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考试归纳版)(精)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考试归纳版)(精)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考试归纳版)(精)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考试归纳版)(精)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得以诞生。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成立的一个标志是法国学派强调影响研究的国际文学关系史理论的提出。

2.比较文学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著作:

●最早使用比较文学这一术语的是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

●最早使比较文学一词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1886年,他出版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

●在意大利,1871年,桑克蒂斯开始主持比较文学的讲座。

●1827年,最早提出“世界文学”观念的是歌德。

●1877年,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创刊于匈牙利的克劳森堡,名为《世界比较文学报》。●1887年,德国学者马克斯·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1901年创办《比较文学史研究》。●意大利学者克罗齐对比较文学的学科和理性发起挑战。

●1937年,戴望舒译梵?第根《比较文学论》。

●我国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卢康华、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也是内地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

●在西方著名的比较文学学者中,巴斯奈特是宣判比较文学夭折的第一人。

●翻译文本研究:勒菲弗尔“操控理论”

3. 法国学派的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 第根、卡雷、基亚,他们提出了要去掉比较文学的随意性,加强实证性;放弃无影响关系的平行比较,而集中研究各国的关系史;摆脱不确定的美学意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关键所在)

4.法国文学批评家布吕奈尔最早把实证主义用于文学研究,强调把一部作品对另一部作品的影响提到首位。

5.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法国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

6.基亚在《比较文学》一书中专设形象学研究——“人们眼中的异国”一章,这是对形象学研究进行确认的最早的一部概论性专著。

7.1960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标志着美国学派的正式登场。代表人物有雷马克、艾德礼、勃洛克。

8.美国学派将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相结合,典型代表——韦斯坦因的专著《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

9.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与互补性。

10.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跨越性(跨国、跨学科、跨文明);四大研究领域: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

11.文学变异研究的四个层面:语言层面变异研究、民族国家形象变异研究、文学文本变异研究、文化变异研究。

12.平行研究包括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平行研究主要有类比与对比两种方法构成。。

13. 渊源学的研究对象和方式:印象的渊源、口传的渊源、笔述的渊源、孤立的渊源和集体的渊源。

14.媒介学的理论与方法包括:个体媒介、团体媒介、文字资料媒介。

15.翻译领域的常见现象有直译、转译;常见形式有直译、意译。

16.引起文学变异的第一大要素是文化过滤。

17.译介学的研究范畴:翻译理论研究、翻译文本研究、翻译文学史研究

18.平行研究的种类:类型学、主题学、文体学、跨学科研究

19.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畴:内容题材的类型学相似、人物形象的类型学相似、思潮流派的类型学相似

20.用西方文论阐发中国文学的做法被台湾学者总结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阐发研究”。

二、名词解释(3*5’=15’)

1、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流传学:流传学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的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文艺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3、渊源学:在起点不明确或不清楚之时,从作为“终点”的接受者出发,去探求作为“出发点”的放送者的影响,以揭示某一文学现象或作家作品的外来因素。

4、文化过滤:是研究跨异质文明下文学文本事实上的把握与接受方式,它是促成文学文本发生变异的关键。指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的作用。也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发生影响时,由接受方的创造性接受而形成的对影响的反作用。

5、文学误读:指文学作品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发送者文化的损耗和接受者文化的渗透而形成的影响误差,或者创造性接受。误读原指偏离阅读对象本身意思和内容的误差性阅读。20世纪60年代成为阅读学理论和解构主义的重要概念和命

题。比较文学中的误读是指接受者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文化观念、思维方式去解读另一种文化的载体——文学作品——时出现的差异性阐释。

6、译介学:是比较文学变异学中研究语言层面的变异的分支学科,它关注的是跨语际翻译过程中发生的种种语言变异现象,并探讨产生这些变异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根源。

7、形象学:比较文学形象学是对一部作品、一种文学中异国形象的研究。这种异国形象首先是出自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形象,最后,是由一个作家特殊感受所创作出的形象。在这里,形象是作家及集体对作为他者的异国或异民族的想象物。

8、平行研究:是由美国学派提出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对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进行比较研究,论述其异同,总结出文学发展的规律性。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包括艺术、哲学、历史、宗教、自然科学之间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揭示出人类知识体系的共通性及文学的独特性。

9、类型学:类型学中的“类型”是指具有某种通约性特征的文学要素。类型学研究的目标就是对这种相似的文学现象加以联类比照,在寻觅整体文学演进通则和规律的同时发掘出相似类型表象下深层次的文化差异。不存在事实联系,或虽有所接触而并未构成其内在动因的相似的文学现象。

10、跨文明阐发研究: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一种重要类型,是指运用生成于甲文明中的文学观念或其他学科知识来阐释、研究生成于乙文明当中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或者反过来,用生成于乙文明中的文学观念或其他学科知识来阐释、研究生成于甲文明当中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

11、套话:不同文本中反复出现的、具有深刻的文化隐喻意义的约定俗成的词汇。是对一种文化的概括,是一种文化标志的缩影。作为他者定义的载体,套话是陈述集体知识的一个最小单位。套话的制作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表语和主语部分的混淆,一种是自然属性与文化属性的混淆

1、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1)同源性在法国学派的理论体系里,影响研究的对象是存在着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文学,其理论支柱是媒介学、流传学和渊源学。它的研究目标是通过清理“影响”得以发生的“经过路线”,寻找两种或多种文学间的同源性关系,同源性成为法国学派学科理论体系可比性的基础。在线路的清理中,其源头是相同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就是同源性。

2)变异性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鱼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了“他国化”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变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3)类同性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合性。

4)异质性与互补性异质性与互补性的可比性主要是从跨文明平行研究和总体研究的角度来说的。在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异质性”是其可比性的根本特征。异质性的内容包括文明原生态、独立性,只有明确意识到这种特征的存在,东西方对话才能得以进行,东西方文学才能实现互补。

2、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

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文学跨越性研究

1)跨国家

● 法国学派:强调文学关系,研究跨国度的精神交往与实际联系。

● 美国学派:超越文学史的限制,强调美学价值,依然重视跨国研究。

● 中国学派:跨国研究仍然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基本特征之一。

2)跨学科

● 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把文学和人类所表达的其它领域相比较”。● 只有当文学和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体系进行“系统性”比较时候,比较文学才

能够成立。

3)跨文明

与中国比较文学的理论实践和知识资源密切相关。

● 当西方背景的比较文学研究进入非西方背景的异质文化的时候,跨国研究已经

不能解释文学内部的很多东西。

● “跨异质文化”——“跨文明研究”,更注重中西文化系统之间的差异性。● 是学科发展的新阶段,中国学派学科理论的立足点,文学跨越性研究的新领域。

3、比较文学研究的四大领域(一)实证性影响研究包括渊源学、流传学和媒介学等研究范畴

例:

● 大致可以说,鲁迅受到尼采影响,这可以从其日记、小说、翻译中看出来,但是这

种影响究竟有多深,鲁迅后期是否与尼采“决裂”,都无从由“实证”的方法得出。

(二)文学变异研究以变异和文学性为学科支点,通过研究不同国家之间文学交流的变异状态,以及没有事实关系的文学现象之间在同一个范畴上存在的文学表达上的变异,探究文学现象变异的内在规律。

文学变异研究的四个层面:

1)语言翻译层面:译介学

● 超越实证性研究,走向文化/文学研究

● 梵文“完美”-汉语“圆满”(日本、中川元)

2)民族国家形象层面:

● 他国形象是主体国家文学的“社会集体想象物”

● 研究形象产生变异的过程及变异现象本身,分析其规律。

● 日本:明“倭寇”,清“东人”,抗战“鬼子”

3)文学文本层面:

● 有实际交往的文学文本之间产生的文学接受。

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中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 不同文学、文明体系中文本之间主题和文类等的相异之处。

● 果戈理、鲁迅《狂人日记》

4)文化层面:

● 文化模子的歧异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文学的模子的歧异

● 文化过滤-文学误读

(三)平行研究是对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进行比较研究论述其异同总结出文学发展带有规律性东西包括类型学主题学文体学等。

(四)总体文学研究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的关系区别:比较文学侧重两点之间的文学比较;总体文学侧重对一个文学平面的研究联系:总体文学是比较文学的延伸和扩展

提出契机

● 总体文学研究的缺席

● 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现实语境(本土文学的世界性意义)

● 比较文学的世界性胸怀——开放的多元化视野

● ——对话和启发

研究领域

● 跨文明研究、从比较诗学到一般诗学的研究、文学人类学研究。

5、流传学研究的影响类型

1 个体对个体的影响研究

2 个体对群体的影响研究

3 群体对个体的影响研究

4 群体对群体的影响研究

从影响的方式和内容来看:

1)放送者特别的精神、人格、气质的影响。更多的是通过著作来实现的,其一表现在整体上,其二表现在个体上。

2)技巧的影响。指放送者在创作中所形成的文体或艺术形式的技巧性因素对接受者所造成的影响。

3)艺术形象的影响。指作品所塑造的形象的流传。

4)主题或题材的影响。

5)框范的影响。所谓框范,指作品中展示的某种特定的空间或环境

6)理论思潮的影响。这种思潮,可以是哲学、政治、文学理论等多方面。

6、流传学研究的模式和实例分析(了解)

1 直线式影响是“一对一”的单线式的直接影响,指放送者对一个作家、一部作品、一种文学思潮、一国文学所产生的影响。是流传学研究中最基本的模式。如冰心受泰戈尔的影响而创作的自由体小诗,大半都是直接或间接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的影响的。

2)辐射式影响是“一对多”式的影响,即从一点出发指向多个终点的影响,他可以是一个作家、一部作品、一种文学思潮、一国文学等对群体(多个或多国的接受者)产生的影响,因而是以放送者在众多接受者中的影响和接受情况为研究内容。包括个体对一国群体的影响和个体对多国的影响。如泰戈尔对五四时期中国作家产生了多层面的影响;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对东方文学和欧洲文学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3)焦点式影响是“多对一”,即多个放送者对一个接受者的影响。如鲁迅受到众多俄国作家的影响,此外日本的小说、尼采的哲学、达尔文的进化论等,也对他的创作方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4)交叉式影响由于接受主体的差异性和放送者的多质性,这两者之间的流传路线会出现交叉,其表现特点是:从流传的方向和路线看,起点和终点之间并不总是单向流通,即作为起点的放送者同时又可能是接受者,因此它对终点的影响具有多质性。如蒙田及其散文在五四时期对我国影响甚大,但谙熟英、日语的中国作家不是直接阅读发文原著,而是通过英国“小品文”和日本作家厨川白村来认识和接

受蒙田的。因此,英日两国成了他们接受法国蒙田的中介。这就形成了交叉影响,即英、日作家既是受蒙田影响的终点,又成为传播蒙田作品的起点。

5)循环式影响由于接受主体的差异性和放送者的多质性,这两者之间的流传路线也会形成一种循环。这种循环影响是从起点出发,达到终点,最后又回到起点。具体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同质文化圈的循环影响。例如法国的波德莱尔受美国爱伦坡的启发,而爱伦坡有受到英国诗人柯勒律治的影响,而柯勒律治又吸取了德国诺瓦利斯的诗学养料。二是异质文化圈内的循环影响。例如中国元曲《赵氏孤儿》在欧洲的流传。

从影响方式来看渊源学的研究方式P77

1)印象的渊源:对别国生活的“印象”、体验

● 旅行、旅居、游学、留学等视觉或听觉的印象

● 歌德《意大利纪行》斯达尔夫人《德国论》

2 口传的渊源:通过口头传播方式而造成的文学影响

民间口头文学的因袭和传承:英国古代史诗《贝奥武甫》

3 笔述的渊源:见诸于文字的渊源研究

鉴定资料来源、鉴定借取成分、鉴定时代的思潮风尚

研究从文学作品本身直接发现它们和放送者之间存在的渊源关系。通过作家的回忆录等笔述材料梳理其渊源关系。

10、媒介学的理论与方法

1 个体媒介在媒介学研究中,个体媒介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种个体媒介者,常常是以个体对个体,或个体对群体的影响起到媒介者的作用。例如威廉斯接受劳伦斯的影响,卢梭接受理查逊的影响,海涅接受拜伦的影响,都是有代表性

的个体媒介者。再如闻一多接受丁尼生的影响,闻一多通过丁尼生起到了中英诗歌媒介者的作用。个体对群体起到的媒介作用,如卢梭思想通过歌德、席勒、海涅在德国的传播就是一例。

2 团体媒介所谓团体,主要是指一些趣味相投、倾向一致的作家、翻译家的联合,如沙龙、文学社团等。中国的五四运动以后,出现了很多文学团体,译介了很多西方文学作品。如由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等组织的“创造社”,出版《创造社丛书》,刊载郭沫若翻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郑伯奇翻译的《鲁森堡之一夜》等。

3 文字资料媒介是最重要的一种媒介。如莫尔根和霍尔费尔德的《英国期刊中的德国文学》就是典型的文字资料媒介研究的例子。作家对外国语言文字的掌握与了解也是一个重要的媒介学研究内容,例如胡适提倡白话文,就和胡适与外来语言文字的接触有关。

11、“文化过滤”的作用机制(P99)

1 现实语境、传统文化的过滤作用---制约与反制约

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为民主和正义而斗争的崇高精神和雄伟气魄-雅典民主派反僭主专制的斗争;和解结局-奴隶主贵族、民主派的调和愿望

2 语言差异的过滤作用。

语言既是载体,又是文化-“文字流传物”如汉语中的梅兰竹菊,欧美语言中的玫瑰、橄榄树、夜莺、数字“十三”,德国语言学家威廉·洪堡:语言=心灵;法国语言学家梅耶:“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语言。””

3)受者个体文化心理结构的过滤作用。

接受者所属社会群体的文化心理结构;接受者个人的心理结构:李健吾、韩少功“李健吾对莫里哀译介的热衷反映了他们主客体间的强烈吸引,同样,李健吾自身的早期戏剧创作也反映出二者破例的近亲心理机制。”

12、产生文化误读的原因

误读是“文化过滤” 过程中诸多因素合力的产物。

1 首先是接受者或阅读者的主体性因素。

2 其次,从理解的历史性来看,一部作品进入另一种文化语言之中,不仅存在地域上的差异,也意味着跨越历史时空的错位。

3 最后,文化误读与创新。

文化过滤与文学误读的关系(了解)

● 都是接受方文化在文学交流、对话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交流主体的一种行为、态度,

是接受者主动性、能动性的表现。

● 既是原有文本意义衰减的过程,也是接受者文化渗透、新意义的生成过程。

● 都基于文化的差异性、异质性。

● 文化过滤必然导致文学误读。

● 定位于文化层面,大大拓宽比较文学研究的范围,深化主题,加强对话。

13、译介学的研究范畴翻译理论研究、翻译文本研究、翻译文学史研究

14、简述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范围与内容(重点)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围绕注视者、他者以及注视者和他者的关系来展开。注视者是当代形象学研究的重心。他者形象既然是注视者借助他者发现自我和认识自我的过程,那么,注视者在建构他者形象时就不能不受到注视者与他者相遇时的先见、身份、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构成了注视者创建他者形象的基础,决定着他者形象的生成方式和呈现形态。比较文学形象学和他者形象指涉的

范围虽比一般文艺理论涉及的形象范围狭窄,但它也并不仅仅指涉人物形象,它存在于文学作品以及相关的游记、回忆录等各种文字材料中,像异国肖像、异国地理环境、异国人等,就都可以纳入比较文学形象学他者的研究范围。

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他者形象既然是注视者建构出来的,那么,它就不可能是他者现实的客观再现,而往往是注视者欲望投射的产物。由此可见,每一种他者形象的生成总是伴随着注视者自我形象的建构,二者相互发现、相互证明、相互补充。具体而言,二者之间又大致构成狂热、憎恶和亲善三种特异的关系。

15、简述形象学中的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重点)

形象学中的注视者与他者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关系:

(1)狂热。在这种关系形态中,注视者建构的异国形象已完全被理想化,具有浓厚的天堂般的幻象色彩。

(2)憎恶。在这种关系形态中,在憎恶心理的驱使下,注视者在极力丑化、妖魔化他者形象的同时,也建构了一种凌驾于他者之上的无比美好的本土文化的幻象。

(3)亲善。它与“狂热”要求的对他者的完全顺应不同,也与“憎恶”要求的对他者粗暴的同化不同,它认为他者处于与注视者既不比其高、也不比其低的地位,二者构成一种相互尊重、平等对话、相互交流的关系。

★17、跨文明阐发研究有哪些主要研究方式?(重点)

我们依据阐发过程中相关对象的不同,可以把跨文明阐发研究分为四种主要方式:作品阐发、理论阐发、科际阐发和综合阐发;

所谓作品阐发,实质上就是一种跨越文明界限借用文学理论的文学批评活动。

所谓理论阐发,主要是指不同文明之间文学理论的相互镜鉴、相互发明;

所谓科际阐发,与我们通常所说的跨学科研究略有不同,它指的是跨越文明界限地借用其他学科理论来展开对于文学作品或文学观念的分析、阐发;

所谓综合阐发,主要是指将两种或多种不同文明中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文学现象甚至是其他学科知识不加分割地结合在一起触类旁通地加以研究。

★18、跨文明阐发研究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重点)跨文明原则,具体包括两个方面递进的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强调阐发研究所涉及的对象必须是不同文明之间的文学问题;第二层含义则是强调在研究当中必须要有自觉的跨文明意识、差异意识。对等互动原则,与跨文明意识、文化差异意识密切相关。它要求坚持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立场,强调不同文明文学之间的平等地位,反对一方理论对另一方文学的垄断与独白。具体说来,就是要求阐发的对等性和互为主体性。有效性原则,针对的是阐发研究过程当中理论与对象之间的契合性问题。在进行阐发研究的过程当中,我们不论是用本国的理论模式去阐发西方的文学,还是运用西方的理论模式来阐发本国的文学,都必须小心谨慎,都必须对所要采用的理论模式,对所要阐发的对象作具体细致的分析,以确保阐发的可行性、有效性。

四、论述(1*35’=35’,条理清晰分要点,观点清晰,有分析过程,举例说明,有自己的观点)

1、简要谈谈比较文学的学派与历史发展。

1、第一阶段与“法国学派”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以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为主流和代表,为比较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注重不同文学之间实际存在的交流与影响,它们之间实际存在的关系成为进行比较文学研究的前提。代表了这一阶段比较文学最突出的特点,即强调不同文学之间关系和影响的实际存在,并对这种关系和影响进行实证性研究。

2、第二阶段与“美国学派”

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以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为代表,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和途径,推动了比较文学的深化和发展。

1954年,国际比较文学学会成立。1958年,学会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所在地教堂山举行第二次大会。主张打破限于事实联系的影响研究,展开各国文学之间无事实联系的平行研究,同时,关注文学本身的价值而不是“影响”的考证。共识:应把比较文学研究范畴扩大到无影响的“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领域。

3、第三阶段与“中国学派”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学派的崛起进一步推进了比较文学的跨文明研究,同时,创造了一些具有真正全球意义的研究方法,使总体文学研究真正具有了世界性。发明了比较文学研究中的“阐发研究”,即从以西方理论阐释中国文学和文论到以中国理论阐发西方文学和文论。真正将其“跨越性”从跨国家民族、跨学科扩展至世界性的跨文明研究,将异质文明纳入文学的比较视域。

法国学派、美国学派、中国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法国学派:巴尔登斯伯格、梵. 第根、卡雷、基亚

法国学派以“影响研究”为主要特色,以文字的“输出”与“输入”为基本框架,构架起了以“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等研究方法为支柱的“影响研究的大厦”。跨越了国家的界限,沟通了各国文学之间的影响关系。美国学派:雷马克、艾德礼、勃洛克

以“平行研究”为基本特色,以文学的“审美本质”及“世界文学”的构想为基本框架,构筑起了以“类比”“综合”“跨学科汇通”等方法为支柱的“平行研究”的大厦,跨越了学科界限,并沟通了互相没有影响的各国文学关系。中国学派:曹顺庆、孙景尧、谢天振

以“跨文化研究”为基础和基本特色,在跨越中西异质文化中探讨中西文学的碰撞、渗透和文化的误读、变异,寻求这种异质文化的文学特色以及文学对话、文

学沟通和文学观念的整合与重建,以真正国际性的胸怀和眼光来从事比较文学研究。

补充:

▲试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相关理论分析被西方表述的中国形象。

1、六种西方的中国形象类型:大汗的大陆、大中华帝国、孔教理想国、停滞的帝国、专制的帝国和野蛮的帝国。前三种类型对应着比较文学形象学的乌托邦一极,而后三种类型则对应着形象学的意识形态一极。

2、中国形象的形象学意义

(1)西方的中国形象中包含着知识与想象、真实与虚构的内容,有对现实的中国的某种认识,也有对中西关系的焦虑与期望,当然,更多的是西方文化自我认同的隐喻。它们是西方文化投射的一种关于文化“他者”的幻像,是西方文化自我审视、自我反思、自我想象与自我书写的方式,表现了西方文化潜意识的欲望与恐惧,指向西方文化“他者”的想象与意识形态空间。

(2)中国形象的功能不只是在知识与想象层面上作为“他者”帮助西方现代文化完成自我认同并确认西方中心的地缘文明秩序,还在价值与权力层面上配合、协调、支持西方现代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扩张,为掠夺与征服提供意识形态性的“正义理由”。

3、中国形象研究的理论资源

形象的建构与生成理论深受现代阐释学、接受理论的影响。如海德格尔等人的“前理解”界定,萨义德等人的后殖民主义、东方学的阐述以及福柯等人的“话语”理论等。

(1)、“大汗的大陆”:把最高级的描绘留给了中国

这一描绘渗透着萌芽中的世俗资本主义精神,其中包括一种对王权统一、商业财富、感性奢侈的生活风格的向往,也是一种与中世纪基督教禁欲主义完全相反的精神,从文化根基上解构中世纪意识形态,对现代资本主义文化与社会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2)、“大中华帝国”:统治最为完善的国家。

一个政治开明、治理有序、公正平等的“大中华帝国”形象对于一个贫瘠混乱、动荡不安,

但又生机勃勃、开放自觉的欧洲来说正好满足了他们不满自身与反观、反思自身的需要。他们与其需要一个真实的中国,不如说需要一个理想的中国。

(3)、“孔教理想国”:用一盏灯点亮另一盏灯

中国人完全生活在自然理性支配下的制度与道德中,没有基督教也可以产生英明的君主、严整的秩序和高尚的道德,对欧洲人来说这是一个令人震惊又神往的“事实”。“孔教理想国”将道德实践与政治理想建立在自然法则与人的道德天性上,证明不需要宗教神学的基础,人类理性足以担当起人的道德与幸福。

(4)总结以上西方的中国形象①、乌托邦中国形象的意义

西方乌托邦传统有两个源头,古希腊的古典哲学与古希伯来的《圣经》。这一传统在文艺复兴时期复兴与繁荣,在启蒙哲学家那里达到高潮。乌托邦中国形象的意义在于:一是树立中国的乌托邦形象从大汗的大陆、大中华帝国到孔教理想国是确立西方社会、文化现代性(西方现代性包括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社会层面,包括理性精神、民主政治、市场经济等内容。二是审美层面,包括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美学运动对现代性的反叛与超越。)的需要②、抛弃乌托邦的历史原因

a 、法国大革命前后,西方现代性的基本模式已经得以确立,启蒙时期以理性重建历史的核心思想在借理想的中国形象批判自己的同时建立了现代西方的基本内容,理性开始反过来怀疑和批判曾经鞭策过他们的那个理想国的真实性。

b 、启蒙运动对孔教理想国的利用,只限于开明君主的前提下。它体现着启蒙早期改良主义的开明君主专制的理想。一旦这种理想转向立宪与共和时,孔教乌托邦便会被启蒙运动抛弃。

c 、君主专制被西方颠覆的观念因素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展示了美好的理想世界,而在晚年的《法律篇》中怀着深深的忧虑承认了严酷的现实;他试图为不幸的人类社会设计出一种切实可行

的方案,那就是法制国家。与其将国家与人民的命运交付给野兽性情的君主或暴民,不如建立一个法律至上的政府,君主与百姓都服从法律的统治。用不变的、至高无上的法律的权力限制一切可能泛滥和被利用的其它权力,因为如果不能用权力限制权力,谁都是不可靠的,无论国王、哲学家还是人民。这就是《法律篇》所谓“第二等最好的国家”。在实际可操作的国家政治中,这更可能是真正最好的国家了。

(5)“停滞的帝国”:西方进步大叙事中的中国形象

西方的中国历史形象在启蒙运动中期发生彻底的颠倒,肯定的历史悠久的文明形象,转变为否定的历史停滞的野蛮或半野蛮形象。造成这种颠倒的原因是西方现代历史观念的变化,进步神话开始主导历史叙事。既然历史是民族与国家的存在方式,进步是绝对的,那么,停滞在过去的东方、中国就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或者说是完全不合理的存在,西方文明征服它、消灭它,也就成为合理、正义、必然的行动。

(6)“东方专制帝国”:西方自由大叙事中的中国形象

东方专制主义话语起源于西方古典哲学与政治学,完成于现代性思想体系。确定东方专制主义政体特性的理论,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地理环境,二是经济形式,三是文化精神。建构专制的中国目的是要确证西方的民主与自由。

(7)“野蛮的帝国”:西方文明大叙事中的中国形象

启蒙运动在西方现代性认同基础上,开始重建世界观念秩序,古代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界限被重新确立。西方是自由、民主、科学、进步、理性、文明的,而东方在西方构建的二元对立秩序中陷入“他者”范畴:停滞、专制、愚昧、野蛮……当西方现代文化整体自我认同文明时,被他者化的东方则成为野蛮的代表。西方把作为他者的中国形象野蛮化最终目的除了认同和肯定自身的优越外,还含有确证自己东方事务的合法性,如拯救、经济殖民或文化殖

民、战争、反恐等。

(8)、两种中国形象在谱系中延续

20世纪前期关于“红色圣地”及中叶关于“进步中国”的新的想象,又是西方中国形象乌托邦化的一种延续,与前启蒙时代的形象建构方式和话语属于同一谱系,是中国形象的乌托邦原型的回归。而同时的“黄祸”及冷战时期的“集权中国”则是启蒙或后启蒙时代西方中国形象意识形态化的又一种延续。这种惊人的相似和延续恰恰是形象学研究中注视者建构他者形象的一种最稳定、持久和基本的方式。

北大中文系比较文学概论笔记

比较文学概论讲义 孙丹 第一章发展论 第一节全球化与比较文学多元化语境 1、广为流行的全球化概念着重描述的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些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和关系在空间上不断扩展,人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力量的作用表现出洲际(或区域之间)的特点。全球化的特征在于其共时性,具体而言就是空间上的世界压缩和地域联结。 2、比较文学将从一种国际的视域研究所有的文学,在研究中有意识地把一切文学创作与经验作为一个整体。在这种观念中,这种文学就与独立于语言学、人种学和政治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完全相等(雷纳·韦勒克)。 3、文化全球化的论题涉及到文化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即全球化与本土化),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等关切到文化自身的讨论。

4、大众文化:特指进入到后工业社会时兴起于城市的,以全球化的现代(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能复制的,以市场消费为导向的,引导大众潜藏的思想意识的当代文化形态。 5、多元文化主义强调的是种族上、文化上有差异的族群的独特品质,其观点的基础是文化相对主义和历史主义。全球地方化:即所有全球范围的思想和产品都必须适应当地环境的方式,而那种洞悉全球与本土的辩证关系的思想遂被称作全球地方主义。 第二节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的渊源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欧洲,其标志是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逐渐确立,学术团体和一批专业研究队伍的涌现,以及专业学术著作和专业刊物的出版。 线索:古罗马文学模仿古希腊文学——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共同体以及后期各民族文学差异的对比,晚期文艺复兴运动——近代法国启蒙运动使各民族之间的接触更加活跃:伏尔泰、莱辛——格林兄弟(童话、神话)——斯达尔夫人《论德国》——歌德“世界文学”——1866英波斯奈特《比较文学》;1877德科赫《比较文学杂志》;1895法戴克斯特《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1897比较文学常设讲座“文

比较文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5分×3、填空2分×12、简答7分×3、材料分析10分×1、论述15分×2 1.真正最早使Comparative Literature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 1886,他以此为书名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专著。(p5) 2.法国学派的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p10) 3.教堂山会议:1958年,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教堂山举行的国际比较文学协会 第二届年会,(会上韦勒克宣读论文《比较文学的危机》),以韦勒克为代表的一些美国学者对法国学派的“定义”发起了大胆的挑战。韦勒克指出“‘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之间的人为界限应当废除,‘比较’文学已经成为一个确认的术语,指的是超越国别文学局限的文学研究。”(p12) 4.有人认为,是美国学派提出了比较文学的“比较”——平行研究。(p10) 5.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基本特色是跨文明研究。(p20) 6.苏联学者日尔蒙斯基提出了历史类型学的观点与方法。(p27) 7.中国内地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卢康华、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p27) 8.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 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p30) 9.比较文学的可比性(p31-p32) (一)同源性,在法国学派的理论体系里,影响研究的对象是存在着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文学,其理论支柱是媒介学、流传学和渊源学。它的研究目标是通过清理“影响”得以发生的“经过路线”,寻找两种或多种文学间的同源性关系,同源性成为法国学派学科理论体系可比性的基础。在线路的清理中,其源头是相同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就是同源性。 (二)变异性,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鱼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了“他国化” 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变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三)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

比较文学_期末整理

一、名词解释: 渊源学: 渊源学又称为源流学,属于影响研究的畴。从接受者的角度,即从作为“终点”的接受者出发,往往是在起点不明确或不清楚之时,由终点出发去探求作为“出发点”的放送者,细密地考察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所曾吸取和改造的外来因素,揭示出接收者和放送者之间的某种因果关系,是一种典型的影响研究的方法,是一种对跨国影响渊源的实证和研究。在西方被普遍使用,且成就很大。例: 悟空、十四行诗、西来东去的“志怪”和“加帆车”。影响研究: 影响是指一国文学在另一国文学中的传播,接收并产生某种结果(积极或消极) 朗松《试论影响的概念》中关于“影响”的定义:真正的影响是当一国文学的突变无法用该国以往的文学传统和各个作家的独创性来加以解释时,在该国文学中所呈现的情状。 (北大资料版)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学科中最早的研究方法。它奠定了比较文学的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理论与研究的基础,主要采用历时性的考证法考察国际文学之间文学交流中的事实。在追根溯源的过程中,不仅要发现文学联系的事实,更重要的是分析这些联系,并将分析的结果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以便得出更为普遍的具有文化意义的结论。它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包括作品、作家、文学思潮等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作为研究的中心。它是法国学派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它以实证主义的方法,作为主要的研究手段,探究文学现象之间事实上的联系。 (ppt版)影响研究的定义:比较文学的基本研究类型之一,早期实践中的唯一类型,以一种强烈的历时意识通过广泛搜集材料,对事实和进行严密考据、分析、归纳,来研究各民族文学之间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超越国界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包含着对艺术创作活动本质的理解。例:元杂剧《氏孤儿》与伏尔泰的《中国孤儿》、中国古典诗歌对美国意象派诗歌的影响、美国意象派诗歌对中国新诗的影响、拜伦在中国、村上春树在中国、西方“现代派”文学与中国新时期文学。 文类学: 文类学就是研究文学的种类和类型,也就是研究文学的题材,它可以研究没有事实联系的同一题材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发展过程及其共同规律和特点,也可以研究某些文学类型,产生于一个民族文学之中,又流传到其他民族文学的历史背景以及变化发展过程。它以跨越性的宏阔视野研究如何按照文学本身的特点来对文学进行分类,研究各种文类的特征及其在发展中的相互影响与演变。 文类是对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进行分类的结果;文类学(Genology)是专门针对文学的类别及其风格、体式与形制等进行的研究。而在比较文学畴,文学类型学则是针对时空不一的文学现象在诗学品格上的类似、遥契、相近和相合进行的研究。 文类学是对于文学形式的各个种类和类型以及文学风格的比较研究,通过历时的和共识的方法,了解文类发展的历史和基本特征,认识作家的独创和文学的民族传统、民族特征。文类学的研究围和对象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一是文学的分类研究;二是文学体裁研究;三是文类理论批评;四是文类实用批评;五是文学风格的研究。 套话: 美国学者瓦尔特·利普曼在《公众舆论》分析套话是“是我们头脑中存在的形象”在形象学中,套话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也由学者译为“滞定型”,或把套话描述为“我们头脑中已有的先入之见”。“套话”也是自我关于“他者”的社会集体想象物,是他者形象在文本中的最小单位,是在民族心理定势推动下一种不由分说的表述,标志着对“他者”的凝固看法。 套话,又称惯用语,是不同民族文学中经常出现的习惯性的称谓、表述等等。如西方文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流传学: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流传学是站在“放送者”的角度,来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甚至是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其研究的重点往往是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 2.渊源学: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渊源学是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来源。研究者追根溯源,精心考证,探求它们的放送者,揭示其间的因果关系。 3社会总体想象物:即指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因为想象主体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他们的思想必然受到其所属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他们被其自身所属的文化烙上了强烈的特征。当他们对另一个文化进行审视时,必然带有其社会整体想象的浓厚印记。 4影响研究法国学派所提倡的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最早的研究方法后来成为最早的研究方法之一其理论依据在于各国文学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 “影响研究”。由于各民族的文学之间,在历史上存在着大量的相互交往的联系,因此就出现了如下文学现象:日本的古典小说《源氏物语》中,就运用了不少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能七十二变,就吸收了印度佛经中神猴哈奴曼会三十六变的成分,孙悟空大闹天宫又发展了印度佛经《贤愚经》中顶生王闹天帝宫殿的故事;相传李白首先创作了《菩萨蛮》,但据考证,《菩萨蛮》是古代缅甸的乐调,经云南而传入中原;更早的《楚辞·离骚》,开头就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维庚寅吾以降”。这难以理解的“摄提”、“孟陬”等词,有的专家研究认为,它们是从国外传入的星座译名,极可能是希腊文,也可能是撒马里亚语等。这类研究,由于主要是寻溯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交往联系,研究其渊源、媒介、流传、翻译、接受等等的影响事实,所以就叫它为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 5平行研究对文类的各种问题进行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甚至跨学科的理论整合以寻求不同文类之间的相通性和相异性。(把并无直接关系的不同民族文学的主题、题材、文体、情节、人物形象、风格特点等文学内部的诸多方面实际存在的类同和差异作为研究重点,经过推理分析,然后得出有益的、往往又是具有某种规律性、理论性的结论。是美国学派提倡的重要方法。) 6 渊源学站在“接受者”的角度对某一作家或作品的外来影响即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艺术技巧等的来源进行研究。按其表现形态可以分为三种印象的渊源口头的渊源书面的渊源。 25、笔述渊源:见之于文字的渊源。 26、印象渊源:指风景、艺术品、音乐等在视觉和听觉中的印象,勾起了作家创作的情感和思想 28、集体渊源:指一个作家不是受一部外国作品或一国文学的影响,而是受到许多外国文学的影响

比较文学

1、渊源学 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渊源学是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来源。研究者追根溯源,精心考证,探求它们的放送者,揭示其间的因果关系。渊源学主要特点有实证性、溯源性、文本性。主要研究方法有印象溯源、口头溯源、笔述溯源、孤立溯源、集体溯源。 流传学 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流传学是站在“放送者”的角度,来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甚至是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其研究的重点往往是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 媒介学 媒介学是指一国文学对另一国文学,一个作家对另一民族、国家文学产生影响这一事实的途径、方法和手段及其因果关系的研究。这些媒介可以是翻译、评论,也可以是人员往来、国际会议等等。媒介的研究,分为对个人媒介、团体与环境媒介以及文字材料媒介的三大类研究。 鲁迅所受外来影响 见讲义

平行研究 所谓“平行研究”,就是要将那些“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是并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文学,两个(或多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属于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同与异,并导出有益的结论。例如《哈姆雷特》和《雷雨》,两者有相似,有不同。《哈姆雷特》的母题有乱伦、复仇、杀子,《雷雨》的母题有复仇、乱伦、弃妇。情境上来看,两者都是关于父与子之间的斗争,但是《雷雨》主要讲述了两女一男、两男一女的关系。阐发研究 书p126例如:叶维廉《中国古典诗与英美现代诗—语言、美学的汇通》论文中,主要用西方文论来阐发中国古典诗的语言问题;用西方“时空观”阐释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意境; 中外比较研究中的方法论 P143 文类学 对于文学形式的各个种类和类型以及文学风格的比较研究,通过历时的和共识的方法,了解文类发展的历史和基本特征,认识作家的独创和文学的民族传统、民族特征。比较文学的文类学强调各国文学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以及相互反照的关系,打破了文类问题的孤立和封闭局面,它要求研究者在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视域中去考察文类的特征、文类的划分标准、文类的流传演变等问题。文类学研究是伴随着形式主义批评和比较文学中平行研究的崛起而得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整理

1、比较文学的定义: ①性质:是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②研究对象: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 ③研究理论和方法:具有比较自觉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④特征:开放性、宏观性 2、比较文学三派及其观点、代表人物代表作 在20世纪50年代,法美两派论战 法国学派:主影响研究。 ①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偏重于从文学史的角度给比较文学下定义。 ②研究国际间、跨民族、跨语言、跨国界的作家与作品间相互影响的文体史实。 (就是探求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学之间的影响,寻找一种文学现象的渊源和亲缘 关系。) ③强调事实联系的实据考证的方法。 ④观点不足:拒绝把美学作为方法论带入比较文学研究,研究视域较小 ⑤法国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a巴尔登斯伯格: 法国派第一位代表人物,作品《歌德在法国》《文学史研究》 《巴尔扎克作品中的外国倾向》; b梵第根:法国第一个系统、全面阐述法国学派的观点,作品《比较文学论》 (1937戴望舒中译本) c卡雷和基亚:继承和发展梵第根的理论并确立法国学派体系, 卡雷代表作《歌德在英国》 基亚代表作《比较文学》 ⑥优点:1)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重大贡献。2)严谨的定 义,材料的确凿,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立了严 密的方法体系。3)影响研究仍是今天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美国学派:主平行研究。 ①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指向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 ②研究围是超一国围之的,多国的 ③采用大规模结合比较和审美批评的方法,进行无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的研究 ④把比较文学研究的界限延展到其他相关的学科去,提出跨学科的研究。(与法 最大不同:跨学科) ⑤美国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a韦勒克《文学理论》(与沃伦合著)、《比较文学的概念》、《比较文学的名称 和实质》,教堂山会议上宣读了一篇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论文,揭开两个学 派论战,被看做美国学派的宣言。教堂山会议是比较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b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 c列文对“主题学”的界定和实践 ⑥缺点:1)美国学派的理论不够严密,容易产生牵强附会的比附。2)跨学科比 较有可能使思想史、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也成为比较文学,最终使比较文学的 独立性消亡。 中国学派:以跨异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主双向阐发研究。最先由我国学者提出,包括用外来的(本民族的)文学理论来阐发本民族的(外来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不同民族文学理论的相互阐发和别的学科及理论来对文学进行阐发、解释文学现象。是一种双向的、相互的阐发,通过具体的、细微的研究来说明基本道理。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单项影响:一国文学单方面接受别国文学的影响,而没有或不可能产生反影响的现象就是单项影响。 2.接受研究:接受研究不仅把一个民族的作家、作品对外民族的影响作为研究重点,而且同样把本民族对外民族文学的接受作为研究重点。 3.中国学派:中国开始的以东方文学为基础的中西文学的比较研究和东西文学的比较研究正在形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流派,这就是中国学派。 4.比较文学:比较文学就是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来加以比较—季羡林;“国际文学关系史”—法 5.法国学派:法国是举世公认的比较文学发源地,法国学者认为。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6.民族文学:民族文学指的是在多民族的国家中,那些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语言文学的民族,他们所保留下来的具有本民族特性的书面与口头文学。7.影响:“影响”包容着一种特殊的涵义,美国学者奥尔德里奇认为,“影响”是存在于某一作家作品中的东西如果这个作家没有读过谋个前辈作家的作品,这种东西是不会存在的, 8.流传学:流传学是以放送者为研究起点以接受者为研究终点探求一件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体,一种国别的文学在国外的成就,声誉,反响的学问, 9.总体文学:又称一般文学,指为了找出具有普遍性规律,对所有的文学现象所进行的全面、综合的研究。 10.影响研究:影响研究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包括作品、作家、文学思潮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为研究中心,它是法国学派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11.媒介学:媒介学是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语言文字之间,产生影响这一事

实联系的具体途径方法,手段及其因果规律的学问。 12.主题学:主题学研究同一主题及其相关因素在不同民族或国家文学中表现形式或被处理的方式,并进一步辨析,阐发这所以产生不同点的那些民族或国家的文化背景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异同。 13.正影响:一个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诸方面都较为先进发达,因而其文化、文学有能力远高于其他民族,并给予其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它并未因自己的优势而拒绝接受和吸收其他的民族的文化、文学方面的影响,称为正影响。 14.渊源学:渊源学又称源流学。它是从接受者的角度,去探求放送者即输出影响者,一个作家或一种文学在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语言等方面曾经吸收和改造过的外来的因素。一句话:揭示接受者和放送间的某种因果关系。 15.缺类研究:它研究一种文体为何在这个或这些国家里有,而在其他国家里则没有,或者即使有这种文体形式,而其实质或表现形式却相差甚远。中国有无史诗,悲剧必然成了研究对象。 16.反影响:一国文学希望从反面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外国的影响作用,指那些借批判外国文学从反面支持本国文学的某种趋势与意图。 17.负影响:一国文学在外来影响刺激下所产生的新的文学流派与思潮,往往被用来反对本国的固有传统或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论和文风,这就是文学中的负影响。18.平行研究:平行研究把并无直接关系的不同民族文学,在主题,题材,文体,情节,人物形象,风格特点等文学内部的诸多方面实际存在的类同和差异作为研究重点,然后得出有益的,往往又具有某种规律性,理论性的结论,它是美国学者提倡的。19.比较诗学:简言之,比较诗学即不同体系的文学理论之间的比较研究。 20.跨学科研究:跨学科研究又称跨类研究,超文学学科研究,科技研究或科际整合,跨学科研究是从文学的外围入手,通过这些外围领域和文学的多种关系以及二者交感区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精选范文2篇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精选范文2篇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一:瑶族文学植入比较文学教学思路 [摘要]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学,离不开丰富的跨文化、跨语言、跨区域的实例。将当代广东瑶族文学植入比较文学的教学中,既能形成较有岭南特色的少数民族比较文学教学,又能彰显教学改革实践中比较文学课程的民族文化资源整合特色。本文就此展开教学实例研究,以期实现比较文学特色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比较文学教学;瑶族文学;实例研究 比较文学课程是当代高校中文系课程中较为重要的一环。比较文学相对其他分门别类的文学课程而言,其最鲜明的课程特色是跨文化、跨语言、跨国别、跨区域,这一课程特色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的通识指向,区域特色资源整合利用到比较文学的教学之中,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广东高校的比较文学教学中,将瑶族文学植入比较文学的课程实践,有着广泛的学科基础和地缘优势。从教学对象来看,学生中的少数民族学生群体,大多来自广东省连南、乳源等瑶族自治县的瑶族学生,其对民族文学加入教学内容的接受也更为清晰。因此在比较文学课程中,结合少数民族文学、尤其是当代瑶族文学与文化的内容,是可行而且必要的。本文试图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全方位展示比较文学教学与当代广东瑶族文学相结合的教学实例研究。 一、教学目标

无论在以文学文科为主的高等院校,还是师范类高等院校,以及综合类普通本科院校,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始终有着通识教育的帽子。因此教学目的并非功利,也并不明确具体。本人在教授比较文学的课程中,既经历过作为选修课的比较文学教学,也经历过作为必修课的比较文学教学。中文专业本科和中文师范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有所不同,虽然都有比较文学的课程,但前者是作为必修课程设置,而后者是作为选修课程设置,因此教学目标也因课程设置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本人曾经参考了部分高校比较文学教学的实例,力图克服学生因教学目标不甚明确而产生的学习难题。比较文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反馈该如何看待这门学科的意见。不仅是教材五花八门,而且类似于古代文学教学纲要的材料也良莠不齐。由于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学生的疑虑随比较文学课程设置之初就存在。本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力求培养学生对于文学的比较意识,对于不同文化的宽容接受,以及在日后科研过程中较为敏感的思维方式。相对于集中讲解枯燥理论和单纯灌输西方文化的单调性,本人发现,从区域特色出发,加入少数民族文学文化的内容,显然更能提高学生对于比较文学的兴趣和学习的效率。在参考其他民族类院校比较文学的课程中,本人发现,以罗庆春教授为主导的西南民族大学的比较文学课程研究较有特色。西南民族大学在比较文学教学中,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置于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与外国文学进行比较研究,特别是与境外少数族裔文学如拉美文学、印第安文学、黑人文学、亚洲各国文学等的比较研究,致力于通过对民族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推动中外文化的平等对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历史 第一节比较文学学科的兴起 时间和地点:19世纪后期的欧洲 原因:一、社会经济——决定作用 各民族文学间存在着交流和融合、影响和接受的历史需要——首要前提; 科学技术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世界主义意识对学科的催生 (法)基亚:资本主义促成了民族间的交流,使世界主义意识开始觉醒; (德)施莱格尔兄弟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时期,先后提出“文学开放性”和“文学普通性”; 歌德: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 世界主义意识的影响:改变了人们的文学观念,其表现是: (1)认为文学既是民族的,也是全体人类的; (2)不同民族或地区的文学既有共同性存在差异性; (3)各民族文学是在相互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三、科学主义的发展 19世纪上半叶,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风靡欧洲,其内在本质就是科学主义。实证主义强调真实与准确 第二节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历史轨迹 一、学科形成的标志 第一次用“比较文学”这个词是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在1816年主编的《比较文学课程》1829,维尔曼《比较文学研究》 (1)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表明学科在理论上的成熟。1877,匈牙利梅茨尔《总体文学比较》——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 (2)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出版。1886,英国波斯奈特《比较文学》——世界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预示着比较文学从具体的研究实践向学科理论建设方向的发展; (3)比较文学作为正式课程进入大学; (4)学术论文、工具书的出现。1897,瑞士贝茨《比较文学目录初稿》——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工具书;<老师提了这一点> (5)比较文学教授职位的设立。<书上的> 二、各个学派的观点(学派、主要观点、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一)法国学派(比较文学发展第一阶段)戴克斯特(前驱)、巴尔登斯贝格、梵.第根、伽列、基亚影响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实证主义 巴尔登斯贝格:1921《比较文学评论》杂志 梵.第根:巴黎大学教授,1931发表《比较文学论》(专著) 该书主要观点:(1)划出比较文学研究的界域。首次将文学研究分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2)在两国之间的文学关系中,重点是探究互相影响的具体情况,方法必须是实证的。(3)将影响研究的领域、对象等进行分门别类。领域:1、“物质”部分:主题学; 2、文学交流:誉舆学、源流学、媒介学。对象:放送者;接受者;传递者 (二)美国学派(第二阶段)亨利.雷马克、哈瑞.列文、奥尔德里奇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 1958.9,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二次大会,耶鲁大学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 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

比较文学概论作业答案

08春本科《比较文学概论作业答案(选修课) 通知1、本材料为作业参考答案,学员可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删减,不必完全照抄;没有作业册的科目学员自备16k横格本抄写作业,并写清你的姓名、学号、专业和年级等信息 2、交作业时间11月30日前; 3、辅导和交作业期间交学费,具体如下: ⑴08春汉文本科交第三年学费1500元⑶08秋小教交第二次学费及考试费1100元,订书者教书费300元。 ⑵09春汉文本科交第二次学费1500元、书费350元;09春汉文专科交第二次学费1000元、书费300元。 ★各年级学员欠学费请一并交上! 作业一 一、解释下列名词(每个5分,共20分) 1、意象 2、翻译 3、管锥篇 4、文化割据主义 二、简答题(每个10分,共40分) 1、简述比较文学的功能。 2、概述美国比较文学发展历史。 3、鲁迅、田汉、郭沫若在接受西方浪漫主义思潮方面分别表现出哪些不同特点。 4、“八体”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以孟姜女哭长城为例,谈谈比较文学中主题和题材的流变。 2、为什么说接受和影响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如何理解这一双向过程。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20分) 1、意象: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象征:是以外在的、少见的事物,暗示一种抽象的普遍性的意义。 2、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作品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创造性劳动。 3、管锥篇:作者钱钟书。写于“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之间,出版于1979.8全书七百八十一则,围绕《周易正义》《毛诗正义》等古籍十种,引用八百多位外国学者的一千几百种著作,结合中外作家三千多人,阐发自己读书心得体会。《管锥篇》是中国比较文学复兴的标志之一。 4、文化割据主义:是指有些人深恐受到外来影响,极力鼓吹“纯而又纯”的本土文化排斥一切外来文化,拒绝交往,拒绝改变甚至为此镇压内部改革求新的势力。 二、简答题(每个10分,共40分) 1、(1)、互识;比较文学的根本价值就在于它为文学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层面。当文学被封闭在某一个别民族文化体系之中时,它就不可能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来接受新鲜事物。只有认识了他人,才能更好的认识自己。 (2)、互证:就是要在互相参证中找到共同问题,证实其共同性,同时反证其不同性就,以达到进一步的沟通和理解。(3)、互补:比较文学工作者一方面深入了解他种文化的文学,一方面又从与他种文学的比照中进一步了解自己的特色,并在这个过程中,按照自己的需要,从他者吸收营养,某求新的发展。 2、美国的比较文学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1871年,沙克福在康奈尔大学作了“总体文学还是比较文学”的学术报告,(第一位涉足比较文学)。 1877——1889年间,盖利曾在密执安大学开设以“文学批评的比较”为内容的专题讲座。(先驱) 1890——1891年间,哈佛大学开设比较文学讲座 1903年,美国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创刊 1899年,美国第一个比较文学系创立于歌伦比亚大学。 1910年,萧菲尔创办《哈佛比较文学研究》杂志 1942年,哥伦比亚大学比较文学教授克里斯蒂,倡导下产生了“比较文学委员会”,创办《比较文学通讯》 1952年,《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年鉴》问世 1953年,韦勒克发表《比较文学概念》 1962年,雷马克发表《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 1969年,艾德礼发表《比较文学论文选集》提出“平行研究”的主张。 3、鲁迅极力突出的是浪漫主义中的革命与反抗精神,“忤万众不慑”的战斗勇气。 田汉更接近经典的浪漫派,热烈乐观,对人生意义的追求,浪漫人道主义的同情心,使命感以及对自然的热爱和崇拜,对爱的力量的膜拜,都闪耀着浪漫主义的光彩。 郭沫若则是典型的浪漫主义,他有“天狗吞宇宙”式的自我肯定与夸张,有横溢的激情,乐于从历史和神话中吸取灵感并且创造新的神话和新的理想世界。 4、刘勰把文学中复杂多样的风格归纳简约为“八体”,即: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又可以分为相对的四组: (1)典雅和新奇。典雅指引经据典,风雅蕴藉;新奇指“槟古竞今”,标新立异。这是以继承传统和创新的程度为标准来划分的。 (2)壮丽和轻靡。壮丽指立论卓越,体制宏伟,文采辉煌;轻靡指“浮文弱植,飘渺附俗”,也就是文辞浮华,飘忽无根。这是从内容与表达方式的结合来考虑分类。 (3)远奥和显附。远奥指文章深沉不露,内容玄思深奥;显附指情理浅显,易于接受。这也是从内容和表达方式的结合来考虑分类的。 (4)繁缛和精约。繁缛指喻众辞多,文采华丽;精约指“核字省句,剖析毫厘”。这一组着重于形式,但“博喻”“剖析”仍与内容有关。 三、论述题:(40分) 1、答案要点:主题和题材的流变既牵涉到“传统继承”也牵涉到“引进”,应是构成文学史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这项研究可以纵向地考察某一主题或题材的历史发展。也要以横向把考察某一主题和题材如何被他种文化体系引进,或如何接受了他种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及问答

一、名词解释 卡雷“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卡雷在基亚《比较文学》一书的序言中,阐释了比较文学的归属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的研究对象与范围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和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它的研究方法是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这一定义确定了比较文学的特殊研究领域,超越了以往文学研究只限于民族(国家)文学的范围,确定了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基础和价值。 歌德“世界文学”:洞悉到“跨文化交流”的趋势,歌德于《歌德谈话录》中最早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世界文学是超越民族文学的文学研究,更多指涉本国文学之外的世界其他民族文学。歌德广泛的学术阅读、文本翻译了解世界上各种文化的观点,倡导宽容地对待、平静接受或忽略这些观点,强调研究需具有世界主义和平等主义视角。 教堂山会议:1958年,国际比较文学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所在地教堂山举行第二届大会。韦勒克宣读了《比较文学的危机》,“美国学派”以此为标志成立。论文对“法国学派”提出全面尖锐的批判,指出比较文学应运用新的研究方法或研究模式,研究文学的本质即文学性,探讨文学的文学性特征。《比较文学的危机》被认为是“美国学派”的宣言书,引起两派长达十年的论战。 套话:主要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以描绘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是注视者对他者定义的载体,是陈述一个集体想象的他者形象的最小单位。套话背后往往凝聚着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意蕴以及历史根源,往往还与一个民族对另一民族的陈见、偏见甚至误识有关,是形象学中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问答题 1、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观点的差异。 一、法国学派——影响研究 ①归属:“国际文学关系”,是“文学史的一支”,偏重于从文学史的角度给比较文学下定义。 ②研究对象与范围: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和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 ③研究方法: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 在实证主义哲学的渗透下,他们往往从渊源借代、模仿、改编等方面去考察作家、作品的联系,并力图用实际材料证明这种关系是确实存在的事实联系。 ④优点:1)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重大贡献。2)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立了严密的方法体系。 ⑤局限性:1)研究视阈小:研究范围局限在欧洲文学内部:没有渊源关系的作家作品被排除在学者们的考察范围之外。2)拒绝把美学作为方法论带入比较文学研究,有时会陷入繁琐考证的泥淖。 二、美国学派——影响研究 ①归属:文学研究,指向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 ②研究对象与范围: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把比较文学研究的界限延展到其他相关的学科去,提出跨学科的研究。(与法最大不同:跨学科) ③研究方法:用大规模综合比较和审美批评的方法,进行无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的研究。 ④优点:开启了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先河,强调的是没有明确的渊源关系的

南华大学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填空: 1、1984年全国第一本比较文学理论专著—卢康华、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正式出版。 中国内地第一本较为系统的中西文论比较研究专著是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1988年。 海外华裔学者刘若愚的《中国的文学理论》是海外第一部中西比较诗学的代表作。钱锺书 《管锥篇》的出版是中西比较诗学再度兴起的标志。 2、从影响与方式来看,渊源学的类型有:印象、口传、笔述。 3、形象学文本外部研究分为:社会集体想象物、作家、作家想象的异国形象与客观的异国关系。 4、跨文明的比较诗学研究方法分为:诗学术语、概念、范畴的比较研究;诗学著作的比较 研究、诗学文类的比较研究、诗学话语的比较研究、诗学文化与文明研究。 5、跨文明阐发研究四种主要方式是:作品阐发、理论阐发、科技阐发、综合阐发。 名词解释与分析: 1、比较文学 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 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国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 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 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流传学: 流传学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的情况,包括文学流派、 文艺思潮、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研究模式:(简答)(p69-72) 1.直线式影响。所谓直线式影响就是“一对一”的单线式的直接影响,指放送者对一个 作家、一部作品、一种文学思潮、一国文学所产生的影响。它表现为两点一线,即从一个 起点指向一个终点,是流传学研究中最基本的模式。 2.辐射式影响。所谓辐射式影响就是“一对多”式的影响,即从一点出发,指向多个终 点的影响,它可以是一个作家、一部作品、一种文学思潮、一国文学等对群体产生的影响, 因而是以放送者在众多接受者中的影响和接受情况为研究内容。 3.焦点式影响。焦点式影响是“多对一”,即多个放送者对一个接受者的影响。在通常

比较文学概论笔记

比较文学概论的考研笔记 飞氘有话说:本笔记适用于所有以《比较文学概论(修订版)》(陈惇刘象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为比较文学考试部分指定参考书的考试,根据我的猜测,师大今年考试明显涉及此部分的内容应该还是以名词解释为主吧,这个笔记应该能满足所有的名词解释吧。 内容可靠,可以放心使用,免费发放,吐血推荐,不求真情回报,但求看贴回复……(BK) 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形成和进一步发展的中心在法国(梵.第根等人)。 法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文学史”的一支,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 教堂山会议(06年名词解释):比较文学发展史的一个转折点,会上,传统的比较文学观点受到批评,韦勒克宣读了《比较文学的危机》,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从而引起了国际上历时十余年的辩论,导致比较文学在理论上更趋成熟,促进学科的健康发展。 美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一种文学研究,涵盖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个方面。既包括“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研究,也包括无事实联系的跨国界文学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界限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 跨民族意味着:一,把比较文学与民族文学的研究加以区别,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跨民族的根本意义在跨文化。二,一个多民族国家之内的各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也在比较文学范围之内。 各种文学关系: 包括事实联系(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价值关系(有些文学现象,虽不存在实际的联系,但其相同和相异具有某种可比性和研究价值,它们之间的内在价值联系) 交叉关系(文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包括相互影响、互相阐发等关系) 比较文学的性质: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它具有特定的研究领域,一种强烈的自觉的比较意识,研究工作中的比较的立场,超越各种界限,在不同参照系中考察文学现象,贯穿始终的、须臾不可缺少的比较的方法。 比较文学的特征:开放性、宏观性。 开放性:比较文学最根本的特征。比较文学是一个巨大的、不断运动的开放体系,它的开放性有三层意思:

新版海南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经验考研真题考研参考书

备考的时候唯一心愿就是上岸之后也可以写一篇经验贴,来和学弟学妹们分享这一年多的复习经验和教训。 我在去年这个时候也跟大家要一样在网上找着各种各样的复习经验贴,给我的帮助也很多,所以希望我的经验也可以给你们带来一定帮助,但是每个人的学习方法和习惯都不相同,所以大家还是要多借鉴别人的经验,然后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坚持到底! 时间确实很快,痛也快乐着吧。 我准备考研的时间也许不是很长,希望大家不要学我,毕竟考研的竞争压力是越来越大,提前准备还是有优势的,另外就是时间线只针对本人,大家可以结合实际制定自己的考研规划。 在开始的时候我还是要说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就是你要想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考研,想明白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你是靠自我驱动,是有坚定的信心发自内心的想要考上研究生,就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内心煎熬,在复习的过程中知道自己不断的靠近自己的梦想。 好了说了一些鸡汤,下面咱们说一下正经东西吧,本文三大部分:英语+政治+专业课,字数比较多,文末分享了真题和资料,大家可自行下载。 海南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初试科目为: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14)文艺理论基础(含西方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 (880)比较文学基础 参考书目为:

《文艺理论基础》 1.《比较文学》陈惇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乐黛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钱理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十三讲》吴晓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本)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先说一下我的英语单词复习策略 1、单词 背单词很重要,一定要背单词,而且要反复背!!!你只要每天背1-2个小时,不要去纠结记住记不住的问题,你要做的就是不断的背,时间久了自然就记住了。 考察英语单词的题目表面上看难度不大,但5500个考研单词,量算是非常多了。我们可以将其区分为三类:高频核心词、基础词和生僻词,分别从各自的特点掌握。 (1)高频核心词 单词书可以用《木糖英语单词闪电版》,真题用书是《木糖英语真题手译》里面的单词都是从历年考研英语中根据考试频率来编写的。 核心,顾名思义重中之重。对于这类词汇,一方面我们可以用分类记忆法,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用比较记忆法。 分类记忆法,这种方法指的是把同类词汇收集在一起同时记忆。将同类词汇放在一起记忆,当遇到其中一个词时,头脑中出现的就是一组词,效率提高的同时,也增强了我们写作用词的准确度和自由度。例如:damp,wet,dank,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c

第三章平行研究 第一节类型学 本节常见问题 1.请谈谈俄苏学派历史类型学研究的特色与局限。 查看答案: 俄国比较文艺学之父、“历史诗学”奠基人亚历山大·维谢洛夫斯基认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类生活方式、社会模式和文化心理在一定历史阶段存在着结构相似性,文学发展规律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相一致,应当运用历史的比较的观点去研究各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学发展过程中相同或相似的东西,维谢洛夫斯基的这种历史诗学理论对日后以日尔蒙斯基、康拉德、赫拉普钦科等为代表的独树一帜的俄苏比较文学历史类型学研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关于俄苏学派历史类型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康拉德做出了全面和细致的说明,认为其大体可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由某种历史共同性的因素而产生的一些现象,如十九世纪法国、英国、俄国、欧洲其他国家以及亚洲某些国家的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类型学相似;2、各国文学在没有任何历史共同性甚至产生于不同历史时代、彼此缺乏任何联系的条件下所产生的相似性现象。俄苏学派的历史类型学研究旗帜鲜明地反对“欧洲中心论”,重视东西方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认为真正的总体文学必须把整个人类文明的文学全都纳入研究的轨道,其学术视野远比美国学派弘通。俄苏学派在联系中国、日本、波斯等东方文学与西方文学进行比较研究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不过,以维谢洛夫斯基、日尔蒙斯基等为代表的俄苏学者一般都将东西方文学比较研究的重心放在了类型学的相似上面,而相对忽略了对于其内在差异性的考察。 2.跨文明语境下的类型学研究遇到了哪些新问题、产生了哪些新变化?请举例说明。 查看答案: 随着比较文学研究发展进程中欧洲中心论的步步失势和瓦解,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意识到突破单一欧洲文化体系局限的重要性,在打通类型学相似的前提下强调研究对象的“异质性”——这是跨文明语境下类型学研究的新特色。如果我们不能清醒地认识并处理中西文学中的异质性问题,就很可能使异质性相互遮蔽,而最终导致其中一种异质性的失落。这种“异质性的失落”的危机在中国的东西比较文学类型学研究中大致有两方面的体现。一是一度颇为流行的被称为“X+Y式”的东西方文学的浅度比附,把西方文学思潮流派或文学理论中一些特定的类型学术语牵强生硬地套用来阐发中国文

比较文学案例分析

比较文学案例分析 ——以《梅花与暗香:中日咏梅诗的文化差异》为例 【摘要】比较文学自其发展以来,在文学各个方面的比较都有广泛的运用,进行文学间的比较能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进步。文人对咏梅诗在不同国家间差异的比较也已经有了较多的专论。本文就中日两国咏梅诗的异同这一案例进行比较分析,进而了解其采用的比较研究的方法——影响研究法,并分析其怎样以文化的角度比较中日咏梅诗的差异。 【关键词】比较文学影响研究咏梅诗文化差异 比较文学是一门将研究对象自觉地由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文学扩展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民族和地区文学中进行“跨文化的”综合性考察和研究的学科。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陶曷因,著此文对中日咏梅诗的文化差异进行比较,运用比较文学研究中最常用的一种比较方法——影响研究。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是建立在各国各民族之间存在文学交流与影响这一事实基础之上的,事实联系是影响研究的前提,即国家民族之间存在过文化交流和作家接受外来干涉文化影响的客观事实。陶曷因先生即在本文中清楚地指出日本咏梅诗吸收了中国唐宋文学的“营养”成分,许多和歌诗人在和歌的构思和用词上都借鉴了中国咏梅诗。但由于不同的地理、历史等文化因素,中日两国之间的咏梅诗在意境、情趣、蕴涵的文化上又存在很大差异。 唐宋文化远播邻国,对毗邻的日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咏梅诗就是很好的证明。文章中指出,据中岛贵奈介绍,在日本人写的咏物诗中,咏梅诗占很大的分量。在安永六年(1777年)出版的《日本咏物诗》里咏梅诗是“花”中之最。概观《日本咏物诗》所收录的《梅花咏》就可以确认日本和歌诗人受到了中国唐、宋诗人的影响。在二十九首咏梅诗中,其中可见“白梅”、“红梅”、“梦梅”、“照镜梅”等诗题,很明显是模仿中国的咏梅诗而作。接着,作者从中日咏梅诗的“梅花”与“暗香”、中日咏梅诗的诗词特色、中日诗歌中“梅花”意象的文化蕴含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