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9年市开发区加快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调研报告

2019年市开发区加快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调研报告

2019年市开发区加快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调研报告
2019年市开发区加快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调研报告

市开发区加快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调

研报告

加快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

开发区是制度、经济、技术、人才、环境等要素集聚的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开发区核心竞争力是开发区在资源利用、产品开发、生产、市场开拓及服务中特有的综合实力,包含产业竞争力、人才竞争力、资本竞争力、科技竞争力、管理竞争力等方面的内容。5月25—6月10日我组开展了一次专题调研活动,研究、探讨提升我市园区核心竞争力的对策,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开发区核心竞争力的现状

1、产业集聚度有待提高。产业是开发区的根本载体,是开发区竞争力的核心部分。目前,我市除少数园区产业有一定的规模集聚度外,其他园区的产业较为繁杂,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主要体现在招商引资项目规模小,带动性差,难以形成产业集群。

2、制约园区发展的瓶颈有待破解。融资难的问题已成为阻碍我市开发园区发展的最突出问题之一,随着国家信贷政策的不断趋紧,资金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并显日益突出。土地方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土地供应政策,对开发园区开发用地指标实施了更加严格的控制,随着进区项目的不断增加,用地指标也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3、科技创新环境有待完善。但对如何加快建设创新载体,各开发园

区的“十二五”规划没有进行详细的阐述,大多还只是轮廓性、概念性的提法,缺少全面系统的建设规划和实质性的建设措施。

4、管理服务模式有待改进。一是管理权限由相对集中转为逐步分解。近年来,国家开始加强条线职能部门的管理,实行垂直领导,而开发区所有引进的项目都必须经过这些职能部门的审核登记。开发管委会原有的对项目的审批、登记、管理等权限都逐渐被这些部门以其行政规章和部门红头文件的形式收回。权限分解导致办事环节增多,协调难度加大,工作效率下降。二是管理职能由相对集成、单一向综合、多元化发展。三是管理机构不再精简,并且有不断膨胀发展的趋势。我市各开发园区工作人员由原来的几十个人一下上升到上百人左右。

二、提升我市开发区核心竞争力的几点建议

(一)打造产业集群,以特色为依托,提升产业竞争力

1、明确产业定位,加强产业集群的战略规划。一是必须对开发区现有产业状况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作出科学合理的产业定位。我市部分园区产业定位不够清晰,行业范围较多,不利于形成具有鲜明特征的产业群,应该结合各园区已形成的产业特色,做明确细分,重点定位。二是在明确定位的基础上,进行产业集群的战略规划。明确引导扶持功能,促进企业之间的联络和交流,鼓励企业的创新。同时加强专业园区的建设,突出产业特色和优势,摆脱目前我市存在的园区建设结构重复,恶性竞争的状况。三是在进行产业集群战略规划时应关注好三点:对已成型的集群,要分析现状,以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企业为目标,进一步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提高该产业的竞争力。如

对我市的汽车、船舶制造、石油化工等传统产业,要重点引进核心技术,增强技术含量等;对新兴的集群,应该注重加强产业组织网络的建设,促进企业之间相互配套、相互交流,实现互补合作,加快集群的成熟。如对我市的“三新一网一书”产业要重点进行链条研究;同时,结合我市的比较优势,选择产业链上的优势环节,吸引该环节的龙头企业入区,进而培育新的产业集群,丰富区域产业特色,增强开发园区总体产业竞争力。

2、围绕产业链招商,有意识的培育产业集群。产业链是产业集群的内在机制,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链,必然会吸引产业的集聚,实现产业集群。因此,招商工作开展必须根据我市的区域情况及产业链进行精细的选商择资,对有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先进技术企业和有品牌影响力的企业开展重点宣传工作,这些企业的落户,会推动原有相关产业集群在规模上的扩大。

3、制定产业集群政策,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一是对已有的产业集群,加强信息网络的建设,建立信息沟通机制,促进企业之间,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行业协会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通过交流,促进生产成本效率的提高,提高产业的技术竞争力。二是对有龙头企业但还处于形成中的产业集群,重点制定吸引垂直和横向配套企业入驻的优惠政策,如降低投资密度门槛要求,在土地资源供应方面制定倾斜政策,提供特殊的金融服务,拓展服务内容等。三是对鼓励发展的新兴产业集群,制定针对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同时配套鼓励“以企引企”的激励政策,调动现有企业和未来龙头企业的积极性,加速新兴产业的

快速集聚,形成新的产业集聚。

4、开展产业集群的品牌营销,进一步做大产业集群。在产品营销方面,一方面各地可以制定一定的补偿机制,推动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自身的营销行为,提高其营销积极性。另一方面,直接各园区组织营销活动,依靠各类经贸活动,宣传本区的产业和产品,提升整个产业集群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扩大市场份额。同时设立专业市场,为产业集群活动提供固定的活动平台,促进产业与终界的持续交流和沟通,促进产业的发展。

(二)加快人才建设,以人才为核心,提升人才竞争力

1、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完善人力资源的市场开发机制。首先,要改变部分园区在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开发建设方面的滞后局面,建立健全这两大市场,以满足不同的用工需求。各园区在这方面应进一步提高就业服务水平,提高就业信息对外宣传力度,保证劳动力和人才的需求信息及时传递给区内企业和个人;建立起市场服务的固定期限,定期开展劳动力集会和人才集市的大型招聘会,提供供需双方交流的平台。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这方已形成比较好的做法,值得我市其他园区借签。其次,引进和培育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通过专业机构的服务,保证人力资源渠道的畅通,为企业和个人增加选择。

2、完善人才优惠政策。一方面鼓励在职培训,对通过自学,培训取得一定资格证书的在职人员,进行学习经费的部分或全部补助,并根据情况,适当提高工资待遇,形成区内好学上进的氛围。另一方面积极吸引外来高级人才的入驻,制定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相结合的人才

引进政策。

3、以人为本,改善用人机制。全面的用人机制包括录用、考核、奖惩等方面的内容。录用必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使具有真才实学的人能真正找到合适的岗位,发挥其专长;考核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员工的工作成绩作出及时准确的评定,对工作成绩突出的个人予以高度肯定,对表现较差的个人要作出相应的警告。

4、加强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构建全面系统的培养体系。开发区可以根据自身产业的定位和区内已有的产业特征,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定位产业所必需的专业技能人才。一方面可以通过与本地相关职业技能学校挂钩,通过委托培养的形式定向培养专业人才,高级技工;另一方面也可以与外地的高校加强合作,提供学生社会实践的场所,以实现双向选择,既提高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也为企业输送合格的人才提供便捷的渠道。

(三)加强资本运作,以破解瓶颈为目的,提升资本竞争力

1、向银行借款。充分发挥开发园区开发总公司的资产平台作用,以总公司的名义向银行贷款,以总公司旗下的各实业公司资产抵押贷款,这类资金主要用于开发园区内的一些公益设施的开发建设。银行借款主要解决公共基础设施中具有自然垄断的非赢利性项目的建设。

2、充分利用外来资本。由于开发区内建设载体开发的范围广,资金的需求十分巨大,全部靠银行借款,一方面开发区的资产有限,不可能贷到全部的款项,另一方面过多的银行借款,利息成本过高,增加

开发区的财政负担。因此,必须尽可能的运用一切可用的财力,为开发区的建设发展提供保障。

(四)构建科技创新系统,以转型为突破口,提升科技竞争力

1、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促进政产学研的合作机制。作为政府,必须发挥有效的桥梁沟通作用,构建良好的政产学研机制,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一是要积极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国内外投资创业机构合作兴办研发机构、工程技术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等,在更高层次上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二是进一步把产学研活动推向国际,借助海外留学团体,引进各类科研机构。最后,开发区作为引导机构,在产学研工作中,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有针对性的帮助企业寻找技术支撑。

2、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引导企业自主创新。一方面是培育企业的自主创新行为。深入企业,广泛宣传各级政府的科技扶持政策,推动企业开展自主研发,技术改造活动,提高工艺,创新产品。另一方面,积极帮助企业引进科技人才,以人才引进带动科技项目的引进。科技人才定位不仅在高层次的科技尖子、领军人物上,也要拓展到高端管理和服务专业人才上。

3、强化服务体系的建立,促进科技创新。由于国内企业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又十分薄弱,因此,政府部门有责任创造一个优化的环境,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建立,有助于这样一种环境的形成。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构建,主要工作有:一是创办高新技术服务中心或企业孵化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

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有效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孵化器的建设,除载体建设外,还要重视政策环境的建设,使国家和地方的各类孵化器政策得到落实,同时要坚持孵化器建设多元化的原则,吸引更多的投资主体参与到孵化器的建设中来。

4、构建政策支撑系统,为科技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制定包括金融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分配政策、信息政策、专利政策等,刺激企业创新的欲望,为创新主体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五)推动机制体制创新,以服务为目标,提升管理竞争力

管理体制对资源配置及其使用效率的影响极大,一套有效率

的管理体制,会大大促进社区的进步;只有在一个好的机制和体制基础上,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才能得到最优的配置效率。1、明确管理职能范围,发挥宏观主体作用。坚持“小政府,大社会”的理念,建立“有效且有限”的政府,明确开发区管理机构的职能范围。一是以宏观管理为主,制定开发区发展规划和指导性计划。二是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三是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全民参保;加强社会治安管理,营造文明祥和的社会氛围,构建和谐人文社会。

2、转变管理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开发区管委会必须改变对经济的管理方式,对微观经济的管理以市场为主,管委会着重搞好产业政策和要素市场的培育。对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管理以委托代理经营为主,管委会的重点是抓好环境建设规划设计以及对经营效果的检查评估。对各市场行为主体的行为进行规范引导,宽进严出,加

强现场监管和事后评估反馈,建设好服务窗口和其他软硬件设施;对市场行为主体违规行为以经济、法律为主,行政、思想方法为辅,提高市场经济理念和依法行政的能力。

3、探索管理摸式,实现管理创新。简化机构设置,坚决抵制向旧体制回归的浪潮,保持开发区机构精干、高效的特点,围绕服务企业的宗旨设立内部机构,可以强化内设部门的综合能力,发挥以一抵十的作用,体现开发区部门的能力,一些社会性事务如农村、民生等,尽可能归并一个部门处理,或者委托地方相关机构处理,开发区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简化行政审批程序,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管理要求的审批制度,争取有效的权限,提高办事效率。

加快转型升级,破解发展瓶颈

加快转型升级破解发展瓶颈 --关于上方镇工业功能区发展的实践与思考工业功能区是借力发展的平台,是工业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是培育小企业成长的摇篮,是实现我镇工业经济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推动上方镇区域块状特色经济的优化、提升,推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抓手,因而拓展工业发展空间,加快工业功能区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上方镇工业功能区作为我区三个乡镇功能区之一,镇党委、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功能区的提升和发展,将功能区发展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切实拉高发展目标,保障发展要素,破解发展难题,扎实有效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功能区的现状、问题以及对策研究汇报如下: 一、目前现状 工业功能区现有工业企业89家,其中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7家,已拥有衢州金牛碳酸钙有限公司、衢州银河钙业有限公司、衢州五星钙业有限公司、衢州徐氏钙业有限公司、衢州雪源碳酸钙有限公司、衢江区仙峰钙业有限公司等规模较大、经营能力较强的骨干企业。2011年工业功能区实现工业总产值5.10亿元,同比增长13.08%,实现利润1757万元,同比增长8.32%,实交税金626万元,同比增长28.81%。其中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2096万元,同比增长20.00%,实现利润380万元,同比增长38.18%,实交税金320万元。上方镇工业功能区主要划分为三个区块畏坑、豪龙以及塘源口,集镇总体规划2008年作了修改调整,确定上方镇工业功能区规划总面积1900亩,其中畏坑320亩,豪龙公司380亩,塘源口1200亩。工业功能区控制性详规2008年7月3日已通过专家论

证,并已编制结束。上方镇工业功能区二期(塘源口)规划总面积1200亩,其中符合两规的土地面积只有250亩左右(原十里丰转让的国有土地50亩,鹿角堰村土地200亩)。上方镇工业功能区已成镇内企业的集群、集聚地,占据全镇工业的大头,它的兴衰成败直接关系到全镇经济的兴衰成败,因此发展提升工业功能区时不我待、势在必行。 二、存在问题 1、布局规划不够合理。一是部分规划缺乏科学性。有些规划科学,缺乏土地承载可能,空间有限;有些规划布局不合理,规划区内存在不少农保田,调整难度大。二是部分规划与实际开发脱节。只是简单划地开工,没有科学编制开发建设规划。没有一个系统完整的发展规划。三是部分规划之间不协调。有的规划与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相衔接,部门配套设施建设缺乏共构意识和共建行动。 2、建设资金严重短缺。根据工业功能区总体规划,以及工业功能区近、中、远期的发展目标,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计划安排,以全镇之力,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千方百计提高资源和基础设施高度,投入一定的资金完成前期的供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但由于资金的紧缺迟迟不能到位,许多基础设施项目都实施不了,严重影响工业功能区的招商引资和投资环境。畏坑工业功能区,4公里主干道,破损严重,影响货物运输,缺少跨河大桥,企业拉运原材料的车辆都要绕道6公里,极大增加了运输成本;塘源口功能区,园内大桥垮塌,至今没有重建,还有防洪坝、水、路等设施都没到位。此外,工业功能区内企业废水排放管理配置,用电网线的改造,废渣堆放场地等基础设施都急需资

2020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试卷及答案(六)

2020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产业 转型升级试卷及答案(六) 试卷总分:100分, 考试时长:60 分钟 正确答案以红色字体标注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 共30题) 1.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答案正确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新旧动能转换 城乡一体化发展 以上均不对 2.我国创业活动的创新能力和国际导向有待提高。与(二十国)集团相比,中国的创新型企业比例为25.80%,在效率驱动型经济体中排在前列,与创新驱动型经济体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答案正确 十八国 二十国 二十一国 二十三国 3.(2008)年以后,中国企业法人单位数有较大增长,明显的新开企业法人单位数增长较快,2015年新增企业法人单位数达218162个,而2006年新增的企业法人数仅有70353个,2015年是2006年

的3倍多,创业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引擎。答案正确 2006 2007 2008 2009 4.我国传统政府监管主要是依据(行业特征)设立,但“互联网+”经济下产业边界模糊,导致原有监管模式出现“要么多头监管,要么不知道谁来监管”。答案正确 行业特征 群众观点 政府通知 现有模式 5.国家信息中心“一带一路”大数据中心发布的《“一带一路”贸易合作大数据报告(2017)》显示,在“一带一路”贸易中,(民营企业)也是主力军,出口额占比始终保持最高且逐年上升。答案正确 个体户 国企 事业单位 民营企业 6.根据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6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不含银行、证券、保险))新设立企业27900家,比上年增长5.0%。答案错误

关于灌南经济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思考

关于灌南经济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思考-企业管理论文 关于灌南经济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思考 中共灌南县委党校调研组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19-0021-02 一、灌南经济开发区转型的背景分析 (一)国际产业转移。21世纪以来,亚太地区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有经济活力的地区,对外贸易活动发展迅猛。但是,随着中国劳动力、原材料、物流等成本不断上涨,一些世界知名企业正在加速撤离中国。例如优衣库、耐克、船井电机等则在东南亚和印度开设新厂,加快了撤离中国的步伐。 (二)国家政策转移。国家对开发区的扶持政策使得各地开发区在初期积累了一定的资本,走上了持续增长的上升通道。但随着开发区顺利完成了创业阶段的任务以及国际经济局势的转变,国家区域倾斜政策的对象和政策扶持重心已经转变为“特区-开放城市-开放地区-内地”的全方位梯度开放格局,开发区普遍面临“政策上失宠”的尴尬局面。 (三)区域竞争加剧。抢占新一轮对外开放领先优势已成为地区之间竞争的核心和焦点。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开放型经济的竞争更加激烈,尤其是对高端国际产业资本和要素的争夺将是下一轮对外开放的战略重点,灌南经济开发区受到了市内外经济开发区的双重挤压。例如连云港内的赣榆开发区、东海开发区、灌云开发区的产业定位与灌南经济开发区的产业定位具有很大的同质性,区域竞争比较激烈。

二、灌南经济开发区产业存在问题分析 (一)开发区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灌南开发区经过12年的发展,正在向多功能的新城区转型。但是,灌南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发挥的主要功能还是制造和生产,而生活性服务功能发展缓慢,从而造成功能结构的单一。当工业生产达到一定程度,如果没有相配套的城市化功能,开发区工业化功能的再开发和再续发展就很难保持下去,也就导致经济发展没有新的增长点。 (二)开发区发展要素瓶颈制约严重。一是土地约束趋紧。由于国家从严从紧控制工业用地,使得开发区用地指标趋于紧张,对农民征地的难度也越来越突出。二是融资难度较大。国家大力压减对政府融资平台信贷规模的金融政策,严重地制约了开发区不断增大的基础设施规模建设。三是环保压力重。开发区化工、机械等企业所占比重仍然偏高,环保安全压力重,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凸显。(三)主导产业不明晰,企业层次较低。灌南经济开发区产业比重依次为:机械类企业占总数的17.65%、不锈钢企业占总数的15.69%、有色金属加工占企业总数的14.70%、板材家具为10.78%、酿酒食品占企业总数的6.82%、电子占企业总数的5.88%、服装占企业总数的3.92%、皮革占企业总数的3.92%。由此可见,灌南经济开发区主导产业不明晰,没有形成自身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科技成果转移水平低。经济开发区内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企业缺乏对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投入,这是因为开发区内主要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中小型企业普遍在研发上投入不足,导致经济开发区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整体的技术水平不高。此外,开发区企业将科技成果转移到生产实践中的水平比较低,能力较差。

调研报告工业转型升级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三一文库(https://www.sodocs.net/doc/5716745937.html,)/公文写作/调研报告 工业转型升级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既是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也是盐城顺应经济发展形势、重构经济发展格局、奋力进位争先的必然途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工业转型升级工作情况调研报告,欢迎阅读! 十一五以来,全市上下以科学发我展观为指导,坚持快增快转相结合,通过抓项目推进、抓新特产业、抓招商引资、抓三服务、抓千百十工程等一系列举措,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工业经济总体呈现运行平稳、增长较快、转型提速、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 一、我市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取得的主要成效和亮点 1、工业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对区域经济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20**年,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54亿元,增长17.3%;开票销售2771亿元,增长8.9%。增加值、开票销售两项指标增幅均居全省第二,增幅排名为近十年新高。工业投资在登上千亿台阶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投资1237.4亿

元,同比增长20.6%。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64%,居全省第一。20**年,工业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八成,工业提供的税收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超过六成,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经济在推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 2、重点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对区域经济引领拉动作用明显。 全市重点培育的30户大企业(集团)实现销售773.21亿元,占全市的27.9%,同比增长9.53%,较定报企业面上高出4.93个百分点,增长面为66.67%,高出全市面上25.27个百分点。其中,东风悦达起亚公司全年共生产汽车48.86万台,销售48.06万台,实现开票销售458.48亿元,同比增长9.87%,高出全市面上1个百分点;响水德龙镍业20**年新增开票销售21.26亿元,占全县新增开票销售的51.7%;大丰博汇集团和北大荒油脂两家企业新 增开票销售15.2亿元,占该市增量的30%以上。 3、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创新驱动引领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全市共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4家,列苏北第一。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6个,省著名商标151个,省名牌产品130个。东方一号创意产业园被省认定为苏北唯一一家工业设计示范园,中恒宠物被认定为省工业设计中心。25户企业获批20**年度首批江苏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列全省第一。

关于加快我省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

关于加快我省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大力发展优势传统产业,初步建立了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家具制造、家用电器、金属制品、轻工造纸及中成药制造等8个行业为支柱的优势产业体系,为推动我省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省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提升我省优势传统产业竞争力,促进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核心任务,以企业为主体,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信息化为手段,以各类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等为载体,大力推进技术改造、研发设计、品牌提升、渠道拓展和产业链整合,促进优势传统产业走上创新型、效益型、集约型、生态型发展道路,加快做大、做优、做强。 二、主要目标 到2015年,我省优势传统产业发展实现以下目标: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以上,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18%,开展技术改造企业达到90%以上;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 9%,省级以上研发机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等)达到600家,产品技术含量国内领先,技术出口占产品出口比例进一步提高;形成5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建成10个左右广东商品国际采购中心,打造一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品牌;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企业2-3家,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5万元/人以上;信息技术应用率达到90%以上;节能技术进一步应用,“十二五”优势传统产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0%。 到2020年,我省优势传统产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2.2%,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企业达5家以上,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8万元/人以上。广东成为引领全国传统产业科学发展的示范区和全球传统产业研发、设计、制造、采购和营销的中心之一。 三、主要任务 (一)强化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鼓励优势传统产业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抓好核心技术产业化、先进装备更新、信息技术应用、品质提升、工业设计等主要环节的升级突破。制定发布《广东省鼓励进口产品和技术目录》,鼓励传统产业企业扩大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国内短缺资源和节能环保等产品进口,落实《产业结构调整目录(2011年本)》鼓励类内资项目进口设备免关税,以

最新养牛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养牛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一、发展现状 (一)产业主导地位逐步确立。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紧紧充分利用饲草种植面积广、特别是旱作农业缓解饲草压力地有利条件,把养牛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来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广科学喂养技术,大力发展肉牛产业,目前,共发展养殖示范户900户,养牛5头以上地30户,占养牛总户数地3%;存栏2500头。养殖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28%。 (二)龙头企业取得一定发展。长期以来,全乡缺少龙头企业带动,前桃村回乡创业能人靳浩林紧紧抓住全县大力发展养殖产业地历史机遇,在县、乡政府地大力支持和业务部门地帮助指导下,公司于2008年4月成立,2009年4月投产运营,总投资100万元,占地面积11亩,总体建成饲养存栏肉牛100头,年育肥出栏肉牛300头地肉牛养殖基地。现已建成暖棚式牛舍5栋850平方米,青贮窖1个960立方米,饲料专用棚1座140平方米,现存栏肉牛120头,采取调供优良基础母牛与育肥出栏相结合地方式,已出售肉牛470头,实现销售收入200万元。 (三)小区养殖模式取得突破。养殖小区是发展现代畜牧业地主要载体和必然趋势。2009年建成车李村养殖小区1座,计划2011年建成杨岔村养殖小区。养殖小区地建成,既有效解决了人畜混居、卫生条件差、畜舍面积小地问题,又有利于饲养户互相借鉴饲养方式、方便防疫灭病、利于进入市场,对全乡肉牛产业发展模式起到典型引路地作用。 (四)肉牛品种不断优化。先后引进优良基础母牛300 多头,加强了基础母牛群建设,目前优良基础母牛存栏占肉牛存栏地26%。建成了黄牛冻配改良点1个,引进南德温、西门达尔、皮尔蒙特等优良肉牛品种细管冻精,开展了肉牛冻配改良,肉牛良种化程度达到45%,品种结构明显改善。

广州市海珠区专业批发市场转型升级专题调研报告

广州市海珠区专业批发市场转型升级专题调研报告海珠区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 ,2014年12月, 专业批发市场是我区重要的商品交易平台和流通渠道~在我区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区传统专业批发市场的功能与地位逐步下降~一些专业批发市场已不适应新型城市化发展的要求~自身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瓶颈和隐忧。如果不能有效地推进市场转型升级~将影响我区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期~区人大常委会组织市、区人大代表进行专题调研~对如何推进我区专业批发市场转型升级进行了思考和研究~形成调研报告。 一、海珠区专业批发市场基本情况 ,一,总体概况 全区专业批发市场共121个,不包括肉菜市场、农贸市场,~总占地面积为167.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99.3万平方米。其中布匹类市场50个~二手车市场10个~农副产品市场6个~日用品和百货类市场45个~综合类市场10个~2012年交易额亿元以上13 个~2012年专业市场交易额超过 540 亿元。目前形成了以广州大道南二手车交易、南洲路粮油食品批发、新港西路中大纺织商圈三大专业批发市场集聚区。按照市场影响力分类~ —1— 其中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市场76个、华南地区影响力的市场22个、广州地区影响力的市场23个。 ,二,发展现状 1.重点市场区域分布较为集中~具有交通优势。从先天条件上看~海珠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重点市场基本分布在广州大道南和新港西路沿线及辐射地区~包括瑞

康路、南洲路、东晓南路、新滘路等地区~如中大纺织商圈、南天,国际,酒店用品批发市场、瑞宝粮油批发市场等~地理位臵优越。如广州大道南北接天河越秀~南通番禺并延伸至珠三角~连接南环高速、华南快速干线等快速路段~形成较为完善的快速通行交通运输路网~为市场的发展提供便利。 2.市场具有行业影响力和辐射力~体现积累实力。从发展实力上看~经过多年的积累~区内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市场不乏其数。如中大纺织商圈是华南地区最大的布匹和辅料交易集散地~其辅料交易占全球交易份额第一~针织面料在全国同类市场中品种最齐全。瑞宝粮油批发市场、南天,国际,酒店用品批发市场、新华南鞋业百货广场不但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有的国外客商也经常到此选购洽谈~而且年成交额占到相当比例~其中瑞宝粮油批发市场供应的粮油占广州市年消费量的三分之一~南天,国际,酒店用品批发市场年销售额大约三分之一出口到国外~还是国家—2— 商务部的商品信息采集点。 3.现代化商贸模式初步发展~展现市场转型新动向。从发展动向上看~近年部分专业批发市场已由传统的“三现市场”,现场、现金、现货,交易逐步向现代展贸、电子商务和创意设计等高端领域发展~广州国际轻纺城、长江,中国,轻纺城等可为代表。中大布市电子信息网、全球纺织商城网、布衣港等一批电子商务平台先后上线运行~使线上交易模式得以发展。南天,国际,酒店用品批发市场则准备在国外设立展示本市场内经营商品的实体展示店~实现展贸与电子商务平台的有机结合。珠江国际纺织城、广州联合交易园更是大力吸引国内外的设计企业、设计师和设计院校进驻~推进文化产业氛围的形成。 4.供大于求现象已有呈现~市场后继力问题值得关注。从市场发展后继能力上看~近几年随着新开办市场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结构调整~同时受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冲击~各类商品交易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大多数新开办的市场出现了招

广德县经济开发区转型升级之路

广德县经济开发区转型升级之路——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今年要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美好家园。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今年能源消耗强度要降低3.9%以上,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都要减少2%。要提高非化石能源发电比重,发展智能电网和分布式能源,鼓励发展风能、太阳能,开工一批水电、核电项目。加强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勘探开采与应用。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建立健全居民用水、用气阶梯价格制度。实施建筑能效提升、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发展清洁生产、绿色低碳技术和循环经济,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强化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开发应用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把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生机勃勃的朝阳产业。” 我国的工业园区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中第一代园区内主要以劳动密集型的“三来一补”型企业为主,技术含量低;第二代园区内的企业以高新技术应用为特征。两代园区有一个共同缺点,即园区内的企业彼此独立经营、缺乏资源和能源在企业之间的有效流动和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机制,整体资源利用效率比较低而且环境污染严重。第三代园区则是生态工业园,其基本功能是解决经济、环境和社会三者协调发展的问题。我国自1999年开始启动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试点工作,建立了第一个国家级贵港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之后生态工业园的推进工作加速,并且在“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后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省级港口生态工业园区简介 省级港口生态工业园区位于长三角经济区与黄山九华山旅游区的结合部。南距宁国市主城区16公里,东临长江一级支流水阳江,皖赣铁路、芜屯公路穿境而过,园区距宁宣杭高速仅10公里。2010年4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港口生态工业园区筹建为省级开发区。 2009年以来,宁国市委、市政府按照“城市副中心新城区、工业主战场新园区”定位,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港口生态工业园,使之成为构筑宁国“一核三聚”承接产业转移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园区总体规划由美国易道设计公司、美国斯慧明设计事务所等国际知名公司负责设计,整体方案融入当今世界一流的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相结合的理念,是宁国融入全球化大开放战略和生态立市战略的充分结合,体现了全球性视野和前瞻性眼光,将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现代理念贯穿于方案之中。园区远期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首期启动10平方公里。 园区所有基础设施均按高标准规划与建设。目前,宽48.5米的市北外环(汪港公路)港口园区段、日供水超过3万吨的自来水供水工程和污水处理厂等重点工程建设步伐正加速推进。伴随着“园区一纵四横道路和全国一流的绿色能源生态安置区”建设框架的拉开,将为入园企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皖赣铁路港口货运站和市北外环(汪港公路)等交通运输项目的建成,将为港口生态工业园区赢得极佳的发展机遇和区位优势,结合铁路货运站的配

加快三大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与对策

加快三大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与对策 自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海南省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渐趋优化,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加快,但竞争力还有待增强、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有效供给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这些“成长中的烦恼”困扰着海南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产业特色优势不明显。海南拥有全国最丰富的海洋渔业、海洋植物资源,但海南省海洋渔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很低;海南省发展羊牛畜牧业潜力巨大,但总体发展水平离省委、省政府“做大做强海南畜牧业”的目标还很远;海南在热带经济作物、反季节瓜菜、热带水果生产和南繁育种等方面取得较大成绩,但各自为战、分散经营、耕作技术落后、信息渠道不畅等问题亟待解决。 第二产业是经济发展的短板,尚未形成一条具有紧密联系、门类齐全的主导产业链。第三产业根基薄弱,关键性的金融、保险、文化、教育、科研、咨询、技术服务等第三产业领域发展相对滞后。 海南省产业转型路径 海南积极促进产业转型,应将工作重点放到具有潜在发展优势的特色产业上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

资源配置效率为目标,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低耗低排的绿色发展道路。 农业转型路径:做大做强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应从推进技术进步、加快土地流转以及延伸产业链条等方面考虑。要加快产业融合,以第一产业为主体,将第二、第三产业附着其上,使原本单一的农业变成集种植、加工生产、观光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热带特色产业。这对促进产业集聚融合,振兴农村经济、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有着积极作用。工业转型路径: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设备制造和以海洋油气和深海生物资源的深加工工业和海洋生物制药业。服务业转型路径:利用海南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转型发展互联网、康体、会展、休闲养生医疗旅游、保险、教育、现代金融服务业等高端产业。 海南省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 促进海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就需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美丽海南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加快发展热带果蔬、热带花卉、南

对转型时期开发区实现跨越发展的几点思考.

调研报告 对转型时期开发区实现跨越发展的几点思考 农业科技示范园办公室 ***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对转型时期开发区实现跨越发展的几点思考 岳市长在经济开发区专题会议上反复强调:“要按照构建云南新经济平台和桥头堡建设的经济平台这“两个平台”来确定目标”“要在发展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实现转型发展、赶超发展、跨越发展”。这不仅是对我市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提出的整体设想,更是对开发区下一步发展提出的方向性要求,是把开发区放到省委、省政府发展新兴产业、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战略全局中提出的新要求。曲靖经济开发区经过多年来的开发建设,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总体实力明显增强、配套功能日趋完善,有效发挥了示范效应。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开发区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新的要求、新的路径,“逼迫”着开发区必须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迅速开始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本文拟结合本人近年来在开发区一线的工作实践和走访调研,联系自己对政策理论的解读,就曲靖经济开发区如何实现转型发展谈一些粗浅认识。 一、开发区面临的形势分析 (一)从宏观来看 当前世界进入了后金融危机时代。总体来看,国内外主要经济指标表明经济正在平稳回升,但世界经济复苏的内生动力还不

强,基础还不十分稳固。再工业化和低碳经济既给我省、我市发展新兴产业、承接产业转移、引进技术和人才带来了机遇,但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经济开发区要充分利用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范围的经济格局和产业布局大洗牌,抢抓机遇、抢得先机、抢占新一轮创新发展的制高点,努力整合优势资源为开发区发展创造条件,形成新的竞合态势。世情、国情、省情的悄然巨变,都对开发区的转型升级形成“倒逼机制”,开发区转型创新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我们曲靖经济开发区从创立到现在,大多已走过十八年的历程,可以说目前进入了后开发区时代。所谓“后开发区时代”,并不是说开发区要消亡,而是进入了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也就是“大园区”时代。这是因为:一方面,国家为开发区创造实验环境的温室效应不再有延续的必要和可能。另一方面,开发区的功能呈现出单一工业化的经济功能区向多功能城区发展的趋势,凸显开发区的集聚、引领和辐射作用。以园区形式带动周边区域经济社会共同发展,已经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眼下,真正意义上的“大园区”时代正向我们走来。 首先,金融危机加速了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产业转移的进程,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趋向开发区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其次,开发区建设只有融入城市化进程,逐步摆脱单一生产功能的局限,增强自我持续发展能力,才会具有持久的生命力。随着开发区经济实力的壮大,开发区作为城市地区空间发展中的增长极,将先

产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范文

产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范文 产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范文一 市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南靠祁连山与青海毗邻,北依巴丹吉林沙漠和XX区毗邻。辖甘州、临泽、高台、山丹、民乐、肃南一区五县,总面积4.2万平方公里,130万人,耕地380万亩,园地41万亩,林地560万亩,草地3034万亩。滋润张掖的我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发源于祁连山北麓,流经青海、甘肃、内蒙古三省区和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干流全长928公里,流域面积14.3万平方公里。地处黑河中游的XX市集中了全流域95 %的耕地、91 %的人口,黑河水造就了金张掖的辉煌。2011年实现农业增加值71.55亿元,总量位居全省第一。 与此同时,XX市沙漠化土地面积1082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7.2%,其中流动沙丘222万亩,半固定沙丘202万亩,固定沙丘71万亩,戈壁503 万亩,风蚀残丘53万亩,潜在沙丘31万亩。XX市60个乡镇中有43个乡镇、50多万农民分布在沙漠沿线。土地沙漠化、沙尘暴、干热风等灾害性天气对农牧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很大。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XX市上下按照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沙产业理论,以构建生态经济大市为统领,把防沙治沙与发展沙产业结合起来,积极探索统筹生态建设与现代农业相生相伴的耦合体系,南保青龙涵水源,中护湿地建绿洲,北锁黄龙固风沙,大力发展沙产业,沙产业开发成果丰硕。 一、成果及特点

(一)坚持规划先行,稳步发展沙产业。按照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沙产业理论,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了《XX市沙产业开发总体规划》等一系列文件,并把发展沙产业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80年代以来,市上领导先后带领市、县、乡村各级领导干部分赴内蒙、宁夏和武威等周边地区,学习借鉴沙产业开发的先进经验,广开视野,抓点带面,整体推进。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努力,目前已形成了XX区石岗墩、民乐六坝、山丹清泉和东乐、临泽新华和板桥、高台骆驼城、肃南许三湾为代表的14个沙产业开发典型。昔日寸草不生的茫茫戈壁XX区石岗墩滩,目前有年金龙、甘霖、飞龙等10多家企业进行开发建设,形成了集高效节水示范、生态防护林建设、优质牧草种植、苗木繁育、综合养殖、农副产品加工、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经济开发区;XX县骆驼城是新开发的移民乡,过去这里大部分是沙漠戈壁,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陆续进行了移民和农业综合开发,全部村民都是从本县外乡和外地迁移而来,1984年建乡,全乡农户来自5省8区26县市,辖13个村80个合作社3561户,12432人,可用耕地面积5.8万亩。2011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778.6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345元。特色产业有玉米制种、油料、苹果、葡萄、梨、加工番茄、辣椒干以及孜然、柴胡、黄芪、甘草等中药材;地处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肃XX县明花乡许三湾,上世纪80年代末打出了第一口深水井后,肃XX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明花区许三湾荒漠治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90年正式列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进行开发。20多年来,来自肃XX县南部干旱山区

县域经济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如何立足比较优势、破解突出矛盾,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自治区加快“五个基地”建设贡献力量,既是海勃湾区面临的重大课题,又是当前的中心工作。 科学把握并充分发挥资源区位、产业基础等比较优势,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关键环节 海勃湾区得天独厚的资源区位优势、不断增强的产业基础优势、多年积淀的微观经济主体优势,都是进一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依托。 1.“组合式”资源区位优势突出。自治区整体资源优势明显,但分布不均衡,部分地区资源情况单一,无法形成组合优势。而海勃湾区及周边不但有煤、石灰石、铁、硅等30多种丰富的矿产资源;并且黄河流经全境、海勃湾水利枢纽即将建成蓄水,水力资源极为丰富;110、109国道、京藏高速和包兰铁路穿城而过,航班直通北京、上海、西安等枢纽城市,实现全市“一刻钟”城际快线、周边“一小时”城市圈,形成了公路、铁路、航空立体式辐射型“区域交通中心”。使得海勃湾区成为自治区为数不多的资源区位“均衡配置”地区之一。

2.产业经济基础优势不断增强。近年来,海勃湾区在推进经济转型中,一方面,坚持延伸升级传统产业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双轮驱动。初步构建了煤—焦(电)—化工(钢铁、建材)循环精深加工的传统产业发展格局。全区已形成2850万吨洗煤、630万吨焦炭、100万吨钢铁、460万吨水泥、520万重量箱浮法镀膜玻璃产能和15.6亿标方焦炉煤气处理能力,现代煤化工产业初具规模。积极承接和培育新兴产业。成功引进以陕汽新能源车辆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产业,带动近20个上下游配套项目建设,现代装备制造业已经起步。管材、线缆及高档涂料等非资源项目也逐步建成投产。另一方面,进一步繁荣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引进了沃尔玛、红星美凯龙等一批大型项目,规划建设了6个专业性物流园项目;金融机构发展到63家,金融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海勃湾区第三产业占到全区经济总量的38%,第三产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市比重分别达到54.2%、8 3.1%。 3.微观经济主体优势更具活力。海勃湾区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完成较早,极大地促进了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非公经济占全区经济总量的比重、在吸纳就业及税收的贡献率方面均达到85%以上,民间投资是拉动投资增长最活跃的新生力量。一批经营管理能力较强的本土企业家、管理人才和熟练的产业工人队伍得以培养,成为深入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坚实基础。

关于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促进土地节约集约高效利用的通知

关于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促进土地节约集约高效利用的通知 为深入贯彻全省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晋发〔2016〕50号)和《关于建设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的实施方案》(晋发〔2016〕51号)工作部署,促进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现就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促进土地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统筹管控作用,积极做好开发区用地服务保障工作 土地是开发区建设的重要基础支撑要素。各级人民政府在开发区规划布局中,要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基本国策,紧紧抓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的契机,统筹安排开发区用地规划。 (一)科学合理安排开发区用地空间布局。 全省总体按2%左右的国土面积规划开发区空间布局。根据整合、改制、扩区、调规的思路,按照“一次规划到位、分步滚动开发”的要求,实现“十三五”期间“一市一国家级、一县一省级”开发区空间布局基本安排到位。各市、县人民政府在安排开发区布局时应重点把握以下原则:

1.坚持严格保护耕地、节约用地。开发区布局要合理避让基本农田集中区,尽量占用低丘缓坡、重度盐碱地等未利用地,不占或少占耕地,特别是尽量不占等级较高的耕地。要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实事求是,宜大则大、宜小则小,优先考虑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坚持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倡导立体开发、一区多园。 2.坚持土地规划托底、多规协调。严格落实《山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晋政发〔2014〕9号)要求,统筹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避让禁止开发区、生态红线和生态敏感目标;避开采空区、沉陷区等地质灾害严重地区。尽量在规划的全省重点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城镇布局工业类开发区;在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域内,原则上不设立工业类开发区,可适当布局生态文化旅游类开发区或现代农业产业开发区。开发区用地布局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充分与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进行衔接,要统筹做好开发区内“多规合一”工作,确保各个规划的相互协调、衔接、统一,确保规划的权威性和科学性。 3.坚持整合优先、规模适度。开发区布局要优先整合原有市、县、乡三级各类园区、产业集聚区,在整合现有园区的基础上,适度进行扩展。开发区设置要因地制宜、立足实际,与所在地中心城区规模、建设用地规模、人口规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适度布局开发区规模,不搞平均主义、不摊大饼。发挥重点城市和经济带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在重点城市(镇)进行重点布局。

适应市场变化加快转型升级促进企业更好发展

适应市场变化加快转型升级促进企业更好发展——佛山市汽车运输集团有限公司转型发展纪实 郭唐勇张双华 摘要:创新治理机制,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激发了企业内在的活力:创新人事、用工、劳资制度,提升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适时推进企业经营转型,在改革中隶发展,使佛汽集团面临诸多调整而完成华丽转身。 关键词:适应市场变化转型升级促进发展 佛山市汽车运输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佛汽集团”),是由原佛山市汽车运输总公司1999年改制成立的民营企业,是佛山市规模最大的综合性道路运输企业,是中国道路客(货)运输二级企业和“AAAA”物流企业。2012年企业营收1亿元、总资产10亿元、上缴税金5419万元,与2008年相比分别年递增14蹦、l{1%、l2“;连续11年为佛山市纳税超千万元大户:连续九年评选为中国道路运输百强诚信企业,2012年列第32位:2010年跻身广东省服务业54强。 “适应变化,超前转型”,是佛汽集团的一贯作风,也是佛汽集团赢取先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法宝”。客运主业是佛汽集团的支柱产业,公路客运是引领企业发展的强大

“引擎”。近年来,随着广东实施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发展战略,珠三角城轨网络建设不断深入推进〃公路客运面临巨大的危机。2009年9月,佛汽集团成立10周年之际,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陈汉忠便提出进一步转型发展的思路:“我们要坚持改革发展的道路,在下阶段的发展中,要坚持把自己的主业做大做强,围绕公路客运、货运物流和城巴、镇巴这个中心,做好工作,有计划的扩张,有计划的发展。”根据这一思路,佛汽集团未雨绸缪,顺应时势发展和市场变化,深化改革与创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企业的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 一、坚持管理创新,永葆企业发展活力 企业如何发展、能否持续发展的问题,核心是管理创新的问题。长期以来,佛汽集团坚持改革发展道路,注重管理机制建设与创新。特别是近年来,以管理创新,增强了企业内在动力,激发了企业活力,推动了企业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发展转变,为企业有效应对各种挑战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一)创新治理机制,确保科学发展的前进方向 着眼企业的长远发展与持续发展,不断探索符合实际的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佛汽集团1999转制成立之初,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实行经营权与所有权合并运行管理模式,大大激发丁企业发展活力。至2009年,企业营收由改制当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举措。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升级,是提升区域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形式,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紧紧抓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集群发展这一战略重点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 一、本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状况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市坚持走规模带动、集聚发展、集约发展之路,已逐步形成了以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通用设备、金属制品五大行业为龙头的重点支柱产业。2008年,全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值达244.77亿元、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值达87.94亿元、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产值达69.83亿元、通用设备制造业产值达70.31亿元、金属制品业产值达65.02亿元,五大行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537.8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79.6%。

沿江一带区域正在加快建设船舶、金属、建材、粮食、能源五大临港产业,着力打造国际制造业基地和现代物流业基地。靖江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民营造船基地,造船年生产能力超过500万吨。拥有具有较强实力的新世纪造船、新时代造船、新扬子造船、东方造船、长博造船、南洋船舶等造船主体企业,其中三家造船企业进入全球手持船舶订单50强企业,生产任务排至2012年。总投资12.8亿元的万林木业项目,带来的不仅是万林木业本身年吞吐量600万立方的的木材物流基地,而且投资方会引来几十家木材制品加工企业落户,很快销售及加工产值就会不少于100亿元。沿江建材产业以万林木业为依托,会跃然而起。粮食产业园工地港堤上,从南到北布局3个5万吨级长江泊位及作业区,内河码头作业区,公共仓储区,粮油饲初级加工区,市场交易区,生物级能源生产区,粮油、食品深加工区,粮食机械设备制造区等。通过现代粮食物流中心项目,将带动一系列的粮油加工企业集聚。沿江金属产业主要有投资超亿美元的江苏锡钢集团搬迁项目、扬子江金属加工有限公司废钢加工项目等沿江重大项目。沿江的能源产业目前正在建设和准备建设的项目有总投资150亿元的国信靖江电厂、总投资9440万美元的德桥仓储有限公司化工储运及码头工程项目等,加上已经投产的江苏中石油储运项目、计划投资的中海油成品油库项目,能源产业前景看好。金属、能源等这些产业也属于产

关于我市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汇报

关于我市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汇报 一、我市开发区转型升级取得的成效 (一)社会贡献逐步加大 “十一五”期间,全市开发区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2011亿元,业务总收入2043.87亿元,进出口总额23.2亿美元,5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额859亿元,实际到账外资5.27亿美元,期末从业人员138.15万人。2010年,全市开发区业务总收入797.09亿元,同比增长57.3%;工业增加值156.34亿元,同比增长44.9%;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333.9亿元,同比增长26.1%;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261.41亿元,同比增长28.9%;实际到账外资15022万美元,同比增长20.3%;进出口总额10.7亿美元,同比增长76.4%;新批外商投资企业55个。在全市不到3.2%的国土面积上,创造了55.6%的工业增加值,97.5%的实际到账外资,93.5%的进出口总额,44.5%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人均GDP是全市水平的近10倍。社会综合功能不断增强。开发区内征地补偿款及时到位、失地农民得到妥善安置、教育及医疗等社会功能得到改善,不仅成为工业突破的主战场,而且成为推进城市化进程的主力军。 (二)产业定位日趋明晰

全市开发区已经由建区之初的重项目轻规划、重招商轻服务、重项目数量轻项目质量、重工业轻服务业的“工业集中区”逐步向规划引领、产业配套、功能齐全的“经济开发区”转变,各开发区的主导产业逐渐明晰。宿迁经济开发区已形成轻工食品、纺织服装、玻璃建材、机械电子、生物科技、软件和服务外包、商贸物流等产业集群,轻工食品、软件和服务外包成为其主导产业;宿城经济开发区重点打造纺织服装、环保新能源、机械电子、新能源汽车、物流、民营工业配套产业园,纺织服装和五金机电成为主导产业;宿豫经济开发区逐步形成食品加工、钢铁机械、橡塑制品、光伏玻璃等产业基础,金属压延和玻璃建材是其主导产业,光伏产业等新兴产业正在崛起;沭阳经济开发区以高新电池、轻纺服装、电子机械、林木深加工作为主导产业;泗阳经济开发区以“3+4”模式进行产业布局,即传统的纺织服装产业、大功率节能灯产业、木材深加工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机械电子、新医药等新兴产业,其新能源产业已初具规模;泗洪经济开发区的纺织服装产业、食品加工产业、机械零部件产业、电子电器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三)特色园区快速发展 近年来,围绕开发区的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实行产业链招商,补链招商,形成了集聚效应。截止目前,全市共有7个专业园区被省商务厅批准为省级特色产业园区,分别是宿迁经济开发区的林浆纸产业园和特色食品产业园,沭阳经

农村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根据州委、州人民政府在我县召开的**州核桃产业发展现场办公会议精神及县委领导的安排,为加快我县核桃产业发展步伐,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经主席会议研究决定,组织部分县政协委员对全县核桃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作一次专题调研。为搞好专题调研,县政协由经科委牵头于5月30日召集了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会议,专题讨论确定了调研提纲。并以政协办发(20xx)13号文件,向有关乡镇和县级有关部门发送了《通知》和《调研提纲》。并组成了专题调研组,于6月10—30日对我县的核桃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作了专题调研,本次主要调研了河西镇、太平乡、龙潭乡,随机抽查了9个村、21个社、37个核桃生产农户、3个核桃加工企业。并走访了县级各有关部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全县核桃产业现状据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对县境内出土的核桃化石的鉴定表明,早在公元前16世纪漾江流域就有大量核桃生长,漾濞是核桃原产地之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省、州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历届县委、政府都十分重视核桃产业的发展,把培育核桃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培植支柱财源的大事来抓,在全县上下已基本形成了“发展经济和脱贫致富的潜力在山,希望在山,优势在林果,重点是核桃”的共识,通过多年

的努力,取得了较大成效。然而,在20多年的核桃产业发展进程中,有坦途也有曲折。在调查中群众反映,群众积极性最高,种 植数量最多的是三个时期:一是1981年至1982年的农业生产承 包责任制到户时期;二是1991年至1992年县、乡村大办以核桃 为主的林果基地时期;三是20xx年由于核桃嫁接苗滞销和偷采滥购核桃枝条得到扼制,核桃价格最高时期。1995年以后,随着国家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实施西部大开发,各地投入大 量资金兴办以核桃为主的绿色企业,核桃嫁接苗的市场需求量巨增。加之管理工作跟不上,群众性的盲目发展(据有关部门统计20xx年仅县内生产嫁接苗就达1000万株左右),致使河谷和半山区的很多核桃树林遭到严重破坏,这是我县核桃产业发展史上的 一大“劫难”。因此,虽然全县核桃面积和株数都在逐年递增, 但核桃产量却增长甚微。 根据1998年核桃普查数据:全县11个乡(镇)都有核桃分布,65个村中种植核桃的有64个村,占65个村的98%(现65个村都已有核桃种植)。种植核桃的农业生产合作社588个,占全 县636个生产合作社的92.5%,种植核桃的农业户有14788户,占全县农业户20xx9户的73.7%,全县有泡核桃17.26万亩(172.6 万株)。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到20xx年底,根据统计全县共有泡核桃24.86万亩(248.6万株),占云南省核桃种植面积466.7万亩的5.3%,占大理州核桃种植面积70万亩的35.5%,人均占有25株.在248.6万株漾濞大泡核桃中,幼树204.3万株,占82.2%,初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