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四节光和颜色练习题-普通用卷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四节光和颜色练习题-普通用卷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四节光和颜色练习题-普通用卷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四节光和颜色练习题-普通用卷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四节光和颜色练习

一、选择题

1.关于光的传播和光速,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在小孔成像中,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B. 光年是长度单位

C. 树荫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像

D. 在水中声速大于光速

2.下列关于光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光年是一个长度单位

B. 光每秒最多能传播3×108m

C. 光只能在真空中传播

D. 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3.五彩缤纷的世界,色彩斑斓的光现象,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数的乐趣.关于光现

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阳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B. 彩色电视画面的颜色是由红、绿、黄三种色光合成的

C. 红外线、紫外线都是人类眼睛看不见的光,它们也有能量辐射

D. 草原呈现绿色,是因为草反射了绿光

4.下列选项中不能说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A. 森林里树枝间的光柱

B. 激光测距仪

C. 木工检查木料是否平直

D. 排队看齐

5.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应用非常广泛。下列仪器中,属于利用紫外线工作的是

A. B.

C. D.

6.下列实例中,不是利用红外线的是()

A. 红外线消毒柜给碗筷消毒

B. 响尾蛇捕食猎物

C. 验钞机验钞

D. 电视、空调的遥控器

7.在纸上剪一个方形孔,让太阳光垂直照射方形孔,关于地面上产生的光斑,下列说

法中正确的是()

A. 若孔较大,则光斑是圆形的,它是太阳的像

B. 若孔较大,则光斑是方形的,它是太阳的像

C. 若孔较小,则光斑是方形的,它是太阳的像

D. 若孔较小,则光斑是圆形的,它是太阳的像

8.在看不见的光中有红外线和紫外线,已被人们所利用。下列关于红外线和紫外线的

说法正确的是

A. 红外线可以用来杀菌、消毒

B. 可以利用紫外线来识别伪钞

C. 可以利用紫外线来遥控电视

D. 夜视摄像头是利用物体发出的紫外线

9.一个人沿马路行走时,经过一盏路灯,路灯照射出的人的影子长短会发生变化,其

变化的情况应该是

A. 逐渐变长

B. 逐渐变短

C. 先变长,再变短

D. 先变短,再变长

10.下列有关不可见光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不可见光是一种假想的光,实际并不存在

B. 不可见光也可以传递能量

C. 不可见光也可以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D. 不可见光遇到物体也可以被反射

11.人能看见物体是因为()

A. 人眼是能发光的光源

B. 所有看见的物体都能发光

C. 人眼和物体一定在同一条直线上

D. 物体上有光线进入人眼

12.因为有了光,世界才会如此绚丽多彩,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在太阳光下我们能看到黄颜色的花是因为黄花能吸收太阳光中的黄色光

B.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5km/s

C. 我们在电影院能看到屏幕上的画面,说明屏幕是光源

D. 夜间从路灯下走过,影子先变长后变短

二、填空题

13.

(1)太阳的热主要以________(填“红外线”或“紫外线”)的形式传送到地球上。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色光。将三种色光适当混合能产生其他任何色光,这三种色光分别是红光、________和蓝光。

(2)在②区域中我们看到彩色光带,这是________现象。

(3)下列应用中:①遥控器;②验钞机;③激光准直器,属于③区域光线应用的是________(填序号)

14.光在同一均匀物质中是沿________传播的,光在真空中每秒传播________m。夜晚,

当你从一路灯下经过时,你的影子长度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

15.太阳、月亮、萤火虫,其中不是光源的是_____________.影子的形成是由于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还有______________现象也是由于光的这个性质。

16.家用电器的遥控器是利用它能发出__________来实现家用电器功能切换的,人们用

来消毒杀死微生物的是__________。

17.银行的自动门、家电遥控器、防盗防火报警器、自动感应水龙头、红外线夜视仪等

都是利用遥感人体辐射的__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__________能杀死微生物,常用来杀菌消毒,除此之外还能使__________发光,可以用来鉴别纸币的真伪。

三、实验探究题

18.如图所示,让一束太阳光照射到三棱镜的一个侧面上,用白色的光屏接收三棱镜的

另一侧射出的光线。

(1)光屏上a、b是彩色光带边缘的色光,其中b为__________光。

(2)如果我们把一支温度计放在红光外侧,温度计的示数会上升,这种不可见光我们

称为红外线。为了让温度计的示数上升更明显,你的改进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白色光屏前置一块红色玻璃,我们看到的颜色是__________色;此时如果再将

白色光屏换成绿色光屏,我们看到的颜色是__________色。

(4)将红、绿、蓝光等比例混合后会复合成____________________光。

(5)如果分辨不清光屏上彩色光带的色彩,可以适当__________填“增大”或“减

小”光屏与三棱镜间的距离。

19.如图所示,将一束太阳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镜上,在三棱镜后侧的白色光屏上可以观

察到不同颜色的光。

(1)此现象叫光的_________,是由英国物理学家_________发现的。

(2)此实验说明白光_________(填“是”或“不是”)单色光。

(3)小明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放在A处,发现温度计的示数上升较快,说明A处有一种不可见光,请写出此光在生活中的一种应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华想证明C处也有一种不可见光,那么她应把__________________(填“温度计”“1元硬币”或“100元纸币”)放到C处。

四、解答题

20.今年中秋月是“十五的月亮十七圆”人们在欣赏最圆月的同时,还可以目睹到少见

的半影月食全过程。所谓的“半影月食”,其实是月食的一种。当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球之间,并且三者恰好或几乎在同一条______(选填“直线“或“平面”)上

时,太阳到月球的光线就会部分或完全地被地球所遮挡,这就产生了月食。按月亮被遮挡范围的不同,月食分为月全食、月偏食和半影月食等三种。其中,半影月食发生时,月球进入地球半影,地球挡住了一部分太阳照向月球的光,所以月球看上去要比平时______(填“暗”或“亮”)一些。

(1)请将上述文中空格填写完整。

(2)如图1三个圆中地球、月亮、太阳的大致位置是______。

A.太阳月亮地球 B.太阳地球月亮 C.地球太阳月亮

(3)我们平时所看到的月亮______(选“是”或“不是”)光源,月食形成的原理是______。

(4)国庆期间睛天的正午时分、走在长广溪湿地树林下,李华看到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地上留下许多大小不同的圆形光斑(如图2所示),这是______(选填“太阳”、“树叶的缝隙”或“树叶”)的______(选填“实像”或“影子”“虚像”),光斑大小不同的原因是树叶缝隙到地面的距离______(选填“不同”、“相同”)。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

A、在小孔成像中,像的形状与物的形状相同,由物的形状决定,与孔的形状无关,该选项说法正确;

B、光年是天文学上的长度单位,指光在一年内经过的距离,该选项说法正确;

C、树荫下的地面上出现的圆形光斑是太阳光通过浓密的树叶中的小孔所成的太阳的像,该选项说法正确;

D、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远小于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该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2.【答案】C

【解析】

A.光年是长度单位,一般被用于衡量天体间的时空距离,是指光在宇宙真空中沿直线传播了一年时间所经过的距离,故A项说法正确,;

B.真空中的光速是目前宇宙中已知最快的速度,为3×108m/s ,光每秒最多能传播3×108m,故B项说法正确;

C.光可以在真空、空气、水等透明的介质中传播,故C 项说法错误;

D.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光在水中的速度比真空中小很多,光在玻璃中的速度比在真空中小的更多,故D项说法正确;

故选C。

3.【答案】B

【解析】

【分析】

解答本题需掌握:

①白光是复色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色光组成;

②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

③红外线、紫外线都是看不见的光;

④知道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此题综合考查学生对光的色散、光的三原色、红外线和紫外线的特点、物体颜色的决定等,难度不大,基础性强,要求学生应熟练掌握才行。

【解答】

A.太阳光是复色光,由各种色光合成的,故A正确,故A不符合题意;

B.红、绿、蓝三种色光叫做色光的三原色,故B不正确,故B符合题意;

C.红外线、紫外线都是人类眼睛看不见的光,它们也有能量辐射,故C正确,故C不符合题意;

D.草原呈现绿色,是因为草反射了绿光,故D正确,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光沿直线传播,较为简单。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着直线传播,例如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都是光沿直线传播。【解答】

ACD.森林里树枝间的光柱;.木工检查木料是否平直;排队看齐都说明光沿着直线传播;

B.激光测距仪间接的使用光速来测量两地之间的距离,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应用,解答此题要知道红外线和紫外线的特点。

红外线特点:热作用强:烤箱、浴室里的暖灯、夜视仪、热谱图;穿透力强:航空摄影;遥感、遥控:卫星遥感、家用遥控器。

紫外线特点:使胶片感光、杀菌消毒、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荧光效应:使荧光物质发出荧光、制验钞机。

【解答】

A.电视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来对电视机进行控制的,故A不合题意;

B.医用“B超机”是利用超声波来工作的,故B不合题意;

C.验钞机是利用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的特点工作的,故C符合题意;

D.红外线的热作用强,一切物质不停地辐射红外线,高温物质辐射红外线强,因此制成红外线夜视仪,可以用在军事上,故D不合题意。

6.【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红外线和紫外线具体应用的了解情况,平时要注意观察身边的现象。(1)红外线最显著的作用是热作用,所以可利用红外线来加热物体,烘干油漆和谷物,进行医疗等。

(2)紫外线可以杀死微生物、可以使荧光物质发光,它和红外线的特点是不同的,所以使用范围也就不同。

【解答】

A.红外线消毒柜给碗筷消毒,是利用红外线的热效应工作的,故A不符合题意;

B.响尾蛇捕食猎物,是利用红外线的热效应工作的,故B不符合题意;

C.紫外线可以使荧光物质发光,所以可以用来做验钞机,验钞机验钞不是利用红外线,故C符合题意;

D.电视、空调的遥控器,是利用了红外线来工作,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小孔成像所成的像与孔的形状无关,由物体本身决定。

【解答】

若孔较大,则光斑是方形的,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不是像;若孔较小,则光斑是圆形的,它是太阳的像,属于小孔成像,故D正确,ABC错误。

8.【答案】B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红外线和紫外线具体应用的了解情况,要根据实例进行解释。

(1)红外线的作用和用途:根据红外线的热效应比较强制成热谱仪、红外线夜视仪、红外线体温计等;根据红外线可以进行遥控,制成电视、空调遥控器等;

(2)紫外线的作用和用途:根据紫外线有杀菌作用制成消毒灯;根据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制成验钞机;紫外线能促使人体合成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

【解答】

A.紫外线可以用来杀菌、消毒,故A错误;

B.紫外线荧光效应强,可以用来识别钞票的防伪标记,故B正确;

C.红外线可以用来进行遥控,遥控器的前端有一个发光二极管,按下不同的键时,可以发出不同的红外线,来实现遥控,故C错误;

D.夜视摄像头是利用物体发出的红外线,故D错误。

故选B。

9.【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人影的长度变化:影子的长度取决于人的身高,人和光源之间的距离,人和光源的角度。

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当光遇到不透明物体时,便会在物体后面形成一个黑暗的区域,即是影子。

【解答】

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当人在远处时,人与灯光的夹角小,形成的影子长;

当人逐渐走近路灯时,人与灯光的夹角会变大,此时形成的影子会变短;

当人经过路灯逐渐远离时,人与灯光的夹角又会变小,形成的影子再次变长;

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0.【答案】A

【解析】

该题考查不可见光相关知识。掌握红外线和紫外线的性质和应用,是解答此题的关键,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密切关系,要留心生活,在同种均匀介质中,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由此分析解题即可。

【解答】

A.不可见光不是一种假想的光,例如:红外线、紫外线,它们真实存在,故A错误,符合题意;

B.不可见光和可见光一样,是电磁波,因此也可以传递能量,例如:利用微波可加热食品,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光是一种电磁波,不可见光在均匀介质中也是沿直线传播,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不可见光遇到物体也可以反射,如:红外线可以用来遥控,制成电视遥控器,故D

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答案】D

【解析】

【分析】

若要使眼睛看见一个物体,一定是物体发出的光,或者反射的光线进入眼里,这个物体不一定是光源,眼睛是不会发光的,由此分析解题。

【解答】

A.人眼不能自行发光,不是光源,故A错误;

B.所有看见的物体中,有的能发光,有的是反射其它物体的光,故B错误;

C.通过平面镜反射也可以看到物体,人眼和物体不一定在同一条直线上,故C错误;

D.人能看到物体,物体上肯定有光线进入人眼,故D正确。

故选D。

12.【答案】B

【解析】解:A、在太阳光下我们能看到黄颜色的花是因为黄花能反射太阳光中的黄色光,故A错误。

B、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5km/s,故B正确。

C、在电影院能看到屏幕上的画面,是屏幕反射的投影机的光,屏幕不是光源,故C错误。

D、由于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夜间从路灯下走过,影子先变短后变长,故D错误。

故选:B。

(1)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其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2)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即3×105km/s。

(3)物体本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4)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影子的形成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知道物体颜色的奥秘,记住光的传播速度,理解光源概念和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可解答此题。

13.【答案】(1)红外线;绿光(2)光的色散(3)②

【解析】

【分析】

该题考查红外线、紫外线、光的色散等相关知识。熟知光的色散概念和红外线和紫外线性质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太阳的热主要是由于太阳光中的红外线的作用造成的;根据光的三原色分析;(2)根据光的色散概念分析;

(3)熟知各器材应用原理,由此分析解题。

【解答】

(1)红外线是一种不可见光,其热效应很强,故我们感受的太阳的热主要是由于太阳光中的红外线的作用造成的;红光、绿光和蓝光三种色光适当混合能产生其他任何色光,这三种色光叫三原色;

(2)太阳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彩色光带,这属于光的色散现象,彩虹的形成就是光的色散现象。因此在②区域中我们看到彩色光带,这是光的色散现象;

(3)③区域光线为紫外线,①遥控器属于红外线的应用,②验钞机属于利用紫外线照射荧光物质发光制成的;③激光准直器是利用光是沿直线传播原理。故属于③区域光线应用的是②验钞机

故答案为:(1)红外线;绿光;(2)光的色散;(3)②。

14.【答案】直线;3×108;先变短后变长;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光的传播速度以及影子大小变化规律;关键知道光源位置固定时,当人逐渐走近路灯时,人与灯光的夹角会变大,此时形成的影子会变短;当人经过路灯逐渐远离时,人与灯光的夹角又会变小,形成的影子再次变长;

【解析】

(1)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光在真空中每秒传播3×108m;

(2)当人逐渐走近路灯时,此时形成的影子会变短;当人经过路灯逐渐远离时,形成的影子再次变长,因此,当人经过路灯时,影子先变短后变长。

15.【答案】月亮;沿直线传播;日食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光源和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是一道光学最基础的题。

(1)光源是指能自主发光的物体;

(2)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生活中的例子是比较多的,有: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激光准直等。

【解答】

太阳、萤火虫能够自主发光,所以它们都是光源,但月亮不能自主发光,它是反射的太阳的光,所以月亮不是光源;

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例如: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激光准直等,都用到了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

故答案为:月亮;沿直线传播;日食。

16.【答案】红外线;紫外线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应用,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一般。

红外线的热效应比较强,穿透力比较强,能制成热谱仪,制成红外线夜视仪;红外线可以用来遥控,制成电视遥控器。

紫外线能杀菌,制成消毒灯;紫外线能合成维生素D,促使钙的吸收;紫外线能使荧光

物质发光,制成验钞机来验钞。

【解答】

家用电器的遥控器是利用它能发出红外线来实现家用电器功能切换的;

紫外线能杀菌消毒,所以人们用来消毒杀死微生物的是紫外线。

17.【答案】红外线;紫外线;荧光物质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应用,难度一般。

红外线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可以做成遥控器、红外线探测仪等,它还具有热效应。紫外线能杀菌、消毒、治疗皮肤病和软骨病等,紫外线还可以使荧光物质发光。

【解答】

银行的自动门、家电遥控器、防盗防火报警器、自动感应水龙头、红外线夜视仪等都是利用遥感人体辐射的红外线的原理制成的;

紫外线能杀死微生物,常用来杀菌消毒,除此之外还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可以用来鉴别纸币的真伪。

故答案为:红外线;紫外线;荧光物质。

18.【答案】(1)紫;

(2)把温度计的玻璃泡涂黑;

(3)红;黑;

(4)白;

(5)增大

【解析】

【分析】

熟记光的色散实验中,知道各种色光的偏折能力,即红光最弱,紫光最强;知道不透明的黑色物体,可以吸收所有的色光,可以加强吸热效果。

(1)该题是光的色散实验,在此实验中,要弄清楚白光被分成的七种色光的内外顺序,据此解答;

(2)在用温度计测试不同的热效应时,将温度计玻璃泡涂黑可以提高吸热能力,据此可解答;

(3)透明物体只能透过与它自己相同的色光;不透明物体只能反射与它自己相同的色

光;

(4)红绿蓝是光的三原色;

(5)从增大彩色光带宽度的角度进行解答。

【分析】

(1)(2)该现象称为光的色散,在光屏上可观察到彩色光带,这说明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即太阳光为复色光;太阳光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颜色的色光组成的,且光屏上a为红光,b为紫光;红光以外是红外线,红外线的热效应较强,因此,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放在a的上方,我们会发现温度计的示数升高;要使温度计的示数更明显,就必须提高温度计玻璃泡的吸热效果,由于不透明的黑色物体,可以吸收所有的色光,可以加强吸热效果,因此可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涂成黑色;

(3)在白色光屏前放置一块红色玻璃,因为红色玻璃只能透过红光,则我们看到的白屏的颜色是红色;此时如果再将白色光屏换成绿色光屏,因为红色光屏只能反射红光,不能反射红光,因此我们看到的光屏的颜色是黑色;

(4)将红、绿、蓝光等比例混合后会复合成白光;

(5)如果分辨不清光屏上彩色光带的色彩,则应增大彩色光带的宽度,即适当增大光屏与三棱镜间的距离。

故答案为:(1)紫;(2)把温度计的玻璃泡涂黑;(3)红;黑;(4)白;(5)增大。

19.【答案】(1)色散;牛顿;

(2)不是;

(3)红外线照相机;

(4)100元纸币

【解析】

【分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了解光的色散现象,并熟知红外线、紫外线的应用。

根据对光的色散现象的了解,结合对物体颜色、红外线、紫外线应用的掌握,可逐一解答题干中的问题。

【解答】

(1)如图,将一束太阳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镜上,在棱镜后侧的白色光屏上,观察到不同颜色的光,此现象叫做光的色散,该现象是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发现的;

(2)此实验说明太阳光是由七种不同的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即白光不是单色光;

(3)小明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放在A处,发现温度计的示数上升较快,说明A处有一种不可见光,该不可见光为红外线,红外线在生活中的一种应用:红外线照相机;

(4)图中白屏上从A到B依次呈现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色光,则

C处有紫外线,紫外线能使萤光物质发光,所以小华想证明C处也有一种看不见光,她应该把100元纸币放到C处。

故答案为:(1)色散;牛顿;(2)不是;(3)红外线照相机;(4)100元纸币。20.【答案】(1)直线;暗;

(2)B;

(3)不是;光的直线传播;

(4)太阳;实像;不同

【解析】解:(1)太阳、地球、月球位于同一条直线上,当不透明的地球位于太阳与

月球之间,地球挡住了沿直线传播的太阳光,太阳光照不到月球上,在地球上看不到月球的现象就是月食,所以月食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发生月食时,在中间位置的是地球;半影月食发生时,月球进入地球半影,地球挡住了一部分太阳照向月球的光,所以月球看上去要比平时暗一些;

(2)如图;月食时,地球位于太阳和月亮的中间,故选B

(3)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太阳、萤火虫自身能够发光,而月亮自身是不会

发光的,我们之所以能够看见月亮,是因为月亮能够反射太阳光进入我们的眼睛,所以月亮不是光源。

月食形成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

(4)树叶的缝隙其实就是一个个小孔,圆形光斑就是太阳的实像。

地面上的圆形光斑就是由于树叶之间形成许多小孔,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太阳的像。树叶的缝隙,也就是小孔,距离地面的远近不同,形成的光斑大小不同;距离越远,形成的光斑越大,距离越近,形成的光斑越小。

故答案为:

(1)直线;暗;

(2)B;

(3)不是;光的直线传播;

(4)太阳;实像;不同。

(1)当太阳、地球、月亮位于同一直线上,地球位于太阳与月球之间时,不透明的地球挡住了沿直线传播的太阳光,在地球上看不到月球时,便形成月食;

(2)根据月食的形成原因判断地球和太阳、月球之间的关系;

(3)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4)用一个带有小孔的板挡在屏幕与物体之间,屏幕上就会形成物体的倒立的实像,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小孔成像,这个现象反映了光沿直线传播的性质。

本题是一道综合性很强的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光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有一定的难度。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第二章 第4-6节 专题测试

第二章:第4-6节专题测试 一、选择题 1.广告公司在拍摄水果广告时,为了追求某种艺术效果,在暗室里用红光照射装在白色瓷盘中的红色苹果及黄色香蕉。站在旁边的摄影师将看到() A.苹果呈黑色,瓷盘呈白色,香蕉呈黑色B.苹果呈红色,瓷盘呈黑色,香蕉呈黑色 C.苹果呈黑色,瓷盘呈红色,香蕉呈红色D.苹果呈红色,瓷盘呈红色,香蕉呈黑色 2.如图所示,在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蜡烛逐渐远离凸透镜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成的像渐变大 B.蜡烛逐渐靠近凸透镜时,光屏要靠近凸透镜才能承接到清晰的像 ^ C.蜡烛在a点时,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 D.应用蜡烛在b点时的成像原理,可制成近视眼镜 3.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室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面向平面镜张望,则() A.甲可看到乙,乙看不到甲B.甲、乙相互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D.甲看不到乙,乙可看到甲 4.如图所示,物体AB直立于垂直放置的平面镜前。现在物体与平面镜之间稍靠近镜面上方的一侧插入一块不透光的木板CD,木板CD的下端与物体AB的中点等高,则物体在平面 镜内() A.只有AB下半部分的虚像B.不出现AB的虚像 C.只有AB下半部分的实像D.仍有AB完整的虚像 5.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 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 6.如图所示两个平面镜相互垂直放置,点光源在平面镜内成三个像。现让点光源S在水平面内沿圆周顺时针运动,则可以观察到的三个像() A.全做顺时针运动B.全都做逆时针运动 C.一个顺时针运动,另外两个逆时针运动D.一个逆时针运动,另外两个顺时针运动 7.一面镜子竖直挂在墙上,某人站在镜前1米处,从镜子里看到自己的上半身,他想看到自己的全身,则() A.应后退到距镜子2米远处B.应前进到距镜子米远处 C.应后退到距镜子4米远处D.无论前进或后退都不能实现 8.雨后天晴的夜晚,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背着月亮走,地上亮处是积水B.迎着月亮走,地上暗处是积水 C.迎着月亮走,地上亮处是积水 D.无论迎着、背着月光走,地上亮处都是积水 * 9.如图所示,一束方向不变的光线从右斜射向水面,这时的反射角是β,折射角是γ。若把水槽的左端稍垫高一些,待水面重新恢复平静时,反射角是β1,折射角是γ1,那么() A.β1=β、γ1=γB.β1<β、γ1>γC.β1<β、γ1<γD.β1>β、γ1>γ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教案全集

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 第一节感觉世界 一、教学目标 1、说出人体主要感官和感受器的功能。 2、学会用实验和归纳的方法探究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的特点。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感觉的形成及功能特点。 难点:皮肤觉、嗅觉、味觉的相同性,互补性。 三、课程资源开发 相关的课堂实验材料。 四、教学过程 (一)感觉到了什么? 【问】你现在坐在教室里面感觉到了什么呢?是用什么来感觉的? 【答】声音、光线、温度、呼吸、空间位置…… 走近一个学生,做要打他的姿势,他躲避了。 自然环境在不停地发生着变化,我们要不停地感觉这个世界,然后做出反应,以至于能更好地生存下去:如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感知温度,增减衣服。 【读图P2】图中的人感觉到了什么? 1、音乐 2、花香 3、光线 4、温度 5、味道 学生还会说出很多,但只要理由正确都对。 【问】生活中还有哪些人对环境做出反应以更好生存的例子? 炒菜…… 【讨论P2】 1、你最喜欢和最讨厌的环境刺激有哪些?大家的结论都相同吗?分小组讨 论,小组代表发言回答:…… 说明每个人对外界环境的感觉都不一样,各有所好! 2、小明为什么要戴着耳机欣赏音乐? 个人喜好不同,不戴耳机可能会影响别人,你有影响过吗?或者其他方式?不同的人感觉不一样,所以,要确立一个标准,如测量等。 (二)皮肤的感觉功能 【问】对外界的感觉,皮肤是比较敏感的一个,拿你通过皮肤能感觉到外界哪些信息呢? 【答】形状,大小,冷热,软硬,光滑还是粗糙…… 【实验P3】 1、两个人一组,随便找一样东西让对方去感觉(闭上眼睛) 那对于同一样物体,我们感觉到的是不是一样的呢? 对于同一个人,身体不同部位的皮肤呢? 【做实验】 2、注意:用笔的后面点,轻轻的,然后交换。 如果用前面扎呢?触觉不等于痛觉 3、各种感觉几种在什么地方;我们可以用什么实验来证明呢? 触觉比较:打麻将,用手指摸,手背不行。盲人用触觉“阅读盲文”

七年级科学上第二章知识点

第二章 第一节 1.蜗牛的结构:眼、口、触角、足、壳。壳具有保护的作用;足是运动器官,能分泌粘液;粘液的作用:减少与地面的摩擦,传递信息等。蜗牛到处爬行的目的:寻找事物,交配繁殖后代等; 2.蜗牛的感觉器官:蜗牛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没有听觉。 4.植物与动物的最主要的两个区别是: (1)、能否进行光合作用。植物可以,而动物不能。 (2)、能否自由或快速地运动。动物可以,而植物不行。 植物与动物的最重要的区别:能否进行光合作用。 第二节 1.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有无脊椎骨 2.脊椎动物的分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其中哺乳类最高等。 3.鱼类的特征:(1)终身生活在水中;(2)体表被鳞片;(3)用鳃呼吸;(4)用鳍游泳;(5)卵生,体外受精;(6)变温动物; 4.两栖类的特征:(1)幼体水生,成体陆生或水生;(2)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兼用皮肤呼吸;(3)幼体用尾游泳;(4)成体有两心房一心室,皮肤裸露,有丰富的腺体(能分泌粘液);(5)卵生,体外受精;(6)变温动物 两栖类的代表动物:青蛙、蟾蜍、蝾螈、大鲵等 5.爬行类的特征:(1)体表有角质鳞片或甲;(2)用肺呼吸;(3)贴地爬行;(4)卵生,体内受精;(5)变温动物 爬行类的代表动物:蛇、鳄鱼、龟、变色龙、鳖、蜥蜴等 爬行动物的幼体首先摆脱了水的限制,成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6.鸟类的特征:(1)身体呈纺锤型;(2)体表被羽毛;(3)前肢特化成翼;(4)胸肌发达;(5)体温恒定;(6)卵生,体内受精;(7)飞翔生活 鸟类的代表动物:鸡、鸭、鹰、鸵鸟、猫头鹰等 7.鸟类的哪些结构和飞翔相适应? (1)全身被羽毛(飞翔和保温),前肢变成翼,身体呈纺锤形(可减小飞行时空气的阻力);(2)胸肌发达;(牵动两翼飞翔)。 (3)口内牙齿退化长骨中空,有的骨薄,愈合,既坚固又轻巧(减轻飞翔时的体重) ;(4)有气囊和肺相通,能进行双重呼吸。(为飞翔提供足够的氧气); (5)脑比较发达 8.哺乳类的特征:(1)体表被毛;(2)胎生,体内受精;(3)有乳腺;(4)哺乳;(5)体温恒定 胎生和哺乳是哺乳动物最重要的两个特征,也是哺乳动物成活率大大提高的原因。 哺乳类的代表动物:白鳍豚、蝙蝠、老虎、鲸鱼、袋鼠等等 哺乳动物是动物界中分布最广、最高等的动物。 9.脊椎动物的进化过程: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从卵生到胎生;从变温到恒温。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代代相传的生命 1、精子和卵细胞 (1)新生命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 (2)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的.(3)精子和卵细胞: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呈圆形,而精子呈蝌蚪形.这些遗 传信息决定着新生命的主要特征. 2、人的生殖系统: (1)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附睾,输精管,精囊.前列腺,阴茎等器官组成.睾丸的主要功能是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2)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器官组成.卵巢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3、受精与妊娠 (1)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2)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注意: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受精卵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4、胚胎发育 (1)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66天或约九个月).(2)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物质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当植入子宫后胚胎发育的营养物质和氧气来自母体. (3)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得营养物质和氧气,同时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4)在胚胎中,胎儿的血液与母体的血液之间有一层膜作为屏障.这个屏障使得胎儿和母体的的血液不必直接混合就能进行物质交 换.这样就能避免母体身上的一些病原体传染给胎儿. 6、人的生长时期 (1)人的一生大致经历婴儿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等.(2)婴儿出生后的前三年是人的第一次快速生长的时期.少年期的生长相对比较平缓.青春期是儿童逐渐成为成人的过渡时期,是生殖器官 开始发育到成熟的阶段.成年期,人的体重和身高开始逐渐停止增长, 各个器官巳发育成熟,人的体能也逐渐达到高峰状态,然后将开始逐 渐衰退直到进入老年期. 7、青春期发育的特点 (1)外表变化:男性和女性除生殖器外,在外表上的不同变化就是第二性征。男女生殖器的差异称为第一性征。 产生卵细胞的标志;遗精是男孩子的睾丸发育成熟、能产生精子的标 志着。 (3)内脏功能日益完善。脑调节功能增强,大脑兴奋性增强,理解、分析

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科学知识点

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皮肤有痛觉、触觉、冷热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 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6、舌的不同部位对味道的敏感性不同 7、进行辨别味道实验,在每吸入一种溶液前都用清水漱口,以排除上一次实验的影响(或干扰)。 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3、在15℃的空气中,声音在空气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温度越高,声速越快。 声音的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真空。 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 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 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位觉感受器(平衡)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听觉感受器在耳蜗。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4、遇到巨大的响声,迅速张嘴,捂紧双耳,目的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5、乐音的三个特征:a、音调--声音的高低,跟振动的快慢(或频率)有关 (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b、响度--声音的强弱,跟振动幅度、离声源远近有关 (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 c、音色:是声音的品质和特色。 6、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1100赫兹之间;听觉频率大约在2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做超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波叫做次声波。声音响度单位是分贝。 1、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如太阳、燃烧着的蜡烛、开着的电视的屏幕、萤火虫等。 2、光的传播特点: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①小孔成像②影子的形成③月食、日食④步枪瞄准、列队排整齐)。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3×105km/s),空气中次之。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3×105千米/秒×365×24×60×60秒=×1012千米。 光的传播速度:真空>气体>液体>固体 3、光的色散: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彩色光带中颜色的顺序:红、橙、黄、绿、蓝、靛、紫。其中紫色光的折射角最大,红光最小。所以白光是复色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单色光混合而成。三原色是:红、绿、蓝。 4、看不见的光:①红外线的应用:遥控器、红外测温仪、红外摄像仪、红外望远镜。 ②紫外线的应用:荧光效应、杀菌、消毒。臭氧层能吸收太阳光中大部分的紫外线。

浙教版科学七下光和颜色

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所以月亮钻石包括桌子、椅子也不是光源,我们却能看到它,因为 它能反射光,光再进入我们的眼睛,所以就看到了。 你可以帮它们分类吗?(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展示几幅有关光现象的图片,让学生感觉一些有趣的光现象:彩虹、日 食、影子、海市蜃楼、筷子为什么在水中会折断等。 问:你知道这些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吗? 课 题 1、4 光和颜色(1) 日 期 2004.2.9 总课时 6 教学 目标 1、能从几个物体中找出哪些是光源 2、理解光传播和声音传播的区别:光在同一种透明物体中沿直线传播。 3、记住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105千米/秒 4、通过观察了解太阳光的组成 5、知道不透明物体和透明物体的颜色的成因 重点 难点 分析 1、 重点:认识在同一种物体中光以直线传播,并能解释某些现象 2、 难点:太阳光的组成;透明物体与不透明物体颜色的成因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教师准备:图片,幻灯,激光手电筒、全反射器、太阳镜、微机、投影机、 学生准备:太阳镜、激光手电筒、太阳底下树荫下的光斑实验探究、蜡烛、水槽、烧杯、带孔的纸板、厚的玻璃砖、果冻、水、蚊香、可乐瓶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准备引入] 利用媒体展示有关光的一些图片,在学生欣赏时提问:你为什么 能看到这些图片?(因为有光进入了人的眼睛)请你闭上眼睛,你还能看见这些图片吗?(不能)为什么?(光没有进入我们的眼睛。) [课题揭示] 我们能看见物体就必须有光从这个物体上射入我们的眼睛。 [新课展开] 一、光源 问:那么光从哪里来?(学生举例) 你能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吗?(能够自身发光) 我们把能自身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观看媒体上播放出的一些物体, 判断是否是光源) 我们经常说皎洁的月光,月亮是不是光源?光彩夺目的钻石是不是? 为什么? 可我们明明看到了月亮钻石了,我们不是说看见物体必须有光从这个 物体上射入我们的眼睛吗?(能反射光)

七年级科学第二章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答案,每题2分,共60分) 1.要知道池水中的小东西是否是生物,可作为判断依据的是:( ) A.是否规则形状 B.是否绿色 C.生长或繁殖 D.有特殊的气味 2.蜗牛全身都是宝,具有食用价值的种类很多。为了研究蜗牛,必须去采集蜗 牛,以下寻找蜗牛,途径错误 ..的是 ( ) A、到潮湿阴暗的地方去找 B、沿着蜗牛爬过留下的白色痕迹去找 C、夏天雨后到草丛中去找 D、酷暑干旱季节到水泥地上去找 3.动物和植物的区别在于:( ) A.动物会运动,植物不会运动 B.动物需要营养,植物不需要营养 C.动物自身不能制造养料,植物自身能制造养料 D.植物是绿色的,动物 不是绿色的 4.脊椎动物区别于无脊椎动物的主要依据是:( ) A.身体内有骨 B.身体背部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 C.身体腹部有脊椎 D.身体有外骨胳 5.草履虫、蚯蚓、海星、水母分别属于:( ) A.原生动物、环节动物、棘皮动物、扁形动物 B.原生动物、扁形动物、节肢动物、腔肠动物 C.原生动物、环节动物、棘皮动物、腔肠动物 D.腔肠动物、扁形动物、节 肢动物、棘皮动物 6.蝌蚪的呼吸器官是:( ) A.肺 B.皮肤 C.鳃 D.皮肤和肺 7.植物的叶一般是绿色的,但也有一些植物不是这样的,如红枫的叶是红、橙 黄或黄绿色。我们仍说它是植物,这是由于:( ) A.它不能移动位置 B.它能进行光合作用 C.它不会繁殖 D.它只能在阳光照射下生活 8.牛、鳖、桃树的细胞形状各异,功能和大小也不同,但都称为“细胞”,原 因是:( )

A.它们大小相似 B.它们都是在生物体内发现的 C.它们都是由胡克发现的 D.都有相同的基本构造: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9.大蒜根细胞中没有的结构是:()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核 D.叶绿体 10.松树和番茄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番茄:( ) A.不是高大的木本植物 B.形成果实,种子有果皮包被 C.不是常绿树,要落叶 D.不形成果实,种子裸露 11.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藻类植物的共同点是:( ) A.都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B.都没有种子 C.都生活在水中 D.都是多细胞的 12.下列植物中,不是用孢子繁殖的是:( ) A.地钱 B.胎生狗脊 C.金鱼藻 D.紫菜 13.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化工厂”,合成蛋白质是生命活动之一,则它在细胞的()进行。 A.细胞膜 B.细胞质 C.细胞壁 D.细胞核 14.林耐是著名的分类学家,他把自然界的生物分成七个等级,其中是分类 基本单位是() A.界 B.科 C.品种 D.种 15.下列生物中属于原核生物?( ) A.草履虫 B.酵母菌 C.结核杆菌 D.衣藻 16.下列动物中,用鳃呼吸的是:( ) A、鳙鱼 B、娃娃鱼 C、鳄鱼 D、鲸 17.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叶肉细胞,属于:( ) A.保护组织 B.分生组织 C.营养组织 D.机械组织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

知识点概述第二单元 运动和能的多种形式 运动的多种形式:机械运动、声运动、光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动。 能的多种形式:机械能(动能、势能)、声能、光能、电能、热能、化学能、生命质能。运动着的物体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1.固体、液体、气体等一切物体都可具有动能。 2.运动着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3.物体由于被举高或发生形变所积蓄的能,叫势能。 4.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参照物和机械运动 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被选作标准的物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相对运动:相对参照物而言位置发生变化。 相对静止:相对参照物而言位置不变。 机械运动:物体空间位置的变化。 1.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形状,可以将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直线运动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速度:(1)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叫速度。 (2)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公式:v=S/t 速度=路程/时间 S=Vt t=V/S (4)单位:m/s km/h 1m/s=3.6km/h 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方法:⑴比较同一时间通过路程的长短。 通过路程长的运动较快,反之运动

较慢。 ⑵比较同一路程所用时间的长短。所 用时间短的运动较快,反之运动较 慢。 平均速度:对于变速直线运动来说,V=S/t表示一段时间或者一段路程上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1、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我们研究物体是否运动和怎样运动时,总是要选 择一个事先假定为不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当一个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时,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在做机械运动。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描述同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结论将是不同的。这就是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通过的路程s与所需的时间t的比值是一个常数,这个 常数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物体运动的快慢,物理学中把它定义为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即v=s/t。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主单位是米/秒,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米/时。1米/秒=3.6千米/时。 ?3、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的路程段或时间段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是不同 的,这一比值只能粗略地描述运动物体在这一路程段或时间段的运动快慢,物理学中把它定义为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该路程段中或时间段的平均速度,即V=s/t。 力的存在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使物体发生形变 力的作用 改变无力的运动状态(速度的大小和运动的方向)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力的测量工具:测力计(弹簧测力计) 弹性:物体受到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弹性。物体的弹性是有限制 ..的。 弹力:物体形变时反抗形变的力。在一定围,物体受到的力越大.,物体的形变越大.。

(完整版)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2.1-2.3节练习

浙教版七年级下第二章2.1-2.3节练习以及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关于人听觉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是人耳的听小骨断裂,人就会永远听不到声音 B.只要是人耳的鼓膜破裂,人就会永远听不到声音 C.若只是传导障碍,只要能将声音的振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听到声音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2.当飞机降落时,空中小姐要求乘客咀嚼口香糖,其目的是() A.保持鼓膜内外气压的平衡 B.保持身体的平衡 C.减少噪音 D.防止呕吐 3.小华在“打呵欠”时,听不清或听不到老师正在讲课的内容,主要原因是“打呵欠”影响了() A.听觉感受器对刺激的接收 B.听小骨的振动 C.鼓膜的振动 D.听觉神经传导声音信息 4.随着手机的广泛普及,随处可见“低头族”,长期用耳机听音乐可能会损伤对声波敏感的细胞,使听力下降,上述 细胞位于() A.外耳道 B.鼓膜 C.耳蜗 D.咽鼓管 5.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程度的感受敏感程度不同,下列选项中,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 A.手臂 B.手心 C.指尖 D.手背 6.手指不小心被刀片划破后感到疼痛,感受器和痛觉形成的部位分别是() A.均在手指受伤处 B.分别在手指受伤处和受伤处附近 C.在手指受伤处和大脑 D.在手指受伤处和此处的神经末梢 7.甲、乙、丙三个脸盆依次装有热水、温水、冷水,你把左手浸入甲盆,右手浸入丙盆,过一会儿同时放进乙盆,这时双手的感觉是() A.两手都感觉温 B.左手感觉热、右手感觉冷 C.左手感觉冷,右手感觉热 D.两手都感觉冷 8.关于痛觉的叙述正确的是() A.痛觉是对人体有害的刺激 B.痛觉在人体的皮肤上产生 C.电、机械、过冷、过热、化学物质刺激等都能产生痛觉 D.触觉、热觉、冷觉等感受器都能感受产生痛觉的刺 激 9.在视觉形成过程中,形成图象和形成视觉的部位分别是() A.视网膜、视网膜 B.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C.视网膜、大脑皮层 D.大脑皮层、视网膜 10.小明的妈妈在生二胎时,采取的是局部麻醉的剖腹产,妈妈说手术过程中感受不到疼痛,但能感到手术刀与人体的接触,这说明( ) A. 病人的痛觉消失 B. 病人的痛觉和触觉均消失 C. 痛觉和触觉相互独立又能相互影响 D. 大脑皮层被麻醉,所以感受不到疼痛 11.(2017?温州)眼睛让我们看见多彩世界。下列属于爱护眼睛、保护视力的做法是()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知 识点总结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科学七年级下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凸透镜:发散作用,有两个焦点(远视) 凹透镜:会聚作用,有两个虚焦点(近视) 虚像都是正立的: 作图技巧1):利用对称性找到像点,任何一条反射光线必经像点

2)利用反射定律,随意在同一点作两条入射光线,作对应的两条反射光线(刺入人眼的光线)反向延长相交得像点,虚像只可用眼睛看到 枢(大脑)==传出神经==效应器 第二章

3.重力: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 方向:竖直向下,大小与质量成正比G=mg,g=kg 运动的,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6.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速度大小,运动方向)的性质。 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任何物体在任何时候都具有惯性 属性大小仅由质量决定,质量大惯性大。 第三章 1. 生命周期:动物的一生要经历出生、发育、生殖、死亡的生长时期,这些周期构成了动物的生命周期 2.变态发育:两栖类(青蛙)& 昆虫 受精:精子和卵子(生殖细胞)结合产生受精卵(新生命的起点)的过程 受精卵发育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于卵细胞(卵黄) 4.母体和胎儿通过胎盘和脐带进行物质(营养物质和氧气)交换 人体胚胎发育初期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来自于胎盘

假胎生(卵胎生) 7.种子的基本结构:种皮和胚。 胚(新植物的幼体): 胚芽(发育成茎叶),胚轴(根和茎的结合部位),胚根(根),子叶四部分组成。 充足的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10.花的结构:主要结构:雄蕊,和雌蕊 11.传粉:花药上花粉落到雌蕊的柱头上的过程 自花传粉;异花传粉(虫媒花、风媒花);人工授粉 12.无性生殖:无需经过精子和卵子结合,直接由母体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分裂生殖(草履虫,变形虫),出芽生殖(水螅),孢子生殖 营养生殖(主要):由植物体的营养器官(根、叶、茎)产生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分根、压条、扦插、嫁接 第四章 线)。 3.太阳高度(角):太阳光和地面的夹角。 (直射纬度的太阳高度为900,并向两侧逐渐减小) 日变化:正午最高,晨昏最低----地球自转 季节变化:夏季高,冬季低----地球公转 关系:杆影随太阳高度的改变而改变(太阳高度越大,杆影越短)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第四章复习提纲 第一节、太阳和月球 1、太阳概况: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 2、太阳活动 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太阳黑子、耀斑活动增强时,要防晒避免紫外线过强照射损伤皮肤 月球 3、月球表面明亮相间,亮区是高原,暗区是平原和盆地等地陷地点,分别被称为月陆和月海。 4、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小天体撞击月球(主要原因)和月球上古老火山的爆发 5、月球上的特点:引力小;昼夜温差大;遍布环形山;不能传播声音(无空气);没有空气和水,表面只 有岩石和碎屑。 6、月球上没有的大气层,因此在月球上,天空的背景是黑色的。 7、正确使用天文望远镜: ①选择视野开阔的地方安放;②用寻星镜对准目标星体:a.先在镜筒外沿镜筒延伸方向用眼睛瞄准目 标星体。b.用调节手柄做水平方位和不同高度的搜索。C.将目标星体置于视野中央;③用主镜观察目标星体。a.调节目镜的焦距使主镜内的影像清晰。b. 用调节手柄缓慢调节,直至在主镜内找到目标星体。c. 瞄准目标后再次调节目镜焦距,使目标星体的像清晰。(绝对不能用双筒望远镜或不加滤镜的天文望远镜直接观察太阳。 第二节、地球的自转

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的运动。 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 顺时针方向旋转。(南顺北逆) 3、地球自转的周期:约24小时 4、地球不发光不透明:出现昼夜现象 15、晨昏线(圈):昼夜半球的分界线(一个圆圈),它由晨线(半圆)和昏线(半圆)构成。 ①晨线:太阳升起的地方(由黑夜进入白天);②昏线:太阳落下的地方(由白天进入黑夜) 16、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①日月星辰东升西落;②昼夜交替;③星星的视运动照片 注:①晨昏线与太阳光垂直;②东边先过晨线,故东边先天亮(如:杭州天亮了,拉萨天黑还在睡觉) 第三节、地球的绕日运动 32、地球的公转:地球自西向东绕太阳不停地旋转,地轴呈倾斜状态(地轴与公转轨道面呈66.5°夹角)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周期为365.2422天,即一年 33、太阳高度:太阳光与地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①一天中太阳高度早中晚:先变大再变小,杆影先变短再变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杆影最短,(由于地球自转) ②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夏季大,杆影短(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杆影最短),冬季正午太阳高度小, 杆影长(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小,杆影最长)。(由于地球公转) ③同一时间,中高纬度地区,纬度越大,太阳高度越小,杆影越长 ④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向两边递减,即:离太阳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杆影越短;离太阳直射点越远,太阳高度越小,杆影越长 19、太阳直射点:太阳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为90°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直射赤道秋分日(9月23日前后)直射赤道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直射南回归线 20、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②北半球其他地区:从春分日到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昼长夜短(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圈以内发生极昼现象(夏至日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都发生极昼);从秋分日到来年春分日(太 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昼短夜长(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内发生极夜现象(冬至日北极圈 及其以北地区都发生极夜);南半球正好相反 ③春分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南北极圈内无极昼极夜现象 ④太阳直射点北上: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太阳直射点南下: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 ⑤纬度越高,昼夜变化越大 第四节、月相 21、月相: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

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第二章复习提纲 第一节感觉世界 1. 人体的常见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热觉感受器。 2. 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其中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 3. 形成感觉的基本过程(必需条件): 刺激T感受器(分布有感觉细胞、接收刺激、产生兴奋/神经冲动)-神经(传递信息)T大脑(形成感觉)表述时注意区分:神经末梢(感受器)、神经(传递信息)、神经中枢(位于大脑,形成感觉的部位) 4. 每种感受器只对特定会的刺激敏感,如热觉感受器只对温度刺激产生反应、而对疼痛刺激不兴奋。 5. 皮肤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其中对触觉最敏感的是指尖,对热觉最敏感的是手背,因为 这些部位的相应神经末梢比较丰富。在皮肤的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痛觉。 6. 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 (1 )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卖鱼的在 鱼堆里呆久了就感觉不到鱼的腥味了) (2 )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一般情况下,狗的嗅觉比羊要灵敏) (3)嗅觉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小孩子的嗅觉通常比成年人更灵敏) (4)动物对不同气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猫对老鼠的气味灵敏程度比狗更高) 7. 舌的表面不满许多小突起,内藏味蕾,味蕾内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 尤其对液态 物质的刺激最敏感。四种基本的味觉是:酸、甜、苦、咸;综合味觉有:麻、辣、涩。 8.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9. 人的嗅觉与味觉相互联系、同时工作,嗅觉受到损伤,会直接影响到味觉。如:人感冒时,因为鼻腔分泌的黏液覆盖嗅觉细胞,使嗅觉感受器的灵敏度降低,导致吃东西时味觉的灵敏度降低、吃东西也没味道。思考:小孩在嗅柠檬以后马上吃苹果,将产生什么味道(苹果、柠檬混合味道)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如:发出声音的喇叭是声源,关掉声音的喇叭就不是。 2. 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 (音叉实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其中乒乓球起到放大振动效果的作用) 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土电话)、液体(鱼被吓跑)和气体(日常讲话)中传 播。 (玻璃罩抽空气,电铃声音变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因为该实验中没有说明真空,因此不能直接说明“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声音传播的形式:疏密相间的声波。 (说明:物体振动一定能发出声音,但我们要听到还需要有传播介质的条件) 3. 影响声音传播速度的因素: ①与温度有关。在15C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同种介质中,气温越高,声音传播越快) ②与介质有关。固体传声较快,液体其次,气体最慢(例:一根足够长的铁管中装满水,敲击一端,听到三次声音依次是铁管、水、空气传播的) 4. 回声: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障碍物反射回来,两次声音间隔在秒以上就产生回声。 利用回声可以测距离:来回距离2S = v ?t (所以声源物体到障碍物距离需要除以2)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二章知识点整理

第2章观察生物 生物与非生物 1.生物对刺激有反应,非生物对刺激没有反应。所有生物都具有共同的特征:能呼吸、能生长、能繁殖后代、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能遗传和变异、能进化。 蜗牛:触角两对,口(摄取食物);足(腹足)运动、爬行;眼;壳(保护)。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没听觉。 2.我们把生物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特征叫做生物的应激性。 3.生物与非生物的差别: 生物非生物 1对刺激有反应(有应激性)对刺激没有反应(无应激性) 2能生长不能生长 3需要营养(会新陈代谢)不需要营养(不会新陈代谢) 4有严整的结构无严整的结构 5能生殖和发育不能生殖和发育 6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没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不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4.动物与植物最主要的 2 个区别: (1)运动:有些植物可以局部运动,动物可以自由快速运动。 (2)光合作用:植物可以,动物不可以。 细胞 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木栓切片时,发现了细胞。细胞很小,一般只有一到几十微米之间。 2.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 细胞构成的。 3.动物细胞 细胞膜:保护作用,并且控制细胞与外界 物质交换。 细胞质:许多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球状,含有遗传物质,起传宗接代的作用。 4.植物细胞 细胞壁:最外层,由纤维素组成,具 有支持保护作用,使植物具有一定的形 状。 叶绿体:内含叶绿素,是进行光合作 用的场所,椭圆形。 液泡:含有细胞液。 细胞膜:保护作用,并且控制细胞与 外界物质交换。 细胞质:许多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球状,含有遗传物质,起传宗接代的作用。 5.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比较: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除此之外,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年英国科学家布朗发现了植物细胞内有细胞核。19 世纪 40 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所构成。 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1)镜和物镜:两者结合起来,有放大作用。它们的放大倍数分别可在目镜和物镜上面,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就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越长,倍数越高。目镜越短,倍数越高。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新) 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 1、精子和卵细胞 ⑴新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⑵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⑶精子和卵细胞: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而精子有尾巴,能够移动。精子和卵细胞属于 性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2、人的生殖系统 ⑴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输精管、精囊、前列腺等器官组成。 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⑵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 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3、受精与妊娠 ⑴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⑵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 并附着在子宫壁上, 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 (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 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4、胚胎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 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当植入子宫后胚胎发育的营养和氧气来自母体。 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5、分娩和养育 ⑴分娩: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做分娩。分娩过程分为宫颈扩张、胎儿娩 出和胎盘娩出三个阶段。 ⑵试管婴儿:(P81)人工完成受精过程,然后将受精卵植入子宫内继续发育。(本 质上是种有性生殖) ⑶婴儿:产出的胎儿叫婴儿。新生婴儿主要靠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 养,还含有抗病物质。 羊水的作用?新生儿出生为何会哭? 第二节:走向成熟 1、青春期发育的主要特征是性发育、性成熟。 2、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称为第一性征。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称为第二性征 (P83)。 3、青少年在青春期的最大变化是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 4、月经是女孩的卵巢发育成熟,能产生卵细胞的标志。 遗精是男孩的睾丸发育成熟,能产生精子的标志。

新教材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七下新教材科学第二章 第一节:感觉世界 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 统称为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_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嗅觉的形成:气味T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T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_而闻不出这 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T 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T味觉细胞(接受刺激)T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T大脑(形成味觉)。 6、舌的不同部位对味道的敏感性不同 7、进行P5的活动时,在每吸入一种溶液前都用清水漱口,以排除上一次实验的影响(或干扰)。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_中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3、在15C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 第三节耳和听觉 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 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 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位觉感受器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T外耳道T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T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T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T 听神经(传导信息)T 大脑(产生听觉)。 4、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_。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 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 6、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_ 1100赫兹之间;听觉频率大约在20赫兹到_20000赫兹之间。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做超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第四节光和颜色 1、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如太阳、燃烧着的蜡烛、开着的电视的屏幕、萤火虫等。 2、光的传播特点: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①小孔成像 ②影子的形成③月食、日食④步枪瞄准、列队排整齐)。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3x 108m/s),空气 15 中次之。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3X 108米/秒x 365x 24 x 3600秒=9. 4608x 10 米。 3、光的色散: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彩色光带中颜色的顺序:红、橙、黄、绿、蓝、靛、紫。其中紫色光的折射角最大,红光最小。所以白光是复色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单色光混合而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测试卷及答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测试卷 温馨提示:请仔细审题,细心答题,相信你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30分) 1.对外界的冷、热、触、痛的刺激产生感觉的是( ) A. 皮肤 B. 舌 C. 脊髓 D. 大脑 2. 如图所示,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 B. 放大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C. 人在阳光下的影子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D. 看见勺子在水面处“折断”是光的反射现象 3.电磁波家庭成员很多,有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y射线等,电磁波与人们 生活密不可分,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关于电磁波的应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验钞机利用红外线来辨别钞票真伪 B. 手机利用无线电波传递信号 C. 遥控器利用红外线实现对电视机遥控 D. 微波炉利用电磁波来加热食品 4.如图为观察微小形变的装置。平面镜M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光源S发出一束激光射到镜面上,经反射后在标尺上形成光斑P.若在图示位置用力F向下挤压桌面,则() A.激光束的入射角增大反射角减小 B.激光束的入射角减小反射角增大 C.标尺上的光斑右移 D.标尺上的光斑左移 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明将烛焰放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时,恰好在凸透镜后20 cm处的光屏上出现一个与该烛焰等大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 cm B.此时的物距大于20 cm C.当物距是30 cm时,光屏上呈现倒立、缩小的像 D.当凸透镜的一部分被遮住时,光屏上不能呈现完整的像 6.下列是观察对岸的树木在水中倒影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A B C D 7.晚上,当你从路灯正下方经过并沿地面向前移动时,在相同时间里() A.人移动的距离大于头部的影子移动的距离 B.人移动的距离小于头部的影子移动的距离 C.人移动的距离等于头部的影子移动的距离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8.如图所示,一束光由空气进入某种透明物质时,在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 和折射的光路,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第8题图A.AO可能是入射光线B.OB可能是折射光线

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对环境的察觉 舌的表面布满了许多小凸点,内藏了味蕾,它里面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都可以做声源;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科学上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声波是传递声音的形式;15摄氏度时的空气,声音每秒传播340米; 耳可以分为外耳,中耳,内耳,声波通过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脑的传导路线,最后在脑部形成听觉; 具体过程:耳廓能收集空气中的声波,声波进入外耳道后会撞击鼓膜,使其产生振动,鼓膜的振动会带动位于鼓室内的听小骨的振动,听小骨吧声音放大后传入耳蜗,耳蜗里充满了液体和听觉感受器,耳蜗内的液体产生振动,听觉感受器便把这一信息沿听觉神经传到脑部,形成听觉; 耳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因为内耳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 感受器过于灵敏的人在受到过长或过强刺激时,会出现头晕,恶心,即晕车,晕船; 物体振动的越快,音调越高。高于20000赫兹的声音叫做超声,低于20赫兹的声音叫次声。一般人是听不到超声和次声的。 声音的响度跟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跟人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人们通常用分贝来计量声音的大小。 声音的第三个特征就是音色。 我们看到物体的原因是眼睛接受到来自物体发射出来的光。白色物体能反射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照在它表米的光,眼睛接受不到来自它的反射光,所以感觉“黑色”;红色物体只反射(或透过)红色光,而其它颜色的光都被吸收了; 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到另外一种物质的表面时,光会改变传播方向;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虚像,像和物体等大,像和物体以镜面对称; 我的眼睛能看到周围的物体,是因为光照在物体表面发生漫反射后进入我们的眼睛; 我们利用凸面镜可以扩大视野,如汽车驾驶室两侧的反光镜:利用凹面镜可以聚光,制成太阳灶; 透镜一般使用玻璃或塑料制成的,光线经过透镜后会发生偏折; 从实验研究中可以的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当u>2f时,在光屏上可以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2.当f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