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人类学概论

人类学概论

人类学概论
人类学概论

人类学的英文单词anthropology源于希腊语“人的学问”的复合含义,这说明人类学很早就具有跨学科考察的特征。人类学的文化概念最经典的是人类学家爱德华·伯内特·泰勒在1871年提出的: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早期人类学(16~20世纪)的特征:人类学=人体测量学、人种学→体质人类学。人类学分为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广义)。文化人类学(广义)分为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社会)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重在研究一个民族的整体文化特征,以展示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为己任,具有明显的人文色彩。虽然人类学这个词在16世纪就出现了,但“文化人类学”一词却是1901年由美国考古学家、曾任芝加哥自然史博物馆和华盛顿史密森学会人类学部主任的霍姆斯创用,当时指的是人类的文化史研究,1920年后,又将考古学、民族学、语言学等纳入文化人类学范畴,也就基本奠定了现代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框架。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为田野调查。田野工作,又常被称为参与观察,即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类学者亲自进入某一社区,通过直接观察、访谈、住居体验等参与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它是人类学家获取研究资料的最基本途径,被视为是现代人类学的基石。马林诺夫斯基的《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不仅是人类学史上第一本现代民族志著作,而且还对人类学研究方法进行了一次“马林诺夫斯基革命”,开创了人类学参与观察式的田野工作的新局面,奠定了现代田野工作的基石。《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主要描述了一种特别的交换制度——库拉。它牵扯了一系列独特的风俗信仰、巫术神话、经济生活和技术知识,浸透了土著人的理想、荣誉和智慧。体现了人类学家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西方世界兴起的产物:人类学主要是为帝国主义收集殖民地中关于土著人的情报。最典型的是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所写的《菊与刀》。该书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恬淡静美的“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凶狠决绝的“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该书最初是鲁思·本尼迪克特奉美国政府之命,为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调查分析报告,旨在指导美国如何管制战败后的日本。由日本文化的双重性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并指出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这时的人类学更相当于外交学。

爱德华·伯内特·泰勒是人类学之父、古典进化论的主要代表人物。1871年,泰勒出版了《原始文化》。自首版以来,该书已成为人类学领域的经典。泰勒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引证大量的民族学材料,对原始人类的精神文化现象,特别是宗教信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开创性研究,并且阐述了他关于文化发展阶段和脉络的见解。泰勒在书中对文化的界定至今仍是我们理解当代社会文化问题的基本框架。1881年他撰写的《人类学》奠定了现代人类学的文化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他给“文化”下过两个定义:其一,1865年在《人类早期历史与文化发展之研究》中,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艺术、宗教、神话、法律、风俗以及其他社会现象。其二,1871年在《原始文化》中,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到的一切能力与习惯。

涂尔干法国社会学家,与卡尔·马克思及马克斯·韦伯并列为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是法国学院社会学的创始人和古代或原始社会研究方面最有影响的早期理论家。1893年,涂尔干出版了由博士论文完善而成的《社会分工论》,标志着他学术体系的建立。1897年,涂尔干的一部代表作《自杀论》出版。书中在研究自杀个案时,运用了统计学等量化分析的方法,涂尔干因而成为将定量分析引入社会科学的先驱,而《自杀论》也成为社会学案例研究的典范之作。

涂尔干在书中批判了以个体心理学解释自杀现象的传统理论,建立了用社会事实的因果关

系分析自杀的理论,阐述了社会与个人的关系,认为当个体同社会团体或整个社会之间的联系发生障碍或产生离异时,便会发生自杀现象。自杀有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失范型自杀和宿命型自杀4种类型。涂尔干在书中运用了社会统计的方法,特别是以统计交互表格的形式,展现了大量的经验资料,用以说明自杀现象受到民族、自然环境、性别、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程度等社会事实的影响,从而建立了社会事实的因果关系。这一大胆尝试,结束了西方社会学中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长期脱节的状况。该书成为社会学经验研究的经典著作。迪尔凯姆对自杀类别的区分及解释,还为西方社会学的异常行为研究奠定了基础。涂尔干的自杀理论在社会学发展史上占有里程碑式的重要地位,不仅仅是因为它在经验层次上验证、深化和发展了他的社会学基本理论,更主要的是因为这一研究体现了实证社会学的基本精神,在发展实证社会学研究方法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突破。

现今经济虽然发达了,但各类社会问题也相继发生,尤其是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地沟油、问题奶粉、毒胶囊、苏丹红鸡蛋等等问题不断被曝光,这些都提醒着人们社会问题的根治刻不容缓。以前国家提倡现代化建设,但这个建设主要提倡的是经济方面的。但现在经济是发展了,社会问题却更多了,还包括道德问题,尤其是社会底层或普通百姓对那些富二代、官二代的“仇视”心理。一旦这些二代牵扯到什么案件中,指责的目光就会对向他们,不管案件的原委真相。国外的报道就曾指出中国的发展存在问题。基于种种现状,国家渐渐将目光从现代化建设转向科学发展观,不在一味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教学大纲

目录 《影视剧改编》073029 (1) 《中国古代文学》073037 (10) 《电影理论A》073046 (16) 《戏剧文本分析》073055 (17) 《影视剧作1》073057 (20) 《影视剧作2》073058 (22) 《影视剧作3》073059 (24) 《影视剧作4》073060 (26) 《影视剧作5》073061 (29) 《影视剧作6》073062 (30) 《电视文案1》073063 (32) 《电视文案2》073064 (35) 《非虚构类短片创作》073071 (37) 《虚构类短片创作1》073072 (38) 《虚构类短片创作2》073073 (40) 《电视剧原理》073075 (41) 《中国电视剧史》073076 (43) 《外国电视剧》073077 (46)

《影视剧改编》073029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073029 英文名称:Adaptation of film and teleplay 授课对象: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开课学期: 6 学分/学时:2/32 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影视剧作 教学方式:讲授、读片(文学作品与影视剧对比分析)、课堂讨论相结合。 课程简介:影视剧改编是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主要结合中外影视剧改编作品的实例,讲授影视剧改编的基本原则、基本方式和主要方法,对古今中外各种叙事性文体(如小说、戏剧、戏曲、叙事性散文和叙事诗)的影视剧改编个案进行详细的解读和评析。另外还可根据影视剧改编作品的发展现状适当增加网络作品的改编和“红色经典”的改编等内容。本课程是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本科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影视编剧技巧和具备了古今中外文学的基本修养之后必修的一门关于影视剧再创作的实用方法论课程,对提高学生的再创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应通过对不同类型文学作品原著与其影视剧改编作品的对比剖析,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改编原则和一些实用有效的改编方法和技巧,并通过指导学生的具体改编实践,使学生的影视剧改编能力得到提高,为学生以后的影视剧改编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要求教师对典型的影视剧改编作品进行精细独到的剖析和总结,要求学生结合课程需要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和观摩相关的影视剧改编作品。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影视改编的挑战性、改编对象的选择(2学时) 重点内容:文学与影视剧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段的差异 第二章影视改编的基本原则(2学时) 重点内容:相似性、整体性、典型化、影视化 第三章忠实与改造——影视改编尺度的把握(4学时) 重点内容:当代性、独创性 第四章影视改编的基本方式(4学时) 重点内容:移植式、近似式、注释式等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后思考题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人文研究 一、填表题 请填写以下人类学体系表格空白部分 二、填空题 1.人类学者在田野工作后,最终调整知识和思路,进而完成的文化撰写的文本形式就是。 2.体质人类学研究人类的和。它的作用在这里主要是加深人 文学者对于文化的生物学基础的理解。 3.1958年,发表《物种起源》,系统阐述了生物进化理论。从而 直接影响了进化论人类学的产生。进化论代表人物泰勒著要关注的是原始宗教,并提出了泛灵论,也叫做。 4.1870年,在经典民族志作品《易洛魁联盟》的基础上,出版了 名著,系统地提出了家庭进化的理论,后来,他又在他一生最为重要的著作中全 面的发展了社会进化的思想,并对原始社会进行分期,大致分了、、三 个时代,并将作为每个阶段的具体标志。 三、选择题 1.衡量文化没有普遍绝对的评判标准,因为任何一个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各族文化没有优劣、高低之分,这是理论的观点。 A.文化相对论 B.文化中心论 .文化普同论 D.种族主义C. 2.恩格斯曾经指出:是“从人和人种的形态学和生理学过渡到历史的桥 梁”。 A.人类学 B.社会学 C.民族学 D.考古学 3.体质人类学包括(多选) A.人体形态学社会生物学 B.生物进化论古人类学 C.考古人类学 四、名词解释 1.文化

2.进化学派 3.传播论 4.文化圈、文化层、文化亲缘关系的两个标准 5.社会决定论 6.历史特殊论 7.濡化 8.文化模式、国民性 9.功能论 & 新功能论 10.社会冲突论 11.普同论、文化相对性、适应、整体性、跨文化比较 五、简答与问答 1.人类学学科在广义和狭义上有哪些分支。 2.如何理解人类学的进化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与哲学思潮的关系? 3.简述摩尔根将原始社会划分的几大阶段。 4.新功能论“新”在何处? 5.文化功能论与结构功能论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叙述文化人类文学理论发展的脉络 6. 7.费孝通、林耀华等人类学前辈如何借鉴西方功能主义理论研究中国社会? 8.试从中国人类学的历史发展说明中国人类学的本土特点。 9.是论述人类学与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等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10.思考学习人类学有什么作用或者意义。 11.说明跨文化比较的方法及其前提条件 12.如何认识整体性的文化研究 13.如何认识文化相对主义 14.阐述你所知道的人类学的认识论主题 第二章田野民族志与人类学研究(3课时) 一、填空题 1.在其他社会科学家看来,人类学中的质性研究主要在于探讨文化现象、形成民族志、和研究的学术传统。 2.在一书中已经提出了田野工作的具 体方法,并认为通过这些方法和一定程序有望获得可靠而有效的民族志资料。 3.从事田野民族志研究的人类学家的选题一般有两种选择,即: 和。 二、选择题 有目的的对当地的日常活动、生活礼仪、人际交往等进行细致的观察,这是哪种方法?

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整理

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 第一章人类学要义 第一节何为人类学 第二节人类学的领域 第三节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 章节要点: 人类学有如下概念要点: 人类学是研究人性与文化的学科,具有兼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学科的跨学科特征。人类学是关于不同文化的他者及他者性的学科,是以文化概念为中心,参与观察为主要方法,采取经验性的田野工作进行研究的领域。人类学是人类学者和田野调查点当地人进行的有关文化涵的知识性交流实践,并就文化撰写的结果——民族志素材进行分析、诠释或建构而著书立说(含口传记录和影视作品)。当我们承认存在着超越文化和语言界限的客观现实,以及总会有共同的可供研究的分析单元与要素的前提下,发现人类行为的共性及差异,以及发现某种通则或进行理论概括的跨文化比较法才能得以实现。 在人类学的诸分支学科中,跨越时空的生物——文化连续性与中断是人类学视野下体质与考古研究的共同旨趣。在此基础上,引起对人类自身进化和多样性的科学分析与文化诠释。由于不同文化中的语言和言语规则不尽相同,因此,话语分析和交际民族志在关注同一族群部的交际的时候,同样注重跨文化互动中的语言文化差异及其意义。而当代的文化研究,因日益凸显政治的、经济的、区域的、国家的、信息的,以及全球化的巨大的系统侵入,不断影响传统人类学旧日的研究领地,为此传统乡土社会和外在力量移入之间的联动过程尤为引人注目,成为今日人类学不可逾越的考查要点之一。 人类学在形成自身学科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特有的学科认识论主题。例如对人类普同性的认识是建立在对各个地理区域社会与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别的基础之上;不同文化具有相对性和平等性,并不意味着放弃批评或赞成某一群人的所思所为,而是将其文化行为放入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评估和看待。人类对环境的适应,不只是修正自己的社会文化系统,同时也是修正自然环境以适应自己的生存需要。人类群体的适应还包括教育、创新、发明等方式调整成员的行为习惯,以使社会得到持续的发展。人类学主把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视为一个动态的整体,从过程的、功能的、综合的(人的生物——文化系统)、认识论的和方法论的出发点考察人类社会,以下不断认识田野工作中的较小的社区和更大的人类社会之总体。上述人类的普同性、文化相对性、适应和整体性等,也和田野工作、参与观察以及民族志一样成了人类学的几个重要学科标记。

人类学参考书目汇总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马林诺斯基 《安达曼岛民》拉德克里夫-布朗 《努尔人》埃文斯?普里查德 《文化的解释》克利福德?格尔兹 《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文学科的实验时代》乔治?E?马尔库斯、米开尔?M?J?费彻尔 《菊与刀》露丝?本尼迪克特 《文化模式》露丝?本尼迪克特 《萨摩亚人的成年——为西方文明所做的原始人类的青年心理研究》玛格丽特?米德 《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玛格丽特?米德 《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费孝通 《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研究》林耀华 《他者的眼睛——人类学入门理论》罗伯特?莱顿 《人类的视野》李亦园 《文化人类学》马文?哈里斯 《人类学经典导读》庄孔韶 《田野图像——我的人类学研究生涯》李亦园 《漂泊中的永恒——人类学田野调查笔记》乔健 《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夏建中 《好吃:食物与文化之谜》马文?哈里斯 《文化人类学教程》孙秋云主编 《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绫部恒雄 《文化人类学的调查——正确认识社会的方法》

《文化的变迁——一个嘎查的故事》阿拉腾 《礼物》马塞尔?莫斯 《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阎云翔《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史宗主编 《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E?杜尔干 《甜与权力——糖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西敏司 《罪过与惩罚——小村故事》朱晓阳 《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阎云翔《裸猿》莫里斯?戴斯蒙维 《人这动物》 《穿裤子的猴子》 《传统的发明》 《原始文化》 《金枝》佛雷泽 《黑猩猩在召唤》珍妮?古多尔 《文化人类学基础》 《语言论》萨皮尔 《第二性》 《国家与文明的起源》塞维斯 《人类学概论》庄孔韶 《后现代时代中的文化理论》马文?哈里斯 《母权论》巴霍芬 《原始婚姻》麦克伦南 《古代史研究》麦克伦南

人类学概论

人类学的英文单词anthropology源于希腊语“人的学问”的复合含义,这说明人类学很早就具有跨学科考察的特征。人类学的文化概念最经典的是人类学家爱德华·伯内特·泰勒在1871年提出的: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早期人类学(16~20世纪)的特征:人类学=人体测量学、人种学→体质人类学。人类学分为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广义)。文化人类学(广义)分为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社会)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重在研究一个民族的整体文化特征,以展示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为己任,具有明显的人文色彩。虽然人类学这个词在16世纪就出现了,但“文化人类学”一词却是1901年由美国考古学家、曾任芝加哥自然史博物馆和华盛顿史密森学会人类学部主任的霍姆斯创用,当时指的是人类的文化史研究,1920年后,又将考古学、民族学、语言学等纳入文化人类学范畴,也就基本奠定了现代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框架。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为田野调查。田野工作,又常被称为参与观察,即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类学者亲自进入某一社区,通过直接观察、访谈、住居体验等参与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它是人类学家获取研究资料的最基本途径,被视为是现代人类学的基石。马林诺夫斯基的《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不仅是人类学史上第一本现代民族志著作,而且还对人类学研究方法进行了一次“马林诺夫斯基革命”,开创了人类学参与观察式的田野工作的新局面,奠定了现代田野工作的基石。《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主要描述了一种特别的交换制度——库拉。它牵扯了一系列独特的风俗信仰、巫术神话、经济生活和技术知识,浸透了土著人的理想、荣誉和智慧。体现了人类学家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西方世界兴起的产物:人类学主要是为帝国主义收集殖民地中关于土著人的情报。最典型的是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所写的《菊与刀》。该书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恬淡静美的“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凶狠决绝的“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该书最初是鲁思·本尼迪克特奉美国政府之命,为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调查分析报告,旨在指导美国如何管制战败后的日本。由日本文化的双重性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并指出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这时的人类学更相当于外交学。 爱德华·伯内特·泰勒是人类学之父、古典进化论的主要代表人物。1871年,泰勒出版了《原始文化》。自首版以来,该书已成为人类学领域的经典。泰勒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引证大量的民族学材料,对原始人类的精神文化现象,特别是宗教信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开创性研究,并且阐述了他关于文化发展阶段和脉络的见解。泰勒在书中对文化的界定至今仍是我们理解当代社会文化问题的基本框架。1881年他撰写的《人类学》奠定了现代人类学的文化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他给“文化”下过两个定义:其一,1865年在《人类早期历史与文化发展之研究》中,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艺术、宗教、神话、法律、风俗以及其他社会现象。其二,1871年在《原始文化》中,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到的一切能力与习惯。 涂尔干法国社会学家,与卡尔·马克思及马克斯·韦伯并列为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是法国学院社会学的创始人和古代或原始社会研究方面最有影响的早期理论家。1893年,涂尔干出版了由博士论文完善而成的《社会分工论》,标志着他学术体系的建立。1897年,涂尔干的一部代表作《自杀论》出版。书中在研究自杀个案时,运用了统计学等量化分析的方法,涂尔干因而成为将定量分析引入社会科学的先驱,而《自杀论》也成为社会学案例研究的典范之作。 涂尔干在书中批判了以个体心理学解释自杀现象的传统理论,建立了用社会事实的因果关

民大民族学人类学2001-2009年试题人类学理论

民大民族学人类学2001年试题人类学理论 01年 人类学理论 简答: 1简述莫斯的交换理论 2.简述结构主义人类学产生的政治背景和学术背景 论述: 1试述功能学派的理论要点、并分析功能学派主要代表人物马林诺斯基和布朗学术观点的异同。2试述米德萨摩亚研究的主要理论贡献及有关问题的争论。 3.试总结前人有关人类学中国化或本土化的主要观点,并提出你的看法。 人类学概论 名词解释和简单填空 1.整体论 2. 文化相对主义 3. 意义(meanings ) 4. 濡化 5. 人类学包括-- 分支A._B._C._D._ 6. 写出家庭术语的下分类别(3 种为限)A._B._C._ 简答 1.解说人类学如何研究文化的变迁(原因、过程、结果) 2.人类学宗教研究涉及宗教的起源、宗教的仪式及其功能的象征理论等,试说明之。 3.举出1940 年代几位中国著名人类学家出版的田野工作代表作(3 本为限),并说明每本书主要依据的理论和作品大意。 04年 人类学概论 一填空 1 弗思(RaymondFirth)是____国人类学家,他六十多年前发表的______,1944年由中国学者____先生翻译成中文.

2 _____是美国人类学奠基人之一,他的_____论述了人类学的品格及在现实生活中意义. 3 在英国,现代人类学的奠基人是_____和______.,这一学派通常被称为_____ 4 ____是美国著名的女人类学家,其代表作_____叙述了文化的不同选择之路,明确了人类学的目的是在于理解他 人文化. 二名词解释 <西太平洋航海者> 亲属称谓核心家庭成丁礼"船货运动"摩尔根 语言的谱系分类图腾信仰 三简答题 1 什么是古典进化论? 2 功能学派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3 什么是生态人类学? 4 马林诺夫斯基对人类学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四论述题 人类学包括哪些分支,其内容如何?你认为研究人类学对现代社会有什么意义? 人类学理论与方法 一名词解释 <原始文化> 莫斯(marcel Mauss)许琅(火字旁的)光多线进化论<文化的解释> 二简答题 1传播学派有哪些主要代表人物?他们各自提出了什么主要理论? 2人类学实地调查(田野工作)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三论述题 1 试论摩尔根对文化人类学的贡献和理论缺陷. 2 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得克里夫-布朗有哪些共同点哪些不同点? 3 试总结前人有关人类学中国化或本土化的主要观点? 05年试题

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教学纲要

《人类学田野工作方法》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田野工作方法概述 第一章田野工作(3学时) 一、什么是田野工作 二、田野工作与人类学研究 三、田野工作的发展 第二章田野工作技术(6学时) 一、个体访谈 二、问卷 三、座谈会 四、观察 五、文献法 六、口述史 七、影像技术 八、田野日记 第三章田野工作程序(3学时) 一、确定研究选题 二、制定调查提纲 三、预调查 四、田野工作流程 五、田野工作总结 第四章田野工作的情感与伦理(3学时) 一、田野工作的立场 二、田野工作的情感 三、田野工作的伦理 第二部分田野工作技巧 第五章田野工作地点的选择与进入(3学时) 一、选点 二、进入 三、认同 四、融合 第六章参与观察(3学时) 一、参与 二、观察 三、记录 第七章访谈与个案(3学时) 一、对象选择 二、言语交流 三、个案写作 第八章田野工作报告(3学时) 一、材料审核 二、材料归类 三、材料分析 四、提出结论

第三部分田野工作方法分类表述 第九章乡村人类学(3学时) 一、概述 二、乡村社会分类 三、田野感悟 第十章都市人类学(3学时) 一、概述 二、都市社区特点 三、田野感悟 第十一章医学人类学(3学时) 一、概述 二、对象的特殊性 三、田野感悟 第十二章旅游人类学(3学时) 一、概述 二、民族旅游 三、田野感悟 第十三章影视人类学(3学时) 一、概述 二、影视表达对象 三、田野感悟 第四部分田野工作方法个体表达 第十四章20世纪上半叶(4学时) 一、费孝通在开弦弓村的田野工作 二、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对云南田野作业 二、米德和弗里德曼在萨摩亚的田野 三、马凌诺夫斯基在西太平洋群岛上的田野第十五章20世纪下半叶(4学时) 一、乡村人类学的回访研究 二、斯蒂文?郝瑞教授在中国西南地区的田野 三、保罗?拉比诺在摩洛哥的田野作业 四、乡村社会评估的田野作业

《人类学概论》教学大纲

《人类学》课程简介 一、课程号:04110190 二、课程名称:《人类学》(Introduction to Anthropology) 三、周学时:2-0 学分:2.0 四、预修课程:世界古代史 五、教学内容简介: 本课程包括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人类学简史和主要理论学派三部分。介绍人类学学科体系,人类起源、人类和猿类的异同。从人类学的角度,对作为人类规范文化创造的婚姻制度、家庭制度、亲属制度等以及作为精神文化的宗教艺术等形态进行考察。讲述人类学的主要理论学派及其研究方法。 六、推荐教材:《现代人类学》,周大鸣、乔晓勤编著,重庆出版社,1990 《人类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人类学(introduction to Anthropology) 一、课程号:04110190 二、周学时:2-0 学分:2 三、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人类学课是历史系历史学专业的相关学科课程,也是文物及博物馆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通过听课、阅读讨论、实地调查、写读书报告,了解并掌握人类学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基本理论,其研究方法。 一.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每周3学时,共17周 主要内容: (一)人类学研究对象、相关学科、人类学产生简史3学时 (二)灵长目、人猿异同3学时 (三)人类在自然界位置、人类起源理论3学时 (四)人类进化谱系、化石证据、人种3学时 (五)文化的基本特征3学时 (六)作为研究方法的实地调查3学时 (七)婚姻的性质、功能,婚姻形态,其演变3学时

(八)家庭的性质、功能3学时 (九)亲属制度、亲属称谓3学时 (十)讨论课3学时 (十一)宗教的起源、性质3学时 (十二)艺术3学时 (十三)参观3学时 (十四)人类学理论、学派6学时 (十五)应用人类学3学时 (十六)课堂讨论、报告实地调查有关内容3学时 二.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童恩正,《文化人类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2)周大鸣、乔晓勤编著,《现代人类学》,重庆出版社,1990 3)《人类学词典》,吴泽霖总纂,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 4)(英)A. C..哈登,谬泗友译,《人类学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5)(美)F.博厄斯,金辉译,《原始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6)(英)B.K.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7)(美)R.本尼迪克特,张燕译,《文化模式》,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文化人类学概论教案

文化人类学概论教案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文化人类学概论(An Introduction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授课班级:民族学、人类学、博物馆、社会学及相关专业本科生 课时及学分:36课时(每周2课时),2学分 课程类型:民族学专业专业基础课;社会学、博物馆学专业专业必修课;其他专业选修课 授课教师:王建民教授、潘蛟教授、张海洋教授、贾仲益副教授、刘明新副教授、倪威亮(William Nitzky)讲师、张曦讲师、董真袆讲师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过程以课堂教授为主,教师讲授为主,在教学中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在每节课程的讲授中都应当采用互动提问方式,从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体验入手进行提问,征询学生对文化人类学所涉及到的一般常识性问题的看法,由教师引导进入更广泛的文化描述,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样的过程,希望在课程教学后段学生能够主动在课堂上提问,促进课堂良性互动的实现。 在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计考虑上,鉴于这是一门概论性课程,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和强化学生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兴趣,因此在本课程学习期间并未安排最能体现人类学学科特色的直接的田野工作实践活动,而将更多田野工作安排在以后的“人类学研究方法”和人类学分支学科课程中。但是,在课程讲授期间,会组织学生利用课程以外自习时间,观看教师准备的人类学教学片。之所以将观看影片时间安排在课时之外,是考虑课程课时有限。若在有些院校或专业中,将课程量安排在54课时,就可以考虑利用课堂时间播放这些教学影片。 在课堂讲授的同时,在教学方法上注意辅以影视人类学资料和人类学专业教学辅助片。在教学过程中,随时根据教学内容和相关影像资料发展情况进行补充和调整。目前,课程所使用的人类学专业影视资料主要有: Faces of Culture(文化的面孔,NOVA Films & WGBH Educational Foundation, 1998),是一套系统的文化人类学概论教学片,每集约30分钟,通常是一个独立的专题或者一个分支人类学个案研究介绍,与教学配合十分紧密。 Warriors of the Amazon(亚马逊勇士,NOVA Films & WGBH Educational Foundation, 1996),表现雅诺玛米人(Yanomami)宗教信仰和社会联盟状况。 The Ax Fight(斧战,Documentary Educational Resources, 1980),通过影视手段,展现著名人类学家(Chagnon)和蒂莫西〃阿什(Timothy Asch)对雅诺玛莫人(Yanomamo)

《人类学概论》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续)解析

第三章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续) 第一节自然、结构与符号 新进化论、结构主义、象征人类学 一、新进化论 ( 1936年,《人创造了自己》,提出了考古学上的石器、青铜器、铁器时代,以及与之相应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化的三段说。 提出了“新石器时代革命”、“城市革命”等术语:来描述人类社会变迁的历史; 使进化论得以从“蒙昧”、“野蛮”等民族中心主义色彩浓厚的描绘中解脱出来 试图树立起唯物主义的文化进化史观。 认为人类文化是不断发展的,是从低级向高级的进步,而且世界各种文化都必定经历几个相同的阶段; 1959年发表了《文化的进化》,该书是进化思想的总结; 怀特认为文化尽管是一种超有机体,但也可以通过能量测算来计算其发展过程。以能源的获取作为标准。这是构成怀特与摩尔根的不同之处。 (摩尔根,以食物和生产工具作为进化的标志和衡量的尺度)

文化的进步意味着每人每年利用能量总量的增长或利用能量的技术效率的提高。 文化发展的公式:C=E ·T C代表文化(culture),E代表人均年利用能量(energy),T代表能源开发的工具与技(technology)的效率; 怀特认为文化是由技术、社会、意识形态三大体系构成的,其中技术体系决定另两个体系。 (1)单线进化论,主张所有的社会都要经历类似的发展阶段,只存在阶段的差别。 (2)文化相对论,与单线进化论完全相反,强调各个民族文化发展的相对性和独特性,否认各种文化必须经历从低级到高级的每个阶 (3)多线进化论,即他本人的立场,既主张进化,但又考虑到文化相对性。 斯图尔德认为文化与其生态环境不可分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相似的生态环境下会产生相似的文化形态及其发展线索。世界上存在的多种生态环境也造就了与之相适应的多种文化形态和进化途径。

人类学概论 名词解释 整理

人类学概论名词解释 第一章人类学要义 一、人类学 人类学的英文anthropology源于希腊语“人的学问”的复合含义。在人类学的发轫期,它关注人在自然界的位置、人的体质特征、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差别,以及人类进化与变异的机制、人的体质同文化的联结性关系。人类学很早就具有跨学科考察的特征。 二、文化 最初的culture源自拉丁文“耕耘种植”之意;中世纪晚期欧洲,culture逐渐指道德完美与心智或艺术成就;18世纪欧洲,文化的集合意义强调了精神观念领域的内向性理想主义的推崇。Culture的原初概念在亚洲传播译介以日本为早,他们选择汉字“文化”对应西文中culture的同义语,意指不动用权力或刑罚而是依靠文德进行教化。汉语“文化”这一术语带有人类学启蒙、觉悟和日后濡化的精神意义和教化方式的意义。到了19世纪和20世纪初,culture成了人类学最核心概念,它的复合含义更为复杂起来。 泰勒对文化整体性的看法是:“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习惯。”马林诺斯基首创功能主义的文化理论,认为“一种特质的功能,就在于满足该群体成员的基本需要和次生需要。”格尔兹“将文化视为一种象征体系”,其考察象征符号的目的是寻求该符号是如何模塑社会行动者看待、感觉和思考这个世界的,以及探索其意义并加以阐释。后现代主义又将文化转换为一个“建构性”的过程,文化的展示是形成文化的核心行为之一,也是被称作“文化的环程”的关键点,如果意义是因互动而成,那么我们的文化便具有“被分享的意义”,于是在文化的展示中,说者和听者、作者和读者都处在同一个“文化的环程”之中,而参与者之间的差异及权力因素促进了文化交流。许多重要的人类学阶段性理论和方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文化观察的理论和方法。 三、田野工作 田野工作是人类学的首要方法和途径,田野工作强调对地方族群日常生活的直接加入,其经验性调查的特征通常是:1、学会当地的语言;2、不少于一个年度周期的居住时间;3、采纳参与观察的方法。

人类学参考书目(已分好类,非常全面)

人类学参考书目 人类学理论与方法: 《社会人类学导论》,(英)陆一士著,黄宣卫、容贵译,台北:五南图书公司,1985年。《人的创始纪——文化人类学的源流》,猛等编著,人民,1987年。 《当代人类学》,(美)哈维兰著,王铭铭等译,人民,1987年。 《文化和社会人类学》,(美)莫菲著,吴玫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 《多元文化与社会进步》,P·K·博克著,童奇志译,人民,1988年。 《文化人类学》,马文·哈里斯著,,1988年。 《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构架》,庄锡昌、志民编著,人民,1988年。 《人类学史》,哈登著,廖泗友译,人民,1988年。 《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日)绫部恒雄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社会文化室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 《文化的变异——现代文化人类学通论》,(美)C·恩伯和(美)M·恩伯著,杜杉杉译,人民,1988年。 《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美)墨菲著,王卓君、吕辿基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文化人类学历史导引》,王海龙、何勇著,学林,1992年。 《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黄淑娉、龚佩华著,高等教育,1996年。 《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夏建中,中国人民大学,1997年。 《社会文化人类学演讲集》,周星、王铭铭,天津人民,1997年。 《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美)马尔库斯和费彻尔,王铭铭、蓝达居译,三联书店,1998年。 《社会人类学概论》,,(美)克拉克斯勒著,钟兆麟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1年。 《本土化:人类学的大趋势》,许杰舜主编,广西民族,2001年。 《文化人类学调查》,汪宁生著,文物,2002年。 《人类学通论》,庄孔韶主编,教育,2002年。 《社会人类学》,朱炳祥著,大学,2004年。 《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英)奈杰尔·拉波特和(英)乔安娜·奥弗林著,鲍雯妍、亚辉等译,华夏,2005年。 《文化人类学》(第十版),(美)哈维兰著,瞿铁鹏、钰译,社会科学院,2006年。 《人类学概论》,庄孔韶主编,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人类学历史与理论》(修订版),(英)艾伦·巴纳德,华夏,2006年。 《人类学经典导读》,庄孔韶,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人类学的四大传统:英国、德国、法国和美国的人类学》,弗雷德里克、安德烈·金格里希、罗伯特·帕金著,高丙中、王晓燕、欧阳敏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 《现代文化人类学》,石川荣吉主编,周星等译,中国国际广播。 《人类学理论的新格局》,纳日碧力戈,社会科学文献。 人类学交叉学科: 《人类学》,莫利斯著,周国黎译,今日中国,1992年。 《20世纪西方人类学文选》,史宗主编,金泽等译,三联书店,1995年。 《人类学导论》,金泽著,文化,2001年。 《人类学导论》,鲍伊著,金泽、何其敏译,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

最新文化人类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化人类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题型: 1、填空(10分) 2、名词解释(4*5分) 3、简答(4*8分) 4、论述(2*15分) 二、名词解释(因为分值比较高,所以最好对名词作一些解释。) 1、继嗣:是指两代以上的亲属关系,而且这种关系为社会所认可。有:“世系”“血统”的含义, 作为文化人类学的术语它常常是与亲属关系联系在一起。在许多社会中,继嗣制度是一个群体 赖以延续的基础,通过继嗣,一个人的亲属关系由父母兄弟的狭小范围扩展开来。P93 2、族群:是对某些社会文化要素认同而自觉为我的一种社会实体。这个概念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对某些社会文化要素的认同,二是要对他“自觉为我”,三是一个社会实体。族群并不是单独 存在的,它存在于与其他族群的互动关系中。P98 3、仪式:是指手段与目的并非直接相关的一套标准化的行为,它表达的是象征的而非实用的意义。仪式不仅是强化群体纽带和缓解紧张的一种方式,而且也是庆祝许多重要事件的方式,此 外,仪式还可以减少许多危机对社会的分裂作业,使这对个人来说更易于接受。P113 4、濡化:表示在特定文化中个体或群体继承、适应和延续传统的过程。也有学者强调其中的个体了解、内化和呈现适合其身份与角色的行为过程。濡化是把人类和其他生物加以区别的学习 经验,能使一个人在生命的开始和延续中,借此种经验以获得在该文化中生存的能力。P125 5、涵化:又称文化潜移或文化移入,它是指当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文化的人们相互持续的接触一段时间后,因相互传播、采借、适应和影响,而使一方或双方原有的文化体系发生大规模的 变异。P130 6、范式理论:是指一个重大理论,有时也称为一个理论框架或者看世界的主要途径。是围绕人 类学诸多问题或一个问题形成的不同理论或理论观点。P140 三、简答题 1、简述对文化人类学认识的观点。P9 答:(1)、普同论或普同性。是指人类文化拥有的共同性特征。它包含两个基本的构想,一是指世界上现存的人类都属于同一种属,任何一个人群都不比其他人群更为先进。二是指人类文化在存在差异性的同时也拥有许多共同的文化要素。 (2)、整体论。是指从社会的、文化的角度和生物的、生物的两个角度分析问题,既关注现实问题,也关照历史的因素。对整体论的把握与运用,应当注意一下几个方面。第一,文化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性。第二,历时性研究与共时性研究相结合的原则。第三,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3)、相对论。是指这样一种文化观:坚信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而且,一切文化的价值都是相对的,对各该群体所起作用都是相对的,为此文化谈不上进步或落后。 2、简述文化生成的认识。P36 答:文化的生成,是指某一类型的文化特征的形成过程。人类拥有多样性的文化类型,如农耕文化、畜牧文化、狩猎采集文化。又由于人是文化的载体,我们惯常将人与某一类型的文化相联系,并赋予了不同的民族许多带有文化类型特征的称谓,如:马背上的民族、稻作民族、赶山吃饭的民族。文化人类学致力于了解人类社会不同的文化形态是如何形成的。依据文化与环境关系的诸多理论解释,我们可以简要地将文化特征的形成放在特定的生境中加以理解并概括如下:文化与自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境内在规定了文化的基本走向,文化通过主动的适应过程和选择形成相互区别的文化特征。例如,中国的青藏高原特殊的环境内在地规定了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以藏族为代表的高山草场畜牧文化的类型特征。 3、简述语言的功能。P64 答:语言最基本的功能有一下三个方面 ?(1)、当语言作用于人与人夫人关系时,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社会黏合剂。每一个社会都必须有自己的语言,它是组成一个社会必不可少的因素。一个社会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得靠语言来维持。语言的交际功能是语言的基本功能,也是最重要的功能。 (2)、当语言作用于人与世界的关系时,语言是认知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这里有三个层次的意思:一,人类思维必须借助于语言才能够进行,也就是说,语言是实现思维的工具。二,思维还必须通过语言来表

庄孔韶人类学概论复习题第1章

第一章人类学要义 1、什么是人类学? 人类学(Anthropology)源自于希腊语,含义是“人的学问”。然而,人类学的具体内涵,必须要放到它所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学科进程中来理解。早期的人类学关注人论哲学的讨论和人的生物特性的研究,而到了19、20世纪,“文化”的研究成为了人类学的核心主题。基于今日现有的知识上考察人类学的内涵,可以说:人类学是关于人的学问,这包括所有时代和所有地方的人,包括人的体质特征和文化创造。人类学通常采取“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对文化中的“他者”进行全面的考察,基于考察撰写“民族志”,用来对不同的文化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最终展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生活方式的多种可能性,或者试图找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文化理论。 2、试解释文化和culture的含义。 英文中culture一词源自拉丁语,本意是“耕耘/种植”。这不仅指“种植庄稼,饲养家畜”,也含有“照料家庭,培育道德”之意。后来,culture一词逐渐指心灵道德或艺术修养的成就和状态。这里强调culture是与nature(自然)区别开的人的创造。 在现代语境中,中文“文化”一词首先可以作为culture翻译成中文时的对等词来理解。中国传统上,有“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以看出,作为“人的创造”的culture,中文里含义相同的应该是“人文”。“文化”一词,在传统上具有“用…人文?来教化”之意,这与culture本来的动词性含义是相通的。中文里“文化”更强调“人文”的教化方式。 3、说明跨文化比较的方法及其前提条件。 跨文化比较(cross-cultural comparison)是人类学家在对从世界上不同民族获得的经验材料进行比较的基础上,验证理论假设,发现人类行为的共性与差异,以实现理论概括或发现某种通则的方法。 跨文化比较的前提,是承认文化具有多样性、整体性和相对性的特征。而且,人类社会各种不同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即尽管各地区的社会与文化存在差异,然而他们总会有共同的可供分析的单元与要素。还需相信,“通过习得当地人的语言,民族志工作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对当地文化的理解,同时承认存在着超越文化和语言界限的客观现实”。 根据黄树民的归类,人类学比较法的主要操作模式大致有三:隐含式的比较法、两元文化比较法和多元文化比较法。 4、简单概括一下人类学的四个分支学科。 人类学的四大分支学科包括:体质/生物人类学(Physical or Biological Anthropology)、考古人类学(Anthropological Archaeology)、语言人类学(Linguistic Anthropology)和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或民族学(Ethnology)。 体质/生物人类学研究古今人类在自然界中生存的生物性基础,特别是人类体质特征进化和变异的过程和机制,以及人类生物性与文化的关系。 考古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过去。它是对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通过跨时空的文化连续性的考察,来理解人类本身。 语言人类学认为语言既是一种社会工具,也是一种文化实践。它主要研究人类世界各地语言的使用,及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人类学参考书目

人类学参考书目-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马林诺斯基 《安达曼岛民》拉德克里夫-布朗 《努尔人》埃文斯?普里查德 《文化的解释》克利福德?格尔兹 《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文学科的实验时代》乔治E马尔库斯、米开尔MJ费彻尔 《菊与刀》露丝?本尼迪克特 《文化模式》露丝?本尼迪克特 《萨摩亚人的成年——为西方文明所做的原始人类的青年心理研究》玛格丽特?米德 《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玛格丽特?米德 《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费孝通 《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研究》林耀华 《他者的眼睛——人类学入门理论》罗伯特?莱顿 《人类的视野》李亦园 《文化人类学》马文?哈里斯 《人类学经典导读》庄孔韶 《田野图像——我的人类学研究生涯》李亦园 《漂泊中的永恒——人类学田野调查笔记》乔健 《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夏建中 《好吃:食物与文化之谜》马文?哈里斯 《文化人类学教程》孙秋云主编 《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绫部恒雄 《文化人类学的调查——正确认识社会的方法》

《文化的变迁——一个嘎查的故事》阿拉腾 《礼物》马塞尔?莫斯 《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阎云翔《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史宗主编 《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E?杜尔干 《甜与权力——糖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西敏司 《罪过与惩罚——小村故事》朱晓阳 《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阎云翔《裸猿》莫里斯?戴斯蒙维 《人这动物》 《穿裤子的猴子》 《传统的发明》 《原始文化》 《金枝》佛雷泽 《黑猩猩在召唤》珍妮?古多尔 《文化人类学基础》 《语言论》萨皮尔 《第二性》 《国家与文明的起源》塞维斯 《人类学概论》庄孔韶 《后现代时代中的文化理论》马文?哈里斯 《母权论》巴霍芬 《原始婚姻》麦克伦南 《古代史研究》麦克伦南

民族学概论(考试复习册)

民族学概论(考试复习册) (注:完全按照老师的勾画重点顺序编排!!!) 1、民族学的研究对象:民族及其文化。 2、“民族”一词最早的提出人物及时间:列宁于1912年第一次系统完整的在《马克思主义 和民族问题》一书中提出。 3、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创立标志:恩格斯作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 4、“进化论学派”的相关内容: (1)主要观点:文化发展按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逻辑发展演进。 (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着作:英国的斯宾塞、泰勒【代表作:《原始文化》、《人类学》】、弗雷泽;美国的摩尔根【代表作:《易洛魁联盟》、《古代社会》】。 5、“英国功能学派”的相关内容: (1)主要观点:民族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把每一种文化都作为在功能上相互联系的系统,要在弄清楚各部分对整体所做贡献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试图找出作为整 体人类社会功能的一半法则。(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不论是抽象还是具体,都有满 足人类实际生活需要的作用,即都有一定的功能。) (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着作:英国的马林诺夫斯基【代表作:《西太平洋的探险队》、《野蛮社会的犯罪与习俗》】、拉德克利夫-布朗【代表作:《安达曼岛人》、《社会人类学方法》】。 6、我国最早提出“民族学”一词的人物及时间:1926年蔡元培在《一般》杂志上发表《说 民族学》。 7、我国民族学发展历程的几个重大事件: (1)1928年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民族学组设立。 (2)1951年6月中央民族学院成立。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以重生,1980年10月中国民族学研究会在贵阳成立,1984年改名为中国民族学会,1991年改名为中国民族学学会。 (4)1981年中国人类学学会在厦门中山大学成立。 8、“种族”的相关内容: (1)概念: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2)类型:蒙古人、欧罗巴人、尼格罗-澳大利亚人。 (3)特征:①蒙古人→黄皮肤、黑发、面部扁平、鼻梁不高、嘴唇厚度适中。 ②欧罗巴人→柔软的波状头发或直发、发色不一、肤色较钱、体毛和胡须发 达、鼻梁很高、嘴唇厚度较薄。 ③尼格罗-澳大利亚人→黑色卷发、深棕色肤色、体毛不多或中等、脸型较 窄。 9、“种族主义”的相关内容: (1)概念:人类种族在治理和道德发展能力上不相等,种族差异决定各族历史发展进程以及文化和社会发展水平,优秀种族理应凌驾于略等种族之上的理论。 (2)危害性:①促使产生了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沙文主义等多种形式的 民族剥削和压迫。 ②促使产生种族屠杀、种族迫害、种族隔离以及存在于社会生活各方 面的种族歧视行为。 ③种族主义理论为西方殖民者作为“优势”种族掠夺、迫害、杀戮“略 等”种族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人类学概论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人类学概论》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人类学概论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人类学概论》是面向历史系文化遗产方向学生的专业平台课程。 (二)教学目的 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掌握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文化人类学各个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核心概念以及文化人类学的各个学科分支及所探讨的基本问题、基本理论,从而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增加其认识、分析问题的角度和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包容能力,加深其对于人、社会、族群、文化的认识,并通过亲自参加田野调查的实践,增加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人类学的各理论流派,如古典进化论、传播学派、历史特殊论学派、新进化论、法国社会学派、功能主义学派、结构主义学派、象征人类学、解释人类学、实践人类学、后现代反思人类等;人类学的主要的分支学科如体质人类学、医学人类学、历史人类学、经济人类学、生态人类学、物质文化研究、族群与社会分层、人类政治体制与社会控 制、宗教人类学、教育人类学、都市人类学、应用人类学等,还有人类学的基本方法田野工作。 (四)教学时数 本课程共授课54学时。 (五)教学方式 以讲授为主,结合启发与讨论等多种方式,促进教学相长;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二、本文 第一章导论 教学要点: 人类学的定义及其产生与发展历史;“文化”的中文古典含义和西文含义的演变; “文化”的特征、结构、组成等。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类学的概念、领域、学科关系、研究方法( 1) 第二节文化的概念及其解释( 2) 第二章人类学理论的发展及其流派 教学要点: 人类学理论发展的历史轨迹;各个学派的基本观点及其代表人物的理论思想,各个理论流派的联系与区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