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体积的测量教学设计(浙教版科学教案)

体积的测量教学设计(浙教版科学教案)

体积的测量教学设计(浙教版科学教案)
体积的测量教学设计(浙教版科学教案)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第2课时体积的测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知道长度和体积的单位及其常用单位。

(2)熟悉量筒和量筒上的刻度。

(3)学会用量筒液体和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

2.科学探究目标:进一步感受科学探究过程

3.情感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正确使用量筒

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

三.教学准备

量筒,量杯,饮料瓶,橡皮泥,木块,冰糖,细沙,铁块,大头针,小石块等

四.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是初一学生首次接触到的测量的知识,虽然学生对平时的日常生活中的测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并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应该说学生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对“科学”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兴趣,这是非常好的现象,教师应利用实验等手段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与积极性。

五.教学思路

课前复习

教师活动课前请同学们收集了带有体积标识的商品,现在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你所找到的商品?(根据学生展示的情况,教师灵活利用课件加以补充)学生活动展示自己带来的带有体积标识的商品,如饮料瓶,洗发

水瓶等,香水瓶等(图一)。

并说出自己收集到标识的含义,如矿泉水瓶上写的“550ml”表示瓶中水的体积为550ml 教师活动大家的收集到了非常多的体积标识,那么谁知道这个体积标识的含义是什么呢?

【板书】一.体积:物体所占有的空间的大小

【提问】请大家和我一起观察大瓶可乐和小瓶可乐体积的单位有什么不同呢?(可乐瓶可从学生所带商品中选用,若无则用教师事先准备的)

学生活动观察后发现体积单位不同

教师活动现在请大家尽可能多的说出你知道的体积的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板书】二.体积的单位

升,毫升,米,分米,厘米333

333【提问】知道了这么多体积的单位,那么到底1米,1分米,1厘米大小关系如何呢

【板书】 1立方米=1000升

1升=1000毫升

1毫升=1立方厘米

【提问】液体体积的测量工具有哪些呢?

【板书】

三.液体体积的测量工具:量筒或量杯

师生互动认识量筒和量杯最小刻度值及量筒使用注意事项

现在到了实验时间了,请大家分成四人小组,观察你们桌面上的量筒,记录下刻度单位,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学生活动【学生实验一】

①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观察量筒

②讨论量筒的正确使用方法,并练习用量筒量取一定量水

③分析俯视与仰视造成的结果并加以验证

教师活动

【板书】量筒使用注意事项

1、看清它的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2、测量前量筒必须平放在桌面上

3、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教师活动展示一块不规则的小石块

【提问】如何测出它的体积?

【板书】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

学生活动【学生实验二】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将事先准备的小石块放入原先含 45ml 水的量筒中观察测量教师活动这种方法我们可以称为排水法。

【板书】排水法测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师活动

总结大家的方法,我们就得出了任意物体体积测量的三种方法:

1.液体体积测量:直接使用量筒或量杯

2.形状规则固体体积测量:测出数据,代入计算

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测量:排水法

【探究活动一】

【提问】某不规则的物体放入水中会溶解,该怎样测量它的体积?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归纳交流。

【探究活动二】

【提问】某不规则的物体放入水中有一部分浮在水面,该怎样测量它的体积?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归纳交流。

教师活动

大家讨论的非常热烈,想法也很多,给了我很多启示。我发现有些实验方案可能在设计时有不够完善的地方,这不要紧,关键是我们要善于动脑筋思考,怎样把自己的实验方案改进,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小结,课堂练习,布置作业

2016年秋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设计教学设计课题

文档 第三单元测量 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文档 7毫米。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毫米),

大班科学教案《自然测量》及教学反思

(封面) 大班科学教案《自然测量》及教学反思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活动目标 1.能选择自然物测量物品的长度,初步掌握‘首尾相接’的基本测量方法。 2.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有关,体验测量活动带来的乐趣与成功感。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测量工具(各种长棍、尺、绳子、纸盒等)笔、记录纸等。 2.记录表:标明测量物体、测量工具与数据。 3.幼儿学习资源。 活动过程 1.教师通过组织幼儿讨论自己的身高、体重引出课题,知道测量要借助于工具。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自己多高吗?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你们知道自己有多重吗?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原来,要想知道身高、体重(要想测量)就得借助工具。 2.请幼儿以组为单位测量桌子长度,初步探索自然测量的基本方法。 (1)请幼儿讨论,除了尺子还可以用哪些工具进行测量,引导幼儿说出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如;小棍、绳子、手掌、脚步、书本等。(可为

幼儿提供幼儿学习资源开拓幼儿思路) 师:要是想要知道桌子有多长?咱们可以怎么办?(尺子量) 师:除了用尺子,还可以用什么? (2)幼儿自由选择用绳、小棒、铅笔等工具测量桌子的长度,并做好记录。 师:孩子们,我在每一组投放了一份测量工具,请你们商量一下,一名幼儿记录,其他的孩子选择工具进行测量桌子。 教师提醒幼儿将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都要记录好,观察幼儿的测量方法是否正确,并指导幼儿与同伴合作。 (3)请多名幼儿演示不同的测量方法,师生讨论哪种方法测出的结果更准确。 师:哪位小朋友想来为大家演示一下你是怎么测量的? 师:你们觉得哪位小朋友的的测量结果准确? 3.教师示范首尾相接的测量方法,引导幼儿掌握其中要领。 (1)重点请(运用首尾相接的)幼儿演示测量过程,(banzhuren)讨论:为什么量一次后要用手按住这个点,然后移动小棒从这个点开始继续测量? (2)教师讲解、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强调幼儿在测量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如:用小棒测量时,小棒的首和尾要相接,不能有空,沿直线测量,记住总数。 用绳子测量时,要将绳子拉直,做上标记。

【优质课、示范课、研标课、公开课】教科版小学科学《摆的研究》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 课 《摆的研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通过实验设计,让学生明白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对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初步意识到精确测量结果的得出是需要反复测量的。 2. 在学生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态度。在实验过程中体会认真实验、细致观察发现新问题的重要性。 3. 培养对新问题有继续探究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能够联系已有认识合理推测摆的摆动快慢与什么有关。 2. 能够设计对比实验,通过控制变量进行改变摆的摆锤、摆的摆长对摆的摆动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3. 能够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且根据分析进行推测。 科学概念目标: 通过两组对比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

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教学重点 经历改变摆的摆锤轻重与摆绳长短对一定时间内摆的摆动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探究。侧重于引导学生控制探究变量和分析实验误差。教学难点 能够通过合理控制变量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并应用于解决生活问题。教学准备 1. 材料准备 学生材料:三个相同大小的铁垫圈、一根长的摆绳、铁架一个、秒表一只、实验记录单一份。 教师材料:上节课中学生关于摆的摆动次数的实验记录表、摆绳长度一样摆锤长度不一样的摆。 2. 知识准备 知道摆是由摆绳和摆锤组成,知道摆的摆动快慢与摆动幅度没有关系,对比实验的知识。 课前活动: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活动。用你的身体模仿一下摆的运动,比一比看谁模仿的像!预备,开始。你觉得摆是怎样运动的?(你这样模仿的原因是什么呢?)我发现同学们都非常的善于观察,关注到了摆的特点。我想在这节课上你肯定会有更多的发现!上课。 教学过程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第三单元测量 教案教学设计(6课时)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教学设计(6课时) 三测量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了解了一些测量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以后学习测量长度、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学生的已有经验比较丰富,这就为分米和千米以及吨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掌握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能进行简单的估测和测量活动,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这些都为进一步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比较丰富的了。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培养实践能力。 5.通过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养成认真观察,仔细测量的好习惯。 教学建议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两大特点:一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 的联系;二是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与厘米,质量单位 千克和克,并且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可以说,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比较丰富的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注意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组织 学生测量硬币、教材的厚度,测量课桌的长、宽;利用多媒体显示公路路标,距离是1千米的两地,质量是1吨的物体等。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 2.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 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是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 实际问题的基础。因此让学生感受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1吨的质量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对于具体形象的事物认识清、感受深,而“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又比较强,因此在教学时,要注意尽量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凭 借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对1毫米、1分米、1千米和1吨进行充分的感知,形成正确的表象。 3.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估测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也是用“测量”的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的具体体现。所以教师要注意结合这部分内容,培养学生自觉地 对常用物体进行估测的意识。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组织学生先估测、后测量验证的方法,使之逐步养成估测的习惯,达到提高学生估测能 力的目的。 课时安排

七年级科学上册-1.4《科学测量》教案-浙教版

最新2020-2021学年秋季七年级科学上册 科学测量 引入 提问:什么是温度? 师:对于这个问题,你们一下子很难回答。那我们先来感受下温度。 小活动: 让一位学生先把手浸入冷水的烧杯中,说下自己的感觉,再把手浸入有冰水混合物的烧杯中,再说下自己的感觉。 预设:冷的,冰的。 提问:什么是温度? 预设:温度就是能够表示有多热,有多冷。物体的冷热程度。 再请一位同学感受下冷水,确认是冷的,再感受下冰水混合物,确认是冰冷的。(稍微停留一段时间。再把手放到冷水中,让他说说感受。 预设:水是热的。 原来那杯冷水,为什么你说它是热的呢?这到底是冷还是热? 师:仅凭感觉来判断温度的高低是不可靠。 师:那么我们必须借助工具。什么工具?温度计。 新课 一、认识温度计 出示温度计 师:温度计的原理是什么?它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先来认识下温度计,看看它有哪些结构。 (按照顺序,出示玻璃泡、玻璃管、液柱、刻度) (板书)结构:玻璃泡、玻璃管、刻度 老师把温度计放入冰水中,让学生观察酒精柱的变化。(观察到下降) 提问:里面酒精的体积发生了变化吗? 预设:体积变小了。 师:如果,我把温度计放到一杯热水中,里面酒精的体积会发生什么变化? 预设:体积变大了。 提问:那温度计的原理是什么? 预设:热胀冷缩。 (板书)物质的热胀冷缩。 师:我们可以根据液柱上升的高度就能知道温度的高低,液柱高一点说明温度高一点,液柱低一点说明温度低一点。那这样能不能测量温度的高低? 预设:还无法测量。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师:回忆一下,在长度测量时,我们把1米规定为一个公认的标准,其它的长度都和1米这段长度在进行比较。在温度测量时,我们把1℃规定为一个公认的标准。 师:但是公认的标准不能随便规定,要有一定的科学性,一定的稳定性,最好找到一个永远也不会变的标准。 (老师把温度计放入冰水混合物的烧杯中) 师:科学家们做实验时候,把一支玻璃管放到冰水混合物中,他们发现只要冰和水同时存在,无论外界温度如何变化,玻璃管里的液面既不上升也不下降。无论是谁,都是这个结果。 这是不是很奇特?这个温度就是比较稳定的。在玻璃管上就找到了一个固定点。 科学家们又把这支玻璃管放到沸水中,只要水在沸腾,他们发现无论外界温度如何变化,玻璃管的液面就是既不上升也不下降。这是不是也很奇特?这个温度又是比较稳定的。在玻璃管上又找到了一个固定的点。 师:这一段温度,是不是不变的? 师:科学家为了简便也为了直观,放在冰水混合物中的温度定位0,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100,在这之间划分了100个等份,每个等份就规定是1℃。 师:只要里面的液体膨胀,每上升一小格,就表示温度就上升……(1℃)?液体一收缩每下降一小格,就表示温度下降……(1℃)。 师:那么我们平时说的我们今天温度29℃又是指什么意思呢? 师:其实很简单,就是比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高了29℃,也就是在温度计里的液体能够膨胀这些体积。 PPT 认识下液体温度计 【活动一】观察温度计 按照表单上的要求填写。 师:比较两支温度计,你发现了什么? 1、体温计测量的范围要小,酒精温度计要大。 2、体温计测量的要精确,酒精温度计要差些。 师:测量时,我们可以拿一支体温计去测一杯热水吗? 二、正确使用温度计 自学P24 学生先说,老师后归纳,再练习。 【活动二】使用温度计 1、测气温 2、测水温 每组上一位同学来取水。 3、测体温 学生先演示,让学生指出问题,再老师指出问题,解释,最后学生操作,结束后汇报。看看根据数据是否有错误。 三、其它几种温度计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体积的测量教案

1.3体积的测量(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知道长度和体积的单位及其常用单位。 (2)熟悉量筒和量筒上的刻度。 (3)学会用量筒液体和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 2.科学探究目标:初步了解科学探究过程 3.情感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使用量筒 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 教学准备:量筒,量杯,饮料瓶,橡皮泥,木块,冰糖,细沙,铁块,大头针等 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回顾: 例1:某同学用某刻度尺测量一手机时的读数为12.62cm,则这把尺的最小刻度为______。 例2、某同学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某一物体的长度时,测得的四次数据是2.12厘米,2.13厘米,2.13厘米,2.24厘米,其中测量值_________是错误的,则测量的平均值应该____一.体积(估计教室的长宽高,并获得引出体积的教学) 引入:课前让学生收集带有体积标识的商品,如饮料瓶,洗发水瓶等,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的体积标识,引出体积的概念。 二.体积的单位 1.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上,在学案上填写适合的体积单位 2.了解各种常见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3.感受体积的单位,并校对体积单位填写的题目 做一个1立方分米的盒子,从其一个角处切割出1立方厘米的 小盒子,让学生感受单位的大小。1立方厘米可以用手指头来比 较。 3.总结日常生活中测量体积有两种方法:用标准量去比较,用 测量工具测量 三.液体体积的测量工具:量筒或量杯 1.量筒:实物投影量筒,师生共同观察,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刻度单位:毫升 (2)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量杯与量筒的比较:实物投影量筒和量杯,请学生回答以下 问题 (1)你觉得二者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2)你觉得量杯的刻度均匀的,刻度值应该如何标? (重点解释为什么量杯的刻度是不均匀的) 3.使用方法:把量筒平放在桌面上,视线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思考:俯视或仰视对结果回造成怎样的影响? 俯视量液:由于视线向下倾斜,寻找切点的位置在刻度线一方凹液面的前侧,读数高于正确的刻度线位置,故所倒液体就偏少。即读数偏高,倒液偏少。 仰视量液:由于视线向上倾斜,寻找切点的位置在刻度线一方凹液面的后侧,读数低于正确的刻度线位置,故所倒液体就偏多。即读数偏低,倒液偏多。

最新小学科学《测量力的大小》精品教案精编版

2020年小学科学《测量力的大小》精品教 案精编版

教科版小学科学《测量力的大小》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2、过程与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认识力的单位:牛 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筋、回形针、长条形硬纸板、学生自备各种各样小物品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课:(由拉力器引出课题与弹簧测力计可以测力的原因) 同学们,认识老师带来的物品吗?(是拉力器)谁会用?请两位同学来试一下吧。通过两位同学来拉拉力器,你们发现了什么?(一位力气大一位力气小)?是怎么判断力气大小的?(弹簧拉伸的长短)<板书:受力大,伸长长> 看来弹簧的这个特点可以帮我们测试出力的大小<板书:测量力的大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课:测量力的大小》。 看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专门测量力大小的工具,它的里面也有弹簧存在,所以叫它“弹簧测力计”,在生活中也常被叫做弹簧秤。

二、认识弹簧测力计 1、初步观察弹簧测力计,了解组成与各部分的作用。 在我们用它来测量力的大小时,先来了解一下它吧。请同学仔细观察测力计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猜想一下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1)提出观察要求:A、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观察任务。B、小组成员一起观 察,共同讨论。C、讨论结束放下手中的测力计,迅速坐 好,举手示意老师。 (2)汇报小组讨论结果。 (3)老师总结(出示课件) 2、重点讲解测力计中的刻度。 (1)观察测力计上面的数字与符号,同学们发现了什么?(有两个单位“牛顿”“克力”) 讲解:人们生活中习惯用“克”“千克”来表示重力和其他力的大小。科学技术上则统一规定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N”表示。1牛≈100克的力(2)再观察:测力计中1小格代表多少牛?1大格代表多少牛? (3)学读测力计中的数据:1牛、2.5牛、4牛。 (4)感受测力计1牛与5牛的力大约是怎样的。 三、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1、请两位同学上讲台来演示使用方法,共同来测量一个钩码的重量。(其中一位同学的测力计指针不在零刻度上。)

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2、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的精神、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教学重点:在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过程中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 教学准备:量筒、水、大螺丝、橡皮泥、苹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测量规则物体的体积 师:同学们,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关于体积和容积的知识,你会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吗?请问,计算长方体体积需要知道什么信息? 师:很好,[出示一张A4纸],一张A4纸也是一个薄薄的长方体,那么,你能求出它的体积吗? 引导学生思考,悟出一张纸太薄了,可以用多些的纸来测量,再进一步感悟到用整十、整百张来测量更便于计算。 板书:V 1张=V 100张 ÷100 [通过测量A4纸的体积,即复习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同时又有所超越,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为后面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埋下伏笔。] 二、探究合作,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1、明确任务,思考方案 师:刚才我们是直接测量一张A4纸的体积吗?我们是把1张A4纸的体积转化为100张,然后再求出一张。这里同学们很聪明地利用了转化思想,从而想出了测量方法。规则物体的体积测量过了,那桌面上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你想测量吗?今天我们就来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你会测量吗?先互相说说打算怎么测量?(给时间让学生小组讨论测量方案。) [在动手实验之前,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能使学生明确实验的任务和养成先制定实验方案,再根据方案实验的科学态度。] 2、小组合作,动手测量 3、请小组代表上台介绍,(一个同学汇报,组内同伴演示实验过程。)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V物体=V上升部分 还有其它不同的测量方法吗? 水下降的方法。(板书:V物体=V下降部分) 水溢出的方法。(板书:V物体=V溢出部分) 我们现在懂得了利用转化思想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李老师也在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但是我遇到难题了,你们想帮我解决吗? [教师利用学生实验过程中的亲身体验,引导学生感悟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时转化思想的应用,并且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不同的转化方法,使学生对利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有一个丰富的体验和感受,让学生体会到“做中学”的乐趣。] 三、拓展提升,测量苹果的体积 教师出示苹果,苹果会浮起来怎么测量?(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交流汇报。) 学生动手测量苹果的体积。

一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教学设计

一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不同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 3.测量需要让标准单位的物体首尾相连,需要统一起点和终点。 科学探究目标: 1.能使用多种标准物完成测量任务; 2.能运用数字描述测量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 1.逐步适应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2.逐步形成记录数据的意识和习惯; 3.愿意关注和客观看待他人的测量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测量单位的标准化给交流带来的便利。 【教学重难点】 能用不同的标准物完成测量任务,并能对数据结果进行简单分析。 【教学准备】 纸带、小棒、回形针、小立方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发现同样高度的桌子,用手来测量时,测量的结果差别很大,这是为什么? 2.那用什么来测量桌子的高度,会更准确呢?老师这里有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小朋友们看一看,可不可以用来测量?(橡皮筋、弹簧、小棒、小立方块) 3.今天我们就用小棒和小立方块这两种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桌子的高度。 4.老师这里有三个闯关游戏,你想不想玩?可是一关比一关难,只有特别认真听讲的小朋友才能闯关成功,你敢接受挑战吗? 二、学习测量方法 第一关:考一考 1.看视频,学习用小棒如何测量桌子的高度; 2.请一个小组到黑板上演示测量方法,其他小朋友找一找操作错误的地方; 3.看关键步骤图,学习用小立方块测量的方法; 4.小游戏:火眼金睛看一看图中的操作方式对不对?如果错误,错在哪里? 三、测量活动 第二关:量一量 1.出示测量要求: (1)仔细测量,比一比谁量得最准; (2)两人一组,相互合作; (3)听从指挥,铃响立刻坐端正。 2.小组测量活动 四、研讨数据 第三关:想一想

【幼儿园精品教案】大班科学教案《自然测量》

【幼儿园精品教案】大班科学教案《自然测量》 教材简析: 测量是一个比较传统的科学内容,以往的测量活动大多是教师为 幼儿提供一定数量的测量工具如:筷子、绳子、粉笔、吸管等,让幼 儿进行测量的,他们的思维就大多被局限在教师所提供的工具内,创 造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然而,现实生活中,可供幼儿进行测量的工 具有很多很多,有的甚至我们成人都想不到,但是幼儿却能够去发现。 设计理念: 本活动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将幼儿身边的事物"桌子"作为科 学探索的对象,引起幼儿的兴趣,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自主的探索、发现、操作,进而创造,从而获得测量的正确方法与经验,从中 体验经过他们自己探索发现而获得的成功,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创造性地使用各种工具进行自然测量,初步掌握正确的 测量方法,并记录测量结果。 2.幼儿能积极动脑,解决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进行测量,体验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蜡笔、纸人手一份 2.桌子八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探索的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看,我们教室里有好多桌子,我们天天都要用 到它,可是你们知道这些桌子有多长吗? 那就让我们自己动脑去量一量吧!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 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在幼儿生活中,可以用 来进行测量的工具有很多,因此活动一开始我以幼儿日常生活中最常 用的桌子来导入,直接进入正题,通过问题"桌子有多长"一下子调动 起幼儿的兴趣,让孩子寻找身边的测量工具并积极地去动手操作,解决 疑问。] (二)幼儿进行测量,自己动脑寻找量具进行测量。 量完后提问: 1.你刚刚是用什么量的?(幼儿介绍自己使用的量具) 2.那你是怎么量的呢?请你来给大家示范一下。(请多个幼儿回 答并示范) 3.你觉得他的这种方法怎么样?(每请一个幼儿示范后,让其他 幼儿评价一下) 4.教师与幼儿一同总结,从而得出正确的测量方法:从左往右或 者从上往下开始测量,如果长度不够,做好标记,再从标记处接着往 下量。 [教室里可供幼儿进行测量的工具有很多,幼儿纷纷寻找测量的 工具,有的孩子用的是自己的手,有的用的是蜡笔盒等等,他们用自 己的方法、自己的工具去初步感知测量,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自主性 与创造性;而交流的过程则是让孩子大胆的说出自己的做法,教师始 终支持孩子的活动,只作适当的引导,不同的做法其实是孩子智慧的 碰撞,最终孩子在交流评价的过程中找到了正确的测量方法。这样的 过程让幼儿感到是他们自己在获得经验,获得知识,而不是老师说教、灌输给他们的。真正感受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了发现的 乐趣。] (三)幼儿第二次操作:再次测量桌子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

小学科学全国优质课教案光的反射

小学科学全国优质课教案 《光的反射》(第一课时) 北京市平谷区山东庄中心小学刘春梅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光的反射”一课,是首师大版科学第六册“光与生活单元”的教学内容。从课标和教材的要求来看本课聚焦的是光的反射概念。学生建立光的反射概念之后,教材又安排了通过纸筒在平放的镜子中分别找一找上、中、下三个气球(拴在铁架台上)、两个平面镜用纸或胶条连接在一起,看镜子中的像、自制万花筒、自制潜望镜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看到的现象除了与镜面反射有关还与漫反射也有关,所以本节课聚焦的是两个科学概念:光的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一个认识(命题或判断):人眼的视觉主要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 镜面反射是指光遇到镜面障碍物发生偏折返回的现象;漫反射是指光遇到粗糙面障碍物向四面八方反射的现象。这两个概念的定义方式都为发生定义,即“属概念”为光现象,“种差”为发生偏折返回,即以发生方式的区别下定义。这里以建构主义学习为指导思想,以逻辑学概念定义理论为依据,通过设计揭示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发生的实验,让学生体验和认识反射和漫反射的发生过程及特点,遵循发生定义方式获得科学概念。采用逻辑思维方法中的典型归纳法(科学归纳法),即:由一根光线、一束光线的行为推广到无数光线的行为,建立普遍结论(光的反射和漫反射的科学概念)。 一个认识:人眼的视觉主要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它是经历认识过程,得到的科学判断,也是以建构主义为指导,通过设计学生的观察活动建立此认识。具体的观察活动设计,又是以逻辑学理论为依据。选择运用典型归纳法,即:一个物体漫反射可以形成视觉,可以代表多个物体或无数个物体。视觉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由于不易察觉、观察,为此教师根据观察实验方法中的增强感觉知觉的方法——对比法,设计有光和无光条件,指导学生对物体的视觉效果进行对比感知。

(完整版)《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案及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实录 数学实践活动课 《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 教学实录 作者姓名: 学科:小学数学 职称:二级教师 单位: 联系方式: 地址: 邮编:

《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 五年制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P39相关链接《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材分析: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概念,从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而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一内容是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后安排的,是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的拓展。 设计理念: 新课标强调,教学中的“做”比“知道”更重要。数学活动课要把握好实践活动的时机,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设计的,就让自己亲自去发挥;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就让学生亲自去动手。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在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有较大的自主发展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目标: 1、在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测量方 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灵活应用。 2、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学生合作的精 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探索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测量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从多角度解决问题,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具准备: 魔方、量杯、长方体水槽、水果、课件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发现、练习等教学方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魔方”引旧知,揭示新“课题” 教师拿出学生们常玩的“魔方”,学生的兴趣立即调动起来。 师:从数学中图形的方面来讲,“魔方”是一个——正方体(学生抢答)。你能求出它的体积吗? 生:正方体的体积是棱长×棱长×棱长 (板书:V正 = ɑ3) 师:这个魔方的棱长是9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学生回答,729 ) 师:你还会求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 (板书:V长=abh) 师:像我们刚才提到的长方体、正方体,还有以后会学到的圆柱、圆锥、球等能够通过公式直接求出体积的物体(课件出示:规则物体图),我们一般称为规则物体。 (板书:规则物体) 师:请大家观察我手中的魔方,发生了什么变化?(旋转魔方,使其变形。) 生:它的样子变了! 生:刚才还是正方体,现在不知道它是什么形状?

科学测量教案1

。 4.学会用累积法测量细铁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 5.通过对微小事物累积测量的过程,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增强勇于探索新问题的意识。 【教材导读】:你能掌握这些知识要点吗? 一、长度的测量 1·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进行比较的过程。 2.定性测量有步距、指间距等,测量工具有卷尺、皮尺、三角板、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 微器等。高科技测量手段有声呐、雷达利用电磁波反射的原理测量距离及激光测距等。 3.长度的单位有、等 1千米(km)=米(m) [记为:103米(m)] 1米(m)=分米(dm) 1分米(dm)=厘米(cm) 1厘米(cm)=毫米(mm) 1毫米(mm)=微米(μm) [记为:103微米(μm) ] 1微米(μm)=纳米(nm) [记为:103纳米(nm)]

4.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是。 (1)知道刻度尺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2)刻度尺读数时一定要平视。 (3)“看正确”、“读正确”、“记正确”。 5.可以减小误差。 二、特殊长度的测量 1·用自行车当做里程表测量路程的方法是什么? 提示:先测出自行车车轮滚动一圈的长度,再计算圈数。 2.用普通的刻度尺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提示:测量一张的厚度可以用螺旋测微器直接测量。但用普通刻度尺需要用累积法,即测 量n张相同的纸的厚度,再除以n。 3.测量硬币的直径和周长。 提示:可以用多个三角板“组合测量”。 4.测量一根细铜线的直径。

提示:可先测量n根细铜线直径的长度,再 除以n。 【例题精讲】:让我们一起来解决问题吧! 例l:右图所示的物体的长度为。 例2:测量科学课本中一张纸的 厚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 A.用最小刻度是0.5毫米的刻度尺直接测量出一张纸的厚度 B.在计算课本的张数n时,应包括封面和封底 c.测量课本总厚度时,先把封面、封底除外,再把课本压紧,然后用刻度尺准确测出 D·用总厚度除以课本的页码(不包括封面和封底),就能测出一张纸的厚度. 例3:给你一个圆柱体、一张纸条、一枚大头针、一把刻度尺和两只三角板,想办法测出圆周率Л的值。 【尝试练习】:相信你能行! 1.填上合适的单位: (1)教室楼每层楼高约32 ;(2)课桌高度大约是70 ;(3) 一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设计

$ ! $ 小学科学 <<土壤与植物>>教学设计~

% 9 土壤与植物 一、科学教育理论指导: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方法梳理: 上课之前我在网上搜索土壤与植物的相关教学资料,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本节课堂教学需要,搜索关于土壤与植物的图片以及视频,课堂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 <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大多数学生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我强调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以往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地,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实验也没有充分地让学生去做,学生的实验能力得不到发展,活动时常常耗时低效,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 四、学习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并做实验记录;并能学会做到主动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喜欢大胆想象;能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自然中获得美得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关心日常生活中的新科技、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3、知道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 4、继续完成“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认真观察,做好记录。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设计研究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并知道土壤与植物的关系。 2、教学难点: 、 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六、教学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活动材料准备:有关植物与土壤的资料、赞美土壤的诗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

三年级上册第14课《怎样测量液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14课《怎样测量液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固体、液体和气体》单元第三课,本课是学生在学习了“认识液体”之后,通过本课安排的两个探究活动“利用什么来测量”,“测量水的体积”和一个实践活动“测量水杯的容量”组成。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观察、认识液体的测量仪器。并通过学习学会使用测量仪器测量液体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水杯、水瓶装水是再熟悉不过的动作了,但怎样知道杯里或瓶里有多少水,学生却会忽略。这一课就是让学生能通过安排的两个探究活动和一个实践活动来系统的学习用什么工具测量水的体积,使用工具怎样测量水的体积。并把学到的知识应用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上。 三、教学策略 1. 引导学生认识测量体积的工具。 通过要想知道水有多少,可以使用量筒或量杯作为测量仪器测量水的体积。然后逐步认识量筒和量杯的不同点和相同点都有刻度,并认识体积的单位是毫升。 2.使用量筒测量水杯中水的体积。 引导学生从倒水进量筒,观察刻度、观察视线要求倾斜量筒,将杯中的水沿量筒壁慢慢倒入。把量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观察刻度。观察时视线应与液体的凹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出刻度读数。 四、教学目标 1.认识测量液体体积的仪器,知道体积单位——毫升。 2.知道正确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比较液体的多少。 3.在进行测量液体体积的过程中,体会科学的严谨。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测量仪器并学习用它们来测量液体的体积。 教学难点:学习使用仪器测量液体的体积。 六、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学生用实验材料一套。 学具准备:水、水杯、量杯、量筒、抹布,学生活动手册。 七、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媒体:出示课件和两杯水。 问题:哪个杯子里的水更多? (二)活动探究 1.活动1:利用什么来测量 问题:想要知道水的多少可以用什么来测量? 讨论:小组探讨能够测量水多少的方法。 交流:方法有很多,哪种方法最简单方便?用仪器——量杯和量筒来测量水的多少。 任务:观察认识量杯和量筒。 活动:通过观察找出量杯和量筒的异同点。 不同点:名称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等。 相同点:都有刻度,刻度都用毫升作单位,都能测量液体的体积。 要求:①明确观察的要求,因为量筒和量杯是玻璃制品观察时要注意安全,轻拿轻放。 ②以小组为单位观察量筒和量杯,找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包括形状、大小、制作材料、刻度、单位。 ③在学生活动手册上进行记录。

公开课《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有趣的测量》是北师大版第十册的内容,主要是研究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是学生在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的。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而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采取的主要方法是将物体放入水中,通过计算水上升的体积,从而得到物体的体积。从显性方面来说,这是“等积变形”,那么从隐性来说,是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学生把握这一数学的转化思想,不仅可以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也能以此类推,解决一大批这样的问题。所以,在教学时,不应仅仅停留在知识的显性联系上,更应把这种隐性的数学思想渗透在其中,从而让学生真正把握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教学重、难点 活动重点: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活动难点:测量较大和较小物体的体积,实验操作中精确度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关于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并且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现在,老师手里有一块橡皮泥,它的体积怎样求? 生1:可以捏成规则的物体,再测量它的长、宽、高,算出体积。 生2:也可以把它浸没在水里,用水的体积表示它的体积。 2、提出问题:[出示石块]它(石块)的体积也能用刚才捏长方体的方法求出来吗? 生:不能捏了,而且石块本身是个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只能放入水中来解决了。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像石块、橡皮泥等这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板书课题) 石块的体积指的是什么呢?(生:石块所占空间的大小。)那所占空间有多大呢?估一估吧!(生猜)你有什么方法能准确测量一下吗?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一下,有哪些测量方法?(学生思考、交流。) 3、学生汇报。动脑思考是好习惯,认真倾听同样也是好习惯。在同学汇报时,请你思考,他们的方案对于你有什么提示?你还有什么要补充? 生1:水溢出的方法。(出示课件方案一操作图)

五年级科学测量力地大小教学设计课题

实用文档 《测量力的大小》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测量力的大小》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4单元运动和力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初步认识了力,本课通过对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原理、使用方法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力是有大小的,并学会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试力的大小。在测试操作中掌握技能,启发学生认识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性来测量力的大小的。指导学生明白怎样做才不会超过测力计最大的测量值,熟悉并掌握力的单位“牛”。本课有三个活动:1、认识弹簧测力计。学生 通过观察、认读和实际感受,来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计量单位和刻度标示。2、用弹簧测力计测试力的的大小。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教学时提醒学生使用测力计的三点注意事项,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测量技能并填写好记录表。3、对比实验(水平,垂直拉动文具盒)。这个活动是为下节课的学习做铺垫来安排的。4、课外拓展,做橡皮 筋测力计。本教学设计试图让学生充分利用他们最喜欢的实验方法去探究学习和总结。充分体现了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开放性,让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真正落实在教学之中。 教学策略: 这节课主要用了三个教学策略。

1. 多媒体辅助教学 2.小组自主合作. 实用文档 3..兴趣探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技能目标: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勤于思考、大胆解释、乐于用科学知识分析日常事物。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认读和规范的测量操作 三、教学准备: 1、弹簧测力计、钩码、小车、沙、橡皮筋测力计 2、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师:在上课前,老师有个问题想问大家,你们班谁的力气最大? 今天我们俩比一比谁的力气大,同学们有什么好方法吗?生:{掰手腕,举重,拔河} 师:这些方法都不错。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件东西,同学们看,你们认

人教版小学科学 优质教案 教学设计——哪杯水多

《哪杯水多》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哪杯水多”是本册教材集中体现“科学探究”方法理念的单元。其中“哪杯水多”一课排在本单元的第5课。编排意图是:要求学生尝试着把前三课所学到的多种科学探究方法在本课中综合运用,并通过多种方法的比较,进一步认识到运用工具测量比运用感官观察更准确。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单元的前四课已学习了感官观察、工具观察、科学分类等基本科学探究方法,所以根据本课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们把本课重点设立为“如何引导学生设计不同方案来探究哪杯水多”,以帮助学生把已学知识和方法在本课中大胆迁移、灵活运用,从而形成技能技巧,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更多的储备。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学会正确使用量筒;知道使用量筒测量比用感官观察更准确。 (二)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的多少,能设计与众不同的方案验证自己的观点,通知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三)情感目标 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体验测量的科学方法及其准确性,培养细致观察的科学态度;乐于探究,在探究中受到科学启蒙教育。

四、教学要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 设计不同的方案探究哪杯水多。 (二)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量筒测量水的多少。 五、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每组三个大小不同的杯子,装的水不一样多。 2、实验用品:透明的一次性塑料杯、小酒杯、量筒、烧杯、带梁的小桶、弹簧秤、6杯事先测量好的水。 3、实验报告,教学课件。 (二)学生准备 每组一把尺子,一支水彩笔、一块抹布。 六、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