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靖远历史及风俗习惯简介

靖远历史及风俗习惯简介

靖远历史及风俗习惯简介
靖远历史及风俗习惯简介

靖远历史及风俗习惯简介

靖远县滨中华民族文化摇篮黄河之畔,属甘肃省中部干旱地区之一,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地处边陲,民族往来频繁,陡迁不定,战乱接踵,兴衰多端……凡此种种形成了独特的民俗。

靖远县民族徙迁活动情况

靖远县自新石器时代已有了人类祖先活动的遗迹,长期以来为各兄弟民族共同生息经营。先民活动情况史籍记载简略。《康熙·靖志》谓“古会州(按:今靖远县)为西北荒幅边徼,昔人据险卜筑,不过恃大河为天堑耳。而河外即沙塞毳幕”及“靖远虽古羌戎地。”这说明靖远县自古以来是个多民族居住的地方。如遗留至今的地方名有“乌兰山”、“打拉池”、“迭烈逊”、“哈思吉”、“毛卜拉”等均为蒙语,足证其蒙民居住过。就姓氏而言,据《甘肃省通志》载:“甘肃地处边陲,屡经兵燹,私家谱谍,荡然无存,欲考姓氏源流,戛乎其难”。其中所搜集到有关靖远的姓氏极少,仅有:

赵氏:靖远赵率教,明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总兵官、右都督。

郭氏:会州郭蛤蟆,金兰会洮河元帅。

王氏:靖远王进宝,清初以功擢陕西提督,奋威将军,谥忠勇,子用予历任松潘、固原、太原、凉州四镇总兵。

潘氏:靖远潘育龙,清康熙时以功授肃州总兵,擢固原提督、谥襄勇。子福游击、祥重庆知府,祺、衸、褘康熙举人、从孙之善川北、西安二镇总兵。

陈氏:靖远县陈善新乡县人,明初由靖远卫百户升指挥佥事,历

任宁镇副将,子纪,纪子谟,谟子节,节子取学,取学子宏荫,宏荫子五瑞相继袭。

魏氏:靖远魏益其气先三原人,父从征满四阵亡,益以功授靖远卫百户,子荣升副千户,子堂,堂子继宗,继宗子印,印子承勋相继袭。

展氏:靖远展誉美,清朝邑训导。

房氏:靖远房怀明,怀明本卫指挥,弟恺官邓州同知,房镐子恢,孙凤时皆能世其家学。房世纯,清武生,凉州游击。

火氏:靖远有火家台子,皆火姓居之。

这些姓氏大部是其人显达而记入的,不能尽括靖远先民的姓氏,这种局限性,失去了原来的面目。同时据《甘肃通志稿》载:“甘肃境内之伊斯兰教徒始为元世祖至元廿八年(1291)以甘肃旷土赐回回昔宝赤合散等俾耕之。英宗至治二年(1322)免回回屯戍河西者银税(《元史》)是为回回入甘肃之始”。其中所列述当时伊斯兰教之姓氏有:沙、哈刺鲁、马、丁、海、毕、陕、闵、绽、鲜、页、古、拜、善、韩、苏、白、田、高、虎、周、哈、李、张等,这些姓氏,在今靖远县境内的大部分伊斯兰教徒中仍占多数。

根据靖远旧县志和各种残存的石碑中调查,汉人中自古以来沿用的姓氏有:

丁、于、王、张、李、赵、虎、汪、万、汜、肖、左、苏、魏、扈、吴、路、贺、霍、陈、刘、房、齐、焦、朱、温、卢、邢、武、宋、高、苗、金、程、牛、马、陆、侯、谢、薛、杨、柳、权、徐、

许、郑、邓、宁、傅、袁、叶、苟、姜、蒋、江、郝、何、邱、仇、谭、寇、董、冯、门、夏、贾、俞、朱、毛、田、罗、雒、白、韩、曹、郭、葛、段、范、蒲、孙、乔、卞、里、蒙、雷、拜、窦、杜、裴、麻、安、师、史、车、孔、孟、屈、章、来、梁、秦、唐、汤、祁、滕、关、顾、康、严、邹、童、景、单、莫、巩、周、吕、骆、阎、钱、沈、海、蔡、黄、常、卜、方、强、柴、詹、展、辛、韦、岳、石、米、林、姚、任、冉、包、曾、康、廖、拓、毕、耿、闵、牟、狄、火、妥、哈、胡、蒙、邵、洪、边、樊、龚、雍、聂、党、成、永、舒、崔、尹、吕、豆、占、戴、訾、昝、苏、折、粟、黎、陕、绽、鲜、善、沙、页、黑、行、欧阳、哈刺鲁、倪、靳、荆、柯、问、南、种、甄……

这些不同姓氏的汉人散居在靖远各地,说明靖远确是一个来自五湖四海的多民族之地。

靖远历史上的民族聚散

靖远民族聚散的来龙去脉,据《靖远新志》中载:“靖远古为边地,汉始辟为县,西晋之乱沦于鲜卑,唐广德时陷于吐蕃,西夏、金、元迭为征战,明代套部(蒙古)不断犯境,故土著大族绝少,现有人民多半以从军开垦而来者,其源流可分:

1、移民实边而来者自明初多来自山西洪县古槐树移民处。

2、从军而来者有明之世靖远扰于北虏,岁无宁日,始正统二年边患日急,乃设卫防河,靖远户口在档案上始有确实之记载。然时所谓户口者,完全为移来军户分所屯垦,民户廖廖,殆不可稽。而树今

日户口之基础,则此数千百军户实为之(《靖远新志·户口略》)。

3、宦游而来者如旧志中所载,明清远卫指挥房贵便落户在靖远,其后裔多在今乌兰乡新城村。

4、经商而来者历代山、陕、豫、川等省来靖经商后落户者为数不少。

5、游幕而来者如旧志载明陈善幕游来靖,后在甘盐池落户教学。

6、谪戍而来者如明嘉靖时翰林郭宗皋从山东福山谪戍靖远。清末王孝、王典等充军在靖远落户。

这些从外地来靖远定居的户口。民族列在各旧志中均无记载。据1990年人口普查结果,有汉、回、蒙、满、苗、藏、壮、土、侗、维、东乡、保安、土家等十三个民族,共计人口395966人。其中,汉族391768人、回族4090人,其它各民族为数不多。

靖远人民习性

据有关史籍记载:

大明一统志》云:“人习武艺,不畏攻杀”。

《巩昌府志》云:“卫于外徼,仅隔一衣带水,九边皆推其人勇猛善战,敌人号为拾儿军,常避之。然其俗则恂恂循礼度,富者务债储缓急,则出以助饷,贫者安闾里,闻惊则奋勇当先,岂所谓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犹存秦俗之习尚乎!”

《旧志》云:“靖远虽涉边僻,人多朴实淳厚,以耕牧为计,以园圃为业;人多刚劲好斗,射猎是习,虽处荒塞,亦有尚义者”。“人多醇良,尚礼义,不事浮夸。然近日多务末技,以巧诈相竟,是又不

可以一定论也”。

《成化靖志》云:“网绕河环,原隰平衍,性质实尚賙,务猎,力学”。

《康熙·靖志》云:“人习战斗,身昌矢石,虽披坚执锐而捍卫牧圉若性生焉。负刚劲、尚气节,殊猷奇绩出其中,忠勇气侠出其中,封拜接踵,勋名烂烂,迄今阀阀甲第联蝉,桑梓何其盛也。乃今却走马以粪,而四郊无垒,八荒奠安,质朴者尽力田畴,颍秀者潜心诗书,师严道尊,塾多执经问业之子,畏法远刑;邑鲜健讼告讦之风,岁时祀先展墓,不愆反本之义;婚娶纳采,亲迎犹端正始之道,犷猂之气久消,无复金华之旧染,宽柔之教谁施,恒多善下之谦。……然而军民杂处,往往游气不事生业者不乏,而士气亦日以颓靡不振,是则仁里之一梗也”。

这是旧志中所搜集到仅留存下来靖远人民习性情况的部分史料。至近代仍保持着人民尚武勇于捍卫祖国和反抗外来侵掠的优良传统。如地下党抗日义勇军早期在靖远的组成及活动。抗日战争、抗美援朝中靖远人民在人力物力方面的踊跃输将、英勇献身、不畏强暴、英雄辈出,皆习性之然也。同时不尚浮华、修饰、勤俭、朴素之风迄今不衰,万以耕读为重、互助为荣,并在甘肃享有文化先进县之称。

靖远人民的生活

居住:靖远县人民历来居住以堡、寨、村、庄、户、水、山头、崖湾为聚集点。如平滩堡、裴家堡、泰安堡、新堡子、刘家寨子、杜家寨柯、贾家寨柯、三合村、论古村、唐庄、路庄、三百户、五百

户、马饮水、营盘水、贾家山头、张家崖湾等。而这些居住点,又多民族同姓集中于一地,与地处边防防御自卫有直接的关系。

居住的形式有楼房、瓦房、土房、高房子、土窑、石窑、箍窑、棚道、卧铺子、铺面等。

楼房:为富有者所居,多系竭山式屋顶,或为一藉水,木楼板,两至三层,数量不多。现今城乡有的家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建起钢筋水泥的楼房,为过去所没有。

瓦房:是一些富户所居,多为“四合头”的天井,前为街门,进为影壁,北为四明柱或深门浅窗三及五间的上房也叫堂屋,两房连耳房,南为三间对厅,东西厦房各三间,后面建有围房、厨房、畜厩、厕所。这样的四合院在全县为数不多。现在建起了土砖木结构、机制瓦铺顶,以及砖院墙、贴磁砖等新房,较过去坚固、美观、宽敞,大大超过了以往。

土房:全县到处可见,即所谓土搁梁,墙壁、房顶不用砖瓦,根基用五至七层砖或以石砌,结构、门窗均极简单,只用一道梁,亦有四合院形式者,但不讲究。近些年来这些老式的土房,除山原干旱地区外,已多由新建的土砖房及少数户的水泥平顶房所代替。无论瓦房或土房均为平房,尽管建筑规格、造价不等,但式样大同,主次严分(高低),有所谓“三间上房挎耳房”意指长辈住上房晚辈住偏房之习。

高房子:是旧社会一些农村建于堡上或院宅中高出院墙的独间小房子,多筑土为基,建其之上,三面开窗,一面为门,用以守望,今

除少数乡村尚有保留外,新式院落多不修建。

土窑:在山原干旱地区缺少木料和建筑材料,依山挖成土窑洞,沿外表按有门窗,组成四合院状,“冬暖夏凉”誉为“神仙地府”。有人咏诗形容曰:“远来君子到此庄,休笑窑洞无瓦房,虽然不是神仙洞;可爱冬暖夏天凉”。现已逐渐淘汰,由土砖房所代替。

石窑:又叫窨子,多开凿在沿黄河一带的营防滩、碾子湾、独石头、河包口等地及东湾砂梁、四龙等地的陡立红砂峭壁悬崖之间,以水或靠山为险。窑中设有磨、碾、灶房,讲究者雕有花纹图案,援绳而上,为历代先民避战乱藏身之所,今上述各地仍留有残迹。

箍窑:是用土基块拱成的半圆形窑洞,以草泥裹里外,安有简易门窗,既可住人亦可供储藏物。一些田边地畔亦多有此窑,用以看守庄稼。

棚道:是以土坯作墙,上架简易梁檩和细椽,以草泥上顶,多用于圈牛羊牲畜或作磨、碾加工房。

堡子:是用土夯筑成的小型土城池,有女墙、炮台之备并有铁门,有的一家专筑,有的数家或阖村共筑,为旧社会防匪乱之所,其中住房,建筑量力而为,不拘形式。

卧铺子:以木作框架,上覆以蓆片或草泥,可以移动,多用夏秋看守田园,秋后收获完结则搬回家中。

铺面:也叫铺子,多为临街而建,敞门内设铺柜、货架,有的单间,有的一连数间,专为经商营业之用,城乡村镇都有。今已为现代商店代替。

饮食:靖远县的民间饮食传统惯为一日三餐,而农村一般为四餐,早起的一顿喝茶吃馍叫“早干粮”,九点多钟的一顿餐叫“早饭”,下午三点多的一顿叫“吃响午”,下午收工的一顿叫“吃黑饭”。城市一般为早、午、晚三餐。

主食:主为小麦、黄米、大米、小米(谷米),次为玉米、高梁、荞麦、莜麦,扁豆、黄豆等。其中以“白面、黄米、大米”为主。

蒸食:有麦面发酵作的花卷、蒸镆、“月饼”、“马蹄子”、包子、饺子、穷馍馍、“鸡卷子”、“金裹银”(白面夹黑面卷子)。米面蒸的甜米黄儿、锅塌子(又叫半驾洼)。玉米面做的发糕等。这些蒸食食品中以白面镆镆最为普遍,城乡各家皆能蒸制。尤以白面花馍馍夹有姜黄、红麯、香豆、清油,巧作成各种花样的油塔子、油卷子,送“满月”的“马蹄子”。过喜庆酒席上的花馍馍能作出巧小的“菊”、“荷”、“佛手”、“梅花”、“海棠”、“如意”、“万卷书”、“芭蕉扇”等玲珑活泼的形状,十分美观。各家竞奇斗巧,一家胜过一家,是有艺术性的蒸食,除了蒸食之外,还用莜麦或小麦、糜、谷等杂粮炒熟后磨成炒面,干舔或拌食皆可,如同藏民的“藏巴”。

煮食:是日常生活中占主要地位的饮食之一。多用麦面制作,其品种有长面(分细、宽、柳叶、二细、圆梭等)、挂面用麦面和盐水拉成晾干后煮食。“截截子”(是以柳叶面条切成五寸左右的面条)。旗花子(是以擀好的白面页子切成菱角形者)。砌食子(以合好的白面在草帽上搓成形如贝壳者,又叫麻食子)。跌疙瘩(是以合好的面,以筷子挟为小块者,又叫懒婆娘饭)。灰豆饭(是先用灰煮熟扁豆,

再下入旗花子成赤褐色者)。面片子(分软、硬两种;软为活面手揪、硬为面叶刀切)。掣面(是以合好的面拉成长条者也叫软面,细园形的叫“鸡肠子”)。其它如用荞面作的削精面,用黄米和“花旗子”同煮的叫米合面也叫“混江龙”。其中以长面专讲擀、切、刀工,既是家常饮食,又是逢节过年招待客人的主要煮食。过去以手工擀面页,然后以刀切成细宽两种,最细的有如丝线,宽的宛如韭叶,煮成后添入臊子汤或酸汤,清得扑鼻,用筷子捞起,似千条银丝,是家庭妇女向客人显示切面手艺的“拿手戏”;并代表“长乐”“长寿”独具地方特色。今已为机器压面取而代之。

副食:以各种蔬菜为主,肉类、禽蛋、鱼类、野菜为辅,吃菜分拌菜、熟菜、炒菜和醃菜等,多以拌菜为主,炒菜次之。

拌菜:多加以佐料油、盐、醋、熟油等,用切或煮熟,应时拌食也叫凉拌。如黄瓜、韭菜、蒿笋、苴莲等多洗净切丝凉拌。葫芦、茄子、菜花、白菜、芹菜、包心菜、洋葱等既可煮熟凉拌,也可以荤油、清油炒食。民间一般以拌食为主,炒食者甚少。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蔬菜种类增加,如灯笼辣椒、西红柿、塑料棚的早菜提先上市,丰富了副食品来源。一般家庭除拌菜而外,多讲究炒菜,亲友到家,先是拌菜佐酒,然后量力上各种炒菜,随上面食或米饭。

炒菜:除有客人来,一般吃饭只炒蔬菜,节日、春节动劳,猪、羊、鸡、禽蛋、鱼则逢有喜庆宴席和款待客人时为之,除炒之外,尚有烂、焖、燉、烩、爆、炸、卤、酿、糟等制作方法,品类繁多,如黄焖鸡、大杂烩、炸丸子、爆炒里脊、酿八宝饭、糟肉、烂羊羔肉、

卤肉等不一而足。

醃菜:秋末冬初,城乡人民皆有醃菜的习惯,以补充蔬菜淡季之不足,既经济又节约,系古今之传统。醃菜的种类以白菜为主,先把选好的白菜切根洗净,在锅内煮得半熟,捞出后挽成一束束小把,装入缸内,撒入青盐、花椒等,以净石块压其上,待发酵有酸味时食之,也叫酸白菜。除此之外还有用盐水泡醃的红萝卜、苴莲、韭菜、辣椒以及加糖水调料泡的糖蒜。干旱地区的农民因蔬菜不能经常供应,多有一年到头吃醃菜者。

野菜:以田头地边的苦儿菜(败酱草),野韭、野葱、黄花菜尖、槐花、榆钱(以上二种可作穷馍馍)、香椿芽、地软儿、低留儿、枸杞芽、苜蓿芽等或凉拌或炒,限于季节为数有限,不甚普遍。

饮料:过去农村以烧焦麦粒及大枣烧焦为麦茶,枣儿茶饮用解渴极为普遍。一般家庭接待亲友用茯茶和绿茶泡沏,但不普遍。现在一般人家以泡茶或熬罐罐茶,有时加入白糖作饮料,招待客人。

浆水:以芹菜、香菜叶用面汤发酵制成,稍带酸味,清凉可口,为城乡夏季消暑普遍饮料,并可制作浆水面。

除以上通用饮料外,还有常用的米汤、油茶、醪糟、酒醅子水等。

服饰:靖远县由于地接内蒙,人民以衣着结实、耐寒为主,不尚华丽,提倡朴素、清洁、补衲,有“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和“蛇退皮”、小的穿大的退下衣服之习。

新中国建立前,由于当时社会轻工业落后,民间衣料多用陕西和本地纺织的土布、毛褐子以及机织白扣布、黑洋布、斜布等。绸、缎

子、毛料除结婚行“彩礼”之外,一般人多不使用。此外羊皮、毛线织品、毛擀品(毡、衣、裤、袜、帽)也是衣料之一。

建国以来各种棉纺品、化纤、丝绸衣料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进入了千家万户,人造革和进口衣料的穿着到处可见。

衣服式样:建国前男女老幼都穿以手工缝制的便衣,男以对门襟上衣、大裆裤为主。女以大襟上衣、大裆裤、旗袍为主。男子出门访亲友穿长衫,戴礼帽表示礼貌。妇女民国初穿旗袍、大袄、裙子、但不普遍。小孩则穿小袄、小褂、开裆裤(又叫叉叉裤)。夏季一般人多穿单夹夹子(背心),戴草帽。夏季一般人多穿单夹夹子(背心),戴草帽。冬季农村男人多穿老羊皮袄、棉衣、棉裤。富有之家多穿搭布、绸面子的羔子皮袍、袄,但为数不多,至于长袍马褂乃是极少数富有者的特殊衣着,为一种特殊现象。

建国以来,衣着的式样及衣料有了很大的提高,主要表现衣料已由化纤品代替了棉麻毛织品,由缝纫代替了手工针线活。服式方面男则中山装、军便装、军大衣、半截干衣、宇航服及毛织衣裤为主。对门襟便服、长袍长衫渐次稀少。女则以大、小翻领、西装、滑雪衫、风雪大衣等新颖服装为主流,大襟衫袄及大裤裆裤为一般老妇穿着。至于鞋袜,建国前多为家庭自作的家生鞋,现在鞋、袜多买于商店,穿皮鞋、胶鞋、布鞋、塑料凉鞋经济普遍。雨天胶靴、春夏秋穿单鞋,冬则棉皮鞋,妇女穿高跟鞋、靴者也遍及城乡。建国前大头棉窝窝、麻鞋、草鞋、毛线鞋、绣花鞋、单夹布袜子、皮袜子已不多见。唯小孩一般仍多穿家做鞋,结实耐用。农村妇女有的仍以做家生鞋为己

任。

日常用器:

睡卧具:靖远城乡人民皆以睡上坑为习。土坑均以土坯铺石板或草泥坑面子砌成。通间砌一大炕者叫通间炕。以炭炉通火者叫火坑或叫掣炕。以柴草畜粪等煨烧者叫煨炕。这种热炕在靖远有悠久的历史,保温性强,适宜高寒地区取暖,可防风湿,是劳动人民生活实践中的创造。个别家庭今也使用板床,也有使用钢丝床、思梦席床和沙发床的。

灶房炊具:一般灶房都有泥、砖所砌成的一锅或双锅的锅台也叫锅头。小家庭多用小泥炉子。多烧煤炭,乡村多烧柴草。现在用烤箱和铁炉子者较多,部分家庭的锅台已用水泥或磁砖砌制,小鼓风机已使用较多,液化气炉在个别家庭已派上用场。

室内用具:建国前一般家庭内用具以桌、椅、柜、凳、炕桌、条凳等为主。现在除少数干旱地区家庭外,多数家庭除桌、椅外,有大小立柜、五斗橱、铺盖床、写字台、梳妆台、沙发、靠背椅等,一部分家庭使用综合家具。电器用品、彩电、黑白电视机、录收音机、收音机、洗衣机、电风扇、电炉、电褥子、石英钟、电子钟、电冰箱等,已在一些家庭不等设置。

照明用具:解放前以清油灯、煤油灯、汽灯、土蜡烛为主。现在全县大部分地方通了电,电灯代替了古老的油灯。不少家庭已按上日光灯、台灯、落地式台灯、华丽的吊灯,手电筒的使用极为普及。

粮食加工用具:解放前全县以石磨、石碾、土油榨加工米面和油

料。建国以来除国营面粉厂外,各式小型钢磨、碾米机、粉碎机、压面机、榨油机、豆芽机等代替了沉重的手工操作,连牲畜饲料加工也使用上了机器。

日常生活用具:旧社会人们外出多用提篮(叫笼笼子)、钱褡连(叫钱叉子)携带什物。去乡下多手提木棒(叫鞭干子),以防恶犬伤人。部分人手中提旱烟袋、羊角、鹰膀骨烟袋,这种烟袋,内久积的烟油是无名肿毒和蛇咬伤的有效敷抹剂。鹰膀骨烟袋,吸久之后,是治大牲畜结症的特效药。妇女们身带针扎子,在家身边多使用针线蒲篮。随着时代前进现在一般人外出多提人造革提包。除农村老人外,旱烟袋则以纸、卷烟取代。妇女的针扎和针线蒲篮农村尚有,城市已不多见了。靖远人由于一年四季多风沙,人们都喜带有色茶、墨眼镜、变色眼镜。城中妇女亦多戴太阳眼镜及变色眼镜者和戴耳坠、戒指的风气大行。

儿童玩具:一般儿童玩具有皮球、毛蛋(毛线加棉花缠成的圆球)、毽子、沙包、风转、弹弓、风筝、铁环、打猴儿、弹丸、纸牌(牛九儿)、扑克、口琴、麦杆响响、下方、走窑儿、驰子儿、象棋、军棋、升官图等。现在又加入新式机动和电子游艺及玩具。

交通工具:建国前一般人外出多为步行、陆路或骑驴、乘马、坐大车。短途运输有单轮推车子。水路沿黄河两岸多顺流乘羊皮筏子,过渡除羊皮筏子外用木船摆渡。现在一般人外出除步行外,遍用自行车,少数人拥有摩托车,大中型及手扶拖拉机,有的家庭有汽车。沿黄河铁桥、索桥及汽船摆渡。

靖远礼仪

语言方面:青年人及小辈在老人及长辈面前讲话时忌手舞足蹈,粗声大气,须侃侃而言,表示恭敬。老年人教育青年及子女时忌用恶言垢语,否则人呼之为“老不正经”。开玩笑要分老少、场合、同时须有分寸,不能过头。一般讲话要有礼貌,不能带把子(不文明言语),称呼他人为“尊”、“贵”;自谦为“贱”、“愚”或“家”等。

生活方面:问路寻人须对人尊称,不能“白搭话”以免拒答。同时乘车、马时须暂停,下车、马而问之。

访亲友或去他人家,须先扣门通声,擅入者为不礼。若迂所访之家养狗,得先请主人挡狗,不得乱打,以免犯“打狗看主人”、“打狗欺主”之嫌。

投亲访友以问男为主,若先冒然问女,视为轻薄。

主要不让坐,客人先坐为不礼,坐时客左席,主人坐次席为客者须谦让,不能冒然左席。但小辈、青年人不能就上座,须偏坐。

招待亲友主家量力待以饭菜,亲友不得显嫌弃之态。动筷子先以挟粗、淡菜为礼。不得使菜盘尽空,主人加菜时,客人须拒止,表示满足。

老少进食时除病者外,不得卧食,以卧食为懒慢。

食馍馍时不得剥皮。吃饭不能尽量时,得先以另碗拨出,不能剩饭菜。并得将自己搿开的馍馍吃尽,不能残剩。饭碗须清理干净。更不得以筷子敲餐具,以为不恭。

衣扣须整齐,鞋不能踏拖,去他家脱帽不得倒扣,以帽口朝上为

礼。

在家或路遇讨饭者,表示同情,量力帮助,不得恶语谩骂。

邻居、亲友有喜庆丧葬大事,须携礼品庆、悼,并帮助料理、代劳。

父母对子女以慈爱教育为责,忌溺爱娇养。兄弟妯娌中主张和睦。交朋友以诚实为本,以不瞻父母老人者为不齿叫“忤逆”。

宴席礼节:

不论庆、丧席均设方、圆桌或炕桌,方桌以八人为一席叫“八仙桌”;圆桌以十人为一席表示“十全”。桌之正面为上席,对面为首席(主人座)其他为陪席,有的也把上席称首席。入席以辈分大小依次就座。有“父子不同席”,“岳、婿、舅、甥不同席”、“长辈与小辈不同席”之分。入席后上席老者不动筷子,其他人不能先动,老者不离席其他人不能先离开。这种清规在旧社会必须遵行,不然认为是主人招待不周。现在一般喜、丧宴以来人先后凑齐一桌人数,即开一席,不受上述旧习的限制,人多时还形成挤抢的风习。

酒席分前、后场,一般前场有四拼盘,或全盘子以佐酒,主人敬酒后方能动筷子。接着上正菜,有八道、十道和十三道之别。最后上汤则全席终场。好酒者另设专席称“酒台”,由专人招待,酒敞开供应,任何人都能参加畅饮。丧事(又叫白事)边来客边招待多用大杂烩“碗碗菜”,一人一碗具分食之优点,然后加添菜,以食足为了。对喜、丧事所来之尊客(即娘家人、娘舅家、又叫骨头主)另屋专席招待,以示尊敬。喜筵行令猜拳,丧事禁之,示哀悼之意。

行令猜拳:主人对客人必须敬酒,敬拳(不会者请他人代之),每人以六拳为度,通桌依次猜之叫打通关。长辈与小辈不能同席猜拳,不能饮酒者请他人代之,或喝一杯过关。总之以适量为原则,避免酗酒闹事。

旧社会喜事分数天进行宴客,如今均一天结束,较前节约多矣。

仪表:

男子发须:一般农村劳动者皆剃光头,不留发,青年学生、工人及工作人员多留短发如:平头、分头、背头等,个别的青年人今有烫发者,叫赶时髦。小孩子“百禄”(百天)之期剃头叫剃胎毛,有留圆桃形及小辫者,至周岁后始剃去。留须一般老年人逢“龙”、“虎”年留胡子。有三须、绺腮、八字胡等,今工作人多不留胡须;农村老年人不留须者旧习玩称“老返青”。

妇女发型:新中国成立初,除部分年龄较大和农村妇女仍在头上梳发髻(叫巴巴头)外,一般妇女一改过去少女独辫为双辫。现在双辫子多变为剪发,有散披者,有盘髻于顶者,有冷、热烫者形式多样,既具民族风格,又融西洋发型,不拘一格。

面、指、唇:男子面部以经常刮尽为礼貌。对于一些青少年留八字胡者,为舆论所指责。妇女面部多敷脂粉,以图美观并防风沙。新中国成立前积于旧习“不损父母骨血”的影响,部分人留长指甲,不轻易剪除之不卫生习俗今已不存。唯妇女染红指甲用风仙花包手的风俗仍存。妇女抹口红者并不普遍。

礼俗

冠礼:靖远旧俗,儿童年满十二岁叫成丁或成人。有的焚香敬拜祖先。有小时寄拜于寺庙神佛处者,是日去寺庙拜神佛叫“换盘”皆古人冠礼之遗俗。今天每逢子女生辰,家中备长面、搅团、或菜肴庆祝叫“过岁儿”,亲友致以贺礼祝生日。对冠礼之俗已很少举行。

婚礼:靖远建国前婚礼一本古制,所谓“六礼告成”(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繁琐泥古已成过去。建国以来逐渐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打破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桎梏,实行“文明结婚”或“自由结婚”。婚礼的过程,大概先为看对象谈恋爱,成年的男女双方谈好后,经介绍人出面,双方正式见面,互相表示满意后,再由双方家庭互探情况和子女品德,至双方情投意合,可以互相看家,然后正式央人作媒人(介绍人)从中撮合,如无异意,便由男方携酒礼、衣、履等至女家订婚,部分至亲厚友亦来参加。接着则订日期抬礼,以男方经济力量向女方以衣料、鞋袜、化妆品等送女方作聘礼,又叫“喝酸酒”。女方于是日邀请至亲厚友,左邻右舍款之以酒宴,来者送礼品及现金叫做“添箱”,表示对婚者妆奁之助。男方在抬礼时还向女方送现金,通过介绍人议定数目,不能苛求。有些山原地区迄今仍留有“父母之命”、“要彩礼”的旧习。

抬礼之后接着便是结婚。现在有的在抬礼之次日即为举行结婚典礼,有的还须经双方研究定日期(选择良辰吉日)再为举行。结婚之前男女双方去乡政府领结婚证书。婚礼先一日须请亲友、领居到家中筹备,并给女方送“肉方字”、“离娘馍”、“熟衣”等偏僻地方还有要麦、羊的旧习。结婚之日由男方选聘适宜生相之人去女家迎娶,

女方亦出聘随陪者送亲,至男家后新郎披红出迎,鸣爆竹与新娘先至洞房,小息后,换衣举行结婚典礼,由主婚人给新郎新娘颁发结婚证书,二人携手共进洞房饮合欢交拜酒。亲友陆续前来送礼贺喜,以酒宴招待。新郎新娘在伴郎伴娘陪导下,按席依次向来宾敬酒,并行鞠躬礼致谢。至亲向新郎新娘以礼物赠之。宴客毕,来宾还有闹新房之习,至深夜客散,新郎新娘方能入洞房就寝(农村在就寝前,还由娶亲娘铺床,祝愿多男多子,并有听床之习)。次日晨起,新娘由同辈妇女陪同,至主房向全家长辈及同族长辈磕头谓之分大小。结婚后三日,新郎新娘备礼品去岳父家回拜叫做“回门”。也有于婚事之次日,邀请曾为婚事操劳出力者至家中,宴以酒席,叫做“谢劳”。结婚三日后,各至亲家分期邀请新娘至其家认亲,以馔食招待,叫新媳妇回酒。结婚后一月左右,新娘归宁到娘家省亲,娘家留住一月叫“站对月”,亦有住数天即回者,无硬性限制,城市已不讲究此习。

早婚、冠戴:在旧社会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下,往往有十三四岁的男女即为结婚者。其原因不外以早娶儿媳代婆母操劳或盼早得孙子之故,造成不少悲剧。冠戴是旧社会的童养媳或再嫁寡妇带来的前房儿女,以父母之命强为撮合,使之成婚。也有把自己女儿给与苦力,由男方无偿的给女方下数年苦力,而后把女儿冠戴给苦力者为妻的。

招女婿:即男到女家成亲,旧社会一些女家无男丁继嗣,自家生有女儿,便相准男方后,让男子到女家招婿成婚。婚后所生第一个男孩子必从母性,以后生者则从父姓。

妻长于夫之俗:多为家庭缺少劳力,或盼子成龙,往往有夫方总

角,妻已及笄,使小夫大妻成婚造成悲剧,但民间还流传“妻大两(岁)黄金淌”,“妻大三抱金砖”之谚。

兄招弟媳之俗:旧社会个别家庭,在同胞弟弟亡故之后,如兄鳏,兄可招弟媳妇为妻。但弟招嫂则为不许,有“弟招嫂不是杀便是绞”之谚。这种习俗与家庭经济困难有关,但也因靖远地处边陲,受某些少数民族婚俗所影响。今天则早已拼弃矣。

改嫁:寡妇改嫁,旧社会毫无自由,尤其是膝下有子女者,则以母嫁为不光彩。故形成“抢寡妇”、“买寡妇”的恶劣行径。今天寡妇改嫁有婚姻法保障,但阻力依然存在。

离婚:新中国建立前,“男子有七出”之权可以休妻并可纳妾。建国以来有婚姻法的保障,男子纳妾为违法行为。结婚后之夫妻,如双方不合,经亲友调解无效,双方同意后可以离婚。而靖远人素以离婚为不祥,非至万不得已,而不为也。有的离婚后,经一段时期,由亲友拉合,仍可经法院许可复婚。更有已有妻室以变相的方式假离婚,偷纳妾者,为社会舆论所谴责。

丧礼:

停尸:病者经诊断挽救无望时,子女及亲属守待在侧,并给病者口中含入玉器和金、银珠子等表示亲视含殓。待其咽气(停止呼吸)。并将准备好的丝绸类衣履穿整齐(叫穿老衣)。咽气后移尸于室正中地下灵台上(用砖砂土砌者,也有用地床者),然后以表纸浸酒中,在死者上半身及面部以酒纸轮换“泄火”防尸体腐化。在咽气之时子女多沿旧习将死者嘴、眼捂合,叫“眼合口闭”。并酒麦麸、烧纸

钱至门外,叫“引路”意在让死者直往西天乐土。停尸后于灵床前设祭案,上摆献馔及以死者岁数摆成的“到头饭”(在枸杞枝上一岁捏一小面蛋插米饭碗内),并燃长明灯,前置醮盆及食品罐供烧纸和盛奠食。子女及新属于灵床左右铺草就地守灵叫“坐草”,在择定葬期后,给亲友报丧,孝子以有孝不得再入他人家门。

三日祭:于死者三日之晨,贴白色丧联于门,并将死者生卒年月日时辰以后辈名字以辈分出讣告叫“告牌”,亲友是日来吊孝送三献,也叫“献饭”。

祭奠日:多于选择好葬埋之前一日举行之,又叫“开吊”,也有上半日“开吊”下半日入葬者以家庭经济力量和时令、死者病因而定(如炎夏、死于非命、产妇、小儿均当日而葬无需开吊)。开吊之日,用鼓乐,出悬开吊纸于门楼上,设置灵堂,亲友来吊者送奠仪(如輓幛、馒头、花圈、纸扎等),向死者灵案前醮盆烧纸钱致祭,孝子跪叩答礼,丧家以菜、食招待。是日女婿、外甥、请亲友为死者写铭旌,表彰死者生平。并恭请死者娘家人来吊,否则为不恭犯例。入夜家人及亲友依次向死者遗体告别叫“见灵”,然后将死者遗体移棺材中叫“成棺”。

葬日:叫“发引”于预定时辰由家中抬灵柩于门外谓之“起丧”,然后孝子亲属着白孝服或戴黑沙于臂,以白布挽灵柩叫“掣线”。亲友八人抬灵柩,鼓乐、花圈、纸扎、輓幛等前导,鸣炮“起灵”直往墓地,中途不许歇停沿途亲友也有“路祭”者。今送葬多用汽车,汽车到墓地后,亲友抬灵柩,绕茔地三圈叫“抢茔”,然后停灵墓穴

九年级上册历史世界古代史试题(含答案)

九年级历史试题古代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非洲最古老的文明产生于() A.古代中国 B.古代埃及 C.古代印度 D.古代希腊 2.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国王的() A.宫殿 B.陵墓 C.行宫 D.祭祀殿堂 3.从西北方向侵入古代印度,征服当地居民的是() A.雅利安人 B.波斯人 C.埃及人 D.希伯拉人 4.汉谟拉比法典维护的是() A.自由人的利益 B.地主阶级的利益 C.奴隶和平民的利益 D.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5.公元前18世纪,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 A.古代埃及 B.古代希腊 C.古代印度 D.两河流域 6.最早建立伊斯兰教政教合一的国家是在。() A.麦加 B.巴格达 C.伊斯坦布尔 D.麦地那 7.在世界范围内最早进入封建社会的是() A.中国 B.罗马 C.日本 D.朝鲜 8.伊斯兰教信仰的神是() A.佛 B.耶稣 C.宇宙 D.真主“安拉” 9.被称为宗教圣地的是() A.巴勒斯坦地区 B.小亚细亚地区 C.耶路撒冷 D.麦加城 10.发明楔形文字的是两河流域的() A.阿卡德人 B.希伯来人 C.腓尼基人 D.苏美尔人 二、归纳列举题(共15分) 11.根据提示写出对应的人物。(4分)

(1)统一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国王—— (2)佛教的创始人—— (3)基督教的创始人—— (4)伊斯兰教的创始人—— 12.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内容(7分) (1)拥有金字塔的国度—— (2)世界上现存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3)古代印度的等级制度—— (4)古埃及人创造的文字—— (5)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的文字—— (6)基督教的诞生地点—— (7)创立了伊斯兰教的城市—— 13.列举世界四大古代文明区域的名称。(4分) 三、材料分析题(共35分)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典条文共282条,刻在一块巨大石柱上。法典宣扬“君权神授”。它还规定:奴隶可以买卖,可用来抵债;如果奴隶主胆敢对主人说:“你不是我的主人”,他的耳朵就要被割掉;、、、、、、、奴隶可以被任意杀死,凶手只需赔偿奴隶主的财产损失,无需偿命;等等 材料二见下图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说的法典指的是什么法典?此法典是由哪个国家谁制定的?(3分)

各地的民风民俗作文

各地的民风民俗作文 本文是关于作文大全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各地的民风民俗作文 山东,古为齐鲁之地,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京杭大运河的中北段。山东历史悠久,在中华文明的发祥与发展过程中有很多重要贡献,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山东也有许多举世闻名景点:济南的泉、枣庄的水、青岛的海、烟台的仙、威海的岛、泰安的山,都无不让人拍案称绝。山东还有许多特色,饮食小吃、戏曲文化、民间工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山东的饮食了。 山东菜,就是鲁菜,它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四大菜系之首,以其味鲜咸脆嫩,风味独特,制作精细享誉海内外。 鲁菜发端于春秋战国时,形成于秦汉。宋代后,鲁菜就成为"北食"的代表之一。从齐鲁而京畿,从关内到关外,影响已达黄河流域、东北地带,有着广阔的饮食群众基础。鲁菜是我国覆盖面最广的地方风味菜系之一,遍及京津塘及东北三省。山东省内地理差异大,因而形成了沿海的胶东菜(以海鲜为主)和内陆的济南菜以及自成体系的孔府菜三大体系。 鲁菜讲究调味纯正,口味偏于咸鲜,具有鲜、嫩、香、脆的特色。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鲁菜常用的烹调技法有30种以上,尤以爆、扒技法独特而专长。爆法讲究

急火快炒;扒技法为鲁菜独创,原料腌渍粘粉,油煎黄两面,慢火尽收汁;扒法成品整齐成型,味浓质烂,汁紧稠浓。 山东的主要特色小吃有:蒙阴红烧兔子头、沂水油炸山山牛、广饶肴驴肉、沂水豆油炒姜芽、临沂油炸知了鬼、沂水大锅全羊、沂水塌煎饼、沂水塌包、沂水油煎白鳞鱼、清油盘丝饼、油旋、八批果子、玫瑰糖炸糕、龙口肉盒、芙蓉烧麦、潍坊火烧,鸡鸭和乐,朝天锅。德州扒鸡、禹城扒鸡、保店驴肉、乐陵金丝小枣、莱芜方火烧热豆腐、莱芜香肠、博山酥锅、利津水煎包、单县羊肉汤、曹州耿饼等。 我是地地道道的山东人,我是非常爱吃山东饭的。每次回到老家,一定会让妈妈爸爸带我去山东菜馆吃顿山东饭,饱饱口福。一到了菜馆,嘴巴就停不下啦,因为每道菜都做工精细,香味四溢,既美观又好吃,想着都能让人流下口水来。在山东,有一道菜家喻户晓、在餐桌上必点;也是我们家人最爱吃的一道,叫做“炸蛎黄”,现在在北京,偶尔还能吃到一两次,虽然北京和山东做的炸蛎黄是一样的,都是口味咸鲜,色泽金黄,外焦里嫩,但是,怎么吃也感觉北京做的没有山东做的好吃。真是想念家乡菜,也思念家乡啊。不过,欢迎大家都去品尝一下鲁菜,这可是四大菜系之首啊,不尝尝可是太遗憾啦,哈哈。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初中历史与社会中国古代史(政治)

初中历史与社会中国古代史(政治方面) 1.夏朝 ⑴约公元前2070年 ⑵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⑶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2.商朝 ⑴公元前1600年前后 3.周朝 西周(公元前1046年) 分封制(意义: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确立了周王权威) 东周(公元前770年) 商鞅变法建立县制 4.秦朝 ⑴公元前221年 ⑵嬴政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大帝国 ⑶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 ①在朝廷: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太夫;②在地方:废分封制,采用郡县制。 示意图 5.汉朝 西汉(公元前202年)⑴前期:①休养生息政策;②文景之治(汉文帝,汉景帝) ⑵汉武帝:①推恩令(意义:削弱王国势力,巩固中央集权,使王国再也没有力量和中央对抗了); ②中央:设司隶校尉(监督朝廷中官员和贵族的举止); ③地方:刺史制度(加强中央对各地官员的监督) 6.西晋 ⑴266年 ⑵氐族建立前期政权 7.十六国后期 ⑴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 8.隋朝 ⑴581年,杨坚建立 ⑵首创三省六部制 9.唐朝 ⑴618年,李渊建立 ⑵贞观之治(唐太宗);开元盛世(唐玄宗) ⑶沿袭和完备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意义:三省共同议论国家的政事,提高了行政效率。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相互牵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示意图 1

10.宋朝 ⑴960年,赵匡胤建立 ⑵①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②增设机构以分割制衡各级官员权力(影响: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官俸和军费开支庞大,形成“积贫”局面) 11.辽王朝 ⑴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 ⑵在中央设南,北面官。南:长官用契丹贵族;北:长官用汉人,契丹人。效仿中原制度。 12.金朝 ⑴12世纪初,阿骨打建立金 ⑵①迁都燕京;②改革管制,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行政机构。 13.元朝 ⑴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建立蒙古国 ⑵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北京) ⑶①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建立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 ②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在中央设立宣政院,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14.明朝 ⑴1368年,朱元璋建立 ⑵①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②在中央:废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政管理; ③设殿阁大学士,逐渐形成内阁制度; ④设专门的特务机构东厂和西厂(与锦衣卫合称“厂卫”); ⑤设立“廷杖”制度; 15.清朝 ⑴1664年,李自成建立 ⑵效仿明朝的政治制度,在中央设内阁,置六部,设立军机处附:专题:概括 1.原始社会出现禅让制。后世袭制 2.西周建立分封制,在地方分封诸侯。 3.战国时期秦国:建立县制(商鞅变法); 4.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在中央设立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设立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5.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力量,加强中央集权。 6.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7.元朝:设立行省制度: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8.明朝废除秦朝建立的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加强中央集权。 9.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使中央集权达到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峰。 2

【中考历史实战题库】世界古代史专题测试题

【中考历史· 实战题库】世界古代史专题测试题 1.古代世界的文明成果中被视为王权象征和灵魂安息之所的建筑是() A.长城 B.桑奇佛塔 C.金字塔 D.帕特农神庙 2.世界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中关于公平、正义曾有过这样的表述 正义于世,灭除不法邪恶之人,使强不凌弱。”这部法典是() A.《汉谟拉比法典》 B.《罗马法》 C.《拿破仑法典》 D.美国(1787年宪法 3.下列关于种姓制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A.出现于古代印度 B.其实质是等级制 C.种姓制度出现于古代,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没有什么影响 D.它是雅利安人进人印度后实行的制度 4.印度种姓制度中,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属于()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含 D.首陀罗 5.大河流域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下列选项搭配正确的是() A.两河流域一一古巴比伦一《汉谟拉比法典》 B.印度河、恒河一一古埃及一一金字塔 C.尼罗河一一古印度甲骨文 D.黄河、长江一一中国一一种姓制度 6.古巴比伦国王汉漠拉比在位时曾制定了一部成文法典,其主要目的是() A.保障公民利益 B.发展社会经济 C.维护奴隶主利益 D.健全民主法制 7.以下对古代文明古国的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古代埃及是尼罗河流域孕育的古代人类文明 B.古巴比伦国王颁布了《汉漠拉比法典》 C.古代印度人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方法 D.之所以被称为文明古国是因为这些国家人口众多、疆域辽阔 8.西方文明的发祥地是() A.古巴比伦 B.古印度 C.古希腊 D.阿拉伯帝国 9.“它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只有成年男性公民オ真正享受权利,而妇孺、外邦 人、奴隶被排除在外。它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 文中的“它”指的是 A.雅典的民主政治 B.拜占庭的查士丁尼法典 C.斯巴达的贵族政治 D.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

(完整版)全国各地过年的风俗习惯

全国各地过年的风俗习惯 北京 北京过年有段谚语:“(农历十二月,即腊月)廿三(日)糖瓜儿粘;廿四(日)扫房日;廿五(日)糊窗户;廿六(日)炖大肉;廿七(日)杀公鸡;廿八(日)把面发;廿九(日)蒸馒头;三十(日)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农历正月初五这一天叫“破五”,不到“破五”不能用生米做饭。正月初七日称“人日”、“人胜节”,或曰“七元”。春节期间,北京人爱逛庙会,大钟寺庙可以敲永乐大钟,白云观庙会可以摸石猴、打金钱眼,厂甸庙会可饱览古玩、字画、字帖、珠宝、翡翠等稀奇玩意儿和高跷、太平鼓、小车会、五虎棍等花会表演。 上海 上海腊月廿四为“灶神”上天奏事之日,故廿三之夜,家家户户要“送灶”、“祭灶”,庆新年由此拉开序幕。腊月廿五为诸神下界之日。按传统,各家各户里里外外掸尘扫除。廿六至廿九,家家户户开始磨粉、包汤圆、制年糕,准备新的衣帽鞋,并且买春联、年画和“门神”。除夕之夜,各家长幼齐集户内,在灯火下团坐一起同吃年夜饭,故名“合家欢”。年夜饭后,围炉守岁。至天微明,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堂上拜天祭祖。然后少幼齐向家长拜年,家长向小孩散给年前已准备好的压岁钱。 浙江省 乌程县元旦以长竿束草于上,点火燃烧,并敲锣打鼓,称为“庆田蚕”。

又点天灯于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宁波元旦祭祖后要吃豆粥,晚上要关门前,再点一次“关门炮”。绍兴新年以“茶碗茶”待客,里面还要加上橄榄和金桔,同时用茶叶蛋待客,称为“捧元宝”。 山西省 山西现在拜天祭祖的规矩不多见了,但年三十儿的晚饭上不能说话的规矩被保留了下来。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为驱邪恶、求吉利,有的地区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意在有余头。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两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 福建省 厦门人元旦出门前,都得当空拜祷玉皇大帝,称为“祭神”。清晨祭神用鲜花素果,中午祭神则用牲醴,及一碗春饭。春饭就是在白饭上插上红纸做的春花。闽音“春”与“剩”谐音,春饭是取其“年年有余”的好口彩。漳州初四称为“接尪”,除了进庙烧香外,还要预备一个糖果糕饼盒,叫做“荐盒”,供在厅上迎神下降。 辽宁省 很多辽宁人在大年三十要点长寿灯,彻夜通明。大年三十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都要挂红灯笼,大年三十晚上要点亮灯笼,而且要点一宿,不能关灯,意味着益寿延年。 嫁出去的闺女不可以在娘家过年的,否则这一年会对娘家兄弟不利。所谓年三十晚上“不许看娘家灯”说的其实也就是这个意思。当然,这种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风俗目前已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而慢慢被人遗忘了。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史(一) 史前时期

基础知识过关 中国古代史(一)史前时期 1、①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依据是什么?(1分) ②什么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1分) 2、①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什么?生活地点在哪里?距今多少年?(3分) ②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是什么?(1分) 3、①北京人距今多少年?(1分) ②有什么外貌特征?(1分) ③北京人掌握了哪些生产生活技能?(4分) ④北京人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历史有什么重要意义?(2分) 4、①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分别生活在什么流域?(2分) ②他们各自居住在什么样式的房屋?(2分) ③他们分别种植什么农作物?(2分) ④他们使用什么样的陶器?(2分) ⑤他们有什么共同点?(2分) 5、①海内外华人为什么自称为“炎黄子孙”?(2分) ②海内外华人祭拜炎帝和黄帝有什么作用?(1分)

参考答案 1、①证据:化石; ②依据:考古发现。 2、①元谋人;云南元谋;距今170万年; ②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3、①约70万-20万年; ②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③制作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会采集狩猎;使用天然火,并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④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的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证据。 4、①半坡人:黄河流域;河姆渡人:长江流域; ②半坡人:半地穴式;河姆渡人:干栏式; ③半坡人:粟;河姆渡人:水稻; ④半坡人:彩陶、乐器(人面鱼纹彩陶盆);河姆渡人:陶器、玉器(猪纹陶钵); ⑤共同点:懂得了更重农作物、饲养家畜、磨制工具和烧制陶器,开始了定居生活。 5、①炎帝、黄帝的发明创造,对中华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后人尊称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所以海内外的华人自称“炎黄子孙”。 ②作用: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初中历史世界古代史复习提纲

世界古代史提纲 远古时代[原始社会](距今2、300百万年——公元前4000年前) 1、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生活在非洲的南方古猿是人类的直系祖先。人类进化过程 是:古猿——猿人(如元谋人)——早期智人(如北京人)——晚期智人(如山顶洞人)。 晚期智人体质与现代人接近,在亚洲的代表有:中国的山顶洞人;在非洲的代表有:阿尔及 利亚的阿尔法卢人;在欧洲的代表有:法国的克罗马农人。 2、从猿到人的转变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 3、现代人种按照体貌特征分为三大人种: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 4、现代人类形成后,最初的人类社会是原始社会,原始社会的基本组织是氏族。最初 的氏族是母系氏族(如中国的河姆渡氏族、半坡氏族),原始社会晚期过渡到父系氏族(如 中国山东的大汶口文化)。母系和父系氏族的对比如下: 历史阶段家庭特征主要进行的生产劳动男女的社会地位 母系氏族群婚采集、渔、狩猎为主妇女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父系氏族一夫一妻农业、畜牧业出现,产生简单手工业男子开始支配社会(后期出现贫富差距) 上古时期[奴隶制社会](公元前3500年——公元5世纪) 一、总述: 埃及、两河流域、中国、印度、希腊的克里特是世界上最早产生奴隶国家的地区,也是 最早进入文明时期的地区。除古希腊的文明是海洋文明外,其他四大古文明均是大河文明。 二、、各大古文明知识点 (一)古埃及 1、地理位置:非洲北部,尼罗河流域 2、产生国家的时间:公元前3100年左右 3、文字:使用象形文字 4、文明标志:金字塔。(最大的金字塔为胡夫金字塔。) 5、建造金字塔的原因:作为法老的陵墓。 (二)古巴比伦 1、地理位置:古代西亚的两河流域,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

芒市简介

芒市简介 芒市原名潞西,1949年设立潞西县,隶属保山专区,1953年划归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1996年撤县设市,2010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潞西市更名为芒市。芒市,是中国历史上较早通向世界的门户之一,是古代著名“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是德宏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市国土总面积2987平方公里,南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68.23公里,距省会昆明陆距679公里,空距427公里。市辖6乡5镇1个街道,总人口38.6万人,以傣族、景颇族、德昂族、阿昌族、傈僳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9.4%。芒市自然景色秀丽,历史文化璀璨,民族风情淳朴,被国内外誉为“孔雀之乡”、“黎明之城”,是历代皇宫贡米——“遮放贡米”的故乡。 芒市具有五大发展优势:一是具有明显的战略区位优势。芒市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前沿,是中国通往印度洋和南亚次大陆的重要陆路门户,是中国经济区、东南亚经济区、南亚经济区的交汇点,是中国陆地连接东南亚、南亚,走向印度洋的最佳结合部和最便捷的通道,是中缅陆水联运大通道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周边各国泛亚铁路中国出入境站,是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和云南对外开放的前沿。二是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全市平均海拨850—900米,年均气温19.6℃,年均降雨量1660毫米,年均日照时数2353小时,全市森林覆盖率为61.8%,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花开四季、果结终年,是最适宜人居环境。芒市是“宜居城市”,建成区面积1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32.9%,2004年、2006年、2008年、2010年四次蝉联云南省甲级卫生城市,2009年评为省级双拥模范城市。芒市是“花果之城”,具有

宁波民风民俗

宁波民风民俗 宁波人过冬至风俗:旧时各家以芦穄粉搓圆子,叫芦穄汤果。后渐改为糯米粉圆子,加番薯粒,叫番薯汤果。先供灶神,再全家吃。俗称“冬至小年夜”,俚语“冬至大如年,皇帝佬倌要谢年”。这天长辈嘱咐小孩不可啼哭,大人也不打骂小孩,不可摔坏东西,否则视为不吉利。大族开祠堂门,具牲礼神祭祖,按丁分麻饼(吉饼)或分碗,女性不计在内。大户人家在家祭祖,做“冬至羹饭”。祭祀陈设禁用红色,烛用绿色,馒头盖蓝色戳子,谓可“压火”保安。冬至前夕,称“冬至夜”,出嫁女儿须回夫家。俗谚“嬉嬉夏至日,睡睡冬至夜”,因冬至夜最长,夏至夜最短。是夕,睡前须洗脚,说是夕洗脚,冷天不开裂。这夜要比平常睡得早,以祈好梦。谓“冬至前夜梦最灵”,冬至早晨相互传梦,长者为小辈“圆梦”,亦有赶至慈溪清道观(今慈城,道观毁于“文化大革命”)求梦者。冬至正时辰,抛掷萝卜至屋瓦上,经雨淋日晒成干后,收集挂壁上,俗称“冬至萝卜”,说可治痢疾。以上习俗多已不行,但冬至后民间仍视为吃补药、服补品的进补季节。 民国《鄞县通志舆地志庙社》载:“今之庙,即古之社也。古者,人民聚落所在必奉一神以为社,凡期会要约,必于社申信誓焉。故村社之多寡,即可觇其时民户之疏密,此讲地方史者所当注意也。兹编所载,虽不尽如上所谓,然神庙多处,其民居亦盛,村落凋亡地,其神庙亦多废圮,于此亦可考见地方今昔兴衰之故。盖神社虽亦属迷信之一,而其起源则与僧寺、道院绝殊,不可不表而出之也。”约在

1933年,鄞县城乡共有517处庙祀,其中当时城区(一区至五区)有159处,这是崇神、信鬼、好祀的民间习俗的表现。《鄞县通志》所载“庙社一览表”的栏目,有名称、地址、所祀之神、庙社组织、建修年月、庙下(庙脚)户口、庙会报赛、地图纵横线交点、备注。在城区社庙中,庙下(庙脚)户口在千户以上的摘录于下:? 新水仙庙?在惠政镇偃月街,祀水仙渊灵侯。庙社组织分周、韩、林、江、施五堡。宋时建,郡守赵以夫撰有碑记。清乾隆四十九年重修,全祖望撰有碑记。咸丰十一年毁于兵,同治二年重葺。庙下户口一千四百余户、六千余人。旧例元宵灯祭,八月十五日为神诞期,演戏致祭,今皆停止。是庙,传为阿育王龙神之行馆。? 汤君庙?在清洁镇惊驾桥下,祀敕封明济侯汤华。庙社组织分仁、义、礼、智、信五柱。唐元和间建,清雍正十一年重建,乾隆四十七年重修。嘉庆四年重建,道光十八年、咸丰九年、光绪二十七年三次重修。庙下户口约二千数百户。夏历六月五日为神诞期,演戏、奉牲祭神。庙内旧有壁画。? 栎木庙?在栎木镇栎木巷,祀鄞令张峋。庙社组织分潜龙漕、仇毕、舟孟桥、荷花庄等十八堡,每两堡推委员一人,共九人主持庙事。明时建,清代屡有修葺,董沛有记。庙下户口约数千户。夏历二月十二日为神诞期,致祭演戏,八月十六日神像出巡每堡,今已停止。相传神有功翦马,今各营于中秋日设祭,谓张峋有功德于民,民故报以庙食。? 白马庙?在栎木镇李家桥(旧名李家庙桥)畔,祀神失考,惟据卢友

历史世界古代史

世界古代史 距今二三百万年前古猿进化成“完全形成的人”,称为“猿人” 距今约25万年前形成早期智人 距今5万年前形成晚期智人 公元前3500年左右古埃及人发明了象形文字,使用了3000年才被取代 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代两河流域居民创造使用了一种独特的楔形文字 公元前2000年左右爱琴海中的克里特岛出现了奴隶制国家,楔形文字成为西亚地区通用文字 公元前19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兴起 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公元前1595年古巴比伦王国灭亡 公元前1500年左右希腊半岛的迈锡尼出现了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8世纪希腊地区兴起了众多奴隶制城邦, 至前6世纪其中以斯巴达和雅典最为著名 公元前6世纪新巴比伦王国兴起。印度出现反对婆罗门统治的社会思潮,佛教顺应这一潮流在印度兴起 公元前594年雅典进行了著名的梭伦改革,开启民主政治的道路 公元前510年罗马建立奴隶制共和国 公元前5世纪希腊戏剧非常繁荣 公元前492年至波斯入侵希腊,以雅典和斯巴达为首的希腊城邦奋起抗敌,希腊与波斯公元前449年的战争爆发,史称“希波战争” 公元前334年至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东侵波斯。次年,在伊苏斯之战击败波斯皇帝公元前323年亲率的波斯主力军,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公元前301年亚历山大帝国分裂,在地中海东部形成马其顿王国、塞琉古王国、托勒密王国等国家 公元前3世纪罗马统一意大利半岛,同迦太基展开布匿战争。印度阿育王统治,佛教被宣布为国教,成为国王维护统治的工具 公元前3世纪末罗马发动了征服地中海东部的战争 公元前2世纪开始佛教向印度境外传播,先后传入中国、朝鲜、日本以及东南亚各国,成为一种世界性宗教 公元前2世纪末罗马取得地中海的霸权,成为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45年凯撒夺得罗马最高权力成为独裁者,罗马共和国名存实亡 公元前30年地中海东部被置于罗马的统治之下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实行元首制,独揽政治、军事、司法和宗教大权,罗马进入帝国时期 公元1世纪前后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境内的巴勒斯坦、小亚细亚地区兴起,并迅速传播到欧洲和北非,成为流行的宗教 公元3世纪日本出现奴隶制国家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 公元5世纪大和国统一日本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奴隶制社会结束 5世纪末日耳曼人兴起,西欧进入封建社会。 公元6世纪阿拉伯氏族制度解体,奴隶制度逐渐发展起来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介绍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介绍 【摘要】:云南少数民族服饰风格迥异,色彩斑斓,独具特色。本文从地理环境,色彩搭配以及少数民族特色的刺绣工艺等方面,对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进行简单介绍,并对云南传统民族工艺的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关键词】:地理环境;色彩搭配;刺绣;传统工艺 华夏山河,锦绣瑰丽。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文化,历来就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我国广阔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多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服装文化,作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文化,由于在各个地域受环境,人文,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逐渐的形成了我国民族文化中的特殊文化 服饰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也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在我国,根据少数民族的聚集地,主要可以视作,东北,西北,华南,西南四大部分。在这四个区域之中,少数民族由于环境等因素,虽然民族不同,但是由于所受环境因素,人文因素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呈现出区域化的多姿多彩。 一、红土高原上的民族之花 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超过1000万人的3个省区之一。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云南有51个,其中人口超过5000人,并有一定聚居区域的少数民族有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德昂族、基诺族、水族、蒙古族、布依族、

独龙族和满族等25个。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云南省共有4236万人口,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415万,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虽然低于汉族,但地域分布广泛,全省各地、州、市、县都有。各少数民族因风俗习惯、聚居特点和所处地理环境的不同,呈现出类型和格调不同的服饰景观。 云南的少数民族服饰具有极强的民俗地域特征,加之西南地区地形复杂,地势崎岖,交通不便,使得民族间的交流十分困难,因而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更加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自然风貌的多样性造就了云南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服饰文化。 云南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平均海拔1900米,属于高原地形。但是海拔相差较大,南部海拔一般在1500—2200米,北部在3000—4000米之间,全省最高点——梅里雪山的卡格博峰海拔6740米,东部为云贵高原,地形渐趋平缓,最低点——红河出境处河口海拔76.4米。由于地形的多样性,各地的气候差异较大,生活在其间的少数民族多从事农耕。不同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造就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也造就了不同的服饰风格和服饰特点。 二、地理环境对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 2.1 地理环境使民族服饰景观呈现出多样性特点 由于所处的生态环境差异较大,使云南省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民族呈现出不而的服饰景观。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服饰,不同的服饰具有不同的外观特征。总的来说,高寒山区的民族服饰以厚实、粗糙为特征;坝区与河谷的民族服饰则以轻盈、秀美为基调。

民风民俗文化作文素材

民风民俗文化作文素材 闽南民风民俗 闽南独特的风土人情,传统的文化传承形成了闽南独有的民风民俗,这些带有闽南特色的民风民俗值得我们回味,更加值得我们去 深思。下面我们可以简单介绍一下闽南的民风民俗。 服饰习俗 随着思想,观念的进步,人们的服饰也跟着发生了变化。其中,闽南服饰中独具特色的是惠安女服饰,其最大特点是“衣短露脐, 引人注目”。有首打油诗形象地勾画出惠安女传统服饰的牲为“封 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此外,目前尚保留的民众有穿 木屐、妇女、儿童戴手镯、脚镯等。 建筑习俗 建筑与百姓安居紧密相连,因此,也形成了一系列的民间风俗。如建房前择定方向,选择黄道吉日动土及上梁祭、落成祭等礼俗, 如动土前要选黄道吉日,并设案摆猪头三牲供品,焚香燃烛,燃放 爆竹,拜神灵祭土地,俗称动土祭或奠基祭。仪式后,用丰富的酒 菜款待建房的师傅,此外,还有木门槛上钉竹板、择地凿井觅甘泉 等习俗。 结婚习俗 闽南的婚姻礼俗,自古以来遵循汉族传统的周礼“六礼”的基本程序进行,即纳采(即求婚)、问名(即女姓氏)、纳吉(定婚丧嫁娶)、纳征(婚成送礼物)、请期(通知婚期)、亲迎(迎娶)。其中,特别注 重“迎娶”这一道习俗。新娘一般在婚后第四日回娘家省亲,称 “做客”、“归字”。“做客”必须当日返回婆家,到家时又必须 是天黑,俗话为“暗冥摸,生干埔”。意即这样做就会生男孩。 寿诞礼俗

旧时由于生活和卫生环境等因素,人们能活到50岁就被认为是 长寿了。所以闽南民俗从50周岁开始逢十做寿(有些地方从60周岁 才开始做寿),也有提前一年或推迟一年做寿的(即逢9或11做寿的)。一般在寿堂上悬灯张彩,正中贴一金字“寿”字或寿星图,两 旁挂寿联,寿星着新衣或寿衣正坐高堂,接受儿张的拜祝。寿宴是 做寿的重要内容。一般在寿庆日的中午或晚上大宴宾客,在菜肴中 必有一道“猪脚线面”的菜,这是取猪脚意强壮,线面寿长的吉利。 民间禁忌 禁忌是民间关于社会行为、信仰活动的某种约束限制观念和做法,是一种传统的风俗。闽南人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一些关于饮食、 衣着、起居、交往、语言等方面的禁忌,如忌吃饭时以筷子敲碗, 因为旧时只有乞丐才敲着空碗乞讨。亦不可将筷子插在饭碗的米饭中,这与民俗中“拜脚尾饭”的丧俗有关。忌用扫帚打人,否则被 打者会倒霉,因为人们把扫帚认为是有灵性之物。忌在庭院内种植 香蕉树和榕树,传说因香蕉无籽,故不利生育。而榕树被视为神树(因它树龄最长),种在家庭小院是对神的不敬,也不吉利。 元宵节的民风民俗 在我记忆深处一直有颗星星在闪烁,它永远也不会失去光彩。 那是在太原过元宵是的情景: 今年的元宵节,比以往元宵节都不太一样,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富裕起来,大街上张灯结彩,处处灯火辉煌,大街小巷里 车水马龙,只见马路上人山人海,整条马路都已变成了"人行道", 一眼望去看不见人流的末尾,整个街上热闹非凡。各个店铺里堵得 水泄不通,望着这热闹劲,我不禁想起了唐寅的《元宵》:“有灯 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 良辰。”我忘乎所以地吟诵了起来,却毫不发觉姐姐以悄无声息地 站在了我的后面,“呦!表妹好雅致,这样看有什么意思,咱俩不如 去逛逛?”“好呀好呀!”我连忙拍手叫好。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二、北京人 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保留猿的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打制石器。 第三课华夏之祖 一、华夏之祖——黄帝和炎帝,人文初祖——黄帝 二、尧舜禹的“禅让” 1.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度开始了。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 2.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 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一、夏朝的兴衰 1.禹死后,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启,使世袭制度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2.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

二、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2.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作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青铜器。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造型雄伟)和四羊方尊(造型精美)。 2.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那里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中外人士的瞩目。 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春秋争霸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令,逐步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3.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城濮大战后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百年后,楚庄王做了中原霸主。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世界古代史复习提纲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世界古代史复习提纲 第一课古代埃及 一、古埃及文明——发源于非洲的尼罗河流域,产生于公元前3500年,经过了古王 国时代、中王国时代、新王国时代,新王国时代的图特摩斯三世统治时期,埃及强盛;公元前525年,埃及被波斯灭;国王称“法老”。 二、古埃及文明成就——天文:太阳历;文字:象形文字;建筑:金字塔;医学:木 乃伊 ①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②金字塔,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 人智慧的结晶;金字塔小反映王权衰落. 第二课古代两河流域 一、古巴比伦王国首都巴格达,公元前3500年产生国家,发源于幼发拉底和底格里斯 河; 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统一;最强盛; 二、《汉谟拉比法典》①地位:是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②有三 个等级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没有公民权自由民和奴隶;③是人 类宝贵文化遗产,人类社会法制传统源远流长;④商品经济活 跃;⑤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第三课古代印度 一、古印度发源于印度河流域,早期文明遗址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公元前1500年雅 利安人侵入印度,在这一时期确立了种姓制度;孔雀王朝是印度文明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创立了佛教。

二、种姓制度:①奴隶等级制度;②四个等级:婆罗门-祭祀;刹帝利—行政军事; 吠舍—农业商业畜牧业;首陀罗—被征服居民;为前三等级服务;③ 世袭,不通婚,低等级不能从事高等级职业; 三、佛教:时间:公元前六世纪,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尊称为释迦牟尼; 教义:众生平等;忍耐顺从;传播:公元前1世纪,通过中亚、新疆传到中国(西汉); 基督教:时间:1世纪,地点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犹太人; 教义:忍受苦难,死后升入天堂;《圣经》 发展壮大:4世纪,罗马皇帝定为国教,向外传播;8世纪,法兰 克王国国王查理发展基督教,征收“什一税”,王权与教权结合; 基督教发展壮大; 伊斯兰教:时间:7世纪,创始人:默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最初在麦加传教,622年在麦地那建政教合一的宗教社团穆斯林公社。阿拉伯国家雏形诞生;630 年阿拉伯半岛统一; 教义:独尊安拉;《古兰经》; 第四课希腊城邦和压力山大帝国 一、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条件: ①自然环境:海洋文明,希腊半岛,②航海业贸易发达;③城邦体制,小国寡民; 二、最早的文明: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最大的城邦斯巴达;文化最兴盛的城邦:雅典 三、城邦居民为公民和非公民,成年男性公民有政治权利;非公民有外邦人和奴隶。 公民和非公民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 四、雅典民主政治的高峰—伯里克利统治时期,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 措施:①扩大公民权利,公职人员从全体公民中抽签产生;② 10个主席团轮流执政;③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④为保证贫穷公民参政议政,建立津贴制度;

民风民俗调研报告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家乡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影响力的提升,中国文化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地的欢迎,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民间文化在海内外市场越来越受到关注。作为历朝古都设立地的陕西,也因古老的传统文化而受到国际国内有识之士的关注。为此,我们为了了解陕西关中之地——宝鸡特立对宝鸡风情民俗进行调查。 调查对象:陕西省宝鸡市 调查目的:了解陕西省宝鸡市的风情民俗 调查方式:电话问答、查阅书籍、上网查询 调查地点:XX图书馆、上网查询、打电话咨询当地人 调查人:材料学院高分子应用技术材料应用1502 李聪 X 宝鸡市位于陕西省关中西部,现辖金台、渭滨、陈仓三区和凤翔、岐山、扶风、眉县、陇县、千阳、麟游、凤县、太白9县。宝鸡古称陈仓,是炎帝故里,周秦王朝发祥地。文化考古发掘证明,早在远古时期宝允地区就是中华先民定居地之一,被确定为人类史前文化遗址的有700多处。大量遗址距今已有7100年,比闻名遐迩的西安半坡村遗址还早。《国语?晋语》载:"炎帝以姜水成……炎帝为姜"。《水经?渭水柱》云:"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明《一统志》记:"宝鸡县南七里,有姜氏城,南有姜水,炎帝长于姜水即此"。今宝鸡市区渭水南有姜水,又有姜氏城、蒙峪沟和九龙泉。无率市区说还是岐山说,都表明炎帝是发祥于渭水中游、姜水流域一支较大的氏族部落。姜姓部落在宝鸡地区繁衍壮大以后,沿渭水向黄河

流域下游发展,与轩辕黄帝部落联盟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今岐山、扶风和漆水可下流一带,曾是周先祖有邰部落的活动地区。姜女原遗址犹存,后稷在这里诞生,公刘由此迁豳。到了古公擅父,为避戎狄侵扰,率部族翻过梁山,循着漆水,到达周原,构筑宫室,建都岐邑。历三世经营,部落壮大强盛。文王姬昌灭崇,统一关中,迁都于丰。武王姬发伐纣灭商,建都镐京。周室王业八百余年,宝鸡地区是西周王畿之地。今市区为散、弓鱼封地;宝鸡县是虢仲封地,称为西虢;周公旦采邑属今岐山;召公封国在今凤翔境内;扶风一带为毛国;微国在今眉县;今陇县、千阳有矢国。周孝王时,赢姓首领非子在"千渭之间"为周室养马有功,被封于秦(今甘肃清水)。周幽王六年(前776),秦襄公迁都"千邑"(今陇县南),秦部落从此把势力扩展到今宝鸡地区。周平王元年(前770),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东伐戎至岐战死。 秦文公三年(前763),以兵700人东猎,四年到"千渭之会",营邑建都。秦文公十六年(前750),举兵伐戎,据岐以西之地。秦宁公二年(前714),徒都平阳(今宝鸡县阳平)。秦德公元年(前677),迁都雍城(今凤翔县城南)。秦穆公在位,灭十二国,开疆千里,称霸西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国力富强。秦王政横扫六合,征服中原,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他自称始皇帝,建都咸阳,从秦建都千邑,到秦献公二年(前383)城栎阳,秦在宝鸡地区经营了393年,宝鸡成为秦国的发祥之地。秦统一中国后,今宝鸡地区属内史地,设陈仓、虢、雍、美阳、邰、平阳、杜阳、漆、

有关民风民俗的资料

有关民风民俗的资料 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本人为大家推荐的是有关民风民俗的资料春节篇。欢迎阅读。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高兴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了表示欢迎财神,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当然总免不了要说些吉利话。例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啦!等等之类的口彩。另外还有一种就是装扮成财神爷的模样,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着假胡子,身上背着一个收钱的黄布袋,后面跟着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地去散发财神爷像,以便讨赏钱。每到人家门口,就唱起:“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

财宝满屋堆。”一大堆讨吉利的话,不绝于口,直到主人欢喜地接过那张红纸财神爷像,给他们些钱,扮财神的这些人,连声道谢之后,就起劲地敲打一阵,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转到别家去了。 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南方人还在祭祖之后,查看历书上所载今年的吉利方向,燃灯笼火把,提壶挈酒,奉香鸣爆竹,开门出行,迎接喜神,称“出天方”或“出行”,浙江叫“出寻”,上海叫“兜喜神方”。此俗为趋吉、祈求神灵保佑一年百事顺遂。除夕守岁是整夜不睡、通宵达旦的。是夜,主妇们忙着挂灯结彩,张贴春联,剪窗花,贴年画,红红绿绿把房子装饰得花团锦簇,为节日增添了浓郁的气氛。孩子们最盼望的事也许就是压岁钱了。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盛唐气象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盛唐气象 一、经济的繁荣 1、农业: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耕作工具)和筒车(灌溉工具),重视兴修水利工程。 2、手工业:①纺织业品种繁多,尤以丝织工艺水平最高,蜀锦(四川地区)冠于全国; ②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南方的代表: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秘色瓷是青瓷中的精品;北方的代表邢窑的白瓷("类雪似银");唐三彩(陶器)造型精美,色彩亮丽,是世界工艺的珍品,最为著名;③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颇具规模。 3、商业繁荣:都城长安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城内市坊分开(东市西市为商业区,坊为居民区),既是当时中国政冶、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 1、唐与吐蕃(bō): (1)吐蕃概况: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2)①友好交往: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赞普松赞干布,带去了谷物种子、药材、茶叶、工艺品以及历法、科学技术方面的书籍。 唐中宗时,把金城公主嫁给赞普尺带珠丹(见证民族友好交往的历史史料:"和同为一家"、"唐蕃会盟碑")。 ②意义(作用):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2、民族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为"天可汗",意即各族共同的君主。 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1.精神风貌:昂扬进取、积极向上。 2.社会风气:兼容并蓄(xù),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四、多彩的文学艺术 1、唐诗: 地位: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 2、书法与绘画:

世界古代史

世界古代史二轮复习 第一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考点49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必修一第二单元第1课) 【考点梳理】 一、产生的历史条件 1、独特的地理环境:希腊濒临,多,多,多。 2、特殊的城邦制度:是城邦的突出特征,各邦长期。 二、伯利克里时代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雅典民主的“”) 1、除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 2、是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 3、处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事务。 4、是最高法院、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 5、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城邦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 三、评价 1、进步性:造就了雅典的繁荣和辉煌;开启了西方的先河。 2、局限性:雅典民主只是的产物,是建立在基础上的少数的民主,奴隶、、外邦人无政治权利可言。雅典民主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这是其最大的历史局限。 考点50 罗马法(必修一第二单元第2课) 【考点梳理】 一、罗马法的发展历程 1、早期只有法。 2、在的斗争中,罗马颁布了,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3、在的过程中,法逐渐演变为法。 4、在位期间,汇编罗马法形成,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二、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规定和神圣不可侵犯;保护的权利,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三、罗马法的作用 1、积极: (1)对罗马:维系和稳定了的统治。 (2)对后世:是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它的很多原则和制度对产生了重要影响。 2、局限:宣扬和保护制度,本质是为了维护利益。 【考点延伸】 1、从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看其对后世的借鉴意义。 (1)创立:公民大会、陪审法庭、五百人会议等体现了人民主权这一特征。(2)创造出: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 (3)加强,维护司法公正: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陶片放逐法”等。 (4)重视公民的,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公民参与政治活动,发放工资与津贴等。 2、古希腊文明与古罗马文明的不同 (1)就国家的形式而言 希腊: 罗马: (2)就统治方式而言 希腊: 罗马: (3)就在政治文明领域的突出贡献而言 希腊: 罗马: 【考点精炼】 一、选择题 1、“辉煌属于希腊,宏伟归于罗马”,其中希腊的“辉煌”指的是() A、民主制度 B、法律制度 C、公民大会制度 D、帝国制度 2、“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B、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 C、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制度 D、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 3、伯利克里说:“我可断言,我们每个公民,在许多生活方面,能够独立自主;并且在表现独立自主的时候,能够温文尔雅和多才多艺”。其中的“公民”是指() A、全体国民 B、全体成年国民 C、所有的成年男子 D、祖籍本邦,拥有数量不等财产的成年男性 4、《雅典政制》有这样的记载:一次,一个名叫吕锡马库斯的人犯有死罪,行刑吏准备执行。在他正坐着等死的时候,优美里德斯救了他。优美里德斯依据法律提出,公民未经陪审法庭判决不得处死。到了陪审法庭举行审理的时候,吕锡马库里斯被判处罪名不成立,得以免罪,于是他得到了“鼓槌下人”(即免于刑杖之人)的绰号。这一记载侧面反映出陪审法庭是当时雅典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