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教材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教材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教材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教材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教材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天文

【纪】古代以岁星(木星)绕日一周(十二年)为一纪。如何四纪为天子。

【宿】古人选择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称为“二十八宿”。徘徊于斗牛之间。/龙光射牛斗之墟。

【分野】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将黄道带分为十二次,各有定名,每次以二三个星宿(共二十八宿)为星宫,分别配属于各诸侯国(后来又按各州来分配),称为某地在某星分野。扪参历井仰胁息。/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历法

【干支】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等)十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岁在癸丑。/壬戌之秋。/乙巳岁十一月也。

【六合①】指结婚要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相适合,这叫“六合”。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黄昏】【人定】古时计算时间按十二地支将一日分为十二个“时辰”。“黄昏”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三秋】①秋季。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②季秋,指秋天的第三个月,即九月。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晦朔】每月的第一天叫做朔,最后一天叫做晦。朝菌不知晦朔。

【望】农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

【既望】指望日后一天。七月既望。

【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社日】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一片神鸦社鼓。【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修禊事也。

【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修禊事也。【七夕】农历七月初七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庭院中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故也称“乞巧节”。当时七夕笑牵牛。/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乐律

【七音】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徵,变宫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地理

【六合②】指上下和四方,泛指天地或宇宙。履至尊而制六合。

【四海】【海内】古代认为中国四周环海,因而称四方为四海。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称国境之内为海内。海内存知己。

【州】相传尧时禹平洪水,分天下为九州。唐宋元时全国共有三百多个州,是行政区,明清改州为府。海外徒闻更九州。

【郡】行政区。秦分天下三十六郡,后增加至四十郡。隋代废郡。唐州郡更迭。宋废郡。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国】行政区,汉代诸侯王的封域。时国王骄奢。

【山东】战国时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后指太行山以东,或指华山以东。

【关中】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以西,今陕西一带。沛公欲王关中。/自以为关中之固。

【三秦】关中地区。城阙辅三秦。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河】有时特指黄河。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西河】①黄河在西部地方南北流的一段。

②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会于西河外渑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古人以中原地区为中心,所以黄河以北称河内,黄河以南称河外。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江】有时特指长江。江左、江东:长江下游南岸地区。江右:①长江下游北岸,淮水中下游以南地区;②旧时江西省的别称。江表: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

【三吴】说法不一,《水经注》以吴兴(今属浙江)、吴郡(今江苏苏州)、会稽(今浙江绍兴)为“三吴”。这里泛指江、浙一带。东南形胜,三吴都会。

【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常泛指南方地区。南取百越之地。

【京兆】①本指西汉国都长安及其附近的地区,也指京都。祖贯长安京兆人也。②指京兆尹,汉代辖治京兆地区的行政长官。

【京畿】国都及附近的地方。

【三辅】汉代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个职官,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后亦指京师附近之地。游于三辅。

【上林】即上林苑,皇帝游猎的场所,在长安西,周围三百里。言天子射上林中。

【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在长安附近,富豪人家多聚集在这一带。五陵年少争缠头。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职官

【将相】战国时各国国军之下分设将相,分掌文武二柄。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后成为文武官员的通称。

【将军】春秋时诸侯以卿统军,因此卿统称“将军”。战国时“将军”开始作为武官名,而卿仍有“将军”之称。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尹】令尹,楚国的执政官,相当于宰相。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左尹地位略高。楚左尹项伯者。后泛称县、府等地方行政长官。

【左司马】官名,将军下面的属官,掌管军事。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

【上卿】战国时最高的官阶。取阳晋,拜为上卿。

【上大夫】大夫中最高的官阶,比卿低一级。拜相如为上大夫。

【中庶子】战国时为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汉以后为太子的属官。

【舍人】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都有舍人。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宋元后用以称呼权贵子弟,明代军卫应袭子弟也称“舍人”。

【丞相】尊称相国,通称宰相。秦设,禀承皇帝旨意佐理国政。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太尉】秦设,掌全国军事。后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宋时为最高一级武官。我因恶了高太尉。

【御史】监察官,记事兼纠察之职。战国时为史官。秦御史前书曰。秦汉并为亲近之职,其长官为御史大夫,西汉改称大司空。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朝廷大臣。编载史事兼掌天文历法。后职位渐低,秦称太史令,汉属太常,掌天文历法。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魏晋以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至明清两朝,修史之事由翰林院负责,又称翰林为太史。

【尚书】秦置,隶属少府,掌殿内文书。汉时设尚书员,掌群臣奏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隋、唐设尚书省,以左右仆射分管六部。明废中书省,以六部尚书分掌政务。清末并六部,改尚书为大臣。

【三公】西汉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公府】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公署。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台阁】尚书台,后世称为尚书省。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部掌官吏任免、铨叙、考绩、升降等;户部掌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掌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掌全国军政;刑部掌刑法、狱讼等;工部掌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郎】汉代皇帝侍卫官的通称,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兄弟并为郎。

【郎中】秦、汉时,掌宫廷侍卫。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掌门户、车骑等事。公车特征拜郎中。晋时为尚书省的属官。诏书特下,拜臣郎中。隋代以后,为六部内各司之主管。【侍中】汉时再其本官职位外的加衔。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

【奉车】奉车都尉,汉置。皇帝出行时的侍从,掌管皇帝的车马。前长君为奉车。

【洗马】即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除臣洗马。

【宦骑】侍卫皇帝的骑马的宦官。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

【黄门驸马】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

【博士】职官名。秦、汉时设置。因其掌通古今,以备咨诣,为学术顾问的性质。

【学士】职官名。魏晋南北朝始设,为掌管典礼、撰述的官职;唐设学士院,称为“翰林学士”,为文学侍从,参理机务,起草诏书。

【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郡守】【太守】郡的最高行政长官。秦代称郡守,汉代改称太守。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

【郡丞】辅助郡守(太守)的官。寻遣丞请还。

【主簿】太守的属官,主管文书簿籍。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

【相】汉朝王国的相,职权相当于郡的太守。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牧】古代称州的长官。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刺史】州的最高行政长官,实际上等于太守。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司马】州刺史的副职,隋唐时实际上已有职无权了。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召有司案图。【长吏】指职位较高的官吏。《汉书·百官公卿表》:“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亲故多劝余为长吏。

【宦官】①太监;②就是官宦,做官的人。说有兰家女,丞籍有宦官。

【秩】官吏的俸禄。亦指官吏的职位或品级。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

【爵】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晋侯、秦伯围郑。汉代实际上只有王侯二等。

【通侯】爵位名,秦代置爵二十级,最高一级叫彻侯。汉朝继承秦制,后因汉武帝名彻,避讳改为通侯。位列将,爵通侯。

【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的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征】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公车特征拜郎中。

【辟】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连辟公府不就。【召】征召来授予官职或另有调用。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除】【授】授予官职。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拜】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位或官职。取阳晋,拜为上卿。

【擢】【升】提升官职。

【补】官有缺位,选员补充。

【转】迁官转任,如转除(升官),转补(迁调官职,以补缺额)。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徙】①流放。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②调职。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稍迁至栘中厩监。

【左迁】贬官,降职。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谪】官员降职并外放。谪戍之众。

【黜】【罢】【免】【夺】免去官职。

【刺配】脸上刺字,发往远地充军。刺,古代的肉刑,在罪犯额面或肌肤上刺字,用墨染上颜色。配,发往远地充军。受了一场官司,刺配到这里。

【出官】(京官)外调。予出官二年。/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以父任】汉朝制度,凡职位在二千石以上的官吏可以保举子弟一人做郎官。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承籍】承继祖辈的仕籍。说有兰家女,丞籍有宦官。

【保举】古时由大臣奏请提升有特别技能、学识或功绩的人才,供朝廷任用,并为其作保。【假吏】指临时充任使臣属官。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署】【权】代理、暂任或试充官职。

【摄】代理官职。

【兼】【领】兼任。

【行】【守】【试】唐宋时,阶官高于职事官,则在职事官上加“行”字,阶官低于职事官,则在职事官上加“守”字,阶官比职事官低二品则加“试”字。

【仕宦】任官职。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下车】指官吏初到任。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

【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讽】婉言规劝。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

【休沐】秦汉时,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以至于官府每五天给的一天假,也被称为“休沐”。

【旬休】唐代的官员休假制度,十天休息一天。十旬休假,胜友如云。

【丁忧】指遭逢父母的丧事,也称“丁艰”。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这叫丁忧。因特殊原因国家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叫做夺情。

【刷卷】上级官员考察下级衙门的刑狱案件。若是上司当刷卷,在家推病不出门。

【复】免除赋税徭役。赐钱人十万,复终身。

【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解职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科举

【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孝顺父母、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乡贡】唐代由地方举送中央参加进士科考试。

【举人】汉代指郡国守相荐举的人。唐、宋时指可以应进士考试的人;至明、清时,则指乡试中试的人。

【进士】科举时代的科目。隋炀帝选拔人才,设进士科,唐宋因之,其时凡举人试于礼部合格者,称为“进士”。明、清之制,会试中式,殿试后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皆通称为“进士”。

【春榜】唐、宋考进士都在春季,因此后世称进士考试为春榜。况如今春榜动,选场开,正待上朝取应。

【进士及第】即考中进士,也称“登科”。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唐人进士及第第一名称为状头或状元。明清时“进士及第”只用于殿试第一甲(即状元、榜眼、探花三人)。【武选】即武科考试,旨在从考生中录取躯干雄伟、应对详明、有骁勇才气且可为统帅者。【秀才】科举时代科目之称。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始于汉,后避光武讳改称茂才,唐初与明经、进士并设科目,不久即废。唐人后来仍通称应进士科考试的人为秀才,宋因之,明清专称童试通过后入县学的生员。

【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指明清两代在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的中央最高学府)读书的人。清代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贡生】明、清两朝由府、州、县学推荐到京师国子监学习的人。

【乡试】明清时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的考试,监生或选送的秀才可以参加。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为解元。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

【会试】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又称为礼闱、春闱。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成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后一般要举行复试。

【殿试】最高一级的考试,由皇帝主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分三甲录取。

【同年】科举时代称同榜或同一年考中者。

【庠序】都是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谨庠序之教。

【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公车特征拜郎中。

【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用以培养人才、传授儒家经典的全国最高学府。因入京师,观太学。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制度不一,但都是最高学府。

【翰林院】始于唐代,为待诏之所。自唐玄宗后,分为翰林学士(供职于翰林学士院)和翰林供奉(供职于翰林院)。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的职责,翰林供奉则无甚实权。晚唐以后,翰林学士院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宋朝后成为正式官职,并与科举接轨。明以后被内阁等代替,成为养才储望之所,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

典集学术

【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孔子据鲁史修订而成,为编年体史书。其书常以一字一语之褒贬寓微言大义。公羊、谷梁、左氏三家为之作传,称为“春秋三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烛之武退秦师》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作者不明,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总共三十三篇。《荆轲刺秦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黄帝时代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鸿门宴》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全书共7篇,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寡人之于国也》【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有15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是宫廷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氓》(卫风)、《采薇》(小雅)。

【诗书】古代常指《诗经》和《尚书》,也泛指一般经书。十五弹箜篌,十六诵经书。【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辑。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遂通五经,贯六艺。

【六艺】①指礼、乐、射、御、书、数六中学问和技能。遂通五经,贯六艺。

②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乐》久已失传,此为古说。)

【经】【传】经,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传,古称解释经文的著作为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四书】宋代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理学】又称“道学”,是宋代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人阐释儒家学说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它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把“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术学】关于术数方面的学问,指天问、历算等。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句读】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逗)。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宗法

【嫡庶】区别一,正妻称为嫡妻,嫡妻之子为嫡子,妾之子为庶子;区别二,正妻的长子为

嫡子(即嫡长子),长子之弟及妾子为众子。只有嫡长子拥有政治继承权。

【太子】君王的嫡长子或预备继位的儿子。周时,天子及诸侯的嫡长子,称“太子”,或称为“世子”。太子丹恐惧。秦朝因之。汉时则改称皇太子。明以后,皇帝之嫡子称为“皇太子”,而亲王之嫡子则统称为“世子”。

【嗣位】【践祚】天子即位。

礼俗

【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鬟,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总角之宴。/这院门上也有四五个才总角的小厮。

【弱冠】指男子20岁,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等终军之弱冠。

【笄年】指女子15岁,古代女子15岁许嫁时举行笄礼(结发加笄),为成年人。

【结发】①在头顶上盘成发髻,表示年届“成人”,可以结婚了。

②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结发同枕席。

【归】①古代称女子出嫁;

②指出嫁女儿返回娘家。古代女子出嫁以后,一定要得到婆家的同意后,娘家派人来接,才能回娘家。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

【遣】指被夫家休掉,返回娘家。为仲卿母所遣。

【合葬】把两人合葬在一个坟墓里。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

【期功】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临】很多人哭,或聚众哭,为丧事而悲痛哭泣。欧血,旦夕临数月。

【黄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在迷信中指所谓阴间。黄泉共为友。

【卜筮】卜,用火烧龟板,根据龟板上的裂纹推断祸福。筮,用蓍草的茎占卦。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望气】这是迷信,说是“真龙天子”所在的地方,天空中有一种异祥的云气,会望气的人能够看出来。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践行和送别。既祖,取道。

【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

【九宾】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在朝堂上安设“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乃设九宾礼于廷。

【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祭奠或起誓。一尊还酹江月。

【跽】跪直身子。这是一种警备的姿态。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要起身先得挺直上身。项王按剑而跽曰。

【再拜】拜两次,古代隆重的礼节。再拜献大王足下。

【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相坐】相连坐(治罪)。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叫“连坐”或“相坐”或“缘坐”。副有罪,当相坐。

【某州例】旧时断案,除了根据法律之外,也可援用一般判例。都看取我这般傍州例。

【南面】古代堂上的座位以坐北朝南为尊,故天子、诸侯见群臣,或卿大夫见僚属,皆面南

而坐。帝位面朝南,故代称帝位。

【东向】古代室内的座位以朝东的方向为尊。其次是朝南,再次朝北,最次朝西。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左右】先秦至两汉,以右为尊。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楚国以左为尊。楚左尹项伯者。唐宋元明清,以左为尊。乘车尚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陪乘在右,叫做骖乘或车右。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姓名

【姓氏】上古有姓有氏,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周代平民没有姓氏,贵族中女子称姓(用于别婚姻),男子称氏(用于明贵贱)。女子出嫁前姓上冠以孟(伯)仲叔季以区别,出嫁后冠以国名、氏或邑名,死后冠以谥号。男子以受封的国名、邑名、所居之处、官名、祖先的字或谥号等为氏。战国以后,姓氏逐渐合而为一,汉代通谓之姓,人人皆有姓。见必修二P73-姓氏源流。

【名字】古人有名有字。上古时婴儿出生三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冠礼时取字,女子笄礼时取字。名和字有意义上的联系。周代男子字前加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字后加“父”或“甫”表性别,有时也以排行为字。古人尊对卑称名,卑自称也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则称字。此非曹孟德之诗乎。/武,字子卿。

【别号】多为自己所起,亦有他人所起。有三个字以上的别号,如五柳先生、东坡居士(可压缩为“东坡”);而两个字的别号和字在应用上无甚区别,甚至反以称号为常,如陆放翁。【称呼】除了称字称号,后来还有人称官爵(如杜工部),称地望(即出生地或住地,如王临川)以表尊敬。《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排行】唐代诗文常见以排行相称,如白二十二,这种排行是按照同曾祖兄弟的长幼顺序来排算的,并不是同父所生的兄弟排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谥号是固定的一些字,用来概括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实则往往虚伪)。从唐代起,皇帝还有尊号,是生前奉上的,也有死后上尊号的,这种也可以说是谥号。而除皇帝外,后世谥号大多用两个字。此外还有私谥,是有名望的学者死后其亲友门人所加的谥号。【庙号】封建皇帝在谥号前还有庙号。从汉代起,每个朝代第一个皇帝一般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则称为太宗、世宗等。唐以前对殁世的皇帝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不称庙号;唐以后由于谥号加长不便称呼,改称庙号(如唐玄宗、宋太祖)。

【年号】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从汉武帝开始有。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称为“改元”。用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明清两代的皇帝基本上不改元,因此有可能用年号来称谓皇帝,如明世宗为嘉靖皇帝,清高宗为乾隆皇帝。汉末建安中/永和九年/天汉元年/永元中

【避讳】不直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和君主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则用改字、缺笔等办法来回避。

称呼

【不幸】对去世的委婉说法。大夫人已不幸。

【薨】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崩】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后来皇后和皇太后等身故也称“崩”。

【卒】古代指大夫死亡,后为死亡的通称。

【见背】尊亲去世。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孤露】【弃养】幼失父母。

【鳏寡孤独】《孟子》:“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满望你鳏寡孤独,无捱无靠。

【考】去世的父亲。

【豪右】豪族大户。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又多豪右,共为不轨。【鼎食】古代贵族吃饭时要鸣钟列鼎,鼎中盛食物。指贵族。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东宫】指太子,因太子居东宫。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布衣】平民。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氓】民。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

【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指代有学问的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江州司马青衫湿。

【浮图】梵语(古印度语)音译,也写做“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社稷】本指土神和谷神。因社稷为帝王所祭拜,后用来泛称国家。

【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蹑足行伍之间。【寡人】诸侯、君主对自己的谦称,寡德之人。是寡人之过也。/寡人之于国也。

【孤】古代帝王的自称。

【臣】秦汉以前表示谦卑的自称,对方不一定是君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窃】①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窃为大王不取也!

②谦词,私自、私下。窃计欲亡走燕。

【伏维】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枉驾】屈尊以相访。称人来访的谦词。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卿】古代对人的敬称。乃请荆卿。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吾不能早用子。

【丈人】对老人和长辈的称呼。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曾孙】①称孙子的儿子;②统称孙子以下的后代子孙。(自孙之子而下,事先祖皆称曾孙。)【竖子】对人的蔑称。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竖子不足与谋!/阉竖恐终为其患。

【蛮夷】古代用以指边远民族。北蛮夷之鄙人。/为降虏于蛮夷。

【夷】古代称少数民族为夷。台隍枕夷夏之交。

【夏】古代汉族自称夏。台隍枕夷夏之交。

宫室建筑车马

【陛】殿前的台阶。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

【除】殿阶。扶辇下除。

【列观】一般的宫殿,指章台。观,宫廷中高大华丽的楼台。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宗庙】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专用房屋。代指王室、国家。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七庙】帝王的宗庙,供奉太祖及三昭三穆共七代祖先。一般指代国家。一夫作难而七庙隳。【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名属教坊第一部。

【长亭】古时在城外路旁每隔十里设立的亭子,供行人休息或饯别亲友。对长亭晚。

【郭】外城。窈窕艳城郭。

【池】护城河。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阡陌】阡:南北向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越陌度阡。/而倔起阡陌之中。

【闾阎】中国古代以二十五家为闾,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后泛指平民老百姓。闾阎扑地。【万乘】①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②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兵车万乘,因以“万乘”指天子。

典故

【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也指代酒。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结草】代指报恩。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请缨】请求皇帝赐给长缨(长绳)。指投军报国。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什物

【床】两用,既可以用作卧具,又可以用作坐具。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簪笏】代指官职。簪,束发戴冠用来固定帽子的簪。笏,朝见皇帝时用来记事的手板。舍簪笏于百龄。

【筹】古时计数和占卜用的工具。代指时间或寿命。无复鸡人报晓筹。/他可又拔着短筹。【漏】铜壶滴漏,古代计时器,代指时间。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

【契】用木或竹刻成,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若合一契。

【绳墨】木匠画直线用的工具,俗称墨斗。比喻准绳、准则。背绳墨以追曲兮。

【方圜】方和圆,方枘(榫头)和圆凿(榫眼)。何方圜之能周兮?

【高牙】古代行军有牙旗在前引导,旗很高,故称“高牙”。千骑拥高牙。

【节】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即凭证)。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棨戟】有套的戟,古代官吏所用的仪仗,出行时作为前导,后亦列于门庭。棨戟遥临。【柝】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空闻虎旅传宵柝。

【牲】原指祭祀用的牛、羊、猪三牲,后来也泛指祭祀用的肉类。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

【常例钱】按惯例送的钱,是旧时官员、吏役向人勒索的名目之一。有些常例钱取觅。【檄】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或声讨的文书。

特有名词

【幸】①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②指封建君主亲临某地,后也泛指皇族亲临。

【故事】旧例,老规矩。

【诏】帝王所发的文书命令。非有诏不得上。/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疏】①古代一种重要文体,用于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

②对古书的旧注作进一步解释。

【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

【禄相】做高官、享厚禄的福相。迷信的人认为从一个人的相貌可以断定他的命运。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邑:我也不知道什么意思。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最全古代文学常识汇编25720说课讲解

最全古代文学常识汇 编25720

最全古代文学常识汇编 一、散文 (一)历史散文 (1)《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前后记叙了春秋时期250 多年的史事。 (2)《国语》:我国第一部的国别体史书,共21 卷。传为左丘明所著。全书按不同国家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前后500 余年的史事,从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国语》和《左传》区别是《国语》写不同国家,以记言见胜;《左传》按年代编写,长于记事。 (3)《战国策》:即《国策》,《国语》后又一部国别体史书,西汉末年刘向所编订,共33 编。记事上起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下迄秦二世元年(前209),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该书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 “南辕北辙”等。 (二)诸子百家散文 (1)道家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道家学派创始人,生活于春秋时期。主张“无为”,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代表朴素辩证

法观点。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代表作《老子》,又名《道德经》。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河南)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现存《庄子》一书,33 篇,又名《南华经》。代表作《逍遥游》。 (2)儒家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邑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现存《论语》20 篇,是他的弟子记录他与弟子们言行的语录体专集。“论”,读lún ,择也,选择摘录之意。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山东)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其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向背。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著有《孟子》一书。 荀子,名况,尊号“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汉时避宣帝刘洵讳,改称“孙卿”,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著有《荀子》。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性恶论”,针对儒家“天命论”提出“天行有常”的朴素唯物论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 (3)墨家 墨子,名翟(dí),春秋时代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著有《墨子》一书,今存53 篇。 (4)法家

古代文化常识试题修订稿

古代文化常识试题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古代文化常识试题精选 (一)学校与科举 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国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二)山川与地理

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17.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西羌)、南蛮(南闽)、北狄,有鄙视之意。() 18.古代的“山东”一般是崤山以东地区,和今天的山东省不是一个概念;古代的“中国”有“中原之国”的意思,和今天的“中国”不是同一个概念。() 19.“路”是宋代时期区域的名称,与今天的省区大致相似,如福建路、广东路。() 20.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封地称为“国”,士大夫的封地称为“家”。() (三)天文与历法 21.古人用干支纪年、纪月、纪日,如甲子、乙丑等,一个循环下来共有六十种排列组合。()22.十二天干排第一的是甲,十地支排第一的是子。() 23.古人用十二地支纪时,其中子时是指23点至1点,辰时是指7点至9点,午时是指11点至13点。() 24.古人拿十二种动物配十二地支,寅为虎,午为马,戌为狗。() 25.十二生肖排第一的是鼠,排最后的是狗。()

高考备考:古代文化常识模考真题7

2018届语文高考备考:古代文化常识选编(七)初稿 编制:李珍和审核:高二语文组①包科领导: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017届湖北省武汉市高中毕业生二月调研考试] A.旧时从黄昏到拂晓一夜间分为五更,乙夜指二更时候,约为夜晚10时。 B.荫指封建时代由于父祖有功而给予子孙入学或任官的权利。 C.五岳指我国五大名山,即东岳泰山、南岳恒山、西岳华山、北岳嵩山和中岳衡山。 D.封禅是中国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大典,在泰山祭天称作“封”,在梁父山祭地称作“禅”。2.下列读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017届湖南省衡阳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A.“推官”,唐朝始置,节度使、观察使、团练使等下皆设一员,位次于判官、掌书记,掌推勾狱讼之事。宋时亦有节度、观察等推官。 B.“移”表示官职调动,文言文中类似的还有“调”“徙”“出”“行”“判”“权”等。 C.“敷文阁”是南宋绍兴年间建的一座阁楼,用以收藏宋徽宗的各种作品,设置学士、直学士、待制等官。 D.“铭”在本文指墓志铭,是刻在墓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文章。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017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3月联考] A.元元,古时用以称庶民百姓,杜甫诗句“穷年忧黎元”中的“黎元”与此意思相同。 B.乘传,古文中指朝廷派出官员乘车发布文书、命令等,也有传檄、移书等说法。 C.博士,古代一种官职,任职者往往在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有教授生徒的职责。 D.耆艾,古以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泛指老年人,相关词语还有耄耋、期颐等。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017届东北三省三校(哈尔滨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 A.秩满:谓官吏任期届满。如唐代钱起“秩满归白云,期君访谷口”中“秩满”即为此意。 B.《礼记》:据传成书于西汉,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是儒、释、道思想的资料汇编。 C.国子监: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D.秋赋:也称秋贡、秋荐,唐宋时州府向朝廷荐举会试人员的选拔考试。因于秋季举行,故有此称。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7届甘肃省兰州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 A.受禅是指接受帝王的让位,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政权更迭、统治权转移的一种方式。 B.郡是古代区域的名称,秦统一六国后,是最高的地方行政区域,但春秋前,县大于郡。 C.柱国是官名,始设为最高武官,后为勋官称号,是授予有功者的虚职,没有实际职务。 D.古代帝王可以赐予臣子作为世禄的封地,邑三千户是指居住人口超过三千户的封地。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017届广东省深圳市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 A.制诰,是帝王所下文告及命令的统称;知制诰,掌管起草诰命之意,后为官职名。 B.卿,在古代可以用来代表“你”,但只用于君称臣、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 C.经筵,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专门设立的御前讲席,宋代开始称为“经筵”。 D.致仕,指官员退休或辞职归家。致仕约起源于周代,西汉以后逐渐形成制度。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017届广东省中山一中等七校联合体2017届高三第二次(11月)联考语文试题] A.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语言禁忌现象。韦贯之,名纯,因避唐宪宗李纯讳,别人只能用字称呼他,只有自己才可以用名来称呼自己。 B.谏官,中国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唐朝的左、右拾遗与左右补阙都属于谏官。 C.工商是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简称,在封建社会里为杂色之流,可追求物质享受,不可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更不可超授官秩。 D.对已死的官员,古代皇帝可依据其生前功绩赠官、赠谥。“尚书右仆射”是皇帝对韦贯之死后赐赠的官职,“贞”是对韦贯之死后赐赠的谥号。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017届湖南省衡阳市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 A.“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因在秋季举行,故称“秋闱”。 B.“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元代许衡也担任过此职。

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2020一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一、称谓常识 1. 2.谥号、庙号、年号、改元、尊号(徽号) (1)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会针对他们的生平事迹赐予他们一个称号,以寓褒贬善恶,这个称号就是谥号。谥号所表达的寓意与事实相符的很少。古代有谥法,对谥号的用字做出了规定: ①属于表扬的有:文、景、武、惠、昭、宣、元、成、平、明、桓、献、康、穆。如岳飞的谥号就是武穆王。 ②属于批评的有:灵、厉、炀等。如周厉王姬胡。 (2)庙号。已故皇帝在太庙中的称号。太庙是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如:汉高祖的全号是太祖高皇帝(太祖是庙号,高是谥号)。 (3) (4)改元。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明代以后,皇帝在位期间基本不改元,这才可以用年 (5)尊号(徽号)。尊号(徽号)是指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尊”即尊崇,“徽”即善美。“尊号(徽号)”都是为尊者而加,表达的是尊崇和褒奖。如清代同治帝就曾尊生母叶赫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并为其加上徽号“慈禧”。在封建时代,由于众臣的阿谀奉承,皇帝、皇后会获得很多尊号(徽号),因此他们的尊号(徽号)可以加几次。现代也有赠送徽号的情况,但性质和内容与古代大不相同,如孙炳文就曾赠给郭沫若一个徽号——“戎马书生”。 3.年龄称谓常识 (1) (2)孩提。本义指开始会笑可提抱的幼儿。后泛指2~3岁的儿童。如:汝之子始十岁, (3)始龀·龆龀(tiáo chèn)·童龀·龆年。指儿童换牙时,即五六岁。如:邻人京城 (4) (5)豆蔻年华。指少女十三四岁。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如: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赠别》) (6)笄(jī)年。指女子十五岁。如:复有双幼妹,笄年未结缡。(白居易《对酒示行简》)

2019高考必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2019高考必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一、科举制度 1、科举制度概说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 【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ě)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

古代文化常识汇编(文言文中可能涉及的)

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目录 一、人的称谓 (1) 二、古代职官 (3) 三、天文历法 (5) 四、古代地理 (8) 五、科举制度 (9) 六、风俗礼仪 (10) 七、饮食器用 (13) 八、音乐文娱 (13) 一、人的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同解。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梅花岭记》有“经略从北来”、“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句,“经略”是洪承畴的官职,“太师”是颜真卿官职“太子太师”的省称,“少保”则是文天祥的官职。《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 【称爵名】《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梅花岭记》“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清代多铎被封为豫亲王。《柳敬亭传》“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宁南是明末左良玉爵号宁南侯的省称。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唐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郑国公,故世称魏郑公;名将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因功封爵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大书法家褚遂良封爵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司马光曾封爵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明初朱元璋的大臣刘基封爵诚意伯,人们以诚意伯相称。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世称贾长江,他的诗集就叫《长江集》。 【兼称】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前两人兼称官职、字和姓,后一人称字和姓;《梅花岭记》“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兼称官职与谥号,“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兼称姓、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题汇编.

高考复习备考文化常识(一)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的是() A.“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B.“母艰”,就是“母忧”,指母亲的丧事。 C.“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D.“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各有所爱所好。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 B.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 C.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 D.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 日中是十二时之一,又名日正、中午等:(上午11时正至下午1 时正)。 5.下列对文中加点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丁卯、己巳、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运命。 B.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C.薨是古人对帝后之死的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一般人死则称之为“卒”。 D.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7.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B.“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C.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D.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8.下面的说法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古时以“泰山”喻岳父,以“泰水”喻岳母,以“伉俪”喻夫妇。 ②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 ③《礼记》曰:“幼名,冠字。”名是婴儿出生几个月由父亲取的,字是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的,女子则在十五岁行笄礼而字。 ④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之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⑤《杜工部集》(杜甫)以官爵命名,《范文正公集》(范仲淹)以谥号命名,《贾长沙集》(贾谊)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 ⑥古代“辰时”相当于现在的早上6点前后,“午时”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2点前后。 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C.①③④⑤D.①②⑤⑥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向是(3分) A.陛,是宫殿。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 B.项羽灭秦后将秦国本土关中地区分封给秦军三位降将,封章邯为雍王,辖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辖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辖陕北。合称“三秦”。咸阳成了三秦的分界点。 C.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山东,有时也泛指战国时秦国以外的六国领土。

高考语文全国卷古代文化常识试题汇编(附答案)

全国卷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试题汇编 1.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2.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3.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

全国卷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试题汇编(题量多,涵盖全面)及答案

全国卷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试题汇编(题量多,涵盖全面)及答案 1.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2.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3.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转载]2016年高考复习备考文化常识100题1。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道”是宋仁宗赵祯年号。所谓“年号”,是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C.“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的是( ) A.“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B.“母艰”,就是“母忧”,指母亲的丧事。 C.“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 D.“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各有所爱所好。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 B.上林苑:古代帝王打猎的地方。 C.床:古代的坐具。

古代文化常识竞赛题及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克赛题及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竞赛试题 命题人:长兴岛高级中学魏曼丽 2016.01.20 1、下面不是以职业来称呼其名的是() A、庖丁 B、师襄C孙膑D弈秋 2、“期颐”是古代表年龄称谓的词,它指多少岁?() A、五十岁 B、七十岁C 八九十岁D百岁 3、不同的朋友关系,称谓就有不同,其中“竹马之交”指() A、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 B、患难时结交的朋友 C、从小一起长大的异性朋友D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 4、下面不是指百姓的称谓有() A、布衣 B、朱门 C、氓D黔首 5、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哥哥姐姐称为“家兄、家姐”, 那么介绍自己的弟弟妹妹该怎么称呼()

A、家弟、家妹 B、舍弟、舍妹 C、息弟、息妹D 高弟、高妹 6.《论语?为政》孔子说“而立”之年指的是多少岁() A、20 B 、30 C 、40 D 、50 7.()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 A大将军B军机大臣C上大夫D参知政事 8.()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A丞相B学士C尚书D上卿 9.以下哪一个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 A告老B乞骸骨C左除D致仕 10.哪一个表示官职提升() A起B擢C补D夺 11.哪一个不表示“兼任”() A兼B摄C署D辟 12?《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拜”

什么意思?() A授予官职B升职C降职D平职调动 13.科举制在中国影响深远,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那么殿试录取者称为()。 A、“大元” B、“解元” C、“进士” D、“榜眼” 14.科举考试中把考生的姓名糊没称“弥封”,它初始于:() A隋炀帝B武则天C唐太宗D唐玄宗 15.科举中,会出现一人兼解元、会元、状元的“连中三兀”,哪场考试不是科举考试() A乡试B会试C殿试D朝试 16.孔乙己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科举制度始创于 何时?:() A隋朝B宋朝C唐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备考与素养古代文化常识 一科举教育 1.科举制度概说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 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从此,1 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 【察举】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征辟】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3.科举制名称 【科举】 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1 300多年。如《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院试】

(学生版)2015-2019高考真题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高考真题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2019全国卷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2019全国卷Ⅱ《史记·商君列传》)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2019全国卷Ⅲ(《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殓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C.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期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2018全国卷Ⅰ《晋书·鲁芝传》) 11.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C.“践阼”原指踏入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 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 (2018全国卷Ⅱ《后汉书·王涣传》)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奏表中作为敬辞。 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为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2018全国卷Ⅲ《宋史·范纯礼传》)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以及禁卫。B.“株”,本义树根,根与根间紧密相连,因而“株连”又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 C.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 D.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玺指皇帝印信。 (2018天津卷《白蘋洲五亭记》) 10.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记,是我国古代常用文章体裁,以叙事为主,兼及议论、抒情和描写。“记”的种类很多,本文是一篇游记。 B. 步,古人称跨出一脚为“跬”,再跨一脚为“步”,后即以“步”作为长度单位。 C. 刺史、守,皆指古代地方官职,如《陈情表》中曾提到“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D. 蓬灜,指蓬莱和灜洲,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为仙人所居之处,后常指仙境。 (2017全国卷Ⅰ《宋书·谢弘微传》)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 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 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2017全国卷Ⅱ《后汉书·赵熹传》)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2017全国卷Ⅲ《宋史·许将传》)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影响也很大。 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2017江苏卷《汪容甫先生行状》)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江左:文中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有右,江左即将东。 B.三代:文中指曾祖、祖父、父亲三代,古人参加科举考试须如实填报三代履历。 C.菽水:豆和水,指粗茶淡饭。多形容清贫者对长辈的供养,如成语“菽水承欢”。 D.趋庭:《论语》中有孔鲤“趋而过庭”的记载,后世将子承父教称为“趋庭”。 (2016全国卷Ⅰ《宋史·曾公亮传》)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2016全国卷Ⅱ《明史·陈登云传》)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以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2016全国卷Ⅲ《明史·傅珪传》)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