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巴西政府对城市低收入阶层住房改造的做法和启示

巴西政府对城市低收入阶层住房改造的做法和启示

巴西政府对城市低收入阶层住房改造的做法和启示
巴西政府对城市低收入阶层住房改造的做法和启示

巴西政府对城市低收入阶层住房改造的做法和启示

2010-11-25 中宏数据库

摘要:巴西城市化水平在50年的时间内由36%升至86%。快速城市化使得人口迅速向大城市集聚,也带来了日趋严重的交通、环境、住房等压力和贫穷、暴力等社会问题。其中,“贫民窟”成为巴西大城市困扰的集中代表。21世纪以来,巴西开始转变城市管理理念,设立城市住房管理部门,注重城市规划,改善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居住环境,提高城市贫民的生活质量。本文在实地考察和案例研究的基础上。介绍了巴西政府对城市低收入者住房治理改造的做法,并从中得到了我国在快速城市化的关键时期城市解决进城人口住房和城市改造方面的三点启示。

关键词:巴西;城市化;低收入阶层;住房改造;启示

巴西作为发展中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起,城市化快速发展,在50年的时间内城市化水平由36%达到2008年的86%,人口迅速向大城市集聚,由于一些制度原因,给巴西大城市带来了日趋严重的交通、环境、住房等压力和贫穷、暴力等社会问题,“贫民窟”成为城市人口爆炸所带来问题的集中代表,巴西城市出现贫民窟及政府对城市低收入者住房治理改造的教训和经验值得目前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中的中国认真吸取和借鉴。

1 巴西城市低收入者住宅区的现状

巴西的贫富差距悬殊。在城市,富人居住在环境好、交通便利的地方,而低收入者则居住在一些低收入者住宅区和叫“法维拉”(FAVELAS)的贫民窟里。

1987年,巴西全国约有2500万人居住在贫民窟。1991年,贫民窟有3188个,2000年增加到

3905个,分布遍及巴西所有的大城市,现在已发展到中等城市。根据巴西城市部提供的资料,2008年巴西人口10~50万的城市中有贫民窟的占80%,而人口2~10万的城市中有贫民窟的占45%。以圣保罗市为例,目前圣保罗市市区面积1500km2,人口1100万,其中不安全居住地(PRECARIOUS SETTLEMENTS AREA)面积达到136km2,涉及人口334万,这其中有贫民窟(FAVELAS)1575个。

被圣保罗市政府称为的“不安全居住区”有两种情况:一是居住环境非常恶劣的贫民窟,这种往往是非法占地建成的,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贫民窟,巴西地理统计局定义为“50户以上的人家汇住一起,房屋建筑无序,占用他人或公共土地、缺乏主要卫生等服务设施的生活区”;二是在合法土地上自建的住宅区,这里有的是比较简陋的房子,有的是年代久远的小洋楼。严格意义上说,应该叫做低收入者住宅区更为贴切。本文把这两种情况称为贫民住宅区。

第一种贫民窟主要位于城乡结合部,而市中心也有少量贫民窟。比如,圣保罗市有80%的贫民窟位于城乡结合部,市中心还有4座立体式的贫民窟,指的是一些20多层的高层建筑,原来是富裕阶层的住宅,随着城市的发展,他们搬到城市郊区居住,遗弃的楼房被贫民非法占有居住,由于缺乏维护,这些立体的贫民窟外表、内部破烂不堪,与市中心豪华的高楼,精心维护的古老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种低收入者住宅区,主要位于市中心区,其居住环境和我国的城中村或棚户区有些类似。

圣保罗城市住房部统计,住在市中心不安全地区的共有334万人,其中,住在贫民窟里的有160万人;住在非法住房(ILLEGAL SETTLEMENTs)里的有170万人;住在出租房(TENEMENT HOUSES)里的有4万人。

不安全居住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比较薄弱。贫民窟被垃圾、污水、疾病、混乱所围困,很少或根本没有文化和体育设施。根据圣保罗市住房部提供的数据,圣保罗市人均月收入是538美金,人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6年。对于那些住在不安全居住地里的人,大多数在非正规经济领域就业,在劳动保障、社会保障待遇方面与正规经济领域的职工有很大的区别;70%的家庭每月仅靠3个最底薪(共750美金)生活;44%的家长只读到小学,15~17岁的青年中有23%的人中学不能毕业;67%的家

庭处于贫困状态。

2 巴西政府改善城市贫民居住环境的做法和经验

21世纪以来,巴西开始转变城市管理理念,各级政府逐渐放弃了过去对贫民窟一概排斥的做法,承认贫民窟的合法性,采取一系列积极的治理措施,改造低收入阶层的居住环境。

2.1 设置城市住房管理部门

巴西联邦政府于2003年成立城市部,城市部的建立本身就是对巴西原有城市发展和住房体制的一个改造,这以前,联邦政府对市政设施建设无强行规定和要求,这样,经济发达的城市,市政设施稍好一些,落后地区的市政府债务累累,求贷无门,城市市政设施就差。从20世纪70年代到2000年,巴西城市市政服务设施投资一直处于不稳定,甚至停滞状态。新设立的城市部主要任务一是帮助没有市政设施的城市社区建设市政服务设施;二是帮助市政府承担建设市政设施的责任。

按照巴西宪法的规定,巴西的城市政府要对城市的建设(市政、交通等)承担责任,其中就包括了贫民窟的改造。城市政府住房部的主要任务是把城市非法的占地逐步合法化。以圣保罗市为例,市政府住房部下设两个部,一个部门负责把贫民窟非法占地进行合法化过程中的法律问题;另一个部门负责技术改造及相关的民生问题。

目前,联邦政府城市部和各个城市的住房部从事的两项重要工作是:一是偿还历史旧债,改造贫民区市政设施。其基本原则是不主张搬迁,不破坏原有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最近4年为180万家庭改善了市政设施。二是为穷人建设低价房,目标是在2010年底建好100万套低价房,下一任的4年要建设200万套。在住房改造计划中,联邦政府的职责是立法、提供房贷等;州政府和市政府是制定住房改造规划。

2.2 日益重视城市规划引导

1988年巴西出台的《宪法》规定了各级政府的自主权,并强调了城市规划是市政府的职责。《宪法》中规定:每个市政府制定城市规划大纲,凡是2万人以上的市镇都要有规划大纲,大纲中要明确在一定年限内城市如何发展,怎样解决城市现在面临的问题。

联邦政府则拨款帮助市政府制定规划。2001年时,立法颁布的《城市章程》,对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计划作了详细规定。联邦政府城市部下属规划局的主要工作是:对市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拨款,帮助市政府制定城市规划;推动城市管理民主化,制定实施规划大纲时要有当地老百姓的参与和监督;推动城市现有土地使用的合法化;恢复被遗弃的市中心的青春,改造废弃楼房为居民楼或低价房;确认有风险的贫民住宅区,防止滑坡等自然灾害。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有:一要有立法保障,2007年通过了新立法,规定所有城市的市政设施由政府负责,可以以许可证的方式由公司来建设。二要有投资项目安排。2007年,巴西提出了“加速经济发展规划”,其中包括许多市政设施建设项目,2007—2010年度的加速经济发展规划中,每年用于改善市政的投资安排有100亿巴币,2011—2013年度的规划,每年将投入130亿巴币。三要有群众的积极参与。巴西成立了国家城市管理理事会,理事会由80多个成员组成,并从各主体中选取代表,其中市民社会代表(公众运动、工会、民间组织、学术组织和商界)占50%多,其余为联邦,联邦州和地方政府的代表。各个城市也建立了城市管理理事会。

2.3 对城市贫民住宅区住房和居住环境进行改造

贫民区住房改造是城市住房改造计划中非常艰巨的一项工作,其中相当大部分改造对象是贫民窟。贫民区住房改造计划由市长、市长助理和住房部部长共同制订,并先经过贫民大众讨论,再提交市政府执行。

2.3.1 贫民区住房改造的宗旨、原则和步骤

贫民区改造的宗旨是,使现有的非法定居点合法化,并防止出现新的非法定居点;优先考虑援助低收入家庭,提高贫民居住区居民的生活标准;确保将这些定居点纳入城市社区的正规管理。

贫民区改造的重要原则:一是注重基础设施投入;二是保护水源,按水源分区进行改造。三是保证改造工程连续性,不会受政府换届选举的影响。

贫民区改造过程分4个步骤:一是普查j通过调查研究掌握贫民窟的数量和情况;二是分级,即分清哪些是最紧急的、哪些是次要的、哪些是可以拖延改造的,找出那些最危险、最急需改造的贫民窟;三是筛选,选出重点,分期分批进行改造;四是定局,决定改造时间和改造期限。

2.3.2 贫民区住房改造的主要做法

贫民区改造计划主要针对以下两种住房,采取不同的改造对策。

(1)合法用地上自建住房的改造

一些合法用地上自建的住房,主要是一些年代久远、设施陈旧的平房和小洋楼。以前,一个楼里住4~5家,共用一个厨房、一个卫生间,不符合规范和安全要求。

对于这种住房,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如果已经成为危房,那肯定要拆除。一种是不是危房,结构还可以使用,就采取旧房改造的方法。原先住5户家庭,留下1~2家仍居于此,保证每家都有一个厨房和一个厕所,电、燃气、消防设施都按照市政府的要求改造。巴西以前对于城市住房和出

租房,政府没有任何管理规定,1991年圣保罗市政府制定了《城市住房管理法》,对城市住房的水、电、厕所、燃气、消防等设施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如置备灭火器等消防器材,燃气罐要放在房屋外,电线布置要安全,插座也要用国际安全插座等,要求城市住房或出租房都要达到这些要求,才能使用,以保证住户可以在一种有尊严的居住环境下生活,使其能够逐步融入城市。同时,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种稳定的收入方式(详见表1)。其余的3—4户家庭,由政府提供低息贷款,帮助其另选址建新加坡房居住。我们参观考察了圣保罗市中心区合法建房改造的两户居民住房。

(2)非法占地上的住房改造(贫民窟改造)

对于居住在贫民窟里的居民,并不都要求全部搬走。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处理方法。第一种情况:有的贫民窟如果全都位于危险地段或水源附近,则会采取疏散贫民窟的措施,让他们全部迁移,将原址土地收归国有,改建为公园、绿地、运动场。第二种情况则要区别处理:有的贫民窟改造是先将部分位于危险地段或水源附近的住户迁出,余下的在原址进行改造。

那些仍留在贫民窟里的居民,一方面政府在法律上使他的住房和土地合法化,登记发证;另一方面政府改善贫民窟里居民的生活条件,使得水、电、道路、排水、公园、绿地、水源、运动场所等设施进入贫民窟。

那么迁出的贫民如何解决住房问题呢?在原贫民窟的附近选址。大多是选择已经有学校和医院的地方,由政府建新加坡工程房(又叫新加坡组屋)。市、州、联邦三级政府都会承担一部分房屋的建设成本,国家再给贫民一定的补贴。这样,需要搬迁的贫民不仅得到价格优惠,还能用分期还款的方式(30年付清)购买新加坡房。

我们考察了圣保罗市Jaguara区贫民窟整治工程。Jaguara区共有20万户,但目前改造只涉及其中的4000户,而这4000户中仅1000户要搬走(详见表2)。

2.3.3 贫民居住区改造的资金来源

城市政府协同联邦政府,再联合由美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等组成的基金会,共同出资,进行改造。在圣保罗市,联邦政府和市政府要按照一定比例分别出资,圣保罗市由于比较富裕,出资比例比较高。世界银行、联合国机构、日本开发银行等组成的联合基金会对改造计划进行了资助。

我们在巴西利亚参观了巴西“加速经济发展规划”项目中的一个贫民窟改造工程。该改造地区原为州政府的垃圾填埋场,后成为一个贫民窟,占地185ha,涉及8600个家庭,共35000人。泛美开发银行准备贷款3500万,主要用于下水道建设以及垃圾处理。联邦政府还要投资5800万巴币,建1899套房,盖3个学校。州政府投入1700万巴币。

3 从巴西经验和教训中得到的启示

巴西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忽视了进城农民的生活。目前虽然政府已经开始将注意力转向改善城市贫民的生活环境,但是付出的代价十分巨大,由于积重难返,这些工作的完成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例如,巴西的贫民窟改造工作,到目前只改造了10%的贫民窟。我们从巴西的经验和教训中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3.1 要加强城市针对进城务工人员集中居住区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规划管理

巴西在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忽视了大众生活,放松了对民生的考虑,大城市基础设施满足不了需要,出现了贫民窟,巴西的学者认为这是国家和政府的“失职”。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我们不能走巴西50年来走过的道路:人先无序进城来,再进行治理。中国政府在这一阶段的开始,就应该投入一部分资金,在住房、卫生设施等居住环境方面,向流动人口倾斜,特别是长期在城市就业的进城农民,解决他们的实际需求,并纳入城市规划,分清各级政府的职责,进行制度

性安排和投资项目安排,作为我国实施城镇化战略的一个具体措施。

3.2要多渠道解决农民工等城市低收入群体的居住问题

巴西的情况表明,农村人口进城,除了就业之外,较大的问题是安居问题。由于在一个时期里巴西对农村流入城市找工作的人口的居住问题置之度外,缺乏安排,这些人自发形成了贫民窟,酿成的社会问题越积越多,改造起来任重道远。中国目前已经有1.5亿进城务工农民,其中66%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有3000万户进城农民工家庭,这些家庭和新生代农民工是长期在城镇就业生活的低收入群体,他们无力买房,城市应当对他们的居住问题有制度性的安排,防止贫民窟及众多社会问题的发生。

和巴西的情况一样,我国的进城务工农民近1/3居住在城市的城乡接合部和城中村,居住在市中心的棚户区中,这些地方基础设施较差,供水、供暖、供气、卫生厕所等生活设施不配套。我们可以从巴西对城市贫民住宅区的改造方法上得到启发,采取多种形式,让这部分人口居者有其屋,逐步融入城市,这样有利于城市各种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创造就业,提高城市居民(包括城郊结合部的农民)的收入,也有利于城市社会的和谐。

第一,借鉴巴西城市对城市中心区合法自建住房的管理方法,加大社会和民间为农民工等低收入者提供低价出租房的比重,为他们提供一个可以过渡的城市栖身地。政府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制订完善的出租房设施配套标准、规范和保障租赁双方权益的管理办法,认真加以执行,确保租赁双方对租住住房这一行为有一个长期稳定的预期,确保租住者有一个有尊严的居住环境。事实上,我国广东省一些城市正在实施“以屋管人”,规范出租屋设施标准的做法,与巴西的做法有相似的地方,值得推广。

第二,借鉴巴西城市对城市中合法土地自建住房和贫民窟的改造方法,对流动人口集中居住的城中村和城乡接合部进行改造。中国城中村和城乡接合部的出租屋,在外部生活环境上与巴西的贫

民窟相似,但在土地产权上不同,是农村集体和农民合法拥有的土地。巴西城市贫民窟非法占用的土地都可以进行合法化,政府进行基础设施投入和改造,那么在中国农民合法拥有的城中村土地上,中国城市政府的市政设施和服务管理更应该向这里延伸。因此在城中村改造上,要认真进行普查、分级和筛选,如果真正需要整体拆迁,要保障该村居民的土地合法权益,进行公平合理的补偿。如果要进行原地改造,一方面政府要制定完善的出租房设施配套标准和管理办法,保障租赁双方的合法权益和承租人安全体面的居住环境,使出租房成为进城农民定居城市的一条重要渠道。一方面要把城乡结合部和城中村纳入城市规划,使市政和公共服务设施覆盖这些非城市建成区的集体建设用地,安排对这些地区上下水、垃圾处理、供气、供暖、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项目,保证该地区的本地农民和外来农民工分享城市化的成果和融入城市。这对于解决外来农民居住问题,降低城市化成本都会有很好的效果。

第三,借鉴巴西城市对城市贫民建设低价房的做法,为农民工建设保障性住房。目前中国大部分农民工没有机会和实力购买经济适用房,只能用较高的价格承租私房或条件恶劣的地下室,既加大了迁移成本,也不好管理。建议政府拿一部分钱,多方筹资建设保障性住房,农民工可以长期租住,也可以分期付款买下,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农民工安居需要,让农民工分享城市化的增值收益,还可以极大地降低城市住房价格上涨的预期,合理调控房地产市场。保障性住房不宜大规模的集中布局,大规模集中布局不仅会带来大量的社会问题,也不利于安排就业,因为都是低收入人口聚集区,就业岗位有限,支付、消费能力较差,很难改变低收入家庭的收入状况。因此,住房应以分散建设为主,原址安置为主,与普通居民住宅区混合布局,小区相对独立,便于政府统一管理。

3.3城市改造应走和谐道路

从巴西贫民区住房改造的原则理念看,城市改造并不需要完全大拆大建,在改造的同时要保护城市历史,保护城市水源,维护原居民的社会网络和亲情关系。中国很多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大拆大建,填湖砍树推山,看轻城市历史的份量。大部分城市在老城区改造后,已经看不到原来的城市特征,千城一面,城市中心地带的居民也以外来高收入阶层为主,本地居民已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被边缘化了。借鉴巴西的经验和理念,不论是旧城改造还是城中村改造,应该本着拆迁和改造相结合,都应有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都应保留一部分原居民,这样,一是便于低收入家庭改善生

活条件,二是保持原有的城市历史、文化和民俗脉络。三是可以保留一些可供农民工等低收入者可以租得起的住房。四是可以避免强制拆迁带来的各种不和谐,不稳定问题。

(作者:徐勤贤窦红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

(来源:《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第9期)

巴西现代化中的乡村发展

2009-12-8 中宏数据库

巴西在现代化起步之前,传统的农村社会有着浓厚的殖民地色彩。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巴西农村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巴西农村发展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但也存在着很多不可忽视的问题。

巴西是拉丁美洲最早开始现代化的国家之一,也是当前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发展中国家之一。虽然巴西在1822年已经取得独立,但君主制、奴隶制和大地产制长期存在,直到19世纪80年代末随着奴隶制被废除,君主制被推翻,巴西的现代化进程才正式启动。此后的一个多世纪里,巴西的现代化进程经历了现代化初始阶段、全面推进阶段、飞跃阶段和间歇与改革阶段,不同历史阶段农村社会发展也呈现不同的特点。

现代化以来巴西乡村发展历程

一、现代化初始阶段的农村社会。

19世纪80年代末,奴隶制废除、君主制被推翻标志着巴西开始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

巴西的现代化进程启动。在这一背景下,巴西农业和农村发展也随之进入新的阶段,传统农业开始向资本主义现代农业过渡,农村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变迁。

1、农业边疆扩大,人口增长速度加快。由于通讯业和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铁路、公路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未开发的地区成为垦殖区,农业边疆随之扩展。同时,巴西的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1822年独立前,巴西人口有380万左右,到1890年巴西人口增加到1433万。

2、农业结构与农村产业结构出现新的特点。蔗糖周期走向衰退阶段而咖啡种植兴起,农村工业初步发展。19世纪上半叶,巴西农业由于甘蔗种植业与制糖业繁荣而形成蔗糖周期。但19世纪下半叶开始,甘蔗种植和制糖业衰败,咖啡业随之兴起。农村工业有所发展,特别是以农产品棉花、甘蔗、咖啡、橡胶等为原料的棉纺织、食品、橡胶等工厂逐渐兴起。

3、农村社会阶层分化加快,社会阶层更为复杂,流动性有所增强。由于1889年巴西废除了奴隶制,解放了的奴隶分化为不同阶层,扩充了巴西的社会阶层构成。在东北部,很多解放了的奴隶投靠大庄园主生活,也有一些占据了未被利用的土地,成为占地农。在巴拉伊巴河谷地区,解放了的奴隶先是成为咖啡庄园的分成农,之后成为小块土地的所有者或放牧者。还有很多先前的奴隶流入城市,成为作坊或者工厂的工人。

二、现代化全面推进和飞跃时期。

20世纪30—80年代是巴西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巴西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阶段。在这半个世纪里,巴西的现代化进程全面推进,初步实现了从一个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的转变。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巴西的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有了新的变化,农村社会结构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1、农业保持稳定和快速增长,农业生产结构呈现多样化趋势。这一时期,特别是二战结束后,

巴西农业的发展速度较快,从1947到1981年,巴西农业以每年3—6%的速度增长。为适应国内市场的需求,巴西也着手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咖啡的种植面积减少,而棉花、大豆、甜橙的种植面积大幅增加。农业生产结构的多样化较好的满足了工业化对农产品的需求。

2、大地产制度受到根本触动,土地集中问题仍然突出。1951年成立全国土地政策委员会,并制定第一个土改大纲,试图限制大庄园规模,将小地产集中起来,但土改方案并未实施。1963年3月,政府宣布在农村实行土地改革,征收大庄园的闲置土地,分给无地农民。但土地改革随着军事政变而被遗弃。20世纪70年代,军政府提出一系列地区开发计划,以图通过土地开垦来改变土地高度集中的状况,但这些措施收效甚微,土地高度集中的状况甚至有所加剧。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逐渐取代了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现代资本主义大农业发展起来。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现代化资本主义农业企业出现并逐渐取代了封建的庄园经济。农业资本家代替了传统的土地寡头,农业工人代替了半封建性质的雇佣劳动。

3、社会阶层结构复杂化、多元化。许多传统的大庄园主或者大地产主成为资本主义大农场主。城市小资产阶级向大庄园主租赁土地,成为租地经营农场主。,中小农场主、中小企业家、商人-高利贷者等构成了农村的中等资产阶级。大量无地、少地农民在农场、企业工作,成为农村雇佣劳动者阶层。小农阶层以种植小麦、玉米、木薯等传统粮食作物为生。另外,农业边疆扩展使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从事农业垦殖,成为垦殖农。

4、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农业人口比重大大减少。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速度过快,出现过度城市化现象。巴西的城市化水平在不到半个世纪里从31%提高到67.6%。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的速度也很快。从1950—1980年的30年里,巴西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由60.6%下降到了25.2%,巴西初步完成了以农业为主体的就业结构向以非农业为主体的就业结构转变。

5、农业合作社等民间组织得到发展,在农村社会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19世纪末,巴西农村的合作运动已经产生。20世纪30年代末以来,农业合作社在农村特别是在南部、东南部农村发展起来。1960年以来,农村合作社在全国得到迅速发展。70年代初建立的全国性的合作社组织——巴西合作社组织。农业合作社将分散的中小农户组织起来,并通过集体和个人两种形式成立经济联合体,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对农村的工业化做出了贡献。农业合作社还提高了小生产者的市场竞争能力。

三、现代化间歇与改革时期。

20世纪80年代,巴西的现代化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现代化的间歇与改革阶段。80年代,巴西陷入经济危机难以自拔,被称为“失去的10年”。90年代是巴西的发展战略发生改变,是巴西现代化中改革与调整的10年。在这20年里,巴西实现由内向发展模式向外向发展模式转变,由国家主导型向自由市场经济转变。在改革与调整过程中,巴西乡村发展呈现出新的态势。

1、农业生产增长速度与上一阶段相比有所下降。1982—1986年,巴西农业增长速度为3.9%,1987—1992年,巴西农业速度为3.8%。农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在10%以下,但改变了工业化以来农业产值在国民总产值中的比重持续下降状况。农业生产结构也发生了一定变化,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出口农产品无论产值还是增长速度都明显下降。

农业现代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农业技术不断进步,机械化水平有所提高,农业劳动力显著减少,农业生产资源进一步向大规模农业经营单位集中。

2、农村社会组织进一步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国家减少了对社会的干预和控制,农村民间组织得到进一步发展。除了农业合作社外,农场工人联合会、小农场主协会、地区消费者组织、信贷联盟等民间组织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3、农业与工业、第三产业的联系更加密切,农工一体化趋势明显加强。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2000年,巴西农村每10个成年劳动力中,有4个在非农生产活动中就业。同时,农业的发展越来越依附于工业和第三产业,农业与二、三产业联系更密切,农工联合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经营的企业越来越多。

4、城市化速度仍然很快,但出现人口向农村回流趋势。这20年的时间里,巴西的城市化速度非常迅速。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由1980年的67.3%提高到2000年的81.2%。过度城市化导致城市失业率增加、贫民窟大量出现、社会治安状况恶化、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20世纪80年代之后,巴西出现人口由城市向农村回流的现象。1992年,巴西农村成年人口开始恢复增长,农村人口外流的规模大大降低。

巴西乡村发展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巴西农业现代化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巴西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主要的农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大豆、咖啡、柑橘、甜橙等农产品的产量和出口量位居世界前列,畜牧业发展也非常迅速,其产值已经提高到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

农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大庄园式农业寡头体制被资本主义农业生产关系——大农业企业所代替。前者是建立在封建的生产关系的大地产制度,由土地寡头把持,土地的利用率很低;后者则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大地产,使用雇佣劳动,有着较高的生产率。许多大庄园转化成大的农业企业,同时,中、小地产的数量有所增多,地位也相应提高。

农村民间组织特别是经济合作组织比较发达。农牧业合作社从19世纪末在东、南部已经出现,并快速在全国发展起来。农业合作社是不仅是粮食的主要生产者,还从事农村工业的生产,参与政府发展计划,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除了农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外,政治性的民间组织组织如农民联合会等组织数量也越来越多,在乡村社区管理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

城市化水平提高很快,已经接近发达国家。巴西的主要城市在殖民地时期就已经形成,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城市化水平也逐渐提高,农业就业劳动力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下降。2000年巴西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了80%,不仅超过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水平,而且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

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巴西建立了农村养老金制度,只要农民缴纳社会保障金,“退休”后可以领退休金,并有疾病和工伤事故补贴、家庭困难补贴等各种福利。农村实行义务教育,公立学校的日常费用和教师工资都由政府拨给,联邦政府还给贫困孩子的家庭发放上学补贴。农村的公共医疗卫生费用也都由政府负担,在公立医院和卫生站看病免费。

尽管巴西农村发展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但也存在着很多不可忽视的问题。

1、始终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土地问题。在葡萄牙殖民统治时期,巴西就形成了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大地产制。几个世纪以来, 巴西经历了从奴隶制、租佃制到现代雇工制的一系列重大变化, 但大地产制一直延续不绝。土地高度集中导致土地利用及生产经营的落后,农业生产率低下。土地占有不均导致社会财富的分配严重不公平,引发社会矛盾,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

2、地区之间的发展很不均衡。巴西农业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南部、东南部地区比较发达,这些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仍然存在,农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低下,集约化程度不高,农业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除了农业发展,农村不同地区间的发展不均衡还体现在经济收入、受教育水平等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

3、收入分配严重不公平,两极分化严重。1996年,巴西的基尼系数为0.6,是世界上收入分配不公程度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另外,巴西是世界上贫困人口最多和占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

此外,城乡差距日益加大,城乡发展严重失衡,城乡居民在经济收入、生活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也存在巨大差异。城乡发展失衡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巴西现代化的成果,成为了当前巴西现代化发展中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文发表于2009年12月4日)

(来源:中国乡村发现网)

来自巴西的警示

2009-12-15 中宏数据库

10月19日,巴西政府的一则公告震惊了全球投资界,它宣布再次启动金融操作税(IOF)的征收。该税种的征收对象为流入巴西股市和固定收益市场的外国资金,开征该税种的目的则是为了避免巴西货币雷亚尔的过度升值。

不是因为热钱

当前全球的低利率环境非常罕见,流动性注入强度空前,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也在提高。在这样的环境下,瑞银的客户也在担忧这是不是重大事件即将发生的前兆。事实上,越来越多的新兴市场国家也在着手应对突然增加的资本涌入。

为什么最先动手的是巴西呢?巴西央行的意图何在?解释巴西出台政策最直观的原因就是,自新兴市场走出金融危机困境之后,巴西货币雷亚尔是升值幅度最大的新兴市场货币。但我认为这只是非常表面的理由,因为投资者很容易继续追问,为什么巴西雷亚尔的升值幅度会最大呢?

难道真的是因为资本流入吗?诚然,从数据上看,自从2009年1月以来,巴西就一直受到外资流入的困扰。而且,巴西的资本流入也确实超出了新兴市场的平均水平。

但是,这绝对不是真实情况,因为官方口径统计的资本流入,其覆盖面非常之广,包括了证券投资基金、对外直接投资和政府负债等多种名目的跨境资本流动科目。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其中包括的长期资本事实上并不会对巴西的资本市场造成太大的伤害,因此也不会推动巴西金融监管部门出台新政策。

因此,我们来一起看看巴西市场上短期资本的表现。在最近的6个月里,也就是新兴市场复苏逐渐明朗化的时间里,近期短期资本,也就是“热钱”,对于巴西资本市场的冲击并不是很大。同样,如果比较外汇储备增长的水平,巴西也只是经历了最温和的外汇储备增长。可以这样说,无论从短期资本流动,还是从外汇储备增长分析,巴西都不见得非常突出。

在新兴市场中,一些央行在继续努力维持固定汇率制,而另一些央行则是在努力避免本币的过快升值,但是没有一家像巴西这样,直接对金融市场出台政策,限制外币对金融市场的投资。事实上我的问题是,如果巴西央行只是担心本币升值过快,那么为什么不直接对雷亚尔的汇率动手,而非要对金融市场的交易做出限制。而且,2007年才是外资涌入巴西最疯狂的年头,即使在那个时间,巴西政府征收的金融操作税也未必见得比现在高。

高利率才是核心

因此,要知道巴西央行的政策目的,不妨转换一下视线,来看看巴西的市场利率水平。目前,巴西的利率可以说是相当之高,短期市场的年化利率达到了9%,而长期债券的到期收益率也在10%上下徘徊,严格来说,这才是巴西央行最担心的问题。

在新兴市场中,如中国、泰国、中国台湾和香港这样外汇储备非常充足的国家,它们的利率水平也都很低,至少都低于美国和英国这样的国际主要资本市场。低利率让新兴市场能够以很低的价格转移国内过剩的外汇储备,而且从中还能够获得套利收入,而巴西国内的利率让巴西央行难以应

付因为外汇占款带来的流动性问题,因为成本实在太过于高昂了。

启示

巴西央行的举动对于投资者有着怎样的启示意义呢?

首先,我曾一再强调,在发达国家依然在金融危机举步维艰的时候,新兴市场已经展示出了非常明显的复苏迹象。另外,在度过了金融危机的最艰难时间后,新兴市场的资产负债表已经得到了巨大改善。

2009年,新兴市场出现了很强的经济增长势头,伴随而来的是较发达国家更强的通胀预期。两者相结合的后果就是,新兴市场的投资回报率必定高于发达国家。

而投资回报率无疑对于国际资本的吸引力极大。在2008年第四季度和2009年第一季度,新兴市场承受了巨大的资本外流压力。但是,它们可能都不曾想到,就在很短的时间内,巨额的资金开始回流,流入新兴市场的股权、债务和货币市场。这意味着新兴市场已经通过了金融危机的压力测试。在未来,如果欧美央行继续奉行低利率政策,那么随着资本的风险偏好回升,追逐更高收益的冲动将会推动它们来到新兴市场。这样一来,新兴市场的外汇储备势必重新回到高增长阶段。

也就是说,新兴市场央行可能又要开始重复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工作,清除过剩流动性对于国内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的影响。

在我看来,央行在面临这种局势时候有四个选择:首先,允许本币突然大幅升值,彻底截断国内的流动性压力;其次,不对冲流动性,而放任资产价格大幅上涨;第三,利用市场工具,努力对冲流动性;最后,就是像巴西央行一样,直接用政策工具,对外汇市场进行限制。

新兴市场政府很难接受本币突然升值这样的事情发生,它们更倾向于保持币值的稳定。在2003年到2008年间,在外资持续涌入的压力下,新兴市场也都努力控制着币值上升的速度,现在也很难放弃这个立场。至于通胀,很难想象,新兴市场政府和央行会对热钱低头,放任资产价格飙升。

因此,新兴市场最有可能的,还是努力对抗热钱的影响。

但是,新兴市场应对热钱的能力还是有所差异的。有一些经济体,比如巴西,其国内利率太高,至少明显高于G3经济体,很容易成为那些寻找短期高收益热钱的目的地,并且在这些国家,对冲货币流动性的难度特别大。巴西的同类型国家包括土耳其、埃及、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哥伦比亚、墨西哥、南非和印度。其中,我们认为埃及、哥伦比亚、南非和印度,追随巴西采取政策手段应对难题的可能性很大。也就是说,它们都有可能最终因为操作难度的原因,难以仅仅通过对冲手段对抗热钱涌入。而其他国家,则因为内部的原因,动用政策手段的可能性更低,其中原因各有不同,比如土耳其还处于外币流出之中,因此才会出现利率较高的现象。

而其他另一些国家或者地区,它们长期以来都享受着贸易顺差,应对外部资本冲击的经验也比较丰富,这些经济体基本上都集中在东亚,包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这些国家和地区能够对冲流动性,基本都得到国内低利率的支持。但是结构性低利率环境下的经济体,其储蓄率通常都较高,一旦热钱涌入,有可能对资产价格,主要是房地产和股市,造成很大的影响。

回到之前的话题来。如果部分新兴市场通过政策加强对于金融市场的管制,比如像巴西一样征收高额税务,那么就会对市场化造成很大影响,后金融危机时代很可能出现“反全球化特征”。道理很简单,为了平抑金融危机,各国债务占GDP的比重都有了很大提升。在面临更大财政赤字的同时,发达国家政府自然不愿意再去承受高额贸易逆差的压力,因此在未来,它们很有可能会竭力堵住“进口漏洞”,削弱国际贸易市场的全球化程度。如果与此同时,新兴市场也加强了对于资本的

管制,那么对于“全球化”的影响就更为明显了。(本文发表于2009年12月14日)

(来源:融资中国)

巴西城市化问题及城市治理

2010-3-12 中宏数据库

从1532年巴西第一个城市圣维森特的建成至今不足500年的时间里,巴西的城市化率达到了86%(2008年),排名世界第22位,拉美地区第5位。根据巴西国家地理统计局的预测,到2050年,巴西城市化率有望升至93.6%。毫无疑问,从城市化发展角度,巴西是非常值得跟踪研究的一个案例。另外,城市化的加速发展给巴西的经济社会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而巴西政府为此实施了诸多措施,分析和研究巴西所面临的城市化问题及其城市治理,有助于我们对这些问题作出更理性的判断。

巴西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巴西的城市化率在半个多世纪里便达到了86%,这一水平几乎与有着200多年工业化历史的英国相差无几。这种通过短平快模式培育起来的“城市化”势必产生一些问题,其中一些是各国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共性问题,另一些则是具有巴西本国特色的问题。

城市化的区域不均衡性

区域经济发展失衡是巴西经济的重要特征。虽然巴西的各个地区都曾经历过一定的经济周期,但经济周期持续时间的长短、对全国经济影响的大小、各经济周期的持续性问题、各地区在国家政治经济中的重要性差异决定了各地区在城市化发展方面面临区域不均衡问题。根据巴西的

城市贫民窟

从形成原因上看,中国式“贫民窟”是中国城市东西部以及沿海和内陆发展不平衡下的一个产物,城市化过程中的大量外来人口聚居的城中村以及类似北京唐家岭“蚁居”集中地都是中国式“贫民窟”的一个体现,中国式“贫民窟”是一个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阶段中国式“贫民窟”主要包括内城遗忘区、城中村、厂中村等,总体上都是在城市开发建设中由于各种原因而造成的后果,目前这类城市角落在我国的贫民窟中占一个相当大的比例,它属于城市发展过中的一个问题。以广州城中村和北京唐家岭为例,这两类城市角落归纳出的特点有:环境脏乱差、周围各类机构少、市政设施不足、居民总体收入偏低、流动人口相对聚集、特殊群体聚居(如广州三元里地区一些来自第三世界国家人群聚居地 很多人喜欢把中国式“贫民窟”类比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认为里面充斥着不安定的因素。而城市规划者们,也总是热衷于摧毁这里的一切,再造出一个他们看起来会很舒服很多的高楼林立的世界。然而他们没有预想到的是建设高楼林立的世界是居住在这里的低收入者,虽然高楼林立的世界很美好,这也会是城市化必然的后果,但如果粗鲁的摧毁的这里会导致许多人流离失所,收入承担不起城市的高房价,加上绝大部分人在家乡由于城镇化而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这部分很容易的流离在城市各个角落,到时或许他们真的会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也会或许他们慢慢聚居从而形成类似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吧。 1.巴西 在巴西,相当数量的城市人口居住在非正式的或不合法的居民区中,常常占用公共土地。据统计,贫民区人口约占里约热内卢全部居民人口的25%。这些贫民区是一些外来打工者的家园,但是其卫生条件极差,常常遭受自然灾害和犯罪的侵扰。过去,巴西官方的贫民区政策则是熟视无睹或者威胁驱逐他们。直到1970年代,许多城市的市政当局开始在规划图上暂时包括进了这种居民区。近几年来,这些居民区开始发生转变,当地政府在州政府、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做出承诺,在社会政治以及地理上把贫民区纳入这些城市。 80年代初期,许多城市,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巴罗哈日任特(BeloHorizonte)和累西腓(Recife),努力规范或把贫民区纳入到城市有机体内,从法律上认可它们。巴西在全国范围实行了新的规划措施,允许把某些居民区指定为“特殊社会利益居住区”(ZEIS),以便于规划和对各个区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要求。在累西腓,1987年进一步建立了一套机制(PREZEIS),在城市社区的参与下,第一次把“非正规居民区”纳入正式规划并同意提供各种服务和基础设施。在这项法令下,累西腓设立了一个“土地占有合法化委员会”,委员会有多个利益相关方参与,其职能包括,确定并解决每个社会利益居住区的特殊问题、敦促政府履行承诺、使用投资改造整个城市地区和划定要规范的居民区。后来,邻近的佩尔纳巴库州(Pernambuco)也实行了累西腓这项法令。 巴西其他城市,包括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也有类似的计划。由于规模庞大,里约热内卢的计划备受瞩目。该州政府改变了过去反对贫民区的做法,不要求任何抵押就向居民提供建筑材料和资金。巴西应用经济学会1998年的一项研究表明,至少794个市政当局制定了贫民区或“非正规居民区”的改造计划,其中约506个市政当局的改造计划包括在不同形式上实现土地占有的规范化。为了提高城市贫民的生活质量和创造条件动员社会更多的力量参与,巴西正准备补充一系列更广泛的政策,以兑现政府对贫民区在政治上和法律上的承诺,保证投资支持。 2.印度 印度独立之初,当局实行的是清除贫民窟的政策,主要意图是驱赶贫民窟居住者。但是到了20世纪60和70年代,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贫民窟居住者逐步意识到自身的力量,且政治家也开始视其为选票的来源,当局的贫民窟清除政策由此转变为贫民窟改造政策。 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一个由世界银行资助的“贫民窟升级”项目帮助2万

巴西城市贫民窟的治理

巴西城市贫民窟的治理 杜悦来源:中国选举与治理 内容提要:在20世纪巴西城市化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其中最严重的是出现了城市贫民窟现象,城市贫民窟问题成了困扰巴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之一,并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社会后果。贫民窟问题已经引起有关当局的高度重视,巴西各级政府逐渐放弃了过去对贫民窟一概排斥的做法,采取了更加积极的措施,出台了许多治理计划,各种非政府组织和贫困居住区的居民也日益广泛地参与了贫民窟治理进程。但巴西贫民窟问题历史久远,积重难返,要想彻底解决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关键词:城市化贫民窟的治理巴西 在20世纪巴西城市化过程中,由于缺乏规划和指导,城市建设特别是交通和住房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远没有跟上城市化的发展步伐,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其中最严重的是城市贫民窟现象出现并日益严重化。城市贫民窟问题一直是困扰该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之一,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后果,削弱了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造成国民间情感的淡漠和隔阂,增加了社会暴力和犯罪活动。鉴于城市化特别是贫民窟问题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巴西各级政府开始关注贫民窟的治理问题。随着过度城市化的逐渐结束,巴西“贫困的城市化”过程开始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不再是大量农业人口由于工业化的原因急剧向城市涌入,而是城市间贫困人口的相互流动以及城市内人口的贫困化。贫困人口增长和流动方式的改变,也为巴西政府解决城市贫民窟问题提供了一个相对有利的环境。本文拟对最近时期巴西治理贫民窟问题的做法和基本经验作一初步总结。 巴西治理贫民窟的主要对策 巴西对贫民窟的治理主要采用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方式。在贫民窟治理过程中,政府“发挥着其他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政府改变了对贫民窟的态度和政策。 从20世纪70年代起,巴西政府就开始重视日益严重的贫民窟问题,也采取了一些具体的治理措施,但是因为治理的规模较小,收效甚微。贫民窟最初是从农村涌入城市的贫民和没有住房的穷人通过占用共有土地或私人土地的方式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这种强占土地的方式是违反相关法律规定的。起初,巴西各级政府试图采取措施,禁止侵占共有或私有土地的行为,当时政府主要是对贫民窟居民采取驱逐的态度,力图抑制贫民窟的增长,并把贫民窟完全置于城市规划之外。例如,1971年制定了圣保罗的第一个全面的专家计划,规划了市政政策和城市区划的指导方针。然而,该计划没有为外围地区做出规划,实际上把许许多多贫民聚集地区排除在计划和公共投资之外。但由于城市化的无序发展,贫民和贫民窟的规模日益扩大,政府根本制止不了侵占土地的行为,不得不另寻对策。

印度贫民窟带来的震撼与思考(组图)

印度贫民窟带来的震撼与思考(组图) 探知2012.08.10 2008年12月7日,我再次来到了印度的最大城市孟买。由于11天前刚发生了恐怖主义袭击,来孟买的人锐减,飞机上的座位一半都空着。我过去抵达孟买都在夜间,所以对这个城市没有什么“空中印象”。这次我特意挑选了一个靠窗的座位,希望从空中一睹这个印度的传奇城市。上午11点05分,飞机徐徐下降,我看清了,但也震惊了,我看到的不是一个现代大都市的壮丽城廓,而是一望无边、密密麻麻的贫民窟。我早就知道这个1400多万人的大城市中60%左右的人至今还住在贫民窟,但从空中看到贫民窟如此巨大的规模,于我也是第一次,只能用“触目惊心”四个字来形容。出了机场,坐上计程车,行驶在通往市中心的“大道”上,但我看到“大道”的两边还是贫民窟。安顿下来后,我又坐上孟买那种无门的城轨列车,从市中心的第一站Churchgate上车,一直坐到孟买城北的终点站Borivali, 纵贯整个大孟买城区, 一路上看到的竟然还是大量的简陋屋和贫民窟,某些地段也有一些新建的高楼,象征了渴望崛起的印度,但它们大都被包围在汪洋大海般的陋宅之中。 第二天,我和印度朋友S君一起走访了一个叫达拉维(Dharavi)的贫民窟,据说这是亚洲最大的贫民窟,居住着100万人,紧靠着孟买金融中心。坦率地说,这里的居所哪能算是房子,它们是暗天无日的窝棚,人均居住面积只有2-3平米,平均1400多人一个厕所(另一说法是上万人一个厕所),苍蝇乱飞,老鼠乱串,各种传染病频发。这个贫民窟还是孟买最大的废品处理场:我看到无数打工者(很多是童工和低种姓者),他们把各种各样的废塑料、废电脑、废瓶子、废罐头、废纸箱一一加以分拣,重新处理,这些人没有手套、口罩等最起码的劳动保护,连焚化废锡铁皮的炉前工也不戴口罩和眼镜。S君告诉我这里大部分劳工每日工作12小时,日均收入不到1美金,周末也不休息,自己还要管吃。 孟买贫民窟里有很多非政府组织,其中一部分是在真心诚意地为贫民做好事,如办学、行医等,但另一部分则是黑社会组织,在贫民窟里呼风唤雨,甚至控制了供水(这个贫民窟每天只有3个小时的自来水供应)供电(经常停电),他们还与政客勾结,使孟买的贫民窟成为一些政客的稳定票仓。 血汗劳动、童工奴隶、专横的黑社会,这一切不是发生在印度的穷乡僻壤,而是发生在这里,发生在印度的经济、金融和文化中心,发生在“印度的上海”,发生在光天化日之下。在这个所谓世界最大的民主国家里,人们对这类事情似乎已经麻木,原因大概有三:一是这类事情太多,数不胜数,法不责众,所以大家都睁一眼闭一眼;二是这里的劳工大都属于低种姓,其他种性的人很少关心他们的命运;三是这里很多的政府部门和官员腐败成风,早给雇主收买了。 我问S君政府为解决贫民窟做了些什么?他告诉我,1995年政府制定了一个计划,五年内要改造孟买90万户贫民窟“住房”,但5年过去了,一共完成了6000户的改造(户均5人,改造后的户均居住面积为21平米)。我怕自己听错了,又问了他一下,他干脆用笔把这句话完整地写在我的笔记本上。在《中国触动全球》一书中,我曾写过自己过去访印的观感:“你可以开车从北京或上海市

巴西城市化的问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巴西城市化的问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兼与中国城市化相比较 【原文出处】延边大学学报:社科版 【原刊地名】延吉 【原刊期号】200602 【原刊页号】58~62 【分类号】C8 【分类名】新思路 【复印期号】200604 【作者】李瑞林/王春艳 【作者简介】李瑞林,王春艳,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摘要题】百花论坛 【正文】 1.1过度城市化与滞后城市化 巴西属于过度城市化国家,巴西的过度城市化大约始于1950年。1950-1980年的30年间,巴西的城市化水平从36.2%上升到了67.6%。而同样的城市化水平增幅,发达国家多花了20年才实现。在这一城市化增幅内,发达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2.5倍,而巴西只增加了60%,这说明巴西的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严重脱节。到1996年,巴西城市化水平达到78.4%,2000年为81.4%,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仅为46%。 过度城市化带来的首先是城市人口过度膨胀。1950-1970年间,城市人口以每年大约5%的速度增长,乡村的人口增长还不到2%;1970年之后,城市人口的增长有所下降,但仍然大于2%,而乡村人口却呈现出负增长。第一大城市圣保罗1950年人口为250万人,1980年达到1350万人;同期,第二大城市里约热内卢人口由290万人增加到1070万人。现在全国51%的人口居住在1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中,其中9个大都市占全国人口的29%。其次是城市失业问题严重。在巴西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经济发展所创造出的就业机会远远满足不了不断扩张的城市人口的就业需求。1998年以来,巴西的失业率保持在两位数以上。三是收入分配两极分化。巴西贫富差距的悬殊程度在世界上是有名的,1960年基尼系数为0.5,1995为0.6。1999年,占巴西人口1%的富人拥有国家53%的财富,而占人口20%的贫困家庭仅拥有2.5%的社会财富。同年,全国贫困人口为5410万人,占总人口的34.9%。赤贫人口为1360万人,占总人口的8.7%。四是城市环境恶化。由于城市规划的滞后和人口的迅速膨胀,城市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圣保罗已成为世界第四大受污染严重的城市。 与巴西不同,我国的城市化属于明显的滞后型城市化,也就是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水平。据经济学家分析得出,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之间的合理比例范围是1.4-2.5:1,但中国的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比例一直小于1。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人口因素。中国人口基数庞大,人地矛盾突出,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其二,历史因素。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通过户籍政策强制地将农村剩余劳动力锁定在有限的土地上,阻止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其三,中国长期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通过国家整合资源,利用工农业价格剪刀差重点扶持重工业发展,导致工业化发展水平大大高于城市化进程。改革开放后,尽管放开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户口限制,并开始了由市场导向的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但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压力与二元经济结构的历史影响,使中国滞后城市化特征仍然十分明显。 1.2城市化过程中区域差异明显 巴西城市主要集中在东南部的沿海地区,区域城市化水平差异大。1949年,东南部的

浅谈目前财政收入结构及分析

我国目前财政收入规模及结构 ——浅谈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摘要 从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保持着一个稳定高速的增长,无论国民财富方面,还是经济体结构方面,都取得非常可喜的成绩。特别是政府的财政收入更是保持着更高的增长率,我国政府目前的财政规模已经仅次于世界上少数的国家。我们知道,财政具有资源配置、收入分配、调控经济和监督管理等职能,这些职能对于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甚至其他更多方面有着非常大的意义,还更因为目前我们国家的财政规模非常庞大,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是难以估量。GDP与财政收入都是衡量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指标,这两者存在着多多少少的联系,这需要简单的去研究一下。在本文中,还将探究一下目前财政状况对均衡国民收入的影响及与社会就业岗位的联系。 一、关于财政收入的一些概念 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财政收入表现为政府部门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个财政年度)所取得的货币收入。财政收入是衡量一国政府财力的重要指标,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范围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财政收入的充裕状况。 二、我国财政总收入与GDP的比较 <一>GDP近十年的变化 要探求财政收入,必须要关注我国的国民产值,一来因为财政的收入是要以国民收入作为依据的,二来也因为财政收入也会反过来对国民收入产生巨大的影响。以下是对国民总产值的一个粗糙地描述。近十年来,我国GDP实现了长期的高速增长。 单位:亿元(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 年份国民人均国内 总收入生产总值 (元) 2000 98000.5 7858 2001 108068.2 8622 2002 119095.7 9398 2003 135174.0 10542

地方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区别

地方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区别 地方财政总收入(全口径,如北京市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上划中央收入=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基金预算收入(包括政府性基金收入和社会保险基金收入)+上划中央收入注: 包含有基金收入的财政总收入叫做全口径财政收入,否则仅叫财政总收入。 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 通过一定的形式和程序,有计划有组织并由国家支配的纳入预算管理的资金。 包括: (1)税收收入。 国内增值税的25%、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纳入分享范围的企业所得税的40%+未纳入分享范围企业全部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40%、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证券印花税的3%+其余印花税的全部)、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烟叶税、其他税收收入。 (2)非税收入。 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其他收入。 基金预算收入: 指按规定收取,转入或通过当年财政安排,由财政管理并具有指定用途的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等。 主要包括:

工业交通部门、商贸部门、文教部门、农业部门、其他部门的基金收入和社会保障基金收入、地方财政税费附加收入、基金预算调拨收入等。 行政区本级财政收入指的是行政区本级政府与下级政府之间经过分享、返还之后可供行政区本级政府支配的财政收入。 如,北京市财政收入中还包含了下面区县的财政收入,北京市政府本级财政收入仅占其中的一部分。 摘一段关于深圳市财政收入的报告,可以看出几个概念的差别。 2008年来源于深圳市的全口径财政收入2830亿元,是在消化了2008年证券交易印花税大幅减收因素后实现的(2008年证券交易印花税大幅减收350亿元),剔除此因素,增幅达 19.5%。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800.36亿元,比上年增加142亿元,增长 21.6%,其中市本级完成527亿元,比上年增长23%。 在国内外经济形势日趋严峻,对深圳市外向型经济造成较大冲击的背景下,这一突破来之不易,也尤显可贵。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是指政府凭借国家政治权力,以社会管理者身份筹集以税收为主体的财政收入,主要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持国家行政职能正常运转、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 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包括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以及社会保障预算。 为了避免与预算体系中其他预算收入混淆,从2012年起各级政府一般预算收入改称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在口径上与2011年以前的“一般预算收入”相同。

第七章 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分析

第七章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目前我国财政统计中的“财政收入” ,属于() A. 预算内收入 B. 预算外收入 C. 体制外收入 D. 预算内收入和预算外收入 2.目前世界各国取得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基本上是() A. 企业收入 B. 政府收入 C. 收费 D. 税收 3.政府部门对其所提供的公共设施的使用者按一定的标准收取的费用称为() A. 税收 B. 规费 C. 使用费 D. 罚没收入 4.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是() A. 税收 B. 债务 C. 企业利润 D. 收费 5.当价格总水平上升时,()最有利于提高财政在价格再分配中所占的份额 A. 人头税 B. 定额资源税 C. 比例流转税 D. 累进所得税 6.制度外罚没属于() A. 预算内非税收入 B. 预算外非税收入 C. 制度外非税收入 D. 预算收入 7.政府推行赤字财政政策,实行国民收入超分配导致物价上涨甚至通货膨胀,政府会 取得价格再分配所得,即通常所说的() A. 通货膨胀 B. 通货膨胀收入 C. 通货膨胀税 D. 国民收入再分配 8.价格变动使财政收入只有名义增长,而不会有实际增长,实行的税率是()17 A. 全额累进税率 B. 超额累进税率 C. 比例税率 D. 定额税率 二、多项选择题(错选、漏选不得分。) 1.政府性收费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包括() A. 收费主体是政府或其授权单位 B. 以赢利为目的 C. 对特定受益对象征收 D. 不以赢利为目的 2.政府性收费适用的对象为() A. 使用特定公共设施者 B. 获得特定公共服务者 C. 接受特定行政管理者 D. 消费公共产品者 3.政府性收费与税收在性质上的相同之处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A. 征收对象 B. 征收标准 C. 征收主体 D. 收入的基本属性 4.政府性收费具有以下属性() A. 有偿性 B. 灵活性 C. 无偿性 D. 固定性 5.政府性收费主要包括() A. 价款 B. 使用费 C. 税收 D. 规费 6.我国的政府收入包括() A. 负债 B. 预算内收入 C. 预算外收入 D. 制度外收入 7.在我国主要以非税收形式存在的政府收入有() A. 预算外收入 B. 预算内收入 C. 制度外收入 D. 经济建设收入 8.规范的狭义非税收入其外延包括() A. 经济和财产收入 B. 管理费和收费 C. 罚款和没收 D. 各级政府雇员和其他人员的退休基金缴款 9.非税收入的功能有() A. 为政府筹集公共收入 B. 增进效率

巴西政府对城市低收入阶层住房改造的做法和启示

巴西政府对城市低收入阶层住房改造的做法和启示 2010-11-25 中宏数据库 摘要:巴西城市化水平在50年的时间内由36%升至86%。快速城市化使得人口迅速向大城市集聚,也带来了日趋严重的交通、环境、住房等压力和贫穷、暴力等社会问题。其中,“贫民窟”成为巴西大城市困扰的集中代表。21世纪以来,巴西开始转变城市管理理念,设立城市住房管理部门,注重城市规划,改善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居住环境,提高城市贫民的生活质量。本文在实地考察和案例研究的基础上。介绍了巴西政府对城市低收入者住房治理改造的做法,并从中得到了我国在快速城市化的关键时期城市解决进城人口住房和城市改造方面的三点启示。 关键词:巴西;城市化;低收入阶层;住房改造;启示 巴西作为发展中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起,城市化快速发展,在50年的时间内城市化水平由36%达到2008年的86%,人口迅速向大城市集聚,由于一些制度原因,给巴西大城市带来了日趋严重的交通、环境、住房等压力和贫穷、暴力等社会问题,“贫民窟”成为城市人口爆炸所带来问题的集中代表,巴西城市出现贫民窟及政府对城市低收入者住房治理改造的教训和经验值得目前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中的中国认真吸取和借鉴。 1 巴西城市低收入者住宅区的现状 巴西的贫富差距悬殊。在城市,富人居住在环境好、交通便利的地方,而低收入者则居住在一些低收入者住宅区和叫“法维拉”(FAVELAS)的贫民窟里。 1987年,巴西全国约有2500万人居住在贫民窟。1991年,贫民窟有3188个,2000年增加到

3905个,分布遍及巴西所有的大城市,现在已发展到中等城市。根据巴西城市部提供的资料,2008年巴西人口10~50万的城市中有贫民窟的占80%,而人口2~10万的城市中有贫民窟的占45%。以圣保罗市为例,目前圣保罗市市区面积1500km2,人口1100万,其中不安全居住地(PRECARIOUS SETTLEMENTS AREA)面积达到136km2,涉及人口334万,这其中有贫民窟(FAVELAS)1575个。 被圣保罗市政府称为的“不安全居住区”有两种情况:一是居住环境非常恶劣的贫民窟,这种往往是非法占地建成的,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贫民窟,巴西地理统计局定义为“50户以上的人家汇住一起,房屋建筑无序,占用他人或公共土地、缺乏主要卫生等服务设施的生活区”;二是在合法土地上自建的住宅区,这里有的是比较简陋的房子,有的是年代久远的小洋楼。严格意义上说,应该叫做低收入者住宅区更为贴切。本文把这两种情况称为贫民住宅区。 第一种贫民窟主要位于城乡结合部,而市中心也有少量贫民窟。比如,圣保罗市有80%的贫民窟位于城乡结合部,市中心还有4座立体式的贫民窟,指的是一些20多层的高层建筑,原来是富裕阶层的住宅,随着城市的发展,他们搬到城市郊区居住,遗弃的楼房被贫民非法占有居住,由于缺乏维护,这些立体的贫民窟外表、内部破烂不堪,与市中心豪华的高楼,精心维护的古老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种低收入者住宅区,主要位于市中心区,其居住环境和我国的城中村或棚户区有些类似。 圣保罗城市住房部统计,住在市中心不安全地区的共有334万人,其中,住在贫民窟里的有160万人;住在非法住房(ILLEGAL SETTLEMENTs)里的有170万人;住在出租房(TENEMENT HOUSES)里的有4万人。 不安全居住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比较薄弱。贫民窟被垃圾、污水、疾病、混乱所围困,很少或根本没有文化和体育设施。根据圣保罗市住房部提供的数据,圣保罗市人均月收入是538美金,人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6年。对于那些住在不安全居住地里的人,大多数在非正规经济领域就业,在劳动保障、社会保障待遇方面与正规经济领域的职工有很大的区别;70%的家庭每月仅靠3个最底薪(共750美金)生活;44%的家长只读到小学,15~17岁的青年中有23%的人中学不能毕业;67%的家

目前我国财政收入规模及结构分析

目前我国财政收入规模及结构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我国的财政收入不断增加,财政收入规模不断扩大。本文第一部分依据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的相关数据,分析我国目前财政收入的总量,及其占GDP的比重,再结合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分析财政收入增长的原因,并且提出了合理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几点政策思路。第二部分分析目前我国财政收入的结构,主要从收入形式方面进行分析。基于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重点分析了税收部分,对几个主要税种的收入增长情况及增长原因进行了分析,体现各税种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程度,由此反映除财政收入的结构情况。 关键字:财政收入规模、财政收入结构、税收结构 财政收入可以理解为是一定量的货币收入,即国家占有的以货币表现的一定量的国民总收入;财政收入又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分配过程,这一过程是财政运行的第一个阶段或第一个环节,在其中形成特定的分配关系或利益关系。1财政对一个国家的政府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占有了一定规模的财政收入,政府才能实现其职能。 一、财政收入规模分析 表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入总额及各年增长速度 1摘自陈共《财政学》(第六版)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收入总量以较快的速度逐年增长,到目前已经具有了比较大的规模。2007、2008、2009年财政收入总量分别为52321.78亿元、61330.35亿元、68518.30亿元,2010年更是突破8万亿,达到83080亿元的水平;四年的增长速度依次为32.4%、19.5%、11.7%、21.3%。从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财政收入总量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并且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持续增加。 财政收入规模大小、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快慢,是由经济、政治、社会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但是从根本上说,首先还是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影响,这些经济条件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技术水平、收入分配体制和价格水平,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 我国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并且达到目前的规模的原因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一、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虽然比起很多发达国家, 我国目前的生产力水平水平低,技术水平也还很落后,但是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确实有了非常大的发展。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国一直努力健全和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这个过程之中,我国注重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支持和鼓励科技创新,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政府在这些年中采取的一些措施确实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从而为财政收入的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征管的加强。我国的各级税务机关加强了对税收的征管,切实保 证了税收的到位,对财政收入的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价格水平的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总水平一般呈上升趋 势,一定范围内价格的上涨是正常现象。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我国的物价水平在正常的范围内上升了不少,随着价格水平的上升,财政收入也同比例的增长。 四、企业效益水平和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外贸易的发展。近年来, 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生产技术水平越来越高,企业的效益水平提高,个人收入增加,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增长较快;随着对外交流的加强,对外 2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

城市化问题透视:中国的城中村与拉美的贫民窟之类比-最新文档

贫民窟”问题, 而且这种问题还在拉美等国家与地区一直蔓延 着,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 城中村”问题成为制约城市化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城市被 城中村”和边缘杂乱的建筑所包围,是我国城市的真实写照, 我国的“城中村”是一种拉美式的贫民窟。 在国外, “贫民窟” 是个普遍性的社会现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国家政策的不 同,其持续的时间有所不同, 目前广泛地存在于比较典型的拉美、 非洲、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这种“城中村”或“贫民窟” 是一种相对低成本的城市居住区, 为农村人口转移和吸纳到城市 带来了便利化, 像城市化率很高的拉美地区就是基于此, 带来了很多社会问 题;当然,自 19 世纪以来,在先行的西方发 达国家,“贫民窟”问题也曾严重地困扰了这些国家和地区长达 一个世纪之久。我国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城市化在一定程度上 也再现了传统城市化中的诸多问题, 其中就出现了类似于国外城 市“贫民窟”的“城中村”现象。蓝宇蕴( 2007)将这种人口聚 居区称为“类贫民窟”, 认为从城中村聚落的空间结构状态和社 会结构特征看, 具有类似于国外城市贫民窟的基本特征。 本文试 图对这两类城市病问题做一个简要的描述,进行两者的对比分 析,并从空间正义的伦理视角来阐述城市化发展应坚持的价值取 向问题。 、对我国“城中村”问题的认识 城中村, 有学者称其为“都市里的村庄”, 是中国城镇化发 展过程 中特有的现象, 是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转型 发展,城市数量快速增长、粗放型城市空间拓展,城市近郊、边 缘农村区域, 在城市化的浪潮中, 逐步演化为既非农村又非城市 社区的风貌, 它是在城乡二元社会城市化问题透视: 中国的城中村与拉美的贫民窟之类 从空间演变的角度看, 在西方城市化发展的历史上, 出现过 病” 城中村问题,也很凸显,尤其是在不发达的西部地区, 同时也

优化河南财政收入结构的探索

优化河南财政收入结构的探索 何晞时文彦 近年来,随着河南经济迅速发展,河南财政收入、税收收入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与东部发达省份相比较,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较低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年国家财政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的,而河南省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为。虽然年比上年提高了个百分点,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比重仍然偏低。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反映了财政收入的结构和质量。如何优化财政收入结构,提高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已成为今后财政工作的重点。 一、优化财政收入结构理论概述 财政收入结构,是以价值形式表现的财政收入内部各要素的构成和比例关系,反映财政收入中不同收入形式之间、不同来源之间的比例关系。财政收入的形式结构反映税收收入和各非税收入之间的比例关系,财政收入的部门结构反映来源于第一、二、三产业收入之间的比例关系,财政收入的经济类型结构反映来源于国有经济部门和非国有经济部门收入之间的比例关系。 对财政收入结构进行分析是财政收入规模分析的深化,目的在于了解国民经济各部门在地方经济中的发展变化,掌握各种财

政收入形式的实践效果,以及对整个政府收入的影响,揭示地方政府收入增长的特点和趋势,探求增加政府收入的合理途径,为完善政府收入管理制度服务。 . 财政收入结构优化的内涵 最优财政收入结构,是指能够在最小经济效率损失的情况下最大增加财政收入量的财政收入结构。一是财政收入的增长以最小效率损失为前提条件。二是各种形式的财政收入增长是协调的,它们在总财政收入增长中的贡献率应该是合乎客观规律和比例的。每种形式的收入都与一定阶段的经济、社会结构密切相关,如果出现异常或不协调,必然会对经济、社会结构产生扭曲性,带来效率损失和社会不公。而且不协调的财政收入结构会导致财政收入增长缺乏后劲,加大财政风险,最终制约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三是财政收入结构的优化是以各种收入形式本身的规范为前提的,包括范围的规范和管理的规范。范围的规范是指应该对各种收入形式的具体范围进行严格限定。所谓管理的规范,是指对各种形式的收入,应该制定严格的管理标准和措施,确保这些收入最有效地用于公共目的。 . 财政收入结构选择的理论依据 优化的财政收入结构能够促进财政收入的可持续增长,有利于均衡负担、减少扭曲,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就现阶段而言,优化结构有利于拓宽财源,在不妨碍经济增长的条件下实现财政收入合理增长。而且,在优化结构的过程中,可以实现财政收入

傲慢与偏见 柯布西耶 现代城市理论在巴西利亚的实践评析 魏彤岳

183 2011年增刊 第27卷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世界在物质规划层面集中形成了几个伟大的城市构想和实践,其中法国人勒?柯布西耶提出的以新建筑运动为基础的“现代城市”理论,逐步形成了理性功能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写入了《雅典宪章》,成为资本主义社会近代规划学科的重要内容,至今有着深远影响。该理论最伟大的实践之一就是被誉为“准柯布西耶式”的巴西利亚规划。但是,就是这样一座完全遵循柯布西耶思想建设、被联合国评为“最年 轻的世界文化遗产”、城市结构和面貌经历半个世纪仍保存完好的城市,却引起各界的争议和质疑,其城市建设甚至被称为是规划师与建筑师的“孤芳自赏”。我国的城市规划者对于巴西利亚的感受多源自于书本,可能是 因为对《雅典宪章》一些思想的质疑和批判,□ 魏彤岳,田 野,杨 军 “傲慢”与“偏见” —柯布西耶“现代城市”理论在巴西利亚的实践评析 [摘 要]巴西利亚的规划和建设是柯布西耶“现代城市”理论下的实践典范,拥有众多值得“骄傲”的资本:她在高原建都,具有简洁的“十”字结构和“飞机”形布局,具有结合了公共空间组织功能和城市象征性意义的绿色中轴线,打造了以邻里单位模式组成的理想住区模式—“超级小区”,构筑了众多“新建筑”式的高原地标建筑。同时,巴西利亚也遭受着众多“偏见”:功能分区过于明确,交通组织出现“方便”与“不方便”两个极端效果,缺乏对城市文脉的传承,郊区聚集了大量的别墅区和贫民窟。这些都为我国大力发展新城建设、促进旧城更新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启示。[关键词]巴西利亚;“现代城市”理论;柯布西耶 [文章编号]1006-0022(2011)S0-0183-05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Pride and Prejudice: Research of Corbusier’s Modern City Theory in Brasilia/Wei T ongyue, Tian Y e, Yang Jun [Abstract] Brasilia’s planning is base on the Corbusier’s modern city theory, and has these pride like: building plateau, the compact Celtic cross and airplane form layout, the green axile wire which contain the public space function and urban symbolic content, the super residences which consist by the neighborhood units, the plateau landmark in new building. It also gets the prejudices like: the too explicit function area, the most convenience or most inconvenient translate, the lack of urban culture, the lots of villas and slums in suburbs.All the pride and prejudice of Brasilia have brought the new enlightenment to China’s implementation.[Key words] Brasilia, Modern city theory, Corbusier 使人们一度忽视和曲解了“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一些核心思想,而巴西利亚因此更莫名其妙地成为了规划史上的失败案例。笔者因工作机会有幸踏上巴西利亚的土地,身临其境地感受这座传奇的城市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并试图从中获得一些针对国内目前规划工作的启示和反思。 1巴西利亚的“傲慢” “傲慢”这个词与巴西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大相径庭,但笔者拟人化地称巴西利亚是“傲慢”的,是因为她拥有太多可以骄傲的资本:她不仅是城市规划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更是当代建筑的一枝独秀,最难得的是在半个世纪的批判和质疑声中,她却丝毫不受任何

快速城市化带来的贫民窟

观纪录片《金砖之国》有感 快速城市化带来的贫民窟 班级:1004032 学号:100403220 姓名:王生财 日期:2012年5月12日 摘要:在城市化进程中,大多数国家都会出现“贫民窟”。我国如何更好地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处理好城市化带来的各种问题。“贫民窟”现象就是最关键的之一,现已巴西贫民窟来思考我国的城市化道路。希望此文可以提供借鉴之处。

快速城市化带来的贫民窟 关键词:贫民窟城市化现状原因启示 巴西城市贫民窟现状 经过几十年努力,巴西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就,已由农业国转变为现代工业化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960年为1049美元,与我国目前的水平基本相当,到1980年达到2486美元,2000年人均GDP为3587美元。战后巴西由于农村内部巨大的“推力”,经历了空前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过程,成为战后发展中国家中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和目前发展中国家中城市化水 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巴西城市化率由1960年的56%,提高到1980年的67.6%,2000年的81.2%。 巴西城市化的特点是:(1)大城市化。农村人口集中进入大都市。第一大城市圣保罗地区1950年250万人,1980年达到1350万人;同期,第二大城市里约热内卢地区由290万人增加到1070万人。现在全国51%的人口在十万以上人口的城市中,其中9个大都市占全国人口的29%。(2)大城市群形成。1950年前后,巴西一些大城市出现城市郊区化的现象,随着工业化推进,大城市周围出现若干小城市,组合为城市群。圣保罗城都市地区由周围的39个市组成,1990年为1700万人,成为第三世界最大的工业区。现在全国47%的人口集中在49个城市群中。(3)沿海地带城市密集,近来在向内地延伸,中部、北部呈现较高的城市人口增长率,但总体上仍主要集中于南部、东南部。在巴西,由圣保罗城至里约热内卢城两大城市之间,卫星城市、新城市不断填充,在东南沿海一带,已构成集合城市,或称城市带。 巴西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贫富差别过大,贫困人口多数集中于城市。国际上采用基尼系数来衡量收入差距,以0.4为警戒线。巴西的基尼系数由1960年的0.5上升到1995年的0.6。现在全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500美元以上,但贫困人口仍占34%。14%的人口未解决温饱。2000年巴西有460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即月收入低于80雷亚尔(35美元)。据巴西应用经济研究所介绍,目前贫困人口在农村的有1500万人,在中小城市2200多万人,在大城市900多万人。 巴西城市贫民大部分是住在贫民窟。贫民窟在巴西称为“法维拉”(favela),指临时搭建的简陋住房的集中地。根据巴西地理统计局的界定,贫民窟是指50户以上的人家汇住在一起,房屋建筑无序,占用他人或公共土地、缺乏主要卫生等服务设施的生活区。1987年全国约有2500万人居住在贫民窟,近几年有加剧发展的趋势。据2000年的人口普查,巴西有贫民窟3905个,比1991年增加717个。贫民窟遍及巴西所有的大城市,现在已发展到中等城市。圣保罗州是贫民窟最多的州,有1548个。我们考察的里约热内卢市是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和世界十大著名旅游城市之一,城区人口550万人,其中就有150多万人住在贫民窟里。

走进巴西第二大城市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

走进巴西第二大城市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 2007-01-31 11:08:04 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编辑:李智超发表评论共0条进入论坛>> 国际在线道(记者鲁扬):提到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市(简称里约),人们首先会想到它漫长的海滩,高耸的耶稣山,巧夺天工的甜面包山…..除此之外,里约还有另外一道风景线——贫民窟。 贫民窟有500多座 里约共有500多座贫民窟,大都依山坡而建,一个个狭小的房屋排列紧密犹如火柴盒一般,形成了里约市一道独特的景观,而罗西尼亚是众多贫民窟中最大的一座。 罗西尼亚位于里约市东南部,介于两兄弟山和蒂茹卡森林公园之间,与记者站所在的莱布龙富人区相距不远。那里现在居住着大约5.6万人。罗西尼亚迎来的首批居民是二战后来此的葡萄牙、法国和意大利移民。最初,他们从事种植业并拥有了自己的小块农田,然后他们将种出来的东西拿到附近的集市上卖。后来这片地区就被成为罗西尼亚,葡语意为小块农田。 上世纪50年代中期,罗西尼亚的人口逐渐增加,很多米纳斯州、巴伊亚州以及东北部的移民迁居于此。70年代开始,罗西尼亚出现了有组织的和社区性团体,建立了医疗、教育等部门,以及供水供电和基础卫生设施。80年代,这里出现了学校、托儿所和社区中心,并成立卫生中心和行政区。 贫民窟并不可怕 在很多人看来,罗西尼亚这样的贫民窟和毒品交易、枪支贩卖、暴力活动是近义词,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这样的。因为一段时间以来,贫民窟的居民渴望融入这个城市,但是他们在经济上被剥削,政治上被操纵,文化和社会方面受到排挤和歧视,这给各种暴力集团和黑社会组织的发展带来了温床,他们吸纳被主流社会排挤的当地居民入伙,并用严密的制度控制他们,对社会治安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几届巴西政府都试图解决贫民窟的暴力问题,但都无功而返。 但是,贫民窟也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糟糕,那里有自己的社区,有学校、商店、医院、餐馆;消费品也很丰富,许多家庭有电视、空调、洗衣机、烘干机和家用物品,一些家庭甚至拥有电脑和汽车。生活在这里的人认为,他们只是没有足够的钱在城里买房子而已,其他生活别无二致。 记者的朋友安东尼奥是个装修工人,就住在罗西尼亚贫民窟。他来自巴西东北部,和许多巴西人一样,每天进城工作,领取报酬。记者初次听说他来自贫民窟时,面露惊讶之情,但在随后的交流中发现所谓的贫民窟就是低收入者聚集区,尽管硬件条件比城里稍微差点,但人们的生活与一般的巴西人没有什么不同。 不仅如此,里约的贫民窟也越来越吸引外国游客的目光,很多游客专门前往贫民窟参观。当地旅行社也专门组织了贫民窟旅游项目。有的网站还打出广告,在贫民窟进行“Jeeptour”,就是乘坐吉普车游览。一位参观贫民窟的葡萄牙学生对记者表示,参观后感觉和以前所了解的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当地旅游部门正在考虑在贫民窟修建酒店和宾馆以接待日益增多的游客,不过前提是当地的安全得到保证。 随着巴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农民和边远地区的居民向里约这样的大城市移民,因为没有钱,只好居住的城市边缘的贫民窟。如果处理得好,城里人与贫民窟的人都能和睦相处,反之,如果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分配日益不公,那么贫民窟带来的种种问题,如贩毒、暴力、派系仇杀等都会影响整个巴西社会。

城市贫民窟的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

城市贫民窟的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 摘要在城市化进程中,大多数国家在城市中形成大规模的“贫民窟”。我国如何解决在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贫民窟问题,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必然要求。本文以北京市为例,研究贫民窟产生的原因与条件,并提出我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贫民窟”问题的基本措施,为我国高效解决贫民窟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贫民窟现状影响形成原因对策 1 引言 世界各国的城市发展历程表明,贫民窟是城市化进程中很难回避的问题。只要具备一定的经济规模和聚集效应,大城市总是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村和周边中小城市的移民,或由于城市内部的贫富分化,引发并加深贫民窟问题。 贫民窟一词一直用来指最恶劣的住房条件、最不卫生的环境。最初的贫民窟是包括犯罪和吸毒在内的边际活动的避难所,是有可能造成多种传染病肆虐城市地区的传染源,而现在界定的贫民窟是指房屋建筑无序,占用他人或公共土地,缺乏主要公共服务 北京作为我国的政 治、经济、文化中心,其 在社会基础设施、公共服 务设施等各个方面存在 的优势吸引了全国各地 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该市的人口数量不断增 多(如图1所示)。但是 由于其承载力有限,且城 市内部的贫富分化明显, 形成了城市贫民窟。贫民 窟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 2 北京城市贫民窟的现状 首都北京8个城区的贫民窟数量,远不止此前有关方面公布过的“332个”和“343个”,而是多得多,而且各区贫民窟的现状大同小异。 如北京宣武区——大栅栏所在地,此地贫民窟的现状及特点如下: (1)居住拥挤,危旧平房集中——该地区11个社区中,平房社区10个,平房院子

2950个,其中危旧房90%以上。 (2) 环境脏乱。北京市中心与周边地区存在几块贫民窟,房屋破烂,垃圾遍地,肮脏不堪。 (3) 人口结构特殊。如图2在此生活着常住人口23418户,57551人。其中60岁以上9914人,占17%,远远超过了中国10%的老龄人口比率;残疾者963人,失业登记者4427人,社会低保户929户。而在五年之内,两劳释放者有38人。 (4)外地流动人口多——公安局注册登记者为16700人,他们所从事的劳动行业具有地域性。他们以每月300—500元租住在老房子里。于是,在大栅栏的另一特色是,地道的京腔中混杂着各地方言。 (5) 市政设施落后。市政及卫生设施严重不足,特别是厕所和供水供电,石头胡同 曾创下了一次断电42天的记录。 (6)火灾隐患多。供电系统老化而胡同窄小,为了应急,消防部门专门用130小卡车改装成小型救火车,社区则配备水罐三轮车。 (7) 治安状况恶化。社会治安混乱,珠宝市、月亮湾地区的110报警占全地区的70%以上。 3 北京城市贫民窟的影响 北京存在巨大的“盆地效应”,大量外来人员流入该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北京的发展,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诸多严重的问题,不利于北京和谐社会的构建。 首先是环境问题。由于北京外来流入人口繁多,并且多是贫困人口,他们聚集在城区角落里,而且多以危旧平房集中,交通不便,环境脏乱,严重影响了北京的市容市貌,与北京的规划蓝图相抵触。 其次是安全问题。大规模贫民窟的存在,非常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国家的安全,因为这些地区的治安比较混乱,是 图 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