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超详细笔记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超详细笔记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超详细笔记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超详细笔记

找了好长时间的资料然后自己整合一遍,重点无一遗漏,格式都调整 完毕,完美主义和强迫症患者请放心使用。——Hiason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 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 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泛化:①传播学学科影响力的扩大,在社会高度信息化的进程中,传播学为人文社会科学众多学科的 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提供新的动力;②寻求传播学学科的相对独立性和核心理论体系, 应回归其学术原点
b5E2RGbCAP
一、如何把握传播的概念
20 世纪初,“传播”成为学术考察的对象 库利(美国社会学家 社会互动理论创始人)——社会学的传统 1909 年《社会组织》中定义传播:“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 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 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p1EanqFDPw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皮尔士(美国学者 符号学的创始人)——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 1911 年《思想的法则》中论述传播:“直接传播某种观念的唯一手段是像( icon)。即使传播最简单 的观念也必须使用像。因此, 一切观点都必须包含像或像的集合,或者说是由表明意义的符号构成的。”
DXDiTa9E3d
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一个是社会学的传统,一个是符号学或 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个传统逐渐发生了融合,学者定义传播“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 动”或“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RTCrpUDGiT 传播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信息科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 一体的信息。 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 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5PCzVD7HxA 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 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jLBHrnAILg 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贡献不仅仅是提出了信息概念,更重要的是它扩大了传播学的视野。传播并不是 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而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普遍现象,它作为一种客观的机制在维持物质的运动和系统的 运行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xHAQX74J0X
二、传播与信息
广义的信息概念: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 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相互作用(或 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的内部 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LDAYtRyKfE 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 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联系与区别 社会信息指的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1 / 58

联系(相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 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Zzz6ZB2Ltk
区别: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 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 —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 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由此可见,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 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dvzfvkwMI1 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一.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二.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 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rqyn14ZNXI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传播的定义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结合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 传播的基本特点 第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独有——多人共有。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 换和扩散的性质。 EmxvxOtOco 第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对第二点的理解①“传播和社区有共同词根“,彼此不可分②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 可能是纵向,也可是横向的。③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无不 反映其社会角色和地位。④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立 新的社会关系。SixE2yXPq5 第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任何传播都是通过信息的授受和 反馈展开的社会互动。6ewMyirQFL 第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否则传而不通,导致误解。 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kavU42VRUs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行为、过程、系统是人们解释传播时的三个常 用概念,它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 当我们将传播理解为“行为”时,我们把社会 传播看作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在此基础上考察人的传播行为与其他社会行为的关系;当我们把传播解释 为“过程”的时候,着眼于传播的动态和运动机制,考察从信源到信宿的一系列环节和因素的相互作用和 影响关系;当我们把传播视为“系统”的时候,我们是在更加综合的层面上考虑问题,这就是把社会传播 看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的集合体”,不但考察某种具体的传播过程,而且考察各种传播过程的相互作用 及其所引起的总体发展变化。 y6v3ALoS89 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第二节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学科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系统(定义):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一切事物都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人类社会的传播也具有普遍的系统性。 社会传播五种基本类型: ①人内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具有典型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 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由相互联系、制约的各部分构成,执行个人信息进行处理功能的有机 整体。M2ub6vSTnP ②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间的信息传递)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在这个 系统里,人们通过信息的授受,保持着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0YujCfmUCw ③群体传播——(主指自然发生的社会群体,如家庭、亲友、社交圈等)是更大的系统,它不仅存在许多 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群 体传播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在社会化完成之后还依然对个人的社会态度和行为发挥 重要的制约作用。eUts8ZQVRd
2 / 58

④组织传播——组织是一个比自然群体结构秩序更严密的社会集合体。其特点: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 其结构和分工的设置都为实现这一目标,因此组织本身就是一个执行特定功能的系统。现代组织的典型形 态—企业的基本目标是从事生产,而生产是一种综合的活动.是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有机结合,系统性显 而易见。sQsAEJkW5T ⑤大众传播——伴随着近现代印刷、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信息系统。特点体 现在: (1)(主体活动)大众传播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 (2)(对象)传播对象是广泛而分散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 (3)(手段)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 (4)(内容)传播内容是公开的,有别于私下或内部传播; (5)(机制)也有反馈机制(如读者来信或视听众热线电话等),但是迟延的,受众对传播过程缺乏即时 的干预能力。GMsIasNXkA 这些特点使大众传播拥有广泛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 要来源,是实现国家和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各利益集团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又是社会文化和 娱乐的提供者。在这个意义上,大众传播既是社会互动系统,也是极其重要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系统。
TIrRGchYzg
综述: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布克里(一般社会系统理论)提出社会的环境适应过程需要五种要素: (1)要有不断向社会系统内引进“复杂性”(多样性)的源泉; (2)要有既保持系统内的“紧张”状态又不断满足社会成员需求的机制; (3)要有将社会系统的各组成部分适当连结的双向传播网络; (4)要有面对外部环境和内部状况的变化而进行自主决策的系统; (5)要有保存并普及意义、象征和价值体系的有效机制。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收集、整理、传达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由此保持社 会内部的联系与协调。开放性是社会信息系统执行其功能的一个重要前提。7EqZcWLZNX ②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每个子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的结 构和功能,与其他子系统互为环境,又与其他子系统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其总体运动形成了社会信息系 统的大运行。lzq7IGf02E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指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通过传播所作出的 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是人类社会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因为 人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制约,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 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 播障碍和传播隔阂。zvpgeqJ1hk 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社会信息系统是以人为主体的,而人能够主动发 现社会自身以及社会与自然之间的不平衡,并主动地进行调整使之实现平衡。NrpoJac3v1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和社会发展
传播障碍: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功能 是否正常等等。1nowfTG4KI 传播隔阂:包括人—人、人-群体、成员-组织,群体-群体、组织-组织、世代-世代、文化-文 化间隔阂。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 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fjnFLDa5Zo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产生原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存在着众多可变因素的系统,参与系统活动的个 体或群体是伴随着丰富的精神和心理活动的主体,这个特点决定其具有不确定性,容易产生传播障碍和传 播隔阂。tfnNhnE6e5 危害: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社 会问题,甚至造成社会混乱和国家解体。(前苏联)HbmVN777sL
3 / 58

解决:然而,他们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社会信息系统和其他社会系统一样永远处 于平衡与不平衡、矛盾的存在与克服的辩证运动的过程中。关键在于人如何科学认识、把握并解决这些矛 盾,把社会发展推向高阶段。V7l4jRB8Hs 传播学任务:传播学把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其任务是:通过对该系统及 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 找到社会信息系统良性循环的机制,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这一点,决定了传播学作为社会科学和应用科 学的性质。83lcPA59W9 传播学性质:作为社会科学,传播学研究的焦点始终是人以及人在社会信息系统中的主体活动;作为应 用科学,传播学应为发现和解决社会传播实践中的问题提供较为合理的方法。在这个方面,传播学的价值 就在于它引导人们从信息系统的角度考虑问题。从微观到宏观,传播学研究对社会实践和社会发展都具有 极其重要的意义。mZkklkzaaP
第三节 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学好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 这么说的原因(基于几种现实需要): 第一,在我国.传播学是主从西方尤其美国引进的。其中不乏精华。但也有不少唯心主义的糟粕。为 使它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我们必须从唯物史观出发重新建构传播学理论体系。AVktR43bpw 第二,传播学属于一门社会科学。离不开哲学世界观的指导,考察人类的传播活动,同样必须从科学 的传播观出发。ORjBnOwcEd 第三,研究传播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探索社会信息系统良性运行的规律,理顺我国社会的传播 结构和传播关系,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这也要求我们必须将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 论作为传播学研究的指导。2MiJTy0dTT
一、 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交往”的概念 “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 “观念、思维、人的精神交往”—— 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关系; 交往是一个体现人的总体活动之关系性的概括性范畴。马克思、恩格斯是把交往作为与生产力和分工 同等重要的范畴来看待的;交往与生产,从人类诞生那一天起就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分工产生于生产 的需要,而交往则是实现生产和分工的保障。gIiSpiue7A 生产和交往是有机的成对概念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理论为确立唯物主义的传播观提供了重要的出发点这么说 的四点理由:
4 / 58

①他们的“精神交往”概念与现代的“传播”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马恩那里,精神交往 指的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而现代传播学中,传播指的是以“信息”(广义上的语言) 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两者涉及的对象和范畴并没多大差异;马恩在论述精神交往之际,也大量使 用了现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这说明,我们把精神交往理论看做是马恩的传播观,并非牵强附会的理解。
uEh0U1Yfmh
精 神 交 往 理 论 与 西 方 传 播 学 的 区 别
②在行为主义传播学那里.传播基本上是作为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来看待的,往往单纯地研究信息 或研究传播;而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则要求把精神交往放在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不但 要研究人的精神活动本身,而且要研究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关系,这有 助于我们从更广阔的视野来观察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和传播关系。(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行为主义 传播学的本质区别)IAg9qLsgBX ③马恩认为,精神交往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的,人们精神交往关系也是与一定阶段的精神生产力发展水 平以及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密切相关的。从此观点来观察人类的传播活动,我们首先不能不考察精神 生产力的水平对社会传播发达程度的制约:其次,我们也不能不考察人们在精神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以及精 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对传播关系的制约作用。美国的行为主义传播学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些重大问题,因 而不能从根本上揭示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关系的本质。 WwghWvVhPE ④从马克思观点看,精神生产作为一种生产必然有它的产品—信息,其行业叫信息产业。信息既然是 产品,必然有其价值和使用价值,这是信息产品和其他物质产品的共性。但信息又有其个性,一般物质产 品消费的是其本身,多是—次性的,而信息的消费则是其精神内容(意义),一般是多次性的。精神内容的生 产与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法律、宗教和意识形态等相联系。美国行为主义传播学虽不否认信息中包 含着思想、观念和价值倾向,然而却不想从信息的生产过程和生产结构中去寻找产生这些倾向的原因。
asfpsfpi4k
综上所述.我们不能孤立地考察传播,而应该把它放在人类生产和交往活动的总体(社会大系统)中加以 考察;我们也不能抽象地考察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互动,而应该把它放在具体条件下、放在与其他社会因素 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中加以考察,这是马恩的精神交往理论给予我们的重要启发,也是我们考察社 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基本出发点。 ooeyYZTjj1
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 两个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1)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 ①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 ②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③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 (2)两者并不是简单的物质决定精神的关系,而是一种辩证的相互作用关系。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除了 受到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制约的一面以外,还有其独立性和能动性的一面:BkeGuInkxI ①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发展,反过来推动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发展。分工程度越高,精神生产和 精神交往的独立性越强,对社会整体发展的推动作用也就越大。PgdO0sRlMo ②在物质生产达到一定的发达程度之际,精神生产的状态如何将会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在 信息社会,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将是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3cdXwckm15 ③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既然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区别.就意味着它具有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不 同的特殊规律。必须重视它作为人类精神和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h8c52WOngM 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交往理论并不能取代传播学,但它为传播学提供了科学的传播观。这种传播观就是: 我们既不能忽视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基础作用,也不能无视作为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信息生产与传播 的特殊规律。仅强调前者,会导致一种简单的“经济基础还原论”;仅强调后者,只能使传播学成为一种 “头重脚轻”的理论,这也是欧洲批判学派的一些学者面临的困境。只有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系统观 点出发,我们才能对人类社会的信息生产与传播作出科学阐释。v4bdyGious
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所要坚持的几项原则:(一关系两化一宗旨) 1. 正确处理“批判”和“借鉴”的关系;传播在西方诞生,无论是“管理”学派还是“批判”学派, 其诞生环境和考察对象都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传播活动,其结论并不能照搬于中国。必须进行全面、系统、 客观的分析,汲取精华,弃去糟粕。J0bm4qMpJ9 5 / 58

2. 实现传播学的本土化和中国化;因为西方传播学理论在许多情况下并不能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 的传播实践问题,生搬硬套,必然缺乏说服力或引起逻辑和思想的混乱。XVauA9grYP 3. 研究传播学,要从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这一基本宗旨出发。我们应把处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状况作为主要考察对象,探索中国社会信息传播活动中的 各种理论和实践课题,包括如何通过理顺我国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以及社会的、群体的、组织的、人 际的现实传播关系,来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等重大问题。bR9C6TJscw
第二章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从信息传递和沟通的角度而言, 传播并不是人类的特有现象,而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共有现象。 动物社会传递信息的常见信号: 1.气味。(分泌特定气味的荷尔蒙-一般草食和肉食动物) 2.发光。(萤火虫求偶) 3.超声波。(蝙蝠) 4.动作。(灰雁动作信号,蜜蜂的“8 字舞”) 5.声音。(鸟语)
二、动物传播的局限性
动物传播与人类传播的本质区别: 第一,动物的信息传播行为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行为,其能力更多地取决于体内的信息功能和遗传基因, 而不是后天的系统学习;pN9LBDdtrd 第二,动物传递和接收信息的过程是基于条件反射原理的过程,而不伴随复杂的精神和思维活动。 一句话,动物传播只是对自然界的一种被动的适应,而不能成为对自然界和自身进行能动的、创造性 改造的因素
三、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
从猿到人的转变,同时也就意味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转变。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语言的产生, 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DJ8T7nHuGT 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 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 “直立行走”、“制造工具”和“分节化语言”这三种要素的欠缺,犹如三道屏障,使得黑猩猩一类 的灵长类动物最终未能进化成人类。这三种要素,都是人类特有的劳动的产物。QF81D7bvUA 劳动中的相互协作对语言的需要促进了早期人类发音器官的进化,经过漫长的进化和发展,终于出现 了分音节的语言;脑和为它服务的器官、越来越清楚的意识以及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发展,又反作用于 劳动和语言,为这二者的进一步发育不断提供新的推动力。4B7a9QFw9h
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人类语言的五个特点: 从外部现象描述 ( 1)人类语言是一种具有音节区分的声音符号体系; ( 2)与本能相关的声音较少,发音和语句在结构上具有逻辑性; ( 3)具有自由模仿其他声音的能力; ( 4)在没有外部刺激的情况下也能自主发声; ( 5)能够自主地赏娱音声的节奏和韵律。ix6iFA8xoX 从本质上概括 ( 1)人类语言具有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它不仅能够表述现在,而且能够表述 过去和未来;不仅能够表述眼前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述在遥远空间的事物。wt6qbkCyDE ( 2)人类语言具有无限的灵活性,可以表达任何具体的、抽象的甚至虚构的事物,在 表达内容上几乎没有任何限制。Kp5zH46zRk (3)人类语言具有发音的经济性,以有限的几十种元音和辅音,配之以声调变化,能 够组合成数十万以上的语音单词。这说明,人类能够以最小的体能消耗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音声传播 能力。Yl4HdOAA61 6 / 58

(4)人类语言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生物学和动物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从新生代以来,动物界 几乎没有增加发声类型,它们只能靠有限的声音和特定的化学或物理信号进行传播。而人类则不同,人类 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表现出无穷的创造力。人类不断创造出新词语、新概念、新含义和新的表达方法,并 且能够将声音语言转换成文字或其他符号体系加以记录和保存。人类不仅创造了自己的生活语言,而且创 造出了科学语言、艺术语言以及以手语、计算机语言为代表的各种人工语言。语言的历史,同时也是人类 创造活动的历史。ch4PJx4BlI 综上所述, 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最根本的特征。人类的语言活动不仅是 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进行能动改造这一总体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它还不断创造和发展着自身,不断 开创着崭新的语义世界。qd3YfhxCzo 人类以语言为核心的信息传播系统的形成,也是一个体内信息功能体外化和社会化的过程。人类主要 不是靠遗传信息,而是靠体外化、社会化的信息系统来适应环境和改造 E836L11DO5
第二节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人类传播活动区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口语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S42ehLvE3M 不过,这个历史进程并不是各种媒介依次取代的过程,而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进程。
一、口语传播时代
重要意义 1.口语最初仅仅是一种将声音与周围事物或环境联系起来的符号; 2.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 逐渐提高了它的抽象能力, 成了一种能够表达复杂含义的音声 符号系统。同时,口语也大大促进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达。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直到 今天,口语依然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传播手段。501nNvZFis 局限性: 第一,口语是靠人体的发声功能传递信息的,由于人体能量的限制,口语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内传递和 交流。 第二,口语使用的音声符号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事物,记录性较差,口语信息的保存和积累只能依赖于 人脑的记忆力。jW1viftGw9 因此,口语受到空间和时间的巨大限制,在没有诸如电话等口语媒介的情况下.它只能适用于较小规 模的近距离社会群体或部落内的信息传播。xS0DOYWHLP
二、文字传播时代
文字是人类传播发展史上第二座重大里程碑。在结绳符号、原始图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文字作为 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它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LOZMkIqI0w 文字发明的重要意义 第一,文字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即逝性,能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使人类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储 存不再单纯地依赖人脑的有限记忆力;ZKZUQsUJed 第二,文字能把信息传递到遥远的地方,打破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的 空间; 第三,文字的出现使人类文化的传承不再依赖容易变形的神话或传说,而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 据。 一句话,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空两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作为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它 的产生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大大推进了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和融合。在统一 的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dGY2mcoKtT 局限性:手抄传播效率低、规模小、成本高。一部书抄写多册,耗费大量时日和人力。文字信息的生 产规模小,加上教育的普及程度低,文字传播基本上还属于政府、官吏以及统治阶层的特权。rCYbSWRLIA
三、印刷传播时代
中国的印刷术发明对印刷传播发展的贡献 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为推动世界文明和人类传播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 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印刷机使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 和大量复制成为可能。在社会政治、文化和教育领域中带来的巨大影响。对社会经济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 作用。FyXjoFlMWh 7 / 58

四、电子传播时代
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快速传播。 电子媒介为人类传播带来的变革并不仅仅是空间和速度上的突破。从人类社会信息系统发展的角度来 看, 电子媒介还在另外三个方面具有里程碑的意义:TuWrUpPObX 第一,它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实现了声音和影像信息的大量 复制、传播及历史保存。这两个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形成使文化传承的内容更丰富,感觉更直观,依据更可 靠。一句话,它们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产生了新的飞跃。7qWAq9jPqE 第二,电子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计算机的诞生,电脑开始执行人脑的部分功能。电脑的出现意味着人 的大脑这一信息处理中枢也开始了体外化的进程。llVIWTNQFk 第三,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 开创了人类传播媒介大融合的时代。
第三节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 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yhUQsDgRT1
一、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
美国传播学家 A.哈特把有史以来的传播媒介分为三类: 示现的媒介系统。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主要指口语,也包括表情、动作、眼神等非语言符 号,它们是由人体的感官或器官本身来执行功能的媒介系统。MdUZYnKS8I 再现的媒介系统:包括绘画、文字、印刷和摄影等。对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来说需要使用物质工具或 机器,但对信息接收者来说则不需要。09T7t6eTno 机器媒介系统:电信、电话、唱片、电影、广播、电视、计算机等。不但传播一方需要使用机器,接 受一方也必须使用机器。e5TfZQIUB5 三类媒介按照先后顺序依次累积出现, 是一个人类传播的媒介手段日趋丰富的过程, 也是人体的信息 功能日益向外扩展、体外化信息系统逐渐获得相对独立性的过程。s1SovAcVQM 传播媒介的进化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曾提出著名观点:媒介即讯息。核心思想是: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看,真正 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时代的具体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因 此,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如果我们把 媒介和媒介技术理解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内容,那么媒介的进步对社会变革的巨大影响是无可否认的。
GXRw1kFW5s
媒介的极大丰富和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发达,更加增加了信息及其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信息社 会由此产生。
二、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
媒介发达带来的最为直观的社会结果是信息的绝对量的增加。信息量以指数函数的速度急剧增加,信 息爆炸所产生的信息洪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形态, 并迎来全新的信息社会。UTREx49Xj9 贝尔《后工业社会的到来》 前工业社会:多数劳动力从事农林渔矿业等采集作业,生活主要是对自然的挑战。 工业社会:生产商品的社会,生活是对加工的自然的挑战。技术化、合理化得到了推进。 后工业社会: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社会。最重要的因素不是体力劳动或能源,而是信息。 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从原始的渔猎采集社会向农业社会的变革。 第二次浪潮: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革。 第三次浪潮: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巨大变革。电子传播科技、遗传工程、太阳能等新的高科技的发 展。 信息社会特点 1. 产业 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 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 位 2. 主体 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3. 交易 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 8 / 58

4. 贸易
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将成为主流。
三、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二战后社会信息化两阶段 初级信息化阶段——从 50 年代到 80 年代中期 此阶段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得到高度普及,个人用的媒介也日趋多样化,如电话、录音、录 像、摄影、传真等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普及程度。这与 50 年代后人类社会的信息量倍增速度骤然加快是相对 应的。8PQN3NDYyP 高度信息化阶段——从 80 年代末到今天 此阶段特点是:(1)大众传播媒介进一步发达,广播电视进入数字化多频道和卫星跨国传播时代;(2)微 型电脑普及到家庭,并迅速成为个人进行综合信息处理的媒介; (3)以计算机、互联网络和多媒体为代表的 新传播的发展,使不同媒介的功能出现了融合的新趋势。mLPVzx7ZNw 信息高速公路(即 NII,全国信息基础设施):铺设高速度、大容量的光缆网络,建成集广播、电视、 电话、传真、电子邮政、电子出版、计算机通信等各种信息媒介于一体,对音声、影像、文字、数据等进 行综合处理和传输的多媒体双向信息系统。AHP35hB02d 人类传播的发展史就是一个人类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不断创造和使用新的传播媒介,使社会信息系统 不断走向发达和完善的历史。NDOcB141gT 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的过程,如视觉系统、听觉系统、保存和记忆系统、 处理和传输系统、私人信息系统和公共信息系统等,从媒介而言,有信件、书籍、报刊、电话、广播、电 视、传真、计算机、人造卫星等。1zOk7Ly2vA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各种不同的媒介功能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加拿大传播学爱 M·麦克卢汉曾经有过一个著名的观点:媒介是人的延伸。不同的传播媒介也就是人 的不同感官和器官向外部世界的“延伸”,这个过程不断扩大了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过从 另一个角度来看, 媒介从人体“延伸”出去的过程,也是媒介不断获得独立性和自主性的过程。任何一种 媒介对我们来说都是外在化的客观事物,它们会拥有自己的运动规律,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反过来制约和影 响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化,改变人类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以媒介为核心的社会信息系统越 巨大化,结构越复杂化,人类对它的控制就越间接、越需要在更大范围内的合作。fuNsDv23Kh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人类传播是一种交流和交换信息并由此发生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的行为。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而意义则是信息的精神内容。tqMB9ew4YX
第一节 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一、符号的定义
能指(意符)——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们对特定对象事物的概念联想(国歌的歌词和 乐曲) 所指(意指)——意符所指代或表述的对象事物的概念或意义(国歌代表的国家历史和民族精神) 英国学者特伦斯·霍克斯:“任何事物只要它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 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符号及其相关要素主要体现为三个特征:一是代表事物的形式,二是被符号指 涉的对象,三是对符号的意义解释,也可以说成媒介关联物、 对象关联物和解释关联物,即: 符号——形式——媒介关联物 对象——指称——对象关联物 解释——意义——解释关联物 HmMJFY05dE 上述定义说明了三点:第一, 符号是在一定的指代和表述关系中产生的;第二, 符号可以在形式上 独立存在;第三,人们以符号为介质从事信息传播,其目的是达到意义的交流和互动,而这种交流互动只 有通过传受双方的对符号意义的“解释”才能够获得。在传播过程中, 传播者通过符号化活动来“建构” 意义,而受传者则通过符号解读来理解意义。ViLRaIt6sk 符号是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化载体,是事物表述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其功能,便 是携带和传达意义。9eK0GsX7H1 人类是通过符号或符号体系来传递信息的,但符号却不是人类社会的独有现象。奥地利动物学家罗仑 兹认为动物的符号是一种“释放因”,他把发出释放因的个体称为“作用者”,而把对之做出反应的个体
9 / 58

称为“反作用者”。因此, 动物界的符号连同其“意义”以及对符号的反应,都还不能超出条件反射原理 的范畴。naK8ccr8VI 声音语言是人类掌握的第一套完整的听觉符号体系,文字是人类创造的第一套完整的视觉符号体系, 文字是声音语言的再现和延伸,所以我们也可以将它们并称为语言符号体系。 语言是人类传播的基本符号 体系,但并不是唯一的体系。动作、表情、体态、音声、图形、图片、影像等,同样是信息的重要载体, 都可以起到符号的作用。B6JgIVV9ao
二、信号和象征符
符号可分为信号和象征符。(二分法) 区分信号和象征符 德国学者 E.卡西尔认为:“信号具有物理性质,而象征符则具人类语义性质”。 S. K. 兰格尔认为: “信号是对象事物的代替物,而象征符是对象事物之表象的载体。”P2IpeFpap5 信号的特点 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即一切自然符号都是信号; 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对应关系。 象征符的特点 (1)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 (2)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 (3)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 (4)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这就是说象征符在与其指代的对象事物之间不需要有必然的联系,它 们的关系具有随意性。3YIxKpScDM 语言就是一种典型的象征符体系。象征符的作用已经超出了知觉的层次,且具有表象和概念的功能。 象征符具有自由性和随意性,还在于一种对象事物可以用多种象征符表示,而 一种象征符也可以表达多种 事物。象征符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同一个象征符 在不同社会里会有 不同的解释 。gUHFg9mdSs
三、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非语言符号的几种类型: 1、语言的符号的伴生符,如声音的高低、大小、速度的快慢,文字的字体、大小、工整度等。也称为 副语言。不仅对语言起着辅助作用,本身也具有自己的意义。加强语言符号的作用或传递着语言符号以外 的信息。uQHOMTQe79 2、体态符号,如手势、动作、表情、视线、姿势等。在形成语境(传播情景)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3、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更具有独立性和能动性。如仪式和习惯、服装恶和饮食、音乐和舞 蹈等。象征性和体系性是这一类符号的特点。IMGWiDkflP
四、符号的基本功能
1、表述和说明。传播的目的是交流意义,需借助可感的物质形式。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 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反馈的过程也伴随着在符号解读基础上的再次符号化活动。WHF4OmOgAw 2、传达。意义具有了一定的物质形式,由符号承载,才能在时间和空间中得到传播和保存。 3、思考。思考是内在意识活动,是内在的信息处理过程。思考本身就是一个操作符号并在各种符号之 间建立联系的过程。aDFdk6hhPd
第二节 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一、什么是意义
意义的定义: 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 内容。 意义的产生: 人类在传播活动中交流的一切精神内容都包括在意义的范畴之中,它与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密切 相关。在与自然和社会打交道的过程中, 人不断地认识和把握对象事物的性质和规律, 并从中抽象出意 义。ozElQQLi4T
二、符号意义的分类
1、明示性意义和暗示性意义。前者是符号的字面意义,是意义的核心部分。后者是符号的引申意义, 属于意义的外围部分。前者具有相对稳定性,后者较容易发生变化。CvDtmAfjiA 10 / 58

2、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外延是概念符号所指示的事物的集合,内涵则是对所指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 属性的概括。QrDCRkJkxh 3、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指示性意义是将符号与现实世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之际的意义。 区别性意义是表示两个符号的含义之异同的意义。区别性意义是通过分析符号间的关系来显示的。
4nCKn3dlMX
三、符号意义的暧昧性
1、语言符号本身意义的模糊性。如“水果”一词,包容范围很大,西红柿、西瓜等属于“水果”还是 “蔬菜”,一般人很难分清。ijCSTNGm0E 2、语言符号的多义性。指一种符号具有两种以上的意义。 语言符号具有暧昧性和多义性,这种暧昧性和多义性有时会成为人们之间沟通意义的障碍,但这种障 碍不是难以克服的,人们可以借助传播过程中的其他条件或情境来消除语言符号的暧昧性和多义性。不仅 如此,人类还能积极地利用这种暧昧性和多义性来创造和表达新的意义。vfB1pxanfk
四、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1、传播者的意义。传播者通过符号来传达他所要表达的意义,但符号有时并不能正确传达我们的意图 或本意。符号本体的意义与传播者的意义未必是一回事。JbA9VhEou1 2、受传者的意义。对同一组符号构成的文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符号本身的意义与受传 者接受到的意义也未必是一回事。X7Ahr18pJI 3、 情境意义。 传播情境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 条件或因素的总称。 包括具体的传播活动进行的场景。广义上还包括传播行为的参与人所处的群体、组织、制度、规范、语言、 文化等较大的环境。 传播情境会形成符号本身所不具有的新意义, 并对符号本身的意义产生制约。 b3zqXLCqXo 总之,意义不仅存在于符号本身,而是存在于人类传播的全部过程和环节当中。
第三节 象征性社会互动
一、人类的象征行为
象征行为 ,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象征符是具有双层意义的符号,第一层是符号的 字面意义,第二层则是符号的 类比或联想意义。 象征行为的特点,就是使象征符的第一层意义向第二层意义发生转化。 象征行为具有智慧性, 需要在某一事物和另一事物之间巧妙地建立联想关系。 象征行为总是一定社 会实践和社会文化的产物,并且需要得到较多社会成员的认同, 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约定性。pZyytu5rc5 象征能力是人类特有的基本能力。 象征性互动理论 ①G.H.米德(《精神、社会与自我》)创始;60 年代后 H.G.布鲁默等发展。 ②象征行互动理论:把人看作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的象征行为看作积极、创造性的过程, 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研究象征行为对揭示人的本质、理解现实生活意义重大。
DVyGZezsrM
③布鲁默:该理论的核心问题是考察以象征符(尤其是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互动关系。三个基本 前提:人根据“意义”来从事行动;意义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产生;意义由人来“解释”。RQxPvY3tFs
二、象征性社会互动和传播
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也称为符 号互动,意义互动。5MxX1IxuU9 象征性社会互动,首先是一个互动双方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交换意义的活动。被交流或交换的意义, 对传播者是,为发出的符号赋予的含义和对符号可能引起的反应的预想。对受传者而言,是对传来的符号 的理解、解释和反应。通常具有赋予行为动机和确定行为取向的功能。jIw5xs0v9P
意义交换有一个前提,即交换的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两层含义:一是对传播中 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含义的共通的理解,二是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或文化背景。 意义的交换或互动只能通过共通的部分来进行。作为社会互动过程的传播,其重要功能之一就 是扩大传播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加深双方的了解和互相理解。xEve2buwnw
米德的“主我”(I)和“客我”(me)理论 自我是“主我”(I)和“客我”(me)的统一,前者是个人的主体意识,后者是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 对自己的态度、 评价和角色期待。“客我”意识只有通过与他人的意义交换 (即传播)才能得到,“客 11 / 58

我”和“主我”的对话和互动形成统一的社会自我。自我的形成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即个人适应社会的 过程,但形成后的自我反过来也会积极地作用于社会。KAvmyVYxCd
三、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
“文化”: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使用的、以象征符形式来表 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这个定义,强调文化的符号性和象征性。Ywuu4FszRT 特征:1、人类创造出以语言为代表的象征符体系,又通过形成文化秩序反过来制约社会生活和人的行 为。 2、文化符号体系的内容和含义是以社会合约的方式形成的,而它们一旦具有了这种共同性和统一性, 就会对社会成员的行为产生约束作用,这种约束有时甚至是强制性的。cstDApWA6A 3、作为文化之表现形式的象征符体系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受到符号强制的人,有时会激进地有时 会渐进地改变旧的符号和创造新的符号”,这种变化“体现为对旧体系的部分乖离和改造”。qotL69pBkh 现代文化的象征性 现代人正在把各种各样的事物作为符号加以利用,为其赋予某种象征意义,与他人交换这种意义,并 通过意义的交换来实现自己的目的。我们的生活空间正在成为一个符号空间或意义空间。EksTCSTCzX 现代消费文化,现代社会的消费由物质消费变成了精神消费,变成了符号化的物品、符号化的服务中 所蕴含的“意义”消费。购买商品或服务主要不是为了它的实用价值,而是为了寻找某种“感觉”体验某 种“意境”,追求某种“意义”。消费传播体现出“差异化”特点,追求个性和与众不同,“风格传播” 突出。流行性越来越强,流行周期越来越短。大众传播不断创造出新的流行语和流行话题,各种广告、公 关和营销活动不断策划出新的符号和新的意义,把提供新的“概念”(消费意境)作为打开商品市场的主 要手段。消费的符号化和象征化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一大特色。Sgs28CnDOE 文化的象征化并不仅局限于消费领域,现代社会的政治领域、经济领域以及生活与娱乐领域也都充满 了新的象征符以及新的象征意义。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寻找。第一, 追求新事物、新意 义是人类的一种基本价值。 “新”意味着“创造性”、“时代性”和“个性化”,而这些永远是人们追求 的价值和目标。第二,现代传播媒介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为众多的人参与象征符创造和传播提供了条件和手 段。6craEmRE2k 越来越多社会成员参与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其结果必然会带来象征符创造活动的活跃化和象征体系的 多元化、多样化。象征符的不断创造和更新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与活力,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象 征符的过滥提供和过频变动也会造成意义、价值和规范的流动化和无序化,使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和行 动产生混乱。k8qia6lFh1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和系统结构
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具有明显的过程性和系统性
第一节 传播的基本过程
一、传播过程中的构成要素
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包括以下要素: 1、传播者,信源。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与他人的人。 2、受传者,信宿。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可以通过反馈来影响传播者。 3、讯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4、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 起来的纽带。y3qrGQOGwI 5、反馈。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获得反
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时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 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MZpzcAiHKo
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模式: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的双重性质: 1、 模式与现实具有对应关系, 但不是对现实事物的单纯描述, 而具有某种程度的抽象化和定理化性质。 2、模式与一定的理论相对应,又不等于理论本身,而是对理论的一种解释或素描,一种理论可以有多 种模式与之相对应。0VoHIjMIZ5 12 / 58

(一)、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H.拉斯韦尔《 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五 W”模式,“拉斯韦尔程式”的过程模式。首次提 出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Who、says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谁, 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说,有什么效果)dRoQe3gJeM 意义:这个模式第一次将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 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后来大众传播的五大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 和效果分析,就是沿着拉斯韦尔模式的思路形成的。rNnYJNKKts 缺陷:属于单向直线模式,没有提供反馈渠道,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香农——韦弗模式/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传播的数学理论》 信源、讯息、发射器、信号、造源、接收到的信号、接收器、讯息、信宿。 描述电子通信过程。 信源发出讯息,再由发射器将讯息转为可以传送的信号,经过传输,由接收器把接收到的信号还原为 讯息,将之传递给信宿。这个过程中,讯息可能受到噪音的干扰,产生某些衰减或失真。FJn6fxdLH9 意义:导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的,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 讯息的干扰。对一些技术和设备环节的分析,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为 以文理结合的方法考察传播过程打下了基础。TFmfLhHMWP 缺陷:描述的是电子通信过程,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环节。 互动是社会传播的本质特征。
(二)、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直线模式的缺陷: 1、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 2、缺乏反馈的要素或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的互动性质。 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1、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 2、模式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参加传播过程的每一 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着译码者 (执行接收和符号解读功能)、解释者(执行解释意义功能)和编码者 (执行符号化和传达功能)的角色,并相互交替着这些角色。7Blnh0bNbw 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把传播双方都看作是传播行为的主体。 缺陷:1、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与现实情况不符。 2、能够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却不能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与受众,两者之间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 关系。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与一定的信源相连接,又通过大量复制的讯息与作为传播对象的受众相联系。 受众是个人的集合体,这些个人又分属于各自的社会群体;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都保持着特定的 传播关系。lxlvNKFOpd 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相互连结性和交织性,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 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在香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克服了前者单向直线的缺点,明确 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认为噪音 不仅对讯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这个模式的适用范围也比较普 遍,包括大众传播在内的各种类型的社会传播过程,都可以通过这个模式得到一定程度的说明。ztkEju9PET 这个模式也没有超出从过程本身或从过程内部来说明过程的范畴。
三、传播过程的特点:
1、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形式上体现为有意义的符号组合在特定渠道中的流动,实质上则是传播者与 受传者的意义或精神内容的双向互动。NpjMPeCQTA 2、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传播过程中各环节和因素的作用各有先后次序,按照讯息的流向依次执行功 能。 3、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传播过程的结构即过程中各要素、各环节之间相互关系的总体。各环节或要 素本身有各自的深层结构。1ljUlY6R8h
第二节 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一、传播过程研究和传播系统研究
社会传播的系统模式:运用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来考察社会传播。 13 / 58

二、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
(一)、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 1、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个体系统,人内传播。 2、个体系统与其他各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 3、个体系统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 4、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 的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的关系。fhi3RIASmX 每个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与其他系统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
(二)、马莱兹克的系统传播模式
把大众传播看作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这个系统的每个主要 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集结点。包括:scibnr4TBE 1、影响和制约传播者的因素(传播者的自我印象、人格结构、同僚群体、社会环境、受众的自发反馈 所产生的约束力、来自讯息本身及媒介性质的约束力等)G8hjTbyUQk 2、影响和制约受传者的因素(受众的自我印象、人格结构、群体影响、社会环境、媒介内容的效果、 来自媒介的约束力等)U4gspV1V41 3、影响和制约媒介和讯息的因素:传播者对讯息内容的选择和加工;受传者对媒介内容的接触选择; 制约媒介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受传者对媒介的印象,这种印象是基于平时的媒体接触经验形成的。80gAVFvXjI 该模式表明:社会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评价、解释任何一种传播活动都要全面系统分析,不 能轻下结论。
三、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把传播看做是一个与社会交往形态密切相关的重要范畴,在对人类社会传播的总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 分析的同时,也把现代社会中的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过程与宏观的社会结构结合起来进行考察。mWfIqpZYyo (一)、日本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 ?从马恩的“交往”概念出发,把人类交往分三类:a.与人的体质有关的“能量交往”;b.与物质生产 有关的“物质交往”;c.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的精神交往(符号或信息交往)。ASeRW8tZM5 信息交往过程即传播过程,建立在前两种交往的基础上,与社会生产力、科技、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 保持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在阶级社会,社会传播还是一定阶级结构的体现。(第一个基于唯物史观的系 统模式)OOeZsSX01M ?人际传播: 特定传播的双方作为有独立人格的思想主体从事社会认识和实践活动, 传播是从事精神交 往的纽带;大众传播:传播是有组织的媒介企业,受众是具有一定自我能动性的个人。—传播双方及其活 动都受一定的日常社会条件或环境的背景的制约。2Kd7YCq1gs 第一个基于唯物史观的系统模式。将资本主义的大众传播总过程看作是信息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 现代大众传播与资本制度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gGcgumU2v9 (二)、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 1、信息传播属于与人类的精神生产相对应的精神交往活动的范畴。社会成员之间的精神交往关系就是 我们所说的传播关系。uCco06o3JP 2、考察信息传播,要考察社会的精神生产。 3、精神生产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一个社会中精神生产的性质,取决于这个社会的精 神生产力的水平和精神生产关系的状态。IybwwQS4Yw 4、作为精神生产关系的传播关系中同样存在着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这些环节相互联系 和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传播这个“总体”过程的运动。VubF2zm5dd 社会传播结构是人类社会总过程的一部分,传播的结构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结构。
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一节 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 ,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 理的活动。 人内传播是个体系统内的传播。人内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一、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
14 / 58

人之所以能够进行人内传播,首先与人体的生理机制分不开。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传播系统。
二、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
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才是人内传播区别于其他动物体内传播的根本特点。 人内传播的主要环节和要素: 1)感觉---人内传播的出发点 2)知觉---感觉的集合,或在感觉基础上对事物的分散的个别信息属性进行的综合 3)表象---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信息在头脑中的再现 4)概念---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属性的认识 5)判断---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进行定性的思维活动 6)推理---从已知的事物属性和关系中推导出未知的属性和关系的思维活动 人内传播的的特点 1)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信息处理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并不是孤立的,他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 着衔接关系。(输入源泉是外部环境,输出对象也是外部环境)9paNyjP6rT 2)人内传播虽然与人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它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 性和实践性。nl9V43j7GA 3)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间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而是积极主动的反映 4)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其他类型的传播,都必然伴随着人内传播的环节;人内传播 的性质和结果,也必然对其他传播产生重要影响。Bh94ANN8Vh 人内传播还伴随着人的感情和复杂的心理活动。
三、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一)、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米德(美国) 社会心理学家 象征互动理论创始人 1)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 2)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方面:一方是作为意愿和行为的主体的“主我”,它通过 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 另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 “客 我”,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Pd8c6xh9aX 3)“主我”是形式(由行为反应体现出来),“客我”是内容(体现社会关系方方面面的影响),“客 我”促使“主我”发生新变化,“主我”反过来改变“客我”,二者通过有意义的象征符在不断的互动中 形成自我。397kCgKaoE 4)自我的形成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即个人适应社会的过程,但形成后的自我反过来也会积极地作用 与社会。因此,个人必须适应社会;同时自我又是社会创造的主体,体现了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制约关系。 作为自我传播的人内传播具有社会性、双向性和互动性。h57t70ebDk 互动的介质是信息——“有意义的象征符”
(二)、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布鲁默,美国,象征互动理论集大成者 《象征互动论》 1)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把自身作为认识的对象,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对自己采取行动。 2) 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 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 也把自身作为认识的对象。 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认识自己,拥有自己的观念,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对自己采取行动。v16BDKIcS1 3)“自我互动”本质上是与他人社会互动的内在化,也就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 中的反映。自我互动过程中,人脑中会出现关于他人的期待,个人会沿着自己的立场或行为方向对他人期 待的意义进行能动的理解、解释、选择、修改和加工,重新加以组合。这样,他人期待和自我都已不再是 原来意义上的,而是新的。JX6J9ucd6I 4)“自我互动”理论有助于理解社会传播与个人的自我的关系。它说明,人不但与社会上的他人进行 传播,也同自己本身进行传播。XT5SFeGelo 自我传播也具有社会性,它是与他人的社会传播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自我传播对个人具有重要 意义, 通过自我传播, 人能够在与社会、 他人的联系上认识和改造自己, 不断实现自我发展和完善。 aP40bY9fA5
(三)、内省式思考——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
1)内省式思考——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 2)内省式思考的过程并不是封闭的,而是与周围的社会环境,与周围的他人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此过 程中,人的头脑中会出现他人的形象,分析和推测他人如何考虑、采取何种态度,只有在与他人的联系上 15 / 58

才能形成个人的态度轮廓,形成决策。这个过程,也是一个重新构筑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过程,因此,是个 社会过程。oL48HHDgOM 3)内省式思考是横向的社会过程,也是一个把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即个人 在处理问题过程中,会把有关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积累全部调动起来,对它们的意义进行重新理解、解释、 选择、修改和加工,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与新状况相适应的新意义和行为。因此,也是超越既有意义开创新 意义、超越既有行为方式开创新的行为方式、与人的未来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种活动。CH3hdr7h3s 4)内省式思考只有在一个人遇到困难、障碍等新的问题状况,对既有的行为方式是否适用难以作出判 断时,才会活跃起来。QC2pJbBii9
四、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
(一)、基模的概念及其特点:
基模,指的是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或者叫心智结构、认知结构或者认知导引结构,使人可以快 速有效地认知、分析和判断新信息和新事物。4y2xfV5jxP 特点:1、基模是人与生俱来的行为模式之一,但是随着人的成长可以发展和改变。 2、基模是一种知识分类体系,呈层化结构,类似于树形图,具有某种程度的一般化和抽象化的性质, 并有从较抽象向较具体分层的结构特点。iu1GLFylLw 3、基模是知识的集束或有机的联合。 4、基模具有预测和决定控制的功能。
(二)、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基于基模理论的信息处理过程模式:
1、当接触到一个新的事件或信息时,我们头脑中相关的基模就会被激活,参与到信息处理的每个环节 当中。 2、当新信息的各项特征与我们的认知基模相吻合时,我们倾向于按照原有的解释和态度来对它。 3、 当新信息与我们的认知基模有不吻合之处时, 我们会对新旧信息的各特征进行比较, 补足新的信息, 确定新的解释和态度。wq1Oho2m0d 4、新信息的处理结果对认知基模有两种影响:相吻合时,强化原有基模;相矛盾时,则修改原有基模, 形成新的认知基模。Km0WN8wnfT 5、作为每次信息处理的结果,被强化的原有基模和被改变形成的新基模,都会作为分析推理或判断的 依据参与到下一个信息处理过程中。YiZ5iS0otA 理查德·佩蒂的“详尽分析可能性”理论: 1、每个人都会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处理信息,一种是以详尽方式,用严谨的思考来处理信息,另一种是 以较为简单粗略的方式来处理信息; 前者是沿 “核心路径” 处理, 后者则是沿 “边缘路径” 处理信息。 ceZdOCupIh 2、详尽分析发生的概率与当事人的动机和能力相关,也就是说,当个人与信息涉及的问题关系密切, 有交强烈的认知需求,或较强的责任感,并具备相应认知能力之际,人们会沿核心路径对该信息进行详尽 处理,反之则沿边缘路径进行一般处理。paYlkmXqXX
第二节 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一、人际传播的动机:
1、首要动机和目的是获得信息。 2、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4、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库利“镜中我”概念 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 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人的自我是在 与他人联系中形成的。包括三方面:D6XuQ6rrbE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镜中我”也就是“社会我”。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与他人传播的程度。
二、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
16 / 58

人际传播大致分为两种:面对面的传播和借助某种有形的物质媒介的传播。 人际传播的特点: 1、人际传播传递和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2、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多种渠道和手段的配合,会形成特殊的传播情境,产生新 的意义。 3、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是一种高质量的传播活动,尤其在说服和沟通感情方 面效果好。 4、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传播关系的成立上具有自发性、自主性和非 强制性,人际传播主要是建立在自愿和合意基础上的活动。是一种相对自由和平等的传播活动。R2XCmPVsqk 社会功能:人际传播是社会传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社会成 员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实现社会协作的重要纽带,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重要工具。5YWKSzptF1 传播学对人际传播社会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 一是人际传播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研 究成果“镜中我”理论、“主我和客我”理论、“社会模仿”理论),二是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研究 成果“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理论、“创新—普及”理论)。jUWTojTuUI 社会化:一个人出生后由一个“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从个人角度说,指个人学习语言、 知识、技能、行为准则等以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从社会角度而言,指社会成员形成大体一致的观念、价 值和社会规范体系,从而使社会秩序维持、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得到保证的过程。个人观念社会化包括自我 观念的形成和社会观念的形成。xQV1U3mv8o
三、人际传播和自我表达
(一)、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人际传播是一种高质量的传播活动,它的传播手段多、渠 道广、方法灵活。人际传播的核心媒体是语言,又分为声音语言、书写语言。体态、表情、眼神、身体接 触以及服装、发型等都是自我表达的重要媒体。LLU9qNQwn5
(二)、姿态的传播功能
1、强调语言 2、补充语言 3、代替语言 4、控制语言 5、表达超语言的意义
(三)外观形象和自我表达
外观形象是自我表达的重要手段,它所传达的信息形成人际传播中的第一印象。
(四)、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
个人进行自我表达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使他人能够充分认识和评价自己, 不进行自我表达,便不可能 得到这种认识和评价。但是,自我表达是以他人为对象和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里进行的,如果不顾及 他人和社会价值与规范,一味以自我为中心,那么这种表达不但不会收到好的效果,相反会招致误解和造 成个人的社会孤立。因此,自我表达并不是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与他人和一定的社会价值或行为规范 相联系的,应该符合一个社会普遍认可的真善美价值尺度。ZHUiWwkxCM
第六章 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属于微观系统,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属于中观系统的范畴。
第一节 群体传播
一、群体的概念及其类型
群体(日本社会学家岩原勉):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 合体。 群体的本质特征:1、目标取向具有共同性。2、具有以“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体共同性。 这两个特征意味着任何一个群体都具有互动机制和使共同性得到保障的机制,这种机制成为群体的组 织性。 分类:按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所起作用的直接和间接程度分为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按组织性的强弱 分为组织群体和非组织群体。但还有第三类群体:由临时的集合行为所产生的聚集的人群。dDTqsgOyQs
17 / 58

二、群体的社会功能和意义
社会功能:群体是将个人与社会相联结的桥梁和中间纽带。群体是社会的中观系统,是社会的组成部 分,群体帮助个人完成社会化过程,训练和分配社会角色,形成社会规范和准则,调节和控制个人的行为。
rzSyY0iz59
正面意义:对社会:它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持,使社会秩序的连续性得到保证,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 要力量。 对个人:1、群体是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 群体的能力大于参与群体的单 纯个人能力的简单相加,群体也能够使成员个人的能力得到增强,实现个人实现不了的目标,这是个人参 加群体的基本动机之一。 FvSHuKLAkP 2、群体是个人的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加入群体获得关于外界变化的信息以减少因对环境 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恐惧和忧虑,协作,以集体的力量克服困难和危机。提供安全的行为方式范例,按照 群体的行为准则约束自己的行动,防止个人发生社会偏离和陷于社会孤立的有效方法。SrRPZufBzw 3、 群体是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与手段。 最大限度地丰富自己, 促进自己的力线共和目标的实现。 群体是表现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场所。6nRXvdJCNd 负面意义:某些群体为实现一己之目的而拒绝承担正当的分工 给社会秩序和社会生活带来混乱的情 况;群体在为个人带来利益的同时具有束缚和压抑个性的负面作用。kjQ61XdD2T
三、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
群体成立、生存和发展的条件:1、共同的目标和关心事项,这是群体凝聚力的核心。2、成员之间的 协作意愿,也就是个人参加群体并愿意为之作出贡献的动机。3、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间的传播互动机 制,即群体传播。yfPexHHEhA 群体传播: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群体传播是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条基本的生命线。群体传播对群体意识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群体意识定义: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包含内容:(1)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2)群体感情,成员间的个人能感情、群体成员 主观境界的融合所产生的“我们”感情。;(3)群体归属意识,群体成员因从群体活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需 求满足而对群体所产生的认同感。MbPm3raFvh 群体意识无疑是在群体信息传播和互动过程中形成的。群体意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成员个人的态度 和行为的制约作用上。07OvzbEGKX 群体意识的核心是群体规范。
四、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
群体规范: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 坏的判断标准。e3ND5V8IZE 群体规范功能: 1、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 2、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 3、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性。 4、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 在群体传播中,群体规范的主要作用在于排除偏离性意见,将群体内的意见分歧和争论限制在一定范 围之内,保证群体决策和群体活动的效率。sYNLBECJdk 群体规范的维持通过群体内的奖惩机制来保证。 群体规范还对来自群体外的信息或宣传活动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凯利和沃卡尔特的实验,以中学 生的课外团体“童子军”为对象。GUMU7o6Ks1 群体归属意识越强,对群体的忠诚度就会越高,对与群体规范不相容的宣传就越表现出较强的抵制态 度。 群体对来自外部的说服活动效果的影响表现在: 1、在说服的观点与群体规范一致的场合,群体规范可以推动成员对观点的接受,起到加强和扩大说服 效果的作用。UQM2D8zLHI 2、在说服观点与群体规范不相容的场合,后者则阻碍成员接受对立观点,使说服效果发生衰减。唤起 “自卫”行为,出现逆反效果。7MLa9S3MWo
五、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
18 / 58

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是群体活动的一个基本原则。人为了进行有效的社会合作,需要对多数 人的意见做出一定程度的妥协和让步。群体压力也会带来错误的判断,形成对多数意见的盲目服从。美国 心理学家所罗门。阿什的实验。判断线段是否相等。lIKjFCxNa5 形成多数意见的盲目服从的原因: 1、信息压力,一般人在通常情况下会认为多数人提供的信息,其正确性概率要大于少数人,个人对多 数意见会持较信任的态度。zEKrbl1OpM 2、趋同心理,遵从性。个人希望与群体中的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 少数意见的中坚人物的作用不可忽视,中间人物的意志坚定性、主张的一贯性和态度表明的强烈性可 以对多数派产生有力的影响。NAJzG5uPEs
第二节 集合行为及其传播机制
一、集合行为的定义和发生条件
集合行为(collective behavior):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集合行为多以群集、 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1wIIcPYQS9 我们把集合行为看作是一种非常态的群体行为,集合行为中的传播看作是非常态的群体传播。 集合行为是一种自发的反常行为,但产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 1、结构性压力。危机状况下,社会上普遍存在着不安心理和紧张情绪。 2、触发性事件。由某些突发性事件或突然的信息刺激引起的。 3、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二、集合中特殊的传播机制(非理性特点)
1.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 集合行为中的传播分为信息本身的传播和与此相伴随的情绪或感情的传播。这两种传播主要受到暗示 和感染机制的制约,这种集合行为往往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破坏性的后果。fsIQIzsR7P 暗示: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 集合行为中的暗示更接近于临床医学中的催眠暗示,参加者通常处于昂奋、激动的精神状态,使他对 周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盲信和盲从。处于激动人群中的个人具有很强的“被暗示性”。
toHYejWSmw
群体感染: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其传播的速度快,由于成员失去理性的自控能力,而对来自外部的刺激表现出一种本能的反应经过这 种群体感染过程,一种情绪、一种观点会迅速支配整个人群,并迅速引发整个人群的激烈行动。HkG7K3qTBd 2.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模仿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提出的概念,他在 1890 年出版的《模仿律》一书中认为,社会上的一 切事物不是发明的就是模仿的,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现象。VgGfgMTUPT 模仿分类: 无意识模仿:在不自觉状态下对他人行为的反射型仿效。 有意识模仿:基于一定动机或目的的自觉仿效。 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学习可以说是一种自觉的模仿或有意识模仿;集合行为中的模仿更多地表现为无 意识的、条件反射性的模仿。9cFnMwnV4A 匿名性原理:一些平时循规蹈矩的人在集合行为中作出越轨行为,因为集合使他淹没在人群中,处于 一种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这种状态使他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在一种“法不责众”的 心理支配下,宣泄原始的本能冲动。m7FwigRWjh
三、流言传播与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1.流言的定义及其特点 流言:是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间流传,涉及人们信念而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一种特殊的 陈述或话题。 特点:(1)流言总是以“传播真相”的形式出现的,其目的是让人们“相信”或“确信”所传播的言 论或信息是“事实”(2)流言传播的渠道主要是人际的口头传播(3)流言的内容往往涉及一些特殊的事 件或敏感话题,这些事件或话题容易换起一般人的重视、关心或兴趣(4)流言是一些没有确切证据的信息, 或者说至少在其流行期间缺少可靠的证据。A3EEO0lXxX 19 / 58

在网络技术日益普及的情况下,流言传播的形态、渠道和特征也都有很大变化:网络言论主体多样化 以及匿名性特点,使人们更难判断信息的可靠性;数字化电子传播使得流言传播速度达到实时程度;同时, 网络论坛、博客、跟帖等发布平台的媒介性,也改变了过去的主要经由人际渠道传播的特点,使流言有了 同时大面积传播的可能。 OZDMkKPYME 2.流言发生和传播的条件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 R=i*a(流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 流言发生的特点:流言围绕人们关心的问题发生;证据信息不足、状况的暧昧性增加会推动人们去通 过流言渠道去寻找信息。2VDVQtiZ1k 目前考察流言发生与传播通常采用下述公式:R=I*A*U(流言流通量=与问题的关联度*社会成员的不 安感*环境的不确定性)gRC3mdM0f1 “关联度”指的是社会成员与流言信息所涉及的问题的关联程度,人们与该问题关系越密切越有卷入 流言传播的可能,在通常情况下,流言是从关系最密切的群体中滋生和蔓延开来的。uNBbRXg1uI “不安感”强调的是流言发生和传播的心理条件,其中包含对未来发展的解释或忧惧。 “不确定性”既是指环境的不稳定状态,,也是指由于权威信息渠道不畅通或公信力缺失所导致的信 息紊乱。 3.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集合行为中的主要的信息形式是流言,流言分非紧急事态下的流言和紧急事态下的流言(集合行为中 的流言)。 布鲁默认为,集合行为的初步形态是“循环反应”:一方的刺激成为另一方的反应,而另一方的反应 又反过来成为这一方的刺激的循环往复过程。IJBknHK2Jo 集合行为中“信息流”的特点: 1、流言信息的快速增殖。流言信息连同它携带的情绪以异常速度弥漫到人群当中。 2、流言信息的奇异回流现象。同一个流言经传递后回到它的发布者那里,已经增添了许多新内容。 3、流言中伴随着大量的谣言。 谣言:有意凭空捏造的消息或信息。集合行为中,别有用心者利用人群的昂奋情绪散布谣言,操纵人 群。
第三节 组织传播
一、组织与组织传播
(一)、组织的概念与结构特点
组织:广义上,任何由若干不同功能的要素按照一定的原理或秩序相结合而形成的同一整体。狭义上, 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分工,在统一的意志之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
WFAsTre3Y5
组织既是社会群体的一种,与一般社会群体的目标相比,组织的目标更明确、更系统,需要严格的制 度化措施的保证。aBAApbH4cM 组织的结构特点: 1、专业化的部门分工。 2、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 3、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指挥管理制度。 组织按照结构功能的合理性原则和效率性原则建立起来。
(二)、组织传播及其功能
组织传播指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 组织传播的功能: 总体功能:组织传播的总体功能,就是通过信息传递将组织的各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以保障组 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它既是保障组织内部正常运行的信息纽带,也是组织作为一个整体与 外部环境保持互动的信息桥梁。oxzJVUb6rs 1、内部协调 2、指挥管理 3、决策应变 4、形成共识
20 / 58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完整版)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完整版)郭庆光 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l 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l 信息:看作是消除事物的不确定性,从而获得确知的讯息或关于事物的确定状态、l 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l 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等。l 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l 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l 社会关系论:着重分析受众成负日常的社会关系对其媒介信息接收行为的影响(受众成员的种种社会关系,左右着他们对媒介信息的选择),从而制约着大众传播的效果。l 社会责任理论:传播媒介在享有充分自由的前提下,在社会为它提供自由保障的环境中,还应主动地积极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换句话说,在没有“他律”的情况下自觉地进行

“自律”,在没有外来约束、外来控制的条件下自觉地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控制。l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l 意义: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l 象征行为: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这种行为一般是通过使用象征符来传达象征意义实现的。l 象征性社会互动: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它是一种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交换意义的活动。象征性社会互动具有价值性、动机性和行为取向性,对实际社会生活产生多方面的影响。l “5W”模式: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1948 年提出。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意义: 1、传播史上第一个关于传播过程的模式,开传播学模式研究的先河。 2、确定了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局限性:角色和关系固定化,认为传播过程是传播者有意图的劝服受传者的过程。单向直线传播模式缺乏互动性。l 香农>意见领袖 Step flowhyPothesis)。它使人们认识到大众媒介渠道和人际传播渠道在人们信息获取和决策(态度形成和转变以及具体的行

《传播学教程》笔记

第一、二章传播、传播学及其发展历史 一、传播学的概念 1、定义 1)库利(社会学角度) 2)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角度) 3)施拉姆 4)郭庆光(本书观点):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共享说)信息的共享。 (劝服说)突出强调传播是有目的的。 (反映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不同反应。 (交流说)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 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二、传播与信息 1、信息的定义 ①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②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指出,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揭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 ③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信息的特点和分类 信息分类: 根据信息系统和作用机制的不同,分为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 或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特点: 社会信息:指的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它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三、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正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 1、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传播学把社会传播分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即传播系统)中进行,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开放性是社会信息系统执行其功能的重要前提。) ②社会信息系统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双重偶然性: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指的是传播双方都存在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人类活动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精神和心理运动规律的制约,使社会信

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笔记

《传播学理论》考试大纲 《传播学教程》《传播学引论》部分 总体上以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为基本理论框架,结合李彬《传播学引论》相关理论问题和知识点,同时注意结合传播实践和传播热点问题进行复习。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1、识记传播的定义、特点 2、识记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3、领会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理解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运用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分析人类社会传播现象和问题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1、识记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及其特点 2、识记信息社会内涵 3、分析传播媒介的进化于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1、识记符号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功能 2、识记意义的内涵 3、理解人类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的产生 3、理解分析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1、识记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2、识记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3、分析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1、识记人内传播的定义、特点 2、分析人内传播的互动性 3、理解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内省式思考 4、识记人际传播的定义、特点和社会功能 5、分析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相互作用 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1、识记群体的特征和社会功能 2、识记群体传播的内部机制特征 3、识记组织传播的特征及其机制 第七章大众传播

1、识记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和社会功能 2、应用分析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理解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问题 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1、分析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和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机制 2、理解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民主参与理论 3、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和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 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1、分析哈罗德·伊尼斯、麦克卢汉等人的媒介理论及其意义与局限性 2、分析尼尔·波斯曼的媒介环境学观点 3、识记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的特点、组织目标和制约因素 4、分析大众传媒的公共性与公益性 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1、识记大众与大众社会的主要特点 2、识记几种主要受众观的基本观点 3、分析“使用与满足”理论及其研究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1、识记传播效果的含义和类型 2、识记子弹论、“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理论的主要内涵 3、识记霍夫兰与耶鲁研究的主要内容 4、分析传播主体、传播技巧、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的关系 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1、识记“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内容、特点,分析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 2、识记“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基本内容、特点,分析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意义 3、识记“培养”理论的基本观点,分析“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 4、识记“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的基本内涵、分析信息社会中阶层分化问题 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1、识记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概念 2、分析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3、识记文化帝国主义的内涵 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1、识记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及其重要贡献 2、识记批评学派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3、识记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4、识记文化研究的基本观点 附论: 1、理解批判视野中的全球化和大众传播 《传播的观念》部分 总体要求:通读全书,把握传播学领域各种理论学说的概况和代表性理论家的主要观念,并能结合传播实际现象加以运用,在此基础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一)关于传播的定义与传统 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与其他定义 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一)社会信息科学与传播学 1、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B.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 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1)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 (2)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一宽一大) (二)信息 1、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最广义的信息概念。一切表述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3、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结合的传播概念: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1、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独有—多人共有。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第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①“传播和社区有共同词根,彼此不可分。”(施拉姆) ②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也可是横向的。 ③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其社会角色和地位。 ④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任何传播都是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展开的社会互动。 第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否则传而不通,导致误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行为、过程、系统是人们解释传播时的三个常用概念,它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 3、传播学现状: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和边缘学科,与诸科学联系渗透因而对象和研究领域不甚明确。分科领域(大众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等)繁荣,基础理论研究却显薄弱。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一)传播学及其类型 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2、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一切事物都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社会传播同样具有系统性。 4、社会传播五种基本类型: A.人内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具有典型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由相互联系、制约的各部分构成,能对个人信息进行处理的有机整体(完整的信息系统 B.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间的信息传递)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人们通过信息的授受,保持着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 C.群体传播——(主指自然发生的社会群体,如家庭、亲友、社交圈等)是更大的系统,它不仅存在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群体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在社会化完成之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版)考试重点

第一章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库利的传播定义P2;皮尔士的传播定义P2-3;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P3 二、传播与信息 信息定义P4、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P4-5 三、播的定义和特点 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系统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P8 一、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P10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P11;传播学的任务P11-12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 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 三、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P18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二、动物传播的局限:动物传播的局限P24 三、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了语言的论述P26-27 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 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一、口语传播时代:口语(命名)出现的意义P29;口语的局限P29-30 二、文字传播时代:文字的出现P30;文字发明的意义P31 三、印刷传播时代:印刷术的发明(中国造纸印刷术、古腾堡印刷机)P31-32;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及郭的补充)P32 四、电子传播时代:电子媒介的意义(时空和速度的突破、声音与影像信息系统的体外化)P33;电脑,电子媒介发展趋势(电脑、无线、通讯卫星和数字化技术)P33-34 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信息社会的概念P35 一、媒介传播的进化与社会发展:哈特的媒介三分法P35-36 二、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贝尔的社会发展三大阶段P37;托夫勒的三次浪潮P38;信息社会在经济结构上的四个特点P38 三、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战后社会信息化的两个阶段(初级、高级)P39;社会“高度信息化”阶段的三个特点P39;世界各国建设信息社会(NII,GII)P39;我国信息化建设P39-40;对人类发展史的概要认识P40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一、符号的定义:永井田男的符号定义P42-43 二、信号与象征符:信号(signal)的特点P44;象征符(symbol)与信号不同的特征P44 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三类非语言符号P45

【重点】传播学教程笔记(背诵版)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 1、信息的定义 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一。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 4、社会传播的类型 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6、双重偶然性 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7、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能是否正常。 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在是必然的。 第二章 1、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 —用手写字。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进程,却受到时空限制只能在近距离、小规模的群体中传播; 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 刷媒介在社会变革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人类体外化的声音和影像信息系统,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有了新的飞跃。电子技术推动了电脑诞生。 2、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 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最早提出。

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 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 3、哈特关于媒介系统的分类 A.哈特,根据传播媒介的发展史分类: 手段; 摄影等; —人类传播的媒介手段日趋丰富,人体的信息功能日益向外扩展,体外化信息系统逐渐获得相对独立的过程。 4、《后工业化社会的到来》和《第三次浪潮》 D.贝尔。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分为前“工业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生产商品的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社会)三大阶段。 A.托夫勒。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两次变革浪潮,从原始社会向农业社会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目前正迎来以信息革命为代表的第三次浪潮,必然会极大地改变现存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 5、二战后信息社会发展过程 50—80年代中期):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得到高度普及,个人媒介日趋多样化;②高度信息化阶段(80年代末—今):大众传媒进一步发达,广播电视进入数字化多频道和卫星跨国传播时代;微型电脑普及,成为个人综合信息处理的媒介;以计算机、互联网和多媒体为代表的新传播发展,使不同媒介出现融合的新趋势。 第三章 1、符号的定义和基本功能 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 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2、象征符的特性 通过传统、学习继承;④可自由创造,与指代对象的关系具有随意性。 3、意义的定义 4、符号意义的分类 ;③指示性和区别性。 5、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符号本身之外) 使得不同的受众对同一种符号构成的信息会有不同的理解;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人大版笔记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传播”概念的发展: 1、日常用语的定义: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 2、传播界定的两个传统: (1)社会学传统: 库力:突出强调了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成人与人的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铁路交通:人和物的交流会伴随着人与人的交往或以物为中介的精神交流和社会互动关系 社会互动理论: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 皮尔士: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像”或者符号: (3)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意义: 提出了信息的概念,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为什么说“信息是物质载体和意义的统一体”? 意义离不开符号的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 信源、讯息、信宿: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与信息科学的区别和联系) 1、信息的概念:具体P4 信息的分类:两类: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 三类: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社会信息:指的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2、传播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所关注的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社会信息与其他信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具体P4—5 联系: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具有物质属性 区别: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课题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3、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 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的贡献:具体见P5 一是将信息概念引入,二是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1、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具体P5—6 (1)共享——传播的交流、交换和扩散性质; (2)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3)双向的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传播者主动,传播对象通过反馈来影响; (4)前提:传受双方拥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符号化:人们在进行传播之际,将自己要表达的意义转换成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 符号解读:信息接受这对传来的符号加以阐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 共通的意义空间:传授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广义上还包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是一种系统: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笔记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郭庆光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美—库利社会学传统 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美—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 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两个传统的融合:传播是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 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 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 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一.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 二.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一宽一大) 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最广义的信息概念。一切表述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结合的传播概念: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定义)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递行—地形) 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独有—多人共有。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章节题库(7-8章)【圣才出品】

第七章大众传播 一、概念题 1.大众传播(宁波大学2019年研;河南大学2018年研;江西师大2018年研;复旦大学2017年研;同济大学2014年研;西南大学2014年研;南京大学2012年研;南京理工2010年研;武汉理工2009年研) 答: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大众传播的特点包括:①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②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③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④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⑤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⑥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2.授予地位功能(南林2019年研;暨南大学2018年研;河北大学2013年研)答:社会地位赋予功能是由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提出的大众传播的三种功能之一,是指任何一种问题、意见、商品乃至人物、组织或社会活动,只要得到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都会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拉扎斯菲尔德与默顿认为,大众媒介的这种社会地位赋予功能会给大众传媒传播的事物带来一种正统化的效果。大众传媒的信息共享性、权威性等特点使其具有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二、简答题

1.什么是大众传播的“麻醉功能”?(河北大学2018年研) 答:(1)大众传播“麻醉功能”的提出 “麻醉功能”,又称“麻醉精神”,是大众传播的一大消极功能,1948年由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在《大众传播、大众鉴赏力和有组织的社会行动》一文中提出。 (2)“麻醉功能”的主要观点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大众传播的产品把人们吸引到对事物的关注和讨论上,而不是对这些事物采取相应的行动。大众媒介虽然可以将人的感受延伸到一个更为深广的空间,人们可以不断地通过媒介增进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但人们由于花了很多时间在媒介接触上,而且满足于这种间接的接触,便不再积极地参与公共事务,而是消极旁观。 绝大多数广播节目、电影、杂志和相当一部分书籍和报纸以消遣为目的,对大众的鉴赏力造成了不良影响。大众传播所提供的文化娱乐节目的水准不及正规教育和高级文化,而只是一种作为工业社会产物的大众文化。这种产物,相对于有创造力的文化产品而言是一种堕落。 (3)对“麻醉功能”的评价 人们过多依赖于媒介带来的间接交流,人际间的社会交往和互动也逐渐减少,甚至与社会、社群逐渐疏远和陌生。日本也有一种说法“容器人”,指人们将闲暇时间完全用于大众媒介,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等完全与媒介内容相连接。他们的思想、观念乃至行为方式都源于电视,极端自我内化、心理封闭,无法应付现实世界的种种变化,成为了“电视人”和“沙发土豆”。 2.简述拉斯韦尔与默顿关于传播的功能的观点。(北大2018年研) 相关试题:简述拉扎斯菲尔德的大众传播社会功能观。(湖南师大2017年研)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复习笔记 第一章传播学研究对象的基本问题 一、名解 1、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 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 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4、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5、传播障碍:指的是在传播活动进行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6、传播隔阂: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之中,个体,群体,世代之间因为特定利益、价值、意识 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传播双方的正常传播行为受到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传播行为的进展。 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 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二、简答 1、传播的基本特点 答:(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 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汇总

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 传播学的相关学科社会传播的特点精神交往理论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信息 社会符号/意义象征性互动理论现代社会的象征性文化(消费文化)人内传播 5W模式传播总过程研究人际传播群体规范、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集合行 为霍桑实验企业识别系统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李普曼/拟态环境极权 主义/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民主参与理论大众传媒的特点“把关人” 麦克卢汉“电视人”与“容器人”理论受众大众社会理论“拷贝支配”理论 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子弹论传播流研究伊里调查:《人民的选择》/“ 意见领袖”/两级传播《个人影响》/《创新与普及》:多级传播“有限效果”理论“说服性传播”研究(耶鲁研究)“休眠效果”/“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免疫效果”/“警钟 效果” 自信心假说“使用与满足”研究“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培养 分析” “知沟”假说/“上限效果”假说/“信息沟”假说传播学的形成与诞生杜威/库利/帕 克/米德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施拉姆香农/维纳经验学派和 批判学派 ● 第一章 ★与传播学的相关学科: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等。重点要搞清楚传播学和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这三个学科的关系。 1、新闻学:新闻媒体的实践原则和标准、新闻学的主流理论(如第八章的那几个媒介规范 理论)都给了传播学很大启示,特别是早期传播学就诞生在新闻学院之中,还可以注意一 下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卡方人”(经验学派的传播学者)和“绿眼罩”(带有偏见的新闻从业人 员与研究人员)之争。这些都推动了传播学的发展。 2、社会学:社会学的大量社会理论极大了催生和促进了传播学的发展。早期的传播学研究 者和传播学奠基人大多来自社会学界,如欧洲社会学家塔尔德与西美尔、深受西美尔理论 影响的芝加哥学派(帕克和米德)、库利、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等人在理论、方法(调查研究、文本分析等)、实践等诸多方面推动了传播的诞生和发展。就是传播学中的批判学派 也是大量借鉴各种社会学的理论来进行大众传播研究,很多批判学者本身就是社会学家。3、心理学: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中有两位是心理学家——卢因和霍夫兰。卢因在其群体动力 学的研究中提出了“把关人”理论,被怀特引入新闻传播领域后极大地促进了传播学的媒介 控制研究;霍夫兰著名的“耶鲁研究”将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并且大量研究了微观层 次的说服性传播效果,直接推动了传播学中效果研究领域的发展。另外各种社会心理学理 论也对传播学的效果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 *传播(communication)与信息(information):①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 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信息概念的引入使传播的定 义更为科学化,也极大地了扩展了传播学的视野和理论框架。②传播就是指社会信息的 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此定义主要着眼于人类社会的 传播活动;也可以参考第二页和第三页库利和皮尔士的观点,了解一下对答题还是很有帮 助的。】 *人类社会传播的特点:(1)信息共享活动;(2)在社会关系中进行并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3)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前提是传受双方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5)行为性、过程性、系统性。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 *五种传播系统: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传播。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开放性系统;(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 整体;(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双重偶然性:播双方都存在不确定性,

传播学教程 后半部笔记

第三节“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 ?同传统的讯息如何作用受众的思路不同,它强调受众的作用,突出受众的地位。 ?该理论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而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并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 一、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 ?使用与满足研究起源于19世纪40年代。 ?背景:美国收音机家庭普及率达到80%;人们对媒介寄予正面的期待;事实上,启蒙教育节目并不被看好,而格调低俗的轻喜剧,肥皂剧以及猜谜游戏收听率极高。 于是引发了人们对受众媒介接触行为背后的心里动机的研究兴趣。 ?早期“使用与满足”研究揭示的受众媒介接触动机和满足有哪些类型? 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的需求;对印刷媒介的“使用和满足”的需求;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的需求。 ◆什么是“使用与满足”?如何理解受众需求? 使用与满足,是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的需求:竞争心理需求;获得新知的需求;自我评价的需求。 对印刷媒介的“使用和满足”的需求:获得外界信息消息的来源,日常生活工具,休息的手段,获得社会威信的手段,社交的手段,读报本身的目的化。 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的需求:心绪转移效用;人际关系效用;自我确认效用;环境监测效用。二、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

受众成员媒介活动既是一种满足个人基本需求的活动,又受到他所处的环境或社会条件因素制约。 如:施拉姆研究少年儿童的电视接触行为和家庭、学校中的环境有着密切联系。 家庭处境不顺、和同学关系不佳,喜欢看打斗暴力节目; 家庭关系融洽、和同学关系顺畅,喜欢看轻松快活节目。 结论:“欲求”不满→到媒体中寻求代替的满足 对成人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制约成人接触媒介的因素: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群体归属意识。 ?1974年E·卡兹在其著作《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首先提出该理论,他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日本传播学家竹内郁郎对其进行补充,提出如下: “使用与满足”的过程: (1)人们接触使用传媒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需求和社会因素、个人的心理因素有关。 (2)人们接触和使用传媒的两个条件: a 接触媒介的可能性,即身边必须要有电视机或报纸一类的物质条件; b媒介印象,即受众对媒介能否满足需求的评价,这种媒介印象或成为评价是在以往媒介接触经验基础上形成的。 (3)受众选择特定的媒介和内容开始具体的接触行为。 (4)接触使用后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满足需求,一种是未满足。 (5)无论满足与否,都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选择使用行为,人们根据满足结果来修正既有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全部名词解释

传播学专业·考研·110个名词解释 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6.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7.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美国学者戴维?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 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他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9.“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7W模式。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①线性模式,②控制论模式,③社会系统模式。 10.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中的5W):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11.申农-韦弗模式: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12.传统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13.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了“反馈”机制。 14.反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15.“传播单位”: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个人还是团体,都可看做是“传播单位”,都兼有传者、受者这两种身份。 16.编码和译码(或解码):编码:认知-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译码:表述-理解过程,就是把符号还原成意思。 17.基本群体:也叫初级群众、首属群体,指家庭、邻里、亲密伙伴等。 18.参照群体:个人未必置身于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 19.马莱茨克的传播模式:传播结构的四大要素并没有变,但各个要素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被勾画出来了,社会与传播之间的关系展开了。传者方面,记者编辑都有主动性,反过来又承受着“讯息的压力”,媒介的压力。有三个层面的制约和影响:个人层面、组织层面、社会层面。受者方面,与传者对应,也不能不对大量信息进行“内容选择”,受者同样受到“媒介压力”。“感觉和效果”是双向互动的过程。讯息作用于受者,受者也反作用于讯息。与传者一样,

中传新传考研 《传播学教程》复习笔记

中传新传考研|《传播学教程》复习笔记针对准备考取新闻传播学研究生的同学们,凯程考研的小编准备了一份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查缺补漏复习笔记,希望可以帮助到同学们。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泛化:①传播学学科影响力的扩大,在社会高度信息化的进程中,传播学为人文社会科学众多学科的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提供新的动力;②寻求传播学学科的相对独立性和核心理论体系, 应回归其学术原点 一、如何把握传播的概念 20世纪初,“传播”成为学术考察的对象 库利(美国社会学家社会互动理论创始人)——社会学的传统 1909年《社会组织》中定义传播:“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皮尔士(美国学者符号学的创始人)——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 1911年《思想的法则》中论述传播:“直接传播某种观念的唯一手段是像( icon)。即使传播最简单的观念也必须使用像。因此,一切观点都必须包含像或像的集合,或者说是由表明意义的符号构成的。” 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一个是社会学的传统,一个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个传统逐渐发生了融合,学者定义传播“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或“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传播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信息科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名词整理!

P1_45 1、泛化现象:无限扩大目标人群,虽针对某一种疾病,却试图将搭点边的人群都一网打尽。泛化则要求分散、要求“广”和“多”。 2、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信息是传播的内容。传播的根本目的是传递信息,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信息传递、信息接受或信息反馈活动的总称。 3、信息是客观事物状态和运动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客观世界中大量地存在、产生和传递着以这些方式表示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信息的目的是用来“消除不确定的因素”。 4、社会信息是指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即除人的生物信息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5、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是个人接受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6、人际传播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人际传播的形式可以是两个人面对面的直接传播,也可以是以媒体为中介的间接传播。 7、群体传播主要是指群体内部或外部的信息传播活动。群体传播在形成群体意识和群体结构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这种意识和结构一旦形成,又反过来成为群体活动的框架,对个人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制约,以保障群体的共同性。因此,群体传播是群生存和发展的一条基本的生命线。 8、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它包括两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 9、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一种传播形式,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通过一定的传播媒介,在接受国家管理下,对受众进行大规模的信息传播活动。 10、社会系统:人类社会是最大的社会系统,这个巨系统中又有国家、地区、城市、公司、家庭等各个层次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也是社会系统,它们虽然属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结构,但是都有相似的功能,每一个社会系统都在不断演化。 11、信息社会也称信息化社会,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 12、符号是指具有某种代表意义的标识。来源于规定或者约定成俗,其形式简单,种类繁多,用途广泛,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另有歌手和电影的名字也是“符号”。 13、意义:个人行为所带来的正向价值回馈。 14、符号意义:任何一种符号都有其特定的意义,我们将之称为符号的意义。 15、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务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P46_90 1.传播的基本过程:指的是具备传播活动得以成立的基本要素的过程。 2.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3.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4.讯息: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5.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 6.反馈:指受传者对接受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的反作用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 7.模式:所谓模式,是指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 8.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9.感觉: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 10.知觉:即感觉的集合,或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分散的个别信息属性进行的综合。

相关主题