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20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解析汇编

【2020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解析汇编

【2020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解析汇编
【2020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解析汇编

2020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解析150 题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一)官职制度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 ,错的打“×” 。

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 拓展]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

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

(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

职称侍郎。

4.(2016 ·全国卷Ⅱ )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5 .(201

6 ·全国卷Ⅲ )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拓展]“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6 .(2015 ·全国卷Ⅰ )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

[拓展]“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征辟为汉代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皇帝征召的士人,多授予博士或待诏的称号,公府辟除的士人一般通称掾吏。

9.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 √)[拓展]“丁忧”又称“丁艰”,古代指父母之丧。古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丧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以尽孝道。

10 .(2017 ·全国卷Ⅰ )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

11 .“起复”“夺情”都是指古代官员守丧期满后,被重新起用,回到原职。(×)

[拓展]“起复”是指起用了丁忧未满之人,或是降职、革职之后重被任用;“夺情” 是指官员丧服未满而朝廷强令出仕。明清两代,官员守孝期满而起用叫“起

复” ;而丁忧期间,朝廷或官府有重要政务需要守孝者回去供职的,则称“夺情” 。

12 .“终养”又称“归养”,是指因亲人年老或病重而辞官侍奉。(√)

13 .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官员年老有病,由本人提出申

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 [ 拓展] 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形成于春秋时期,汉代承先秦,并进一步完备。汉代丞相以下皆须致仕,称“归老”“乞骸骨” 。自魏晋以后,历代相沿。

14 .(2017 ·全国卷Ⅲ )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15 .(2016 ·全国卷Ⅱ )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

[拓展] 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委婉语。

16 .(2016 ·全国卷Ⅲ )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

(二)皇室官职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 ,错的打“×” 。

17 .统治天下的君主、帝王均称为“皇帝”,又称为“天子”。古人认为君主、帝

王是上天的儿子,其政权是受天命建立的。( ×) [拓展]“皇帝”始于秦王嬴政。公元前221 年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

王朝,其臣下依据三皇之名,上尊号为秦皇。嬴政自以为“ 德兼三皇,

功过五帝” ,自称为“始皇帝”。此后,历代封建君主均称为“皇帝俗称皇上。

18 .自秦代开始,皇帝的正室称皇后,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祖母称太皇太后,历代相沿不变。(√)

19 .(2016 ·全国卷Ⅱ )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20 .皇帝指定的皇位继承人称为“皇太子”。一般为皇帝的嫡长子,

但也有例外,由皇帝选定册立。帝王之女皆称公主,始于战国。汉代以皇帝之女称“公主”,帝之姐妹称“长公主”。公主封地称邑,以后各代基本上都沿用汉代的这种称谓。

( √)

21 .(2016 ·全国卷Ⅰ )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

22 .(2015 ·全国卷Ⅰ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拓展]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其他儿子不能称太子。

23 .(2015 ·全国卷Ⅱ )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24 .驸马历代专指皇帝的女婿,非实官,清代称为“额驸”

(×) [ 拓展] 驸马,是驸马都尉的简称。西汉武帝时始置,主要职责是掌管皇帝副车之马,原为皇帝的近侍官。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才加此称号,已非实官。

(三)中央官职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 ,错的打“×

25 .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名称为“三公”。但朝代不同、时期不同,三公之官名称不同,职掌也不同。(√)

[ 拓展] 三公,始于周朝,或以司徒、司马、司空为三公,或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秦汉称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唐宋沿用此称。明清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已无实际职权,只用作大臣的最高荣誉。

26 .秦代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位最高,尊称为相国,通称为宰相,秉承皇帝旨意辅佐朝政;太尉掌管全国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事务。

( √)

27 .(2016 ·全国卷Ⅰ )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

28 .太师,西周始置,原为高级武官,军队的最高统帅。春秋时晋楚沿用,战国后废,汉又设置,位在太傅之上。(√)

29 .司徒,春秋时负责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制定贡赋。汉时,主管教化。(√)

30 .枢密使,唐代宗时以宦官掌机密,其后掌权的宦官以枢密使的名义干预朝政,所以,至唐昭宗时开始改为士人任职。( √)

31 .中书令,历代多为宦官担任,负责宣诏命。司马迁获刑后,曾任此职。( ×)

[ 拓展] 中书令,汉武帝始置,西汉后期改为中谒者令,魏晋为中书省的长官之一。南北朝时期,中书令多为有文学名望的人。至唐代,非有特殊资望者不授此官。宋制略同。元代中书令权位尤重,明代废除。

32 .参政,唐初以参知政事为他官参与宰相事务的官职名,宋以资历较浅之官与宰相同议朝政,称为参知政事。( √)

[ 拓展] 参政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均为中央最高政务长官。宋代范仲淹、欧阳修和王安石等都曾任此职。

33 .尚书,始置于战国,历代相沿,是执掌文书的官员,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掌管文书奏章,地位很重要。( √)

34 .侍郎,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为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35 .(2017 ·全国卷Ⅲ )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

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 ×)

36 .我国战国时期中央就设有监察官,称为御史,一直沿袭至清代。主要职责是对百官进行纠察弹劾。( √)

[ 拓展] 西汉时建立了独立的监察机构——御史府,后改称御史台。历代御史台的长官称御史大夫或御史中丞等。明代把御史台改为都察院,长官为左右都御史,清代沿袭。

37 .我国历代都有史官。掌文史星历,兼管国家图书。虽然名称各异,但职能大体

相似。(√)

38 .“补阙”原意为补救过失,在唐代属于门下省。主要职责是对

皇帝进行规谏,大事可以廷议,小事则上封奏,并举荐人员。(×) [拓展] 唐代门下省称为“左省” ,中书省为“右省” ,故补阙在门下省为“左补阙”,在中书省为“右补阙”,与“拾遗”合称“遗补”

39 .“有司”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如:“召有司案

图” (《廉颇蔺相如列传》)、“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出师表》)。(√)

40 .(2016 ·全国卷Ⅰ )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四)地方官职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 ,错的打“×” 。

41 .秦统一后,郡县制正式形成,成为后来各个朝代地方行政单位的基础。郡的长官称郡守,由朝廷任命;郡下设县,县内以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汉承秦制,把郡守改称“太守”。和郡平行的还有“国”,也称“诸侯王国”,设官全仿中央。(√)

42 .唐代县以上的行政单位称州或郡,长官是刺史或太守。首都或陪都所在地的州

叫府,长官叫尹或少尹。唐初中央派官员出巡各州,监察地方行政,称为黜陟使,有权罢免或提升地方官吏。职权和汉代的州刺史相似。(√)

43 .宋代的州由中央派官员前往管理,称为“知州”,与之平行的还有府、军、监。州、府、军、监以上的行政单位是路。路设经略安抚司掌军权,以经略安抚使为长

官。( √)

44 .明清省下设道,长官是道员,称分守道、分巡道,俗称道台道下设府,长官称知府,掌一府之政。府下设州,长官称知州;州下设县,长官称知县。(√)

45 .知县为一县的最高行政长官,仅管理一县行政,无权管理兵事。

(×)

[拓展]“ 知” 是主持的意思,唐代称佐官代理县令为知县事,宋初用京官知县事管理一县的行政,有戍兵驻县,更并管兵事。明清沿用不改。

46 .司马,西周始置,主要掌管军政和军赋。司马常作为官员的贬降之职。如《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47 .提辖,主管军队武装、训练、督捕盗贼、维护地方治安等。宋代州郡多设提辖兵马一官。(√)

(五)官职任免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 ,错的打“×” 。

48 .“征、辟、任、除、拜、授、迁”都是指任用官员,用法相同。

(×)

[拓展]“征”是皇帝特聘;“辟”是官府或高官聘用;“任”又称“保”,指高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