疾患后方可诊断颈椎病。

2.3、仅有影像学表现异常,而无颈椎病临床症状者,不应诊断为颈椎病。

3.各型颈椎病诊断原则:

除上述原则外,各型颈椎病的诊断依据分别为:

3.1、颈型:

(1)主诉头、颈、肩疼痛等异常感觉,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2)X线片上颈椎显示曲线改变、或椎间关节不稳等表现。(3)应除外颈部其它疾患(落枕、肩周炎、风湿性肌纤维组织炎、神经衰弱及其它非椎间盘退行性变所致的颈肩部疼痛。

3.2、神经根型:

(1)具有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4)痛点封闭无显效(诊断明确者可不作此试验)。(5)除外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症、肘管综合症、肩周炎、肱二头肌腱鞘炎等)所致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

3.3、脊髓型:

(1)临床上出现颈脊髓损害的表现。(2)X线片显示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管狭窄。影像学证实存在脊髓压迫。(3)除外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脊髓肿瘤、脊髓损伤、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

3.4、椎动脉型:

关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问题是有待于研究的问题。(1)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型眩晕。(2)旋颈试验阳性。(3)X线片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4)多伴有交感症状。(5)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6)除外颈动脉Ⅰ段(进入颈、横突孔以前的椎动脉段)受压所引起的基底动脉供血不全。(7)手术前需行椎动脉造影或数字减影椎动脉造影(DSA)。

3.5、交感神经型:

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手麻、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等一系列症状,X线片有失稳或退变,椎动脉造影阴性。

【中医辨证治疗及分型】

中医辨证分型基本上是参照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

1.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祛风散寒,通络止痛。

方药:桂枝附子汤或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2.气滞血瘀型: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治法:行气化瘀

方药:身痛逐瘀汤或者颈痛舒合剂,通络伸筋丹

3.痰湿阻络型: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治法:燥湿化痰,通络止痛。

方药:温胆汤或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4.肝肾不足型: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津,脉弦。

治法:补益肝肾

方药:六味地黄丸

5.气血亏虚型: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治法:补中益气,养血通络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西医治疗原则】

一般多以非手术治疗为主,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而神经症状进行性加重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1、物理治疗

神灯理疗。

2、运动治疗及健康教育

颈椎运动疗法常用的方式有徒手操、棍操、哑铃操等,有条件也可用机械训练。类型通常包括颈椎柔韧性练习、颈肌肌力训练、颈椎矫正训练等。此外,还有全身性的运动如跑步、游泳、球类等也是颈椎疾患常用的治疗性运动方式。可以指导颈椎病患者采用“颈肩疾病运动处方”。运动疗法适用于各型颈椎病症状缓解期及术后恢复期的患者。

3、矫形支具应用

颈椎的矫形支具主要用于固定和保护颈椎,可配合其他治疗方法同时进行,可巩固疗效,防止复发。最常用的有颈围、颈托,可应用于各型颈椎病急性期或症状严重的患者。

4、硬膜外封闭治疗

1%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加上皮质类固醇、维生素B1、B12等,治疗颈椎病的经验,主要用于脊髓型以外的其它各型颈椎病

5、对症治疗

1)解热镇痛剂:疼痛严重者可口服阿斯匹林、消炎痛、布洛芬等。

2)扩张血管药物:如长春西汀、法舒地尔、尼莫地平、盐酸氟桂利嗪等,扩张血管,改善血供。

3)解痉类药物:如安坦片、苯妥英钠、复方氯唑沙宗、巴氯芬等药,可解除肌肉痉挛,适用于肌张力增高,并有严重阵挛者。

4)营养和调节神经系统的药物:常用的有吡拉西坦、三磷酸腺苷、脑蛋白水解物、胞二磷胆碱、谷维素、刺五加,朱砂安神丸、柏子养心丸等,可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维生素B1、维生素B12、甲钴胺等有助于神经变性的恢复。

5)减轻神经水肿:对于颈椎病引起的急性疼痛症状,采取脱水疗法即20%甘露醇250ml加激素(地塞米松10-15mg/日)静脉滴注,持续一周,能有效地缓解症状。

6、活血化瘀类中药制剂:常用的有:丹参注射液、注射用丹参、、灯盏花素注射液等。

7、牵引治疗

颈椎牵引及牵引下手法治疗。

【疗效判定】

1 临床痊愈颈痛及其相关症状全部消失,不影响活动及工作,随访3个月无复发。

2 显效颈部及其相关症状基本消失,仅在劳累或天气变化时有轻变症状,功能恢复,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3 有效相关症状和体征有改善,但病情不稳定,停止治疗后复发,对工作有一定的影响。

4 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变化或反加重。

【难点分析及未来展望】

脊髓型颈椎病在临床上治疗颇为棘手,一般采用外科手术方法,可是手术风险大,术后卧床时间长,卧床并发症多,颈椎病稳定性受到破坏,病人痛苦大,一些医生认为此型不可用针灸、按摩疗法,但我们认为首先应当认真研究此型的发病机制:颈椎退行性改变, 椎间隙不稳, 骨刺形成, 外伤引起中央型椎间盘后

突出,加上后方黄韧带肥厚, 脊髓受到压迫。通过在临床上运用针灸、理疗、中药、胶原酶注射等综合疗法治疗已取得了不错的疗效,其疗效不比手术效果差。如温经养荣汤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胶原酶注射治疗颈椎病,这些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没有行手术治疗,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这方面的治疗有两个省级课题在研究,其未来前景广阔。

(推荐)颈椎病的中医辨证分型

颈椎病的中医辨证分型 颈椎病的证型很多。目前比较一致的中医辨证分型有:落枕型(或称颈型)、痹证型(或称神经根型)、痿证型(或称脊髓型)、眩晕型(或称椎动脉型)、五官型(或称交感神经型)。其中以落枕型及痹证型最为多见。 1.落枕型颈椎病 中年以后体质渐弱,肝肾之气渐失旺盛,如兼气血亏虚或外伤、劳损等因素,则可导致关节囊松弛、韧带钙化、椎间盘退化、骨刺形成等,引起颈背疼痛反复发作。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症状发作时颈项疼痛,延及上背部,不能俯仰旋转,个别合并有眩晕或偏头痛者,每次发作三五天后,可有一段时间缓解。 2.痹证型颈椎病 颈椎间盘退化,骨质增生,关节囊松弛,椎间孔变窄,均可影响颈神经根,风寒及劳累可加重症状。症状以一侧肩臂疼痛、麻木或肌肉萎缩为多,间有两臂麻痛者。从主诉及症状的轻重不同,又可分为疼痛型、麻木型和萎缩型三种。 (1)疼痛型:发病较急,颈、肩、臂、手均觉疼痛、酸胀,肌力和肌张力也有所减弱,大多系一侧发病,患者头部微偏向患侧,以减轻症状。咳嗽可有震动痛,夜间症状加重,睡眠时常选择较合适的卧位,如侧卧时患侧在上等。 (2)麻木型:发病较慢,肩臂和上胸背麻木不仁,或兼有轻度疼痛,麻木以前臂及手为主,夜间症状较为明显,白天可无症状,皮肤痛温觉减退,肌力和肌张力均正常。 (3)萎缩型:患侧上肢肌力减弱,大小鱼际肌萎缩松弛,肌力明显减退时影响劳动,但无疼痛、酸麻感觉。 3.痿证型颈椎病 肝肾久虚,筋骨痿弱,渐觉肢体沉重,步履不利,肢冷不温,肌肉痿细。如兼气血不足,经脉空虚,筋骨失养,宗筋弛纵,则症状逐步加重,可兼有二便失控。 4.眩晕型颈椎病 肾水亏损,肝阳上亢,致头目眩晕,尤以位置眩晕为特点,还可见头痛,急躁易怒,偶有肾气亏损、气血俱弱而突然晕厥、跌倒者,但较为少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比较多见的是眩晕时作,头重脚轻,走路欠稳,或同时有偏头痛,呈胀痛或跳痛,与眩晕同时出现或交替发作,可合并有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 5.五官型颈椎病 较少见,症状多不典型。或眼睑无力,眼胀痛,易流泪;或耳鸣,听力下降;或感咽部

颈椎病诊疗规范

颈椎病康复诊疗规范 【概念】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因颈部得椎体、关节、韧带与椎间 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引起钙化、损伤、增生或关节紊乱,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引起颈痛与其她综合症状。【分型】 1 颈型颈椎病 1、1 颈项强直、疼痛,可有整个肩背疼痛发僵,不能做点头、仰头及转头活动,呈斜颈姿势。需要转颈时,躯干必须同时转动,也可出现头晕得症状。 1、2 少数患者可出现反射性肩臂手疼痛、胀麻,咳嗽或打喷嚏时症状不加重。 1、3 临床检查:急性期颈椎活动绝对受限,颈椎各方向活动范围近于零度。 颈椎旁肌、胸1 ~胸7 椎旁或斜方肌、胸锁乳头肌有压痛,冈上肌、冈下肌也可有压痛。如有继发性前斜角肌痉挛,可在胸锁乳头肌内侧,相当于颈3 ~颈6 横突水平,扪到痉挛得肌肉,稍用力压迫,即可出现肩、臂、手放射性疼痛。 2 神经根型颈椎病 2、1 颈痛与颈部发僵,常常就是最早出现得症状。有些患者还有肩

部及肩胛骨内侧缘疼痛。 2、2 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这种疼痛与麻木沿着受累神经根得走行与支配区放射,具有特征性,因此称为根型疼痛。疼痛或麻木可以.呈发作性、也可以呈持续性。有时症状得出现与缓解与患者颈部得位置与姿势有明显关系。颈部活动、咳嗽、喷嚏、用力及深呼吸等,可以造成症状得加重。 2、3 患侧上肢感觉沉重、握力减退,有时出现持物坠落。可有血管运动神经得症状,如手部肿胀等。晚期可以出现肌肉萎缩。 2、4 临床检查:颈部僵直、活动受限。患侧颈部肌肉紧张,棘突、棘突旁、肩胛骨内侧缘以及受累神经根所支配得肌肉有压痛。椎间孔部位出现压痛并伴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或者使原有症状加重具有定位意义。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仔细、全面得神经系统检查有助于定位诊断。 3 交感型颈椎病 3、1 头部症状:如头晕或眩晕、头痛或偏头痛、头沉、枕部痛,睡眠欠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易集中等。偶有因头晕而跌倒者。3、2 眼耳鼻喉部症状:眼胀、干涩或多泪、视力变化、视物不清、眼前好象有雾等;耳鸣、耳堵、听力下降;鼻塞、“过敏性鼻炎”,咽部异物感、口干、声带疲劳等;味觉改变等。 3、3 胃肠道症状:恶心甚至呕吐、腹胀、腹泻、消化不良、嗳气以及咽部异物感等。 3、4 心血管症状:心悸、胸闷、心率变化、心律失常、血压变化等。

颈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优选.)

颈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定义】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因颈部的椎体、关节、韧带和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引起钙化、损伤、增生或关节紊乱,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或脊髓而致颈痛和其它综合症状。 本病属中医“痹症”、“颈肩痛”、“颈强”等范畴,好发于40-60岁中老年人。本病常因年老体衰、肝肾不足、筋骨失养;或久坐耗气、劳损筋肉;或感受外邪、客于经脉,或扭挫损伤、气血瘀滞经脉痹阻不通所致。 【诊断标准】 (一)中医诊断标准 根据《针灸治疗学》(王启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发病缓慢,以头枕、颈项、肩背、上肢等部疼痛以及进行性肢体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症。轻者头晕、头痛,恶心,颈肩疼痛,上肢疼痛、麻木无力;重者可导致瘫痪,甚至危及生命。 (二)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神经根型 发病率最高,主要症状为:疼痛向上臂、前臂和手指放射,手指有麻木过敏、异样感,手指活动不灵、仰头、咳嗽、喷嚏可加重疼痛,肩胛、上臂、前胸区有疼痛感。X线平片显示颈椎生理前凸消失,椎间隙变窄,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钩椎关节、关节突关节增生及椎间孔狭窄等退行性改变征象。CT或MRI可见椎间盘突出、椎管及神经根管狭窄及脊神经受压情况。 2.交感神经型 表现为头晕、偏正头痛、枕部疼痛、眼睑下垂、视物模糊、瞳孔散大或缩小甚至失明。眼窝肿痛、心跳加快、心动徐缓,心前区疼痛,肢体发冷,肢体、头颈、面部、发麻疼痛。X线、CT、MRI等检查结果与神经型颈椎病相似。 3.椎动脉型 表现为椎间隙狭窄,颈椎不稳或颈椎关节骨质增生、手压迫或刺激,动脉血流暂时受阻,因痉挛而阻塞或梗塞。 4.脊髓型 早期为单侧或双侧下肢麻木,以后发展为肌力虚弱,行走困难,大小便功能障碍,或各种类型瘫痪。X线平片表现与神经根型相似。脊髓造影、CT、MRI可显示脊髓受压情况。脑脊液动力学测定、核医学检查及生化分析可反映椎管通畅程度。 【辨证分型】 (一)痹痛型 颈项拘急疼痛,常在体虚受邪之时而发,或久卧高枕,长期低头工作所致。颈痛牵掣上臂,项强难以回顾,发病急骤,舌苔薄白,脉浮紧。 (二)气滞血瘀型 颈肩部疼痛如针刺刀割,手指麻木,伴蚁走感,或面部刺痛,唇颊发麻,病程较长,舌暗紫,脉弦涩。 (三)肝阳挟痰型 多见于年过五旬之人,颈臂酸痛重着,伸展不利,伴有头晕、目眩、恶心,甚至猝倒,常有烦躁易怒,面红潮热,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颈椎病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附件1: 项痹诊疗方案 【定义】 项痹是因长期低头工作,年老正虚,经气不利等所致。以项部经常疼痛麻木,连及头、肩、上肢,并可伴有眩晕等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1)有颈性眩晕,可有猝倒史;(2)旋颈试验阳性,多伴有交感症状;(3)X线片多有颈椎节段不稳或钩椎关节增生等颈椎退变表现;(4)应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除外椎动脉Ⅰ、Ⅲ段供血不全、颅内病变、神经官能症等疾病 1、神经根型 ⑴一侧或双侧手臂麻木无力、疼痛,伴颈部活动受限。 ⑵皮肤感觉障碍呈节段性分布,肱二、三头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力、肌张力减低,肱二头肌、上肢前臂肌、大小鱼际、骨间肌可有轻、中度萎缩。 ⑶椎间孔压缩试验阳性,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⑷颈椎X线检查:可见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骨质增生、颈椎生理曲线变直、反弓、“S”形或成角、项韧带钙化等。 ⑸肌电图检查:可显示纤维电位,正相电位等。 ⑹应排除前斜角肌综合征,颈肋或胸腔出口综合征。

2、椎动脉缺血型 ⑴多见于中年人,病程缓慢,无明显外伤史。 ⑵有持续性头痛(或偏头痛)、头昏、耳鸣、恶心、呕吐或出现一过性眩晕,甚至突然昏倒。 ⑶椎间孔压缩试验阳性,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⑷颈椎X线检查: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椎体移位或颈曲异常。 ⑸多谱勒、B超可见椎动脉走行变异,管径变小,每分钟血流量减少等。 ⑹眼震颤图检查:呈阳性。 3、脊髓型 ⑴多见于中、老年人。 ⑵临床表现为运动障碍、肢体麻木、共济失调、自主神经和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 ⑶霍夫曼征阳性(Hoffmann)或可疑阳性,伴或不伴下肢肌张力增高。 ⑷X线片:显示椎间关节移位,椎体后缘骨质增生,颈曲变异。CT、MRI提示硬脊膜、脊髓受压或椎管狭窄。 ⑸腰椎穿刺:奎氏试验阳性,脑脊液蛋白含量增加。 4、交感神经型 ⑴常伴有颈椎病神经根型的症状及阳性体征。

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病名 中医病名:颈痛 西医病名:颈椎病(ICD-10编码:M48.900)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颈型颈椎病具有颈痛症状及颈部压痛点。 2.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椎问孔挤压试验或者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3.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颈性眩晕,可有猝倒史,旋颈试验阳性,多伴有交感神经症状。 4.脊髓型颈椎病具有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 5.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颈性眩晕,猝倒或四肢无力运动不灵活。 2.缓解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串麻疼痛,可以忍受。 3.康复期:颈肩部及下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存,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三)证候诊断 1.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血瘀气滞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细。 4.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而红日赤。舌红少苔,脉弦。 5.气血亏虚证:头晕日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二、治疗方案:根据颈椎病的分型来选择如下方案 (一)手法 1.松解类手法 (1)基本手法: (2)通调督脉法: (3)间歇拔伸法: (4)牵引揉捻法: (5)拔伸推按法: 2.整复类手法 (1)旋提手法: (2)定位旋转扳法: (3)旋转法: (4)其他颈椎微调手法。 (二)针灸疗法

颈椎病诊疗指南

三. 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率占颈椎病的12 ~20%,由于可造成肢体瘫痪,因而致残率高。通常起病缓慢,以40 ~60 岁的中年人为多。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时,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比无椎管狭窄者小。多数患者无颈部外伤史。 四. 交感型颈椎病 由于椎间盘退变和节段性不稳定等因素,从而对颈椎周围的交感神经末梢造成刺激,产生交感神经功能紊乱。交感型颈椎病症状繁多,多数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少数为交感神经抑制症状。由于椎动脉表面富含交感神经纤维,当交感神经功能紊乱时常常累及椎动脉,导致椎动脉的舒缩功能异常。因此交感型颈椎病在出现全身多个系统症状的同时,还常常伴有的椎- 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的表现。 五. 椎动脉型颈椎病 正常人当头向一侧歪曲或扭动时,其同侧的椎动脉受挤压、使椎动脉的血流减少,但是对侧的椎动脉可以代偿,从而保证椎- 基底动脉血流不受太大的影响。当颈椎出现节段性不稳定和椎间隙狭窄时,可以造成椎动脉扭曲并受到挤压;椎体边缘以及钩椎关节等处的骨赘可以直接压迫椎动脉、或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纤维,使椎动脉痉挛而出现椎动脉血流瞬间变化,导致椎- 基底供血不全而 出现症状,因此不伴有椎动脉系统以外的症状。 第三部分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一.颈型颈椎病 1.颈项强直、疼痛,可有整个肩背疼痛发僵,不能作点头、仰头、及转头活动,呈斜颈姿势。需要转颈时,躯干必须同时转动,也可出现头晕的症状。 2.少数患者可出现反射性肩臂手疼痛、胀麻,咳嗽或打喷嚏时症状不加重。 3.临床检查:急性期颈椎活动绝对受限,颈椎各方向活动范围近于零度。颈椎旁肌、胸1~胸7椎旁或斜方肌、胸锁乳头肌有压痛,冈上肌、冈下肌也可有压痛。如有继发性前斜角肌痉挛,可在胸锁乳头肌内侧,相当于颈3~颈6横突水平,扪到痉挛的肌肉,稍用力压迫,即可出现肩、臂、手放射性疼痛。 二. 神经根型颈椎病 1.颈痛和颈部发僵,常常是最早出现的症状。有些患者还有肩部及肩胛骨内侧缘疼痛。2.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这种疼痛和麻木沿着受累神经根的走行和支配区放射,具有特征性,因此称为根型疼痛。疼痛或麻木可以呈发作性、也可以呈持续性。有时症状的出现与缓解和患者颈部的位置和姿势有明显关系。颈部活动、咳嗽、喷嚏、用力及深呼吸等,可以造成症状的加重。 3.患侧上肢感觉沉重、握力减退,有时出现持物坠落。可有血管运动神经的症状,如手部肿胀等。晚期可以出现肌肉萎缩。

(完整word版)颈椎病中医辨证

颈椎病 一、中医辨证分析(理法方药): 1、寒湿痹阻型 证见头痛或后枕部疼痛,颈僵,转侧不利;或头疼牵涉至上背痛,肌肤冷湿,畏寒喜热,颈椎旁可触及软组织肿胀结节。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证候分析:患者平素体虚,阳气不足,卫外不固,腠理空虚,复外感寒邪、湿邪,痹阻经脉、肌肉,而致营卫行涩,经络不通,发生疼痛,麻木,活动欠利,且患者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为寒湿痹阻之征。 治法:温经活血,祛寒除湿,通络止痛 方药:颈舒汤加减-----葛根30g 当归15g 桂枝15g 黄芪30g 炒白术15g 白芍12g 茯苓30g 狗脊15g 全蝎10g 炙甘草10g 羌活30g 独活30g 防己10g,水煎取450ml,150ml/次,每日三次,口服。 2、痰瘀阻络型 证见颈项痛如锥刺,痛势缠绵不休,按之尤甚,痛有定处,夜间加重,伴上肢麻木、头晕、欲呕。舌黯,舌体有少许瘀点,舌边有齿痕,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涩或弦滑 证候分析:邪痹经脉,络道阻滞,气血津液输部失施,血滞为淤,津停为痰,淤组经脉,而致关节疼痛,屈伸不利,且患者舌黯,舌体有少许瘀点,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涩、弦滑为痰瘀阻络之征。 治法:祛湿化痰,通络止痛 方药:颈舒汤加减------葛根18g 当归15g 桂枝9g 黄芪12g 白术12g 白芍12g 茯苓12g 狗脊15g 全蝎6g 炙甘草6g 法半夏12g 陈皮9g 红花12g 丹参12g ,水煎取450ml,150ml/次,每日三次,口服。 3、气血两虚型 证见头昏,眩晕,视物模糊或视物目痛,身软乏力,纳差,颈部酸痛,或双肩疼痛。舌淡红或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而润。脉沉细无力 证候分析:患者素体自虚,气血生化不足,复又外感寒邪、湿邪痹阻经脉,

脊髓型颈椎病的中医诊疗规范

颈椎病诊疗方案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体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并引起各种各样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本病相当于中医学的“痹证”、“痿证”、“眩晕”等范畴。 【诊断依据】 1、实验室检查 1.1、颈椎X线平片检查正位片可见椎间隙变窄,钩椎关节增生、环枢关节脱位或半脱位,环枢椎融合等;侧位片可见椎间隙变狭窄,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椎管狡窄,后韧带钙化,生理前凸消失,关节突肥大,椎体半脱位;斜位片可见椎间孔变形、狭窄、椎间关节及钩椎关节增生或肥大等。上述X线平片所见尚不能作为诊断的主要依据。 1.2、脊髓造影(MRI、DSA)对疑有脊髓压迫症状的患者,应作空气或碘油造影,如有条件最好作MRI检查,能清晰的显示椎管狭窄或阻塞的部位、程度、范围;对疑有椎动脉型的患者,可作椎动脉造影,如有条件可作DSA。 1.3、颈椎CT 能显示颈椎骨赘部位、范围大小,以及椎管周围软组织改变等。 1.4、其他还可作心电图、血管B超、脑血流图、头颅CT、MRI等排除心脏、脑干、小脑等部位的病变 2.诊断要点 2.1、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所见相符合者,可以确诊。 2.2、具有典型颈椎病临床表现,而影像学所见正常者,应注意除外其它疾患后方可诊断颈椎病。 2.3、仅有影像学表现异常,而无颈椎病临床症状者,不应诊断为颈椎病。 3.各型颈椎病诊断原则: 除上述原则外,各型颈椎病的诊断依据分别为: 3.1、颈型:

颈椎病诊疗规范

颈椎病诊疗规范 【诊断要点】 (一)病史和症状 中年以上年龄,有慢性发作性颈部僵硬,早期见一侧或两侧头颈肩部麻木、胀痛不适,颈部活动不灵,症状典型者,可向头面、肩背或手臂放射,按压同侧相应的颈椎间隙或叩击头顶,则疼痛加剧。 (二)局部检查 将颈部向健侧极度旋转,或将患侧上肢外展90℃,并尽量后伸时,其放射痛可明显加剧,个别患者,可因颈背部肌肉痉挛紧张而轻度强直,下段颈椎棘突或患侧肩胛骨上角常有压痛点,部分患者可摸到条索状硬结,颈部活动功能检查,可见侧弯试验阳性、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顶试验阳性、屈颈试验阳性、伸颈试验阳性、肌力减弱等。 (三)临床分期与分型 1.临床分期:常分为四期。 (1)颈椎病前期:X线上有各种程序不同的退变,但无临床症状与体征。 (2)颈椎间盘症期:病变以颈椎间盘退变为主,是颈椎病的早期阶段,并多伴有颈椎椎管狭窄。 (3)骨源性颈椎病:或称之谓骨质增生性颈椎病,主要由于增生的骨刺刺激和/或压迫脊髓、脊神经根与椎动脉,X线片上显示有骨质增生。 (4)脊髓变性期:为脊髓长期受压继发变性,病变部位肌肉明

显萎缩。 2.临床分型:可分为六型。 (1)颈型颈椎病:最为常见,症状多较轻微,但以颈部症状为主。 (2)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与脊神经根分布区相一致的感觉、运动及反射障碍。 (3)脊髓型颈椎病:症状严重,临床表现出明显的脊髓受压症状,甚至四肢瘫痪,卧床不起。 (4)椎动脉型颈椎病;因椎-基动脉供血不全引起偏头痛,记忆力减退,视物不清。查体:椎动脉扭曲试验阳性。 (5)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有头痛、听觉障碍、胸痛等上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同时又伴有颈神经或脊髓受累的临床表现。 (6)混合型颈椎病:临床上凡同时存在上述两型或两型以上的症状体征者,即可诊断为混合型颈椎病。 (四)辅助检查 1.颈椎X线摄片:包括正侧位和左右斜位,可见颈椎前凸的生理弧度减小或消失,呈强直状态,椎体前后缘可有辱样增生,椎间隙变窄,斜侧位可见椎间孔变小和关节突有肥大性改变,项韧带可出现条状或片状钙化,前纵韧带及后纵韧带亦可出现点状钙化。应强调指出的是,X线摄片必须结合临床表现才有诊断意义,不应仅凭X线片有增生变化即作出颈椎病的诊断。 2.脑脊液检查:部分病人蛋白含量增高,动力测定通畅或呈不

颈椎病中药方

【颈脉通】葛根 25克,当归15 克,川芎30 克,黄芪35 克,蜈蚣 3 条,天麻9 克,地龙15 克,白芍15 克,钩藤 20 克,五灵脂 15克,泽兰 15 克,丹参 20 克。功能补气养血,袪风散寒,温通经络,活血化瘀,止痛。加减:兼手指麻木者加羌活 10 克,地龙 12 克,鸡血藤 20 克,首乌藤20 克;兼恶心、呕吐者加法半夏9 克,竹茹 15 克,天南星 6 克,炒 白术 15 克,生姜 6 克;痛甚者重用葛根35克,秦艽15 克;肝肾亏损者加续断15 克,炒杜仲 15 克;风寒痹阻型重用防风15 克,独活15 克,荆芥 15 克,羌活 15 克;血瘀重者加水蛭 3 克。临床运用该方临床可配合颈椎牵引、理疗、针灸及中药离子局部熏蒸效果更佳。 【老中医赵淑炳验方】威灵仙15 克,羌活15 克,当归15 克,白芍20 克,熟地15 克,川芎 15 克,葛根15 克,伸筋草20 克,黄芪30 克,姜黄15 克,乳香10 克,没药10 克,党参 10 克,甘草 6 克。每日 1 剂,水煎分 3 次服,连服10 剂为 1 疗程。煎取第 3 次药汁,用纱布或毛巾浸泡后热敷颈部,每天 2~3 次。笔者屡用效果明显,一般服药 1 疗程后症状明显减轻。这个我吃过有缓解但容易复发 【颈眼综合征31 例】均有视觉障碍或闪光暗点,视野缺损 ,甚至幻视 ,伴头痛、头晕 ,颈部酸困僵硬或肢体麻木 ,汗出等颈椎病表现。眼部检查排除眼睛的原发性病变,X 光检查颈椎有病理性改变。(治疗方法)全部病例均给予川芎嗪240mg~ 320mg, 加入 10%葡萄糖液 500ml 中静脉滴注 ,每日 1 次。(同时服中药颈椎方):太子参 20g、杭芍 30g、葛根 10g、枸杞 10g、菊花10g、决明子10g、补骨脂10g、怀牛膝20g、当归 20g、川芎 20g、生龙牡各 30g、灵仙 15~20g、白芥子10g、胆南星10g、桑枝 30g、泽泻 20g、连翘 15g,每日 1 剂水煎服 ,7 天为 1 个疗程 ,一般治疗 2 个疗程。痊愈19 例,有效 9例 ,无效 3 例 ,总有效率 90.3%。有效9例中 6例于短期内复发 ,但再用上述方法仍有效。(典型病例)芮某,男 ,46 岁,视力障碍伴两眼发作性灼 热 ,眼睑垂坠半年余 ,曾多方治疗无效,近期出现发作性眩晕头痛。诊见颈椎生理弯曲消失,颈4~5 后缘骨质增生 ,眼底检查和颅脑CT 扫描无异常改变 ,诊为颈眼综合征。予上法治疗,1 周后症状消失 ,2 周后临床获愈。嘱其注意颈部锻炼,勿长久低头伏案工作,睡眠时保持枕头松软 低位。随访 1 年未复发。 【脊髓型颈椎病案】主诉:双手麻木、握力弱,双下肢乏力 3 个月。加重 1 周。 3 个月前出现双手麻木、握力弱。一周前,上述症状加重,双手笨拙,持筷系扣不能,双下肢乏力,易 跌倒,束胸感,走路似蹋棉花,二便正常。颈椎后伸明显受限,双前臂尺侧,左手4、5 指、中指尺侧,右手尺侧 1个半手指感觉减弱,胸6、 7 节段感觉减弱,双手握力减弱,双下肢 肌张力明显增高,四肢肌腱反射亢进,双侧 Hoffmann's征、双 Babinski's 阳性。肌电图报告:双手内在肌(尺神经支配)和右尺侧腕伸肌失神经改变。96年 10月 10 日颈椎 MRI(GE,1.5T)报告: C5、6 椎间盘突出明显,压迫脊髓。苔薄,脉沉细辨证:早期痉证,晚期痿证(脊 髓型颈椎病)治则:早期益气化瘀利水,晚期益肾温经通络:黄芪 30g川芎 9g 白芍 9g白术 9g 汉防己 9g 米仁 30g 制半夏 9g生甘草5g。( 14 剂) 二周后,双下肢肌张力正常,束胸感、踏棉花感消失。再予益肾温经通络,处方如下:黄芪 30g 赤芍、白芍(各)9g 川桂枝 9g射干 9g生地熟地各 18g熟附片 9g补骨脂 30g 巴戟天 30g 汉防己 9g生甘草 5g。用七周后,除Hoffman's 征阳性,双下肢乏力外,余皆 正常。肌电图检查示:右手内在肌少量失神经改变。续按上法治疗 3 个月,症状、体征全部消失。 97 年 6 月 10 日在同样条件下做颈椎MRI 检查示: C5、6 突出椎间盘明显变小,受压 脊髓较治疗前变宽。 【毛德西 --疏颈活络汤】疏通经脉,散寒活络。葛根30 克,川羌活10 克,桂枝10 克,细辛 6 克,赤芍 30 克,鸡血藤 15 克,木瓜30 克,桑枝15 克,薏苡仁15 克,生甘草 10克。

颈椎病中医诊疗规范

颈椎病中医诊疗规范 颈椎病亦称颈部综合征,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颈椎病属于中医学“痹症”范畴,其病因病机可概况为以下几点:?肝肾亏虚、气血不足 ?久病体弱,肝血不足,肾精亏损,经脉失去濡养,可致肢体筋膜弛缓,手足痿软无力,不能随意运动、肝肾不足,气血亏损,除了可引起肢体不利等症外,还有耳鸣、目眩等症。 ?此外肾虚不能养肝,以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也能引起眩晕等症。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型颈椎病包括了椎动脉型、根型和脊髓型颈椎病的大部分症状。 痰湿凝阻、经络瘀滞 ?痰是机体发生病理变比的产物,由人体的津液凝聚变化而成。由于肺、脾、肾功能失调加上寒热燥湿等外邪因素影响了津液的正常输布和运行,停聚在机体某个部位,造成气血、经络运行不畅,这样又导致了人体出现新的功能障碍。 ?痰湿凝阻引起的证候相当广泛,在人体不同部位可引起不同的症状。 ?痰湿上逆头部多见眩晕,阻于四肢者多见四肢麻木疼痛。 ?临床所见由风痰引起的呕吐、头晕、突然跌倒、四肢麻木,由寒痰引起的骨痹刺痛、四肢不举、厥冷等症状,包括了椎动脉型、交感型颈椎病的许多症状。

外伤 ?是指跌仆、闪挫等对筋、骨、皮肉的损伤。外伤所致的颈肩痛,是指由于闪、挫所致的筋络、筋膜、肌肉等软组织受伤(包括急、慢性损伤)以及关节错位造成的症状,即所谓的骨错缝、筋出槽症状。?临床上可见肩、背、肢体痛等症,此时以疼痛为主。 风寒湿痹、经络受阻 ?由于风、寒、湿三种外邪侵入身体,流注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肢体与关节疼痛、酸麻、重着及屈伸不利等。 ?古代医家归纳的这些风寒湿痹所引起的各种症状,其中包括了现代所指的颈椎病症状。 ?特别是痛痹、着痹所致的症状,包括了大部分的根性颈椎病和脊髓型颈椎病的症状、体征 常规治疗 1.理筋手法 患者低坐位,术者站于患者背后,以滚、揉、点压、拿捏、弹拨等手法按摩颈肩部肌肉,治疗20分钟,以患者肌肉松弛、有舒适感为度。然后,术者一手托住患者下颌,一手托住后枕部,嘱患者放松颈部肌肉。术者两手徐徐有力,将患者头部向头顶部方向尽量上提,然后使头部向一侧旋转,当旋转至接近限度时,术者用适当力量使头部继续向该侧旋转5°~10°。此时多数可听到小关节弹响声,如无不良反

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016版

颈椎病诊治指南2016版 世界脊柱学会会长Tomas Kung 编著 柳茹理工大学康复专业Yaonasoya 翻译 关键词:颈椎病,诊断,治疗,康复,牵引,手术,药物。 第一部分前言 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1992年,青岛)明确了颈椎病定义:即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仅有颈椎的退行性改变而无临床表现者则称为颈椎退行性改变。随着现代从事低头工作方式人群增多,如电脑、空调的广泛使用,人们屈颈和遭受风寒湿的机会不断增加,造成颈椎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 第二部分颈椎病的分型 根据受累组织和结构的不同,颈椎病分为:颈型(又称软组织型)、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型、椎动脉型、其他型(目前主要指食道压迫型)。如果两种以上类型同时存在,称为“混合型”。 一.颈型颈椎病:颈型颈椎病是在颈部肌肉、韧带、关节囊急、慢性损伤,椎间盘退化变性,椎体不稳,小关节错位等的基础上,机体受风寒侵袭、感冒、疲劳、睡眠姿势不当或枕高不适宜,使颈椎过伸或过屈,颈项部某些肌肉、韧带、神经受到牵张或压迫所致。多在夜间或晨起时发病,有自然缓解和反复发作的倾向。30~40岁女性多见。 二.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椎间盘退变、突出、节段性不稳定、骨质增生或骨赘形成等原因在椎管内或椎间孔处刺激和压迫颈神经根所致。在各型中发病率最高,约占60~70%,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多为单侧、单根发病,但是也有双侧、多根发病者。多见于30~50岁者,一般起病缓慢,但是也有急性发病者。男性多于女性1倍。 三.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率占颈椎病的12~20%,由于可造成肢体瘫痪,因而致残率高。通常起病缓慢,以40~60岁的中年人为多。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时,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比无椎管狭窄者小。多数患者无颈部外伤史。 四.交感型颈椎病:由于椎间盘退变和节段性不稳定等因素,从而对颈椎周围的交感神经末梢造成刺激,产生交感神经功能紊乱。交感型颈椎病症状繁多,多数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少数为交感神经抑制症状。由于椎动脉表面富含交感神经纤维,当交感神经功能紊乱时常常累及椎动脉,导致椎动脉的舒缩功能异常。因此交感型颈椎病在出现全身多个系统症状的同时,还常常伴有的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的表现。 五.椎动脉型颈椎病:正常人当头向一侧歪曲或扭动时,其同侧的椎动脉受

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颈痛 西医病名:颈椎病(ICD-10 编码: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2009 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颈型颈椎病具有颈痛症状及颈部压痛点。2.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椎问孔挤压试验或者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3.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颈性眩晕,可有猝倒史,旋颈试验阳性,多伴有交感神经症状。 4.脊髓型颈椎病具有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 5.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颈性眩晕,猝倒或四肢无力运动不灵活。 2.缓解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串麻疼痛,可以忍受。 3.康复期:颈肩部及下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存,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三)证候诊断

1.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血瘀气滞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细。 4.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而红日赤。舌红少苔,脉弦。 5.气血亏虚证:头晕日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二、治疗方案:根据颈椎病的分型来选择如下方案 (一)手法 1.松解类手法 (1) 基本手法: (2) 通调督脉法: (3) 间歇拔伸法: (4) 牵引揉捻法: (5) 拔伸推按法:2.整复类手法 (1) 旋提手法: (2) 定位旋转扳法: (3) 旋转法: (4)其他颈椎微调手法。 (二)针灸疗法1.针刺法:局部取穴为主,远部取穴为辅,可选用微波针、梅花针,电针等特色针刺疗法。

颈椎病中药治疗方法和配方

颈椎病中药治疗方法和配方 颈椎病分四型:本型以多发生于老年人,年青人亦有之,以头晕,恶心,胃肠不适,消化功能减退,有的有头痛,偏头痛,或伴有头皮痛,头胀痛,一过性视物不清,复视等。 中医认为:肝肾亏损,筋骨不坚是本病的根本。肝主筋,肝血不足经筋失养则松驰无力,则椎体移位,或破裂使椎间盘突出。肾精不足,骨失所养则退变,或产生骨质增生,骨质疏松。当以滋补肝肾为主。人之气血不来源于后天之水谷精微,恶心,胃肠不适消化功能减是气血化源不足。著名的中医专家邓铁涛说:“中医的先进就是在不损伤任何机体的情况下,通过调理就可以治好疾病.”西药是通过动物试验用上人体,而中医的经方,验方则是人们的祖先经过几百年或上千年在人体的反复验证得出的经验,治好后不复发的,.对于本病用中医是完全可以治好的,至所以社会上有人说颈椎病治不好,是他们对中医治疗慢性病,病毒性病有很好的疗效不了解,通过一个时间,人们就会通过实践有所了解的.中医的真正伟大才会被理解的。 中医治病和西医是有区别的,一:中医重视人的整体观念,就是辨症用药。二:强调人体的自身修复功能,能在尽量保护人体的原来结构的基础加以调理调节使其自然修复。三:中药是个化学集团体,不是单味化学药,是个整体作用,

是多味药协同作用,和特定作用(就是说某药对某病有特殊的作用),四:重视人的后天功能,就是强调脾胃,肝肾的强健对人体生存衰老的生话质良。只要辨症得地,用药正确,不仅可以治好,并且复发率极低. 治疗本病的关键是选对大夫用对药很重要的:从中医角度上看中医的某些病也是有特药对特病的,只要找出这个病的特药治好这个病就佝如鼓应桴的效应.如咽喉炎用咽喉草就是药到病除的.生地,地骨皮,首乌合用治疗牙根松动疼痛三五次用药就可以解决了病痛的,如是用西药花上千元也是无法解决的,中药只用几元钱就可以治好的。同样的原理,人们己找到了治疗颈椎病的药物,治好本病也可以也是应手可治好的.藕能止血来自煲厨,长期与疾病奋斗的一线大夫是最有经验的,他们所作的处方和处方药是很有效的. 中医很重视治末病,如患了动脉型颈椎病就会考虑到长期下去就会引起脑梗塞,脑缺血性病变,就会及早在治疗颈椎病的同时预脑梗塞,脑缺血性病变的药物,而西医则是治己病,对末病是不能防治的,等到脑梗,缺血性病变再去用药就木已成舟晚了,对病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另一个方面人的颈椎有7个椎体,腰椎有5个椎体,发病的只是其中的一个或二个,西医的手术只能取出病变的椎间盘,而不能防治其他的以后就不会发生病变,而中医辨症用药就可以解决这些西医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在治疗的同时防治其他椎体的退变,给患者体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项痹病(TCD编码:BGS000)。 西医诊断:颈椎病(ICD-10编码:M47.221+G55.2*)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标准》(ZY/T001.9-94),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青、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玩手机、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临床表现 具有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脊神经支配的区域相一致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痛点封闭无显效;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外所致的上肢疼痛疾患。 (2)体征 颈部僵直、活动受限。患侧颈部肌肉紧张,棘突、棘突旁、肩胛骨内侧缘以及受累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有压痛。椎间孔部位出现压痛并伴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或者使原有症状加重具有定位意义。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仔细、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有助于定位诊断。 (3)实验室及特殊检查 X线片显示颈椎变直者向后成角,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等。CT可准确判断椎管狭窄程度,MRI对颈椎病特别是对合并颈椎间盘突出的帮助最大。 (二)、证候诊断 1、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通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畏风寒。舌淡红,苔淡白,脉弦紧。 2、气滞血瘀型:颈肩部及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型:头晕目眩,头痛如裹,四肢麻木不仁,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中医综合治疗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中的应用

中医综合治疗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5-11-20T16:51:07.807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16期供稿作者:翁岳嵩刘振东高肖波 [导读] 浙江省临海市中医院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中医综合治疗效果显著,应予重视。 翁岳嵩刘振东高肖波 浙江省临海市中医院 317000 摘要:目的:观察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中医综合治疗的效果。方法:搜集本院2014年4月—2015年4月脊髓型颈椎病56例,依据治疗方式不同进行分组。28例采用西医治疗,入组对照组;实验组治疗方法为中医综合治疗,共28例。观察两组效果,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高,差异显著。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中医综合治疗效果显著,应予重视。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中医综合治疗;效果 脊髓型颈椎病发病隐匿,为骨科常见病,个体差异大,受损表现多样、复杂。现阶段,此病发病率逐步升高,发病趋于年轻化,且病情逐渐严重,对患者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等有很大影响,危害较大,引起关注。现搜集本院2014年4月—2015年4月脊髓型颈椎病56例,总结性分析中医综合治疗的方法与效果,并回顾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搜集本院2014年4月—2015年4月脊髓型颈椎病56例,依据治疗方式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病史均为(20.54±6.87)个月,病史范围10-35个月,共28例,均龄(58.66±7.64)岁,最大年龄82岁,最小35岁,女患者与男患者分别12例、16例。实验组病史均为(20.32±6.33)个月,病史范围10-36个月,共28例,均龄(58.42±7.61)岁,最大年龄81岁,最小36岁,女患者与男患者分别11例、17例。对照组与实验组资料比较(P>0.05),无显著差异。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入组;实验组治疗方法为中医综合治疗。 1.2.1 药物方剂选择“补阳还五汤”,成分有杜仲15g,生黄芪45g,桃仁10g,地龙15g,鹿角胶15g,木瓜15g,鹿衔草15g,红花 10g,丹参25g,当归10g,赤芍10g,菟丝子15g,淮山药10g,威灵仙15g,熟地15g,每日1剂,水煎服,共21d。 1.2.2 牵引给予患者枕颌带头套,重量约4-5kg,每日1次,每次时长15-20min,以患者自我感觉舒适为宜。 1.2.3 手法给予患者推拿,每次时长20min,弹拨、理筋竖脊肌、乳突肌、斜方肌,按揉大椎穴、阿是穴、腧穴、风池穴及肩井穴等,对压痛点进行揉、捻、按。 1.2.4 针灸选择夹脊穴,将毫针刺入,毫针长约2寸,刺入1.5寸,待患者有电击样感觉或四肢麻木时,出针;若患者上肢症状比较严重,则穴位选择手三里、外关、天宗、曲池等;若患者下肢症状比较严重,则穴位选择三阴交、行间、环跳、阳陵泉、风市等。 观察两组症状较治疗之前改善情况,评定疗效,并对比。 1.3 疗效标准无效:症状较治疗之前无改善;好转:症状较治疗之前明显改善;有效:症状消失。好转+有效=治疗有效率。 1.4 统计学分析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治疗无效5例,好转与有效分别13例、10例,治疗有效率82.14%。实验组治疗无效2例,好转与有效分别12例、14例,治疗有效率92.86%。组间对比,实验组高(P<0.05),差异显著。 3 讨论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主要有排便、感觉、反射、运动功能障碍,发病早期患者双腿发紧,下肢无力,抬步有沉重感,随病情发展出现跛行、足踏棉花、易跪倒、步态笨拙等症状;脊髓丘脑束受累引起肢体麻木,温觉及痛觉障碍明显[1];病初患者膀胱排空不良、便秘、尿急、尿频,继而出现大小便失禁或尿潴留等。临床治疗此病时,西医主张手术治疗,通过髓核摘除术、植骨融合术、人工椎间盘置入术等改善症状,但治疗难度大,操作创伤较大,患者接受困难,远期疗效不佳;中医则主张给予患者药物、牵引、手法、针灸等非手术治疗[2]。中医认为,此病属于“眩晕”、“痹证”范畴,脊髓为主要病位,髓为水谷精微及肾之精气化生而成,因此,脊髓生理功能及其形成与先天、后天因素有较大关系,先天因素主要为肾气,后天因素为脾胃之气。研究显示,寒湿之邪在内部瘀阻、肝肾不足、气血瘀滞为此病主要病因,治疗应以通经活络、益气养血、补益肝肾为主。现代医学表明,此病与炎症关系、微循环障碍等关系密切,可从两方面予以治疗。常用方为补阳还五汤,成分有杜仲、生黄芪、桃仁、地龙、鹿角胶、木瓜、鹿衔草、红花、丹参、当归、赤芍、菟丝子、淮山药、威灵仙、熟地,起到通络除痹,补气活血功效[3]。本研究中,实验组经中医综合治疗后,治疗有效率92.86%,而对照组接受西医治疗,有效率为82.14%,实验组明显较高,说明中医综合治疗效果较佳。 综上分析,中医综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效果满意、有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梁超明,韦世杰,覃智勇.中西医结合疗法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02):209-210. [2]高军伟,周临东.中医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3,33(03):239-240. [3]李俊杰,赵宝力,白罡,王红东,蔡军,刘克新,叶向宇,卢克俭.脊髓型颈椎病中医综合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32):77-82.

颈椎病的诊疗规范

颈椎病的诊疗规范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病变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本病40岁以上多见,男性多于女性。属中医“项痹病”。 一、诊断 本病参照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并结合科室临床研究进行诊断。 (一)诊断依据 1 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 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 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 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间隙、关节突关节及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壮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5 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椎体后缘有骨质增生,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二)中医证候分类 1 寒湿阻络:头痛或后枕部疼痛,颈僵、转侧不利,一侧或两侧肩臂及手指酸胀痛麻,或头痛牵涉至上背痛,肌肤冷湿,畏寒喜热,颈椎旁可触及软组织肿胀结节。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 2 血瘀症:颈项痛如锥刺,痛势缠绵不绣,按之尤甚,痛有定处,夜间加重,伴上肢麻木,头晕、舌体有少许瘀点,舌边有齿痕,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或弦滑。 3 肝肾不足:头晕、眩晕,视物模糊或视物目痛,身软乏力,纳差,

颈部酸痛,或双肩疼痛。舌淡红或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而润,脉沉细无力。

4 痰湿阻窍:眩晕,昏厥头重如裹,肢体麻木不仁,纳呆泛呕,舌质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三)病理分型 1 神经根型: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颈椎X线示: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 2椎动脉型: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视物不清,有体位性猝倒,颈椎侧弯后伸时,症状加重。 X线片示:横突间距变小,钩椎关节增生。CT检查可显示左右横突孔大小不对称,一侧相对狭窄。 3脊髓型:早期下肢发紧,行走不稳,如屡沙滩,晚期一侧下肢或四肢瘫痪,二便失禁或尿潴留。受压脊髓节段以下感觉障碍,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椎体束征阳性。 颈椎X线片示: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增生物或椎间盘膨出压迫脊髓。 4 交感神经型:眼睑无力,视力模糊,瞳孔扩大,眼窝胀痛,流泪,头痛,偏头痛,头晕,枕颈痛,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前区痛,血压增高,四肢凉或手指发红发热,一侧肢体多汗或少汗等。 颈椎X线片见钩椎增生,椎间孔变狭窄,颈椎生理弧度改变或有不同程度错位。 二中医优化治疗方案 (一)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